中国:美国的对手还是伙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2:20:45
亚洲时报


袁劲东 撰文
       在美国眼中,中国问题越来越成为其制订战略政策时考虑的重点内容。在谈到两国关系时,前国务卿鲍威尔曾多次乐观地称美中关系处于自建交 30年以来的最好时期。虽然总统布什强调维持“坦诚的、合作的、建设性的”美中关系,但自其成功连任后,“中国威胁论”在美国国会甚嚣尘上,两国关系常常 爆出不和谐音。
       美中两国在多个领域发生冲突,更加凸现中国问题对美国的重要性。首当其冲就是人民币汇率。华盛顿认为,北京故意低估人民币的价值,使得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增强,导致美国对华贸易赤字居高不下,造成美国大批工人失业。
       而 且,华盛顿的政客们担心,日渐崛起的中国将影响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6月8日,五角大楼将发表有关中国军力评估的年度报告,再一次把中国称为战略竞争者。他们认为,中国一直在排斥美国,上海合作组织(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和年底将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东亚峰会(East Asian Summit)都说明了这一点;他们相信,北京如今更强调自己在东亚的影响,其今年的出台旨在遏制台独的《反国家分裂法》(Anti-secession Law)就是明证。北京此举以法律的形式表明其统一台湾,即便受到美国武力阻挠也在所不惜的决心。
       此 外,趁着美国专注于全球反恐战争,深陷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泥潭而动弹不得之时,中国迅速崛起,并不断加强同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往来。这两个地区常被美国忽略,而拉美又是美国的传统“势力范围”;所以中国的这个举动让美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中国迟早将挑战美国的地区,甚至全球的利益。
       同时,中国是个能源消耗大国。为维持经济高速增长和国民生活水平,它对能源的需求不断膨胀,导致能源价格不断攀升。为确保能源供应,中国公司已将触角伸及海外,在非洲、中亚、拉美甚至加拿大,购买当地公司的股份或之建立合作关系。中美两国在这场全球能源争夺战中都得正酣。
       即使在两国可以合作的一些领域,如解决朝核危机,华盛顿对北京也越来越失去耐心。美国希望,中国可以借其对北韩的巨大影响力向平壤施压更大压力,甚至以切断重点援助品的供应相要挟,迫使其回到谈判桌旁。
       从 以上几点看来,美国似乎真的应该对中国保持警觉,但也不乏危言耸听,误导公众之嫌。人民币的确是被低估了,但若不纠正美国自身的一些结构性的弊端,如存储率过低,即使人民币实现升值,其经济问题也不会迎刃而解。目前是中国的出口造成美国对外贸易赤字,明天“罪魁祸首”也许会变成另一个劳力廉价的国家,就像 中国取代了当年的“亚洲四小龙”一样。
       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包括推动多边安全协议,旨在消除“中 国威胁论”,为其经济发展营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其实说白了,中国的这些外交政策属于防守性质,而非一些人所说的极富进攻性。北京只是希望能以此抵消,并非挑战,美国在亚洲的存在,它当然不愿意看到美国称霸全球。中国毕竟不是冷战时期的苏联。不过台湾问题得另当别论。
       中 国对能源的迫切需求,更暴露出其的致命弱点,而非其“别有用心的阴谋”。考虑到它的人口基数、经济发展速度和国内能源产量,除了瞄向海外以确保其能源安全和供给多样化之外,中国别无它选。因此,北京满世界寻求资源是很自然的事,并非硬要同美国过不去。帮助中国更好地实施能源战略,提高其能源使用率和能源保 护,这才更符合美国自身的利益。
       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做法正正与其安全政策的主旨遥相呼应:在维持地区稳定、核扩散、与周边大国之间的关系(包括对朝关系)中寻求平衡。事实上,北京对北韩的影响力并没有美国认为的那么大,也怀疑对朝制裁的合法性,而且不明白华盛顿为何不肯放下架子同平壤展开对话。
        中 国是在崛起,这已是公认的事实。但这会引发问题吗?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说,“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美国当然可以给中国贴上“爱惹麻烦”的标签,然后有针对性地制订自己的政策。(建构主义把社会建构的假设引入安全研究,强调社会建构对国际安全的 影响,承认知识对于改造国际结构和安全政治的重要性。)
       但中国给美国更多带来的是机遇。中国经济繁荣,勇于承担国际责任,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不正是美国希望的吗?所以,只有把中国视为维护世界和平、繁荣、并对此负责的伙伴,美国的地区、全球利益才能实现最大化。

本文作者袁劲东博士是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东亚不扩散项目资深研究人员,并身兼该学院国际政策研究副教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 17:31:24编辑过]
亚洲时报


袁劲东 撰文
       在美国眼中,中国问题越来越成为其制订战略政策时考虑的重点内容。在谈到两国关系时,前国务卿鲍威尔曾多次乐观地称美中关系处于自建交 30年以来的最好时期。虽然总统布什强调维持“坦诚的、合作的、建设性的”美中关系,但自其成功连任后,“中国威胁论”在美国国会甚嚣尘上,两国关系常常 爆出不和谐音。
       美中两国在多个领域发生冲突,更加凸现中国问题对美国的重要性。首当其冲就是人民币汇率。华盛顿认为,北京故意低估人民币的价值,使得中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增强,导致美国对华贸易赤字居高不下,造成美国大批工人失业。
       而 且,华盛顿的政客们担心,日渐崛起的中国将影响美国在全球的影响力。6月8日,五角大楼将发表有关中国军力评估的年度报告,再一次把中国称为战略竞争者。他们认为,中国一直在排斥美国,上海合作组织(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和年底将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东亚峰会(East Asian Summit)都说明了这一点;他们相信,北京如今更强调自己在东亚的影响,其今年的出台旨在遏制台独的《反国家分裂法》(Anti-secession Law)就是明证。北京此举以法律的形式表明其统一台湾,即便受到美国武力阻挠也在所不惜的决心。
       此 外,趁着美国专注于全球反恐战争,深陷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泥潭而动弹不得之时,中国迅速崛起,并不断加强同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往来。这两个地区常被美国忽略,而拉美又是美国的传统“势力范围”;所以中国的这个举动让美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生怕中国迟早将挑战美国的地区,甚至全球的利益。
       同时,中国是个能源消耗大国。为维持经济高速增长和国民生活水平,它对能源的需求不断膨胀,导致能源价格不断攀升。为确保能源供应,中国公司已将触角伸及海外,在非洲、中亚、拉美甚至加拿大,购买当地公司的股份或之建立合作关系。中美两国在这场全球能源争夺战中都得正酣。
       即使在两国可以合作的一些领域,如解决朝核危机,华盛顿对北京也越来越失去耐心。美国希望,中国可以借其对北韩的巨大影响力向平壤施压更大压力,甚至以切断重点援助品的供应相要挟,迫使其回到谈判桌旁。
       从 以上几点看来,美国似乎真的应该对中国保持警觉,但也不乏危言耸听,误导公众之嫌。人民币的确是被低估了,但若不纠正美国自身的一些结构性的弊端,如存储率过低,即使人民币实现升值,其经济问题也不会迎刃而解。目前是中国的出口造成美国对外贸易赤字,明天“罪魁祸首”也许会变成另一个劳力廉价的国家,就像 中国取代了当年的“亚洲四小龙”一样。
       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包括推动多边安全协议,旨在消除“中 国威胁论”,为其经济发展营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其实说白了,中国的这些外交政策属于防守性质,而非一些人所说的极富进攻性。北京只是希望能以此抵消,并非挑战,美国在亚洲的存在,它当然不愿意看到美国称霸全球。中国毕竟不是冷战时期的苏联。不过台湾问题得另当别论。
       中 国对能源的迫切需求,更暴露出其的致命弱点,而非其“别有用心的阴谋”。考虑到它的人口基数、经济发展速度和国内能源产量,除了瞄向海外以确保其能源安全和供给多样化之外,中国别无它选。因此,北京满世界寻求资源是很自然的事,并非硬要同美国过不去。帮助中国更好地实施能源战略,提高其能源使用率和能源保 护,这才更符合美国自身的利益。
       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做法正正与其安全政策的主旨遥相呼应:在维持地区稳定、核扩散、与周边大国之间的关系(包括对朝关系)中寻求平衡。事实上,北京对北韩的影响力并没有美国认为的那么大,也怀疑对朝制裁的合法性,而且不明白华盛顿为何不肯放下架子同平壤展开对话。
        中 国是在崛起,这已是公认的事实。但这会引发问题吗?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温特(Alexander Wendt)说,“无政府状态是国家造就的”(anarchy is what states make of it);美国当然可以给中国贴上“爱惹麻烦”的标签,然后有针对性地制订自己的政策。(建构主义把社会建构的假设引入安全研究,强调社会建构对国际安全的 影响,承认知识对于改造国际结构和安全政治的重要性。)
       但中国给美国更多带来的是机遇。中国经济繁荣,勇于承担国际责任,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不正是美国希望的吗?所以,只有把中国视为维护世界和平、繁荣、并对此负责的伙伴,美国的地区、全球利益才能实现最大化。

本文作者袁劲东博士是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学院(Monterey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东亚不扩散项目资深研究人员,并身兼该学院国际政策研究副教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 17:31:2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