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JM专题:美国CDC提出埃博拉疫情全球应对策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9:08:32
http://infect.dxy.cn/article/84178

NEJM专题:美国CDC提出埃博拉疫情全球应对策略

2014-08-22 23:15 来源:丁香园 作者:步步非烟

字体大小 - | +

自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像今年西非埃博拉疫情这样规模如此之大、持续时间如此之长的疫情。目前,此次疫情尚未波及到东非和中非,但已有超过1000人罹患埃博拉病毒病(EVD)而死亡,其中包括大量医护人员。

此次疫情感染病例数已超过之前史上所有疫情感染人数总和。此外,还产生很多间接影响,包括干扰正常医疗工作(如对疟疾这样常见性、致死性疾病的诊治)、造成大量经济损失、扰乱社会治安、破坏社会秩序,特别是受累最严重的几个国家刚刚结束几十年的内战,百废待兴之际突遭疫情侵袭。

为尽快控制此次疫情蔓延并为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疫情,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Frieden博士等2014 年 8 月 20 日在 NEJM 杂志上发表专题文章,旨在对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防疫工作中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全球健康安全议程”框架下提出埃博拉疫情全球应对策略。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现在令人担忧的是,病毒已波及到尼日利亚人口稠密的城市拉各斯,且播散速度迅速、情势危急。据统计,拉各斯拥有人口数量相当于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三国人口数量总和,且花费近2周的时间建立起第一个有效隔离治疗机构。

尼日利亚疫情响应速度较过去已有很大改善,但此次是否足够及时遏制住疫情大爆发还不得而知。鉴于目前西非人口流动性大、航空运输较过去愈发便捷,所以EVD有可能波及到疫区周边国家甚至发生国际化蔓延。因此,只要疾病传播一天没能得到控制,尚未感染国家受到牵连的风险就增加一分。

美国CDC正在加强和医疗同道的合作,旨在协助非洲疫区当地遏制疫情蔓延,改善受累四国现有筛查感染操作规程,以保护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各国免受病毒侵袭。

据统计,每个月有数以千计的旅客从疫区入境美国,甚至有更多人飞往欧洲、亚洲和非洲其他各国。因此,CDC提醒临床医生警惕EVD患者就诊的可能性,须详细询问既往旅游史。若发现之前21天存在疫区接触史且表现EVD样症状的患者,要立即隔离诊治并行病毒检测以确诊。

CDC现已发布了埃博拉详细临床指南供临床参考,协助临床识别、隔离、确诊及治疗患者。此外,还特别为航空机组人员、清洁人员以及仓储人员制定了特别指南,帮助他们减少病毒的暴露风险。

据估计,遏制疫情在非洲蔓延还需数月时间。三项防疫核心措施过去成功控制住了数次疫情爆发,现在依然可以用于遏制此次西非疫情。三大措施包括及时发现患者并追踪密切接触者、有效应对患者和受累社区以及予以预防性干预措施。

发现疑似感染者要及时送其就医并予以确诊和治疗。在此次疫情爆发当地,患者负荷量已远远超过医疗机构的承受能力,过多的患者导致更多人发生感染,而这种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了当地医疗机构的负担。

实验室检查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可在几小时内反馈结果,适于疫区广泛使用诊断疾病。

对病患的应对措施包括隔离、治疗、追踪病毒暴露后21天内的每一个密切接触者。然而,隔离并照料EVD患者工作相当困难,不只是因为该病传染性强、病毒感染顽固,更是因为一旦小的疏忽就会酿成大祸。

控制空气流通或使用特殊的呼吸器都不是必要的措施,而是要格外注意穿戴好防护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同时小心如何正确脱去防护装备。提高疫区当地医院防控感染能力,有助于预防发生大量EVD病例及其他疾病。

肥皂水或含酒精的手部消毒液易于干扰该单链RNA病毒的外膜结构,从而达到消毒目的;稀释的漂白剂也可有效去污,且偏远地区医疗机构也较容易获得这类物资。

救治患者时要积极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特别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预防细菌性二重感染,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随访密切接触者时,要注意监测暴露后21天内每日体温变化。若出现发热症状,也需立即隔离观察同时行病毒检测,如果检测结果阳性,随即继续追踪该例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且每个接触者都必须接受21天的随访观察。

此外,还要关注社会动员和适宜当地文化的卫生宣教工作,这对能够顺利开展及时发现患者、实施完整随访接触者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预防方面要注意三个关键点。第一,要严格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内的感染防控工作。在多数时候,最大的传播风险不是来自已确诊的患者,而是来自耽误诊断而延迟隔离的待确诊患者。而EVD发病早期患者往往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和乏力等,均为非特异性常见症状。因此,患者在该阶段有可能将病毒暴露给照料他的家人、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

第二,教育引导当地居民改变根深蒂固的丧葬旧习,以防止仪式中有人接触到EVD死者体液而发生感染。改变旧习的做法可以是暂时的,至少维持到疫情得到控制后。这样可阻断病毒发生传播的第二大途径。但这是一个涉及民俗的敏感话题,所以需要采取适宜民俗的委婉宣传和教育策略。

第三,避免捕猎野生动物为食物,也避免接触到蝙蝠(有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主要宿主),这样可以降低埃博拉病毒从动物群体进入人群的初始风险。

可增多居民负担得起的蛋白质来源,有助于降低食用狩猎动物肉品的比例;而在捕猎为生的地区,鼓励更为安全的屠宰处理方式。对于砍伐森林等改变自然环境的人为因素增加人-蝙蝠接触机会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其潜在影响和解决办法。

这些都是比较直接的应对干预措施,但埃博拉病毒感染防不胜防,一旦错过一例感染者,其密切接触者也会同样发病;倘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隔离、出现防疫工作疏忽抑或是丧葬旧习安全问题,那么就会形成另一条传播链,导致疫情持续蔓延。

除了实施严格的防控感染措施,我们还需加快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工作进展。对症支持治疗能大幅降低病死率(德国马尔堡病毒感染爆发事件病死率为23%,而实施支持措施很可能降低此次疫情病死率还要比23%低得多)。

目前,疫苗和抗病毒药研发工作进展颇具希望,由此引发了使用有限量的试验性药物和疫苗相关伦理问题。研制出安全而有效的疫苗可进一步保护医务人员免受感染,从而间接保护了疫区其他人。I期临床试验有望于未来几周内启动,但仍需详细探讨如何招募受试者参与试验、签署知情同意书以及暴露前后的预防等问题。

除了针对此次疫情制定出周密的防疫部署计划,还要构建防疫系统以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疫情。今年年初,美国联合合作政府、WHO及其他多边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推出全球健康安全议程,旨在更好地保护人类免受健康威胁。

全球健康安全议程内容及应用到此次埃博拉疫情的具体办法

全球健康安全
遏制埃博拉疫情

预防
   
提高生物安全
予以防控感染安全教育,为医院和救护车提供必备物资

减少疾病爆发病患人数
引导行为方式改变,包括宣教安全埋葬方法和用品,与社区成员和卫生工作者交流沟通

减少动物源性疾病向人类的播散
避免与蝙蝠接触、注意食品安全性、减少狩猎动物肉品的不安全处理

发现问题
   
实施或完善疾病监控
改善疾病和症状报告体系(如构建网上数据交流报告系统)

实施或提高实验室检测侵袭性病原体能力
建立诊断和转运标本体系

创建准确的数据网络并确保实时上报更新
完善卫生部门的疫情报告和信息交流系统(如训练工作人员,构建可交流性网络化数据系统)

确保有足够的专业工作人员
雇佣并培训专业人员发现病例、追踪随访密切接触者,控制疫情、及时应对并安全地照料患者

响应措施
   
建立应急响应中心
所有受累国内各个疫区都建立应急处理中心,用来监督感染检测、疾病诊断、接触者随访观察、安全隔离与治疗机构的建立和管理以及改变丧葬旧习

部署应对策略
在每个受累国建立隔离和治疗中心,援助供给有效的个人防护装备物资、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后勤保障等必备用品




随着诸多人类健康问题日益浮现,如新发或再发微生物感染、耐药性增加、有意或意外地致病性病原体泄露传播等。

如今,我们面临三大项任务亟待完成:从全球角度增加社会计划;研究新技术使相关工作变得更有效、更便捷、更经济;成功做好现有防疫工作,例如更好地控制乌干达EVD发病问题,又如迅速有效地应对中国H7N9流感问题等。

从此次EVD疫情爆发中得到了一个惨痛的教训,那就是要注重改善全球化卫生安全问题,该战略的组成部分包括:预防所有可能存在的问题、迅速发现问题并有效地应对问题。这一战略框架内容同样适用于遏制EVD疫情蔓延的工作。

此次EVD疫情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训,提醒人们意识到“疫情爆发时分,风险无处不在”。全球健康安全议程旨在加强各国公共卫生体系,以有效应对疾病爆发避免进展到重大突发疫情。

成功遏制住此次疫情某种程度上强化了现有应对处理体系,从而及时发现、阻止并预防未来其他威胁公众健康的问题,我们相信这是世界各国的道义责任所在。

文献原文: NEJM专题:美国CDC提出埃博拉疫情全球应对策略

信源地址:http://www.nejm.org/doi/full/10. ... query=featured_home

编辑: gi202

点赞 收藏至APP 分享 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丁香客

相关阅读

NEJM专题:WHO提出埃博拉疫情国际应对策略
NEJM专题:埃博拉疫情结束?—可能为时尚早
NEJM视角:埃博拉疫情凸显世界医疗卫生资源的差距
NEJM专题:埃博拉治疗—向着安全、有效前进
埃博拉疫情去哪儿?
​塞拉利昂埃博拉疫情失控 寻求国际支援
美CDC称美国医院有能力避免埃博拉疫情在美国蔓延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http://infect.dxy.cn/article/84178

NEJM专题:美国CDC提出埃博拉疫情全球应对策略

2014-08-22 23:15 来源:丁香园 作者:步步非烟

字体大小 - | +

自1976年首次发现埃博拉病毒以来,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像今年西非埃博拉疫情这样规模如此之大、持续时间如此之长的疫情。目前,此次疫情尚未波及到东非和中非,但已有超过1000人罹患埃博拉病毒病(EVD)而死亡,其中包括大量医护人员。

此次疫情感染病例数已超过之前史上所有疫情感染人数总和。此外,还产生很多间接影响,包括干扰正常医疗工作(如对疟疾这样常见性、致死性疾病的诊治)、造成大量经济损失、扰乱社会治安、破坏社会秩序,特别是受累最严重的几个国家刚刚结束几十年的内战,百废待兴之际突遭疫情侵袭。

为尽快控制此次疫情蔓延并为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疫情,美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CDC)Frieden博士等2014 年 8 月 20 日在 NEJM 杂志上发表专题文章,旨在对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防疫工作中面临的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全球健康安全议程”框架下提出埃博拉疫情全球应对策略。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现在令人担忧的是,病毒已波及到尼日利亚人口稠密的城市拉各斯,且播散速度迅速、情势危急。据统计,拉各斯拥有人口数量相当于几内亚、塞拉利昂和利比里亚三国人口数量总和,且花费近2周的时间建立起第一个有效隔离治疗机构。

尼日利亚疫情响应速度较过去已有很大改善,但此次是否足够及时遏制住疫情大爆发还不得而知。鉴于目前西非人口流动性大、航空运输较过去愈发便捷,所以EVD有可能波及到疫区周边国家甚至发生国际化蔓延。因此,只要疾病传播一天没能得到控制,尚未感染国家受到牵连的风险就增加一分。

美国CDC正在加强和医疗同道的合作,旨在协助非洲疫区当地遏制疫情蔓延,改善受累四国现有筛查感染操作规程,以保护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其他各国免受病毒侵袭。

据统计,每个月有数以千计的旅客从疫区入境美国,甚至有更多人飞往欧洲、亚洲和非洲其他各国。因此,CDC提醒临床医生警惕EVD患者就诊的可能性,须详细询问既往旅游史。若发现之前21天存在疫区接触史且表现EVD样症状的患者,要立即隔离诊治并行病毒检测以确诊。

CDC现已发布了埃博拉详细临床指南供临床参考,协助临床识别、隔离、确诊及治疗患者。此外,还特别为航空机组人员、清洁人员以及仓储人员制定了特别指南,帮助他们减少病毒的暴露风险。

据估计,遏制疫情在非洲蔓延还需数月时间。三项防疫核心措施过去成功控制住了数次疫情爆发,现在依然可以用于遏制此次西非疫情。三大措施包括及时发现患者并追踪密切接触者、有效应对患者和受累社区以及予以预防性干预措施。

发现疑似感染者要及时送其就医并予以确诊和治疗。在此次疫情爆发当地,患者负荷量已远远超过医疗机构的承受能力,过多的患者导致更多人发生感染,而这种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了当地医疗机构的负担。

实验室检查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可在几小时内反馈结果,适于疫区广泛使用诊断疾病。

对病患的应对措施包括隔离、治疗、追踪病毒暴露后21天内的每一个密切接触者。然而,隔离并照料EVD患者工作相当困难,不只是因为该病传染性强、病毒感染顽固,更是因为一旦小的疏忽就会酿成大祸。

控制空气流通或使用特殊的呼吸器都不是必要的措施,而是要格外注意穿戴好防护服、手套、口罩和护目镜,同时小心如何正确脱去防护装备。提高疫区当地医院防控感染能力,有助于预防发生大量EVD病例及其他疾病。

肥皂水或含酒精的手部消毒液易于干扰该单链RNA病毒的外膜结构,从而达到消毒目的;稀释的漂白剂也可有效去污,且偏远地区医疗机构也较容易获得这类物资。

救治患者时要积极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特别要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以及预防细菌性二重感染,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随访密切接触者时,要注意监测暴露后21天内每日体温变化。若出现发热症状,也需立即隔离观察同时行病毒检测,如果检测结果阳性,随即继续追踪该例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且每个接触者都必须接受21天的随访观察。

此外,还要关注社会动员和适宜当地文化的卫生宣教工作,这对能够顺利开展及时发现患者、实施完整随访接触者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预防方面要注意三个关键点。第一,要严格实施医疗卫生机构内的感染防控工作。在多数时候,最大的传播风险不是来自已确诊的患者,而是来自耽误诊断而延迟隔离的待确诊患者。而EVD发病早期患者往往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和乏力等,均为非特异性常见症状。因此,患者在该阶段有可能将病毒暴露给照料他的家人、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

第二,教育引导当地居民改变根深蒂固的丧葬旧习,以防止仪式中有人接触到EVD死者体液而发生感染。改变旧习的做法可以是暂时的,至少维持到疫情得到控制后。这样可阻断病毒发生传播的第二大途径。但这是一个涉及民俗的敏感话题,所以需要采取适宜民俗的委婉宣传和教育策略。

第三,避免捕猎野生动物为食物,也避免接触到蝙蝠(有可能是埃博拉病毒的主要宿主),这样可以降低埃博拉病毒从动物群体进入人群的初始风险。

可增多居民负担得起的蛋白质来源,有助于降低食用狩猎动物肉品的比例;而在捕猎为生的地区,鼓励更为安全的屠宰处理方式。对于砍伐森林等改变自然环境的人为因素增加人-蝙蝠接触机会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其潜在影响和解决办法。

这些都是比较直接的应对干预措施,但埃博拉病毒感染防不胜防,一旦错过一例感染者,其密切接触者也会同样发病;倘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隔离、出现防疫工作疏忽抑或是丧葬旧习安全问题,那么就会形成另一条传播链,导致疫情持续蔓延。

除了实施严格的防控感染措施,我们还需加快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的研发工作进展。对症支持治疗能大幅降低病死率(德国马尔堡病毒感染爆发事件病死率为23%,而实施支持措施很可能降低此次疫情病死率还要比23%低得多)。

目前,疫苗和抗病毒药研发工作进展颇具希望,由此引发了使用有限量的试验性药物和疫苗相关伦理问题。研制出安全而有效的疫苗可进一步保护医务人员免受感染,从而间接保护了疫区其他人。I期临床试验有望于未来几周内启动,但仍需详细探讨如何招募受试者参与试验、签署知情同意书以及暴露前后的预防等问题。

除了针对此次疫情制定出周密的防疫部署计划,还要构建防疫系统以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疫情。今年年初,美国联合合作政府、WHO及其他多边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推出全球健康安全议程,旨在更好地保护人类免受健康威胁。

全球健康安全议程内容及应用到此次埃博拉疫情的具体办法

全球健康安全
遏制埃博拉疫情

预防
   
提高生物安全
予以防控感染安全教育,为医院和救护车提供必备物资

减少疾病爆发病患人数
引导行为方式改变,包括宣教安全埋葬方法和用品,与社区成员和卫生工作者交流沟通

减少动物源性疾病向人类的播散
避免与蝙蝠接触、注意食品安全性、减少狩猎动物肉品的不安全处理

发现问题
   
实施或完善疾病监控
改善疾病和症状报告体系(如构建网上数据交流报告系统)

实施或提高实验室检测侵袭性病原体能力
建立诊断和转运标本体系

创建准确的数据网络并确保实时上报更新
完善卫生部门的疫情报告和信息交流系统(如训练工作人员,构建可交流性网络化数据系统)

确保有足够的专业工作人员
雇佣并培训专业人员发现病例、追踪随访密切接触者,控制疫情、及时应对并安全地照料患者

响应措施
   
建立应急响应中心
所有受累国内各个疫区都建立应急处理中心,用来监督感染检测、疾病诊断、接触者随访观察、安全隔离与治疗机构的建立和管理以及改变丧葬旧习

部署应对策略
在每个受累国建立隔离和治疗中心,援助供给有效的个人防护装备物资、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后勤保障等必备用品




随着诸多人类健康问题日益浮现,如新发或再发微生物感染、耐药性增加、有意或意外地致病性病原体泄露传播等。

如今,我们面临三大项任务亟待完成:从全球角度增加社会计划;研究新技术使相关工作变得更有效、更便捷、更经济;成功做好现有防疫工作,例如更好地控制乌干达EVD发病问题,又如迅速有效地应对中国H7N9流感问题等。

从此次EVD疫情爆发中得到了一个惨痛的教训,那就是要注重改善全球化卫生安全问题,该战略的组成部分包括:预防所有可能存在的问题、迅速发现问题并有效地应对问题。这一战略框架内容同样适用于遏制EVD疫情蔓延的工作。

此次EVD疫情是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训,提醒人们意识到“疫情爆发时分,风险无处不在”。全球健康安全议程旨在加强各国公共卫生体系,以有效应对疾病爆发避免进展到重大突发疫情。

成功遏制住此次疫情某种程度上强化了现有应对处理体系,从而及时发现、阻止并预防未来其他威胁公众健康的问题,我们相信这是世界各国的道义责任所在。

文献原文: NEJM专题:美国CDC提出埃博拉疫情全球应对策略

信源地址:http://www.nejm.org/doi/full/10. ... query=featured_home

编辑: gi202

点赞 收藏至APP 分享 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丁香客

相关阅读

NEJM专题:WHO提出埃博拉疫情国际应对策略
NEJM专题:埃博拉疫情结束?—可能为时尚早
NEJM视角:埃博拉疫情凸显世界医疗卫生资源的差距
NEJM专题:埃博拉治疗—向着安全、有效前进
埃博拉疫情去哪儿?
​塞拉利昂埃博拉疫情失控 寻求国际支援
美CDC称美国医院有能力避免埃博拉疫情在美国蔓延

版权声明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