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科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3:47:01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4672/8855322.htm

鼠疫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添加义项

人类因感染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传染病阿尔贝·加缪创作的长篇小说

收藏2547317权威专家认证词条鼠疫(人类因感染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传染病) 锁定 対猀栀ǔ yì]

本词条由卫生计生委临床医生科普项目/百科名医网 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万计,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病死率极高。

西医学名鼠疫

英文名称plague

其他名称黑死病

所属科室内科 -

主要症状发热,肺炎,出血

主要病因细菌感染

传染性有传染性

目录

1病因

2临床表现

3检查

4诊断

5治疗

6预后

1病因

1.鼠蚤叮咬

经鼠蚤传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2.呼吸道感染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

3.皮肤感染

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

4.消化道感染

人吃了未彻底煮熟的染菌肉而感染。

2临床表现

1.潜伏期

腺型2~8天;肺型数小时至2~3天;曾经预防接种者可延至9~12天。

2.症状体征

(1)轻型 有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痛,偶可化脓,无出血现象,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2)腺型 最多见,常发生于流行初期。急起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淤斑、出血。发病时即可见蚤叮咬处引流区淋巴结肿痛,发展迅速,第2~4天达高峰。腹股沟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为腋下、颈部及颌下。由于淋巴结及周围组织炎症剧烈,使呈强迫体位。如不及时治疗,肿大的淋巴结迅速化脓、破溃、于3~5天内因严重毒血症、继发肺炎或败血症死亡。治疗及时或病情轻缓者腺肿逐渐消散或伤口愈合而康复。

(3)肺型 可原发或继发于腺型,多见于流行高峰。肺鼠疫发展迅猛,急起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病数小时后出现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转为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与发绀迅速加重。肺部可以闻及湿性啰音,呼吸音减低,体征与症状常不相称。未经及时抢救者多于2~3天内死于心力衰竭、休克。临终前高度发绀,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4)败血症可原发或继发。原发者发展极速,全身毒血症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出血现象严重。迅速进入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抢救不及时常于24小时至3天内死亡。

(5)其他少见类型①皮肤型 疫蚤叮咬处出现疼痛性红斑,迅速形成疱疹和脓疱可混有血液,可形成疖、痈。其表面被有黑色痂皮,周围暗红,底部为坚硬的溃疡,颇似皮肤炭疽。偶见全身性疱疹,类似天花或水痘。②眼型 病菌侵入眼部,引起结膜充血、肿痛甚至形成化脓性结膜炎。③咽喉型 病菌由口腔侵入,引起急性咽炎及扁桃体炎,可伴有颈淋巴结肿大,可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但咽部分泌物培养可分离出鼠疫杆菌,多为曾接受预防接种者。④肠炎型 除全身症状外,有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便、粪便中可检出病菌。⑤脑膜炎型 可为原发或继发,有明显的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及培养可检出鼠疫杆菌。

3检查

1.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减少则因出血程度而异,血小板可减少。肠炎型者可有血样或黏液血便。

2.细菌的分离和鉴别

取血、脓、痰、脑脊液、淋巴结穿刺液等材料送检。一般检查程序包括显微镜检查、培养、鼠疫噬菌体裂解试验和动物实验,简称四步试验,以上四步均获阳性结果可确诊鼠疫。

3.血清学检查

(1)荧光抗体染色镜检(IFA)具有快速、敏感度及特异性较高的优点,但有假阳性或假阴性。

(2)间接血凝反应(IHA)是将鼠疫特异性抗原(或抗体)致敏的红细胞与被检材料混合,用于检查和测定鼠疫抗体(或抗原)。是一种快速、敏感、特异性高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不仅可检查活菌和死菌,也可检查可溶性抗原以及污染、腐败的材料。70年代于我国得到普遍推广,是目前行之有效的快速诊断方法之一。

(3)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敏感、高度特异,不仅是目前鼠疫监测、查源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特别是轻型和不典型病例的追索诊断,作为补充IHA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4)葡萄球菌A蛋白的血凝改进方法(SPA-IHA)比间接血凝的检出率高,方法更简便,适于野外基础实验使用。

4.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

可以在几小时内作出诊断,是一种快速和高度特异的方法。对鼠疫监测、临床早期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有重要意义。

5.其他的检测方法有ELISA法及放射免疫法等。

4诊断

早期诊断尤其是首例的及时发现对鼠疫的防治至关重要。在流行区,流行初期或散发性不典型病例尤应特别注意。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典型临床表现,一般即可作出诊断。轻型病例需与急性淋巴结炎、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兔热病等区别。对可疑需进行细菌学或血清学检查,检出鼠疫杆菌是确诊的最重要依据。

5治疗

1.治疗原则

(1)严格的隔离消毒 应严格隔离于隔离病院或隔离病区,病区内必须做到无鼠无蚤。入院时对患者做好卫生处理(更衣、灭蚤及消毒)。病区、室内定期进行消毒,患者排泄物和分泌物应用漂白粉或来苏液彻底消毒。工作人员在护理和诊治患者时应穿连衣裤的“五紧”防护服,戴棉花纱布口罩,穿高筒胶鞋,戴薄胶手套及防护眼镜。

(2)饮食与补液 急性期应给流质饮食,并供应充分液体,或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以利毒素排泄。

(3)护理 严格遵守隔离制度,做好护理工作,消除患者顾虑,达到安静休息目的。

2.病原治疗

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1)链霉素 为治疗各型鼠疫特效药。肌注。对严重病例应加大剂量。链霉素可与磺胺类或四环素等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2)庆大霉素 分次静滴。

(3)四环素和氯霉素 在开始2日宜用较大量。不能口服时改静滴;热退后即改口服。

(4)磺胺药宜用于轻症及腺鼠疫,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不能口服时静滴,体温正常3~5天后停药。

(5)双嘧啶(含SD400mg,TMP50mg)或复方新诺明。

6预后

肺型、败血型鼠疫若不及时抢救,预后极差。年龄愈小或愈老者预后愈差,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每可转危为安。

词条标签:

医学疾病传染病 细菌感染性疾病http://baike.baidu.com/subview/4672/8855322.htm

鼠疫是一个多义词,请在下列义项中选择浏览(共2个义项)添加义项

人类因感染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传染病阿尔贝·加缪创作的长篇小说

收藏2547317权威专家认证词条鼠疫(人类因感染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传染病) 锁定 対猀栀ǔ yì]

本词条由卫生计生委临床医生科普项目/百科名医网 提供专业内容并参与编辑

鼠疫是鼠疫杆菌借鼠蚤传播为主的烈性传染病,系广泛流行于野生啮齿动物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发热、严重毒血症症状、淋巴结肿大、肺炎、出血倾向等。鼠疫在世界历史上曾有多次大流行,死者以千万计,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发生多次流行,病死率极高。

西医学名鼠疫

英文名称plague

其他名称黑死病

所属科室内科 -

主要症状发热,肺炎,出血

主要病因细菌感染

传染性有传染性

目录

1病因

2临床表现

3检查

4诊断

5治疗

6预后

1病因

1.鼠蚤叮咬

经鼠蚤传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啮齿动物→蚤→人的传播是腺鼠疫的主要传播方式。

2.呼吸道感染

经呼吸道飞沫传播,通过呼吸、谈话、咳嗽等,借飞沫形成“人→人”的方式传播,并可造成人间鼠疫的大流行。

3.皮肤感染

经皮肤传播,剥食患病啮齿动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触病人的脓血或痰,经皮肤伤口而感染。

4.消化道感染

人吃了未彻底煮熟的染菌肉而感染。

2临床表现

1.潜伏期

腺型2~8天;肺型数小时至2~3天;曾经预防接种者可延至9~12天。

2.症状体征

(1)轻型 有不规则低热,全身症状轻微,局部淋巴结肿痛,偶可化脓,无出血现象,多见于流行初、末期或预防接种者。

(2)腺型 最多见,常发生于流行初期。急起寒战、高热、头痛、乏力、全身酸痛偶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皮肤淤斑、出血。发病时即可见蚤叮咬处引流区淋巴结肿痛,发展迅速,第2~4天达高峰。腹股沟淋巴结最常受累,其次为腋下、颈部及颌下。由于淋巴结及周围组织炎症剧烈,使呈强迫体位。如不及时治疗,肿大的淋巴结迅速化脓、破溃、于3~5天内因严重毒血症、继发肺炎或败血症死亡。治疗及时或病情轻缓者腺肿逐渐消散或伤口愈合而康复。

(3)肺型 可原发或继发于腺型,多见于流行高峰。肺鼠疫发展迅猛,急起高热,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发病数小时后出现胸痛、咳嗽、咳痰,痰由少量迅速转为大量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与发绀迅速加重。肺部可以闻及湿性啰音,呼吸音减低,体征与症状常不相称。未经及时抢救者多于2~3天内死于心力衰竭、休克。临终前高度发绀,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

(4)败血症可原发或继发。原发者发展极速,全身毒血症症状、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出血现象严重。迅速进入神志不清、谵妄或昏迷、抢救不及时常于24小时至3天内死亡。

(5)其他少见类型①皮肤型 疫蚤叮咬处出现疼痛性红斑,迅速形成疱疹和脓疱可混有血液,可形成疖、痈。其表面被有黑色痂皮,周围暗红,底部为坚硬的溃疡,颇似皮肤炭疽。偶见全身性疱疹,类似天花或水痘。②眼型 病菌侵入眼部,引起结膜充血、肿痛甚至形成化脓性结膜炎。③咽喉型 病菌由口腔侵入,引起急性咽炎及扁桃体炎,可伴有颈淋巴结肿大,可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但咽部分泌物培养可分离出鼠疫杆菌,多为曾接受预防接种者。④肠炎型 除全身症状外,有呕吐、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便、粪便中可检出病菌。⑤脑膜炎型 可为原发或继发,有明显的脑膜刺激症状,脑脊液为脓性,涂片及培养可检出鼠疫杆菌。

3检查

1.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减少则因出血程度而异,血小板可减少。肠炎型者可有血样或黏液血便。

2.细菌的分离和鉴别

取血、脓、痰、脑脊液、淋巴结穿刺液等材料送检。一般检查程序包括显微镜检查、培养、鼠疫噬菌体裂解试验和动物实验,简称四步试验,以上四步均获阳性结果可确诊鼠疫。

3.血清学检查

(1)荧光抗体染色镜检(IFA)具有快速、敏感度及特异性较高的优点,但有假阳性或假阴性。

(2)间接血凝反应(IHA)是将鼠疫特异性抗原(或抗体)致敏的红细胞与被检材料混合,用于检查和测定鼠疫抗体(或抗原)。是一种快速、敏感、特异性高的血清学诊断方法。不仅可检查活菌和死菌,也可检查可溶性抗原以及污染、腐败的材料。70年代于我国得到普遍推广,是目前行之有效的快速诊断方法之一。

(3)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敏感、高度特异,不仅是目前鼠疫监测、查源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特别是轻型和不典型病例的追索诊断,作为补充IHA的不足,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4)葡萄球菌A蛋白的血凝改进方法(SPA-IHA)比间接血凝的检出率高,方法更简便,适于野外基础实验使用。

4.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

可以在几小时内作出诊断,是一种快速和高度特异的方法。对鼠疫监测、临床早期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有重要意义。

5.其他的检测方法有ELISA法及放射免疫法等。

4诊断

早期诊断尤其是首例的及时发现对鼠疫的防治至关重要。在流行区,流行初期或散发性不典型病例尤应特别注意。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及典型临床表现,一般即可作出诊断。轻型病例需与急性淋巴结炎、恙虫病、钩端螺旋体病、兔热病等区别。对可疑需进行细菌学或血清学检查,检出鼠疫杆菌是确诊的最重要依据。

5治疗

1.治疗原则

(1)严格的隔离消毒 应严格隔离于隔离病院或隔离病区,病区内必须做到无鼠无蚤。入院时对患者做好卫生处理(更衣、灭蚤及消毒)。病区、室内定期进行消毒,患者排泄物和分泌物应用漂白粉或来苏液彻底消毒。工作人员在护理和诊治患者时应穿连衣裤的“五紧”防护服,戴棉花纱布口罩,穿高筒胶鞋,戴薄胶手套及防护眼镜。

(2)饮食与补液 急性期应给流质饮食,并供应充分液体,或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以利毒素排泄。

(3)护理 严格遵守隔离制度,做好护理工作,消除患者顾虑,达到安静休息目的。

2.病原治疗

原则是早期、联合、足量、应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1)链霉素 为治疗各型鼠疫特效药。肌注。对严重病例应加大剂量。链霉素可与磺胺类或四环素等联合应用,以提高疗效。

(2)庆大霉素 分次静滴。

(3)四环素和氯霉素 在开始2日宜用较大量。不能口服时改静滴;热退后即改口服。

(4)磺胺药宜用于轻症及腺鼠疫,与等量碳酸氢钠同服;不能口服时静滴,体温正常3~5天后停药。

(5)双嘧啶(含SD400mg,TMP50mg)或复方新诺明。

6预后

肺型、败血型鼠疫若不及时抢救,预后极差。年龄愈小或愈老者预后愈差,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每可转危为安。

词条标签:

医学疾病传染病 细菌感染性疾病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C%A0%E7%96%AB

鼠疫[编辑]

Star of life caution.svg维基百科的医学内容只供参考,并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任何健康问题,应咨询专业的医护人员。
Plague

分类系统及外部资源

放大2000倍的叶赫森氏鼠疫杆菌,这种细菌可导致多种瘟疫,它由跳蚤携带并传播。
ICD-10        A20.
ICD-9        020
DiseasesDB        14226
MedlinePlus        000596
eMedicine        med/3381

《鼠疫》也是法国作家加缪的一本小说。

鼠疫是一种存在于啮齿类与跳蚤的一种人畜共通传染病,并藉跳蚤传染给各种动物及人类,其最初反应为跳蚤咬伤部位临近的淋巴腺发炎,这就是腺鼠疫,经常发生于鼠蹊部,少发生于腋下或颈部,受感染的淋巴腺发炎、红肿、压痛且可能流脓,通常会有发烧现象。

目录  [隐藏]

1 疾病概述

2 传播方式
2.1 气候变化
2.2 跳蚤吸血的跨物种传染

3 疾病起源

4 症状和类型
4.1 淋巴腺鼠疫
4.2 肺鼠疫
4.3 败血性鼠疫

5 预防

6 通报
6.1 中国大陆
6.2 台湾

7 治疗

8 历史上的大流行
8.1 第一次大流行:查士丁尼大瘟疫
8.2 第二次大流行
8.2.1 黑死病与鼠疫
8.3 第三次大流行
8.4 注释

9 参见

10 外部链接

疾病概述[编辑]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所有的鼠疫,包括淋巴腺病不明显的病例,皆可引起败血性鼠疫,经由血液感染身体各部位,包括脑膜。肺的次发性感染可造成肺炎、纵膈炎或引起胸膜渗液。次发性肺鼠疫在疫情的控制上特别重要,因为其痰之飞沫传染是原发性肺鼠疫及咽鼠疫之来源。更进一步的人与人之间传染可造成局部地区的爆发或毁灭性的大流行。未治疗的腺鼠疫其致死率为50.0~60.0%,很少出现短期而局部的感染(轻微鼠疫)。鼠疫杆菌曾于肺鼠疫病人的无症状接触者喉咙中培养出,未经治疗的原发性败血性鼠疫及肺鼠疫一定死亡,现代医疗已可显著降低腺鼠疫之致死率,及早的发现及治疗亦可降低肺鼠疫及败血性鼠疫的致死率。

欲快速诊断鼠疫可用显微镜直接检查淋巴腺肿抽出液、痰或脑脊髓液,发现卵圆形、革兰氏阴性、两极浓染的鼠疫杆菌。利用萤光抗体检验或antigen-capture ELISA较准确,特别是对于散发病例的确认。确定诊断须从淋巴腺肿、血液、脑脊髓液或痰液中培养及辨认出鼠疫杆菌,或抗体效价有4倍的上升或下降,被动血球凝集试验(PHA test)经常用于血清学诊断。

一般相信历史上鼠疫有三次大流行,首次大流行发生于六世纪,起源于埃及的西奈半岛,波及到欧洲所有国家,死亡近二千五百万人;第二次发生于十四世纪,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仅欧洲就死亡二千五百万人,即历史上著名的黑死病;第三次发生于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死亡一千二百万人。

传播方式[编辑]


1998年的世界鼠疫分布图。

在历史上,鼠疫常会在特定时间从特定地区(如东非)突然爆发,如气候变化造成动物繁衍迁移传播,以及跳蚤的跨物种传染。

气候变化[编辑]

由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主导,并对尚存野生动物瘟疫源所做的现代研究已证实,鼠疫的爆发大部分是突如其来的严重气候变化而引起。降雨过多是造成鼠疫蔓延的最大原因,如果是旱灾过后又降雨过度,更具爆发的可能性。

雨量过多时,植被生长将会增加,因此草食动物和昆虫将会取得较多食物。啮齿类动物亦会大量繁殖(包括那些带有鼠疫杆菌,但对病菌免疫之老鼠),并远远超过其掠食者能捕食控制的数量。在爆炸性的大量繁衍过后,为了找到觅食的地盘,这些动物的活动范围不得不更加扩大。于是在数个月内,这些带有鼠疫杆菌的野生动物就会向海浪一样四处向外扩散。不久,这些动物就会和其他不带鼠疫杆菌的啮齿类动物接触,并由跳蚤的吸血媒介作进一步跨物种传染。[1]

跳蚤吸血的跨物种传染[编辑]

虽然鼠疫是人畜共通的传染疾病,然主要的病菌媒介并非是老鼠本身,而是毫不起眼的跳蚤。啮齿类动物对鼠疫大多有免疫力,然寄生在它们身上的跳蚤则不然。跳蚤会死于鼠疫。不过讽刺的是,鼠疫的散播过程,其实是整个死亡过程本身。

跳蚤吸食啮齿类动物身上的带有鼠疫杆菌的血液后,其消化管部分会被一种由繁殖中的病菌与血块混合的东西所阻塞。病蚤乃开始肌肠辘辘而变得饥不择食,以致凡是会移动的生物──不论是否为平时的宿主类生物,它几乎都会往上跳吸食血液。但由于肠道被堵住无法消化的关系,病蚤除了无法止饥外,更会在吸血的同时吐出带有鼠疫杆菌的血液,因而将鼠疫杆菌传播至被吸血的宿主。最后病蚤会迅速地从一个宿主跳到另一个宿主,无所不螫,在执行一个不可能满足的任务之后,进一步把鼠疫传播开来。[1]

所有的鼠疫,包括淋巴腺病不明显的病例,皆可引起败血性鼠疫,经由血液感染身体各部位,若病菌侵入肺部造成肺炎后,更会造成次发性肺鼠疫。感染者会把富含病菌的痰与飞沫传播,进一步扩大鼠疫病情,并造成局部地区的爆发或毁灭性的大流行。

1894年,中国华南爆发鼠疫,并传播至香港。两名细菌学家,法国人亚历山大·叶赫森(Alexandre Yersin)及日人北里柴三郎分别在香港的病人身上分离出引致鼠疫的细菌。由于北里柴三郎的发现后来被发现有错灟,现时一般认为叶赫森是首名发现鼠疫杆菌的科学家。1967年,鼠疫杆菌的学名改为 Yersinia pestis以纪念叶赫森。

1898年,法国科学家席蒙(Paul Louis Simond)在印度孟买首次证明鼠及跳蚤是鼠疫的传播者。

疾病起源[编辑]

鼠疫的起源在科学界现阶段存在相当大的争议性:

一种学说认为,起源于欧洲东南部,一说起源于黑海城市卡法,约在1340年代散布到整个欧洲。但是最近的一项国际性DNA研究[2],表明鼠疫(黑死病)的发源地可能是中国。研究人员称瘟疫在2600年前的中国爆发,600年前透过丝绸之路传播到西欧;非洲与美洲的鼠疫,也分别在15世纪郑和下西洋时期和19世纪传过去。

症状和类型[编辑]

感染按症状可分成三类:

淋巴腺鼠疫[编辑]

主条目:腺鼠疫

传染途径大致可分为两类:

被感染的跳蚤叮咬而感染(尤其是Xenopsylla cheopis印度鼠蚤)。

碰触感染的动物(尤其老鼠和家兔)的组织,或不小心病患身上的伤口,不慎接触脓液而感染。

其最初反应为跳蚤咬伤部位临近的淋巴腺发炎,经常发生于鼠蹊部,少发生于腋下或颈部,受感染的淋巴腺发炎、红肿、压痛且可能流脓,通常会有发烧现象。在感染后3—8天会出现倦怠感、寒颤、发烧等现象,亦可能扩散到全身的淋巴腺。未治疗的腺鼠疫其致死率为50~60%。

所有的鼠疫,包括淋巴腺病不明显的病例,皆可能引起败血性鼠疫,经由血液感染身体各部位,包括脑膜。

肺鼠疫[编辑]

主条目:肺鼠疫

大致上可分为两种:

先得腺鼠疫经血行蔓延至肺部造成肺炎(次发性肺鼠疫)

吸入其他肺鼠疫病患的痰与飞沫染病,不慎接触脓液、餐具、口罩唾液飞沫而感染(原发性肺鼠疫)

原发性肺鼠疫的潜伏期通常为1~4日,但急性患者亦可能至数小时即发病。最初的征状有头痛、双眼充血、咳嗽、以及怠倦感,虽然与普通呼吸道疾病相似。但后期却会恶化为咽炎和颈部淋巴腺炎。

次发性肺鼠疫则可能造成肺炎、纵膈炎或引起胸膜渗液。未经治疗的肺鼠疫即可能在1~6日内死亡,死亡率高达95%。

肺鼠疫患者亦可能因病原体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

败血性鼠疫[编辑]

主条目:败血性鼠疫

鼠疫杆菌经由血液感染全身,皮肤会出现血斑,发高烧,或脸部肿胀,最后全身长满黑斑而死亡。这也是鼠疫被称为黑死病的原因。部份败血性鼠疫患者并没有淋巴肿胀的征状。此类患者从染病至死亡可能不足一天。未经治疗的原发性败血性鼠疫及肺鼠疫一定死亡(死亡率100%)。然及早以抗生素治疗可降低肺鼠疫及败血性鼠疫的致死率。

预防[编辑]

最重要是避免被跳蚤叮咬,以及避免直接接触患者,避免碰触具感染性之组织,最好也不要暴露于肺鼠疫病人活动地区。

若在流行地区,需清除所有有可能带菌的鼠类或跳蚤,或施打疫苗。灭蚤并需要先在灭鼠之前进行,以避免跳蚤跳入其他新宿主(如人类)继续传染病菌。
来自疫区之轮船或港区仓库须防鼠、灭鼠及灭蚤。

避免接触及处理其死尸,如发现尸体须报告当地卫生当局。

高发病率地区的居民、旅客、处理鼠疫杆菌或被感染动物的实验室人员或防疫人员,且须与其他防护方法一并使用。

通报[编辑]

中国大陆[编辑]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一章第三条,鼠疫属于甲类传染病,一经发现需两小时内报告相关防疫部门。

第三章三十二条,“港口、机场、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发现甲类传染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人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向国境苟安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相互通报。”

第三章三十三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主动收集、分析、调查、核实传染病疫情信息。接到甲类、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或者发现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同时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设立或者指定专门的部门、人员负责传染病疫情信息管理工作,及时对疫情报告进行核实、分析。”

台湾[编辑]

若有前往鼠疫流行地区旅游、或与病患、动物或致病原(病媒)接触经历,且符合下列部分或全部临床描述者:如出现发烧、寒颤、头痛、不适、虚脱及白血球增多症状后,并伴随下列一种以上之主要临床型态:

局部淋巴腺炎(腺鼠疫)。

肺鼠疫:腺鼠疫或败血性鼠疫经血行蔓延造成(次发性肺鼠疫)或吸入飞沫感染(原发性肺鼠疫)。

没有明显淋巴腺肿之败血病(败血性鼠疫)

由暴露于较大感染性飞沫或食入受感染组织(咽鼠疫)所造成之咽炎和颈部淋巴腺炎。

则应立即主动向卫生当局或医院通报感染。[3]

治疗[编辑]

疑似鼠疫患者须尽快接受适当治疗,一般会在医院被隔离,并接受抗生素治疗,时间为10天或持续治疗至病患退烧后2天;病患病况如有改善,静脉给药方式可考虑改以口服方式;治疗抗生素治疗的使用选择为链霉素和庆大霉素,但四环霉素、氟喹诺酮或氯霉素也是有效。

抗生素治疗之方法及剂量,须依病患临床状况调整,例如病患年龄、病史、健康状况、或过敏反应等等考虑因素(请参考美国CDC鼠疫抗生素治疗建议表)。暴露后预防性投药的抗生素选用包括有:强力霉素、环丙沙星(请参考美国CDC鼠疫暴露后预防性投药建议表)。在对药物治疗有满意的反应后,某些病人在第5、6天会呈现自限性的突发性发烧,但是并没有任何其他的症状,可能是该感染原对药物具有抵抗力或是发生其他并发症,此时应立即采取病人的痰检体,再依据检验结果给予适当的抗生素治疗,若发现化脓性淋巴腺肿应予以切开及引流。

而在抗生素被发现前,则常以血清治疗鼠疫。中世纪时,为治疗黑死病,人们用尽一切稀奇古怪的治疗方法。有的人吃下粪便和灰烬,有的人将黑色肿块切除,有的人甚至把活蟾蜍放到胸前。

中医书《鼠疫抉微》:“鼠疫又名核瘟,言是症之必见结核也。”清代郑肖岩著《鼠疫约编》八篇,介绍鼠疫的预防,辨证及治法,并附医案及验方。同朝的岭南医家罗芝园著有《鼠疫汇编》。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人们对黑死病认识的逐渐深入,一些带有现代医学痕迹的治疗和预防方法开始出现。某种程度上,黑死病结束之日,正是现代医学兴起之时。

历史上的大流行[编辑]


护身符(Amulet, 800BC-612BC),以抵御瘟疫,刻有报价。(en:Akkadian Erra Epic).


油画《阿什杜德的瘟疫》(The Plague of Ashdod), Nicolas Poussin (1594-1665), 法国.1630年.


"Der Doktor Schnabel von Rom" (English: "Doctor Beak of Rome") 医生戴防毒面具,以抵御瘟疫。

第一次大流行:查士丁尼大瘟疫[编辑]

主条目:查士丁尼大瘟疫

541~542年的查士丁尼鼠疫是历史上第一次纪录的大流行。541年,鼠疫沿着埃及的培鲁沁(Pelusium)侵袭罗马帝国。鼠疫荼毒培鲁沁后,迅速蔓延至亚力山卓,再继续水陆贸易网扩散到首都君士坦丁堡与整个拜占庭帝国。目前并未有明确的数字统计多少人因此死亡,然此次流行导致帝国至少1/3人口死亡。严重影响该帝国经济税基与军制兵源,削弱了拜占庭帝国实力。

查士丁尼鼠疫爆发后,从541~717年,鼠疫沿着海陆贸易网扩散到西欧与不列颠。首先是法国,543年法国西南部亚耳爆发鼠疫病情,接着547年鼠疫传染至爱尔兰与不列颠西部,588~590年的一次鼠疫横扫马赛、亚威农(Avignon),以及法国北部里昂地区的隆河流域(the Rhone Valley),造成2500万人死亡,鼠疫不止波及英法等国,它使当时整个地中海贸易衰退。更造成许多昔日王国的势力因此消失,并改写整个欧洲的历史。

第二次大流行[编辑]

主条目:黑死病

黑死病在1346年到1350年大规模袭击欧洲,导致欧洲人口急剧下降,死亡率高达30%。黑死病被认为是蒙古人带来的。约1347年,往来克里米亚与墨西拿(西西里岛)间的热那亚贸易船只带来了被感染的黑鼠或跳蚤,不久便漫延到热那亚与威尼斯,1348年疫情又传到法国、西班牙和英国,1348年—1350年再东传至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最后在1351年传到俄罗斯西北部。估计欧洲有约2500万人死亡,而欧、亚、非洲则共约5,500万—7,500万人在这场疫病中死亡。当时无法找到治疗药物,只能使用隔离的方法阻止疫情漫延。此后在十五、十六世纪黑死病多次再次侵袭欧洲;但死亡率及严重程度逐渐下降。

有人认为,这场黑死病严重打击了欧洲传统的社会结构,削弱封建与教会势力,间接促成了后来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在中国,明代万历和崇祯二次的大疫相信是这次全球大流行的一部份。据估计,华北三省人口死亡总数至少达到了1000万人以上,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朝发夕死”、“一家尽死孑遗”。一些史学家相信,李自成入北京之前,明朝的京营兵士就正遭受鼠疫侵袭,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卷78中说“京师内外城堞凡十五万四千有奇,京营兵疫,其精锐又太监选去,登陴诀羸弱五六万人,内阉数千人,守陴不充”。“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一人染疫,传及阖家,两月丧亡,至今转炽,城外遍地皆然,而城中尤甚,以致棺蒿充途,哀号满路。”

黑死病与鼠疫[编辑]

十九世纪末的第三次鼠疫大流行中发现鼠疫杆菌及鼠疫传播方法后,大部份医学及历史学家,都认为十四至十六世纪肆虐欧亚的黑死病,是鼠疫的一次大流行。但近年有研究质疑这种说法,认为黑死病只有部份特征与“鼠疫第三次大流行”相近,怀疑真正导致十四世纪黑死病的,可能其实是另一种仍未被发现的病原体。

第三次大流行[编辑]

1855年中国云南首先发生了大型鼠疫,1894年在广东爆发,并传至香港,经过航海交通,最终散布到所有有人居住的大陆,估计在中国和印度便导致约1200万人死亡。此次全球大流行一直持续至1959年,当全球死亡人数少于250人方才正式结束。

注释[编辑]

^ 1.0 1.1 David Keys(2000):"Catastrophe: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Origins of the Modern World"Ballantine Books,p37
^ Nature: Yersinia pestis gen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patterns of global phylogenetic diversity
^ MMWR Recommendations and Reports(May 2, 1997 / Vol. 46 /No. RR-10)

参见[编辑]

查士丁尼瘟疫

伦敦大瘟疫

1894年香港鼠疫爆发

外部链接[编辑]

微生物免疫学-Yersinia pestis(鼠疫杆菌)

鼠疫 (世界卫生组织,英文)


分类:细菌性疾病瘟疫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14年7月17日 (星期四) 1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