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左传,那咱也贴一段,还跟船有关系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06:47:16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1)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6):‘五侯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10)。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11),无以缩酒(12),寡人是徵(13);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4)。”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5)。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6)。师退,次于召陵(17)。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18)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19)之社稷,辱收寡(20)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21)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22)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23)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24)。

==================================================


好吧,我来用粗浅的语言大略的描述一下这篇《左传·僖公四年》选段:

故事讲述了春秋早期超级大国、世界领袖齐国与新兴的和(Wu)平(Li)崛(Kuo)起(Zhang)的南方地区强国楚国之间的一次以双方国家实力为后盾的外交交锋。
先看两国领导人。他们分别是春秋两大知名不得好死国君——齐桓公小白(贾志国,啊不,杨立新饰)以及楚成王熊恽(张山饰)。前者死了之后烂在宫中,都长蛆了却无人理会;后者想换太子,被自己妹妹说漏了嘴,然后被儿子坑爹。

故事的男、男一号,分别是,齐国国务卿,啊不,齐相管仲,和楚国大夫屈完。两位虽然各为其主,但是短暂的几次接触,即在二人之间激荡起灿烂的火花,这火花漂浮至天际,隐约汇聚成一个大大的“基”字。也不知道鲍叔心里怎么想。

这里说下屈完。屈家跟楚王搭伙演戏的历史源远流长。几百年后,一个著名的屈完家族后人一定在江边上叹息不如祖上运气好,能搭上一个给力的楚王做队友。


==================

齐楚这两个国家呢,再说一说。其实故事都读得腻歪了。姜姓齐国是太公望的封国。太公望,吕牙,姜子牙,这都是同一个人——周太公期望的人,武王的老师,周灭商的关键人物。另外,众所周知,周是姬姓,姬与姜二族的结合源远流长,他们相爱相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炎黄二帝。因此,姜姓的太公作为重要人物,在灭商之后,被分封到营丘这个战略据点,以稳定不太臣服的东方,征伐叛乱不臣。原文中管仲所说“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便是印证。不知道是不是处于对姜姓的不信任,又把周公封到旁边,这就是后来的鲁国。周公的后代就这样开始了被太公的后代一路作贱的悲桑历史。

等到太公的若干代孙子小白登上齐国君位的时候,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关中的基本盘,东迁到成周洛邑,失去了复兴的地缘基础。诸侯争强的时代随之来临。捅破这个时代窗户纸的不是别人,就是天子的近亲郑国。我来数一下,郑国首任国君郑伯友是周幽王的叔叔,那么郑伯友的孙子庄公跟东迁的平王是三代以内的堂兄弟。平王因为一些人事任命上的不谨慎,得罪了郑庄公,被好一顿挤兑。这平王的气场太弱,急于拜托尴尬的局面,就说我把我的太子给你做人质吧。结果太子在郑国期间,平王死去。这太子自然就嫉恨上郑庄公咯。一来二去,矛盾升级,最后叔侄之间兵戎相见。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郑人箭射周天子。郑人的箭穿透的不是天子的铠甲,郑人的箭射落的是天子的权威。从此以后,天下诸侯的心中对天子的地位就有了一个掂量了。

不是齐国么,怎么扯到郑国?郑国是这一时代的开创者,却不是利益的收获者。郑庄公之后郑国在内外矛盾的相互作用下,逐渐沦为诸侯争霸的踩脚垫,今天楚国来攻,明天晋国来伐,没完没了。我们把视线转回齐国。与郑庄公同时代的齐国国君僖公养育了众多儿女。他们中的一部分春秋留名。首先来点儿喜闻乐见:长子诸儿,女儿文姜——他俩大家都知道的,春秋第一妹控/兄控,今天死宅YY的东西人家早就实践了。另一个女儿宣姜,也是春秋有名的大(hei)美(mu)女(er)。僖公死后,诸儿做了国君,这就是襄公。襄公思念嫁为鲁国夫人的妹妹文姜,便邀请鲁侯带夫人一起来齐国相会。结果兄妹的喜闻乐见被鲁侯知道了,然后襄公残杀鲁侯。这尼玛节操碎成粉末有木有。这丑事儿闹太大。幸好即位的鲁庄公是文姜所出,因此也就不了了之。襄公除了风流事情,再就是被杀了,因为什么瓜的问题,反正失信于部下,于是部下造反,game over了,顺带制造了一个成语。

齐国君位空缺,两位庶出公子——纠和小白登场。在两位公子的势力进行了一番争夺、制造了一堆历史典故之后,小白成为the chosen one。公子纠惨遭磔刑而死。总而言之,尘埃落定,小白整合了齐国各派系力量,任用管仲、鲍叔牙等人材,在提升齐国国力、改革军政制度的基础上,打着皿煮柿油——啊呸——“尊王攘夷”的旗帜,以恢复西周天子权威和制度为名,通过一系列的外交、军事行动,成为了中原诸侯的盟主。这也是公认的春秋第一霸主。说来齐桓公真是人生赢家,好色好猎,但是有个管仲帮他打理一切,结果事业、玩儿乐都没耽误。大家可以参考参考,学习学习。

===================

再来看楚国。楚国的崛起苦逼得多。楚原是中原的芈(或者嬭,念“奶”)姓古老民族,先后臣服于商和周。当然,臣服期间也不是很老实。据记载,楚人时不时的因为不老实要被商、周殴打一番。不过楚人也蛮倔的,逮着机会就反咬一口,还整死了周天子。这个后面再说。楚国的祖先在辅周灭商的过程中,显而易见的,无论是亲疏程度还是功劳大小都远不及太公。因此,等到周成王的时候,才指了一块地处南蛮的“丹阳子男之田”给打发了。这就是楚人由华夏而入南蛮的过程。逐渐的,楚人本来是肩负镇压南方蛮夷的使命,结果慢慢的自己也把自己当作蛮夷,特别是那些需要用蛮夷身份获取便利的时候,楚人经常振振有词的说——“我国是第三世界国家”,等一下,对不起,拿错资料了,重来——楚人经常振振有词的说:“我,蛮夷也,BLABLA。”比如,熊通称王的时候拿旁边的随国祭旗。随人说:我无罪啊,躺枪啊。熊通说,偶们楚人是蛮夷,看你们中夏诸侯打来打去成何体统,帮我去跟天子借个王号用用,我帮你们捋一捋。随人居然还真的一本正经的跑去跟天子传话。哦,当朝天子呢,就是那个膝盖,啊不,肩膀中箭的桓王。我估计天子中箭之后又被补刀,感觉一定糟透了。随国啊随国咱俩好歹是亲戚对不,你咋这么容易就跪了呢?还胳膊肘往外拐?随人心说,没办法,天子太远,楚国太近,行还是不行您给个话儿。天子看着天然呆的随国使者差点儿没背过气去,尼玛这王是随便给的么,滚滚滚。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熊通想称王,第一反应还是走体制内的组织程序。这让人窥见了楚人的华夏意识形态渊源。最后组织程序看来是走不通了,于是熊通决定拉JB倒,老纸独走,自立为王,这就是楚武王了。楚武王在位50多年,南征蛮夷,北伐诸侯,一不小心还发明了县制,作为华夏政治文明的一个闪光点,沿用至今。顺带提一下随国。随国自此臣服楚国,成为好基友。楚国征服的诸侯国不计其数,其中墙头草多了去了,唯有随国对楚死心塌地,一条路走到黑。在楚国国破家亡最憋屈的那些日子甚至都没有抛弃楚国,这一定是真爱。随国还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编钟,今天可以看到。

武王薨于征伐途中。他为楚国后人开创了良好的政治局面,锻炼了一支强悍的军队,留下了不错的人才团队。太子即位为文王。文王的功业,是进一步经略今天湖北襄阳——河南南阳一代。主要的成绩是攻灭了申、息两国,分别设置为县,同时臣服了蔡国。申、息自此就成了楚国前出中原的支撑点。史书中常见“起申息之兵”,就是这两个地方了。从此以后,中原门户洞开,楚人作为中原历史大舞台上的新演员粉墨登场。楚文王是蛙跳战略的鼻祖。当时江汉平原上分布了众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楚文王采取的战略是,跳过一些不重要的国家,而去降服相对有价值的目标。前面提到的申国,是周南方比较大的姜姓诸侯国。楚文王越过夹在中间的邓国直驱申国,然后在返回途中再取了邓国。这是这种战略的一个实例。在文王这里,我们再盘桓一会儿,再来一些喜闻乐见。对于我们今天的核心故事来说,这也是一段无法绕过的喜闻乐见。在楚文王的战略地图上,蔡国是中原南部最大的姬姓诸侯国。楚国要继续向北发展,则必须将其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楚文王这个人,一辈子顺风顺水。这不,正盘算着,机会来了。息国的国君来请求楚国攻打蔡国。为毛啊?还不是因为喜闻乐见,都是欲望啊。这次喜闻乐见的关键字是死宅们耳熟能详之“小姨子”。这蔡侯和息侯本是连襟,先后娶了陈国公族的一对姐妹。其中息侯夫人最为貌美,是为息妫(念“吸鬼”),也是春秋第一小姨子。蔡侯自然而然的惦记小姨子啊。正好息妫从陈国经蔡国回息国。蔡侯一看机会来了,就请小姨子留住几日,还流着哈喇子前去调戏。这事儿让息侯知道了,虽然没有戴绿帽子,但是这羞辱哪里受得了。要我说这息侯,大度点会死么?你跟一个色鬼一般见识干毛?不会死你作的什么死?这息侯义无反顾的作死开始了,休书一封给楚文王,说你来打我,然后我找蔡国请救兵,您不是正想拿下蔡国么,这不就机会来了?大戏开演,蔡国军队被楚军一板砖拍倒,蔡侯被俘,楚王凯旋。到此为止,息侯的剧本完美呈现。不过接下来似乎有点脱稿。蔡侯虽然被俘,好歹大家都是诸侯,还是坐一块喝酒的。蔡侯心说,好哇,尼玛区区小事你就这样阴我,你做得初一,我做不得十五?于是跟楚文王说啊,我小姨子啊,息侯的夫人啊,美啊。本来蔡国拿下,这息国就是楚人的囊中之物了。加上蔡侯这一吹风,楚文王不得不将日程提前,率军前往息国。。。。。。

原来的息夫人,现在的文夫人,据说面带桃花,民间称为桃花夫人,在史上以沉默著称。文王问她何故,夫人说:我一个女人,嫁了两个丈夫,有什么可说的。文王被这一番陈词感动啊,心想我得为夫人do something。哦对,一切都是那个二逼蔡侯跳起来的,我帮夫人你报仇吧。于是将蔡侯囚禁至死。唉,今人读史,免不了猛拍桌子,喊一声,我X,不作死就不会死。是的,今人比起2000多年前纯真的祖先可能是要睿智一些,但是这样的睿智恰恰是蔡侯、息侯这些作死的老祖宗们试错总结出来的。在此,我们向试错中作死扑街的老祖宗们致敬。读春秋历史,总想劝当世的各位宅,别整天琢磨什么处不处,太low了,你们的人生是用来跟自己过不去的吗?看看人家君王,搞破鞋搞得高端大气上档次,还乐在其中。我每看过这一段,真是击节叫好,还发明了一个七字ID——江汉风流楚文王,尔等不得冒用。

前面说了,这是一段绕不过去的喜闻乐见。为毛?因为这一局部的女主,文夫人,正好是我们核心后台大Boss之一楚成王熊恽的妈妈。江汉地区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桃花夫人的正面传说。各位有兴趣可以baidu一下。

楚文王这个人有意思。抢地盘、抢女人爆发力十足,而在楚国的体制内却温顺得出奇。犯了规矩还被责罚,自己还认了。用现在话说,真汉子,纯爷们儿。最后战死也是因为对国家体制的敬畏。楚文王率军与巴人作战兵败受伤,回国的时候看门的不让进,说我先王起兵至今,楚师未尝败绩,君王您自己看看您好意思进门么?文王只好率领败军攻打黄国,取胜之后方才入了郢都,最后伤重而死。

之后,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动荡,我们今天的楚成王大Boss正式登场。

===================

楚成王的即位经历了弑君动荡,即位之后又是公子子元之乱。这一切的平息耗费了十多年。此时的北方,齐桓公正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整合中原诸侯的力量。眼前的形势是,华夏文明圈崛起了齐和楚两大集团,简称。。。额。。。简称G2,而齐是没有悬念的世界领袖,并且期望在未来的百年里还做世界领袖。那么,楚国的策略,一方面是缓和与周边诸侯的关系,另一方面仍然是尽可能走体制内的组织程序,使自己的扩张合法化。半个世纪之前,前面提到过,武王想走组织程序称王,被打脸。这一次,楚国再次向周天子伸出橄榄枝。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可以猜测,周天子对齐侯打着自己的旗号扩大势力有所不满,因此,在双方都不触碰“王号”这个底限的前提下,天子对楚国表示了认可,并赏赐了祭肉,并且赋予了“镇尔南方夷越之乱”的使命。也许是要稍微纵容荆蛮的做大来制衡中原诸侯。我们说,天子的令箭就是好使啊。当初秦人得到了天子开出的岐、丰之地(幽王变乱的沦陷区)的空头支票之后,硬是把这几个地方夺了回来。这些地盘本来是周族雄起的基本盘,秦人拿下之后,遂成大国,然后——大家都知道的。类似的,楚人有了天子的认可,于是开始“合法”的征伐不肯臣服的国家。这样,楚国地辟千里,成了春秋第一大国。

两强相争,一开始多半不愿意直接面对,都是旁敲侧击,削弱对方的周边、同盟。但是,终究会有无法回避的那一天。此时,中原格局已然对楚国的发展形成束缚。原来只是汉水一隅的撮尔小邦,现在已经接近中原腹地,不复以往的海阔天空、逍遥自在。而楚国的扩张亦逐渐被齐国为首的中原诸侯视为威胁。是否进行直接的碰撞——这对两个集团的领导人的智慧和决心都是一场考验。

==================

楚成王的头十几年,一改往日楚人跟周天子傲娇的作派,对天子示以低调,以换取征伐的合法权。在这种战略背景下,楚国又进一步的扩张、整合自己势力范围。终于到了以齐国为首的中原诸侯不得不正式面对的地步。一方面,楚国的进一步扩张会跟齐国争夺盟国,使齐国的利益受损。另一方面,管仲君臣缔造的“尊王攘夷”诸侯同盟的任务是什么?攘夷如何体现?对当今最大的“蛮夷”楚国采取何种姿态——这将检验同盟的含金量,并影响齐国盟主的权威。争端的诱因已经具备,敲打南方楚蛮已经是箭在弦上。只是么——以怎样的方式,敲打到何种程度,万一对方在涉及自己核心利益的环节上拒不退让怎么办?双方发生军事冲突的话,后果是齐国所能承受的吗?这些问题是齐国君臣需要深思熟虑的。

而最后事情的发生确是因为一个狗血的原因:蔡姬荡舟事件。表面上看,这件事情小题大作,一个女子无心的过错引发军事行动。但是,我们还是分析一下。注意啊,蔡姬,也就是姬姓蔡国的公族女子。前面说了,楚文王的时候,蔡国就已经被楚国降服,并成为楚的盟友。那么,重新描述一下,那就是——楚国重要同盟国嫁过来的女子因为一些琐碎的过错被遣送回原籍。进一步假设,如果我们把这个句子中的“楚”替换成”齐“,那么齐桓公的处理还会如此草率吗?我们都知道,在于中原诸侯的交往中,齐桓公一向(装作)堂堂正正的君子作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存亡续绝,扶危救困,断然不会为了这种小事羞辱盟友。正反两面一推敲,可见齐桓公下定决心甚至是故意的在与蔡国、进而与楚国的关系上寻衅。蔡国方面,蔡侯也不含糊,转而将姑娘嫁给了别家。注意原文说的,虽然齐国把蔡姬送回,但是并没有”绝“,也就是婚姻没有破裂,没有离婚。现在来看这就是个坑——蔡国无论怎样做,只要齐国铁了心找碴,一定会被怪罪。当然,我们无法知道蔡侯是否体察到这一点,是脑袋一热意气用事,还是觉得反正难逃一劫,索性把事情做绝了。总而言之,齐国抓住了蔡国的这一项罪名,联合了八个诸侯一起讨伐蔡国。尼玛这点儿屁事就上联合国军了?蔡侯当时一定在想:真尼玛给面儿啊。在联合国军,哦,诸侯联军的凌厉攻势下,蔡侯投奔楚国老大。自然而然的,诸侯联军乘势把战火烧到了鸭绿,啊,汉江边。

迟早要来,没想到这就来了。前面用了大量的篇幅,从双方的八辈儿祖宗开撸,到这里,华夏文明圈两大强权终于正面对峙了。之所以扯了这么远这么多,就是为了将这此对峙的因缘撸出条理。

以下主要翻译原文。

楚国君臣大难临头还是足够镇定,决定先卖个萌,派使者质问齐人:你我乃是平行世界,压根不在一个位面上,你跑我地盘上来干毛?管仲代表齐桓公进行应对。这次应对,也回答了我前文提出的齐人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管仲的对答是:你们有罪啊,你们不按要求向天子进贡包茅,天子祭祀的时候都没东西用啊。还有啊,当年昭王(第四个周天子)南征挂了,是不是你们捣的鬼?这里解释一下。第一个事儿,根据天子的规定,楚国应该向天子进贡本地土产包茅,干什么用的呢,说是用来“缩酒”,可能类似提纯吧。自从天子威名扫地,诸侯不去朝贡的多了去了,更何况包茅这种无所谓的东西,大概天子不仔细拍脑袋还真是记不得有这类供物吧。第二个,昭王南征不返。这个确实是楚人干的了。周昭王南征楚国。要过汉水没有船,当地楚人一脸坏笑的提供了用胶粘合组装起来的船。每读到此,我都感到费解,你过来蹂躏楚人,居然还敢用楚人给的船?反正船走了一半,胶化开了,昭王找河伯报到去了。但是请注意,这个事情发生在距离耶稣出生大约1000年左右。怎么个意思呢,就是你现在,今天,逮住个蒙古人,跟他说,当年我大明英宗皇帝征瓦剌而不返,我要跟你说道说道。楚国使者心里一琢磨,第一个罪名,小事儿;第二个罪名,尽管荒唐,几乎就是个传说,但是认了就是弑君的大罪了。于是回答说:包茅不入确实是寡君的过失,昭王这个事情,呵呵,你应该去水边问问。

这是双方第一轮嘴炮。从这一轮嘴炮可以看出,齐国不敢触碰楚国的两大核心利益:扩张,称王。提都没有提。提出的都是类似于设立防空识别区不违法但是你咋不先打个招呼这类避重就轻的指责。这表明,齐国的底牌是,楚国做出一个服软的姿态,而并不寻求将楚国打回原形这种不切实际但政治正确的目标。这实质上是递给对方一个梯子,说来,帮我摆好,我要下来。

当然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楚使前脚刚走,诸侯大军就大举前进,进逼到了“陉”这个地方。楚国方面也调集军队迎面而来。然后诸侯联军稍退,双方进入军事对峙。前面分析过,这次对峙表面紧张,其实双方都不想开打。两个超级大国赤膊上阵,这件事情放在今天也是不能想象的。于是,外交斡旋紧锣密鼓的展开,目标是在博弈中将自身利益最大化。楚国方面派出了大夫屈完,前往齐营交涉。齐桓公亲自陪同屈完检阅了阵容强大的诸侯三军仪仗队,并高调宣称,我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没有人能够抵抗的。屈完既然已知对方底牌,呵呵一笑,说,您要是以德服人,天下谁不服您。您要是依仗武力,我楚国有方城作城墙,汉水为沟壑,您再多来点军队也冒得用的。这番应对不卑不亢,嘴上不服软,还把对方之前给的梯子就手给架好了。

这样,经过一前一后两轮嘴炮以及中间一轮军事对峙掰手腕,双方基本洞悉了对手的实力,了解了对手的诉求,最后达成了妥协:屈完及诸侯盟。
具体就是:楚国进贡包茅以示服软;齐侯以楚国服软完成了这次“攘夷”任务。

那么这次对抗,最终的赢家是谁呢?我们说,外交领域,讲的是共赢,讲的是妥协。不过,历史之于现实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看到后来发生的事情,然后用来佐证前事。我们翻阅史书上对齐桓公、楚成王的评价,召陵之盟在各自的名下都算作了功绩。但是再看之后的历史,我们可以认为,把这次角力算作齐桓公的功绩不能不说是一种粉饰。因为在盟约订立之后,楚国依然我行我素,经略中原。齐桓公有生之年还进行过几次会盟以对抗楚国,却并没有取得成功。一方面,楚国的实力难以对抗,另一方面,齐国自身实力,包括硬实力、软实力以及巧实力各方面都捉襟见肘,诸侯同盟内部不够团结。另外,我们一直忽视的周天子势力,一方面被齐国打着旗号,一方面却自有主张,对齐国主导的联盟起到了掣肘的作用。

这一轮的齐楚争霸以管仲和齐桓公相继去世而告终结。同时也宣告松散的诸侯联盟的形势不足以压制楚国的扩张。而这时,未来的楚国克星公子重耳还在流亡,秦穆公还被挡在黄河西边儿,都是后话了,以后再说。

《完结》

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之绝也。蔡人嫁之。

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1)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2):“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3),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4)。不虞君之涉吾地也(5),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6):‘五侯九伯(7),女实征之(8),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9):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10)。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11),无以缩酒(12),寡人是徵(13);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14)。”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师进,次于陉(15)。

夏,楚子使屈完如师(16)。师退,次于召陵(17)。齐侯陈诸侯之师,与屈完乘而观之。齐侯曰:“岂不榖(18)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与不榖同好,何如?”对曰:“君惠徼福于敝邑(19)之社稷,辱收寡(20)君,寡君之愿也。”齐侯曰:“以此众(21)战,谁能御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对曰:“君若以德绥(22)诸侯,谁敢不服?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23)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屈完及诸侯盟(24)。

==================================================


好吧,我来用粗浅的语言大略的描述一下这篇《左传·僖公四年》选段:

故事讲述了春秋早期超级大国、世界领袖齐国与新兴的和(Wu)平(Li)崛(Kuo)起(Zhang)的南方地区强国楚国之间的一次以双方国家实力为后盾的外交交锋。
先看两国领导人。他们分别是春秋两大知名不得好死国君——齐桓公小白(贾志国,啊不,杨立新饰)以及楚成王熊恽(张山饰)。前者死了之后烂在宫中,都长蛆了却无人理会;后者想换太子,被自己妹妹说漏了嘴,然后被儿子坑爹。

故事的男、男一号,分别是,齐国国务卿,啊不,齐相管仲,和楚国大夫屈完。两位虽然各为其主,但是短暂的几次接触,即在二人之间激荡起灿烂的火花,这火花漂浮至天际,隐约汇聚成一个大大的“基”字。也不知道鲍叔心里怎么想。

这里说下屈完。屈家跟楚王搭伙演戏的历史源远流长。几百年后,一个著名的屈完家族后人一定在江边上叹息不如祖上运气好,能搭上一个给力的楚王做队友。


==================

齐楚这两个国家呢,再说一说。其实故事都读得腻歪了。姜姓齐国是太公望的封国。太公望,吕牙,姜子牙,这都是同一个人——周太公期望的人,武王的老师,周灭商的关键人物。另外,众所周知,周是姬姓,姬与姜二族的结合源远流长,他们相爱相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炎黄二帝。因此,姜姓的太公作为重要人物,在灭商之后,被分封到营丘这个战略据点,以稳定不太臣服的东方,征伐叛乱不臣。原文中管仲所说“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便是印证。不知道是不是处于对姜姓的不信任,又把周公封到旁边,这就是后来的鲁国。周公的后代就这样开始了被太公的后代一路作贱的悲桑历史。

等到太公的若干代孙子小白登上齐国君位的时候,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关中的基本盘,东迁到成周洛邑,失去了复兴的地缘基础。诸侯争强的时代随之来临。捅破这个时代窗户纸的不是别人,就是天子的近亲郑国。我来数一下,郑国首任国君郑伯友是周幽王的叔叔,那么郑伯友的孙子庄公跟东迁的平王是三代以内的堂兄弟。平王因为一些人事任命上的不谨慎,得罪了郑庄公,被好一顿挤兑。这平王的气场太弱,急于拜托尴尬的局面,就说我把我的太子给你做人质吧。结果太子在郑国期间,平王死去。这太子自然就嫉恨上郑庄公咯。一来二去,矛盾升级,最后叔侄之间兵戎相见。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郑人箭射周天子。郑人的箭穿透的不是天子的铠甲,郑人的箭射落的是天子的权威。从此以后,天下诸侯的心中对天子的地位就有了一个掂量了。

不是齐国么,怎么扯到郑国?郑国是这一时代的开创者,却不是利益的收获者。郑庄公之后郑国在内外矛盾的相互作用下,逐渐沦为诸侯争霸的踩脚垫,今天楚国来攻,明天晋国来伐,没完没了。我们把视线转回齐国。与郑庄公同时代的齐国国君僖公养育了众多儿女。他们中的一部分春秋留名。首先来点儿喜闻乐见:长子诸儿,女儿文姜——他俩大家都知道的,春秋第一妹控/兄控,今天死宅YY的东西人家早就实践了。另一个女儿宣姜,也是春秋有名的大(hei)美(mu)女(er)。僖公死后,诸儿做了国君,这就是襄公。襄公思念嫁为鲁国夫人的妹妹文姜,便邀请鲁侯带夫人一起来齐国相会。结果兄妹的喜闻乐见被鲁侯知道了,然后襄公残杀鲁侯。这尼玛节操碎成粉末有木有。这丑事儿闹太大。幸好即位的鲁庄公是文姜所出,因此也就不了了之。襄公除了风流事情,再就是被杀了,因为什么瓜的问题,反正失信于部下,于是部下造反,game over了,顺带制造了一个成语。

齐国君位空缺,两位庶出公子——纠和小白登场。在两位公子的势力进行了一番争夺、制造了一堆历史典故之后,小白成为the chosen one。公子纠惨遭磔刑而死。总而言之,尘埃落定,小白整合了齐国各派系力量,任用管仲、鲍叔牙等人材,在提升齐国国力、改革军政制度的基础上,打着皿煮柿油——啊呸——“尊王攘夷”的旗帜,以恢复西周天子权威和制度为名,通过一系列的外交、军事行动,成为了中原诸侯的盟主。这也是公认的春秋第一霸主。说来齐桓公真是人生赢家,好色好猎,但是有个管仲帮他打理一切,结果事业、玩儿乐都没耽误。大家可以参考参考,学习学习。

===================

再来看楚国。楚国的崛起苦逼得多。楚原是中原的芈(或者嬭,念“奶”)姓古老民族,先后臣服于商和周。当然,臣服期间也不是很老实。据记载,楚人时不时的因为不老实要被商、周殴打一番。不过楚人也蛮倔的,逮着机会就反咬一口,还整死了周天子。这个后面再说。楚国的祖先在辅周灭商的过程中,显而易见的,无论是亲疏程度还是功劳大小都远不及太公。因此,等到周成王的时候,才指了一块地处南蛮的“丹阳子男之田”给打发了。这就是楚人由华夏而入南蛮的过程。逐渐的,楚人本来是肩负镇压南方蛮夷的使命,结果慢慢的自己也把自己当作蛮夷,特别是那些需要用蛮夷身份获取便利的时候,楚人经常振振有词的说——“我国是第三世界国家”,等一下,对不起,拿错资料了,重来——楚人经常振振有词的说:“我,蛮夷也,BLABLA。”比如,熊通称王的时候拿旁边的随国祭旗。随人说:我无罪啊,躺枪啊。熊通说,偶们楚人是蛮夷,看你们中夏诸侯打来打去成何体统,帮我去跟天子借个王号用用,我帮你们捋一捋。随人居然还真的一本正经的跑去跟天子传话。哦,当朝天子呢,就是那个膝盖,啊不,肩膀中箭的桓王。我估计天子中箭之后又被补刀,感觉一定糟透了。随国啊随国咱俩好歹是亲戚对不,你咋这么容易就跪了呢?还胳膊肘往外拐?随人心说,没办法,天子太远,楚国太近,行还是不行您给个话儿。天子看着天然呆的随国使者差点儿没背过气去,尼玛这王是随便给的么,滚滚滚。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熊通想称王,第一反应还是走体制内的组织程序。这让人窥见了楚人的华夏意识形态渊源。最后组织程序看来是走不通了,于是熊通决定拉JB倒,老纸独走,自立为王,这就是楚武王了。楚武王在位50多年,南征蛮夷,北伐诸侯,一不小心还发明了县制,作为华夏政治文明的一个闪光点,沿用至今。顺带提一下随国。随国自此臣服楚国,成为好基友。楚国征服的诸侯国不计其数,其中墙头草多了去了,唯有随国对楚死心塌地,一条路走到黑。在楚国国破家亡最憋屈的那些日子甚至都没有抛弃楚国,这一定是真爱。随国还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编钟,今天可以看到。

武王薨于征伐途中。他为楚国后人开创了良好的政治局面,锻炼了一支强悍的军队,留下了不错的人才团队。太子即位为文王。文王的功业,是进一步经略今天湖北襄阳——河南南阳一代。主要的成绩是攻灭了申、息两国,分别设置为县,同时臣服了蔡国。申、息自此就成了楚国前出中原的支撑点。史书中常见“起申息之兵”,就是这两个地方了。从此以后,中原门户洞开,楚人作为中原历史大舞台上的新演员粉墨登场。楚文王是蛙跳战略的鼻祖。当时江汉平原上分布了众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楚文王采取的战略是,跳过一些不重要的国家,而去降服相对有价值的目标。前面提到的申国,是周南方比较大的姜姓诸侯国。楚文王越过夹在中间的邓国直驱申国,然后在返回途中再取了邓国。这是这种战略的一个实例。在文王这里,我们再盘桓一会儿,再来一些喜闻乐见。对于我们今天的核心故事来说,这也是一段无法绕过的喜闻乐见。在楚文王的战略地图上,蔡国是中原南部最大的姬姓诸侯国。楚国要继续向北发展,则必须将其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楚文王这个人,一辈子顺风顺水。这不,正盘算着,机会来了。息国的国君来请求楚国攻打蔡国。为毛啊?还不是因为喜闻乐见,都是欲望啊。这次喜闻乐见的关键字是死宅们耳熟能详之“小姨子”。这蔡侯和息侯本是连襟,先后娶了陈国公族的一对姐妹。其中息侯夫人最为貌美,是为息妫(念“吸鬼”),也是春秋第一小姨子。蔡侯自然而然的惦记小姨子啊。正好息妫从陈国经蔡国回息国。蔡侯一看机会来了,就请小姨子留住几日,还流着哈喇子前去调戏。这事儿让息侯知道了,虽然没有戴绿帽子,但是这羞辱哪里受得了。要我说这息侯,大度点会死么?你跟一个色鬼一般见识干毛?不会死你作的什么死?这息侯义无反顾的作死开始了,休书一封给楚文王,说你来打我,然后我找蔡国请救兵,您不是正想拿下蔡国么,这不就机会来了?大戏开演,蔡国军队被楚军一板砖拍倒,蔡侯被俘,楚王凯旋。到此为止,息侯的剧本完美呈现。不过接下来似乎有点脱稿。蔡侯虽然被俘,好歹大家都是诸侯,还是坐一块喝酒的。蔡侯心说,好哇,尼玛区区小事你就这样阴我,你做得初一,我做不得十五?于是跟楚文王说啊,我小姨子啊,息侯的夫人啊,美啊。本来蔡国拿下,这息国就是楚人的囊中之物了。加上蔡侯这一吹风,楚文王不得不将日程提前,率军前往息国。。。。。。

原来的息夫人,现在的文夫人,据说面带桃花,民间称为桃花夫人,在史上以沉默著称。文王问她何故,夫人说:我一个女人,嫁了两个丈夫,有什么可说的。文王被这一番陈词感动啊,心想我得为夫人do something。哦对,一切都是那个二逼蔡侯跳起来的,我帮夫人你报仇吧。于是将蔡侯囚禁至死。唉,今人读史,免不了猛拍桌子,喊一声,我X,不作死就不会死。是的,今人比起2000多年前纯真的祖先可能是要睿智一些,但是这样的睿智恰恰是蔡侯、息侯这些作死的老祖宗们试错总结出来的。在此,我们向试错中作死扑街的老祖宗们致敬。读春秋历史,总想劝当世的各位宅,别整天琢磨什么处不处,太low了,你们的人生是用来跟自己过不去的吗?看看人家君王,搞破鞋搞得高端大气上档次,还乐在其中。我每看过这一段,真是击节叫好,还发明了一个七字ID——江汉风流楚文王,尔等不得冒用。

前面说了,这是一段绕不过去的喜闻乐见。为毛?因为这一局部的女主,文夫人,正好是我们核心后台大Boss之一楚成王熊恽的妈妈。江汉地区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桃花夫人的正面传说。各位有兴趣可以baidu一下。

楚文王这个人有意思。抢地盘、抢女人爆发力十足,而在楚国的体制内却温顺得出奇。犯了规矩还被责罚,自己还认了。用现在话说,真汉子,纯爷们儿。最后战死也是因为对国家体制的敬畏。楚文王率军与巴人作战兵败受伤,回国的时候看门的不让进,说我先王起兵至今,楚师未尝败绩,君王您自己看看您好意思进门么?文王只好率领败军攻打黄国,取胜之后方才入了郢都,最后伤重而死。

之后,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动荡,我们今天的楚成王大Boss正式登场。

===================

楚成王的即位经历了弑君动荡,即位之后又是公子子元之乱。这一切的平息耗费了十多年。此时的北方,齐桓公正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整合中原诸侯的力量。眼前的形势是,华夏文明圈崛起了齐和楚两大集团,简称。。。额。。。简称G2,而齐是没有悬念的世界领袖,并且期望在未来的百年里还做世界领袖。那么,楚国的策略,一方面是缓和与周边诸侯的关系,另一方面仍然是尽可能走体制内的组织程序,使自己的扩张合法化。半个世纪之前,前面提到过,武王想走组织程序称王,被打脸。这一次,楚国再次向周天子伸出橄榄枝。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可以猜测,周天子对齐侯打着自己的旗号扩大势力有所不满,因此,在双方都不触碰“王号”这个底限的前提下,天子对楚国表示了认可,并赏赐了祭肉,并且赋予了“镇尔南方夷越之乱”的使命。也许是要稍微纵容荆蛮的做大来制衡中原诸侯。我们说,天子的令箭就是好使啊。当初秦人得到了天子开出的岐、丰之地(幽王变乱的沦陷区)的空头支票之后,硬是把这几个地方夺了回来。这些地盘本来是周族雄起的基本盘,秦人拿下之后,遂成大国,然后——大家都知道的。类似的,楚人有了天子的认可,于是开始“合法”的征伐不肯臣服的国家。这样,楚国地辟千里,成了春秋第一大国。

两强相争,一开始多半不愿意直接面对,都是旁敲侧击,削弱对方的周边、同盟。但是,终究会有无法回避的那一天。此时,中原格局已然对楚国的发展形成束缚。原来只是汉水一隅的撮尔小邦,现在已经接近中原腹地,不复以往的海阔天空、逍遥自在。而楚国的扩张亦逐渐被齐国为首的中原诸侯视为威胁。是否进行直接的碰撞——这对两个集团的领导人的智慧和决心都是一场考验。

==================

楚成王的头十几年,一改往日楚人跟周天子傲娇的作派,对天子示以低调,以换取征伐的合法权。在这种战略背景下,楚国又进一步的扩张、整合自己势力范围。终于到了以齐国为首的中原诸侯不得不正式面对的地步。一方面,楚国的进一步扩张会跟齐国争夺盟国,使齐国的利益受损。另一方面,管仲君臣缔造的“尊王攘夷”诸侯同盟的任务是什么?攘夷如何体现?对当今最大的“蛮夷”楚国采取何种姿态——这将检验同盟的含金量,并影响齐国盟主的权威。争端的诱因已经具备,敲打南方楚蛮已经是箭在弦上。只是么——以怎样的方式,敲打到何种程度,万一对方在涉及自己核心利益的环节上拒不退让怎么办?双方发生军事冲突的话,后果是齐国所能承受的吗?这些问题是齐国君臣需要深思熟虑的。

而最后事情的发生确是因为一个狗血的原因:蔡姬荡舟事件。表面上看,这件事情小题大作,一个女子无心的过错引发军事行动。但是,我们还是分析一下。注意啊,蔡姬,也就是姬姓蔡国的公族女子。前面说了,楚文王的时候,蔡国就已经被楚国降服,并成为楚的盟友。那么,重新描述一下,那就是——楚国重要同盟国嫁过来的女子因为一些琐碎的过错被遣送回原籍。进一步假设,如果我们把这个句子中的“楚”替换成”齐“,那么齐桓公的处理还会如此草率吗?我们都知道,在于中原诸侯的交往中,齐桓公一向(装作)堂堂正正的君子作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存亡续绝,扶危救困,断然不会为了这种小事羞辱盟友。正反两面一推敲,可见齐桓公下定决心甚至是故意的在与蔡国、进而与楚国的关系上寻衅。蔡国方面,蔡侯也不含糊,转而将姑娘嫁给了别家。注意原文说的,虽然齐国把蔡姬送回,但是并没有”绝“,也就是婚姻没有破裂,没有离婚。现在来看这就是个坑——蔡国无论怎样做,只要齐国铁了心找碴,一定会被怪罪。当然,我们无法知道蔡侯是否体察到这一点,是脑袋一热意气用事,还是觉得反正难逃一劫,索性把事情做绝了。总而言之,齐国抓住了蔡国的这一项罪名,联合了八个诸侯一起讨伐蔡国。尼玛这点儿屁事就上联合国军了?蔡侯当时一定在想:真尼玛给面儿啊。在联合国军,哦,诸侯联军的凌厉攻势下,蔡侯投奔楚国老大。自然而然的,诸侯联军乘势把战火烧到了鸭绿,啊,汉江边。

迟早要来,没想到这就来了。前面用了大量的篇幅,从双方的八辈儿祖宗开撸,到这里,华夏文明圈两大强权终于正面对峙了。之所以扯了这么远这么多,就是为了将这此对峙的因缘撸出条理。

以下主要翻译原文。

楚国君臣大难临头还是足够镇定,决定先卖个萌,派使者质问齐人:你我乃是平行世界,压根不在一个位面上,你跑我地盘上来干毛?管仲代表齐桓公进行应对。这次应对,也回答了我前文提出的齐人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管仲的对答是:你们有罪啊,你们不按要求向天子进贡包茅,天子祭祀的时候都没东西用啊。还有啊,当年昭王(第四个周天子)南征挂了,是不是你们捣的鬼?这里解释一下。第一个事儿,根据天子的规定,楚国应该向天子进贡本地土产包茅,干什么用的呢,说是用来“缩酒”,可能类似提纯吧。自从天子威名扫地,诸侯不去朝贡的多了去了,更何况包茅这种无所谓的东西,大概天子不仔细拍脑袋还真是记不得有这类供物吧。第二个,昭王南征不返。这个确实是楚人干的了。周昭王南征楚国。要过汉水没有船,当地楚人一脸坏笑的提供了用胶粘合组装起来的船。每读到此,我都感到费解,你过来蹂躏楚人,居然还敢用楚人给的船?反正船走了一半,胶化开了,昭王找河伯报到去了。但是请注意,这个事情发生在距离耶稣出生大约1000年左右。怎么个意思呢,就是你现在,今天,逮住个蒙古人,跟他说,当年我大明英宗皇帝征瓦剌而不返,我要跟你说道说道。楚国使者心里一琢磨,第一个罪名,小事儿;第二个罪名,尽管荒唐,几乎就是个传说,但是认了就是弑君的大罪了。于是回答说:包茅不入确实是寡君的过失,昭王这个事情,呵呵,你应该去水边问问。

这是双方第一轮嘴炮。从这一轮嘴炮可以看出,齐国不敢触碰楚国的两大核心利益:扩张,称王。提都没有提。提出的都是类似于设立防空识别区不违法但是你咋不先打个招呼这类避重就轻的指责。这表明,齐国的底牌是,楚国做出一个服软的姿态,而并不寻求将楚国打回原形这种不切实际但政治正确的目标。这实质上是递给对方一个梯子,说来,帮我摆好,我要下来。

当然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楚使前脚刚走,诸侯大军就大举前进,进逼到了“陉”这个地方。楚国方面也调集军队迎面而来。然后诸侯联军稍退,双方进入军事对峙。前面分析过,这次对峙表面紧张,其实双方都不想开打。两个超级大国赤膊上阵,这件事情放在今天也是不能想象的。于是,外交斡旋紧锣密鼓的展开,目标是在博弈中将自身利益最大化。楚国方面派出了大夫屈完,前往齐营交涉。齐桓公亲自陪同屈完检阅了阵容强大的诸侯三军仪仗队,并高调宣称,我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没有人能够抵抗的。屈完既然已知对方底牌,呵呵一笑,说,您要是以德服人,天下谁不服您。您要是依仗武力,我楚国有方城作城墙,汉水为沟壑,您再多来点军队也冒得用的。这番应对不卑不亢,嘴上不服软,还把对方之前给的梯子就手给架好了。

这样,经过一前一后两轮嘴炮以及中间一轮军事对峙掰手腕,双方基本洞悉了对手的实力,了解了对手的诉求,最后达成了妥协:屈完及诸侯盟。
具体就是:楚国进贡包茅以示服软;齐侯以楚国服软完成了这次“攘夷”任务。

那么这次对抗,最终的赢家是谁呢?我们说,外交领域,讲的是共赢,讲的是妥协。不过,历史之于现实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看到后来发生的事情,然后用来佐证前事。我们翻阅史书上对齐桓公、楚成王的评价,召陵之盟在各自的名下都算作了功绩。但是再看之后的历史,我们可以认为,把这次角力算作齐桓公的功绩不能不说是一种粉饰。因为在盟约订立之后,楚国依然我行我素,经略中原。齐桓公有生之年还进行过几次会盟以对抗楚国,却并没有取得成功。一方面,楚国的实力难以对抗,另一方面,齐国自身实力,包括硬实力、软实力以及巧实力各方面都捉襟见肘,诸侯同盟内部不够团结。另外,我们一直忽视的周天子势力,一方面被齐国打着旗号,一方面却自有主张,对齐国主导的联盟起到了掣肘的作用。

这一轮的齐楚争霸以管仲和齐桓公相继去世而告终结。同时也宣告松散的诸侯联盟的形势不足以压制楚国的扩张。而这时,未来的楚国克星公子重耳还在流亡,秦穆公还被挡在黄河西边儿,都是后话了,以后再说。

《完结》
纯转载,不厚道
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哈哈,蔡姬浪过头了
风马牛不相及的出处


就是讲美帝携诸侯威逼兔子城下
兔子晓之以理 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展示了保家卫国的决心实力
最后互相妥协

就是讲美帝携诸侯威逼兔子城下
兔子晓之以理 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展示了保家卫国的决心实力
最后互相妥协
好吧,我来用粗浅的语言大略的描述一下这篇《左传·僖公四年》选段:

故事讲述了春秋早期超级大国、世界领袖齐国与新兴的和(Wu)平(Li)崛(Kuo)起(Zhang)的南方地区强国楚国之间的一次以双方国家实力为后盾的外交交锋。
先看两国领导人。他们分别是春秋两大知名不得好死国君——齐桓公小白(贾志国,啊不,杨立新饰)以及楚成王熊恽(张山饰)。前者死了之后烂在宫中,都长蛆了却无人理会;后者想换太子,被自己妹妹说漏了嘴,然后被儿子坑爹。

故事的男、男一号,分别是,齐国国务卿,啊不,齐相管仲,和楚国大夫屈完。两位虽然各为其主,但是短暂的几次接触,即在二人之间激荡起灿烂的火花,这火花漂浮至天际,隐约汇聚成一个大大的“基”字。也不知道鲍叔心里怎么想。

这里说下屈完。屈家跟楚王搭伙演戏的历史源远流长。几百年后,一个著名的屈完家族后人一定在江边上叹息不如祖上运气好,能搭上一个给力的楚王做队友。
    不知所云
链接呢?
呼唤版主扣分
生bruce 发表于 2014-6-1 15:08
链接呢?
呼唤版主扣分
这。。。这也要链接?
齐国霸业一世而衰,攘夷大任其惟三晋乎?撸主是这意思吗?
可笑所以哈哈 发表于 2014-6-1 15:36
齐国霸业一世而衰,攘夷大任其惟三晋乎?撸主是这意思吗?
这里哪有什么三晋,就是齐跟楚哇
齐国派出头号嘴炮高手管仲,楚国派出头号嘴炮高手屈完,这既视感
锦衣指挥 发表于 2014-6-1 14:55
好吧,我来用粗浅的语言大略的描述一下这篇《左传·僖公四年》选段:

故事讲述了春秋早期超级大国、世界 ...
屈家和楚王都是芈姓吧。历来有基情
齐公子和蔡小姐在公园相亲划船,小姐看不上公子,晃动小船吓得公子面如土色,公子愤愤地说:‘晃你妹啊,停下,老子有恐晃症‘!小姐不听。公子回到公寓,仍然气不能消,蔡家人见没戏,赶紧将小姐嫁人了。’
更新:

齐楚这两个国家呢,再说一说。其实故事都读得腻歪了。姜姓齐国是太公望的封国。太公望,吕牙,姜子牙,这都是同一个人——周太公期望的人,武王的老师,周灭商的关键人物。另外,众所周知,周是姬姓,姬与姜二族的结合源远流长,他们相爱相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炎黄二帝。因此,姜姓的太公作为重要人物,在灭商之后,被分封到营丘这个战略据点,以稳定不太臣服的东方,征伐叛乱不臣。原文中管仲所说“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便是印证。不知道是不是处于对姜姓的不信任,又把周公封到旁边,这就是后来的鲁国。周公的后代就这样开始了被太公的后代一路作贱的悲桑历史。

等到太公的若干代孙子小白登上齐国君位的时候,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关中的基本盘,东迁到成周洛邑,失去了复兴的地缘基础。诸侯争强的时代随之来临。捅破这个时代窗户纸的不是别人,就是天子的近亲郑国。我来数一下,郑国首任国君郑伯友是周幽王的叔叔,那么郑伯友的孙子庄公跟东迁的平王是三代以内的堂兄弟。平王因为一些人事任命上的不谨慎,得罪了郑庄公,被好一顿挤兑。这平王的气场太弱,急于拜托尴尬的局面,就说我把我的太子给你做人质吧。结果太子在郑国期间,平王死去。这太子自然就嫉恨上郑庄公咯。一来二去,矛盾升级,最后叔侄之间兵戎相见。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郑人箭射周天子。郑人的箭穿透的不是天子的铠甲,郑人的箭射落的是天子的权威。从此以后,天下诸侯的心中对天子的地位就有了一个掂量了。

不是齐国么,怎么扯到郑国?郑国是这一时代的开创者,却不是利益的收获者。郑庄公之后郑国在内外矛盾的相互作用下,逐渐沦为诸侯争霸的踩脚垫,今天楚国来攻,明天晋国来伐,没完没了。我们把视线转回齐国。与郑庄公同时代的齐国国君僖公养育了众多儿女。他们中的一部分春秋留名。首先来点儿喜闻乐见:长子诸儿,女儿文姜——他俩大家都知道的,春秋第一妹控/兄控,今天死宅YY的东西人家早就实践了。另一个女儿宣姜,也是春秋有名的大(hei)美(mu)女(er)。僖公死后,诸儿做了国君,这就是襄公。襄公思念嫁为鲁国夫人的妹妹文姜,便邀请鲁侯带夫人一起来齐国相会。结果兄妹的喜闻乐见被鲁侯知道了,然后襄公残杀鲁侯。这尼玛节操碎成粉末有木有。这丑事儿闹太大。幸好即位的鲁庄公是文姜所出,因此也就不了了之。襄公除了风流事情,再就是被杀了,因为什么瓜的问题,反正失信于部下,于是部下造反,game over了,顺带制造了一个成语。

齐国君位空缺,两位庶出公子——纠和小白登场。在两位公子的势力进行了一番争夺、制造了一堆历史典故之后,小白成为the chosen one。公子纠惨遭磔刑而死。总而言之,尘埃落定,小白整合了齐国各派系力量,任用管仲、鲍叔牙等人材,在提升齐国国力、改革军政制度的基础上,打着皿煮柿油——啊呸——“尊王攘夷”的旗帜,以恢复西周天子权威和制度为名,通过一系列的外交、军事行动,成为了中原诸侯的盟主。这也是公认的春秋第一霸主。说来齐桓公真是人生赢家,好色好猎,但是有个管仲帮他打理一切,结果事业、玩儿乐都没耽误。大家可以参考参考,学习学习。


再来看楚国。楚国的崛起苦逼得多。楚原是中原的芈(或者嬭,念“奶”)姓古老民族,先后臣服于商和周。当然,臣服期间也不是很老实。据记载,楚人时不时的因为不老实要被商、周殴打一番。不过楚人也蛮倔的,逮着机会就反咬一口,还整死了周天子。这个后面再说。楚国的祖先在辅周灭商的过程中,显而易见的,无论是亲疏程度还是功劳大小都远不及太公。因此,等到周成王的时候,才指了一块地处南蛮的“丹阳子男之田”给打发了。这就是楚人由华夏而入南蛮的过程。逐渐的,楚人本来是肩负镇压南方蛮夷的使命,结果慢慢的自己也把自己当作蛮夷,特别是那些需要用蛮夷身份获取便利的时候,楚人经常振振有词的说——“我国是第三世界国家”,等一下,对不起,拿错资料了,重来——楚人经常振振有词的说:“我,蛮夷也,BLABLA。”比如,熊通称王的时候拿旁边的随国祭旗。随人说:我无罪啊,躺枪啊。熊通说,偶们楚人是蛮夷,看你们中夏诸侯打来打去成何体统,帮我去跟天子借个王号用用,我帮你们捋一捋。随人居然还真的一本正经的跑去跟天子传话。哦,当朝天子呢,就是那个膝盖,啊不,肩膀中箭的桓王。我估计天子中箭之后又被补刀,感觉一定糟透了。随国啊随国咱俩好歹是亲戚对不,你咋这么容易就跪了呢?还胳膊肘往外拐?随人心说,没办法,天子太远,楚国太近,行还是不行您给个话儿。天子看着天然呆的随国使者差点儿没背过气去,尼玛这王是随便给的么,滚滚滚。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熊通想称王,第一反应还是走体制内的组织程序。这让人窥见了楚人的华夏意识形态渊源。最后组织程序看来是走不通了,于是熊通决定拉JB倒,老纸独走,自立为王,这就是楚武王了。楚武王在位50多年,南征蛮夷,北伐诸侯,一不小心还发明了县制,作为华夏政治文明的一个闪光点,沿用至今。顺带提一下随国。随国自此臣服楚国,成为好基友。楚国征服的诸侯国不计其数,其中墙头草多了去了,唯有随国对楚死心塌地,一条路走到黑。在楚国国破家亡最憋屈的那些日子甚至都没有抛弃楚国,这一定是真爱。随国还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编钟,今天可以看到。

武王薨于征伐途中。他为楚国后人开创了良好的政治局面,锻炼了一支强悍的军队,留下了不错的人才团队。太子即位为文王。文王的功业,是进一步经略今天湖北襄阳——河南南阳一代。主要的成绩是攻灭了申、息两国,分别设置为县,同时臣服了蔡国。申、息自此就成了楚国前出中原的支撑点。史书中常见“起申息之兵”,就是这两个地方了。从此以后,中原门户洞开,楚人作为中原历史大舞台上的新演员粉墨登场。楚文王是蛙跳战略的鼻祖。当时江汉平原上分布了众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楚文王采取的战略是,跳过一些不重要的国家,而去降服相对有价值的目标。前面提到的申国,是周南方比较大的姜姓诸侯国。楚文王越过夹在中间的邓国直驱申国,然后在返回途中再取了邓国。这是这种战略的一个实例。在文王这里,我们再盘桓一会儿,再来一些喜闻乐见。对于我们今天的核心故事来说,这也是一段无法绕过的喜闻乐见。在楚文王的战略地图上,蔡国是中原南部最大的姬姓诸侯国。楚国要继续向北发展,则必须将其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楚文王这个人,一辈子顺风顺水。这不,正盘算着,机会来了。息国的国君来请求楚国攻打蔡国。为毛啊?还不是因为喜闻乐见,都是欲望啊。这次喜闻乐见的关键字是死宅们耳熟能详之“小姨子”。这蔡侯和息侯本是连襟,先后娶了陈国公族的一对姐妹。其中息侯夫人最为貌美,是为息妫(念“吸鬼”),也是春秋第一小姨子。蔡侯自然而然的惦记小姨子啊。正好息妫从陈国经蔡国回息国。蔡侯一看机会来了,就请小姨子留住几日,还流着哈喇子前去调戏。这事儿让息侯知道了,虽然没有戴绿帽子,但是这羞辱哪里受得了。要我说这息侯,大度点会死么?你跟一个色鬼一般见识干毛?不会死你作的什么死?这息侯义无反顾的作死开始了,休书一封给楚文王,说你来打我,然后我找蔡国请救兵,您不是正想拿下蔡国么,这不就机会来了?大戏开演,蔡国军队被楚军一板砖拍倒,蔡侯被俘,楚王凯旋。到此为止,息侯的剧本完美呈现。不过接下来似乎有点脱稿。蔡侯虽然被俘,好歹大家都是诸侯,还是坐一块喝酒的。蔡侯心说,好哇,尼玛区区小事你就这样阴我,你做得初一,我做不得十五?于是跟楚文王说啊,我小姨子啊,息侯的夫人啊,美啊。本来蔡国拿下,这息国就是楚人的囊中之物了。加上蔡侯这一吹风,楚文王不得不将日程提前,率军前往息国。。。。。。

原来的息夫人,现在的文夫人,据说面带桃花,民间称为桃花夫人,在史上以沉默著称。文王问她何故,夫人说:我一个女人,嫁了两个丈夫,有什么可说的。文王被这一番陈词感动啊,心想我得为夫人do something。哦对,一切都是那个二逼蔡侯挑起来的,我帮夫人你报仇吧。于是将蔡侯囚禁至死。唉,今人读史,免不了猛拍桌子,喊一声,我X,不作死就不会死。是的,今人比起2000多年前纯真的祖先可能是要睿智一些,但是这样的睿智恰恰是蔡侯、息侯这些作死的老祖宗们试错总结出来的。在此,我们向试错中作死扑街的老祖宗们致敬。读春秋历史,总想劝当世的各位宅,别整天琢磨什么处不处,太low了,你们的人生是用来跟自己过不去的吗?看看人家君王,搞破鞋搞得高端大气上档次,还乐在其中。我每看过这一段,真是击节叫好,还发明了一个七字ID——江汉风流楚文王,尔等不得冒用。

前面说了,这是一段绕不过去的喜闻乐见。为毛?因为这一局部的女主,文夫人,正好是我们核心后台大Boss之一楚成王熊恽的妈妈。江汉地区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桃花夫人的正面传说。各位有兴趣可以baidu一下。

楚文王这个人有意思。抢地盘、抢女人爆发力十足,而在楚国的体制面前却温顺得出奇。犯了规矩还被责罚,自己还认了。用现在话说,真汉子,纯爷们儿。最后战死也是因为对国家体制的敬畏。楚文王率军与巴人作战兵败受伤,回国的时候看门的不让进,说我先王起兵至今,楚师未尝败绩,君王您自己看看您好意思进门么?文王只好率领败军攻打黄国,取胜之后方才入了郢都,最后伤重而死。

之后,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动荡,我们今天的楚成王大Boss正式登场。

再来看楚国。楚国的崛起苦逼得多。楚原是中原的芈(或者嬭,念“奶”)姓古老民族,先后臣服于商和周。当然,臣服期间也不是很老实。据记载,楚人时不时的因为不老实要被商、周殴打一番。不过楚人也蛮倔的,逮着机会就反咬一口,还整死了周天子。这个后面再说。楚国的祖先在辅周灭商的过程中,显而易见的,无论是亲疏程度还是功劳大小都远不及太公。因此,等到周成王的时候,才指了一块地处南蛮的“丹阳子男之田”给打发了。这就是楚人由华夏而入南蛮的过程。逐渐的,楚人本来是肩负镇压南方蛮夷的使命,结果慢慢的自己也把自己当作蛮夷,特别是那些需要用蛮夷身份获取便利的时候,楚人经常振振有词的说——“我国是第三世界国家”,等一下,对不起,拿错资料了,重来——楚人经常振振有词的说:“我,蛮夷也,BLABLA。”比如,熊通称王的时候拿旁边的随国祭旗。随人说:我无罪啊,躺枪啊。熊通说,偶们楚人是蛮夷,看你们中夏诸侯打来打去成何体统,帮我去跟天子借个王号用用,我帮你们捋一捋。随人居然还真的一本正经的跑去跟天子传话。哦,当朝天子呢,就是那个膝盖,啊不,肩膀中箭的桓王。我估计天子中箭之后又被补刀,感觉一定糟透了。随国啊随国咱俩好歹是亲戚对不,你咋这么容易就跪了呢?还胳膊肘往外拐?随人心说,没办法,天子太远,楚国太近,行还是不行您给个话儿。天子看着天然呆的随国使者差点儿没背过气去,尼玛这王是随便给的么,滚滚滚。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熊通想称王,第一反应还是走体制内的组织程序。这让人窥见了楚人的华夏意识形态渊源。最后组织程序看来是走不通了,于是熊通决定拉JB倒,老纸独走,自立为王,这就是楚武王了。楚武王在位50多年,南征蛮夷,北伐诸侯,一不小心还发明了县制,作为华夏政治文明的一个闪光点,沿用至今。顺带提一下随国。随国自此臣服楚国,成为好基友。楚国征服的诸侯国不计其数,其中墙头草多了去了,唯有随国对楚死心塌地,一条路走到黑。在楚国国破家亡最憋屈的那些日子甚至都没有抛弃楚国,这一定是真爱。随国还为后人留下了著名的编钟,今天可以看到。

武王薨于征伐途中。他为楚国后人开创了良好的政治局面,锻炼了一支强悍的军队,留下了不错的人才团队。太子即位为文王。文王的功业,是进一步经略今天湖北襄阳——河南南阳一代。主要的成绩是攻灭了申、息两国,分别设置为县,同时臣服了蔡国。申、息自此就成了楚国前出中原的支撑点。史书中常见“起申息之兵”,就是这两个地方了。从此以后,中原门户洞开,楚人作为中原历史大舞台上的新演员粉墨登场。楚文王是蛙跳战略的鼻祖。当时江汉平原上分布了众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楚文王采取的战略是,跳过一些不重要的国家,而去降服相对有价值的目标。前面提到的申国,是周南方比较大的姜姓诸侯国。楚文王越过夹在中间的邓国直驱申国,然后在返回途中再取了邓国。这是这种战略的一个实例。在文王这里,我们再盘桓一会儿,再来一些喜闻乐见。对于我们今天的核心故事来说,这也是一段无法绕过的喜闻乐见。在楚文王的战略地图上,蔡国是中原南部最大的姬姓诸侯国。楚国要继续向北发展,则必须将其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楚文王这个人,一辈子顺风顺水。这不,正盘算着,机会来了。息国的国君来请求楚国攻打蔡国。为毛啊?还不是因为喜闻乐见,都是欲望啊。这次喜闻乐见的关键字是死宅们耳熟能详之“小姨子”。这蔡侯和息侯本是连襟,先后娶了陈国公族的一对姐妹。其中息侯夫人最为貌美,是为息妫(念“吸鬼”),也是春秋第一小姨子。蔡侯自然而然的惦记小姨子啊。正好息妫从陈国经蔡国回息国。蔡侯一看机会来了,就请小姨子留住几日,还流着哈喇子前去调戏。这事儿让息侯知道了,虽然没有戴绿帽子,但是这羞辱哪里受得了。要我说这息侯,大度点会死么?你跟一个色鬼一般见识干毛?不会死你作的什么死?这息侯义无反顾的作死开始了,休书一封给楚文王,说你来打我,然后我找蔡国请救兵,您不是正想拿下蔡国么,这不就机会来了?大戏开演,蔡国军队被楚军一板砖拍倒,蔡侯被俘,楚王凯旋。到此为止,息侯的剧本完美呈现。不过接下来似乎有点脱稿。蔡侯虽然被俘,好歹大家都是诸侯,还是坐一块喝酒的。蔡侯心说,好哇,尼玛区区小事你就这样阴我,你做得初一,我做不得十五?于是跟楚文王说啊,我小姨子啊,息侯的夫人啊,美啊。本来蔡国拿下,这息国就是楚人的囊中之物了。加上蔡侯这一吹风,楚文王不得不将日程提前,率军前往息国。。。。。。

原来的息夫人,现在的文夫人,据说面带桃花,民间称为桃花夫人,在史上以沉默著称。文王问她何故,夫人说:我一个女人,嫁了两个丈夫,有什么可说的。文王被这一番陈词感动啊,心想我得为夫人do something。哦对,一切都是那个二逼蔡侯挑起来的,我帮夫人你报仇吧。于是将蔡侯囚禁至死。唉,今人读史,免不了猛拍桌子,喊一声,我X,不作死就不会死。是的,今人比起2000多年前纯真的祖先可能是要睿智一些,但是这样的睿智恰恰是蔡侯、息侯这些作死的老祖宗们试错总结出来的。在此,我们向试错中作死扑街的老祖宗们致敬。读春秋历史,总想劝当世的各位宅,别整天琢磨什么处不处,太low了,你们的人生是用来跟自己过不去的吗?看看人家君王,搞破鞋搞得高端大气上档次,还乐在其中。我每看过这一段,真是击节叫好,还发明了一个七字ID——江汉风流楚文王,尔等不得冒用。

前面说了,这是一段绕不过去的喜闻乐见。为毛?因为这一局部的女主,文夫人,正好是我们核心后台大Boss之一楚成王熊恽的妈妈。江汉地区民间也流传着许多关于桃花夫人的正面传说。各位有兴趣可以baidu一下。

楚文王这个人有意思。抢地盘、抢女人爆发力十足,而在楚国的体制面前却温顺得出奇。犯了规矩还被责罚,自己还认了。用现在话说,真汉子,纯爷们儿。最后战死也是因为对国家体制的敬畏。楚文王率军与巴人作战兵败受伤,回国的时候看门的不让进,说我先王起兵至今,楚师未尝败绩,君王您自己看看您好意思进门么?文王只好率领败军攻打黄国,取胜之后方才入了郢都,最后伤重而死。

之后,经历了一系列政治动荡,我们今天的楚成王大Boss正式登场。
楚成王的即位经历了弑君动荡,即位之后又是公子子元之乱。这一切的平息耗费了十多年。此时的北方,齐桓公正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整合中原诸侯的力量。眼前的形势是,华夏文明圈崛起了齐和楚两大集团,简称。。。额。。。简称G2,而齐是没有悬念的世界领袖,并且期望在未来的百年里还做世界领袖。那么,楚国的策略,一方面是缓和与周边诸侯的关系,另一方面仍然是尽可能走体制内的组织程序,使自己的扩张合法化。半个世纪之前,前面提到过,武王想走组织程序称王,被打脸。这一次,楚国再次向周天子伸出橄榄枝。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可以猜测,周天子对齐侯打着自己的旗号扩大势力有所不满,因此,在双方都不触碰“王号”这个底限的前提下,天子对楚国表示了认可,并赏赐了祭肉,并且赋予了“镇尔南方夷越之乱”的使命。也许是要稍微纵容荆蛮的做大来制衡中原诸侯。我们说,天子的令箭就是好使啊。当初秦人得到了天子开出的岐、丰之地(幽王变乱的沦陷区)的空头支票之后,硬是把这几个地方夺了回来。这些地盘本来是周族雄起的基本盘,秦人拿下之后,遂成大国,然后——大家都知道的。类似的,楚人有了天子的认可,于是开始“合法”的征伐不肯臣服的国家。这样,楚国地辟千里,成了春秋第一大国。

两强相争,一开始多半不愿意直接面对,都是旁敲侧击,削弱对方的周边、同盟。但是,终究会有无法回避的那一天。此时,中原格局已然对楚国的发展形成束缚。原来只是汉水一隅的撮尔小邦,现在已经接近中原腹地,不复以往的海阔天空、逍遥自在。而楚国的扩张亦逐渐被齐国为首的中原诸侯视为威胁。是否进行直接的碰撞——这对两个集团的领导人的智慧和决心都是一场考验。
完全没看懂!
文采好,是否映照当今世界格局,我看未必
保定面酱 发表于 2014-6-1 19:56
文采好,是否映照当今世界格局,我看未必
嘿嘿,就是个乐子。
单就文采来说,很佩服,我的文言文知识早在十年前就还给老师了
可笑所以哈哈 发表于 2014-6-1 15:36
齐国霸业一世而衰,攘夷大任其惟三晋乎?撸主是这意思吗?
美国是齐国,中国是楚国。
楼主的比喻。
锦衣指挥 发表于 2014-6-1 15:52
这里哪有什么三晋,就是齐跟楚哇
其实,你打算暗示最后是伊朗这个国家统一地球吗?呵呵。
当被人包围而走投无路时,鸵鸟会把头钻进沙里,中国的专家们则会选择钻古籍。
yaoyuan7310 发表于 2014-6-1 21:34
其实,你打算暗示最后是伊朗这个国家统一地球吗?呵呵。
别太当真,历史的归历史。
这段历史我很喜欢,经常拿出来看。
这次的话,起先确实觉得略有相似之处,等到这会儿写完这篇文,已经释然。
历史是个大的案例库,今天发生的事情,多少能从这个案例库中找到一些类似的片段。仅此而已,笑笑就好。
渔家衙内 发表于 2014-6-1 21:41
当被人包围而走投无路时,鸵鸟会把头钻进沙里,中国的专家们则会选择钻古籍。
现实事件,你我都预料不了结果。说什么都还早。
这个段子拿出来把玩就好,莫当真。

当然,如果事情最后惊人巧合,自然令人击节。
yaoyuan7310 发表于 2014-6-1 21:33
美国是齐国,中国是楚国。
楼主的比喻。
不能完全对号入座,但确实多少有点有各自的影子,不是么。


完结篇:


楚成王的头十几年,一改往日楚人跟周天子傲娇的作派,对天子示以低调,以换取征伐的合法权。在这种战略背景下,楚国又进一步的扩张、整合自己势力范围。终于到了以齐国为首的中原诸侯不得不正式面对的地步。一方面,楚国的进一步扩张会跟齐国争夺盟国,使齐国的利益受损。另一方面,管仲君臣缔造的“尊王攘夷”诸侯同盟的任务是什么?攘夷如何体现?对当今最大的“蛮夷”楚国采取何种姿态——这将检验同盟的含金量,并影响齐国盟主的权威。争端的诱因已经具备,敲打南方楚蛮已经是箭在弦上。只是么——以怎样的方式,敲打到何种程度,万一对方在涉及自己核心利益的环节上拒不退让怎么办?双方发生军事冲突的话,后果是齐国所能承受的吗?这些问题是齐国君臣需要深思熟虑的。

而最后事情的发生确是因为一个狗血的原因:蔡姬荡舟事件。表面上看,这件事情小题大作,一个女子无心的过错引发军事行动。但是,我们还是分析一下。注意啊,蔡姬,也就是姬姓蔡国的公族女子。前面说了,楚文王的时候,蔡国就已经被楚国降服,并成为楚的盟友。那么,重新描述一下,那就是——楚国重要同盟国嫁过来的女子因为一些琐碎的过错被遣送回原籍。进一步假设,如果我们把这个句子中的“楚”替换成”齐“,那么齐桓公的处理还会如此草率吗?我们都知道,在于中原诸侯的交往中,齐桓公一向(装作)堂堂正正的君子作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存亡续绝,扶危救困,断然不会为了这种小事羞辱盟友。正反两面一推敲,可见齐桓公下定决心甚至是故意的在与蔡国、进而与楚国的关系上寻衅。蔡国方面,蔡侯也不含糊,转而将姑娘嫁给了别家。注意原文说的,虽然齐国把蔡姬送回,但是并没有”绝“,也就是婚姻没有破裂,没有离婚。现在来看这就是个坑——蔡国无论怎样做,只要齐国铁了心找碴,一定会被怪罪。当然,我们无法知道蔡侯是否体察到这一点,是脑袋一热意气用事,还是觉得反正难逃一劫,索性把事情做绝了。总而言之,齐国抓住了蔡国的这一项罪名,联合了八个诸侯一起讨伐蔡国。尼玛这点儿屁事就上联合国军了?蔡侯当时一定在想:真尼玛给面儿啊。在联合国军,哦,诸侯联军的凌厉攻势下,蔡侯投奔楚国老大。自然而然的,诸侯联军乘势把战火烧到了鸭绿,啊,汉江边。

迟早要来,没想到这就来了。前面用了大量的篇幅,从双方的八辈儿祖宗开撸,到这里,华夏文明圈两大强权终于正面对峙了。之所以扯了这么远这么多,就是为了将这次对峙的因缘撸出条理。

以下主要翻译原文。

楚国君臣大难临头还是足够镇定,决定先卖个萌,派使者质问齐人:你我乃是平行世界,压根不在一个位面上,你跑我地盘上来干毛?管仲代表齐桓公进行应对。这次应对,也回答了我前文提出的齐人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管仲的对答是:你们有罪啊,你们不按要求向天子进贡包茅,天子祭祀的时候都没东西用啊。还有啊,当年昭王(第四个周天子)南征挂了,是不是你们捣的鬼?这里解释一下。第一个事儿,根据天子的规定,楚国应该向天子进贡本地土产包茅,干什么用的呢,说是用来“缩酒”,可能类似提纯吧。自从天子威名扫地,诸侯不去朝贡的多了去了,更何况包茅这种无所谓的东西,大概天子不仔细拍脑袋还真是记不得有这类供物吧。第二个,昭王南征不返。这个确实是楚人干的了。周昭王南征楚国。要过汉水没有船,当地楚人一脸坏笑的提供了用胶粘合组装起来的船。每读到此,我都感到费解,你过来蹂躏楚人,居然还敢用楚人给的船?反正船走了一半,胶化开了,昭王找河伯报到去了。但是请注意,这个事情发生在距离耶稣出生大约1000年左右。怎么个意思呢,就是你现在,今天,逮住个蒙古人,跟他说,当年我大明英宗皇帝征瓦剌而不返,我要跟你说道说道。楚国使者心里一琢磨,第一个罪名,小事儿;第二个罪名,尽管荒唐,几乎就是个传说,但是认了就是弑君的大罪了。于是回答说:包茅不入确实是寡君的过失,昭王这个事情,呵呵,你应该去水边问问。

这是双方第一轮嘴炮。从这一轮嘴炮可以看出,齐国不敢触碰楚国的两大核心利益:扩张,称王。提都没有提。提出的都是类似于设立防空识别区不违法但是你咋不先打个招呼这类避重就轻的指责。这表明,齐国的底牌是,楚国做出一个服软的姿态,而并不寻求将楚国打回原形这种不切实际但政治正确的目标。这实质上是递给对方一个梯子,说来,帮我摆好,我要下来。

当然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楚使前脚刚走,诸侯大军就大举前进,进逼到了“陉”这个地方。楚国方面也调集军队迎面而来。然后诸侯联军稍退,双方进入军事对峙。前面分析过,这次对峙表面紧张,其实双方都不想开打。两个超级大国赤膊上阵,这件事情放在今天也是不能想象的。于是,外交斡旋紧锣密鼓的展开,目标是在博弈中将自身利益最大化。楚国方面派出了大夫屈完,前往齐营交涉。齐桓公亲自陪同屈完检阅了阵容强大的诸侯三军仪仗队,并高调宣称,我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没有人能够抵抗的。屈完既然已知对方底牌,呵呵一笑,说,您要是以德服人,天下谁不服您。您要是依仗武力,我楚国有方城作城墙,汉水为沟壑,您再多来点军队也冒得用的。这番应对不卑不亢,嘴上不服软,还把对方之前给的梯子就手给架好了。

这样,经过一前一后两轮嘴炮以及中间一轮军事对峙掰手腕,双方基本洞悉了对手的实力,了解了对手的诉求,最后达成了妥协:屈完及诸侯盟。
具体就是:楚国进贡包茅以示服软;齐侯以楚国服软完成了这次“攘夷”任务。

那么这次对抗,最终的赢家是谁呢?我们说,外交领域,讲的是共赢,讲的是妥协。不过,历史之于现实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看到后来发生的事情,然后用来佐证前事。我们翻阅史书上对齐桓公、楚成王的评价,召陵之盟在各自的名下都算作了功绩。但是再看之后的历史,我们可以认为,把这次角力算作齐桓公的功绩不能不说是一种粉饰。因为在盟约订立之后,楚国依然我行我素,经略中原。齐桓公有生之年还进行过几次会盟以对抗楚国,却并没有取得成功。一方面,楚国的实力难以对抗,另一方面,齐国自身实力,包括硬实力、软实力以及巧实力各方面都捉襟见肘,诸侯同盟内部不够团结。另外,我们一直忽视的周天子势力,一方面被齐国打着旗号,一方面却自有主张,对齐国主导的联盟起到了掣肘的作用。

这一轮的齐楚争霸以管仲和齐桓公相继去世而告终结。同时也宣告松散的诸侯联盟的形势不足以压制楚国的扩张。而这时,未来的楚国克星公子重耳还在流亡,秦穆公还被挡在黄河西边儿,都是后话了,以后再说。

完结篇:


楚成王的头十几年,一改往日楚人跟周天子傲娇的作派,对天子示以低调,以换取征伐的合法权。在这种战略背景下,楚国又进一步的扩张、整合自己势力范围。终于到了以齐国为首的中原诸侯不得不正式面对的地步。一方面,楚国的进一步扩张会跟齐国争夺盟国,使齐国的利益受损。另一方面,管仲君臣缔造的“尊王攘夷”诸侯同盟的任务是什么?攘夷如何体现?对当今最大的“蛮夷”楚国采取何种姿态——这将检验同盟的含金量,并影响齐国盟主的权威。争端的诱因已经具备,敲打南方楚蛮已经是箭在弦上。只是么——以怎样的方式,敲打到何种程度,万一对方在涉及自己核心利益的环节上拒不退让怎么办?双方发生军事冲突的话,后果是齐国所能承受的吗?这些问题是齐国君臣需要深思熟虑的。

而最后事情的发生确是因为一个狗血的原因:蔡姬荡舟事件。表面上看,这件事情小题大作,一个女子无心的过错引发军事行动。但是,我们还是分析一下。注意啊,蔡姬,也就是姬姓蔡国的公族女子。前面说了,楚文王的时候,蔡国就已经被楚国降服,并成为楚的盟友。那么,重新描述一下,那就是——楚国重要同盟国嫁过来的女子因为一些琐碎的过错被遣送回原籍。进一步假设,如果我们把这个句子中的“楚”替换成”齐“,那么齐桓公的处理还会如此草率吗?我们都知道,在于中原诸侯的交往中,齐桓公一向(装作)堂堂正正的君子作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存亡续绝,扶危救困,断然不会为了这种小事羞辱盟友。正反两面一推敲,可见齐桓公下定决心甚至是故意的在与蔡国、进而与楚国的关系上寻衅。蔡国方面,蔡侯也不含糊,转而将姑娘嫁给了别家。注意原文说的,虽然齐国把蔡姬送回,但是并没有”绝“,也就是婚姻没有破裂,没有离婚。现在来看这就是个坑——蔡国无论怎样做,只要齐国铁了心找碴,一定会被怪罪。当然,我们无法知道蔡侯是否体察到这一点,是脑袋一热意气用事,还是觉得反正难逃一劫,索性把事情做绝了。总而言之,齐国抓住了蔡国的这一项罪名,联合了八个诸侯一起讨伐蔡国。尼玛这点儿屁事就上联合国军了?蔡侯当时一定在想:真尼玛给面儿啊。在联合国军,哦,诸侯联军的凌厉攻势下,蔡侯投奔楚国老大。自然而然的,诸侯联军乘势把战火烧到了鸭绿,啊,汉江边。

迟早要来,没想到这就来了。前面用了大量的篇幅,从双方的八辈儿祖宗开撸,到这里,华夏文明圈两大强权终于正面对峙了。之所以扯了这么远这么多,就是为了将这次对峙的因缘撸出条理。

以下主要翻译原文。

楚国君臣大难临头还是足够镇定,决定先卖个萌,派使者质问齐人:你我乃是平行世界,压根不在一个位面上,你跑我地盘上来干毛?管仲代表齐桓公进行应对。这次应对,也回答了我前文提出的齐人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管仲的对答是:你们有罪啊,你们不按要求向天子进贡包茅,天子祭祀的时候都没东西用啊。还有啊,当年昭王(第四个周天子)南征挂了,是不是你们捣的鬼?这里解释一下。第一个事儿,根据天子的规定,楚国应该向天子进贡本地土产包茅,干什么用的呢,说是用来“缩酒”,可能类似提纯吧。自从天子威名扫地,诸侯不去朝贡的多了去了,更何况包茅这种无所谓的东西,大概天子不仔细拍脑袋还真是记不得有这类供物吧。第二个,昭王南征不返。这个确实是楚人干的了。周昭王南征楚国。要过汉水没有船,当地楚人一脸坏笑的提供了用胶粘合组装起来的船。每读到此,我都感到费解,你过来蹂躏楚人,居然还敢用楚人给的船?反正船走了一半,胶化开了,昭王找河伯报到去了。但是请注意,这个事情发生在距离耶稣出生大约1000年左右。怎么个意思呢,就是你现在,今天,逮住个蒙古人,跟他说,当年我大明英宗皇帝征瓦剌而不返,我要跟你说道说道。楚国使者心里一琢磨,第一个罪名,小事儿;第二个罪名,尽管荒唐,几乎就是个传说,但是认了就是弑君的大罪了。于是回答说:包茅不入确实是寡君的过失,昭王这个事情,呵呵,你应该去水边问问。

这是双方第一轮嘴炮。从这一轮嘴炮可以看出,齐国不敢触碰楚国的两大核心利益:扩张,称王。提都没有提。提出的都是类似于设立防空识别区不违法但是你咋不先打个招呼这类避重就轻的指责。这表明,齐国的底牌是,楚国做出一个服软的姿态,而并不寻求将楚国打回原形这种不切实际但政治正确的目标。这实质上是递给对方一个梯子,说来,帮我摆好,我要下来。

当然事情没有这么简单。楚使前脚刚走,诸侯大军就大举前进,进逼到了“陉”这个地方。楚国方面也调集军队迎面而来。然后诸侯联军稍退,双方进入军事对峙。前面分析过,这次对峙表面紧张,其实双方都不想开打。两个超级大国赤膊上阵,这件事情放在今天也是不能想象的。于是,外交斡旋紧锣密鼓的展开,目标是在博弈中将自身利益最大化。楚国方面派出了大夫屈完,前往齐营交涉。齐桓公亲自陪同屈完检阅了阵容强大的诸侯三军仪仗队,并高调宣称,我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没有人能够抵抗的。屈完既然已知对方底牌,呵呵一笑,说,您要是以德服人,天下谁不服您。您要是依仗武力,我楚国有方城作城墙,汉水为沟壑,您再多来点军队也冒得用的。这番应对不卑不亢,嘴上不服软,还把对方之前给的梯子就手给架好了。

这样,经过一前一后两轮嘴炮以及中间一轮军事对峙掰手腕,双方基本洞悉了对手的实力,了解了对手的诉求,最后达成了妥协:屈完及诸侯盟。
具体就是:楚国进贡包茅以示服软;齐侯以楚国服软完成了这次“攘夷”任务。

那么这次对抗,最终的赢家是谁呢?我们说,外交领域,讲的是共赢,讲的是妥协。不过,历史之于现实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看到后来发生的事情,然后用来佐证前事。我们翻阅史书上对齐桓公、楚成王的评价,召陵之盟在各自的名下都算作了功绩。但是再看之后的历史,我们可以认为,把这次角力算作齐桓公的功绩不能不说是一种粉饰。因为在盟约订立之后,楚国依然我行我素,经略中原。齐桓公有生之年还进行过几次会盟以对抗楚国,却并没有取得成功。一方面,楚国的实力难以对抗,另一方面,齐国自身实力,包括硬实力、软实力以及巧实力各方面都捉襟见肘,诸侯同盟内部不够团结。另外,我们一直忽视的周天子势力,一方面被齐国打着旗号,一方面却自有主张,对齐国主导的联盟起到了掣肘的作用。

这一轮的齐楚争霸以管仲和齐桓公相继去世而告终结。同时也宣告松散的诸侯联盟的形势不足以压制楚国的扩张。而这时,未来的楚国克星公子重耳还在流亡,秦穆公还被挡在黄河西边儿,都是后话了,以后再说。
楼主能否浓缩在200字以内?500字也行啊,我豁出去了
无小咸 发表于 2014-6-1 22:18
楼主能否浓缩在200字以内?500字也行啊,我豁出去了
楚国挺横。
齐国纠集诸侯来找场子,发现楚国确实挺横,搞不好还打不过。于是互相给个面子散场了。
supernev 发表于 2014-6-1 09:47
就是讲美帝携诸侯威逼兔子城下
兔子以德服人 把诸侯都拉到自己这边了
没有的事。楚国很少演出以德服人,多半是以威服人。
现实是过去的历史,古人诚不我欺。
有才,戏说东周列国,赶上蔡元放了
渔家衙内 发表于 2014-6-1 21:41
当被人包围而走投无路时,鸵鸟会把头钻进沙里,中国的专家们则会选择钻古籍。
走投无路?笑话……哪个傻逼敢先上?
好文!不过是转载还是原创请说明一下可好?
好文!不过是转载还是原创请说明一下可好?
即兴的原创,指现代文部分。
锦衣指挥 发表于 2014-6-1 23:37
即兴的原创,指现代文部分。
那兄弟你可以私信版主申请加精呀!另外最好修改一下标题,前面加上【原创】字样
那兄弟你可以私信版主申请加精呀!另外最好修改一下标题,前面加上【原创】字样
多谢提醒了,临时拼凑,自当在自说自话。
锦衣指挥 发表于 2014-6-1 23:52
多谢提醒了,临时拼凑,自当在自说自话。
哈,写的的确不错,至少在这个板块里比很多灌水帖子强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