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翻译英国《卫报》:斯蒂文朗西曼爵士讣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43:50


斯蒂文朗西曼爵士讣告

作者 奈杰尔·克莱夫(Nigel Clive)
《卫报》 ,2000年11月3日

斯蒂文 .jpg



历史学家、旅行家、唯美主义者斯蒂文·朗西曼爵士(拜占庭帝国及十字军权威专家)不幸逝世,享年97岁。他于1951至1954年出版的三卷本《十字军史》,向我们彰显了他所主张的“历史学家应该尝试记录那些改变人类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运动”,也体现出历史的任务应该是给予对人性的深层次理解。同时他的作品也具有雅俗共赏的特征。



对朗西曼而言,十字军是最后一场蛮族入侵;其灾难的根源在于他们缺乏对拜占庭的理解。“崇高的理想为贪婪、残暴所玷污,宽容和进取被盲目狭隘、自以为是所吞没。圣战不过是一场打着上帝旗号偏执的战争,骨子里与基督教精神格格不入。”他这样写道。

朗西曼是第一代多克斯福德子爵次子,其祖先可上溯至18世纪中期的苏格兰画家亚历山大·朗西曼。他的父亲曾任英国首相阿斯奎斯阁员,母亲也是国会议员。令朗西曼庆幸的是,作为次子,他不必被迫从政或继承家族的船运产业。相反,他早早地便显露出惊人的语言天分,三岁便能掌握法语,六岁拉丁语,7岁希腊语,11岁俄语……

他曾赢得伊顿公学奖学金,在哪里开始对拜占庭历史产生兴趣。他知名的同窗包括:西里尔·康诺利、乔治·奥威尔以及阿斯奎斯之子,绰号“海鹦”的小阿斯奎斯。

1921年,他前往剑桥三一学院深造。通过以绘有普绪喀与丘比特图画的法国壁纸将自己的宿舍妆点一新,斯蒂文初步显露出某种高雅的唯美主义倾向。通过校友乔治的介绍,他得以与斯特雷奇、J.M.凯恩斯、吴尔夫夫妇等相识,从而同布卢姆斯伯里团体(Bloomsbury group)有所接触。

从踏入史学研究一刻起,朗西曼便师从素以脾气怪异著称的J. B.布瑞,后者亦是不列颠首位拜占庭学大师。他巧妙地发现了导师喜欢午后散步的习惯,并以此为契机获得了不少个人辅导。

在一次身患胸膜炎后,医生建议朗西曼为恢复健康进行一次海上远行——于是他去了中国,适逢中国内战正酣,但这也未能阻止他与末代皇帝溥仪建立友谊,他甚至与后者表演了钢琴二重奏。

1924年,朗西曼首次来到希腊,并且为希腊小镇莫奈姆瓦夏(Monemvasia)所迷醉,稍后他亦领略了伊斯坦布尔旧城的风光。回到剑桥后,他集中精力编撰自己的论文,并引用了不少当时罕见的亚美尼亚、叙利亚史料,1929年,其科研心血终于成书,即朗西曼的第一部专著《罗曼努斯·利卡潘努斯皇帝》,稍后又出版了《保加利亚第一帝国》与《拜占庭文明》。

朗西曼自1927年开始在三一学院从事教学及研究工作直至1938年。他的第一位学生是盖·伯吉斯,他对后者的睿智博学与肮脏的指甲记忆犹新。。他的收官弟子是唐纳德·尼科,后来成为了伦敦大学现代希腊语及拜占庭史教授。在此期间,他还多次游历了耶路撒冷、泰国、希腊、土耳其。

1938年随着祖父去世,朗西曼(继承了遗产)经济上足以放弃剑桥大学职位,他听从友人建议,离开剑桥,专心于学术创作。二战期间,他作为使馆外交官先后去过索菲亚、开罗及耶路撒冷,最终来到伊斯坦布尔教授拜占庭艺术及历史达三年之久。这段时光为他追寻昔日十字军足迹撰写《十字军史》打下了基础,访问叙利亚期间,他还被授予了回教荣誉“苦修士”头衔。                                    

二战结束后,朗西曼欣然接受了指导英国文化协会在希腊工作的任务,在大约两年的时间里,他与帕迪·弗莫尔(Paddy Leigh Fermor)、 雷克斯·沃纳(Rex Warner)通力合作,建立了深厚情谊,并赢得了雅典人的爱戴。他还与希腊外交官乔治·塞菲里斯(乔治·塞菲里斯后来以诗人身份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私交甚笃。闲暇时间,朗西曼则专注于收集各种圣象、雕塑及爱德华·李尔的画作。

1947年,朗西曼出版了之前甚少有人涉猎的《中世纪的摩尼教》一书,随后回到不列颠开始中世纪史的写作,他深居简出,交替居住于伦敦家中与父亲1926年买下的小岛伊格(Eigg)。1951至1967年,他还担任盎格鲁-希腊联合会(Anglo-Hellenic League)主席职务。

1951至1954年陆续出版的三卷《十字军史》为他奠定了崇高学术声望。评论家对他高超的历史叙事手法赞叹不已,甚至把他与19世纪著名英国历史学家麦考利相提并论。

《东方教会大分裂》出版于1955年,《西西里晚祷》出版于1958年。同年朗西曼被授予骑士头衔,3年后他得到了希腊政府颁发的凤凰勋章(为第二等级,大司令勋章,knight commander of the Greek Order of the Phoenix)。作为他多年对拜占庭史关注的成果,1965年出版了《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968年出版了《囹圄中的伟大教会》,1970年《最后的拜占庭文艺复兴》,1972年《东正教会与世俗社会》,1975年《拜占庭风格与文明》。

在希腊米斯特拉,甚至有一条街道以朗西曼命名,他特意于1980年出版的关于米斯特拉的著作中对此表达了谢意。

虽然朗西曼本身并不是东正教徒,但他一直对东正教抱有好感,并坚信它才能代表基督教的未来。

1966年伊格岛被出售后,他迁居至邓弗里斯郡(Dumfrieshire)附近的艾尔希希兹居住。在他漫长而逍遥的一生中,朗西曼始终坚信自己的根在苏格兰。这是他最后的居所,在这里他高朋满座,而朗西曼也不忘向友人们展示他的藏品:从18、19世纪音乐盒、水烟袋到各式念珠,从亚历山大·朗西曼到爱德华·李尔,从打油诗到水彩画……在他80岁时,收到了一份殊荣——英国名誉勋位(Order of the Companions of Honour,简称CH)

虽然他定居苏格兰,只是偶尔造访伦敦,斯蒂文依然抽出时间赴国外演讲及研究科普特教会。1987年,随着第四频道播出一期制作精良的关于他的访谈节目《斯蒂文·朗西曼爵士:通往东方的桥梁》,他的名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即使斯蒂文已经80多岁高龄,他依然保持了惊人活力与智慧,并且令他各个年龄层的朋友着迷。1991年,苏格兰国家画廊展出了斯蒂文收藏的李尔水彩画,每幅作品均附有他的简介与评论,一同展出的还包括苏格兰画家斯蒂芬·康诺伊(Stephen Conroy)为他创作的肖像画照片。不久后,斯蒂文出版了《旅行家字母表》,书中用26个字母的形式回顾着他一生闪耀的旅行记忆,A代表雅典,Z代表锡安(Zion,一般用作耶路撒冷的别称)。

1992年,朗西曼重新发现了他1935年创作,名为《复乐园》(与弥尔顿的长诗《复乐园》同名)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一次前往伊拉克库尔德斯坦的探险,风格一如既往地体现出斯蒂文式的睿智和幽默,并注明献与乔治·赖兰兹(George Rylands,英国文学学者及戏剧导演,长期供职于剑桥国王学院,为世界顶级莎士比亚专家,与斯蒂文是伊顿公学同窗)。这部小说仅仅少量印刷,并用来替代圣诞卡送给他的亲朋好友。

1993年,为了庆祝朗西曼的90岁生日,其伊顿公学昔日同窗、英国拜占庭学同好及剑桥三一学院共同为他举办了生日宴会。剑桥大学出版社亦为他举办了招待会,而苏格兰国民信托(the National Trust for Scotland,致力于苏格兰自然及历史文化保护的组织)则赠给他一所位于艾尔郡的公寓的使用权。最终,他邀请了数百位故交挚友参加在他家中举办的生日宴。

在此期间,朗西曼依然坚持旅行。1994年他远赴希腊利姆诺斯岛参加了“爱琴海宣言”的发布仪式(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希腊文化部共同倡导的将希腊群岛打造为欧洲文化公园的项目)。1995年四月,作为“阿索斯山之友”的主席,他在《时代》杂志撰文哀叹曾经超越种族、延续千年的传统信仰,如今已遭遇了危机。

1997年底,在定期造访巴林、希腊以外,朗西曼发表了一篇关于风华绝代的瓦拉几亚公主玛尔特·比贝斯科(Marthe Bibesco,1886-1973,罗马尼亚作家)的评论。同年,在雅典他从希腊总统手中接过了国际文化奖金(由奥纳西斯基金设立),他将全部奖金(约合125000美元)捐给了阿索斯圣山。

朗西曼对科索沃战争感到甚为痛心,他尤其同情塞尔维亚人的遭遇。在他90岁高龄后,开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朗西曼终生未娶。


詹姆士·科克伦·斯蒂文森·朗西曼(James Cochran Stevenson Runciman),历史学家,唯美主义者,旅行家,生于1903年7月7日,卒于2000年11月1日。


斯蒂文朗西曼爵士讣告

作者 奈杰尔·克莱夫(Nigel Clive)
《卫报》 ,2000年11月3日

斯蒂文 .jpg



历史学家、旅行家、唯美主义者斯蒂文·朗西曼爵士(拜占庭帝国及十字军权威专家)不幸逝世,享年97岁。他于1951至1954年出版的三卷本《十字军史》,向我们彰显了他所主张的“历史学家应该尝试记录那些改变人类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运动”,也体现出历史的任务应该是给予对人性的深层次理解。同时他的作品也具有雅俗共赏的特征。



对朗西曼而言,十字军是最后一场蛮族入侵;其灾难的根源在于他们缺乏对拜占庭的理解。“崇高的理想为贪婪、残暴所玷污,宽容和进取被盲目狭隘、自以为是所吞没。圣战不过是一场打着上帝旗号偏执的战争,骨子里与基督教精神格格不入。”他这样写道。

朗西曼是第一代多克斯福德子爵次子,其祖先可上溯至18世纪中期的苏格兰画家亚历山大·朗西曼。他的父亲曾任英国首相阿斯奎斯阁员,母亲也是国会议员。令朗西曼庆幸的是,作为次子,他不必被迫从政或继承家族的船运产业。相反,他早早地便显露出惊人的语言天分,三岁便能掌握法语,六岁拉丁语,7岁希腊语,11岁俄语……

他曾赢得伊顿公学奖学金,在哪里开始对拜占庭历史产生兴趣。他知名的同窗包括:西里尔·康诺利、乔治·奥威尔以及阿斯奎斯之子,绰号“海鹦”的小阿斯奎斯。

1921年,他前往剑桥三一学院深造。通过以绘有普绪喀与丘比特图画的法国壁纸将自己的宿舍妆点一新,斯蒂文初步显露出某种高雅的唯美主义倾向。通过校友乔治的介绍,他得以与斯特雷奇、J.M.凯恩斯、吴尔夫夫妇等相识,从而同布卢姆斯伯里团体(Bloomsbury group)有所接触。

从踏入史学研究一刻起,朗西曼便师从素以脾气怪异著称的J. B.布瑞,后者亦是不列颠首位拜占庭学大师。他巧妙地发现了导师喜欢午后散步的习惯,并以此为契机获得了不少个人辅导。

在一次身患胸膜炎后,医生建议朗西曼为恢复健康进行一次海上远行——于是他去了中国,适逢中国内战正酣,但这也未能阻止他与末代皇帝溥仪建立友谊,他甚至与后者表演了钢琴二重奏。

1924年,朗西曼首次来到希腊,并且为希腊小镇莫奈姆瓦夏(Monemvasia)所迷醉,稍后他亦领略了伊斯坦布尔旧城的风光。回到剑桥后,他集中精力编撰自己的论文,并引用了不少当时罕见的亚美尼亚、叙利亚史料,1929年,其科研心血终于成书,即朗西曼的第一部专著《罗曼努斯·利卡潘努斯皇帝》,稍后又出版了《保加利亚第一帝国》与《拜占庭文明》。

朗西曼自1927年开始在三一学院从事教学及研究工作直至1938年。他的第一位学生是盖·伯吉斯,他对后者的睿智博学与肮脏的指甲记忆犹新。。他的收官弟子是唐纳德·尼科,后来成为了伦敦大学现代希腊语及拜占庭史教授。在此期间,他还多次游历了耶路撒冷、泰国、希腊、土耳其。

1938年随着祖父去世,朗西曼(继承了遗产)经济上足以放弃剑桥大学职位,他听从友人建议,离开剑桥,专心于学术创作。二战期间,他作为使馆外交官先后去过索菲亚、开罗及耶路撒冷,最终来到伊斯坦布尔教授拜占庭艺术及历史达三年之久。这段时光为他追寻昔日十字军足迹撰写《十字军史》打下了基础,访问叙利亚期间,他还被授予了回教荣誉“苦修士”头衔。                                    

二战结束后,朗西曼欣然接受了指导英国文化协会在希腊工作的任务,在大约两年的时间里,他与帕迪·弗莫尔(Paddy Leigh Fermor)、 雷克斯·沃纳(Rex Warner)通力合作,建立了深厚情谊,并赢得了雅典人的爱戴。他还与希腊外交官乔治·塞菲里斯(乔治·塞菲里斯后来以诗人身份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私交甚笃。闲暇时间,朗西曼则专注于收集各种圣象、雕塑及爱德华·李尔的画作。

1947年,朗西曼出版了之前甚少有人涉猎的《中世纪的摩尼教》一书,随后回到不列颠开始中世纪史的写作,他深居简出,交替居住于伦敦家中与父亲1926年买下的小岛伊格(Eigg)。1951至1967年,他还担任盎格鲁-希腊联合会(Anglo-Hellenic League)主席职务。

1951至1954年陆续出版的三卷《十字军史》为他奠定了崇高学术声望。评论家对他高超的历史叙事手法赞叹不已,甚至把他与19世纪著名英国历史学家麦考利相提并论。

《东方教会大分裂》出版于1955年,《西西里晚祷》出版于1958年。同年朗西曼被授予骑士头衔,3年后他得到了希腊政府颁发的凤凰勋章(为第二等级,大司令勋章,knight commander of the Greek Order of the Phoenix)。作为他多年对拜占庭史关注的成果,1965年出版了《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968年出版了《囹圄中的伟大教会》,1970年《最后的拜占庭文艺复兴》,1972年《东正教会与世俗社会》,1975年《拜占庭风格与文明》。

在希腊米斯特拉,甚至有一条街道以朗西曼命名,他特意于1980年出版的关于米斯特拉的著作中对此表达了谢意。

虽然朗西曼本身并不是东正教徒,但他一直对东正教抱有好感,并坚信它才能代表基督教的未来。

1966年伊格岛被出售后,他迁居至邓弗里斯郡(Dumfrieshire)附近的艾尔希希兹居住。在他漫长而逍遥的一生中,朗西曼始终坚信自己的根在苏格兰。这是他最后的居所,在这里他高朋满座,而朗西曼也不忘向友人们展示他的藏品:从18、19世纪音乐盒、水烟袋到各式念珠,从亚历山大·朗西曼到爱德华·李尔,从打油诗到水彩画……在他80岁时,收到了一份殊荣——英国名誉勋位(Order of the Companions of Honour,简称CH)

虽然他定居苏格兰,只是偶尔造访伦敦,斯蒂文依然抽出时间赴国外演讲及研究科普特教会。1987年,随着第四频道播出一期制作精良的关于他的访谈节目《斯蒂文·朗西曼爵士:通往东方的桥梁》,他的名气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即使斯蒂文已经80多岁高龄,他依然保持了惊人活力与智慧,并且令他各个年龄层的朋友着迷。1991年,苏格兰国家画廊展出了斯蒂文收藏的李尔水彩画,每幅作品均附有他的简介与评论,一同展出的还包括苏格兰画家斯蒂芬·康诺伊(Stephen Conroy)为他创作的肖像画照片。不久后,斯蒂文出版了《旅行家字母表》,书中用26个字母的形式回顾着他一生闪耀的旅行记忆,A代表雅典,Z代表锡安(Zion,一般用作耶路撒冷的别称)。

1992年,朗西曼重新发现了他1935年创作,名为《复乐园》(与弥尔顿的长诗《复乐园》同名)的小说。小说讲述了一次前往伊拉克库尔德斯坦的探险,风格一如既往地体现出斯蒂文式的睿智和幽默,并注明献与乔治·赖兰兹(George Rylands,英国文学学者及戏剧导演,长期供职于剑桥国王学院,为世界顶级莎士比亚专家,与斯蒂文是伊顿公学同窗)。这部小说仅仅少量印刷,并用来替代圣诞卡送给他的亲朋好友。

1993年,为了庆祝朗西曼的90岁生日,其伊顿公学昔日同窗、英国拜占庭学同好及剑桥三一学院共同为他举办了生日宴会。剑桥大学出版社亦为他举办了招待会,而苏格兰国民信托(the National Trust for Scotland,致力于苏格兰自然及历史文化保护的组织)则赠给他一所位于艾尔郡的公寓的使用权。最终,他邀请了数百位故交挚友参加在他家中举办的生日宴。

在此期间,朗西曼依然坚持旅行。1994年他远赴希腊利姆诺斯岛参加了“爱琴海宣言”的发布仪式(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希腊文化部共同倡导的将希腊群岛打造为欧洲文化公园的项目)。1995年四月,作为“阿索斯山之友”的主席,他在《时代》杂志撰文哀叹曾经超越种族、延续千年的传统信仰,如今已遭遇了危机。

1997年底,在定期造访巴林、希腊以外,朗西曼发表了一篇关于风华绝代的瓦拉几亚公主玛尔特·比贝斯科(Marthe Bibesco,1886-1973,罗马尼亚作家)的评论。同年,在雅典他从希腊总统手中接过了国际文化奖金(由奥纳西斯基金设立),他将全部奖金(约合125000美元)捐给了阿索斯圣山。

朗西曼对科索沃战争感到甚为痛心,他尤其同情塞尔维亚人的遭遇。在他90岁高龄后,开始撰写自己的回忆录。朗西曼终生未娶。


詹姆士·科克伦·斯蒂文森·朗西曼(James Cochran Stevenson Runciman),历史学家,唯美主义者,旅行家,生于1903年7月7日,卒于2000年11月1日。
原创翻译,略有删节。。。
这样的人物,是我们缺少的。
这种充满浪漫主义贵族色彩的人物,我们当然是不会有的。
jun0619 发表于 2014-5-18 15:10
这种充满浪漫主义贵族色彩的人物,我们当然是不会有的。
屈原,纳兰容若?
本人翻译斯蒂文朗西曼爵士的《1453,君士坦丁堡陷落》即将出版。。。。

君士坦丁堡陷落11.jpg

君士坦丁堡陷落22.jpg
asherhoa 发表于 2014-5-22 15:30
本人翻译斯蒂文朗西曼爵士的《1453,君士坦丁堡陷落》即将出版。。。。
多少钱?到时候可以买一本
francemica 发表于 2014-5-22 17:14
多少钱?到时候可以买一本
出版社目前定价48
asherhoa 发表于 2014-5-22 22:25
出版社目前定价48
下个月京东618,到时候可以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