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140417051B/C型导弹驱逐舰传奇:无法抹去的记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23:40
51B/C型传奇:刘华清要保留落后的蒸汽轮机之谜
2012年8月28日,中国海军的第1艘052D型防空驱逐舰在上海长兴岛江南造船厂下水,随着052C批量建造的结束和052D的面世,在宣告中国海军历时三十余年的新一代驱逐舰发展计划正式进入收获季节的同时,也为同样曾一度为舆论高度关注的051C型防空驱逐舰的未来划下了一个彻底的休止符,有关051C及作为其原型的051B型的争议就此终止。作为中国海军驱逐舰现代化进程中极为特殊的两个型号,这两款近乎“见缝插针”发展而来的大型驱逐舰究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还是在重重压力下力求突破“权变”之举?
肇端:LM2500vs453,一枝独秀与夹缝求存
与被视为中国海军新一代驱逐舰发端的052项目一样,051B项目也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其项目起点最早可追溯到1985年启动的453型蒸汽轮机改进计划。据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少将回忆,1985年,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在赴大连造船厂考察051型驱逐舰生产情况时,首次明确提出要保留作为051型主动力的453型蒸汽轮机生产线,并对其进行尽可能的技术升级。
按照刘华清的要求,海军装备部门和大连造船厂随即在次年启动的051G型建造工作中,开始着手对453型蒸汽轮机燃烧系统进行初步的技术改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工作是在没有得到专项国防科研经费支持的前提下,由海军装备部门、大连造船厂和相关科研单位利用有限的装备经费合作完成,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特殊的研发模式,其根本原因还要归结到上世纪80年代“军队要忍耐”的特殊国防建设环境。
早在1980年,复出伊始的邓小平即在一次防卫研讨会上谈到:“军队要考虑的,不是增加军费预算,增加财政开支比重的问题,而是在这个已定的比例范围内,怎样用好这个钱,用得更好,用得更合理,真正用在加强战斗力上。”由此,初步确定了国防建设要服从大局的基调。到了1985年,已经担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进一步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四化总得有先有后。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
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所以,我们要忍耐几年。”这便是著名的“军队要忍耐!”说法的来源。
精兵简政的国策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当时刚刚起步的海军现代化,在国家全面削减国防预算的压力下,中国海军只能放弃雄心勃勃的同步推进各兵种装备换代的打算,退而求其次,将有限的经费集中于少数核心项目以求重点突破,最终演变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启动的新一代驱逐舰发展计划,即052项目。
作为整个80年代海军现代化计划的“独生子”,052型驱逐舰自立项之初便“万千宠爱在一身”,不但在经费上得到了海军的全面倾斜,还被列入由国务院总理挂帅的中央专委专管项目,与空军的10号工程(歼-10战斗机)、陆军的123工程(99式主战坦克)和第二炮兵的“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并列为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军工的四大重点攻关项目!
如果抛开被视为“国之重器”的“东风”-31,在余下的3个项目中,又尤以052项目对所在军种的意义最为重大,在这款标准排水量4200吨的驱逐舰上,同时装备了美国的LM-2500型燃气轮机、德国的MTU柴油机和辅机,法国的作战指挥系统、声呐指挥控制系统、搜索制导雷达、“海响尾蛇”舰空导弹和电子战设备,以及意大利的鱼雷发射装置、英国的导航雷达……其技术引进的范围之广,涉及的国家之多,甚至为052项目赢得了一个“八国联军”的诨名。
而这也是中国海军为推进自身现代化而做出的一次“权变”,在国家集中全力发展经济的大环境下,囊中羞涩的中国海军只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即将所有的技术引进项目全部整合到新型驱逐舰这个唯一的平台上,力求通过新一代驱逐舰的研发工作,对来自多个国家、多个领域的各种引进技术进行集中消化吸收,最终以一个052项目毕其功于一役,实现造船工业在舰艇动力、传感器、作战指挥系统和武器装备等方面的全面升级!
中国海军对052项目寄予的期望实在太高,有了这样的前提,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在1994年5月8日举行的052型首舰“哈尔滨”号(DD112)命名授旗仪式上,会出现已经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上将的身影。而052项目最终也部分达成了海军的目标,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海军开始大规模引进苏联海军技术设备前,052型驱逐舰都代表了中国海军在驱护舰领域的最高技术水准。中国海军正是在2艘052型驱逐舰上完成了新一代作战指挥系统、点防空导弹系统和多种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和国产化工作。除了保障052项目1、2号舰顺利完成外,还部分惠及了同期和之后研发的多型海军驱护舰——包括作为453型蒸汽轮机第一阶段改造平台的051G和随后的051B也都先后受益于此。51B/C型传奇:刘华清要保留落后的蒸汽轮机之谜
2012年8月28日,中国海军的第1艘052D型防空驱逐舰在上海长兴岛江南造船厂下水,随着052C批量建造的结束和052D的面世,在宣告中国海军历时三十余年的新一代驱逐舰发展计划正式进入收获季节的同时,也为同样曾一度为舆论高度关注的051C型防空驱逐舰的未来划下了一个彻底的休止符,有关051C及作为其原型的051B型的争议就此终止。作为中国海军驱逐舰现代化进程中极为特殊的两个型号,这两款近乎“见缝插针”发展而来的大型驱逐舰究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还是在重重压力下力求突破“权变”之举?
肇端:LM2500vs453,一枝独秀与夹缝求存
与被视为中国海军新一代驱逐舰发端的052项目一样,051B项目也发轫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其项目起点最早可追溯到1985年启动的453型蒸汽轮机改进计划。据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少将回忆,1985年,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刘华清在赴大连造船厂考察051型驱逐舰生产情况时,首次明确提出要保留作为051型主动力的453型蒸汽轮机生产线,并对其进行尽可能的技术升级。
按照刘华清的要求,海军装备部门和大连造船厂随即在次年启动的051G型建造工作中,开始着手对453型蒸汽轮机燃烧系统进行初步的技术改造。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工作是在没有得到专项国防科研经费支持的前提下,由海军装备部门、大连造船厂和相关科研单位利用有限的装备经费合作完成,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特殊的研发模式,其根本原因还要归结到上世纪80年代“军队要忍耐”的特殊国防建设环境。
早在1980年,复出伊始的邓小平即在一次防卫研讨会上谈到:“军队要考虑的,不是增加军费预算,增加财政开支比重的问题,而是在这个已定的比例范围内,怎样用好这个钱,用得更好,用得更合理,真正用在加强战斗力上。”由此,初步确定了国防建设要服从大局的基调。到了1985年,已经担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进一步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四化总得有先有后。军队装备真正现代化,
只有国民经济建立了比较好的基础才有可能。所以,我们要忍耐几年。”这便是著名的“军队要忍耐!”说法的来源。
精兵简政的国策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当时刚刚起步的海军现代化,在国家全面削减国防预算的压力下,中国海军只能放弃雄心勃勃的同步推进各兵种装备换代的打算,退而求其次,将有限的经费集中于少数核心项目以求重点突破,最终演变为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启动的新一代驱逐舰发展计划,即052项目。
作为整个80年代海军现代化计划的“独生子”,052型驱逐舰自立项之初便“万千宠爱在一身”,不但在经费上得到了海军的全面倾斜,还被列入由国务院总理挂帅的中央专委专管项目,与空军的10号工程(歼-10战斗机)、陆军的123工程(99式主战坦克)和第二炮兵的“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并列为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军工的四大重点攻关项目!
如果抛开被视为“国之重器”的“东风”-31,在余下的3个项目中,又尤以052项目对所在军种的意义最为重大,在这款标准排水量4200吨的驱逐舰上,同时装备了美国的LM-2500型燃气轮机、德国的MTU柴油机和辅机,法国的作战指挥系统、声呐指挥控制系统、搜索制导雷达、“海响尾蛇”舰空导弹和电子战设备,以及意大利的鱼雷发射装置、英国的导航雷达……其技术引进的范围之广,涉及的国家之多,甚至为052项目赢得了一个“八国联军”的诨名。
而这也是中国海军为推进自身现代化而做出的一次“权变”,在国家集中全力发展经济的大环境下,囊中羞涩的中国海军只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即将所有的技术引进项目全部整合到新型驱逐舰这个唯一的平台上,力求通过新一代驱逐舰的研发工作,对来自多个国家、多个领域的各种引进技术进行集中消化吸收,最终以一个052项目毕其功于一役,实现造船工业在舰艇动力、传感器、作战指挥系统和武器装备等方面的全面升级!
中国海军对052项目寄予的期望实在太高,有了这样的前提,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在1994年5月8日举行的052型首舰“哈尔滨”号(DD112)命名授旗仪式上,会出现已经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上将的身影。而052项目最终也部分达成了海军的目标,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海军开始大规模引进苏联海军技术设备前,052型驱逐舰都代表了中国海军在驱护舰领域的最高技术水准。中国海军正是在2艘052型驱逐舰上完成了新一代作战指挥系统、点防空导弹系统和多种新型传感器的研发和国产化工作。除了保障052项目1、2号舰顺利完成外,还部分惠及了同期和之后研发的多型海军驱护舰——包括作为453型蒸汽轮机第一阶段改造平台的051G和随后的051B也都先后受益于此。
刘华清将军接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052型驱逐舰的模型。1994年5月8日,“哈尔滨”号举行授旗仪式,已为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莅临现场,足见当时中央对该型号的重视程度。
但在带来巨大技术进步的同时,这种一个项目在整体装备发展中“一枝独秀”局面带来的负面作用也相当明显,一方面,过多的采用新技术必然导致项目风险呈几何级数增长,实际上,当中国海军决定将诸多先进技术的国产化全部集中在一个052型驱逐舰上时,就已经埋下了052项目难以为继的隐忧;另一方面,正所谓顾此难免失彼,海军在全军装备建设都在忍耐、精简的大形势下,最终选择了对重点项目给予集中保障的发展模式,这在保障了052项目顺利推进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其它装备发展计划造成了严重冲击。
在052项目的研制过程中,预研经费、型号经费、装备费等一应俱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海军初期建设规划中列入装备发展计划的特种飞机等项目几乎全部被推延。在052项目的挤压下,即便是少数如453型蒸汽轮机改进计划这样被投入运作的幸运儿,也不得不采用由研发单位、生产厂商和使用部门等共同“勒紧库腰带”,以节约的装备费支持技术开发的模式进行。而一个问题也随之产生,为什么是453?LM-2500 燃气轮机 20 世纪80 年代,以中国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与西方军事合作的密切程度,几乎看不到052 项目有任何夭折的可能。但随着中国同西方关系的恶化,再引进该型主机已无可能。
051B/C型传奇:保留453蒸汽轮机的巨大战略意义
根据郑明将军的回忆,在1985年视察大连造船厂并作出保留453型蒸汽轮机生产线的决定时,刘华清将军的主要考虑是——如果未来的驱逐舰都不采用蒸汽轮机,那么这条生产线就要中断,并将影响到整个造船工业产业链。由此也衍生出有关051B型建造缘由的一种主流说法,即中国海军之所以要开工建造这款采用蒸汽轮机动力的驱逐舰,其主要考虑便是为了保障453型蒸汽轮机的生产能力和后续发展。而在评判这种说法的合理性之前,我们先需要解答另一个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海军是否有继续以蒸汽轮机继续作为驱逐舰主动力的打算?
答案是否定的,早在1980年启动中英合作的051S项目时,中国海军就已尝试过从英方同步引进燃气轮机以支持规划中的下一代驱逐舰计划。事实上,在中国军队中从不缺乏各种先进军事技术的追随者,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中国海军就两度提出过在037型猎潜艇上换装燃气轮机的改造计划,但均因配装的401、404型燃气轮机技术不过关而半途夭折。此后,中国海军又先后在几个驱护舰规划中提出装备燃气轮机的构想,尽管几个规划最后都在图纸阶段戛然而止,但海军内部在下一代主战舰艇的动力选择上却已初步形成共识——燃气轮机或柴-燃联合动力系统,并最终通过整机进口的方式在052项目上得以实现。
换言之,当刘华清将军决定保留并改进453型蒸汽轮机时,中国海军实际上已经不再考虑继续将其作为新一代驱逐舰的动力选择。而一个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中国海军保留453型蒸汽轮机的理由究竟是什么?一种说法是,453型蒸汽轮机的后续改造和随后启动的051B项目,是中国海军为052项目发展受阻而准备的后招。
笔者一度也曾是这一说法的信奉者,但仔细推敲后,却可以发现这种说法的可靠性有待商榷——首先,如前所述,以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军费状况,根本不足以支持海军同时开发两个功能重叠的驱逐舰项目;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以中国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与西方军事合作的密切程度,几乎看不到052项目有任何夭折的可能。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在与西方的军事技术合作中享受的是“北约第十六个同盟国”的特殊待遇,也正是得益于多个西方公司不遗余力的技术支持,才使得80年代中期启动的052项目在1989年便顺利铺下了军决策层具备未卜先知的能力,否则很难让人相信他们会在经费左支右绌,且052项目进展顺利的前提下还坚持同步推进一个整体技术水平还逊于052的新驱逐舰计划。
同借鉴苏联驱逐舰研制国产驱逐舰一样,中国453型蒸汽轮机仿制自56型驱逐舰的TB-8型蒸汽轮机。
而在排除了453型蒸汽轮机生产线是专为051B,或者说是下一代驱逐舰而保留的可能性后。我们不妨思考另一种可能,453型蒸汽轮机及其改进型号的可装备对象,是否只有051B?的确,这款由原苏联56型驱逐舰上装备的TB-8型蒸汽轮机仿制而来的国产汽轮机组自1974年定型后,就一直作为051型驱逐舰的主动力而存在。但作为当时中国唯一成熟的大功率舰用动力,453型的潜在配装对象却不仅仅是051!
郑明将军曾在访谈中提到,保留453型蒸汽轮机生产线的另一个理由是——这套蒸汽动力系统不仅驱逐舰能用,核潜艇上也是相似的蒸汽动力系统,453型蒸汽轮机与091型上的汽轮机组均是由中船重工703所研制完成。而这二者之间的关联其实也很好理解,受制于薄弱的工业基础,中国军工部门在装备研发中长期以来都是“有什么用什么”权宜行事,当091型核潜艇开始研制时,国内唯一有一定基础的汽轮机组便是453型,因此军工部门以453型为基础来开发核潜艇用的汽轮机组也就显得顺理成章,或许也是唯一选择。
郑明将军的这一说法也部分解释了海军在为下一代驱逐舰选择柴-燃动力后仍继续保留蒸汽轮机生产线的缘由。而如果我们沿着453型潜在配装对象的方向继续延伸,也许还可以挖掘出更深层次的解释,需要说明的是,这仅仅是笔者个人的一种揣测,一家之言,仅供参考——1987年3月31日,刘华清将军向总部机关汇报了关于海军装备规划中的两大问题:一是航母、一是核潜艇。并再一次提出了海军航母发展的时间表,即“七五”开始论证,“八五”搞研究,对平台和飞机的关键课题进行预研,2000年视情况上型号。
“瓦良格”号航母蒸汽轮机锅炉安装现场。中国购入“瓦”舰后,保持蒸汽轮机能力的价值终于实现。
“现代”级也采用了蒸汽轮机,而且与“瓦良格”号采用了相同型号。
这并不是刘华清第一次提出发展航空母舰,早在1970年,他便曾受命组织过对航空母舰的专题论证。在1982年就任海军司令员后,他便开始着手组织对航空母舰的预研工作,对航母的执着贯穿了刘华清海军生涯的始终。以至于2012年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航母“辽宁”号服役时,民间便已传出,海军之所以将“辽宁”舰的舷号选定为“16”,便是以这种形式,向这位出生于1916年,并在“辽宁”舰服役前夜离世的“中国海军现代化建设之父”致以最高的敬意。
言归正传,让我们回到刘华清将军1987年提出的航母时间表,按照这一时间表,海军应在“七五”期间,即1986-1990年间,完成航母的论证工作。而这或许从另一个层面解释了刘华清将军对于453型蒸汽轮机的坚持——在类似英国MT30的大功率燃气轮机问世前,大功率蒸汽轮机一直是大中型常规航母动力系统的不二之选。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海上自卫队在上世纪60年代谋划其“二次防”轻型航母时,所选择的动力便是同期建造的“天津风”级驱逐舰上应用的石川岛大功率蒸汽轮机。
而这种可能性似乎也能从453型的后续改造中得到部分验证,“八五”期间,中船重工703所完成了453B型蒸汽轮机及配套的新型锅炉、动力监控系统和传动装置的开发工作。与453基本型相比,453B型最大的进步便是单机功率由36000马力增加到了47000马力,甚至已经超过了原苏联1143型航母上应用的蒸汽轮机的单机功率(45000马力)。需要特别指出的是,453B型的研制工作系于“八五”期间完成,恰恰与刘华清将军提出的航母建设“‘八五’搞研究”相吻合。而在453B型的研制工作稳步推进的同时,中国海军以051后续改进型的名义启动了051B项目,以为453B型的实际使用提供必要的装舰平台。
建造与服役:挥之不去的“052阴影”
根据公开资料,051B型首舰“深圳”号系于1995年12月在大连船厂开工建造,1997年10月下水,1998年10月开始海试,1999年2月正式交付海军,编入南海舰队战斗序列。如前所述,在国家压缩国防开支和海军集中精力发展052的大背景下,051B甚至无法获得相应的研发经费和项目编号,只能以051后续改进型的名义立项,并沿用了之前051G型上以装备费作为研发经费的做法——这也是中国海军在051B项目上做出的又一次权变。在极为严苛的经费条件下,海军只能继续以这种近乎于“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闪躲腾挪筹集资金来完成051B的建造工作。
经费不足的影响直接体现在了051B的子系统选择上,除了经过技术改造的动力系统和全新设计的船体外,051B上装备的传感器、武器系统等基本都是已在052项目或更早的护卫舰改造计划中完成的成熟型号,纵观051B全舰,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件专门为其装备的新设备,这与052项目的“八国联军”之名形成了鲜明对比——在无法得到科研经费支持的前提下,海军“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少量装备费只够支持基本船体平台的研发,在其他子系统上便只能因陋就简。
但即便是在如此严格的限制条件下,中国海军仍竭尽所能的将051B项目对于海军现代化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在保障453B型蒸汽轮机的装舰试验的同时,中国海军还在051B上完成了主战舰艇大型化的第一次尝试。早在052项目预研阶段,中国海军即已开始考虑作战平台大型化的问题,但因052项目动力系统总功率有限,海军为保障新一代驱逐舰的快速性,最终只能将052型的排水量限制在4000吨级。
而当海军开始谋划051B项目时,得益于新问世的453B型蒸汽轮机提供的澎湃动力,使得建造更大吨位的船体平台终于成为可能——2台453B的总功率达到了94000马力,虽然在总体技术水平上不可同日而语,但仅就功率而言已经接近了美国海军“伯克”级上4台LM2500燃气轮机合计100000马力的动力水平。在453B型的动力支持下,最终面世的051B型排水量一跃达到了6000吨级,大型化的船体平台再为海军下一步的驱逐舰发展积累了必要设计经验的同时,也为051B全寿命期间的后续改造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除了平台上的进步之外,中国海军还在051B上完成了另一项看似不起眼却又影响深远的进步——据《中国青年报》2001年的公开报道,中国海军在建造051B型时,首次应用了刚刚研制成功的946型舰用高强度双向不锈钢,这种新型钢材系由052项目上应用的945型改进而来,变形强度335兆帕,抗拉强度最大630兆帕,是一奥氏体加铁素体双相不锈钢。与铁素体钢相比,946型钢韧性高、脆性转变温度低,耐晶间腐蚀性和焊接性有提高,又保留了其导热系数高、线膨胀系数小,具超塑性;与奥氏体钢相比,946型钢强度高,变形强度大大提高,耐晶间腐蚀、耐应力腐蚀、耐腐蚀疲劳性突出。中国造船部门正是在051B的建造过程中完成了946型钢材低温加工及焊接工艺实验,最终实现了这种新型钢材的实用化。
20世纪80年代,中国海军为推进自身现代化而做出的一次“权变”,在国家集中全力发展经济的大环境下,囊中羞涩的中国海军只能“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这个“篮子”便是052项目。
升级改造的大功率蒸汽动力系统、全新的大型舰艇平台以及新型钢材的实用化……囊中羞涩的中国海军对051B潜力的挖掘可谓淋漓尽致,这似乎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051B项目启动后军方高层的态度转变——海军打着“051型改进升级”旗号推进新舰研发的做法多少难逃瞒天过海的嫌疑。同时,海军勒紧裤腰带节约的少量装备费甚至还不足以维持项目的正常运作,以致与051B项目一度面临着半途中止的风险。但此时上级领导机关也逐渐地理解了海军的难处,并对051B项目的后续工作适当给予了经费倾斜,这才保障了“深圳”号的顺利完工。
除了对051B项目上诸多技术进步的肯定外,军方高层的这种态度可能还与上世纪90年代前后052项目后续建造计划因政治原因夭折有关——1989年9月8日,052型首舰“哈尔滨”号在江南厂开工建造,但当这艘凝聚了无数军工人心血的新型战舰终于从图纸化为现实时,整个中国海军却已不得不面对整个052计划即将后继无人的残酷现实!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那场政治风波彻底终结了中国与西方军事合作的黄金年代,尽管中国军工部门在052型2号舰“青岛”号的建造过程中就已完成了大部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但052型上装备的美制LM-2500型燃气轮机却又一次成为了终结中国海军舰队现代化努力的“阿喀琉斯之踵”。
与此同时,052项目的夭折却让此前一直在夹缝中艰难求存的051B看到了转机,从最终促成051B立项的453型蒸汽轮机改进计划开始,整个051B项目就一直被笼罩在052项目的阴影之中,而当这片阴云终于消失后,051B也终于等来了一个取而代之的可能。事实上,如果中国海军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与俄罗斯等多个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快速建立起海军技术合作的话,那051B的命运很有可能发生逆转。时至今日,中国的军工部门都还不具备为海军提供完全自主研发的燃气轮机的能力,如果没有来自乌克兰的技术支援,那原本仅是作为技术储备的453B型蒸汽轮机很有可能重新成为海军唯一可靠的大功率舰艇动力。
但所有这一切都随着苏联海军技术的大量涌入而烟消云散,1996年,中国正式与俄罗斯签订合同,向俄罗斯购买2艘956型驱逐舰。同年,位于武汉的701所在朱英富(2011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主持下开始了于“中国新一代两型驱逐舰”的研制工作,其最终结果就是我们今日耳熟能详的052B和052C项目。在侥幸走出052的阴影之后,051B随即又遭遇了这两款沿用052编号的新型驱逐舰的阻击,而051B动力系统总体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缺点也在052B/C的衬托下被进一步放大——尽管703所在453B型研发工作中已竭力推进了相关的技术改造,与453基本型相比,453B无论油耗、自动化程度、操控环境都已实现了长足进步,但453B型与现代化燃气轮机之间的技术代差却是任何主观努力都无法克服的。
052B/C项目的启动也最终决定了051B的命运,在051B型首舰“深圳”号服役后,中国海军罕见地没有安排后续舰的建造工作。自1986年的051G项目以来,中国海军先后开工的051G、052、052B等多型带有试验性质的驱逐舰都保持了2艘的建造规模。而051B则成为了唯一的例外。在重点保障052B/C开发工作的背景下,中国海军甚至不打算再为051B后续舰和相应的技术改造拨付任何经费。
052系列对051B的冲击甚至延伸到了“深圳”号的服役生涯,2000年7月,服役还不满一年半的“深圳”号便访问了马来西亚、坦桑尼亚、南非,此后该舰便开始频繁出访,一度成为了海军中星光闪耀的外交明星。但对051B而言,这个出访明星的身份也稍嫌尴尬——之所以屡屡安排051B出访,一方面是为453B型蒸汽轮机积累必要的使用经验;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海军中即具备跨洋远航能力,又能撑起门面的主战舰艇不过是“哈尔滨”、“青岛”和“深圳”等寥寥几艘,而“深圳”号之所以能在这场竞争中力压两艘052型一筹,根本原因竟是要节约052上LM2500宝贵的使用寿命。一言以蔽之,051B并不入海军的法眼。                                                                         柳暗花明:“中华神盾”的停滞与051C的诞生
2000年2月11日,中国自俄罗斯引进的第1艘“现代”级驱逐舰“杭州”号(DD136)穿越台湾海峡,抵达浙江舟山军港,正式加入东海舰队战斗序列。同年,052B型首舰“广州”号(DD168)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动工,不久后,中国第一型真正意义上的DDG——052C型首舰“兰州”号(DDG170)也在江南厂的船台上铺下了龙骨,并与其同型姊妹舰“武汉”(DD169,052B)和“海口”(DDG171,052C)一起,陆续加入南海舰队服役。
而东海、南海两大舰队的整体实力也随着这几艘新舰的加入而快速攀升,让原本在战力上稳执三大舰队牛耳的北海舰队也相形见绌——此时北海舰队中最先进的主战舰艇仍是两艘052,无论是吨位还是火力,均要逊色于东海的956A和南海的052B/C。
在中国海军的三大舰队中,北海舰队一直都地位超然,由于承担着拱卫京畿的重任,北海舰队在主战舰艇的装备上一直拥有优先权。因此,当东海、南海的实力已经后来居上时,尽快加强北海舰队的实力就显得顺理成章。同时,尽管中国海军通过与俄罗斯等国的合作,在短短数年内就完成了052B/C的初步开发和首批建造工作,但传感器和动力系统上过大的技术跨度却导致052C迟迟无法投入量产。而北海舰队特殊的任务属性却决定了它不可能按部就班的等待一款带有试验性质的战舰慢慢形成战斗力,作为腹心之地的海上屏障,北海舰队的主战舰艇在拥有优秀战斗性能的同时还必须具备极高的成熟度和可靠性,而这显然是当时还处于调试状态的052C所无法满足的。
2003年前后,大连船厂开始建造一艘由051B型改进而来的防空驱逐舰,与051B相比,这款项目编号为051C的改进型在基本沿袭了051B舰体设计和动力系统的基础上,大量换装了诸如H/PJ-87型单管100毫米/55倍口径舰炮、新型730近防炮、“顶板”三坐标雷达等已在052B/C上完成上舰检验的武器系统和传感器。而其最核心的改进则是一套引进自俄罗斯的“里夫”改进型防空导弹系统(6个8联装发射单元)和相应的“墓碑”30N6E1型单面旋转阵面式相控阵雷达。
作为苏联海军最新一代的远程防空导弹系统,“里夫”基本可以看做是陆基S-300F型防空导弹的舰载型(北约代号SA-N-6),由于其体积相对庞大,在红海军中也仅仅装备了巡洋舰级别的“基洛夫”级和“光荣”级巡洋舰。抛开已经达到战列巡洋舰级别的“基洛夫”不谈,与满载排水量达到12000吨“光荣”相比,6000吨级的051C要塞下“里夫”也多少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拉郎配”的结果就是舰上的发射单元数由“光荣”级的8个削减到6个,为了保证必要的火力密度,051C甚至将4个发射单元布置在了051B上的机库位置,由此也牺牲了舰上的航空反潜能力。         
而这种研发模式也部分表明了中国海军对于051C的定位——即在052C批量建造前少量建造的过渡型号,无论是051B还是“里夫”,都是已有多年使用经验的成熟型号,两者组合而成的051C虽然在总体技术水平上明显逊于完全重新开发的052C,但却胜在成熟可靠,足以满足北海舰队高度强调可靠性的任务需求。因此,尽管在发展思路上与从054到054A的变化几乎雷同,但051C的命运却远比不上已成为中国海军主力护卫舰的054A。
对中国海军而言,051C的研发不过是在052C项目完全成熟前做出的又一次权变,何况,052C的技术水准尚与中国周边不断扩散的“宙斯盾”舰差距明显,因此海军根本不可能将整体水平比052C还要落后一个档次的051C作为自己的主战装备。
因此,当052C项目终于开花结果时,051C的未来也告注定,对中国海军而言,2艘051C的入役,除了及时强化了北海舰队的防空战力外,另一层意义也只能是让唯一的051B型舰“深圳”号从此不再形单影只。
尾声:从权宜到权变
“圣人者应时权变,见形施宜。”从最早的453B到之后的051B和051C,中国海军都表现出了强烈的进取心和权变之能,而这“一机两舰”的发展过程中更见证了中华海军推进舰艇现代化的努力与决心,但主观能动性毕竟不能替代现实的技术差距。
但“计日用之权宜,忘经世之远略”,在中国海军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的多型驱逐舰中,051B/C几乎是唯一不需要为动力系统担忧的,正所谓“福兮祸所伏”,这个昔日最大的优势最终成为了制约两舰后续发展的最大瓶颈,蒸汽动力的先天不足和海军对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战舰的执着,使中国海军始终无法再回到以最基本的“有无”标准来选择舰艇的阶段上,由此也决定了051B/C的最终命运。这是051B和051C的不幸,却是中国海军的大幸。
052c级导弹驱逐舰首舰兰州舰,以052c/d为代表的宙斯盾驱逐舰,才是中国海军导弹驱逐舰未来发展的方向。
中国海军054a级导弹护卫舰首舰徐州舰,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海军在批量生产052b/c江南四舰的同时,短短几年时间大批量的建造了054a级导弹护卫舰,使之成为中国海军主力护卫舰。
参加庆祝中国海军成立60周年海上阅兵式的051c级导弹驱逐舰首舰沈阳舰,051c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只能是配角,但其却见证了中国海军在追赶世界海军发展潮流之路的辛酸与无奈,也坚定了中国海军走向远洋的决心与勇气!
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首舰阿利伯克号,宙斯盾战舰的出现是现代海军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鬼子的金刚级导弹驱逐舰首舰金刚号,得益于白头鹰粑粑的特殊关系,脚盆鸡是亚洲国家中第一个拥有宙斯盾战舰的国家。
在装备了4艘金刚级宙斯盾战舰后,脚盆鸡并不满足,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即以朝鲜弹道导弹威胁为借口,对海上自卫队提出了海上弹道导弹防御的需求。此外,设计于上世纪70年代的3艘太刀风级导弹驱逐舰性能逐渐落伍,难以满足舰队防空作战要求。因此,日本决定在金刚级的基础上发展一型拥有强大区域防空能力和一定拦截弹道导弹能力的新型宙斯盾驱
日本防卫省14DDGの概要図
逐舰。2000年12月日本防卫厅发表的《新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中正式批准建造2艘新型宙斯盾驱逐舰,代号为14DDG和15DDG,以美国海军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平克尼号(DDG-91)为蓝本,并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通过预算授权。[2]新型宙斯盾驱逐舰首舰爱宕号于2004年4月5日开工,2005年8月24日下水。2号舰足柄号于2005年4月6日开工,2006年8月30日下水,配属日本佐世保基地的海上自卫队第2护卫队群。2舰均由三菱重工长崎造船厂建造,每艘建造费用约13亿美元。舰名均沿用了二战时期日本海军重巡洋舰的舰名,可见其在日本海自的地位。2舰服役后将取代2艘太刀风级导弹驱逐舰,日本还计划在2018年前再建造2艘爱宕级来取代护卫舰队中的2艘旗风级驱逐舰,届时日本将继续保持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宙斯盾舰拥有国的地位。[
爱宕级导弹驱逐舰首舰爱宕号
20世纪末的中国海军可以说与世界先进海军差距巨大,总体技术水平仅相当于上个世纪50-60年代,不要说美日,就连ww都不如,1996年台海危机更是极大的震惊了中国海军,没有制空权,就没有制海权,这就意味着中国海军将被死死的限制在第一岛链之内。
ww海军成功级导弹护卫舰首舰郑和号
ww康定级导弹护卫舰首舰康定号
96台海危机的主角美国海军独立号航母战斗群
事实上台海危机爆发后对中国军队的军事战略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单纯依靠二炮是无法打赢可能发生的台海冲突,解决台海危机的关键在于控制台海地区的制空权,制海权。从而加快了海空军建设的步伐,也坚定了中国必须要发展航母,为瓦娘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哈哈哈哈哈
事实上,中国海军并不是不了解蒸汽燃机的缺陷,而恰恰是因为对燃气轮机的热衷,也使得跌宕坎坷,一波三折的052驱逐舰诞生。
052驱逐舰记:燃气轮机被禁 青岛舰险被取消
052型导弹驱逐舰的建造与服役(一)


从051到052,在中国驱逐舰发展史上是跨越了整整一代。按照当时中国海军的设想,导弹驱逐舰是否进入“第二代”行列,最主要标志有三点:一要有防空导弹;二要有舰载反潜直升机;三要有燃气轮机。按照052型舰总师潘镜芙的观点,还要加上一条:全舰要有高度自动化的集中式指挥系统。第二代驱逐舰的这些要素,对于当时中国的造船工业乃至整个武器工业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052型的建造与服役过程,从一开始就注定要披荆斩棘。
燃气轮机危机
80年代初期,海军决定在第二代导弹驱逐舰上使用燃气轮机。由于当时国内自研的数型燃气轮机或是可靠性无法满足要求,或是功率、效率等性能不理想,因而决定从国外引进型号。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的LM2500在综合性能上优于英国同类型号,且在80年代中期,美国允诺逐步转让LM2500的技术,使中国获得仿制生产LM2500的能力,因此中国决定,在052型驱逐舰上安装LM2500燃气轮机。
但在1989年,052型首舰“哈尔滨”号开工之时,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西方重启对中国的武器技术、装备输出禁令,LM2500的引进受阻,中国仅获得4台成品LM2500以及1台用于培训、实验的LM2500样机。从当时的形势判断,中国已经很难再获得新的舰用型LM2500燃气轮机,技术授权与转让也不可能。甚至该机型后续的大修工作,美方很可能也不再提供帮助。
在此情况下,中国不得不重新考虑052型舰的建造计划。燃气轮机的核心机源自航空喷气发动机,在服役期间零备件需求量较大,在美国断绝技术援助和维护帮助的情况下,052型舰继续采用LM2500燃气轮机,具有一定的风险。当时部分装备部和设计团队的专家提出了一个方案:只在052型首舰“哈尔滨”号上安装LM2500燃气轮机,一共装舰2台,剩下的2台不装舰,作为后备的零件库,在必要时拆零供应“哈尔滨”号。
这个方案能保证“哈尔滨”号的燃气轮机零备件供应,但由此带来的一个问题是:052型的二号舰装什么作为主机?在“哈尔滨”号开工之时,二号舰“青岛”号很快就要上船台建造了,该舰所用的作战系统、舰体结构材料已有相当数量被生产出来,只待正式开工。
难道二号舰“青岛”号的建造要取消?如取消建造,无疑是相当大的浪费,意味着此前为“青岛号”建造所生产的系统、材料基本闲置。此外,海军对第二代驱逐舰的需求也相当急迫,需求量也很大,只建造1艘第二代驱逐舰是绝对不可能满足海军需求的。二号舰也不可能改回国产蒸汽轮机动力系统,该舰的动力舱室是为燃气轮机设计的,动力舱室总容积不到051型舰的2/3,不可能容纳下051型舰的蒸汽轮机系统。
对于二号舰如何建造的问题,部分人又提出了一个方案,即二号舰改用其他型号的燃气轮机。但由于从英美等西方国家引进燃气轮机已不可能,此时只能从苏联或东欧国家寻找适用的机型。但在1989年,中苏的军贸合作才刚刚起步,双方正在进行试探性的接触,只进行了第三代高性能战斗机的引进谈判,舰艇装备尤其是燃气轮机的引进,苏联方面暂时也未放开口子。即使此时开始向苏联提出购买、引进燃气轮机的计划,中国拿到产品也要到很多年之后,这意味着二号舰将长期在船台上闲置“等主机”。此外,由于动力系统的大改,全舰也势必要进行重新设计,工作量较大。考虑到海军的需求急迫,为二号舰换燃机也是不能忍受的。
在踌躇之时,国内研制部门传来了一些好消息:经过测绘、研究,LM2500燃气轮机上一部分不太复杂的零件国内可以自行组织生产。这些零件虽小,但大多是LM2500上使用率较高、最易损坏的替换件。此外,考虑到052型舰采用柴燃交替动力装置,服役后大部分时间是采用柴油机推进,只在作战或实战演习时才需要高速航行,燃气轮机的使用率并不高。最终决定,4台引进的LM2500全部装舰使用,二号舰不更改设计,也安装LM2500燃气轮机。在二号舰开工后不久,美国又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对中国的装备出口,舰用LM2500燃气轮机虽仍在禁运之列,但用于电力调峰的LM2500燃气轮机发电系统却在上世纪90年代悄悄落户中国。自此,052型舰上的燃气轮机零备件供应问题已基本解决。
中国从苏联引进燃气轮机的谈判也在同一时间启动,作为中国二代驱逐舰动力装置的替补方案。随着苏联的解体,谈判对象改为原苏联燃气轮机的主要制造地乌克兰。中国最初选中了最大功率与引进的LM2500相似的AM-50燃气轮机,并基于AM-50燃气轮机设计了一套柴燃动力系统,最终形成了052A型舰的初步设计方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乌克兰允许中国引进更大功率的舰用燃气轮机,052A型舰的方案也随之中止,未进入建造,取而代之的是排水量更大的052系列驱逐舰的其他改进方案。
LM2500燃气轮机是当今主流燃气轮机,是美国通用公司的得意之作,其不仅体积小,燃机本身的散热、气液泄露也很少,操作员可以靠近燃机进行作业,因此舰船设计师一般都为其“量身定做”动力舱,尽量不浪费舰内体积。
对于二号舰如何建造的问题,部分人又提出了一个方案,即二号舰改用其他型号的燃气轮机。但由于从英美等西方国家引进燃气轮机已不可能,此时只能从苏联或东欧国家寻找适用的机型。但在1989年,中苏的军贸合作才刚刚起步,双方正在进行试探性的接触,只进行了第三代高性能战斗机的引进谈判,舰艇装备尤其是燃气轮机的引进,苏联方面暂时也未放开口子。即使此时开始向苏联提出购买、引进燃气轮机的计划,中国拿到产品也要到很多年之后,这意味着二号舰将长期在船台上闲置“等主机”。此外,由于动力系统的大改,全舰也势必要进行重新设计,工作量较大。考虑到海军的需求急迫,为二号舰换燃机也是不能忍受的。
在踌躇之时,国内研制部门传来了一些好消息:经过测绘、研究,LM2500燃气轮机上一部分不太复杂的零件国内可以自行组织生产。这些零件虽小,但大多是LM2500上使用率较高、最易损坏的替换件。此外,考虑到052型舰采用柴燃交替动力装置,服役后大部分时间是采用柴油机推进,只在作战或实战演习时才需要高速航行,燃气轮机的使用率并不高。最终决定,4台引进的LM2500全部装舰使用,二号舰不更改设计,也安装LM2500燃气轮机。在二号舰开工后不久,美国又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对中国的装备出口,舰用LM2500燃气轮机虽仍在禁运之列,但用于电力调峰的LM2500燃气轮机发电系统却在上世纪90年代悄悄落户中国。自此,052型舰上的燃气轮机零备件供应问题已基本解决。
中国从苏联引进燃气轮机的谈判也在同一时间启动,作为中国二代驱逐舰动力装置的替补方案。随着苏联的解体,谈判对象改为原苏联燃气轮机的主要制造地乌克兰。中国最初选中了最大功率与引进的LM2500相似的AM-50燃气轮机,并基于AM-50燃气轮机设计了一套柴燃动力系统,最终形成了052A型舰的初步设计方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乌克兰允许中国引进更大功率的舰用燃气轮机,052A型舰的方案也随之中止,未进入建造,取而代之的是排水量更大的052系列驱逐舰的其他改进方案。
052型导弹驱逐舰的建造与服役(二)
建造中的意外
052型驱逐舰在建造中应用了多项新技术,舰载武器、装备也多为新产品,因而给建造船厂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保质保量地完成052型驱逐舰的建造,船厂抽调精英骨干,组成了最强的施工队伍,在建造中也更为严格地要求工艺和质量。但在052型首舰的建造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
1990年,052型首舰进入主机安装阶段。但在安装过程中,发现装舰的LM2500燃气轮机尺寸比机舱的预定尺寸长出15厘米,造成2台燃气轮机无法安装上舰。这一重大事故引起了造船厂和设计方的严重关注。经调查小组的详细复查,排除了造船厂工艺问题导致的误差,最终发现,问题出在方案设计阶段。原来,052型舰开始设计时,中方向美方索要了LM2500型燃气轮机的尺寸、重量、重心等参数,以作为052型舰舰体设计的参考数据。美方很快提供了相应的数据。但是,美方提供的数据是中美开始引进谈判时最初看中的一种LM2500型号,而在最后签订合同时,中方选择的是LM2500燃气轮机的另一个亚型号。
通用LM2500燃气轮机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家族,不但产量巨大,改型也纷繁复杂。中方最后选择的LM2500改型具有更好的可靠性,但尺寸参数也“略微”发生了一点变化。由于此时设计方与外贸引进部门的沟通有一些问题,引进型号的改变没有及时反馈到设计方,设计方依然按照原先的参数,规划了动力舱的尺寸,从而出现了机舱尺寸与燃气轮机尺寸不匹配的“乌龙”。
动力舱位于舰体底部的中心,因而要修改尺寸很难。为保证舰艇其他系统的建造和测试,经建造方与设计单位沟通,决定首舰“哈尔滨”号先不安装燃气轮机,在装设2台柴油机后即下水开始试航,同时设计单位开始制定052型舰动力舱室的修改方案。1992年初,“哈尔滨”号完成舾装,出海试航。在使用柴油机完成了相应的试航科目后,设计单位对动力舱室的修改方案也基本确定,“哈尔滨”号再次回厂,修改动力舱的分划,增大了燃气轮机机舱的尺寸,安装LM2500燃气轮机。该舰动力系统的调试和磨合一直持续到1995年。相比之下,二号舰“青岛”号的问题较少,在决定按计划开工后,“青岛”号顺利建造、安装主机。在设计上,“青岛”号又略有修改,其烟囱经过了改进设计,降低了红外辐射强度,舰上的一部分武器系统和作战系统也更换成了国内刚刚仿制成功的型号。
除燃气轮机,柴油机的制造和安装也费了很大周折。1988年,德国MTU公司向中方交付了052型舰使用的12V1163TB83型柴油机。但该柴油机运抵中国后,1988年12月,在进行车间测试时出现了较严重的共振问题,测试结果表明,该机如安装在舰体上,共振将使动力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甚至全舰的雷达、声呐设备也会受到影响。由于柴油机出现问题,中方急召MTU公司的专家来华进行会诊。这一批柴油机的修理和调整持续近1年,对全舰的建造也构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此中方向MTU公司索赔80万马克。但此次对柴油机共振缺陷的修补,对今后中方引进生产12V1163TB83型柴油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国产化的12V1163TB83型柴油机上,没有再出现类似的共振缺陷。
伦克公司是世界顶级的轴承、齿轮生产商,或许是“店大欺客”,伦克公司对052型舰齿轮箱故障的修复工作并不热心。
052型导弹驱逐舰的建造与服役(三)
齿轮箱的国产化
MTU公司除向中方提供052型舰使用的柴油机外,还参与了052型舰柴燃交替动力方案的设计,此外另一家德国公司——伦克公司也参与了柴燃交替动力系统变速箱的设计,并负责生产部分零部件。但伦克公司没有和MTU公司一样,向中方全面转让相关技术。1998年,二号舰“青岛”号出海训练。在码头备航时,左齿轮箱突然损坏。经国内有关单位专家和德国伦克公司专家共同鉴定,该舰左齿轮箱损坏严重,已不能使用。其中泵用大齿轮和三个小齿轮、轴带滑油泵已无法修复,必须换新件。“青岛”号的齿轮箱是柴燃交替动力系统的核心部件,在当时世界上也是较为先进的,国内没有修理经验,有关零件的制造、装设此前均由德方完成,有关制造工艺、数据,伦克公司未向国内提供。此次齿轮箱的修理,伦克提供的修理方案非常奇怪,不仅费用高达人民币2500万元以上,而且周期长、费用高,更为严重的是,该方案几乎等于将原先的齿轮箱全换,新齿轮箱的参数与先前不同,可能对舰艇总体性能造成不利后果。
由于德方的修理方案难以承受,中国只能组织国内专家研究齿轮箱的修理方案。703所提出了哈夫齿轮方案,该方案将整体盘状齿轮常规的轴向套装方式改为径向分块安装,拆卸时对舱室面积、高度的要求很低,无需拆卸大型部件,特别适合于在狭窄的舰内空间进行改装。方案提出后,703所试图邀请伦克公司专家前来进行技术指导,但伦克公司拒绝派出专家,也拒绝提供技术支持,并声称对中国的自行修理工作不承担任何技术责任。
在左齿轮箱损坏前,海军已安排“青岛”号在年度内进行多项任务,包括演习、导弹定型试验和重大出访任务等等,齿轮箱的修理不容拖延。于是,中国在没有国外原厂商协助的情况下,完全靠自己动手,开始对齿轮箱进行修复。经艰苦努力,相关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前11天完成了齿轮箱修理任务,使“青岛”号没有耽误当年的各项演习和出访任务。左齿轮箱修复后,经1年半、1485小时的实际运行(其中包括横跨太平洋的远航),证明性能可靠,各种技术指标均达到原设计要求。而且,整个修复工作仅耗资560万元。

052型舰的雷达众多,但通过巧妙的配置、协调,相互之间的干扰并不严重。
052型导弹驱逐舰的建造与服役(四)
解决卫星通信系统的电磁兼容
1991年8月28日,052型首舰“哈尔滨”号下水,1992年,在没有安装燃气轮机的情况下开始进行试航。作为国产第二代驱逐舰的首舰,“哈尔滨”号的试航牵动着国内众多设计生产单位的心。在试航期间,052型舰的总师潘镜芙领衔,各主要作战系统的研制单位、造船厂也派出相关人员,全程跟踪“哈尔滨”号的试航。
潘镜芙总师在设计052型舰时,按系统工程观点进行创新设计,大胆采用国内最新科研成果,建立了陆上试验场,所有新设备在陆上试验合格后才能上舰。他重视武器系统的对接调试,每次都亲自主持,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在海上试验中,潘镜芙也密切注意舰上各系统的运行情况,尤其是雷达和电子系统的运行。
052型导弹驱逐舰电子设备众多,各种天线林立,如何使舰上的电子设备不互相干扰,达到协调相容,是设计时就一直重视的问题。潘镜芙总师在上层建筑和舰桅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到了各雷达的电磁兼容性,尽量避免相互干扰的情况发生。
在上世纪80年代,英阿马岛战争的教训尤其深入人心。海战中,英国海军的防空驱逐舰“谢菲尔德”号装有先进的雷达系统和“海标枪”舰空导弹,却被阿根廷空军的“飞鱼”导弹击沉了,其主要原因,就是42型驱逐舰的电磁兼容性没有解决好。该舰卫星通信时,雷达就不能开机,一开机卫星通信系统就无法正常工作。在遇袭当天,“谢菲尔德”号就是在与英国伦敦进行卫星通信,舰长命令雷达关机,结果就在此时,阿根廷攻击机接近英国海军编队并发射了“飞鱼”舰空导弹,缺乏早期雷达预警的“谢菲尔德”号来不及拦截,中弹沉没。
052型舰也装备了与42型类似的大功率卫星通信系统,这在我国水面战斗舰艇上是第一次。尽管在设计时也考虑到了克服雷达干扰的问题,但“哈尔滨”号试航后第一次调试,仍然发现了问题。舰上各部雷达之间的电磁兼容问题做得还可以,开机试验时没有发生大的电磁兼容问题,但雷达和卫星通信的互相干扰仍十分严重。潘镜芙翻阅大量国外技术资料和专业书籍,寻找国内外对于电磁兼容问题的最新解决方案。他还带领一个小组寻找干扰源原因和途径,提出改进的措施。
当时正值酷热的夏天,60岁的潘镜芙奔波在上海、南京、石家庄,在各个科研单位和生产厂家反复观察试验结果,但几次试航,电磁系统的海上联调总是不理想。有人认为,卫星通信系统的问题太难,舰艇与距离自己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卫星直接通信,稍有一点杂波就可能使信号中断。反正这个问题难度很大,就不要硬磕了,以后让海军制定条例,规定必须两舰组成编队前出就可以了。但潘镜芙仍不罢休,组织攻关小组,亲自参加,分析抗干扰设备效果不佳的各种可能原因,把它排成队,然后一条条、一点点进行筛查测试,终于在数百条可疑原因中,发现了关键原因,找到了干扰源。经过几天的研究,制定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再次进行调试,干扰源消失了,卫星通信和雷达可以同时开机。
052型导弹驱逐舰的建造与服役(五)
自动化指挥系统的调试
在052型舰之前,国内建造的驱护舰上,所有武备都是单个装舰,互不联系,靠指挥员的口令来实现全舰的合成作战,综合作战能力差,快速反应能力差。在设计052型舰时,潘镜芙决心打破这个老传统,将全舰所有武器有机结合,形成系统。由于有了051G型舰的设计经验,在这个基础上,052型舰更进一步,终于在国内解决了舰载武器按系统装备舰艇的技术问题,为武器按系统进行研制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为指挥自动化、快速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052型舰上,各种武器和电子战装备组成有机联系的作战系统,舰上仿造西方先进舰艇的样式,设立了战情中心(CIC),舰上每一个作战系统的终端都体现在战情中心里,这使舰的总体、系统、设备有机协调,做到早期预警、即时判断、集中指挥,分散控制,软硬武器综合使用,大幅度提高了作战自动化程度和快速反应能力。
但是,从先进的设计方案最后落实到先进的战斗力,需要很长的路,将设计方案变成战舰只是第一步。在试航开始后,对于作战指挥系统的测试是试航最重要的项目之一,甚至在该舰服役后,作战指挥系统的训练、使用、实践经验反馈、修改设计,也一直在持续。
在进行船厂试航时,“哈尔滨”号即开始全舰作战指挥系统的测试。首次系统启动时,只激活了很少一部分的作战系统,测试还算顺利。但随着启动时激活的雷达、声呐、武器系统越来越多,也逐渐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哈尔滨”号所安装的作战系统中,大型雷达、舰空导弹等重头作战装备在设计时的优先级较高,总设计师和生产厂家的协调最为密切,在战情中心里,这些作战装备的终端也处于显要位置,因而这些重要作战装备暴露的问题较少。相反,出问题的是一些次要装备,或是一些较老型号的舰载武器。其中一个典型就是舰首安装的12管250毫米火箭式反潜深弹。
青岛”号的驾驶台,此处只用于舰艇的操纵,作战指挥时,舰长是在舰体内的作战指挥中心工作。
火箭式反潜深弹发射系统在051型驱逐舰上就已经装备,在海军中服役时间很长。在国产第一代驱护舰、猎潜艇上,火箭式反潜深弹的操作是不需要自动化指挥系统的,甚至整个系统没有一个半导体元件。在作战时,火箭式反潜深弹系统的操作人员均在战位上,从电话中获取射击诸元,然后在听到指挥员一声“发射”后,向预定的海域进行覆盖射击。但在052型舰上,这种作战模式必须进行更改。
为了将火箭式反潜深弹纳入052型舰的自动化指挥系统中,设计单位为其加装了舰内通信电缆、显示系统和专用指挥线路,使火箭式反潜深弹系统的实时状态能在战情中心里显示出来,便于驱逐舰的指挥员及时掌握作战系统的状态,并作出快捷的判断、指挥。但在试航中,火箭式反潜深弹系统额外“加装”的自动指挥设备时常出现运行故障,经常是军舰开着开着,火箭式反潜深弹系统就“丢”了。舰桥里无法监控到系统的实时状态,也无法通过自动化指挥系统向其发送作战指令,火箭式反潜深弹系统又回到“通信基本靠吼”的状态。经检查发现,这是火箭式反潜深弹系统自动化改装时过于匆忙,设备不兼容所致。经过重新设计、布线,换装成熟的通信元器件之后,火箭式反潜深弹系统“找不到”的问题才告解决。
在052型舰的研制过程中,全舰有总设计师,10多个系统各有总设计师,但最终所有的系统设计都归于总师潘镜芙之下协调,这就把住了不是争个体的性能最佳,而是创系统组合的最优最佳,突出了系统在舰上的作用。总设计师对各系统如何联合成最佳整体进行科学选择,解决那些影响战斗力、生存力的关键问题。这些设计流程上的改进,保证了第二代导弹驱逐舰综合性能兼优。在试航中,除个别系统故障较多外,大部分作战系统都嵌合进了自动化指挥系统中。052型舰的其他作战系统,也在试航中逐步进行了测试和调整。
大量充斥着英文的作战系统、指挥系统对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海军官兵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今天的052舰尽管已对软硬件进行了汉化,但学英语、学电脑已成为052舰舰员的一项传统。
052型导弹驱逐舰的建造与服役(六)
训练也是技术跨越的一部分
052型舰的舰内数据链系统“串”着十余部雷达、近10种舰载武器,其中近半数是此前的中国海军官兵从未接触过的。而数据链本身对于中国海军来说,也是破天荒头一遭。在上世纪80年代,即便在美国,互联网也未对民间开放,在中国,计算机更是稀罕事物。80年代的大连舰艇学院,学员直到毕业可能都不会接触计算机,而在他们进入海军后不久,就有可能调到052型舰上服役,接触这些对他们来说无异于“天顶星科技”的东东。
“哈尔滨”号的首任舰长吴洪乐,就是这样一个和中国海军驱护舰一起“转型”的老海军。他进过两所高等军事院校深造,在调任“哈尔滨”号之前,曾担任国产第一代导弹驱逐舰舰长。吴洪乐从第一代国产导弹驱逐舰调到第二代国产导弹驱逐舰,虽然同样是驱逐舰,却有很大差异。第一代驱逐舰的舰长是在近似露天式的驾驶台上操舰,舰长能眼观六面,“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来到“哈尔滨”号之后,情况大变。舰长的作战和操舰全在封闭型的舱室内操作,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个圆型的大屏幕。现在,吴洪乐拥有了一位神通广大的“智慧参谋”——计算机,它能提供战斗方案、辅助舰长决策,舰长只需轻轻敲几下按钮,就可以下达指示和作战命令,并在瞬间得到执行。但是,怎么玩转这个“参谋”呢?
这是一场痛苦的变革。“哈尔滨”舰的官兵必须甩掉许多习以为常的做法,来适应现代化的需要。
首当其冲的是语言障碍。舰上现代化装备的面板大量充斥着英文,甚至一些雷达、导弹的荧屏上显示的字符也是英文(对作战系统的汉化是在“哈尔滨”号服役数年之后才完成的),配发的资料、图表、手册也全是英文。从“哈尔滨”号交付起,“学英语”就成了全舰官兵的必修课。此外,对于此前曾在海军第一代舰上服役过的官兵,如何克制训练、演习中的不良习惯——动不动就吼、不时地想在舰桥里四处走动,也成了一个经常性的话题……http://tieba.baidu.com/p/2989212481?see_lz=1&pn=2#地址
当时中国和欧美关系较好时,只引进了LM-2500 燃气轮机,如同时引进英国舰用燃气轮机,加上从二毛引进的,那样中国海军就有3种舰用燃气轮机。
好贴!留名后慢慢看。
好贴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