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亡国之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37:53


      公元263年8月魏伐蜀,魏大将军司马昭以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取汉中。征西将军邓艾率三万余人自狄道取甘松、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余人自祁山取武街,桥头,阻断姜维后路。魏兴太守刘钦先期率军自魏兴向汉中进攻,先敌占领子午谷南口。任命卫瓘为镇西军师(魏末避司马师字讳,改军师为军司)使持节监军钟会,邓艾,诸葛绪等部。任命师纂为征西行军司马随邓艾部。魏军的意图很明确,就是以邓艾,诸葛绪两部围困住姜维,使其不能回援汉中。邓艾部出狄道由陇东,凉州方向攻击甘松、沓中拖住姜维部。诸葛绪出陇右上邽、临渭,取祁山断姜维后路。钟会率关中诸军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直取汉中。魏军的作战方针就是司马昭指出的“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彼若婴城守险,兵势必散,首尾离绝。举大众以屠城,散锐卒以略野,剑阁不暇守险,关头不能自存。”
蜀汉的兵力及布防。
      诸葛亮时期蜀汉的战略重点是汉中,但再其死后蒋琬执政时期就将战略重点移到涪县(绵阳)。262年十月姜维侯和失利退往沓中。现今普遍认为沓中在陇西现甘肃舟曲西、岷县南,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则认为沓中在今甘肃临潭西南,洮河沿岸。我个人比较认同顾祖禹的说法,此处地势开阔,利于大部队机动迂回。又可控制狄道,利于出击陇右,凉州。不足之处就是离汉中较远。而舟曲西、岷县南一带地势狭窄险峻,不利于大部队驻扎行动。而且地处峡谷地带一旦被围很难突破。关于姜维沓中的兵力史书上并无任何记载。个人认为绝不会超过三万。此时的姜维军权已然被分, 孙盛《异同记》就记载: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蜀长老犹有瞻表以阎宇代维故事。右大将军阎宇,右骠骑将军胡济,镇军大将军宗预,右车骑将军廖化,左车骑将军张翼等新兴势力都握有军权。而在十个月前姜维在侯和失利受损,实力必打折扣。况且邓艾不会冒险出击实力超出他的姜维部。汉中在王平时期有记载守兵不满三万,右骠骑将军胡济督汉中时期至少不下两万人,胡济驻守汉寿。姜维军团加上汉中地区守军总数不会超过5万人。  
强川口之战
     263年秋8月,邓艾遣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金城太守杨欣攻击姜维部。此前邓艾以重金招募5千精锐凉州羌胡兵马,这5千精锐雇佣军战后被评为头功。邓艾先派王颀,牵弘部攻击姜维沓中大营,又遣杨欣部攻取甘松,按《三国志解集》记载:甘松在“临洮和政郡之南及合川郡之地。《新唐书》曰:甘松山在洮水之西,吐谷浑居山之阳。”但个人认同《读史方舆纪要》的说法应该在现今临潭以东、迭山以北。这样就形成对姜维部的夹击合围。同时钟会十万主力分别从斜谷、骆谷攻入汉中。邓艾的目的就是拖住姜维与其形成对持,迫使姜维无法回驰汉中。姜维闻听钟会进入汉中,便脱离战场向汉中机动。王颀,牵弘等紧随姜维部,在强川口姜维打了一场狙击战,摆脱了邓艾部的纠缠。阚骃曰:强水出阴平西北强山,一曰强川。姜维之还也,邓艾遣王颀追败之于强口,即是地也。其水东北,径武都、阴平、梓潼、南安入汉水。汉水又东南,径津渠戍东,又南径阆中县东。胡三省曰:.强川口在嵹台山南。嵹台山,即临洮之西倾。强水是今白龙江,强山也叫嵹台山就是现在的西倾山。强口应该是白龙江与白水江的汇合口。白龙江的源头在西倾山南头。而洮水上源也叫强水,因为其源头在西倾山东头,《沙州记》:洮水出漒台山。漒台,即西倾也,故洮水亦兼漒川之名。强川口之战是姜维抵达阴平前发生的,  而白水江与白龙江的汇合口过了阴平桥头。所以强川口应该在白龙江上游一带。这样邓艾的的战略意图就显得更合理些。首先邓艾出狄道与金城太守杨欣攻击姜维在沓中的前哨基地甘松。同时天水太守王颀与陇西太守牵弘攻击姜维沓中大营,陇西太守牵弘为前部,这也是证明沓中在洮水临潭县一带的一个证据,陇西离临潭较近陇西太守牵弘为前锋就显得非常合理了。姜维在受到攻击后收到钟会侵入汉中的消息,于是迅速决定退军。北路宕昌县一带有陇西太守牵弘,天水太守王颀等部的阻截。姜维退军路线应该是沿洮河沿岸由岷县退往岷山以南迭部县,沿白龙江经舟曲县穿过白龙江与岷江交汇的两河口,由武都直入阴平桥头。天水太守王颀等部一直紧随姜维,而邓艾率主力正迅速由狄道、甘松方向通过道路平坦的北路赶往两河口。姜维为摆脱王颀等部的纠缠在邓艾之前通过两河口,在白龙江上游强川口打了一场狙击战,姜维分少部兵力断后率主力继续迅速挺进,在邓艾之前通过两河口。强川口之战姜维断后部队与魏军王颀部打得应该是非常惨烈,为主力脱险赢取了不少时间。王颀部损失也是很惨重。此后邓艾偷渡阴平邪径未见有王颀任何记载。战后邓艾在成都上表分封诸将陇西太守牵弘为蜀郡太守,金城太守杨欣为犍为太守,军司马师纂领益州刺史。却独不见天水太守王颀。姜维虽然跳出了邓艾的包围,但是阴平的桥头却被雍州刺史诸葛绪三万大军把守。桥头在白水江入白龙江口今玉垒、碧口镇中间一带。桥头是通往阳平关的必经之路。姜维到达阴平后得知诸葛绪大军在桥头后在孔函谷迂回做出北上姿态,诸葛绪得知后急忙从桥头前出。而姜维趁机回军通过桥头,诸葛绪回军堵截但差了一天。《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孔函谷在文县西北,而《水经注》则记载其在宕昌县两河口附近。宕昌的孔函谷距离太远,诸葛绪往返机动只有30里,而宕昌距桥头却有300多里。姜维迂回机动的距离太远时间上无法赶在诸葛绪前面通过桥头。姜维应该是在文县石坊,堡子坝一带迂回,而诸葛绪则是出桥头沿白龙江走口头坝想赶到尖山一带堵截姜维。石坊到桥头不足百里姜维完全有时间通过桥头。263年9月姜维通过桥头后准备赶赴阳平关,闻城关被破退往白水(今青川县沙州镇)遇到廖化、张翼、董厥等部合军退守剑阁抵抗钟会大军。

汉中失守
      现今大都认为汉中的失守与姜维改变以前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的策略有关。《三国志姜维传》:“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適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魏延镇守汉中时与先主说过“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的话。但这更像是个豪言壮语作为一员武将的胆气。魏延守卫汉中不到八年,期间未发生任何战事。蜀魏双方的战略重点都未在汉中。汉中的守备是在诸葛亮时期加强的,汉城、乐城、沔阳营、白马戍、兴势等城防关隘都是在诸葛亮时期修建的。曹真伐汉中时诸葛亮迅速调李严江州兵两万支援汉中,派魏延,吴懿出陇右击败郭淮。并亲自率军镇守城固、赤坂。正是蜀军的快速反应和主动出击外加天公作美持续的大雨迫使曹真退军。王平镇守时期汉中守兵不满三万。曹爽伐汉中“爽乃西至长安,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王平力排众议与护军刘敏、参军杜祺分守兴势、黄金谷。成都,绵阳援军相继赶到后魏军退还。从前两次汉中防守战来看,诸葛亮是主动出击,最重要的是天气起了关键作用。王平兴势之战,首先兵力相差不是很悬殊。而且曹爽出骆谷只有一路大军,没有多路出击,这使得蜀军可以集中兵力防守几个关键据点。王平的最终目的也不是想靠这几个据点击败魏军,而是等待成都方向的援军。
     姜维的战略并不是完全放弃外围防守。放弃的据点主要是东部的一些不太重要的据点,一些重要的如黄金围等并未放弃。收拢兵力的重点守备乐城,汉城。并建立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外围据点。使敌不得入平地。重要的关隘都派兵镇守。诸葛亮去世后吴懿督汉中,蒋琬驻成都,237年吴懿去世王平接任。238年蒋琬率军入汉中驻军沔阳(今勉县城东)。246年蒋琬还军镇守涪县(今四川绵阳)一直到病死。248年王平去世胡济接任王平督汉中,同年费祎屯驻汉中。251年六月费祎回成都,11月屯兵汉寿(葭萌关今四川广元昭化镇)。自王平去世后镇守汉中的一直是胡济。根据《后汉书三国志补表》姜维在256年正月拜大将军,胡济迁镇西大将军。同年姜维兵败上邽,兵败原因是胡济失约不至。姜维自贬后将军行大将军事。而胡济却未见有任何处罚,反而在259年选为右骠骑将军。胡济镇守汉中时期兵力应该在两万左右,263年蜀国闻魏军将至撤掉外围防御退聚在汉、乐二城各五千。加起来只有一万人,这还是包括退回来的外围兵力。胡济镇守汉寿兵力不会超过一万。汉中兵力不足。姜维更改汉中防御体系正是基于此原因。其实姜维在256年拜任大将军时其政治生涯就已经出现危机了。刚刚拜大将军领军出征却因友军失约,不但寸功未立反而损兵折将吃了败仗。而失约主将胡济却毫发未损,这在诸葛亮时期是不可想象的。从这也可看出姜维已经逐渐失去了对汉中的掌控。258年姜维回到成都此时朝堂上打压姜维的势头已经出现。宦官黄皓弄权与右大将军阎宇合作想废姜维而立阎宇。诸葛瞻,董厥也想夺取姜维的军权。左车骑将军张翼,右车骑将军廖化也与姜维产生裂隙。姜维肯定察觉出这些不利变化。在此时机提出更改汉中的防御计划也是形势所迫。姜维利用汉中有限的兵力提出集中兵力退保乐城,汉城。汉中太守镇西大将军胡济亲自镇守汉寿,同时设立西安、建威、武卫、石门等几个据点防守。乐城(今城固),汉城(今勉县)不但可互为支援还可抵挡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陈仓道四路入汉中魏军。重要关隘如阳平关也有重兵把守。西安、建威、武卫等重要据点在陇右方向,可保姜维在沓中退路回援汉中。姜维所谓的“敛兵聚谷”的最终目的其实还是和以前一样。就是坚守等待后方支援。

      钟会在263年8月统十万大军从关中出斜谷、骆谷、子午谷,同时魏兴太守刘钦出西城县(今安康市)。如果此时汉中还是按以前的防御分兵兴势,黄金戍。面对出斜谷和魏兴方向的魏军,除了自损兵力外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钟会大军主力在乐城,汉城受到蜀军监军王含,护军蒋斌的强力阻击久攻不下,于是钟会遣护军荀恺统万人围汉城,前将军李辅统万人围乐城。护军胡烈先行攻取阳平关,自己亲率主力跟进。阳平关古称阳安关又称关城,地势险要南面通向四川,北面通略阳,西面通陇南,东面就是汉中。是守卫四川北面门户的一个重要关隘。在姜维的防御计划里也是重点防备对象。“重关镇守以捍之。”指的就是阳平关,关城由傅肜之子关中都督傅佥,蒋舒镇守。如果傅佥和蒋舒能够坚守不出依险守关的话,是能等到姜维和成都方面的援军。可惜蒋舒因其武兴督职务被免心怀记恨,以出击迎敌为名降了魏军先锋护军胡烈,魏军趁阳平关守备空虚攻下关城,傅佥力战而死。姜维从沓中一路摆脱邓艾,诸葛绪的纠缠。通过阴平桥头后南下支援阳平关,但此时阳平关失守姜维被迫退回。早在钟会于关中准备伐蜀时,姜维就已经警示过朝廷,“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姜维建议后主派遣左车骑将军张翼部,右车骑将军廖化部。分别增援守护阴平桥头与阳平关。如果此建议被朝廷及时采纳的话,汉中守军加成都援军再加上姜维的支援,完全可以做到“敛兵聚谷使敌不得入平”。“野无散谷,千里县粮”魏军迫于后勤压力撤军是迟早的事。但是后主宠宦黄皓竟信巫术占卜认为魏军不会伐蜀,后主刘禅竟然相信了这个阉竖的鬼话,扣下姜维的奏章,满朝文武无人知晓。这是做死的节奏呀~!《通鉴辑览》里说得好:“会、艾方锐意图蜀,蜀之君臣即防守阨塞,尚恐不足御之,反以阉竖信巫,致使从中掣肘,不亡何待。禅之庸暗更不止于燕雀处堂矣。”等到魏军钟会主力快要出骆谷,邓艾快要进入沓中时,蜀汉朝廷才昏醒过来,派遣右车骑将军廖化援助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援助阳平关及诸外围。廖化到阴平时“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廖化听闻诸葛绪准备去建威竟然原地等了近一个月。建威在今甘肃西和县以南,走建威可经康县,略阳到达汉城。诸葛绪玩了廖化一手,廖化既没有增援姜维,也没有增援阳平关。而是原地带了将近一个月。更要命的是,张翼,董厥增援阳平关的部队行动太滞缓了。姜维都从沓中退回到阴平了,在白水碰见增援他的廖化部(此时阳平关已经失守)。而张翼,董厥的部队才到达汉寿广元昭化一带。此时钟会主力已经出了阳平关,诸葛绪部也赶往白水与钟会汇合,邓艾部也赶到阴平。姜维再守阴平,汉寿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姜维汇合张翼,董厥部赶往剑门是正确也是唯一的选择。还有一个怪相就是,汉中最高军政长官259年胜任右骠骑将军的胡济,此时却未有任何史料记载他的有关军事行动。战前战后都没有胡济的任何信息。一个事关汉中战局非常重要的人物无故的“失踪了”,是战死还是投降都未记载。难道战前他卸任或病死了吗?但他的继任者是谁呢?姜维汇合援军退守剑阁(今广元市剑阁县东北)列营守险。姜维此时本部兵力加上廖化,张翼,董厥等部及汉中撤退的残军,兵力大致四万左右。加上乐城,汉城的守军。蜀汉在前线的部队有五万左右。钟会大军久攻不下,十几万大军人吃马嚼。此时诸葛亮北伐时的后勤问题甩在了魏军身上。在巨大的后勤压力下迫使魏军准备撤军。


      公元263年8月魏伐蜀,魏大将军司马昭以钟会为镇西将军,都督关中统十余万众分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取汉中。征西将军邓艾率三万余人自狄道取甘松、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余人自祁山取武街,桥头,阻断姜维后路。魏兴太守刘钦先期率军自魏兴向汉中进攻,先敌占领子午谷南口。任命卫瓘为镇西军师(魏末避司马师字讳,改军师为军司)使持节监军钟会,邓艾,诸葛绪等部。任命师纂为征西行军司马随邓艾部。魏军的意图很明确,就是以邓艾,诸葛绪两部围困住姜维,使其不能回援汉中。邓艾部出狄道由陇东,凉州方向攻击甘松、沓中拖住姜维部。诸葛绪出陇右上邽、临渭,取祁山断姜维后路。钟会率关中诸军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直取汉中。魏军的作战方针就是司马昭指出的“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彼若婴城守险,兵势必散,首尾离绝。举大众以屠城,散锐卒以略野,剑阁不暇守险,关头不能自存。”
蜀汉的兵力及布防。
      诸葛亮时期蜀汉的战略重点是汉中,但再其死后蒋琬执政时期就将战略重点移到涪县(绵阳)。262年十月姜维侯和失利退往沓中。现今普遍认为沓中在陇西现甘肃舟曲西、岷县南,而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则认为沓中在今甘肃临潭西南,洮河沿岸。我个人比较认同顾祖禹的说法,此处地势开阔,利于大部队机动迂回。又可控制狄道,利于出击陇右,凉州。不足之处就是离汉中较远。而舟曲西、岷县南一带地势狭窄险峻,不利于大部队驻扎行动。而且地处峡谷地带一旦被围很难突破。关于姜维沓中的兵力史书上并无任何记载。个人认为绝不会超过三万。此时的姜维军权已然被分, 孙盛《异同记》就记载: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蜀长老犹有瞻表以阎宇代维故事。右大将军阎宇,右骠骑将军胡济,镇军大将军宗预,右车骑将军廖化,左车骑将军张翼等新兴势力都握有军权。而在十个月前姜维在侯和失利受损,实力必打折扣。况且邓艾不会冒险出击实力超出他的姜维部。汉中在王平时期有记载守兵不满三万,右骠骑将军胡济督汉中时期至少不下两万人,胡济驻守汉寿。姜维军团加上汉中地区守军总数不会超过5万人。  
强川口之战
     263年秋8月,邓艾遣天水太守王颀,陇西太守牵弘,金城太守杨欣攻击姜维部。此前邓艾以重金招募5千精锐凉州羌胡兵马,这5千精锐雇佣军战后被评为头功。邓艾先派王颀,牵弘部攻击姜维沓中大营,又遣杨欣部攻取甘松,按《三国志解集》记载:甘松在“临洮和政郡之南及合川郡之地。《新唐书》曰:甘松山在洮水之西,吐谷浑居山之阳。”但个人认同《读史方舆纪要》的说法应该在现今临潭以东、迭山以北。这样就形成对姜维部的夹击合围。同时钟会十万主力分别从斜谷、骆谷攻入汉中。邓艾的目的就是拖住姜维与其形成对持,迫使姜维无法回驰汉中。姜维闻听钟会进入汉中,便脱离战场向汉中机动。王颀,牵弘等紧随姜维部,在强川口姜维打了一场狙击战,摆脱了邓艾部的纠缠。阚骃曰:强水出阴平西北强山,一曰强川。姜维之还也,邓艾遣王颀追败之于强口,即是地也。其水东北,径武都、阴平、梓潼、南安入汉水。汉水又东南,径津渠戍东,又南径阆中县东。胡三省曰:.强川口在嵹台山南。嵹台山,即临洮之西倾。强水是今白龙江,强山也叫嵹台山就是现在的西倾山。强口应该是白龙江与白水江的汇合口。白龙江的源头在西倾山南头。而洮水上源也叫强水,因为其源头在西倾山东头,《沙州记》:洮水出漒台山。漒台,即西倾也,故洮水亦兼漒川之名。强川口之战是姜维抵达阴平前发生的,  而白水江与白龙江的汇合口过了阴平桥头。所以强川口应该在白龙江上游一带。这样邓艾的的战略意图就显得更合理些。首先邓艾出狄道与金城太守杨欣攻击姜维在沓中的前哨基地甘松。同时天水太守王颀与陇西太守牵弘攻击姜维沓中大营,陇西太守牵弘为前部,这也是证明沓中在洮水临潭县一带的一个证据,陇西离临潭较近陇西太守牵弘为前锋就显得非常合理了。姜维在受到攻击后收到钟会侵入汉中的消息,于是迅速决定退军。北路宕昌县一带有陇西太守牵弘,天水太守王颀等部的阻截。姜维退军路线应该是沿洮河沿岸由岷县退往岷山以南迭部县,沿白龙江经舟曲县穿过白龙江与岷江交汇的两河口,由武都直入阴平桥头。天水太守王颀等部一直紧随姜维,而邓艾率主力正迅速由狄道、甘松方向通过道路平坦的北路赶往两河口。姜维为摆脱王颀等部的纠缠在邓艾之前通过两河口,在白龙江上游强川口打了一场狙击战,姜维分少部兵力断后率主力继续迅速挺进,在邓艾之前通过两河口。强川口之战姜维断后部队与魏军王颀部打得应该是非常惨烈,为主力脱险赢取了不少时间。王颀部损失也是很惨重。此后邓艾偷渡阴平邪径未见有王颀任何记载。战后邓艾在成都上表分封诸将陇西太守牵弘为蜀郡太守,金城太守杨欣为犍为太守,军司马师纂领益州刺史。却独不见天水太守王颀。姜维虽然跳出了邓艾的包围,但是阴平的桥头却被雍州刺史诸葛绪三万大军把守。桥头在白水江入白龙江口今玉垒、碧口镇中间一带。桥头是通往阳平关的必经之路。姜维到达阴平后得知诸葛绪大军在桥头后在孔函谷迂回做出北上姿态,诸葛绪得知后急忙从桥头前出。而姜维趁机回军通过桥头,诸葛绪回军堵截但差了一天。《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孔函谷在文县西北,而《水经注》则记载其在宕昌县两河口附近。宕昌的孔函谷距离太远,诸葛绪往返机动只有30里,而宕昌距桥头却有300多里。姜维迂回机动的距离太远时间上无法赶在诸葛绪前面通过桥头。姜维应该是在文县石坊,堡子坝一带迂回,而诸葛绪则是出桥头沿白龙江走口头坝想赶到尖山一带堵截姜维。石坊到桥头不足百里姜维完全有时间通过桥头。263年9月姜维通过桥头后准备赶赴阳平关,闻城关被破退往白水(今青川县沙州镇)遇到廖化、张翼、董厥等部合军退守剑阁抵抗钟会大军。

汉中失守
      现今大都认为汉中的失守与姜维改变以前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的策略有关。《三国志姜维传》:“先主留魏延镇汉中,皆实兵诸围以御外敌,敌若来攻,使不得入。及兴势之役,王平捍拒曹爽,皆承此制。维建议,以为错守诸围,虽合周易“重门”之义,然適可御敌,不获大利。不若使闻敌至,诸围皆敛兵聚谷,退就汉、乐二城,使敌不得入平,且重关镇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军并进以伺其虚。敌攻关不克,野无散谷,千里县粮,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后诸城并出,与游军并力搏之,此殄敌之术也。”魏延镇守汉中时与先主说过“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的话。但这更像是个豪言壮语作为一员武将的胆气。魏延守卫汉中不到八年,期间未发生任何战事。蜀魏双方的战略重点都未在汉中。汉中的守备是在诸葛亮时期加强的,汉城、乐城、沔阳营、白马戍、兴势等城防关隘都是在诸葛亮时期修建的。曹真伐汉中时诸葛亮迅速调李严江州兵两万支援汉中,派魏延,吴懿出陇右击败郭淮。并亲自率军镇守城固、赤坂。正是蜀军的快速反应和主动出击外加天公作美持续的大雨迫使曹真退军。王平镇守时期汉中守兵不满三万。曹爽伐汉中“爽乃西至长安,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王平力排众议与护军刘敏、参军杜祺分守兴势、黄金谷。成都,绵阳援军相继赶到后魏军退还。从前两次汉中防守战来看,诸葛亮是主动出击,最重要的是天气起了关键作用。王平兴势之战,首先兵力相差不是很悬殊。而且曹爽出骆谷只有一路大军,没有多路出击,这使得蜀军可以集中兵力防守几个关键据点。王平的最终目的也不是想靠这几个据点击败魏军,而是等待成都方向的援军。
     姜维的战略并不是完全放弃外围防守。放弃的据点主要是东部的一些不太重要的据点,一些重要的如黄金围等并未放弃。收拢兵力的重点守备乐城,汉城。并建立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外围据点。使敌不得入平地。重要的关隘都派兵镇守。诸葛亮去世后吴懿督汉中,蒋琬驻成都,237年吴懿去世王平接任。238年蒋琬率军入汉中驻军沔阳(今勉县城东)。246年蒋琬还军镇守涪县(今四川绵阳)一直到病死。248年王平去世胡济接任王平督汉中,同年费祎屯驻汉中。251年六月费祎回成都,11月屯兵汉寿(葭萌关今四川广元昭化镇)。自王平去世后镇守汉中的一直是胡济。根据《后汉书三国志补表》姜维在256年正月拜大将军,胡济迁镇西大将军。同年姜维兵败上邽,兵败原因是胡济失约不至。姜维自贬后将军行大将军事。而胡济却未见有任何处罚,反而在259年选为右骠骑将军。胡济镇守汉中时期兵力应该在两万左右,263年蜀国闻魏军将至撤掉外围防御退聚在汉、乐二城各五千。加起来只有一万人,这还是包括退回来的外围兵力。胡济镇守汉寿兵力不会超过一万。汉中兵力不足。姜维更改汉中防御体系正是基于此原因。其实姜维在256年拜任大将军时其政治生涯就已经出现危机了。刚刚拜大将军领军出征却因友军失约,不但寸功未立反而损兵折将吃了败仗。而失约主将胡济却毫发未损,这在诸葛亮时期是不可想象的。从这也可看出姜维已经逐渐失去了对汉中的掌控。258年姜维回到成都此时朝堂上打压姜维的势头已经出现。宦官黄皓弄权与右大将军阎宇合作想废姜维而立阎宇。诸葛瞻,董厥也想夺取姜维的军权。左车骑将军张翼,右车骑将军廖化也与姜维产生裂隙。姜维肯定察觉出这些不利变化。在此时机提出更改汉中的防御计划也是形势所迫。姜维利用汉中有限的兵力提出集中兵力退保乐城,汉城。汉中太守镇西大将军胡济亲自镇守汉寿,同时设立西安、建威、武卫、石门等几个据点防守。乐城(今城固),汉城(今勉县)不但可互为支援还可抵挡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陈仓道四路入汉中魏军。重要关隘如阳平关也有重兵把守。西安、建威、武卫等重要据点在陇右方向,可保姜维在沓中退路回援汉中。姜维所谓的“敛兵聚谷”的最终目的其实还是和以前一样。就是坚守等待后方支援。

      钟会在263年8月统十万大军从关中出斜谷、骆谷、子午谷,同时魏兴太守刘钦出西城县(今安康市)。如果此时汉中还是按以前的防御分兵兴势,黄金戍。面对出斜谷和魏兴方向的魏军,除了自损兵力外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钟会大军主力在乐城,汉城受到蜀军监军王含,护军蒋斌的强力阻击久攻不下,于是钟会遣护军荀恺统万人围汉城,前将军李辅统万人围乐城。护军胡烈先行攻取阳平关,自己亲率主力跟进。阳平关古称阳安关又称关城,地势险要南面通向四川,北面通略阳,西面通陇南,东面就是汉中。是守卫四川北面门户的一个重要关隘。在姜维的防御计划里也是重点防备对象。“重关镇守以捍之。”指的就是阳平关,关城由傅肜之子关中都督傅佥,蒋舒镇守。如果傅佥和蒋舒能够坚守不出依险守关的话,是能等到姜维和成都方面的援军。可惜蒋舒因其武兴督职务被免心怀记恨,以出击迎敌为名降了魏军先锋护军胡烈,魏军趁阳平关守备空虚攻下关城,傅佥力战而死。姜维从沓中一路摆脱邓艾,诸葛绪的纠缠。通过阴平桥头后南下支援阳平关,但此时阳平关失守姜维被迫退回。早在钟会于关中准备伐蜀时,姜维就已经警示过朝廷,“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姜维建议后主派遣左车骑将军张翼部,右车骑将军廖化部。分别增援守护阴平桥头与阳平关。如果此建议被朝廷及时采纳的话,汉中守军加成都援军再加上姜维的支援,完全可以做到“敛兵聚谷使敌不得入平”。“野无散谷,千里县粮”魏军迫于后勤压力撤军是迟早的事。但是后主宠宦黄皓竟信巫术占卜认为魏军不会伐蜀,后主刘禅竟然相信了这个阉竖的鬼话,扣下姜维的奏章,满朝文武无人知晓。这是做死的节奏呀~!《通鉴辑览》里说得好:“会、艾方锐意图蜀,蜀之君臣即防守阨塞,尚恐不足御之,反以阉竖信巫,致使从中掣肘,不亡何待。禅之庸暗更不止于燕雀处堂矣。”等到魏军钟会主力快要出骆谷,邓艾快要进入沓中时,蜀汉朝廷才昏醒过来,派遣右车骑将军廖化援助姜维,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援助阳平关及诸外围。廖化到阴平时“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廖化听闻诸葛绪准备去建威竟然原地等了近一个月。建威在今甘肃西和县以南,走建威可经康县,略阳到达汉城。诸葛绪玩了廖化一手,廖化既没有增援姜维,也没有增援阳平关。而是原地带了将近一个月。更要命的是,张翼,董厥增援阳平关的部队行动太滞缓了。姜维都从沓中退回到阴平了,在白水碰见增援他的廖化部(此时阳平关已经失守)。而张翼,董厥的部队才到达汉寿广元昭化一带。此时钟会主力已经出了阳平关,诸葛绪部也赶往白水与钟会汇合,邓艾部也赶到阴平。姜维再守阴平,汉寿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姜维汇合张翼,董厥部赶往剑门是正确也是唯一的选择。还有一个怪相就是,汉中最高军政长官259年胜任右骠骑将军的胡济,此时却未有任何史料记载他的有关军事行动。战前战后都没有胡济的任何信息。一个事关汉中战局非常重要的人物无故的“失踪了”,是战死还是投降都未记载。难道战前他卸任或病死了吗?但他的继任者是谁呢?姜维汇合援军退守剑阁(今广元市剑阁县东北)列营守险。姜维此时本部兵力加上廖化,张翼,董厥等部及汉中撤退的残军,兵力大致四万左右。加上乐城,汉城的守军。蜀汉在前线的部队有五万左右。钟会大军久攻不下,十几万大军人吃马嚼。此时诸葛亮北伐时的后勤问题甩在了魏军身上。在巨大的后勤压力下迫使魏军准备撤军。


阴平邪径
       邓艾刚到阴平时提出了走阴平景谷道到江油再走左担道到涪县。“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邓艾并邀同在阴平放跑了姜维的雍州刺史诸葛绪同去。但是诸葛绪以他的任务目标是姜维为由,去白水关与钟会汇合。邓艾的提议得到了钟会的支持。钟会派部将田章等由剑阁西行,田章应走的是景谷道,行不足百里便遇到伏兵,田章连破蜀军三校伏兵与走阴平道邪径的邓艾汇合。263年10月邓艾遣田章部为先锋入七百里无人之地凿山通道,造作桥阁。邓艾部由阴平道邪径今文县鹄衣坝出发,翻越摩天岭(即青塘岭),到达摩天岭南坡沿由山涧汇成的河谷即清溪河谷向南,越过靖军山在今马转关到达蜀汉江油关。公元229年诸葛亮夺取魏阴平,武都二郡,蜀将陈式由马鸣阁道走景谷道其线路与邓艾的线路基本一样。走这条线路夺取江油关是能否成功的关键。江油关的位置在今绵阳市平武县南坝镇旧州,面邻涪江是明月峡仅有的十几米水势较缓可渡船的地方。是南下左担道的必经之路。江油关是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设置的重要关隘。是守卫刘备集团摩天岭以南的战略要地。但是在诸葛亮夺取阴平,武都二郡后防守压力减轻。在诸葛亮死后逐渐被忽视。江油关地势险要,邓艾出阴平邪径面对的是隔涪江而守的江油关,背靠崇山峻岭无人之地。涪江在明月峡谷中湍急而过,仅有十几米水势较缓的地方还被蜀军把守着。但是蜀汉第二大叛将出现了,江油关守将马邈投降。拿下江油关的是金城太守杨欣。原本能把邓艾逼入绝境的死地,却幸运的毫不费力的落入邓艾之手,使这支疲惫不堪的队伍获得喘息之机。
绵竹之战
      十月邓艾出阴平时蜀汉就已经有所动作了,行都护卫将军诸葛瞻率诸军行至涪(绵阳)就停驻不前了。黄权之子尚书郎黄崇屡次苦谏诸葛瞻速行据险而守,涪距离江油关只有200多里,距离武都镇涪江峡谷口也只有100多里。即使江油关意外失守,只要据险守住涪江峡谷,邓艾成功的机会将十分渺茫。可惜诸葛瞻并未采纳黄崇的建议。在前锋部队被邓艾击溃后,诸葛瞻却放弃了重镇涪,后退100多里到绵竹(今德阳)。列阵与邓艾正面野战。邓艾遣其子邓忠等攻击蜀军右翼,行军司马司马师纂等攻左翼。魏军首战不利邓忠,师纂等都被蜀军击退。邓艾怒曰: “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欲斩二人。邓忠,师纂回身再战最终力克蜀军。诸葛瞻战败而亡,其长子诸葛尚,尚书郎黄崇,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侄子)尚书张遵(张飞孙)等临阵战死。邓艾入蜀时兵力应在两万以上。司马昭的心腹西曹掾邵悌曾说:“钟会所统,五六倍于邓艾,但可敕会取艾,不足自行。”钟会在兼并诸葛绪部后兵力达到十二,三万。以此推算邓艾兵力当在两三万人。战后邓艾给司马昭的上书也提到“留陇右兵二万人”。此外还有钟会派来的田章部,能连破蜀军三校伏兵,田章兵力至少两三千人。邓艾的主力应是他在凉州招募的那五千雇佣军。先登江油,击破诸葛瞻主力就是这些凉州雇佣兵打得头阵。战后这五千凉州健儿被邓艾评为第一功。蜀军诸葛瞻部兵力至少与邓艾部相当甚至多于邓艾。随诸葛瞻出战的有羽林右部督李球,这说明诸葛瞻的部队是由驻守成都的中军组成。诸葛瞻没有据险或守城与邓艾对峙,而是在野外列阵与邓艾正面拼杀。若兵力少于邓艾诸葛瞻还敢于野战吗?诸葛瞻虽然很忠勇,但是在战略上却犯了个致命错误。邓艾长途奔袭孤军深入补给困难,求的是攻其不备速战速决,最怕打持久消耗战。尚书郎黄崇的建议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快速行军抢占有利地形进行防守,使邓艾无法前行与其形成对峙。待永安,南中援军赶至歼灭邓艾孤军。但诸葛瞻错失战机,在绵竹与邓艾正面野战,邓艾长期与姜维作战经验丰富,诸葛瞻初上战场岂有不败之理。清代何焯就曾评论:“艾军入死地,理无反顾。而瞻不知凭城持重,何哉?
成都兵力
       邓艾获胜后挺进到距绵竹五十多里的雒城(今广汉市)。经过绵竹苦战邓艾部以无力攻取成都而是在雒城休整。此时成都方面却已经决定投降了。今主流观点认为诸葛瞻的失败消耗了成都 最后的防御力量,成都已经无兵可守了。但个人认为并非如此。诸葛瞻带走的兵力虽然包括守卫皇宫的羽林军,但并不是全部。蜀汉羽林军分左右两营,主官为羽林监,设羽林左右部督。掌皇宫宿卫。李球只是右部督,是右营主官。左营和羽林最高长官并未记载是否随诸葛瞻出战。此外还有中军虎步兵左中右三营,姜维曾任虎步监,掌管过中虎步兵五六千人。还有虎骑营,虎贲军,五校营军。光这些兵力至少上万人。除此之外还有汶山郡汶山、龙鹤、冉駹、白马、匡用五处牙门屯驻的牙兵。诸葛瞻战败后成都守军至少还有两万多人。后主投降后邓艾向司马昭上表:“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此时姜维以降钟会,蜀军降兵与钟会还在涪。而霍弋与罗宪也各保一方未降邓艾。所以邓艾上表的两万蜀军只能是投降邓艾本部的成都守军。此外江州驻军在李严时代至少有两万人。邓芝任江州都督时曾率军征讨过涪陵反叛。邓芝死后未见再设江州都督。廖化,张翼,董厥的增援部队应该是以前江州的部队而不是成都的中军。由此可解释为什么后主不调遣离成都更近的江州驻军,反而调更远的永安阎宇部回成都救援。
      
        蜀汉内部政权出现分化,宦官专权,后主无能。才是导致亡国的根本原因。大将军姜维前期的警告和部署却被一个小小的中常侍黄皓给压下来。现今很多观点都认为黄皓官不过一个小小的中常侍,奉车都尉怎么会专权,有多大的能量搞垮蜀汉政权。其实不然一件小事就可证明黄皓的能力有多大。《绵阳通鉴》:“汉主弟甘陵王永憎皓,皓谮之,使十年不得朝见。”后主刘禅的亲弟弟甘陵王刘永,很厌恶黄皓而黄皓竟然能让一个亲王十年不能上朝。说黄皓专权一点都不为过。而面对这场亡国之战蜀汉政权如此轻视及反应迟缓也让人不可思议。263年8月魏军五路十几万大军伐蜀,十月蜀汉才向东吴求援。庲降副贰都督霍弋回防成都的请求也被拒绝。只是调回在永安的右大将军阎宇。从永安到成都路途遥远,阎宇并没有赶上绵竹之战,在途中成都就投降了。除了后主及朝廷内部抵抗意志不坚,重视程度不够,防守调度缓慢失误外。在战术上蜀军的亮点也不多失误频频。廖化部增援不利,虽然是第一支赶到前线的增援部队,但是没有什么作为。没有接应姜维也没有增援阳平关,而是在白水关一带盘桓了近一个月。张翼,董撅部增援行动缓慢,一个月的时间才到汉寿。阳平关出现叛将这是战前双方都没有预料到的。要说责任只能怪汉中督胡济的人事安排有问题。蜀汉虽然遭受了绵竹战败,但在军事上并没有处于绝对的劣势。南中庲降地区霍弋还手握重兵,其地方部队就有四部斯臾,邛都七部营军,赤甲军,北军牙门牙兵。东晋孙盛就说过:“是时罗宪以重兵据白帝,霍弋以强卒镇夜郎。”姜维聚众守剑阁也逐渐扭转战局。此战蜀军的亮点就是姜维率军跳出了邓艾,诸葛绪六万大军的包围。姜维先前在汉中设置的重要据点护军蒋斌驻守的汉城,监军王含驻守的乐城,柳隐守的黄金围在后主投降前一直没有丢失。姜维诸军得知成都投降消息后,“将士咸怒,拔刀砍石。”这说明蜀军斗志未消。胡三省曰:“观此,则蜀之将士岂肯下人哉,其主不能用之耳”。虽然将士们还有心卫国,但是后主与朝中大臣们却丧失斗志,无心再战了。
     战后平蜀首功之臣邓艾父子被钟会构陷而死。而钟会扣押营中诸将胁迫与其谋反,消息走漏。胡军胡烈之子胡渊率其父亲兵相救,诸将领亲兵也一同随往。钟会死于乱军,姜维也在手刃五六人后寡不敌众而亡。
    公元263年十一月冬,蜀汉政权灭亡。264年3月后主刘禅举家东迁洛阳,蜀汉大臣无从行者,唯秘书令郄正及殿中汝南张通随行。此时后主才慨然叹息,恨知正之晚。






阴平邪径
       邓艾刚到阴平时提出了走阴平景谷道到江油再走左担道到涪县。“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邓艾并邀同在阴平放跑了姜维的雍州刺史诸葛绪同去。但是诸葛绪以他的任务目标是姜维为由,去白水关与钟会汇合。邓艾的提议得到了钟会的支持。钟会派部将田章等由剑阁西行,田章应走的是景谷道,行不足百里便遇到伏兵,田章连破蜀军三校伏兵与走阴平道邪径的邓艾汇合。263年10月邓艾遣田章部为先锋入七百里无人之地凿山通道,造作桥阁。邓艾部由阴平道邪径今文县鹄衣坝出发,翻越摩天岭(即青塘岭),到达摩天岭南坡沿由山涧汇成的河谷即清溪河谷向南,越过靖军山在今马转关到达蜀汉江油关。公元229年诸葛亮夺取魏阴平,武都二郡,蜀将陈式由马鸣阁道走景谷道其线路与邓艾的线路基本一样。走这条线路夺取江油关是能否成功的关键。江油关的位置在今绵阳市平武县南坝镇旧州,面邻涪江是明月峡仅有的十几米水势较缓可渡船的地方。是南下左担道的必经之路。江油关是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设置的重要关隘。是守卫刘备集团摩天岭以南的战略要地。但是在诸葛亮夺取阴平,武都二郡后防守压力减轻。在诸葛亮死后逐渐被忽视。江油关地势险要,邓艾出阴平邪径面对的是隔涪江而守的江油关,背靠崇山峻岭无人之地。涪江在明月峡谷中湍急而过,仅有十几米水势较缓的地方还被蜀军把守着。但是蜀汉第二大叛将出现了,江油关守将马邈投降。拿下江油关的是金城太守杨欣。原本能把邓艾逼入绝境的死地,却幸运的毫不费力的落入邓艾之手,使这支疲惫不堪的队伍获得喘息之机。
绵竹之战
      十月邓艾出阴平时蜀汉就已经有所动作了,行都护卫将军诸葛瞻率诸军行至涪(绵阳)就停驻不前了。黄权之子尚书郎黄崇屡次苦谏诸葛瞻速行据险而守,涪距离江油关只有200多里,距离武都镇涪江峡谷口也只有100多里。即使江油关意外失守,只要据险守住涪江峡谷,邓艾成功的机会将十分渺茫。可惜诸葛瞻并未采纳黄崇的建议。在前锋部队被邓艾击溃后,诸葛瞻却放弃了重镇涪,后退100多里到绵竹(今德阳)。列阵与邓艾正面野战。邓艾遣其子邓忠等攻击蜀军右翼,行军司马司马师纂等攻左翼。魏军首战不利邓忠,师纂等都被蜀军击退。邓艾怒曰: “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欲斩二人。邓忠,师纂回身再战最终力克蜀军。诸葛瞻战败而亡,其长子诸葛尚,尚书郎黄崇,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侄子)尚书张遵(张飞孙)等临阵战死。邓艾入蜀时兵力应在两万以上。司马昭的心腹西曹掾邵悌曾说:“钟会所统,五六倍于邓艾,但可敕会取艾,不足自行。”钟会在兼并诸葛绪部后兵力达到十二,三万。以此推算邓艾兵力当在两三万人。战后邓艾给司马昭的上书也提到“留陇右兵二万人”。此外还有钟会派来的田章部,能连破蜀军三校伏兵,田章兵力至少两三千人。邓艾的主力应是他在凉州招募的那五千雇佣军。先登江油,击破诸葛瞻主力就是这些凉州雇佣兵打得头阵。战后这五千凉州健儿被邓艾评为第一功。蜀军诸葛瞻部兵力至少与邓艾部相当甚至多于邓艾。随诸葛瞻出战的有羽林右部督李球,这说明诸葛瞻的部队是由驻守成都的中军组成。诸葛瞻没有据险或守城与邓艾对峙,而是在野外列阵与邓艾正面拼杀。若兵力少于邓艾诸葛瞻还敢于野战吗?诸葛瞻虽然很忠勇,但是在战略上却犯了个致命错误。邓艾长途奔袭孤军深入补给困难,求的是攻其不备速战速决,最怕打持久消耗战。尚书郎黄崇的建议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快速行军抢占有利地形进行防守,使邓艾无法前行与其形成对峙。待永安,南中援军赶至歼灭邓艾孤军。但诸葛瞻错失战机,在绵竹与邓艾正面野战,邓艾长期与姜维作战经验丰富,诸葛瞻初上战场岂有不败之理。清代何焯就曾评论:“艾军入死地,理无反顾。而瞻不知凭城持重,何哉?
成都兵力
       邓艾获胜后挺进到距绵竹五十多里的雒城(今广汉市)。经过绵竹苦战邓艾部以无力攻取成都而是在雒城休整。此时成都方面却已经决定投降了。今主流观点认为诸葛瞻的失败消耗了成都 最后的防御力量,成都已经无兵可守了。但个人认为并非如此。诸葛瞻带走的兵力虽然包括守卫皇宫的羽林军,但并不是全部。蜀汉羽林军分左右两营,主官为羽林监,设羽林左右部督。掌皇宫宿卫。李球只是右部督,是右营主官。左营和羽林最高长官并未记载是否随诸葛瞻出战。此外还有中军虎步兵左中右三营,姜维曾任虎步监,掌管过中虎步兵五六千人。还有虎骑营,虎贲军,五校营军。光这些兵力至少上万人。除此之外还有汶山郡汶山、龙鹤、冉駹、白马、匡用五处牙门屯驻的牙兵。诸葛瞻战败后成都守军至少还有两万多人。后主投降后邓艾向司马昭上表:“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此时姜维以降钟会,蜀军降兵与钟会还在涪。而霍弋与罗宪也各保一方未降邓艾。所以邓艾上表的两万蜀军只能是投降邓艾本部的成都守军。此外江州驻军在李严时代至少有两万人。邓芝任江州都督时曾率军征讨过涪陵反叛。邓芝死后未见再设江州都督。廖化,张翼,董厥的增援部队应该是以前江州的部队而不是成都的中军。由此可解释为什么后主不调遣离成都更近的江州驻军,反而调更远的永安阎宇部回成都救援。
      
        蜀汉内部政权出现分化,宦官专权,后主无能。才是导致亡国的根本原因。大将军姜维前期的警告和部署却被一个小小的中常侍黄皓给压下来。现今很多观点都认为黄皓官不过一个小小的中常侍,奉车都尉怎么会专权,有多大的能量搞垮蜀汉政权。其实不然一件小事就可证明黄皓的能力有多大。《绵阳通鉴》:“汉主弟甘陵王永憎皓,皓谮之,使十年不得朝见。”后主刘禅的亲弟弟甘陵王刘永,很厌恶黄皓而黄皓竟然能让一个亲王十年不能上朝。说黄皓专权一点都不为过。而面对这场亡国之战蜀汉政权如此轻视及反应迟缓也让人不可思议。263年8月魏军五路十几万大军伐蜀,十月蜀汉才向东吴求援。庲降副贰都督霍弋回防成都的请求也被拒绝。只是调回在永安的右大将军阎宇。从永安到成都路途遥远,阎宇并没有赶上绵竹之战,在途中成都就投降了。除了后主及朝廷内部抵抗意志不坚,重视程度不够,防守调度缓慢失误外。在战术上蜀军的亮点也不多失误频频。廖化部增援不利,虽然是第一支赶到前线的增援部队,但是没有什么作为。没有接应姜维也没有增援阳平关,而是在白水关一带盘桓了近一个月。张翼,董撅部增援行动缓慢,一个月的时间才到汉寿。阳平关出现叛将这是战前双方都没有预料到的。要说责任只能怪汉中督胡济的人事安排有问题。蜀汉虽然遭受了绵竹战败,但在军事上并没有处于绝对的劣势。南中庲降地区霍弋还手握重兵,其地方部队就有四部斯臾,邛都七部营军,赤甲军,北军牙门牙兵。东晋孙盛就说过:“是时罗宪以重兵据白帝,霍弋以强卒镇夜郎。”姜维聚众守剑阁也逐渐扭转战局。此战蜀军的亮点就是姜维率军跳出了邓艾,诸葛绪六万大军的包围。姜维先前在汉中设置的重要据点护军蒋斌驻守的汉城,监军王含驻守的乐城,柳隐守的黄金围在后主投降前一直没有丢失。姜维诸军得知成都投降消息后,“将士咸怒,拔刀砍石。”这说明蜀军斗志未消。胡三省曰:“观此,则蜀之将士岂肯下人哉,其主不能用之耳”。虽然将士们还有心卫国,但是后主与朝中大臣们却丧失斗志,无心再战了。
     战后平蜀首功之臣邓艾父子被钟会构陷而死。而钟会扣押营中诸将胁迫与其谋反,消息走漏。胡军胡烈之子胡渊率其父亲兵相救,诸将领亲兵也一同随往。钟会死于乱军,姜维也在手刃五六人后寡不敌众而亡。
    公元263年十一月冬,蜀汉政权灭亡。264年3月后主刘禅举家东迁洛阳,蜀汉大臣无从行者,唯秘书令郄正及殿中汝南张通随行。此时后主才慨然叹息,恨知正之晚。


姜维退军路线图.jpg (245.37 KB, 下载次数: 1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沓中 汉中 路线图

2014-4-6 14:22 上传



一直很不能理解邓艾偷渡阴平以后怎么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江油。邓艾伐蜀时就只有3万人,走阴平小道的时候肯定还要沿途分拨一些人,最后能有多少人到达江油城下?而且那时候的魏军已是疲惫之师,坐镇主场的马邈竟然直接开城投降,就算不出城迎战,靠坚守也能困住邓艾,最后的结局真是匪夷所思。
不知肥刀兄对此有何高见?
1、邓艾确实是名将,偷渡进来的魏军虽然不多,但可想而知都是精锐,而且颇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势
2、进行抗击的诸葛瞻的能力明显不如邓艾,统帅的蜀军的战斗力也明显不如邓艾精选的部队,进行决战的时候,魏军出阵虽然连挫,但是仍然有进攻的能力,但是蜀军被突破之后,当即就崩盘了,足以说明指挥能力的差距和战斗力及士气的差距。
3、马邈送的真心“精彩”。。。
确实,从整个蜀汉的中枢的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来看,已经到了腐朽不堪,不得不亡的地步了

魏军这样的压力,在诸葛亮的时代,简直就是送人头的节奏而已,就算是姜维的话,能够通领全部蜀军的话,魏军多半吃瘪,弄好不汉中也得吐出去。。

所以魏灭蜀之战 不是在于魏打得多好,而是蜀已经自己烂掉了

mononoke 发表于 2014-3-20 08:48
一直很不能理解邓艾偷渡阴平以后怎么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江油。邓艾伐蜀时就只有3万人,走阴平小道的时 ...


汉中争夺战后刘备占领摩天岭以南,曹操占领摩天岭以北。刘备夺取武都,阴平失利后江油关就成为蜀汉防备来自阴平道,甸氐道魏军的重要关隘。一直到诸葛亮夺取阴平,武都后甸氐道全部归蜀。江油关的作用就没以前那么重要了。姜维时期曹魏陇右,凉州地区在姜维的攻击下一直处于防守态势,江油关的作用更是下降。四川著名学者任乃强先生认为自诸葛武侯夺取武都,阴平后。魏人只求保有雍凉二州,无力图蜀。故后主裁去江油关关尉领军,以广武民兵守之,称之义守。故易被魏军击破。击破江油关的是邓艾部下金城太守杨欣,战后杨欣部受封达三十多人。我个人的理解是成都方面反应太慢了,诸葛瞻部动作迟缓。俗话说救兵如救火,从八月到十月这么长时间成都方面对于剑阁后方二道防线几乎没有任何部署。十月邓艾走阴平邪径至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江油关长时间的守备荒废面对突然出现的魏军,守将马邈抵抗意志薄弱。这只能归责于朝廷方面用人不当。若是守将是柳隐一类的人,邓艾也只能是望关兴叹了。
mononoke 发表于 2014-3-20 08:48
一直很不能理解邓艾偷渡阴平以后怎么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拿下了江油。邓艾伐蜀时就只有3万人,走阴平小道的时 ...


汉中争夺战后刘备占领摩天岭以南,曹操占领摩天岭以北。刘备夺取武都,阴平失利后江油关就成为蜀汉防备来自阴平道,甸氐道魏军的重要关隘。一直到诸葛亮夺取阴平,武都后甸氐道全部归蜀。江油关的作用就没以前那么重要了。姜维时期曹魏陇右,凉州地区在姜维的攻击下一直处于防守态势,江油关的作用更是下降。四川著名学者任乃强先生认为自诸葛武侯夺取武都,阴平后。魏人只求保有雍凉二州,无力图蜀。故后主裁去江油关关尉领军,以广武民兵守之,称之义守。故易被魏军击破。击破江油关的是邓艾部下金城太守杨欣,战后杨欣部受封达三十多人。我个人的理解是成都方面反应太慢了,诸葛瞻部动作迟缓。俗话说救兵如救火,从八月到十月这么长时间成都方面对于剑阁后方二道防线几乎没有任何部署。十月邓艾走阴平邪径至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江油关长时间的守备荒废面对突然出现的魏军,守将马邈抵抗意志薄弱。这只能归责于朝廷方面用人不当。若是守将是柳隐一类的人,邓艾也只能是望关兴叹了。
derkat77 发表于 2014-3-20 09:32
确实,从整个蜀汉的中枢的反应速度和应对能力来看,已经到了腐朽不堪,不得不亡的地步了

魏军这样的压力 ...
诸葛亮时期蜀军的野战能力确实一流。而且军纪严明有功必赏,有错必罚。魏蜀吴三国各有特点,魏军综合能力不错,精于骑战。蜀军精于步战,山地野战能力强。吴军精于水战,步战差点。诸葛恪曾分析吴军丹杨兵的作战特点,“其战则蜂至,败则鸟窜。”后期晋伐东吴,东吴丹杨太守沈莹领丹杨五千青巾兵,三冲晋军不动。退却时引起混乱导致吴军崩盘,将帅都无法阻止。这“败则鸟窜”还真蛮形象的。
分析的很有道理。话说,胡济的右骠骑之职见于哪里啊?
另外,赵广是在沓中临阵死的,不知道是不是就是死在强川口。
雪千寻 发表于 2014-3-20 20:41
分析的很有道理。话说,胡济的右骠骑之职见于哪里啊?
另外,赵广是在沓中临阵死的,不知道是不是就是死在 ...
胡济右骠骑将军之职见《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
赵广职务是牙门将,牙门是一种防御工事。牙门将就是守卫工事的将领。强川口是狙击战,姜维派赵广防御断后的可能行很大。赵广完成的很不错,为姜维跳出合围赢得了充裕的时间。
蜀汉在汶山郡设置了五处牙门,在越巂郡也设置北军牙门。


终于等来小李肥刀大作。

有一点不大同意。文中认为绵竹战后成都还有守军两万,我认为不大可能。邓艾上表司马昭说留蜀兵两万的时候,后主已经敕令各地投降,不能认为是成都还有蜀兵两万的依据。

终于等来小李肥刀大作。

有一点不大同意。文中认为绵竹战后成都还有守军两万,我认为不大可能。邓艾上表司马昭说留蜀兵两万的时候,后主已经敕令各地投降,不能认为是成都还有蜀兵两万的依据。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4-3-21 09:37
终于等来小李肥刀大作。

有一点不大同意。文中认为绵竹战后成都还有守军两万,我认为不大可能。邓艾上表 ...
各地虽然缴旨投降,但是不可能都到成都受降。离成都最近的汶山郡五门牙兵是地方守备部队,汶山很多少民部落没有投降,一直坚持到泰始年间。五门牙兵一直未被调动过。泰始七年汶山守军还曾反叛过。霍弋与罗宪的部队也未向邓艾投降。罗宪得到后主投降的消息后率部在都亭停留三日,随后在永安与东吴盛曼部对峙。霍弋也是在后主到洛阳后才降魏的。姜维投降钟会,邓艾会认为钟会能把他的战利品分享吗?邓艾所指的两万蜀军只能是投降于他,能够听命于他的蜀军降兵。蜀汉成都的中军至少在四五万人,诸葛瞻带走两万多。廖化,张翼,董厥带走的应该是以前江州的部队。成都剩余两万部队是可行的。
所以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有因果的, 蜀国再弱小, 但是那个年代的技术条件, 真的没法攻克蜀道之险,  只要蜀军不犯错误,  都不会亡国。  还是楼上兄弟说的好, 蜀国亡国亡于腐败。
i6y6 发表于 2014-3-21 18:09
所以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有因果的, 蜀国再弱小, 但是那个年代的技术条件, 真的没法攻克蜀道之险,  只要 ...
其实都未必是腐败闯的祸,人心不齐、权力矛盾的问题更明显……
一直偷偷的看楼主的大作,感觉不错,先说声多谢跟辛苦。其二,本人对三国的地名研究甚少,但对你这文章又颇为好奇,能否给大家上传一个地图,并且在上面标出魏蜀两军的行进路线?
看了你写的文章,我忽然觉得,蜀汉之所以灭亡,完全是人才凋零的恶果。兵力上问题不大,但将领的素质却差得让人惊讶!除了姜维一人的表现可圈可点,其他人,基本就是合格线以下。我认为,只要有一人,能跟姜维的水平差不多,蜀汉或许就挺过来了。
先回一下,回头再说兵力问题。

小李肥刀的三国贴,个个都是收藏级的。蜀汉亡国之战,意外多多,但是偶然中蕴藏着必然。
雪千寻 发表于 2014-3-21 18:16
其实都未必是腐败闯的祸,人心不齐、权力矛盾的问题更明显……
经过几十年的对峙和战争,蜀汉已经筋疲力竭。
说真的,即使蜀汉勉强对付了这次危机,以其经济政治状况,只怕要以更加难堪的方式灭亡了。
蜀汉亡在军事将领奇缺,亡国时除了姜维,其他都是饭桶。
蜀汉其实是成也诸葛败也诸葛,整个指挥系统完全是一个倒型金字塔,有能力的独特思想的不是挤压就是铲除了,其他皆是一些听话的唯命是从的将领,领导有方则敢战能战,一旦无能人领导则就是一群散沙饭桶。其实与后世拿破仑很相似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4-3-21 18:54
先回一下,回头再说兵力问题。

小李肥刀的三国贴,个个都是收藏级的。蜀汉亡国之战,意外多多,但是偶然 ...
大道兄说的极是,如此多的意外其中必有不可知的原因。关于成都剩余兵力问题我也查询了很多资料,疑点最大的就是江州的驻军,自邓芝死后江州再未设都督,其驻军是被调往其他地方还是分配给别的将领不得而知。汉中兵力基本确定也就两万来人,庲降地区其地方部队就足以平定当地的夷乱。永安地区因与东吴的关系驻军不多,兵力太多会破坏两国关系。所以最大的可能性是江州驻军被后主调回成都了。而姜维每次出征都要拉上与他有间隙的张翼,廖化等人。原因只能是姜维的兵力不足,而张翼等人握有不少兵力,而这些兵力极有可能就是前江州的驻军。纯属个人观点。
benpro 发表于 2014-3-21 21:38
蜀汉亡在军事将领奇缺,亡国时除了姜维,其他都是饭桶。
能人还是有的,只是没有使用。而用的却是一些华而不实的。
能人还是有的,只是没有使用。而用的却是一些华而不实的。
是啊,永安罗宪,南中霍弋,乃至中军黄崇,都是将才啊,可惜在蜀汉生死战中没有他们展现光辉的机遇。

关于兵力,我是这样算的:后主降表十万两千。战役进程中损失大约三万(强川口五千,汉中五千,绵竹一两万,田章破两三千),这样的话,战前蜀汉总兵力为十三万,分布大概是这样的:中军四万(羽林虎步等),外军五万(汉中两万,杳中三万),各地郡兵四万(永安一万五,南中一万,其余为各地牙门及关隘守军)。江州都督区已撤,不再有外军。那么,廖化董闋带走一万五到两万人后,成都中军只有两万人多,绵竹战后,成都差不多没有中军了。从战死的将领官职也能看出来:死的都是尚书,羽林郎等等。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4-3-21 23:26
是啊,永安罗宪,南中霍弋,乃至中军黄崇,都是将才啊,可惜在蜀汉生死战中没有他们展现光辉的机遇。

...
王隐《蜀记》里十万两千甲士指的是正军,也就是所谓的中军,刘备时期这些中军部队是刘备一手掌握。后主时期(诸葛亮去世后)中军又分为内外两部,外就是汉中,江州,庲降,永安的中军部队。内就是驻扎在成都的中军。各地郡兵和助郡军都未算入内。像赤甲军,北军牙门就是越巂太守张嶷自行招募的。李球只是羽林右部督,左部羽林军和羽林最高主官羽林监都未跟随诸葛瞻出战。田章破的三校伏兵应该是阴平郡的郡兵。还有个人对田章破三校伏兵的事件表示怀疑。感觉像是钟会在为自己争功。
关宁铁骑 发表于 2014-3-21 22:26
蜀汉其实是成也诸葛败也诸葛,整个指挥系统完全是一个倒型金字塔,有能力的独特思想的不是挤压就是铲除了, ...
        你知不知道谯周那货?就是天天嚷嚷投降的家伙,他到洛阳去的时候人家问他刘禅怎么投降啦蜀汉没骨气不拉不拉的,他以巴蜀侍奉汉室坚贞不屈来回复的大义炳然,质问的也哑口无言,这就说明那个时候益州派一方面具有投降的倾向,一方面又以侍奉汉室为骄傲,这也是蜀汉唯一能以一州之地以抗中原的精神依托,实际上在物质辰面上差距是比现在要大得多的。
     当时的蜀汉政权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货色,只要主上昏庸,那就是完蛋的下场。


阎宇、霍弋与罗宪这几个独镇一方的领军大将是没赶上参战,他们仨其实能力还是不错的,部队战力应该也还不错的。

阎宇、霍弋与罗宪这几个独镇一方的领军大将是没赶上参战,他们仨其实能力还是不错的,部队战力应该也还不错的。
2014-3-22 20:49 上传



这张是中国历史地图集上的姜维沓中退军路线。但是这张地图纯属是靠想象画出来的错误多多。甘松,沓中要真如其图上所标,邓艾,杨欣部要兜多大的圈子才能绕到甘松。诸葛绪的路线更是个大笑话,那个弯拐的真调皮竟然跟姜维是平行的。阳安关的位置也错了。还有很多就不一一点名了。本来手工绘制了一张图,但水平有限画的太难看了,不好意思发上来。希望有哪位绘图高手帮忙指点一二。
手绘的发来看看呗
关宁铁骑 发表于 2014-3-21 22:26
蜀汉其实是成也诸葛败也诸葛,整个指挥系统完全是一个倒型金字塔,有能力的独特思想的不是挤压就是铲除了, ...
魏神将还真是牛人,诸葛身前不忍偏废让他当了麾下第一大将,诸葛去世,魏神将造反被杀,还就成了诸葛亮压制了蜀汉大量人才导致30年后亡国的根源。。。。。。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4-3-22 21:26
手绘的发来看看呗
手艺太差了,简直不能看。我再修改修改。不然会把你眼睛看坏的。
看得出来楼主下了一番功夫研究,不过有些细节过于想当然。例如关于诸葛瞻覆灭后成都守军的番号。
首先,羽林左部督战死,没有写右部督,并不意味着羽林军右部就没有去绵竹参战,而且就算右部没有参战,羽林军按照东汉制度不超过两千人,那么留在成都的也不过千人。至于虎步、虎骑,前者姑且不说,后者曾经参与诸葛亮北伐,当时的虎骑监是孟获的弟弟,那么怎么能肯定虎步、虎骑不在剑阁守军或者绵竹参战呢?
其次,根据邓艾的奏折就判定他手中有蜀兵二万比较牵强,根据二万这个数字推断就是成都的守军人数更加牵强。第一,邓艾接受了刘禅的降表,降表中写着十万二千蜀兵,那么按照这个基数,裁减掉大半,只留下二万精锐的说法更加靠谱。第二,邓艾一路上攻占了江油、涪城、绵竹,特别是绵竹一战,应该收罗了不少战俘,所以即使邓艾手里就是二万蜀兵,也不能推断出成都就有二万守军
再次,“廖化,张翼,董厥带走的应该是以前江州的部队”这个说法完全经不起推敲。因为江州的二万蜀兵早在李严时期就调走参加北伐去了,距离蜀汉灭亡有三十多年的时间,怎么可能还搞得清楚这支部队的情况。这部分部队有可能长期驻守蜀魏边境,也有可能跟着姜维,留在成都的可能性反而比较低。楼主在这个问题上就是纯猜测,连推测都算不上了。
最后,“后主降表十万两千。战役进程中损失大约三万(强川口五千,汉中五千,绵竹一两万,田章破两三千),这样的话,战前蜀汉总兵力为十三万”,这个说法个人认为是完全错误的。刘禅手里的十万二千,应该是蜀汉全国的现役兵额,不可能还除去战役进程中的损失,因为刘禅根本就不可能知道前线有多少损失,特别是汉城、乐城、黄金等地都在魏军重围之中,刘禅更不知道他们是否损失了。


[quote]海镜清 发表于 2014-3-23 13:21
最后,“后主降表十万两千。战役进程中损失大约三万(强川口五千,汉中五千,绵竹一两万,田章破两三千), ...[/q

如果蜀汉总兵力为十万两千,则其战前如何分布呢?中军四万外军五万是司马昭开伐蜀大会时候说的,我们可以认为这个情报基本准确(蜀书记载不详,则当时敌人的情报准确度应高于后人的猜测),则剩余一万为各地郡兵,那么:

姜维部为长期机动作战的主力军团,当不下三万。汉中守军至少两万,永安有记录为一万五,南中“夜郎强卒”不会少于一万,这几部分合计七八万了。如果蜀汉总兵力为十万多点,扣除至少一万的各地郡兵外,中军只有万人左右?那么廖化们带走北上支援的有多少?即便只带走五千人,成都也只剩五千了,何以一战击败邓忠师篆?

综上,蜀汉战前总兵力十万两千基本说不通。司马昭战前所谓中军四万,指的就是宿卫成都的虎步虎骑羽林五校等。外军五万就是指姜维部机动部队和汉中守军。剩余永安部队和南中部队以及各地郡兵要么远离战场要么建制规模很小且分散各地,并没有计算在内。事实证明司马昭计算准确,永安部队和南中部队到了也没有参战。

根据各种信息推测,战前蜀汉总兵力十三万更加合理。许您有自己更合理的计算,请指教。






[quote]海镜清 发表于 2014-3-23 13:21
最后,“后主降表十万两千。战役进程中损失大约三万(强川口五千,汉中五千,绵竹一两万,田章破两三千), ...[/q

如果蜀汉总兵力为十万两千,则其战前如何分布呢?中军四万外军五万是司马昭开伐蜀大会时候说的,我们可以认为这个情报基本准确(蜀书记载不详,则当时敌人的情报准确度应高于后人的猜测),则剩余一万为各地郡兵,那么:

姜维部为长期机动作战的主力军团,当不下三万。汉中守军至少两万,永安有记录为一万五,南中“夜郎强卒”不会少于一万,这几部分合计七八万了。如果蜀汉总兵力为十万多点,扣除至少一万的各地郡兵外,中军只有万人左右?那么廖化们带走北上支援的有多少?即便只带走五千人,成都也只剩五千了,何以一战击败邓忠师篆?

综上,蜀汉战前总兵力十万两千基本说不通。司马昭战前所谓中军四万,指的就是宿卫成都的虎步虎骑羽林五校等。外军五万就是指姜维部机动部队和汉中守军。剩余永安部队和南中部队以及各地郡兵要么远离战场要么建制规模很小且分散各地,并没有计算在内。事实证明司马昭计算准确,永安部队和南中部队到了也没有参战。

根据各种信息推测,战前蜀汉总兵力十三万更加合理。许您有自己更合理的计算,请指教。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4-3-23 13:59
您关于后主不知前线损失这个说法有些道理。

如果蜀汉总兵力为十万两千,则其战前如何分布呢?中军四 ...


再者,姜维守剑阁一个月左右,在邓艾与诸葛瞻绵竹战前,与成都的通信是畅通的,而之前的战损姜维很清楚(强川口断后部队是姜维安排的,姜维撤退过程中得知阳安关已失,一定是汉中溃兵的情报),完全可以也应该报告后主敌我兵力态势。又,诸葛瞻从成都带走多少部队后主也很清楚,不存在朝廷不知道杳中,汉中,绵竹前线战损的情况。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4-3-23 13:59
您关于后主不知前线损失这个说法有些道理。

如果蜀汉总兵力为十万两千,则其战前如何分布呢?中军四 ...


再者,姜维守剑阁一个月左右,在邓艾与诸葛瞻绵竹战前,与成都的通信是畅通的,而之前的战损姜维很清楚(强川口断后部队是姜维安排的,姜维撤退过程中得知阳安关已失,一定是汉中溃兵的情报),完全可以也应该报告后主敌我兵力态势。又,诸葛瞻从成都带走多少部队后主也很清楚,不存在朝廷不知道杳中,汉中,绵竹前线战损的情况。

海镜清 发表于 2014-3-23 12:24
看得出来楼主下了一番功夫研究,不过有些细节过于想当然。例如关于诸葛瞻覆灭后成都守军的番号。
首先,羽 ...


中军主力为虎步,姜维为中虎步监的时候,中虎步营的兵力为五六千,加上左右部,虎步总兵力在一万五到一万八。羽林左右部两千人,虎贲几千人,五校营兵四五千人,再加上虎骑营,则中军日常宿卫兵力高达四万左右。

宿卫诸营在诸葛亮和蒋琬时期都有出征的记录,但是姜维时期没有。而且您应该知道姜维在后期是被分权了的,推测他还能指挥宿卫诸营,不大靠谱吧。

宿卫诸营四万人,廖化等三大将们带走一万五到两万支援汉中后来与姜维合兵守剑阁,成都剩余两万五到两万,绵竹出战两万左右,成都剩余极少宿卫兵,我个人以为是比较合理的推测。

还有一个佐证,钟会上表司马昭说姜维部投降四五万人,则为姜维部强川口损失五千左右,剩余不到三万人与廖化等部一万多人的合计数。
海镜清 发表于 2014-3-23 12:24
看得出来楼主下了一番功夫研究,不过有些细节过于想当然。例如关于诸葛瞻覆灭后成都守军的番号。
首先,羽 ...


中军主力为虎步,姜维为中虎步监的时候,中虎步营的兵力为五六千,加上左右部,虎步总兵力在一万五到一万八。羽林左右部两千人,虎贲几千人,五校营兵四五千人,再加上虎骑营,则中军日常宿卫兵力高达四万左右。

宿卫诸营在诸葛亮和蒋琬时期都有出征的记录,但是姜维时期没有。而且您应该知道姜维在后期是被分权了的,推测他还能指挥宿卫诸营,不大靠谱吧。

宿卫诸营四万人,廖化等三大将们带走一万五到两万支援汉中后来与姜维合兵守剑阁,成都剩余两万五到两万,绵竹出战两万左右,成都剩余极少宿卫兵,我个人以为是比较合理的推测。

还有一个佐证,钟会上表司马昭说姜维部投降四五万人,则为姜维部强川口损失五千左右,剩余不到三万人与廖化等部一万多人的合计数。
海镜清 发表于 2014-3-23 12:24
看得出来楼主下了一番功夫研究,不过有些细节过于想当然。例如关于诸葛瞻覆灭后成都守军的番号。
首先,羽 ...
孟家是南中大姓,首先孟琰是虎步监率中虎步兵据守过武功县渭河以东,而且他也不是孟获的弟弟。诸葛亮时期蜀汉中军全由诸葛亮一手掌握。姜维能跟诸葛亮比吗?李严两万江州军是去支援诸葛亮抵御曹真的并没有划归汉中。马忠,邓芝都担任过江州都督。难道他们是光杆司令,邓芝还率军平定过涪陵郡的反叛。江州没有驻军怎么平叛。这怎么是纯猜测呢?绵竹之战魏军连自己战死士兵的尸体都没工夫掩埋还能收留蜀军俘虏。庲降,永安都未投降,汶山郡的牙兵也不可能调回成都,邓艾凭什么裁掉大半,只留下二万精锐。《蜀记》里的十万两千甲士,是王隐一家之说可以作为参考,但也不能说就绝对正确。东吴降晋时兵力二十三万,其兵力最高时近三十万。郭冲五事记载:“诸葛亮在祁山旌旗利器,守在险要,十二更下,在者八万。”这样算来光诸葛亮掌握的兵力就有十万,还不算成都,江州,永安,庲降的驻军。
小李肥刀 发表于 2014-3-23 15:41
孟家是南中大姓,首先孟琰是虎步监率中虎步兵据守过武功县渭河以东,而且他也不是孟获的弟弟。诸葛亮时期 ...
郭冲那个可以做准嘛?

蜀汉的经济你不考虑蜀汉君臣自己也要考虑……
大道无形 发表于 2014-3-23 14:16
中军主力为虎步,姜维为中虎步监的时候,中虎步营的兵力为五六千,加上左右部,虎步总兵力在一万五到一 ...
大道兄,在下分析了一些资料后个人认为永安兵力大致在一万到一万五千之间。与你的分析差不多。但这些兵力未必是所谓的“十万两千甲士”所指的正规中军。阎宇从庲降所带去的五千兵力应该不是所谓的中军,而是庲降地区所招募的郡兵。蜀汉后期庲降,江州地区的反叛蛮夷部落都被平灭很久了。没有必要驻扎那么多部队,凭当地     郡兵足以震慑。永安地区因与吴国的关系双方对这个地区的兵力多少都比较敏感。每次增加兵力都会引起一些外交风波。庲降,永安地区的中军应该在一万左右,防备主力应是招募当地少民部落的部队。如四部斯臾、邛都七部营军、赤甲军、北军牙门等。纯属个人推断,欢迎拍砖。
ehrenfels 发表于 2014-3-23 16:46
郭冲那个可以做准嘛?

蜀汉的经济你不考虑蜀汉君臣自己也要考虑……
郭冲五事也是见于《蜀记》,既然郭冲五事不准,难道“十万两千甲士”就准了吗?郭冲五事虽然有些荒诞不靠谱,但郭冲所表达的意思无非是赞扬诸葛亮才智人品。至于蜀汉经济嘛!还是王隐《蜀记》里记载:“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二千斤,锦绮彩绢各二十万匹余物称此”。比东吴灭亡时强的多了。按《晋书》记载章武元年蜀汉有户二十万,人口九十万。而灭国时蜀汉有户二十八万,人口却只有九十四万。人口仅仅增加了四万,户数却增加了八万?太可笑了吧~!所以“十万两千甲士,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就当是个旁证可以参考,不要较真死抱着这个数据不放。
《三国食货志》“蜀之屯田事业似远不及魏、吴,虽有督农之官,当仅设于汉中一郡,诸葛亮之使军士杂耕渭滨,乃顿兵敌境时之权宜之计,盖蜀本天府,颇无屯田之必要也。”别看蜀汉地方小,养十几万军队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