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亡国之君——载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2:53:24
细读清末的历史,从1901年4月慈禧命令设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改革,直到1908年11月她去世,这一时段内“新政”推进得如火如荼,但政局大体上保持着平稳,虽然有几起革命党发起的零星起义,但基本没有什么响应。政局的剧烈动荡发生在1908年11月16日溥仪继位、载沣出任监国摄政王之后,特别是在1911年4月底到10月10日武昌起义之间,我们前面说过,就在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黄兴发起了他们革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起义,但在当天就被广州提督府的地方巡防营给镇压下去了。不仅国内其它省份,就是黄兴他们已经过长期策反工作的广东新军都没有响应。可是仅仅过了五个多月,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就会引起全国各省的群起响应,说明引起政局突变的事就发生在这五个月内。所以,认真盘点这五个月载沣的所作所为,是揭示辛亥革命直接原因的关键。
选择溥仪为帝、载沣为摄政王实在是慈禧无奈的选择,因为当时的皇族子弟中,实在再也找不出来一个像样的人物来担当这样的重任,载沣在皇族诸子弟中,还算是头脑正常,有点办事能力的人。但这个人的才能实在太平庸,用他亲弟弟载涛的评价来说:“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决难胜任。”他上任以后,最愚蠢的一个举动,就是把慈禧已经逐渐放弃的满人贵族的特权,再给收回来,在载沣摄政监国期间,先后任命中央大臣、地方总督、巡抚将军、出使大臣等高级官员,共有200多人,其中汉人和满人的比例大约各占二分之一,这种比例是极不合适的。清代中央政府各院部的官员,是满汉对等,各占一半,但地方督抚中,就没这个规定,自从慈禧当政之后,实际上是汉人督抚多于满人,而且形成一位汉官因去世或离职而出缺,即另选一位汉官接替的惯例,所以,如果按照这种惯例任命全国高级官员,应该是汉员的比例大于满员才是。但载沣破坏了这个规矩,在汉官出缺的时候,改用满人来接替:如1909年夏,江苏巡抚汉人陈良泰卒,他以满人瑞澂接任江苏巡抚;直隶总督汉人杨士骧卒,他让满人端方接任直隶总督;1910年春,河南巡抚吴重熹免职,他让满人宝棻接任。⑦同时,他还将原本由地方督抚控制的编练新军的工作收归中央,由新设立的军咨处统管,军咨处的正大臣是他的亲弟弟,对军事毫无所知,25岁的载涛,还任命也是毫无军事资历的另一位26岁的弟弟载洵为海军大臣,他自己为全国海陆军大元帅。他以为这样就能将全国海陆军大权收到他们兄弟三人手中,最有象征意义的是,他将当时已是全国公认的第一能臣、在军政商各界都有极佳口碑的袁世凯逐出了朝廷,表面的借口是报所谓袁世凯在戊戌政变时泄密之仇,其实质动机是打倒这个公认的汉族大臣中的领袖人物,以显示满族亲贵的权威。
载沣这些举措中断了慈禧早已经开始的向能干的汉人移交权力的过程,可谓是倒行逆施,这些举措将已经受到革命思想熏陶的新军高中级军官、汉族地方官员彻底逼向了革命的一边。这些人本来以为能在改革中获得实权,实现自己振兴国家的梦想。如今,这梦想全破灭了。让这些已经觉醒了的汉族军人和官员继续去伺候明明是一群饭桶的满族亲贵,那是根本办不到的。受到挫折的汉族高级军政官员,由此放纵了社会上和军队中排满言论的宣传,全社会的反叛情绪急剧激化。
到辛亥革命前期,人心已经完全失控,政府的高级官员们,包括满族亲贵们都在私下里议论着革命的事情,为革命爆发给自己留后路;军队中充满着革命的情绪,从高级军官到下级士兵都不再以满清朝廷作为忠诚对象,那些自认为在立宪政体下,就可以真正参与国政的各省咨议局的议员们都蠢蠢欲动,渴望着有人挑头,推翻这个糊涂透顶的满清王朝,所以,当武昌城里一些新军士兵在仓促中打响起义第一枪时,各省新军纷纷响应,咨议局的议长和议员立即自觉地充当起义新军在民政上的合作伙伴,而各地督抚们,头脑灵光的也跟着树起义旗,响应革命,宣布独立。那些对朝廷还寄以幻想的人也没有抵抗的能力——手下没有听话的军队啊,只好弃城逃跑,或者被起义军杀死。
武昌起义初起,载沣还试图镇压,10月12日任命满清贵族中号称最优秀的军人,陆军大臣荫昌为前线总指挥,将北方还听指挥的新军编成一、二两军的战斗梯队,分次开往湖北前线,平定起义。京城由禁卫军和陆军第一镇(主要是满人)拱卫,由载涛督率。
荫昌就是一绣花枕头,到信阳后就被围困在火车上,荫昌束手无策,只好如实向上汇报,无奈,载沣只好起用了曾被他罢黜的袁世凯。自从袁世凯出山之后,载沣几乎完全崩溃,基本上完全按照袁世凯的要求去做。1911年12月6日,载沣辞去摄政王职务,朝政交由隆裕皇后全权处理,隆裕是个平庸的老好人,远没有慈禧的政治才干,她也曾试图抵抗,召见主管京畿防务的载涛,问他:“载涛,你管陆军,你觉得咱们的兵队怎么样?”没想到载涛竟是连连叩头,战战兢兢地回答说:“奴才不知道,奴才只练过兵,还没有打过仗。”用这种白痴软旦类的人主管全国陆军并为此得罪一切能干的汉人军官,载沣这种见识与行为,焉能不败!走投无路的隆裕,只好按袁世凯的要求,宣布逊位,南北对立由此结束。
载沣其实是真正的亡国君主,因为当时的皇帝溥仪太小,只有五岁,国事实际是由载沣决定的,他这个人有绝大多数亡国君主共有的品质:智力平庸、性格懦弱、不负责任,且贪生怕死,愿意无条件地苟活。在研究宋朝灭亡的历史时,我曾慨叹宋徽宗和宋钦宗的苟活能力,居然在国破家亡、身为囚徒的情况,还能活上十好几年。这位载沣摄政王也和徵、钦二帝一样,在大清王朝灭亡后,居然活了近40年,到1951年2月3日才去世,享年67岁,其间,国家迭经动荡,城头变幻大王旗,他所能做的,就是小心翼翼地对每一位新当政的“大王”陪着不是,努力保持自己能有个平安的生活条件。这人太没血性了,还不如隆裕皇后,在清帝逊位后一年零十天,就忧愤辞世,那时她正当盛年,只有45岁。
    节选自《休闲读品天下》2011年第三辑之《也说辛亥革命》
细读清末的历史,从1901年4月慈禧命令设督办政务处,开始“新政”改革,直到1908年11月她去世,这一时段内“新政”推进得如火如荼,但政局大体上保持着平稳,虽然有几起革命党发起的零星起义,但基本没有什么响应。政局的剧烈动荡发生在1908年11月16日溥仪继位、载沣出任监国摄政王之后,特别是在1911年4月底到10月10日武昌起义之间,我们前面说过,就在1911年4月27日,孙中山、黄兴发起了他们革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起义,但在当天就被广州提督府的地方巡防营给镇压下去了。不仅国内其它省份,就是黄兴他们已经过长期策反工作的广东新军都没有响应。可是仅仅过了五个多月,武昌起义一声枪响,就会引起全国各省的群起响应,说明引起政局突变的事就发生在这五个月内。所以,认真盘点这五个月载沣的所作所为,是揭示辛亥革命直接原因的关键。
选择溥仪为帝、载沣为摄政王实在是慈禧无奈的选择,因为当时的皇族子弟中,实在再也找不出来一个像样的人物来担当这样的重任,载沣在皇族诸子弟中,还算是头脑正常,有点办事能力的人。但这个人的才能实在太平庸,用他亲弟弟载涛的评价来说:“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决难胜任。”他上任以后,最愚蠢的一个举动,就是把慈禧已经逐渐放弃的满人贵族的特权,再给收回来,在载沣摄政监国期间,先后任命中央大臣、地方总督、巡抚将军、出使大臣等高级官员,共有200多人,其中汉人和满人的比例大约各占二分之一,这种比例是极不合适的。清代中央政府各院部的官员,是满汉对等,各占一半,但地方督抚中,就没这个规定,自从慈禧当政之后,实际上是汉人督抚多于满人,而且形成一位汉官因去世或离职而出缺,即另选一位汉官接替的惯例,所以,如果按照这种惯例任命全国高级官员,应该是汉员的比例大于满员才是。但载沣破坏了这个规矩,在汉官出缺的时候,改用满人来接替:如1909年夏,江苏巡抚汉人陈良泰卒,他以满人瑞澂接任江苏巡抚;直隶总督汉人杨士骧卒,他让满人端方接任直隶总督;1910年春,河南巡抚吴重熹免职,他让满人宝棻接任。⑦同时,他还将原本由地方督抚控制的编练新军的工作收归中央,由新设立的军咨处统管,军咨处的正大臣是他的亲弟弟,对军事毫无所知,25岁的载涛,还任命也是毫无军事资历的另一位26岁的弟弟载洵为海军大臣,他自己为全国海陆军大元帅。他以为这样就能将全国海陆军大权收到他们兄弟三人手中,最有象征意义的是,他将当时已是全国公认的第一能臣、在军政商各界都有极佳口碑的袁世凯逐出了朝廷,表面的借口是报所谓袁世凯在戊戌政变时泄密之仇,其实质动机是打倒这个公认的汉族大臣中的领袖人物,以显示满族亲贵的权威。
载沣这些举措中断了慈禧早已经开始的向能干的汉人移交权力的过程,可谓是倒行逆施,这些举措将已经受到革命思想熏陶的新军高中级军官、汉族地方官员彻底逼向了革命的一边。这些人本来以为能在改革中获得实权,实现自己振兴国家的梦想。如今,这梦想全破灭了。让这些已经觉醒了的汉族军人和官员继续去伺候明明是一群饭桶的满族亲贵,那是根本办不到的。受到挫折的汉族高级军政官员,由此放纵了社会上和军队中排满言论的宣传,全社会的反叛情绪急剧激化。
到辛亥革命前期,人心已经完全失控,政府的高级官员们,包括满族亲贵们都在私下里议论着革命的事情,为革命爆发给自己留后路;军队中充满着革命的情绪,从高级军官到下级士兵都不再以满清朝廷作为忠诚对象,那些自认为在立宪政体下,就可以真正参与国政的各省咨议局的议员们都蠢蠢欲动,渴望着有人挑头,推翻这个糊涂透顶的满清王朝,所以,当武昌城里一些新军士兵在仓促中打响起义第一枪时,各省新军纷纷响应,咨议局的议长和议员立即自觉地充当起义新军在民政上的合作伙伴,而各地督抚们,头脑灵光的也跟着树起义旗,响应革命,宣布独立。那些对朝廷还寄以幻想的人也没有抵抗的能力——手下没有听话的军队啊,只好弃城逃跑,或者被起义军杀死。
武昌起义初起,载沣还试图镇压,10月12日任命满清贵族中号称最优秀的军人,陆军大臣荫昌为前线总指挥,将北方还听指挥的新军编成一、二两军的战斗梯队,分次开往湖北前线,平定起义。京城由禁卫军和陆军第一镇(主要是满人)拱卫,由载涛督率。
荫昌就是一绣花枕头,到信阳后就被围困在火车上,荫昌束手无策,只好如实向上汇报,无奈,载沣只好起用了曾被他罢黜的袁世凯。自从袁世凯出山之后,载沣几乎完全崩溃,基本上完全按照袁世凯的要求去做。1911年12月6日,载沣辞去摄政王职务,朝政交由隆裕皇后全权处理,隆裕是个平庸的老好人,远没有慈禧的政治才干,她也曾试图抵抗,召见主管京畿防务的载涛,问他:“载涛,你管陆军,你觉得咱们的兵队怎么样?”没想到载涛竟是连连叩头,战战兢兢地回答说:“奴才不知道,奴才只练过兵,还没有打过仗。”用这种白痴软旦类的人主管全国陆军并为此得罪一切能干的汉人军官,载沣这种见识与行为,焉能不败!走投无路的隆裕,只好按袁世凯的要求,宣布逊位,南北对立由此结束。
载沣其实是真正的亡国君主,因为当时的皇帝溥仪太小,只有五岁,国事实际是由载沣决定的,他这个人有绝大多数亡国君主共有的品质:智力平庸、性格懦弱、不负责任,且贪生怕死,愿意无条件地苟活。在研究宋朝灭亡的历史时,我曾慨叹宋徽宗和宋钦宗的苟活能力,居然在国破家亡、身为囚徒的情况,还能活上十好几年。这位载沣摄政王也和徵、钦二帝一样,在大清王朝灭亡后,居然活了近40年,到1951年2月3日才去世,享年67岁,其间,国家迭经动荡,城头变幻大王旗,他所能做的,就是小心翼翼地对每一位新当政的“大王”陪着不是,努力保持自己能有个平安的生活条件。这人太没血性了,还不如隆裕皇后,在清帝逊位后一年零十天,就忧愤辞世,那时她正当盛年,只有45岁。
    节选自《休闲读品天下》2011年第三辑之《也说辛亥革命》
{:soso_e113:}

智力平庸?谁在任的时候解决过藏南?他而已!而且机会只此一次,他抓住了!
中央权威不再,地方军政权利过大是太平天国时代就埋下的伏笔。曾李时代,一则因为地方大员未脱离“忠君”之道,二则“清廷”的存在仍然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到了袁时代,两个条件都没有了。载沣的做法基本上是为了削藩,重塑中央集权,方向上是对的,只是能力没有逆天而已。
转载请附链接。

原创请附原创声明。
杀之 发表于 2011-11-3 12:22
转载请附链接。

原创请附原创声明。
您好  这是我们杂志的原创
还好,要是慈禧不毒死光绪,现在还得拖着辫子
头上的辫子割掉了,心里的辫子还活了好多好多年~~
这货当年被汪曲线救国试图刺杀的时候曾被一泡屎给救过~~
同意三楼,自打太平天国开始,汉人实际掌握新军军权开始,满清覆灭的种子就开始发芽了.
乌良海 发表于 2011-11-3 10:27
智力平庸?谁在任的时候解决过藏南?他而已!而且机会只此一次,他抓住了!
这位CDer太坏了,不是明指他要成为亡国之君嘛。
那谁是袁世凯呢?
其实袁贼也是亡国之君,虽然立国只八十几天.
正应了那句:“其兴也悖也,其亡也忽也.”
我看过经营报上的一个连载,对载沣的评价还是蛮高的。
清末要是大量移民蒙古,也不至于让这么一大块土地独立出去!
yff999 发表于 2011-11-4 16:25
清末要是大量移民蒙古,也不至于让这么一大块土地独立出去!
本区以前有个沉睡的人就是这样设想过,但是有这个条件吗?
处理袁世凯是最大错误,这种人肯定是要么重用,要么杀掉的,居然给个赋闲回家的处分。如果当时调袁世凯去南方当一个2省总督,把段其瑞等袁世凯的核心幕僚,都调到各省去当文官,或新军总兵级的官员,再收买北洋6镇中一些贤能的中级军官接替空缺。湖北新军哗变时,就不会是这个样子。

其次是任用满人取代汉人高官,应该从汉人贤能中异地调任,离开了自己的发迹地,他们就没有了造反的根基。



当时时局艰难,换谁都难做。

当时时局艰难,换谁都难做。
维持现状是缓死,进行收权是速死。一,因政治经济军事等原因致民心丧失;二,因太平天国致地方做大;三,军队控制权的形势转化,如魏晋-五胡乱中华,北周-隋朝。
老实说,慈禧用载沣绝对是一个错误!用比载沣更蠢或更聪明的都会延长满清的寿命.可惜她偏偏要用亲戚.
都是事后诸葛
在那当口,能保住命就算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