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揭秘驻守神秘瓦罕走廊的解放军生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15:15
瓦罕走廊,祖国西部边陲一条充满着神奇色彩又令世人向往的通道。

这条横亘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天路”,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古往今来兵家必争之地,更是我国与阿富汗之间的唯一陆上通道。它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接壤,素有“鸡鸣四国走廊”之称。

蓝天、白云、雪山、牧场,仙境般地瓦罕走廊;戍边、守防、执勤、站岗,钢铁般地边关卫士。

18年的边关岁月,能作为这边关军人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红细胞”,我身感成分荣幸,每每回忆,有很多往事渐渐变得模糊,甚至淡忘,可是那些爬冰卧雪、执勤巡逻、抗缺氧、斗严寒的画面铭刻终生。

神秘走廊,我们因为你而向往

从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向南约80公里处,由西往东的喀拉库力秋河和由南向北的红其拉甫河,在这里交汇成为塔什库尔干河,便是我国瓦罕走廊的起点。

塔什库尔干河的北面就是传说中“汉日天种美丽神话”公主堡的遗址。相传,在一千多年前,有一位汉族公主远嫁波斯。当送亲的队伍来到克孜库尔干山下,突遇匪乱,为保护公主安全,就近把公主安顿在陡峭的山岗上面,四周严密把守,每天的饮食专门用一根绳子吊上去。不久,匪乱平息,随从恭请公主启程,不料公主居然已怀有身孕!原来,公主在山顶的时候,每天有一个骑着金马的王子,从太阳里飞出,来到山上和公主约会。公主腹中的孩子就是“汉日天种”。忠心的随从就地安营扎寨,用石头在山顶上建起宫殿(日后称作“公主堡”),并拥立为王。随从们则在山岗附近的开荒种粮。一年后,公主生下一个英俊的男孩,成为朅盘陀国人的祖先。

与其遥相呼应,独立红顶楼房,便是常年驻守在这里的喀什军分区某边防连所在地--卡拉其古,柯尔克孜语意为“黑洞”,因地处瓦罕走廊咽喉部位,常年狂风肆虐,环境恶劣而得名。

“公主堡下练精兵,龙头山上谋打赢。”该连连长刘建伟幽默地说道。“横批,守瓦罕走廊”。

沿喀拉库力秋河向西约3公里处。在克孜库尔干山和红其拉甫群山簇拥的冰峰下,一座座红房顶、金墙壁的“惠民”房映入眼帘。勤劳、纯朴的柯尔克孜牧民在高原的阳光下,赶着牛羊放牧于山水之间。这个具高原色彩和时代气息的原生态村庄,便是瓦罕走廊第一村――排依克村,它也是我国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唯一一个柯尔克孜民族的村庄。

过瓦罕三桥,沿明铁盖河向里约10公里,就是中外著名的明铁盖达坂。塔吉克语意为“一千峰骆驼”。这一带的最珍贵野生动物——帕米尔大头羊是马可·波罗经过这里时发现的,他把这一发现写入了《马可·波罗游记》,所以国际野生动物组织又将其命名为“马可·波罗羊”。

“古道倚长剑,边关铸军魂。”一句朴素而富有激情的红色标语在雪山之中显的非常醒目。罗卜盖孜前哨班驻扎在此。

哨班向前约200米处,海拔4500多米罗卜盖孜沟的山坡上,“玄奘取经东归古道”纪念碑讲述着《西游记》中神话而又真实的史实。

沿着瓦罕走廊继续向西,便是瓦罕走廊中部的托克满苏。塔吉克语意为“水磨盘”。它像一个巨大的石头制作而成的磨盘,在帕米尔高原不停的旋转着,虽然哨所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卫国戍边的使命始终没有变。

再往西行,就进入了鲜花盛开的地方--克克吐鲁克。这里的守防官兵用“鲜花盛开”描绘着诗一般的冰川哨所。而“头顶蓝天、脚踏白云,四季风雪、草木皆无”才是这里真实的写照。

那一年,一个叫杨书成的排长红着黑紫的脸,忸忸怩怩地蹭到团政委张普选跟前,欲言又止。政委催他,有事尽管说。

“报告政委,我……我想……想请个假……”

“请假???”

“我想到明铁盖边防连看……看草。我九个月没下山了,忘了绿颜色是啥样儿了,草该发芽了吧?我只看一眼就行。”

所有在场的人都没有想到杨排长会为这个事请假。大家沉默着,慢慢地,所有的眼圈都红了。

“看草……看草……”最后,张政委下了一个天大的决心,慷慨地说:“给你五天假,跟我的车到团部,看树去。”

海拔3200米的团部,有着树冠高高的白杨,在春风浩荡的四月,该发芽了吧。这是团政委能给予杨书成的最高奖励。看看浸染着顽强与活力的绿草,成了雪山之中边关军人的一种心愿,一种朝圣般的行为。

从请假看草到罐头里长出蒜苗,从想绿色想的发疯到现在温室大棚绿色天天相伴。边防官兵走了一段漫长的“绿之梦”。

继续向西南方向前进约20公里,有一道铁丝网静静地立在中国和阿富汗的边界上。1963年11月,中阿两国签订了《边界条约》,正式划定了两国在瓦罕走廊的边界线。中阿1、2号界碑就耸立在铁丝网前50米处,这一立立出了全世界时差最悬殊的陆地边境(中国和阿富汗相差3个半时区),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陆地边境之一。它虽是我国瓦罕走廊的终点,但却是我们边防军人的守点。

从公元399年,晋朝法显西行求佛,到高僧玄奘取经东归、唐朝高仙芝轻骑灭小勃律国,以及沿途中隐约可见的国民党边防军营盘遗址。再到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在瓦罕走廊建立起的坚固而强大国防。

虽然瓦罕走廊失去了昔日来往不绝古丝绸之路的繁华,但是随着邻国之间的和睦相处、红其拉甫口岸的开放,相信不久的将来瓦罕走廊仍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风雪边关,我们因为你而存在

边关,祖国疆土的门户,国家主权的象征。而边防军人作为祖国边境线最前沿的哨兵。他们始终牢记职责,时刻准备着,随时为祖国和人民牺牲一切。

仗可以百年不打,兵不能一日不练。作为瓦罕走廊的边防军人,肩负着守卫祖国领土完整、打击敌对势力和恐怖分子的神圣使命。如何没有过硬的军事本领,就很难担负起强边固防的职责。

翻开瓦罕走廊的历史。19世纪末,由于沙俄的侵略扩张,中俄两国曾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整个帕米尔高原发生争端。与此同时,俄英两大帝国由于在中亚争夺势力范围,也不断在阿富汗地区发生冲突。为避免进一步的冲突,1895年3月11日,英俄抛开了两个最重要的当事国中国与阿富汗,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不但划定两国在帕米尔的势力分界线,而且将兴都库什山北麓与帕米尔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划作两国间的“隔离带”,即“缓冲地带”。全长约460公里的瓦罕走廊,而在我国境内仅有约90多公里,其余300多公里在阿富汗境内。历史上,瓦罕走廊曾属我国管辖。

这是一段耻辱的历史,它深深地刺痛着边关军人的心,也正是因为这种伤痛,才让我们这些边防军人更加懂得了――“边关”。

“没有练就军事硬功,不算合格边关士兵”,这已成为瓦罕走廊里边防军人的铮铮誓言。

驻守瓦罕走廊之初,有一位久经战场的老连长,为提高官兵们的军事素质,在海拔4300米的雪山上,组织一次抢占4700米山头演习。

结果,参加演习的40名官兵中,在规定的时间内,只有2名战士上气不接下气地爬到了目的地,其他人员因强烈的高原缺氧反应,上吐下泻,差一点出人命。

为此,一个“如何适应高原缺氧,练就过硬军事素质”的讨论,成为了代代官兵不懈探索的课题。

……

如今,零下三十多度,边关战士争着在茫茫雪海里进行耐寒训练,一呆就是二三个小时。

强烈紫外线下,官兵们戴上防护眼镜和面罩进行耐高温训练,皮肤由白变红、红变黑,不知道脱掉了多少层皮。甚至有些战友因训练时防护不当,皮肤被紫外线灼伤后,带着高原疤痕回家。

2012年,卡拉其古下士郑全军,参加兰州军区军事比武,获得乘车射击课目的“金奖”,荣立二等功1次;2013年,克克吐鲁克中士戚大军参加团“雄鹰杯”军事比武一举拿下投弹、射击、五公里等课目的2个第一、3个第二的优异成绩,荣立三等功1次。

严格的边境管控,成功的涉边处置,是检验边防军人军事训练的唯一途径。

2012年9月下旬,护边员克里木用CDMA手机报告,距达不达尔乡还有3公里的皮斯岭山口发现可疑人员。

某边防连连长刘建伟迅速组织应急班出动,前往20公里处的事发地点,仅用80分钟,就成功抓获了5名想潜逃到阿境内参加“圣战”的恐怖分子。

去年7月11日,在瓦罕走廊20多公里,向右拐的一个山口,军、警、护联合出动,抓获了1名因在塔吉克斯坦旅游迷失方向误入我境的德国男子。

一个护边员就是一个哨兵,一个蒙古包就是一坐哨所。塔吉克、柯尔克孜、地方乡政府、边防派出所已与驻守在瓦罕走廊里的边防军人建立了军、警、民、护四位一体的管边控边联防机制,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边疆社会稳定默默地奉献着!

捧一把雪山泥土,装一块高原石头。明铁盖边防连四级军士长崔伟说:“当兵13年多,最大的收获就是给捡回来的石头命名为‘忠诚’、‘军魂’、‘利剑’等等!因为退伍时可以带回家。”

常年守防在瓦罕走廊里的边关军人也说:山上的石头会说话,冰川的泥土会唱歌。戍边时间越长,对高原情感越浓,无论走到哪里,身在何处,雪域高原总使他们魂牵梦绕,难割难舍。

冰封哨所暖,雪裹边关固。近年来,由于瓦罕走廊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和国家也在逐步地改善边防官兵的设施建设。先后配备多功能巡逻车、修建边防执勤路、架设营区监控系统,特别是为守防官兵新建了功能齐全的第五代新营房,官兵们“吃上了营养餐、吸上了保健氧、学习有网络、电话通家乡”。虽然高寒缺氧的恶劣自然环境依然在考验着每一名边关军人,但是训练、巡逻、生活、学习等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托克满苏边防连连长孙龙飞激动地说:“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戍边守防,边关对于我们这些新一代边防军人来讲,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扎根帕米尔、忠诚戍边关!”

冰川点位,我们因为你而战斗

90多公里的瓦罕走廊,几十个海拔5000米上的冰川点位。 天宫巧匠勾画出了帕米尔高原的自然奇观,而终年驻守在这里的边关军人用生命铸起铜墙铁壁般的边疆防线。

2013年8月1月16时30分许,我办公室里的电话,“叮铃铃……叮铃铃……”地响个不停。

“教导员,教导员……”卫星电话的另一头某边防连连长刘建伟嗓音嘶哑地呼叫着,“高……高栋昏迷了。”“你们现在在什么位置?昏迷多长时间了……”我不停的问道。

“我们刚从点位下来时,小高突然躺在地上不动,脸色苍白,怎么叫他,他也不答应?我们应该怎么办?”“你抓紧时间组织执勤人员向外送,我安排人去接。”

多年的高原经验告诉我,高栋出现的情况可能是高原肺水肿。而小高出事的地点就是瓦罕走廊深处地一个冰川――克克考勒克达坂。

我立即安排军医杜成俊准备急救器材和药品,并组织6名抢救队员布置救援方案。同时,将情况迅速上报上级。

狂风卷着雪花,冰冷刺骨的河水,在海拔5200多米的冰川上,7名执勤队员一会儿抬着、一会儿背着,冒风雪、淌冰河,他们早已把缺氧、寒冷抛在脑后,马不停蹄地向冰川下奔去。

救援车辆到达冰川脚下后,队员们迅速向冰川前进,一公里、两公里、三公里……随海拔的不断升高,也出现了头痛、恶心等高原反应。可是没有一人停住脚步,没有一人拖后腿。

两队人员从相距15公里缩短到14公里、13公里、12公里……终于于23时50分许在7公里左右的地方相遇。

经过军医杜成俊细致地诊断,确定为因冒雪巡逻、天气寒冷、路途劳累加之感冒引发高原肺水肿,杜军医就地给小高肌注了一支减轻肺水肿的急救针,进行人工呼吸后,并及时用便携式氧气瓶给他吸氧。

上天没有因为边防战士生命垂危而眷恋,风雪没有因为边关军人救人心切而停止。雪越来越大,路越来越滑,救援队员们走一步滑一下,冰河里的洪水也已经没过大腿。为了战友的生命,他们不停奔袭、前进着。

15公里的路程,历时13个多小时,于2月凌晨6时10分许,将高栋抬上了上级前来营救的救护车上。

一次巡逻就是一次生死离别,一次凯旋就是一次丰收喜悦。离别的是年轻战友的生命,喜悦的是祖国边关的安宁。

2012年5月10日。因工作需要,我到某边防连蹲点,正好赶上连队要去执勤。

鹅毛般的大雪,飘落在克克吐鲁克的上空。11时许,在连队翻译马尔旦带领下,全副武装向点位出发。

坐在高原多功能巡逻车上,代理排长戚大军让大家进一步检查随身携带的装具,并强调一定要把鞋带系好,他说:“下车后要过近500多米宽的乱石滩,如果鞋带没有系鞋带,就可能把脚扭伤”。我心里在想没有那么可怕吧,但还是按照排长的要求,系好鞋带。

2个小时后,巡逻车只能到达距执勤点还有4公里的地方,翻译马尔旦命令大家由乘车改为徒步。

古人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边关的执勤巡逻路何止上青天。

走进乱石滩,我才知道为什么戚排长让大家系好鞋带。因为我从石头上滑下摔倒了2次。

“不好,冰缝!”有着冰川执勤经验的下士马小龙大声的喊叫道。冰裂缝是冰川上潜伏的杀手,虽然不宽,但却深不见底,有些甚至深达百米,往往让人猝不及防。在马翻译的正确指挥下,执勤队员顺利通过冰裂缝。

雪盲、紫外线、冰裂缝……给巡逻官兵造成的伤害都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我们每走一步都仿佛要在用尽最后一口气前进。

经过5个多小时的跋涉,当目的地就在前方,队伍里的每一个人都像是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由于经过长达8个月的大雪封山期,界碑已经被深深地埋在了雪下,我们只能拿出国旗,面对祖国宣誓。

2001年“9·11”阿富汗战争的爆发,美国想借道瓦罕走廊,使原本祥和、宁静的边关,如似一盆熊熊烈火,引起国内外人们的关注。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帕米尔高原,我们按上级指示,整装准时到达海拔5020米的执勤点,严密防范阿富汗难民或武装分子涌入我境。

父亲两个月前不幸遭遇车祸,手术花费逾万元,仍卧床不起。因担心影响儿子工作,母亲一直瞒着。入伍不到一年的战士何龙得知真情后,把巨大的痛苦咽进肚里,只是遥对家乡的方向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就毅然扛起钢枪战斗在风雪边境线上。

维吾尔族翻译马木提江回家完婚才6天,得知连队要执行任务,便告别新娘归队。按照当地风俗,结婚必须满15天才能离家。他说:“冰川哨所是我的家!”

海拔5000多米的执勤点上,零下30多度的雪夜,尽管官兵都戴着皮帽子、皮手套,穿着皮背心、皮大衣、棉皮鞋等各种防寒服,但寒风仍旧钻心透骨。为了防止冻伤,每隔一段时间,克克吐鲁克边防连原指导员高金德都要组织大家就起来运动运动。

“没有闪烁的霓虹,没有喧闹的人流,脚踏帕米尔的冰雪,守卫着祖国的边境;为了神圣的界碑,为了边关的安宁,我们愿意默默地奉献青春……”。歌声伴随着狂风的呼啸,在漆黑寂静的雪域高原上空久久回荡,震慑着白茫茫的国境边防线!

……

这就是圣洁的边关,这就是界碑所在的地方。海拔高,我们的执勤标准更高;氧气缺,但我们的精神绝不缺。

因为点位在那里,瓦罕走廊里的边防官兵要历尽艰险一次次奔赴;因为界碑在那里,一代代帕米尔人要前仆后继用生命去守护。这是一条神秘而又艰险的走廊,却是边关官兵日日月月要走下去的路。(图/文 王烈)
高清:揭秘驻守神秘瓦罕走廊的解放军生活--军事--人民网
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4/0310/c1011-24589553.html
瓦罕走廊,祖国西部边陲一条充满着神奇色彩又令世人向往的通道。

这条横亘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天路”, 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与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古往今来兵家必争之地,更是我国与阿富汗之间的唯一陆上通道。它与阿富汗、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接壤,素有“鸡鸣四国走廊”之称。

蓝天、白云、雪山、牧场,仙境般地瓦罕走廊;戍边、守防、执勤、站岗,钢铁般地边关卫士。

18年的边关岁月,能作为这边关军人中一粒微不足道的“红细胞”,我身感成分荣幸,每每回忆,有很多往事渐渐变得模糊,甚至淡忘,可是那些爬冰卧雪、执勤巡逻、抗缺氧、斗严寒的画面铭刻终生。

神秘走廊,我们因为你而向往

从新疆塔什库尔干县向南约80公里处,由西往东的喀拉库力秋河和由南向北的红其拉甫河,在这里交汇成为塔什库尔干河,便是我国瓦罕走廊的起点。

塔什库尔干河的北面就是传说中“汉日天种美丽神话”公主堡的遗址。相传,在一千多年前,有一位汉族公主远嫁波斯。当送亲的队伍来到克孜库尔干山下,突遇匪乱,为保护公主安全,就近把公主安顿在陡峭的山岗上面,四周严密把守,每天的饮食专门用一根绳子吊上去。不久,匪乱平息,随从恭请公主启程,不料公主居然已怀有身孕!原来,公主在山顶的时候,每天有一个骑着金马的王子,从太阳里飞出,来到山上和公主约会。公主腹中的孩子就是“汉日天种”。忠心的随从就地安营扎寨,用石头在山顶上建起宫殿(日后称作“公主堡”),并拥立为王。随从们则在山岗附近的开荒种粮。一年后,公主生下一个英俊的男孩,成为朅盘陀国人的祖先。

与其遥相呼应,独立红顶楼房,便是常年驻守在这里的喀什军分区某边防连所在地--卡拉其古,柯尔克孜语意为“黑洞”,因地处瓦罕走廊咽喉部位,常年狂风肆虐,环境恶劣而得名。

“公主堡下练精兵,龙头山上谋打赢。”该连连长刘建伟幽默地说道。“横批,守瓦罕走廊”。

沿喀拉库力秋河向西约3公里处。在克孜库尔干山和红其拉甫群山簇拥的冰峰下,一座座红房顶、金墙壁的“惠民”房映入眼帘。勤劳、纯朴的柯尔克孜牧民在高原的阳光下,赶着牛羊放牧于山水之间。这个具高原色彩和时代气息的原生态村庄,便是瓦罕走廊第一村――排依克村,它也是我国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唯一一个柯尔克孜民族的村庄。

过瓦罕三桥,沿明铁盖河向里约10公里,就是中外著名的明铁盖达坂。塔吉克语意为“一千峰骆驼”。这一带的最珍贵野生动物——帕米尔大头羊是马可·波罗经过这里时发现的,他把这一发现写入了《马可·波罗游记》,所以国际野生动物组织又将其命名为“马可·波罗羊”。

“古道倚长剑,边关铸军魂。”一句朴素而富有激情的红色标语在雪山之中显的非常醒目。罗卜盖孜前哨班驻扎在此。

哨班向前约200米处,海拔4500多米罗卜盖孜沟的山坡上,“玄奘取经东归古道”纪念碑讲述着《西游记》中神话而又真实的史实。

沿着瓦罕走廊继续向西,便是瓦罕走廊中部的托克满苏。塔吉克语意为“水磨盘”。它像一个巨大的石头制作而成的磨盘,在帕米尔高原不停的旋转着,虽然哨所的官兵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是卫国戍边的使命始终没有变。

再往西行,就进入了鲜花盛开的地方--克克吐鲁克。这里的守防官兵用“鲜花盛开”描绘着诗一般的冰川哨所。而“头顶蓝天、脚踏白云,四季风雪、草木皆无”才是这里真实的写照。

那一年,一个叫杨书成的排长红着黑紫的脸,忸忸怩怩地蹭到团政委张普选跟前,欲言又止。政委催他,有事尽管说。

“报告政委,我……我想……想请个假……”

“请假???”

“我想到明铁盖边防连看……看草。我九个月没下山了,忘了绿颜色是啥样儿了,草该发芽了吧?我只看一眼就行。”

所有在场的人都没有想到杨排长会为这个事请假。大家沉默着,慢慢地,所有的眼圈都红了。

“看草……看草……”最后,张政委下了一个天大的决心,慷慨地说:“给你五天假,跟我的车到团部,看树去。”

海拔3200米的团部,有着树冠高高的白杨,在春风浩荡的四月,该发芽了吧。这是团政委能给予杨书成的最高奖励。看看浸染着顽强与活力的绿草,成了雪山之中边关军人的一种心愿,一种朝圣般的行为。

从请假看草到罐头里长出蒜苗,从想绿色想的发疯到现在温室大棚绿色天天相伴。边防官兵走了一段漫长的“绿之梦”。

继续向西南方向前进约20公里,有一道铁丝网静静地立在中国和阿富汗的边界上。1963年11月,中阿两国签订了《边界条约》,正式划定了两国在瓦罕走廊的边界线。中阿1、2号界碑就耸立在铁丝网前50米处,这一立立出了全世界时差最悬殊的陆地边境(中国和阿富汗相差3个半时区),也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陆地边境之一。它虽是我国瓦罕走廊的终点,但却是我们边防军人的守点。

从公元399年,晋朝法显西行求佛,到高僧玄奘取经东归、唐朝高仙芝轻骑灭小勃律国,以及沿途中隐约可见的国民党边防军营盘遗址。再到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在瓦罕走廊建立起的坚固而强大国防。

虽然瓦罕走廊失去了昔日来往不绝古丝绸之路的繁华,但是随着邻国之间的和睦相处、红其拉甫口岸的开放,相信不久的将来瓦罕走廊仍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新景象。

风雪边关,我们因为你而存在

边关,祖国疆土的门户,国家主权的象征。而边防军人作为祖国边境线最前沿的哨兵。他们始终牢记职责,时刻准备着,随时为祖国和人民牺牲一切。

仗可以百年不打,兵不能一日不练。作为瓦罕走廊的边防军人,肩负着守卫祖国领土完整、打击敌对势力和恐怖分子的神圣使命。如何没有过硬的军事本领,就很难担负起强边固防的职责。

翻开瓦罕走廊的历史。19世纪末,由于沙俄的侵略扩张,中俄两国曾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内的整个帕米尔高原发生争端。与此同时,俄英两大帝国由于在中亚争夺势力范围,也不断在阿富汗地区发生冲突。为避免进一步的冲突,1895年3月11日,英俄抛开了两个最重要的当事国中国与阿富汗,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不但划定两国在帕米尔的势力分界线,而且将兴都库什山北麓与帕米尔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划作两国间的“隔离带”,即“缓冲地带”。全长约460公里的瓦罕走廊,而在我国境内仅有约90多公里,其余300多公里在阿富汗境内。历史上,瓦罕走廊曾属我国管辖。

这是一段耻辱的历史,它深深地刺痛着边关军人的心,也正是因为这种伤痛,才让我们这些边防军人更加懂得了――“边关”。

“没有练就军事硬功,不算合格边关士兵”,这已成为瓦罕走廊里边防军人的铮铮誓言。

驻守瓦罕走廊之初,有一位久经战场的老连长,为提高官兵们的军事素质,在海拔4300米的雪山上,组织一次抢占4700米山头演习。

结果,参加演习的40名官兵中,在规定的时间内,只有2名战士上气不接下气地爬到了目的地,其他人员因强烈的高原缺氧反应,上吐下泻,差一点出人命。

为此,一个“如何适应高原缺氧,练就过硬军事素质”的讨论,成为了代代官兵不懈探索的课题。

……

如今,零下三十多度,边关战士争着在茫茫雪海里进行耐寒训练,一呆就是二三个小时。

强烈紫外线下,官兵们戴上防护眼镜和面罩进行耐高温训练,皮肤由白变红、红变黑,不知道脱掉了多少层皮。甚至有些战友因训练时防护不当,皮肤被紫外线灼伤后,带着高原疤痕回家。

2012年,卡拉其古下士郑全军,参加兰州军区军事比武,获得乘车射击课目的“金奖”,荣立二等功1次;2013年,克克吐鲁克中士戚大军参加团“雄鹰杯”军事比武一举拿下投弹、射击、五公里等课目的2个第一、3个第二的优异成绩,荣立三等功1次。

严格的边境管控,成功的涉边处置,是检验边防军人军事训练的唯一途径。

2012年9月下旬,护边员克里木用CDMA手机报告,距达不达尔乡还有3公里的皮斯岭山口发现可疑人员。

某边防连连长刘建伟迅速组织应急班出动,前往20公里处的事发地点,仅用80分钟,就成功抓获了5名想潜逃到阿境内参加“圣战”的恐怖分子。

去年7月11日,在瓦罕走廊20多公里,向右拐的一个山口,军、警、护联合出动,抓获了1名因在塔吉克斯坦旅游迷失方向误入我境的德国男子。

一个护边员就是一个哨兵,一个蒙古包就是一坐哨所。塔吉克、柯尔克孜、地方乡政府、边防派出所已与驻守在瓦罕走廊里的边防军人建立了军、警、民、护四位一体的管边控边联防机制,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和边疆社会稳定默默地奉献着!

捧一把雪山泥土,装一块高原石头。明铁盖边防连四级军士长崔伟说:“当兵13年多,最大的收获就是给捡回来的石头命名为‘忠诚’、‘军魂’、‘利剑’等等!因为退伍时可以带回家。”

常年守防在瓦罕走廊里的边关军人也说:山上的石头会说话,冰川的泥土会唱歌。戍边时间越长,对高原情感越浓,无论走到哪里,身在何处,雪域高原总使他们魂牵梦绕,难割难舍。

冰封哨所暖,雪裹边关固。近年来,由于瓦罕走廊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党和国家也在逐步地改善边防官兵的设施建设。先后配备多功能巡逻车、修建边防执勤路、架设营区监控系统,特别是为守防官兵新建了功能齐全的第五代新营房,官兵们“吃上了营养餐、吸上了保健氧、学习有网络、电话通家乡”。虽然高寒缺氧的恶劣自然环境依然在考验着每一名边关军人,但是训练、巡逻、生活、学习等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托克满苏边防连连长孙龙飞激动地说:“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戍边守防,边关对于我们这些新一代边防军人来讲,也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扎根帕米尔、忠诚戍边关!”

冰川点位,我们因为你而战斗

90多公里的瓦罕走廊,几十个海拔5000米上的冰川点位。 天宫巧匠勾画出了帕米尔高原的自然奇观,而终年驻守在这里的边关军人用生命铸起铜墙铁壁般的边疆防线。

2013年8月1月16时30分许,我办公室里的电话,“叮铃铃……叮铃铃……”地响个不停。

“教导员,教导员……”卫星电话的另一头某边防连连长刘建伟嗓音嘶哑地呼叫着,“高……高栋昏迷了。”“你们现在在什么位置?昏迷多长时间了……”我不停的问道。

“我们刚从点位下来时,小高突然躺在地上不动,脸色苍白,怎么叫他,他也不答应?我们应该怎么办?”“你抓紧时间组织执勤人员向外送,我安排人去接。”

多年的高原经验告诉我,高栋出现的情况可能是高原肺水肿。而小高出事的地点就是瓦罕走廊深处地一个冰川――克克考勒克达坂。

我立即安排军医杜成俊准备急救器材和药品,并组织6名抢救队员布置救援方案。同时,将情况迅速上报上级。

狂风卷着雪花,冰冷刺骨的河水,在海拔5200多米的冰川上,7名执勤队员一会儿抬着、一会儿背着,冒风雪、淌冰河,他们早已把缺氧、寒冷抛在脑后,马不停蹄地向冰川下奔去。

救援车辆到达冰川脚下后,队员们迅速向冰川前进,一公里、两公里、三公里……随海拔的不断升高,也出现了头痛、恶心等高原反应。可是没有一人停住脚步,没有一人拖后腿。

两队人员从相距15公里缩短到14公里、13公里、12公里……终于于23时50分许在7公里左右的地方相遇。

经过军医杜成俊细致地诊断,确定为因冒雪巡逻、天气寒冷、路途劳累加之感冒引发高原肺水肿,杜军医就地给小高肌注了一支减轻肺水肿的急救针,进行人工呼吸后,并及时用便携式氧气瓶给他吸氧。

上天没有因为边防战士生命垂危而眷恋,风雪没有因为边关军人救人心切而停止。雪越来越大,路越来越滑,救援队员们走一步滑一下,冰河里的洪水也已经没过大腿。为了战友的生命,他们不停奔袭、前进着。

15公里的路程,历时13个多小时,于2月凌晨6时10分许,将高栋抬上了上级前来营救的救护车上。

一次巡逻就是一次生死离别,一次凯旋就是一次丰收喜悦。离别的是年轻战友的生命,喜悦的是祖国边关的安宁。

2012年5月10日。因工作需要,我到某边防连蹲点,正好赶上连队要去执勤。

鹅毛般的大雪,飘落在克克吐鲁克的上空。11时许,在连队翻译马尔旦带领下,全副武装向点位出发。

坐在高原多功能巡逻车上,代理排长戚大军让大家进一步检查随身携带的装具,并强调一定要把鞋带系好,他说:“下车后要过近500多米宽的乱石滩,如果鞋带没有系鞋带,就可能把脚扭伤”。我心里在想没有那么可怕吧,但还是按照排长的要求,系好鞋带。

2个小时后,巡逻车只能到达距执勤点还有4公里的地方,翻译马尔旦命令大家由乘车改为徒步。

古人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而边关的执勤巡逻路何止上青天。

走进乱石滩,我才知道为什么戚排长让大家系好鞋带。因为我从石头上滑下摔倒了2次。

“不好,冰缝!”有着冰川执勤经验的下士马小龙大声的喊叫道。冰裂缝是冰川上潜伏的杀手,虽然不宽,但却深不见底,有些甚至深达百米,往往让人猝不及防。在马翻译的正确指挥下,执勤队员顺利通过冰裂缝。

雪盲、紫外线、冰裂缝……给巡逻官兵造成的伤害都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我们每走一步都仿佛要在用尽最后一口气前进。

经过5个多小时的跋涉,当目的地就在前方,队伍里的每一个人都像是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由于经过长达8个月的大雪封山期,界碑已经被深深地埋在了雪下,我们只能拿出国旗,面对祖国宣誓。

2001年“9·11”阿富汗战争的爆发,美国想借道瓦罕走廊,使原本祥和、宁静的边关,如似一盆熊熊烈火,引起国内外人们的关注。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的帕米尔高原,我们按上级指示,整装准时到达海拔5020米的执勤点,严密防范阿富汗难民或武装分子涌入我境。

父亲两个月前不幸遭遇车祸,手术花费逾万元,仍卧床不起。因担心影响儿子工作,母亲一直瞒着。入伍不到一年的战士何龙得知真情后,把巨大的痛苦咽进肚里,只是遥对家乡的方向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就毅然扛起钢枪战斗在风雪边境线上。

维吾尔族翻译马木提江回家完婚才6天,得知连队要执行任务,便告别新娘归队。按照当地风俗,结婚必须满15天才能离家。他说:“冰川哨所是我的家!”

海拔5000多米的执勤点上,零下30多度的雪夜,尽管官兵都戴着皮帽子、皮手套,穿着皮背心、皮大衣、棉皮鞋等各种防寒服,但寒风仍旧钻心透骨。为了防止冻伤,每隔一段时间,克克吐鲁克边防连原指导员高金德都要组织大家就起来运动运动。

“没有闪烁的霓虹,没有喧闹的人流,脚踏帕米尔的冰雪,守卫着祖国的边境;为了神圣的界碑,为了边关的安宁,我们愿意默默地奉献青春……”。歌声伴随着狂风的呼啸,在漆黑寂静的雪域高原上空久久回荡,震慑着白茫茫的国境边防线!

……

这就是圣洁的边关,这就是界碑所在的地方。海拔高,我们的执勤标准更高;氧气缺,但我们的精神绝不缺。

因为点位在那里,瓦罕走廊里的边防官兵要历尽艰险一次次奔赴;因为界碑在那里,一代代帕米尔人要前仆后继用生命去守护。这是一条神秘而又艰险的走廊,却是边关官兵日日月月要走下去的路。(图/文 王烈)
高清:揭秘驻守神秘瓦罕走廊的解放军生活--军事--人民网
http://military.people.com.cn/n/2014/0310/c1011-24589553.html
2012年9月下旬,护边员克里木用CDMA手机报告,距达不达尔乡还有3公里的皮斯岭山口发现可疑人员。

某边防连连长刘建伟迅速组织应急班出动,前往20公里处的事发地点,仅用80分钟,就成功抓获了5名想潜逃到阿境内参加“圣战”的恐怖分子。
向守卫边疆的解放军致敬
向守家护边、英勇的人民子弟兵致敬!
谁再附上一卫星全貌地图就好了
迷失方向误入我境的德国男子。

这年头八股怎么也这么奇怪了
可不可以开发边境游?随边防战士一起走走边防线
还是看不惯那个小喇叭口
八帕都是中国的!
瓦罕走廊的路是很不好走的。我记得看过google earth的地形图。英国人和俄国人划界的时候很缺德。故意把好走的路划进了巴基斯坦。所以阿富汗跟我国接壤的那一丝国土,其实恰好是个山峰在中间,没路可走。
圣战分子只出不进最好
这地方地理位置太重要了,一定要守住守好
地势险要也不是坏事
没有他们的奉献,就没有我们的平安
这才是最伟大的人
不知道夏天的时候是不是路要好走一些?
一圈一圈的转,就是没有图出来{:soso_e113:}
“”沿途中隐约可见的国民党边防军营盘遗址”,应该不是常公的部队吧?
向戍边卫士致敬!
给子弟兵敬礼!   
致敬!!!!!!!!!!!!!!
2012年9月下旬,护边员克里木用CDMA手机报告,

抓获了1名因在塔吉克斯坦旅游迷失方向误入我境的德国男 ...
这是塔吉克族的民兵,守卫边疆的雄鹰。
高原直升机
要到那年才会进驻为常规装备
抢救时能大大提高效率
向高原卫士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又是一片不见于课本的流失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