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关于古代领衔出任地方官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52:50
比方说,唐代刘晏领户部尚书衔出任地方盐铁使,或是明代领侍郎衔出任地方总督,
这种中央官衔是纯粹荣誉性的吗?还是能实际增加权力?
他们和在中央真正管事的尚书、侍郎是什么关系?普通的上下级?
PS.日本战国的话,地方大名有时也能弄到一些职务,大膳大夫修理亮什么的。老虎应该不会真跑去京都,去管天皇的伙食问题,那真的在干这事的人是啥官职?或者说根本不存在?
谢谢大家解答的说
比方说,唐代刘晏领户部尚书衔出任地方盐铁使,或是明代领侍郎衔出任地方总督,
这种中央官衔是纯粹荣誉性的吗?还是能实际增加权力?
他们和在中央真正管事的尚书、侍郎是什么关系?普通的上下级?
PS.日本战国的话,地方大名有时也能弄到一些职务,大膳大夫修理亮什么的。老虎应该不会真跑去京都,去管天皇的伙食问题,那真的在干这事的人是啥官职?或者说根本不存在?
谢谢大家解答的说
这种中央官衔是纯粹荣誉性的吗?还是能实际增加权力?

不是纯粹荣誉性的,有实际意义。
他们和在中央真正管事的尚书、侍郎是什么关系?普通的上下级?

比如明朝某官,挂x部侍郎头衔担任某省巡抚,那么跟中央部级部门,x部的侍郎是平级关系,但是外派期间,应该不直接隶属x部。

笼统的说,早期郡县制帝国,设置的地方官员级别较低,权力较小,出现大范围性事件(如洪水、干旱、瘟疫等)难以解决问题,需要多方协调(往往因为级别低而导致协调不力)。后来设置挂职中央的地方要员,为的就是处理这种重大事件。

说白了就是郡县2级制不能满足需求,而又没有直接设置(常设)高一级、大区级地方行政长官的一种政治妥协方式。

但是设置之时往往考虑不周,仓促上阵容易有漏洞,所以经常这些地方要员变成割据势力首领,比如东汉的州刺史、州牧。
不是纯粹荣誉性的,有实际意义。

比如明朝某官,挂x部侍郎头衔担任某省巡抚,那么跟中央部级部门,x部 ...
也就是说,对地方上来讲,此人就全权代表了中央X部?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工作组?
总而言之,谢谢科普!这个问题困扰很久了
也有政治抚恤的因素
比如A和B都够资格当枢密副使,皇上选择了A,但不能不对重臣B有所交代
就给个枢密副使,判某某州(如果没有京官的头衔,只能叫知某某州)。
B同样可以领到枢密副使的薪水,也可以穿二品朝服,尽管他还在地方任职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3-6 09:12
也有政治抚恤的因素
比如A和B都够资格当枢密副使,皇上选择了A,但不能不对重臣B有所交代
就给个枢密副使 ...
对宋一朝来说是这样。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3-6 09:12
也有政治抚恤的因素
比如A和B都够资格当枢密副使,皇上选择了A,但不能不对重臣B有所交代
就给个枢密副使 ...
对宋朝来说,判xx州的基本都是中枢政治斗争失败被贬出京城的角色了啊
jppjt 发表于 2014-3-6 11:03
对宋朝来说,判xx州的基本都是中枢政治斗争失败被贬出京城的角色了啊
不一定,看判哪一州了,北宋有四百个州,所谓“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
宋朝和历朝一样,既有繁华富贵之乡,又有瘴疠毒虫之地
判大名府,判苏州府,判杭州府等等。都是美差
如果真是被贬谪,而且皇帝很恼火
连判某州的权利也没有,直接贬去边境做从九品驿丞。
后期政治腐败,甚至可能在上任路上被山贼暗杀
明朝我知道是由于那些军事长官品级太低,所以一般会加个尚书提高品级,但是这个尚书基本上都不用上任的来自: Android客户端
日本武将封官主要是显示自己的身份,刚好天皇也缺钱,所以天皇就随便卖官给地方大名,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4-3-6 11:26
不一定,看判哪一州了,北宋有四百个州,所谓“打下四百座军州都姓赵”。
宋朝和历朝一样,既有繁华富贵 ...
宋早期对士大夫还算不错,一般贬到杭州就是最南的地方了,指到新党和元佑党党争激烈的时候,才会贬到岭南之类的边远地区去。其实苏轼,富弼,还有后面的蔡京都被贬到过杭州的啊
也有政治抚恤的因素
比如A和B都够资格当枢密副使,皇上选择了A,但不能不对重臣B有所交代
就给个枢密副使 ...
判某州事在宋代相当于通判吧,通判在宋初与知州事同级且互不统属,负有监察知州及以下州僚佐之权。但以后逐渐成为知州佐贰。宋代知州主要就是由京官担任,也有边境地区的军州由高级武官兼任的。决须知知州在宋代职权很重,既管民政又有军权,所以许多知州还兼一路钤辖主管州所在路的兵马,一路的最高军政长官安抚使兼知州也是比比皆是。这是宋代不同于明清的地方。只要是曾任寺监丞郎以上、翰林学士、御史、谏官、舍人、给事中等官员的京官都可以出外知某州。同样也是贬谪大臣政治斗争的手段之一。
可笑所以哈哈 发表于 2014-3-6 17:37
判某州事在宋代相当于通判吧,通判在宋初与知州事同级且互不统属,负有监察知州及以下州僚佐之权。但以后 ...
不可能
通判虽不受知州行政领导,但级别低于知州
知州正四品,通判五品到六品
古代四品以下为小臣,理论上连面圣的机会都没有(朝鲜王朝三品以下就是小臣)
京官不可能兼任如此下职
而且宋代好像没有以枢密使副出知的例子。好像有三公、三师及使相的例子。一般以殿阁学士、直学士、待制的头衔居多。
不可能
通判虽不受知州行政领导,但级别低于知州
知州正四品,通判五品到六品

你不能用明清套用宋的制度。我说了,宋代知州职权很重。宋代有自己的一套铨选制度,可以参考宋史选举志与职官志。而且官职职事不分的情况很长时间存在,要不也就不会有元丰改制。这是和明清截然不同的。
宋代知州与安抚使称为帅臣,因为掌军。这是明清可比的?
宋早期对士大夫还算不错,一般贬到杭州就是最南的地方了,指到新党和元佑党党争激烈的时候,才会贬到岭南 ...
寇准被贬到过琼州
可笑所以哈哈 发表于 2014-3-6 17:57
你不能用明清套用宋的制度。我说了,宋代知州职权很重。宋代有自己的一套铨选制度,可以参考宋史选举志与 ...
宋朝知州没啥权力,否则又会演变成赵大最害怕的节度使。
军权首先与知州无缘(仅保留捕盗的治安兵力)
财权由直接对中央负责的转运使,盐铁使管理
知州无一例外均由文官出任,平常也就和师爷断断案子而已。
所以宋朝包青天那么有名。
可笑所以哈哈 发表于 2014-3-6 17:37
判某州事在宋代相当于通判吧,通判在宋初与知州事同级且互不统属,负有监察知州及以下州僚佐之权。但以后 ...
受不了。
宋朝的高职低配叫判,如团长干连长的活就可以叫判。平级任职叫知,如正处级县长就是知,低职高配叫发遣或权发遣
可笑所以哈哈 发表于 2014-3-6 18:41
寇准被贬到过琼州
寇准还是性格问题吧,得罪了所有人的后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