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论魏延子午谷奇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7:21:31
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本人也是三国迷,不管好坏就给它转过来供大家茶余饭后讨论下,权当放松了:
链接:http://blog.renren.com/blog/305857555/732981771
这是一个争论了1700多年的公案,至今未能有权威人仕给它定论。支持魏延者多是军方人士,反对者多是社会名流、学者。

    魏延向诸葛亮建议,由其亲率五千精兵,日夜兼程,又派五千运粮兵随后跟进,自阳平关出发,至褒中转向东行进,到子午谷南端谷口,走子午谷北上,十天内可到长安。镇西将军夏侯懋坐镇长安,他是一位纨绔子弟,若闻蜀汉大军兵临城下,必弃城坐船而逃,长安到不战而下。而长安城里的粮食可为所用,等到魏中央大军自东方增援来,可能须二十日以后才到。另一方面,丞相可亲率主力大军,从褒斜谷行进,至北谷口,转东行,过郿县,会师于长安。这样,自长安以西不再属于魏国所有。



    这是第一次北伐前夕,魏延将军向丞相兼北伐军统帅诸葛亮的建议内容,这就是三国时代著名的魏延“子午谷奇谋”。而当时,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危险,不采纳。



    蜀汉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采取的是“虚指关中,暗取陇右”的策略。在此次北伐的第一阶段,蜀军以政治攻势加军事手段,迅速攻陷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占领了魏国大片领土。



    在前景一片乐观的情形下,诸葛亮相信自己不用魏延之子午谷奇谋是对的,其它蜀汉将军亦会这样认同,即使是魏延本人此时亦不吱声了。



    但后来的失街亭(今甘肃省秦安县陇城镇,位于天水之东北方向几十公里,是古时天水郡连接安定郡的官道途中咽喉之地)同时亦失去——列柳城(今甘肃省张家川县龙山镇,离街亭只有20里)。令蜀将马谡、高翔所统率的三万蜀军几乎全部丧失,蜀军不得不退回汉中。



    此后,魏延将军经常在人前人后嘀咕,“早用我计,已取长安多时了。”



    魏延的计划要进攻的目标就是关中地区。在地理上,自潼关以西的魏国土地上,可粗分为四大块:(自东向西排列)关中、陇右、凉州、西域。前两者属于雍州,后两者属于凉州。关中,就是指以长安为中心的八百里秦川,就是今天的陕西省中部,多属于平原地带;所谓陇右,亦称陇上、陇西,即今甘肃省东南部、四川省西北部等地域;凉州就是指今天的的甘肃省大部份地区,青海省部份地区;西域就是今天的新疆自治区(由凉州兼管)。



    与魏延计划不同的是,诸葛亮主张首先攻取陇右地区,待站稳脚根再图关中及其他地区。在条件成熟时,就向东杀出函谷关,攻取关东各州。诸葛亮的多次北伐(除最后的一次外)都瞄准魏境的陇右,以此作为第一步的战略目标。后来,蒋琬和姜维的多次北伐亦是瞄准陇右之地。这也说明陇右地区具有高度的军事价值。



    进攻陇右的优点在于:



    一、 陇右战场远离长安、远离潼关,蜀军在攻城夺寨之时,魏主力大军和中央援军没这么快赶到。蜀军可斯斯然的进攻而无后顾之忧。待十天、半月后,魏主力大军增援到来之时,这边蜀军已攻下了目标了,此时蜀军可腾出手来对付魏援兵,甚至可中途伏击并包围魏援兵。如此一来,蜀军可反客为主,以逸待劳,胜算较高。



    二、 蜀军的主力部队多由步兵构成,骑兵很少,全军不足万骑。在陇右地区的丘陵地带作战,利于步兵,骑兵则失去优势。在两军作战中,以步兵为主的蜀军将不输于以骑兵为主要突击力量的魏军。若在关中平原地带,蜀步兵部队面对魏骑的万马冲刺,容易被击破。



    进攻陇右的缺点:



    蜀军主力部队离开汉中后,留守汉中的兵力不多,不足以独立进行抗击魏军入侵的任务。蜀军以陇右(汉中地区的西北方向)为进攻目标,则关中方面(汉中以北)的魏军可大举南下进犯,还有上庸地区(汉中地区的东面)的魏军亦可由东向西进攻汉中。



    处于陇右地区的蜀军如能大量消灭魏军,魏国则无遐顾及你这个弱点。倘若蜀军进攻陇右方面未能有大的进展,魏军损失不大,魏军统帅若有足够的胆识,魏国朝廷亦有后续部队增援,一旦施之于汉中方面,那蜀国有面临亡国的危险!



    当年姜维驻军于沓中(位于武都东北方向),全军进行屯田种麦,魏军没有受到打击,仅有表面的一点威胁。终于等来了魏国三路大军挺进汉中、阴平、沓中,蜀国在两个月后就亡国了。(若蜀军进攻关中地区,就等于汉中地区多了一道外围防线)



    对于这个弱点,诸葛亮了然于胸。所以虽然蜀军有十多万,但凡是进攻陇右之时,只动用了几万人,远不足十万人马。亦即留下了大量的部队守卫汉中,以备不测。



    而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计划,除了诸葛亮本人已有了谋取陇右的计划外,亦看出了魏延子午谷计划的多个弊端,无法实施。



    下面对魏延子午谷计划进行详细分析:



    一、 从阳平关出发的五千精兵至褒中后,顺秦岭山脉东行至子午谷南口处,走了约四百里,入子午谷后在谷内走了五百里多,到了北谷口,自北谷口至长安城约有一百六十里。要求日夜兼程,十天内到达。子午谷小路崎岖难行,有些路段未必可通行,要求士兵平均日行百里,如此强度的行军,士兵体力极度消耗,到长安城下已是强弩之末,战斗力已非常嬴弱。孙子曰:趋百里之利者,必蹶上将军。更何况现在是千里趋利。



    二、 魏延亲北五千精兵先到达长安城下,后面有运粮兵五千随后跟进,算来应有三天的时间差。倘若情况并不是当初预计那样,镇西将军夏侯懋乘船逃跑,长安可不战而下。而是,魏军不出城交战,坚守待援。长安及周围城池兵力不下三万人,魏延你能不能攻下长安城?



    三、 魏延子午谷计划最大的优点就是隐蔽性、突然性。子午谷是崎岖小路,路上走的人很少,如果魏国的情报工作做的不好,真的是兵临长安之前犹未发觉!但问题是,诸葛亮亲率主力大军近十万人走褒斜谷大路时,那魏国必然很快就知道蜀军入侵,则魏国必然进入战备状态,关中、陇右都会进行警戒,各条道路都会被军队关注、巡哨,一些重要的路口、关隘都会派军队把守。而此时,魏延的精兵可能尚未出谷,在谷口必然会有一番厮杀,如此一来,就失去了突然性。



    四、 倘若魏国的情报工作做的很好,在诸葛亮向皇上递交《出师表》时就走漏了风声,传回魏朝里。则魏军必然会在关陇各地加强警戒,魏延在子午谷行进时,有可能被魏军重兵截杀。而蜀军兵力太少,不足以自救。



    五、 魏延计划最大的缺点就是轻敌,设想中蜀军突然出现在城下,魏将必然弃城逃走,连夏侯懋从水上逃走都设计好了。当时的魏国法律,弃城逃走是要坐牢的,甚至乎杀头。即使夏侯懋有此想法,属下也会劝阻他。由于轻敌,魏延直接统率的亦只五千士兵,兵力严重不足,而且是孤军深入魏国重地,风险太大了!



    综合而言,诸葛亮的陇右计划易于在战术上达成目标,蜀军曾在陇右地区取得多次战役胜利,陇右以南的阴平郡、武都郡被并入蜀国的版图。



    但在战略上,即使陇右各郡全部被蜀军占领,蜀军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如凉州在西面的威胁,东面关中的威胁,关东援军被魏朝源源不断地派往前线,不仅威胁在陇右的蜀军,而且还威胁到汉中地区的安全。



    魏延的子午谷计划亦可称为关中计划,因为主要是夺取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还有控制潼关以阻止关东援军的进入。这样在战略上就可以达到割裂关西、关东的联系,至于陇右、凉州等地,则可以徐徐图之,这毕竟已成瓮中之鳖了。



    魏延计划在战略上充满了魅力,但在实施中是否可行,还有诸多未知数。如:其一、蜀魏已多年未交战了,魏军的战斗力现在究竟如何,蜀军帅将都心中无底。其二、蜀军以步兵为主,能否在关中平原打败以骑兵为主的魏军呢?其三、魏延你孤军深入,兵力不足,倘若诸葛亮的主力大军不能及时与你相会,你会不会被消灭掉?



    诸葛亮的前几次北伐中,都是贯彻既定的陇右计划,受粮食问题困扰未能成功。但在其一生中最后一次北伐时,却倾向于魏延的关中计划,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打关中地区。唯一不同的是没有派魏延率一支偏师走子午谷小路。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间接的承认了魏延的战略方向的正确性。诸葛亮可能此时已清楚自己的生命周期已不大长了,蜀国的文臣如许晴、法正等都不长寿,恐怕自己也长寿不了多少。自己在世之时,蜀国还有希望打败魏国,复兴汉室,身后就难有人承担此任。所以,时间是如此紧迫,不能再兜圈子了,必须实行对蜀国在战略上最为有利的那套方案——魏延的关中计划。其实诸葛亮指挥的第六次北伐就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山寨版。



    当然在实施时,在细节上,觉得走子午谷太危险了,所以这一步还是没有做,其他的诸葛都做了。



    其实,诸葛亮的担心确实有道理。历史上,曾有一支军队在子午谷行军时,被敌人伏击过。那就是:在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闯王高迎祥率五万兵马从上庸地区向陕西进军时,就选择走子午谷小路。经过艰难的十五天行军,在其快到谷口时,遭到官军孙传庭的伏击。结果,全军覆没,闯王被俘。



    在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中,刚出斜谷口的蜀军先后进攻了北原和阳遂,但因安西将军郭淮早有准备,蜀军攻寨受挫。交战地点在关中地区,魏中央援军到来真是好快!不久,司马懿统率的中央大军就赶到了,在渭水以南,蜀魏展开了大决战,司马懿大败,丢掉了好几个军寨,被迫退往渭水以北重新下寨,并从此坚守不出。此时,从郿县至长安以西地区都属于不设防地带(不包括长安城),蜀军可以直逼长安,或在靠近长安的武功地区下寨。但诸葛亮都不取,而是选择在郿县一带,靠近斜谷口的五丈原下寨。这反映了孔明的谨慎态度,担心司马懿抄蜀军之后路。



    只可惜,诸葛亮先生不幸在五丈原病逝,蜀军的北伐大计只好作罢!



    笔者根据当时的环境,蜀军魏军的特点,结合早年曾阅读过多部兵书,对魏延子午谷奇谋进行改良创新,做一次事后诸葛亮!设计了两种新的子午谷计划,希望能弥补原计划的缺陷,以飨同好。



    创新A计划:



    以魏延为前督,统领二万马步兵作为第一梯队先行。而在第一梯队中,选二千铁骑作为快遣部队日夜兼程从汉中___ 褒中(再向东走约400里)____子午谷南口(再向北走500多里)____子午谷北口,在子午谷北口暂时扎住,控制住这险要隘口,等待后续部队跟上会合,然后再进行下一步。休整一天后魏延的第一梯队继续出发,约行160里就到长安城下。



    诸葛亮亲率主力大军约六万人,并附带有随军辎重,紧跟魏延,走相同的路线____即子午谷道路,但不要求日夜兼程,而应劳逸相结合。



    当到达子午谷北口时,诸葛分出一支偏师不少于一万五千兵力,由赵云将军统率,不去长安,而是直向东行,攻击近300里外的潼关。



    而诸葛本人统率余下的约四万多主力大军,向北去长安,与魏延军会合。



    在出汉中之时,诸葛亮应派一支偏师驻防在褒斜谷南口之褒中一带,扼守险要之处,防止魏军从斜谷攻入,占领褒中,断绝蜀军之粮道能退路。这支偏师应在5000人以上。



    在子午谷南口处,亦要驻防一支偏师,不少于5000人规模,守卫后方,保卫粮道及退路,防范魏军从其它途径抄击(主要是防上庸地区的魏军袭击)。



    在子午谷北口处,亦应留驻有3000兵马以上,以扼守子午谷北端,保卫后勤补给线。



    以上为子午谷方案之大略,并附有几点要求。



    要求1:魏延第一梯队在进攻长安前,应派出一支善长格斗的小分队,乔装打扮成老百姓,混进逃难的难民队伍中,涌成长安城。(注:长安有内城、外城之分,外城的城门设有瓮城)白天混进去,晚上乘黑夜放火制造城中混乱,并抢夺魏军兵刃,杀死魏兵,打开城门,迎接蜀军大部队进城。



    要求2:假若乔装放火赚不开城门,则魏延部不宜立即攻城(城中兵力不少),此时应扫清长安城外的魏军,把一些小城、小军营荡平,并等候诸葛亮大军会师。合兵后,可三面攻城,虚留东门不攻,暗中在不远处设下伏兵。长安城守敌若顶不住蜀军的三面攻击,有可能选择向薄弱处(东门)突围,则就中伏击了。



    要求3:赵云率一支偏师进攻潼关时,可让部份士兵乔装打扮成败逃魏军从长安撤向潼关,赚开城门。潼关城门是瓮城设计,应小心处置。一旦赚开城门,蜀军大队即时涌入。



    要求4:若赵去部无法以乔装赚开城门,则须立即奋力攻城,魏军若处置不当,或兵力不足(估计只有五千兵以下),有可能攻下潼关。若在三天内不能攻下潼关,赵云宜停止攻城,在城外不远处征发民夫大挖壕堑、布鹿角、筑土城,以围困潼关城,以阻止关东援军通过潼关进入关中与蜀军会战(意思就是阻援;魏国援军之最大值可能会达三十万之多)。



    要求5:若蜀军攻下长安后,可派一部份兵力加强赵云部,以长期坚守潼关,完全阻止关东大军西进。蜀军主力应向西进发,攻击陇右各郡。同时大力改造魏军战俘,为我所用;大量招募当地百姓从军,壮大蜀军。一旦关陇稳固后,则西指凉州,再收西域。小蜀国就成了大蜀国。



    要求6:如果赵云部并未能攻下潼关城,阻援只是依托城外蜀军构筑的工事来进行,这样难以支撑太长时间。关东援军的十万以上大军早晚会把你的那点工事踏平。所以,当诸葛亮的主力大军解决了长安城的守军后,除留一部份守卫新占领区(包括长安等),主力部队应由诸葛亮本人亲率到潼关。一面暗设伏兵,另一面让赵云诈败撤退,诱使魏军西进并坠入包围圈中,一举歼灭。这一招可吃掉魏军的先锋部队,为下一步的决战打好基础。



    创新 B计划:



    诸葛亮亲率主力大军约六万人马出阳平关,走褒斜谷道路(600多里)。其中首先以2000骑兵开路,日夜兼程快速创先占领褒斜谷北端谷口处,驻守此地,以掩护蜀国大部队安全地在谷中行军(防范截杀)。褒斜谷道路相对较平坦,利于大部队行军,更利于辎重运输,但亦易被魏军发现。



    在长安的魏军雍凉都督若知道蜀军从褒斜谷进军,必会派兵在褒斜谷至郿县一带驻守(多从长安及周围调兵),以阻止蜀军进军。



    魏延率另一支部队约三万人马(不能少于二万人),并辎重队随后出发。出阳平,从褒中转向东(行400里),走子午谷500里。以昼伏夜行的方式来隐蔽部队,并保存士兵体力。将到达子午谷北端谷口时,按理应有魏军把守或巡哨(估计兵力不多),应突然发起袭击把他们干掉。蜀军兵力占优势 ,采用突袭方式,胜之不难。然后以急行军方式,走160里,到达长安城。



    此时,长安守军不多(主力已调至郿县),而关东的朝廷援兵还未到达。应立即攻城,歼灭守军。



    驻防在郿县及斜谷口一带的魏军,此时正在与诸葛亮大军对峙。若一旦听到长安告急,必迅速回师长安,则蜀军乘势追击。而魏延部亦从东向西夹击,则有全歼魏关中主力的可能。



    若会战胜利了,蜀军应派一支偏师(不少于二万人)去抢夺东边的潼关。这支偏师将见机行事:若关东援軍未至,则奋力攻取潼关城;若关东主力已至,则构筑工事,拖住关东援军,等待蜀军主力到来决战。



    以上是作战方案的大略,并附有若干要求。



    要求1:若魏延部出子午谷到达长安城下,如强攻未能奏效,则应防范在郿县一带的魏关中主力回师救长安。此时,魏延应停止攻城,以小部份部队虚张声势留在长安城下,主力应向西堵截回师的大部队,与诸葛亮的追击大军合围魏军,争取全歼魏军。



    要求2:当合力消灭了魏关中大军后,但此前魏延并未能攻下长安城。鉴于长安城守军不多,蜀军两路会师后,对长安城应进行三面猛攻,待所有魏军都集中到这三面防守后,并等待其出现疲惫不堪的状态。突然又一支蜀军部队出现在长安未设防的一面,此时魏军已不便抽调部队回防,蜀军要攻进城里是十拿九稳的。一旦攻入外城后,宜派部队堵截魏军向内城撤退,否则会增大下一步进攻内城的难度。尽量在外城消灭魏军大部份兵力,则内城亦不难攻破。



    要求3:魏朝中央援军已进至潼关以西,并与蜀军的偏师遭遇,则诸葛亮宜率主力增援,争取以野战歼灭魏大军。方案如下:以原偏师部队以诈败引诱魏军西进并深入腹地,使其远离潼关。然后诸葛亮以其擅长的八阵图击败魏军,魏军在野战失败后会扎营坚守。此时,诸葛亮另遣一支偏师(不少于二万人)偷袭潼关,若成功,可斩断魏军粮道;若魏主力大军闻迅急回师救援,则蜀军可在追击和伏击中得到野战的机会,前后夹击魏军,有望全歼魏中央大军。



    要求4:蜀军宜乘胜扫清关中魏军残余势力,大力招募人民入伍从军,大力改造魏军战俘;同时,派出主力大军进攻陇右,为以后的进军凉州打好基础。由于陇右等地少数民族移民颇多,应做好安抚羌胡工作。



    注意:创新A 计划仅适用于第一次北伐,若不成功不能重复运用。



    创新A与创新B计划在实施之时,若能有东吴在魏国东线发动攻击,则可大大减轻来自关东的压力,成功系数较高。

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本人也是三国迷,不管好坏就给它转过来供大家茶余饭后讨论下,权当放松了:
链接:http://blog.renren.com/blog/305857555/732981771
这是一个争论了1700多年的公案,至今未能有权威人仕给它定论。支持魏延者多是军方人士,反对者多是社会名流、学者。

    魏延向诸葛亮建议,由其亲率五千精兵,日夜兼程,又派五千运粮兵随后跟进,自阳平关出发,至褒中转向东行进,到子午谷南端谷口,走子午谷北上,十天内可到长安。镇西将军夏侯懋坐镇长安,他是一位纨绔子弟,若闻蜀汉大军兵临城下,必弃城坐船而逃,长安到不战而下。而长安城里的粮食可为所用,等到魏中央大军自东方增援来,可能须二十日以后才到。另一方面,丞相可亲率主力大军,从褒斜谷行进,至北谷口,转东行,过郿县,会师于长安。这样,自长安以西不再属于魏国所有。



    这是第一次北伐前夕,魏延将军向丞相兼北伐军统帅诸葛亮的建议内容,这就是三国时代著名的魏延“子午谷奇谋”。而当时,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危险,不采纳。



    蜀汉第一次北伐时,诸葛亮采取的是“虚指关中,暗取陇右”的策略。在此次北伐的第一阶段,蜀军以政治攻势加军事手段,迅速攻陷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占领了魏国大片领土。



    在前景一片乐观的情形下,诸葛亮相信自己不用魏延之子午谷奇谋是对的,其它蜀汉将军亦会这样认同,即使是魏延本人此时亦不吱声了。



    但后来的失街亭(今甘肃省秦安县陇城镇,位于天水之东北方向几十公里,是古时天水郡连接安定郡的官道途中咽喉之地)同时亦失去——列柳城(今甘肃省张家川县龙山镇,离街亭只有20里)。令蜀将马谡、高翔所统率的三万蜀军几乎全部丧失,蜀军不得不退回汉中。



    此后,魏延将军经常在人前人后嘀咕,“早用我计,已取长安多时了。”



    魏延的计划要进攻的目标就是关中地区。在地理上,自潼关以西的魏国土地上,可粗分为四大块:(自东向西排列)关中、陇右、凉州、西域。前两者属于雍州,后两者属于凉州。关中,就是指以长安为中心的八百里秦川,就是今天的陕西省中部,多属于平原地带;所谓陇右,亦称陇上、陇西,即今甘肃省东南部、四川省西北部等地域;凉州就是指今天的的甘肃省大部份地区,青海省部份地区;西域就是今天的新疆自治区(由凉州兼管)。



    与魏延计划不同的是,诸葛亮主张首先攻取陇右地区,待站稳脚根再图关中及其他地区。在条件成熟时,就向东杀出函谷关,攻取关东各州。诸葛亮的多次北伐(除最后的一次外)都瞄准魏境的陇右,以此作为第一步的战略目标。后来,蒋琬和姜维的多次北伐亦是瞄准陇右之地。这也说明陇右地区具有高度的军事价值。



    进攻陇右的优点在于:



    一、 陇右战场远离长安、远离潼关,蜀军在攻城夺寨之时,魏主力大军和中央援军没这么快赶到。蜀军可斯斯然的进攻而无后顾之忧。待十天、半月后,魏主力大军增援到来之时,这边蜀军已攻下了目标了,此时蜀军可腾出手来对付魏援兵,甚至可中途伏击并包围魏援兵。如此一来,蜀军可反客为主,以逸待劳,胜算较高。



    二、 蜀军的主力部队多由步兵构成,骑兵很少,全军不足万骑。在陇右地区的丘陵地带作战,利于步兵,骑兵则失去优势。在两军作战中,以步兵为主的蜀军将不输于以骑兵为主要突击力量的魏军。若在关中平原地带,蜀步兵部队面对魏骑的万马冲刺,容易被击破。



    进攻陇右的缺点:



    蜀军主力部队离开汉中后,留守汉中的兵力不多,不足以独立进行抗击魏军入侵的任务。蜀军以陇右(汉中地区的西北方向)为进攻目标,则关中方面(汉中以北)的魏军可大举南下进犯,还有上庸地区(汉中地区的东面)的魏军亦可由东向西进攻汉中。



    处于陇右地区的蜀军如能大量消灭魏军,魏国则无遐顾及你这个弱点。倘若蜀军进攻陇右方面未能有大的进展,魏军损失不大,魏军统帅若有足够的胆识,魏国朝廷亦有后续部队增援,一旦施之于汉中方面,那蜀国有面临亡国的危险!



    当年姜维驻军于沓中(位于武都东北方向),全军进行屯田种麦,魏军没有受到打击,仅有表面的一点威胁。终于等来了魏国三路大军挺进汉中、阴平、沓中,蜀国在两个月后就亡国了。(若蜀军进攻关中地区,就等于汉中地区多了一道外围防线)



    对于这个弱点,诸葛亮了然于胸。所以虽然蜀军有十多万,但凡是进攻陇右之时,只动用了几万人,远不足十万人马。亦即留下了大量的部队守卫汉中,以备不测。



    而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计划,除了诸葛亮本人已有了谋取陇右的计划外,亦看出了魏延子午谷计划的多个弊端,无法实施。



    下面对魏延子午谷计划进行详细分析:



    一、 从阳平关出发的五千精兵至褒中后,顺秦岭山脉东行至子午谷南口处,走了约四百里,入子午谷后在谷内走了五百里多,到了北谷口,自北谷口至长安城约有一百六十里。要求日夜兼程,十天内到达。子午谷小路崎岖难行,有些路段未必可通行,要求士兵平均日行百里,如此强度的行军,士兵体力极度消耗,到长安城下已是强弩之末,战斗力已非常嬴弱。孙子曰:趋百里之利者,必蹶上将军。更何况现在是千里趋利。



    二、 魏延亲北五千精兵先到达长安城下,后面有运粮兵五千随后跟进,算来应有三天的时间差。倘若情况并不是当初预计那样,镇西将军夏侯懋乘船逃跑,长安可不战而下。而是,魏军不出城交战,坚守待援。长安及周围城池兵力不下三万人,魏延你能不能攻下长安城?



    三、 魏延子午谷计划最大的优点就是隐蔽性、突然性。子午谷是崎岖小路,路上走的人很少,如果魏国的情报工作做的不好,真的是兵临长安之前犹未发觉!但问题是,诸葛亮亲率主力大军近十万人走褒斜谷大路时,那魏国必然很快就知道蜀军入侵,则魏国必然进入战备状态,关中、陇右都会进行警戒,各条道路都会被军队关注、巡哨,一些重要的路口、关隘都会派军队把守。而此时,魏延的精兵可能尚未出谷,在谷口必然会有一番厮杀,如此一来,就失去了突然性。



    四、 倘若魏国的情报工作做的很好,在诸葛亮向皇上递交《出师表》时就走漏了风声,传回魏朝里。则魏军必然会在关陇各地加强警戒,魏延在子午谷行进时,有可能被魏军重兵截杀。而蜀军兵力太少,不足以自救。



    五、 魏延计划最大的缺点就是轻敌,设想中蜀军突然出现在城下,魏将必然弃城逃走,连夏侯懋从水上逃走都设计好了。当时的魏国法律,弃城逃走是要坐牢的,甚至乎杀头。即使夏侯懋有此想法,属下也会劝阻他。由于轻敌,魏延直接统率的亦只五千士兵,兵力严重不足,而且是孤军深入魏国重地,风险太大了!



    综合而言,诸葛亮的陇右计划易于在战术上达成目标,蜀军曾在陇右地区取得多次战役胜利,陇右以南的阴平郡、武都郡被并入蜀国的版图。



    但在战略上,即使陇右各郡全部被蜀军占领,蜀军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如凉州在西面的威胁,东面关中的威胁,关东援军被魏朝源源不断地派往前线,不仅威胁在陇右的蜀军,而且还威胁到汉中地区的安全。



    魏延的子午谷计划亦可称为关中计划,因为主要是夺取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还有控制潼关以阻止关东援军的进入。这样在战略上就可以达到割裂关西、关东的联系,至于陇右、凉州等地,则可以徐徐图之,这毕竟已成瓮中之鳖了。



    魏延计划在战略上充满了魅力,但在实施中是否可行,还有诸多未知数。如:其一、蜀魏已多年未交战了,魏军的战斗力现在究竟如何,蜀军帅将都心中无底。其二、蜀军以步兵为主,能否在关中平原打败以骑兵为主的魏军呢?其三、魏延你孤军深入,兵力不足,倘若诸葛亮的主力大军不能及时与你相会,你会不会被消灭掉?



    诸葛亮的前几次北伐中,都是贯彻既定的陇右计划,受粮食问题困扰未能成功。但在其一生中最后一次北伐时,却倾向于魏延的关中计划,目标是一致的,就是打关中地区。唯一不同的是没有派魏延率一支偏师走子午谷小路。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是间接的承认了魏延的战略方向的正确性。诸葛亮可能此时已清楚自己的生命周期已不大长了,蜀国的文臣如许晴、法正等都不长寿,恐怕自己也长寿不了多少。自己在世之时,蜀国还有希望打败魏国,复兴汉室,身后就难有人承担此任。所以,时间是如此紧迫,不能再兜圈子了,必须实行对蜀国在战略上最为有利的那套方案——魏延的关中计划。其实诸葛亮指挥的第六次北伐就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山寨版。



    当然在实施时,在细节上,觉得走子午谷太危险了,所以这一步还是没有做,其他的诸葛都做了。



    其实,诸葛亮的担心确实有道理。历史上,曾有一支军队在子午谷行军时,被敌人伏击过。那就是:在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闯王高迎祥率五万兵马从上庸地区向陕西进军时,就选择走子午谷小路。经过艰难的十五天行军,在其快到谷口时,遭到官军孙传庭的伏击。结果,全军覆没,闯王被俘。



    在诸葛亮的最后一次北伐中,刚出斜谷口的蜀军先后进攻了北原和阳遂,但因安西将军郭淮早有准备,蜀军攻寨受挫。交战地点在关中地区,魏中央援军到来真是好快!不久,司马懿统率的中央大军就赶到了,在渭水以南,蜀魏展开了大决战,司马懿大败,丢掉了好几个军寨,被迫退往渭水以北重新下寨,并从此坚守不出。此时,从郿县至长安以西地区都属于不设防地带(不包括长安城),蜀军可以直逼长安,或在靠近长安的武功地区下寨。但诸葛亮都不取,而是选择在郿县一带,靠近斜谷口的五丈原下寨。这反映了孔明的谨慎态度,担心司马懿抄蜀军之后路。



    只可惜,诸葛亮先生不幸在五丈原病逝,蜀军的北伐大计只好作罢!



    笔者根据当时的环境,蜀军魏军的特点,结合早年曾阅读过多部兵书,对魏延子午谷奇谋进行改良创新,做一次事后诸葛亮!设计了两种新的子午谷计划,希望能弥补原计划的缺陷,以飨同好。



    创新A计划:



    以魏延为前督,统领二万马步兵作为第一梯队先行。而在第一梯队中,选二千铁骑作为快遣部队日夜兼程从汉中___ 褒中(再向东走约400里)____子午谷南口(再向北走500多里)____子午谷北口,在子午谷北口暂时扎住,控制住这险要隘口,等待后续部队跟上会合,然后再进行下一步。休整一天后魏延的第一梯队继续出发,约行160里就到长安城下。



    诸葛亮亲率主力大军约六万人,并附带有随军辎重,紧跟魏延,走相同的路线____即子午谷道路,但不要求日夜兼程,而应劳逸相结合。



    当到达子午谷北口时,诸葛分出一支偏师不少于一万五千兵力,由赵云将军统率,不去长安,而是直向东行,攻击近300里外的潼关。



    而诸葛本人统率余下的约四万多主力大军,向北去长安,与魏延军会合。



    在出汉中之时,诸葛亮应派一支偏师驻防在褒斜谷南口之褒中一带,扼守险要之处,防止魏军从斜谷攻入,占领褒中,断绝蜀军之粮道能退路。这支偏师应在5000人以上。



    在子午谷南口处,亦要驻防一支偏师,不少于5000人规模,守卫后方,保卫粮道及退路,防范魏军从其它途径抄击(主要是防上庸地区的魏军袭击)。



    在子午谷北口处,亦应留驻有3000兵马以上,以扼守子午谷北端,保卫后勤补给线。



    以上为子午谷方案之大略,并附有几点要求。



    要求1:魏延第一梯队在进攻长安前,应派出一支善长格斗的小分队,乔装打扮成老百姓,混进逃难的难民队伍中,涌成长安城。(注:长安有内城、外城之分,外城的城门设有瓮城)白天混进去,晚上乘黑夜放火制造城中混乱,并抢夺魏军兵刃,杀死魏兵,打开城门,迎接蜀军大部队进城。



    要求2:假若乔装放火赚不开城门,则魏延部不宜立即攻城(城中兵力不少),此时应扫清长安城外的魏军,把一些小城、小军营荡平,并等候诸葛亮大军会师。合兵后,可三面攻城,虚留东门不攻,暗中在不远处设下伏兵。长安城守敌若顶不住蜀军的三面攻击,有可能选择向薄弱处(东门)突围,则就中伏击了。



    要求3:赵云率一支偏师进攻潼关时,可让部份士兵乔装打扮成败逃魏军从长安撤向潼关,赚开城门。潼关城门是瓮城设计,应小心处置。一旦赚开城门,蜀军大队即时涌入。



    要求4:若赵去部无法以乔装赚开城门,则须立即奋力攻城,魏军若处置不当,或兵力不足(估计只有五千兵以下),有可能攻下潼关。若在三天内不能攻下潼关,赵云宜停止攻城,在城外不远处征发民夫大挖壕堑、布鹿角、筑土城,以围困潼关城,以阻止关东援军通过潼关进入关中与蜀军会战(意思就是阻援;魏国援军之最大值可能会达三十万之多)。



    要求5:若蜀军攻下长安后,可派一部份兵力加强赵云部,以长期坚守潼关,完全阻止关东大军西进。蜀军主力应向西进发,攻击陇右各郡。同时大力改造魏军战俘,为我所用;大量招募当地百姓从军,壮大蜀军。一旦关陇稳固后,则西指凉州,再收西域。小蜀国就成了大蜀国。



    要求6:如果赵云部并未能攻下潼关城,阻援只是依托城外蜀军构筑的工事来进行,这样难以支撑太长时间。关东援军的十万以上大军早晚会把你的那点工事踏平。所以,当诸葛亮的主力大军解决了长安城的守军后,除留一部份守卫新占领区(包括长安等),主力部队应由诸葛亮本人亲率到潼关。一面暗设伏兵,另一面让赵云诈败撤退,诱使魏军西进并坠入包围圈中,一举歼灭。这一招可吃掉魏军的先锋部队,为下一步的决战打好基础。



    创新 B计划:



    诸葛亮亲率主力大军约六万人马出阳平关,走褒斜谷道路(600多里)。其中首先以2000骑兵开路,日夜兼程快速创先占领褒斜谷北端谷口处,驻守此地,以掩护蜀国大部队安全地在谷中行军(防范截杀)。褒斜谷道路相对较平坦,利于大部队行军,更利于辎重运输,但亦易被魏军发现。



    在长安的魏军雍凉都督若知道蜀军从褒斜谷进军,必会派兵在褒斜谷至郿县一带驻守(多从长安及周围调兵),以阻止蜀军进军。



    魏延率另一支部队约三万人马(不能少于二万人),并辎重队随后出发。出阳平,从褒中转向东(行400里),走子午谷500里。以昼伏夜行的方式来隐蔽部队,并保存士兵体力。将到达子午谷北端谷口时,按理应有魏军把守或巡哨(估计兵力不多),应突然发起袭击把他们干掉。蜀军兵力占优势 ,采用突袭方式,胜之不难。然后以急行军方式,走160里,到达长安城。



    此时,长安守军不多(主力已调至郿县),而关东的朝廷援兵还未到达。应立即攻城,歼灭守军。



    驻防在郿县及斜谷口一带的魏军,此时正在与诸葛亮大军对峙。若一旦听到长安告急,必迅速回师长安,则蜀军乘势追击。而魏延部亦从东向西夹击,则有全歼魏关中主力的可能。



    若会战胜利了,蜀军应派一支偏师(不少于二万人)去抢夺东边的潼关。这支偏师将见机行事:若关东援軍未至,则奋力攻取潼关城;若关东主力已至,则构筑工事,拖住关东援军,等待蜀军主力到来决战。



    以上是作战方案的大略,并附有若干要求。



    要求1:若魏延部出子午谷到达长安城下,如强攻未能奏效,则应防范在郿县一带的魏关中主力回师救长安。此时,魏延应停止攻城,以小部份部队虚张声势留在长安城下,主力应向西堵截回师的大部队,与诸葛亮的追击大军合围魏军,争取全歼魏军。



    要求2:当合力消灭了魏关中大军后,但此前魏延并未能攻下长安城。鉴于长安城守军不多,蜀军两路会师后,对长安城应进行三面猛攻,待所有魏军都集中到这三面防守后,并等待其出现疲惫不堪的状态。突然又一支蜀军部队出现在长安未设防的一面,此时魏军已不便抽调部队回防,蜀军要攻进城里是十拿九稳的。一旦攻入外城后,宜派部队堵截魏军向内城撤退,否则会增大下一步进攻内城的难度。尽量在外城消灭魏军大部份兵力,则内城亦不难攻破。



    要求3:魏朝中央援军已进至潼关以西,并与蜀军的偏师遭遇,则诸葛亮宜率主力增援,争取以野战歼灭魏大军。方案如下:以原偏师部队以诈败引诱魏军西进并深入腹地,使其远离潼关。然后诸葛亮以其擅长的八阵图击败魏军,魏军在野战失败后会扎营坚守。此时,诸葛亮另遣一支偏师(不少于二万人)偷袭潼关,若成功,可斩断魏军粮道;若魏主力大军闻迅急回师救援,则蜀军可在追击和伏击中得到野战的机会,前后夹击魏军,有望全歼魏中央大军。



    要求4:蜀军宜乘胜扫清关中魏军残余势力,大力招募人民入伍从军,大力改造魏军战俘;同时,派出主力大军进攻陇右,为以后的进军凉州打好基础。由于陇右等地少数民族移民颇多,应做好安抚羌胡工作。



    注意:创新A 计划仅适用于第一次北伐,若不成功不能重复运用。



    创新A与创新B计划在实施之时,若能有东吴在魏国东线发动攻击,则可大大减轻来自关东的压力,成功系数较高。

双十二事变的时候,王耀武的部队在汉中,他就打算用子午奇谋突袭西安。结果呢?按唐纵日记中转述王耀武自己的说法,进谷之后无食无宿,方知诸葛亮果然高明。PS,我不觉得魏延那时候的后勤保障会比王耀武强。
飞机啊飞机啊,丞相怎么没想到用空降兵突袭长安呢?就算没有坦克大炮重装备,可是魏军的装甲师在长安城里也用不了啊



有道理,长安是魏国重镇,有重兵集团驻扎,夏侯懋再纨绔也不可能不战就弃城而逃。5000兵力想攻取长安把握实在太低,闹不好就是全军覆灭的死局。更何况蜀军还要面临补给困难,行军距离过长的困难。巍延的计划连3分把握都没有。诸葛亮不可能冒这个险。

有道理,长安是魏国重镇,有重兵集团驻扎,夏侯懋再纨绔也不可能不战就弃城而逃。5000兵力想攻取长安把握实在太低,闹不好就是全军覆灭的死局。更何况蜀军还要面临补给困难,行军距离过长的困难。巍延的计划连3分把握都没有。诸葛亮不可能冒这个险。
要有骑兵突袭还差不多


就算诸葛亮采用了魏延的计划,而且魏延完全按预定计划打到了长安,而且夏侯懋也确实逃走了,诸葛亮和魏延最后也在长安会师了,又能怎么样?曹魏总体实力比蜀汉强出太多,蜀汉即使打下长安,也势必遭到曹魏的全力反击,最后还得退回原地凭险自保。
当战争双方实力有较大差距时,奇兵突出并不能改变战争的总体局势。
这个问题在下面链接的帖子里,各位同好有很多讨论,可以参考一下。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9636&highlight=

就算诸葛亮采用了魏延的计划,而且魏延完全按预定计划打到了长安,而且夏侯懋也确实逃走了,诸葛亮和魏延最后也在长安会师了,又能怎么样?曹魏总体实力比蜀汉强出太多,蜀汉即使打下长安,也势必遭到曹魏的全力反击,最后还得退回原地凭险自保。
当战争双方实力有较大差距时,奇兵突出并不能改变战争的总体局势。
这个问题在下面链接的帖子里,各位同好有很多讨论,可以参考一下。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 ... 9636&highlight=
支持魏延者多是军方人士,反对者多是社会名流、学者。这个结论是怎么的来的??《三国志》记载的是魏延在每次岁诸葛亮出征都提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并不是魏延只在第一次北伐中提出过。子午谷详细计划只是在《魏略》中记载。可信度并不高只能作为参考。《三国志》记载的是与亮异道会于潼关,没有说会与长安。好歹陈寿的父亲在马谡手下混过,参加过第一次北伐。
魏延带五千人攻取长安纯属吹牛。五千人轻装不带任何攻城器械打长安这样数一数二的坚城,和自寻死路有什么区别?
李世民率十万大军攻打洛阳,打了半年都没打下来,魏延比李世民如何?
魏延带五千人攻取长安纯属吹牛。五千人轻装不带任何攻城器械打长安这样数一数二的坚城,和自寻死路有什么区 ...
好象后来有人用相同的思路,更少的兵力打下了坚城成都。。。。
那个人叫邓艾。
TNT71 发表于 2014-3-23 07:44
好象后来有人用相同的思路,更少的兵力打下了坚城成都。。。。
那个人叫邓艾。
毛的相同思路,邓艾正面有人帮他把蜀国大部份军队咬住钉死在前线,蜀国内部基本已经没有可战之兵,东线和南线基本上防守兵力,想回救时间都赶不上,这种情况下他当然可以冒点险去。再加上打了这么久,蜀国内部本土大家族都他妈的想投降好搞自治,早和刘备的外来派离心离德,这种情况下只要有魏国大军出现在成都再打败一群没有战斗力的少爷兵和所谓的禁军,投降基本是没跑。这些条件魏延哪条具备,本身长安就有重兵,只要坚守援军很快就到,再说魏国正是上升期军事上也不是打什么大败仗,士气可用,这种情况下想靠一支轻装疲兵把人吓跑,那必须是他要和刘秀比运气才有可能发生,风险太大。
不看用险成功是在什么客观条件下,一味用险就是取死之道.
请拿出当时魏军在关中、陇右等地详细的驻军部署及军种情况、近期与本地区有关的军事调动,主要城镇、堡垒防御程度、地形地利,该地区军事动员能力、后勤支援能力,主要军事主官、将领的信息、地方官员情况等等情报。另外蜀军还有相应的自身情况。等你把这些都弄清楚了,再来替1800年前的古人做一次战役推演吧。否则仅凭陈寿寥寥数语的记载,你们就敢做关系数万古人生死的作战计划?所以只有诸葛氏魏文长这些掌握详细情报的当事人可以做出判断计划,任何后来人都是看客,你的任何计划对当时情况也是都是不适用的,是极度危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