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谷寻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19:14








子午谷寻幽


话说《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中写道:忽哨马报道:“魏主曹睿遣驸马夏侯楙,调关中诸路军马前来拒敌。”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干,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

由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描述,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子午谷”这条古道;上初中的时候,学中国古代史,随教材发了一本地图册,其中涉及三国的部分对于诸葛亮六出祁山不做表述,却登了一张“魏灭蜀形势263年”图,图中描述魏国尽起钟会、诸葛绪、邓艾三路大军由关中翻越秦岭和大巴山直捣成都灭亡蜀汉政权,其中钟会军兵分三路,分别由子午谷、骆谷、斜谷出关中越秦岭之天堑。课本上的子午谷似乎距我十分遥远,其实在我上这堂课的时候,子午谷就在距离教室东南方两千米的地方沉默着,等待着……

小的时候,我很少踏出大院,一年中很少的几次出游,总是去庙山或白石峪。子午镇——对年少的我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地方,更遑论沉默的子午谷。回西安后,我又忙于工作﹑谈恋爱﹑结婚,日子也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

直到有一天——我在电脑上安装了“谷歌地球”,上网打开软件,我就像久未回巢的鸽子一样,逐步的找到了我梦里常伴的那一片绿水青山:庙山和白石峪被挡在西安野生动物园后;内苑水库变成了动物园中的飞禽湖;张艺谋拍的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中内苑外景地上的那一片百年栗树林现在变成了动物园的草原区。向东看,笔直的子午大道的东南方是子午镇无疑,子午谷就在子午镇的西南边。

国庆长假,早上看天似乎不下雨了。我骑上新买的能跑120公里,1344瓦时的远程电动车向着多年的梦想之地出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55分钟后,我回到了南山脚下。我把航拍图画在小册子上,所以我大约知道路,在子午大道南口从东侧顺土路南下,东边是子午镇的西边沿。向南骑到子午中学门口,路到尽头,正好路过一位老人家,于是问路并攀谈了起来。他是西边南豆角村的退休工人吴师傅,讲了南豆角村的历史和附近一带的地形路线,十分详尽。谢过吴师傅,我向西经田埂路骑到南豆角村。过村到村南路口,又一次找到了小时候见到的石人头:在两棵两人合抱的古柏树之间,安放一个约一米五高的石人头像。头像无身无颈,尺寸有石碌碡的两个大,面朝东南,戴一顶唐代至明代的帽子,让我想起了郑和的样子,也可以说和张艺谋拍的电影《十面埋伏》中刘德华戴的帽子一样。面像是国字脸,皱眉立目,豹眼突出,鼻翼开张,呲上牙,嘴角上翘,面容可以概括为两个“八字”对头而立,人头上没有文字,据说可能雕刻于宋朝。这个人头像被本村人称之为“社公爷”,话说上古神农氏名后稷,一生教民种稼。去世前立遗嘱说:“埋我时把我的头露在地面上,我要看着五谷生长,看百姓丰衣足食”。他的精神感动了人们,后人便把他奉为神,并尊为“社公”。再后来,叫成了“社公爷”。神农氏后稷生活的年代在甲骨文时代之前,语焉不详,不可能如此活灵活现,这一传说作为一个民间故事还可以听听。据吴师傅说:七八十年代子午镇和黄良乡的村南各有一个和南豆角村一样的石人头,十几年前就不知道那去了。文革的时候,本村有一个人为“破四旧”想炸掉“社公爷”,他在石人头的眼下方打了一个眼,可还没等他放雷管就不知为什么原因“暴病”身亡,所以没炸成。后来用水泥把洞堵上了。我除了看到这个洞以外还在石人头顶上看到一个直径有五厘米的洞,凿的早了,刻痕平滑。这个“社公爷”还是小有名气的,在小雁塔边的西安博物院一层“京畿遗珍”厅挂有他的照片,就是把“南豆角村石人”写成了“南斗角村石人”,真不应该。

社公石爷的南边树下,立着南豆角村志。上说;据宋《长安志》记载:豆角镇在长安区南45里,分东豆角、西豆角。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改豆角镇为子午镇,将东豆角联入其内。后西豆角被山洪冲没,村民北移,始建南,北豆角村。南豆角村早在明代就是店铺鳞次、客商云集之地,据吴师傅说,四川人会问由子午谷到过关中的人:“你看到二百一十人头了吗?”不明所以的人会被问的一头雾水,出子午谷到过南豆角村的人会知道这句话实际上是说:“你看到二柏一石人头了吗?” 南豆角村是出谷口的第一个村,故而为兵家必争之地。村子本有堡子村墙,已拆除;附近的几个村以前也有村墙,后来都拆了,只有立元村还遗有门楼。本村现仅存南北两座城门,就在石人头正北。南门额上砖雕“南极生辉”四字,此门楼曾作为大队的粮仓。北门额上刻“胜利门”三字:1935年,长征时程子华军长﹑徐海东副军长率领的红25军从河南经商洛地区由蓝武道出秦岭,威逼西安。路过此地,与国民党军发生激战,击毙国民党陕西省警备旅旅长唐嗣同,史称“小五台战斗”。后来解放西安地区时,解放军宣传员为纪念这次胜利而书写此门额。当时红二十五军战斗后在子午镇休整,这时,原鄂皖省委交通员石健民经西安到达红25军驻地(全军没有一部电台),送来中央数月前的几份文件,也带来了红一、四方面军准备北上的确切消息。军部在长安区沣峪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继续西征北上,配合主力红军在西北的行动。7月16日,红25军近4000名指战员从沣峪口出发,转战陕南,继续长征。1979年版《辞海》最后两页印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却把“沣峪”误写为“丰裕”,纯属想当然,这么重要的图都印错!

村南有一座在这一带算是大型的水库,南豆角村被本地人简称为南村,所以水库就叫南村水库。水库因地势建在缓坡面上,水库坝顶南北长340米、东西宽250米。内有脚踏游船和钓鱼可以消费游玩。据水库上的本村人说,水库建于1973年至1976年,建成后英国人还来参观过。水库向南的路通到小五台山,去子午谷的路要下水库向西上大路。

穿行于栗子树林中,过了几个休闲山庄,骑到山脚下。清澈的子午河向北流淌,河宽约十米。过了两座桥,就到了子午峪口。峪口尚宽阔,这里不是景点,所以不收费。子午峪是子午谷的一段,即由子午峪口﹑七里坪﹑土地梁﹑碌碡坪﹑枣儿岭到G210国道(西万公路)止。秦岭北麓共有七十二个峪较大,其中长安区大大小小共有十九个,子午峪以西顺序为鸭峪﹑白石峪﹑皇(黄)峪﹑沣峪﹑祥峪和高冠峪,以东顺序有抱龙峪﹑天子峪﹑石砭峪﹑塔寺沟﹑太乙峪﹑蛟峪﹑羊峪﹑小峪﹑白道峪﹑大峪﹑扯袍峪和库峪。其中是景点的有高冠峪﹑祥峪﹑塔寺沟(南五台)﹑太乙峪(翠华山)和库峪(太兴山)。不是景点的峪内也有好景致,历代都有释﹑道﹑儒三教的高人大德隐居于南山中修行求道,以求“功德圆满,跳出轮回”或“寿比南山人不老”,再不济也想走个“终南捷径”,上山住上几年,博得令名,镀层金再下山来可青云直上。子午峪内虽山水略逊,但人文遗迹却是国际级的。

进峪口内几百米,山谷间建有一座水坝。估计和附近的几个水库如鸭峪水库﹑皇峪水库﹑石砭峪水库是同一个时期建的,名子午水库。坝长70米,夯土芯,外表砌石,坝顶到背水面中心线建有水泥泻洪槽,可以防止出现同时期河南驻马店市“75.8洪灾”中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洪水漫顶后,水头从坝顶泻下冲击背水面,掏空裸露夯土芯坝体,导致溃堤的事故。水库把水放光了,原水线下的土呈黑色,草还没长出来。有水的时候水面南北长约200米。

继续向峪内骑,有的地方路陡我只好推车,天又半下不下地掉雨点。时不时有摩托车带游人超过我飞驰上山,据说可以一直骑到七里坪,令我好生羡慕。这个子午峪清静到只有游客的地步还是不久以前的事:1958年,基本沿子午谷的西万公路开工建设,出口却舍弃了子午峪口而选择了沣裕口。从此,子午峪和出峪到西安的商道沉寂至今,也包括路边的南豆角村。

过了为镇水而建的一人高的石板搭建的“掌握水所”龙王庙,再过了西安慈善会捐建的“慈善桥”,就改沿河的东边继续上山。河道内山崩下来的白石头又多又大,两山夹逼,山上白石裸露,看不到土,白是山石青是松,松柏在石缝间顽强的生长着,景色就像白石峪一样熟悉。

忽然,眼前豁然开阔,这里是子午峪和向西的一条山谷的交叉丁字路口,地名叫拐儿崖。这里路宽,路边停着几辆小轿车,路东炸开山体辟出一个停车场,能放四十多辆车。向西的山谷谷口立着一块巨石,面路一侧刻写“金仙观”三字,边上还刻着朝鲜文(韩文)训民正音和汉语拼音,背路一侧刻着“终南福地”四字。谷口南边建有一座山神小庙,我把车子锁在庙前。庙前路上方挂着一条横幅,印有“来到金仙观,就是回到我们的财、寿、慧之家”。遥遥望见道观面北建在山坡上,这山就叫金仙山。

沿土路向西进谷,走了几百米来到金仙观门前平地。门西建有一个上善池,应合老子《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之语。过了上善池的山谷路就很狭窄了,仅容步行。金仙观正门面北而立,门框上挂着一个特大号的匾额,高宽与门框相仿,蓝底金字上纵向书“金仙观”三个印刷体大字。“金仙观”匾额下又挂一横匾,名家手书“玄都胜景”。两旁抱柱联书“终南有福地千年古道连子午,海东续仙源百世烟云衍全真”。终南山的道观自然是全真派的啦,真希望历史上真有杨过和小龙女,我也好到哪条峪里去探查一下。

进门抬头看,本观顺山坡建为三层平台,建筑基本中轴对称。一层到二层的台阶走中线,二层到三层的台阶走两侧。一层到二层的山坡缓,所以两侧建设了层层下错式厢房。二层平台狭窄,没有建筑,平台后的石砌崖壁上镶有书“金仙观”三个汉字和朝鲜文的石匾,下边挂了一个牌子,上印“2007中韩交流年,金仙观欢迎您”的字样。为什么金仙观与遥远的韩国﹑朝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这要从子午峪与道教的渊源说起。

我国的两大宗教:佛教与道教都喜欢在离世僻静之处修行,所以山区就成为首选。但这两大宗教并不扎堆建在一起,多是各占一座山﹑一条谷。如佛教就集中于南五台﹑沣峪,道教集中于楼观台﹑库峪太兴山和这里。汉文帝时在子午谷的高处修建玄都坛,“玄都”为道教名词,指天界神仙居住的地方,一说是道教高神原始天尊所住的玄都玉京七宝山,一说是指玉皇大帝居住的地方。后来,道士们围绕这个祭坛,修建了许多道观,是当年道家的香火极盛之地。后来到了唐朝,李姓皇室自认为是老子李耳的后人,所以大兴道教。玄都坛建于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历史悠久,再加上地近长安,所以子午谷内的道观盛极一时。诗圣杜甫的友人元逸人(元丹丘)也曾在这里修道,杜甫的《赞元逸人玄坛歌》诗云: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向阴崖结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长风寒。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知君此计诚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这股求道成仙的风气也影响到了住在长安的外国人,唐宣宗时新罗人金可记不远千里到大唐京都来本是要学习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考中“宾贡进士”后也放弃仕进,归隐子午谷盖间茅屋,建立金仙观,做了道士,当然他不可能修习全真派,因为那时王重阳还没出生。“金仙观”之名可能来于京城内辅兴坊“金仙观”,唐睿宗为第八女西宁公主出家做道士建观。至景云二年四月十四日。为公主改封金仙公主,道观随之更名为金仙观。金可记在金仙观修行内丹术得正果后,思念故乡,就要回新罗国去了。友人章孝标作《送金可纪归新罗》诗云:

           登唐科第语唐音,望日初生忆故林。
           鲛室夜眠阴火冷,蜃楼朝泊晓霞深。
           风高一夜飞鱼背,潮净三山出海心。
           想把文章合夷乐,蟠桃花里醉人参。

    金可记回新罗国后,传播道教,成为韩国与朝鲜道教的宗师,道教在韩国影响深远,不信的人可以回忆一下韩国国旗上图案像啥儿就明白了。拐儿崖溪水旁,从崖上坠入溪边巨石的向山一面上刻“新罗人金可记摩崖碑”便是真实记载,现切下收藏于长安博物馆。现在韩国的金仙学会就尊这里为韩国的道教祖庭,并立朝文碑一通。

我继续向上走,直到三层台上。正中是大殿,殿前立着西安八仙宫送的香炉,殿额悬挂有北京白云观送的匾。殿内正中供老子像,两边是八仙:吕洞宾和汉钟离,最边的两个是韩国道士,其一就是金可记,金可记在“海东”传道几年后又回到金仙观,这时的金仙观已名动京城,早扒了茅棚,盖起了殿宇,唐宣宗还派了四名宫女,两名宦官服侍,于唐大中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仙逝。大殿的两侧建有两个偏殿,东边是财神殿,西边是慈航殿,内供佛教的观音菩萨,显示了汉族内部三教合流的特色,既然老百姓在拜神佛的时候并不关心上面供的是哪一尊神佛,道观又何必较真呢!

一路转下来,我看到金仙观整个是新建的,是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从说明牌和发的彩页上看,随着西万公路进山处西移至沣峪口,子午峪无人过往,道观也逐渐没落,六十年代金仙观毁于洪水。近年来金可记的后人来到谷中寻迹、捐资,和南豆角村、深山内的七里坪村一起在遗址上把金仙观重建起来,于2006年8月19日建成并开光。韩国金仙学会崔炳柱会长和韩国前副总理林昌烈专程来到这里参加了法圆道长主持的开光大典,所以金仙观内处处都体现着韩国味也就不奇怪。除韩国味外,观内还有欧美味:我见到一名白种女人,二十来岁,一米五的个头,穿着道袍在金仙观内当了道士,汉语说得挺标准的,又漂亮。看来在西安地区少有人知的金仙观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名声在外啊!

三层台东北角建有两层圆亭,名转运殿,圆亭边有小路可以继续向上走。走过山阴来到山体东侧,路头立着一座金仙亭,为全石雕防木结构四角亭:用石板攒顶,内部顶上雕刻八卦,外表面防木瓦结构;石柱用高浮雕刻盘龙于表面,全国罕见,于2004年建成。从亭中俯视子午峪,山坡上果树点缀其间,当年金可记在这里广种果树,所以子午峪又称果峪;向下看,路边的小轿车就像玩具一样;远处的拐儿崖怪石嶙峋,白多青少;向东看,小五台山隐身于一片水雾之中,一片苍茫都不见。据说由此亭向山顶继续爬山可到玄都坛,坛就建在顶峰,为一片20平方米的圆地,青砖铺地,立有一碑,由值事道士看着。上面风景肯定好,但我没时间上去了。

我这次上山实在是浅尝辄止,这篇《子午谷寻幽》也寻的很不地道,七里坪村尚且未到,更遑论全部的子午谷。向南遥望幽深的子午谷,我的思绪飘飞,悠悠越千载……

话说远在武王伐纣时,秦岭南的庸、蜀、羌、髦、微、陆、彭、濮等古国由此和其他栈道北上到关中加入伐纣大军。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自秦惠王时范雎相秦,大将司马措由金牛道灭蜀,“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子午道就已经天梯石栈相钩连,才有后来的第二任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故事,四川遂成天府之国,“使天下皆畏秦”。当然自秦到蜀的通道不止一条,陈仓、故道(陈仓道支线,沿宝成线到阳平关再东到勉县)﹑陈平(连接故道与金牛道)﹑连云(又名箕谷道,连接陈仓道至褒斜道)﹑褒斜、文川(褒斜道南段支线)、傥骆、库谷(暨库峪,蓝武道支线)、蓝武、金牛(又名石牛道﹑五丁道,现在在川陕交界宝成线东)等古栈道沟通天堑,时通时断,沿用至今。

秦亡后,自鸿门宴死里逃生的沛公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乖乖地去封地汉中南郑就国,“从杜南入蚀中”就是走的这条子午谷。刘邦为让项羽安心,在到南郑的路上就烧毁了栈道,以示无东归意。但刘邦终非池中之物,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击章邯,灭“三秦”,遂有三百里秦川之固,终有大汉雄风四百年,这段历史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历两千多年,仍凛凛然有生气。西汉时,子午道渐渐荒废,直到西汉末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 年),宰衡﹑安汉公﹑太傅﹑大司马王莽为他14岁的女儿孝平王皇后再通子午道,《汉书•王莽传上》记载:“其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月经初潮),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资治通鉴》载:“子午:褒中县,属汉中郡,为王莽所通。” 子午谷长330千米,北起西安市长安区,经宁陕县﹑石泉县﹑西乡县,南至洋县;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子午道这个地理范围应比子午谷长一些,出洋县后经城固县至汉中市,全长420千米。西乡县有一个子午乡,向南自堰口镇渡泾洋河,可见三峰削立,二水环流,名午子山,素有陕南“小华山”之誉。人云“龙泉洞中水,午子山上茶”,此山特产午子绿茶,又云“午子山下子午道,子午道上午子茶”,贩茶的商人络绎不断的把午子绿茶运到西安和北方更远的地方,成为子午道上的大宗物资,出山后“挑子客”们就在南豆角村歇歇脚。

三国时,魏延想从子午谷出奇兵。《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长谓亮怯,叹恨才用之不尽。” 诸葛亮不用此计是有理由的,三国时曹魏兵伐汉中十一次,只有两次走子午谷,蜀北伐中原十五次,没有一次走子午谷,这是为什么? 魏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曹真伐蜀行军子午谷,诸葛亮听闻魏出兵,早于成固、赤阪,严阵以待,曹真计划出其不意、途少阻碍的子午谷之计失败。可见子午谷易守难攻,对方但有防备,就绝难得手。如果说司马懿老谋深算,魏延不能得手可信,但魏延向诸葛亮第一次提出兵出子午谷之计时司马懿还没有到任,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从上文可以看出魏延把取胜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了夏侯楙的无能上,且不说夏侯楙是否真怯而无谋,难道夏侯楙的帐下就没有嚄唶宿将了吗?就不能建言了吗?曹真动了子午谷的心思,别的将领就会漠视无为吗?就算不由此出兵,防守总会吧?再退一步说,就算夏侯楙和他的帐下都是窝囊废,魏延的五千精兵可以以一当十,长安城好歹也是重兵猬集之地,魏延军能一口把长安的重兵集团吃掉吗?如果不能一举歼灭,敌军反扑,魏延军座困孤城,就要重演王允﹑吕布杀董卓后董卓余部李傕、郭汜的反扑一幕。汉长安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比罗马城还要大三倍,城墙周长25.7千米。把那五千负粮兵也算上,魏延军满打满算就算有一万兵又如何守的过来?不能指望市民,人心向背不能当饭吃,打仗又不是投票!上了城墙总得会开弓拉箭吧?还要有准头。粮再多也没用,庆功酒要不了20天就会变成了杀头酒。诸葛亮的一惯风格是从不履险,空城计是不得已而为之(空城计是杜撰,但我感情上宁可信其有),这样一个胜算不高的陷危之计他是不会采用的。顺便说几句:明末崇祯九年,高迎祥闯王可能就是看了《三国演义》而深受启发,决定率所部五万农民军经子午谷北上,欲杀入关中快活。结果被陕西巡抚孙传庭料中,在出口(这里采用《明朝那些事儿》中的观点)重兵堵截,路窄粮尽的高闯王欲退不能,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结果全军覆没。高闯王被俘后被押至北京凌迟处死,这儿才有了李闯王……可怜高闯王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魏延的“妙计”!

“秋风五丈塬”后,蜀汉政权日渐衰微,不但是人才匮乏——“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而且综合国力对比越来越不利:魏国自曹操屯田之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景象逐渐远去,生产力得到恢复,有户66万余,人口440万,兵力约50万;吴国有户52万余,人口230万,28万军队;蜀国最弱小,仅有户28万,人口94万,兵10万余。自保且不足,何况还有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于是终于到了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国尽起三路大军,从子午谷到甘肃洮河500千米长的战线上向南杀来,姜维纵有千手千眼也堵不住敌军,只好放弃汉中,阻挡钟会军和诸葛绪军于剑阁。无奈西边还有一个不按牌理出牌的邓艾,自甘肃入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从海拔2227米的摩天岭上裹氈毯滚下,由景谷道傍入,似神兵天降于成都城外,于是刘禅只好“乐不思蜀”去了……

三国以后的中国历史十分消沉,石崇斗富,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转眼就到了南北朝。自从“风声鹤唳”的前秦稀里糊涂的被吓亡国了之后,东晋——南朝回光反照,居然把四川连带汉中收了回来,秦岭又一次成为了南北对峙的界限。“宋齐梁陈”的梁朝将军王坤念以旧子午道缘山避水,桥梁百数,多有毁坏,乃别开乾路。新子午道与旧子午道大同小异:安康市宁陕县江口镇以北沿用旧道,以南旧道走正南方池河河谷,经太山庙乡﹑龙王镇到石泉县城城关镇,绕个大圈子向西北回到西乡县子午乡;新道向西南方经宁陕县县城城关镇,继续向西南方沿子午河两下穿过石泉县直接到子午乡,现在的G210国道在由两河镇拐到安康市之前的秦岭山中一直沿新子午道修筑。

转眼间,中华又迎来了大一统的黄金时代,至唐玄宗终于开创了开元全盛世。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喜食荔枝,但荔枝摘下不能久放,为此玄宗下令从产荔枝的四川涪州(今重庆市东南涪陵市彭水县)经西乡县入子午道,五十里一站,马换人不歇,三天便到长安,荔枝尚鲜。杜牧畅想荔枝送到骊山行宫时的情景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递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语含影射,看来在骊山这地儿逗美女开心历来就是一件超危险的事。杜甫老爷子当时就斥之曰:“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至今耆旧悲。”因此,子午道又泛称荔枝道(荔枝道又称间道,包含子午谷)。

安史乱后,再也没有了“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美景。春天又到了,西宫南内里,芙蓉花开;曲江池畔,垂柳依依。遥望南山,再也没有荔枝供来,大唐帝国日落西沉。唐亡后,京城东移,子午谷也再不是通往京都的要道,逐渐沉寂……

风很凉,金仙亭连个坐处都没有。听说峪深处一个叫“鹞子翻身”的悬崖下,每年冬天都会形成一根30米高的冰柱,底径有10米,令人神往。待到“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之时,有机会再来探看吧。我下到拐儿崖骑车下山。

从“谷歌地球”上看,子午谷口向北正好对着汉长安城未央宫,再向北直到三原县嵯峨乡天井岸村天齐公祠正好是一条直线,约在东经108°52′42″到52″之间,恐怕是丞相萧何有意为之。以前西安市朱雀街(唐长安城中轴线)小寨西路以南至青松路以北一段名叫“子午路”;化觉巷清真寺院北的化觉巷西接朱雀街向北的延伸北广济街,巷子向北有一条小巷,名“子午巷”,均以南对子午谷而得名,其实并未对上,向南正好通到石砭峪的西山上;而现在西安市的中轴线未央路﹑北关正街﹑安远门、北大街﹑钟楼﹑南大街﹑永宁门、南关正街﹑长安路一线向南正好对到石砭峪口内,西康铁路就从这个峪内通到安康﹑南京……

回望子午谷,历3000年风雨的古道又隐藏在细雨中,似有多少故事要与人细说……


永不沉没的定远/终南山人

2007.11.1











































关中地图2.jpg (199.96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8 上传



关中地图.jpg (266.51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8 上传



关中地图3.jpg (257.15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8 上传



山水秦岭.jpg (99.36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24 上传



子午谷寻幽

话说《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赵子龙力斩五将;诸葛亮智取三城》中写道:忽哨马报道:“魏主曹睿遣驸马夏侯楙,调关中诸路军马前来拒敌。”魏延上帐献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干,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楙若闻某骤至,必然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孔明笑曰:“此非万全之计也。汝欺中原无好人物,倘有人进言,于山僻中以兵截杀,非惟五千人受害,亦大伤锐气。决不可用。”魏延又曰:“丞相兵从大路进发,彼必尽起关中之兵,于路迎敌,则旷日持久,何时而得中原?”孔明曰:“吾从陇右取平坦大路,依法进兵,何忧不胜!”遂不用魏延之计。

由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描述,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子午谷”这条古道;上初中的时候,学中国古代史,随教材发了一本地图册,其中涉及三国的部分对于诸葛亮六出祁山不做表述,却登了一张“魏灭蜀形势263年”图,图中描述魏国尽起钟会、诸葛绪、邓艾三路大军由关中翻越秦岭和大巴山直捣成都灭亡蜀汉政权,其中钟会军兵分三路,分别由子午谷、骆谷、斜谷出关中越秦岭之天堑。课本上的子午谷似乎距我十分遥远,其实在我上这堂课的时候,子午谷就在距离教室东南方两千米的地方沉默着,等待着……

小的时候,我很少踏出大院,一年中很少的几次出游,总是去庙山或白石峪。子午镇——对年少的我来说是一个遥远的地方,更遑论沉默的子午谷。回西安后,我又忙于工作﹑谈恋爱﹑结婚,日子也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

直到有一天——我在电脑上安装了“谷歌地球”,上网打开软件,我就像久未回巢的鸽子一样,逐步的找到了我梦里常伴的那一片绿水青山:庙山和白石峪被挡在西安野生动物园后;内苑水库变成了动物园中的飞禽湖;张艺谋拍的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中内苑外景地上的那一片百年栗树林现在变成了动物园的草原区。向东看,笔直的子午大道的东南方是子午镇无疑,子午谷就在子午镇的西南边。

国庆长假,早上看天似乎不下雨了。我骑上新买的能跑120公里,1344瓦时的远程电动车向着多年的梦想之地出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55分钟后,我回到了南山脚下。我把航拍图画在小册子上,所以我大约知道路,在子午大道南口从东侧顺土路南下,东边是子午镇的西边沿。向南骑到子午中学门口,路到尽头,正好路过一位老人家,于是问路并攀谈了起来。他是西边南豆角村的退休工人吴师傅,讲了南豆角村的历史和附近一带的地形路线,十分详尽。谢过吴师傅,我向西经田埂路骑到南豆角村。过村到村南路口,又一次找到了小时候见到的石人头:在两棵两人合抱的古柏树之间,安放一个约一米五高的石人头像。头像无身无颈,尺寸有石碌碡的两个大,面朝东南,戴一顶唐代至明代的帽子,让我想起了郑和的样子,也可以说和张艺谋拍的电影《十面埋伏》中刘德华戴的帽子一样。面像是国字脸,皱眉立目,豹眼突出,鼻翼开张,呲上牙,嘴角上翘,面容可以概括为两个“八字”对头而立,人头上没有文字,据说可能雕刻于宋朝。这个人头像被本村人称之为“社公爷”,话说上古神农氏名后稷,一生教民种稼。去世前立遗嘱说:“埋我时把我的头露在地面上,我要看着五谷生长,看百姓丰衣足食”。他的精神感动了人们,后人便把他奉为神,并尊为“社公”。再后来,叫成了“社公爷”。神农氏后稷生活的年代在甲骨文时代之前,语焉不详,不可能如此活灵活现,这一传说作为一个民间故事还可以听听。据吴师傅说:七八十年代子午镇和黄良乡的村南各有一个和南豆角村一样的石人头,十几年前就不知道那去了。文革的时候,本村有一个人为“破四旧”想炸掉“社公爷”,他在石人头的眼下方打了一个眼,可还没等他放雷管就不知为什么原因“暴病”身亡,所以没炸成。后来用水泥把洞堵上了。我除了看到这个洞以外还在石人头顶上看到一个直径有五厘米的洞,凿的早了,刻痕平滑。这个“社公爷”还是小有名气的,在小雁塔边的西安博物院一层“京畿遗珍”厅挂有他的照片,就是把“南豆角村石人”写成了“南斗角村石人”,真不应该。

社公石爷的南边树下,立着南豆角村志。上说;据宋《长安志》记载:豆角镇在长安区南45里,分东豆角、西豆角。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改豆角镇为子午镇,将东豆角联入其内。后西豆角被山洪冲没,村民北移,始建南,北豆角村。南豆角村早在明代就是店铺鳞次、客商云集之地,据吴师傅说,四川人会问由子午谷到过关中的人:“你看到二百一十人头了吗?”不明所以的人会被问的一头雾水,出子午谷到过南豆角村的人会知道这句话实际上是说:“你看到二柏一石人头了吗?” 南豆角村是出谷口的第一个村,故而为兵家必争之地。村子本有堡子村墙,已拆除;附近的几个村以前也有村墙,后来都拆了,只有立元村还遗有门楼。本村现仅存南北两座城门,就在石人头正北。南门额上砖雕“南极生辉”四字,此门楼曾作为大队的粮仓。北门额上刻“胜利门”三字:1935年,长征时程子华军长﹑徐海东副军长率领的红25军从河南经商洛地区由蓝武道出秦岭,威逼西安。路过此地,与国民党军发生激战,击毙国民党陕西省警备旅旅长唐嗣同,史称“小五台战斗”。后来解放西安地区时,解放军宣传员为纪念这次胜利而书写此门额。当时红二十五军战斗后在子午镇休整,这时,原鄂皖省委交通员石健民经西安到达红25军驻地(全军没有一部电台),送来中央数月前的几份文件,也带来了红一、四方面军准备北上的确切消息。军部在长安区沣峪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继续西征北上,配合主力红军在西北的行动。7月16日,红25军近4000名指战员从沣峪口出发,转战陕南,继续长征。1979年版《辞海》最后两页印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图”,却把“沣峪”误写为“丰裕”,纯属想当然,这么重要的图都印错!

村南有一座在这一带算是大型的水库,南豆角村被本地人简称为南村,所以水库就叫南村水库。水库因地势建在缓坡面上,水库坝顶南北长340米、东西宽250米。内有脚踏游船和钓鱼可以消费游玩。据水库上的本村人说,水库建于1973年至1976年,建成后英国人还来参观过。水库向南的路通到小五台山,去子午谷的路要下水库向西上大路。

穿行于栗子树林中,过了几个休闲山庄,骑到山脚下。清澈的子午河向北流淌,河宽约十米。过了两座桥,就到了子午峪口。峪口尚宽阔,这里不是景点,所以不收费。子午峪是子午谷的一段,即由子午峪口﹑七里坪﹑土地梁﹑碌碡坪﹑枣儿岭到G210国道(西万公路)止。秦岭北麓共有七十二个峪较大,其中长安区大大小小共有十九个,子午峪以西顺序为鸭峪﹑白石峪﹑皇(黄)峪﹑沣峪﹑祥峪和高冠峪,以东顺序有抱龙峪﹑天子峪﹑石砭峪﹑塔寺沟﹑太乙峪﹑蛟峪﹑羊峪﹑小峪﹑白道峪﹑大峪﹑扯袍峪和库峪。其中是景点的有高冠峪﹑祥峪﹑塔寺沟(南五台)﹑太乙峪(翠华山)和库峪(太兴山)。不是景点的峪内也有好景致,历代都有释﹑道﹑儒三教的高人大德隐居于南山中修行求道,以求“功德圆满,跳出轮回”或“寿比南山人不老”,再不济也想走个“终南捷径”,上山住上几年,博得令名,镀层金再下山来可青云直上。子午峪内虽山水略逊,但人文遗迹却是国际级的。

进峪口内几百米,山谷间建有一座水坝。估计和附近的几个水库如鸭峪水库﹑皇峪水库﹑石砭峪水库是同一个时期建的,名子午水库。坝长70米,夯土芯,外表砌石,坝顶到背水面中心线建有水泥泻洪槽,可以防止出现同时期河南驻马店市“75.8洪灾”中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洪水漫顶后,水头从坝顶泻下冲击背水面,掏空裸露夯土芯坝体,导致溃堤的事故。水库把水放光了,原水线下的土呈黑色,草还没长出来。有水的时候水面南北长约200米。

继续向峪内骑,有的地方路陡我只好推车,天又半下不下地掉雨点。时不时有摩托车带游人超过我飞驰上山,据说可以一直骑到七里坪,令我好生羡慕。这个子午峪清静到只有游客的地步还是不久以前的事:1958年,基本沿子午谷的西万公路开工建设,出口却舍弃了子午峪口而选择了沣裕口。从此,子午峪和出峪到西安的商道沉寂至今,也包括路边的南豆角村。

过了为镇水而建的一人高的石板搭建的“掌握水所”龙王庙,再过了西安慈善会捐建的“慈善桥”,就改沿河的东边继续上山。河道内山崩下来的白石头又多又大,两山夹逼,山上白石裸露,看不到土,白是山石青是松,松柏在石缝间顽强的生长着,景色就像白石峪一样熟悉。

忽然,眼前豁然开阔,这里是子午峪和向西的一条山谷的交叉丁字路口,地名叫拐儿崖。这里路宽,路边停着几辆小轿车,路东炸开山体辟出一个停车场,能放四十多辆车。向西的山谷谷口立着一块巨石,面路一侧刻写“金仙观”三字,边上还刻着朝鲜文(韩文)训民正音和汉语拼音,背路一侧刻着“终南福地”四字。谷口南边建有一座山神小庙,我把车子锁在庙前。庙前路上方挂着一条横幅,印有“来到金仙观,就是回到我们的财、寿、慧之家”。遥遥望见道观面北建在山坡上,这山就叫金仙山。

沿土路向西进谷,走了几百米来到金仙观门前平地。门西建有一个上善池,应合老子《道德经》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之语。过了上善池的山谷路就很狭窄了,仅容步行。金仙观正门面北而立,门框上挂着一个特大号的匾额,高宽与门框相仿,蓝底金字上纵向书“金仙观”三个印刷体大字。“金仙观”匾额下又挂一横匾,名家手书“玄都胜景”。两旁抱柱联书“终南有福地千年古道连子午,海东续仙源百世烟云衍全真”。终南山的道观自然是全真派的啦,真希望历史上真有杨过和小龙女,我也好到哪条峪里去探查一下。

进门抬头看,本观顺山坡建为三层平台,建筑基本中轴对称。一层到二层的台阶走中线,二层到三层的台阶走两侧。一层到二层的山坡缓,所以两侧建设了层层下错式厢房。二层平台狭窄,没有建筑,平台后的石砌崖壁上镶有书“金仙观”三个汉字和朝鲜文的石匾,下边挂了一个牌子,上印“2007中韩交流年,金仙观欢迎您”的字样。为什么金仙观与遥远的韩国﹑朝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这要从子午峪与道教的渊源说起。

我国的两大宗教:佛教与道教都喜欢在离世僻静之处修行,所以山区就成为首选。但这两大宗教并不扎堆建在一起,多是各占一座山﹑一条谷。如佛教就集中于南五台﹑沣峪,道教集中于楼观台﹑库峪太兴山和这里。汉文帝时在子午谷的高处修建玄都坛,“玄都”为道教名词,指天界神仙居住的地方,一说是道教高神原始天尊所住的玄都玉京七宝山,一说是指玉皇大帝居住的地方。后来,道士们围绕这个祭坛,修建了许多道观,是当年道家的香火极盛之地。后来到了唐朝,李姓皇室自认为是老子李耳的后人,所以大兴道教。玄都坛建于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历史悠久,再加上地近长安,所以子午谷内的道观盛极一时。诗圣杜甫的友人元逸人(元丹丘)也曾在这里修道,杜甫的《赞元逸人玄坛歌》诗云:

             故人昔隐东蒙峰,已佩含景苍精龙。
             故人今居子午谷,独向阴崖结茅屋。
             屋前太古玄都坛,青石漠漠长风寒。
             子规夜啼山竹裂,王母昼下云旗翻。
             知君此计诚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
             铁锁高垂不可攀,致身福地何萧爽。

这股求道成仙的风气也影响到了住在长安的外国人,唐宣宗时新罗人金可记不远千里到大唐京都来本是要学习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考中“宾贡进士”后也放弃仕进,归隐子午谷盖间茅屋,建立金仙观,做了道士,当然他不可能修习全真派,因为那时王重阳还没出生。“金仙观”之名可能来于京城内辅兴坊“金仙观”,唐睿宗为第八女西宁公主出家做道士建观。至景云二年四月十四日。为公主改封金仙公主,道观随之更名为金仙观。金可记在金仙观修行内丹术得正果后,思念故乡,就要回新罗国去了。友人章孝标作《送金可纪归新罗》诗云:

           登唐科第语唐音,望日初生忆故林。
           鲛室夜眠阴火冷,蜃楼朝泊晓霞深。
           风高一夜飞鱼背,潮净三山出海心。
           想把文章合夷乐,蟠桃花里醉人参。

    金可记回新罗国后,传播道教,成为韩国与朝鲜道教的宗师,道教在韩国影响深远,不信的人可以回忆一下韩国国旗上图案像啥儿就明白了。拐儿崖溪水旁,从崖上坠入溪边巨石的向山一面上刻“新罗人金可记摩崖碑”便是真实记载,现切下收藏于长安博物馆。现在韩国的金仙学会就尊这里为韩国的道教祖庭,并立朝文碑一通。

我继续向上走,直到三层台上。正中是大殿,殿前立着西安八仙宫送的香炉,殿额悬挂有北京白云观送的匾。殿内正中供老子像,两边是八仙:吕洞宾和汉钟离,最边的两个是韩国道士,其一就是金可记,金可记在“海东”传道几年后又回到金仙观,这时的金仙观已名动京城,早扒了茅棚,盖起了殿宇,唐宣宗还派了四名宫女,两名宦官服侍,于唐大中十二年二月二十五日仙逝。大殿的两侧建有两个偏殿,东边是财神殿,西边是慈航殿,内供佛教的观音菩萨,显示了汉族内部三教合流的特色,既然老百姓在拜神佛的时候并不关心上面供的是哪一尊神佛,道观又何必较真呢!

一路转下来,我看到金仙观整个是新建的,是钢筋混凝土仿古建筑。从说明牌和发的彩页上看,随着西万公路进山处西移至沣峪口,子午峪无人过往,道观也逐渐没落,六十年代金仙观毁于洪水。近年来金可记的后人来到谷中寻迹、捐资,和南豆角村、深山内的七里坪村一起在遗址上把金仙观重建起来,于2006年8月19日建成并开光。韩国金仙学会崔炳柱会长和韩国前副总理林昌烈专程来到这里参加了法圆道长主持的开光大典,所以金仙观内处处都体现着韩国味也就不奇怪。除韩国味外,观内还有欧美味:我见到一名白种女人,二十来岁,一米五的个头,穿着道袍在金仙观内当了道士,汉语说得挺标准的,又漂亮。看来在西安地区少有人知的金仙观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名声在外啊!

三层台东北角建有两层圆亭,名转运殿,圆亭边有小路可以继续向上走。走过山阴来到山体东侧,路头立着一座金仙亭,为全石雕防木结构四角亭:用石板攒顶,内部顶上雕刻八卦,外表面防木瓦结构;石柱用高浮雕刻盘龙于表面,全国罕见,于2004年建成。从亭中俯视子午峪,山坡上果树点缀其间,当年金可记在这里广种果树,所以子午峪又称果峪;向下看,路边的小轿车就像玩具一样;远处的拐儿崖怪石嶙峋,白多青少;向东看,小五台山隐身于一片水雾之中,一片苍茫都不见。据说由此亭向山顶继续爬山可到玄都坛,坛就建在顶峰,为一片20平方米的圆地,青砖铺地,立有一碑,由值事道士看着。上面风景肯定好,但我没时间上去了。

我这次上山实在是浅尝辄止,这篇《子午谷寻幽》也寻的很不地道,七里坪村尚且未到,更遑论全部的子午谷。向南遥望幽深的子午谷,我的思绪飘飞,悠悠越千载……

话说远在武王伐纣时,秦岭南的庸、蜀、羌、髦、微、陆、彭、濮等古国由此和其他栈道北上到关中加入伐纣大军。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自秦惠王时范雎相秦,大将司马措由金牛道灭蜀,“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子午道就已经天梯石栈相钩连,才有后来的第二任太守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故事,四川遂成天府之国,“使天下皆畏秦”。当然自秦到蜀的通道不止一条,陈仓、故道(陈仓道支线,沿宝成线到阳平关再东到勉县)﹑陈平(连接故道与金牛道)﹑连云(又名箕谷道,连接陈仓道至褒斜道)﹑褒斜、文川(褒斜道南段支线)、傥骆、库谷(暨库峪,蓝武道支线)、蓝武、金牛(又名石牛道﹑五丁道,现在在川陕交界宝成线东)等古栈道沟通天堑,时通时断,沿用至今。

秦亡后,自鸿门宴死里逃生的沛公刘邦被西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乖乖地去封地汉中南郑就国,“从杜南入蚀中”就是走的这条子午谷。刘邦为让项羽安心,在到南郑的路上就烧毁了栈道,以示无东归意。但刘邦终非池中之物,他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击章邯,灭“三秦”,遂有三百里秦川之固,终有大汉雄风四百年,这段历史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历两千多年,仍凛凛然有生气。西汉时,子午道渐渐荒废,直到西汉末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 年),宰衡﹑安汉公﹑太傅﹑大司马王莽为他14岁的女儿孝平王皇后再通子午道,《汉书•王莽传上》记载:“其秋,莽以皇后有子孙瑞(月经初潮),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径汉中。”《资治通鉴》载:“子午:褒中县,属汉中郡,为王莽所通。” 子午谷长330千米,北起西安市长安区,经宁陕县﹑石泉县﹑西乡县,南至洋县;北方出口称子口,南方出口称午口。子午道这个地理范围应比子午谷长一些,出洋县后经城固县至汉中市,全长420千米。西乡县有一个子午乡,向南自堰口镇渡泾洋河,可见三峰削立,二水环流,名午子山,素有陕南“小华山”之誉。人云“龙泉洞中水,午子山上茶”,此山特产午子绿茶,又云“午子山下子午道,子午道上午子茶”,贩茶的商人络绎不断的把午子绿茶运到西安和北方更远的地方,成为子午道上的大宗物资,出山后“挑子客”们就在南豆角村歇歇脚。

三国时,魏延想从子午谷出奇兵。《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长谓亮怯,叹恨才用之不尽。” 诸葛亮不用此计是有理由的,三国时曹魏兵伐汉中十一次,只有两次走子午谷,蜀北伐中原十五次,没有一次走子午谷,这是为什么? 魏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曹真伐蜀行军子午谷,诸葛亮听闻魏出兵,早于成固、赤阪,严阵以待,曹真计划出其不意、途少阻碍的子午谷之计失败。可见子午谷易守难攻,对方但有防备,就绝难得手。如果说司马懿老谋深算,魏延不能得手可信,但魏延向诸葛亮第一次提出兵出子午谷之计时司马懿还没有到任,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从上文可以看出魏延把取胜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了夏侯楙的无能上,且不说夏侯楙是否真怯而无谋,难道夏侯楙的帐下就没有嚄唶宿将了吗?就不能建言了吗?曹真动了子午谷的心思,别的将领就会漠视无为吗?就算不由此出兵,防守总会吧?再退一步说,就算夏侯楙和他的帐下都是窝囊废,魏延的五千精兵可以以一当十,长安城好歹也是重兵猬集之地,魏延军能一口把长安的重兵集团吃掉吗?如果不能一举歼灭,敌军反扑,魏延军座困孤城,就要重演王允﹑吕布杀董卓后董卓余部李傕、郭汜的反扑一幕。汉长安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比罗马城还要大三倍,城墙周长25.7千米。把那五千负粮兵也算上,魏延军满打满算就算有一万兵又如何守的过来?不能指望市民,人心向背不能当饭吃,打仗又不是投票!上了城墙总得会开弓拉箭吧?还要有准头。粮再多也没用,庆功酒要不了20天就会变成了杀头酒。诸葛亮的一惯风格是从不履险,空城计是不得已而为之(空城计是杜撰,但我感情上宁可信其有),这样一个胜算不高的陷危之计他是不会采用的。顺便说几句:明末崇祯九年,高迎祥闯王可能就是看了《三国演义》而深受启发,决定率所部五万农民军经子午谷北上,欲杀入关中快活。结果被陕西巡抚孙传庭料中,在出口(这里采用《明朝那些事儿》中的观点)重兵堵截,路窄粮尽的高闯王欲退不能,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结果全军覆没。高闯王被俘后被押至北京凌迟处死,这儿才有了李闯王……可怜高闯王用自己的生命实践了魏延的“妙计”!

“秋风五丈塬”后,蜀汉政权日渐衰微,不但是人才匮乏——“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而且综合国力对比越来越不利:魏国自曹操屯田之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景象逐渐远去,生产力得到恢复,有户66万余,人口440万,兵力约50万;吴国有户52万余,人口230万,28万军队;蜀国最弱小,仅有户28万,人口94万,兵10万余。自保且不足,何况还有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于是终于到了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国尽起三路大军,从子午谷到甘肃洮河500千米长的战线上向南杀来,姜维纵有千手千眼也堵不住敌军,只好放弃汉中,阻挡钟会军和诸葛绪军于剑阁。无奈西边还有一个不按牌理出牌的邓艾,自甘肃入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从海拔2227米的摩天岭上裹氈毯滚下,由景谷道傍入,似神兵天降于成都城外,于是刘禅只好“乐不思蜀”去了……

三国以后的中国历史十分消沉,石崇斗富,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转眼就到了南北朝。自从“风声鹤唳”的前秦稀里糊涂的被吓亡国了之后,东晋——南朝回光反照,居然把四川连带汉中收了回来,秦岭又一次成为了南北对峙的界限。“宋齐梁陈”的梁朝将军王坤念以旧子午道缘山避水,桥梁百数,多有毁坏,乃别开乾路。新子午道与旧子午道大同小异:安康市宁陕县江口镇以北沿用旧道,以南旧道走正南方池河河谷,经太山庙乡﹑龙王镇到石泉县城城关镇,绕个大圈子向西北回到西乡县子午乡;新道向西南方经宁陕县县城城关镇,继续向西南方沿子午河两下穿过石泉县直接到子午乡,现在的G210国道在由两河镇拐到安康市之前的秦岭山中一直沿新子午道修筑。

转眼间,中华又迎来了大一统的黄金时代,至唐玄宗终于开创了开元全盛世。集“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杨贵妃喜食荔枝,但荔枝摘下不能久放,为此玄宗下令从产荔枝的四川涪州(今重庆市东南涪陵市彭水县)经西乡县入子午道,五十里一站,马换人不歇,三天便到长安,荔枝尚鲜。杜牧畅想荔枝送到骊山行宫时的情景道:“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递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语含影射,看来在骊山这地儿逗美女开心历来就是一件超危险的事。杜甫老爷子当时就斥之曰:“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至今耆旧悲。”因此,子午道又泛称荔枝道(荔枝道又称间道,包含子午谷)。

安史乱后,再也没有了“云想衣裳花想容”的美景。春天又到了,西宫南内里,芙蓉花开;曲江池畔,垂柳依依。遥望南山,再也没有荔枝供来,大唐帝国日落西沉。唐亡后,京城东移,子午谷也再不是通往京都的要道,逐渐沉寂……

风很凉,金仙亭连个坐处都没有。听说峪深处一个叫“鹞子翻身”的悬崖下,每年冬天都会形成一根30米高的冰柱,底径有10米,令人神往。待到“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之时,有机会再来探看吧。我下到拐儿崖骑车下山。

从“谷歌地球”上看,子午谷口向北正好对着汉长安城未央宫,再向北直到三原县嵯峨乡天井岸村天齐公祠正好是一条直线,约在东经108°52′42″到52″之间,恐怕是丞相萧何有意为之。以前西安市朱雀街(唐长安城中轴线)小寨西路以南至青松路以北一段名叫“子午路”;化觉巷清真寺院北的化觉巷西接朱雀街向北的延伸北广济街,巷子向北有一条小巷,名“子午巷”,均以南对子午谷而得名,其实并未对上,向南正好通到石砭峪的西山上;而现在西安市的中轴线未央路﹑北关正街﹑安远门、北大街﹑钟楼﹑南大街﹑永宁门、南关正街﹑长安路一线向南正好对到石砭峪口内,西康铁路就从这个峪内通到安康﹑南京……

回望子午谷,历3000年风雨的古道又隐藏在细雨中,似有多少故事要与人细说……


永不沉没的定远/终南山人

终南山人.jpg (32.91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24 上传


2007.11.1



07.10.14小雁塔 050错误.jpg (165.25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8 上传


07.10.3子午峪 087.jpg (202.63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8 上传


07.10.3子午峪 003.jpg (237.46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24 上传


07.10.3子午峪 008.jpg (208.65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24 上传


07.10.3子午峪 009.jpg (292.02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25 上传


07.10.3子午峪 010.jpg (318.13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25 上传


07.10.3子午峪 011.jpg (308.54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25 上传


07.10.3子午峪 013.jpg (333.5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25 上传


07.10.3子午峪 016.jpg (217.47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25 上传


07.10.3子午峪 017.jpg (117.14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25 上传


07.10.3子午峪 029.jpg (218.23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25 上传


07.10.3子午峪 032.jpg (150.7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26 上传


07.10.3子午峪 033.jpg (197.35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26 上传


07.10.3子午峪 035.jpg (273.6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27 上传


07.10.3子午峪 039.jpg (266.56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28 上传


07.10.3子午峪 086.jpg (305.99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8 上传


07.10.3子午峪 045.jpg (289.72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29 上传


07.10.3子午峪 048.jpg (252.76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4 上传


07.10.3子午峪 049.jpg (243.38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4 上传


07.10.3子午峪 050.jpg (254.34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4 上传


07.10.3子午峪 051.jpg (227.91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4 上传


07.10.3子午峪 052.jpg (334.25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4 上传


07.10.3子午峪 057.jpg (233.23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5 上传


07.10.3子午峪 058.jpg (218.47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5 上传


07.10.3子午峪 060.jpg (231.92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5 上传


07.10.3子午峪 061.jpg (177.86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5 上传


07.10.3子午峪 062.jpg (264.04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5 上传


07.10.3子午峪 063.jpg (234.07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5 上传


07.10.3子午峪 065.jpg (292.13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5 上传


07.10.3子午峪 068.jpg (196.74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5 上传


07.10.3子午峪 070.jpg (178.99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5 上传


07.10.3子午峪 069.jpg (280.67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5 上传


07.10.3子午峪 072.jpg (221.39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5 上传


07.10.3子午峪 073.jpg (234.2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6 上传


07.10.3子午峪 075.jpg (235.88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6 上传


07.10.3子午峪 076.jpg (184.28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6 上传


07.10.3子午峪 079.jpg (261.37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6 上传


07.10.3子午峪 082.jpg (254.9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6 上传


07.10.3子午峪 085.jpg (248.95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7 上传


07.10.3子午峪 083.jpg (159.06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9-19 21:36 上传


秦岭周边,好玩甚
好多书都说子午峪是古子午谷的出口,俺很怀疑,因为看不到一点栈道遗迹
东边的小峪、大峪都有栈道遗迹,向南和柞水营盘镇相接,甚至有些石板路还在,无论土石路还是石板路,都道路平缓,上下起伏不大,适合商旅货运
子午峪向南走好像没有很成形平缓的道路,固然野路有几条,但是坡度大不适合商旅货运
好文,增长知识,请问楼主是西安人士么?
不看不知道,子午谷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魏延的奇计和奇迹没啥区别!
走子午谷要过魏兴郡,而实际上魏兴郡通汉中的栈道都被“及达反,仪绝蜀道,使救不到。”申仪尽焚蜀通道,实际上魏延根本没有实现从子午谷栈道通长安的机会。
灭蜀一战,魏兴太守刘钦趋子午谷,便是迎接走斜道南下的魏军主力,而魏军要求各道并行,是为了避免蜀军在谷道南伏击各路魏军各个击破,
帮楼主补几张照片
子午峪进山左手小山即是小五台,现在还有唐代时刻牌楼遗存,大路向金仙观方向有一个宋代龙王庙的石刻,现在不见了,不知道被盗了还是被文物部门转移了
东边十几里的小峪,栈道遗迹很多,那条路几十年前还在走,现在只有驴友探个奇
楼主有心了,涨姿势
2013-9-20 20:36 上传

北斗七星高 发表于 2013-9-20 10:30
好多书都说子午峪是古子午谷的出口,俺很怀疑,因为看不到一点栈道遗迹
东边的小峪、大峪都有栈道遗迹,向 ...
山人七里坪村尚且未到,更遑论全部的子午谷。
“二百一十人头”的口口相传,不会没道理。建议到豆角村、子午镇问长者。
去年到西安出差,同学请到沣峪里游玩一次,就在子午谷旁边吧。上面地图里能看到。
曲径通幽处,真真的很想去啊
赞第一手图片,不过看不到任何栈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