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曾国藩的评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27:27
毛泽东对曾国藩的评价,集中体现于《讲堂录》中这样的内容中:
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
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
他认为,如同宋代范仲淹高过韩琦一样,清代的曾国藩也超过与他“并称”的左宗棠。他认为,曾国藩和范仲淹同样,都是“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他们不仅成就了事功,其思想也影响于社会。
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曾屡战屡败,甚至不止一次绝望自杀。王闿运《湘军志·营利》中说,曾国藩“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指出他在战役指挥方面并不高明,甚至不如其部将。然而最终能够转败为胜,重要因素之一在于采用的宣传鼓动方式的优越。洪秀全从西方传教士那里得到片断的天主教教义,稍加改装而成为“拜上帝教”,用以动员群众。对于“孔孟诸子之书”,则“尽行禁除”,企图彻底破除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曾国藩注意到太平天国的这一特点,在《讨粤匪檄》中写道:“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他于是以捍卫传统“名教”,“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为号召,动员“凡读书识字者”和“乡野老实之人”参军参战。曾国藩以传统伦理纲常作为维系军心的基本形式,又以亲子师生的宗法关系强化军队内部的人事结构,教育将士习劳忍苦,一扫清朝八旗、绿营的陈腐陋习,终于取得了对太平军作战的最后胜利。毛泽东很早就注意到了曾国藩和洪秀全不同政治策略的优劣。1926年,他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时曾经指出:
洪秀全起兵时,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这是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即利用这种手段,扑灭了他。洪秀全的手段错了。
在中国要成就政治事业,必须“迎合中国人的心理”,这是毛泽东总结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扑灭”太平天国起义时,认真分析曾氏一方和“洪杨”一方不同策略所得出的结论。
办事:治兵与安民
毛泽东《讲堂录》中写道:“小不谨,大事败矣。克勤小物而可法者,陶桓公是也。忽小败大而可鉴者,恺撒是也。恺撒以不谨于先夜,明日被杀于议场。某军之将,不察于蹬,亡身及军,以至危国,可不惧哉!”这样的内容有可能与曾国藩家书所谓“治军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曰起而有功”以及曾国藩《杂著·笔记二十七则》中“克勤小物”条所谓“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陶侃综理密微,虽竹头木屑皆储为有用之物”有关。
曾国藩从古代兵法中总结出一套适合于当时战事的战术原则,如以主代客,后发制人;奇正互用,虚实结合;集中兵力,以十攻一等等,很可能也对毛泽东用兵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曾国藩治军十分重视“禁骚扰以安民”,将此列于《劝诫营官四条》的第一条。蔡锷1911年编定的《曾胡治兵语录》中,第八章《仁爱》也有这样的内容:“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须日日三令五申,视为性命根本之事,毋视为要结粉饰之文。”1858年,他在江西建昌大营作《爱民歌》,以简明通俗的语言要求部队重视军民关系,其中可见如下文句:“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莫拆民房搬砖头,莫踹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莫派民夫来挖壕,莫到民家去打馆。筑墙莫拦街前路,砍柴莫砍坟上树。挑水莫挑有鱼塘,凡事都要让一步。无钱莫扯道边菜,无钱莫吃便宜茶。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一个被掳挑担去,一家吓哭不安居。娘哭子来眼也肿,妻哭夫来泪也枯。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后来,毛泽东为红军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曾国藩治军经验的某些影响。
当然,湘军作为护卫清王朝专制主义政权的地主武装,所谓“军士与民如一家”的“民”,无疑首先是富绅地主。而毛泽东领导的,则是以最广大劳苦群众作为阶级基础的人民军队。“上门板,捆禾草,扫地,谈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照还,赔偿损失,这些都是红军宣传工作的一种”,然而又都是红军的本质所决定,没有丝毫虚伪的表演成分的。
曾国藩的军事活动经验的积极内容被吸收借鉴,对于毛泽东军事艺术的成熟,应当是有益的。这种吸收和借鉴,曾经受到中共党内当时占据领导地位的“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攻击。他们在《革命和战争》等刊物上连续发表文章,讥讽毛泽东的军事路线“把古代《三国演义》无条件地当作现代的战术;古时的《孙子兵法》无条件地当作现代战略;更有好些博览的同志,拿半个世纪以前的曾国藩作为兵法之宝”。他们蛮横地断言:“这些不合时代的东西——《孙子兵法》、《曾胡左治兵格言》,只有让我们的敌人——蒋介石专有。”(李锐:《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页,第133页)其实,革命战争的实践已经证明,他们所谓正统的“现代的战术”、“现代战略”,才是并不符合于中国社会实际的并不合用的理论.
                                                                                      (来源:博览群书)    编辑:方珏毛泽东对曾国藩的评价,集中体现于《讲堂录》中这样的内容中:
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前如诸葛武侯范希文,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
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
他认为,如同宋代范仲淹高过韩琦一样,清代的曾国藩也超过与他“并称”的左宗棠。他认为,曾国藩和范仲淹同样,都是“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他们不仅成就了事功,其思想也影响于社会。
曾国藩与太平军作战,曾屡战屡败,甚至不止一次绝望自杀。王闿运《湘军志·营利》中说,曾国藩“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指出他在战役指挥方面并不高明,甚至不如其部将。然而最终能够转败为胜,重要因素之一在于采用的宣传鼓动方式的优越。洪秀全从西方传教士那里得到片断的天主教教义,稍加改装而成为“拜上帝教”,用以动员群众。对于“孔孟诸子之书”,则“尽行禁除”,企图彻底破除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曾国藩注意到太平天国的这一特点,在《讨粤匪檄》中写道:“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他于是以捍卫传统“名教”,“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为号召,动员“凡读书识字者”和“乡野老实之人”参军参战。曾国藩以传统伦理纲常作为维系军心的基本形式,又以亲子师生的宗法关系强化军队内部的人事结构,教育将士习劳忍苦,一扫清朝八旗、绿营的陈腐陋习,终于取得了对太平军作战的最后胜利。毛泽东很早就注意到了曾国藩和洪秀全不同政治策略的优劣。1926年,他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时曾经指出:
洪秀全起兵时,反对孔教提倡天主教,这是不迎合中国人的心理,曾国藩即利用这种手段,扑灭了他。洪秀全的手段错了。
在中国要成就政治事业,必须“迎合中国人的心理”,这是毛泽东总结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扑灭”太平天国起义时,认真分析曾氏一方和“洪杨”一方不同策略所得出的结论。
办事:治兵与安民
毛泽东《讲堂录》中写道:“小不谨,大事败矣。克勤小物而可法者,陶桓公是也。忽小败大而可鉴者,恺撒是也。恺撒以不谨于先夜,明日被杀于议场。某军之将,不察于蹬,亡身及军,以至危国,可不惧哉!”这样的内容有可能与曾国藩家书所谓“治军总须脚踏实地,克勤小物,乃可曰起而有功”以及曾国藩《杂著·笔记二十七则》中“克勤小物”条所谓“古之成大业者,多自克勤小物而来”,“陶侃综理密微,虽竹头木屑皆储为有用之物”有关。
曾国藩从古代兵法中总结出一套适合于当时战事的战术原则,如以主代客,后发制人;奇正互用,虚实结合;集中兵力,以十攻一等等,很可能也对毛泽东用兵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曾国藩治军十分重视“禁骚扰以安民”,将此列于《劝诫营官四条》的第一条。蔡锷1911年编定的《曾胡治兵语录》中,第八章《仁爱》也有这样的内容:“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须日日三令五申,视为性命根本之事,毋视为要结粉饰之文。”1858年,他在江西建昌大营作《爱民歌》,以简明通俗的语言要求部队重视军民关系,其中可见如下文句:“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莫拆民房搬砖头,莫踹禾苗坏田产。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莫派民夫来挖壕,莫到民家去打馆。筑墙莫拦街前路,砍柴莫砍坟上树。挑水莫挑有鱼塘,凡事都要让一步。无钱莫扯道边菜,无钱莫吃便宜茶。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一个被掳挑担去,一家吓哭不安居。娘哭子来眼也肿,妻哭夫来泪也枯。军士与民如一家,千记不可欺负他。日日熟唱《爱民歌》,天和地和又人和。”后来,毛泽东为红军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曾国藩治军经验的某些影响。
当然,湘军作为护卫清王朝专制主义政权的地主武装,所谓“军士与民如一家”的“民”,无疑首先是富绅地主。而毛泽东领导的,则是以最广大劳苦群众作为阶级基础的人民军队。“上门板,捆禾草,扫地,谈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照还,赔偿损失,这些都是红军宣传工作的一种”,然而又都是红军的本质所决定,没有丝毫虚伪的表演成分的。
曾国藩的军事活动经验的积极内容被吸收借鉴,对于毛泽东军事艺术的成熟,应当是有益的。这种吸收和借鉴,曾经受到中共党内当时占据领导地位的“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攻击。他们在《革命和战争》等刊物上连续发表文章,讥讽毛泽东的军事路线“把古代《三国演义》无条件地当作现代的战术;古时的《孙子兵法》无条件地当作现代战略;更有好些博览的同志,拿半个世纪以前的曾国藩作为兵法之宝”。他们蛮横地断言:“这些不合时代的东西——《孙子兵法》、《曾胡左治兵格言》,只有让我们的敌人——蒋介石专有。”(李锐:《毛泽东早年读书生活》,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页,第133页)其实,革命战争的实践已经证明,他们所谓正统的“现代的战术”、“现代战略”,才是并不符合于中国社会实际的并不合用的理论.
                                                                                      (来源:博览群书)    编辑:方珏
唯楚有材,于斯为盛。
不过现在的湖南不象革命战争年代那样人才辈出了。
毛说曾是“办事而兼传教之人”,自然影响到湖南的后辈。从洋务运动、维新改良到推翻帝制、护国讨袁再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湖南英杰辈出许多人受到曾国藩思想的影响,甚至有不少人本身就与曾国藩及其湘军一脉有着很深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