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看2011变化:机身、机翼、鸭翼、垂尾高度未变,腹鳍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6:30:21


这两天2011照片逐步透露,但由于照片都不是很标准的正面,给大家带来的一个错觉,似乎2011的机身宽度加大了,个人根据今天出现的准正面图对比后发现,机身、机翼、鸭翼、垂尾高度、腹鳍等都没变,作动筒的突出整流罩的确减小,而给大家似乎机身变宽更多是因为进气道的调整让正面看上去更薄,在视觉上显得宽而已。具体图见下:




图上说明有点简单。
这里补充说一下:

上面2002的图是非常正面标准照,无论是机翼还是起落架,从中间位置往两边去量都非常对称,而地下的2011的图则是左边大,右边小,机头有个向右边稍微偏的角度,或者说拍照者在飞机正前方偏左侧位置拍照。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比呢,由于这个位置的偏差不能在用上下直接对比来看,所以要用特征长度尺寸来对比。特征长度尺寸就是翼展、鸭翼转轴之间距离、机身腹部宽度等,因为这个距离即便有小角度的偏差其尺寸大小变化也不大,如果其尺寸相当,那么应该说机身基本尺寸未变。从图上比较的机身腹部宽度、鸭翼转轴之间距离来看的确如此。而机身厚度方面其实受机头稍偏影响不大,基本也能看出机身厚度未变。

图上未做更详细说明,所以大家看有点费事,这里特别解释一下。



这里顺便说一下个人对进气道调整的看法,的确进气道调整后J-20少了点所谓暴力美学的威猛,而外观比以前更美了一些,这是因为进气道与机身的过渡更流畅,而这种流畅本身也符合气动上天然融合给人的美感。从单纯的升力生成机制来看,进气道目前的调整其上部形成了类似机翼上部曲线的效果,即能够加速气流速度而降低压力,进而产生一定的升力,当然这个升力不会特别大,但有比没有强,其实以前进气道整体上部与机身过渡应该也是有一定曲线的,不过那个曲线弯度应该不大,近乎是平面,而不像现在曲面更明显,升力效果更明显。现在调整后进气道上面更接近F-22和F-35那种机身升力体的效果,鹘鹰也是类似设计。

另外个人目前看似乎进气道外侧上部边缘不像以前那样有明显的锐利边缘,从生成涡的效果来看,边缘尖锐是对生成脱体涡是有利的,所以像F-22、F-35、鹘鹰的进气道外侧上部边缘都是有个不大但足够尖锐的小边条,这有利于利用进气道边缘生成脱体涡,并且可以把整个位于机翼前的进气道视作为有个大的边条,而J-20的2001和2002的进气道外侧上部也有这样明显的边缘突出在进气道表面,并在实际中生成涡,具体可以见下面进气道边缘和生产的涡:



现在这个调整目前不是特别清楚这个边缘的情况,似乎有小的尖锐边缘,似乎又有点平滑过渡。如果是平滑过渡那么就有可能是减小了涡而不是增强了涡,而减小涡也未必是什么坏事,因为脱体涡增升本身是要付出阻力增加的代价,另外涡之间的干扰也很复杂,也对后面的操纵面有可能造成不利影响,譬如F-18早期涡在垂尾前破裂就让垂尾抖动。当然也有可能这个边条还存在,如果这个边条存在,那么综合的结果有可能是涡更容易生成,原因是进气道上表面变成是曲面后气流压力变低,下表面气流与上表面气流压力差更大,故生成涡的强度反而会增加,譬如三代机涡生成强度比较大的F/A-18E/F的边条上表面就是明显的机翼曲线,其在不大的迎角就生成了涡。

究竟进气道边缘的尖锐程度如何变化,得等到未来更多的清晰图的出现。不过不管如何,现在做出这样的调整都表明经过了前期测试各种细节设计更为成熟,J-20在研制上又进了一步。

——————————————————————————————————————
再次补充:
受下面网友的提醒,腹鳍外移,那么尾撑应该也有变化,最终可能会导致腹鳍稍有增大。

——————————————————————————————————
再再次补充:
尾撑变薄,腹鳍向下突出高度未变,相应腹鳍面积稍有增大。



这两天2011照片逐步透露,但由于照片都不是很标准的正面,给大家带来的一个错觉,似乎2011的机身宽度加大了,个人根据今天出现的准正面图对比后发现,机身、机翼、鸭翼、垂尾高度、腹鳍等都没变,作动筒的突出整流罩的确减小,而给大家似乎机身变宽更多是因为进气道的调整让正面看上去更薄,在视觉上显得宽而已。具体图见下:


11Vs02.jpg (244.07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9 00:18 上传



图上说明有点简单。
这里补充说一下:

上面2002的图是非常正面标准照,无论是机翼还是起落架,从中间位置往两边去量都非常对称,而地下的2011的图则是左边大,右边小,机头有个向右边稍微偏的角度,或者说拍照者在飞机正前方偏左侧位置拍照。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比呢,由于这个位置的偏差不能在用上下直接对比来看,所以要用特征长度尺寸来对比。特征长度尺寸就是翼展、鸭翼转轴之间距离、机身腹部宽度等,因为这个距离即便有小角度的偏差其尺寸大小变化也不大,如果其尺寸相当,那么应该说机身基本尺寸未变。从图上比较的机身腹部宽度、鸭翼转轴之间距离来看的确如此。而机身厚度方面其实受机头稍偏影响不大,基本也能看出机身厚度未变。

图上未做更详细说明,所以大家看有点费事,这里特别解释一下。



这里顺便说一下个人对进气道调整的看法,的确进气道调整后J-20少了点所谓暴力美学的威猛,而外观比以前更美了一些,这是因为进气道与机身的过渡更流畅,而这种流畅本身也符合气动上天然融合给人的美感。从单纯的升力生成机制来看,进气道目前的调整其上部形成了类似机翼上部曲线的效果,即能够加速气流速度而降低压力,进而产生一定的升力,当然这个升力不会特别大,但有比没有强,其实以前进气道整体上部与机身过渡应该也是有一定曲线的,不过那个曲线弯度应该不大,近乎是平面,而不像现在曲面更明显,升力效果更明显。现在调整后进气道上面更接近F-22和F-35那种机身升力体的效果,鹘鹰也是类似设计。

另外个人目前看似乎进气道外侧上部边缘不像以前那样有明显的锐利边缘,从生成涡的效果来看,边缘尖锐是对生成脱体涡是有利的,所以像F-22、F-35、鹘鹰的进气道外侧上部边缘都是有个不大但足够尖锐的小边条,这有利于利用进气道边缘生成脱体涡,并且可以把整个位于机翼前的进气道视作为有个大的边条,而J-20的2001和2002的进气道外侧上部也有这样明显的边缘突出在进气道表面,并在实际中生成涡,具体可以见下面进气道边缘和生产的涡:

081711_499.jpg (203.21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9 00:19 上传


085330_489.jpg (238.81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9 00:19 上传



现在这个调整目前不是特别清楚这个边缘的情况,似乎有小的尖锐边缘,似乎又有点平滑过渡。如果是平滑过渡那么就有可能是减小了涡而不是增强了涡,而减小涡也未必是什么坏事,因为脱体涡增升本身是要付出阻力增加的代价,另外涡之间的干扰也很复杂,也对后面的操纵面有可能造成不利影响,譬如F-18早期涡在垂尾前破裂就让垂尾抖动。当然也有可能这个边条还存在,如果这个边条存在,那么综合的结果有可能是涡更容易生成,原因是进气道上表面变成是曲面后气流压力变低,下表面气流与上表面气流压力差更大,故生成涡的强度反而会增加,譬如三代机涡生成强度比较大的F/A-18E/F的边条上表面就是明显的机翼曲线,其在不大的迎角就生成了涡。

究竟进气道边缘的尖锐程度如何变化,得等到未来更多的清晰图的出现。不过不管如何,现在做出这样的调整都表明经过了前期测试各种细节设计更为成熟,J-20在研制上又进了一步。

——————————————————————————————————————
再次补充:
受下面网友的提醒,腹鳍外移,那么尾撑应该也有变化,最终可能会导致腹鳍稍有增大。

腹鳍外移.jpg (193.1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9 01:03 上传


——————————————————————————————————
再再次补充:
尾撑变薄,腹鳍向下突出高度未变,相应腹鳍面积稍有增大。

腹鳍变化.jpg (47.88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9 01:57 上传


辛苦了,这么晚发帖
所以尾翼没变大,腹鳍亦然?


主体没大的变化, 改的只是细节, 应是优化的结果, ...整体感觉少了些棱角, 更趋向成熟, 进一步由科研产品向武器化转变...



从侧面看, 进气道的改进同上反的鸭翼融为一体, 对正向和正侧向的隐身性能都有改善...



主体没大的变化, 改的只是细节, 应是优化的结果, ...整体感觉少了些棱角, 更趋向成熟, 进一步由科研产品向武器化转变...

154839xjdxrjdh622dmjzgbbbcccccc.jpg (221.01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9 00:32 上传



从侧面看, 进气道的改进同上反的鸭翼融为一体, 对正向和正侧向的隐身性能都有改善...

4444444.jpg (205.71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19 00:55 上传

深夜发帖,干货啊
TAOG 发表于 2014-1-19 00:22
所以尾翼没变大,腹鳍亦然?
尾翼至少高度没变,宽度个人认为也没变,也就是总体应该还是和以前一样,只是切尖。
腹鳍不好说,腹鳍高度应该没变,高度变化会导致擦地角更小,目前擦地角已经不够大了。腹鳍即便也增加面积也就是增加其沿纵向的尺寸,但目前看似乎并没有增加,所以个人认为腹鳍面积可能也未增加。目前之所以看上去大的原因是因为浅色的边缘涂装让其外轮廓看上去更明显,从而在视觉上似乎比以前要大,而最大可能也是没有变。
看完了..分析的挺有道理,赞一个
草莓蛋糕要努力 发表于 2014-1-19 00:21
辛苦了,这么晚发帖
早写好了,后来看电视入迷了,一直没有发帖。看完发帖时间久晚了,不过在外出差,周末休息,晚点也无所谓,可以睡懒觉。
老大还搞到高清图吗?
虽然LZ图标得很辛苦,但是上下两张图的线都没有给人直观表示说没有变化,为什么不搞几条线下来作参考?

TSQ 发表于 2014-1-19 00:27
尾翼至少高度没变,宽度个人认为也没变,也就是总体应该还是和以前一样,只是切尖。
腹鳍不好说,腹鳍高 ...


感谢,刚刚看了一张对比和某人文章感觉似乎都有增加,尤其腹鳍
看来是角度和视觉错觉问题
TSQ 发表于 2014-1-19 00:27
尾翼至少高度没变,宽度个人认为也没变,也就是总体应该还是和以前一样,只是切尖。
腹鳍不好说,腹鳍高 ...


感谢,刚刚看了一张对比和某人文章感觉似乎都有增加,尤其腹鳍
看来是角度和视觉错觉问题
当往事遇上风 发表于 2014-1-19 00:29
老大还搞到高清图吗?
没有,上面图其实就是论坛上的图放大然后对比一下的。
laibu88 发表于 2014-1-19 00:29
虽然LZ图标得很辛苦,但是上下两张图的线都没有给人直观表示说没有变化,为什么不搞几条线下来作参考?
图上说明有点简单。
这里补充说一下:

上面2002的图是非常正面标准照,无论是机翼还是起落架,从中间位置往两边去量都非常对称,而地下的2011的图则是左边大,右边小,机头有个向右边稍微偏的角度,或者说拍照者在飞机正前方偏左侧位置拍照。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比呢,由于这个位置的偏差不能在用上下直接对比来看,所以要用特征长度尺寸来对比。特征长度尺寸就是翼展、鸭翼转轴之间距离、机身腹部宽度等,因为这个距离即便有小角度的偏差其尺寸大小变化也不大,如果其尺寸相当,那么应该说机身基本尺寸未变。从图上比较的机身腹部宽度、鸭翼转轴之间距离来看的确如此。而机身厚度方面其实受机头稍偏影响不大,基本也能看出机身厚度未变。

图上未做更详细说明,所以大家看有点费事,这里特别解释一下。

一会我把顶楼编辑修改说明一下。
没有,上面图其实就是论坛上的图放大然后对比一下的。
等有了高清图再详细分析啊,就喜欢看老大的帖子。
往后还会修改吗,座舱后背为啥不加高啊,F22.F35都挺高的啊!感觉不会再爱了……
HH-9AA 发表于 2014-1-19 00:24
主体没大的变化, 改的只是细节, 应是优化的结果, ...整体感觉少了些棱角, 更趋向成熟了...
其实YF-22到F-22也少了不少棱角。
有棱角显得更凌厉,但过渡流畅圆滑则更成熟,人都如此,机也如此。
定型时再完善完善,就完美了。
分析得也颇有道理。等更多图


轮胎全部大了一号,腹鳍和尾撑的位置关系稍有挪动,往外边挪了一点。

轮胎全部大了一号,腹鳍和尾撑的位置关系稍有挪动,往外边挪了一点。
还会歪改那
上将军衔 发表于 2014-1-19 00:40
往后还会修改吗,座舱后背为啥不加高啊,F22.F35都挺高的啊!感觉不会再爱了……
以后是否会变这个不好说,毕竟东西要变要拿测试的结果说话,光靠感觉不完全靠得住。当然一些工程方面的天才的工程直觉有时也挺厉害,譬如凯利.约翰逊和西科斯基都是如此。

J-20背部的线条的确没有F-22美观,显得曲线玲珑,个人认为主要是J-20的机头到机身过渡的策略与F-22有点不同,J-20的座舱后部到机身过渡是横向扩展,所以一直显得比较平直,而F-22则是高度上下降,所以显得侧面看线条更美。另外J-20的机身线条变化与进气道、鸭翼的设计有关,原因就是DSI进气道使得座舱后面截面积已经增大,而紧接着后面出现鸭翼,鸭翼本身也使得截面积增大,而为了超音速降低激波阻力,与鸭翼同一截面的座舱后部就不应该再增加高度来过渡。所以综合这些因素个人认为背部线条最大可能以后不会变化了。
当往事遇上风 发表于 2014-1-19 00:38
等有了高清图再详细分析啊,就喜欢看老大的帖子。
本来昨天拿着飞扬的那个侧面图比较了很多,发现实在误差太大,最后放弃。
以后根据更多高清图再谈谈个人看法,供大家参考,大家都相互交流学习学习。
图就慢慢放吧 不急
2014-1-19 00:57 上传



zuyan 发表于 2014-1-19 00:47
轮胎全部大了一号,腹鳍和尾撑的位置关系稍有挪动,往外边挪了一点。
对的,你说得对,我没有注意到这一点。

我在顶楼编辑补上这个变化。
老大的帖子就是好,希望老大能多写点2011和Z20的东西,辛苦了⊙﹏⊙
上将军衔 发表于 2014-1-19 01:02
老大的帖子就是好,希望老大能多写点2011和Z20的东西,辛苦了⊙﹏⊙
不敢称大,就是一热爱航空的军迷而已。
有些个人看法会和大家分享,不过我自己也常判断错误。
互相学习吧。
沉迷军网 发表于 2014-1-19 00:58
最大的进步就是进气道和鸭翼连接点彻底修型,但后机身还要大刀阔斧改。
改矢量推力估计后部机身可能会做适当调整,另外换国产发动机应该也会做适当调整吧。

TSQ 发表于 2014-1-19 00:38
图上说明有点简单。
这里补充说一下:
辛苦了,不早了,你明天再干活吧,明早起来看
laibu88 发表于 2014-1-19 01:08
辛苦了,不早了,你明天再干活吧,明早起来看
谢谢,准备休息了。
垂尾外扩角度似乎有变大一点;
2个尾椎有稍许的伸长或者就是发动机略微变短。
从腹鳍与起落架舱盖的相互关系看,腹鳍的位置没变,是外撇的角度加大了。
貌似尾撑加宽、减薄,进气口围城面积减小而包包更丰满
没搞清大图不好判断,感觉屁股的线条也收的更平直了~~ 尾撑变长变薄,翼下鼓包也缩小了,不会液压系统压力提高了吧

进气口的变化,个人认为更多的是rcs修型,进气口向下的曲线和上反鸭的线条是一致的

另外增加中低速下机身升力也应该有好处,也减轻中低速下鸭翼配平负担,高速配平的影响就不好说了
TAOG 发表于 2014-1-19 00:30
感谢,刚刚看了一张对比和某人文章感觉似乎都有增加,尤其腹鳍
看来是角度和视觉错觉问题
抱歉,腹鳍我刚开始只对比了正面高度,没有注意到两个腹鳍在横向上的位置,也没做具体的侧面对比。

后来对比后发现腹鳍位置向外移动,尾撑变薄,而腹鳍高度似乎未变,那么腹鳍面积稍有增加。

具体对比已经更新在顶楼了。
2014-1-19 02:11 上传

13128611786 发表于 2014-1-19 01:41
貌似尾撑加宽、减薄,进气口围城面积减小而包包更丰满
你对尾撑的说法应该是对的。
进气道的面积单纯从图上看似乎有所缩小,不过应该满足进气要求。另外进气道有效截面积其实是个立体空间的问题,只看正面未必对。
鼓包现在的图有点模糊,不好对比。
看来夜猫子不少啊------------------
gameboy999 发表于 2014-1-19 01:51
没搞清大图不好判断,感觉屁股的线条也收的更平直了~~ 尾撑变长变薄,翼下鼓包也缩小了,不会液压系统压力 ...
赞同你的说法。
TSQ 发表于 2014-1-19 00:41
其实YF-22到F-22也少了不少棱角。
有棱角显得更凌厉,但过渡流畅圆滑则更成熟,人都如此,机也如此。
这也证明2001做为验证机是成功的,现在只等发动机的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