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三大作:潜艇对水面舰船攻击战法。挺好的科普文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3:51:07
潜艇对水面舰船攻击战法

潜艇对敌方的水面作战舰艇、商船、护航运输船队的攻击,是消灭和削弱敌方海上有生力量、破坏敌方海上运输线的重要手段之一,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潜艇就是海战场上的有生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U-35号潜艇,自1914年11月服役后,共参战26次,击沉舰船226艘,总计吨位达54万吨。U-35号潜艇艇长64.7米、艇宽6.3米、水面排水量685吨、水下排水量878吨、水面航速16.4节、水下航速9.7节,装备鱼雷发射管4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潜艇的使用和作战效果达到了巅峰期,纳粹德国的潜艇尤为突出,纳粹德国海军的潜艇“群狼”战术,对同盟国造成了重创,如战功赫赫的U-47号潜艇,在1939年10月13日突入英国严密防护的斯卡帕湾海军锚地,击沉了英国“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后安全撤离。纳粹德国U-47号潜艇在二战击沉同盟国舰船总吨位达24.5万吨。U-47号潜艇的艇长66.5米、艇宽6.2米、水面排水量753吨、水下排水量857吨、水面航速17.2节、水下航速8节、最大潜深200米,装备鱼雷发射管5具。

新中国成立后,极其重视海军潜艇部队的建设,1953年6月4日中苏签订了中国海军订货协定,以贷款方式购买一批水面舰艇和潜艇及转让技术生产。同年8月20日在青岛成立了中国海军潜艇学校。1954年6月19日,中国海军潜艇独立大队在青岛成立。6月24日,中苏两国海军在旅顺举行潜艇交接仪式。1956年1月10日,毛泽东主席视察了正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的中国第一艘“03”型潜艇,该型潜艇是依据中苏协议转让制造,于1957年6月27日编入海军潜艇部队,命名为“新中国15号”。

现在中国海军已经拥有战略核潜艇、攻击核潜艇和常规潜艇,成为中国海军遂行作战任务的重要力量。中国海军在发展先进潜艇的同时,在潜艇作战的方法上也从未停止研究。各国海军在潜艇的战法上虽然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战法的发展上还是有着诸多的共性。

潜艇攻击敌方水面舰船,一般是在敌方水面舰船必经的航路或可能通过的海域,采用阵地伏击、区域巡逻、引导截击等方法,待机搜索,当发现目标后,迅速隐蔽接敌,突破敌方反潜护航警戒区域后,占领有利的攻击阵位发起攻击,攻击的手段一般是鱼雷攻击或导弹攻击。

潜艇使用战术导弹攻击敌方水面舰船有近距离导弹攻击和超视距导弹攻击,近距离导弹攻击由潜艇艇载观察设备直接发现目标并测定目标的运动要素诸元,然后占领有利发射战位后发射导弹进行攻击。潜艇超视距导弹攻击在岸上指挥所、己方水面作战舰艇或预警指挥机引导下,占领有利发射阵位发射导弹,导弹发射后,由己方其它兵力进行中继引导,将导弹引向被攻击目标。潜艇使用战术导弹攻击与发射鱼雷攻击相比,具有潜艇发射阵位的位置选择较为灵活、占领阵位机动性强而且简单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突防性差、容易被干扰和抗击的弱点。

潜艇使用鱼雷攻击敌方舰船的方式较为常见,鱼雷的种类也较多,有直航鱼雷、自导鱼雷和线导鱼雷等。潜艇可在远、中、近距离和水面航行状态、潜望镜深度及深潜状态发起鱼雷攻击,以深水隐蔽攻击为主。为保证发现目标、精确测定目标的运动要素诸元,潜艇上的噪声声呐和噪声测距声呐在进入伏击海区后需不间断开机,而潜望镜的使用较为谨慎和隐蔽,如果声呐及潜望镜不能保障攻击时,才允许短暂开启雷达迅速捕捉目标。潜艇在实施鱼雷攻击的时候,充分利用海区的气象水文条件,根据敌我位置态势,选择航向、航速和下潜深度,占领最佳发射阵位,发射前要完成攻击解算和鱼雷及鱼雷发射装置的技术准备。

使用直航鱼雷进行攻击时,一般采用扇面多枚鱼雷齐射的方式,如果对被攻击目标测定的运动要素诸元的误差比较大的时候,相应地扩大齐射的扇面和发射的鱼雷数量,以保证命中率。而发射自导鱼雷攻击时,一般则是发射单枚鱼雷攻击,如果被攻击目标测定运动诸元误差较大,或鱼雷的自导距离较近,或者被攻击目标是大吨位抗沉性较好的舰船,以及机动性较高的舰船,也可采用多枚鱼雷齐射的方式进行攻击。线导鱼雷的攻击是在潜艇上的探测设备发现目标在鱼雷射程内即可发射,鱼雷在航行过程中通过线导指令改变鱼雷的航向、航速和航深,将鱼雷引导至目标散布区,鱼雷自导装置捕获目标并发起攻击。

潜艇在作战使用上有单艇作战方式和潜艇群作战方式。潜艇战术群使用鱼雷对敌方舰船和舰船编队实施攻击的作战方式,能充分发挥潜艇作战兵力的整体作战威力。潜艇群作战的方式事先有作战方案并经过演练,作战方案的要求是有多艘潜艇参加攻击任务,多艘潜艇之间的攻击间隔尽可能短,同时要避免己方潜艇的碰撞和误伤。潜艇群攻击的作战方案有一舷攻击法、两舷攻击法、划分扇面攻击法和航路分段攻击法。

潜艇群作战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最先发现目标的潜艇将目标的位置上报给潜艇群的指挥员,同时向目标机动接近。潜艇群指挥员接报后向各潜艇下达攻击命令和攻击方案,各潜艇在接到命令后,严格按照攻击方案的要求独立进行攻击,攻击完成后按方案规定的方向撤出战斗到规定地点集合,然后重新恢复潜艇战斗群。潜艇群的指挥员应在敌方水声侦测的有效距离外下达作战方案,在攻击过程中,各潜艇要保持水声静默。

潜艇群作战的战术战法主要有“潜艇幕”方式、阵地伏击方式、区域巡逻方式和引导截击方式。

“潜艇幕”是指集中使用潜艇按幕状配置部署的作战方法,也就是同时使用多艘潜艇按一定间隔距离,部署在垂直于敌方舰船经过的航路前方。“潜艇幕”的作战方法又分为固定幕和机动幕。

固定幕作战方法是潜艇只在作战方案指定的区域内进行搜索和攻击,潜艇在指挥所的引导下,以捷径航路突破敌方的防潜区,对敌方航行的舰船进行攻击的作战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潜艇曾用此战术成功击沉了纳粹德国的万吨训练舰“古斯特洛夫”号,导致近万人丧命。

机动幕作战方式是潜艇根据敌方舰船航路变化进行移动,重新展开在敌方舰船航路的前方。这种作战方式必须先确定潜艇幕中心点的基准坐标和幕状方案及各潜艇在幕中的位置、深度和机动方案。机动幕重新展开时,必须给各潜艇到达点的坐标和时间。机动幕作战方法由纳粹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首先发明,即著名的“群狼”战术。

“狼群”战术是使用集群潜艇对护航运输队实施攻击的战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实施潜艇战的主要战法。每个潜艇群由10艘左右潜艇编成,各艇之间保持10-20海里的间隔,部署在垂直于敌方护航运输队必经航线的海洋区域。首先发现护航运输队的潜艇,立即向指挥所报告目标的位置、航速和编成等,同时紧随跟踪并连续报告。指挥所指挥引导艇群驶至目标航线前方某一海区集结,占领攻击阵位,利用夜间从水面同时实施鱼雷攻击。一个攻击波次后,潜艇即潜入水下,避开护航舰艇的反击,同时重装鱼雷,再次赶到目标航线前方,占领下一个攻击阵位,可反复攻击多次。

阵地伏击法是潜艇预先在敌方舰船必经海域的伏击阵地展开隐蔽,待敌方舰船通过时突然发起攻击的作战方法。这种作战方法一般用于对敌方舰船航行规律掌握的较为全面的航路上,也常用于封锁敌方的港口、航道。在敌方舰船航路固定、航行频繁、海区气象水文条件适合潜艇隐蔽的海域较为适用。通常是派遣一艘潜艇悄悄埋伏下来,伺机寻找目标进行攻击,这是一种“守株待兔”式的作战方法,因其隐蔽性较高而被各国海军常用。在和平时期,此种作战方法经常被用于潜伏侦查。

区域巡逻法是潜艇在指定的海区内,采取巡弋与待机相结合的方式,主动搜索和袭击敌方舰船的作战方法。一个巡逻区内,一般配置一艘潜艇或一个潜艇战术群。潜艇巡逻区通常选在敌方基地、港口附近,海上航路交叉点或主要交通线运输频繁区段,且敌方对潜防御较弱的海区,能以少量潜艇在广大海区袭击和牵制敌方兵力,给敌方造成威胁。巡逻区内的潜艇有较多的机动自由,可积极主动寻机歼敌,但与敌方遭遇的概率较低。潜艇在巡逻活动中,可根据敌方舰船的航行规律和对敌情的分析判断,自行选定巡逻的重点海区和巡逻方式,一般以便于发现目标的航向或沿指定的航路进行搜索,选择便于隐蔽、观察搜索和及时收信的深度,采用低速、低噪声的方式机动,发现袭击目标后,迅速对其实施隐蔽突然攻击。

引导截击法是在指挥所的引导下,潜艇在敌方舰船航线前方展开,并对其实施截击的作战方法,通常用于在开阔海域对预定目标实施集中连续打击,潜艇使用引导截击法时,需要选定突击和待机区。这种作战方法能提高潜艇发现目标的概率,便于集中使用潜艇兵力,对目标实施集中连续打击。但这种作战方法在组织指挥上较为复杂,需要有可靠的侦察保障和及时的对潜艇引导。潜艇突击区,通常选择在敌方舰船航行频繁且对潜防御较弱和便于潜艇机动的海区。潜艇待机区,一般配置在突击区的中央或翼侧附近。侦察保障兵力有航空兵、潜艇或其它手段。侦察兵力配置于潜艇突击区前沿一定距离,以保证发现目标后有足够的时间引导潜艇实施截击。突击潜艇一般组成艇幕或战术群,预先展开在待机海区隐蔽待机,并与指挥所保持通信联络。侦察兵力通常与突击潜艇同时预先展开,发现目标后,查明其位置、编成、警戒配系和运动要素等,及时报告指挥所。指挥所对侦察报告进行分析判断,确定截击潜艇重新展开的时间、位置、战斗队形和展开后的机动等,及对引导潜艇实施截击。
pop3大作,大师就是大师,写的很有水平,我觉得可以转来学习学习。
原文链接:http://www.dsjunshi.com/top81bbs ... 6944&id=5676944潜艇对水面舰船攻击战法

潜艇对敌方的水面作战舰艇、商船、护航运输船队的攻击,是消灭和削弱敌方海上有生力量、破坏敌方海上运输线的重要手段之一,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潜艇就是海战场上的有生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U-35号潜艇,自1914年11月服役后,共参战26次,击沉舰船226艘,总计吨位达54万吨。U-35号潜艇艇长64.7米、艇宽6.3米、水面排水量685吨、水下排水量878吨、水面航速16.4节、水下航速9.7节,装备鱼雷发射管4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潜艇的使用和作战效果达到了巅峰期,纳粹德国的潜艇尤为突出,纳粹德国海军的潜艇“群狼”战术,对同盟国造成了重创,如战功赫赫的U-47号潜艇,在1939年10月13日突入英国严密防护的斯卡帕湾海军锚地,击沉了英国“皇家橡树”号战列舰后安全撤离。纳粹德国U-47号潜艇在二战击沉同盟国舰船总吨位达24.5万吨。U-47号潜艇的艇长66.5米、艇宽6.2米、水面排水量753吨、水下排水量857吨、水面航速17.2节、水下航速8节、最大潜深200米,装备鱼雷发射管5具。

新中国成立后,极其重视海军潜艇部队的建设,1953年6月4日中苏签订了中国海军订货协定,以贷款方式购买一批水面舰艇和潜艇及转让技术生产。同年8月20日在青岛成立了中国海军潜艇学校。1954年6月19日,中国海军潜艇独立大队在青岛成立。6月24日,中苏两国海军在旅顺举行潜艇交接仪式。1956年1月10日,毛泽东主席视察了正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建造的中国第一艘“03”型潜艇,该型潜艇是依据中苏协议转让制造,于1957年6月27日编入海军潜艇部队,命名为“新中国15号”。

现在中国海军已经拥有战略核潜艇、攻击核潜艇和常规潜艇,成为中国海军遂行作战任务的重要力量。中国海军在发展先进潜艇的同时,在潜艇作战的方法上也从未停止研究。各国海军在潜艇的战法上虽然有着各自的特点,但战法的发展上还是有着诸多的共性。

潜艇攻击敌方水面舰船,一般是在敌方水面舰船必经的航路或可能通过的海域,采用阵地伏击、区域巡逻、引导截击等方法,待机搜索,当发现目标后,迅速隐蔽接敌,突破敌方反潜护航警戒区域后,占领有利的攻击阵位发起攻击,攻击的手段一般是鱼雷攻击或导弹攻击。

潜艇使用战术导弹攻击敌方水面舰船有近距离导弹攻击和超视距导弹攻击,近距离导弹攻击由潜艇艇载观察设备直接发现目标并测定目标的运动要素诸元,然后占领有利发射战位后发射导弹进行攻击。潜艇超视距导弹攻击在岸上指挥所、己方水面作战舰艇或预警指挥机引导下,占领有利发射阵位发射导弹,导弹发射后,由己方其它兵力进行中继引导,将导弹引向被攻击目标。潜艇使用战术导弹攻击与发射鱼雷攻击相比,具有潜艇发射阵位的位置选择较为灵活、占领阵位机动性强而且简单的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突防性差、容易被干扰和抗击的弱点。

潜艇使用鱼雷攻击敌方舰船的方式较为常见,鱼雷的种类也较多,有直航鱼雷、自导鱼雷和线导鱼雷等。潜艇可在远、中、近距离和水面航行状态、潜望镜深度及深潜状态发起鱼雷攻击,以深水隐蔽攻击为主。为保证发现目标、精确测定目标的运动要素诸元,潜艇上的噪声声呐和噪声测距声呐在进入伏击海区后需不间断开机,而潜望镜的使用较为谨慎和隐蔽,如果声呐及潜望镜不能保障攻击时,才允许短暂开启雷达迅速捕捉目标。潜艇在实施鱼雷攻击的时候,充分利用海区的气象水文条件,根据敌我位置态势,选择航向、航速和下潜深度,占领最佳发射阵位,发射前要完成攻击解算和鱼雷及鱼雷发射装置的技术准备。

使用直航鱼雷进行攻击时,一般采用扇面多枚鱼雷齐射的方式,如果对被攻击目标测定的运动要素诸元的误差比较大的时候,相应地扩大齐射的扇面和发射的鱼雷数量,以保证命中率。而发射自导鱼雷攻击时,一般则是发射单枚鱼雷攻击,如果被攻击目标测定运动诸元误差较大,或鱼雷的自导距离较近,或者被攻击目标是大吨位抗沉性较好的舰船,以及机动性较高的舰船,也可采用多枚鱼雷齐射的方式进行攻击。线导鱼雷的攻击是在潜艇上的探测设备发现目标在鱼雷射程内即可发射,鱼雷在航行过程中通过线导指令改变鱼雷的航向、航速和航深,将鱼雷引导至目标散布区,鱼雷自导装置捕获目标并发起攻击。

潜艇在作战使用上有单艇作战方式和潜艇群作战方式。潜艇战术群使用鱼雷对敌方舰船和舰船编队实施攻击的作战方式,能充分发挥潜艇作战兵力的整体作战威力。潜艇群作战的方式事先有作战方案并经过演练,作战方案的要求是有多艘潜艇参加攻击任务,多艘潜艇之间的攻击间隔尽可能短,同时要避免己方潜艇的碰撞和误伤。潜艇群攻击的作战方案有一舷攻击法、两舷攻击法、划分扇面攻击法和航路分段攻击法。

潜艇群作战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最先发现目标的潜艇将目标的位置上报给潜艇群的指挥员,同时向目标机动接近。潜艇群指挥员接报后向各潜艇下达攻击命令和攻击方案,各潜艇在接到命令后,严格按照攻击方案的要求独立进行攻击,攻击完成后按方案规定的方向撤出战斗到规定地点集合,然后重新恢复潜艇战斗群。潜艇群的指挥员应在敌方水声侦测的有效距离外下达作战方案,在攻击过程中,各潜艇要保持水声静默。

潜艇群作战的战术战法主要有“潜艇幕”方式、阵地伏击方式、区域巡逻方式和引导截击方式。

“潜艇幕”是指集中使用潜艇按幕状配置部署的作战方法,也就是同时使用多艘潜艇按一定间隔距离,部署在垂直于敌方舰船经过的航路前方。“潜艇幕”的作战方法又分为固定幕和机动幕。

固定幕作战方法是潜艇只在作战方案指定的区域内进行搜索和攻击,潜艇在指挥所的引导下,以捷径航路突破敌方的防潜区,对敌方航行的舰船进行攻击的作战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潜艇曾用此战术成功击沉了纳粹德国的万吨训练舰“古斯特洛夫”号,导致近万人丧命。

机动幕作战方式是潜艇根据敌方舰船航路变化进行移动,重新展开在敌方舰船航路的前方。这种作战方式必须先确定潜艇幕中心点的基准坐标和幕状方案及各潜艇在幕中的位置、深度和机动方案。机动幕重新展开时,必须给各潜艇到达点的坐标和时间。机动幕作战方法由纳粹德国海军元帅邓尼茨首先发明,即著名的“群狼”战术。

“狼群”战术是使用集群潜艇对护航运输队实施攻击的战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实施潜艇战的主要战法。每个潜艇群由10艘左右潜艇编成,各艇之间保持10-20海里的间隔,部署在垂直于敌方护航运输队必经航线的海洋区域。首先发现护航运输队的潜艇,立即向指挥所报告目标的位置、航速和编成等,同时紧随跟踪并连续报告。指挥所指挥引导艇群驶至目标航线前方某一海区集结,占领攻击阵位,利用夜间从水面同时实施鱼雷攻击。一个攻击波次后,潜艇即潜入水下,避开护航舰艇的反击,同时重装鱼雷,再次赶到目标航线前方,占领下一个攻击阵位,可反复攻击多次。

阵地伏击法是潜艇预先在敌方舰船必经海域的伏击阵地展开隐蔽,待敌方舰船通过时突然发起攻击的作战方法。这种作战方法一般用于对敌方舰船航行规律掌握的较为全面的航路上,也常用于封锁敌方的港口、航道。在敌方舰船航路固定、航行频繁、海区气象水文条件适合潜艇隐蔽的海域较为适用。通常是派遣一艘潜艇悄悄埋伏下来,伺机寻找目标进行攻击,这是一种“守株待兔”式的作战方法,因其隐蔽性较高而被各国海军常用。在和平时期,此种作战方法经常被用于潜伏侦查。

区域巡逻法是潜艇在指定的海区内,采取巡弋与待机相结合的方式,主动搜索和袭击敌方舰船的作战方法。一个巡逻区内,一般配置一艘潜艇或一个潜艇战术群。潜艇巡逻区通常选在敌方基地、港口附近,海上航路交叉点或主要交通线运输频繁区段,且敌方对潜防御较弱的海区,能以少量潜艇在广大海区袭击和牵制敌方兵力,给敌方造成威胁。巡逻区内的潜艇有较多的机动自由,可积极主动寻机歼敌,但与敌方遭遇的概率较低。潜艇在巡逻活动中,可根据敌方舰船的航行规律和对敌情的分析判断,自行选定巡逻的重点海区和巡逻方式,一般以便于发现目标的航向或沿指定的航路进行搜索,选择便于隐蔽、观察搜索和及时收信的深度,采用低速、低噪声的方式机动,发现袭击目标后,迅速对其实施隐蔽突然攻击。

引导截击法是在指挥所的引导下,潜艇在敌方舰船航线前方展开,并对其实施截击的作战方法,通常用于在开阔海域对预定目标实施集中连续打击,潜艇使用引导截击法时,需要选定突击和待机区。这种作战方法能提高潜艇发现目标的概率,便于集中使用潜艇兵力,对目标实施集中连续打击。但这种作战方法在组织指挥上较为复杂,需要有可靠的侦察保障和及时的对潜艇引导。潜艇突击区,通常选择在敌方舰船航行频繁且对潜防御较弱和便于潜艇机动的海区。潜艇待机区,一般配置在突击区的中央或翼侧附近。侦察保障兵力有航空兵、潜艇或其它手段。侦察兵力配置于潜艇突击区前沿一定距离,以保证发现目标后有足够的时间引导潜艇实施截击。突击潜艇一般组成艇幕或战术群,预先展开在待机海区隐蔽待机,并与指挥所保持通信联络。侦察兵力通常与突击潜艇同时预先展开,发现目标后,查明其位置、编成、警戒配系和运动要素等,及时报告指挥所。指挥所对侦察报告进行分析判断,确定截击潜艇重新展开的时间、位置、战斗队形和展开后的机动等,及对引导潜艇实施截击。
pop3大作,大师就是大师,写的很有水平,我觉得可以转来学习学习。
原文链接:http://www.dsjunshi.com/top81bbs ... 6944&id=5676944
常规潜艇战斗力还是不行,等于是可以移动的水雷,期待全核水下舰队。
(-.-)前来拜读
035全退了那才舒畅
不错的科普文
PO3 这个人还是 有一定的军事基础的 他写出来的文章 可读性 实用性都很高
对有名堂或ID不能称呼,非要改个什么婆三大恶心名堂的行为,无比讨厌!
婆三的帖子必须得顶
常规潜艇真的很没用。鱼雷距离太短了,速度太慢。看不见,也打不着。
潜艇与指挥所、潜艇之间如何通讯没写啊……

读一篇豆腐块,这咋读出来“常规潜艇无用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