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很热的地缘政治学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0:08:37
台湾问题与中国国家安全的战略布局 之一

台湾问题的背后是一个新兴大国和既有强权的较量
大家其实都知道,台湾问题早已不是单纯的国内问题。台湾问题涉及到中、美、日以及其他一些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甚至澳大利亚,台海紧张,整个西太平洋地区国家都会不安,假如将来台海爆发战争,整个世界都会感受到冲击波。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台湾就是能牵动全身的发。那么小小的台湾哪有那么大能耐呢?
这是因为台湾问题实质上就是中美问题。台湾正处在两种力量的交汇点上,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和平的发展的追求人类社会共同繁荣的力量,另外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守旧的专制的自私自利的力量。这两股力量在台湾交汇摩擦碰撞。如果前者在对抗中占据上峰,那么新生事物的影响就会大增,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将加快。反之,旧势力的影响进一步膨胀,霸权主义的黑幕将笼罩所有国家。因此,台湾作为中美两个世界级选手过招的擂台,中美你来我往地过招,双方力量的消长,反映在台海就是两岸关系或紧张或缓和,台湾或离我们近一些或离我们远一些。可以说台湾目前还是两个世界级大国遏止与反遏止崛起与反崛起的主战场,台海的斗争形势是国际格局变化的晴雨表,这也许是我们这些中国人不情愿面对却又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当然,台湾问题除了美国的染指,还有两股势力也是心怀鬼胎。
其一为日本。日本觊觎台湾的事实被表面化的中美矛盾遮盖,更加隐蔽。其实,日本是台独势力事实上的大本营。美国由于对中美关系还有所顾忌,还不敢支持台独太露骨,因为它只有在维持两岸平衡中才能捞取最大利益,跟中国撕破脸皮兵戎相见不会有什么好处。日本不同,它不是现有秩序的受益者,美国才是,不然日本为什么不遗余力地去追求 “正常国家”的待遇?它就是想要打破现有秩序,得到更大利益。在这个问题上它选择了与美国一起遏止中国的道路,因为这条道路看起来风险最小,美国和日本的力量加在一起当然要远大于中国的力量。假如在中国败落而美国的力量又遭到削弱的情况下,则日本有望大大提升自己在亚洲甚至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否则随着中国日益强大,处在中美夹缝里的日本会更难过。所以日美遏止中国的立场一致,目的却有所不同。台独对日本来说是难得的机遇,是让它面前两座大山拼个你死我活的绝佳机会,所以日本要利用一切机会把台独势力做大做强。因此,大家可以看到当前一个有趣的现象,美国为了照顾它在全球其他地区比如在中东的利益,现在不愿意和中国立刻就闹翻,进而对出格的台独势力的当权者吹胡子瞪眼,而日本却全然不顾这些,不惜中日关系更加恶化,也要为台独头子李等灰摇旗呐喊,这不恰恰说明了问题的本质么?但是日本人的美好愿望起码要经得起三个问题的拷问:美国人的实力目前的确最强,然而这种实力是全球分布的,在东亚地区与中国的力量对比有没有优势,有多少优势,这种优势在战争状态下能维持多久?美国会为了台湾与中国拼个两败俱伤而让日本坐收渔利么?中美一旦开战,日本有能力置身事外么,毁灭性战祸再次降临日本的机会有多大?
其二是新加坡。新加坡和日本有所不同,前者不象后者有称雄亚洲的野心,因为它没有那个实力,它主要是在大国之间玩平衡牟利。就台湾问题而言,新加坡一直和台湾钩钩搭搭,一方面是向美国献媚邀宠讨取奖赏,另一方面在中国面前自抬身价。对付新加坡可以给它一点教训,让它记住在台湾这个事关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捋虎须,是自讨苦吃。教训之后还应当以团结为主,但对于日本和美国却要另当别论。
刚才说台湾目前是中美两国的主战场,那就意味着过去不是,将来也有可能不是。
过去不是,是因为美国的主要对手是苏联,中国虽然数度与美国交手,但还远不能威胁美国的地位,同时蒋氏父子统治台湾,对美国也是既用且防,台湾对于美国的作用有限。
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美国加紧争夺世界霸权,中国的地位日益凸现。中国崛起说白了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也就是说这世事不能全凭你美国人说了算。而美国霸权主义的实质就是要按照美国人的意志来支配地球,所以两者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因此过去讲什么中美战略伙伴关系,既是欺人也是自欺,在政治上幼稚得可笑。假如我们只把所谓的中美战略伙伴关系停留在口头上倒也罢了,然而不幸的是上至领导层下至一些专家学者完全把它当真了,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行动,错误的行动又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90年代后半期中国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的困难和尴尬,稍有头脑的人都能看出来这次是热脸贴到别人的冷屁股上了。于是所谓的中美战略伙伴关系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即便偶尔提及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两国根本没有战略上的共同点,所以不可能建立什么战略伙伴关系。今后中美两国的关系必定是既合作又斗争,而战略上的基本对立则是确定无疑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美国绞尽脑汁地要整倒中国,因为当今世界能够抗衡美国的力量不多,而中国恰恰就是其中之一。当今世界,美国是超级大国。美国要靠自己的势力确立世界霸主地位,说白了就是由美国来制定利益分配规则,由美国决定各国的生死荣辱。美国之下是几个次超级大国(或着国家集团,如欧盟),中、欧、俄,再次是印度、巴西这些大国。这些国家各有各的想法,但是谁都不愿意让这个世界完全由美国人来当家作主。从这个角度来说,各国对美国的立场是基本一致,那就是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追求世界的多极化。只有日本的地位最尴尬,论经济实力它是仅次于美国的大块头,但是日本只是一个岛国,战略空间太小,并且又处在中美两大势力的夹缝中。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两国对它都是既用又防,所以它开罪了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对于这一点日本人也很清楚,也很不甘心,总想另立山头。因此小泉政府左蹦右跳,一会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会出兵伊拉克,总之一句话就是打算自立门户。但是不论它怎么跳,总归要老实下来,因为它的命脉还掐在别人手里。在对日态度上,中美两国的基本态度具有相似之处,既要让它干活又不能太放纵它。
之所以说中国是美国为数不多的抗衡力量,当然是就中国的条件所说的。众所周知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他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资源、人口、甚至国土面积等。这些因素中,除了人口(我们往往把过多的人口看作负担),中国占优势的并不多。但是我们可以反过来看问题,当今世界除美国之外的各大政治势力中,它们的各自的弱项是什么?我们是不是比他们强?比如日本是除美国之外的二号经济大国,但是它还有一个称号“经济动物,政治侏儒。”日本除了经济上可聊以自慰,还有什么?或许有人会讲日本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的确如此,但是不要忘记军事总是为政治经济服务的,由于日本糟糕的历史记录和咄咄逼人的扩张主义现实,缺乏其他国家最基本的信任,进而出现一个日本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它的军事力量越强反而越难以实现它政治上的抱负。日本军事力量的强大无助于它摆脱美国的控制,你再强能强过美国人么?反而招来其他国家甚至是美国更多的猜忌与防范,进而引发区域性军备竞赛,使日本的经济安全更难以保障。由此可见,对于当前的日本而言强大的军备不是福而是祸,它的安全系数和它的武装程度是成反比的。欧盟比日本稍好,但是它远不能用一个声音说话,何况在军事上还戴着“北约”这个美国人的紧箍咒。俄罗斯政治军事上够强,但经济上却元气未复,不能和美国抗衡。那么剩下的就是中国了。中国这个国家很奇特,简直就是整个地球的缩影。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既有血汗工厂,又能把卫星宇宙飞船送上天,人均不富,经济总量却又够大。斯蒂芬·罗奇在评论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时说“中国一打喷嚏,世界就会感冒”。政治、文化自然不去说它,军事上中国具有完全独立的完备的国防工业体系。更加有意思的是中国拥有一支迷一样的军队。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究竟如何?这可能是五角大楼最难破解迷题。人民解放军看起来很贫穷很落后装备也差,但是美军在与其交手过程中至今还没有讨到什么便宜。所以美国人头脑稍微清醒一点的人从不敢小觑中国,尤其现在美国的霸权主义者更是把中国作为需要防范的头号国家。由于美国威胁中国的手段不多,而台湾恰恰是美国可以对中国造成实质损害的有效部位,所以美国人常常在台湾问题上要挟中国。台湾问题与中国国家安全的战略布局 之一

台湾问题的背后是一个新兴大国和既有强权的较量
大家其实都知道,台湾问题早已不是单纯的国内问题。台湾问题涉及到中、美、日以及其他一些东亚和东南亚国家甚至澳大利亚,台海紧张,整个西太平洋地区国家都会不安,假如将来台海爆发战争,整个世界都会感受到冲击波。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个台湾就是能牵动全身的发。那么小小的台湾哪有那么大能耐呢?
这是因为台湾问题实质上就是中美问题。台湾正处在两种力量的交汇点上,一种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和平的发展的追求人类社会共同繁荣的力量,另外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守旧的专制的自私自利的力量。这两股力量在台湾交汇摩擦碰撞。如果前者在对抗中占据上峰,那么新生事物的影响就会大增,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将加快。反之,旧势力的影响进一步膨胀,霸权主义的黑幕将笼罩所有国家。因此,台湾作为中美两个世界级选手过招的擂台,中美你来我往地过招,双方力量的消长,反映在台海就是两岸关系或紧张或缓和,台湾或离我们近一些或离我们远一些。可以说台湾目前还是两个世界级大国遏止与反遏止崛起与反崛起的主战场,台海的斗争形势是国际格局变化的晴雨表,这也许是我们这些中国人不情愿面对却又不得不接受的现实。
当然,台湾问题除了美国的染指,还有两股势力也是心怀鬼胎。
其一为日本。日本觊觎台湾的事实被表面化的中美矛盾遮盖,更加隐蔽。其实,日本是台独势力事实上的大本营。美国由于对中美关系还有所顾忌,还不敢支持台独太露骨,因为它只有在维持两岸平衡中才能捞取最大利益,跟中国撕破脸皮兵戎相见不会有什么好处。日本不同,它不是现有秩序的受益者,美国才是,不然日本为什么不遗余力地去追求 “正常国家”的待遇?它就是想要打破现有秩序,得到更大利益。在这个问题上它选择了与美国一起遏止中国的道路,因为这条道路看起来风险最小,美国和日本的力量加在一起当然要远大于中国的力量。假如在中国败落而美国的力量又遭到削弱的情况下,则日本有望大大提升自己在亚洲甚至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否则随着中国日益强大,处在中美夹缝里的日本会更难过。所以日美遏止中国的立场一致,目的却有所不同。台独对日本来说是难得的机遇,是让它面前两座大山拼个你死我活的绝佳机会,所以日本要利用一切机会把台独势力做大做强。因此,大家可以看到当前一个有趣的现象,美国为了照顾它在全球其他地区比如在中东的利益,现在不愿意和中国立刻就闹翻,进而对出格的台独势力的当权者吹胡子瞪眼,而日本却全然不顾这些,不惜中日关系更加恶化,也要为台独头子李等灰摇旗呐喊,这不恰恰说明了问题的本质么?但是日本人的美好愿望起码要经得起三个问题的拷问:美国人的实力目前的确最强,然而这种实力是全球分布的,在东亚地区与中国的力量对比有没有优势,有多少优势,这种优势在战争状态下能维持多久?美国会为了台湾与中国拼个两败俱伤而让日本坐收渔利么?中美一旦开战,日本有能力置身事外么,毁灭性战祸再次降临日本的机会有多大?
其二是新加坡。新加坡和日本有所不同,前者不象后者有称雄亚洲的野心,因为它没有那个实力,它主要是在大国之间玩平衡牟利。就台湾问题而言,新加坡一直和台湾钩钩搭搭,一方面是向美国献媚邀宠讨取奖赏,另一方面在中国面前自抬身价。对付新加坡可以给它一点教训,让它记住在台湾这个事关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捋虎须,是自讨苦吃。教训之后还应当以团结为主,但对于日本和美国却要另当别论。
刚才说台湾目前是中美两国的主战场,那就意味着过去不是,将来也有可能不是。
过去不是,是因为美国的主要对手是苏联,中国虽然数度与美国交手,但还远不能威胁美国的地位,同时蒋氏父子统治台湾,对美国也是既用且防,台湾对于美国的作用有限。
苏联解体东欧巨变,美国加紧争夺世界霸权,中国的地位日益凸现。中国崛起说白了就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也就是说这世事不能全凭你美国人说了算。而美国霸权主义的实质就是要按照美国人的意志来支配地球,所以两者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因此过去讲什么中美战略伙伴关系,既是欺人也是自欺,在政治上幼稚得可笑。假如我们只把所谓的中美战略伙伴关系停留在口头上倒也罢了,然而不幸的是上至领导层下至一些专家学者完全把它当真了,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行动,错误的行动又导致严重的后果。所以90年代后半期中国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的困难和尴尬,稍有头脑的人都能看出来这次是热脸贴到别人的冷屁股上了。于是所谓的中美战略伙伴关系很快就销声匿迹了,即便偶尔提及大家也都心知肚明,两国根本没有战略上的共同点,所以不可能建立什么战略伙伴关系。今后中美两国的关系必定是既合作又斗争,而战略上的基本对立则是确定无疑的。
正因为如此,所以美国绞尽脑汁地要整倒中国,因为当今世界能够抗衡美国的力量不多,而中国恰恰就是其中之一。当今世界,美国是超级大国。美国要靠自己的势力确立世界霸主地位,说白了就是由美国来制定利益分配规则,由美国决定各国的生死荣辱。美国之下是几个次超级大国(或着国家集团,如欧盟),中、欧、俄,再次是印度、巴西这些大国。这些国家各有各的想法,但是谁都不愿意让这个世界完全由美国人来当家作主。从这个角度来说,各国对美国的立场是基本一致,那就是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追求世界的多极化。只有日本的地位最尴尬,论经济实力它是仅次于美国的大块头,但是日本只是一个岛国,战略空间太小,并且又处在中美两大势力的夹缝中。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两国对它都是既用又防,所以它开罪了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对于这一点日本人也很清楚,也很不甘心,总想另立山头。因此小泉政府左蹦右跳,一会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一会出兵伊拉克,总之一句话就是打算自立门户。但是不论它怎么跳,总归要老实下来,因为它的命脉还掐在别人手里。在对日态度上,中美两国的基本态度具有相似之处,既要让它干活又不能太放纵它。
之所以说中国是美国为数不多的抗衡力量,当然是就中国的条件所说的。众所周知国家之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他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资源、人口、甚至国土面积等。这些因素中,除了人口(我们往往把过多的人口看作负担),中国占优势的并不多。但是我们可以反过来看问题,当今世界除美国之外的各大政治势力中,它们的各自的弱项是什么?我们是不是比他们强?比如日本是除美国之外的二号经济大国,但是它还有一个称号“经济动物,政治侏儒。”日本除了经济上可聊以自慰,还有什么?或许有人会讲日本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的确如此,但是不要忘记军事总是为政治经济服务的,由于日本糟糕的历史记录和咄咄逼人的扩张主义现实,缺乏其他国家最基本的信任,进而出现一个日本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它的军事力量越强反而越难以实现它政治上的抱负。日本军事力量的强大无助于它摆脱美国的控制,你再强能强过美国人么?反而招来其他国家甚至是美国更多的猜忌与防范,进而引发区域性军备竞赛,使日本的经济安全更难以保障。由此可见,对于当前的日本而言强大的军备不是福而是祸,它的安全系数和它的武装程度是成反比的。欧盟比日本稍好,但是它远不能用一个声音说话,何况在军事上还戴着“北约”这个美国人的紧箍咒。俄罗斯政治军事上够强,但经济上却元气未复,不能和美国抗衡。那么剩下的就是中国了。中国这个国家很奇特,简直就是整个地球的缩影。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既有血汗工厂,又能把卫星宇宙飞船送上天,人均不富,经济总量却又够大。斯蒂芬·罗奇在评论中国经济的影响力时说“中国一打喷嚏,世界就会感冒”。政治、文化自然不去说它,军事上中国具有完全独立的完备的国防工业体系。更加有意思的是中国拥有一支迷一样的军队。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究竟如何?这可能是五角大楼最难破解迷题。人民解放军看起来很贫穷很落后装备也差,但是美军在与其交手过程中至今还没有讨到什么便宜。所以美国人头脑稍微清醒一点的人从不敢小觑中国,尤其现在美国的霸权主义者更是把中国作为需要防范的头号国家。由于美国威胁中国的手段不多,而台湾恰恰是美国可以对中国造成实质损害的有效部位,所以美国人常常在台湾问题上要挟中国。
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动权仍然操在我们手中
因此台湾问题的背后是中美问题,台湾是一个中美两国的主战场。但在将来可能不是,或者中国对美国的威胁下降,台湾对美国的重要性也随之下降;或者中国越来越强大,台湾已经完全在我们掌中,美国人自然不敢虎口夺食,最多哼哼两声而已。
台湾问题既然是中美两国较量的集中反映,那么解决台湾问题就要放在两国斗争的大局中来看,要把它放在整个世界格局中看,不要拘泥于仅仅是中国的统一问题。台湾问题久拖不决,并且现在还面临分裂出去的危险,看起来对我们非常不利。不过越是在紧急关头越要冷静沉着,所谓一招棋走错,满盘具是空。从长远来看,台湾问题暂不解决,还是比较有利的。
首先,台湾问题的存在是我们思想上的警钟,是检验我们政策得失的一个重要窗口。曾几何时,我们中间有不少人甚至不少领导干部头脑里存在着一种糊涂思想,以为世界大战打不起来,我国当前主要的任务就是搞经济建设,天下太平,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结果军队下海了,装备停滞不前了,战斗力自然也就下来了。李等灰上台,过了潜伏期以后,台独的狰狞面目立马暴露出来,我们很被动,没有遏止台独的有效手段,眼睁睁地看着台独势力坐大。这一过程反映出我们的思想是多么僵化,政策有多么大的漏洞!这就是经济与军事国防不能协调发展的恶果。先放一放台湾问题暂时不解决,就是让它起到一个警钟长鸣的作用,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天下并不太平,不要忘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名言!不要忘了“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古训!更何况而今天下列强环伺,虎视眈眈,根本谈不上“安”字!
其次,对台用兵乃不得已而为之之下策。《老子》曰:兵者,不祥之器。《孙子》开篇即点明: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如果谈到论兵说到打仗,世界上可能没有哪个民族的经历比得上中华民族了,甚至可以说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战争史。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个民族对战争的理解可能更加深刻;也是正因为经历了太多战争的苦痛,所以我们中国人才更加热爱和平。武力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快刀,但却不一定能斩断乱麻。我们说过台湾问题主要反映中美矛盾,捎带上蠢蠢欲动的日本。依照我们现在的实力,打下台湾相信是不成问题的。但是我们有把握对付美国和日本么?我认为把握不大。假如我们现在就攻打台湾,就必须提防虎视的日本和美国,不能全力施为。把我们本来就对台不占太大优势的兵力分出相当一部分监视另外两个更大的对手,我们的攻击力量就要大打折扣。这在兵法上叫作分散兵力,是兵家大忌。我们的兵力分散了,对方的兵力就相对增加了。我们就不能对敌形成较大优势,一旦战争旷日持久,对我们来说就是万劫不复。孙子曰:“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所谓:“存亡之道”即指此也。就算美日不插手,我们顺利拿下台湾,对参战的军民来说那也是“死生之地”,人员伤亡物资消耗都是很大的。而这种消耗完全是内耗,美日没有丝毫损伤,消耗使我们的力量减弱,对以后与美日的长期斗争不利。所以,现在急于解决台湾问题,只能用兵。而用兵则害大,乃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
再次,台湾问题重点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所谓“宁可台湾不长草,也要拿下台湾岛”云云,必定是军人的话,不是政治家的话;是表示决心的狠话,是决不会付诸实践的话,而且说这话的时候还包含了对现实的无奈。从老蒋被赶到台湾那天起台湾就与大陆一直隔绝,但是在前40余年的时间里,台独一直就没有什么市场。为什么李等灰上台后,我们面对台独势力的步步进逼,一直没有拿出相应的对策,致使今天不得不面对如此糟糕的局面?说到底是政治上的失策失策再失策。我们处理台湾问题的教训再一次验证了孙子的名言:“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假如我们当初及时认清形势,手中多拿几件法宝,台独势力也不至于如此嚣张,也不至于如此严重地危及到国家安全。但愿我们不要再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不过,既然台海已经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我们不妨再等等看,最坏的局面不就是你公然建个台湾国么?如果真有那一天,再让它挨炸弹也不迟。在此之前,时间还在我们这边主动权还在我们手里。前面说过,台湾问题背后是中美较量的问题。如果反对美国霸权斗争的形势有利,那么我们就能在台海斗争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现在,我们还可以通过政治经济外交辅以军事手段打击台独势力,以高压手段迫使其内部分化。假如果真到了非动武不可的地步,就即要趁机把台独势力赶尽杀绝,又要打痛支持台独的那些人,让他们永远不敢再生非分之想,同时又要适可而止。台湾毕竟是我们的地方,决不能象北约轰炸南斯拉夫那样,搞得寸草不生,否则如何善后?所以,台湾问题主要还是政治问题。现在还不到对它动刀的时候。
把台湾问题纳入反对霸权主义的范畴
现在不急于解决台湾问题,不等于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在我们加强军备保持对台高压的同时,应及时检讨对美对日政策。大家想必都知道以下这段历史:1916年袁世凯称帝不成,不久便一命呜呼了。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状态,一直到1928年底,张学良在东北改旗易帜,蒋介石才在形式上统一中国。但是各地方仍然被大大小小军阀实际控制,较大的派系有东北军、西北军、晋系阎锡山、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等,甚至南方各省的“赤匪”也是非常大的势力。
为什么要回顾这段历史呢?是想把它和目前的国际格局作类比。当前,美国类似70多年前的蒋介石政权,但是还有不及老蒋的地方,那就是还没有形式上控制全球。美国下面是中、俄、英、美、法、德、日、印以及其他全球性或地区性大国,类似于当年中国土地上的各个实权派。美国对这些实力派实行的是利用与打压两手政策,既要利用各国为美国的全球争霸服务,又对各国小心提防,当然更不会放过离间削弱各国的机会。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基本思路是:用暴力直接打击不服从其意志的弱小国家,建立军事包围圈封锁其主要对手的战略空间,加强对能源基地和海上运输通道的控制,操纵美圆,利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一切手段确保美国的最大利益。
美国,这个自诩当代最为民主的国家,正在给全世界打造一副专制的镣铐。
毛主席有句明言,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和种种倒行逆施的恶行,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反对。我们应当认清形势,牢牢把握有利时机,把解决台湾问题纳入反对霸权主义的范畴,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反霸斗争相互支援,在促进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并维护国家统一。
美国争霸的具体手法
美国用武力打击不服从其意志的弱小国家,除了直接拔掉眼中钉肉中刺以外,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向其他国家展示美国的獠牙利爪。这是一种威慑战术,就象眼镜蛇鼓脑袋的作用一样。如果对手胆怯畏惧,不敢斗争,那就要举白旗,就要承认美国的霸主地位。我们中间的某些人不就对老美的航空母舰、隐形飞机颇为忌惮么?但对于大国,美国却避免使用武力。因为和大国直接冲突,风险是巨大的,美国可能要为此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所以美国多使用间接手段来削弱、瓦解大国的抵抗意志。以美国遏止中国的手段为例:一是利用中国内部的分裂势力,如台独西藏新疆等问题,俄罗斯也有类似的问题;二是利用领土问题,挑起中国和其他国家的矛盾,俄罗斯亦同;三是建立军事包围圈,对中国进行围追堵截,压缩中国的发展空间,目前美国正在建立一个军事圈,从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到东北亚的日韩,经琉球台湾菲律宾到阿富汗,在过中亚高加索之后和北约连接,在这个包围圈里被围住的是中俄,即便中俄不顺从美国,也难以有所作为;四是威胁控制中国的外部能源基地,比如伊朗;五是利用美国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强势地位,打压西化中国的人文特性;六是利用贸易手段、金融工具以及私人资本对中国进行不流血的战争。美国人的进攻方向就是我们的防御方向,防御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对手没有办法再从这个方向进攻的时候,则意味者我们已经强大起来了。
针锋相对
对于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贫困地区,国家要花大力气切实改善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澄清吏治严惩腐败,同时加强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教育,对冥顽不化分裂分子要坚决打击,决不手软。
而能被美国用来干扰破坏我国复兴进程国际争端,主要分布在东海和南海方向。对于这些争端,应当以和平解决为基本原则,但是中间也要有所区别。
南海争端关键是个“利”字,也就是争夺资源的问题。其实国家和自然人是一样的,没有几个能在利益面前无动于衷的,更何况是放在嘴边的肥肉呢?所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很好的提议。当年我们提出这项政策时也许有力不从心的因素在里面,是权宜之计。但是我们当前确实应当重新评估这项政策,赋予它新的内容。首先要明确无论是现在正在崛起的中国,还是将来更加强大的中国,我们“和平解决争端”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基本立场是不会改变的。其次既然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那么在争议地区就要共同开发共同分享,中国承诺不使用武力、不独占该地区,那么其他国家也不得使用武力,不得独占,双方应当确定一个尺度一套规则分享该地区的资源。第三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推而广之,让它成为处理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互惠互利,不得损人利己,否则大家一起制裁它。
美国之所以能够从中挑拨,就是抓住了各国不愿放弃既得利益,同时又畏惧中国日后与各国算帐的心理,所以屡屡得手。因此我们应当以我们的诚意取得南海各国的信任,这种信任机制一旦建立,那么美国或者其他别有用心的国家就难以挑拨离间了。同时我们应当加强南海方面的军力建设。这不是为了我们兵强马壮以后,把有争议的地方拿过来,而是把它作为我们政策上的后盾,作为不遵守规则者的威慑和惩戒手段,因为没有实力作保证的规则往往不能得到有效的遵守,国际法常常被践踏就是很好的例子。更为重要的是,保持足够的军力是应对第三种力量威胁的必要条件。假如南海各国都按照这个规则行事,但是有另外一种只凭拳头的硬度说话的势力介入进来,如果你坐视大家的利益受到损害或者无力保护大家的利益,那么大家为什么要按你提出的规则行事呢?这并不是说要事事当头,而是说关键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是一种责任心的体现。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反对自身的大国沙文主义倾向,不要动辄就对别国吆五喝六指手画脚,那样和霸权主义有什么区别?同一行为在我们眼里可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以对方的立场来看可能就大相径庭了,因为我们是大国,所以要有容人之量,所谓“大邦者下流”,就是这个意思。
东海方面的争端除了表面上的“利”字外,利字背后的内容则更多更复杂,总的来说就是一个“争”字,就是说日本要争当亚洲的第一强国。
有意思的是就在20多年前,还是这个日本,它最大的愿望也许是“脱亚入欧”,不屑和落后的亚洲为伍呢。有道是风水轮流转,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亚洲各国尤其中韩东盟印度早已今非昔比了,而今的东亚西太平洋地区是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增长,日本怎么能在家门口错失提高自身地位的良机呢?日本人争当亚洲第一的位置,但是它已经丧失了最佳机会。假如二十年前日本在最为辉煌的时候,向亚洲被其侵略的国家真诚悔过,广收人心,它今天决不会落得如此尴尬的处境。当然,假如当初日本那样做了,可能就不是日本了。现在随着亚洲各国的兴起,日本的优势地位将逐渐丧失。在这种情况下,谁乐意让一个并没有多少可以称道的国家当老大呢?所以日本在政治上的短视,注定它只能当个二流国家。
但是日本人自己也许不这么想,起码日本的掌权者认为自己有资格坐亚洲第一的位置。于是日本就要争,它的主要目标就是针对中国。日本既然存在的争的念头,那么只要它认为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它就干,即便是损人利己;只要它认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它就不干,即便对大家来说是雪中送炭。中国作为日本确定的首要对手自然首当其冲,日本近年来的所作所为,简直处处和中国作对。从这一点来说,日本不愧为欧美列强的得意弟子,损人利己的工夫真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过日本现在争亚洲第一的位置,有几道它难以跨越的障碍。第一、在日本不断损害中国利益的前提下,中国绝对不会让它发挥更大的影响力。第二、由于日本过去表现不佳,并且还在为历史罪行涂脂抹粉,不可能得到亚洲国家的信任。第三、一个坐上亚洲第一位置的日本,不符合美国的全球利益。因此日本实现亚洲第一梦想的机会可能越来越渺茫。
日本争亚洲第一的位置,我们不要去争。龙头老大的位子不好坐,你今天坐上去了,明天就可能被赶下来,不坐上去就不会被赶下来,所谓没有得就没有失。再说假如我们顶上了这个亚洲第一的位置,势必要去争,即便争过来还要想办法保住它,我们还有精力继续前进么?美国人把这个世界搞得鸡飞狗跳,打这个防那个就是要保它那个老大的位子,可搞到最后连在自己家里都没了安全感,很有趣么?所以我们不要去争这个位置,而应当顺应历史潮流,发扬民主精神,提倡亚洲的事情由亚洲各国人民共同做主。可以将其归结为一个“和”字。假如日本利欲熏心挟洋自重,倚仗美国势力撑腰破坏亚洲的繁荣安定的大好局面,那么有必要让它清醒清醒。因此,对日本的政策是能和则和,不能和则制。政冷之后可以考虑给经济也降降温,因为日本和亚洲其他国家不同,日本要做亚洲的美国,要乘王称霸,这与我们主张建立民主亚洲的政策是背离的,所以打击它是必要的。
突破封锁
美国建立的军事包围圈,事实上也是美国国界的延伸。这个国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国界,而是势力范围意义上的国界。在这条战线上美国既可以向它的对手进攻,又可以用来防御对手的进攻。冷战时代,美国的势力国界可以分为东西两部分,西线是北约和华约的对峙线,东线是西太平洋地区的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岛、日本与韩国、琉球台湾菲律宾一线。东西线对付的首要目标是苏联。冷战结束后,美国逐渐向原属苏联的中亚高加索渗透,尤其布什政府上台,借反恐之机大大加强了美国在中东和中亚的军事存在,加上北约东扩不断蚕食俄罗斯的战略空间,美国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包围态势是现而易见的。目前,美国已经形成了对中国的三面包围之势,在战略上对我们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如何化解战略上的被动局面呢?我以为应该针对美国整条战线的特点,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基本上可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南和东盟,东制日本,西出中亚。
美国的包围圈,以南方为弱,虽然美军在南方一些国家建有军事基地,并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同盟关系,但是各国并不愿意完全听从美国人的摆布,对美国的所作所为也不是心中无数。97年亚洲金融危机,美国落井下石;911以后美国只顾自己利益大肆扩充势力;不顾各国反对放纵日本军国势力的扩张和台独势力的膨胀,破坏地区局势的稳定,损害东亚各国的利益。美国损人利己的作法,甚至引起它盟友的不满。另一方面,各国均同中国保有密切的经济联系,与中国密切合作共谋发展是根本利益所在,相信不会有任何一个国家会为了美国选择和中国对抗。同时,对于象印度这样的大国,美国也只能采取拉拢的手段,通过怂恿印度对中国进行某种形式的对抗以实现封锁中国的目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的南方军事包围圈称作封锁线似乎更加确切。对付美国构筑的南方封锁线,我们应当采用一个“和”字予以化解,利用我国日益壮大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提携东盟各国进一步发展,发挥传统优势,增强合作与互信,美国的围堵政策自然不攻自破。印度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我们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不过,如果它坠入美国人的陷阱,和中国搞对抗,那么它将不得不面对喜马拉雅山背面的巨大压力,其发展或许永远只是一个梦想。换句话说,在中印两国的战略对比态势上,主动权在我不在彼。主动权决定选择权,不服从这个规律,强作选择或者作出错误选择,结局是大大不妙的,20世纪60年代的中印冲突,不就是很好的例子么?明白了这些道理,所以我们主张南方主和是上策。
如何对付日本——解开台湾困局的另一把钥匙
与南方的情况不同,美国的东部阵线是强大的,因为有美日同盟存在。美日同盟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美军对日本的占领。在冷战时代,为了对抗苏联,美国在日本和琉球保持了强大的军备,同驻韩美军一道构成了美国在东亚地区的防御核心。冷战结束以后,随着美国全球战略布局的调整,美国在欧洲的驻军不断减少,而在东亚的驻军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还有增强的迹象。其首要目标自然是遏制中国崛起,其次是控制日本监视俄罗斯,三是维护整个亚太地区保持有利于美国的稳定。在美国东亚地区的安全体系中,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日本,是它的根本利益所在。因此,中美两国在战略上处于基本对立的情况下,美国是不能容忍日本和中国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的。在这一点上,日本人比我们国内的某些学者更加清醒和现实,绝对不去鼓吹什么“中日外交新思维”。
同时,日本还有搭乘美国便车扩张势力称霸东亚做全球大国的野心,所以必然要遏制中国进一步强大,在这一点上美日的共同利益是一致的。
短期内,日本的此种立场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2004年日本政府在其发表的《防卫白皮书》中公然鼓吹中国威胁论就是最有力的证据,这个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标志着,中日两国的矛盾已经发展到结构性层面,更难加以调和。这种结构性矛盾是一种深层次矛盾,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就象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奉行的大陆政策所产生的影响一样。它的基本特征就是引起两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以及文化等领域全方位的冲突和对抗。这一特性在经济上最明显的例证就是对于俄国远东输油管线的争夺,假如孤立地看待这一事件,它似乎和普通的竞争时间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如果把它与日本染指中国核心利益之台湾事件和日本将中国公然列为头号作战目标等事件联系起来看,其性质就绝对不是单纯的经济竞争问题那么简单了。这一系列现象下面的本质是遏华制华作为日本的一项基本国策已逐渐成型,并浮出水面,它将成为日本政府处理对华关系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前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各种冲突与对立正是两国关系中结构性矛盾的表现,不是偶然现象。一时一事的退让根本不可能换来中日关系的好转。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保持中日友好合作关系,整合东亚地区经济资源,建立类似于欧盟的稳定的地区合作组织的愿望简直是天真幼稚的想法。那么出路在哪里?《孙子》说: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简单来说,就是在完成自我防御的基础上想办法改善中日关系。而在政“冷”之后,让经济降温就是有效的操作方法。
因此,我们对日本的策略就是要“制”。不但政治上继续让它“冷”下去,经济上也要降降温,所谓“政冷经热”的局面一定要有所改变。当前中日两国政治寒冷,贸易额却屡创新高,是谓“经热”,中国成为日本产品进军欧美中转站。日本人大赚特赚,但是由此产生的两个后果对我们大大不利:一是加剧中国与欧美的贸易摩擦;二是日本从中国得到巨额贸易顺差。这两大后果在日本政府的政治军事政策对华对抗性越来越明显的情况下,对中国的伤害越发严重(这和两岸关系类似),无异于资敌养虎。既然事实已经证明我们改善中日关系的善意努力,包括以经济交往促使政治解冻,是行不通的,那么我们还有何种理由继续用那种对我们不利的方式去处理中日之间的问题呢?我们没有办法让日本政府放弃右倾路线,但是我们却有办法让日本对我们的伤害降到最低,所以政冷之后要经冷。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想要和日本为敌,我们没有这种某些人特有的“癖好”,我们不过是希望通过冷处理的方式推动日本自己改变态度。就是说以外因的改变影响来内因,进而推动事物的性质发生质变。
“政”冷之后经济降温可以视作我们防守反击的开始,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人不自救,上帝都不会保佑你。政经双冷必然使中国对日贸易逆差减少,令日企造成的对外贸易的机会降低,达到自我保护目的;同时由于两国经济环境恶化,日本必然遭受重挫,则惩戒对手的意图亦可实现。为了增强效果,还可以在军事上予以配合。一是通过对抗提高我军的战斗力。二是刺激日本的神经,让它花更多的钱增强军备,反正日本人有的是钱。在和平时期武库越大,浪费的国力越多,周边的国家越戒备,美国也越不放心。三是刺激日本对于美国和美国刺激台湾对于中国有异曲同工之妙,用来纾缓我们的台湾困局。
前面已经说过,美国欲建立全球霸权,它在西太平洋的国界就是对亚洲大陆的第一道包围圈,日本的重要地位就如同美国国界上的台湾岛一样,是最重要的战略支撑点,如果失去日本,驻韩美军将孤掌难鸣,美国在东亚甚至西太平洋的影响力都将大为削弱。换句话说日本对美国的依赖性越强以及它作为美国战略支撑点的地位越稳定,对美国越有利。这也就意味着当日本这个美国亚太地区战略支撑点变得不再牢靠时,美国的利益将严重受损。此种情势可能在两种情况下发生:一是日本的“自主意识”增强,美国对日本的控制能力减弱;二是日本与别国发生冲突,迫使美国卷入。前一种情况反映了日本和美国之间的矛盾,美国人非常清楚,日本人一刻也没有放弃过摆脱他们控制的欲望,就象台独分子时刻不忘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一样。日本无论是不断扩充军备还是急于要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无不表现出自立门户充当世界另一极的强烈愿望。对于日本希望“当家作主”的心理,我们应当表示理解,但同时也更有必要让日本人明白,如果他们一再损害中国的利益,致使中日关系继续恶化,那么他们的愿望也许只是幻想。因为日趋冷淡的中日关系必将大大压缩日本的战略空间。在经济上日本将丧失中国这个日渐成熟的巨大市场,在政治上日本“正常国家”的诉求将遭到来自亚洲大陆的抵制。届时,我们没有理由不使用这个策略制约日本,而任由其伤害我们。假如我们冷处理日本,会给双方造成怎样的影响?
让我们看看中日关系降温,会对日本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种可能是促使日本内部进行反思,重新认识中日美三方格局,积极改善中日关系,这是我们最愿意看到的同时也是最难实现的结局。第二种可能是日本顽固坚持和中国对抗的道路,同时采取拉拢收买中国周边国家的政策,在金融、贸易、能源、投资、安全等领域阻挠和破坏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比如对东盟、印度、中亚、蒙古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利诱收买,对中国的合作项目不断搅局。我们应当充分利用我国与上述国家地区的地缘优势,采取两方各自独立交往互不干扰的策略,让日本人的资金技术去培育当地市场,只要我们的利益不受损害就行。三是登陆俄罗斯,向西伯利亚拓展空间。但是日俄两国矛盾很深,短期内难以实现真正和解,最多是互相利用,同时美国不会坐视日俄两国走得过近。四是继续向美国靠拢,确立更加紧密的美日同盟关系。现在看来日本要走的就是这条路。但是美日关系越是密切,日本就自我迷失得就越厉害,离它“正常国家”的目标也就越远。也许不要太久,日本就会发现在大国眼里,它只是美国的另一个台湾,不过是可供美国新保守主义势力驱使的工具而已。相反,中日关系变冷对于中国的不良影响降不会很大,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自身优势沉着应对,应当不难化解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
我们应当始终把握住一条:中国的市场是不变的,日本出局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就意味着机遇。这不但是我们冷处理中日关系应当把握的要点,而且还有必要将其作为一个新课题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以提高自己的认识丰富我们的实践。比如在经济领域我国向来都是把关注的重点放在资本和技术要素上,而对生产和市场的注意力则较小。这可能与我们的国情有关,资本和技术长期以来一直是我们的稀缺性资源,离开这两样东西我们就难以有效地组织生产和培育市场,所以我们一直比较重视。但是经过20多年的市场经济建设,我国的资金技术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市场规模也已非常庞大,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的生产规模和市场作用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作出新认识。在经济活动中的资金和技术是资源,生产和市场又何尝不是?任何一种要素只要具有稀缺性只要占据优势都可以成为一种资源。资金技术和技术的积累让我们对二者的依赖性降低,生产规模与市场的扩大让我们的稀缺性增强,我们为什么不设法让游戏规则变得对自己更加有利?
中国冷处理中日关系,加上适当使用军事手段,可能出现美国不愿意看到的另一个局面,那就是日本作为美国亚太地区最重要的战略点的地位发生了动摇。这种动摇是由于日本和中国对抗造成的,这种对抗非但不能让美国在亚太保持有利于其自身的稳定,反而可能令其卷入一场结果难以预料的危险冲突中,美国将何去何从?
围魏救赵攻其所必救
美国将面对比台湾更加棘手的问题。要么它不再支持台独,相应地我们也不对付日本。这是双方利益互换的问题。日本在美国战略天平上的分量远非台湾所能比,它是美国亚太秩序的支点,具有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无法替代的作用。日本经济发达,技术和资金实力雄厚,装备先进,在亚洲首屈一指,有着巨大的军事潜能。假如美国将来在亚太与别国发生冲突,即便日本不直接出兵参战,但只要有日本这个巨大的基地,美军的物质损耗就能够得到迅速补充。再加上日本是岛国,容易控制,因此将其作为自己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核心是美国的不二选择,舍倭其谁?日本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美国人要绞尽脑汁地把日本牢牢地捆在它的战车上。所以从克灵顿政府开始,美日的军事关系同盟一直都在加强,无论是《美日安全联合宣言》、《美日安全防卫指针》,还是导弹防御体系都在向人们强烈地传递着这个信息。为了支持台独而动摇美国在亚太防御的防御基础,无疑是一笔亏大本的买卖。因此,任何一个理智的政府都会作出正确的选择。
要么它明哲保身坐视中国打击日本。为什么美国会坐视中国打击日本呢?有句老话说得好:与平常人交,同富贵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同富贵难。这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阐述,立场不同,结果也截然相反。对于前者大家或多或少都经历过,比如你春风得意的时候,可能朋友很多,因为在你身上有利可图,大家都来分享你的快乐美酒。一旦你失意了穷困潦倒了,昔日的许多朋友也都不见了,因为没有人喜欢悲伤痛苦失败,这是平常人交往的常态。与天子交恰恰相反,在他不得意是时候,需要借助你的力量成就大事,所以不惜屈尊降贵和你交往,有求于你么,但事成之后就容不得你分享胜利果实了,看看古今中外倒是上演过多少“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剧目?美国欲称霸全球,拿日本冲锋陷阵当帮手出力气可以,但是绝对不允许日本分享权力分享胜利果实。那个宁愿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出兵帮布什攻打伊拉克的英国政府,直到现在也没有分到美国人的一杯羹,不就是现成的Model么?美国也可以和日本共患难,不过这个难是美国的难,是为美国人打江山谋霸权而患难,可不是日本人的难。假如美国因为日本和另一个大国的冲突而卷入战争,美国自己的全球利益谁来照顾?美国人的作派一向如此,就不必再一一细说了。再加上美国也不希望日本过于强大难以驾驭,所以它可能会采取坐山观虎斗的姿态。不过如此一来,我们同样也可以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美国连日本都不敢保,更何况台湾呢?但是这对美国的国际信誉是一次重大打击,美国付出的代价不会小。
要么美国卷入中日冲突。这是可能的,因为美日之间有共同防御条约存在,但是美国将面对不可预测的危险。
中国对付日本,对觊觎台湾的日本是一次警告,对于遏止阻挠中国发展的美国是有力的回击,攻其所必救,对日益严重的台湾困局起到舒缓的作用,正所谓“围魏救赵”。
这一策略符合以下斗争原则:一是制人而不制于人。美国日本不正是企图通过台湾问题搅乱中国的发展局面么?不正是利用台独势力来消耗中国么?我们偏偏不让美日的奸计得逞,避免与其在台湾问题上纠缠,而是直取日本,让日本感受到本土遭受战火的威胁,让美国感受到亚太防御体系面临崩溃的威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玩火者尝尝被火烤的滋味。二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台独势力猖獗,两岸关系紧张,美国日本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是台海何时爆发战争,解放军有没有能力占领台湾等等。如果把解决台湾问题的战场摆在日本,可能就没有几个人能够料到了。这也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原则的具体运用。台湾是对手们预选的战场,我们偏要换个地点开局,从对手想不到的地方发起攻击,那么他们的防御就差,我们的杀伤力就强,效果就会更好,正所谓“出奇制胜”。三是符合集中力量打击对手的原则。台湾问题的本质就是日本帮着美国和中国打擂台,台独势力就如同它们摆弄的木偶一样。假如我们用一大块力量来打击台独,就放过了真正的对手美日,因此我们不如用主要力量斩断操纵木偶的手,这样的话不但木偶不会再动,我们真正的对手美日也会伤得不轻。我们直接打击日本,就是要逼迫美日从台湾问题的幕后走到台前,令他们没有办法躲在暗处向我们放冷枪。四是可以排除干扰,坚定意志。战争是凶险之事,因此它要求决策者、统帅要善于决断,要果敢,最忌讳举棋不定心存顾虑。对台湾问题而言,使用武力解决,并非不可行。但是不能不考虑到,台湾毕竟是我们的地盘,出手轻则不能有效打击台独势力,出手过重则损失大难以收拾战后局面,这在思想上就是顾虑。如果打击对象为日本,则可以完全排除这种顾虑,反正日本不是我们的地盘,出手的力度和强度完全取决于我们的目的与意愿,必要时,将其打个稀巴烂都没有关系。
我们实施此政策的可行性
日本无论是它对于历史问题的态度还是它咄咄逼人的现实扩张政策,在亚洲都是不得人心的,因此惩戒一下日本不会遭到各国的反对,相反一个比现在更加本分老实的日本,将使亚太地区的安全系数增加,对大家都有益无害。所以只要我们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这应该不成问题,不存在道义上的障碍。
启动对日惩戒程序以后,随之而来的是一个斗争方法的问题。第一步可以在东海选择一个合适的地点,痛打日本一拳,基本要求:稳、准、狠、快,然后迅速脱离,收缩防御,看一看美日的反应,此时我们可以在政治上给美国人提个醒,让它关照好自己的全球利益。接下来根据美日的反应来决定我们的第二步该如何走。
假如美国从稳定全球利益的角度出发,不向日本履行共同防御义务,并且日本也没有采取实际行动,那么惩戒行动既可停止;如果日本采取行动,我们可以加大惩戒力度;假如日军倾巢而出,企图全歼或者重创我海军,则意味着中日实际上处于战争状态,那么在我海军与日海军相较不占优的情况下,我们应当避免与日海军对决,而是将我海军置于陆基火力的保护之下,实施对日封锁战略。
日本是岛国,当代经济所需的绝大多数资源它都缺乏,日本所需中东石油,以及日本对外贸易的一大部分都要走中国东海南海的海运之路,中国实施对日封锁战略,即便不能令日本崩溃,也可以使其遭到重创。需要注意的是笔者主张对日封锁,但却反对封锁台湾,理由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一是自伤;二是容易生变,让对手有机可乘。而封锁日本,受伤的是对手。
执行封锁日本策略,我方具体兵力配备可以分为:使用南海舰队封锁南海并监视台湾,组建潜艇舰队封锁日本本土,以北海舰队和东海舰队作为机动打击力量寻机歼敌,以空军和二炮部队提供纵深支援。对日封锁可以视作一种防守中的进攻战略。将海军力量收缩起来,使其与陆基力量形成合力,则我海军力量不足的局面即可扭转,造成弱者不弱的态势,令我军变成难啃的硬骨头,无形中就抵消了日本的海上优势,使其强者不强,无从下口。这样我们首先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由于日本的海上运输线位于中国周边海域的距离太长,日本不可能形成有效保护,即便加上美军也不行。只要日本对其海上运输线进行武装保卫,那么我们就可以寻找战机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歼灭。此种作战方式可以用我方的最小代价换取对方的最大损失,同时也可以防止我方资源大量消耗,让美国乘虚而入。
我们可以实施对日封锁战略,相反日本却无法封锁我们,因为中国是大陆国家,拥有日本不具备的资源优势和陆上交通优势,加之中国海岸线漫长,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对我们进行有效的海上封锁。
假如美国履行共同防御义务,与日本共同对抗中国,则中美两国实际处于战争状态,我们的主要作战对象应当由日本迅速转换为美国。对日本实施吓阻策略,充分利用日本和美国之间的矛盾,并警告其卷入中美冲突,必将遭到毁灭性打击。一旦中美开战,就要准备大打,不但要瓦解美国在亚太的军事体系,而且要打击美国的全球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迫使放弃继续战争的企图。美国人的军事基地遍布全球,并且对我们建立了封锁线,形成了包围圈。美国人的包围封锁战术在非战条件下是有效的,的确给我们带来相当大的威胁和麻烦。但是问题也要一分为二地看,这种战术的弱点也是致命的,那就是处处设防兵力分散,很容易被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假如将来中美果真爆发冲突或者战争,那么我们完全有能力让美国人的封锁线和包围圈变成美军的死亡线。届时,我们可以在东线对美国的冲绳基地实施猛烈打击,重创之后采取守势;在西线充分发挥陆军优势,攻击美军中亚基地,或歼或围,视情况而定;同时为中东反抗美国侵略的斗争提供有力支援。让美国人在各个战场上疲于奔命,促使其国内矛盾激化,瓦解其战争意志。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斗争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无论台湾还是日本,它们都把美国当作大靠山,所以才有恃无恐,才敢不断地跳出来跟我们叫板。对这些家伙小惩罚根本不起作用,反有可能刺激它变本加厉;如果施以重手,我们自己也难免受损,让美国有机可乘。因此,不如先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美国,把它摆平,然后再对付日本或者台湾就容易多了。但是如何突破美国的外围防线呢?这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解决台湾问题,要避开台海开辟日本战场的奥妙之处了,目的就是要让战火尽量烧向美国人。一旦开辟日本战场,美国卷入,我们随之改变主要作战对象,则最终达到抓住主要矛盾的目的。整个过程就如同剥玉米一样,剥去台湾这层外皮,日本这层内皮,余下的美国才是芯,才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假如在我们同美国或日本作战的过程中,对方利用台湾对大陆进行干扰和破坏(相信出现这种情况的几率很大),此时也不要把我们的主要打击力量从主要对手的身上移开,可以对台湾进行特种作战,令其进入台湾的人员和武器装备不能发挥作战效能。假如我们把海陆空打击力量转移到台湾,就颠倒了主次关系,无异于给主要对手一个喘息和反扑的机会,对我们是非常不利的。当然如果对方有一定数量的战舰飞机进入台湾,处在我方优势火力的打击范围之内,则另当别论。
我们要敢于斗争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海湾以来,美国在海外频频使用武力,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在使用武力打击对手的过程中,美国向世界充分展示了其作为头号强国的技术力量,将武器制胜效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仿佛战胜美国是一个遥远的神话。但是不要忘记,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撇开政治上的负面作用不谈,仅从单纯的军事角度来考量,美国频繁地使用武力无疑于将美军这部战争机器的优点和缺点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无所遁形。任何一个潜在的对手都不会放过仔细研究它的机会,找出对付它的办法,有道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这种局面会产生一个对美军不利的后果,那就是:由于其作战方法和技术装备已为大家所熟知,在未来的对抗中美军对于对手就不再有什么秘密可言;而由于对手长期没有使用过武力,它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武器装备对美军来说则象谜一样。这是严重违背“知彼知己”作战原则的,将《孙子》“形人而我无形”的指导思想完全颠倒。背离了这个大前提,仅靠卫星等战场技术手段是无法作到“知彼”的。因此在高明的军事家眼里,象美军这样高度依赖武器装备的军队,是不难通过“避实击虚”的方法打败的。尽管美国的高技术武器威力不小,但它也是脆弱的。只要某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武器系统都可能失去效用。
美国之所以保持不败的神话,就是因为没有选择一个稍有分量的对手,否则美国神话就会成为美国式的笑柄,就象麦克阿瑟著名的“感恩节攻势”一样。毛主席有句名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现在的美国早已不是为反法西斯流血的美国,而是一小撮资本家和帝国主义分子推行侵略与扩张政策的工具,是千夫所指的对象,是反动派是纸老虎,只是貌似强大而已。美国称霸就象小贩做生意一样,没有利它还干,最后岂不是赔得连裤子都没有的穿?因此对付美国这样的纸老虎,只要增加它的战争成本,让它看不到战争收益,它就不敢进行战争冒险。
怎样计算美国的战争成本呢?我们不妨先换一个角度,站在美国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假如我们是美国,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实现全球霸权最有利?
很显然,在保持当前对美国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总体稳定的情况下,逐步加强对各国的控制,最终实现其全球霸权对美国最有利。一旦现有秩序发生急剧动荡或者陷入崩溃,那么美国在全球的既得利益将不复存在。
因此,打击美国的全球利益是对付它的最大杀手锏,是增加美国对我们进行军事冒险的最有效成本。
小国没有这种能力,我们有。但是,这并意味我们要采取象苏联那样和美国全方位对抗的政策,那样就等于把自己并不强大力量分散了,落败的只能是我们自己。我们应当争取在局部地区局部领域形成自身的优势,能对对方的关键部位产生威慑就足够了,毕竟我们的目标是发展,不是和美国去争什么霸主。根据这个思路,在必要的时候我们可以让我们在日本、中亚和中东这些地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全面对抗时甚至可以对美国本土进行不对称作战,2003年夏季的北美大停电应该能够产生应有的启示作用。在军事装备领域我们也要搞美国那么多航空母舰么?似乎也无此必要,与其把那么一大堆钞票放在海上漂,不如拿来研究更多的太空撒手锏。
总之一句话,就是要集中优势兵力,所谓伤其食指不如断其一指。
战争成本除了可能产生的各种直接或者间接损失之外,还应当计算机会成本。简单来说,如果美国选择与中国对抗,那么它就失去了与中国合作,共同发展的机会。假如中国崛起,并不是如同美国人认为的那样去和他们争夺对世界的控制权,而是和平相处,届时美国失去的仅仅是不能随心所欲地发号施令而已,却仍能够共享繁荣与富足;而如果美国现在对中国进行军事冒险,即便惨胜,也必将元气大伤,若日本、欧盟乘其弊而起,美国非但保不住既得利益,反而会被日本欧盟踩在脚下。果真如此,美国对华军事冒险的机会成本是巨大的。站在我们的立场来看,要防止美国的军事冒险就要两手抓:一手抓国防建设,把我军的战斗力提上去,增加对手发动战争的各种直接和间接损失;另一手抓和平努力,以实际行动证明中国的崛起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从而增加美国对我进行军事冒险的机会成本。
我们曾经说过,为了粉碎台独我们会不惜任何代价,更不用说在经济上倒退二十年了。如果我们用这样的决心来对付日美,相信它们是没有胆量与我们交手的。现在我们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准备,如果它们有胆进行军事冒险,我们应当坚决把美霸掀下马。
要善于运用斗争的方式方法
毛主席说: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个法宝。这个统一战线,就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孤立对手,与我国传统兵法上的“人和”实际上是一个意思。我们今后的对美对日对台独斗争,要继续发扬我们的优良传统,团结大多数,孤立极少数。其实我们的对手也深谙此道,美国人在朝鲜战场为什么要组成联合国军?两次入侵伊拉克,轰炸南斯拉夫,发动阿富汗战争不都是组成一个战线么?由于我们的力量还不强,因此人和、统一战线对于我们就更加重要。兵法有云: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也。前面为什么说,要把解决台湾问题纳入反对霸权主义的范畴?就是要借反对霸权主义推动多极化这个局,来壮大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声势,如此一来我们就团结了更多的力量,不但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而且还包括那些对霸权主义不满的发达国家,从而更加有效地打击对手。所以那种四面出击处处树敌的作法是要不得的,如此一来,无异于把各种力量推向对手阵营,使对手的力量强上加强,是削弱我们自己,是自毁长城。
我们在这里谈斗争冲突战争,并不是说大家都是好战分子,而是说我们要具有忧患意识,要预见到将来可能出现的危险。假如我们把困难想的多一些,准备得充分一些,那么危机面前我们就不会被动,受到的损失也会小得多,这就叫作“有备无患”。这个世界充满了未知的危险,既有自然带来的也有人为因素造成的,不要事到临头措手不及。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印尼发生了地震与海啸,已经有十多万人死于非命,如果大家都了解“地震会引发海啸”这个基本常识,及早防范,哪里会造成那么大的损失?因此,我们要有忧患意识,要早作准备,这其中当然包括军事斗争的准备。既然说到军事斗争、战争,那么提一提军事手段的运用方法问题也是必要的。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军事斗争、战争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不能为了战争而战争。当军事手段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无助于目标的实现时,应当果断放弃军事手段。
军事手段有其固有的破坏性残酷性,在利用军事手段时要尽量避免它的负面作用,不要滥用。在这个问题上,美军的是很好的反面教员。美国人在物质上拥有巨大的优势,但是他们现在已经滥用了这种优势。比如他们在伊拉克为了对付少数几个人员目标,可以用飞机导弹进行“定点清除”或者“斩首行动”,结果造成大量伊拉克平民死伤。军事手段的使用非但没能实现消除反抗稳定秩序的政治目标,反而播撒更多仇恨的种子,令局势变得更加不稳定。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人军事手段的使用成本,包括美军的物质与人员消耗和伊拉克平民的物质与人员损失,要远远高于军事手段使用收到的实际效果。在这个军事手段的使用成本里,伊拉克平民的物质与人员损失是被美国人漠视的,因为该种损失不是美国人的损失,它体现了军事手段破坏性残酷性的一面。但是伊拉克平民的物质和人员损失虽然不需要美国人直接支付相应的对价,但它并不意味着不对美国人发生作用。它让美国人付出的代价是间接的和持久的,那就是糟糕的秩序,以及在这种秩序下无休止的物质与人员消耗,人们称之为“战争泥潭”或者“战争黑洞”。
古往今来,但凡嗜杀成性的将军以及军队往往没有什么好下场,长平之战坑四十万降卒的白起、巨鹿之战坑二十万秦卒的项羽、制造南京大屠杀血案的大大小小的日本鬼子们都得到了什么下场?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孙子说“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这些警世名言无疑是对军事手段、战争的更深层次的认识,美国人不明白,我们可不能糊涂。
因此,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优良传统,更加娴熟地驾驭战争,利用军事斗争为中华崛起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服务。当战则战。谦和在我们看来是美德,但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却是懦弱无能,当前美日的右翼分子以及台独势力的想法就是如此。我们退一尺,他们就要进一丈,正所谓“得寸进尺欲壑难填”。原始人类为什么对要大自然鼎礼膜拜?因为畏惧!为什么畏惧?因为人类斗不过大自然!同理,对于那些利欲熏心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来说,让它们对我们心存敬畏的唯一办法就是斗争,就是给它们上点军事手段。打一仗,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再争取三十年和平环境。能和则和。记住没有永远的敌人,就算我们现在的主要对手美日也不是永远的敌人,现在与将来我们都可以与其实现不同程度的合作。当双方的对抗性小于双方的合作需求时,战争基本上就可以避免了。
西出中亚
在冷战时代,中亚一直是苏联的势力范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实力大为衰减,战略空间急剧收缩,中亚实际上处于力量真空状态。由于种种原因,我们没有抓住这个难得的历史机遇及时填补中亚的实力空白,反而让美国人乘虚而入,造成我们今天的被动局面。其严重性更甚于中苏对抗之时苏联对我国西部的威胁。其中的道理何在?
中苏对抗之时,也正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全球争霸之日。当时苏联的主要对手是美国,因此,虽然它占据着中亚,但是却不能把主要力量放在我们身上,就如同美国始终不敢在亚洲战场全力施为一样,这种情况是由当时苏美对抗这个主要矛盾决定的。但苏联解体后,一切都改变了,中国被美国人确定为主要对手。在这种条件下,如果中亚被美国人完全控制,会对我们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应该不难想象吧?正所谓情势不同,同一件事情的结果可能就有天壤之别。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在国家利益面前,里子永远比面子重要。
美国人在中亚插上一脚,可以完成隔断中俄与西亚中东陆地联系的目的,对中俄形成战略包围态势,使我西部地区的安全形势急剧恶化。别的不讲,只要美国人以中亚为基地策动疆独活动,就够我们喝一壶的。不过,既然美国势力已经渗透到中亚,我们也没有什么好顾虑的了,中亚现在就象一个角力场,谁有实力和能力,谁取胜。我们应当抓住美国人把主要精力放在伊拉克的有利时机,趁其在中亚立足未稳之际,果断出击,采取西出战略,把美国的影响降到最低。
中亚对于中国以及世界多极化的意义
中亚位于亚欧大陆的中部,东接中国新疆,西至里海,北起额尔齐斯河阿尔泰山一线,南面与伊朗阿富汗接壤,面积约40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00多万。中亚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于我国的战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看中亚对我国战略纵深的影响。如果中亚地区政治经济和社会秩序稳定,并且同中国保持密切友好的合作关系,则我整个西北地区可免受外来干扰,成为稳固的战略后方,使我国可以集中主要精力,与美日从容周旋于海上。如果中亚地区局势动荡冲突不断,必然波及到我国西北,使我们的后方不稳。如果中亚被主要对手占据,比如以前的苏联,将来的美国,则我西北地区将变成前沿,大大压缩我国的战略纵深,令我们陷入腹(东南)背(西北)受敌的局面。因此,中亚在我国的国家安全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其次是中亚对于我国陆上交通的意义。自西汉开始,中亚即成为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假如我们在中亚站稳脚跟,即可以重新开启便捷的陆上交通线,西至中东欧洲非洲,能有效降低美日对我们的海上威胁。
再次是中亚对于我国能源供应的意义。中亚里海地区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宛如小型的波斯湾,对于满足我国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亚地区的战略作用还没有完全显露出来,它对于我国的重要意义也不仅仅局限于以上几个方面。大家知道,人们往往是在失去某种东西的时候,才能对它的价值作出正确的判断。在当前世界霸权与反霸权斗争仍然如火如荼的背景下,双方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取得对亚欧大陆的控制权。如果欧盟、俄罗斯、中国、以及印度、伊朗能够保持对亚欧大陆的基本控制,那么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梦想就不会成为现实,即便美国再富庶,军事力量再强大,它也不能够对全世界发号施令;反之,如果美国控制了亚欧大陆,那么它的霸主梦想就基本实现了。美国人如何控制亚欧大陆?它不需要武力征服各国,只要占据两个关键的地点就可以了:一是中东,二是中亚。占据了中东,美国人就等于把世界油库的钥匙揣在兜里;占据了中亚,美国人就等于抓住了亚欧大陆的心脏,只要它乐意,随时都可以迫使各国就范。当然,占据中东是上策,但如确有难度,也可以用下策,那就是把中东搅乱——当前种种迹象都表明布什政府的此种意图越来越明确,但是中亚一定要占据。中亚位置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亚处于反霸阵营主要政治势力的结合部,美国人占据了这里,反霸各方就陷入孤立状态;相反,只要它还没有落入美国人的掌中,则反霸一方尚可保持战略上的联系和支援,还可与美国放手一搏。
实施中亚战略的有利条件
地缘优势。中亚地区是我国近邻,进军中亚,我们占有地利。无论美国还是日本,若想在中亚立足,都必须开辟一个漫长的通道。不但要开辟一个通道,而且还一定要有一个与中亚相连的坚强基地作为战略后援,否则中亚对它们来说就是一个四战之地,难以立足,这样的事例在我国历史上不胜枚举。大家想必都很熟悉“逐鹿中原”的意思,然而最终能够“定鼎中原”的却不是根基在中原的政治势力,就是因为中原是四战之地,易受各种势力的攻击,只有在周边地区另有一块巩固的根据地,才能在中原站稳脚跟。最著名的反面例子就是隋朝末年盘踞洛阳地区的王世充。中亚对于任何想介入的非本地区政治势力而言无疑都是一块四战之地,易攻难守。我们则不同,假如我们进军中亚,我们整个国家就是巨大的战略后方,进可攻退可守,没有后顾之忧。但是,如果坐视美日势力渗透而无所作为,那么我们所拥有的这种地缘优势将化为乌有,反而变成地缘劣势,其中的缘由前边已经讲的非常清楚了。
传统联系密切。中国与中亚的交往,从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就可以看出来,到今天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中国与中亚地区在民族、宗教、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
大国势力相对较弱。由于中亚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外部势力介入相对困难,能够对其施加有效影响的国家不多。20世纪九十年代以前中亚完全被苏联占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影响力已经大为削弱。21世纪伊始,美国打着反恐的旗号进入了觊觎已久的中亚,但它一直忙于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还没有来得及巩固地盘。所以,现在中亚地区强权势力的影响还比较薄弱,正是我们有所作为的大好时机。然而令人惋惜的是我们一直对中亚的战略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致于错失了在20世纪九十年代西出中亚更加有利的机会,但如果现在能够引起高度重视,并积极行动起来,则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中、俄、伊朗等周边大国都不愿意美国势力介入中亚。这当然也是一条有利条件,换句话说,美国人不占人和优势。中俄不欢迎美国插手中亚事务,这很好理解,借用宋太祖赵匡胤的话说就是“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鼾睡”,更何况进来的是心怀叵测的美国人?伊朗的态度更是如此,假如美国人牢牢控制了中亚,那么处境最不妙的就是伊朗了,它将陷入美国的包围之中,束手待毙。我们西出中亚,要注意利用人和,伊朗是可以团结的重要力量。
中亚战略的实施方法
我们对中亚的控制应当有别于传统上的武力征服或者强力控制,是一种软实力作用效应,并达到排除任何一种力量通过中亚地区对我国施加不良影响的目的。这样可以有效减少各种阻力对我们行动的干扰,有利于保持该地区的长期稳定。
经营西北。拥有一个稳定繁荣的西北,是我们执行西出中亚政策得以成功的前提和保证。俗话说“水往低处流”,假如乌鲁木齐象上海一样发达,西北地区如同东南一样富庶,那么这个势或者说高度就形成了,我们的吸引力影响力就会象水一样不可阻挡。这种吸引力不是狂风暴雨摧折树木的破坏力,而是阳光哺育万物的生命力。从这个角度说,开发大西北的战略意义更加深远,但是目前的开发力度和速度似乎还应当再增大一些加快一些。可以突出重点,形成点线面的格局,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开发大西北战略不但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还是一个政治和安全问题,因此有必要对新形式下的国防布局作适当调整。首先新疆南部的基地建设与情报工作应当加强,注意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其次要确保南北疆、南疆与青海和西藏交通运输线的畅通;第三要提高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以青海格尔木为基地组建西北地区的航空枢纽。
开展区域安全与经济合作。对于美国势力在中亚存在的事实,我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将其排挤出中亚固然是上策,但在短期内看起来难以实现,这就需要我们作出一个长期的打算。开展区域安全与经济合作不但是利用合力排挤美国势力的有效办法,而且还是在没有彻底消除美国人的影响前,为其编织的一张大网。只要用这张网将其紧紧网住,它就难以有所作为(这是排挤美国势力的消极方法)。因此要进一步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影响与作用,加强区域各国的安全合作与经济联系。对于中亚各国我们应当在公益事业、投资、贸易、能源合作、文化交流、人员往来等方面有更大作为。
加快双边合作步伐,以双边促多边。不要因为有了多边合作,就不重视双边交往。在一段时期内上海合作组织(及其前身“上海五国”)的作用之所以难如人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俄罗斯首鼠两端摇摆不定的态度束缚了它。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双边合作,用双边多边两条腿走路,以双边促多边。
总之我们执行西出中亚政策的核心方法就是一个“争”字,和对手在各个领域进行竞争,形成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所谓“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扭转被动局面,反客为主,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并取得最终胜利。
西出中亚与挺进海洋
反对重海轻陆。现在比较时髦的说法是“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大家热衷的都是关于如何如何实现“海权”的话题。对于这一点,笔者没有丝毫与大家叫板的意思,由于陆地资源的限制,人类如想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在二十一世纪就必然要更加依靠海洋。但是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海洋政策在各国的国策比重中也应当有所区别。具体到我们国家而言,陆地与海洋政策应当并重。
传统上,海洋对于人类社会的意义有三:一是海上生产,以渔业为主,这也是最原始最基本的生产方式;二是通商,在工业革命以前,甚至在工业革命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海上贸易主要限于近海,在通信技术与造船技术获得革命性突破以后,远距离越洋海上运输才成为经常现象;三是陆地扩张的跳板,这一作用在十八十九世纪英国的海外扩张政策上表现的最为典型,而实现该目的的途径在于建立强大的海军。当代,海洋对人类社会的意义已经悄悄发生了变化。首先海上生产除传统的渔业生产外,工业生产已经占据更为重要的地位,从海上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到各种矿产资源的开发,乃至各种高科技海洋工业产品的发展,人类对海洋产品的依赖性将越来越大。其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海上运输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海洋在交通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第三控制海洋成为实现全球或者地区霸权的重要手段,其特征就是建立庞大的海上打击力量。海洋对于我国的意义,应当以前两者为主,海军的发展应当为前两者服务,为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地区局势稳定服务。
无论是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是海上交通运输的发展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必须和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相适应,要实现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如果无视经济条件与科技水平,在短期内对海洋大量投入必然会令成本与效益不成比例,造成资源浪费。比方说我国目前共有500万吨的远洋船队,大致上与我国的海上贸易规模相适应,假如现在为了响应“进军海洋”的号召把我们船队的规模翻一翻,达到1000万吨,是不是所有的船都有货可运呐?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它必将形成部分船舶闲置的状况,造成资源上的浪费。海洋的开发利用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的事业,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受资金、技术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因此我们制定海洋战略规划时要更具理性,不能一蹴而就,一哄而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是迫于陆地的限制,才不得不进军海洋的。英国、日本为什么是海权国家?因为它们已经没有更多的陆地空间了。美国也是如此,北美的石油、煤炭、矿产已经被大量开采大量消耗,资源分布不均衡,而且储量大大降低,早已无法满足消费需要了。中国则不同,它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西岸,向东是辽阔的太平洋,向西是无垠的亚欧大陆腹地。中国的近邻中亚、蒙古有着极为丰富的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这是英、日、美乃至德法等发达国家都不具备的优势,可以为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它说明我们在陆地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这种陆地仍有很大发展余地的情况下,我们却要舍弃我们所熟悉的陆地资源和陆地空间,事倍功半地在陌生的海洋上追逐,岂不是天大的傻瓜么?
实施中亚战略与海洋战略的对比优势
西出中亚是我国传统陆权优势的延伸。在历史上中国向来是一个陆权强国,当然这种陆权强势是一种内敛的强势,具体表现在扩张性非常微弱,防御性较强。这一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有类似的表现,比如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秦代北筑长城、汉代北击匈奴、唐代平灭突厥、清代康熙皇帝平定西北等。直到今天,我国陆军的影响力仍然要比海军的影响力要大得多,在亚欧大陆上无出其右者。而海洋则一直是我们的弱项,是对手的强项,论海军实力我们比不上美日,为什么我们放着自己的陆权的优势不用,偏偏用自己的弱项与对手的强项对抗呢?坐视美国人在中亚的势力不断扩张,而把大量的物资与精力投入到短期并不能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质变的海上,无疑是一种十分愚蠢的行为。其结果就是我们的陆上优势被浪费,得不到发挥;而海上力量不强,没有条件发挥。当然笔者的意思并不是弃海洋于不顾,而是说在我们按照现有的计划和步骤开发利用海洋,发展壮大海上力量的同时,不要浪费我们的陆上优势,要积极执行西出中亚战略,防止对手的势力在我们的背后坐大。
西出中亚可以突破资源和空间限制。我们进军海洋两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资源要通道,但是由于在短期内我们对海样的影响力不能明显提高,因此突破资源和空间限制的前景不容乐观。而西出中亚,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目前我们最需要的资源是什么?石油天然气,这两样东西中亚不是储量丰富么?我们寻找安全的海上通道去哪里?中东,欧洲。西出中亚再进一步不就是中东、欧洲么?
西出中亚的陆地成本要低于海上成本。近来我们一直在为解决石油矿藏等资源问题和保障海上运输的安全性问题大伤脑筋,不惜巨资到全球寻找油源矿藏,但是效果却未必令人满意。比如为了降低马六甲海峡的运输风险,曾经考虑过泰国方案,在克拉地峡开凿运河或者修建输油管,一些专家学者也对该方案大加鼓吹,但是如果我们花巨资建成以后,它会不会变成第二个马六甲,甚至更糟?因为该方案中我们无法控制的不确定因素太多,经济和政治风险太大,并不是一个可取的方案。笔者想通过这个事例说明,我们对海洋的依赖要同我们的技术与实力相适应,否则就会得不偿失。陆地不同,一是我们对它的认识程度要高于海洋,二是我们对陆地事物的控制力要大于海洋。因此,陆地成本(包括直接投资和潜在风险)要比海上成本小得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与其把大笔资金押在克拉地峡,不如将其投到中亚,我们只要花哪怕一半甚至更少的钱就可以解决同样的问题,何乐而不为?
文明的承继与国家安全
以上内容讲的主要是立足于自我,凭借我们自身的力量来应对各种挑战。除此以外,我们还应当善于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国际组织的关系,广泛开展各种与国外非官方的交流与合作,所谓“长袖善舞”。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活动空间就增大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那么怎样才能处理好对外关系呢?锦囊妙计就隐藏在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中。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是我们这个有着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伟大民族的根,只有这个根经常保持在健康发达的良好状态,我们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才能够枝繁叶茂。但现在每提到五千年中华文明,说实话笔者心情很不好,为什么?因为中华民族的根目前正在被削弱,换句话说,中华文明当前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尽管我们的物质生活可能处在有史以来最为丰富的状态。这绝对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哗众取宠之言。
文明的危机
如果一说到中华文明,大家首先会想到什么?汉字?中国画?中餐?中医中药?四大发明?或者儒家思想?笔者以为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但核心内容是思想道德体系。因为它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并且通过人这个媒介来支配、影响其他组成部分。而现在出现问题的恰恰就是这个文明的核心部分(以下我们谈论中华文明就是指它的核心——思想道德体系)。出了什么问题?一是人们对它的认识和定位错误。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人们在谈到中华文明时往往将其理解为儒家思想文明,这是非常狭隘的非常错误的。我们知道儒家思想从其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算起,到今天也不过2500年左右;如果从汉武帝(公元前140——公元前年87在位)“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开始在中国逐渐确立统治地位算起则更短一些,约2100年。在孔子开创儒家思想以前,除去原始社会人类文明的萌芽以及幼年阶段的合理时间不算,仅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王朝开始,在此后的约1600年的时间里中华文明不可能是一片空白吧?在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生活年代的稍前或者稍后一段时间中国出现了著名的“百家争鸣”,除儒家以外还有道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等等,对后世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汉代以后,佛教的传入,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因此不能把中华文明简单地和儒家文明划上等号。现在之所以出现这个错误,主要原因是汉代以后儒家思想被统治阶级奉为正统,儒学成为一门显学,拥有其他各家思想难忘其项背的政治资源,处于强势地位。但也正是这种强势地位造成了它的堕落,当然这是题外话我们在今天暂不予讨论。
二是文明的继承出现断层。假如我再请教各位一个问题:您对儒家思想都有哪些了解?比如读过《论语》、《孟子》么?相信笔者得到否定回答的几率会在99%以上。大家对儒家思想可能只是一个笼统的模糊的印象,支离破碎不成体系。儒家思想如此,其他各家思想的了解程度不用说就更低了。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当一个民族的文明连其本民族中受到过系统教育的特定人群都不知为何物时,这种文明不就出现继承性断层了么?文明的危机不就显现了么?
或许大家要问,你罗嗦了一大通文明,它和国家安全又有什么关系?!请大家稍安毋躁,笔者马上就要把文明问题和国家安全联系到一起了。
孔夫子的名言“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想必大家都知道吧?这句话通俗一点说,就是“夷狄”(指偏远的未受王化的野蛮地区)即便有君主,建立了统治政权,但也比不上“诸夏”(中原文明发达地区)没有君主没有国家。言外之意是你们这些野蛮人即便凭借蛮力一时占据中原,但“诸夏”这个族群不会灭亡,你们最终都会失败,要么被赶走,要么被同化。孔夫子的这句话就是站在文明的高度来说的,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无数次印证了他的论断。从汉代反击匈奴入侵,到西晋时期的“五胡乱华”,再到南宋时与金和西夏的对峙,再到元清两代完全被少数民族完全占据全国,这些中原地区的入侵者,要么被赶走要么接受中原地区的文化。原因何在?因为我们一直占据着文明优势。在近代,这种文明的巨大力量甚至使西方列强的合力都失去了威力,最终没有能够征服中华民族。相反,同为人类古代文明代表的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却没有能够幸存下来。现在的印度人不是古印度人的后裔,而是外来入侵者雅利安人的子孙(和德国人属同一人种)。同样此希腊埃及亦非彼希腊埃及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文明的承继是更深层次的国家安全问题。文明衰亡,与之对应的主体民族的特性消失,国家也就不存在了,反之亦然。公元前1世纪犹太王国并入罗马版图,犹太人完全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另一犹太国家以色列于公元前8世纪被亚述王国吞并),从此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的流浪生涯,但是他们民族的文明一直得以保存,1948年犹太人根据联合国181号重建了自己的国家以色列。漫漫的历史长河湮灭了多少显赫一时的民族被,为什么犹太民族却能够在时隔2000年后又重建故国?不就是因为文明的延续么!
那么文明对国家安全的意义具体表现在哪里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以前,让我们首先谈一谈文明的两个基本社会作用。一是规范和预防作用。文明和法律规范一样规范着社会秩序,防止混乱的产生。在这里它告诉社会成员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与法律规范不同的是,它没有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一旦社会发展和文明的规范预防作用背离,那么各种社会弊端就会出现了。随着问题的积累矛盾的尖锐,整个社会也就危机四伏了。比如大家都知道儒家思想提倡仁义,历代统治者在开国之初也能够较好地处理这个问题,但是其后的继承者往往腐化堕落横征暴敛贱民以逞仁义尽失,于是政权要么被推翻要么被外部势力趁虚而入。二是恢复和延续作用。一个腐败没落的王朝土崩瓦解之后,新政权建立,统治者再次用文明的力量约束自己,社会发展与文明的规范预防功能统一起来,混乱的社会秩序得到恢复,文明得以延续。
中华文明就是在社会的循环往复中延续到今天,然而在中华文明自身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注意这和以前不同,王朝的更替只是社会危机的作用,不涉及到文明危机,中华文明不会因为某个王朝的灭亡而消亡,这也是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的奥秘),它的两个社会作用一同丧失,会出现什么局面呢?社会问题不断涌现,矛盾不断加深,同时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束手无策!只要不是麻木不仁的人都可以感觉到当前的社会弊病多多,贫富、环境、教育、医疗、就业、腐败等等,哪一个都是重量级的问题。盛世之名难以掩盖重重危机的现实,借用苏轼的一句话来说明,就是“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怎么办?“解令还需系铃人”“心病尚需心药医”,惟有重振我中华五千年文明之精神,将其发扬光大,才能化解我中华复兴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从而转危为安。
国家安全问题也是我国诸多社会问题的一个,因此解决它的锦囊妙计有待于我们从中华文明中去发掘。
中华文明的刚与柔
笔者经常上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儒家思想特别不招人待见,一些人动辄大骂中庸之道,就好象跟儒家的各位师傅们有夺妻之恨似的,若孔夫子地下有知不气得连连翻身才怪。中庸之道的确是儒家思想的组成部分,不但可见之于《中庸》,亦可见之于《论语》。《论语·为政》里说“攻乎异端,斯害也。”所谓中庸,简单来说就是不要走极端,比如一味好战穷兵黩武是极端,而一味苟且屈膝投降又何尝不是另外一个极端?《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一件事可以让我们看到孔夫子的人格魅力。春秋后期,鲁定公任用孔子以后,鲁国逐渐得到治理,鲁国的邻居齐国有一个叫黎鉏的大夫对齐景公说,鲁国任用孔子,将威胁到我国(鲁用孔丘,其势危齐),这就象现在我们谋发展,却被美日视作威胁一样。于是齐景公邀请鲁定公在夹谷这个地方会面,当然这是一次不安好心的会面。鲁定公接到邀请后任命孔子为司仪一同前去。临去时孔子建议定公,要带军队护卫。齐鲁二君在夹谷会面,齐国人企图在接待礼乐上做文章羞辱鲁国,一次演奏夷狄之乐,被孔子斥止,另一次上演侏儒小丑戏,被孔子喝斩,有力地回击了齐国的挑衅,维护的鲁国的尊严。由此可见中庸并不代表软弱,孔子也有刚烈的另一面。再说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的,但除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干的另外一件大事是什么?对匈奴连绵不断数十年的战争,一改前代软弱的和亲政策,转而执行了一种刚猛的政策。因此有人把后世积弱不振的政局归责于儒家思想,归咎于中庸之道,岂不是天大的冤枉么?所以笔者持相反的观点,儒家思想精神象山岳,拥有山的稳、静、仁,更拥有山的刚强。
当然,中华文明的确有“柔”的特性,不过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鼻祖老子的思想更能体现出这个特点。提到道家思想里的这个“柔”字,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汉代刘向的《说苑·敬慎》记载说,老子的师傅常摐(音:窗)病得很重,老子前去探望。见老师将不久于人世,老子就问常摐还有什么遗教。病重的常摐张开嘴巴,问“吾舌存乎?”老子答然。常摐又问“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摐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子说舌存是因为它柔软,齿亡是因为它刚强吧?常摐说是啊,天下的事你都已明白了,不需要我再教你了。这看似平淡无奇的几句对话,揭示的却是一个深刻的道理,刚则易折柔能克刚。在《道德经》里,老子善于运用“水”这一事物来阐释道理。水性是柔的,水滋润万物而不争,正是因为它不争,所以万物皆莫能与之争。在这一点上美国人是多么好的反面教员呀,他们时时处处都在为自己的霸权而争夺,甚至连救灾都要另立山头争夺领导权攫取私利,惹得大家都非常反感,得不偿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政府中国人民无私援助,不讲报答不谋私利,反而赢得了一致称赞。老子说“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是不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呢?水还有“容”的特性,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这一点上,笔者认为中华文明的特质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最优秀的,不仅本土孕育的各种思想学说百家争鸣,就连佛教、伊斯兰等外来文明也能够各得其所共生共荣,其他哪一种文明能做到?文明之间能够互相容纳,戕害就不会发生,不能容纳其他文明,就无法取长补短,我们务必要牢记这一点。除此之外,“容”的意义还在于力量的积累。一滴水的力量无疑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有谁会怀疑汇集了无数水滴的大海的力量?大海一旦发怒,它爆发出来的力量简直无所不摧,可以在一瞬间吞噬成千上万条生命。这里,“容”使至柔转化为至刚。
作为中华民族成员的一分子,我们应当感到骄傲和自豪,睿智与勤奋的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怎样继承和利用好这笔遗产为中华复兴服务,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比如大家经常争论,同时也是外国人颇为关注的一个话题:中国将以何种方式崛起于国际社会,是否会引起国际格局的巨大震荡?对此,居心叵测者有之,狐疑忧惧者亦有之,我们自己的态度呢?同现有强权激烈对抗,进而引发国际格局剧烈动荡么?如此一来,就象两块巨石对撞,结果难免都要粉身碎骨。而如果是两股水流相遇结果将完全不同,虽然也会产生波浪,但很快就会融合到一起,水还是水。或者一方为石头一方为水,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水一点一点积聚起来,最终会把石头完全淹没、侵蚀掉。因此中国的崛起最好采取象水一样柔和的基调,当然这种水不是一潭死水,而是流动的活水,换句话说就是要有所作为。令人遗憾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理解执行对外政策就象是一潭死水,韬光养晦有余,有所作为不足,搞得我国整体安全格局形势严峻,如果不是发生了“9.11”,不知道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这个有所作为就是要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一点一点地扩展我们的发展空间,不要总是说现在要韬光养晦,等将来发展壮大了再如何如何,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说法,是胆小怕事不敢斗争的借口。双方的发展是同时的,我们要发展到何种程度才算强大?再说发展总是需要相应空间的,比如能源、原料、市场等等,如果任由对手从容布局,把我们的发展空间牢牢控制住,就象把你的脚缠上层层裹脚布一样,又如何能够进一步发展呢?所以在外交上在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布局上就要有前瞻性就要未雨绸缪,要保证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这就需要用到“刚”的一面了。比如对付美国对付日本,要想让它们不要逼人太甚,偶露峥嵘也是必要的。中华文明是刚柔兼备的文明,而如何才能刚柔相济,则要看我们当代人的修为了。
纵横捭阖
在中华文明各种思想学说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春秋战国时代,有一群职业舌辩之士,专门游走于各国君主权贵之间,陈说厉害,对当时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苏秦、张仪、范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思想学说被后世称之为“纵横家”思想流派。为什么要提到纵横家的思想学说呢?笔者认为它颇具现实意义。春秋战国时代尤其战国时期,夏、商、周实行的分封式的统治秩序已经完全瓦解,“国际社会”的游戏规则就是靠实力说话,这和现在的国际关系格局非常类似。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加快了建立全球霸权的步伐,尤其进入21世纪以后,原本在力量制衡基础上确立的国际关系准则已经被不受制约的美国搞得支离破碎,离崩溃也就一步之遥了。社会背景的类似,为“纵横家”学说提供了再次登台演出的机会。因此我们不妨以儒、道为本,适当借鉴“纵横家”思想的精髓作为权变之术,纵横捭阖于各国之间,为我们在未来重新确立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
纵横家的鼻祖是鬼谷子。据《史记》、《战国策》等有关历史文献记载,苏秦、张仪皆为鬼谷子的学生,是纵横家思想学说的实践者,“合纵”与“连衡”就是二人的代表作,它们与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堪称纵横家的经典。战国时代七国争雄,其中以秦与楚的势力最为强大。秦国盘踞关中,拥崤函之固,占有地利,进可攻退可守,山(崤山)东诸国深受秦害。苏秦出世,游说列国晓以利害,得到各国国君赞赏。于是苏秦佩六国相印,组成联军共同抗秦,使“秦军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这就是著名的“合纵”之策。六国解成联盟,对秦国明显不利,后来秦惠王任用张仪,针对六国的矛盾使用“连衡”策,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分化瓦解了六国合纵共同抗秦的局面。继张仪之后,范雎对连衡策作了进一步发挥。他向秦昭王进言说秦军越韩魏两国攻齐,不能得到齐国的尺寸土地徒劳无功,与其这样不如结交齐国,攻打邻近的韩魏,如此则“得寸为王之寸也,得尺亦为王之尺也”。秦王采纳了他的建议,实施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于是秦国日强,而六国日衰。纵横家的思想和实践对我们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呢?笔者以为第一点启示就是结盟。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大家抱成一团,力量就会增强,从而改变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原本弱小个体的安全系数就会增加。比方说在当前一极独大的国际形势下,对美国霸权主义的遏制与挑衅,中国如果与之单打独斗,势必身单力薄难以取胜,因此我们应当寻求盟友。那么谁是我们的盟友呢?笔者以为要判断哪一种势力可以结为盟友,应当看一看双方是否存在战略上的共同利益。
在当今世界性或者地区性的大国中,除美国以外,中、法、德、俄、英、日、印度、巴西等有一个基本共同点,那就是都不愿意看到美国独霸天下的局面出现,而希望与其保持某种程度的均衡,这为各国组成反霸同盟提供了可能性。但它只是矛盾的一个方面,仅凭此一点还不足以判定我们与这些国家拥有相同的战略利益,还要看矛盾的另一面是否完备。这矛盾的另一面我们应当从我国与各国的利害冲突来考虑,换句话说就是彼此之间是否存在着冲突以及存在多大冲突。
根据这个标准,首先应当排除的是日本。因为虽然日本自己打算在未来世界的多极格局中占有一席,但它选择的是一条联美制华的道路,对此笔者已在前面作了详细说明,与我们的国家利益根本对立,因此日本必须出局。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俄罗斯和印度。苏联解体后,作为主要继承者的俄罗斯不甘心只把辉煌留在记忆中,于是极力支撑它那个大国的躯壳,无奈已经力不从心。美国和欧洲(指欧盟,下同)不打算重温过去的梦魇(在这一点上欧美的利益是一致的),对它步步进逼,已经把势力渗入到乌克兰。假如俄罗斯与中国结成同盟,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则双方都将受益匪浅。但是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俄罗斯有这样的愿望,它现在奉行的仍然是一种左右逢源的政策,试图在东西两端的摇摆中获得最大利益。因此,就目前的形势来说,中俄两国建立密切伙伴关系的时机尚不成熟,我们唯一能够采取的理性行动就是等待。假如俄罗斯西部边境的情况进一步恶化,它必然要向东方寻找出路,届时中俄两国才有可能进一步密切双边关系。如果需要把话讲得再透彻一点,那就是中俄之所以难以达成战略利益上的一致,是地缘政治作用的结果,我们不愿意看到身边有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同样俄罗斯也不希望身边站这一个强大的中国。俄罗斯从迟迟不愿确定远东输油管线方案,到最终否决讨论了10年之久的安大线,再加上对华武器出口的保留态度,这一切无疑都是对两国关系现实的最好说明。
中印关系与中俄关系类似。中印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虽然发展这个基本目标一致,但是相似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同时也意味着两国之间的竞争因素较多。加上印度也是中国的邻国,地缘政治因素同样发挥着巨大影响。所以中印两国可以成为相安无事的邻居,若打算使关系再进一步,却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对于中国和俄罗斯以及印度的关系,我们应当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要悲观。不要把两国和第三国的交往视作对我们的威胁,不要对它们维护自己利益的行为反应过激。同时也不要对中俄印三国关系期望过高。曾经有一种观点认为中俄印应当结成三角同盟,以抗衡其他势力,对此笔者不以为然。首先,三国不具备联盟基础,理由前面已经说过。其次,若三国结盟则中国获利最小,得不偿失。原因是什么?目前三国实力中国最强,俄罗斯次之(俄虽然继承了苏联留下的武备,但已是虚有其表,在和平条件下武备并不能和国力成正比),印度最弱,若三国结盟,俄印不可能为我们解决任何国家安全问题提供实质上的帮助,相反两国皆可借中国的实力扩充自己的影响,而中国却会被戴上三国联盟的大帽子,面对来势更加凶猛的威胁论。第三,中俄印三国结盟,日本欧洲被分割在亚欧大陆的两端,必然感到孤单,也会选择向另外一种势力靠拢,而美国是不二的选择。由此不难预知大西洋两岸的裂缝将会缩小,美日两国的关系更加密切。结果对谁最有利?当然是美国!因此建立中俄印三国联盟是不切实际的想法。那么如何保持亚欧大陆的均衡,同时又能够抗衡美国势力的控制呢?笔者以为可以考虑在中欧之间结成某种形式的联盟,在俄印之间结成某种形式的结盟。
这种结盟方式可使亚欧大陆的东西和南北两端分别加强了联系,做到遥相呼应,避免各自在战略上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同时又避开了地缘政治的负面影响,中国与欧洲距离遥远,没有欧洲与俄罗斯在地缘上的冲突;俄罗斯与印度也相距遥远,没有它们分别与中国拥有的地缘上的疑虑。笔者设想的这个四边型的两对联盟方案,事实上已经肯定地回答了中国与法德英等欧洲国家是否具有共同的战略利益这个问题,双方建立同盟关系的可行性已经一目了然。如果还需要作出补充说明的话,下面的三个理由也是同样重要的:中国与欧洲在经济上的互补性非常强,在科学技术的合作上非常强,在实现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帮助上非常强。
在这个方案里,中欧的力量可能较强一些,而俄印的力量则相对弱一些,不过这也是与现实情况相适应的。因为中国是美国的主攻方向,将要面对美国人的强大压力,因此必须确保中国地位的稳固。一旦中国抵御不了美国的攻势,势必产生连锁反应,整个亚欧大陆将由美国人纵横驰骋。因此,在确立中欧同盟关系的同时,还要逐渐加强中俄、中印的双边关系。当然这个方案并非完美无暇。一是如何才能使各国形成共识,没有认识就不会有行动。二是如何达成一定程度的妥协与和解。目前各国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不信任和矛盾冲突,比如俄印与中国之间,中欧之间以及欧洲与俄罗斯之间都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在这个问题上各国必须认识到互相尊重的重要性,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让恶意的竞争断送了联合抗美的基础。困难虽然多多,但是克服了困难以后各方的收益也是多多的。那么使各方消除分歧,弥合缝隙的机遇在哪里?就在美国人的咄咄进攻面前!在中东,在中亚。
记得有句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因此我们寻找盟友时千万不要把目光只停留在大国身上,更要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搞好关系。从本质上说,中国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依然是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是我们可以信赖和依靠的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样进入联合国的?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话说,是非洲黑人兄弟把我们抬进去的!以后我们在解决诸多国内以及国际问题的时候,仍然离不开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和世界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是我们应当具备的基本立场。不牢记这一点,我们的发展就会走弯路,我们的国际生存空间就会缩小,后果将会很严重。那么双方的战略利益基础是什么?四个字,和平、发展。
明确了结盟对象,我们再来谈谈结盟方式问题。提到结盟大家也许马上就会想到“某某国家联盟条约”、“某某国家共同防御协定”等字眼。诚然,用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将国家之间的同盟关系固定下来可能是大家最常见的一种方式,但这毕竟只是个形式问题,不是本质问题。同盟关系的本质是双(多)方根据相同的战略利益结成共同进退的利害关系,由于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因此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因为客观环境或者主观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传统的结盟方式不能适应国家关系的变化,我们就应该舍弃它。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汲取教训,比如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我们就和苏联建立了同盟关系,还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但是这个条约并未能阻挡此后两国关系中三十余年的交恶局面,因为两国的利益基础已经不存在了。所以我们在确立新盟友关系的时候,不必太拘泥于形式,应当选择灵活的能适应变化的更注重本质的结盟方式,主要是在行动上达成默契。
与合纵相对应的是连衡。连衡的本质就是瓦解对方阵线,打击主要对手的势力,它与合纵恰好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因此破坏主要对手的联盟是纵横家思想学说给我们的第二点启示。在世界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与外界交往是对一个国家的基本要求,完全孤立与封闭的国家几乎不能生存下去。而国家一旦与外界交往,那么它与别国的利害冲突也会随之而来,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与自己具有相同利害关系的国家建立不同程度的盟友关系,是非常自然的事情。甚至就连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都不能例外。当然,美国结盟除了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自然属性使然外,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特征,那就是通过结盟,来壮大自己的声势,剪除异己,以实现它称霸世界的梦想,维护并强化其既得利益。
如果以美国为核心确定一个由同心圆构成的美国盟友谱系图的话,处于最里层的是日本、以色列、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些盟友,位于中间地带的是法德等西欧北欧国家以及韩国等盟友,最外围的是与美国有一定利害关系的东欧、亚洲、美洲国家。作出此种划分的依据是这些国家与美国价值趋向的同异、利害关系的大小。同时还受其自身价值变化的影响。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大家都知道美国谋求的是霸权主义,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他国进行控制与支配,美国是太阳,其他国家都要围着美国转。从这个意义上说,就算是美国的亲密盟友,它们的人格与美国也是不平等的,在美国人眼里判断盟友们正当行为的唯一标准就是服从美国意志符合美国利益,换句话说,盟友们不应当拥有各自独立的意志。只要盟友们的行动不符合美国的节拍,那么它的价值就要打折,在美国盟友队伍中的位置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美国入侵伊拉克以后,同老欧洲的微妙关系就是最生动的写照。由此我们也不难得出另外一个结论,那就是美国与其盟友的关系也是不断变化的。亲密盟友可能会疏远,比如法德甚至英国,英美关系也在布什首任总统任期的末尾渐行渐远;不怎么亲密的盟友可能也会加强关系,比如日本,当然这也意味着它成为一极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个中原由想必大家不难明白。
绘制美国盟友谱系图,分清美国与不同盟友的亲疏关系,把准其内部冷热变化的脉搏,是分化瓦解其同盟体系的第一步,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开出对症的药方。
这个药方在理论上并不难开,欲瓦解美国同盟,只要增加美国与盟友之间的斥力即可实现,而这种斥力是始终存在的,是由国家的个性决定的。国家作为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不同个体之间都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存在国家的各个领域,既有自然的也有社会的,反映在国家关系中就表现为斥力。尽管这种斥力有时会被国家之间基于利益需要而产生的合力所掩盖,但只要世界上还存在不同的国家,那么国家之间的斥力就一定存在。当斥力大于合力时,国家间的盟友关系也就不可能存在了。
那么让这种斥力变大的动力是什么?笔者以为两个字可以概括:利益。当作为盟友一方的行为损害了另外一方的利益时,两者之间的斥力就会增大。比如在中东问题上,无论美国实施的是控制行为还是搅乱行为,对于“老欧洲”而言都是一种损害,所以大西洋两岸的排斥力增大了,欧美之间龃龉不断已经不可能回到从前了。当然这种动力是在同盟内部产生的,我们自然要乐观其成。不过笔者认为我们不应当仅作个旁观者,而应当紧紧抓住每一个的机会,在美国与其盟友的同盟关系之外再加一个外部动力,让这种动力通过美国的盟友间接作用于既有的同盟关系,让它们中间的斥力增大,这种外部动力就是我们对美国盟国的吸引力。
问题是如何才能让这种外部动力成功地作用于美国的同盟关系上,并产生增大斥力的效果呢?笔者以为仍然要紧紧围绕“利益”二字做文章。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美国不同盟友的特点,施以不同的策略。
我们首先来看一看美国的外围盟友,比如东南亚、中亚的一些国家。这类盟友与美国的关系最为脆弱,同盟的基础是出于对美国的畏惧,以及可以从美国那里得到好处。如果有另外一种力量能够保证相关地区的安全秩序,并不让它们的利益受到损害,这些国家是不会介意谁占主导地位的。因此,我们对付美国这类外围盟友的最好方法就是要与之友好相处,并在此基础上考虑利用制度的力量,把双方的安全和利益关系用法律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只要对方不损害我们的利益,我们不但会与之友好相处分享利益,而且还会以某种适当的集体安全形式来确保大家的共同利益。这也是笔者主张“南和东盟”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我们经常说要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这新秩序是怎么建立的?难道是只需空喊两句口号,哪天大家一觉睡醒,新秩序就自动建好了不成?不用说任何正常人都不会认同这种愚蠢的想法。新秩序的建立要靠我们从现在就做起,一点一点逐步构筑。俗话说“不破不立”,我们更应当注意的是“立”与“破”不同步的过程,要在瓦解对手阵营打破旧秩序的同时,壮大自己的力量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和经济秩序。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看美国的中间盟友,比如法国德国,再加上一个正在脱离内层阵营向法德靠拢的英国。这些国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虽然过去与美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同时也保持着各自独立的价值观,个性鲜明,实力强大,只要联合起来就可以抗衡美国。对于这类盟友,分化瓦解的最好办法就是支持它们另立山头与美国分庭抗礼。就算它们过去能在美国人主导的同盟体系中分那么一杯羹,但它和自己照看自家利益得到的好处比起来,还是不能同日而语的。我们可以在支持其当家作主的基础上,发展与它们平等互利的友好关系,以期在未来的多极格局中形成犄角之势。
至于如何对待美国的核心盟友,笔者以为我们应当采取合作与打击的两手政策。合作是寻找双方在利益上的共同点,增加彼此之间的吸引力;打击是让对方明白与美国沆瀣一气不会有什么光明前途,促使其改弦更张。
当然,合纵与连衡是一个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千万不要割裂二者的关系,仅把它们当作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事物。同时要注意政策实施的相互性,也就是说一方利用合纵与连衡或防守或进攻,对方可能也在对你做着同样的事情。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明确,那就是纵横策只是一种权变之策,具有嬗变的特性,必须以儒家道家思想为指导原则,为一个稳定而持久的战略目标服务。否则它就会迷失方向,使社会关系充满诡谲,引起国际格局变乱。之所以将儒道为根本,是因为它们符合人们追求平和、理性、秩序的愿望。
忘战必危
记得我们曾经说过,中华民族可能是世界上经历战争最多的民族。在笔者看来,这种经历既是一种祸也是一种福。为什么这么说?战争是一种祸患,杀戮、毁灭往往是它另外一个名称。每一场战火都给中华民族的躯体上留下一道创伤。人在受伤之后一般有两种结果,一是伤重不治或致残,一是伤愈之后更加健壮。中华民族无疑属于后者,每次战争创伤之后都顽强地站了起来,没有颓废没有消沉没有一蹶不振,所以笔者说战争对中华民族而言又是一种福,经过它的洗礼之后,中华民族变得更加强大。在现实社会中,战争是客观存在的,不随人们的意志转移。不是说你不喜欢战争,它就离你远去了。实际情况可能恰恰相反,你越是讨厌它,它越是缠住你不放。所以勇者从来都不畏惧战争,而是直接面对它的挑战。当然,对一个民族来说战争对它的最大考验不是勇气,而是智慧,是其驾驭战争的能力。当战争仍在我们身边经常出没的时候,若没有高超的驾驭战争的能力,将是非常危险的。若论及驾驭战争,笔者以为最优秀者非中华民族莫属。中国人指挥的战争是一门艺术,而中华文明中绵延数千年传承不断的军事思想和经典战例就是这门艺术的最伟大作品。
尽管如此,笔者却也常常感到困惑不解,在我们这个军事文明如此发达的古老国度里,象武器制胜这类伪命题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市场?假如战争胜负真是由武器决定的,那么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统治者应该是英王才对,上世纪我们也不必抗战八年了,自然,美国人现在也早成了世界的主宰。武器制胜论在我国的流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文明军事科学思想的衰落,这是一件非常令人痛心的事。
笔者在研读我国古代军事典籍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现代人的评论。对于这些品评,能够让笔者心悦诚服的是少之又少。比如很多人认为《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过于理想化,几乎不可能实现;又有人认为《孙子》的内容过于笼统,操作性不强。说实话,看到这些笔者很生气。某些人自己不读书不研究不治学倒也罢了,但是却经常以一副专家学者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评古论今夸夸其谈,看他们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仿佛满腹经纶的样子,其实讲的全是些断章取义的鄙薄见识。大家被这些肤浅的皮毛所误导,还怎么能够学习并汲取祖先的聪明智慧,古为今用?比如这个“不战而屈人之兵”,古今中外的例子明明就摆在那里,为什么不检讨自己的孤陋寡闻反而说它不可能出现呢?《史记·南越列传》里载有这么一段历史:汉高祖刘邦死后,南越王赵佗称帝,并且屡屡派兵侵犯汉朝南部边疆。文帝即位,命陆贾为使臣带着他的亲笔信出使南越。南越王接到皇帝绵里藏针柔中带刚的信函后,权衡利弊,很快便上书谢罪,自请废除帝号,以诸侯之礼侍奉汉天子。汉文帝一封信函平息了数年的边患,不正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例子么?《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也有类似记载,讲的是曹操平定北方的时候,追击袁绍的两个儿子袁熙、袁尚来到辽西乌桓。经过柳城大战,曹军斩蹋顿,收降众20余万,袁熙、袁尚与辽东乌桓单于速仆丸等率数千骑逃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当初,公孙康倚仗辽东和中原相距甚远,不肯服从曹操,于是柳城之役后有人建议乘胜远征公孙康。曹操胸有成竹,不予理睬。他认为,公孙康向来惧怕袁氏兄弟吞并他,若乌上用兵急攻,他们定公合力抗拒;若放松一段时间,他们定会火并。九月,曹操引军还师,果然在途中收到公孙康斩送的袁氏兄弟首级。曹操创造的这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例,在兵法上还有另外一个名称——“隔岸观火”。
就算这两个战例已经被历史长河淹没,不为人所知了,但是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在我们的记忆中总该是清晰的吧?在苏美两国自二战后近半个世纪的争斗中,虽然各自都曾与别国刀兵相见,但它们之间却从来没有发生正面冲突,始终维持着一种恐怖的和平状态,或者称之为“冷战”。最终苏联计逊一筹,国家解体。对美国人来说,这是一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胜利,收到了使用飞机大炮都不可能收到的消灭对手的效果。苏联解体说明了国家斗争领域出现了一个新情况,那就是核武器问世以来,人类第一次掌握了能够完全毁灭对手的利器,但如果使用它也会让自己面临着与对手同归于尽的巨大风险。正是这个原因,大国之间爆发大规模正面冲突甚至战争的机会已经大大减少,而“不战而屈人之兵”这种和平战胜对手的方式将会大国交手的常见形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苏联解体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宣告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当然怎样才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并没有作出详细的说明,但笔者以为这恰恰是它的高明之处。大家都知道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即便《孙子》设计了当时最完美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方案,它也会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变而失去意义。这个问题是《孙子》特别关注的,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它确定的用兵要旨就是要求用兵者要能够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和作战对象的不同,实施对应的灵活的作战方略。
虽然《孙子》没有设计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具体方案,但是对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各种要素它都作了一一说明。若要搞清这个问题,则不能不提到《孙子》的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它作为一门完整的军事科学,具有系统性,不要孤立地看待它的各个篇章,甚至每个段落每一句话。二是它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具有关联性,和《老子》、《易经》这些文明典籍有着本质上的联系,若想全面和正确地把握《孙子》的思想本质,就必须将其置于中华文明这个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正因为读懂《孙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丰厚的中国文化素养。所以对那些只翻过几页兵书,自以为就是武圣,进而对先贤们评头论足的家伙,笔者非常鄙夷。他们是什么?井底之蛙!为了让大家比较直观地了解《孙子》的系统性和关联性,笔者试举两例加以说明,它同时也是对“《孙子》的内容操作性不强”这一观点的反驳,以正视听。
一、不战而屈人之兵
前面我们举过几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例子。这句话出自《孙子·谋攻篇》,它实际上是对立双方斗争结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其他如全国、破军、全旅、破卒等等,就象农民种庄稼收粮食一样。但是一般人关注的只是农民的收成好不好这样一个结果,却很少有人去了解农民是怎样耕耘、播种、管理等系列劳动过程的,而这个常常被人忽视的部分恰恰是整个生产过程的关键,它是农业收成的决定因素,没有前面的因,就没有后面的果。同样的道理,不战而屈人之兵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人们实施它的过程。我们前面讲的《孙子》已经说明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各种要素就是指它的实施过程要素。比方说战争的基础。孙子在《计篇》里提到了“道”这个概念,并把它阐释为“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不畏危。”《孙子》阐释这个“道”的用意,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抓好战争的基础工作。众所周知,战争是人的一种社会行为,战争的起因、战争的主体、作战方法、战争手段、武器是制造和使用、战争的指导思想、战争目的、战争的后果等都是紧紧围绕“人”展开的,因此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但是社会中的人是以个体的形式存在的,而战争又是一种集体行为,交战各方只有通过整合,把成千上万个单一的人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从小的方面来说是一支军队,从大的方面来说是整个国家乃至国家集团),才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它和溪流汇聚成大海的道理是一样的。《孙子》中“道”的意思就是要对作为战争基础的“人”进行整合,使之符合作战要求,“可与之死,可与之生”,也就是说能够上下一心同心同德不离不弃,不怕任何危险。只有如此,才能战胜对手取得战争的胜利。相反,如果上狐下疑离心离德贪生怕死,则个体就不能得到有效整合,整体的力量也就无从发挥。这种情况下,孰胜孰负的结局是不难判断的。但是怎样才能作到“令民与上同意”,也就是说如何对人进行整合呢?《孙子》没有作进一步说明。在笔者看来,这与其说是一个军事问题,不如说是一个社会问题,不同时代的不同的用兵者,处在不同的立场上有着不同的理解。咱们中国有句古老格言“士为知己者死”。其实这句话不但适用于“士”,而且也适用于普通一兵适用于普通百姓。吴起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代名将?这和他对士兵的爱护是分不开的,太史公说“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打败蒋介石政权的八百万军队?因为它维护的是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兵家没有回答的问题《孙子》没有详细阐述的问题,儒家回答了孔子孟子阐述了。孔曰仁孟曰义,意思是将帅们君主们统治者们,你们要善待你们的士兵善待你们的百姓!反过来说,腐朽没落醉生梦死的“上”是不可能让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下”与其“同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战争胜负的种子早在和平时期就已经埋下了,“失民心者失天下,”历史总是在得与失的循环中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怎么也突不破这个怪圈。在这里,军事思想与中华文明的其他组成部分有机地联系到一起,《孙子》的关联性特点得到体现。
或许有人会讲,“令民与上同意”未必只有你上面所说的那一种,比如将帅统治者可以采用暴力欺骗等手段把人整合到一起。问题是这种整合是一种虚假的整合,被畏惧和无知驱赶到一起的人们是一群乌合之众,是不可能与“上”同生共死的,这样的军队这样的国民是没有战斗力的。大家都知道,秦朝的刑法可能是历史上最为严酷的,但它并没有吓住天下人,陈胜吴广振臂一呼,秦朝的江山很快便土崩瓦解了。相对于秦朝的暴力,而今的美国则是伪,也就是用欺骗手段让美国大兵为军火商石油商去充当炮灰。笔者有时候也非常奇怪,在当代这个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里,一般的美国人怎么好象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呢?根本原因恐怕就在于美国人的优越感,这使他们不愿意或者不屑于了解别人,或者总是戴着一副有色眼镜去看外面的事物。这也许是人类的通病吧,自大产生无知,而这种无知又会酿成祸患。假如普通的美国人能够睁开眼睛看一看外面的世界,对别的国家别的民族有起码的尊重,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对自己行为作一点反思对这个世界多一点爱,那么人类社会则肯定要比现在安宁友爱的多。
当然,仅仅做到“令民与上同意”这一点远远谈不上“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每一个组成部分都隐藏在整部《孙子》中,隐藏在浩瀚的中华文明中。如果将它完整而详细地一一叙述出来,相信足够写成另外一部厚厚的书了。笔者在这里所说的只不过是它的九牛之一毛而已,目的是试图打开一扇窗户,请大家透过这个窗口去看一看未知的世界。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正是由于受到思维定势的局限,不能进行创造性地思考,所以才难以创新难以逾越。《孙子》为什么说“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善之善者”?因为平庸甚至优秀的将帅都做不到,这其中既有客观条件的限制,也有将帅的个人局限。但是一般人做不到,不等于所有的人都做不到,当一个卓越的统帅出现时,他克服了常人难以克服主客观限制后,“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个结果自然而然也就出现了,经典不就是这样诞生的么?当然笔者并不是主张大家都去做什么卓越的统帅做专家学者,而是鼓励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应当拥有一个不断向上的进取精神,挑战客观限制和自我局限,以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理想。为了增强大家的印象,笔者可以再举一例加以说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8 15:19:14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5-8 15:22:54编辑过]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
好文章。大智慧
虽然太长,但确是好文.在国家战略问题上看的比较清楚.主旨与东方评论是一个意思.
该顶!
不免又有点想念狐狸.
感谢大家的支持,欢迎讨论!!
如此长贴,虽然我主动承认没有看完,但是我依然想说:“是好东西啊.要顶......”
上课了,各位小朋友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