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刘华清:“PD雷达搞不出来要杀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0:33:49
断头酒和旧皮鞋:先帝时代的知识分子雷达专家的故事
消息源:金陵晚报

14所是亚洲最大的雷达研究所。14所原副所长贲德院士是响当当的雷达专家。如果以雷达来划分他的人生,贲德院士的生涯是由三部中国最先进的雷达组成的:前两部已经完成,并为他赢得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终身成就。第三部刚刚展开,并将延续贲德院士勤奋的一生。前不久,这位雷达专家还被聘为南航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1000平方米“巨无霸”与上山的故事

1963年离开哈工大进入14所工作,1964年,贲德就接下了研制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雷达——相控阵雷达的艰巨任务。

相控阵雷达没有可以转动俯仰的“锅盖”天线,它的天线正面为平面,有上千平方米的庞大面积,相当于两个半篮球场。天线背后的控制系统设备有8层楼房那样高,隐藏在我国北方的一座大山中。这部“深山巨无霸”最大的优点,就是不会漏警,能探测到几千公里以外的空中目标。

当时,全世界只有美国和苏联拥有这样先进的雷达。从进入14所的第一天,使命就注定,贲德从此离不开雷达。1971年到1978年,雷达安装阶段,贲德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每年有大半年要呆在大山里,和“巨无霸”在一起。“上山”这个词,不单是任务,而且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挑战。贲德院士回忆:“冬天零下 20度,山上的寒风像钢针。”

0.1立方米的“小不点”与“断头酒”的故事

第二部雷达的挑战更大。1980年,听说领导又让自己研制最先进的机载脉冲多普勒(英文缩写PD)火控雷达,贲德一度很是犹豫。他坦率地对记者说:“当时甚至想吃老本算了,不一定接这个硬骨头。”

当时,飞机上的雷达只能往上看,看不到敌人的低空飞行目标。因为雷达下视的时候,地杂波信号要比任何目标的信号都强得多。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世界领先的脉冲多普勒技术。小小一部150公斤重的PD雷达,价值1000万美元,是黄金的十倍。我国曾与某国签订合同购买,但是1989年该国单方面撕毁了合同,雷达不给,钱也不退。

成功了,就是一部“争气”雷达。贲德院士记得与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同席午餐,当时刘华清副主席说:“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中上刑场前要喝断头酒,今天我们也喝断头酒,PD雷达搞不出来要杀头。”贲德院士从来没有把它当作一个玩笑。

贲德院士告诉记者,自己的确抱着“提着脑袋保成功”的念头。贲德本是个爱运动的人,几乎无球不会,每天清晨起来跑步3000米,这一习惯坚持了多年。然而就在PD雷达通过国家鉴定的第二天,他就住了院。患了心肌炎,心脏每分钟早搏20多次,在医院一住就是两个月。直到5年以后,贲德的病情才基本治愈。

第三部雷达与超龄皮鞋的故事

记者采访当天,贲德院士的案头摊开一本英文的雷达资料。他正在撰写相关科研报告。

去年起,他就开始主持一种新雷达研究课题。这种雷达,世界上有实力的国家都在搞,但是都处于研究阶段。

已经67岁的贲德院士不仅仍然埋头科研,而且对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是有求必应。听说,无论是中学的学生,还是军营里的士兵,只要听过贲德院士讲演,没有人会吝啬掌声和笑声。记者不久就遭遇了一双“皮鞋”的平易和风趣。

交谈中说起了最近从北京出差回来,贲德院士偶然提到,“我出差从来不花一分钱。”看记者太过惊讶,他立刻指着脚上一双褐色皮鞋说,“这双是儿子早就淘汰的旧皮鞋”。这还不算,他的上一双皮鞋竟然是1965年花了12元钱买下的“三接头”皮鞋,舍不得轻易穿,保存到1967年才上脚,一直坚持到1990年。一双鞋穿了23年!

“皮鞋厂都要倒闭了!”贲德院士乐呵呵地说,接着赶紧自我批评,“不消费也不是好事。”

贲德院士一辈子都强调“不能浪费”。时代在变,他在20世纪60年代一个月工资收入66元,寄回家50元,生活费只有16元钱;进入21世纪,工资收入今非昔比,可是他的消费习惯从来没有变。金陵晚报记者 刘欣

院士心得:每个人的智慧是个常数

记者请教他:“您评价自己,是聪明的人,还是勤奋的人?”贲德院士略微沉吟一下,说:“我只能算是个勤奋的人。”他最佩服的人还是聪明绝顶的诸葛亮。

为什么研究所会把研制先进雷达的重任托付给一个刚出校门不久的哈工大学子?贲德院士说:“勤奋是最重要的。虽然说每个人特点不一样,但是一般来说,智力在多数人身上是个常数。同等的智力前提下,勤奋改变结果。”

“艰苦是人生的财富。我不怕苦。”贲德院士说。


贲德院士出生在吉林农村,下面有两个弟弟,家里的经济条件非常差。上中学,学校离家20里路,每天奔波于家和学校之间,母亲亲手做的布鞋舍不得穿,怕走路磨坏了,他就赤着脚走路,把鞋子提在手上,快到的时候才穿。放学到家天已经黑了,他每天晚上躺在炕上默背课文,养成了书看一遍就得尽量记住的习惯。


教育一双儿女,贲德院士严格依照自己的人生准则。


采访的最后,贲德院士把自己的座右铭写下来,赠给金陵晚报读者。金陵晚报记者 刘欣

贲德简历

贲德生于1938年4月。哈工大无线电工程系毕业。当时分配在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工作。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电子学会会士,江苏省航空航天学会副理事长,电科院雷达与探测专业组、电科院专家委员会成员,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南京市科协副主席。

贲德院士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一次,光华基金特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和部科技进步特等奖二次、一等奖一次,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1997年南京市第二届十大科技之星。
断头酒和旧皮鞋:先帝时代的知识分子雷达专家的故事
消息源:金陵晚报

14所是亚洲最大的雷达研究所。14所原副所长贲德院士是响当当的雷达专家。如果以雷达来划分他的人生,贲德院士的生涯是由三部中国最先进的雷达组成的:前两部已经完成,并为他赢得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这一终身成就。第三部刚刚展开,并将延续贲德院士勤奋的一生。前不久,这位雷达专家还被聘为南航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名誉院长。

1000平方米“巨无霸”与上山的故事

1963年离开哈工大进入14所工作,1964年,贲德就接下了研制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雷达——相控阵雷达的艰巨任务。

相控阵雷达没有可以转动俯仰的“锅盖”天线,它的天线正面为平面,有上千平方米的庞大面积,相当于两个半篮球场。天线背后的控制系统设备有8层楼房那样高,隐藏在我国北方的一座大山中。这部“深山巨无霸”最大的优点,就是不会漏警,能探测到几千公里以外的空中目标。

当时,全世界只有美国和苏联拥有这样先进的雷达。从进入14所的第一天,使命就注定,贲德从此离不开雷达。1971年到1978年,雷达安装阶段,贲德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每年有大半年要呆在大山里,和“巨无霸”在一起。“上山”这个词,不单是任务,而且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挑战。贲德院士回忆:“冬天零下 20度,山上的寒风像钢针。”

0.1立方米的“小不点”与“断头酒”的故事

第二部雷达的挑战更大。1980年,听说领导又让自己研制最先进的机载脉冲多普勒(英文缩写PD)火控雷达,贲德一度很是犹豫。他坦率地对记者说:“当时甚至想吃老本算了,不一定接这个硬骨头。”

当时,飞机上的雷达只能往上看,看不到敌人的低空飞行目标。因为雷达下视的时候,地杂波信号要比任何目标的信号都强得多。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世界领先的脉冲多普勒技术。小小一部150公斤重的PD雷达,价值1000万美元,是黄金的十倍。我国曾与某国签订合同购买,但是1989年该国单方面撕毁了合同,雷达不给,钱也不退。

成功了,就是一部“争气”雷达。贲德院士记得与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同席午餐,当时刘华清副主席说:“电视剧《杨乃武与小白菜》中上刑场前要喝断头酒,今天我们也喝断头酒,PD雷达搞不出来要杀头。”贲德院士从来没有把它当作一个玩笑。

贲德院士告诉记者,自己的确抱着“提着脑袋保成功”的念头。贲德本是个爱运动的人,几乎无球不会,每天清晨起来跑步3000米,这一习惯坚持了多年。然而就在PD雷达通过国家鉴定的第二天,他就住了院。患了心肌炎,心脏每分钟早搏20多次,在医院一住就是两个月。直到5年以后,贲德的病情才基本治愈。

第三部雷达与超龄皮鞋的故事

记者采访当天,贲德院士的案头摊开一本英文的雷达资料。他正在撰写相关科研报告。

去年起,他就开始主持一种新雷达研究课题。这种雷达,世界上有实力的国家都在搞,但是都处于研究阶段。

已经67岁的贲德院士不仅仍然埋头科研,而且对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是有求必应。听说,无论是中学的学生,还是军营里的士兵,只要听过贲德院士讲演,没有人会吝啬掌声和笑声。记者不久就遭遇了一双“皮鞋”的平易和风趣。

交谈中说起了最近从北京出差回来,贲德院士偶然提到,“我出差从来不花一分钱。”看记者太过惊讶,他立刻指着脚上一双褐色皮鞋说,“这双是儿子早就淘汰的旧皮鞋”。这还不算,他的上一双皮鞋竟然是1965年花了12元钱买下的“三接头”皮鞋,舍不得轻易穿,保存到1967年才上脚,一直坚持到1990年。一双鞋穿了23年!

“皮鞋厂都要倒闭了!”贲德院士乐呵呵地说,接着赶紧自我批评,“不消费也不是好事。”

贲德院士一辈子都强调“不能浪费”。时代在变,他在20世纪60年代一个月工资收入66元,寄回家50元,生活费只有16元钱;进入21世纪,工资收入今非昔比,可是他的消费习惯从来没有变。金陵晚报记者 刘欣

院士心得:每个人的智慧是个常数

记者请教他:“您评价自己,是聪明的人,还是勤奋的人?”贲德院士略微沉吟一下,说:“我只能算是个勤奋的人。”他最佩服的人还是聪明绝顶的诸葛亮。

为什么研究所会把研制先进雷达的重任托付给一个刚出校门不久的哈工大学子?贲德院士说:“勤奋是最重要的。虽然说每个人特点不一样,但是一般来说,智力在多数人身上是个常数。同等的智力前提下,勤奋改变结果。”

“艰苦是人生的财富。我不怕苦。”贲德院士说。


贲德院士出生在吉林农村,下面有两个弟弟,家里的经济条件非常差。上中学,学校离家20里路,每天奔波于家和学校之间,母亲亲手做的布鞋舍不得穿,怕走路磨坏了,他就赤着脚走路,把鞋子提在手上,快到的时候才穿。放学到家天已经黑了,他每天晚上躺在炕上默背课文,养成了书看一遍就得尽量记住的习惯。


教育一双儿女,贲德院士严格依照自己的人生准则。


采访的最后,贲德院士把自己的座右铭写下来,赠给金陵晚报读者。金陵晚报记者 刘欣

贲德简历

贲德生于1938年4月。哈工大无线电工程系毕业。当时分配在国防部第十研究院第14研究所工作。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电子学会会士,江苏省航空航天学会副理事长,电科院雷达与探测专业组、电科院专家委员会成员,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南京市科协副主席。

贲德院士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一次,光华基金特等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和部科技进步特等奖二次、一等奖一次,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1997年南京市第二届十大科技之星。
只赞下14所。
  贲德本是个爱运动的人,几乎无球不会,每天清晨起来跑步3000米,这一习惯坚持了多年。然而就在PD雷达通过国家鉴定的第二天,他就住了院。患了心肌炎,心脏每分钟早搏20多次,在医院一住就是两个月。直到5年以后,贲德的病情才基本治愈。

………………搞科研的是卖命的行业,很多人注定不能够善终的。没有这么好的体质,贲德前辈不一定能够看到成果。
搞科研还真得有股拼命的精神!
[B]以下是引用[I]新侨联委员[/I]在2005-4-24 11:01:00的发言:[/B][BR]  贲德本是个爱运动的人,几乎无球不会,每天清晨起来跑步3000米,这一习惯坚持了多年。然而就在PD雷达通过国家鉴定的第二天,他就住了院。患了心肌炎,心脏每分钟早搏20多次,在医院一住就是两个月。直到5年以后,贲德的病情才基本治愈。

………………搞科研的是卖命的行业,很多人注定不能够善终的。没有这么好的体质,贲德前辈不一定能够看到成果。

还是钟南山说得对,"科研人员轻伤就要下火线"这才是对国家最大的负责
科研人员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应该记住那些为工作牺牲的科研人员,谁都知道工作达到一个限度后就会损害身体,但是没有人为了这个而退缩,在电子、船舶、兵器、航天、航空系统里年年都有倒在工作现场的,希望大家能够记得他们所作出的贡献和付出。
应该大幅度提高科研工作者的收入水平.
毕竟现在的社会,收入高低是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重要标准之一.
[B]以下是引用[I]大黄蜂[/I]在2005-4-24 11:35:00的发言:[/B][BR]。
还是钟南山说得对,"科研人员轻伤就要下火线"这才是对国家最大的负责

不错!对这些国家的宝贵财富要爱护,更要为他们/她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在重点型号研制任务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今天,航空人由衷地怀念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他叫张景全。在重点型号产品研制成功后的那个繁花似锦的春天,这位29岁的技术员带着风华正茂的青春,带着对事业未尽的遗憾,带着对娇妻幼女的牵挂,带着对年轻生命的不舍,走上了那条不归的路……
致敬
身体锻炼很重要。干什么事业都要重视身体锻炼。
对专家的贡献表示敬意。
[em02]
14所有搞相控阵雷达的光荣传统!向14所的同志致敬!
我国曾与某国签订合同购买,但是1989年该国单方面撕毁了合同,雷达不给,钱也不退。
[B]以下是引用[I]淘垃圾[/I]在2005-4-24 14:00:00的发言:[/B][BR]在重点型号研制任务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今天,航空人由衷地怀念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他叫张景全。在重点型号产品研制成功后的那个繁花似锦的春天,这位29岁的技术员带着风华正茂的青春,带着对事业未尽的遗憾,带着对娇妻幼女的牵挂,带着对年轻生命的不舍,走上了那条不归的路……

他的单位在犯罪.
[B]以下是引用[I]二锅头爱好者[/I]在2005-4-24 18:04:00的发言:[/B][BR]14所有搞相控阵雷达的光荣传统!向14所的同志致敬!
我们国家是在落后别人几十年的起点往前追,能不拼命吗。这几年,搞重点项目而死的科研人员真的不算少啊。唉,也不只算单位领导的责任,大家都是立军令状的,压力太大了。
应该给牺牲的科研人员立铜像,用他们的名字命名研究单位,命名他们献身的项目。台湾的飞机都有个号,IDF叫经国号,F5叫中正号,AT-3叫自强号。我们应该记住所有为民族复兴而献身的科研人员。
以后死一个科学家就关一个政工干部,估计情况才能改善.

[em01][em01][em01]
[B]以下是引用[I]淘垃圾[/I]在2005-4-24 14:00:00的发言:[/B][BR]在重点型号研制任务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今天,航空人由衷地怀念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他叫张景全。在重点型号产品研制成功后的那个繁花似锦的春天,这位29岁的技术员带着风华正茂的青春,带着对事业未尽的遗憾,带着对娇妻幼女的牵挂,带着对年轻生命的不舍,走上了那条不归的路……

他是位外语翻译
中国一航举办共产党员型号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
  4月2日,中国一航共产党员型号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京举行。来自西安、成都、沈阳等地的三个重点型号报告团,在报告会上精彩的讲演,生动地再现了中国一航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职工在决战重点型号中,用拼搏、奉献、智慧和汗水,甚至是生命谱写的一曲曲壮歌,诠释了在和平建设时期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中央指导协调四组成员、中组部组织局正处级调研员牛巧娣、国资委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党建局副局长谢俊、国资委党建局组织处处长车家发;国防科工委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楼宇光等领导应邀出席,中国一航党组书记、总经理、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高倬作了重要讲话,中国一航集团领导杨育中、顾惠忠、许焕刚、林左鸣、郑荣生、耿汝光、汤小平、郑晓沙、朱育理、王昂、石川、刘思诚,及中国一航集团公司总部全体员工,在京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等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会长达四个多小时,报告团成员精彩纷呈的演绎,形式多样的展示,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听众,重点型号中广大共产党员的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使每一名与会同志重温了那一幕幕催人泪下,发人深省的奋战画面,展示了中国航空人决战决胜重点型号的大无畏的革命气概。报告会不时的被阵阵掌声打断,不少同志热泪盈眶,潸然泪下,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报告会仿佛又使他们回到了当初和英雄们一起奋战的日子。
  这三个重点型号都是国家重点型号研制任务,自党和国家交给我们任务以来,型号战线上的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职工牢记责任,殚精竭虑,刻苦攻关,顽强拚搏,使重点型号研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西安某重点型号从开始立项到首飞成功再到装备部队,只用了四年多的时间,这其中凝聚了一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和一航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等参研单位许许多多共产党员和干部职工的心血。一飞院采用全机三维数字化设计、数字化装配,独立研制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航电火控系统,开创了一场我国飞机设计手段的革命。西飞公司面对严峻的重点型号任务,打破工作常规,在重点单位实行6天工作制,在关键岗位和环节推行两班倒、四班三运转等应急措施。在试飞研制现场,试飞院成立了行政管理系统、型号总师系统、43个课题组和14个测试组。在该型号研制中,共产党员树起了一面旗。以一飞院院长黄强、该型号总设计师唐长红为首的一班人依然决策,走中国飞机设计的创新超越之路;三维数字化设计攻关组组长的年仅30岁的共产党员闫崇年、担任综合航电火控系统攻关组副组长的尤五、闸压工张军虎、复材工徐世普、试飞副总师张德元、陈婉萍、姚刚、田红、李金星、邹建国、陈东顺……他们在新机研制中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为新机定型立下了汗马功劳。
  由一航六一一所、成都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和试飞院承担的某重点型号工程,历时二十年时间,数十万人参加了这一项目研制。型号总设计师宋文骢从56岁开始新机研制,如今年过七旬,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献给了航空事业;六一一所所长杨伟和他的同事们用七年的时间攻克了数字电传飞控系统的技术难关;积劳成疾的型号副总工程师许德,仍在与病魔作着顽强的抗争;新机试飞总师周自全因工作操劳奔波曾被医院下过病危通知。肖党生、袁承昌、杨宝树,他们因工作而忽略了身体,被病魔夺去了生命。在这里,还要记下许多人的名字:试飞院机务六大队孙建英,空军特级试飞员李存宝、试飞团团长张景亭、副团长李中华……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攻克试飞难关,勇闯试飞禁区,出色地完成科研试飞任务。是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信念挥洒着我们航空人的骄傲;是他们用满腔的赤诚和青春书写着祖国航空的“铜墙铁壁”。
  为把祖国的战鹰送上蓝天,一航六0一所、沈阳飞机工业(集团)公司和试飞院团结一致,全力以赴的投入到重点型号研制中。六0一所用全新的工作理念指导型号研制,用观念的创新推动型号研制,采取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管理措施,并在航空新材料、航空仿真支持环境等研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沈飞员工以“以我为主”的主动进取精神确保按节点打通了生产线。试飞院打破固有试飞常规,创新的提出了“整体综合科研试飞”的新理念,狠抓薄弱环节,狠抓安全质量,缩短试飞周期,提高试飞效率。在此型号研制中,涌现了一批批优秀的党支部和优秀共产党员,季晓光、董世良、张景全、苗向阳、胡长国、李铁军、毕红军、于志丹、马健、王艳平、赵宏伟、丁三喜……他们用热血和青春甚至生命托起了重点型号的成功。
  党组书记、总经理、先进性教育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刘高倬在会上盛赞为型号研制中做出贡献的同志,他代表集团党组及全体参会人员向报告团的精彩报告表示衷心地感谢。他深情地说,这三个型号只是整个集团型号研制的缩影,型号研制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许多人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尤其我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在发达国家对我们封锁的情况下进行的,大家艰苦奋斗,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我们应该为亲身参加到这样伟大的事业中而感到庆幸。他同时也衷心地感谢那些给予重点型号研制理解、支持的员工家属。
  他希望集团职工要以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为榜样,在决胜重点型号任务和推进集团公司发展中体现党员的先进性,发扬型号研制的六种精神。即,牢记责任、不辱使命的报国精神;不计名利、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不畏困难、激情进取的拼搏精神;追求第一、志在超越的创新精神;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密切合作、大力协同的团队精神。
  他强调,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史无前例的机遇,我们肩负着历史使命,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我们任重而道远,要继续学习研制一线的经验和精神,用行动报效祖国和人民。
  最后,他号召集团公司全体员工要坚定重点型号决战决胜的信心,保持激情进取志在超越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地干好本职工作,为中国一航早日跻身世界航空工业强者之林而努力奋斗。
[B]以下是引用[I]hmilymww[/I]在2005-4-24 22:13:00的发言:[/B][BR]…
他是位外语翻译

谢谢说明,不过任何人都要注意保重身体,轻伤要下火线.一些病一拖,就变成慢性的了.
我们不是有许多疗养院吗?怎么很少看到过这些军工人员定期疗养的报道?
在重点型号研制任务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今天,航空人由衷地怀念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他叫张景全。在重点型号产品研制成功后的那个繁花似锦的春天,这位29岁的技术员带着风华正茂的青春,带着对事业未尽的遗憾,带着对娇妻幼女的牵挂,带着对年轻生命的不舍,走上了那条不归的路……张景全意气风发、才华横溢,为重点型号呕心沥血。熟悉张景全的领导和同事都清楚,张景全是为完成重点型号任务而献身的。重点型号研制的初期,技术工作异常繁重,张景全时常一人撑起几个人的工作。然而,那时谁能想到这个经常一手撑着胃,不知疲倦工作着的年轻人,正在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病痛的折磨啊!当他病危住院的时候,癌细胞已扩散到全身,手术的机会没有了。如果他肩上的担子不是那么的繁重,如果他能早点抽出时间去医院检查一下身体……可惜啊,什么都能假设,只有生命不会重来。张景全并不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他更懂得生命的价值,当他顽强地与癌症抗争,承受着化疗的剧烈痛苦时,心中仍然念念不忘重点型号的进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用自己浓缩的人生,在祖国的蓝天上化作一道绚丽的彩虹,彩虹映日,折射出共产党员对祖国航空事业的忠诚。
向勤劳的一线科技工作者致敬!!
淘垃圾绝对是四川航空口的!!
看不懂为什么要科技人员英年早逝的现状!!
[em01][em01][em01]
[B]以下是引用[I]我爱苏轼[/I]在2005-4-24 19:01:00的发言:[/B][BR]我国曾与某国签订合同购买,但是1989年该国单方面撕毁了合同,雷达不给,钱也不退。

说的应该是和平典范,当时J8就是要用老美的雷达
向前线的研究工作人员致敬
14所的据说待遇很不错,一个硕士年薪十几万外加免费的住房。因为这个所效益很好经费足。向往这个所啊[em02][em02][em02]
[B]以下是引用[I]shysky[/I]在2005-4-25 11:08:00的发言:[/B][BR]14所的据说待遇很不错,一个硕士年薪十几万外加免费的住房。因为这个所效益很好经费足。向往这个所啊[em02][em02][em02]



:)
致敬!
佩服!
俺们现在需要的就是这种人!
顶!
致敬!!!!!!
向英雄致敬[em05]
[B]以下是引用[I]冲锋陷阵[/I]在2005-4-25 1:11:00的发言:[/B][BR]
说的应该是和平典范,当时J8就是要用老美的雷达
APG--66!
[B]以下是引用[I]我爱苏轼[/I]在2005-4-24 19:01:00的发言:[/B][BR]我国曾与某国签订合同购买,但是1989年该国单方面撕毁了合同,雷达不给,钱也不退。

这种勾当美国人干的多了.
科研人员一定要注意身体!这样才能给国家创造更多的贡献!当然也要提高他们的待遇。
[B]以下是引用[I]shysky[/I]在2005-4-25 11:08:00的发言:[/B][BR]14所的据说待遇很不错,一个硕士年薪十几万外加免费的住房。因为这个所效益很好经费足。向往这个所啊[em02][em02][em02]
能呆在里面的,都是牛人,也值得这份收入。
[B]以下是引用[I]something_1998[/I]在2005-4-25 12:57:00的发言:[/B][BR]]


:)

     我们单位的设计所一年小本搞的好的也能拿10多万,房子福利分房,不过比外面那是便宜多了.我想14所也应该不会是全免费福利分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