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里的中印196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43:19
( 上集  )                             1、Location 地点                       

中印拥有一条长长的边界,沿着喜马拉雅山脉从缅甸延伸到西巴基斯坦,中间间隔着3个国家(尼泊尔、当时还是独立王国的锡金、不丹),使得边境线分成三段。一些争议地区就位于这条边境线上。边境线西端是阿克赛钦地区,该地区面积与瑞士相仿,坐落于中国xj和xz自治区之间(1965年中国宣布xz为中国的自治区)。东段边界位于缅甸和不丹之间,组成了今天的印度阿鲁纳恰尔邦(此前称为东北边境特区)。这两个地区在1962年冲突中都遭到中国的蹂躏。

(译注:锡金原为独立的世袭君主国,1975年在印度的主导下全民投票被印度吞并,成为印度的一个邦。中国大陆政府于2005年正式承认了锡金为印度的一个邦的既成事实。)

(译注:西巴基斯坦,20世纪70年代前巴基斯坦包括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印巴战争时巴基斯坦曾经向中国求援,由于中国当时处于“文革”中,无力援助巴基斯坦,在印度的进攻下,东巴基斯坦从巴基斯坦分裂出去,就是后来的孟加拉。)

(译注:阿克赛钦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xj和xz两自治区与印度的边界西段,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土,属和田行政区域管辖。中国政府一贯表示对位于中印边境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不存在领土争端,因为阿克塞钦地区自古为中国领土。世界上公认阿克塞钦为中国领土。)

(译注:阿鲁纳恰尔邦,中印这段争议始于1914年的中英藏西姆拉会议,在会上英国全权特使威廉·亨利·麦克马洪提出麦克马洪线为西藏和英属印度之间的边界,该线将达旺等地区割与英国。后来英藏代表皆签字批准该线,中方代表则因中央政府反对而没有签字。中方至今的观点是: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因此西姆拉会谈条约只有单方签字(即英国),应视为无效。中国所坚持的是中印传统线。)

战场大多在高海拔地区。阿克赛钦地区是盐渍平原荒漠,海拔在5000米左右;阿鲁纳恰尔是山地,其中一系列山峰海拔超过7000米。根据军事理论,作为进攻方,若要获得胜利,需要在步兵人数上达到防守方的3倍;对于山地战争,人数优势需要在3倍以上,因为山地地形易守难攻。中国军队拥有该地区最高的一条山脊。高海拔及低气温造成了后勤及福利的困难;在过去类似的冲突中(比如一战中的意大利战役),因恶劣条件伤亡的人数比因敌人进攻伤亡的人数还多。中印战争也没有什么不同,双方的很多军队死于酷寒。

2
背景

在西姆拉条约之前,出版于1909年的英国地图显示,所谓的“外线”是印度的北部边界。

战争的起因是对于相隔遥远的阿克赛钦和阿鲁纳恰尔的主权争议。阿克赛钦,印度宣称属于克什米尔,而中国宣称是xj的一部分。该地区内有一条重要的公路,连接中国xj及xz。

2.1、The Johnson Line

约翰逊线

争议边界的西段

中印边界西段起源于1834年,当时锡克教联合会征服了拉达克。锡克教联合会当时统治着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包括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前线地区),他们于1842年与其邻居签署了一项条约,以保证其现有边界的完整。英国人在1846年击败了锡克人,导致拉达克以及查谟和克什米尔部分地区的主权转移给了英国,于是英国专员联系中国官员来进行边界谈判。边界的两端:班公湖及喀喇昆仑山口被明确定义了,而两端之间的阿克赛钦却未被明确定义。

印度测绘局的一位文职官员——W.H.约翰逊,在1865年提出了“约翰逊线”,他将阿克赛钦地区划归克什米尔。约翰逊将该线呈献给克什米尔王公,后者随后宣布拥有了这1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约翰逊的工作因为极度不准确而受到严厉的批评,他的边界线被称为“相当荒唐”,他所宣称的边界线甚至比中印战争开始时的边界线还要深入中国80英里。约翰逊因为在没有获得允许的情况下穿过和田而遭到英国政府的斥责,他随后从测绘局辞职。据荣赫鹏上校说,当他在1880年代晚期勘探该地区时,那儿只有一座废弃的要塞,而且在赛图拉没有一间可居住的房子,那儿只是游牧的吉尔吉斯人的方便的补给站及总部。被废弃的要塞很明显是早些年由克什米尔人修建的。在1878年,中国再次征服了xj,到了1890年,在争议得到解决之前,中国人已经拥有了赛图拉。到了1892年,中国已经在喀喇昆仑山口竖起了界碑。

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帝国主义与俄帝国主义一直在争夺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英国为了与俄国入侵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区,决定将阿克赛钦移交给中国当局。新确立的边界就是著名的麦克马洪线,而英属印度和中国都开始展示阿克赛钦属于中国。在1911年辛亥革命导致了中国的权力转移,到了1918年(被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所唤醒)的英国人觉得继续让中国拥有该地区已经变得没有价值。在英国地图上,边界重新按最初的约翰逊线绘制,虽然有这个转变,但是边界地区仍然是无人区也没有明确划界。根据内维尔.马克斯维尔所述,随着政治形势的不同,英国所宣称的边界线也随之转变,英国在该地区曾经使用过多达11种不同的边界线。到了印度于1947年独立时,约翰逊线已经成为了印度官方的西部边界。在1954年7月1日,印度总理尼赫鲁明确地宣布了印度的立场,声称几个世纪以来,阿克赛钦一直是印度拉达克地区的一部分,由约翰逊线所规定的边界不可谈判。根据乔治.N.帕特森所述,印度政府最终炮制了一份报告,详述印度对争议地区的主权要求的所谓证据,“印度的证据,质量非常差,其中包括一些非常可疑的消息来源”。

在1956-57年,中国修建了一条公路穿过阿克赛钦,连接起xj和xz,在很多地方,该公路都位于约翰逊线以南。中国进入阿克赛钦很容易,而如果从印度进入阿克赛钦需要与喀喇昆仑山脉协商、困难的多。该公路出现在了1957年出版的中国地图上。

2.2、The McMahon Line

麦克马洪线

红线就是麦克马洪线,标明了争议地区的北部边界。

随着1824-1826年的英缅战争,英国人从缅甸手中抢夺了曼尼普尔和阿萨姆邦,于是,在1826年英属印度与中国拥有了共同边界。在1847年,印度东北边境特区的代理人——少校J.詹宁斯,报道过:达旺是西藏的一部分。在1872年,四名来自xz的僧官到达达旺,与印度东北边境特区的官员——少校R.格雷厄姆一起,监督了边界协议的达成,该协议承认达旺地区属于西藏一部分。所以,在19世纪下半叶,很清楚,英国将达旺地区当做西藏的一部分。该边界在1912年6月1日的英国驻印度总参谋部的记录中得到确认:“目前划定的边界是达旺以南,从Ugalguri沿山脚向西,到不丹的南部边界”。

在1908年,为印度外交部准备的一份东孟加拉及阿萨姆省的地图,显示国际边界是沿着喜马拉雅山脚线,从不丹到Baroi河。在1913年,来自英国、中国和xz的代表,在西姆拉举行了一次关于中国xz及英属印度的边界的会议。虽然三位代表共同发起了协议,但是后来北京拒绝了提议的内藏与外藏之间的边界,也没有批准协议。

在那时,关于印度与xz之间的边界的细节没有透露给中国。英属印度政府的外交秘书——亨利.麦克马洪(已经得到指示,不得越过他的上级),提出建议:绕过中国,通过直接与xz谈判确定双边的边界。根据后来印度的声明,该边界线试图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山脊穿行,因为喜马拉雅以南的地区传统上属于印度。然而,麦克马洪线位于印度宣称的边界线以南。印度政府的观点是: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次大陆的古老边界,因此也应该是印度的当代边界;然而中国政府的立场是:自古以来,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争议地区,在地理上和文化上属于西藏的一个部分。

在举行西姆拉会议几个月后,中国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竖立了边界标志。印度东北边境特区东部分部的官员T.O.卡拉汉,将所有这些边界标志迁移到麦克马洪线以南一点点的地点,然后与xz官员一起访问了该狭长地带,以确认该地区没有中国影响力。英国人运行的印度政府,最初拒绝了西姆拉协议,因为该协议与1907年英俄协议相抵触,在1907年的协议中规定了“英俄双方都不与xz谈判,除非由中国政府做中介”。在1921年,经英俄双方同意,撤销了1907年协议。直到1930年代晚期,英国才开始在该地区的官方地图上使用麦克马洪线。

中国的立场是:xz政府没有被授权来签署这样的协议,xz也不具备所声称的独立身份。对于这部分,除了贸易城市达旺的划界之外,xz并不拒绝麦克马洪线,而根据麦克马洪线达旺被置于英属印度管辖之下。然而,直到二战,xz官员允许达旺当局具有完全的管理权。由于该时期内日本及中国的不断增长的威胁,英属印度军队将达旺作为印度东部边界之一,加以保护。

在1950年代,印度开始活跃的在该地区巡逻。它发现,在大多数地点,喜马拉雅最高山脊实际上是在麦克马洪线以北。印度传统的立场是:边界线最初的意图是由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将两国分开,在这些地点,印度企图将它的前沿哨所向北移到山脊上,并认为这种移动与最初的边界提议是一致的,但是实际上西姆拉协议里并没有明确表达这种意图。
3、Events leading up to war战争导火索
3.1、Tibet and the border disputexz与边界争议

1940年代见证了南亚的巨大改变,在1947年印度分治,导致了两个新国家的建立:印度及巴基斯坦;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印度政府的基本政策之一就是维持与中国的热忱的关系、复活双方之间古老的友好联系。印度是给予新成立的中国以外交承认的第一批国家之一。

在那个时候,中国官员没有谴责尼赫鲁关于阿克赛钦的声明,也没有对尼赫鲁公开宣称控制阿克赛钦的行为提出反对意见。在1956年,中国总理周恩声明:他对印度控制的领土没有任何要求。后来,他争辩说,阿克赛钦已经在中国管辖之下,由此暗示这与他之前的声明并不矛盾,因为中国并不将该地区作为“印控地区”,而且自从英国人将阿克赛钦转交中国以来,中国已经将麦卡特尼麦克唐纳线作为相关边界。周恩来后来说,从来没有中国与印度政府之间的协议确定未划界地区的边界,印度政府不能单方面确定阿克赛钦的边界。

在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xz,随后中国在1956-57年间通过修建一条公路并在阿克赛钦地区设置边界标志来扩展其影响力。印度发现公路修建完成后,抗议了该举动,并决定寻找外交方案来确保中印边界的稳定。为了澄清关于印度立场的任何怀疑,印度总理尼赫鲁在议会宣布:印度将麦克马洪线作为其官方边界。中国没有表达对该声明的任何关注,而且在1951和1952年,中国政府宣称与印度没有边界争议。

印度政府1950年的地图显示,在中印边界使用了“未划界”线,而且阿克赛钦前线被标明为“未确定边界”。

印度政府1954年的地图,单方面限定了中印在阿克赛钦地区的边界,而在地图上也不再标志为“未划界”。

在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写了一份备忘录,呼吁印度边界应该被清楚的确定及划界,与此前的印度思路一致,印度的地图显示,在某些地方,边界线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北。在1956年11月,中国总理周恩来再次说明:中国保证对于印度领土没有任何要求,但是中国的官方地图显示由印度宣称的120000平方公里(46000平方英里)的土地被作为中国领土。美国中央情报局当时建立的文件揭示,尼赫鲁没有理会缅甸总理吴巴瑞的警告:“与周恩来打交道要小心”。他们也宣称:周恩来告诉尼赫鲁中印之间没有边界争议,是蓄意的。

1954年,中国与印度达成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此,两国同意坐下来解决他们的争议。印度呈献了一份中国可以接受的前线地图,而且在尼赫鲁领带下的印度政府推出了“中印是兄弟”的标语。根据佐治亚理工学院政治分析师约翰.W.贾维尔的分析,尼赫鲁的xz政策就是要通过关于xz的妥协及协议,来促成并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印伙伴关系。贾维尔相信,尼赫鲁此前的行动给自己树立了信心:中国很乐意与印度一起形成“亚洲轴心”。

这种明显的双边关系的进步,在1959年遭受了重大挫折:14世dllm在反对中国统治的暴乱失败后,由拉萨流亡到印度,而尼赫鲁收留了这位xz宗教领袖。土共主席毛太祖被激怒了,并要求新华社制作关于印度扩张主义者在xz活动的报道。

边界事件贯穿这个阶段。1959年8月,解放军在即郎久抓了一名印度囚犯,而即郎久在麦克马洪线上的位置是模凌两可的。两个月之后,在阿克赛钦,一次冲突导致9名印度边界警察的死亡。


10月2号,苏联总理赫鲁晓夫在与毛太祖的一次会议上为尼赫鲁做了辩护。这个举动增强了中国的印象:苏联、美国和印度,都对中国有扩张主义计划。人民解放军走的如此之远,以致于准备了一份自卫反击计划。两国之间的谈判重新启动了,但是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作为他们不承认麦克马洪线的结果,中国的地图显示印度东北边境特区及阿克赛钦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960年,周恩来非官方的建议:印度撤回其对阿克赛钦的领土要求,作为回报,中国将撤回对东北边境特区的领土要求。尼赫鲁坚持其公开声明的立场,他相信中国对这两个地区的领土要求都没有合法的依据,因此不准备作出让步。这种坚定的立场,使得中国认为:印度反对中国对xz的统治。尼赫鲁拒绝采取妥协措施,除非中国军队从阿克赛钦撤出,该立场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关于谈判,印度制作了众多的报道,并且将中国的报道翻译为英文以便为国际辩论提供信息。中国相信:印度强调其声明的边界线的目的是继续其在xz的“大计划”。印度关于“中国从阿克赛钦撤军”的立场,导致了外交环境的持续恶化,以至于印度内部力量开始给尼赫鲁施压,要求其采取军事立场反对中国。

3.2、The Forward Policy

前进政策

在1961年初,尼赫鲁任命B. M. Kaul将军为总参谋部陆军长官,但是他拒绝增加军费并为一场可能的战争做准备。根据美国海军的詹姆斯.巴纳德.卡尔文所述,在1959年,印度开始把印度军队及边界巡逻部队派进争议地区。这项计划导致了双方的小冲突以及中印关系的恶化。该项政策的目标是在突前的中国军队的后方建立哨所,阻断他们的供给,迫使他们退回争议线以北。最终建立了60个这样的哨所,其中有43个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北、印度宣称的领土主权范围内。中国将此行为视为进一步的证据:印度有计划针对xz进行扩张。根据印度官方历史,执行“前进政策”是试图证明:印度占领了此前未占领的、而中国军队在巡逻的地区。B. M. Kaul将军很自信,通过与印度情报部门的接触及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情报,他相信中国不会采取武力反应。确实,一开始解放军只是简单的撤退,但是最终当印军的位置明显侵入到麦克马洪线以北的时候,中国军队开始反过来包围印军。这导致了印度的针锋相对的反应,每支军队都试图运用谋略击败另一方。然而,不顾争议地区的不断上升的海拔,双方军队坚持没有向另一方直接射击。

中国的注意力是挤出时间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但是在6月23号,美国对中国确认:对于台湾的民族主义的入侵是不被允许的。中国针对台湾的重型火炮随即可以搬移到xz。根据印度官方历史的作者——Anil Athale所述,中国花费了6到8个月的时间去聚集战争所需要的资源。中国通过印度港口加尔各答运送了大量的非军事补给品到xz。

3.3、Early incidents

早前的事件

在1962年整个夏天及秋天,中印之间的各种各样的边界冲突以及“军事事件”骤增。 5月,印度空军被告知:不要计划展开近距离空中支援,虽然这被评估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以抵消中印军队之间的不利的人数比例。6月,一次小冲突导致12名中国军人的死亡。印度情报局收到信息,中国军队沿边界聚集,可能是战争的先兆。


1962年6-7月间,印度军队的计划制定者们开始发起针对中国的“探查行动”,相应的,将山地部队向前移动以切断中国人的供给线。根据帕特森所述,印度的动机是三重的:
1、测试中国关于印度的决心及意图;
2、测试在中印战争中,印度能否得到苏联的支持;
3、在美国国内创造对印度的同情,而印美关系在印度吞并果阿邦后已经恶化。

1962年7月10号,350名中国军人包围了一个印度占据的位于丘舒尔(在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岗哨,但是在通过扩音器进行一番热烈争论后,撤退了。7月22日,“前进政策”扩展为:在中国已经建立部署的争议地区,允许印度军队将中国军队推回去。此前,印度军队被命令只有在自卫的情况下才可以开火,现在所有的岗哨指挥官都具有自由裁量权——如果受到威胁就可以向中国军队开火。8月,中国军队沿麦克马洪线提升了其战斗准备,并开始囤积弹药、武器及汽油。

对于即将到来的古巴导弹危机,中国提前知道了,而毛太祖可以说服赫鲁晓夫临时将俄国的支持印度的政策扭转过来。十月中旬,当苏联真理报以社论形式建议在“中国兄弟”和“印度朋友”之间保持和平时,印度人震惊了。然而,这种情况仅仅持续到“古巴对抗”的结束,毛太祖公开谴责赫鲁晓夫“在喜马拉雅的背信弃义”以及“在加勒比的懦弱”。

(译注: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在世界史中人类从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场核战争的边缘。)( 上集  )                             1、Location 地点                       

中印拥有一条长长的边界,沿着喜马拉雅山脉从缅甸延伸到西巴基斯坦,中间间隔着3个国家(尼泊尔、当时还是独立王国的锡金、不丹),使得边境线分成三段。一些争议地区就位于这条边境线上。边境线西端是阿克赛钦地区,该地区面积与瑞士相仿,坐落于中国xj和xz自治区之间(1965年中国宣布xz为中国的自治区)。东段边界位于缅甸和不丹之间,组成了今天的印度阿鲁纳恰尔邦(此前称为东北边境特区)。这两个地区在1962年冲突中都遭到中国的蹂躏。

(译注:锡金原为独立的世袭君主国,1975年在印度的主导下全民投票被印度吞并,成为印度的一个邦。中国大陆政府于2005年正式承认了锡金为印度的一个邦的既成事实。)

(译注:西巴基斯坦,20世纪70年代前巴基斯坦包括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印巴战争时巴基斯坦曾经向中国求援,由于中国当时处于“文革”中,无力援助巴基斯坦,在印度的进攻下,东巴基斯坦从巴基斯坦分裂出去,就是后来的孟加拉。)

(译注:阿克赛钦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xj和xz两自治区与印度的边界西段,面积3万多平方公里土,属和田行政区域管辖。中国政府一贯表示对位于中印边境西段的阿克赛钦地区不存在领土争端,因为阿克塞钦地区自古为中国领土。世界上公认阿克塞钦为中国领土。)

(译注:阿鲁纳恰尔邦,中印这段争议始于1914年的中英藏西姆拉会议,在会上英国全权特使威廉·亨利·麦克马洪提出麦克马洪线为西藏和英属印度之间的边界,该线将达旺等地区割与英国。后来英藏代表皆签字批准该线,中方代表则因中央政府反对而没有签字。中方至今的观点是: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不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因此西姆拉会谈条约只有单方签字(即英国),应视为无效。中国所坚持的是中印传统线。)

战场大多在高海拔地区。阿克赛钦地区是盐渍平原荒漠,海拔在5000米左右;阿鲁纳恰尔是山地,其中一系列山峰海拔超过7000米。根据军事理论,作为进攻方,若要获得胜利,需要在步兵人数上达到防守方的3倍;对于山地战争,人数优势需要在3倍以上,因为山地地形易守难攻。中国军队拥有该地区最高的一条山脊。高海拔及低气温造成了后勤及福利的困难;在过去类似的冲突中(比如一战中的意大利战役),因恶劣条件伤亡的人数比因敌人进攻伤亡的人数还多。中印战争也没有什么不同,双方的很多军队死于酷寒。

2
背景

在西姆拉条约之前,出版于1909年的英国地图显示,所谓的“外线”是印度的北部边界。

战争的起因是对于相隔遥远的阿克赛钦和阿鲁纳恰尔的主权争议。阿克赛钦,印度宣称属于克什米尔,而中国宣称是xj的一部分。该地区内有一条重要的公路,连接中国xj及xz。

2.1、The Johnson Line

约翰逊线

争议边界的西段

中印边界西段起源于1834年,当时锡克教联合会征服了拉达克。锡克教联合会当时统治着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包括查谟和克什米尔的前线地区),他们于1842年与其邻居签署了一项条约,以保证其现有边界的完整。英国人在1846年击败了锡克人,导致拉达克以及查谟和克什米尔部分地区的主权转移给了英国,于是英国专员联系中国官员来进行边界谈判。边界的两端:班公湖及喀喇昆仑山口被明确定义了,而两端之间的阿克赛钦却未被明确定义。

印度测绘局的一位文职官员——W.H.约翰逊,在1865年提出了“约翰逊线”,他将阿克赛钦地区划归克什米尔。约翰逊将该线呈献给克什米尔王公,后者随后宣布拥有了这18000平方公里的土地。约翰逊的工作因为极度不准确而受到严厉的批评,他的边界线被称为“相当荒唐”,他所宣称的边界线甚至比中印战争开始时的边界线还要深入中国80英里。约翰逊因为在没有获得允许的情况下穿过和田而遭到英国政府的斥责,他随后从测绘局辞职。据荣赫鹏上校说,当他在1880年代晚期勘探该地区时,那儿只有一座废弃的要塞,而且在赛图拉没有一间可居住的房子,那儿只是游牧的吉尔吉斯人的方便的补给站及总部。被废弃的要塞很明显是早些年由克什米尔人修建的。在1878年,中国再次征服了xj,到了1890年,在争议得到解决之前,中国人已经拥有了赛图拉。到了1892年,中国已经在喀喇昆仑山口竖起了界碑。

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帝国主义与俄帝国主义一直在争夺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英国为了与俄国入侵之间形成一个缓冲区,决定将阿克赛钦移交给中国当局。新确立的边界就是著名的麦克马洪线,而英属印度和中国都开始展示阿克赛钦属于中国。在1911年辛亥革命导致了中国的权力转移,到了1918年(被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所唤醒)的英国人觉得继续让中国拥有该地区已经变得没有价值。在英国地图上,边界重新按最初的约翰逊线绘制,虽然有这个转变,但是边界地区仍然是无人区也没有明确划界。根据内维尔.马克斯维尔所述,随着政治形势的不同,英国所宣称的边界线也随之转变,英国在该地区曾经使用过多达11种不同的边界线。到了印度于1947年独立时,约翰逊线已经成为了印度官方的西部边界。在1954年7月1日,印度总理尼赫鲁明确地宣布了印度的立场,声称几个世纪以来,阿克赛钦一直是印度拉达克地区的一部分,由约翰逊线所规定的边界不可谈判。根据乔治.N.帕特森所述,印度政府最终炮制了一份报告,详述印度对争议地区的主权要求的所谓证据,“印度的证据,质量非常差,其中包括一些非常可疑的消息来源”。

在1956-57年,中国修建了一条公路穿过阿克赛钦,连接起xj和xz,在很多地方,该公路都位于约翰逊线以南。中国进入阿克赛钦很容易,而如果从印度进入阿克赛钦需要与喀喇昆仑山脉协商、困难的多。该公路出现在了1957年出版的中国地图上。

2.2、The McMahon Line

麦克马洪线

红线就是麦克马洪线,标明了争议地区的北部边界。

随着1824-1826年的英缅战争,英国人从缅甸手中抢夺了曼尼普尔和阿萨姆邦,于是,在1826年英属印度与中国拥有了共同边界。在1847年,印度东北边境特区的代理人——少校J.詹宁斯,报道过:达旺是西藏的一部分。在1872年,四名来自xz的僧官到达达旺,与印度东北边境特区的官员——少校R.格雷厄姆一起,监督了边界协议的达成,该协议承认达旺地区属于西藏一部分。所以,在19世纪下半叶,很清楚,英国将达旺地区当做西藏的一部分。该边界在1912年6月1日的英国驻印度总参谋部的记录中得到确认:“目前划定的边界是达旺以南,从Ugalguri沿山脚向西,到不丹的南部边界”。

在1908年,为印度外交部准备的一份东孟加拉及阿萨姆省的地图,显示国际边界是沿着喜马拉雅山脚线,从不丹到Baroi河。在1913年,来自英国、中国和xz的代表,在西姆拉举行了一次关于中国xz及英属印度的边界的会议。虽然三位代表共同发起了协议,但是后来北京拒绝了提议的内藏与外藏之间的边界,也没有批准协议。

在那时,关于印度与xz之间的边界的细节没有透露给中国。英属印度政府的外交秘书——亨利.麦克马洪(已经得到指示,不得越过他的上级),提出建议:绕过中国,通过直接与xz谈判确定双边的边界。根据后来印度的声明,该边界线试图沿着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山脊穿行,因为喜马拉雅以南的地区传统上属于印度。然而,麦克马洪线位于印度宣称的边界线以南。印度政府的观点是:喜马拉雅山脉是印度次大陆的古老边界,因此也应该是印度的当代边界;然而中国政府的立场是:自古以来,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争议地区,在地理上和文化上属于西藏的一个部分。

在举行西姆拉会议几个月后,中国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竖立了边界标志。印度东北边境特区东部分部的官员T.O.卡拉汉,将所有这些边界标志迁移到麦克马洪线以南一点点的地点,然后与xz官员一起访问了该狭长地带,以确认该地区没有中国影响力。英国人运行的印度政府,最初拒绝了西姆拉协议,因为该协议与1907年英俄协议相抵触,在1907年的协议中规定了“英俄双方都不与xz谈判,除非由中国政府做中介”。在1921年,经英俄双方同意,撤销了1907年协议。直到1930年代晚期,英国才开始在该地区的官方地图上使用麦克马洪线。

中国的立场是:xz政府没有被授权来签署这样的协议,xz也不具备所声称的独立身份。对于这部分,除了贸易城市达旺的划界之外,xz并不拒绝麦克马洪线,而根据麦克马洪线达旺被置于英属印度管辖之下。然而,直到二战,xz官员允许达旺当局具有完全的管理权。由于该时期内日本及中国的不断增长的威胁,英属印度军队将达旺作为印度东部边界之一,加以保护。

在1950年代,印度开始活跃的在该地区巡逻。它发现,在大多数地点,喜马拉雅最高山脊实际上是在麦克马洪线以北。印度传统的立场是:边界线最初的意图是由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将两国分开,在这些地点,印度企图将它的前沿哨所向北移到山脊上,并认为这种移动与最初的边界提议是一致的,但是实际上西姆拉协议里并没有明确表达这种意图。
3、Events leading up to war战争导火索
3.1、Tibet and the border disputexz与边界争议

1940年代见证了南亚的巨大改变,在1947年印度分治,导致了两个新国家的建立:印度及巴基斯坦;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印度政府的基本政策之一就是维持与中国的热忱的关系、复活双方之间古老的友好联系。印度是给予新成立的中国以外交承认的第一批国家之一。

在那个时候,中国官员没有谴责尼赫鲁关于阿克赛钦的声明,也没有对尼赫鲁公开宣称控制阿克赛钦的行为提出反对意见。在1956年,中国总理周恩声明:他对印度控制的领土没有任何要求。后来,他争辩说,阿克赛钦已经在中国管辖之下,由此暗示这与他之前的声明并不矛盾,因为中国并不将该地区作为“印控地区”,而且自从英国人将阿克赛钦转交中国以来,中国已经将麦卡特尼麦克唐纳线作为相关边界。周恩来后来说,从来没有中国与印度政府之间的协议确定未划界地区的边界,印度政府不能单方面确定阿克赛钦的边界。

在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xz,随后中国在1956-57年间通过修建一条公路并在阿克赛钦地区设置边界标志来扩展其影响力。印度发现公路修建完成后,抗议了该举动,并决定寻找外交方案来确保中印边界的稳定。为了澄清关于印度立场的任何怀疑,印度总理尼赫鲁在议会宣布:印度将麦克马洪线作为其官方边界。中国没有表达对该声明的任何关注,而且在1951和1952年,中国政府宣称与印度没有边界争议。

印度政府1950年的地图显示,在中印边界使用了“未划界”线,而且阿克赛钦前线被标明为“未确定边界”。

印度政府1954年的地图,单方面限定了中印在阿克赛钦地区的边界,而在地图上也不再标志为“未划界”。

在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写了一份备忘录,呼吁印度边界应该被清楚的确定及划界,与此前的印度思路一致,印度的地图显示,在某些地方,边界线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北。在1956年11月,中国总理周恩来再次说明:中国保证对于印度领土没有任何要求,但是中国的官方地图显示由印度宣称的120000平方公里(46000平方英里)的土地被作为中国领土。美国中央情报局当时建立的文件揭示,尼赫鲁没有理会缅甸总理吴巴瑞的警告:“与周恩来打交道要小心”。他们也宣称:周恩来告诉尼赫鲁中印之间没有边界争议,是蓄意的。

1954年,中国与印度达成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此,两国同意坐下来解决他们的争议。印度呈献了一份中国可以接受的前线地图,而且在尼赫鲁领带下的印度政府推出了“中印是兄弟”的标语。根据佐治亚理工学院政治分析师约翰.W.贾维尔的分析,尼赫鲁的xz政策就是要通过关于xz的妥协及协议,来促成并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中印伙伴关系。贾维尔相信,尼赫鲁此前的行动给自己树立了信心:中国很乐意与印度一起形成“亚洲轴心”。

这种明显的双边关系的进步,在1959年遭受了重大挫折:14世dllm在反对中国统治的暴乱失败后,由拉萨流亡到印度,而尼赫鲁收留了这位xz宗教领袖。土共主席毛太祖被激怒了,并要求新华社制作关于印度扩张主义者在xz活动的报道。

边界事件贯穿这个阶段。1959年8月,解放军在即郎久抓了一名印度囚犯,而即郎久在麦克马洪线上的位置是模凌两可的。两个月之后,在阿克赛钦,一次冲突导致9名印度边界警察的死亡。


10月2号,苏联总理赫鲁晓夫在与毛太祖的一次会议上为尼赫鲁做了辩护。这个举动增强了中国的印象:苏联、美国和印度,都对中国有扩张主义计划。人民解放军走的如此之远,以致于准备了一份自卫反击计划。两国之间的谈判重新启动了,但是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作为他们不承认麦克马洪线的结果,中国的地图显示印度东北边境特区及阿克赛钦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960年,周恩来非官方的建议:印度撤回其对阿克赛钦的领土要求,作为回报,中国将撤回对东北边境特区的领土要求。尼赫鲁坚持其公开声明的立场,他相信中国对这两个地区的领土要求都没有合法的依据,因此不准备作出让步。这种坚定的立场,使得中国认为:印度反对中国对xz的统治。尼赫鲁拒绝采取妥协措施,除非中国军队从阿克赛钦撤出,该立场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关于谈判,印度制作了众多的报道,并且将中国的报道翻译为英文以便为国际辩论提供信息。中国相信:印度强调其声明的边界线的目的是继续其在xz的“大计划”。印度关于“中国从阿克赛钦撤军”的立场,导致了外交环境的持续恶化,以至于印度内部力量开始给尼赫鲁施压,要求其采取军事立场反对中国。

3.2、The Forward Policy

前进政策

在1961年初,尼赫鲁任命B. M. Kaul将军为总参谋部陆军长官,但是他拒绝增加军费并为一场可能的战争做准备。根据美国海军的詹姆斯.巴纳德.卡尔文所述,在1959年,印度开始把印度军队及边界巡逻部队派进争议地区。这项计划导致了双方的小冲突以及中印关系的恶化。该项政策的目标是在突前的中国军队的后方建立哨所,阻断他们的供给,迫使他们退回争议线以北。最终建立了60个这样的哨所,其中有43个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北、印度宣称的领土主权范围内。中国将此行为视为进一步的证据:印度有计划针对xz进行扩张。根据印度官方历史,执行“前进政策”是试图证明:印度占领了此前未占领的、而中国军队在巡逻的地区。B. M. Kaul将军很自信,通过与印度情报部门的接触及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情报,他相信中国不会采取武力反应。确实,一开始解放军只是简单的撤退,但是最终当印军的位置明显侵入到麦克马洪线以北的时候,中国军队开始反过来包围印军。这导致了印度的针锋相对的反应,每支军队都试图运用谋略击败另一方。然而,不顾争议地区的不断上升的海拔,双方军队坚持没有向另一方直接射击。

中国的注意力是挤出时间对台湾采取军事行动,但是在6月23号,美国对中国确认:对于台湾的民族主义的入侵是不被允许的。中国针对台湾的重型火炮随即可以搬移到xz。根据印度官方历史的作者——Anil Athale所述,中国花费了6到8个月的时间去聚集战争所需要的资源。中国通过印度港口加尔各答运送了大量的非军事补给品到xz。

3.3、Early incidents

早前的事件

在1962年整个夏天及秋天,中印之间的各种各样的边界冲突以及“军事事件”骤增。 5月,印度空军被告知:不要计划展开近距离空中支援,虽然这被评估为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以抵消中印军队之间的不利的人数比例。6月,一次小冲突导致12名中国军人的死亡。印度情报局收到信息,中国军队沿边界聚集,可能是战争的先兆。


1962年6-7月间,印度军队的计划制定者们开始发起针对中国的“探查行动”,相应的,将山地部队向前移动以切断中国人的供给线。根据帕特森所述,印度的动机是三重的:
1、测试中国关于印度的决心及意图;
2、测试在中印战争中,印度能否得到苏联的支持;
3、在美国国内创造对印度的同情,而印美关系在印度吞并果阿邦后已经恶化。

1962年7月10号,350名中国军人包围了一个印度占据的位于丘舒尔(在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岗哨,但是在通过扩音器进行一番热烈争论后,撤退了。7月22日,“前进政策”扩展为:在中国已经建立部署的争议地区,允许印度军队将中国军队推回去。此前,印度军队被命令只有在自卫的情况下才可以开火,现在所有的岗哨指挥官都具有自由裁量权——如果受到威胁就可以向中国军队开火。8月,中国军队沿麦克马洪线提升了其战斗准备,并开始囤积弹药、武器及汽油。

对于即将到来的古巴导弹危机,中国提前知道了,而毛太祖可以说服赫鲁晓夫临时将俄国的支持印度的政策扭转过来。十月中旬,当苏联真理报以社论形式建议在“中国兄弟”和“印度朋友”之间保持和平时,印度人震惊了。然而,这种情况仅仅持续到“古巴对抗”的结束,毛太祖公开谴责赫鲁晓夫“在喜马拉雅的背信弃义”以及“在加勒比的懦弱”。

(译注:古巴导弹危机,又称加勒比海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个事件被看作是冷战的顶峰和转折点。在世界史中人类从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场核战争的边缘。)
先前的链接打开的不是贴子界面  现补上http://www.ltaaa.com/wtfy/4935.html
中:                                                                                                                                                                                                                                                                                                                                                                                 
               4、Confrontation at Thag La

塔格拉山脊的对抗

1962年6月,印度军队在位于塔格拉山脊的南坡的多拉村(译注:中方称为扯东)建立了一个岗哨。多拉村位于麦克马洪线以北,但是在山脊以南,而印度认为麦克马洪线沿最高山脊运行。8月,中国对此发布了外交抗议,并开始占领塔格拉山脊的最高点。8月8号,60多人的解放军小队下到山脊的南坡,并占据了可以控制印度在多拉的据点的位置。双方没有交火,但是尼赫鲁对媒体说:印度军队得到“解放我们的领土”的指示,而且在使用火力方面已经给予军队自由裁量权。9月11日,印度决定“所有的前沿岗哨及巡逻兵,可以向任何进入印度领土的中国武装人员开火”。

但是,占领塔格拉山脊的行动是有缺陷的,因为尼赫鲁的指示并不明确,也因如此,行动开展的非常缓慢。此外,每个人不得不背上35公斤(77镑)的负重进行长途跋涉,这严重减缓了行动速度。当印度的一个营抵达冲突地点时,中国小队已经控制了克节郎河的两岸。9月20日,中国军队朝印度军队扔了一枚手榴弹,由此发展为一场交火,并触发了在9月剩下的时间里的一系列小冲突。

一些印度军人,包括指挥位于塔格拉的军队的准将达尔维,也关心他们正在为之奋战的土地,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我们有令人心服口服的证据”的领土。根据Neville Maxwell所述,甚至印度国防部成员也绝对的关心在塔格拉山脊的战斗的正当性。

10月3日,战争开始之前的一周,周恩来在新德里会见了尼赫鲁,并发誓不会有战争。10月4日,(陆军部长)Kaul安排一些军队保卫塔格拉山脊以南的地区,他决定首先要保卫拥措山口,那是在重新进入失去的多拉岗哨之前的一个战略性的重要地点。Kaul随后意识到进攻将是令人绝望的,而印度政府也试图阻止战斗进一步升级为全面战争。印度军队行军到塔格拉山脊,并遭受到了此前未体验过的恶劣条件;两名喀尔廓士兵死于肺水肿。

10月10日,一队50人的旁遮普巡逻兵在拥措山口碰到了已经部署好的约1000名中国士兵。印度军队没有战斗位置,因为拥措山口海拔16000英尺(4900米),而(陆军部长)Kaul并没有制定用火炮支援军队的计划。中国军队相信它们在麦克马洪线以北,从而向印度军队开火。印度人被使用迫击炮的中国阵地所包围。然而,它们坚持住了中国人的第一波攻击,造成了严重的伤亡。

这个时候,印军可以利用迫击炮及机枪将中国人推回去。然而,达尔维准将选择不开火,因为开火意味着仍处于中国人重新编队的地区内的拉吉普特人的大规模伤亡。他们无助的看到中国人在准备第二次进攻。在中国的第二次进攻中,印度人意识到他们的处境是毫无希望的,开始撤退。印度巡逻队的伤亡人数是25,而中国伤亡了33人。当印度人撤退时,中国人停了火,并按照军礼埋葬了印度阵亡士兵,正在撤退的印度士兵见证了这一现场。这是这场战争中第一次发生重型火力的交火。

这次进攻埋葬了印度的暗想,尼赫鲁试图解决争议,但是到了10月18日,很清楚,中国人正在准备对印度发起进攻、已经在边界聚集了大量的军队。可以看到一长队的骡子和搬运工正在帮助(中国军队的)聚集以及加固塔格拉山脊南侧的阵地。

5、Chinese and Indian preparations

中印战前准备

5.1、Motives 动机

导致中国最终对印度动武的两个主要原因,其一是印度在争议边界上的立场,另一是中国感受到印度在吐蕃搞颠覆活动。一种观念是“要惩罚印度、终结其破坏中国对吐蕃的统治的行径,印度的行为目的就是恢复1949年前吐蕃的状态”;另一种观念是“要惩罚印度、终结其侵犯中国领土的行径”。基于印度军事力量的现状及1960年代的政策,John W. Garver认为上述的第一种观念是不正确的。然而,这第一种观念正是中国走向战争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他认为中国关于印度入侵的观念“基本正确”。

美国中央情报局最近解密的POLO(?)文件揭示了当时美国对中国动机的分析。根据这份文件“中国人很明显的被动员起来实施进攻,其首要考虑是:他们决心保持住解放军在1962年占有的土地,并惩罚印度人,因其试图夺走这些土地”。一言以蔽之,中国人试图一劳永逸的教会印度人:中国不会默许军事“再占领”政策。次要原因是令人心动的但是并不是必须的,包括:(1)通过揭露印度的弱点来损害尼赫鲁的威望;(2)揭露赫鲁晓夫背信弃义的政策——支持尼赫鲁反对一个共产主义国家。


导致中国决定与印度开战的另一个因素是一个感觉到的需要:停止苏联--美国--印度对中国的包围及孤立。此时,印度与美国及苏联的关系都很好,但是美苏正全神贯注于古巴导弹危机,不会干涉中印战争。为何中国要等到10月才发动攻击?P. B. Sinha认为中国将战争的时间与美国(在古巴导弹危机上)的行动精确的平行起来,以避免美国或苏联的介入。当美国军队在古巴周围聚集时,中国与印度在多拉发生了第一次主要冲突,而且中国军队在10月10-20号的聚集看上去与美国开始于10月20日对古巴建立封锁的行动相协调,中国人可能在知道在古巴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之前就在等待着这个时机。另一个解释是:当时在台湾海峡的对抗已经平息了。


John W. Garver认为,中国正确的评估了印度的边界政策,尤其是“前进政策”,即:试图逐步夺取中国控制的土地。关于吐蕃,Garver认为,导致中国决定与印度开战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通常人们的倾向“将别人的行为归因于其内在动机,而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环境所迫”。来自于中国的研究成果(出版于1990年代)证实了引发中印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察觉到印度对吐蕃的侵略,而“前进政策”促成了中国的反应。
]

Neville Maxwell和 Allen Whiting认为,中国领导层相信他们正在保护的土地是中国的合法领土,而且其已经在中国实际占领之下,并将印度的“前进政策”视作逐步吞并领土的企图。毛太祖自己将“前进政策”与中国象棋上的前进战略进行对比:
他们(印度)持续的向前推进就像要越过楚河汉界。我们怎么办?我们也可以在我们的界河边放上一些士卒。如果他们不越过河,那很好。如果他们真的越过河,我们就吃了他们。(象棋的隐喻意思是吃了对方的子)。当然,我们不能盲目的吃掉他们。小事不忍会坏了大事。我们必须注意形势。

印度宣称,“前进政策”的动机是切断驻扎在印度东北边境特区和阿克赛钦的中国军队的供给线。根据印度官方历史,“前进政策”被继续执行是因为该政策最初的成功,因为,当中国军队遭遇到印度军队已经占领的地区,他们就撤退了。印度官方历史还宣称,“前进政策”已经成功的切断了突进到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军队的供给线,但是没有证据表明在1962年战争之前有中国军队突进到麦克马洪线以南。然而,“前进政策”是基于这样的假设“中国军队看上去不会对我们的岗哨使用武力,即便他们可以这么做的情况下(也不会开火)”。甚至当中国军队不再撤退时,也没有对“前进政策”开展严肃的再评估。尼赫鲁的自信可能是合理的,因为中国人口稠密的地区距此高海拔地区超过5000公里,供给该地区十分困难。

因为印度曾经被英国殖民统治过几个世纪,最初中国领导层对印度抱有同情的观点。然而,尼赫鲁的“前进政策”使得中国领导层认识到:独立后的印度领导层就是英帝国主义的转世。毛阐述道“与其总是抗议侵略,还不如向世界展示一下:当中国真的运动她的肌肉时,会发生什么”。

因此,在1961年上半年,中国的对印政策,按照两种相反的假想进行运作。一方面,中国领导层仍然保持着希望,即出现某种机会与印度谈判,不过这个希望逐步萎缩;另一方面,他们将印度的声明及行动当做明显的信号:尼赫鲁只想与中国谈中国的撤退。关于希望,他们乐意谈判,并试图刺激尼赫鲁采取相似的态度。关于印度的意图,他们开始政治的运作,并且基于“尼赫鲁已经成为帝国主义的狗腿子,因为这个原因他反对边界谈判”这个假设而构建起基础的理论。

有报道说,克里希南•梅农曾经说过:当他于1961年6月6日抵达日内瓦参加一个关于老挝的国际会议时,中国陈毅代表团某成员暗示他——陈毅有兴趣与他讨论边界争议。在与梅龙的几次私下会谈中,陈毅避免了关于争议地区的讨论,因此梅龙猜测中国人希望他先把事情提出来。他没有这么做,因为他接到尼赫鲁的指示:避免先提出来这个事,这给中国人留下的印象是:尼赫鲁不愿意显示一点点的灵活性。

(译注:克里希南•梅农,印度民族主义者,反殖民主义者和中立主义的斗士。被时代周刊评为印度第二伟人,中印战争就是在他当印度国防部长时爆发的。)

在9月,中国采取步骤在他们自己的评论中公开中伤尼赫鲁。在引用了印度尼西亚和缅甸媒体对尼赫鲁点名道姓的批评后,中国人利用他对于殖民主义的中性评价来攻击他(9月9日人民日报社论)“某人在不结盟会议上提出争议观点:典型的殖民主义时代已经过去了、死了……事实正相反”。这是对尼赫鲁的评论的扭曲,但是看上去足够可信。同一天,陈毅在保加利亚大使馆招待会上说“那些试图否认历史、无视现实、并扭曲事实的人,以及那些试图改变大会重要目标的人,已经落到孤家寡人的地步”,以此来暗指尼赫鲁。9月10号,他们不再用词委婉,而是在中国青年报及新华社的文章中指名道姓的批评尼赫鲁,这是两年来第一次广泛的评论这位印度总理。

到了1962年早期,中国领导层开始担心印度的意图是针对中国军队发生大规模攻击,而且印度的领导层想要战争。果阿是一个小地区,只与印度接壤而没有其它国际边界,在葡萄牙人拒绝将这个殖民地飞地移交给印度后,印度军队于1961年开进了果阿。虽然印度此举几乎没有遭到国际抗议或反对,但是中国将其视为看穿印度扩张主义者的本质的一个例子,尤其是考虑到印度政客的火热的花言巧语。印度内政部长宣称“如果中国人不退出她占领的地区,印度将不得不重复一遍她在果阿的所作所为,印度肯定会将中国军队赶出去”。同时,印度国大党一位成员宣称“印度将采取步骤终结中国对印度土地的侵略,就像印度在果阿终结葡萄牙人的侵略一样”。到了1962年年中,对于中国领导层来说,很明显,谈判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而且“前进政策”越来越成为一项重大威胁,就相当于德里将探针越来越深的刺进边界地区,并且切断了中国的补给线。外交部长陈毅元帅在一次高层会议上评论说“尼赫鲁的前进政策就是一把匕首,他想将其刺进我们的心脏。我们不能闭着眼睛等死”。中国领导层相信:他们在争议地区的克制被印度人当做了软弱,导致了持续的挑衅,必须采取一项重要反击以中止印度的侵略。

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卓越的中国军史学家,徐岩,对于中国领导层决定开战,给出了一个解释。到1962年9月下旬,中国领导层开始重新考虑他们的“武装共存”政策,该政策没有能消除他们关于“前进政策”以及吐蕃的担心,并考虑一项大规模的、决定性的打击。196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宣称:中国人民对于印度在边界地区的行动燃起了“极大愤慨”,对于新德里“勿谓言之不预”。

5.2、Military planning 军事计划

印度方面自信于战争不会触发,基本没做什么准备。在冲突地区,印度只有两个支队的军队。1962年8月,D. K. Palit准将宣称:在最近的未来,与中国的战争可以排除了。甚至在1962年9月,当印度军队被命令“将中国人从塔格拉山脊赶走”时,J. S. Dhillon将军表达的观点是“在拉达克的经验表明,对着中国人开几轮火,他们就会逃跑”。因为这个原因,当对拥措山口的攻击发生时,印度军队完全没有准备。

最近解密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当时编辑的文献揭示:印度评估了中国的能力,所以印度人更倾向于经济增长而不是(发展)军事力量。据说,如果不是尼赫鲁在位,而换做一位更有军事头脑的人在位,印度很有可能已经做好准备迎接中国的反击威胁。

1962年10月6日,中国领导层召集开会。林彪报告说:解放军情报单位已经确定印度军队将在10月10日攻击中国军队在塔格拉山脊的阵地(即里窝那行动)。中国领导层及中央军委决定发起大规模进攻,以惩罚印度的军事入侵。在北京,召集了一个大规模军事会议,为即将到来的冲突制定计划。
(译注:1962年9月9日,印度国防部长克里希南•梅农召开会议,决定向我军发起进攻,目标是将“麦线”以北11公里的塔格拉山脊变成实际国界。梅农并电令当时处在最前线的第9旁遮普营立即进驻多拉哨所,第7旅其他部队必须在24小时内赶到。行动密码代号——里窝那。)

毛及其他中国领导层发布了一个指导性的战争规划及目标。东线主攻,同时在西线发起小规模进攻。东线,在中国声称的领土范围内的所有印度军队将被驱逐,战争将在中国单方面宣布的停火线上结束,中国军队将撤回战前位置,随后返回谈判桌。印度领导着不结盟运动,尼赫鲁享有国际声誉,而拥有大量军队的中国将扮演侵略者的角色。然而,太祖说,一场打得好的战争,“可以保证中印之间至少30年的和平”,他确认(战争的)利益可以弥补损失。

10月8日,来自于成都军区和兰州军区的、增补的老兵及精英支队,接到命令:准备入藏。

10月12日,尼赫鲁宣布他已经命令印度军队“清除东北边境特区内的中国入侵者”,并与(陆军部长)Kaul会面,面授机宜。

10月14日,人民日报社论发布了中国对印度的最后警告“看来尼赫鲁先生已经下定决心以更大规模来进攻中国的前线卫士…,现在是时候警告尼赫鲁先生:具有抵御外敌入侵的光荣传统的、英勇的中国军队,在自己的领土上永远也不会被任何人清除…,如果仍然有一些不计后果的疯子,不理会我们善意的建议,而坚持另一种选择,好,让他们这样做吧。历史将会宣告其必然的判决…,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我们想再次呼吁尼赫鲁先生:悬崖勒马,不要用印度军人的生命做赌注”。

刘伯承元帅率领一个小组来决定战争的战略。他总结道:对面的印度军队属于印度最好的军队之一,要获得胜利,需要部署精锐部队,并依靠集中兵力来获得决定性的胜利。10月16日,这个战争计划被批准了,10月18日政治局最终批准了这一“自卫反击战”,并计划于10月20日开战。

6、Chinese offensive 中国进攻

1962年10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相隔1000公里的两端发起进攻。在西线,解放军力求将印度军队从位于阿克赛钦的奇普恰普山谷里赶出去,在东线,解放军力求占领克节郎河的两岸。在乃堆拉山口也发生了一些小型战斗,乃堆拉山口位于印度锡金邦(当时是印度的保护国)。向北穿行的喀尔廓步枪队被中国火炮命中。经过4天猛烈的战斗,中国军队的三个兵团成功地在争议地区占领了实质性的部分。

6.1、Eastern theatre 东线

10月20日,中国军队在克节郎河南岸发起进攻。印度军队人员不足,只有一个力量缺乏的营支援他们,而中国军队在河北岸部署有三支军队。印度人希望中国军队从五座桥中的一座过河,而他们主要防守这些交叉口。然而,解放军趟过10月浅浅的河水,绕过了印度的守卫。在夜幕掩护下,他们以营为单位到达印度控制的河南岸,每个中国营被指定对付一部分、分隔开的拉吉普特士兵。


早晨5:14,中国迫击炮开始轰击印度阵地,同时,中国人切断了印度的电话线,以防止守卫与他们的司令部联系。大约早晨6:30,中国步兵团出人意料的从背后发起进攻,并迫使印度人离开了他们的战壕。

在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一系列侧翼运动战中,中国军队对印度人占有压倒性优势,并促使印度人从克节郎河撤退。由于害怕受到进一步的损失,印度军队逃进了不丹国。中国军队尊重国际边界,而没有继续追击。现在,中国军队占领了塔格拉山脊对抗时所争议的所有领土,但是他们继续向印度东北边境特区的其它地方挺进。

10月22日12:15分,解放军迫击炮向麦克马洪线上的瓦弄镇开火。第二天,印度军队发射的照明弹揭示了山谷周围有无数的中国军队。印度人试图用迫击炮还击,但是解放军点起丛林大火,使得印度人晕头转向。大约400名中国军人进攻印度阵地。最初中国人的进攻被印度精确的迫击炮火力所阻止。然后中国人加强火力并发起第二次进攻。印度人试图阻止他们4个小时,但是中国人利用绝对的数量优势实现了突破。大部分印度军队撤退到瓦弄镇建立阵地,同时一个得到迫击炮和中型机枪支持的连队留守阵地、掩护主力撤退。

10月23日早晨,印度人发现中国军队聚集在一个狭窄的山口,他们随即利用迫击炮和机枪开火,引发了激烈的战斗。在此次行动中,约200名中国士兵伤亡。9名印度士兵被杀。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直到该连队接到后撤命令。同时,第四锡克队与中国人遭遇,当时中国人燃起森林大火并试图悄悄潜行,他们用摧毁性的迫击炮和机枪火力向中国人开火。Sepoy Piara Singh试图扑灭林火并与敌人战斗,但是他在受伤并拒绝撤退后战死。

在其他战场,中国军队对达旺发起了三管齐下的进攻,印度人未做抵抗就撤退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国和印度军队在瓦弄镇作战,不过中国军队很快得到增援。10月25日,中国发起一次试探性进攻,遭遇到了第4锡克队。当一些中国士兵靠近后,Sepoy Kewal Singh用刺刀与他们搏斗并在徒手战斗中杀死了其中几个人,但他自己也被杀了。第二天,来自第四锡克队的一个巡逻队被包围了,而且不可能突破包围圈,一支印度部队潜行到附近并攻击中国军队的侧翼,使得锡克人突围而出。

6.2、Western theatre 西线

西线争议地区

在阿克赛钦前线,中国已经控制了大多数争议领土。中国军队快速清扫了该地区存留的印度军队。迟至10月19日,中国军队在整个西线发起了一系列进攻,到10月22日,丘舒尔附近的所有印度岗哨都被清除了。

10月20日,中国人轻易的占领了奇普卡普山谷、Galwan山谷以及班公湖。沿西线的很多岗哨和要塞无法抵抗中国军队的包围。大多数驻扎的印度军队实施抵抗,但是最终被杀或被俘。印度对这些岗哨的支援没有来临,以Galwan岗哨为例,该岗哨在8月就被敌人包围,但是没人做任何努力来解除对其的包围。在10月20日的战斗之后,再也没有Galwan岗哨的消息。

10月24日,印度军队艰苦奋战守卫Rezang La山脊,以防止附近的机场跑道落入中国人之手。

在意识到进攻的规模后,印度西线司令部将许多孤立的岗哨撤退至东南。Daulet Beg Oldi岗哨也撤退了,但是它实际是在中国要求的边界线以南,根本就没有接触到中国军队。印度军队撤退的目的是巩固并重新集结,以防中国刺入其所宣称的边界线以南。
评论翻译:                       
[何必呢~~~~)           http://www.ltaaa.com/search.php
三锅没准备也战胜了邪恶的兔子,是这样么
明明是我们赢了,怎么被他们扭曲成这样?不断强调我们伤亡巨大,却闭口不提印军被俘、被缴获的情况。
印度人一向善于给自己的失败找借口
一场战斗阿三打死的PLA抵的上整个战争兔子的总伤亡,难道兔子学会了转生?
所以说历史是小姑娘了
谁有钱有势,掌握了话语权都可以上去玩一把
维基百科现在已经成了垃圾,还不如度娘百科呢
维基?
这些资料错误百出。。。明显屁股都是在印度和西方那边的。。。当小说看看就成
楼主这个是翻译的英文版,英文版是给白皮看的,让他们保持偏见吧。中文版总体还是客观的,毕竟华人没那么好糊弄
矛盾百出的文章,一是夸大关于我军伤亡数字,二是关于印军武器装备落后的事实不谈,三是前文已表示是印军主动入侵而在最后却说是我军入侵。这篇文章尼玛是印度愤青写在维基上的吧。
其实到现在阿三们还是没有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达斯维达6 发表于 2013-9-3 10:52
矛盾百出的文章,一是夸大关于我军伤亡数字,二是关于印军武器装备落后的事实不谈,三是前文已表示是印军主 ...
三哥的决策层绝对是吸取了教训的,只是下面的人太……光有大脑没用啊,小脑和神经跟不上,肌肉和组织更是一片溃烂……
没有吸取教训好啊!
嗯 印度是不败而败 土共是不胜而胜  
认真地看了一遍,这个大家看的时候注意看看国际环境就好了
话语权真的非常重要。现在提起百年战争都知道是长弓手怒操法国骑士老爷,可谁知道法国弓手也一样怒操了英国骑士老爷?而且整场战争也是法国赢面居多,尤其是法国骑士和炮兵起了决定性作用。结果现在去看,一般都是一个结论就是法国重装骑士是狗屎。我去,颠倒黑白也莫过于此。
zihe 发表于 2013-9-3 11:10
嗯 印度是不败而败 土共是不胜而胜

一般说来,西方、韩国军史和资料里提及朝鲜战争、中印战争时说到具体战役都是共军伤亡惨重,但我部终因寡不敌众,给共军造成重大伤亡后被迫撤离。
战争只看结果,结果是我们丢失了土地,印度人得到了,不管是什么原因,不管我们俘虏缴获了多少敌人和武器,结果就是我们丢失了领土。
确实是西方的话语权产生的结论:中国入侵印度,中国人海战术。即使中国人的忍让都没能让白皮们感受到善意,而重点在强调中国没能继续忍让给印度,奋起反击反倒成了入侵。渣儿一样的西方媒体,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

可恶的是公知们居然接受了这种偏见,shit!
如果我们收复争议领土就不会有这些说法了。因为西方是简单、直接的思维,中国宽宏大义被认为是软弱可欺
充满了无知和偏见。
维基它只是保证编辑百科内容的人的编辑自由,但是不保证内容的客观性和正确性,这篇文章还算好的,描述周总理的还有其他中共历史事件的一些描述简直就是不能看,我真的怀疑,维基可又是西方的一个伪装好的舆论战的工具
机智的周总理
认真看了通篇文章,好像是地球联盟在打外太空的中国……没有一个中立方的高度写史,就是一坨屎一样的传记……
看这文章就恶心,全片语气都是阿三是被侵略一方,阿三兵什么什么多勇敢,其实就是抱着菊花乱窜,还有凭什么兔子要博得西方的好感,他们全哪根葱。白皮猪写的偏文。
维基创始人被赶得走投无路时,TG是半点同情都不给是有道理的,这文章是打死都不敢对双方的真正的损失进行对比
当初把舆论阵地拱手让人的恶果……
算是科普了,最终我们是胜利者
查了下英文版的,文章内容估计是印度人写的,中立性问题大大的。
不过秘密隐藏在数字里,文章的右边列出了兵力对比和伤亡的详细数字,这段应该加入到正文里

兵力
印:
1万-1.2万人       
中:
8万人[3][4]

伤亡与损失
印:
1,383人阵亡 [5]
1,047人受伤[5]
1,696人失踪[5]
3,968人被俘[5]       
中:
722人阵亡 [5]
1,697人受伤[5][6]

印度人当时真是有病,执行挑衅性的前进政策,但是不做战争准备,然后被中国一脚在屁股上踹飞。可惜最终我们丢了8万平方公里。
两次惩戒战争在西方大多数场合都被称为侵略。

另外,我觉得惩戒战争这个路线中国已经抛弃了,占不到便宜,起不到惩戒效果,最终死了人、花了钱,还得了入侵敌人领土的名头。

我觉得藏南这滩浑水,基本上没有和平收回的可能性了。只能等待国际形势大变后重新划分势力和世界秩序了,藏南现在有几十万阿三,形成了实质占领,又这么多年了,就算按国际法,中国声索的筹码都不多了。

现阶段主权争端里,就是这款最大的土地最麻烦,不过后悔也没辙,太祖就是这么做的决定。
realhotner 发表于 2013-9-3 12:17
维基创始人被赶得走投无路时,TG是半点同情都不给是有道理的,这文章是打死都不敢对双方的真正的损失进行对比
兄弟,维基揭秘与维基百科不是一回事啊!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这是什么狗屎一样的叙述啊!
这篇解密,把尼赫鲁说的更日本人一样了,一边在说要跟你谈跟你谈,一边派军队不断进入。
实际情况是不是也类似?
如果类似,那我们是不是应该也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发动一场类似的海上冲突,打30年和平出来?
这文章简直放屁,维鸡百科扯淡得厉害
Dick112 发表于 2013-9-3 13:46
这是什么狗屎一样的叙述啊!
咱就将就一下    看下别人怎么看待当年 那场战争
有生之年不知能否看到藏南回归。
霸王上空 发表于 2013-9-3 11:30
确实是西方的话语权产生的结论:中国入侵印度,中国人海战术。即使中国人的忍让都没能让白皮们感受到善意, ...
不要太激动,如果西方还是保持长久以来对兔子的蔑视,也好。反正,天下下雨,娘要嫁人,随他去。到时候迎来的是一个又一个的震惊,还有一连串的反思。只是我们自己要清楚现在的形势,不能被西方极具偏见的宣传迷住了眼睛。

长风几万里 发表于 2013-9-3 14:07
有生之年不知能否看到藏南回归。


如果没意外,估计没戏了~~~~
长风几万里 发表于 2013-9-3 14:07
有生之年不知能否看到藏南回归。


如果没意外,估计没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