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双方的战略部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23:30:13


中印双方的战略部署



       {在一次中央高层会议上:


      毛泽东则说:“印度整了我们整整三年。从1959年开始,1960年、1961、1962年,有四个年头了…………

       “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说着用手指着军事地图,大手一挥:扫了它)……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这就奠定了这场反击战的性质,是警告,是严惩印度而不是要灭掉他。适可而止,只打到传统老国境线。然后主动停火,主动后撤,无条件释放俘虏,战后要把缴获的军用物资回给他。——其实也是对印度的极大羞辱!
}




     1959年,印度策划的西藏上层武装叛乱失败后,尼赫鲁气急败坏,拿出最后一张反华王牌——在麦克玛洪线上大做文章。

      印军在朗久挑起武装冲突,但没有占到便宜。中国政府为缓和边境紧张局势,促进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谈判解决,我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东段单方面实行后撤,停止巡逻。印军却乘机向“麦克马洪线”以北地区推进,侵占了朗久,侵入了雅斜儿,并且仍然侵占着沙则、兼则马尼、塔马顿等我国领土;还包庇在这个地区活动的西藏武装叛匪。同时不断增兵,将原驻印巴边境的兵力抽调到中印边境,在阿萨姆地区新建立了第三十三军军部和第二十三师师部,军队从过去两个师增至4个师又1个军部。还加强战场建设,大力改善所谓“东北边境特区”交通运输条件,为长期占领我国领土做了大量军事准备。

      进入1961年尼赫鲁在国内掀起大规模的反华运动,命令东部军区在中印边境东段推行“前进政策”,所谓前进政策就是用军事手段赶走我们的边防部队。之后印军第四师于1962年2月15日与阿萨姆步兵及“东北边境特区”山区司令部,共同制实施“昂卡尔行动”为代号的作战命令,由第四师配备军官,率领阿萨姆步兵前往“卡门”、“苏班西里”、“西安”和“鲁希特”边区分批建立若干哨所,并搜集有关我国边防哨所兵力等情报。

    3月,印军第七旅派人员进入“麦克马洪线”以北地区侦察。5月,印军锡克联队第一营马哈维尔•普拉萨德上尉率人对克节朗河谷哈东拉山口进行侦察。6月初,印军在“麦克马洪线”以北的扯冬(印称“多拉”)建立了哨所。妄称中印边界就在塔格拉山脊(即拉则山脊),尼赫鲁叫嚣“陆军如果还没有把印度管辖权推进到塔格拉山脊山顶的话,现在它可以这样做了。”并公然在拉则山口擅自竖起了界碑。1962年上半年,印军竟在“麦克马洪线”以北地区建立了24个新哨所。

     为对付印军不断入侵,1962年9月8日,山南军分区第二团第三连进入克节朗地区,控制了克节朗河北岸地区,与入侵扯冬地区印军隔河对峙。我国边防部队在杜浪桥西南端插上红旗,向入侵印军喊话,重申克节朗地区是中国领土,印方应立即撤出该地区。

      9月9日,印度命令第七旅要在48小时内向前开拔,国防部长梅农叫嚣“在必要时开火”,“武力驱逐”中国军队。14日尼赫鲁在伦敦指示印度内阁,“在‘麦克马洪线’决不能退让一寸。”印度报纸也大肆渲染“中国入侵达旺”,煽动反华情绪。

      9月17日9时15分,印军开始围逼我择绕桥桥西哨所,先后打死打伤三连官兵刘道臣、肖猷兴、崔道华、钟世民等十来个战友。在这面对面的斗争中,班长吴元明胆大心细,机智勇敢,针锋相对,以大无畏精神勇斗印军,战后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择绕桥事件后,为了应付日益紧张的克节朗地区斗争形势,419部队157团第一营于21日进至麻麻,28日进至拉则山口北侧。

     进入10月份,印军挑衅不断升级。10月8日,在印军新成立的第四军军长考尔的策划和指挥下,印军越过克节朗河,企图占领克节朗北岸的尺冬(印度称其为僧崇)。10日9时20分,印军旁遮普联队第九营,在乔杜里少校指挥下,对我国边防部队尺冬守军(157团第一营第二连一个排)发动了进攻。在炮火掩护下,印军40余人向我国边防部队冲击。我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打退了印军的进攻,印军丢弃尸体6具(含军官1名),51迫击炮1门,轻机枪1挺,英式步枪10支。我157团一营二连阵亡11人,伤22人。为被免事态扩大,印军溃逃途中未予追杀。

       印军为发动大规模进攻,不断向中印边境地区调兵遣将。至10月中旬,印军在中印边境东段已有1个军部(第四军)、1个师部(第四师)、3个旅部(步兵第五旅、第七旅和炮四旅),计有15个步兵营,兵力达2.2万余人。

      担负印军第四师突击任务的第七旅所属4个营3000余人,已推进到“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克节朗地区,与原侵入这一地区的阿萨姆步兵第五营一部会合。

      军事部署完毕,尼赫鲁于10月12日出访前夕在新德里巴兰机场公开宣称,他已经向印度武装部队发出命令,要把“中国入侵者”从“东北边境特区”的印度领土上“清除掉”。10月14日,印度总统拉达克里希南在新德里发表反华讲话,坚持要中国边防部队从自己的领土上“撤出”去,呼吁印度人民支持正在向中国进行军事入侵的印度军队。同一天,印度国防部长梅农在班加罗尔发表讲话,赞扬尼赫鲁10月12日的决定,表示不管用一天,一百天还是一千天的时间,都要实现这个决定。梅农还叫嚣:我们将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一定要把中国人赶出去,这里不存在这种态度有任何改变的问题。

       17日,入侵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在色章湖以东、卡龙以西地区,向我国边防部队连续发动进攻。

       18日,印军再次向克节朗地区的我国边防部队发动进攻。当日,印度国防部官员宣称:在中印边境东段已经把中国人“赶回两英里”。

那么北京的态度怎么样呢?

      10月6日,总参谋部传达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假如印军向我进攻则要狠狠地打他一下,除东线西藏军区作准备外,西线也要配合。如他进攻,不仅要打退,还要打狠打痛。”必须坚决贯彻“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以及“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既要考虑军事行动的需要,更要根据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把军事行动的可能与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特殊情况下,宁可在军事上少歼灭一些敌人,也不能在政治外交上惹出麻烦,造成损失。我们为了贯彻这一方针,印军溃逃窜入不丹,我们未予追击。让他们跑了不少。

      打狠打痛的方针既定,反击作战的主要方向也已明确。那么中央军委为什么把主要反击方向选在东段,也就是说,为什么要把主战场放在达旺一线呢?这是因为印军在这里占地大,兵力多,有仗可打。从地理天候条件来讲,东段用兵条件比西段好,便于集中使用兵力,有可能大量歼灭印军的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东段是印度已经占领、力求巩固并确保的地方,并以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作为资本。我国边防部队向“麦克马洪线”以南反击,不仅有利于大量歼灭印军,而且可以在事实上否认“麦克马洪线”,这样就能击中印度尼赫鲁政府的要害。

        概括说来1962年中印双方的战略部署是这样的:

     印度:依仗美苏支持,越过非法麦克玛洪线,零敲碎打,蚕食我国领土,不断打死打伤我山南军分区的边防军人。

    中国:后发制人,有理、有利、有节,不打则已,打则要痛击、狠打,大量消灭其有生力量。以打促和,争取印度坐下来和平谈判。

     双方战略部署不同,后果自然不同。但是历史证明我们只是取得了暂时性的完胜。




中印双方的战略部署


       {在一次中央高层会议上:


      毛泽东则说:“印度整了我们整整三年。从1959年开始,1960年、1961、1962年,有四个年头了…………

       “多年以来我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想谋求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印度都不干,蓄意挑起武装冲突,且越演越烈,真是欺人太甚。既然尼赫鲁非打不可,那我们只有奉陪了。来而不往非礼也。(说着用手指着军事地图,大手一挥:扫了它)……但我们的反击仅仅是警告、惩罚性质,仅仅是告诉尼赫鲁和印度政府,用军事手段解决边境问题是不行的。”

      ——这就奠定了这场反击战的性质,是警告,是严惩印度而不是要灭掉他。适可而止,只打到传统老国境线。然后主动停火,主动后撤,无条件释放俘虏,战后要把缴获的军用物资回给他。——其实也是对印度的极大羞辱!
}




     1959年,印度策划的西藏上层武装叛乱失败后,尼赫鲁气急败坏,拿出最后一张反华王牌——在麦克玛洪线上大做文章。

      印军在朗久挑起武装冲突,但没有占到便宜。中国政府为缓和边境紧张局势,促进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谈判解决,我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东段单方面实行后撤,停止巡逻。印军却乘机向“麦克马洪线”以北地区推进,侵占了朗久,侵入了雅斜儿,并且仍然侵占着沙则、兼则马尼、塔马顿等我国领土;还包庇在这个地区活动的西藏武装叛匪。同时不断增兵,将原驻印巴边境的兵力抽调到中印边境,在阿萨姆地区新建立了第三十三军军部和第二十三师师部,军队从过去两个师增至4个师又1个军部。还加强战场建设,大力改善所谓“东北边境特区”交通运输条件,为长期占领我国领土做了大量军事准备。

      进入1961年尼赫鲁在国内掀起大规模的反华运动,命令东部军区在中印边境东段推行“前进政策”,所谓前进政策就是用军事手段赶走我们的边防部队。之后印军第四师于1962年2月15日与阿萨姆步兵及“东北边境特区”山区司令部,共同制实施“昂卡尔行动”为代号的作战命令,由第四师配备军官,率领阿萨姆步兵前往“卡门”、“苏班西里”、“西安”和“鲁希特”边区分批建立若干哨所,并搜集有关我国边防哨所兵力等情报。

    3月,印军第七旅派人员进入“麦克马洪线”以北地区侦察。5月,印军锡克联队第一营马哈维尔•普拉萨德上尉率人对克节朗河谷哈东拉山口进行侦察。6月初,印军在“麦克马洪线”以北的扯冬(印称“多拉”)建立了哨所。妄称中印边界就在塔格拉山脊(即拉则山脊),尼赫鲁叫嚣“陆军如果还没有把印度管辖权推进到塔格拉山脊山顶的话,现在它可以这样做了。”并公然在拉则山口擅自竖起了界碑。1962年上半年,印军竟在“麦克马洪线”以北地区建立了24个新哨所。

     为对付印军不断入侵,1962年9月8日,山南军分区第二团第三连进入克节朗地区,控制了克节朗河北岸地区,与入侵扯冬地区印军隔河对峙。我国边防部队在杜浪桥西南端插上红旗,向入侵印军喊话,重申克节朗地区是中国领土,印方应立即撤出该地区。

      9月9日,印度命令第七旅要在48小时内向前开拔,国防部长梅农叫嚣“在必要时开火”,“武力驱逐”中国军队。14日尼赫鲁在伦敦指示印度内阁,“在‘麦克马洪线’决不能退让一寸。”印度报纸也大肆渲染“中国入侵达旺”,煽动反华情绪。

      9月17日9时15分,印军开始围逼我择绕桥桥西哨所,先后打死打伤三连官兵刘道臣、肖猷兴、崔道华、钟世民等十来个战友。在这面对面的斗争中,班长吴元明胆大心细,机智勇敢,针锋相对,以大无畏精神勇斗印军,战后国防部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择绕桥事件后,为了应付日益紧张的克节朗地区斗争形势,419部队157团第一营于21日进至麻麻,28日进至拉则山口北侧。

     进入10月份,印军挑衅不断升级。10月8日,在印军新成立的第四军军长考尔的策划和指挥下,印军越过克节朗河,企图占领克节朗北岸的尺冬(印度称其为僧崇)。10日9时20分,印军旁遮普联队第九营,在乔杜里少校指挥下,对我国边防部队尺冬守军(157团第一营第二连一个排)发动了进攻。在炮火掩护下,印军40余人向我国边防部队冲击。我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自卫还击,打退了印军的进攻,印军丢弃尸体6具(含军官1名),51迫击炮1门,轻机枪1挺,英式步枪10支。我157团一营二连阵亡11人,伤22人。为被免事态扩大,印军溃逃途中未予追杀。

       印军为发动大规模进攻,不断向中印边境地区调兵遣将。至10月中旬,印军在中印边境东段已有1个军部(第四军)、1个师部(第四师)、3个旅部(步兵第五旅、第七旅和炮四旅),计有15个步兵营,兵力达2.2万余人。

      担负印军第四师突击任务的第七旅所属4个营3000余人,已推进到“麦克马洪线”以北的克节朗地区,与原侵入这一地区的阿萨姆步兵第五营一部会合。

      军事部署完毕,尼赫鲁于10月12日出访前夕在新德里巴兰机场公开宣称,他已经向印度武装部队发出命令,要把“中国入侵者”从“东北边境特区”的印度领土上“清除掉”。10月14日,印度总统拉达克里希南在新德里发表反华讲话,坚持要中国边防部队从自己的领土上“撤出”去,呼吁印度人民支持正在向中国进行军事入侵的印度军队。同一天,印度国防部长梅农在班加罗尔发表讲话,赞扬尼赫鲁10月12日的决定,表示不管用一天,一百天还是一千天的时间,都要实现这个决定。梅农还叫嚣:我们将打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支枪,一定要把中国人赶出去,这里不存在这种态度有任何改变的问题。

       17日,入侵克节朗地区的印军在色章湖以东、卡龙以西地区,向我国边防部队连续发动进攻。

       18日,印军再次向克节朗地区的我国边防部队发动进攻。当日,印度国防部官员宣称:在中印边境东段已经把中国人“赶回两英里”。

那么北京的态度怎么样呢?

      10月6日,总参谋部传达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假如印军向我进攻则要狠狠地打他一下,除东线西藏军区作准备外,西线也要配合。如他进攻,不仅要打退,还要打狠打痛。”必须坚决贯彻“后发制人”的战略思想,以及“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既要考虑军事行动的需要,更要根据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把军事行动的可能与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在特殊情况下,宁可在军事上少歼灭一些敌人,也不能在政治外交上惹出麻烦,造成损失。我们为了贯彻这一方针,印军溃逃窜入不丹,我们未予追击。让他们跑了不少。

      打狠打痛的方针既定,反击作战的主要方向也已明确。那么中央军委为什么把主要反击方向选在东段,也就是说,为什么要把主战场放在达旺一线呢?这是因为印军在这里占地大,兵力多,有仗可打。从地理天候条件来讲,东段用兵条件比西段好,便于集中使用兵力,有可能大量歼灭印军的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东段是印度已经占领、力求巩固并确保的地方,并以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作为资本。我国边防部队向“麦克马洪线”以南反击,不仅有利于大量歼灭印军,而且可以在事实上否认“麦克马洪线”,这样就能击中印度尼赫鲁政府的要害。

        概括说来1962年中印双方的战略部署是这样的:

     印度:依仗美苏支持,越过非法麦克玛洪线,零敲碎打,蚕食我国领土,不断打死打伤我山南军分区的边防军人。

    中国:后发制人,有理、有利、有节,不打则已,打则要痛击、狠打,大量消灭其有生力量。以打促和,争取印度坐下来和平谈判。

     双方战略部署不同,后果自然不同。但是历史证明我们只是取得了暂时性的完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