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36:15


宋代张守《毗陵集》:
  蒋园墓志,宋代所立,应当有可信度。但,我们不能看到实物,只能从《毗陵集》间接看到只言片语。此墓志如不假,则能说明义军在沂州的活动确实不虚。
  原文:中公讳圆,字粹仲,蒋氏。。。。。。。未几,徙知沂州。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震,吏多逃匿。公独修战守之备,以兵扼其冲。贼不得逞,祈哀假道。公呒然阳应,侦食尽,督兵鏖击,大破之。余众北走龟蒙间,卒投戈请降。或请上其状。公曰:“此郡将职也,何功之有焉?”(卷十三左中奉大夫充秘阁修撰蒋公墓志铭>)

注:
(张守)家贫无书,从人假借,过目辄不忘。崇宁元年,[公元一一o二年]第进士;中词举兼茂科。除详定九域图志编修官;累迁御史中丞。上疏言极激切。后以资政殿学士知婺州,徙知绍兴府。会朝廷遗三使者括诸路财赋,所至以鞭挞立威。守即求入觐,为上言之,诏追还三使。为秦桧不悦,复奉祠归。卒,谥文靖。

  宋代汪应辰《文定集》:
  此文可证宋江部队在沭阳与王师心的部队作战。转略京东,径趋沭阳,说明自京东直接到达沭阳的。当时淮阳军属京东,如果说先淮阳后沭阳,也是说得过去的。
  公讳师心,字与道,世为婺州金华人。登政和八年进士第,授迪功郎,海州沐阳县尉。时承平久,郡县无备。河北剧贼宋江者,肆行莫之御。既转略京东,径趋沭阳。公独引兵要击于境上,败之,贼遁去。(卷二十三《显谟阁学士王公墓志铭》)

注:
(汪应辰)五岁知读书属对;十岁能诗。未冠,首贡乡举。试礼部居高选,宰相赵鼎奇之。绍兴五年,(公元一一三五年)举进士第一,年甫十八,授镇东军签判。召为秘书省正字。时秦桧主和议,应辰上疏力言因循无备、上下相蒙之可畏,忤桧意,出通判建州。桧死,始还朝。累官吏部尚书,刚方正直,敢言不避,中贵多侧目。以端明殿学士出知平江府,连贬秩,遂致仕不起。少从吕居仁、胡安国游;精于义理,好贤乐善,学者称玉山先生。卒,谥文定。应辰著有文集五十卷,《宋史艺文志》传于世。

  《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该碑于1939年出土,现存于西安碑林,折可存(1096—1126)
 
  原文:
宣和初元,王师伐夏,公有斩获绩,升 閤门宣赞舍人。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张孝纯帅太原,辟河东第二将。雁门索援,公受命不宿,曰:固吾 事 也,即驻兵崞县。城陷,被质应州。丙午岁,自应间道而南也,季秋四日终于中山府北寨,享年三十一。庚戌十月四日葬于府州西天平山武恭公域之东。

注:折可存,党项人,将门世家,数代忠于大宋,汉化较深,死于兵事

东平湖读月楼
丁永林编《水浒钩沉·附录篇》之
  捕盗偶成
  ● 宋·李若水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
  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
  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
  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今年杨江起河北,战阵规绳视前作。
  嗷嗷赤子阴有言,又愿官家早招却。
  我闻官职要与贤,辄啗此曹无乃错。
  招降况亦非上策,政诱潜凶嗣为虐。
  不如下诏省科繇,彼自归来守条约。
  小臣无路扪高天,安得狂词裨庙略。

  [丁永林注]
  ①本诗录自李若水的《忠愍集》卷二,是目前所知提到宋江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②李若水(公元1093-1127年),字清卿,广平曲周县(今属河北)水德堡村人。早年在太学读书,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敕赐同上舍出身。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为元城县尉(《睽车志》卷二有“忠愍李公若水,宣和壬寅尉大名之元城”句。宣和四年为壬寅年)。“时河朔盗贼起,以捕护功改承仕郎,复以功赏转宣教郎,授平阳府司录。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春试学官,有司爱其文典雅近古,擢为第一,除济南府府学教授(《三朗北盟会编》卷八一《靖康忠愍曲周李公事迹》语)”。时徽宗昏庸无能,朝政由蔡京、童贯、高俅等奸臣把持,对北方日渐强大的金国采取妥协投降战略,“主和”派占据上风,李若水对此极为愤慨,多次上书皇帝,深中时病,条陈兴国治邦良策。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钦宗继位,太常博士。“既而使金,迁著作佐郎。使还,擢尚书吏部侍郎兼权开封府尹”。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徽、钦二帝被俘,备受羞辱,李若水仗义执言,怒斥金国大太子粘罕不讲信义,粘罕见李若水忠勇可嘉,想收买留用,便许以高官厚禄,对李若水说:“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李若水严辞拒绝,粘罕又命仆从劝慰李若水,说:“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李若水叱之说:“忠臣事君,不复顾家矣!”李若水大义凛然,骂不绝口,粘罕无奈,命人割下李若水舌头,李若水不能用口骂,便怒目而视,以手相指,又被挖目断手,最后壮烈殉难,死年三十五岁。

  南宋高宗即位后,下诏:“若水忠义之节,无比伦,达于联闻,为之涕泣”。赠观文殿学士,谥忠愍。有《忠愍集》,《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十二卷,《宋史·艺文志》作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三卷,其中诗二卷。《宋史》卷四四六有传。故李若水有“南朝一人”之美称。
  ③该诗前八句,全都叙述宋江等三十六人从起义到受招安的事。诗中把这一系列复杂过程都作为发生在“去年”一年之内的事,当是诗的字句限制使然。这里的“去年”二字,是用来与第九句中的“今年杨江”表示时间区别的,指宋江等三十六入接受北宋王朝的招安,骑肥马、率众卒一同进入开封的年份说的,不应理解为宋江等人于起义的当年就接受了宋王朝的招安。并且,诗中明确指出,宋江在山东“起事”,后来三十六人并受招安。

  “今年杨江起河北”以下八句,“今年”自然指宋江招安后的第二年,“杨江”不知是何许人,专家们遍查也未得。“战阵规绳视前作”是说“杨江”这支起义军的人员和作战能力和宋江等三十六人所领导的一支相仿佛。对此,河北居民纷纷上言希望宋廷对之进行“招安”,而不愿意宋廷再发兵去“征讨”。李若水当时刚刚进身到统治阶层,对北宋王朝正无限忠诚.对于河北居民的意见自然是反对的:“去年”对宋江等三十六人的招安并没有使朝廷获益,并且还对朝廷而言是一个潜在危险因素,担心“招安”决非上策。从而提出“不如下诏省科徭”的治本之策。
  ④关于李若水写《捕盗偶成》诗的时间,作者没有注明,这里考察一下。按诗中“小臣无路扪高天”句,时李若水为“无路扪高天”的“小臣”,所记“捕盗”也定与其当时职务有关。从这两个“要素”看,该诗应写于其元城县尉任上。李若水是于宣和四年上任元城县尉的,至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任济南府府学教授,中间仅2年,期间,又有因捕(盗)护功改承仕郎、复以功赏转宣教郎,授平阳府司录的经历,而司录的职掌与捕盗就不相干了。既然因功升迁,至少要在元城县尉任上任职一年以上,所以,李若水写《捕盗偶成》诗的时间应是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
  ⑤历史上的宋江,目前知道得很少。宋代公私案牍里只有一些零星的记载,并且互相矛盾,抵牾不合。单从李若水写《捕盗偶成》诗的时间看,历史上的宋江受招安的时间与水浒中描写是一致的。并且,时李若水刚入仕途,正值忠直为国之时,又是写自己的经历,作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同后人写的所谓“正史”相比,应更符合实际。

宋代张守《毗陵集》:
  蒋园墓志,宋代所立,应当有可信度。但,我们不能看到实物,只能从《毗陵集》间接看到只言片语。此墓志如不假,则能说明义军在沂州的活动确实不虚。
  原文:中公讳圆,字粹仲,蒋氏。。。。。。。未几,徙知沂州。宋江啸聚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震,吏多逃匿。公独修战守之备,以兵扼其冲。贼不得逞,祈哀假道。公呒然阳应,侦食尽,督兵鏖击,大破之。余众北走龟蒙间,卒投戈请降。或请上其状。公曰:“此郡将职也,何功之有焉?”(卷十三左中奉大夫充秘阁修撰蒋公墓志铭>)

注:
(张守)家贫无书,从人假借,过目辄不忘。崇宁元年,[公元一一o二年]第进士;中词举兼茂科。除详定九域图志编修官;累迁御史中丞。上疏言极激切。后以资政殿学士知婺州,徙知绍兴府。会朝廷遗三使者括诸路财赋,所至以鞭挞立威。守即求入觐,为上言之,诏追还三使。为秦桧不悦,复奉祠归。卒,谥文靖。

  宋代汪应辰《文定集》:
  此文可证宋江部队在沭阳与王师心的部队作战。转略京东,径趋沭阳,说明自京东直接到达沭阳的。当时淮阳军属京东,如果说先淮阳后沭阳,也是说得过去的。
  公讳师心,字与道,世为婺州金华人。登政和八年进士第,授迪功郎,海州沐阳县尉。时承平久,郡县无备。河北剧贼宋江者,肆行莫之御。既转略京东,径趋沭阳。公独引兵要击于境上,败之,贼遁去。(卷二十三《显谟阁学士王公墓志铭》)

注:
(汪应辰)五岁知读书属对;十岁能诗。未冠,首贡乡举。试礼部居高选,宰相赵鼎奇之。绍兴五年,(公元一一三五年)举进士第一,年甫十八,授镇东军签判。召为秘书省正字。时秦桧主和议,应辰上疏力言因循无备、上下相蒙之可畏,忤桧意,出通判建州。桧死,始还朝。累官吏部尚书,刚方正直,敢言不避,中贵多侧目。以端明殿学士出知平江府,连贬秩,遂致仕不起。少从吕居仁、胡安国游;精于义理,好贤乐善,学者称玉山先生。卒,谥文定。应辰著有文集五十卷,《宋史艺文志》传于世。

  《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该碑于1939年出土,现存于西安碑林,折可存(1096—1126)
 
  原文:
宣和初元,王师伐夏,公有斩获绩,升 閤门宣赞舍人。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张孝纯帅太原,辟河东第二将。雁门索援,公受命不宿,曰:固吾 事 也,即驻兵崞县。城陷,被质应州。丙午岁,自应间道而南也,季秋四日终于中山府北寨,享年三十一。庚戌十月四日葬于府州西天平山武恭公域之东。

注:折可存,党项人,将门世家,数代忠于大宋,汉化较深,死于兵事

东平湖读月楼
丁永林编《水浒钩沉·附录篇》之
  捕盗偶成
  ● 宋·李若水
  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
  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
  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
  狞卒肥骖意气骄,士女骈观犹骇愕。
  今年杨江起河北,战阵规绳视前作。
  嗷嗷赤子阴有言,又愿官家早招却。
  我闻官职要与贤,辄啗此曹无乃错。
  招降况亦非上策,政诱潜凶嗣为虐。
  不如下诏省科繇,彼自归来守条约。
  小臣无路扪高天,安得狂词裨庙略。

  [丁永林注]
  ①本诗录自李若水的《忠愍集》卷二,是目前所知提到宋江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②李若水(公元1093-1127年),字清卿,广平曲周县(今属河北)水德堡村人。早年在太学读书,政和八年(公元1118年)敕赐同上舍出身。徽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为元城县尉(《睽车志》卷二有“忠愍李公若水,宣和壬寅尉大名之元城”句。宣和四年为壬寅年)。“时河朔盗贼起,以捕护功改承仕郎,复以功赏转宣教郎,授平阳府司录。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春试学官,有司爱其文典雅近古,擢为第一,除济南府府学教授(《三朗北盟会编》卷八一《靖康忠愍曲周李公事迹》语)”。时徽宗昏庸无能,朝政由蔡京、童贯、高俅等奸臣把持,对北方日渐强大的金国采取妥协投降战略,“主和”派占据上风,李若水对此极为愤慨,多次上书皇帝,深中时病,条陈兴国治邦良策。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钦宗继位,太常博士。“既而使金,迁著作佐郎。使还,擢尚书吏部侍郎兼权开封府尹”。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徽、钦二帝被俘,备受羞辱,李若水仗义执言,怒斥金国大太子粘罕不讲信义,粘罕见李若水忠勇可嘉,想收买留用,便许以高官厚禄,对李若水说:“今日顺从,明日富贵矣!”李若水严辞拒绝,粘罕又命仆从劝慰李若水,说:“公父母春秋高,若少屈,冀得一归觐!”李若水叱之说:“忠臣事君,不复顾家矣!”李若水大义凛然,骂不绝口,粘罕无奈,命人割下李若水舌头,李若水不能用口骂,便怒目而视,以手相指,又被挖目断手,最后壮烈殉难,死年三十五岁。

  南宋高宗即位后,下诏:“若水忠义之节,无比伦,达于联闻,为之涕泣”。赠观文殿学士,谥忠愍。有《忠愍集》,《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十二卷,《宋史·艺文志》作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三卷,其中诗二卷。《宋史》卷四四六有传。故李若水有“南朝一人”之美称。
  ③该诗前八句,全都叙述宋江等三十六人从起义到受招安的事。诗中把这一系列复杂过程都作为发生在“去年”一年之内的事,当是诗的字句限制使然。这里的“去年”二字,是用来与第九句中的“今年杨江”表示时间区别的,指宋江等三十六入接受北宋王朝的招安,骑肥马、率众卒一同进入开封的年份说的,不应理解为宋江等人于起义的当年就接受了宋王朝的招安。并且,诗中明确指出,宋江在山东“起事”,后来三十六人并受招安。

  “今年杨江起河北”以下八句,“今年”自然指宋江招安后的第二年,“杨江”不知是何许人,专家们遍查也未得。“战阵规绳视前作”是说“杨江”这支起义军的人员和作战能力和宋江等三十六人所领导的一支相仿佛。对此,河北居民纷纷上言希望宋廷对之进行“招安”,而不愿意宋廷再发兵去“征讨”。李若水当时刚刚进身到统治阶层,对北宋王朝正无限忠诚.对于河北居民的意见自然是反对的:“去年”对宋江等三十六人的招安并没有使朝廷获益,并且还对朝廷而言是一个潜在危险因素,担心“招安”决非上策。从而提出“不如下诏省科徭”的治本之策。
  ④关于李若水写《捕盗偶成》诗的时间,作者没有注明,这里考察一下。按诗中“小臣无路扪高天”句,时李若水为“无路扪高天”的“小臣”,所记“捕盗”也定与其当时职务有关。从这两个“要素”看,该诗应写于其元城县尉任上。李若水是于宣和四年上任元城县尉的,至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任济南府府学教授,中间仅2年,期间,又有因捕(盗)护功改承仕郎、复以功赏转宣教郎,授平阳府司录的经历,而司录的职掌与捕盗就不相干了。既然因功升迁,至少要在元城县尉任上任职一年以上,所以,李若水写《捕盗偶成》诗的时间应是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
  ⑤历史上的宋江,目前知道得很少。宋代公私案牍里只有一些零星的记载,并且互相矛盾,抵牾不合。单从李若水写《捕盗偶成》诗的时间看,历史上的宋江受招安的时间与水浒中描写是一致的。并且,时李若水刚入仕途,正值忠直为国之时,又是写自己的经历,作假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同后人写的所谓“正史”相比,应更符合实际。


二楼的回复审核要多久啊,八百年前的东西而已
我还没开始写呢,资料就给整没了


二楼的回复审核要多久啊,八百年前的东西而已
我还没开始写呢,资料就给整没了
招安之后捏。


“宣和元年十二月,诏招抚山东盗宋江。”李埴《皇宋十朝纲要》卷十八徽宗纪

“(宣和二年)天章阁侍制歙守曾孝蕴以京东贼宋江等出青、齐、单、濮间,有旨移知青社。”
方勺《泊宅编》卷下

“宣和二年十二月,盗宋江犯淮阳及京西、河北,至是入海州界.知州张叔夜设方略讨捕招降之”李焘《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注:
李焘(公元1115年-1184年),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人,唐宗室曹王之后。生于宋徽宗政和五年,卒于孝宗淳熙十一年,年七十岁(历代名人年谱作生于政和四年,卒于淳熙十年;疑年录作生于政和四年,卒于淳熙十一年;均年七十岁。此依宋史本传重推)。

年甫冠,愤金雠未报,著反正议十四篇。绍兴八年(公元一一三八年)擢进士第,调华阳簿。再调雅州推官。

宋孝宗八年(1172年)出任泸州知州。时王氏学盛行,焘独博极古籍,慨然以史自任。于本朝典故,尤悉力研究,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作《续资治通鉴长编》。累官礼部侍郎,进敷文阁学士兼侍读,同修国史。屡章告老,除敷文阁学士致仕。卒,谥文简。



“宣和三年二月庚辰,宋江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路,入楚州界。知州张叔夜招抚之,江乃降。”李埴《皇宋十朝纲要》卷十八徽宗纪

注:
李埴,约1161~1238年,字季允,一作季永,号悦斋,眉州丹棱(今四川眉山市丹棱县)人。史学家李焘李焘第七子,李壁的弟弟。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宁宗庆元三年(1197),除秘书省正字。嘉定四年(1211),除成都府路提刑。六年,为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除秘书少监、起居舍人。理宗绍定四年(1231),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嘉熙二年(1238),以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江淮京湖军马,同年卒。御批“难得人才”。


“(宣和三年二月)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纪》

“(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穆。”《宋史》卷第一百一十《侯蒙传》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樱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金人议立异姓,叔夜谓孙傅曰:“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移书二帅,请立太子以从民望。二帅怒,追赴军中,至则抗请如初,遂从以北。道中不食粟,唯时饮汤。既次白沟,驭者曰:“过界河矣。”叔夜乃矍然起,仰天大呼,遂不复语。明日,卒,年六十三。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文。

《宋史》卷三百五十三《张叔夜传》

“宣和三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五月丙申,宋江就擒。”王偁《东都事略》卷十一徽宗纪

注:
王偁:一作王称,字季平,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庆元年间(1195—1200)为吏部郎中,后任承政郎、龙州知州,最后官至直秘阁。致力于史学,搜罗北宋九朝事略,撰成史书《东都事略》130卷。另著有史书《西夏事略》。

王偁的父亲王赏,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任实录修撰官,已经做了北宋历史的一些资料收集及长编草稿的工作。王偁具有良好的家学渊源,对北宋的历史十分感兴趣,子继父志,就搜集北宋9朝的事迹,加以整理、排比,编辑成130卷的《东都事略》。

洪迈编修《四朝国史》时将《东都事略》上奏皇帝,皇帝任王偁为承政郎。清朝的王士祯认为《东都事略》和《史记》、《汉书》一样是由父子两代人相继撰写而就。在王偁直秘阁的告词中有“能克绍先志,论次旧闻,裒上成编”的说法,王士祯的看法是有根据的。

王偁编撰的《东都事略》是一部纪传体北宋史,记载从太祖赵匡胤至钦宗赵桓共9朝的历史。



"宣和三年,方腊反,光世别将一军自绕趋衢,婺,出贼不意,战多捷.腊走入清溪洞,光世遣将谍查知其要险,与杨可世遣宋江并进,擒其伪将伯,送阙下"书同上 卷二一二引《林 泉野记》

"六月辛丑,辛兴宗、宋江破贼上苑洞"李埴《十朝纲要》卷一八

“(征方腊攻帮源洞)王涣统领马公直并 稗将赵明、赵许、宋江,既次洞后。”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四一

“宣和元年十二月,诏招抚山东盗宋江。”李埴《皇宋十朝纲要》卷十八徽宗纪

“(宣和二年)天章阁侍制歙守曾孝蕴以京东贼宋江等出青、齐、单、濮间,有旨移知青社。”
方勺《泊宅编》卷下

“宣和二年十二月,盗宋江犯淮阳及京西、河北,至是入海州界.知州张叔夜设方略讨捕招降之”李焘《续宋编年资治通鉴》

注:
李焘(公元1115年-1184年),字仁甫,一字子真,号巽岩,眉州丹棱(今四川省眉山市丹棱县)人,唐宗室曹王之后。生于宋徽宗政和五年,卒于孝宗淳熙十一年,年七十岁(历代名人年谱作生于政和四年,卒于淳熙十年;疑年录作生于政和四年,卒于淳熙十一年;均年七十岁。此依宋史本传重推)。

年甫冠,愤金雠未报,著反正议十四篇。绍兴八年(公元一一三八年)擢进士第,调华阳簿。再调雅州推官。

宋孝宗八年(1172年)出任泸州知州。时王氏学盛行,焘独博极古籍,慨然以史自任。于本朝典故,尤悉力研究,仿司马光《资治通鉴》,作《续资治通鉴长编》。累官礼部侍郎,进敷文阁学士兼侍读,同修国史。屡章告老,除敷文阁学士致仕。卒,谥文简。



“宣和三年二月庚辰,宋江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路,入楚州界。知州张叔夜招抚之,江乃降。”李埴《皇宋十朝纲要》卷十八徽宗纪

注:
李埴,约1161~1238年,字季允,一作季永,号悦斋,眉州丹棱(今四川眉山市丹棱县)人。史学家李焘李焘第七子,李壁的弟弟。光宗绍熙元年(1190)进士。宁宗庆元三年(1197),除秘书省正字。嘉定四年(1211),除成都府路提刑。六年,为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除秘书少监、起居舍人。理宗绍定四年(1231),为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嘉熙二年(1238),以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江淮京湖军马,同年卒。御批“难得人才”。


“(宣和三年二月)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 《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纪》

“(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穆。”《宋史》卷第一百一十《侯蒙传》

“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樱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

金人议立异姓,叔夜谓孙傅曰:“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移书二帅,请立太子以从民望。二帅怒,追赴军中,至则抗请如初,遂从以北。道中不食粟,唯时饮汤。既次白沟,驭者曰:“过界河矣。”叔夜乃矍然起,仰天大呼,遂不复语。明日,卒,年六十三。讣闻,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文。

《宋史》卷三百五十三《张叔夜传》

“宣和三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五月丙申,宋江就擒。”王偁《东都事略》卷十一徽宗纪

注:
王偁:一作王称,字季平,南宋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庆元年间(1195—1200)为吏部郎中,后任承政郎、龙州知州,最后官至直秘阁。致力于史学,搜罗北宋九朝事略,撰成史书《东都事略》130卷。另著有史书《西夏事略》。

王偁的父亲王赏,于南宋高宗绍兴年间任实录修撰官,已经做了北宋历史的一些资料收集及长编草稿的工作。王偁具有良好的家学渊源,对北宋的历史十分感兴趣,子继父志,就搜集北宋9朝的事迹,加以整理、排比,编辑成130卷的《东都事略》。

洪迈编修《四朝国史》时将《东都事略》上奏皇帝,皇帝任王偁为承政郎。清朝的王士祯认为《东都事略》和《史记》、《汉书》一样是由父子两代人相继撰写而就。在王偁直秘阁的告词中有“能克绍先志,论次旧闻,裒上成编”的说法,王士祯的看法是有根据的。

王偁编撰的《东都事略》是一部纪传体北宋史,记载从太祖赵匡胤至钦宗赵桓共9朝的历史。



"宣和三年,方腊反,光世别将一军自绕趋衢,婺,出贼不意,战多捷.腊走入清溪洞,光世遣将谍查知其要险,与杨可世遣宋江并进,擒其伪将伯,送阙下"书同上 卷二一二引《林 泉野记》

"六月辛丑,辛兴宗、宋江破贼上苑洞"李埴《十朝纲要》卷一八

“(征方腊攻帮源洞)王涣统领马公直并 稗将赵明、赵许、宋江,既次洞后。”杨仲良《续资治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一四一


宋谥忠简河南郡赵公言行录

忠简赵公讳期,字友约,亳人也。其高祖佐太祖定天下,封韩国忠献王。

会淮盗扰攘郡邑,睦寇占据江左。上皇以兵政属中官,王师不利,隐不以闻。公议淮盗乃剽猂猾贼,惟防掠绝饷,始可就擒。乃移檄郡县,无城者亟筑,无兵者亟募,储粮之所亟为置卫,於是,县各有城,粮各有卫,淮南、山东各如令,盗有菜色。

叔夜一鼓而擒之,实公定计於先也。再议睦寇,则以寇贼攻寇贼,表宋江为先锋。师未了旬月,贼以俘献,谈笑而折冲万里。公之勋烂焉。上皇以为能,封武功伯,食邑五百户,子奉、奏皆蒙荫补。时辛丑十二月也。

注:此辛丑为宣和三年(1121)年

时大宋绍兴已未孟冬之吉
观文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前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寅侍教生陇西李纲撰

宋故银青光禄大夫卫尉少卿河南郡公墓志

先君姓赵氏,讳期,字友约,行主十三。吾宗之先,蓟州人。齐国公讳迥,迁于洛阳,生韩国忠献王普。先君,忠献王四世孙。大父寓,秉义郎,居亳州。

先君天性谦厚,粹和谨约,俭素以儒。补太学上舍,声驰六馆,两试揭榜皆占魁。登绍圣甲戌进士,始官机宜检详文字,累迁光禄少卿、国子祭酒。宣和、靖康,北虏跳梁,中原扰攘,两宫北狞。今上南渡,先君以银青光禄大夫、卫尉少卿进爵河南郡公,自亳扈驾南迁,侨居於栝之缙云云塘。

披沥无用,不复再仕,遂卒于绍兴丁巳三月二十六日。先君生于治平丙午七月十二日,享年七十有二。

注:
著名宋史专家徐规先生指出,所谓李纲撰写的《赵忠简公言引录》,当属不熟习宋事的后人所伪托,故谬误迭见,毫无文献价值,当时亦无赵期其人。

                ——《关于谱学研究的几点意见》等20篇历史学研究论文精选..

宋谥忠简河南郡赵公言行录

忠简赵公讳期,字友约,亳人也。其高祖佐太祖定天下,封韩国忠献王。

会淮盗扰攘郡邑,睦寇占据江左。上皇以兵政属中官,王师不利,隐不以闻。公议淮盗乃剽猂猾贼,惟防掠绝饷,始可就擒。乃移檄郡县,无城者亟筑,无兵者亟募,储粮之所亟为置卫,於是,县各有城,粮各有卫,淮南、山东各如令,盗有菜色。

叔夜一鼓而擒之,实公定计於先也。再议睦寇,则以寇贼攻寇贼,表宋江为先锋。师未了旬月,贼以俘献,谈笑而折冲万里。公之勋烂焉。上皇以为能,封武功伯,食邑五百户,子奉、奏皆蒙荫补。时辛丑十二月也。

注:此辛丑为宣和三年(1121)年

时大宋绍兴已未孟冬之吉
观文殿大学士、金紫光禄大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前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寅侍教生陇西李纲撰

宋故银青光禄大夫卫尉少卿河南郡公墓志

先君姓赵氏,讳期,字友约,行主十三。吾宗之先,蓟州人。齐国公讳迥,迁于洛阳,生韩国忠献王普。先君,忠献王四世孙。大父寓,秉义郎,居亳州。

先君天性谦厚,粹和谨约,俭素以儒。补太学上舍,声驰六馆,两试揭榜皆占魁。登绍圣甲戌进士,始官机宜检详文字,累迁光禄少卿、国子祭酒。宣和、靖康,北虏跳梁,中原扰攘,两宫北狞。今上南渡,先君以银青光禄大夫、卫尉少卿进爵河南郡公,自亳扈驾南迁,侨居於栝之缙云云塘。

披沥无用,不复再仕,遂卒于绍兴丁巳三月二十六日。先君生于治平丙午七月十二日,享年七十有二。

注:
著名宋史专家徐规先生指出,所谓李纲撰写的《赵忠简公言引录》,当属不熟习宋事的后人所伪托,故谬误迭见,毫无文献价值,当时亦无赵期其人。

                ——《关于谱学研究的几点意见》等20篇历史学研究论文精选..


方腊
宣和三年(1121)四月被捕于清溪(今淳安),同年八月二十四被杀于开封


  根据《宋史·侯蒙传》,招安宋江,“使讨方腊以自赎”,本来就是大宋王朝的既定方针。许多宋代史籍,也留下了宋江参与征讨方腊的记载, 如南宋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引《中兴姓氏奸邪录》载:“宣和二年,方腊反睦州,陷温、台、婺、处、杭、秀等州,东南震动。以(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兴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往讨之。”

  他的《三朝北盟会编》又引《林泉野记》载:“宣和二年,方腊反于睦州,光世别将一军,自饶趋衢、婺,出贼不意,战多捷。……腊败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谍察知其要险难易,与杨可世遣宋江并进,擒其伪将相,送阙下。”
  又如,南宋李埴的《皇宋十朝纲要》载:“宣和三年二月庚辰,宋江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路,入楚州界。知州张叔夜招抚之,江出降……六月己亥,姚平仲破贼金像等三十余洞。辛丑,辛兴宗与宋江破贼上苑洞,姚平仲破贼石峡口。贼将吕师囊弃石城遁走,擒其伪太宰吕助等。”

  又如,南宋杨仲良《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载:“宣和三年四月……刘镇将中军,杨可世将后军,王涣统领马公直并裨将赵明、赵许、宋江,既次洞后,而门岭崖壁峭拔,险径危侧,贼数万据之。刘镇等率劲兵从间道掩击,夺门岭,斩贼六百余级……”

  据此则知,宋江不只参加了征讨方腊,而且在最后的战斗中,直捣洞穴,擒获其将相,立下了大功。

  但是,许多后世学者对这些记载提出了异议。
  其一,清末俞樾在《小浮梅闲话》中提出:“宋江降后,无使讨方腊事……擒方腊者韩世忠也。”《宋史·韩世忠传》载:“……世忠穷追至睦州青溪峒,贼深据岩屋为三窟,诸将继至,莫知所入。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擒腊以出。”后来,他的功被辛兴宗掠为己有,有别帅杨惟忠返京后直言其事,韩世忠升转承节郎。

  其二,《宋史》中的征方腊主帅童贯所率将领中没有宋江。《童贯传》载:宣和三年二月,“贯、稹前锋至清河堰,水陆并进,腊复焚官舍、府库、民居,乃宵遁。诸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至,尽复所失城。四月,生擒腊及妻邵、子毫、二太子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梓桐石穴中,杀贼七万”。

  其三、宋江接受招安是宣和三年二月,擒方腊是宣和三年四月,中间只有两个月时间。即使想让宋江参加征讨方腊,首先还得上报朝廷,获得批准,往返需要时间;其次,为防止这支犯上作乱的队伍与方腊合流,还必须进行整编、掺沙子等一系列工作,这也需要时间;第三,从海州行军到江浙,也至少需要十日。即便如此,朝廷对这支刚刚降顺的队伍,一定还心存猜忌和防范,只可能列入预备队,不可能把他列入前锋和主力,参与直捣方腊巢穴的战斗。

  其四,南宋王偁《东都事略》卷十一《徽宗纪》载:“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陷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夏四月庚寅,童贯以其将辛兴宗与方腊战于青溪,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该资料标时、记事都清清楚楚,如果宋江二月接受招安,随后又参与征讨方腊,怎么五月又会被擒呢?

  其五,问题还在于宋江在方腊之后被擒并非孤证,1939年在陕西省府谷县出土的华阳范圭书撰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可存)公墓志铭》载:“宣和初元,王师伐夏,公有斩获绩,升壑门宣赞舍人。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方腊就擒是宣和三年四月,“捕草寇宋江,不逾月”,应该就是五月了。与王偁《东都事略》所载,正好吻合。

方腊
宣和三年(1121)四月被捕于清溪(今淳安),同年八月二十四被杀于开封


  根据《宋史·侯蒙传》,招安宋江,“使讨方腊以自赎”,本来就是大宋王朝的既定方针。许多宋代史籍,也留下了宋江参与征讨方腊的记载, 如南宋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引《中兴姓氏奸邪录》载:“宣和二年,方腊反睦州,陷温、台、婺、处、杭、秀等州,东南震动。以(童)贯为江浙宣抚使,领刘延庆、刘光世、辛兴宗、宋江等军二十余万往讨之。”

  他的《三朝北盟会编》又引《林泉野记》载:“宣和二年,方腊反于睦州,光世别将一军,自饶趋衢、婺,出贼不意,战多捷。……腊败走,入清溪洞,光世遣谍察知其要险难易,与杨可世遣宋江并进,擒其伪将相,送阙下。”
  又如,南宋李埴的《皇宋十朝纲要》载:“宣和三年二月庚辰,宋江犯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路,入楚州界。知州张叔夜招抚之,江出降……六月己亥,姚平仲破贼金像等三十余洞。辛丑,辛兴宗与宋江破贼上苑洞,姚平仲破贼石峡口。贼将吕师囊弃石城遁走,擒其伪太宰吕助等。”

  又如,南宋杨仲良《通鉴长编纪事本末》载:“宣和三年四月……刘镇将中军,杨可世将后军,王涣统领马公直并裨将赵明、赵许、宋江,既次洞后,而门岭崖壁峭拔,险径危侧,贼数万据之。刘镇等率劲兵从间道掩击,夺门岭,斩贼六百余级……”

  据此则知,宋江不只参加了征讨方腊,而且在最后的战斗中,直捣洞穴,擒获其将相,立下了大功。

  但是,许多后世学者对这些记载提出了异议。
  其一,清末俞樾在《小浮梅闲话》中提出:“宋江降后,无使讨方腊事……擒方腊者韩世忠也。”《宋史·韩世忠传》载:“……世忠穷追至睦州青溪峒,贼深据岩屋为三窟,诸将继至,莫知所入。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即挺身仗戈直前,渡险数里,捣其穴,格杀数十人,擒腊以出。”后来,他的功被辛兴宗掠为己有,有别帅杨惟忠返京后直言其事,韩世忠升转承节郎。

  其二,《宋史》中的征方腊主帅童贯所率将领中没有宋江。《童贯传》载:宣和三年二月,“贯、稹前锋至清河堰,水陆并进,腊复焚官舍、府库、民居,乃宵遁。诸将刘延庆、王禀、王涣、杨惟忠、辛兴宗相继至,尽复所失城。四月,生擒腊及妻邵、子毫、二太子伪相方肥等五十二人于梓桐石穴中,杀贼七万”。

  其三、宋江接受招安是宣和三年二月,擒方腊是宣和三年四月,中间只有两个月时间。即使想让宋江参加征讨方腊,首先还得上报朝廷,获得批准,往返需要时间;其次,为防止这支犯上作乱的队伍与方腊合流,还必须进行整编、掺沙子等一系列工作,这也需要时间;第三,从海州行军到江浙,也至少需要十日。即便如此,朝廷对这支刚刚降顺的队伍,一定还心存猜忌和防范,只可能列入预备队,不可能把他列入前锋和主力,参与直捣方腊巢穴的战斗。

  其四,南宋王偁《东都事略》卷十一《徽宗纪》载:“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陷淮阳军,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夏四月庚寅,童贯以其将辛兴宗与方腊战于青溪,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该资料标时、记事都清清楚楚,如果宋江二月接受招安,随后又参与征讨方腊,怎么五月又会被擒呢?

  其五,问题还在于宋江在方腊之后被擒并非孤证,1939年在陕西省府谷县出土的华阳范圭书撰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可存)公墓志铭》载:“宣和初元,王师伐夏,公有斩获绩,升壑门宣赞舍人。方腊之叛,用第四将从军。诸人藉才,互以推公,公遂兼率三将兵。奋然先登,士皆用命。腊贼就擒,迁武节大夫。班师过国门,奉御笔:‘捕草寇宋江’。不逾月,继获,迁武功大夫。”方腊就擒是宣和三年四月,“捕草寇宋江,不逾月”,应该就是五月了。与王偁《东都事略》所载,正好吻合。
宋江不是宋祖英的儿子吗
反政府武装
宋江结局如何?


史斌

《宋史》卷二十四:"建炎元年,秋七月,关中贼史斌犯兴州,僭号称帝。

《宋史 卢法原传》:“金人攻关辅, 叛将史斌陷兴州,诸郡多应者。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建炎元年,秋七月,贼史斌据兴州,僭号称帝。斌本宋江之党,至是作乱,守臣向子宠望风逃去,斌遂自武兴谋入蜀。
成都府、利州路兵马钤辖卢法原,先与本路提点刑狱邵伯温共议,遣兵扼剑门拒之。斌乃去,蜀赖以安。
"后来"泾原兵马都监兼知怀德军吴玠袭叛贼史斌,斩之".

《三朝北盟会编》:玠以斌凌迟处斩

《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宋代武将家族个案研究2》有关于史斌的资料

1,史斌是宋江之党
2,史斌是叛将

史斌

《宋史》卷二十四:"建炎元年,秋七月,关中贼史斌犯兴州,僭号称帝。

《宋史 卢法原传》:“金人攻关辅, 叛将史斌陷兴州,诸郡多应者。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建炎元年,秋七月,贼史斌据兴州,僭号称帝。斌本宋江之党,至是作乱,守臣向子宠望风逃去,斌遂自武兴谋入蜀。
成都府、利州路兵马钤辖卢法原,先与本路提点刑狱邵伯温共议,遣兵扼剑门拒之。斌乃去,蜀赖以安。
"后来"泾原兵马都监兼知怀德军吴玠袭叛贼史斌,斩之".

《三朝北盟会编》:玠以斌凌迟处斩

《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宋代武将家族个案研究2》有关于史斌的资料

1,史斌是宋江之党
2,史斌是叛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