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举办中国时政辩论,英国观众观后直呼兴奋[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8:27:29
<P>“BBC中国周”升级英伦“中国观”[图]





        在上海录制的“Question Time”现场。从左至右分别为香港商人邓永锵、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末代港督彭定康、主持人丁布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和英国作家伊莎贝尔·希尔顿。 法新社
    BBC的“中国周”已经落下了帷幕,几天的电视节目并不足以在英国社会形成“中国热”,但已经足以改变一些英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国际先驱导报曼彻斯特特约记者徐丽报道 早在2月下旬,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就纷纷转告提醒:英国广播公司(BBC)要做一个“中国周”的节目,一定要看。
    这是BBC首次针对一个国家特别制作的专题节目。BBC国际部中国业务发展总监李文说:“我记得最初BBC世界台有关的同事在酝酿这个节目,大概是去年的4月份。最初是一个很初步的构想。但很快就发现,BBC很多制作部门,包括本地的电视和广播制作部门都有兴趣。而BBC有关高层管理人员也从一开始就很明确地全力支持,希望我们能搞得更好,而且是以多媒体的方式来做。”BBC为了这一周节目,可谓不惜血本。在此前的两三个月里,他们派出了60多名记者分别前往中国7个城市采访报道、搜集材料。
    人情味和中国名流

    因为没有让题目局限在中国的政治、人权、经济这些严肃题目上,BBC这次推出的不少报道都很有人情味,这种东西有时候更能打动一般的英国民众。比如有一档纪录片就关注到了变革中的中国儿童生活。令英国人瞠目结舌的是,中国的少年们每天要花12个小时呆在学校里,从早上6点开始,晚上还会有一个小测验。我的邻居戴维斯太太看了这个节目后,第二天专门跑来问我事实是否如此,然后感慨道“怪不得我儿子说在他的学校里,华人的小孩总是成绩比较好”。
    “中国周”报道也不仅限于中国当地,还有一个叫《胖妈妈的传说》的纪录片就讲述了在印度西部小城Kolkata的中国城里,有一位中国妇女开创了外卖饭菜的先河。一位纪录片的创作人员指出,如果没有这位被称为“胖妈妈”的中国妇女,小城里的人不但一辈子都吃不到美味的客家面条,还会找不到工作,因为现在不少人都以做中国面条为生。虽然年轻人仍然对胖妈妈的传说很感兴趣,但中国城里的家庭饭店正在消失,有着65年历史的中文报纸也已经关闭了。一位学习艺术史的英国学生告诉记者,他此前对中国并不熟悉,对政治也毫无兴趣,但是看了这部纪录片后,他认为中国人是一个很坚韧的民族,他还准备抽时间研究一下节目中提到的中印战争。
    BBC报道中涉及的中国人也大多是中国近几年的风云人物,比如凤凰卫视的节目主持人、被BBC称为“中国奥普拉·温弗莉”的陈鲁豫、前微软(中国)总裁唐骏、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和英国观众最熟悉的中国人之一、动作影星李连杰等。当然,在BBC最受瞩目的压轴大戏——在上海录制的“Question Time(《问与答》)”中,请到的嘉宾几乎都是最有资格在有关议题上发言的人物:末代港督彭定康、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和经常在英国报章上攻击中国政府的英国专栏作家伊莎贝拉·希尔顿。
    “Question Time”“很震撼”
    “Question Time”之所以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它是第一个在中国现场讨论敏感政治问题的外国节目。“Question Time”是BBC的一档老牌电视政论节目,多年来拥有一批铁杆拥趸。主持人大卫·丁布比说,“这是一次突破,我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能和知名的中国政府批评者们在中国录制节目。”
    从英国当地观众的评价来看,中国政府允许“Question Time”在中国录制无疑是明智之举,一改自己在保守的英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伦敦的埃德蒙就说:“观看在上海的Question Time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奇妙的经历……我非常高兴地看到现场讨论了一些诸如集会权、抗议权和参加贸易联盟这样的重要问题。这个节目如此震撼,因为我没有想到中国会允许这样的公开讨论出现,而且在现场对政府表示不满的中国观众也不会被抓起来或者遇到其他麻烦。”苏格兰的哈维·埃利奥特表示,他曾经因公到过中国几次,因此对这个国家有一定感情和了解“令人兴奋的是,中国政府批准并且积极参与了这个节目,我个人赞赏他们的付出与宽容。”
    节目中嘉宾和观众的积极表现也让人印象深刻,当天讨论的题目包括计划生育、香港政局、反分裂法、独生子女、人权和中国的经济发展。现场观众的爱国心表现得非常突出,当一位观众说她父亲是乡下学校的一位教师,十年前下岗,没有得到补助,另一位非常年轻的女孩立刻反驳说,不要老是说十年前,要朝前看,现在中国教师的待遇已经提高了。嘉宾彭定康说,“我非常惊讶,上海的观众能这样活跃。他们表达清晰且尖锐。”来自英国汉普郡的约翰·伊登说:“节目中体现出来的尊严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启发。”简·菲利普说,“看到中国人尊重对手,当听到明显不同于他们理念的意见时也不插嘴或者摇头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我们英国人有时候更应该向这些人学习。”
    地铁里的中文广告
    英国当地不少华人在3月7日到12日都按照BBC的时间表按时观看“中国周”的节目,并且还将其推荐给身边的英国朋友,希望他们可以从中了解相对比较“原汁原味”的中国,不要总是停留在道听途说的偏见中。从目前观众在BBC网站上的留言和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英国人确实借此增加了对中国的认识。
    一个英国学生迈克3月15日很高兴地告诉记者:“我这周陆续看了有关中国的这些报道,我觉得这是BBC的一个好点子,我认为,中国在我的有生之年只会越来越重要,不说大公司都瞄准了中国市场,我身边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了,所以我想什么时候也亲自去中国看一看。”另外一个英国朋友说“我以前觉得中国人和英国人很不一样,但现在看了节目之后我才发现,如何理解这两个国家人民的异同比我想像的要复杂多了,我们以前把中国看得太简单了。”
    BBC的工作人员曾经表示,中国的迅速变化和不断开放让人们越来越关注她对世界的影响,是这次“中国周”开办的根本原因。事实上,英国人对中国的热情虽远不及法国人,但也在累积。前一段时间记者去伦敦,在地铁里赫然看到“敢不敢玩?”四个大字,看来看去,都是标准的中国字,不掺杂一个英文单词。那是一个除汗剂的广告海报。</P>
<P>
BBC举办中国时政辩论 英国观众观后直呼兴奋

邓永铿、龙永图、彭定康、大卫·丁布比、刘建超、伊莎贝尔·希尔顿(从左至右)
</P>
<P>    3月10日晚,来自中英两国的嘉宾和180名观众聚集在上海电视台的演播室,就中国的经济发展、人权和《反分裂国家法》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辩论的组织者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名牌时政节目“问与答(Question Time)”,这也是该节目开播26年来首次将辩论场设在中国。



<P>    费尽心思挑选嘉宾和观众



<P>    说起这次辩论,不能不提到BBC正在进行的“中国周”专题报道活动。据中国驻英国使馆相关人士介绍,为了全面报道中国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BBC早在去年10月就开始筹划“中国周”系列报道,并多次派高层官员来华沟通。3月7日,BBC“中国周”专题报道正式开播,这是BBC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国家进行如此规模的系列报道。这次上海版的“问与答”则是专题报道中的重中之重。在此之前,该节目仅在中东、澳大利亚和美国进行过海外制作。



<P>    “问与答”在英国拥有四五百万观众,被称为英国人的“公共议事厅”。为确保节目中能听到不同声音,工作人员在选择嘉宾和观众方面从不含糊。“问与答”的嘉宾大多是政界、商界、媒体的知名人物,且来自不同背景,代表不同观点。



<P>    在决定将辩论场搬到中国前,BBC曾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中国外交部发了申请,没想到中方很快答应。应BBC邀请,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和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参加讨论。为保证节目观点的鲜明性,英方邀请了两名曾批评过中国政策的英国专家:牛津大学校长、末任港督彭定康和英国专栏作家伊莎贝尔·希尔顿。还有一位嘉宾是香港“上海滩”品牌的创办人邓永锵。



<P>    现场的180位观众中,大部分是上海人,还有部分在沪外国人。据说,为了确保到场观众既关心时政,又来自不同的社会领域,还得具备相当高的英语水平,BBC工作人员事先花了好几个星期,专门上街通过面谈精心挑选。



<P>    港台问题备受关注



<P>    蓝色背景板、弧形长桌和一个大大的“?”号,构成了“问与答”中国辩论会的录制现场。主持人和5名嘉宾围桌而坐,就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



<P>    按照“问与答”的操作惯例,所有讨论话题都由观众事先提出,并经工作人员挑选出来。此外,整个辩论全部用英语进行。



<P>    辩论刚开始,一位中国青年就提出了尖锐问题:香港应该什么时候进行直选。龙永图说,香港的民主进程应该以维护香港人的福祉和社会稳定为前提。话音未落,坐在他身旁的彭定康就表示,香港应该尽快进行直选。对于末任港督的话,刘建超明确指出,香港人民是充满智慧的,我们支持他们追求民主的愿望。香港的民主进程应该按照《基本法》的规定,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利于香港的繁荣与稳定。龙永图进一步说,普选并不等于民主,美国普选的投票率有时低于50%,说明他们的民主也有问题。美国式的民主不一定适合所有国家和地区,各国人民都有探索自己民主模式的权力和自由。
</P>辩论中最受人关注的是中国的《反分裂国家法》。有观众问,该法案是否有利于促进和平?对此,刘建超说,《反分裂国家法》的立法宗旨是为了在法律框架内解决台湾问题,旨在遏制“台独”,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维护台海的和平和稳定。英国女作家伊莎贝尔却说,台湾问题应该由台湾人自己去决定。中国收回台湾能得到什么?!邓永锵也附和道:中国从没有管理过台湾,台湾是由荷兰人于17世纪发现的。刘建超严厉反驳道,实现祖国统一,中国人民得到的是我们所珍视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早在1700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在开发台湾。台湾是中国的台湾,台湾问题应该由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13亿中国人决定。龙永图接着说,《反分裂国家法》为“台独”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划出了底线,在他们越过底线之前,我们当然会尽全力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当有人对一个中国原则表示质疑时,彭定康指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这一点毋庸置疑。



<P>    中国发展对所有人都有好处



<P>    中国的人权问题也是辩论关注的焦点。对此,彭定康首先承认,近年来,中国的人权状况确实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同时中国也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他还说,人权问题不应该被当成足球在政府之间踢来踢去,任何政府在批评别人的同时,也应该进行自我批评。龙永图说,人权问题让他联想到了世贸谈判,各国之间不应互相指责对方的贸易保护主义,关键是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标准。当谈到一些国家对中国人权现状的无端指责时,一位文弱的女士“夺”过话筒说:“如果中国的人权状况真的那么糟糕,中国人怎么可能创造出这些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



<P>    中国能否在未来二三十年内超过美国?彭定康乐观地说,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工业革命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30%。根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会再次发展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他还强调,中国的经济发展对我们所有人都有好处。这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P>    短短1个小时的讨论结束时,观众仍然意犹未尽。但无论如何,正如主持人所说:“跟对中国持不同观点的人士在中国制作这样的节目,本身就是一个突破。”



<P>    节目结束后,龙永图有点“懊恼”地对记者说:“我本来事先准备了一堆经济问题,结果一个没问到。看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得到公认,现在大家更关心的是中国的社会进步。”他强调,来参加这个节目,就是为了表示中国人的自信:我们敢于面对全世界观众,敢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刘建超则告诉记者,“参加这样一个节目,我们5个人平等对话,与观众积极交流,使西方观众听到了中国的声音,对他们了解中国很有好处。”他还说,中国社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信,我们愿意在全面、客观、坦诚的基础上,与西方媒体进行这样的交流。



<P>    英国观众反响热烈



<P>    上海辩论会在BBC电视台播出后,立刻引起了英国观众的强烈反响。实际上,在这个节目确定要播放前的半个月,BBC就在其网站上登出了预告,认为能在上海制作这期政论节目是一个“突破”。辩论会开始后,记者随便拨通了几个朋友的电话,通知他们收看这个有关中国的节目。没想到,他们比记者还积极,早早地就打开电视等着看了。



<P>    第二天,记者又收到了很多英国朋友发来的电子邮件,其中,他们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兴奋”。一个名叫罗宾·布罗兹洛的人在邮件中说:“看到‘问与答’去了中国,真令人兴奋。这个节目肯定可以增进中英两国人的了解和友谊。”一个英国朋友也在信中说:“真是太令人兴奋了。我认为中国人在讨论中占了上风,而且中国观众的英语太棒了。”亚历克斯·唐纳说:“中国两位嘉宾的反应既清晰又深思熟虑、善于讲道理。而且中国人在人权、民主议题上展示了极大的包容,但在台湾问题上毫不妥协。我女儿看了这个节目后,表示希望能到中国去工作。”



<P>    在BBC网站上,记者看到英国各地的许多观众在收看节目后对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他们的话中可以看出,一方面,一些英国观众通过这次节目对中国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另一方面,对于台湾、香港等问题,一些观众还是不容易理解中国政府的立场。但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实力上升,中国正在逐渐树立起自信和开放的形象,这使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更加关注中国各方面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问与答”的辩论中,中国是真正的赢家。</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3 0:12:47编辑过]
<P>“BBC中国周”升级英伦“中国观”[图]





        在上海录制的“Question Time”现场。从左至右分别为香港商人邓永锵、博鳌论坛秘书长龙永图、末代港督彭定康、主持人丁布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和英国作家伊莎贝尔·希尔顿。 法新社
    BBC的“中国周”已经落下了帷幕,几天的电视节目并不足以在英国社会形成“中国热”,但已经足以改变一些英国人对中国的看法
    国际先驱导报曼彻斯特特约记者徐丽报道 早在2月下旬,留学英国的中国学生就纷纷转告提醒:英国广播公司(BBC)要做一个“中国周”的节目,一定要看。
    这是BBC首次针对一个国家特别制作的专题节目。BBC国际部中国业务发展总监李文说:“我记得最初BBC世界台有关的同事在酝酿这个节目,大概是去年的4月份。最初是一个很初步的构想。但很快就发现,BBC很多制作部门,包括本地的电视和广播制作部门都有兴趣。而BBC有关高层管理人员也从一开始就很明确地全力支持,希望我们能搞得更好,而且是以多媒体的方式来做。”BBC为了这一周节目,可谓不惜血本。在此前的两三个月里,他们派出了60多名记者分别前往中国7个城市采访报道、搜集材料。
    人情味和中国名流

    因为没有让题目局限在中国的政治、人权、经济这些严肃题目上,BBC这次推出的不少报道都很有人情味,这种东西有时候更能打动一般的英国民众。比如有一档纪录片就关注到了变革中的中国儿童生活。令英国人瞠目结舌的是,中国的少年们每天要花12个小时呆在学校里,从早上6点开始,晚上还会有一个小测验。我的邻居戴维斯太太看了这个节目后,第二天专门跑来问我事实是否如此,然后感慨道“怪不得我儿子说在他的学校里,华人的小孩总是成绩比较好”。
    “中国周”报道也不仅限于中国当地,还有一个叫《胖妈妈的传说》的纪录片就讲述了在印度西部小城Kolkata的中国城里,有一位中国妇女开创了外卖饭菜的先河。一位纪录片的创作人员指出,如果没有这位被称为“胖妈妈”的中国妇女,小城里的人不但一辈子都吃不到美味的客家面条,还会找不到工作,因为现在不少人都以做中国面条为生。虽然年轻人仍然对胖妈妈的传说很感兴趣,但中国城里的家庭饭店正在消失,有着65年历史的中文报纸也已经关闭了。一位学习艺术史的英国学生告诉记者,他此前对中国并不熟悉,对政治也毫无兴趣,但是看了这部纪录片后,他认为中国人是一个很坚韧的民族,他还准备抽时间研究一下节目中提到的中印战争。
    BBC报道中涉及的中国人也大多是中国近几年的风云人物,比如凤凰卫视的节目主持人、被BBC称为“中国奥普拉·温弗莉”的陈鲁豫、前微软(中国)总裁唐骏、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和英国观众最熟悉的中国人之一、动作影星李连杰等。当然,在BBC最受瞩目的压轴大戏——在上海录制的“Question Time(《问与答》)”中,请到的嘉宾几乎都是最有资格在有关议题上发言的人物:末代港督彭定康、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和经常在英国报章上攻击中国政府的英国专栏作家伊莎贝拉·希尔顿。
    “Question Time”“很震撼”
    “Question Time”之所以尤为引人注目,因为它是第一个在中国现场讨论敏感政治问题的外国节目。“Question Time”是BBC的一档老牌电视政论节目,多年来拥有一批铁杆拥趸。主持人大卫·丁布比说,“这是一次突破,我从来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能和知名的中国政府批评者们在中国录制节目。”
    从英国当地观众的评价来看,中国政府允许“Question Time”在中国录制无疑是明智之举,一改自己在保守的英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伦敦的埃德蒙就说:“观看在上海的Question Time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奇妙的经历……我非常高兴地看到现场讨论了一些诸如集会权、抗议权和参加贸易联盟这样的重要问题。这个节目如此震撼,因为我没有想到中国会允许这样的公开讨论出现,而且在现场对政府表示不满的中国观众也不会被抓起来或者遇到其他麻烦。”苏格兰的哈维·埃利奥特表示,他曾经因公到过中国几次,因此对这个国家有一定感情和了解“令人兴奋的是,中国政府批准并且积极参与了这个节目,我个人赞赏他们的付出与宽容。”
    节目中嘉宾和观众的积极表现也让人印象深刻,当天讨论的题目包括计划生育、香港政局、反分裂法、独生子女、人权和中国的经济发展。现场观众的爱国心表现得非常突出,当一位观众说她父亲是乡下学校的一位教师,十年前下岗,没有得到补助,另一位非常年轻的女孩立刻反驳说,不要老是说十年前,要朝前看,现在中国教师的待遇已经提高了。嘉宾彭定康说,“我非常惊讶,上海的观众能这样活跃。他们表达清晰且尖锐。”来自英国汉普郡的约翰·伊登说:“节目中体现出来的尊严对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种启发。”简·菲利普说,“看到中国人尊重对手,当听到明显不同于他们理念的意见时也不插嘴或者摇头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我们英国人有时候更应该向这些人学习。”
    地铁里的中文广告
    英国当地不少华人在3月7日到12日都按照BBC的时间表按时观看“中国周”的节目,并且还将其推荐给身边的英国朋友,希望他们可以从中了解相对比较“原汁原味”的中国,不要总是停留在道听途说的偏见中。从目前观众在BBC网站上的留言和记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英国人确实借此增加了对中国的认识。
    一个英国学生迈克3月15日很高兴地告诉记者:“我这周陆续看了有关中国的这些报道,我觉得这是BBC的一个好点子,我认为,中国在我的有生之年只会越来越重要,不说大公司都瞄准了中国市场,我身边的中国人也越来越多了,所以我想什么时候也亲自去中国看一看。”另外一个英国朋友说“我以前觉得中国人和英国人很不一样,但现在看了节目之后我才发现,如何理解这两个国家人民的异同比我想像的要复杂多了,我们以前把中国看得太简单了。”
    BBC的工作人员曾经表示,中国的迅速变化和不断开放让人们越来越关注她对世界的影响,是这次“中国周”开办的根本原因。事实上,英国人对中国的热情虽远不及法国人,但也在累积。前一段时间记者去伦敦,在地铁里赫然看到“敢不敢玩?”四个大字,看来看去,都是标准的中国字,不掺杂一个英文单词。那是一个除汗剂的广告海报。</P>
<P>
BBC举办中国时政辩论 英国观众观后直呼兴奋

邓永铿、龙永图、彭定康、大卫·丁布比、刘建超、伊莎贝尔·希尔顿(从左至右)
</P>
<P>    3月10日晚,来自中英两国的嘉宾和180名观众聚集在上海电视台的演播室,就中国的经济发展、人权和《反分裂国家法》等热点问题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辩论的组织者是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名牌时政节目“问与答(Question Time)”,这也是该节目开播26年来首次将辩论场设在中国。



<P>    费尽心思挑选嘉宾和观众



<P>    说起这次辩论,不能不提到BBC正在进行的“中国周”专题报道活动。据中国驻英国使馆相关人士介绍,为了全面报道中国的发展和变化,以及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影响,BBC早在去年10月就开始筹划“中国周”系列报道,并多次派高层官员来华沟通。3月7日,BBC“中国周”专题报道正式开播,这是BBC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国家进行如此规模的系列报道。这次上海版的“问与答”则是专题报道中的重中之重。在此之前,该节目仅在中东、澳大利亚和美国进行过海外制作。



<P>    “问与答”在英国拥有四五百万观众,被称为英国人的“公共议事厅”。为确保节目中能听到不同声音,工作人员在选择嘉宾和观众方面从不含糊。“问与答”的嘉宾大多是政界、商界、媒体的知名人物,且来自不同背景,代表不同观点。



<P>    在决定将辩论场搬到中国前,BBC曾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给中国外交部发了申请,没想到中方很快答应。应BBC邀请,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刘建超和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参加讨论。为保证节目观点的鲜明性,英方邀请了两名曾批评过中国政策的英国专家:牛津大学校长、末任港督彭定康和英国专栏作家伊莎贝尔·希尔顿。还有一位嘉宾是香港“上海滩”品牌的创办人邓永锵。



<P>    现场的180位观众中,大部分是上海人,还有部分在沪外国人。据说,为了确保到场观众既关心时政,又来自不同的社会领域,还得具备相当高的英语水平,BBC工作人员事先花了好几个星期,专门上街通过面谈精心挑选。



<P>    港台问题备受关注



<P>    蓝色背景板、弧形长桌和一个大大的“?”号,构成了“问与答”中国辩论会的录制现场。主持人和5名嘉宾围桌而坐,就观众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



<P>    按照“问与答”的操作惯例,所有讨论话题都由观众事先提出,并经工作人员挑选出来。此外,整个辩论全部用英语进行。



<P>    辩论刚开始,一位中国青年就提出了尖锐问题:香港应该什么时候进行直选。龙永图说,香港的民主进程应该以维护香港人的福祉和社会稳定为前提。话音未落,坐在他身旁的彭定康就表示,香港应该尽快进行直选。对于末任港督的话,刘建超明确指出,香港人民是充满智慧的,我们支持他们追求民主的愿望。香港的民主进程应该按照《基本法》的规定,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以利于香港的繁荣与稳定。龙永图进一步说,普选并不等于民主,美国普选的投票率有时低于50%,说明他们的民主也有问题。美国式的民主不一定适合所有国家和地区,各国人民都有探索自己民主模式的权力和自由。
</P>辩论中最受人关注的是中国的《反分裂国家法》。有观众问,该法案是否有利于促进和平?对此,刘建超说,《反分裂国家法》的立法宗旨是为了在法律框架内解决台湾问题,旨在遏制“台独”,实现国家和平统一,维护台海的和平和稳定。英国女作家伊莎贝尔却说,台湾问题应该由台湾人自己去决定。中国收回台湾能得到什么?!邓永锵也附和道:中国从没有管理过台湾,台湾是由荷兰人于17世纪发现的。刘建超严厉反驳道,实现祖国统一,中国人民得到的是我们所珍视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早在1700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开始在开发台湾。台湾是中国的台湾,台湾问题应该由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13亿中国人决定。龙永图接着说,《反分裂国家法》为“台独”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划出了底线,在他们越过底线之前,我们当然会尽全力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当有人对一个中国原则表示质疑时,彭定康指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这一点毋庸置疑。



<P>    中国发展对所有人都有好处



<P>    中国的人权问题也是辩论关注的焦点。对此,彭定康首先承认,近年来,中国的人权状况确实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同时中国也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他还说,人权问题不应该被当成足球在政府之间踢来踢去,任何政府在批评别人的同时,也应该进行自我批评。龙永图说,人权问题让他联想到了世贸谈判,各国之间不应互相指责对方的贸易保护主义,关键是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标准。当谈到一些国家对中国人权现状的无端指责时,一位文弱的女士“夺”过话筒说:“如果中国的人权状况真的那么糟糕,中国人怎么可能创造出这些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



<P>    中国能否在未来二三十年内超过美国?彭定康乐观地说,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强国,工业革命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30%。根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会再次发展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他还强调,中国的经济发展对我们所有人都有好处。这时,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P>    短短1个小时的讨论结束时,观众仍然意犹未尽。但无论如何,正如主持人所说:“跟对中国持不同观点的人士在中国制作这样的节目,本身就是一个突破。”



<P>    节目结束后,龙永图有点“懊恼”地对记者说:“我本来事先准备了一堆经济问题,结果一个没问到。看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得到公认,现在大家更关心的是中国的社会进步。”他强调,来参加这个节目,就是为了表示中国人的自信:我们敢于面对全世界观众,敢于面对自己的问题。刘建超则告诉记者,“参加这样一个节目,我们5个人平等对话,与观众积极交流,使西方观众听到了中国的声音,对他们了解中国很有好处。”他还说,中国社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信,我们愿意在全面、客观、坦诚的基础上,与西方媒体进行这样的交流。



<P>    英国观众反响热烈



<P>    上海辩论会在BBC电视台播出后,立刻引起了英国观众的强烈反响。实际上,在这个节目确定要播放前的半个月,BBC就在其网站上登出了预告,认为能在上海制作这期政论节目是一个“突破”。辩论会开始后,记者随便拨通了几个朋友的电话,通知他们收看这个有关中国的节目。没想到,他们比记者还积极,早早地就打开电视等着看了。



<P>    第二天,记者又收到了很多英国朋友发来的电子邮件,其中,他们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兴奋”。一个名叫罗宾·布罗兹洛的人在邮件中说:“看到‘问与答’去了中国,真令人兴奋。这个节目肯定可以增进中英两国人的了解和友谊。”一个英国朋友也在信中说:“真是太令人兴奋了。我认为中国人在讨论中占了上风,而且中国观众的英语太棒了。”亚历克斯·唐纳说:“中国两位嘉宾的反应既清晰又深思熟虑、善于讲道理。而且中国人在人权、民主议题上展示了极大的包容,但在台湾问题上毫不妥协。我女儿看了这个节目后,表示希望能到中国去工作。”



<P>    在BBC网站上,记者看到英国各地的许多观众在收看节目后对相关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他们的话中可以看出,一方面,一些英国观众通过这次节目对中国的形象有了新的认识;另一方面,对于台湾、香港等问题,一些观众还是不容易理解中国政府的立场。但重要的是,随着经济实力上升,中国正在逐渐树立起自信和开放的形象,这使越来越多的英国人更加关注中国各方面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问与答”的辩论中,中国是真正的赢家。</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3-23 0:12:47编辑过]
<P>好啊,让世界全面了解中国是件好事。</P><P>国家也应该加大自己的宣传,特别是在美国,要成立议会游说团给中国代言</P>
这样的交流越多越好!
<P>西方对中国进行了50多年的新闻封,现在仍在继续</P><P>这就是普通西方民众偶尔看到有关中国的真实报道后,感到惊讶和兴奋的原因</P><P>说白了不是我们封闭,而是他们封杀我们</P>
前年的中法文化年活动,也曾经起到了类似的效果.我们还应该继续这样的宣传活动,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不知道固执的德国淫啥时候开窍~
<P>问题是中国的电视台还看不到这样的节目。</P><P>换句话说,这种开放灵活的态度是真的用来解决中国的问题,还是用来给外国人看的?</P>
外松内紧!
这是我国的对外公关啊
想起2000年前,我在英国的一段日子,无比郁闷。BBC极少有中国的消息,即使有,多半是负面的,国庆50年大阅兵,BBC也只给2秒的镜头。TNND!很为我们的进步高兴。
give them some colur look look!
<B>以下是引用<I>山水成</I>在2005-3-23 1:05:00的发言:</B>
这样的交流越多越好!


[em10]
平等交流绝对是好事情![em01]
这种事情应该多点
<B>以下是引用<I>levins</I>在2005-3-23 1:37:00的发言:</B>

<P>西方对中国进行了50多年的新闻封,现在仍在继续</P>
<P>这就是普通西方民众偶尔看到有关中国的真实报道后,感到惊讶和兴奋的原因</P>
<P>说白了不是我们封闭,而是他们封杀我们</P>

<P>犀利</P>[em17][em17][em17]
一个非常好的开端
了解总是好的
<P>呵呵</P><P>真正走出了啊</P>
我们应该更多地宣传自己,让全世界认识中国!!!
交流是双方,不应单方面,我们中国人可能比英国人还缺少这东西。
在西方世界我们缺乏话语权!
<B>以下是引用<I>一怒</I>在2005-3-23 12:43:00的发言:</B>
外松内紧!

<P>瞎说。
<P>再说,党中央第一个砍你的头!</P>
这个节目好,关键是政府对这个节目的包容值得称赞。
很好的开始,让中西方更多的了解,比相互攻击强。
<P>ha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