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才厚为王喜斌专著《从这里走向战场》作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15:08
徐才厚为王喜斌专著《从这里走向战场》作序

2013年04月28日  来源:中国军网 


  编者按: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徐才厚上将为国防大学校长王喜斌上将专著《从这里走向战场》作序并给予高度赞扬。
  今天中国军网发表国防大学李升泉少将撰写的评论文章,对徐才厚《序言》及该书作进一步解读。
  这是一本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徐才厚上将作序、国防大学校长王喜斌上将撰写的专著。读这部著作,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它对实现习主席提出的“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强军目标的深入思考,对实现“强国梦”和“强军梦”相互关系的权威解读,对我军战争准备面临的主要问题的理性沉思,对战争与和平辩证法的当代性揭示等问题,都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思想深度和认识意义。
   “ 强军之道,人才为本”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知识、科技在推动人类社会前进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的素质、人的因素对促进事物发展的作用也加大。因此,当今社会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类社会的一切竞争中,最为惨烈的竞争是战场的竞争,军事人才作为军事力量构成的重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徐才厚上将在《序言》中指出的:“强军之道,人才为本。”古人云:“一年一树者,谷也;十年一树者,木也;百年一树者,人也。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说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不易。而军事人才,尤其是高级军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时间和实践,需要过程和周期。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不仅关系当前,更关系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未来。
  对于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来说,国家对军费的投入逐年都在增加。但军队的现代化和战斗力的根本提升,不仅需要经费的投入,更需要人才去推动,需要名实相符的高级军事人才。人才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级军事人才是这一战略资源的核心。由于军事人才成长的有条件性和特殊性,基本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因此加强培养对军事人才的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走向战场》对此进行了集中阐述。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因此学校要成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同时应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形成人才培养的大格局,建设起一支我军的高素质人才方阵,切实使我们这支人民军队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军事斗争中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在这一系列的论述背后,是《走向战场》作者对军事人才的急切呼唤。
   “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不断拓展,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关键时期”
  南北朝时期的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写道:“闻鼙鼓而思良将。”当然,到需要军事人才的时候才想起来,这肯定是会误事的。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会挨打,这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赢得战争的胜利,只是军人社会价值的一种非常形态,而对和平的赢得,才是军人为社会创造的最大效益之所在。因此,作为军人,必须时刻准备战争,必须时刻为着战争准备。
  徐才厚上将在序言中指出,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不断拓展,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今天,战争样式出现了新的情况:开战即决战,发现即摧毁,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意志的表达方式。与此相联系,国家之间的对抗也正在出现新的情况:准备战争与进行战争的作用和意义不断趋同,达成战争的目的,有时很可能通过战争准备过程所产生的威慑作用得以实现。以时刻能战的姿态和实力赢得不战的成果。这些,对军事斗争准备和军事人才的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前所未有。
  当前,亚太的局势变得比此前更加复杂。一场多边的军备竞赛或者说战争准备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我国军事力量和军事斗争准备面临巨大挑战,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军事人才培养的挑战。人才的培养必须走在战争的前面,否则我们就无法赢得战争,更无法赢得和平。在不打仗的情况下培养军事人才,与打仗情况下培养军事人才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走向战场》一书,可以说重点就是对这种特点和规律的探索揭示。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培养本身就是战场,每一个担负培养军事人才的人,每一个接受这种培养的人,都必须在思想上擂响不息的战争鼙鼓,着眼未来战争的需要去培养指挥人才,着眼未来真实的战争去学习战争的运筹、决策和指挥。
    “以理性的思考把握军事教育转型脉搏”
  不打仗的条件下,怎样培养高级军事人才?怎样形成见微知著的军事视野?怎样锤炼超出具体战争的战略思维?《走向战场》一书给我们揭示了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路,那就是把“问题研究”作为教学内容,用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来牵引高级军事人才的培养。
  问题是时代前行的步幅与我们所处现实之间碰撞发出的声声回响。要洞悉和了解时代的特点,要触摸和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就必须找准时代提出的问题,在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中得到思想的升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今天的世界上,政治斗争的形式、利益获得的方式、战争的形态和样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军事斗争而言,作为战争主体的人,在战争中的作用更加复杂,人的决定因素不仅体现在战争中,也体现在战场之外,甚至军人和非军人的界限在某些领域也在日渐模糊,军民融合将在更高层次、更深的意义上实现;国家疆域的内涵也在发生改变,土地的内涵已不是现代国家疆域的唯一表达,利益疆域成为思考国家疆域的一部分,战争对国家疆域的维护也有着新的要求;军事力量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更加融为一体,一个国家经济力量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是军事力量建设的条件和后盾,而且越来越多的本身就是军事力量建设,因此国家的发展战略与国家的军事战略的一致性更加突出等等。
  这就要求认识战争理解军事要有新的视角、新的思考。在高级军事人才的培养上,起码要强调三点:一是切实在思想上把“中国梦”与“强军梦”结合起来,把“强军梦”的实现寓于“强国梦”之中。并以此来凝聚共识、理想和信念。二是切实弄清这个时代的变与不变,找准军队建设的历史方位和军人的历史责任。三是在我军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必须认真研究如何使军事人才的培养更符合现代条件下战争的需要,进一步与军队建设实际相结合,实现高级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部队建设训练的良性互动,以真正发挥人才的作用。
   “大力提高院校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古往今来,一切战争对抗,都是高强度的智力对抗,顶级层面的智慧较量。从新的时代条件、战争样式的新变化新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新的情况,就是大国之间的对抗正在演变成为一种态势的营造,一种道义的争取,一种威势的形成。这就是军事软实力,是军事竞争中智慧的竞争。这对于高级军事人才的培养,塑造智慧的军事大脑,具有贯穿性作用。在高级军事人才的素质构成中,没有什么比智慧更重要。在《走向战场》一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培养高级军事人才的军事智慧,增强军事软实力,笼罩和涵盖全书,湿漉漉地渗透了它的全部内容和论述。
  中国传统军事智慧讲究的“谋道用术”“设势造局”“取经衡权”,实际上就是两个层面的东西:一个是道义层面、规律层面、战略层面,是谓“道”“势”“经”;另一个是具体层面、操作层面、战术层面,谓“术”“局”“权”。道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莫测高深的概念,是哲学层面的智慧,是中国智慧的顶端。所谓谋道取势,我想就是在对事物主要矛盾正确认识、对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促使事物朝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而术,则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方法。道和术的关系,是主和从、本和末、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我们日常生活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具体问题,这构成了人们生存的常态。但作为一个高级军事指挥员或军事斗争的运筹者和设计者,必须要有道的支撑和依恃。如果没有大目标、大思路、大局面,就不会有经纬之才、经略之道、经营之术。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具体应对思维,运用中国智慧,以创造历史的追求和情怀,从更高的层面上认清世界军事发展的大道,谋取大国之势,这应作为我们高级军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着力点。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3/04-28/4775770.shtml徐才厚为王喜斌专著《从这里走向战场》作序

2013年04月28日  来源:中国军网 


  编者按: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徐才厚上将为国防大学校长王喜斌上将专著《从这里走向战场》作序并给予高度赞扬。
  今天中国军网发表国防大学李升泉少将撰写的评论文章,对徐才厚《序言》及该书作进一步解读。
  这是一本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徐才厚上将作序、国防大学校长王喜斌上将撰写的专著。读这部著作,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它对实现习主席提出的“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强军目标的深入思考,对实现“强国梦”和“强军梦”相互关系的权威解读,对我军战争准备面临的主要问题的理性沉思,对战争与和平辩证法的当代性揭示等问题,都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思想深度和认识意义。
   “ 强军之道,人才为本”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知识、科技在推动人类社会前进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的素质、人的因素对促进事物发展的作用也加大。因此,当今社会一切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类社会的一切竞争中,最为惨烈的竞争是战场的竞争,军事人才作为军事力量构成的重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正如徐才厚上将在《序言》中指出的:“强军之道,人才为本。”古人云:“一年一树者,谷也;十年一树者,木也;百年一树者,人也。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说的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与不易。而军事人才,尤其是高级军事人才的培养,更需要时间和实践,需要过程和周期。重视军事人才的培养不仅关系当前,更关系民族和国家发展的未来。
  对于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来说,国家对军费的投入逐年都在增加。但军队的现代化和战斗力的根本提升,不仅需要经费的投入,更需要人才去推动,需要名实相符的高级军事人才。人才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战略资源,高级军事人才是这一战略资源的核心。由于军事人才成长的有条件性和特殊性,基本不可能自发地产生,因此加强培养对军事人才的成长具有决定性意义。《走向战场》对此进行了集中阐述。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因此学校要成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同时应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形成人才培养的大格局,建设起一支我军的高素质人才方阵,切实使我们这支人民军队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军事斗争中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在这一系列的论述背后,是《走向战场》作者对军事人才的急切呼唤。
   “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不断拓展,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关键时期”
  南北朝时期的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写道:“闻鼙鼓而思良将。”当然,到需要军事人才的时候才想起来,这肯定是会误事的。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会挨打,这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赢得战争的胜利,只是军人社会价值的一种非常形态,而对和平的赢得,才是军人为社会创造的最大效益之所在。因此,作为军人,必须时刻准备战争,必须时刻为着战争准备。
  徐才厚上将在序言中指出,我国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不断拓展,国防和军队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今天,战争样式出现了新的情况:开战即决战,发现即摧毁,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意志的表达方式。与此相联系,国家之间的对抗也正在出现新的情况:准备战争与进行战争的作用和意义不断趋同,达成战争的目的,有时很可能通过战争准备过程所产生的威慑作用得以实现。以时刻能战的姿态和实力赢得不战的成果。这些,对军事斗争准备和军事人才的培养提出的要求是前所未有。
  当前,亚太的局势变得比此前更加复杂。一场多边的军备竞赛或者说战争准备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我国军事力量和军事斗争准备面临巨大挑战,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军事人才培养的挑战。人才的培养必须走在战争的前面,否则我们就无法赢得战争,更无法赢得和平。在不打仗的情况下培养军事人才,与打仗情况下培养军事人才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规律。《走向战场》一书,可以说重点就是对这种特点和规律的探索揭示。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培养本身就是战场,每一个担负培养军事人才的人,每一个接受这种培养的人,都必须在思想上擂响不息的战争鼙鼓,着眼未来战争的需要去培养指挥人才,着眼未来真实的战争去学习战争的运筹、决策和指挥。
    “以理性的思考把握军事教育转型脉搏”
  不打仗的条件下,怎样培养高级军事人才?怎样形成见微知著的军事视野?怎样锤炼超出具体战争的战略思维?《走向战场》一书给我们揭示了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路,那就是把“问题研究”作为教学内容,用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来牵引高级军事人才的培养。
  问题是时代前行的步幅与我们所处现实之间碰撞发出的声声回响。要洞悉和了解时代的特点,要触摸和把握时代跳动的脉搏,就必须找准时代提出的问题,在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中得到思想的升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今天的世界上,政治斗争的形式、利益获得的方式、战争的形态和样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就军事斗争而言,作为战争主体的人,在战争中的作用更加复杂,人的决定因素不仅体现在战争中,也体现在战场之外,甚至军人和非军人的界限在某些领域也在日渐模糊,军民融合将在更高层次、更深的意义上实现;国家疆域的内涵也在发生改变,土地的内涵已不是现代国家疆域的唯一表达,利益疆域成为思考国家疆域的一部分,战争对国家疆域的维护也有着新的要求;军事力量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更加融为一体,一个国家经济力量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是军事力量建设的条件和后盾,而且越来越多的本身就是军事力量建设,因此国家的发展战略与国家的军事战略的一致性更加突出等等。
  这就要求认识战争理解军事要有新的视角、新的思考。在高级军事人才的培养上,起码要强调三点:一是切实在思想上把“中国梦”与“强军梦”结合起来,把“强军梦”的实现寓于“强国梦”之中。并以此来凝聚共识、理想和信念。二是切实弄清这个时代的变与不变,找准军队建设的历史方位和军人的历史责任。三是在我军人才培养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必须认真研究如何使军事人才的培养更符合现代条件下战争的需要,进一步与军队建设实际相结合,实现高级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部队建设训练的良性互动,以真正发挥人才的作用。
   “大力提高院校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古往今来,一切战争对抗,都是高强度的智力对抗,顶级层面的智慧较量。从新的时代条件、战争样式的新变化新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新的情况,就是大国之间的对抗正在演变成为一种态势的营造,一种道义的争取,一种威势的形成。这就是军事软实力,是军事竞争中智慧的竞争。这对于高级军事人才的培养,塑造智慧的军事大脑,具有贯穿性作用。在高级军事人才的素质构成中,没有什么比智慧更重要。在《走向战场》一书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培养高级军事人才的军事智慧,增强军事软实力,笼罩和涵盖全书,湿漉漉地渗透了它的全部内容和论述。
  中国传统军事智慧讲究的“谋道用术”“设势造局”“取经衡权”,实际上就是两个层面的东西:一个是道义层面、规律层面、战略层面,是谓“道”“势”“经”;另一个是具体层面、操作层面、战术层面,谓“术”“局”“权”。道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莫测高深的概念,是哲学层面的智慧,是中国智慧的顶端。所谓谋道取势,我想就是在对事物主要矛盾正确认识、对发展趋势准确把握的基础上,促使事物朝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而术,则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方法。道和术的关系,是主和从、本和末、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我们日常生活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的具体问题,这构成了人们生存的常态。但作为一个高级军事指挥员或军事斗争的运筹者和设计者,必须要有道的支撑和依恃。如果没有大目标、大思路、大局面,就不会有经纬之才、经略之道、经营之术。跳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具体应对思维,运用中国智慧,以创造历史的追求和情怀,从更高的层面上认清世界军事发展的大道,谋取大国之势,这应作为我们高级军事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根本着力点。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3/04-28/4775770.shtml


看来 以前的都是谣言了

看来 以前的都是谣言了
看来 以前的都是谣言了
看来  以前的都是谣言了。。
坐等封贴,锁前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