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框到起落架 歼十战机的研制过程细节实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34:34
作为国家重点型号工程的歼10飞机,是航空人用心血和生命铸就的一座丰碑。历经20年艰苦的研制,中航工业成飞人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形成了“铸国防利剑,扬中华国威”的型号文化,铸就了“超常的自主创新,超常的严谨求实,超常的协同攻坚,超常的拼搏奉献”的歼10精神。

如今,歼10飞机研制生产中的故事已成为成飞员工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最特别的三个故事,已经浓缩成成飞展厅的沙画,吸引着参观者们驻足。泛黄的画面一帧一帧从眼前翻过,歼10飞机研制中的欢喜悲忧也一幕幕展开。

攻克“亚洲第一框”

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航空制造业的发达程度,非常重要的一条是看该国数控加工水平的高低。

过去的飞机框由几十个零件甚至上百个零件装配而成。而歼10飞机的整体框却是用一个毛坯、一个程序,毛坯去除率高达97.3%,外廓尺寸大、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被人称之为“亚洲第一框”。歼10飞机副总工程师许德的一番话,实实在在地道出了数控加工在歼10飞机研制中面临的空前挑战:“生产这个框,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框光是毛坯就上万美元,采用的完全都是新技术。加工这个框的软件选择也很棘手,用新软件编程没把握。即使编出来,机床匹配的后置软件是否好用也是个问题。特别是双面加工,我们没有国外先进的真空夹具来固定,只能靠自己摸索。”

成飞也曾派人出国寻找合作厂家。在寻求国外支持的道路上屡屡碰壁后,成飞人决定背水一战,用现有的技术和经验尝试生产歼10整体框。那段时间,技术人员顶着巨大的压力迎接挑战。数控加工中心的程编员们一边要在计算机房里编制程序,一边又要把程序拿到办公室校对,还要在数控机床上和工人师傅一道进行试切加工,最后把出现问题的数据拿到机房去研究。全靠技术员们在实践中边干边摸索。凭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历时三个多月,歼10飞机参研人员终于攻克了程编设计、数控加工难关。生产工人三班倒,工艺人员昼夜随班现场跟产指导,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终于诞生了引以自豪的“亚洲第一框”。

成飞展厅里,散发着冷冷金属光泽的“亚洲第一框”成为一个亮点。这个竖立在展墙上的歼10飞机铝合金“骨骼”,诉说着参研人员的拼搏奉献。

“抢下”前起落架

歼10飞机起落架采用了先进的高强度钢整体结构,要求高、难度大,在歼10飞机试制中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本来,起落架的研制和成飞无缘。成飞原起落架厂的领导还记得那令人沮丧的情景。那天他们得到消息,歼10飞机的起落架生产划归给兄弟单位。一个生产起落架的专业分厂,没有起落架干,今后靠什么生存呀?

心情极不平静的他们赶快召开了干部会,大家一致认为:如果不能在歼10飞机的研制生产中占有一席之地,将错失自身的发展机遇,对从事起落架生产的干部职工来说,也将是终身遗憾。而且从经济角度讲,歼10飞机的起落架靠从外厂购买,成本将增加很多。“不行,我们一定要干歼10飞机起落架。”他们将意见以“紧急信息”的方式向上级领导层反映,并快速制定参与歼10起落架研制的可行性方案,主动请缨,参与竞争。

在歼10飞机研制专题会上,成飞原起落架厂的领导立下了“军令状”:我们有能力干好歼10飞机起落架。经过多方努力,上级把歼10飞机前起落架研制生产的任务交给了成飞。干部职工很清楚,争回来的是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斯利剑”,风险和责任巨大。历经500多个日日夜夜,成飞参研人员屡败屡战,永不言弃,终于,歼10飞机研制战线上的第一个大部件——前起落架,成功提前交付。这是歼10飞机研制中第一个报捷的项目。

“三滴油”和“三秒钟”

离歼10飞机原定的首飞时间只剩短短十几个小时了,一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中进行。

“那是什么?“正在紧张工作的年轻机械员张凤贵突然发现,在发动机试车喷口转换的瞬间,滴下了不易被人察觉的三滴油。照常规漏油应该是不停地渗漏。是不是自己看花了眼?张凤贵揉了揉眼睛,立即报告指挥部。

情况紧急,大队迅速组织力量开车验证。一滴,两滴,三滴,漏油真切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大家惊呆了。漏油的存在,使得歼10飞机首飞不能按原计划进行。但张凤贵却用他们的“火眼金睛”,用整个团队的严谨务实,换来了型号飞机的万无一失。若不是及时发现漏油现象,一旦飞机上天,后果不堪设想。

排故工作立即展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汗珠一点一滴地滑落。从下午到黄昏,从黄昏到深夜,张凤贵和同伴们一起,把发动机拆了又装,装了又拆。

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动机管路系统,要准确查找漏油点绝非易事。他们在现场采用内窥镜反复查找,一天下来都无法找到漏油点,大家都十分焦急。有领导提议在漏油区涂滑石粉,这一招果然有效,漏油区被锁定在了一个范围内,但该区域接头众多,可分辨性极差,局面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他们已顾不上连轴工作的疲惫和开车检测的嘈杂,一心找到漏油点。

在认真仔细逐点检测分析并缩小检测范围后,他们终于在一次发动机开车过程中,通过视频内窥系统将瞬间的漏油过程捕捉并记录了下来,漏油点找到了!

短短的三秒钟的漏油,决定一次重大的成败。成飞人不放弃“三滴油”和“三秒钟”,终于将歼10送上天空。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3_04/16/24271386_0.shtml作为国家重点型号工程的歼10飞机,是航空人用心血和生命铸就的一座丰碑。历经20年艰苦的研制,中航工业成飞人艰苦奋斗,自主创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形成了“铸国防利剑,扬中华国威”的型号文化,铸就了“超常的自主创新,超常的严谨求实,超常的协同攻坚,超常的拼搏奉献”的歼10精神。

如今,歼10飞机研制生产中的故事已成为成飞员工们耳熟能详的经典,最特别的三个故事,已经浓缩成成飞展厅的沙画,吸引着参观者们驻足。泛黄的画面一帧一帧从眼前翻过,歼10飞机研制中的欢喜悲忧也一幕幕展开。

攻克“亚洲第一框”

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航空制造业的发达程度,非常重要的一条是看该国数控加工水平的高低。

过去的飞机框由几十个零件甚至上百个零件装配而成。而歼10飞机的整体框却是用一个毛坯、一个程序,毛坯去除率高达97.3%,外廓尺寸大、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被人称之为“亚洲第一框”。歼10飞机副总工程师许德的一番话,实实在在地道出了数控加工在歼10飞机研制中面临的空前挑战:“生产这个框,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框光是毛坯就上万美元,采用的完全都是新技术。加工这个框的软件选择也很棘手,用新软件编程没把握。即使编出来,机床匹配的后置软件是否好用也是个问题。特别是双面加工,我们没有国外先进的真空夹具来固定,只能靠自己摸索。”

成飞也曾派人出国寻找合作厂家。在寻求国外支持的道路上屡屡碰壁后,成飞人决定背水一战,用现有的技术和经验尝试生产歼10整体框。那段时间,技术人员顶着巨大的压力迎接挑战。数控加工中心的程编员们一边要在计算机房里编制程序,一边又要把程序拿到办公室校对,还要在数控机床上和工人师傅一道进行试切加工,最后把出现问题的数据拿到机房去研究。全靠技术员们在实践中边干边摸索。凭着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历时三个多月,歼10飞机参研人员终于攻克了程编设计、数控加工难关。生产工人三班倒,工艺人员昼夜随班现场跟产指导,有关部门紧密配合,终于诞生了引以自豪的“亚洲第一框”。

成飞展厅里,散发着冷冷金属光泽的“亚洲第一框”成为一个亮点。这个竖立在展墙上的歼10飞机铝合金“骨骼”,诉说着参研人员的拼搏奉献。

“抢下”前起落架

歼10飞机起落架采用了先进的高强度钢整体结构,要求高、难度大,在歼10飞机试制中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本来,起落架的研制和成飞无缘。成飞原起落架厂的领导还记得那令人沮丧的情景。那天他们得到消息,歼10飞机的起落架生产划归给兄弟单位。一个生产起落架的专业分厂,没有起落架干,今后靠什么生存呀?

心情极不平静的他们赶快召开了干部会,大家一致认为:如果不能在歼10飞机的研制生产中占有一席之地,将错失自身的发展机遇,对从事起落架生产的干部职工来说,也将是终身遗憾。而且从经济角度讲,歼10飞机的起落架靠从外厂购买,成本将增加很多。“不行,我们一定要干歼10飞机起落架。”他们将意见以“紧急信息”的方式向上级领导层反映,并快速制定参与歼10起落架研制的可行性方案,主动请缨,参与竞争。

在歼10飞机研制专题会上,成飞原起落架厂的领导立下了“军令状”:我们有能力干好歼10飞机起落架。经过多方努力,上级把歼10飞机前起落架研制生产的任务交给了成飞。干部职工很清楚,争回来的是一把悬在头上的“达摩克斯利剑”,风险和责任巨大。历经500多个日日夜夜,成飞参研人员屡败屡战,永不言弃,终于,歼10飞机研制战线上的第一个大部件——前起落架,成功提前交付。这是歼10飞机研制中第一个报捷的项目。

“三滴油”和“三秒钟”

离歼10飞机原定的首飞时间只剩短短十几个小时了,一切工作都在有条不紊中进行。

“那是什么?“正在紧张工作的年轻机械员张凤贵突然发现,在发动机试车喷口转换的瞬间,滴下了不易被人察觉的三滴油。照常规漏油应该是不停地渗漏。是不是自己看花了眼?张凤贵揉了揉眼睛,立即报告指挥部。

情况紧急,大队迅速组织力量开车验证。一滴,两滴,三滴,漏油真切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大家惊呆了。漏油的存在,使得歼10飞机首飞不能按原计划进行。但张凤贵却用他们的“火眼金睛”,用整个团队的严谨务实,换来了型号飞机的万无一失。若不是及时发现漏油现象,一旦飞机上天,后果不堪设想。

排故工作立即展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汗珠一点一滴地滑落。从下午到黄昏,从黄昏到深夜,张凤贵和同伴们一起,把发动机拆了又装,装了又拆。

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动机管路系统,要准确查找漏油点绝非易事。他们在现场采用内窥镜反复查找,一天下来都无法找到漏油点,大家都十分焦急。有领导提议在漏油区涂滑石粉,这一招果然有效,漏油区被锁定在了一个范围内,但该区域接头众多,可分辨性极差,局面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他们已顾不上连轴工作的疲惫和开车检测的嘈杂,一心找到漏油点。

在认真仔细逐点检测分析并缩小检测范围后,他们终于在一次发动机开车过程中,通过视频内窥系统将瞬间的漏油过程捕捉并记录了下来,漏油点找到了!

短短的三秒钟的漏油,决定一次重大的成败。成飞人不放弃“三滴油”和“三秒钟”,终于将歼10送上天空。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3_04/16/24271386_0.shtml
这个框光是毛坯就上万美元
历经500多个日日夜夜,成飞参研人员屡败屡战,永不言弃,终于,歼10飞机研制战线上的第一个大部件——前起落架,成功提前交付。
写滴不错
歼10飞机的整体框却是用一个毛坯、一个程序,毛坯去除率高达97.3%,外廓尺寸大、结构复杂、精度要求高……
不知道黑丝是不是还这样……
现在可以升级工艺改用3D打印了吧  ??
润物细无声 发表于 2013-4-16 14:45
这个框光是毛坯就上万美元
是说毛胚是进口的吗?
航空报国真是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