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湾空战反思录--F15的APG-63到底有没有一些人吹得那么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25:29


先看看某些人的说法

苏联的防空军的手册对APG-63的性能评价是对RCS=3m^2的目标的截获距离是80km.然后APG-63在做PSP之前的能力是对RCS=2-3m^2的目标的截获距离是接近200km.
101000gz7y7fdey9aqsd1e.jpg



乖乖,这能力太牛皮了,200公里截获2-3m^2的目标,同期的AWG-9也不敢这么吹呀,当年伊朗在F-15与F-14之间选择后者就是因为AWG-9相比于APG-63具有更好的探测能力,这一点美国佬历来也是承认的


AN/AWG-9雷达源自F-111B计划中的远程雷达,其主要参数如下:雷达天线口径9140毫米,平板缝隙阵列形式,峰值功率8-10千瓦,采用PD+MP+CW工作体制。雷达的体积为0.97立方米,全重599千克。扫描范围为:最大方位范围正负65度;最大高低范围8行。在此主要介绍其工作模式。AWG-9 的工作模式有七种,依次为:脉冲多普勒搜索方式(PDS),在此方式下对RCS为5平方米的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为213千米,其扫描范围为上下10度、20度、40度或65度;边测距边搜 索方式(RWS),采用大角度搜索,探测距离为167千米,并可在显示器上显示目标的方位,相对高度,距离以及距离变化率等;边跟踪边扫描方式(TWS),在此状态下可以每2秒扫描一次,有效距离为167千米,可同时为6枚“不死鸟”导弹提供制导攻击6个分散目标,此状态下的扫描范围较小;脉冲搜索方式(PS),用于对空搜索及地形测绘,最大作用距离为115千米;脉冲单目标跟踪方式 (PSTT),最大作用距离为91千米;空战机动方式(ACM),用于在大过载机动中截获目标,控制武器发射;在ACM方式下,有3个子方式:分别为(PLM)雷达脉冲波宽调制,波束在机头前方2.3度范围内扫描,截获后转入自动跟踪;垂直扫描截获方式(VSL),用于在侧滚机动中截获目标;第三种为后舱武器操作员手控快速截获方式(MRL),通过操纵把手即可将天线指向任意方向,扫描方位正负10度高低1行,截获后将转入自动跟踪。






看看伊朗人是怎么说的
iranianf14reviewkb_cover.jpg
尽管许多美国官方及海军人士仍旧认为是格鲁曼公司试飞员的震撼表演影响了国王的最后决定去购买 F-14,在作者采访的伊朗空军指挥官却不认同,其中最先试飞 F-14 的阿里(Ali)少校,拥有 F-14 的飞行经验,曾在美国空军,以色列空军,西德空军,美国海军,英国皇家空军,巴基斯坦空军作为交换飞行员,在后来的的两伊战争中取得了超过 5 架战绩。他对伊朗的军购背景提供了深入的观点:

  “伊朗空军和国王一开始就研究了 F-14A 和 F-15A,在 1972 年,我们研究的早期阶段,我们发现 F-15A 和 AIM-7F 在一起是非常致命的组合,但还不至于 AIM-54 和 F-14A 的组合那么致命。这很明显 F-14 的 AWG-9 多普勒脉冲雷达加上 AIM-54 在世界上是无可比拟的——直到现在也是如此。AWG-9 雷达如此远的探测距离是 F-15 飞行员做梦才能拥有的,我门甚至可以在使用 AIM-7 和 AIM-9 时比 F-15 使用它们的距离更远。这个复杂的雷达和武器系统是如此的易于操作。在 F-15A 上要花更多的工作和练习来操作他的武器系统。美国空军仍旧在开始解决人机界面问题——尤其是抬头显示器——而且这在七十年代中以前从未出现过。 当然,我们都被这两种战机所震撼了。他们那个空间充足的座舱拥有良好的视野,配备有非常先进的航电设备,强劲的发动机和出色的机动性,这两种飞机在空战中都有值得炫耀的目标跟踪能力,并且它们都没有攻角限制,除了在训练中以外。”
awg9.jpg


先看看某些人的说法

苏联的防空军的手册对APG-63的性能评价是对RCS=3m^2的目标的截获距离是80km.然后APG-63在做PSP之前的能力是对RCS=2-3m^2的目标的截获距离是接近200km.
101000gz7y7fdey9aqsd1e.jpg



乖乖,这能力太牛皮了,200公里截获2-3m^2的目标,同期的AWG-9也不敢这么吹呀,当年伊朗在F-15与F-14之间选择后者就是因为AWG-9相比于APG-63具有更好的探测能力,这一点美国佬历来也是承认的


AN/AWG-9雷达源自F-111B计划中的远程雷达,其主要参数如下:雷达天线口径9140毫米,平板缝隙阵列形式,峰值功率8-10千瓦,采用PD+MP+CW工作体制。雷达的体积为0.97立方米,全重599千克。扫描范围为:最大方位范围正负65度;最大高低范围8行。在此主要介绍其工作模式。AWG-9 的工作模式有七种,依次为:脉冲多普勒搜索方式(PDS),在此方式下对RCS为5平方米的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为213千米,其扫描范围为上下10度、20度、40度或65度;边测距边搜 索方式(RWS),采用大角度搜索,探测距离为167千米,并可在显示器上显示目标的方位,相对高度,距离以及距离变化率等;边跟踪边扫描方式(TWS),在此状态下可以每2秒扫描一次,有效距离为167千米,可同时为6枚“不死鸟”导弹提供制导攻击6个分散目标,此状态下的扫描范围较小;脉冲搜索方式(PS),用于对空搜索及地形测绘,最大作用距离为115千米;脉冲单目标跟踪方式 (PSTT),最大作用距离为91千米;空战机动方式(ACM),用于在大过载机动中截获目标,控制武器发射;在ACM方式下,有3个子方式:分别为(PLM)雷达脉冲波宽调制,波束在机头前方2.3度范围内扫描,截获后转入自动跟踪;垂直扫描截获方式(VSL),用于在侧滚机动中截获目标;第三种为后舱武器操作员手控快速截获方式(MRL),通过操纵把手即可将天线指向任意方向,扫描方位正负10度高低1行,截获后将转入自动跟踪。






看看伊朗人是怎么说的
iranianf14reviewkb_cover.jpg
尽管许多美国官方及海军人士仍旧认为是格鲁曼公司试飞员的震撼表演影响了国王的最后决定去购买 F-14,在作者采访的伊朗空军指挥官却不认同,其中最先试飞 F-14 的阿里(Ali)少校,拥有 F-14 的飞行经验,曾在美国空军,以色列空军,西德空军,美国海军,英国皇家空军,巴基斯坦空军作为交换飞行员,在后来的的两伊战争中取得了超过 5 架战绩。他对伊朗的军购背景提供了深入的观点:

  “伊朗空军和国王一开始就研究了 F-14A 和 F-15A,在 1972 年,我们研究的早期阶段,我们发现 F-15A 和 AIM-7F 在一起是非常致命的组合,但还不至于 AIM-54 和 F-14A 的组合那么致命。这很明显 F-14 的 AWG-9 多普勒脉冲雷达加上 AIM-54 在世界上是无可比拟的——直到现在也是如此。AWG-9 雷达如此远的探测距离是 F-15 飞行员做梦才能拥有的,我门甚至可以在使用 AIM-7 和 AIM-9 时比 F-15 使用它们的距离更远。这个复杂的雷达和武器系统是如此的易于操作。在 F-15A 上要花更多的工作和练习来操作他的武器系统。美国空军仍旧在开始解决人机界面问题——尤其是抬头显示器——而且这在七十年代中以前从未出现过。 当然,我们都被这两种战机所震撼了。他们那个空间充足的座舱拥有良好的视野,配备有非常先进的航电设备,强劲的发动机和出色的机动性,这两种飞机在空战中都有值得炫耀的目标跟踪能力,并且它们都没有攻角限制,除了在训练中以外。”
awg9.jpg


再来看看这篇文章


海湾空战反思录

  10年前。美国针对伊拉克发起了海湾战争,谋取到了极大的政治利益和军事利益:在这场战争中,空中打击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决定性手段,夺取制空权的方式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这给传统战争理论带未前所未有的冲去:下面这篇文章,是根据当年参战美军飞行员的回忆所撰写的,其中披露了海湾空战中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幕,更多的则是从专业角度,分析海湾空战双方的种种利弊得失,为我们展示了超视距空战中的技术和在实战中的应用战术。


大编队与小编队

鹰之墙

在传统的空战中,为了保护轰炸机群,战斗机需要跟随轰炸机群前进以阻挡前来拦截的敌机。但如此一来,整个机群就更加庞大,航路也更加固定,敌军可以更容易地掌握机群的位置,更有效地调集拦截兵力,轰炸机群也就需要更多的战机来护航。海湾战争改变了这种状况:运用超低空飞行及隐身技术,攻击机群可以穿透伊拉克的防空网而不被察觉,不再需要护航战斗机跟随。但不论怎么隐蔽,从炸弹爆炸的那一瞬间起,再笨的敌军也会反击。于是,海湾战争井战首夜,当对地攻击飞机各显神通穿过边境时,由20架F—15C组成的制空编队在边境上空来回徘徊,沿着边境构成了一道“鹰之墙“在机场上空,20架F—15编队可是一个壮观的景象。但沿着数百公里的边境排列,它却渺小得好比沙粒一般,更何况伊军也有数百架战机!并且在这一夜,伊拉克空军的指挥系统还基本保持着完整。从数量来看,这20架战机可能连给对手塞牙缝都不够。数量优势是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同一个空域的战机数量是否具有优势,对于战斗的结果意义重大。而同一个空域中可以容纳多少战机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可以看到20架以上规模大型编队的混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0架飞机编队作战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到了喷气机时代,美军再也没有4架以上的编队战术、为什么呢?兵力越多越有利,但前提是数展不能超出你的指挥能力,喷气时代最大的不同是战机的回转半径由—战时的100一200米剧增到1000—2000米以上、虽然雷达的发明极大地延伸了飞行员的视野,但它只能扫描前方——块极窄的扇形空域,而对编队两侧的敌机. 飞行员仅能依靠肉眼来掌握。肉眼在一般情况下,能看到敌机的距离只有5一10公里:如果战斗机以回转半径为间隔横向排开,飞行员最多只能看到第3架飞机,超过这个数目的编队.飞行员就无法目视掩护到每—架战机、编队也就失去意义。
F-15战斗机与先进的米格-29并没有表现出来先进性

  为什么非要以回转半径为间隔横向排开呢?那是为了让每一个飞行员背后的死角都能被至少一架友机掩护到。越战时,越南北方的编队部是让僚机充分掩护长机的纵向编队。美丫刘这一编队深入研究后,允集中全力攻击僚机,僚机被打掉后,长机也差不多了、然而横向排开间隔小于回转半径的编队也存在致命弱点,飞行员在紧急反应时不得不考虑:“友机在哪显?我会不会撞到他?”这样一来。僚机在空战中惟—能做的事就是死命盯着长机跟着他的动作、完全不能瞄准敌机。所以在绵延数百公里的伊拉克边境上,美军只部署了5组4机编队完成制空巡逻:制空战斗机需要维持高度以节省油料并保持能量优势,当伊拉克防空网仍然完整时、制空战斗机不需要跟着低飞穿透的弟兄们进去吸引炮火,等到攻击机投弹完毕,伊丫防空网觉醒时,美军制空战斗机使会排成一道。“鹰之墙”,像推土机一样推进到伊拉克领土,对威胁攻击机群的伊4:战机发起攻击、L、—15配备有4枚麻雀、4枚响尾蛇导弹,理论上4机编队就拥有击落32架敌机的能力。而在4架战机巡逻的空域中,敌机若敢集结32架、则其而对的最大敌人不是F-15,而是避免跟自己人相撞 l。
王牌对王牌

  “沙漠风暴”空中行动成功的关键。在于美军预警机掌握战场态势的能力:从越战起美军:就有种种预警设备。但仍然无法全时空地掌握对手的动态、也无法准确有效地通训制空战机拦截。这使得米格机可以凭借地面指挥,以最短距离截杀美军并顺利撤出战场、尽管美军不断增加护航战机的数量,然而不管有多少护航战机,能及时到达拦截位置的战机数目毕竟有限。如果预警机能提供相当十地面指挥那样的全空域情报,及时引导护航战机拦截前来挑战的敌机,那么,不管敌军机场停了多少飞机,防守的一方都能有效地集结空中兵力,形成战场上的数景优势。海湾战争爆发的第一天凌晨2时30分,托里尼上尉率领的4机编队按计划在伊沙边境上空8000米进行空中加油。在还没有体会战场的混乱之前,托恩尼就先体会了自己人的混乱:此时周围一片黑暗,气流混乱,飞行员尽最大的努力只能保证不彼此相撞而己。3时整,攻击机投完最后1颗炸弹并开始返航,“鹰之墙”编队开始推进扫荡,但伊拉克在3点钟以前已经派出第一批战机迎战。原本的计划是由最东侧第7l中队的4机编队领先进入,但此时预警机通知距离伊军拦截机最近的托里尼上尉前往阻拦。托里尼上尉爬高到9000米,4架战机排成小号的“鹰之墙“、成为第一批冲进伊拉克的制空战机。深入伊拉克90公里、距离巴格达160公里时,托里尼上尉的雷达屏幕上立刻充满了数十个光点,启动敌友识别器发出询问电码,满满的都是友机信号:显然,这是刚投完弹的攻击机群。如果敌机混杂在其中,飞行员根本无法挑出来射在攻击机群前方,有一个不明光点迅速朝托里尼上尉他们逼近。该光点在另一架由克尔克上尉驾驶的战机前方56公里、2000米高度的地方,属于克尔克上尉的责任区域。克尔克上尉迅速操作雷达将他锁定,然而雷达告警器却同时传来“哗哗”的警报声,显示敌机同时也锁住了克尔克上尉。克尔克上尉事后回忆:“这是一种恐怖的经验,因为你总是以为你不是第一个被敌机挑中的。”以往对超视距空战的讨论,总是认为如果能超越敌人目视距离就瞄准,便可以轻松击落敌机。然而,如果对方同时也能瞄准你呢?那空战该怎么玩下去?更糟糕的是:尽管目标如此凶悍,但克尔克上尉仍不能确定该目标就是敌机。因为许多第一波的攻击机也有空对空能力,很可能是一架攻击机的敌我识别器故障而无法正确回答讯号。再加上托里尼上尉的编队比计划时间提前进入,所以攻击机可以合理地推测托里尼上尉的编队是伊拉克派来拦截的机群,为了自卫,攻击机可能就会爬高。锁定克尔克上尉并准备攻击。克尔克上尉决定寻求预警机的协助,因为预警机的敌我识别能力较强。然而,这个空域的目标数量如此之多,每架飞机都在以每小时1000公里的速度飞行,预警机需要时间去分析雷达版示的资料;更糟的是有一堆友机也侦测到可疑目标,同时要求预警机协助,无线电频道上充满了此起彼落的要求与回答。克尔克上尉等不及了,如果现在是白天,他可以赌一赌,用目视辨别目标,但现在是黑夜,目标持续锁定自己,持续爬高,甚至可能已经发射导弹!克尔克上尉闭上眼睛,扣下扳机,对无线电喊出口令:Fox。0NE!。   闭上眼睛的原因是在夜间发射导弹时,强光会让你暂时失明;开火时要喊口令不是代表纪律,而是在战况变化迅速,友机难以目视辨别的空中战场,任何的火光都会被解释成可能的敌机攻击,故飞行员不管发射任何导弹,都必须让友机知道。许多评论对超视距空战的看法就是“先看到、光射击、先击落对方”,然而实际情形远为复杂。克尔克上尉先看到对手,但是对手可以确定克尔克上尉是敌机,克尔克上尉却不行,所以先看到不一定可以先开火。延误了这么久的时间作决策,克尔克上尉几乎可以假设敌机已经发射超视距导弹。不过,导弹也不是无敌的,先射击并不表示可以先击落。敌机首先开火,那我就先闪再说!克尔克上尉射出“麻雀”导弹后,迅速作了一个急转、并投出大量干扰丝。“麻雀”导弹在以注被认为是“害人害己”的武器,因为发射后必须维持制导雷达照射目标.战机必须继续朝向目标,使敌机也同样地有机会射下你。但其实雷达天线锁定目标时,仍能容许偏离60度以下,所以战机在发射后仍能作闪躲动作。转弯的同时,闭上眼睛的克尔克上尉清楚地,听到导弹弹射出去的声音,但当他想再按按钮把副油箱也丢掉以减轻重量时,居然没有任何动静。克尔克上尉连忙检查仪表,令人惊讶的是,显示幕上不只副油箱,连导弹也都好好的挂在上面!此时克尔克上尉再度面临抉择,应该转回去再射一发还是继续维持飞行方向7如果转回去的话,就缩短了敌机导弹需要飞越的距离,在此之前,敌机就算还没射导弹现在也来得及把克尔克上尉打下来。如果溜掉,彻底远离敌机的导弹射程,就等于让这道“鹰之墙”轻易地被敌机冲开一道缺口。  

 克尔克上尉决定相信自己的感觉,持续维持转弯,直到敌机雷达脱锁才转回来准备第2枚导弹。但第1枚导弹并没有让他失望,此时在远处炸开一团巨大的火球, 目标在雷达幕上永远消失了。克尔克上尉形容道: “火球持续了几秒,整个天空再度回复黑暗。”此时已是凌晨3时10分,倒楣的伊拉克米格—29成为海湾战争中第1架被击落的战机:米格—29和F—15都是拥有超视距战力的第3代战机,在海湾战争的第一战,也是两种战机之间的第一次对决中,F—15先发现了对手,但是没有用,因为F—15分辨不出对手,故双方实际接战距离远小于雷达的搜索距离。F—15迅速开火、回避,而米格一29除了直直冲进导弹射程之外,还来不及开火就被击落。这说明了光是搜索距离远没有用,还得要你的判断、决策和反应。即使敌机先开火,空战也只是刚开始。运用及时快速的急转、电子干扰措施等,还是可以躲过对手的第一击。米格—29的火控系统设计有“自动”模式。雷达或是红外线搜索及追踪器均可以自动搜索目标,并进行敌我识别、自动开火。显然,设计师是希望大部分的射击动作由“自动模式”代劳。然而从实战中米格—29的表现可以看出,飞行员总是死命朝敌方飞去,以让“自动模式”完成射击控制,但在对方开火、甚至击中米格机之前,米格—29的火控系统却还无法完成射击诸元的解算,无法发射导弹。看来,电脑的判断速度比起高强度训练的飞行员差距实在不小。

米格-25咬人的“狐幅”

  美国官方报告表示,没有l架多国部队战机在空战中被击落,但F/A—18的飞行员们却不这么认为。同样是开战旨夜,凌晨3时40分,所有空军的制空机群反攻击机群都已退出巴格达战区,该是海军上场的时候了。海军飞行员安德森率领一批F/A—18执行防空压制任务,他们从红海上的“萨拉托加”号航母起飞,携载高速反辐射导弹朝巴格达附近机场的防空阵地飞去,先摧毁防空导弹阵地的雷达以掩护攻击机群进入。除了2枚高速反辐射导弹外,F/A—18还可以携载2枚麻雀、2枚响尾蛇导弹,具有很强的空对空火力,是一种同时可以对付拦截机和防空导弹的多重任务机。   当安德森领着F/A—l 8机群接近到巴格达西边80公里时,雷达侦测到巴格达近郊机场有一架战机迅速起飞爬升。雷达可以读到目标的各种参数,由此安德森可以判断出这不是任何一种联军拥有的机种:因为目标空速高达1.4马赫,而且还不断地在爬升当中!世界上只有一种战机会这么作,那就是米格—25“狐蛹”。漆黑的夜色中,安德森看到了难以忘怀的景象: “我可以目视到加力燃烧器排出的长长黄色尾焰,就跟我以前看过的米格—25一模一样。”安德森迅速用雷达锁定米格—25。米格—25是20世纪60年代的产品,虽然雷达功率强大,但搜索能力远不如第3代战机的雷达,所以这架米格—25不能像米格—29一样同时锁定美军战机。然而没有雷达并不表示毫无胜算,米格—25还有2项法宝:雷达告警器以及飞行员的正确处置:米格—25一被锁住后就开始反应:迅速右转,脱离安德森的导弹射程。更让人吃惊的是,米格—25不是转向逃逸,而是又向左转,变成以逆时针方向企图绕到安德森的后方。   美国的战争报告总是将伊拉克空军描述得毫无斗志、战技拙劣,但这架米格—25显然想要保留住伊拉克空军的最后光荣。在敌机以优势雷达锁定的情况下,他闪躲并反而威胁美军。安德森一面跟上敌机的转弯,一面要求预警机准许他攻击,但预誓机不是万能的。当敌机转向时如果飞行方向与雷达波方向垂直,则多普勒雷达暂时会将其视作地形杂讯而消除,当然,空中并不止l架预警机、故敌机飞行方向不可能同时跟每一道雷达波垂直,然而问题是,不同预警机会以不同的频率指挥所属的战机,而此时安德森的无线电无法跟看得到米格—25的预警机联络。对指挥安德森的预警机而言,安德森是在原地对着一个幻影绕圈圈,对其它的F/A—l 8来说也是一样:另一位飞行员阿尔巴诺回忆:“我听到安德森的警告,并迅速用雷达搜寻那架敌机,然而他绕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而雷达搜索空间有许多的限制,根本跟不上变动如此快速的战斗空间。我只知道有一架敌机如入无人之境地绕过我们。”在毫无支援的情况下,安德森企图跟上这架高速的敌机,不幸的是,米格—25突然把加力燃烧器关掉,此时,米格—25已绕出安德森的雷达搜索角度,使得安德森无法用任何方法找到敌机。一架60年代设计的米格—25就这样仅凭着超音速及正确的闪躲动作,连闪数架第3代战机及预警机的追踪,消失在美军的后方。安德森很想继续去追敌机,然而多用途战机并不表示真的就有完整的空对空战斗能力。首先,挂上了额外的空对地武器,战机就变得更重、更不灵活,而且航程更短。如果此时执着于一场空战,就可能会把燃油用光,再也不能完成主要任务。其次,传统空对地攻击行动需要时间与空间的精密协调,F/A—18如果不能及时压制防空导弹,后来的攻击机群就可能会遭遇防空导弹射击;而整个机群的油料都是如此的紧张,不可能要所有机群在敌境上空盘旋,好让安德森去追一架“可能”的敌机。或许,还有一个美军不愿承认的原因:米格—25只是一架载着“真空管”的老飞机,就算打下他又怎么样? 没有多久、F/A—18飞行员发现必须对这架飞机保持崇高的敬意。当安德森转回原先计划的路线不久,他就看到右后方天空炸出一团火花。当时他不以为意,但返回航母后得知史贝奇驾驶的F/A—18没有回来,他才意识到史贝奇的位置正是他看到火球的方向。美国的官方报告将史贝奇的死归咎于地面防空炮火。但他的队友们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当时的地面防空炮火虽然浓密,但并不会对他们的高度造成威胁。相反,一架高速、技巧纯熟的米格—25,如果可以旁若无人地穿越前锋的拦截,当然也有可能从后面对毫无知觉的F/A—18准确地打上一发。可惜的是,该机坠落地点深入伊拉克西侧境内,而后来地面部队只占领了伊拉克东侧,故美军没有取得证据去证明史贝奇究竟被什么击落。这架米格—25极可能创下伊拉克惟一的空空作战胜利纪录,从而保住了伊拉克空军的尊严?或许美国官方也正是害伯有损美军的形象,死也不肯采纳飞行员的说法。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架米格—25的表演只是一次偶然,不过,随后你还会看到米格—25及其飞行员们再次证明自己的能力。

米格25具有超一流的躲闪能力

   开战第2天,美国空军出去总数达80架战机的大型编队,轰炸伊拉克西部沙漠所谓的‘特殊化武基地’。由于攻击机群被伊拉克人察觉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托里尼上尉的4架F-15编队又回到战场,负责在攻击机进入之前先清除空中的敌机。与开战首夜的任务有所不同,这次空袭战机最先进入敌领空,所以任何出现在前面的战机都可以确定为敌机,不需要额外的敌我识别,可以说,这是超视距空战的理想战场。 一进入伊拉克边境,空中预警机就发出敌机通报。敌机有两群:两架米格-25在F-15的正前方80公里外;2架米格-29则在东北方相同距离。托里尼打开雷达搜索,大约在65公里的距离发现预警机所后继无人的目标,编队最右侧的皮斯已经锁定了东北方的米格-29。然而米格-29却转向北方,这表示他们可能是在进行固定航道的巡逻任务,或是企图引诱美军追击。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就经常以战机进行低空慢速的巡航以引诱伊朗战机攻击,等到伊朗军机接近时,才发现自己陷入了浓密的地对空炮火中。但F-15没兴趣搅这趟浑水,既然米格-29不挡道,他们也不想去追击。于是F-15编队集中注意力在持续接近的米格-25上,托里尼及克尔克用雷达各锁住一架敌机。以开战首夜与伊拉克米格-29交手的经验,这会是一场轻松的对决,更何况这次还不需要进行敌我识别,远在目视之外,F-15就可以开火。双方以3000米的高度彼此接近到32公里。 托里尼及克尔克负责开火,另外2架F-15则保持搜索模式以警戒空中可能出现的其它敌机。正当F-15准备开火时,米格-25却先他们一步向西方突然转向,托里尼的雷达立刻脱锁,其余3架F-15的雷达荧幕上也立刻失去了米格-25的踪影。换句话说,不用隐身涂料、不具备隐身外形的米格-25凭借着飞行员的准确操纵,就在第三代战机的雷达上‘消失’了。 这种技巧又尔为‘侧转’,其实并不新鲜。然而,如果急转过了头就会使雷达再度发挥作用,要想让飞机完全失去踪影一段时间,除了需要高超的飞行技巧、对空间方向的掌握与对敌机性能的了解外,或许也需要一些运气。托里尼上尉完全被米格-25的闪身吓倒了,因为米格-25并不只是避开了攻击,而且还完全失踪,一架看不见的敌机最容易击落你。F-15飞行员赶紧将雷达转换到自动搜索模式,努力搜索米格-25。 一般雷达的远距离搜索模式虽然号称可以侦测上百公里远,左右数十度的空间,但实际上,雷达波束此时上下却只有几度而已。在上百公里的距离上,几度角可以覆盖几公里的高度,但当距离只有几十公里时,上下几度代表的就只有几十米的高度,如果敌机跟你有相当的高度差,雷达将完全扫不到他身上,这就是战机的雷达盲区。‘侧转’虽然可以逃避雷达的追踪,但缺点是当你转向侧方时,你也一样不能攻击敌机,而且会逐渐远离对手,如果你想要再度指向对手并进行拦截,则又会暴露在雷达中,所以纯粹的侧转必须视情况而定,并不是空战的万能药。不过‘侧转’可以利用雷达上下角度不足的盲点,如果敌机在远处侧转脱离你的追踪,由于你还会高速接近,如果他再绕回来,你的雷达则看不到这么下方的角度,而他却可以面向你发起攻击。而使用自动搜索模式时,雷达会先在前方上下左右20度的范围内搜索,所以可以扫到相当低的近距离目标,雷达会自动锁住最近的一个目标,也就是最具威胁的目标。在这场较量中,一架米格-25在雷达上重现时的高度为150米,距离8公里,在F-15前方由西向东以每小时1300公里的高速急飞,接着又是一个侧转,不过此时这个动作已经失去效力,因为飞行员已经可以用目视看到目标了。 最右侧的皮斯发现目标后通知领队托里尼,并翻下身去追击,但由于米格-25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一下就脱离了皮斯的雷达范围。所幸的是地面云层使米格-25的背景对比很明显,简单目视便可以发现目标,皮斯又将雷达切到自动搜索模式,迅速搜索到敌机。然而,米格-25的飞行员不知道是雷达报警器性能特别优异,还是脑子里对F-15的反应了若指掌,改以顺时针方向作了一个相当大的侧转。如果一开始的侧转动作可视为空战动作的完美处置的话,那么现在这个大转弯就有欠考虑了。因为米格-25虽然有极高的空速,但机动性却不佳,想与F-15比赛小半径转弯实在是自取其辱;况且高空的F-15此时还可以将转弯方向略微朝下以换取更快的转弯率,而米格-25已经在极低空,不能再往下转了。但如果米格-25维持着每小时1300公里以上的速度,甚至再加速,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它可以爬到高空摆脱速度不是对手的F-15,再从高空翻腾而下转而锁定F-15。然而,致命的问题是米格-25没有一种可以快速反应,且导向性能可靠的空战武器,否则刚才就能趁F-15看到敌机之际先加以攻击,然后高速脱离战场,表演一场完美的空战。 此时皮斯轻而易举地咬住了米格-25的??弹,此时以‘狐蝠’的机动性实在是动弹不得了,但俄国设计师们还有一个绝招---干扰弹,皮斯的‘响尾蛇’立时失去了准头。皮斯不依不饶,再射一枚‘麻雀’导弹,希望用雷达导引击中目标。此时的米格-25已经做不出任何防守动作,只是死命地往北逃命,但仍然固执地投出干扰丝,号称全世界抗干扰能力最好的AIM-7M‘麻雀’却居然被这么简单的手段骗过了!皮斯完全疯狂了,目标直飞,没有任何闪躲动作,该死的空对空导弹居然接连脱靶。再射一枚‘响尾蛇’,虽然又被干扰弹骗过,两机距离已经近到机炮射程,皮斯一面再射一枚‘麻雀’,一面准备使用空战历史最悠久的武器:机炮。 原本托里尼是皮斯的长机,但由于此时皮斯有较好的攻击机会,故托里尼变成了排斥他的僚机,这就是‘两机流动’战术的含义:谁为长机、谁为僚机是由射击机会所决定的,而不是由职务或资历而定。眼看皮斯的导弹一枚接一枚的落空,托里尼急忙从上方再补一枚‘响尾蛇’。不过最后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皮斯最后一枚‘麻雀’击中了抛光干扰丝的米格-25。此时克尔克跟另一架僚机威廉姆已经在这番折腾中把油给用光了,所以马上离开了现场。但面向西方的皮斯又开始用肉眼看到了第2架米格-25朝他们飞了过来,并将机翼翻成垂直,似乎要再往北方转弯,变成‘侧转’动作。托里尼的雷达也发现了这架米格-25,他一个右转咬住了米格-25的尾巴,但米格-25的机体特征类似F-15及F-14,所以托里尼有点迷惑:这到底是不是敌机呢?由于目标使用加力燃烧器喷出熊熊尾焰,托里尼使用了一个简单的分辨方法,在无线电上询问: “谁在开加力?”没有人回答,他知道可以开火了。托里尼先发射一枚‘响尾蛇’导弹,但又被米格-25的干扰丝诱离,不过,第二枚‘麻雀’还是干脆地解体了米格-25。 托里尼事后评论道:“这次表现实在称不上好,我们让他们太靠近了。”在海湾战争前,人们大多把目光集中在伊拉克的米格-29战机上,但在实战中,米格-29实在是有负众望。相反,60年代设计的米格-25战机却在开战首夜穿过F-14的扫荡、躲掉安德森的F/A-18,并击落了史贝奇。据非官方报道,这架米格-25甚至还对一架A-6发射了导弹,并一度威胁另一架A-7。另一架米格-25也射过了8架F-15的追击,对2架EF-111发射了3枚导弹,迫使EF-111离开干扰位置,千万被掩护的FF-15E机群被地空导弹击落1架。这还不是米格-25的最后表演,1月30日下午2点,空战开始2周后,2架米格-25从巴格达起飞,以每小时1859公里的速度突袭执行巡逻任务的F-15四机编队,并对其发射了空对空导弹,再以接近2马赫的高速,接连闪过8枚‘麻雀’导弹与2枚‘响尾蛇’导弹,将美机诱入巴格达地空导弹射程,虽然没有将美机击落,但2架米格-25也安全返航。
上演了一幕令人赞叹的精典‘挽歌’。

可惜的是在空战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伊拉克空军的米格-25空有傲视长空的躲闪能力,却缺乏与之匹配的攻击系统,在多次攻击中只击落一架F/A-18。8年后美军再次空袭伊拉克,米格-25也再次成功躲过‘不死鸟’、AIM-120等多枚先进空空导弹的攻击。在超视距空战的历史上,米格-25以其老迈的年纪,在‘躲闪’的成功率上,却足以雄视当今各国最新战机。它的出色表现无疑为它的传奇身涯上演了一幕令人赞叹的精典‘挽歌’。

再来看看这篇文章


海湾空战反思录

  10年前。美国针对伊拉克发起了海湾战争,谋取到了极大的政治利益和军事利益:在这场战争中,空中打击成为影响战争胜负的决定性手段,夺取制空权的方式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这给传统战争理论带未前所未有的冲去:下面这篇文章,是根据当年参战美军飞行员的回忆所撰写的,其中披露了海湾空战中不少鲜为人知的内幕,更多的则是从专业角度,分析海湾空战双方的种种利弊得失,为我们展示了超视距空战中的技术和在实战中的应用战术。


大编队与小编队

鹰之墙

在传统的空战中,为了保护轰炸机群,战斗机需要跟随轰炸机群前进以阻挡前来拦截的敌机。但如此一来,整个机群就更加庞大,航路也更加固定,敌军可以更容易地掌握机群的位置,更有效地调集拦截兵力,轰炸机群也就需要更多的战机来护航。海湾战争改变了这种状况:运用超低空飞行及隐身技术,攻击机群可以穿透伊拉克的防空网而不被察觉,不再需要护航战斗机跟随。但不论怎么隐蔽,从炸弹爆炸的那一瞬间起,再笨的敌军也会反击。于是,海湾战争井战首夜,当对地攻击飞机各显神通穿过边境时,由20架F—15C组成的制空编队在边境上空来回徘徊,沿着边境构成了一道“鹰之墙“在机场上空,20架F—15编队可是一个壮观的景象。但沿着数百公里的边境排列,它却渺小得好比沙粒一般,更何况伊军也有数百架战机!并且在这一夜,伊拉克空军的指挥系统还基本保持着完整。从数量来看,这20架战机可能连给对手塞牙缝都不够。数量优势是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同一个空域的战机数量是否具有优势,对于战斗的结果意义重大。而同一个空域中可以容纳多少战机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可以看到20架以上规模大型编队的混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0架飞机编队作战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到了喷气机时代,美军再也没有4架以上的编队战术、为什么呢?兵力越多越有利,但前提是数展不能超出你的指挥能力,喷气时代最大的不同是战机的回转半径由—战时的100一200米剧增到1000—2000米以上、虽然雷达的发明极大地延伸了飞行员的视野,但它只能扫描前方——块极窄的扇形空域,而对编队两侧的敌机. 飞行员仅能依靠肉眼来掌握。肉眼在一般情况下,能看到敌机的距离只有5一10公里:如果战斗机以回转半径为间隔横向排开,飞行员最多只能看到第3架飞机,超过这个数目的编队.飞行员就无法目视掩护到每—架战机、编队也就失去意义。
F-15战斗机与先进的米格-29并没有表现出来先进性

  为什么非要以回转半径为间隔横向排开呢?那是为了让每一个飞行员背后的死角都能被至少一架友机掩护到。越战时,越南北方的编队部是让僚机充分掩护长机的纵向编队。美丫刘这一编队深入研究后,允集中全力攻击僚机,僚机被打掉后,长机也差不多了、然而横向排开间隔小于回转半径的编队也存在致命弱点,飞行员在紧急反应时不得不考虑:“友机在哪显?我会不会撞到他?”这样一来。僚机在空战中惟—能做的事就是死命盯着长机跟着他的动作、完全不能瞄准敌机。所以在绵延数百公里的伊拉克边境上,美军只部署了5组4机编队完成制空巡逻:制空战斗机需要维持高度以节省油料并保持能量优势,当伊拉克防空网仍然完整时、制空战斗机不需要跟着低飞穿透的弟兄们进去吸引炮火,等到攻击机投弹完毕,伊丫防空网觉醒时,美军制空战斗机使会排成一道。“鹰之墙”,像推土机一样推进到伊拉克领土,对威胁攻击机群的伊4:战机发起攻击、L、—15配备有4枚麻雀、4枚响尾蛇导弹,理论上4机编队就拥有击落32架敌机的能力。而在4架战机巡逻的空域中,敌机若敢集结32架、则其而对的最大敌人不是F-15,而是避免跟自己人相撞 l。
王牌对王牌

  “沙漠风暴”空中行动成功的关键。在于美军预警机掌握战场态势的能力:从越战起美军:就有种种预警设备。但仍然无法全时空地掌握对手的动态、也无法准确有效地通训制空战机拦截。这使得米格机可以凭借地面指挥,以最短距离截杀美军并顺利撤出战场、尽管美军不断增加护航战机的数量,然而不管有多少护航战机,能及时到达拦截位置的战机数目毕竟有限。如果预警机能提供相当十地面指挥那样的全空域情报,及时引导护航战机拦截前来挑战的敌机,那么,不管敌军机场停了多少飞机,防守的一方都能有效地集结空中兵力,形成战场上的数景优势。海湾战争爆发的第一天凌晨2时30分,托里尼上尉率领的4机编队按计划在伊沙边境上空8000米进行空中加油。在还没有体会战场的混乱之前,托恩尼就先体会了自己人的混乱:此时周围一片黑暗,气流混乱,飞行员尽最大的努力只能保证不彼此相撞而己。3时整,攻击机投完最后1颗炸弹并开始返航,“鹰之墙”编队开始推进扫荡,但伊拉克在3点钟以前已经派出第一批战机迎战。原本的计划是由最东侧第7l中队的4机编队领先进入,但此时预警机通知距离伊军拦截机最近的托里尼上尉前往阻拦。托里尼上尉爬高到9000米,4架战机排成小号的“鹰之墙“、成为第一批冲进伊拉克的制空战机。深入伊拉克90公里、距离巴格达160公里时,托里尼上尉的雷达屏幕上立刻充满了数十个光点,启动敌友识别器发出询问电码,满满的都是友机信号:显然,这是刚投完弹的攻击机群。如果敌机混杂在其中,飞行员根本无法挑出来射在攻击机群前方,有一个不明光点迅速朝托里尼上尉他们逼近。该光点在另一架由克尔克上尉驾驶的战机前方56公里、2000米高度的地方,属于克尔克上尉的责任区域。克尔克上尉迅速操作雷达将他锁定,然而雷达告警器却同时传来“哗哗”的警报声,显示敌机同时也锁住了克尔克上尉。克尔克上尉事后回忆:“这是一种恐怖的经验,因为你总是以为你不是第一个被敌机挑中的。”以往对超视距空战的讨论,总是认为如果能超越敌人目视距离就瞄准,便可以轻松击落敌机。然而,如果对方同时也能瞄准你呢?那空战该怎么玩下去?更糟糕的是:尽管目标如此凶悍,但克尔克上尉仍不能确定该目标就是敌机。因为许多第一波的攻击机也有空对空能力,很可能是一架攻击机的敌我识别器故障而无法正确回答讯号。再加上托里尼上尉的编队比计划时间提前进入,所以攻击机可以合理地推测托里尼上尉的编队是伊拉克派来拦截的机群,为了自卫,攻击机可能就会爬高。锁定克尔克上尉并准备攻击。克尔克上尉决定寻求预警机的协助,因为预警机的敌我识别能力较强。然而,这个空域的目标数量如此之多,每架飞机都在以每小时1000公里的速度飞行,预警机需要时间去分析雷达版示的资料;更糟的是有一堆友机也侦测到可疑目标,同时要求预警机协助,无线电频道上充满了此起彼落的要求与回答。克尔克上尉等不及了,如果现在是白天,他可以赌一赌,用目视辨别目标,但现在是黑夜,目标持续锁定自己,持续爬高,甚至可能已经发射导弹!克尔克上尉闭上眼睛,扣下扳机,对无线电喊出口令:Fox。0NE!。   闭上眼睛的原因是在夜间发射导弹时,强光会让你暂时失明;开火时要喊口令不是代表纪律,而是在战况变化迅速,友机难以目视辨别的空中战场,任何的火光都会被解释成可能的敌机攻击,故飞行员不管发射任何导弹,都必须让友机知道。许多评论对超视距空战的看法就是“先看到、光射击、先击落对方”,然而实际情形远为复杂。克尔克上尉先看到对手,但是对手可以确定克尔克上尉是敌机,克尔克上尉却不行,所以先看到不一定可以先开火。延误了这么久的时间作决策,克尔克上尉几乎可以假设敌机已经发射超视距导弹。不过,导弹也不是无敌的,先射击并不表示可以先击落。敌机首先开火,那我就先闪再说!克尔克上尉射出“麻雀”导弹后,迅速作了一个急转、并投出大量干扰丝。“麻雀”导弹在以注被认为是“害人害己”的武器,因为发射后必须维持制导雷达照射目标.战机必须继续朝向目标,使敌机也同样地有机会射下你。但其实雷达天线锁定目标时,仍能容许偏离60度以下,所以战机在发射后仍能作闪躲动作。转弯的同时,闭上眼睛的克尔克上尉清楚地,听到导弹弹射出去的声音,但当他想再按按钮把副油箱也丢掉以减轻重量时,居然没有任何动静。克尔克上尉连忙检查仪表,令人惊讶的是,显示幕上不只副油箱,连导弹也都好好的挂在上面!此时克尔克上尉再度面临抉择,应该转回去再射一发还是继续维持飞行方向7如果转回去的话,就缩短了敌机导弹需要飞越的距离,在此之前,敌机就算还没射导弹现在也来得及把克尔克上尉打下来。如果溜掉,彻底远离敌机的导弹射程,就等于让这道“鹰之墙”轻易地被敌机冲开一道缺口。  

 克尔克上尉决定相信自己的感觉,持续维持转弯,直到敌机雷达脱锁才转回来准备第2枚导弹。但第1枚导弹并没有让他失望,此时在远处炸开一团巨大的火球, 目标在雷达幕上永远消失了。克尔克上尉形容道: “火球持续了几秒,整个天空再度回复黑暗。”此时已是凌晨3时10分,倒楣的伊拉克米格—29成为海湾战争中第1架被击落的战机:米格—29和F—15都是拥有超视距战力的第3代战机,在海湾战争的第一战,也是两种战机之间的第一次对决中,F—15先发现了对手,但是没有用,因为F—15分辨不出对手,故双方实际接战距离远小于雷达的搜索距离。F—15迅速开火、回避,而米格一29除了直直冲进导弹射程之外,还来不及开火就被击落。这说明了光是搜索距离远没有用,还得要你的判断、决策和反应。即使敌机先开火,空战也只是刚开始。运用及时快速的急转、电子干扰措施等,还是可以躲过对手的第一击。米格—29的火控系统设计有“自动”模式。雷达或是红外线搜索及追踪器均可以自动搜索目标,并进行敌我识别、自动开火。显然,设计师是希望大部分的射击动作由“自动模式”代劳。然而从实战中米格—29的表现可以看出,飞行员总是死命朝敌方飞去,以让“自动模式”完成射击控制,但在对方开火、甚至击中米格机之前,米格—29的火控系统却还无法完成射击诸元的解算,无法发射导弹。看来,电脑的判断速度比起高强度训练的飞行员差距实在不小。

米格-25咬人的“狐幅”

  美国官方报告表示,没有l架多国部队战机在空战中被击落,但F/A—18的飞行员们却不这么认为。同样是开战旨夜,凌晨3时40分,所有空军的制空机群反攻击机群都已退出巴格达战区,该是海军上场的时候了。海军飞行员安德森率领一批F/A—18执行防空压制任务,他们从红海上的“萨拉托加”号航母起飞,携载高速反辐射导弹朝巴格达附近机场的防空阵地飞去,先摧毁防空导弹阵地的雷达以掩护攻击机群进入。除了2枚高速反辐射导弹外,F/A—18还可以携载2枚麻雀、2枚响尾蛇导弹,具有很强的空对空火力,是一种同时可以对付拦截机和防空导弹的多重任务机。   当安德森领着F/A—l 8机群接近到巴格达西边80公里时,雷达侦测到巴格达近郊机场有一架战机迅速起飞爬升。雷达可以读到目标的各种参数,由此安德森可以判断出这不是任何一种联军拥有的机种:因为目标空速高达1.4马赫,而且还不断地在爬升当中!世界上只有一种战机会这么作,那就是米格—25“狐蛹”。漆黑的夜色中,安德森看到了难以忘怀的景象: “我可以目视到加力燃烧器排出的长长黄色尾焰,就跟我以前看过的米格—25一模一样。”安德森迅速用雷达锁定米格—25。米格—25是20世纪60年代的产品,虽然雷达功率强大,但搜索能力远不如第3代战机的雷达,所以这架米格—25不能像米格—29一样同时锁定美军战机。然而没有雷达并不表示毫无胜算,米格—25还有2项法宝:雷达告警器以及飞行员的正确处置:米格—25一被锁住后就开始反应:迅速右转,脱离安德森的导弹射程。更让人吃惊的是,米格—25不是转向逃逸,而是又向左转,变成以逆时针方向企图绕到安德森的后方。   美国的战争报告总是将伊拉克空军描述得毫无斗志、战技拙劣,但这架米格—25显然想要保留住伊拉克空军的最后光荣。在敌机以优势雷达锁定的情况下,他闪躲并反而威胁美军。安德森一面跟上敌机的转弯,一面要求预警机准许他攻击,但预誓机不是万能的。当敌机转向时如果飞行方向与雷达波方向垂直,则多普勒雷达暂时会将其视作地形杂讯而消除,当然,空中并不止l架预警机、故敌机飞行方向不可能同时跟每一道雷达波垂直,然而问题是,不同预警机会以不同的频率指挥所属的战机,而此时安德森的无线电无法跟看得到米格—25的预警机联络。对指挥安德森的预警机而言,安德森是在原地对着一个幻影绕圈圈,对其它的F/A—l 8来说也是一样:另一位飞行员阿尔巴诺回忆:“我听到安德森的警告,并迅速用雷达搜寻那架敌机,然而他绕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而雷达搜索空间有许多的限制,根本跟不上变动如此快速的战斗空间。我只知道有一架敌机如入无人之境地绕过我们。”在毫无支援的情况下,安德森企图跟上这架高速的敌机,不幸的是,米格—25突然把加力燃烧器关掉,此时,米格—25已绕出安德森的雷达搜索角度,使得安德森无法用任何方法找到敌机。一架60年代设计的米格—25就这样仅凭着超音速及正确的闪躲动作,连闪数架第3代战机及预警机的追踪,消失在美军的后方。安德森很想继续去追敌机,然而多用途战机并不表示真的就有完整的空对空战斗能力。首先,挂上了额外的空对地武器,战机就变得更重、更不灵活,而且航程更短。如果此时执着于一场空战,就可能会把燃油用光,再也不能完成主要任务。其次,传统空对地攻击行动需要时间与空间的精密协调,F/A—18如果不能及时压制防空导弹,后来的攻击机群就可能会遭遇防空导弹射击;而整个机群的油料都是如此的紧张,不可能要所有机群在敌境上空盘旋,好让安德森去追一架“可能”的敌机。或许,还有一个美军不愿承认的原因:米格—25只是一架载着“真空管”的老飞机,就算打下他又怎么样? 没有多久、F/A—18飞行员发现必须对这架飞机保持崇高的敬意。当安德森转回原先计划的路线不久,他就看到右后方天空炸出一团火花。当时他不以为意,但返回航母后得知史贝奇驾驶的F/A—18没有回来,他才意识到史贝奇的位置正是他看到火球的方向。美国的官方报告将史贝奇的死归咎于地面防空炮火。但他的队友们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当时的地面防空炮火虽然浓密,但并不会对他们的高度造成威胁。相反,一架高速、技巧纯熟的米格—25,如果可以旁若无人地穿越前锋的拦截,当然也有可能从后面对毫无知觉的F/A—18准确地打上一发。可惜的是,该机坠落地点深入伊拉克西侧境内,而后来地面部队只占领了伊拉克东侧,故美军没有取得证据去证明史贝奇究竟被什么击落。这架米格—25极可能创下伊拉克惟一的空空作战胜利纪录,从而保住了伊拉克空军的尊严?或许美国官方也正是害伯有损美军的形象,死也不肯采纳飞行员的说法。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架米格—25的表演只是一次偶然,不过,随后你还会看到米格—25及其飞行员们再次证明自己的能力。

米格25具有超一流的躲闪能力

   开战第2天,美国空军出去总数达80架战机的大型编队,轰炸伊拉克西部沙漠所谓的‘特殊化武基地’。由于攻击机群被伊拉克人察觉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托里尼上尉的4架F-15编队又回到战场,负责在攻击机进入之前先清除空中的敌机。与开战首夜的任务有所不同,这次空袭战机最先进入敌领空,所以任何出现在前面的战机都可以确定为敌机,不需要额外的敌我识别,可以说,这是超视距空战的理想战场。 一进入伊拉克边境,空中预警机就发出敌机通报。敌机有两群:两架米格-25在F-15的正前方80公里外;2架米格-29则在东北方相同距离。托里尼打开雷达搜索,大约在65公里的距离发现预警机所后继无人的目标,编队最右侧的皮斯已经锁定了东北方的米格-29。然而米格-29却转向北方,这表示他们可能是在进行固定航道的巡逻任务,或是企图引诱美军追击。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就经常以战机进行低空慢速的巡航以引诱伊朗战机攻击,等到伊朗军机接近时,才发现自己陷入了浓密的地对空炮火中。但F-15没兴趣搅这趟浑水,既然米格-29不挡道,他们也不想去追击。于是F-15编队集中注意力在持续接近的米格-25上,托里尼及克尔克用雷达各锁住一架敌机。以开战首夜与伊拉克米格-29交手的经验,这会是一场轻松的对决,更何况这次还不需要进行敌我识别,远在目视之外,F-15就可以开火。双方以3000米的高度彼此接近到32公里。 托里尼及克尔克负责开火,另外2架F-15则保持搜索模式以警戒空中可能出现的其它敌机。正当F-15准备开火时,米格-25却先他们一步向西方突然转向,托里尼的雷达立刻脱锁,其余3架F-15的雷达荧幕上也立刻失去了米格-25的踪影。换句话说,不用隐身涂料、不具备隐身外形的米格-25凭借着飞行员的准确操纵,就在第三代战机的雷达上‘消失’了。 这种技巧又尔为‘侧转’,其实并不新鲜。然而,如果急转过了头就会使雷达再度发挥作用,要想让飞机完全失去踪影一段时间,除了需要高超的飞行技巧、对空间方向的掌握与对敌机性能的了解外,或许也需要一些运气。托里尼上尉完全被米格-25的闪身吓倒了,因为米格-25并不只是避开了攻击,而且还完全失踪,一架看不见的敌机最容易击落你。F-15飞行员赶紧将雷达转换到自动搜索模式,努力搜索米格-25。 一般雷达的远距离搜索模式虽然号称可以侦测上百公里远,左右数十度的空间,但实际上,雷达波束此时上下却只有几度而已。在上百公里的距离上,几度角可以覆盖几公里的高度,但当距离只有几十公里时,上下几度代表的就只有几十米的高度,如果敌机跟你有相当的高度差,雷达将完全扫不到他身上,这就是战机的雷达盲区。‘侧转’虽然可以逃避雷达的追踪,但缺点是当你转向侧方时,你也一样不能攻击敌机,而且会逐渐远离对手,如果你想要再度指向对手并进行拦截,则又会暴露在雷达中,所以纯粹的侧转必须视情况而定,并不是空战的万能药。不过‘侧转’可以利用雷达上下角度不足的盲点,如果敌机在远处侧转脱离你的追踪,由于你还会高速接近,如果他再绕回来,你的雷达则看不到这么下方的角度,而他却可以面向你发起攻击。而使用自动搜索模式时,雷达会先在前方上下左右20度的范围内搜索,所以可以扫到相当低的近距离目标,雷达会自动锁住最近的一个目标,也就是最具威胁的目标。在这场较量中,一架米格-25在雷达上重现时的高度为150米,距离8公里,在F-15前方由西向东以每小时1300公里的高速急飞,接着又是一个侧转,不过此时这个动作已经失去效力,因为飞行员已经可以用目视看到目标了。 最右侧的皮斯发现目标后通知领队托里尼,并翻下身去追击,但由于米格-25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一下就脱离了皮斯的雷达范围。所幸的是地面云层使米格-25的背景对比很明显,简单目视便可以发现目标,皮斯又将雷达切到自动搜索模式,迅速搜索到敌机。然而,米格-25的飞行员不知道是雷达报警器性能特别优异,还是脑子里对F-15的反应了若指掌,改以顺时针方向作了一个相当大的侧转。如果一开始的侧转动作可视为空战动作的完美处置的话,那么现在这个大转弯就有欠考虑了。因为米格-25虽然有极高的空速,但机动性却不佳,想与F-15比赛小半径转弯实在是自取其辱;况且高空的F-15此时还可以将转弯方向略微朝下以换取更快的转弯率,而米格-25已经在极低空,不能再往下转了。但如果米格-25维持着每小时1300公里以上的速度,甚至再加速,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它可以爬到高空摆脱速度不是对手的F-15,再从高空翻腾而下转而锁定F-15。然而,致命的问题是米格-25没有一种可以快速反应,且导向性能可靠的空战武器,否则刚才就能趁F-15看到敌机之际先加以攻击,然后高速脱离战场,表演一场完美的空战。 此时皮斯轻而易举地咬住了米格-25的??弹,此时以‘狐蝠’的机动性实在是动弹不得了,但俄国设计师们还有一个绝招---干扰弹,皮斯的‘响尾蛇’立时失去了准头。皮斯不依不饶,再射一枚‘麻雀’导弹,希望用雷达导引击中目标。此时的米格-25已经做不出任何防守动作,只是死命地往北逃命,但仍然固执地投出干扰丝,号称全世界抗干扰能力最好的AIM-7M‘麻雀’却居然被这么简单的手段骗过了!皮斯完全疯狂了,目标直飞,没有任何闪躲动作,该死的空对空导弹居然接连脱靶。再射一枚‘响尾蛇’,虽然又被干扰弹骗过,两机距离已经近到机炮射程,皮斯一面再射一枚‘麻雀’,一面准备使用空战历史最悠久的武器:机炮。 原本托里尼是皮斯的长机,但由于此时皮斯有较好的攻击机会,故托里尼变成了排斥他的僚机,这就是‘两机流动’战术的含义:谁为长机、谁为僚机是由射击机会所决定的,而不是由职务或资历而定。眼看皮斯的导弹一枚接一枚的落空,托里尼急忙从上方再补一枚‘响尾蛇’。不过最后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皮斯最后一枚‘麻雀’击中了抛光干扰丝的米格-25。此时克尔克跟另一架僚机威廉姆已经在这番折腾中把油给用光了,所以马上离开了现场。但面向西方的皮斯又开始用肉眼看到了第2架米格-25朝他们飞了过来,并将机翼翻成垂直,似乎要再往北方转弯,变成‘侧转’动作。托里尼的雷达也发现了这架米格-25,他一个右转咬住了米格-25的尾巴,但米格-25的机体特征类似F-15及F-14,所以托里尼有点迷惑:这到底是不是敌机呢?由于目标使用加力燃烧器喷出熊熊尾焰,托里尼使用了一个简单的分辨方法,在无线电上询问: “谁在开加力?”没有人回答,他知道可以开火了。托里尼先发射一枚‘响尾蛇’导弹,但又被米格-25的干扰丝诱离,不过,第二枚‘麻雀’还是干脆地解体了米格-25。 托里尼事后评论道:“这次表现实在称不上好,我们让他们太靠近了。”在海湾战争前,人们大多把目光集中在伊拉克的米格-29战机上,但在实战中,米格-29实在是有负众望。相反,60年代设计的米格-25战机却在开战首夜穿过F-14的扫荡、躲掉安德森的F/A-18,并击落了史贝奇。据非官方报道,这架米格-25甚至还对一架A-6发射了导弹,并一度威胁另一架A-7。另一架米格-25也射过了8架F-15的追击,对2架EF-111发射了3枚导弹,迫使EF-111离开干扰位置,千万被掩护的FF-15E机群被地空导弹击落1架。这还不是米格-25的最后表演,1月30日下午2点,空战开始2周后,2架米格-25从巴格达起飞,以每小时1859公里的速度突袭执行巡逻任务的F-15四机编队,并对其发射了空对空导弹,再以接近2马赫的高速,接连闪过8枚‘麻雀’导弹与2枚‘响尾蛇’导弹,将美机诱入巴格达地空导弹射程,虽然没有将美机击落,但2架米格-25也安全返航。
上演了一幕令人赞叹的精典‘挽歌’。

可惜的是在空战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伊拉克空军的米格-25空有傲视长空的躲闪能力,却缺乏与之匹配的攻击系统,在多次攻击中只击落一架F/A-18。8年后美军再次空袭伊拉克,米格-25也再次成功躲过‘不死鸟’、AIM-120等多枚先进空空导弹的攻击。在超视距空战的历史上,米格-25以其老迈的年纪,在‘躲闪’的成功率上,却足以雄视当今各国最新战机。它的出色表现无疑为它的传奇身涯上演了一幕令人赞叹的精典‘挽歌’。
米格-25咬人的“狐幅”

  美国官方报告表示,没有l架多国部队战机在空战中被击落,但F/A—18的飞行员们却不这么认为。同样是开战旨夜,凌晨3时40分,所有空军的制空机群反攻击机群都已退出巴格达战区,该是海军上场的时候了。海军飞行员安德森率领一批F/A—18执行防空压制任务,他们从红海上的“萨拉托加”号航母起飞,携载高速反辐射导弹朝巴格达附近机场的防空阵地飞去,先摧毁防空导弹阵地的雷达以掩护攻击机群进入。除了2枚高速反辐射导弹外,F/A—18还可以携载2枚麻雀、2枚响尾蛇导弹,具有很强的空对空火力,是一种同时可以对付拦截机和防空导弹的多重任务机。   当安德森领着F/A—l 8机群接近到巴格达西边80公里时,雷达侦测到巴格达近郊机场有一架战机迅速起飞爬升。雷达可以读到目标的各种参数,由此安德森可以判断出这不是任何一种联军拥有的机种:因为目标空速高达1.4马赫,而且还不断地在爬升当中!世界上只有一种战机会这么作,那就是米格—25“狐蛹”。漆黑的夜色中,安德森看到了难以忘怀的景象: “我可以目视到加力燃烧器排出的长长黄色尾焰,就跟我以前看过的米格—25一模一样。”安德森迅速用雷达锁定米格—25。米格—25是20世纪60年代的产品,虽然雷达功率强大,但搜索能力远不如第3代战机的雷达,所以这架米格—25不能像米格—29一样同时锁定美军战机。然而没有雷达并不表示毫无胜算,米格—25还有2项法宝:雷达告警器以及飞行员的正确处置:米格—25一被锁住后就开始反应:迅速右转,脱离安德森的导弹射程。更让人吃惊的是,米格—25不是转向逃逸,而是又向左转,变成以逆时针方向企图绕到安德森的后方。   美国的战争报告总是将伊拉克空军描述得毫无斗志、战技拙劣,但这架米格—25显然想要保留住伊拉克空军的最后光荣。在敌机以优势雷达锁定的情况下,他闪躲并反而威胁美军。安德森一面跟上敌机的转弯,一面要求预警机准许他攻击,但预誓机不是万能的。当敌机转向时如果飞行方向与雷达波方向垂直,则多普勒雷达暂时会将其视作地形杂讯而消除,当然,空中并不止l架预警机、故敌机飞行方向不可能同时跟每一道雷达波垂直,然而问题是,不同预警机会以不同的频率指挥所属的战机,而此时安德森的无线电无法跟看得到米格—25的预警机联络。对指挥安德森的预警机而言,安德森是在原地对着一个幻影绕圈圈,对其它的F/A—l 8来说也是一样:另一位飞行员阿尔巴诺回忆:“我听到安德森的警告,并迅速用雷达搜寻那架敌机,然而他绕的速度是如此之快,而雷达搜索空间有许多的限制,根本跟不上变动如此快速的战斗空间。我只知道有一架敌机如入无人之境地绕过我们。”在毫无支援的情况下,安德森企图跟上这架高速的敌机,不幸的是,米格—25突然把加力燃烧器关掉,此时,米格—25已绕出安德森的雷达搜索角度,使得安德森无法用任何方法找到敌机。一架60年代设计的米格—25就这样仅凭着超音速及正确的闪躲动作,连闪数架第3代战机及预警机的追踪,消失在美军的后方。安德森很想继续去追敌机,然而多用途战机并不表示真的就有完整的空对空战斗能力。首先,挂上了额外的空对地武器,战机就变得更重、更不灵活,而且航程更短。如果此时执着于一场空战,就可能会把燃油用光,再也不能完成主要任务。其次,传统空对地攻击行动需要时间与空间的精密协调,F/A—18如果不能及时压制防空导弹,后来的攻击机群就可能会遭遇防空导弹射击;而整个机群的油料都是如此的紧张,不可能要所有机群在敌境上空盘旋,好让安德森去追一架“可能”的敌机。或许,还有一个美军不愿承认的原因:米格—25只是一架载着“真空管”的老飞机,就算打下他又怎么样? 没有多久、F/A—18飞行员发现必须对这架飞机保持崇高的敬意。当安德森转回原先计划的路线不久,他就看到右后方天空炸出一团火花。当时他不以为意,但返回航母后得知史贝奇驾驶的F/A—18没有回来,他才意识到史贝奇的位置正是他看到火球的方向。美国的官方报告将史贝奇的死归咎于地面防空炮火。但他的队友们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当时的地面防空炮火虽然浓密,但并不会对他们的高度造成威胁。相反,一架高速、技巧纯熟的米格—25,如果可以旁若无人地穿越前锋的拦截,当然也有可能从后面对毫无知觉的F/A—18准确地打上一发。可惜的是,该机坠落地点深入伊拉克西侧境内,而后来地面部队只占领了伊拉克东侧,故美军没有取得证据去证明史贝奇究竟被什么击落。这架米格—25极可能创下伊拉克惟一的空空作战胜利纪录,从而保住了伊拉克空军的尊严?或许美国官方也正是害伯有损美军的形象,死也不肯采纳飞行员的说法。或许有人会认为这架米格—25的表演只是一次偶然,不过,随后你还会看到米格—25及其飞行员们再次证明自己的能力。

米格25具有超一流的躲闪能力

   开战第2天,美国空军出去总数达80架战机的大型编队,轰炸伊拉克西部沙漠所谓的‘特殊化武基地’。由于攻击机群被伊拉克人察觉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托里尼上尉的4架F-15编队又回到战场,负责在攻击机进入之前先清除空中的敌机。与开战首夜的任务有所不同,这次空袭战机最先进入敌领空,所以任何出现在前面的战机都可以确定为敌机,不需要额外的敌我识别,可以说,这是超视距空战的理想战场。 一进入伊拉克边境,空中预警机就发出敌机通报。敌机有两群:两架米格-25在F-15的正前方80公里外;2架米格-29则在东北方相同距离。托里尼打开雷达搜索,大约在65公里的距离发现预警机所后继无人的目标,编队最右侧的皮斯已经锁定了东北方的米格-29。然而米格-29却转向北方,这表示他们可能是在进行固定航道的巡逻任务,或是企图引诱美军追击。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就经常以战机进行低空慢速的巡航以引诱伊朗战机攻击,等到伊朗军机接近时,才发现自己陷入了浓密的地对空炮火中。但F-15没兴趣搅这趟浑水,既然米格-29不挡道,他们也不想去追击。于是F-15编队集中注意力在持续接近的米格-25上,托里尼及克尔克用雷达各锁住一架敌机。以开战首夜与伊拉克米格-29交手的经验,这会是一场轻松的对决,更何况这次还不需要进行敌我识别,远在目视之外,F-15就可以开火。双方以3000米的高度彼此接近到32公里。 托里尼及克尔克负责开火,另外2架F-15则保持搜索模式以警戒空中可能出现的其它敌机。正当F-15准备开火时,米格-25却先他们一步向西方突然转向,托里尼的雷达立刻脱锁,其余3架F-15的雷达荧幕上也立刻失去了米格-25的踪影。换句话说,不用隐身涂料、不具备隐身外形的米格-25凭借着飞行员的准确操纵,就在第三代战机的雷达上‘消失’了。 这种技巧又尔为‘侧转’,其实并不新鲜。然而,如果急转过了头就会使雷达再度发挥作用,要想让飞机完全失去踪影一段时间,除了需要高超的飞行技巧、对空间方向的掌握与对敌机性能的了解外,或许也需要一些运气。托里尼上尉完全被米格-25的闪身吓倒了,因为米格-25并不只是避开了攻击,而且还完全失踪,一架看不见的敌机最容易击落你。F-15飞行员赶紧将雷达转换到自动搜索模式,努力搜索米格-25。 一般雷达的远距离搜索模式虽然号称可以侦测上百公里远,左右数十度的空间,但实际上,雷达波束此时上下却只有几度而已。在上百公里的距离上,几度角可以覆盖几公里的高度,但当距离只有几十公里时,上下几度代表的就只有几十米的高度,如果敌机跟你有相当的高度差,雷达将完全扫不到他身上,这就是战机的雷达盲区。‘侧转’虽然可以逃避雷达的追踪,但缺点是当你转向侧方时,你也一样不能攻击敌机,而且会逐渐远离对手,如果你想要再度指向对手并进行拦截,则又会暴露在雷达中,所以纯粹的侧转必须视情况而定,并不是空战的万能药。不过‘侧转’可以利用雷达上下角度不足的盲点,如果敌机在远处侧转脱离你的追踪,由于你还会高速接近,如果他再绕回来,你的雷达则看不到这么下方的角度,而他却可以面向你发起攻击。而使用自动搜索模式时,雷达会先在前方上下左右20度的范围内搜索,所以可以扫到相当低的近距离目标,雷达会自动锁住最近的一个目标,也就是最具威胁的目标。在这场较量中,一架米格-25在雷达上重现时的高度为150米,距离8公里,在F-15前方由西向东以每小时1300公里的高速急飞,接着又是一个侧转,不过此时这个动作已经失去效力,因为飞行员已经可以用目视看到目标了。 最右侧的皮斯发现目标后通知领队托里尼,并翻下身去追击,但由于米格-25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一下就脱离了皮斯的雷达范围。所幸的是地面云层使米格-25的背景对比很明显,简单目视便可以发现目标,皮斯又将雷达切到自动搜索模式,迅速搜索到敌机。然而,米格-25的飞行员不知道是雷达报警器性能特别优异,还是脑子里对F-15的反应了若指掌,改以顺时针方向作了一个相当大的侧转。如果一开始的侧转动作可视为空战动作的完美处置的话,那么现在这个大转弯就有欠考虑了。因为米格-25虽然有极高的空速,但机动性却不佳,想与F-15比赛小半径转弯实在是自取其辱;况且高空的F-15此时还可以将转弯方向略微朝下以换取更快的转弯率,而米格-25已经在极低空,不能再往下转了。但如果米格-25维持着每小时1300公里以上的速度,甚至再加速,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它可以爬到高空摆脱速度不是对手的F-15,再从高空翻腾而下转而锁定F-15。然而,致命的问题是米格-25没有一种可以快速反应,且导向性能可靠的空战武器,否则刚才就能趁F-15看到敌机之际先加以攻击,然后高速脱离战场,表演一场完美的空战。 此时皮斯轻而易举地咬住了米格-25的??弹,此时以‘狐蝠’的机动性实在是动弹不得了,但俄国设计师们还有一个绝招---干扰弹,皮斯的‘响尾蛇’立时失去了准头。皮斯不依不饶,再射一枚‘麻雀’导弹,希望用雷达导引击中目标。此时的米格-25已经做不出任何防守动作,只是死命地往北逃命,但仍然固执地投出干扰丝,号称全世界抗干扰能力最好的AIM-7M‘麻雀’却居然被这么简单的手段骗过了!皮斯完全疯狂了,目标直飞,没有任何闪躲动作,该死的空对空导弹居然接连脱靶。再射一枚‘响尾蛇’,虽然又被干扰弹骗过,两机距离已经近到机炮射程,皮斯一面再射一枚‘麻雀’,一面准备使用空战历史最悠久的武器:机炮。 原本托里尼是皮斯的长机,但由于此时皮斯有较好的攻击机会,故托里尼变成了排斥他的僚机,这就是‘两机流动’战术的含义:谁为长机、谁为僚机是由射击机会所决定的,而不是由职务或资历而定。眼看皮斯的导弹一枚接一枚的落空,托里尼急忙从上方再补一枚‘响尾蛇’。不过最后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皮斯最后一枚‘麻雀’击中了抛光干扰丝的米格-25。此时克尔克跟另一架僚机威廉姆已经在这番折腾中把油给用光了,所以马上离开了现场。但面向西方的皮斯又开始用肉眼看到了第2架米格-25朝他们飞了过来,并将机翼翻成垂直,似乎要再往北方转弯,变成‘侧转’动作。托里尼的雷达也发现了这架米格-25,他一个右转咬住了米格-25的尾巴,但米格-25的机体特征类似F-15及F-14,所以托里尼有点迷惑:这到底是不是敌机呢?由于目标使用加力燃烧器喷出熊熊尾焰,托里尼使用了一个简单的分辨方法,在无线电上询问: “谁在开加力?”没有人回答,他知道可以开火了。托里尼先发射一枚‘响尾蛇’导弹,但又被米格-25的干扰丝诱离,不过,第二枚‘麻雀’还是干脆地解体了米格-25。 托里尼事后评论道:“这次表现实在称不上好,我们让他们太靠近了。”在海湾战争前,人们大多把目光集中在伊拉克的米格-29战机上,但在实战中,米格-29实在是有负众望。相反,60年代设计的米格-25战机却在开战首夜穿过F-14的扫荡、躲掉安德森的F/A-18,并击落了史贝奇。据非官方报道,这架米格-25甚至还对一架A-6发射了导弹,并一度威胁另一架A-7。另一架米格-25也射过了8架F-15的追击,对2架EF-111发射了3枚导弹,迫使EF-111离开干扰位置,千万被掩护的FF-15E机群被地空导弹击落1架。这还不是米格-25的最后表演,1月30日下午2点,空战开始2周后,2架米格-25从巴格达起飞,以每小时1859公里的速度突袭执行巡逻任务的F-15四机编队,并对其发射了空对空导弹,再以接近2马赫的高速,接连闪过8枚‘麻雀’导弹与2枚‘响尾蛇’导弹,将美机诱入巴格达地空导弹射程,虽然没有将美机击落,但2架米格-25也安全返航。


上演了一幕令人赞叹的精典‘挽歌’。

可惜的是在空战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伊拉克空军的米格-25空有傲视长空的躲闪能力,却缺乏与之匹配的攻击系统,在多次攻击中只击落一架F/A-18。8年后美军再次空袭伊拉克,米格-25也再次成功躲过‘不死鸟’、AIM-120等多枚先进空空导弹的攻击。在超视距空战的历史上,米格-25以其老迈的年纪,在‘躲闪’的成功率上,却足以雄视当今各国最新战机。它的出色表现无疑为它的传奇身涯上演了一幕令人赞叹的精典‘挽歌’。
米格25具有超一流的躲闪能力

   开战第2天,美国空军出去总数达80架战机的大型编队,轰炸伊拉克西部沙漠所谓的‘特殊化武基地’。由于攻击机群被伊拉克人察觉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托里尼上尉的4架F-15编队又回到战场,负责在攻击机进入之前先清除空中的敌机。与开战首夜的任务有所不同,这次空袭战机最先进入敌领空,所以任何出现在前面的战机都可以确定为敌机,不需要额外的敌我识别,可以说,这是超视距空战的理想战场。 一进入伊拉克边境,空中预警机就发出敌机通报。敌机有两群:两架米格-25在F-15的正前方80公里外;2架米格-29则在东北方相同距离。托里尼打开雷达搜索,大约在65公里的距离发现预警机所后继无人的目标,编队最右侧的皮斯已经锁定了东北方的米格-29。然而米格-29却转向北方,这表示他们可能是在进行固定航道的巡逻任务,或是企图引诱美军追击。在两伊战争中,伊拉克就经常以战机进行低空慢速的巡航以引诱伊朗战机攻击,等到伊朗军机接近时,才发现自己陷入了浓密的地对空炮火中。但F-15没兴趣搅这趟浑水,既然米格-29不挡道,他们也不想去追击。于是F-15编队集中注意力在持续接近的米格-25上,托里尼及克尔克用雷达各锁住一架敌机。以开战首夜与伊拉克米格-29交手的经验,这会是一场轻松的对决,更何况这次还不需要进行敌我识别,远在目视之外,F-15就可以开火。双方以3000米的高度彼此接近到32公里。 托里尼及克尔克负责开火,另外2架F-15则保持搜索模式以警戒空中可能出现的其它敌机。正当F-15准备开火时,米格-25却先他们一步向西方突然转向,托里尼的雷达立刻脱锁,其余3架F-15的雷达荧幕上也立刻失去了米格-25的踪影。换句话说,不用隐身涂料、不具备隐身外形的米格-25凭借着飞行员的准确操纵,就在第三代战机的雷达上‘消失’了。 这种技巧又尔为‘侧转’,其实并不新鲜。然而,如果急转过了头就会使雷达再度发挥作用,要想让飞机完全失去踪影一段时间,除了需要高超的飞行技巧、对空间方向的掌握与对敌机性能的了解外,或许也需要一些运气。托里尼上尉完全被米格-25的闪身吓倒了,因为米格-25并不只是避开了攻击,而且还完全失踪,一架看不见的敌机最容易击落你。F-15飞行员赶紧将雷达转换到自动搜索模式,努力搜索米格-25。 一般雷达的远距离搜索模式虽然号称可以侦测上百公里远,左右数十度的空间,但实际上,雷达波束此时上下却只有几度而已。在上百公里的距离上,几度角可以覆盖几公里的高度,但当距离只有几十公里时,上下几度代表的就只有几十米的高度,如果敌机跟你有相当的高度差,雷达将完全扫不到他身上,这就是战机的雷达盲区。‘侧转’虽然可以逃避雷达的追踪,但缺点是当你转向侧方时,你也一样不能攻击敌机,而且会逐渐远离对手,如果你想要再度指向对手并进行拦截,则又会暴露在雷达中,所以纯粹的侧转必须视情况而定,并不是空战的万能药。不过‘侧转’可以利用雷达上下角度不足的盲点,如果敌机在远处侧转脱离你的追踪,由于你还会高速接近,如果他再绕回来,你的雷达则看不到这么下方的角度,而他却可以面向你发起攻击。而使用自动搜索模式时,雷达会先在前方上下左右20度的范围内搜索,所以可以扫到相当低的近距离目标,雷达会自动锁住最近的一个目标,也就是最具威胁的目标。在这场较量中,一架米格-25在雷达上重现时的高度为150米,距离8公里,在F-15前方由西向东以每小时1300公里的高速急飞,接着又是一个侧转,不过此时这个动作已经失去效力,因为飞行员已经可以用目视看到目标了。 最右侧的皮斯发现目标后通知领队托里尼,并翻下身去追击,但由于米格-25的速度是如此之快,一下就脱离了皮斯的雷达范围。所幸的是地面云层使米格-25的背景对比很明显,简单目视便可以发现目标,皮斯又将雷达切到自动搜索模式,迅速搜索到敌机。然而,米格-25的飞行员不知道是雷达报警器性能特别优异,还是脑子里对F-15的反应了若指掌,改以顺时针方向作了一个相当大的侧转。如果一开始的侧转动作可视为空战动作的完美处置的话,那么现在这个大转弯就有欠考虑了。因为米格-25虽然有极高的空速,但机动性却不佳,想与F-15比赛小半径转弯实在是自取其辱;况且高空的F-15此时还可以将转弯方向略微朝下以换取更快的转弯率,而米格-25已经在极低空,不能再往下转了。但如果米格-25维持着每小时1300公里以上的速度,甚至再加速,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它可以爬到高空摆脱速度不是对手的F-15,再从高空翻腾而下转而锁定F-15。然而,致命的问题是米格-25没有一种可以快速反应,且导向性能可靠的空战武器,否则刚才就能趁F-15看到敌机之际先加以攻击,然后高速脱离战场,表演一场完美的空战。 此时皮斯轻而易举地咬住了米格-25的??弹,此时以‘狐蝠’的机动性实在是动弹不得了,但俄国设计师们还有一个绝招---干扰弹,皮斯的‘响尾蛇’立时失去了准头。皮斯不依不饶,再射一枚‘麻雀’导弹,希望用雷达导引击中目标。此时的米格-25已经做不出任何防守动作,只是死命地往北逃命,但仍然固执地投出干扰丝,号称全世界抗干扰能力最好的AIM-7M‘麻雀’却居然被这么简单的手段骗过了!皮斯完全疯狂了,目标直飞,没有任何闪躲动作,该死的空对空导弹居然接连脱靶。再射一枚‘响尾蛇’,虽然又被干扰弹骗过,两机距离已经近到机炮射程,皮斯一面再射一枚‘麻雀’,一面准备使用空战历史最悠久的武器:机炮。 原本托里尼是皮斯的长机,但由于此时皮斯有较好的攻击机会,故托里尼变成了排斥他的僚机,这就是‘两机流动’战术的含义:谁为长机、谁为僚机是由射击机会所决定的,而不是由职务或资历而定。眼看皮斯的导弹一枚接一枚的落空,托里尼急忙从上方再补一枚‘响尾蛇’。不过最后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皮斯最后一枚‘麻雀’击中了抛光干扰丝的米格-25。此时克尔克跟另一架僚机威廉姆已经在这番折腾中把油给用光了,所以马上离开了现场。但面向西方的皮斯又开始用肉眼看到了第2架米格-25朝他们飞了过来,并将机翼翻成垂直,似乎要再往北方转弯,变成‘侧转’动作。托里尼的雷达也发现了这架米格-25,他一个右转咬住了米格-25的尾巴,但米格-25的机体特征类似F-15及F-14,所以托里尼有点迷惑:这到底是不是敌机呢?由于目标使用加力燃烧器喷出熊熊尾焰,托里尼使用了一个简单的分辨方法,在无线电上询问: “谁在开加力?”没有人回答,他知道可以开火了。托里尼先发射一枚‘响尾蛇’导弹,但又被米格-25的干扰丝诱离,不过,第二枚‘麻雀’还是干脆地解体了米格-25。 托里尼事后评论道:“这次表现实在称不上好,我们让他们太靠近了。”在海湾战争前,人们大多把目光集中在伊拉克的米格-29战机上,但在实战中,米格-29实在是有负众望。相反,60年代设计的米格-25战机却在开战首夜穿过F-14的扫荡、躲掉安德森的F/A-18,并击落了史贝奇。据非官方报道,这架米格-25甚至还对一架A-6发射了导弹,并一度威胁另一架A-7。另一架米格-25也射过了8架F-15的追击,对2架EF-111发射了3枚导弹,迫使EF-111离开干扰位置,千万被掩护的FF-15E机群被地空导弹击落1架。这还不是米格-25的最后表演,1月30日下午2点,空战开始2周后,2架米格-25从巴格达起飞,以每小时1859公里的速度突袭执行巡逻任务的F-15四机编队,并对其发射了空对空导弹,再以接近2马赫的高速,接连闪过8枚‘麻雀’导弹与2枚‘响尾蛇’导弹,将美机诱入巴格达地空导弹射程,虽然没有将美机击落,但2架米格-25也安全返航。


上演了一幕令人赞叹的精典‘挽歌’。

可惜的是在空战中只有第一,没有第二,伊拉克空军的米格-25空有傲视长空的躲闪能力,却缺乏与之匹配的攻击系统,在多次攻击中只击落一架F/A-18。8年后美军再次空袭伊拉克,米格-25也再次成功躲过‘不死鸟’、AIM-120等多枚先进空空导弹的攻击。在超视距空战的历史上,米格-25以其老迈的年纪,在‘躲闪’的成功率上,却足以雄视当今各国最新战机。它的出色表现无疑为它的传奇身涯上演了一幕令人赞叹的精典‘挽歌’。
9140毫米”??,F-15顶这么一个雷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效果?{:soso_e118:}
新的v3才有可能吧。。。

miaomiaomiao 发表于 2013-4-13 13:14
“雷达天线口径9140毫米”??,F-15顶这么一个雷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机械扫描天线直径比雷达罩直径小很多是很正常的。。。。否则转不了。。。

汗,我看错了。。。原文多了个零
miaomiaomiao 发表于 2013-4-13 13:14
“雷达天线口径9140毫米”??,F-15顶这么一个雷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效果?


机械扫描天线直径比雷达罩直径小很多是很正常的。。。。否则转不了。。。

汗,我看错了。。。原文多了个零
托里尼上尉的雷达屏幕上立刻充满了数十个光点,启动敌友识别器发出询问电码,满满的都是友机信号:显然,这是刚投完弹的攻击机群。如果敌机混杂在其中,飞行员根本无法挑出来射在攻击机群前方,有一个不明光点迅速朝托里尼上尉他们逼近。该光点在另一架由克尔克上尉驾驶的战机前方56公里、2000米高度的地方,属于克尔克上尉的责任区域。克尔克上尉迅速操作雷达将他锁定,然而雷达告警器却同时传来“哗哗”的警报声,显示敌机同时也锁住了克尔克上尉。克尔克上尉事后回忆:“这是一种恐怖的经验,因为你总是以为你不是第一个被敌机挑中的。”以往对超视距空战的讨论,总是认为如果能超越敌人目视距离就瞄准,便可以轻松击落敌机。然而,如果对方同时也能瞄准你呢?那空战该怎么玩下去?更糟糕的是:尽管目标如此凶悍,但克尔克上尉仍不能确定该目标就是敌机。因为许多第一波的攻击机也有空对空能力,很可能是一架攻击机的敌我识别器故障而无法正确回答讯号。再加上托里尼上尉的编队比计划时间提前进入,所以攻击机可以合理地推测托里尼上尉的编队是伊拉克派来拦截的机群,为了自卫,攻击机可能就会爬高。锁定克尔克上尉并准备攻击。克尔克上尉决定寻求预警机的协助,因为预警机的敌我识别能力较强。然而,这个空域的目标数量如此之多,每架飞机都在以每小时1000公里的速度飞行,预警机需要时间去分析雷达版示的资料;更糟的是有一堆友机也侦测到可疑目标,同时要求预警机协助,无线电频道上充满了此起彼落的要求与回答。克尔克上尉等不及了,如果现在是白天,他可以赌一赌,用目视辨别目标,但现在是黑夜,目标持续锁定自己,持续爬高,甚至可能已经发射导弹!克尔克上尉闭上眼睛,扣下扳机,对无线电喊出口令:Fox。0NE!。

  闭上眼睛的原因是在夜间发射导弹时,强光会让你暂时失明;开火时要喊口令不是代表纪律,而是在战况变化迅速,友机难以目视辨别的空中战场,任何的火光都会被解释成可能的敌机攻击,故飞行员不管发射任何导弹,都必须让友机知道。许多评论对超视距空战的看法就是“先看到、光射击、先击落对方”,然而实际情形远为复杂。克尔克上尉先看到对手,但是对手可以确定克尔克上尉是敌机,克尔克上尉却不行,所以先看到不一定可以先开火。延误了这么久的时间作决策,克尔克上尉几乎可以假设敌机已经发射超视距导弹。不过,导弹也不是无敌的,先射击并不表示可以先击落。敌机首先开火,那我就先闪再说!克尔克上尉射出“麻雀”导弹后,迅速作了一个急转、并投出大量干扰丝。“麻雀”导弹在以注被认为是“害人害己”的武器,因为发射后必须维持制导雷达照射目标.战机必须继续朝向目标,使敌机也同样地有机会射下你。但其实雷达天线锁定目标时,仍能容许偏离60度以下,所以战机在发射后仍能作闪躲动作。转弯的同时,闭上眼睛的克尔克上尉清楚地,听到导弹弹射出去的声音,但当他想再按按钮把副油箱也丢掉以减轻重量时,居然没有任何动静。克尔克上尉连忙检查仪表,令人惊讶的是,显示幕上不只副油箱,连导弹也都好好的挂在上面!此时克尔克上尉再度面临抉择,应该转回去再射一发还是继续维持飞行方向7如果转回去的话,就缩短了敌机导弹需要飞越的距离,在此之前,敌机就算还没射导弹现在也来得及把克尔克上尉打下来。如果溜掉,彻底远离敌机的导弹射程,就等于让这道“鹰之墙”轻易地被敌机冲开一道缺口。  

 克尔克上尉决定相信自己的感觉,持续维持转弯,直到敌机雷达脱锁才转回来准备第2枚导弹。但第1枚导弹并没有让他失望,此时在远处炸开一团巨大的火球, 目标在雷达幕上永远消失了。克尔克上尉形容道: “火球持续了几秒,整个天空再度回复黑暗。”此时已是凌晨3时10分,倒楣的伊拉克米格—29成为海湾战争中第1架被击落的战机:米格—29和F—15都是拥有超视距战力的第3代战机,在海湾战争的第一战,也是两种战机之间的第一次对决中,F—15先发现了对手,但是没有用,因为F—15分辨不出对手,故双方实际接战距离远小于雷达的搜索距离。F—15迅速开火、回避,而米格一29除了直直冲进导弹射程之外,还来不及开火就被击落。这说明了光是搜索距离远没有用,还得要你的判断、决策和反应。即使敌机先开火,空战也只是刚开始。运用及时快速的急转、电子干扰措施等,还是可以躲过对手的第一击。米格—29的火控系统设计有“自动”模式。雷达或是红外线搜索及追踪器均可以自动搜索目标,并进行敌我识别、自动开火。显然,设计师是希望大部分的射击动作由“自动模式”代劳。然而从实战中米格—29的表现可以看出,飞行员总是死命朝敌方飞去,以让“自动模式”完成射击控制,但在对方开火、甚至击中米格机之前,米格—29的火控系统却还无法完成射击诸元的解算,无法发射导弹。看来,电脑的判断速度比起高强度训练的飞行员差距实在不小。
坑爹电脑害死人啊~
l55 发表于 2013-4-13 13:15
新的v3才有可能吧。。。
人家说了,APG-63早在70年代就具备200公里对2-3平米目标的截获能力了;P
中立2 发表于 2013-4-13 13:17
海湾空战反思录

  10年前。美国针对伊拉克发起了海湾战争,谋取到了极大的政治利益和军事利益:在这场 ...
显然,即使面对很多人看不起的米格-29的N-019,APG-63也没占到太大便宜,两者在56公里的距离上互相Lock on锁定住对方,最后由于米格-29的火控电脑坑爹导致了F-15的胜利
对大RCS的轰炸机或运输机目标也许可以。
不过,F-14的AWG-9加上 AIM-54真心不灵。。。对付战略轰炸机还可以。。。空优就算了吧。。。和米格25-31差不多
LZ又来现了,还拿个添油加醋的文章,里面极尽各种感叹号啥的,但是末尾还是改变不了MIG-29被击落的事实。而且这文章引用人家飞行员的回忆录也不注一下,对别人的话语进行感情性极强的艺术加工似乎也没必要嘛{:soso_e120:}
APG-63的确没有LZ说的那样远,人家的真实水准是2-3平米目标迎头发现距离约140KM,当然检测概率取85%。然而LZ必定不懂波形是啥玩意,AWG-9没有MPRF波形的懂不,也就是如果目标不断的进行3-9线机动,中低空AWG-9的检测能力没有APG63好,因为F-14主要用于海面上空战。F-15要求全高度夺取制空权,雷达要兼顾所有姿态的目标探测。
中距弹射程当然要大大小于雷达探测距离,科索沃那会F-15还先于AWACS发现目标呢。但是尽早发现目标对战斗机编队战术决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巡航速度加速到M1.5左右发射导弹还有加速时间呢,更要加速距离,等你几十公里再发现敌机,连加速、爬升到有利发射状态的条件都没有{:soso_e120:}再者探测距离和平均功率成正比,然后平均功率又直接关系到抗干扰能力{:soso_e113:}
这篇文章其实忽略了一点:当时世界上除了美国人能组织N多机种、N多编队的协调攻击,别的国家都不行,当然苏联同志为了取得胜利,即使是枪毙自己人这种事情都是可以接受的,甭说误伤了{:soso_e120:}
北欧峡湾 发表于 2013-4-13 13:38
LZ又来现了,还拿个添油加醋的文章,里面极尽各种感叹号啥的,但是末尾还是改变不了MIG-29被击落的事实。而 ...
现在除美帝外还有谁能组织这么大机群的协同攻击?同时保证敌我识别不误伤。。。
当然在伊拉克这种国家别说APG-63了,APG-66都无法完全发挥其战力,因为伊拉克战斗机完全防御,等美军来了赶紧起飞,结果一上去就和美军编队只有几十公里,名副其实的机场围墙保卫者{:soso_e127:}


对战斗机目标200KM是不可能的,一般认为在160KM左右

对战斗机目标200KM是不可能的,一般认为在160KM左右
中立2 发表于 2013-4-13 13:31
显然,即使面对很多人看不起的米格-29的N-019,APG-63也没占到太大便宜,两者在56公里的距离上互相Lock o ...

MIG-29的電子對抗能力遠遜於F-15。
中立2 发表于 2013-4-13 13:31
显然,即使面对很多人看不起的米格-29的N-019,APG-63也没占到太大便宜,两者在56公里的距离上互相Lock o ...

MIG-29的電子對抗能力遠遜於F-15。


“APG-63在做PSP之前的能力是对RCS=2-3m^2的目标的截获距离是>100nm”我脑补成近200km,然后,楼主贴的那个是83年的手册,而在数年前,原版T10因为达不到F15的水平被推倒重来,由此我们对Su27的“超过F15”这一设计要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APG-63在做PSP之前的能力是对RCS=2-3m^2的目标的截获距离是>100nm”我脑补成近200km,然后,楼主贴的那个是83年的手册,而在数年前,原版T10因为达不到F15的水平被推倒重来,由此我们对Su27的“超过F15”这一设计要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笑脸男人 发表于 2013-4-13 15:14
“APG-63在做PSP之前的能力是对RCS=2-3m^2的目标的截获距离是>100nm”我脑补成近200km,然后,楼主贴的那个 ...
100NM是185公里,大于100NM不就是近200公里
所以说战争中的未知因素很多
所以说发明海里这个单位的人一定是个天才,想要黑对手航程和探测距离很简单,换算成海里就行了
沙耶 发表于 2013-4-13 16:15
所以说发明海里这个单位的人一定是个天才,想要黑对手航程和探测距离很简单,换算成海里就行了
你认为APG-63对2-3平米的目标探测距离有100海里?
既然苏联军方的飞行员训练手册敢这么写,肯定会有他的道理的。军迷了解的东西再多,也不会超过克格勃特工的眼睛的
话说超大该如何发视频呀???
笑脸男人 发表于 2013-4-13 15:14
“APG-63在做PSP之前的能力是对RCS=2-3m^2的目标的截获距离是>100nm”我脑补成近200km,然后,楼主贴的那个 ...

最后不也没有超过么,当然这个还有不同网友的观点有不同的
在美D对改进F15的热情下降之后,
可能苏35能达到这个目标了,呵呵


YmzgK 发表于 2013-4-13 17:03
最后不也没有超过么,当然这个还有不同网友的观点有不同的
在美D对改进F15的热情下降之后,
可能苏35 ...
噪声系数< 3dB的 APG-63望着阵风的REB PESA, Mig-35的 ZHUK-AE AESA和Su-35的Ibris-E,表示:"你们不觉得丢人嘛?"

笑脸男人 发表于 2013-4-13 17:10
噪声系数< 3dB的 APG-63望着阵风的REB PESA, Mig-35的 ZHUK-AE AESA和Su-35的Ibris-E,表示:"你们不觉得丢 ...

这个不能简单这么说,俄罗斯在九几年末,也有比这个更低的数据出来,
而美D如果当时达到这个数(这个也不确定,也许A63是通过改进达到的呢?)
那肯定有一个很长的时间,在这方面提高不显著


先是米帝高估米格25的性能,于是用最短的时间研制出变态的F15去抵抗米格25.然后是毛子低估F15的能力,制造出T10之后发现无法对抗F15,于是推倒重来才研制出苏27,谁知道他们重新评估的F15性能依然是低估了的。
笑脸男人 发表于 2013-4-13 17:10
噪声系数< 3dB的 APG-63望着阵风的REB PESA, Mig-35的 ZHUK-AE AESA和Su-35的Ibris-E,表示:"你们不觉得丢 ...
切,毛子甲虫-M这种便宜货噪声系数照样3dB


平均功率1.5千瓦,峰值6千瓦,对5平米目标120公里探测距离




YmzgK 发表于 2013-4-13 17:17
这个不能简单这么说,俄罗斯在九几年末,也有比这个更低的数据出来,
而美D如果当时达到这个数(这个也 ...
看到的一个回复:80年代初的APG-67这种低成本雷达接收机噪声系数3DB,APG-69这种半路出家、在老雷达基础上改PD的便宜货小于等于3.5DB。高端货就甭说了,APG-63接收机噪声系数2.5DB,预警雷达APY-1最大值才1.3DB。APG-77、APG-79等雷达的T/R组件接收机噪声系数2DB,随工艺的提高还有下降的可能。
中立2 发表于 2013-4-13 17:36
切,毛子甲虫-M这种便宜货噪声系数照样3dB
你可以看31楼的回复,俄国人终于在新世纪达到了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你在黑俄国人嘛?

笑脸男人 发表于 2013-4-13 17:47
看到的一个回复:80年代初的APG-67这种低成本雷达接收机噪声系数3DB,APG-69这种半路出家、在老雷达基础上 ...


胡扯

11_16779386_20172e4d1979759.jpg
11_16779386_ce6156afd94080c.jpg
笑脸男人 发表于 2013-4-13 17:47
看到的一个回复:80年代初的APG-67这种低成本雷达接收机噪声系数3DB,APG-69这种半路出家、在老雷达基础上 ...


胡扯

11_16779386_20172e4d1979759.jpg
11_16779386_ce6156afd94080c.jpg
笑脸男人 发表于 2013-4-13 17:50
你可以看31楼的回复,俄国人终于在新世纪达到了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你在黑俄国人嘛?
甲虫-M本就是80年代末搞出的,只不过90年代俄罗斯没钱装备而已
f0082824_4f1bd904e47d3.jpg

中立2 发表于 2013-4-13 17:55
甲虫-M本就是80年代末搞出的,只不过90年代俄罗斯没钱装备而已


同样的美国人没钱去造更多的F-22,而空军没钱升级F-15到AESA,然后现在美军中战斗机装备AESA最多的是海军

中立2 发表于 2013-4-13 17:55
甲虫-M本就是80年代末搞出的,只不过90年代俄罗斯没钱装备而已


同样的美国人没钱去造更多的F-22,而空军没钱升级F-15到AESA,然后现在美军中战斗机装备AESA最多的是海军
中立2 发表于 2013-4-13 17:36
切,毛子甲虫-M这种便宜货噪声系数照样3dB

主要是差了好多年了呵



笑脸男人 发表于 2013-4-13 17:47
看到的一个回复:80年代初的APG-67这种低成本雷达接收机噪声系数3DB,APG-69这种半路出家、在老雷达基础上 ...
自己不动脑子,不去查资料,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被人坑蒙了都不知道
笑脸男人 发表于 2013-4-13 17:50
你可以看31楼的回复,俄国人终于在新世纪达到了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你在黑俄国人嘛?

这个也是看的回复,记不清楚了,
大约是九几年末吧,能达到2.5左右或者有人说能到2
不过新的产品这个又高了,在3左右,这个可能是电子器件的变化所致

美俄电子技术差15年很正常,这个不算黑
而且这个数值差距,对雷达最终性能的影响,并不是那么显著
而苏27上N001的这个数值,好象还没有看到过


中立2 发表于 2013-4-13 17:53
胡扯
你这是APG77老T/R的数据,新T/R和APG-80的一样,接收机噪声系数2.0DB:D当然毛子的PESA目前还没跨进3.0的门槛,它是3.5DB。而MIG35用的甲虫AE 35型则是3DB,米国80年代末T/R的水平。
自己不动脑子,不去查资料,别人说什么你就信什么,被人坑蒙了都不知道
你的意思是APG-67/63的数据也有错,然后俄国人的AESA和自己80年代的便宜货差不多一个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