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听新人笑,哪闻旧人哭,飞信成败得失一场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3:20:30
只听新人笑,哪闻旧人哭,飞信成败得失一场空


作者:小记拿铁君 /分类:妙史, 移动互联, 观点•专栏 /Tag:妙史, 微信, 投稿, 飞信 /来源:钛媒体/
字号:L M S



    也许你要感叹微信433天内完成用户数从零到一亿的增长,但也请你相信当年飞信完成第一亿用户的注册时间相差无几。曾记否,中移动在2009年的这句雄心:“飞信将在未来5年超越QQ成中国最大即时通信工具”。



飞信的成败得失一场空



你可能都不相信,曾经有一个时代被称作是“飞信时代”。

也许你要感叹微信433天内完成用户数从零到一亿的增长过程,但也请你相信当年飞信完成第一亿个用户的注册时间与前者相差无几。一份可追溯的来自易观国际的报告显示,2008年第二季度,飞信用户已超过1亿,取代MSN成为第二,而那个时候中国的即时通讯市场活跃账户数仅为4.26亿。

然而,近日有消息传出,中国移动即将对飞信进行重构,并且召集了互联网基地、国际公司、移动研究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专门研究应对微信冲击的策略。但先不论其可行性,中国移动和腾讯这对老冤家势必要在4G来临的日子里有一场恶仗要打。(钛媒体此前亦有热门文章《飞信前员工痛斥飞信永远无法取代微信:后宫水太深》http://www.tmtpost.com/25317.html 对此进行了详细痛诉)



成败得失一场空

当手机还处于2.5G网络时代,在PC端拥有免费发送、易于群发的优势,让当时电脑内存还仅为256M的用户感受到了飞信带来的便利。一瞬间,PC版飞信成为了很多用户桌面IM的必备之一。

飞信自推出半年后,击败了所有移动IM领域的竞争对手。2008年第一季度,腾讯在移动端的用户仅有1020万,而移动飞信的用户达到了6600万。

从当时的市场来看,飞信的推出有效地整合了2.5G网络下的增值业务,并作为3G业务的基础平台存在,并且在用户中形成了较好的口碑,有53.7%的用户是通过朋友推荐知道了飞信这款产品。

事实上,中国移动一直将飞信作为与短信、语音通话一样的业务来经营。时任中国移动市场部总经理的徐达曾对媒体称,“这肯定是一个省钱的平台”。这也就是说,中国移动推出飞信只是一种新业务的拓展,利用3G到来之前,尝试跨越电信网和互联网,提供融合业务的一次尝试。

显然,在这个有限的间隙期中国移动赌对了,但是,很快中国移动发现市场并非想自己所想的那样能够持久下去。3G牌照发放后,随着网络、终端等产业链条上的关键节点的成熟,新的业务形态不断涌现。尤其是微信这样低流量,但用户体验好,又肯为用户放下身段的产品出现,导致飞信对用户的吸引力急剧下降。

“飞信将在未来5年(指2009年至2014年)超越腾讯QQ成为中国最大的即时通信工具”。现在回头看看这条2009年的评论如果放在今日,一定能引来无数嘈点。



重构是否必要?

根据飞信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从2007年到2009年,飞信的版本更新并不是那么频繁,基本上一年一个版本;从2011年开始,飞信对产品的更新显然加快了一个节奏。

目前,从飞信的官方网站上可以查到的最早版本记录是从2011年9月22日推出的秋韵版。在这之后,飞信甚至出现一个月就推出两个版本产品的情况,并且每个版本升级都会增加新的产品功能。

不过,中国移动显然并没有满足只有这个“干儿子”的存在,虽然有消息称中国移动已经收回了飞信的经营权。就在秋韵版推出后的第六天,中国移动发布了由数据部“出品”的新产品“飞聊”。后者是在飞信的基础上,实现了跨平台免费短信发送,并声称是“拥有中国移动纯正血统”的“3G通信时代革命性产品”。

但是从运营数据来看,这两个产品并没有达到中国移动所期望的那样。

2012年,一份来自电信运营商的内部资料曾显示,飞聊月覆盖人数比例仅为3.78%,而在同一时期,微信覆盖比例达到了62.71%。

从网上流传的关于重构飞信的PPT上内容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对飞信业务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包括取消各省KPI、商务模式的调整,然而与用户超过三亿的微信相比,其虽然呈现了活跃度近20%的增长,但整体活跃用户数仅为7300万。此外,中国移动对飞信的运营投入仅有500万,不足微信的1%。

由此看来,此时提出重构飞信,将飞信和飞聊整合,显得时机恰当,因为这又是一个拐点,4G要来了。

缺什么本该补什么

虽然在版本更新上,中国移动在飞信上已经表现得十分积极,但是与互联网企业出身的腾讯相比相距仍然甚远。

仅以微信历次较大的版本更新来看,有数次里程碑式地改变,其中包括2.0版本增加的语音对讲、3.0版本增加的摇一摇、3.5版本增加的二维码分享、4.0版本增加的朋友圈、4.5增加的多人实时语音聊天。

事实上,有很多人愿意将这个结果归因于中国移动的电信运营商基因,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以产品经理这个职位为例,腾讯公司副总裁、微信团队总负责人张小龙就是微信惟一的产品经理,而中国移动将飞信各个功能分解,每项功能都设置了一个产品经理,这就导致了对产品的发展方向并不是十分清晰。

于是,在上述曝光的PPT中,中国移动将产品融合的方向写的很清晰。如果这是真的话,新“飞信”将会将灵犀、VOIP等功能整合,重新塑造手机号码的价值,并将结合定制终端预装、流量优惠等方式,迅速扩展用户规模。

为了弥补互联网的基因,中国移动甚至显得有些“焦虑”,因为其打破了以前由一家厂商支撑的局面,期望通过招标的方式引入多家技术支撑厂商,并对新入网厂商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本文系作者@小记拿铁君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只听新人笑,哪闻旧人哭,飞信成败得失一场空


作者:小记拿铁君 /分类:妙史, 移动互联, 观点•专栏 /Tag:妙史, 微信, 投稿, 飞信 /来源:钛媒体/
字号:L M S



    也许你要感叹微信433天内完成用户数从零到一亿的增长,但也请你相信当年飞信完成第一亿用户的注册时间相差无几。曾记否,中移动在2009年的这句雄心:“飞信将在未来5年超越QQ成中国最大即时通信工具”。



飞信的成败得失一场空



你可能都不相信,曾经有一个时代被称作是“飞信时代”。

也许你要感叹微信433天内完成用户数从零到一亿的增长过程,但也请你相信当年飞信完成第一亿个用户的注册时间与前者相差无几。一份可追溯的来自易观国际的报告显示,2008年第二季度,飞信用户已超过1亿,取代MSN成为第二,而那个时候中国的即时通讯市场活跃账户数仅为4.26亿。

然而,近日有消息传出,中国移动即将对飞信进行重构,并且召集了互联网基地、国际公司、移动研究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专门研究应对微信冲击的策略。但先不论其可行性,中国移动和腾讯这对老冤家势必要在4G来临的日子里有一场恶仗要打。(钛媒体此前亦有热门文章《飞信前员工痛斥飞信永远无法取代微信:后宫水太深》http://www.tmtpost.com/25317.html 对此进行了详细痛诉)



成败得失一场空

当手机还处于2.5G网络时代,在PC端拥有免费发送、易于群发的优势,让当时电脑内存还仅为256M的用户感受到了飞信带来的便利。一瞬间,PC版飞信成为了很多用户桌面IM的必备之一。

飞信自推出半年后,击败了所有移动IM领域的竞争对手。2008年第一季度,腾讯在移动端的用户仅有1020万,而移动飞信的用户达到了6600万。

从当时的市场来看,飞信的推出有效地整合了2.5G网络下的增值业务,并作为3G业务的基础平台存在,并且在用户中形成了较好的口碑,有53.7%的用户是通过朋友推荐知道了飞信这款产品。

事实上,中国移动一直将飞信作为与短信、语音通话一样的业务来经营。时任中国移动市场部总经理的徐达曾对媒体称,“这肯定是一个省钱的平台”。这也就是说,中国移动推出飞信只是一种新业务的拓展,利用3G到来之前,尝试跨越电信网和互联网,提供融合业务的一次尝试。

显然,在这个有限的间隙期中国移动赌对了,但是,很快中国移动发现市场并非想自己所想的那样能够持久下去。3G牌照发放后,随着网络、终端等产业链条上的关键节点的成熟,新的业务形态不断涌现。尤其是微信这样低流量,但用户体验好,又肯为用户放下身段的产品出现,导致飞信对用户的吸引力急剧下降。

“飞信将在未来5年(指2009年至2014年)超越腾讯QQ成为中国最大的即时通信工具”。现在回头看看这条2009年的评论如果放在今日,一定能引来无数嘈点。



重构是否必要?

根据飞信发展的历程,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从2007年到2009年,飞信的版本更新并不是那么频繁,基本上一年一个版本;从2011年开始,飞信对产品的更新显然加快了一个节奏。

目前,从飞信的官方网站上可以查到的最早版本记录是从2011年9月22日推出的秋韵版。在这之后,飞信甚至出现一个月就推出两个版本产品的情况,并且每个版本升级都会增加新的产品功能。

不过,中国移动显然并没有满足只有这个“干儿子”的存在,虽然有消息称中国移动已经收回了飞信的经营权。就在秋韵版推出后的第六天,中国移动发布了由数据部“出品”的新产品“飞聊”。后者是在飞信的基础上,实现了跨平台免费短信发送,并声称是“拥有中国移动纯正血统”的“3G通信时代革命性产品”。

但是从运营数据来看,这两个产品并没有达到中国移动所期望的那样。

2012年,一份来自电信运营商的内部资料曾显示,飞聊月覆盖人数比例仅为3.78%,而在同一时期,微信覆盖比例达到了62.71%。

从网上流传的关于重构飞信的PPT上内容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对飞信业务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包括取消各省KPI、商务模式的调整,然而与用户超过三亿的微信相比,其虽然呈现了活跃度近20%的增长,但整体活跃用户数仅为7300万。此外,中国移动对飞信的运营投入仅有500万,不足微信的1%。

由此看来,此时提出重构飞信,将飞信和飞聊整合,显得时机恰当,因为这又是一个拐点,4G要来了。

缺什么本该补什么

虽然在版本更新上,中国移动在飞信上已经表现得十分积极,但是与互联网企业出身的腾讯相比相距仍然甚远。

仅以微信历次较大的版本更新来看,有数次里程碑式地改变,其中包括2.0版本增加的语音对讲、3.0版本增加的摇一摇、3.5版本增加的二维码分享、4.0版本增加的朋友圈、4.5增加的多人实时语音聊天。

事实上,有很多人愿意将这个结果归因于中国移动的电信运营商基因,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以产品经理这个职位为例,腾讯公司副总裁、微信团队总负责人张小龙就是微信惟一的产品经理,而中国移动将飞信各个功能分解,每项功能都设置了一个产品经理,这就导致了对产品的发展方向并不是十分清晰。

于是,在上述曝光的PPT中,中国移动将产品融合的方向写的很清晰。如果这是真的话,新“飞信”将会将灵犀、VOIP等功能整合,重新塑造手机号码的价值,并将结合定制终端预装、流量优惠等方式,迅速扩展用户规模。

为了弥补互联网的基因,中国移动甚至显得有些“焦虑”,因为其打破了以前由一家厂商支撑的局面,期望通过招标的方式引入多家技术支撑厂商,并对新入网厂商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本文系作者@小记拿铁君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本文链接)
产品的目的不一样,飞信是要以收费为最终的,微信是拉人头的
如果发展飞信要以短信甚至语音业务萎缩为代价,传统的通信公司有足够的远见开拓新市场么?正常人都宁愿安稳等待时代的淘汰也不愿自杀。
想用飞信,奈何移动看不上咱
当年我注册了一个飞信号,结果一次没用过,因为我身边的人没有一个用飞信。
以前在学校要通知其他同学参加活动,确实很方便
当年我注册了一个飞信号,结果一次没用过,因为我身边的人没有一个用飞信。
我也是,从来没有用过
用移动号用过一段时间飞信,主要是发短信方便,省钱,现在短信少了,大家也都用微信了。。。就。。。。
错过了发展的最好时机。现在已经无力回天了。
自己革自己的命是要有勇气的。
汉唐大梦 发表于 2013-4-13 15:10
当年我注册了一个飞信号,结果一次没用过,因为我身边的人没有一个用飞信。
我用了几年飞信了,压根就不关心身边有没有人用飞信,只要他们用的是移动手机卡就行了。
飞信就是害得我和前女友分的最大罪魁祸首,每次我用飞信或者她用飞信联系,总是概率性的掉了一两条,有时候联系不上大家就很火,尤其是在某个地方等了很久,结果对方根本不知道你给他说的时间地点,打电话一问呢,人家还在和射友吃饭呢。

后来搞了QQ,结果矛盾又出来了,那个飞信的PC端总是自己要接收短信,你们知道的了,女孩子的电脑,什么开机自启动,改变软件设置都不懂,我设好了没有几天,又不知道怎么中病毒了,重启了或者恢复了又是这样

反复的搞啊,矛盾积压多了,哎
老毕 发表于 2013-4-14 14:58
我用了几年飞信了,压根就不关心身边有没有人用飞信,只要他们用的是移动手机卡就行了。
我当时注册飞信的时候,只有双方都是飞信用户才能互相发短信。
老毕 发表于 2013-4-14 14:58
我用了几年飞信了,压根就不关心身边有没有人用飞信,只要他们用的是移动手机卡就行了。
飞信现在有时候好几天对方手机才能收到,很不稳定。

除了群发短信这个功能比较有用,其他基本废了
逸仙润之尊仲尼 发表于 2013-4-14 17:28
飞信就是害得我和前女友分的最大罪魁祸首,每次我用飞信或者她用飞信联系,总是概率性的掉了一两条, ...
俺肿么觉得你和前女友分手的原因不全是飞信 还有她的射友啊
飞信是神马?我只知道我交话费拿的移动手机里自带这玩意,没用过
飞信?谁让你不支持跨网发信息的?
柯达最早发明了数码相机,可是自己却因为舍不得胶片业务的市场而破产了.

OTT业务,运营商们是不可能做好的,大家还是等着运营商向OTT业务运营者收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