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丰碑!歼10战斗机首飞十五周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08:12
  1998年3月23日,中国自行研制的歼-10战斗机首飞成功,成为了中国航空史上的一座丰碑。歼-10战斗机代表着我国军用战斗机装备水平首次达到了世界第三代的标准,而且由于近年来电子科技的进步,尽管歼-10在世界第三代战斗机中出现的较晚,借助科技的进步,反倒使歼-10能够装备同时代的机载雷达技术和先进的武器系统。尽管三代机的发展过程中在时间上拖后了一点,但做到了不落伍,反倒有所超越。改变了我国航空工业长期以来,装备一代落后一代的局面。(图为歼-10战斗机总设计师宋文骢为刘华清讲解歼-10战斗机设计方案性能,左上小图为歼-10战斗机首飞成功后留影)

  与我国的二代机相比,歼-10无论在气动布局设计、机载电子设备以及机载武器上都有了质的提高。在借鉴了国外成熟技术的同时,经过大胆创新,大幅度提高了飞机的机动性和超视距攻击能力。同时,借助于歼-10的开发,带动了系统内一系列配套产品设施的改进,对航空工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15年前的1998年3月23日,一架神秘的战机停在空军某基地,试飞员话别战友,健步走向机舱。发动机声响,'战鹰'腾空而起,万米高空,只见它时而俯冲,时而如离膛炮弹疾驰。17分钟后,'战鹰'安全返回,顿时,停机坪沸腾了。(图片为首飞成功后,总设计师宋文骢和首席试飞员雷强的拥抱,让人热泪盈眶)

  这只神秘'战鹰',正是耗费设计者们近20年心血的我国第三代战斗机'歼10',驾驶它顺利完成首飞任务的,是极具传奇色彩的空军英雄试飞员--雷强。

  雷强表示,从他1998年第一次驾驶歼10起落,到歼10批量装备空军部队,他总共大概驾驶歼10飞了1000多架次,而整个歼10的试飞员队伍,大约有10多个人。'世界上几乎所有的电传飞机,比如F16、F18、苏27等,几乎都发生过飞机坠毁的事故',歼10战斗机试飞期间的'零坠毁',创造了试飞史上的一个奇迹。最大航程、最大低空飞行速度、最大过载。就这样,在一次次的试飞中,歼10不断刷新着国内试飞史上的一个又一个飞行纪录。
  说起歼-10,首先我们必须提到的是中国在70年代末至今研制先进歼击机的一些失败例子。在歼-7和歼-8两个系列陆续开始研制装备时,空军自知这些国产版米格-21,不足以满足20世纪末的国防要求,因此力图发展一种能与世界先进水平看齐的先进战斗机。(图为刘华清为歼-10首架样机剪彩)

  歼-10的研制工作是由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来承担的。这支队伍的班底曾经就是当年研制歼九的设计团队。在歼九下马后,这支队伍又在后来的歼-7Ⅲ项目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我们打开国门面向世界的时候,才逐步意识到自身与世界的差距。在世界航空工业突飞猛进的大潮中,当时的中央军委主席邓平同志高瞻远瞩的指出:"拿出5个亿,我们要搞歼击机,搞一个新的.性能更好的歼击机"。为了贯彻邓小平同志的指示,1982年1月,空军向军委请示研制新型歼击机的问题,经军委批准拨出专款进行新歼击机的研制。空军为此制定了相应的战技术要求。2月,国防工办在北京召开了新机研制座谈会,参加会议的有总参装备部、空军、海军航空兵部,三、四、五机部的领导和国家计委以及很多专家。会上提出新型歼击机可供考虑的方案,新型歼击机的主要空战性能要比歼-8Ⅱ好,接近F-16,优于米格-23,作为我军90年代低空作战的主要机种。当然,那时候的指标要求与现在是无法相比的。
已经15年了,时间真快啊
  当时,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突然接到参加新机方案讨论会的通知。宋文骢同志作为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代表,在空军和航空部领导以及专家、教授面前进行了15分钟的颇有新意的发言。他从空战如何进行这一思路谈起,讲需求、讲思路、讲使命、讲方案、讲措施。他的一番言论给军方领导和技术负责同志留下了深刻印象。此次会议后,上级明确要搞一架新型战斗机,并提出了具体要求。

  宋文骢同志回到研究所后,立即开始按照空军的要求展开部署,同时充分利用所里多年来得预研成果,集中力量准备方案。半年后,新机讨论会在北京再次召开。会上,宋文骢同志握着飞机模型,信心十足地讲解。从战技术要求到飞机的使命、任务、要求、战术性能、武器、火控、机体结构、系统等,既有实验结果,又有图样实例,4个小时的报告赢得了与会者长时间的掌声。

  1984年1月,空军调整了相应的战技术指标要求。4月,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召开飞机专业委员会,讨论了新型歼击机的3种布局方案,这3种方案是:正常布局方案、鸭式布局方案和变后掠翼方案。
  1984年5月,经过与兄弟单位的方案对比后,国防科工委,国家计委决定新歼击机研制总体单位定点在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和成都飞机制造厂。同年6月,国防科工委确定对飞机的总要求,以及新歼击机研制的若干原则问题,重点是4大关键技术:鸭式布局设计、飞行控制、航空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

  1986年1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新歼击机的研制任务列为国家重大专项。同年7月,国防科工委任命王昂为新歼击机行政总指挥,时年56岁的宋文骢也被国防科工委任命为重点型号的飞机总设计师。

  1987年6月,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在先后设计的6个飞机方案基础上,经过总体协调,系统技术状态和系统定义的确定,初步稳定了总体方案,完成了初步设计阶段的主要技术工作。

  新歼击机突出中低空机动作战能力,具有中距全向拦射和近距格斗能力,用于截击空中目标和夺取制空权,并有对地攻击能力。新歼击机在总体性能上适应90年代后期的作战环境。
  一项重大的决策,常常需要强大的技术实力作为后盾。大家看到了,歼-10所采用的是鸭式布局,当年宋文骢同志之所以积极推荐新式气动布局也正验证了这一理论。这种新颖的鸭式布局,不仅符合航空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包含着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多年来的研究成果的技术积累。

  宋文骢同志之所以积极推荐新式气动布局方案,是因为鸭式布局是我国与国外几乎同步研究的,处于一个起跑线上。当年搞歼九无尾翼方案的时候,为了解决歼九的高空配平问题,歼九设计团队就提出了鸭式无尾布局。60年代,美国开始研究利用脱体涡来增加飞机升力。我们在歼九的研制工作中,也增加了相应的研究。作为预案之一,机腹进气也在歼九上进行了广泛的试验。为了研究三代机的布局方案,新的设计团队又做了很多试验,不断完善曾经用于歼九的鸭式布局设计。在确定总体方案前,风洞就吹了上万次。歼-10的外形设计和气动布局完全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搞出来的,没有借助国外的力量,这一点值得国人骄傲和自豪。
  我国航空工业长期以来存在一个弊病,就是不重视飞机的预研工作,没有单独系统的预研机构,不像美国有NASA(国家航空航天局)那样的预研机构。以前上飞机型号,都是上一个就抓一个,实际上开发与研制同步进行。这对于技术储备本就薄弱的我国航空工业而言,无形中加大了研制风险。导致航空工业自成立以来,成功的项目大大少于失败项目的无情事实。

  外界普遍认为歼-9是中国航空工业界为这一目标发起的第一次尝试。从近期关于歼-9的文章来看,其具有三角翼加鸭翼、大三角翼等多个设计方案,从设计思想上来说是接近世界第三代战斗机的水平的。该型号由国内601所研制,后转由611所负责,大致上与瑞典J-37“雷”战斗机有些类似。

  当年歼九项目经五次修改战技指标,又三上三下后,最终以下马告终。但无形中,歼九相当于为歼-10的研制作了一次技术预研,并最终为歼-10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其实,歼-10也曾经经历过类似从T-10到苏-27的羽化蜕变。那就是00批次飞机隆起的肥圆后体机身,这是动力选择几经改变造成的,也给飞机带来了额外的阻力,导致性能恶化。当时成飞所顶住压力,重新设计,进行后机身收身修型;同时尽一切可能进行减阻改进。重新生产的01批试生产型,终于达到了设计目标。(图片绘制:白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