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航空口的三位院士侯选人: 桑建华、曾元松、欧阳绍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7:03:10
关于推荐桑建华、曾元松、欧阳绍修为2013年两院院士候选人的公示时间:2013-02-28 02:36来源:未知作者:管理员点击:324 次         根据中国科协《关于推荐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科协办发组字〔2013〕3号)文件的要求,我会积极组织开展了航空系统两院院士推荐提名工作。        有关单位会员共推荐四位航空科技领域的著名专家进入学会评审范围。2月25日,以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吴松研究员为组长的材料审查组对四位候选人的材料进行了全面审查,认为材料符合要求,提交2月26日召开的评审会评审。评审组于2月26日下午召开了评审会,经无记名投票决定拟推荐桑建华、曾元松、欧阳绍修三位同志至中国科协,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2013年两院院士初遴选。现将三位推荐人选的基本情况在全会范围内进行为期五天的公示,公示期为2月27日至3月3日。在此期间,全会各级组织和会员如有异议,可直接通过电话、传真或者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反馈。        推荐评选工作监督电话:010-84924385,传真:010-84923942,电子邮箱:csaazzb@126.com三位推荐人选基本情况如下:        桑建华,研究员,1956年生人,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隐身技术、飞机设计相关工作,申报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        曾元松,研究员,1971年生人,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航空制造工程研究工作,申报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欧阳绍修,研究员,1956年生人,中航工业陕飞公司副总经理,长期从事飞机设计相关工作,申报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http://www.csaa.org.cn/a/tztg/2013/0227/940.html
关于推荐桑建华、曾元松、欧阳绍修为2013年两院院士候选人的公示时间:2013-02-28 02:36来源:未知作者:管理员点击:324 次         根据中国科协《关于推荐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科协办发组字〔2013〕3号)文件的要求,我会积极组织开展了航空系统两院院士推荐提名工作。        有关单位会员共推荐四位航空科技领域的著名专家进入学会评审范围。2月25日,以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吴松研究员为组长的材料审查组对四位候选人的材料进行了全面审查,认为材料符合要求,提交2月26日召开的评审会评审。评审组于2月26日下午召开了评审会,经无记名投票决定拟推荐桑建华、曾元松、欧阳绍修三位同志至中国科协,参加中国科协组织的2013年两院院士初遴选。现将三位推荐人选的基本情况在全会范围内进行为期五天的公示,公示期为2月27日至3月3日。在此期间,全会各级组织和会员如有异议,可直接通过电话、传真或者电子邮件的形式进行反馈。        推荐评选工作监督电话:010-84924385,传真:010-84923942,电子邮箱:csaazzb@126.com三位推荐人选基本情况如下:        桑建华,研究员,1956年生人,中航工业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隐身技术、飞机设计相关工作,申报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        曾元松,研究员,1971年生人,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副所长,长期从事航空制造工程研究工作,申报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欧阳绍修,研究员,1956年生人,中航工业陕飞公司副总经理,长期从事飞机设计相关工作,申报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

http://www.csaa.org.cn/a/tztg/2013/0227/940.html
都没听说过;
哪里有事迹详细介绍。
除欧阳外,其他两位没听过,有什么建树?  
楼上的,商所都不知道吗?

绿林奸汉 发表于 2013-3-17 14:23
都没听说过;
哪里有事迹详细介绍。









绿林奸汉 发表于 2013-3-17 14:23
都没听说过;
哪里有事迹详细介绍。


215242ltt7x71c222nb2m3_jpg_thumb.jpg (89.97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3-17 14:53 上传


215703i2gvdwhgg0tehthe_jpg_thumb.jpg (216.75 KB, 下载次数: 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3-17 14:56 上传




140606magoaihicegiwpro_jpg_thumb.jpg (68.1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3-17 14:58 上传


140611a57b8855xx5ggazn_jpg_thumb.jpg (76.82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3-17 14:58 上传


140811en9jt9nndymdudjj_jpg_thumb.jpg (84.3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3-17 15:02 上传

1982 年 7 月至今,任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历任总体设计专业 组组长、总装备部隐身技术专业组付组长等职。在国家重点型号歼七 C、歼七 D、歼×型等 飞机的研制中,主持和参加飞机总体设计;在国防预研隐身技术研究中,作为飞机总体隐身 技术负责人, 为"歼×"隐身技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荣获多项部级科技成果奖和立功, 1997 获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年航空工业有突出贡献专家。
看来都是和双20有关的人士啊!
在曾元松的带领下,攻关组充分发挥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团队优势,成长为一支闻名业界的创新型队伍。中国,因此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大型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喷丸成形技术的国家。该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攻关组于2006年被授予集团公司“优秀科技团队”称号
支持桑总!当前航空器隐身技术第一人!中航隐身首席专家!
曾元松:为ARJ21插上腾飞的翅膀作者:于浩 骆建利    转贴自:一航制造所    点击数:970年轻的他,带领攻关组为ARJ21插上腾飞的翅膀——记ARJ21“民用飞机整体壁板数控喷丸成形技术研究”技术攻关负责人曾元松  26岁的他,优秀博士毕业,出类拔萃,毅然选择了航空事业;  28岁的他,进入工程领域,敢闯敢干,攻克了一系列难题;  30岁的他,已然蜚声业界,能征善战,在成形专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32岁的他,法国留学归来,视野开阔,洗刷了行业视听;  33岁的他, 敢挑千钧重担,睿智沉稳,满负信心的担起民机翱翔的众望;  36岁的他,矢志激情进取,继往开来,又开始了新的自我挑战……src=UploadFiles/2008112134041734.jpg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onmousewheel=return img_zoom(event,this)>曾元松    他就是首届“中国一航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多次立功和被授予部级奖项并带领团队获得中国一航“优秀科技团队”的,一航制造所最年轻的自然科学研究员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曾元松。  实践中不断完成技术积淀  曾元松作为金属塑性成形专业首屈一指的资深教授王仲仁的得意弟子,1997年哈工大毕业时可谓是炙手可热的高级人才,然而这名捧着金饭碗年仅26岁的博士,婉拒了众多高薪聘请,毅然走进了一航制造所的大门,与航空结缘。参加工作后,曾元松研究的专业方向众多,包括蒙皮及整体壁板成形技术、管件成形技术、数值模拟技术和表面强化技术等,他认为,国内的这些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要想缩短这个距离,必须使自己的技术有质的提升,这个提升的过程是艰巨的,必须在统一规划、形成完善的科研体制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充分吸收采纳国外固有的先进技术,兼蓄并收,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为我国飞机整体壁板成形技术的提高开辟新的途径。为此,他寻求一切与国外先进整体壁板成形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合作交流的机会, 2002年作为全国唯一参会单位的代表出席了第8届国际喷丸技术会议;他平时注意收集国际上相关技术进展情况,与德国、法国、加拿大多家知名的整体壁板及设备制造商和研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还邀请到亚琛工业大学、加拿大NMF公司的顶尖专家来国内进行深入的技术交流。这一系列的对外合作,成功地铺开了曾元松放眼世界的技术探求之路,他很快就在整体壁板成形与强化专业领域崭露头角。他利用较短时间优质高效地完成了“九五”预研课题“飞机机翼整体壁板数控抛丸成形工艺技术研究”中的表面几何分析、数值模拟和数据库开发等三项重要研究工作,为自己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ARJ21整体壁板数控喷丸成形技术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科研中积极造就创新能力  2001年,曾元松负责和参与的5个课题在重点型号上全部成功运用,有3项获奖。这其中他最引以为豪的无疑是与俄罗斯合作的小弯曲半径管课题,该课题在研制过程中经常受阻,曾元松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提出最合理的解决办法。一次遇到了非常棘手的技术难题,不仅成形不出合格的零件,而且造价昂贵的球形芯轴不断被压坏。在仔细分析的基础上,曾元松大胆假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未想俄方专家断然否定,认为绝对不可行,为了能使方案付诸实践,执着的他一头扎进主机厂厂房和工人们反复分析、试验,用准确的实验数据和合格的零件对自己的方案进行了无可辩驳的论证,一举破解难题,令俄方专家感到不可思议。惊愕之余,他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温文尔雅的年轻博士。小弯曲半径管课题最终获得了集团公司二等奖。同时,他带领的专业团队持续推进,将课题研究积极向设备的研制开发转化,国内首台小弯曲半径管推弯成形设备应运而生,并获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3等奖。  法国南特中央理工大学力学与材料实验室汇聚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访问学者,2002年12月,当中国学者曾元松来到这里时,并未引起同行们的太大关注。然而仅过一年时间,曾元松就用自己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超强的创新能力折服了实验室的教授和各国专家,他在型材拉弯、蒙皮拉形和橡皮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技术领域开展的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一举洗刷众人视听。“Good done(干得好)”,挑剔的项目组负责人对他由衷赞叹。src=UploadFiles/2008112134041621.jpg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 onmousewheel=return img_zoom(event,this)>  重任下大胆施展卓越才华  在ARJ21飞机项目研制过程中,面临着一个制造工艺上最大的“拦路虎”——飞机机翼整体壁板成形技术难题。飞机机体制造的关键在于机翼,而机翼制造的关键在于机翼整体壁板成形。机翼整体壁板是民用飞机上非常重要的零件,它的成败直接关系到飞机能否上天!但它的成形技术十分复杂,要把一块初始为平面的带有复杂内型结构的整体壁板板坯成形出具有复杂双曲率外形的壁板零件,在国内尚属空白,也是我国不能生产高性能、长寿命大型先进客机的重要原因之一。诚然我们可以花天价从国外购买构件,但却不可能买到它的核心技术,这从这几年国内各大飞机制造厂转包生产国外飞机零部件的众多项目中就可以发现,国外飞机制造商可以让你装配机翼翼盒,但是关键的机翼壁板零件是直接将成品运到国内。如果我们不掌握机翼整体壁板的成形技术,就意味着我们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机产业将会受制于人。面对该问题,国防科工委和中国一航领导果断决定:民机的未来,只有依靠我们航空人自力更生。因此,“民用飞机整体壁板数控喷丸成形技术研究”攻关组于2003年10月正式成立,负责人正是年仅33岁的曾元松博士。  很多人都产生这样的疑问:年纪轻轻的曾元松能否承担起这个重任?由一航制造所、西飞、西工大、成飞四家单位组成的攻关组能否在曾元松的带领下协调一致、团结互助的实现目标?在项目启动会上有人担心的说:“你们625所应该好好考察一下,看看他这么年轻是否有能力承担这么重大的项目?”。但是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曾元松在别人还在疑问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攻关组负责人这个角色的转换,“带头人是带领大家向前冲的,不是往后缩的!”曾元松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很明确自己面临的困难是什么,也清楚的知道他们的攻关组没有成熟技术和经验可以借鉴,只有充分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和团队协作的精神,不断探索、试验和创新,才能闯过难关,取得成功。  ARJ21飞机机翼需要采用喷丸成形技术制造的15块壁板中,研制难度最大的外翼下中和上后两块壁板成为首要攻关目标。这两块壁板完全改变了传统机翼壁板有规则的构型,多为复杂的马鞍型、双凸型和扭转的复合双曲率外形结构,它们外形复杂,属于关键结构部件,且极难从欧美航空强国那里获得技术参考,无疑是整体壁板成形技术领域内最难啃的一块骨头。曾元松坦言这是他从事科研工作以来遇到的最大挑战,但越是难关,越能激发他迎难而上的激情。在项目攻坚过程中,曾元松与一航制造所的科技人员长期往返于西安与北京,亲自制定试验方案并参与试验,记录弹丸流量、弹丸速度、喷丸路径等相关参数,寻找最佳的工艺方案;在技术研究中,他号召攻关组的技术人员要团结协作,大胆交流,他毫无保留和隐晦的对攻关组的每一位参研人员言传身教;在试验现场,他们上班时间跟试验,下班时间思考技术问题,每天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在西安试验期间,由于过度劳累,曾元松年纪轻轻就患上了背部和颈部筋肉劳损;由于压力太大,夜里经常睡不着觉,头上的头发也越来越少;由于长期在外出差,照顾不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他的妻子曾赌气地对他的单位领导说:“他要再不回来,就永远也别回来了!”……一封来自于一航西飞的感谢信里是这么说的:“时下,西安正值持续高温天气,为了保证项目顺利实施,曾元松、尚建勤两位专家不辞劳苦,冒着酷暑奋战在科研一线,……他们恪尽职守、默默无闻、任劳任怨、辛勤工作的敬业精神使我们深受感动,他们航空报国、追求第一、激情进取、志在超越的航空人精神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苦心钻研,在短短的9个月时间里,他就带领攻关组解决了材料紧缺、缺乏基础试验数据、机翼壁板数模几次改变、涉及技术面广等种种困难,制定了科学有效的试验方案,并按计划研制出了具有典型超临界机翼型面的下中壁板局部1:1模拟件,在复杂马鞍形壁板的成形方法上取得重要突破,为全尺寸1:1模拟件的研制扫去最大障碍。2006年元旦期间,全国上下一派节日的气氛,然而在西飞喷丸试验厂房内却是另一翻景象,曾元松正带领一航制造所和西飞的攻关组成员紧张地进行下中壁板全尺寸1:1模拟件的喷丸成形试验,他们知道包括科工委和中国一航在内的各级领导都在急切地盼望着早日听到ARJ21飞机最大的关键制造技术难题成功解决的喜讯!  担任技术攻关负责人仅仅有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很强的协调、组织和领导能力。在曾元松的带领下,攻关组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总体研究方案,充分利用计算机几何分析和数值模拟技术,弥补了基础试验研究的不足,为整个项目的研制赢得了时间。攻关组还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性和集体智慧相结合的工作方式,对各参加单位之间存在的需要协调的技术问题,制定了标准格式的技术协调单,有效地促进了各种技术问题的有效快速解决,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曾元松带领攻关组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先后突破了马鞍形和扭转外形预应力喷丸成形技术、整体壁板加厚区与薄蒙皮区喷丸变形协调控制技术、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喷丸路径设计方法、柔性预应力夹具、大型整体壁板喷丸强化变形控制技术、喷丸成形工艺设计与优化的数值模拟技术、大型整体壁板板坯快速建模和尺寸补偿技术和大型整体壁板数控铣切加工变形控制技术等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为整个ARJ21飞机机翼的研制铺平了道路,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垄断,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把我国与世界民用航空的差距拉近了15年,也为未来大飞机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为我国民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曾元松所带领的“民用飞机整体壁板数控喷丸成形技术研究”攻关组同时申报了4项国防专利和2项实用新型专利,并于2006年被授予中国一航“优秀科技团队”称号。目前,该项成果已经被评为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并已经应用于ARJ21飞机全部15块机翼壁板的批量生产中。  2006年12月在该项成果鉴定会上,中国一航原常务副总经理杨育中在会上即兴贺诗一首:  壁板成形难,合力齐攻关。  两年无休日,不分产学研。  汗水滴滴洒,脑筋快快转。  试验细细作,规律渐渐显。  壁板终听话,伏贴任我变。  支线添双翼,翱翔在蓝天。  欲圆民机梦,何此一道坎。  创新为法宝,激情再登攀。  未来里激情再攀新的高峰  科研是无止境的,曾元松的探索也是不停息的,在众多成绩取得之后,他没有抱着荣誉自满不前,反而以更加饱满的自信和热情投身到新的科研工作中去。目前,继ARJ21新支线飞机研制后,大型飞机也得到了国家正式立项,相关的技术研制工作也拉开了序幕,以曾元松为技术带头人的团队在ARJ21超临界机翼壁板研制成功的基础上,针对大型民用飞机机翼整体壁板成形技术的研究也已经起步。同时,在“十一五”期间,曾元松将在“十五”期间已经研制成功的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蒙皮拉形柔性多点模具工艺验证机的基础上,继续通过国防基础科研项目和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的资助,开展“柔性多点模具蒙皮拉形工艺装备技术”的工程化应用研究。  激情进取,志在超越!面对未来,曾元松同志斗志昂扬,随时准备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不断攀登科学技术的新高峰,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振兴做出不懈努力。(于浩  骆建利)
支持桑总!当前航空器隐身技术第一人!中航隐身首席专家!
应该加三个字,成都所吧?
成飞的杨伟合老聂曝光率较高啊
武哲不知今年评不评院士?他当院士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
武哲教授现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隐身技术专业组组长
院士必须有建树,有公认成果和型号研制过程中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wenzi防弹衣 发表于 2013-3-17 15:12
支持桑总!当前航空器隐身技术第一人!中航隐身首席专家!
原本同意,可两类丝带都没装备,其技术有待验证,这时推选有点早吧来自: Android客户端
网上流传tg的隐身技术是大使馆用命换的,属实吗?
网上流传tg的隐身技术是大使馆用命换的,属实吗?
目前公开的沈阳所隐身研制历程

===
从 “ 七五”“ 八五”开始,601 所就开始逐年规划,发展隐身试验及试验手段的建设工作。“ 七五”期间,601 所利用歼 8飞机研制所建设的微波暗室(156号厂房)扩展功能,利用现有条件及很少的课题经费,组建了微波暗室内 RCS 测试系统。该系统的建立使601 所跻身于国内当时仅有的三家同类技术先进实验室的行列,利用该系统开展的《 歼8II飞机减缩 RCS综合措施初步研究》在1988年航空工业部隐身技术年会(西安)上报告,受到与会领导及专家的一致好评。作为重要研究成果,收入了隐身及反隐身研究论文汇编。该测试系统1990 年获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例如,601 所牵头,606所 、北航、南航和 014中心参加的二元喷管红外抑制试验研究,是利用真的涡喷6不带加力喷管发动机,由 601 所与606所进排气系统专业运用二元喷管程序设计并制造出了简易二元喷管,在南京利用014测试设备系统,共同完成试验,收到单独运用外形技术可减少红外辐射 35%的抑制效果,为后期其红外抑制技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经验。  又如,由601 所牵头北航、长春光机所参加的全尺寸座舱风挡镀膜技术验证研究中,北航完成了制膜层设计,长春光机所完成了镀膜制备,全尺寸座舱模型设计制造和测试验证工作由601 所完成,通过在沈阳外场的 RCS测试,收到了预期效果,达到了隐身预研指标。  再如,601 所与621 所联合研究的歼 8Ⅱ 全尺寸吸波结构腹鳍的设计、制造和 RCS测试也收到较好效果,也证明了601 所结构型吸波材料研究的技术途径是完全正确的。  1995年1月 组成一个课题组,开展了针对现役飞机三项强散射源减缩的《 歼 8II飞机 RCS减缩技术外场试验研究》。开展重型战斗机外场RCS测试,国内没有先例,601所也没有现成的设备,更关键的是缺乏足够的经费支持。在当时的解思适所长及主管总师李天的支持下,用暗室内现有设各,再搞一个能支持重型战斗机的简易转台,并于 1995年10月 在沈飞公司跑道上干起歼 8Ⅱ 飞机外场RCS测试,这个测试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歼8Ⅱ 是我空军的主战机种,它 RCS究竟是多少?计算结果误差较大,各文献报道莫衷一是。虽有模型在暗室内的测试数据,毕竟那是模型阶段。这个 RCS数据外场实测对我军防务部署及评估,对现役飞机隐身技术改装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李天对同事们说一定要为601所争气,为我军增光。  所长、总师亲临现场,干技术工作的人就有了信心和底气。外场条件是艰苦的,技术风险也不小。各专业十几号人,加上沈飞公司试飞站的人员,每天风里来雨里去,单单是协调就不容易。飞机架设支撑用聚苯乙烯白泡沫塑料支柱,这种支柱太粗了背景散射就大,影响测试误差;太细了还怕支撑强度不够,飞机安全有问题。在技术上,李天严格把关,更重要的是依靠专业技术人员,放手大胆去干!泡沫塑料支架支撑起一个 ⒛ 多米长十几吨重的大家伙,转起来,现场看着真有点悬。虽然我们做了强度估算,但是领导还是要把关。解所长、李天还特意找来强度专业的老同志,对泡沫支架强度刚度进行了校核。  1997年 9月 ,利用改造后的转台,完善了测试系统,又进行了一次歼 8II飞机 RCS减缩技术验证测试。上次 (1991年)受经费限制,转台是人 手推肩扛推动的,工作效率极低。经过改造,安装了电机及驱动机构,可 以电动与计算机联网测试,该设备在当时是比较先进高效的了。试验规模不可谓不大,各单位人员十几号,转台、设各、支架、吸波屏,拉了好几卡车。经过安装、联调,测试比较顺利,完成了歼 8II飞机原机及进气道、座舱、雷达舱三项强散射源采取隐身措施的隐身测试,获得测试数据近万个,各种状态曲线 30条。     这次测试是歼 8Ⅱ 飞机 RCS首次外场测试,为国内重型战斗机外场 RCS试验的首创,开创了重型飞机 RCS外场测试的先河,首次获得了空军主力机种歼 8Ⅱ飞机 RCS整机数据,实施验证了飞机三大强散射源 RCS减缩措施和效果,对空军飞机隐身改装提供了可用的技术方案和工程经验。在推动隐身技术发展中起到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不仅有现实的经济效益,而且有深远的社会效益。该次试验用自行组建的试验系统进行大型战斗机真机外场 RCS试验属国内首创,得到了莅临现场的中外专家一致的高度赞许。俄罗斯隐身专家毛宁感叹地说:“ 这么大规模的试验我多少年未见过了!” 这项试验研究成果 1999 年获得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李天院士非常重视隐身设计手段的建设,挂在嘴边的话是 “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开展隐身设计更是如此,以对飞机隐身设计影响最大的外形设计为例,在进行初步设计时,至少同时提出三四个甚至五六个各选方案,到底哪个更好?如何选择?不可能都制造出实体模型进行隐身测量,因为这样既浪费周期在经费上也无法支持。这就需要拥有强大的仿真计算I具支持。李天院士利用一切机会寻找建立完善计算手段的机会。1990年,在他的组织下与合作单位共同开发了国内最早的隐身飞机工程估算程序集,采用经验工程计算方法,适用于概念设计阶段的多方案隐身效能快速估算和比较寻优。  为了应对初步设计对计算精度的进—步需求,1995年又组织研制了高频计算软件包,涵盖了物理光学法 (P0)、 几何光学法 (GO)、 几何绕射理论(GTD)、 物理绕射理论 (PTD)、弹跳射线法 (SBR)等,使新一代战斗机的隐身设计得以顺利进行。  进人2000年以后,随着飞机隐身水平的提高,对仿真计算的精度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这就需要开发基于精确方法的仿真计算工具。其特点是基于飞机表面的电磁场或电流分布进行严格求解,同时考虑表面各散射部分的相互作用,计算精度高,尤其适用于超低 RCS飞机设计,但是这种方法对计算机资源的要求非常高,一般只能计算 10个波长大小的目标,对于一典型的战斗机,飞机机身长⒛ 米、翼展 15米、高度 5米左右,都存在几十到百个波长,无法实现实用化。经过李天院士的艰苦努力,国 内首套结合了国最先进的多层快速多级子算法和大型计算服务器的实用化精确计算手段得以成,并且在多个高隐身飞机设计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摘自中国航空工业院士丛书:情志蓝天──记航空气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天.pdf
武哲简介

武哲-- 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武哲,男,1957年2月出生,汉族,山西太原人,中共党员。1988年毕业于哈尔滨建工学院(现归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力学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起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至今,曾任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等职,2004年初自愿辞去副校长职务,集中精力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1997年被评选为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8年被评选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4年夏被评聘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责任教授,2005年受聘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武哲教授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飞机外形和次弱散射源的电磁散射机理上有新的发现;2)在电磁散射场的数值计算方面,重点研究了矩量法的稳定性和收敛性,提出了改进的面元法,在时域有限差分的算法研究方面,针对原算法时空不协调的问题,提出了全新算法;3)在复杂介质、电磁波和力学行为的耦合研究上有重要发展;4)研究开发了自主版权的战斗机、无人机和直升机的总体综合设计环境系统和相应的数据库;5)在隐身技术应用方面有较大的建树。武哲教授现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隐身技术专业组组长,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委员兼飞机专业组副组长,全国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航空教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飞机总体专业分会委员,工程力学杂志编委、国际航空杂志编委,航空知识主编等职。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1994),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1998),原中航总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等多项奖励。1997年,因预研工作成绩突出荣立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二等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长江特聘教授 武哲www.XINHUANET.com  2005年03月29日 14:12:18  来源:教育部【字体:大中小】【打印本稿】【读后感言】【进入论坛】【推荐】【关闭】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    大家好!我这次受聘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学科特聘教授。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飞行器综合设计及隐身技术研究。由于团队的共同努力,我们承担了国防973、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防预研等一些国家和国防重大、重点项目的研究,正在进行"985"二期工程中投资额为4400万元的"先进飞行器技术实验室"建设,也签订了金额达数千万元的飞行器型号隐身技术应用协议。    在学科建设和研究工作中,我体会到,国家"211"工程、"985"工程、"973"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创新团队资助计划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人才、科技强国的重要举措使我们受益匪浅,对高校的人才成长、团队形成、学科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作为一名在祖国航空航天领域工作的科技工作者,一名在国家和学校支持下,依靠团队奋斗迈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行列的新成员,我就结合自己和学校的情况,针对创新团队建设和高校如何在国防科技建设中发挥作用谈两点体会,未必合适,主要是交流思想。    第一点,建议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团队的建设问题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是围绕国家重点科研领域、重点学科发展方向、重点科技创新平台或科研基地而设置的,我体会,是希望选拔和造就具有创新性构想和战略性思维,能带领所在学科围绕国家战略需求,跟踪国际学科前沿并赶超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所以说,长江学者一方面自己要有"十年磨一剑"的潜心钻研的精神,另一方面也需要带出团队,建好发展平台。    多年来,我们形成了一支以飞行器综合设计及隐身技术研究为主攻方向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团队,科研创新意识较强,现有3位教授、5位副教授、1位讲师、3位博士后和若干自聘人员及研究生,其中一半不是我所在学院的教师,还有外单位人员。我们根据某战略武器系统的需求,自筹经费开展了特殊飞行器的方案设计和性能仿真研究,经专家组评审,认为这项工作是国内外未有的重要创新。我们就此申报的近一亿元的研制生产费用已经得到了认可。去年年底,我们也自筹近百万元资金对某新飞行器型号进行了测试和隐身技术的演示,获得测试曲线数万条,终于签下了该型号隐身技术的应用协议。最近,我们又形成了几个科技创新的思路,并成功申请到了国防重点基金项目
2013-3-17 18:54 上传

王者雄风 发表于 2013-3-17 15:33
原本同意,可两类丝带都没装备,其技术有待验证,这时推选有点早吧
技术突破与项目成功是两回事,可以把前者当成理论,后者当成实践——技术有突破后,可以应用于所有相关项目,但项目能否成功与技术的价值意义无关,那是工程化应用水平的体现。如何评价技术的价值另有程序,但现阶段的应用水平却与此无关。
隐身在20,31上应用后,要好几年才能得到两院的检验,那时再说参选院士吧
我觉得我还是相信国家的眼光,或者是业内人士的眼光吧
武哲教授现任总装备部科技委兼职委员、隐身技术专业组组长
桑建华,1982 年 7 月至今,任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历任总体设计专业 组组长、总装备部隐身技术专业组付组长等职
===
说桑建华是当前航空器隐身技术第一人,中航隐身首席专家,恐怕有点不妥吧,您说呢?

军工科研与实践领域当第一人,过多的教学工作和国内文献发表量会降低做出贡献的能力。我觉得为什么武哲教授没有被题名为院士候选人,多少还是有点原因的。
——————————————————————————————————————————————
武哲教授长期从事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1991-1997讲授本科课程《损伤容限设计》、 《结构优化设计基础》,研究生课程《飞行器隐身技术》、《结构优化设计》; 1997-2004年任北航副校长期间主管本科教学工作,继续讲授研究生课程,并组织和响应教授上讲台, 亲自为本科生讲授《大学物理》课程;2004年起全身心投入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指导博硕士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数十名,定期为研究生做学科研究前沿讲座、主持博士生《学科综合课》、 负责国家级精品课程《飞机总体设计》的建设和教学工作……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wenzi防弹衣 发表于 2013-3-17 21:13
怎么说呢,我不觉得在这个领域武哲比桑更有发言权,无他原因,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想在这个军工科研与实践 ...
武哲已经是长江学者呢?那我对桑建华侯选院士毫无意见,希望他当选

===
武哲,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受聘为国家教育部第六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因为隐身技术获选院士,稍微早点。
杨伟是院士吗?
wenzi防弹衣 发表于 2013-3-17 21:13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可以这么说,武哲是隐身理论方面国内的带头人或者说奠基人,因为他自己年轻的时候搞过一套算法软件,现在也在研究隐身方面的东西,据说实验设备很先进。
桑建华应该是在型号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被推选为院士候选人。只是我比较奇怪杨伟和孙聪为什么没被推选,难道是自己主动让其他同志先评?
武哲在隐身方面的研究成果已经给他带来了长江学者的头衔,最近几年理论的进展好像不像以前那么显著,所以没法再用这个来评院士。他的课题组现在在主攻另外一个方向,据说是这个大项目做成功了就能评院士。当然隐身也在做,不过现在不是主攻方向。
目前公开的沈阳所隐身研制历程

===

"对于一典型的战斗机,飞机机身长⒛ 米、翼展 15米、高度 5米左右"

怎么黑丝的隐形是SF做的?
fxw飞行物 发表于 2013-3-17 22:13
可以这么说,武哲是隐身理论方面国内的带头人或者说奠基人,因为他自己年轻的时候搞过一套算法软件,现在 ...
杨伟和孙聪去年双双落选工程院院士,注意,桑建华今年是候选科学院院士 ,不是工程院院士


ymx654321 发表于 2013-3-17 22:10
杨伟是院士吗?
还不是;
等J-20服役时就差不多了;
院士头衔,大概相当于终生成就奖。
爱国爱家爱国家 发表于 2013-3-17 15:33
网上流传tg的隐身技术是大使馆用命换的,属实吗?
鬼扯的,瞎忽悠;
咋不说特工用节操换的?

实际上根本是啥也换不来,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极强,钱砸出来、时间熬出来的还差不多。
hswz. 发表于 2013-3-17 22:23
杨伟和孙聪去年双双落选工程院院士,注意,桑建华今年是候选科学院院士 ,不是工程院院士
他们落选的事情我知道,不过落选以后还可以再次申报,只是不知道有没有不能连续两年申报的规定。
至于为什么推选桑申报科学院院士我也不理解,按道理来讲近几年关于隐身设计的理论方面没有很大的创新成果出来(全世界范围),当然搞工程的也有进科学院的先例,比如说沈阳的顾老和李老。他们具体的研究内容我们也不得而知。或许是有什么突破性的进展但处在保密阶段吧。

fxw飞行物 发表于 2013-3-17 22:40
他们落选的事情我知道,不过落选以后还可以再次申报,只是不知道有没有不能连续两年申报的规定。
至于为 ...


他主要负责成都所的预研,没有自己主导的型号吧,因此和沈阳所的李天一样是只能报科学院的  ,顾诵芬那时不叫院士,叫中科院学部委员 ,没有什么院士  工程院 ,顾诵芬研制定型了歼八,后来又主抓预研,所以后来两院成立时才是双院士

fxw飞行物 发表于 2013-3-17 22:40
他们落选的事情我知道,不过落选以后还可以再次申报,只是不知道有没有不能连续两年申报的规定。
至于为 ...


他主要负责成都所的预研,没有自己主导的型号吧,因此和沈阳所的李天一样是只能报科学院的  ,顾诵芬那时不叫院士,叫中科院学部委员 ,没有什么院士  工程院 ,顾诵芬研制定型了歼八,后来又主抓预研,所以后来两院成立时才是双院士
都没戏。过几年再说吧。
伟哥不是院士,顿时觉得院士也就那样了
苍茫云海间 发表于 2013-3-17 23:16
伟哥不是院士,顿时觉得院士也就那样了
等歼二O定型后才有资格吧,总设计师当工程院院士基本都是这个流程吧,要不然歼二O假如失败下马了  ,而杨伟却当上工程院院士  ,岂不是个笑话?
注意,都是西工大的。。。
hswz. 发表于 2013-3-17 14:54
1982 年 7 月至今,任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研究员。历任总体设计专业 组组长、总装备部隐身技术专业组付组长等 ...
搞隐形技术的哈。。。。。大能。。。
院士大都是学术性质的吧?讲究的是论文论著的数量质量和学术声誉。他们就一班做企业产品的工程师,去争什么学术荣誉啊?你见F-22、B-2的什么工程师、核心骨干去评什么AIAA fellow了吗?他们很多也是默默无闻。做学术的和做产品的关联的不多,非要去评什么院士,只能说是名利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