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台大推力涡扇8型民用航空发动机研发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02:42
在中航工业上海航空发动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50#厂房门庭内,陈列着一台鲜为人知的航空发动机,它就是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8165公斤大推力涡扇8型民用航空发动机。它的成功研制,填补了我国航空工业史上的空白。
1970年8月,国家有关部门根据中央的指示,向上海市下达研制大型客机的任务,既是对上海的信任,也是对上海的严峻考验。研制生产大型飞机,最关键是自主研发大推力涡轮发动机,装上中国“心”。上海市接到任务后,经过认真研究决定,把研制大推力涡轮发动机的艰巨任务,交给上海长征机械厂(中航工业上海航空发动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作为大型客机项目(代号“运-10”)的重点配套项目。
针对当时研制力量不足,基础材料匮乏的情况,本着由易到难、由小到大、逐步推进的工作原则,进行研制开发。为解决人才问题,从全国各地抽调了7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了研制工作。对研制所需材料,坚持“以国产为主,进口为辅”原则,开展全国大协作。该发动机由1270多项部件组成,仅上海的参建单位就有50多家,如部件生产有上海电工机械厂、上海汽车齿轮机厂、上海油嘴油泵厂等9家单位;叶片生产有3035工厂、上海汽轮机厂、五一电机厂、人民电机厂等8家企业;锻铸件生产有上海重型机器厂、上海电机锻造厂等16家单位。充分体现“大团结、大协作”,“服从全局,甘当配角”的精神。在发动机研制中,开发了12项新材料,攻克了钛合金焊接、等离子喷涂、真空钎焊等数十项新工艺。1974年底首台发动机总装完成。
针对当时研制力量不足,基础材料匮乏的情况,本着由易到难、由小到大、逐步推进的工作原则,进行研制开发。为解决人才问题,从全国各地抽调了7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了研制工作。对研制所需材料,坚持“以国产为主,进口为辅”原则,开展全国大协作。该发动机由1270多项部件组成,仅上海的参建单位就有50多家,如部件生产有上海电工机械厂、上海汽车齿轮机厂、上海油嘴油泵厂等9家单位;叶片生产有3035工厂、上海汽轮机厂、五一电机厂、人民电机厂等8家企业;锻铸件生产有上海重型机器厂、上海电机锻造厂等16家单位。充分体现“大团结、大协作”,“服从全局,甘当配角”的精神。在发动机研制中,开发了12项新材料,攻克了钛合金焊接、等离子喷涂、真空钎焊等数十项新工艺。1974年底首台发动机总装完成。
“涡扇8型”发动机研制生产分为“三轮”。第一轮研制生产首台样机,经过多年努力,1975年7月1日,首台发动机上台试车一次成功,发动机压力比达到1.73,运转正常;9月29日第二次上台试车,达到最大巡航功率6713公斤推力;12月25日第四次上台试车,达到最大连续和起飞功率8165公斤推力,表明首台样机符合设计要求,运转情况良好。在首台样机试车成功后,第二轮研制生产4台,其中,第3台用于吊装在“运十”飞机上试飞,其余3台分别用于分阶段探索性长期试车、全程长期试车和台架长期寿命试车等。第三轮生产7台,其中,3台装“运十”飞机试飞,2台用于长期试车,1台用于反推力匹配试验,1台备用。
1982年4月,“涡扇8型”串装在中国民航2402号客机(波音707)四发位上进行首次验证性试飞获得成功;10月,顺利完成试飞大纲所规定的地面及飞行试验项目,总共飞行时间21小时46分(8个起落),地面开车11小时5分。据试飞员反映,整个试飞过程中发动机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等,与JT3D-7发动机串装试飞配合良好,无明显差别。
“涡扇8型”发动机用于我国自主研发制造大型飞机“运-10”心脏之一,先后飞到北京、乌鲁木齐、郑州、合肥、广州、昆明、成都、拉萨等地,累计试飞130次,飞行时间170小时,各项性能达到设计标准,在我国航空工业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参观指南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富联路1058号
联系电话:021-36044029(总机),021-36044030企业文化部
开放时间:预约(节假日除外)
公共交通:地铁1号线共富新村站下,换乘宝山1路(富联路宝安公路下)或宝山工业园区班车(富联二路下)




在中航工业上海航空发动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50#厂房门庭内,陈列着一台鲜为人知的航空发动机,它就是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8165公斤大推力涡扇8型民用航空发动机。它的成功研制,填补了我国航空工业史上的空白。
1970年8月,国家有关部门根据中央的指示,向上海市下达研制大型客机的任务,既是对上海的信任,也是对上海的严峻考验。研制生产大型飞机,最关键是自主研发大推力涡轮发动机,装上中国“心”。上海市接到任务后,经过认真研究决定,把研制大推力涡轮发动机的艰巨任务,交给上海长征机械厂(中航工业上海航空发动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作为大型客机项目(代号“运-10”)的重点配套项目。
针对当时研制力量不足,基础材料匮乏的情况,本着由易到难、由小到大、逐步推进的工作原则,进行研制开发。为解决人才问题,从全国各地抽调了7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了研制工作。对研制所需材料,坚持“以国产为主,进口为辅”原则,开展全国大协作。该发动机由1270多项部件组成,仅上海的参建单位就有50多家,如部件生产有上海电工机械厂、上海汽车齿轮机厂、上海油嘴油泵厂等9家单位;叶片生产有3035工厂、上海汽轮机厂、五一电机厂、人民电机厂等8家企业;锻铸件生产有上海重型机器厂、上海电机锻造厂等16家单位。充分体现“大团结、大协作”,“服从全局,甘当配角”的精神。在发动机研制中,开发了12项新材料,攻克了钛合金焊接、等离子喷涂、真空钎焊等数十项新工艺。1974年底首台发动机总装完成。
针对当时研制力量不足,基础材料匮乏的情况,本着由易到难、由小到大、逐步推进的工作原则,进行研制开发。为解决人才问题,从全国各地抽调了7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了研制工作。对研制所需材料,坚持“以国产为主,进口为辅”原则,开展全国大协作。该发动机由1270多项部件组成,仅上海的参建单位就有50多家,如部件生产有上海电工机械厂、上海汽车齿轮机厂、上海油嘴油泵厂等9家单位;叶片生产有3035工厂、上海汽轮机厂、五一电机厂、人民电机厂等8家企业;锻铸件生产有上海重型机器厂、上海电机锻造厂等16家单位。充分体现“大团结、大协作”,“服从全局,甘当配角”的精神。在发动机研制中,开发了12项新材料,攻克了钛合金焊接、等离子喷涂、真空钎焊等数十项新工艺。1974年底首台发动机总装完成。
“涡扇8型”发动机研制生产分为“三轮”。第一轮研制生产首台样机,经过多年努力,1975年7月1日,首台发动机上台试车一次成功,发动机压力比达到1.73,运转正常;9月29日第二次上台试车,达到最大巡航功率6713公斤推力;12月25日第四次上台试车,达到最大连续和起飞功率8165公斤推力,表明首台样机符合设计要求,运转情况良好。在首台样机试车成功后,第二轮研制生产4台,其中,第3台用于吊装在“运十”飞机上试飞,其余3台分别用于分阶段探索性长期试车、全程长期试车和台架长期寿命试车等。第三轮生产7台,其中,3台装“运十”飞机试飞,2台用于长期试车,1台用于反推力匹配试验,1台备用。
1982年4月,“涡扇8型”串装在中国民航2402号客机(波音707)四发位上进行首次验证性试飞获得成功;10月,顺利完成试飞大纲所规定的地面及飞行试验项目,总共飞行时间21小时46分(8个起落),地面开车11小时5分。据试飞员反映,整个试飞过程中发动机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等,与JT3D-7发动机串装试飞配合良好,无明显差别。
“涡扇8型”发动机用于我国自主研发制造大型飞机“运-10”心脏之一,先后飞到北京、乌鲁木齐、郑州、合肥、广州、昆明、成都、拉萨等地,累计试飞130次,飞行时间170小时,各项性能达到设计标准,在我国航空工业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
                  
参观指南  
地址:上海市宝山区富联路1058号
联系电话:021-36044029(总机),021-36044030企业文化部
开放时间:预约(节假日除外)
公共交通:地铁1号线共富新村站下,换乘宝山1路(富联路宝安公路下)或宝山工业园区班车(富联二路下)

27_234557_ec9a4d1d6f4bb97.jpg (92.29 KB, 下载次数: 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3-17 02:14 上传


27_234557_d8ce3301441cb72.jpg (132.94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3-17 02:14 上传


27_234557_adaa18ba3fbf1fe.jpg (111.17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3-17 02:14 上传


27_234557_fbe9a8d46c68079.jpg (102.44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3-17 02:14 上传


27_234557_7e5cfe7cb7e297c.jpg (128.24 KB, 下载次数: 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3-3-17 02:14 上传

怎么说纺就纺出来鸟涅
那个钛合金叶片,据说现在反而做不出来了。
     来张进气口方向的正面照啊,看看里面的细节有没有楼主说的那么好,在那个年代的工艺说什么我也不信现代的工程师们做不出来。 偶也是恬为工程师,很想做个比较。
早就有这个了!为何不保留下来??
能用到轰6上不
ws8随运10下马可惜了,如果WS8继续利用707进行试验,现在就有一款实用的国产运输机发动机了,运20也可以用上。
jackfee 发表于 2013-3-17 10:38
ws8随运10下马可惜了,如果WS8继续利用707进行试验,现在就有一款实用的国产运输机发动机了,运20也可以用上 ...

推力8吨多...运20怎么用?最多像以后的轰6H,轰6M,轰6U可以用,轰6D都赶不上趟
奇多圈 发表于 2013-3-17 10:55
推力8吨多...运20怎么用?最多像以后的轰6H,轰6M,轰6U可以用,轰6D都赶不上趟
这么多年的改进,推力会够的。
jackfee 发表于 2013-3-17 11:33
这么多年的改进,推力会够的。
好像还没哪款发动机核心机不变,推力增加50%以上的吧
跟红旗的自动变速箱一样, 都属于曾经会的产品。
感觉很可惜,唉!
体制的问题
就是啊,70年代红旗就是两前进档自动变速箱,不过工业基础放在那,过分追忆也没必要。
历史产物,历史杯具,不说也罢。
大中华,人类的希望。
半途而废了
唉,不提也罢
结合当时的底子,这家伙已经很奇迹了……
当时一个汽车模具厂能把这玩意装出来也算是奇迹了
在北京研究方案时认为斯贝推力太小,这时420厂测绘了JT3D-3B发动机,代号为915,单台推力为8165公斤,于是就采用换装915四台。

飞机必须是上海造,发动机必须是上海出,成品、附件,必须安排在上海,原材料也必须是上海的,都要在上海建立一套,所谓立足在上海。既然三、四机部及冶金部等有研究所、工厂,能生产的,为什么又要在上海另建一套,重新布点?这是对国家资金的严重浪费。本来915发动机是420厂测绘的,该厂的技术力量也很强,生产任务也不重,为什么又要在上海花几千万元另建一个不配套的工厂呢?而且三机部的发动机有那么多的工厂,为什么不能在成都420厂生产加工试验合格,然后运到上海来装飞机呢?而运十规划年产量才10架,只需要40台发动机,在上海另建发动机厂,这是对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

试制的第一台915发动机刚上架调试,第二批四台件即已投料,加工过程、试验、测量都无记录,致使出现故障无法查对批次和进行处理。特别是他们在反对“管、卡、压”的口号下,推行他们提倡的无人管理的“新路子”,敞开仓库大门,实行领料无凭证、生产加工无定额,任人进出库房,任意取材料、取零件。结果造成材料、零件、样板成批报废,满地乱丢,又逐步发展到加工零件取消验收就入库的“免检接收”。
    汽附一厂组装915发动机,总装的零件供不上,则由工厂领导亲自带队开车到零件加工厂去“抢收”,回来后装配出第一台发动机。后来发现仅第一台总装时就有材质差错达448处,其中原材料不合格或错料的有44处;未经热处理及其它不合格的有62处;材质情况不明的有342处。
    加工配料中废品很多,如第一台915发动机外涵叶片耗用了200台套的材料才挑出一套合格的叶片来,报废材料价格多达450万元。1975年7月首台 915发动机要上台架了,在上台架前发现必须更换的不合格零件就有50多种。在这种情况下,10月上台架试验的第一台发动机,其试验结果表明有五大故障。除了燃油分布器漏油外,其他四大故障排除不了。这样质量的发动机没有试车合格和经过长期试车,没有其他试验,就凭几项指标(推力、转速等)就向北京上报 915发动机试验成功,可以装在运-10飞机上进行试验。经过多次激烈的争论,在我们的强烈坚持下,最后确定:1、915发动机不能报试制合格;2、运 -10飞机不装915发动机的试制品,只能装4台美国进口的“JT3D—7”发动机,待915发动机试制合格后,装1台在波音—707飞机上进行空中试验,待第三轮7台试制合格后,挑选4台915发动机再陆续串装于运-10飞机上;3、在装运-10前,利用波音-707飞机的2402(注:原中国西南航空公司4架波音—707之一,B-2402为注册号)逐台串装,在空中试验,再转而装于运-10合格的飞机上,避免试装时,安装质量没有把握的915发动机。这一方案总算是通过了,没有再强调运-10上天必须安装上海制造的915发动机来试验。

对于运-10飞机配套的915发动机,是测绘巴基斯坦的一台波音707飞机使用的JT3D-3B涡轮风扇发动机,由420厂组织了140多个人参加研制并无条件地转给上海生产。而严格地说,上海当时是没有条件承担这种发动机生产的。当然改行学是没有学不会的,但是当915发动机定在上海生产时,航空发动机的规律、要求、结构是什么?航空发动机的技术,在上海没有一个单位熟悉。而影响上海工业产值的工艺技术接近的工厂,上海不能拿出来。上海那些窃据708工程领导权的无知的造反派头头竟然将915发动机定在一个名为“汽车附件一厂”的汽车附件厂。这种小厂对航空发动机毫无接触,工艺技术又根本不熟悉。实则用国家投资运十的费用几千万元,另选点,平地重建了工艺不成套的“长征机器厂”作为总装厂,而且还建了一个试车台。
    在发动机定点选协作厂时,会战组提出不按工艺性质和部件分工定协作厂,而是按零件的直径粗细和长短来规划协作厂。经过多次争论,才同意了我们的方案。最后,三机部派出协助上海“708”工程的联络组,在近百个发动机的工艺技术人员和上海的一些工人共同努力下,第一台915发动机总算上了台架,进行试车。现在915发动机还是不能成线,很多零部件都是安排在一些协作厂作为一次性的加工。再加工时,其工夹模具还得花很大功夫。一轮第一台是抠出来的,还有二轮 4台未加工完,而且下一架飞机是否还选用“915”均不得而知。要继续完成生产线,还得花投资来建设,而航空工业部所属航空发动机厂生产能力强,又不能 “吃饱”,不宜再投资。
   
最近盛传用航空发动机改型为地面、水上使用的燃气轮机。如果是即将报废的航空发动机,那改一下,也是废物利用。而要用新生产的航空发动机改为燃气轮机,是否值得花那么大的代价。

    915发动机是否必须放在上海搞?要在上海再另建一个航空发动机厂吗?420、410等等航空工业部的发动机厂任务压得很重吗?不能搞915吗?特别是上海航空工业有关技术人员缺乏,航空发动机的工艺技术传统过去是没有的,值得在上海再另建一个厂吗?总之,可考虑在上海利用长征厂的特点,不能做全机,则利用来为航空工业部各航空发动机厂作为一个扩散定点厂,利用上海地区的特点和优势,接受机电、电子加工等新技术来为航空发动机各工厂协作加工,因为抛弃不用也太可惜了!
a7inaction 发表于 2013-3-17 18:13
在北京研究方案时认为斯贝推力太小,这时420厂测绘了JT3D-3B发动机,代号为915,单台推力为8165公斤,于是就 ...
这个WS-8项目就是重复建设。当时的WS-6就有去掉加力燃烧室,增大涵道比的方案910甲,结果把这个放弃了却搞什么WS-8。
ws8随运10下马可惜了,如果WS8继续利用707进行试验,现在就有一款实用的国产运输机发动机了,运20也可以用上 ...
当年的决策层有问题吧
哪个时候 怎么一个乱字了得!
看来是好久以前的
这个下马关键还是认识的问题
真是可惜啊,如果当时继续做下去,现在的航空舰船发动机肯定不会是今天这个逼样,可惜,历史是没有如果的!
都是沙地上面建高楼啊
这个WS-8项目就是重复建设。当时的WS-6就有去掉加力燃烧室,增大涵道比的方案910甲,结果把这个放弃了却搞 ...
WS6改大涵道对于运十推力过大了吧?4台大推装到中型客鸡上不合适
奇多圈 发表于 2013-3-17 11:36
好像还没哪款发动机核心机不变,推力增加50%以上的吧
上加力:D
中华海帝 发表于 2013-3-17 15:43
结合当时的底子,这家伙已经很奇迹了……
不算奇迹,这款发动机在材料、设计规范和加工要求上,跟涡喷7在一个年代
松云 发表于 2013-4-24 10:30
上加力
好吧
a7inaction 发表于 2013-3-17 18:13
在北京研究方案时认为斯贝推力太小,这时420厂测绘了JT3D-3B发动机,代号为915,单台推力为8165公斤,于是就 ...
这才是涡扇8下马的真正原因!违反科学规律的事情必须杜绝,否则后患无穷。
现在也乱呢,比以前好不了多少
GCXYJ 发表于 2013-4-24 09:23
WS6改大涵道对于运十推力过大了吧?4台大推装到中型客鸡上不合适
发动机的推力是可以调节的,在巡航时的推力比最大推力小得多。
如果用推力较大的发动机,飞机的起飞推重比也会更大,这对飞机的起降性能有好处。
作为对比,与Y-10同样规格的KC-135更换了推力12-13T,比WS6改大涵道推力更大的CMF-56。
i6y6 发表于 2013-3-17 11:36
跟红旗的自动变速箱一样, 都属于曾经会的产品。
自动变速箱现在又会了
青色的雪 发表于 2013-3-17 13:02
就是啊,70年代红旗就是两前进档自动变速箱,不过工业基础放在那,过分追忆也没必要。
是呀,咱们还是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V8发动机的国家,赵**总理一句话就给停了,说是费油,结果回头引进更加费油的凯迪拉克和加长林肯
这个WS-8项目就是重复建设。当时的WS-6就有去掉加力燃烧室,增大涵道比的方案910甲,结果把这个放弃了却搞 ...
当时为什么放弃了910甲?总该考虑过吧 在测绘jt3d的时候910甲是什么进度?
白肉血肠 发表于 2013-4-24 13:55
自动变速箱现在又会了
奇瑞的都升级成自主研发的CVT无级变速了~~~
a7inaction 发表于 2013-3-17 18:13
在北京研究方案时认为斯贝推力太小,这时420厂测绘了JT3D-3B发动机,代号为915,单台推力为8165公斤,于是就 ...
      总算看到点真实的资料,实际上,60~70年代的许多“技术进步”都是脱离工业基础的“艺术品”,集中最好的工人、机器、技术人员,采用各种方法(土洋结合),不计成本的生产,据说原子弹的电子元件到了千里挑一的程度。看来915也是这样。
    对于生产批量小,政治影响大的“两弹一星”,这种方法无可厚非,但对于飞机、汽车、电视机等成批生产的工业品,这种模式就不可能维持。80年代的人,应该记得沸沸扬扬的“抽水马桶漏水”问题,当时,老百姓连买电风扇都要买进口电机的,现在想想电风扇有什么?电动机线圈和滚动轴承?当时中国连漆包线和滚珠的质量都达不到要求。
    对70年代的科技,不要贬低,也不要有意识的拔高,至于说什么坚持下来就好,我认为是不可能的,80~90年代,是国家基建投入最大,财政压力最大的时期,如果不下狠心,砍掉这些没有希望的“钓鱼工程”、“胡子工程”,国家的困难就会更大,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提高,牢骚也会更大,造成社会动荡的可能性也就更大,89年的坎能不能过去都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