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署:国库巨额结余却仍大量发债 有钱还借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52:07
国家审计署:国库巨额结余却仍大量发债 有钱还借钱

2013年03月16日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吴丽华

不出意外,收支规模达到13.96万亿的2013年财政预算报告将于3月17日由全国人大表决通过。自此这份报告便有了法律效力,将在接下来的9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决定着巨额资金的来源和去处。

同时,1.2万亿的财政赤字计划也将具有法律效力,随着通过发行国债的形式筹集资金,国家财政将在以后的数年时间内还本付息,承担着为数不小的资金成本。

虽然按照国际惯例,占GDP2%的财政赤字仍然处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空间,但是现实经济情况下,国家是否真的需要发行如此巨额的债务,仍然有人提出质疑。

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在3月6日的全国政协分组讨论会上甚至提出,国库的存款账户上,始终有一笔巨大的资金,日均余额一直都很大,所以没有必要发行如此巨额债务,增加政府的资金成本。

他给在场的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提出建议,能否采取技术手段,为财政节约一部分国债的利息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有钱还借钱

看似神秘的国库,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堆积如山的黄金和成捆的人民币,而是一个在央行开设的政府存款账户。

在董大胜看来,拥有这个常年维持着庞大日均余额的账户,却仍大量发行国债,这不是“有钱还借钱”吗?

董大胜表示,在现代管理体制下,国库实际上类似于个人开设在银行的账户,记录着每笔资金的进出和结余,只是资金的数额和进出频率不可同日而语。与个人账户不同的是,国库资金账户理论上余额越少越好,因为这样才能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的财政资金显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据公开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我国国库现金余额以年均37%的速度增长,2011年以后,我国国库的月底余额长期保持在3万亿左右。即便2012年9月份国库存款余额同比下降了20%,余额仍然达到2.7万亿。

早在2006年,上述问题便引起国内一些业内人士的关注。当时就有人提出,由于国库现金管理的欠科学性,财政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合理性,使得看似巨额的国库现金余额,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有些财政预算体系主要以部门预算的形式为主,导致了国库资金的使用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不合理成分,也导致了财政资金在不同部门和不同领域的不合理分布。

董大胜指出,财政预算中每年由发改委固定负责分配的3000亿项目支出,加上中央各部门的结转库款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因此,董大胜向朱光耀建议,可以参照企业定额负债的操作,来对国库进行实时管理。

国库理财

随着国库现金余额的日渐高企,如何采取技术手段使财政资金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为问题。

目前财政部正在进行的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主要是将中央国库余额存款由央行转入商业银行。据了解,央行为国库存款支付0.36%的利率,但国库资金通过对商业银行招投标操作,利息在6%左右,其间财政支付的利息成本可想而知。

事实上,2006年有关中央国库的现金管理办法出台,当时国库现金余额刚刚突破1万亿。当年8月30日,财政部通过国债发行远程招标系统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提前买回了三只国债。

有专家分析指出,国库现金管理被认为是提高国库资金收益、提高国库资金使用效率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国库现金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国库现金的收益率和资金使用效率,而且有利于优化国家财政的资产负债结构。财政部门启动国库现金管理以及即将启动酝酿已久的国债余额管理,反映了财政部门的积极作为。

但另一个问题则是,目前国库理财仅限于中央政府存款,地方国库存款并不允许存放于其他商业银行,也不允许其进行理财,“所以才会出现江苏省财政厅原副厅长张美芳贪污受贿案件。”董大胜说。





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 ... 30316/7781512.shtml国家审计署:国库巨额结余却仍大量发债 有钱还借钱

2013年03月16日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吴丽华

不出意外,收支规模达到13.96万亿的2013年财政预算报告将于3月17日由全国人大表决通过。自此这份报告便有了法律效力,将在接下来的9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决定着巨额资金的来源和去处。

同时,1.2万亿的财政赤字计划也将具有法律效力,随着通过发行国债的形式筹集资金,国家财政将在以后的数年时间内还本付息,承担着为数不小的资金成本。

虽然按照国际惯例,占GDP2%的财政赤字仍然处于国际公认的安全空间,但是现实经济情况下,国家是否真的需要发行如此巨额的债务,仍然有人提出质疑。

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在3月6日的全国政协分组讨论会上甚至提出,国库的存款账户上,始终有一笔巨大的资金,日均余额一直都很大,所以没有必要发行如此巨额债务,增加政府的资金成本。

他给在场的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提出建议,能否采取技术手段,为财政节约一部分国债的利息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有钱还借钱

看似神秘的国库,并不是很多人想象中堆积如山的黄金和成捆的人民币,而是一个在央行开设的政府存款账户。

在董大胜看来,拥有这个常年维持着庞大日均余额的账户,却仍大量发行国债,这不是“有钱还借钱”吗?

董大胜表示,在现代管理体制下,国库实际上类似于个人开设在银行的账户,记录着每笔资金的进出和结余,只是资金的数额和进出频率不可同日而语。与个人账户不同的是,国库资金账户理论上余额越少越好,因为这样才能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这个角度看,我国的财政资金显然没有达到理想状态。

据公开数据显示,2003年以来,我国国库现金余额以年均37%的速度增长,2011年以后,我国国库的月底余额长期保持在3万亿左右。即便2012年9月份国库存款余额同比下降了20%,余额仍然达到2.7万亿。

早在2006年,上述问题便引起国内一些业内人士的关注。当时就有人提出,由于国库现金管理的欠科学性,财政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合理性,使得看似巨额的国库现金余额,实际上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有些财政预算体系主要以部门预算的形式为主,导致了国库资金的使用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不合理成分,也导致了财政资金在不同部门和不同领域的不合理分布。

董大胜指出,财政预算中每年由发改委固定负责分配的3000亿项目支出,加上中央各部门的结转库款就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因此,董大胜向朱光耀建议,可以参照企业定额负债的操作,来对国库进行实时管理。

国库理财

随着国库现金余额的日渐高企,如何采取技术手段使财政资金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为问题。

目前财政部正在进行的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主要是将中央国库余额存款由央行转入商业银行。据了解,央行为国库存款支付0.36%的利率,但国库资金通过对商业银行招投标操作,利息在6%左右,其间财政支付的利息成本可想而知。

事实上,2006年有关中央国库的现金管理办法出台,当时国库现金余额刚刚突破1万亿。当年8月30日,财政部通过国债发行远程招标系统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提前买回了三只国债。

有专家分析指出,国库现金管理被认为是提高国库资金收益、提高国库资金使用效率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国库现金管理不仅可以提高国库现金的收益率和资金使用效率,而且有利于优化国家财政的资产负债结构。财政部门启动国库现金管理以及即将启动酝酿已久的国债余额管理,反映了财政部门的积极作为。

但另一个问题则是,目前国库理财仅限于中央政府存款,地方国库存款并不允许存放于其他商业银行,也不允许其进行理财,“所以才会出现江苏省财政厅原副厅长张美芳贪污受贿案件。”董大胜说。





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 ... 30316/7781512.shtml
2010年,张美芳的落马揭开了在这一背景下,地方政府部门实权派人物非法获利的盖子。

张美芳落马前,一直在江苏省财政厅工作,属于财政系统内不折不扣的实权派。媒体报道称,张美芳受贿金额可能超过5000万元,是江苏省财税系统改革30年来被处理的级别最高的在职官员。而其权力寻租主要就是在决定财政收入的开户银行过程中,收取银行的吸储回扣。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财政收入通常会存于国库,具体设在中国人民银行账户上。一般来说,中央的收入放在总行,地方的收入在人行各省市分行、支行。不过,由于高额利息的诱惑,本应存于国库的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却存在了商业银行内,张美芳贪污受贿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同时,在中国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中除了预算收入外,还有预算外收入,这些收入并不在国库内,而是在“财政专户”上。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国库现金管理比较薄弱,缺乏科学有效的国库现金管理制度和实践经验。

国际上常见的国库现金管理包括商业银行定期存款、买回国债、国债回购和逆回购等。而我国国库现金管理初期,主要实施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和买回国债两种操作方式。

预算制度缺陷?

对于庞大的国库余额,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表示,那是已经划拨下去的预算资金,项目批准以后按照全年的预算放在国库内。

“但很多项目一年执行不下去,项目预算资金却仍趴在账户上,严格来说,预算应该重新计算。”朱光耀表示。

另一个问题则是每年的超收收入。从2000年到2011年的12年间,中国公共预算超收收入总额为5万亿,但只有1000亿用以弥补赤字,结转第二年的不到8000亿,其余4万亿均在当年追加支出。

在二者综合作用下,国库账户上常年留存着大量现金,这是近年来的普遍现象。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曾做出解释称,中国的预算编制是跟着国家发改委的经济计划走的,但经济计划只是一个指导性的目标,财政预算是要求精确度的。所以只要按照GDP去做预算编制,误差必然不会少。

也正因为如此,每年突击花钱成为我国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一大风景,每到年底,各级政府几乎都在为花钱而赶进度。

每年年初,全国人大对预算的收入、支出和赤字规模均进行审议并通过,并形成法律效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政府不论有多少收入都要在年底花完,并且赤字也不减少的一种既定思维。

讨论中朱光耀就指出,现在的问题是,超收收入没有用于冲减赤字,而是直接调入列为第二年的收入。

董大胜则指出,每年中央各部委已经列支但是没有花出去结转下年的支出,再加上发改委3000亿项目没有完成的支出就是很大的一笔数字。因为他们在审计过程中发现,很多项目在年底时开工率只有百分之三四十,有的项目类别年底还有一半没有开工。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蒋洪则指出,预算中只显示从预算调节基金中调入多少,安排今年的预算,但是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盘子有多大并没有公开。不知道资金的存量有多大,也就无从判断安排多少赤字更合适。

“只有把账摊开了,公众才会知道资金是否有效地使用,才会知道每年花了多少钱。”他说。
两会代表委员激辩国库管理权

“财政是政府会计 央行要当出纳”

本报记者 陈岩鹏 北京报道

国库是应该由央行代理还是央行经理?一字之差,不仅影响到《预算法》的修改,更关乎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未来。

2012年7月公布的《预算法》修订二审稿曝光,引起了众多争议。其中一大争议的焦点是,二审稿删除了关于“中央国库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地方国库业务依照国务院的有关规定办理”的表述,拟赋予各级财政部门“监督本级国库办理的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退付及预算支出的拨付业务”和“加强对本级国库的管理和监督”的权力。

在财政部的人士看来,这只是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但在央行人士看来,这意味着否定了人民银行的监督权,强化了财政的监督权,而这种预算编制、执行、监督集于一身的制度涉及不利于行政权力的稳健运行。

在今年两会期间,国库管理权的激辩也备受代表委员们的关注,远远超出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内部讨论的范畴。

“去年在大家讨论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共识是,央行经理国库制度安排的基本理念是它的职责分离和权力制衡。在财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中,央行和财政部门建立了一种相互分工合作、又相互制衡的关系,在财政资金的收支中执行不同的角色。更通俗地说,财政是政府的会计,而人民银行则是政府的出纳。这是一个对国家的财政资金非常负责的制度安排。”3月13日,央行副行长潘功胜在答中外记者问时表示。

轮回

国库由“代理制”变为“经理制”还要追溯到28年前。

在1985年以前,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和预算支出拨付等国库业务,一直实行委托代理制,即由财政部委托中国人民银行代理。1985年《中央金库条例》修改为《国家金库条例》时,才将原规定中的“各级金库均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理”修改为“中央国库业务由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地方国库业务依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办理”。

至于其幕后的原因,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解释说,主要是当时财政部没有设立国库管理机构,因而“顾不过来”。

据刘尚希透露,当时央行对“代理”国库业务积极性不高,觉得这是“分外”的事情,影响了国库业务的开展。把“代理”改为“经理”,是寄希望于通过变成“分内”事来增强央行的责任感。

而此后出台的《预算法》和《中国人民银行法》都沿用了“央行经理”这一提法。

但在财政部门的人士看来,尽管1985年之后的表述从“代理”变成了“经理”,然而,在央行国库业务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依然是之前“代理”时期的预算收入的收纳、划分、留解和预算支出拨付等内容,权限也依然如故。

2011年起,我国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推行了国库集中收付制改革,预算单位的财政性资金逐步纳入财政统一管理,财政部门通过国库单一账户(开设在人民银行)和财政专户(开设在商业银行)管理这些财政资金。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很大一部分资金不存放在国库单一账户内,而是以各种形式存放在大量财政专户内,形成了事实上的“第二国库”。

而财政专户的合法化,无疑意味着授予了财政部门的主导权,财政部门自己监督和管理自己的账户,同时这也弱化了央行的经理权。
争辩

对于二审稿改掉“经理”的提法,刘尚希认为,“这只是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其实,无论从历史来看,还是从国库管理的现实过程来看,国库管理从来都是财政管理范畴,央行事实上只是在受国家财政部委托代理国库业务。”刘尚希表示。

按照相关规定,《预算法》修正案只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不是必须要通过全体会议。也就是说,如果二审稿获得通过,国库将由人民银行“经理”变为“代理”。

曾任央行副行长的吴晓灵深知这意味着什么:如果否定了现行的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制度,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人民银行的监督权,强化了财政的监督权,这种预算编制、执行、监督集于一身的制度设计不利于行政权力的稳健运行。

据了解,2006年之后的修订工作一直由全国人大和财政部共同参与预算法修订工作。尽管后来被全国人大预工委移交给国务院法制办,由国务院法制办来完成并推进,但最终出来的二审稿仍烙有很深的“财政部门”的印记。

吴晓灵毫无讳言地说,在常委会内部审议过程中委员们的分歧很大,争论也很激烈。

吴晓灵透露,财政部门人士的观点是,如果由人民银行来管理国库,并由央行直接向国务院和全国人大负责,那已经不是“经理”国库业务,而是成为与财政部并行的国库管理部门,按照责任主体唯一性要求,那将意味着财政部必须要并入人民银行,或成立“央行财政部”。

“如果央行具有自主决策权,则意味着国家有两个并行的财政部门,财政运行将陷入混乱。”刘尚希称。

吴晓灵反驳道,在现行的人民银行经理国库制度下,财政部门是财政资金出入库的决策者,人民银行是国库收支决策的执行者,两者的角色类似于会计和出纳,这是对国库资金这一重大经济资源高度负责的一种部门合作与制衡的有效制度安排。

“此外,央行还被赋予的在具体经办预算收支业务过程中的事中监督权,这种监督既不需要增加额外成本,对财政也是有益的,同时也能为人大、审计监督提供信息支撑,是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的有益补充。”因此,吴晓灵认为,“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制度不应削弱,而且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建言

本报记者3月14日从吴晓灵所在的全国人大贵州团了解到,由她撰写的《关于修改完善〈预算法〉的议案》得到60位人大代表的附议,并已提交全国人大,进入审议程序。

在今年的两会上,央行经理国库的职能备受关注和热议。

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行长殷兴山建议,一是在修订的《预算法》中继续保留由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条款;二是在《预算法》中明确规定人民银行具有国库监督职责。

“国务院颁布的《国家金库条例》对央行国库监管职责有明确规定,但现行的《预算法》对此并未提及,一些部门以此为由拒绝央行实施国库监督。”殷兴山说,“由于《预算法》的法律地位高于《国家金库条例》,如果《预算法》不明确规定央行具有国库监督职责,将不利于央行按照《国家金库条例》的要求加强国库监督。”

全国人大代表、人民银行南宁中心支行行长杨小平表示,在修订《预算法》时明确继续实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制度,更好地发挥国库在预算执行中的促进和监督作用,提高我国预算执行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建议删除《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中“财政专户”的表述或者增加“财政专户开设在人民银行国库”内容,由国库单一账户核算所有政府财政收支资金。
不把底层人的钱刮干净。集中到权贵手中。怎么能保证你们乖乖做“奴隶“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敏感啊,财政预算决算绝对是短板,多少届政府都没解决
流动资金太多,资本利用率太低
nsczlj 发表于 2013-3-16 18:34
这个问题其实很敏感啊,财政预算决算绝对是短板,多少届政府都没解决
他们上下有没有动力真的去做这件事根本就是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