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教育的真实情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2:53:03
这个是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行政院的老师薪俸参考最低标准,但是从民国的社会来看,这个薪资水准对于大学教师来说,仍显过低,导致民国社会出现了老师兼职授课的情况。
本人鉴于社会上大量对民国常识的不了解,就手中的资料进行整理详述,这是第一篇民国教育。这个是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行政院的老师薪俸参考最低标准,但是从民国的社会来看,这个薪资水准对于大学教师来说,仍显过低,导致民国社会出现了老师兼职授课的情况。
本人鉴于社会上大量对民国常识的不了解,就手中的资料进行整理详述,这是第一篇民国教育。
这则消息和上则反映了民国时期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间的收入就出现了极大的差距,而中小学教师的实际可支配业余生活方面的支出也是微乎其微的。
收入不太高的教师能参加的是看电影、看戏、跳舞等一类低消费的活动;
有兼课收入导致可结余较多则会参加骑自行车、划船、游泳等体育活动或西方式的沙龙、郊游活动。
但这薪水远远不能满足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对生活的要求。因此,教师的流失也就不可避免。
下表就说明在上海中小学教龄较久的教师人数越来越少,这说明教师一直在流失。
而民国大学教师兼课的行为源自于北洋政府时期。
盖因为北洋政府挪用大量教育经费用于军费开支。
1924年5月,北京政府内阁会议通过发行特种国库券100万元为北京国立八所专科以上学校经费。8月,此项国库券由财政部发行。9月因北方战事发生,直省将此款议归军用,北京国立八校经费无着。1924年9月,因军阀混战,直隶省将校款拨归军用,校舍改作兵营,校具毁坏,学生失学者达50万人以上。江苏省署因军用浩繁,停止供给教育经费。浙江省长以“军事繁兴、金融枯滞’令“所有省立各教育机关,应即暂时停止进行”,10月,省署又令“筹备开办”。10月,福建省停发教育经费,福州中小学数职员全体BK。11月,长沙各公立学校教职员因经费无着,九百多人签名总辞职。
李大钊和陈独秀就曾经组织北京教师团体进行抗议活动,抗议教师经费挪用导致教师工资拖欠。
舒新城在1925年就指出:“自民国五年而后,教育经费逐渐被军人提用,民十以后,积欠日深,十四年中央教育经费已积欠至一年以上,经费云云自无良好消息。
吴民祥对1920至1930年间北京地区因欠发大学教师薪俸而引发的“索薪”运动进行过总结,发现除1928年未有“索薪”运动外,其余各年都有,且欠薪数量短则三五月,长的累积有两年多。
1923年最危急,北京《晨报》连续有诸如“京师教育势将完全停顿”、“教育部名存实亡”、“八校已陷入绝境”、“八校危在旦夕”、“国立八校已无法维持,数万青年失学”以及“国立八校已有五校关门”等报道出现
而民国北洋的索薪妙事,则从以下《时为公务员的鲁迅》一书可观一二。
北洋政府不仅是以拒付,付款亦拖延至数月后而付前之款项,更有以捐赠赈灾名目扣除。
时用度大手的鲁迅被迫向钱庄借贷。
而北洋的教育部资金紧缺,以致闹出谣言教育部拍卖资产的通告。
徐志摩周树人经典范例
鲁迅的记发薪一文中提到的此故事,继而诙谐,亦透露出北洋教育部索薪艰难的场景。
而民国南京政府时期并不是没有如此情况,以湖北省例。
湖北大水,湖北一省财收顿减,对灾后抚恤压力导致开支增多,而南京国民政府再次因为对江西的作战,而挪用大量经费导致不仅1931年的武汉大水赈灾完全依靠民间,也导致湖北全省财政压力加大,经费挪用,而被迫使湖北全省教育部门被迫出现教育经费短缺,拖欠工资的行为。
民国教育的真正死穴还不是教育经费,是普及率。
mendota 发表于 2013-3-14 22:20
民国教育的真正死穴还不是教育经费,是普及率。
以民国这个经济情况和税收情况,经费也未必好。
民国教育工作者的待遇算是好的了,拖欠薪水主要是1920-1927期间,北洋政府频繁更迭,经常打仗,中学老师在当时生活条件还行,小学老师条件差点。另外很多文人的开支可是很大!
用欠薪来论证生活不好过,正确。
用薪水水平来论证,扯蛋。
民国是某些大文化人的天堂,现在吹捧民国的大学如何如何好有些过头了,民国的大学是很好,但不是普通人家能上得起的。
呵呵,“振捐”原来是这么回事啊,早年我曾翻阅过一些地方的民国档案,里面的人事档案里经常出现“振捐”、“捐”等字样,看来都是一回事了。
龙门皓月 发表于 2013-3-17 23:28
民国是某些大文化人的天堂,现在吹捧民国的大学如何如何好有些过头了,民国的大学是很好,但不是普通人家能 ...
民国时期,是白话文的诞生期。这个时代必出文豪(一个游戏规则刚刚诞生的时候嘛),日本也同样经历这样的时代。
这两天闲来翻看钱钟书先生的《围城》 对其中反映到的大学教师的待遇和教育的普及率很感兴趣 正好看到这个帖子
给我的感觉 在民国时期 读完学士学位没有个殷实的家底基本是没希望的 出国更是如此
抗战开始后 方鸿渐跟赵梓楣到了后方新办的一所“野鸡”大学任教 被校长忽悠聘为了副教授而特别生气 可见副教授和教授之间的差距是很大的
赵梓楣这一干正教授的生活水平还是不错的 又一个人生活可以各种逍遥 方结婚时更是送了一笔厚礼
就连孙小姐这样的助教也完全可以自己养活自己 更别提韩学愈那个冒牌美国人的白俄太太了
所以觉得在抗战时期 高级知识分子的生活还是比较好的 只是数量很少 大学生更是少之又少 学校里学术方面的东西更是初级的不得了
仅从一部小说中得出的一些东西 实属管中窥豹 轻拍

工资不能说明真实情况吧?!我们县现有教师将近6000人,解放前不足百人。
ymfksblk 发表于 2013-3-15 21:14
民国教育工作者的待遇算是好的了,拖欠薪水主要是1920-1927期间,北洋政府频繁更迭,经常打仗,中学老师在当 ...
胡扯,我祖父和祖母1944年开始当中学教师,工资拖欠家常便饭,以至于2年换3个学校上班
抗战8年,教师收入毫无保障,而1946年法币又剧烈贬值,工资拖欠使得教师被变相克扣工资,至1948年推行金元卷后,教师温饱都出现了问题,我祖父当时把结婚的金戒指都卖了换米粮
抗战8年,教师收入毫无保障,而1946年法币又剧烈贬值,工资拖欠使得教师被变相克扣工资,至1948年推行金元卷 ...
1946年就开始贬值了?我还以为是1947年...
看过一篇文章,说民国几个军阀都重视教育,尤其是阎锡山。。。。
回复上面,阎锡山重视教育,投资教育事业,大多是在中原大战之前。
山西教育发展快是因为本身基础就差,因此在短期内阎锡山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扶持学校办学。
但是到了20年代末,阎锡山在通过扶持学校办学招揽大量人才后转入乡村基本建设的去向,资金投入转入他处。
到了中原大战前,就是彻底的把投资重点放在了整军备战的扩军上,军费开支增加,大大打击了教育的投入。
因此便有了申报对山西教育之弱点的此一报道。
上世纪30年代陈振名的问卷调查,说明了小学教职人员的平均月薪维持在60元左右,而问卷调查中月薪在200元以上的独一人据陈振名的解释是校长兼教员,这是级任薪俸和校长薪俸的累加。
显然小学行政人员兼教育工作,这种是对教育的一种不谨慎态度,也是出于薪资短少而同时兼两份业务。
陈振名所作之简表,由此可以看出广州小学教师每月支出基本超支,入不敷出,而从用途来看,用于支出饮食最多,其次是杂用,房租。而可以看出用于休闲娱乐和购买书籍的比例极低,甚至出现有零的局面。
购买书籍是教师进修的必要之途,而薪资用于购买书籍比例低,限制了当时大量教师进修提高的机会。
民国三十年代开始三大出版社小学语文教科书售出七千万册。
张大帅好象对教育投入是很大的.当时东北大学教授的工资全国最高.
说每到孔子的诞辰日.张大帅还要换上长衫去给东北大学的教授联欢.
民国三十年代开始三大出版社小学语文教科书售出七千万册。
确信有这么多吗。新中国成立时就算按很低标准算,成年人文盲率都有80%,共产党的军官干部都有30%以上的文盲,不知这些教科书都起了啥作用
成年人文盲率都有80%?

好象乐观了吧.
以民国这个经济情况和税收情况,经费也未必好。
最近一期的《民国档案》上有一篇讨论当时名牌大学教授兼职的情况,那些教授收入高,但是支出也更高,人情往来不说,有的教授一家几十口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贬值的很厉害了。。。
唉,咋说里,现在国内仅存的几个大师级人物都是民国时培养的。。。。。
谈到大师级的人物,不要忽略了评价有个滞后期,当前在国防科研中埋头苦干的一批人,二十年会出大师。
九州牧 发表于 2013-5-3 18:09
张大帅好象对教育投入是很大的.当时东北大学教授的工资全国最高.
不是张大帅对教育投入最多,奉系里对教育最重视的是张学良少帅,你的这个东北大学教授工资全国最高就是张学良定下的,是在张作霖死在皇姑屯后的事情。
梁思成等人就是在北京欠薪,南方战乱的情况下受张学良礼聘重薪而来。
天启云麾 发表于 2013-5-8 12:39
唉,咋说里,现在国内仅存的几个大师级人物都是民国时培养的。。。。。
请问建设北斗,嫦娥,神州的大师是被民国培养的还是建三峡的大师是民国时培养的?
唉,咋说里,现在国内仅存的几个大师级人物都是民国时培养的。。。。。
嗯,话说幸好中国是理科治国。。。
就是他 发表于 2013-5-4 21:59
确信有这么多吗。新中国成立时就算按很低标准算,成年人文盲率都有80%,共产党的军官干部都有30%以上的文 ...
按照民国教育年鉴的数字,整个民国小学在校生(当然未必都读完毕业,不过毛时代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也好象只有5年左右)先后共約7、8千万,即便就读了2年,扫盲也足够了。这数字不包括教会学校和私塾。
识字未必一定要上正规学校,那时候很少双职工,大人教也能认些字的。教科书数量与教育年鉴、还有赛珍珠丈夫卜凱的大量统计调查结果一致。
另外,49年中共党员文盲率7成,与上述数字也吻合。入党没有文化程度限定,7、8百万党员等于抽样。
按照民国教育年鉴的数字,整个民国小学在校生(当然未必都读完毕业,不过毛时代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也好象 ...
那时候是没有双职工,不过一般劳动家庭妇女的识字率是多少?你以为是什么情况啊?
民国三十年代开始三大出版社小学语文教科书售出七千万册。
这个绝对数字看上去似乎挺高,但是和当时的人口一比较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