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SU-27/J-11系列战机20周年真实战斗力Civilian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9:37:30


前  言

    中国空军自从1992年引进前苏联设计生产的SU-27系列并自产至今, 已有整整20周年。
    在经历了两代人的努力后, 如今具体真实的战斗力情况究竟如何?   是否是网上传说中的“世界最大苏式机群”,  PLAAF是否传说即将勇跨1000架3代战机的超级线?  是否中国空军战斗力将一统远东云云等等……?   本人在这里整合(部分借鉴他人的数据)加上自己的统计分析给全国军友一个相对明确的分析答复, 环请全国网友评判, 如有不足,欢迎大家指出讨论,共同为中国空军的发展壮大献计献策。

                         主  题

    中国空军引进SU-27并自产J-11的问题非常漫长、隐蔽、复杂, 要详细的说清楚并非简单几千字可以搞清楚; 为了照顾到最重点,我们还是从图表开始针对一些特定的, 大家最关注的部分稍微展开。
    本文属于局部深入Civilian  alone触碰式展开, 采集的是已经公开在网上公布的数据, 综合自己多年思考推理的方法, 做出的基础分析, 大家不必纠结真伪实际与否。  
最权威的消息当归属中国空军的自行解释。
   (看图)

    一. 基本情况介绍:

1.   PLAAF 苏系列战机简单分为以下5大阶段:
① 1992-1996年引进2批SU-27SK系列;
② 1999年开始按许可证试组装J-11A系列, 在2001年批量生产, 2007年末结束组装生产;
③  2000-2003年引进SU-30MKK系列;2004年引进SU-30MKK2系列;
④  2007年开始自行生产国产J-11B系列, 2010年生产J-11BS(双座)系列;  
⑤  2011年-2012年生产变种的J-15(单座舰载); 2012年生产舰载双座的J-15S,  J-16(重型对地攻击机)。
   
2.    至2012年末, 共装备18个师旅级部队, 平均每师大团23架左右, 小团为18架左右。 数量上根据推理得出:K-7S 和K-29S 数量垫底, 但空军试训中心多出8架, 匀过来正好补够两师欠缺的数量, 新增的舰载机团未满编。
    一般情况是:战训优秀、战斗力强的部队编制在22-24架, 弱一点的在18架。 (18架可以算满编一个团)

3.    在20年使用中, 基本推理统计有68架SK、UBK、J-11至少因扩大部队、补足编制发生过转手移交一次(多次移交不列入); 基本对应实际反复扩编部队的需求。
   1992年第一批SK、UBK基本使用接近全部报废, 实际坠机可统计确认的为3架MKK, 1架MKK2因后面补够(故不列入); 其余损失不明。



     二. 特殊表格部分解读:
  
    解读1:  时间节点的进度

   中国空军花费8年时间才熟悉J-11系列, 并开始 有能力初步组装; 然后又花了8年时间才组织自行生产,然后又花了5年时间才可以自己大规模跨进整体提升。 基本符合引进吸收消化的一般规律, SF的 “单线生产”进度有些慢, 但对于在先进航空领域几乎空白欠缺的中国,已实属不易,SF 的贡献功不可没, 基本和我们的工业进步能力同步, 工厂制造能力和部队消化能力基本一致。
    但横向对比还是稍微落后了。 这也凸显了自产单发机对国土防空的优势, 就是对“量”需求的优势。

    解读2:  自行量产时矛盾爆发

    自行生产的J-11B系列展开时间较合适, 与组装生产能衔接得上; 但双座机的预先研制较晚,导致出现断档, 算得上消化过程中的一大失误。 既然当初买的双座机多于单座, 认知上已经知道双座机的重要性, 为什么不早一点展开预研摸索生产?  
    中国空军部分苏机部队在2005 -2009年这一段时间有松懈、过于麻痹、 自满骄傲的思想, 以为自己地位已经很稳固实力强大, 不必继续加大培训、精进力度。 这个帐要算在空军或总参军训头上, 不能全怪SF, 没有强烈需求, 哪能逼出强大动力?
    虽然空军遭遇生产上的极大顽疾禁锢, 但也只是局限在新装机J-11B部队,  其它苏机部队这时候干什么去了……?
        这一段时间也正是让CF的新锐J-10部队迎头赶上的时间。 龟兔赛跑,不进则退! 教训……!

    解读3:   通过年产量暴露“太行”发动机问题

    看图发现,  根据一些零星但非常可靠的数据做源头推理组合排列,  就会发现2007 -2009年的交付量比较低,  不符合常理—— 肯定是哪出了问题?!
现在根据公开消息,  这几年就是所谓被喷得最多最惨的“太行” 发动机性能和质量问题!  

       那几年因该确实是“TAI-HANG”最灰暗的几年,  产量不行, 性能不达标, 可靠性更是不堪一击!  好在几个项目攻关组里出了吴大观教授,  但也是做技术妥协, 暂时牺牲目标指标达到可靠性堪用,  缓解部队之急。
    于是,  交付量拖延到2010-2012年得到大幅上升体现,  但杀伤力如此巨大, 乃至J-11B部队的战斗力至今未得到恢复和强势体现!

        当然,这一巨大变故也让外界对中国J-11B部队实力捉摸不清,  到底年产量实力如何?  现在一目了然:  SF的稳定年产量就是18-20架( 不搞突击生产、 不计新型号特别制造组),  后面多出来的都是前面每一年延迟顺排下来的。  
    这样算下来, “TAI-HANG”也是2011年才走上正轨, 现在都是在补以前旧账, 提升的产能基本都被原来消化掉了。( 性能指标是否达到理想另当别论)
初期生产的近80多台“TAI-HANG”按推理估计全军覆没, 统统回炉重造!  唉……
    这也是头两批J-11B飞行团在军内顶尖较量中惨败甚至不敢露头的直接原因之一。

    至于产量的准确性, 俄国在4年里交付了100架SU30-MKK(2个制造厂同时开工),  也就是说可在8年里有能力交付至少200架的整机散件);  中国自己(SF独家)8年里组装104架,  又6年自行生产了近110架。 考虑到我们可能还进口存有几十架整机散件(计划组装200架合同里的),  按技术和熟练度进步规律应该基本与实际差别不大, 部分挪用进行加速生产后应该还说得过去。

    解读4:   “太行”发动机引发暴露的更大更深层次缺陷

    前面说到2007 -2009年因发动机问题出现巨大延迟交付   部队现象, 导致J-11B系列形成战斗力晚了2年; 从2010年到现在又过去两年, 装备J-11B 的几个王牌飞行团按道理应该恢复正常的战斗力水平,可以参与顶级对抗。 但……
    现实是依然默默无闻,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  是K-1S等的飞行员素质差吗?  还是他们的战术技术观念差?  现在分析可能会有一点,但还不是根本关键。

    这里只是假设,极有可能:
    因为发动机问题长时间集体趴窝, 新造的J-11B战机得不到有效的飞行检验磨合反馈给制造方, 各种前期制造中出现的关键部位应力结构问题得不到早期实际飞行大过载检验就急匆匆交付, 导致后期交付后部队使用陆续大面积问题爆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才是祸根所在!

    大家看看CF成飞(类似西方制造理念和管理模式),它造的J-10都是在工厂里反复飞了又飞、飞了又飞(黄皮机状态好看出应力变形)才交付部队手中。 (原J-11A也是试装了2架检验了2年才上批量)
    联想考虑到网上“沈黑”们间接反复惨喷 SF 结构应力知识缺陷导致的恶果, 现在搞不好在J-11B 身上真的出现有像J-8如出一辙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而装备J-11B 部队正是受困于这一真正致命的问题而不敢放开手脚飞, 摆开架势练, 始终只能以保住老命、保住饭碗为基准。惨、闷、愤就3个字。
   (发动机、航电不行还可以换,主结构完了就真完了)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按照推理, 结合网上流露出的照片,2010年末后J-11B 就陆续减产补足编制, 取而代之的全部是重新设计过架构的J-11BS 和 舰载单座J-15。
    同理,J-11B 装备的几乎全是战斗力2流的部队,无一进入一流作战部队, 看来PLAAF对此也是心知肚明。  而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悲剧英雄J-11B 看来将作为中国量产最少、 最差战斗力的主力战机聊度余生。  
    不过, 目前全部以替代者面目出现的J-11BS 似乎已解决这个问题,  但付出的依旧是性能部分妥协下降,  只能靠加强航电设备弥补。
    中国空军“苏式系列”的新希望已被寄托在新双座空优和对地攻击机身上, 其余剩下的出路也将是大力改造升级组装的J-11A和进口SU30-MKK上。

  三.  探索中国空军“苏式战机”战斗力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鉴于近年来空军内部实际表现的结果,中国空军“苏式战机”部队被后来新秀J-10 大步追赶并超越, “苏系列”在一系列内部对抗和一线对峙中已逐步失去空中优势, PLAAF才“创造性”的提出“攻防兼备”的思路:
      逐步把国土防卫空优任务交予J-10部队; 把有航程和载重优势的“苏式战机”解放出来, 更多的参与远距离对地打击、 远距巡逻监视、集群护卫等任务。

     一来发挥较落后部分“苏式战机”对弱小对手的余热威慑, 二来可以用新的项目借口申请新军费对数量较多的老J-11A和MKK系列进行升级改进, 加装符合国产先进对地攻击精确制导武器需要的辅助设备。
     但一句话, 打铁还靠自身硬!  如果中国空军“苏机部队”继续以05- 09年那种自满骄傲的心态继续下去, 即使“喊转型”也是空有口号。  因为对地打击任务对无论对航电设备、 技术战法、 手段的精明、协调的精确、时效的把握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且这时还要保留有适度空战的能力,  这更是极大的挑战。
     而且,大批苏式战机的老龄化也是个严重的问题, 新的产能又暂时不能跟上, 退役与新造几乎处于一条平衡线。 怎样才能突破数量的限制达到彻底的“量和质”同步的优势, 需要空军和厂家自己共同认真努力解决。

    而不是在口水内讧——你J-10部队牛,怎么不又空优又对地垂直打击呢?  别人造单发机出来就是搞防守的,  虽然可以空中加油跑得很远去打前锋(飞行员得很牛逼才行),  那也是情急下不得已的办法。  就好比强求矮个子去打篮球前锋、打强力中锋,那得需要多少个纳什才行啊?!  
     别的机种因为能力缺陷不等于给自己找怠慢的借口, 这是PLAAF苏机部队目前最大最容易犯的通病。 真要等到J-20和飞豹长出大量獠牙的时候, 还真说不准有“苏霍伊”系列什么事了。
   
     因此,PLAAF广大基层非A类苏式机部队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态度,  努力提升至更高层次。 看图标表最后右下角的总结:
     现在位于一线A类实力的苏式机部队有将近123架, 近半数还是以对地攻击为主的SU30-MKK系列; 二线部队更是“新老攻”3分天下, 新11B单座深受缺陷制约, 新组建的双座BS部队又未形成可观集群战斗力, 攻击机也开始落后老化。
      反观之J-10部队, 空优可以拿出近100架2009年后服役的,由一线主力丰富经验飞飞驾驭的新造先进三代机, 对地又有近50架双座机(可迅速通用国产对地精确制导武器, 融合数据链预警机体系)候补攻击。

      对号称作为空军头号作战主力的苏式机部队情何以堪!
      
      欣慰的是,PLAAF高层有识之士也已经看到这一不足,现在强力主抓的新造“苏机”全是攻防能力极均衡的双座机就是最好证明。
     “远程、多载、减负、综合任务使命”就是最适合的发展方向, 即可保持对宵小的绝对压制威慑, 又能在对峙实力强大同等对手时保持最佳合理费效比。
       PLAAF很好、很强大、很期待!

   四. 题外话

      解读现阶段SF和“苏系列”为什么被打得最惨、喷的最多的  深刻原因。

      冷战时是苏美争霸, 苏式机在核威慑后面或许能抗衡一下, 随着红帝国的解体, 实力分崩离析。 中国争取极大战略机遇把自己在航空方面的弱势弥补提升, 随着大量“前苏人才”的吸收引进, 苏霍伊系列又得以在异国重新复活、分支壮大。

     但世界进步极快, 现在已不是当年苏美两强争霸, 而最令人痛恨的是, 那批部分原老师和现在的学生依然妄想着做能“两强” 抗衡的千秋大梦!
     先不论SU-27怎么样, 单是后面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类诸如EF2000、JAS-39、Rafale、F-15/16/18改型、J-10、F-22、F-35等出现的战机, 无一不是通过采用数字电传、放宽静不稳定等方式提高飞行机动性, 加上稳定、快速、人性化、功能强大的航电设备解放人的操纵负担, 保障飞行员专心发挥技战术去战斗。
     而SU-27做为过去一款靠“补气动”之类纯机械方式改进的飞机无论如何都达不到现有飞机的层次水平, 就算它曾经设计得非常优秀, 但不采用“世界通用改进法则”来加以改进,它就会大大落伍。

     现在被喷的对象出现了, 那原老师(俄毛)和现在的学生SF ,先前就是依然改不了着这种“抱残守缺”的思想的, 不但不努力虚心学习别人长处(数字电传和放宽静不稳定、 编飞控等), 还继续做“苏美两极”争霸的黄粱美梦。 殊不知时异势移, 现已变为“欧美”争雄的局面(鸭对非鸭)。

    CF的J-10抓住机遇, 吸收别国长处融合进本国优势加以修炼得道, 已变得非常的强大, 而作为自家兄弟的老大却视而不见,屡屡挑战失利还振振有词, 不彻底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肯低头夹尾巴虚心求学。
      这……?怎能不被喷呢?  中国的古话:“好汉不提当年勇”。

    看看现在的J-20,又一欧洲“鸭式”主流风格的中国变形, PLAAF未来理想的远距猎歼,让敌人无奈的“叹息之墙”! 目前唯一有希望抗衡“美王师”的巨大杰作,  它所采用的种种新技术才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改型方向。
     反过来看看现在自己的SU式战机, 连纯数字电传,放宽静不稳定、 重新根据改动编飞控适应改进,都做不到! 就要喊出成为中国空军头号主力向世界顶级争霸挑战的虚伪口号! 轮不到别人,自己家的都打不过, 出去岂不是要被笑掉大牙!
     一些人还竭力用尽各种手段维护, SF就难免经常被悲剧了。
   
                 结 束 语

     作为中国空军的老大哥,它落后了, 我们就要想办法帮他,自家兄弟,不用说别的。 SU-27/J-11底子好,基础扎实,方向走对,改进有方,就会扬长避短,得心应手。 我们离诱人的所谓“千机变”还早的很!暂时放下挑战世界顶级的身段,对自己没什么不好。
      换言之,SU-27/J-11代表了PLAAF 的心态,放弃过去残余的“苏式美式”两强争霸的念头。 把眼光放平, 中美欧三足鼎立也很不错,  心理压力就不会过于巨大,目标就会更清晰明确,也更易于实现。




http://www.fyjs.cn/bbs/htm_data/27/1211/825065.html


声明:本人仅部分赞同该文章的分析。也觉得这篇文章的看法想当有代表性,故而转来供大家参考。

前  言

    中国空军自从1992年引进前苏联设计生产的SU-27系列并自产至今, 已有整整20周年。
    在经历了两代人的努力后, 如今具体真实的战斗力情况究竟如何?   是否是网上传说中的“世界最大苏式机群”,  PLAAF是否传说即将勇跨1000架3代战机的超级线?  是否中国空军战斗力将一统远东云云等等……?   本人在这里整合(部分借鉴他人的数据)加上自己的统计分析给全国军友一个相对明确的分析答复, 环请全国网友评判, 如有不足,欢迎大家指出讨论,共同为中国空军的发展壮大献计献策。

                         主  题

    中国空军引进SU-27并自产J-11的问题非常漫长、隐蔽、复杂, 要详细的说清楚并非简单几千字可以搞清楚; 为了照顾到最重点,我们还是从图表开始针对一些特定的, 大家最关注的部分稍微展开。
    本文属于局部深入Civilian  alone触碰式展开, 采集的是已经公开在网上公布的数据, 综合自己多年思考推理的方法, 做出的基础分析, 大家不必纠结真伪实际与否。  
最权威的消息当归属中国空军的自行解释。
   (看图)

    一. 基本情况介绍:

1.   PLAAF 苏系列战机简单分为以下5大阶段:
① 1992-1996年引进2批SU-27SK系列;
② 1999年开始按许可证试组装J-11A系列, 在2001年批量生产, 2007年末结束组装生产;
③  2000-2003年引进SU-30MKK系列;2004年引进SU-30MKK2系列;
④  2007年开始自行生产国产J-11B系列, 2010年生产J-11BS(双座)系列;  
⑤  2011年-2012年生产变种的J-15(单座舰载); 2012年生产舰载双座的J-15S,  J-16(重型对地攻击机)。
   
2.    至2012年末, 共装备18个师旅级部队, 平均每师大团23架左右, 小团为18架左右。 数量上根据推理得出:K-7S 和K-29S 数量垫底, 但空军试训中心多出8架, 匀过来正好补够两师欠缺的数量, 新增的舰载机团未满编。
    一般情况是:战训优秀、战斗力强的部队编制在22-24架, 弱一点的在18架。 (18架可以算满编一个团)

3.    在20年使用中, 基本推理统计有68架SK、UBK、J-11至少因扩大部队、补足编制发生过转手移交一次(多次移交不列入); 基本对应实际反复扩编部队的需求。
   1992年第一批SK、UBK基本使用接近全部报废, 实际坠机可统计确认的为3架MKK, 1架MKK2因后面补够(故不列入); 其余损失不明。



     二. 特殊表格部分解读:
  
    解读1:  时间节点的进度

   中国空军花费8年时间才熟悉J-11系列, 并开始 有能力初步组装; 然后又花了8年时间才组织自行生产,然后又花了5年时间才可以自己大规模跨进整体提升。 基本符合引进吸收消化的一般规律, SF的 “单线生产”进度有些慢, 但对于在先进航空领域几乎空白欠缺的中国,已实属不易,SF 的贡献功不可没, 基本和我们的工业进步能力同步, 工厂制造能力和部队消化能力基本一致。
    但横向对比还是稍微落后了。 这也凸显了自产单发机对国土防空的优势, 就是对“量”需求的优势。

    解读2:  自行量产时矛盾爆发

    自行生产的J-11B系列展开时间较合适, 与组装生产能衔接得上; 但双座机的预先研制较晚,导致出现断档, 算得上消化过程中的一大失误。 既然当初买的双座机多于单座, 认知上已经知道双座机的重要性, 为什么不早一点展开预研摸索生产?  
    中国空军部分苏机部队在2005 -2009年这一段时间有松懈、过于麻痹、 自满骄傲的思想, 以为自己地位已经很稳固实力强大, 不必继续加大培训、精进力度。 这个帐要算在空军或总参军训头上, 不能全怪SF, 没有强烈需求, 哪能逼出强大动力?
    虽然空军遭遇生产上的极大顽疾禁锢, 但也只是局限在新装机J-11B部队,  其它苏机部队这时候干什么去了……?
        这一段时间也正是让CF的新锐J-10部队迎头赶上的时间。 龟兔赛跑,不进则退! 教训……!

    解读3:   通过年产量暴露“太行”发动机问题

    看图发现,  根据一些零星但非常可靠的数据做源头推理组合排列,  就会发现2007 -2009年的交付量比较低,  不符合常理—— 肯定是哪出了问题?!
现在根据公开消息,  这几年就是所谓被喷得最多最惨的“太行” 发动机性能和质量问题!  

       那几年因该确实是“TAI-HANG”最灰暗的几年,  产量不行, 性能不达标, 可靠性更是不堪一击!  好在几个项目攻关组里出了吴大观教授,  但也是做技术妥协, 暂时牺牲目标指标达到可靠性堪用,  缓解部队之急。
    于是,  交付量拖延到2010-2012年得到大幅上升体现,  但杀伤力如此巨大, 乃至J-11B部队的战斗力至今未得到恢复和强势体现!

        当然,这一巨大变故也让外界对中国J-11B部队实力捉摸不清,  到底年产量实力如何?  现在一目了然:  SF的稳定年产量就是18-20架( 不搞突击生产、 不计新型号特别制造组),  后面多出来的都是前面每一年延迟顺排下来的。  
    这样算下来, “TAI-HANG”也是2011年才走上正轨, 现在都是在补以前旧账, 提升的产能基本都被原来消化掉了。( 性能指标是否达到理想另当别论)
初期生产的近80多台“TAI-HANG”按推理估计全军覆没, 统统回炉重造!  唉……
    这也是头两批J-11B飞行团在军内顶尖较量中惨败甚至不敢露头的直接原因之一。

    至于产量的准确性, 俄国在4年里交付了100架SU30-MKK(2个制造厂同时开工),  也就是说可在8年里有能力交付至少200架的整机散件);  中国自己(SF独家)8年里组装104架,  又6年自行生产了近110架。 考虑到我们可能还进口存有几十架整机散件(计划组装200架合同里的),  按技术和熟练度进步规律应该基本与实际差别不大, 部分挪用进行加速生产后应该还说得过去。

    解读4:   “太行”发动机引发暴露的更大更深层次缺陷

    前面说到2007 -2009年因发动机问题出现巨大延迟交付   部队现象, 导致J-11B系列形成战斗力晚了2年; 从2010年到现在又过去两年, 装备J-11B 的几个王牌飞行团按道理应该恢复正常的战斗力水平,可以参与顶级对抗。 但……
    现实是依然默默无闻,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  是K-1S等的飞行员素质差吗?  还是他们的战术技术观念差?  现在分析可能会有一点,但还不是根本关键。

    这里只是假设,极有可能:
    因为发动机问题长时间集体趴窝, 新造的J-11B战机得不到有效的飞行检验磨合反馈给制造方, 各种前期制造中出现的关键部位应力结构问题得不到早期实际飞行大过载检验就急匆匆交付, 导致后期交付后部队使用陆续大面积问题爆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才是祸根所在!

    大家看看CF成飞(类似西方制造理念和管理模式),它造的J-10都是在工厂里反复飞了又飞、飞了又飞(黄皮机状态好看出应力变形)才交付部队手中。 (原J-11A也是试装了2架检验了2年才上批量)
    联想考虑到网上“沈黑”们间接反复惨喷 SF 结构应力知识缺陷导致的恶果, 现在搞不好在J-11B 身上真的出现有像J-8如出一辙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而装备J-11B 部队正是受困于这一真正致命的问题而不敢放开手脚飞, 摆开架势练, 始终只能以保住老命、保住饭碗为基准。惨、闷、愤就3个字。
   (发动机、航电不行还可以换,主结构完了就真完了)

    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按照推理, 结合网上流露出的照片,2010年末后J-11B 就陆续减产补足编制, 取而代之的全部是重新设计过架构的J-11BS 和 舰载单座J-15。
    同理,J-11B 装备的几乎全是战斗力2流的部队,无一进入一流作战部队, 看来PLAAF对此也是心知肚明。  而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悲剧英雄J-11B 看来将作为中国量产最少、 最差战斗力的主力战机聊度余生。  
    不过, 目前全部以替代者面目出现的J-11BS 似乎已解决这个问题,  但付出的依旧是性能部分妥协下降,  只能靠加强航电设备弥补。
    中国空军“苏式系列”的新希望已被寄托在新双座空优和对地攻击机身上, 其余剩下的出路也将是大力改造升级组装的J-11A和进口SU30-MKK上。

  三.  探索中国空军“苏式战机”战斗力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鉴于近年来空军内部实际表现的结果,中国空军“苏式战机”部队被后来新秀J-10 大步追赶并超越, “苏系列”在一系列内部对抗和一线对峙中已逐步失去空中优势, PLAAF才“创造性”的提出“攻防兼备”的思路:
      逐步把国土防卫空优任务交予J-10部队; 把有航程和载重优势的“苏式战机”解放出来, 更多的参与远距离对地打击、 远距巡逻监视、集群护卫等任务。

     一来发挥较落后部分“苏式战机”对弱小对手的余热威慑, 二来可以用新的项目借口申请新军费对数量较多的老J-11A和MKK系列进行升级改进, 加装符合国产先进对地攻击精确制导武器需要的辅助设备。
     但一句话, 打铁还靠自身硬!  如果中国空军“苏机部队”继续以05- 09年那种自满骄傲的心态继续下去, 即使“喊转型”也是空有口号。  因为对地打击任务对无论对航电设备、 技术战法、 手段的精明、协调的精确、时效的把握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且这时还要保留有适度空战的能力,  这更是极大的挑战。
     而且,大批苏式战机的老龄化也是个严重的问题, 新的产能又暂时不能跟上, 退役与新造几乎处于一条平衡线。 怎样才能突破数量的限制达到彻底的“量和质”同步的优势, 需要空军和厂家自己共同认真努力解决。

    而不是在口水内讧——你J-10部队牛,怎么不又空优又对地垂直打击呢?  别人造单发机出来就是搞防守的,  虽然可以空中加油跑得很远去打前锋(飞行员得很牛逼才行),  那也是情急下不得已的办法。  就好比强求矮个子去打篮球前锋、打强力中锋,那得需要多少个纳什才行啊?!  
     别的机种因为能力缺陷不等于给自己找怠慢的借口, 这是PLAAF苏机部队目前最大最容易犯的通病。 真要等到J-20和飞豹长出大量獠牙的时候, 还真说不准有“苏霍伊”系列什么事了。
   
     因此,PLAAF广大基层非A类苏式机部队一定要端正自己的态度,  努力提升至更高层次。 看图标表最后右下角的总结:
     现在位于一线A类实力的苏式机部队有将近123架, 近半数还是以对地攻击为主的SU30-MKK系列; 二线部队更是“新老攻”3分天下, 新11B单座深受缺陷制约, 新组建的双座BS部队又未形成可观集群战斗力, 攻击机也开始落后老化。
      反观之J-10部队, 空优可以拿出近100架2009年后服役的,由一线主力丰富经验飞飞驾驭的新造先进三代机, 对地又有近50架双座机(可迅速通用国产对地精确制导武器, 融合数据链预警机体系)候补攻击。

      对号称作为空军头号作战主力的苏式机部队情何以堪!
      
      欣慰的是,PLAAF高层有识之士也已经看到这一不足,现在强力主抓的新造“苏机”全是攻防能力极均衡的双座机就是最好证明。
     “远程、多载、减负、综合任务使命”就是最适合的发展方向, 即可保持对宵小的绝对压制威慑, 又能在对峙实力强大同等对手时保持最佳合理费效比。
       PLAAF很好、很强大、很期待!

   四. 题外话

      解读现阶段SF和“苏系列”为什么被打得最惨、喷的最多的  深刻原因。

      冷战时是苏美争霸, 苏式机在核威慑后面或许能抗衡一下, 随着红帝国的解体, 实力分崩离析。 中国争取极大战略机遇把自己在航空方面的弱势弥补提升, 随着大量“前苏人才”的吸收引进, 苏霍伊系列又得以在异国重新复活、分支壮大。

     但世界进步极快, 现在已不是当年苏美两强争霸, 而最令人痛恨的是, 那批部分原老师和现在的学生依然妄想着做能“两强” 抗衡的千秋大梦!
     先不论SU-27怎么样, 单是后面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各类诸如EF2000、JAS-39、Rafale、F-15/16/18改型、J-10、F-22、F-35等出现的战机, 无一不是通过采用数字电传、放宽静不稳定等方式提高飞行机动性, 加上稳定、快速、人性化、功能强大的航电设备解放人的操纵负担, 保障飞行员专心发挥技战术去战斗。
     而SU-27做为过去一款靠“补气动”之类纯机械方式改进的飞机无论如何都达不到现有飞机的层次水平, 就算它曾经设计得非常优秀, 但不采用“世界通用改进法则”来加以改进,它就会大大落伍。

     现在被喷的对象出现了, 那原老师(俄毛)和现在的学生SF ,先前就是依然改不了着这种“抱残守缺”的思想的, 不但不努力虚心学习别人长处(数字电传和放宽静不稳定、 编飞控等), 还继续做“苏美两极”争霸的黄粱美梦。 殊不知时异势移, 现已变为“欧美”争雄的局面(鸭对非鸭)。

    CF的J-10抓住机遇, 吸收别国长处融合进本国优势加以修炼得道, 已变得非常的强大, 而作为自家兄弟的老大却视而不见,屡屡挑战失利还振振有词, 不彻底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肯低头夹尾巴虚心求学。
      这……?怎能不被喷呢?  中国的古话:“好汉不提当年勇”。

    看看现在的J-20,又一欧洲“鸭式”主流风格的中国变形, PLAAF未来理想的远距猎歼,让敌人无奈的“叹息之墙”! 目前唯一有希望抗衡“美王师”的巨大杰作,  它所采用的种种新技术才是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的改型方向。
     反过来看看现在自己的SU式战机, 连纯数字电传,放宽静不稳定、 重新根据改动编飞控适应改进,都做不到! 就要喊出成为中国空军头号主力向世界顶级争霸挑战的虚伪口号! 轮不到别人,自己家的都打不过, 出去岂不是要被笑掉大牙!
     一些人还竭力用尽各种手段维护, SF就难免经常被悲剧了。
   
                 结 束 语

     作为中国空军的老大哥,它落后了, 我们就要想办法帮他,自家兄弟,不用说别的。 SU-27/J-11底子好,基础扎实,方向走对,改进有方,就会扬长避短,得心应手。 我们离诱人的所谓“千机变”还早的很!暂时放下挑战世界顶级的身段,对自己没什么不好。
      换言之,SU-27/J-11代表了PLAAF 的心态,放弃过去残余的“苏式美式”两强争霸的念头。 把眼光放平, 中美欧三足鼎立也很不错,  心理压力就不会过于巨大,目标就会更清晰明确,也更易于实现。




http://www.fyjs.cn/bbs/htm_data/27/1211/825065.html


声明:本人仅部分赞同该文章的分析。也觉得这篇文章的看法想当有代表性,故而转来供大家参考。
黑也好粉也好,谁得四代机先服役谁就是老大
黑鸟522 发表于 2013-1-11 20:38
黑也好粉也好,谁得四代机先服役谁就是老大
J20先服役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基本赞同。。。。。。。。。。。。


于近年来空军内部实际表现的结果,中国空军“苏式战机”部队被后来新秀J-10 大步追赶并超越, “苏系列”在一系列内部对抗和一线对峙中已逐步失去空中优势, PLAAF才“创造性”的提出“攻防兼备”的思路:
——————————————————————————————————————————————————————————————
对歼-10的赞美要有度,鸭式布局的单发飞机有利有弊,扬长避短就好,要说可以压制苏-27系列,只想问问作者,你确定你懂歼-10和苏-27?

作者还算聪明,知道歼-10玩不了大航程,但歼-10仅仅腿短这一个问题吗?

用歼-10和苏-27系列的内部演习结果,得出空军“攻防兼备”的思想,胡扯。攻防兼备的思想,本来就是时代要求,后面应该有理论和装备体系的保证,和两种战机在中国空军中的地位是风和马牛之间的关系。

于近年来空军内部实际表现的结果,中国空军“苏式战机”部队被后来新秀J-10 大步追赶并超越, “苏系列”在一系列内部对抗和一线对峙中已逐步失去空中优势, PLAAF才“创造性”的提出“攻防兼备”的思路:
——————————————————————————————————————————————————————————————
对歼-10的赞美要有度,鸭式布局的单发飞机有利有弊,扬长避短就好,要说可以压制苏-27系列,只想问问作者,你确定你懂歼-10和苏-27?

作者还算聪明,知道歼-10玩不了大航程,但歼-10仅仅腿短这一个问题吗?

用歼-10和苏-27系列的内部演习结果,得出空军“攻防兼备”的思想,胡扯。攻防兼备的思想,本来就是时代要求,后面应该有理论和装备体系的保证,和两种战机在中国空军中的地位是风和马牛之间的关系。
fengxiao76 发表于 2013-1-11 20:49
于近年来空军内部实际表现的结果,中国空军“苏式战机”部队被后来新秀J-10 大步追赶并超越, “苏系列”在 ...
看完全文了?
wocc 发表于 2013-1-11 20:56
看完全文了?
这种文章前面的分析还算有点依据,后面就开始胡扯了。上面我那个帖子我已经加内容了。
您的最后一部分“201年K3S换装16,”不太准确,的确内部宣布过7T会换装,但“飞机没造出来”暂不换了
可惜苏联没落得太快,否则真应该让苏联飞行员驾驶苏-27和国内“王牌师”飞行员驾驶的歼-10切磋一下,好好给某些军迷上一课,看看歼-10是不是“无敌”?
我不是说歼-10不好,是说某些军迷认识存在大问题,说不好听点,有点坐井观天的意思。
这帖子的前半部以前见过,楼主好像只对某飞满意,对其他各个环节都不满。
是否胡扯以后会有验证

ILM 发表于 2013-1-11 21:29
是否胡扯以后会有验证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的还可以。
但你以为一个连放宽静稳定度都要写成“放宽静不稳定性”的人,谈攻防兼备,谈歼-10和苏-27的优劣时,能有多少可信性?
当然,作者可能特别限定了苏系列是沈飞制造的苏系列,飞控不行,结构不行,还态度不端正。

歼-10和国内苏-27的较量,有多少次是和歼-11B较量的?有多少次歼-11B是因为结构问题而落败的?这些作者说得清吗?
即使没有最近这次国内苏系列在演习中翻身的事情,那么歼-10就可以根据国内演习的结果,认定在格斗上可以完胜苏系列了吗?

我还是那句话:赞美要有度。
ILM 发表于 2013-1-11 21:29
是否胡扯以后会有验证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的还可以。
但你以为一个连放宽静稳定度都要写成“放宽静不稳定性”的人,谈攻防兼备,谈歼-10和苏-27的优劣时,能有多少可信性?
当然,作者可能特别限定了苏系列是沈飞制造的苏系列,飞控不行,结构不行,还态度不端正。

歼-10和国内苏-27的较量,有多少次是和歼-11B较量的?有多少次歼-11B是因为结构问题而落败的?这些作者说得清吗?
即使没有最近这次国内苏系列在演习中翻身的事情,那么歼-10就可以根据国内演习的结果,认定在格斗上可以完胜苏系列了吗?

我还是那句话:赞美要有度。
写的不错。赞一个。
已经转载很多遍了
写得不错,Su27老底子的系列飞机没有达到大家的期望,主要是SF的原因。再搞这个系列已经没有多大意思了。SF还是抓紧上四代机靠谱。
密斯特鹿 发表于 2013-1-11 20:46
J20先服役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比F22还要先服役吗?
有这么快吗?


这文章NB啊,呵呵
这TMD就像是天天元方芳你怎么看,元芳你怎么看一样,MLGBD烦不烦啊。
幽冥虎 发表于 2013-1-11 21:28
这帖子的前半部以前见过,楼主好像只对某飞满意,对其他各个环节都不满。
这文章作者写过J10的分析。。也就BKC了点。
我都不敢评论啊,卷入纷争连击多少分啊来自: iPhone客户端
oliver_wu 发表于 2013-1-11 22:23
这文章作者写过J10的分析。。也就BKC了点。
请给我一个链接,我想学习一下。谢谢。
fengxiao76 发表于 2013-1-11 22:25
请给我一个链接,我想学习一下。谢谢。
http://www.fyjs.cn/bbs/htm_data/27/1212/851702.html
就找到个着  记得还有个分析J10战斗力的帖子。。找不到了
fengxiao76 发表于 2013-1-11 21:45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的还可以。
但你以为一个连放宽静稳定性都要写成“放宽静不稳定性”的人,谈攻防兼 ...
这个说法没错。
陆军,你Out了
这张表总算看懂了,但有疑问:难道K14没有UBK,那么他们用什么做教练呢?
什么时候11BS独立编成了?
张蜂 发表于 2013-1-11 23:06
这张表总算看懂了,但有疑问:难道K14没有UBK,那么他们用什么做教练呢?
为什么非要是UBK才能做教练呢?双座的几乎都可以有这项功能
而且,不经历K-8等的培训,不可能让你驾驶战斗机的,很少有飞行员一上来就飞三代机,都会给你玩玩J-7
还有?自己的部队非得自己培养?送到别的部队进修一段时间不行?
可惜苏联没落得太快,否则真应该让苏联飞行员驾驶苏-27和国内“王牌师”飞行员驾驶的歼-10切磋一下,好好给 ...
这是什么样的心态啊
可惜苏联没落得太快,否则真应该让苏联飞行员驾驶苏-27和国内“王牌师”飞行员驾驶的歼-10切磋一下,好好给 ...
这是什么样的心态啊
对歼-11贬得过度了,这篇文章我在肥羊看了后只有一个感觉——崇美贬苏
汪洋大盗游击队 发表于 2013-1-11 23:26
对歼-11贬得过度了,这篇文章我在肥羊看了后只有一个感觉——崇美贬苏
J-11的结构强度有问题是不争的事实。
飞大过载对机体寿命影响很大
fengxiao76 发表于 2013-1-11 21:45
这篇文章前半部分写的还可以。
但你以为一个连放宽静稳定性都要写成“放宽静不稳定性”的人,谈攻防兼 ...
你确实OUT了。。。。
没人发现楼上东沟大大强力吐槽此文么?

SSBN099 发表于 2013-1-11 22:56
这个说法没错。
陆军,你Out了


你可以专业点吗?

下次记住了:
放宽静稳定度
静不安定性布局
SSBN099 发表于 2013-1-11 22:56
这个说法没错。
陆军,你Out了


你可以专业点吗?

下次记住了:
放宽静稳定度
静不安定性布局
SSBN099 发表于 2013-1-11 23:29
J-11的结构强度有问题是不争的事实。
飞大过载对机体寿命影响很大
哪款飞机是完美的?飞大过载对什么飞机的寿命影响都大。
我只听说过“苏27是补出来的”这一说法,大概是说开始想调整机体结构减重,最后发现减过头了有重新补回去。你要说苏系的飞机寿命短那是不争事实,但要说结构强度不够我保留意见
东沟场站 发表于 2013-1-11 22:19
这TMD就像是天天元方芳你怎么看,元芳你怎么看一样,MLGBD烦不烦啊。
东沟爆粗口了,看来是真不能忍了啊

hhhh83 发表于 2013-1-11 23:50
你确实OUT了。。。。


建议你下次回复我之前,先上网查一下我说的意思。
搞清楚这两个词:
放宽静稳定度
静不安定性布局
hhhh83 发表于 2013-1-11 23:50
你确实OUT了。。。。


建议你下次回复我之前,先上网查一下我说的意思。
搞清楚这两个词:
放宽静稳定度
静不安定性布局
后面私货太多,注定是口水贴,锁了干净
可惜苏联没落得太快,否则真应该让苏联飞行员驾驶苏-27和国内“王牌师”飞行员驾驶的歼-10切磋一下,好好给 ...
是这个理,我以前也曾觉得J10顶了天了,自从到珠海航展近距离感受过才明白什么叫差距。我对27最直接的感受就是震撼,这使我不得不怀疑毛子给我们的东西是不是缺斤少两了?
我就知道J11B的模拟电传会被喷,不过一款战机投产没几年就停产的确挺悲剧的。SF没有单座先进三代半战机的计划了吗?J-31也没了消息。。。
缺无花 发表于 2013-1-12 00:16
后面私货太多,注定是口水贴,锁了干净
铁背心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让这样的文章在飞扬存在,这篇文章中后半部分到处是谬误,他至少应该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