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军事对运-20的评论,干货还是有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54:17
环球军事对运-20的评论
据香港《大公报》披露,中国运-20重型运输机研制项目正在抓紧落实,相关细节已经浮出水面。

  据称,目前中国已经组装了2架运-20重型运输机试验样品,其中首架飞机的组装工作早在2012年1月就已结束。两架样品机中一架计划用于飞行试验,一架用于静态试验。预计中国官方今年可能会正式确认运-20项目存在的事实,并且宣布运-20原型机即将进行试飞。

  消息人士指出,中国运-20运输机从开始飞行试验到为空军批量生产,至少需要3年时间。至于国产重型运输机的性能,据称将在所有参数上超越俄制伊尔-76,接近美国C-17的水平。在发动机方面,中国正在继续研制重型飞机使用的大功率涡扇发动机,并且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了成绩和进展。

不过,与俄罗斯伊尔-76运输机不同,中国运-20将会广泛应用合成材料,货舱的宽度和高度也将增加。预计中国运-20的载重量也将超过伊尔-76和C-17。

 韩媒称中国或在研发运20战略运输机类似C17

  韩国军事网站《Viggen军事论坛》发表文章,对中国国产重型运输机的发展,以及俄罗斯运输机教训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尽管近日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称中国将采购40架俄制伊尔-476重型运输机,但受制于俄罗斯军用运输机方面的技术局限,以及中俄对运输机的不停需求,中国日后将以装备国产重型运输机为主。参照中国目前的现实需求与技术基础,中国的首款国产重型运输机将类似美制C-17。而作为重要的技术参考,俄罗斯运输机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教训,将为中国重型运输机的发展提供宝贵借鉴。
  首先,俄技术局限与中俄需求不同使中国将立足发展国产重型运输机。
  据俄罗斯《纽带》网的消息称,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称中国将采购40架俄罗斯最新的伊尔-476重型运输机,其中包括4架伊尔-478重型空中加油机。对于已经习惯了俄罗斯散步假军售信息的人们来说,这一消息本身的含金量并不高,可视作很久之前中俄签订的伊尔-76运输机军售合同的升级版。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近期服役的,以预警机为代表的高端军用飞机中,俄式运输机仍是无可替代的装备充当平台。受中国日后将大量装备类似预警机、大型电子战机、空中指挥机等需要大量高性能重型空中平台的战机影响,再加上中国陆军需要进行远程大规模机动的需求,中国必须装备大量的重型运输机。而从俄罗斯在重型运输机关键技术上的局限,以及中俄两国对运输机不同的需求来看,日后中国将逐渐摆脱对俄罗斯重型运输机的依赖,转而研发并大量装备国产的重型运输机。
  如果回顾苏联与俄罗斯的运输机发展之路就不难发现,除伊尔-76运输机之外,其他所有战术与战略运输机均出自安东诺夫设计局之手。但正是伊尔 -76运输机的出现与大量应用,预示了苏联与俄罗斯在战术与战略运输机上的技术局限。原因很简单,从冷战与后冷战时期爆发的各种武装冲突中不难看出,各种战场运输任务主要集中在远程的战略运输与近程的战术运输两类之中。美国的做法是在早期分别研发了用于战术空运的C-130运输机与用于战略空运的C-5运输机,而在运输机技术的明显提升之后,成功研发了C-17这款可有效兼顾战术与战略运输的全能飞机。但俄罗斯的做法却是在保留已无法有效进行战术运输的安 -12运输机的同时,研发一款作用类似C-17的战术、战略通用性运输机,这就是伊尔-76。但从伊尔-76运输机的实际应用来看,其性能上存在的较大局限,无法使其像C-17那样运输类似主战坦克这种重型装备进行远程运输,伊尔-76的作用实际上更像是一款加大的战术运输机。而苏联与俄罗斯对伊尔-76 运输机的倚重,实际上只是面对安-124战略运输机无法大量生产窘境时的无奈之举。因此,对于迫切需要高性能运输机的中国而言,伊尔-76这种从一开始就不很成功的设计即使在经过较大升级后,仍缺乏吸引力。
  中国首批运-20重型运输机可能还将使用俄罗斯D-30KP2发动机,而且不排除今后改用更加先进的俄罗斯PS-90发动机的可能性。

众所周知,时至今日,中国的三军部队,尤其是陆军仍受到俄式建军思想很深的影响。但在中国日后的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作为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中国陆军将不再局限于一支单纯保卫本国陆上领土安全的部队,其无疑将执行更多的国际作战任务,且中国陆军执行的国际作战任务的规模,也将随着中国国际利益的逐渐发展而扩大。因此,现阶段中国陆军迫切需要使自身具备去往较远地区的空中机动能力。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陆军以及中国对运输机的需求将更加接近于美军,即有能力仅依靠运输机将旅或师级作战编制机动至世界上的敏感地区,且在空运过程中,尽量保证作为空运载具的运输机的整齐划一,借以提升空运的能力与效率。因此,中国很可能借鉴美军现在的经验,一方面在运-8的基础上,研发类似美制C-130J的高性能战术运输机,另一方面研发类似美制C-17的通用性战略运输机,而在这两方面,俄罗斯无疑均难以给予中国较为直接的技术支持。而由此,中国国产运输机也将逐渐转向借鉴西方经验,进而形成自身独立技术风格的道路。

  其次,中国将研发类似C-17的运输机以实现大量装备人员远程机动。

  前文提到,中国日后需要一款类似美制C-130J的高性能战术运输机与一款类似美制C-17的通用性战略运输机,而在两者之中,后者无疑是中国运输机发展的核心重点。如果仔细回忆美国陆地装备与C-130运输机的“恩恩怨怨”将不难发现,美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C-130运输机的运输能力一直是限制战车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直接导致了技术获得本质提升的C-130J的出现。而对中国而言,在运-8运输机的基础上研发的运-9型运输机基本达到了C-130J的技术水平,但其仍难以运输中国陆军的各型主力步兵战车,甚至是坦克,其搭载人员的数量,也难以满足中国对大部队远程空中机动的需求。因此,中国在获得类似C-130J的运-9型运输机以有效完成战术运输任务的同时,无疑更加需要一款类似美制C-17运输机的重型战略运输机赋予中国地面部队真正的全建制、全装备状态的远程空中机动能力。
在美国的作战体系中,重型运输机所担任的职责不仅是空投空降部队,更是将陆军部队人员与全部重装备空运至战场前沿,甚至是敌人的后方阵地,而这也是中国迫切期望获得的作战能力。目前,中国的空降部队受俄罗斯发展思想的制约,只是一支在近期方装备轻型装甲车的轻装甲部队,而且其有限的空运能力也无法把装备大量重装备的陆军重装部队及时运往作战区域,因此不仅己方空降部队一开始就面临极为不利的作战形式,甚至对其能否在作战中发挥应有作用产生了致命影响。然而,如果中国装备了类似美制C-17的通用性战略运输机,那么仅一个10架左右的编队,就能向作战前沿甚至是被我方占领的敌后机场运输一个装备有步兵战车、重炮,甚至是主战坦克的营级作战单位。这样不仅能极大加强战争初期,我方派遣的空降与渗透兵力,而且能起到更好的牵制敌方大量作战力量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类似C-17的通用性战略运输机的加盟,中国陆军也将被有机的整合进战役初始阶段的高机动作战,同时在整个作战期间,赋予陆军部队前所未有的远程机动能力。
从目前已经公开或半公开的资料来看,中国或正在研发绰号“运-20”的远程战略运输机;从设想图上可以发现,该机无论是具体技术性能还是外部特征,均较为类似美制C-17运输机,它已在很大程度上剔除了俄制运输机发展思想的影响。尽管美国不会为中国军用重型运输机项目提供任何关键性的技术援助,但美国重型运输机发展与实际使用经验却能告诉中国,类似C-17的这种通用性战略运输机的各项技术性能,都是建立在现实的战场需求之上的。换言之,正是不断发展的战场需求,使美国发现了曾长期成功使用的C-130与C-5运输机的性能局限,进而为设想中的新时代战争量身定做了C-17运输机。而且,事实也证明了C-17确实是一款获得前所未有成功应用的高性能运输机。不过,对中国而言,自建国至今,执行的最大规模的远程空中运输是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行动。除此之外,中国军队并未进行任何全装备状态的远程空中机动。因此,中国对运输机的性能定位远没有美国那么明确。C-17作为当今世界上性能最好的战略运输机无疑是中国重型运输机的最佳借鉴,但中国如果在未能设定准确的性能定位之前就贸然进行运输机的研发,或较为固定的以某一款现役运输机作为技术参考,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相当消极的。
第三,俄罗斯运输机发展的教训将为中国运输机发展提供宝贵借鉴。

  尽管以歼-10与歼-20战机为标志,中国已具备了独立研发高端战机的能力,但中国在重型运输机研发领域的技术积累还是相当有限的。有鉴于此,中国至少将在研发概念与宏观设计上,较多的参考他国现役运输机的经验教训。尽管前文提到俄罗斯运输机技术对中国期望研发的重型战略运输机并不能提供较多有价值的参考,但俄罗斯在发展运输机方面走的弯路,却能为中国重型战略运输机的研发与日后的使用提供很宝贵的借鉴。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服役的最高端预警机是“空警”-2000,其搭载平台正是俄制伊尔-76。而且,伊尔-76运输机还是俄罗斯A-50系列与以色列出口给印度的“费尔康”预警机的搭载平台。尽管从中国、俄罗斯与印度对本国预警机的使用中,并未对其搭载平台提出什么意见,但在俄罗斯最早以伊尔 -76为基础研发A-50预警机时,运输机平台的局限却在很长时期内极大影响了预警机的整体性能。与传统的俄制飞行器类似,伊尔-76是一款粗糙的飞机,其早期装备的D-30KP涡轮风扇发动机噪音极大,而飞机的载员部分竟未装备足够的隔音装置,致使飞机在全速飞行时,人员舱的内部噪音竟能高达80至 100分贝。在伊尔-76被改装成预警机之后,过大噪音不仅极大影响了成员的正常工作,甚至一度影响了一些仪器的性能。另外,尽管伊尔-76在具备空中加油能力之后,具有连续巡航10小时的能力,但该款飞机上却缺乏简易厕所与必要的烹调与休息设备,这极大限制了飞机的远距飞行能力。有鉴于此,中国自行研发的重型运输机作为一款日后必然大量被用于升级改装为其他装备的重要空中平台,其必须具备足够优异的飞行品质,从最大程度上避免俄制运输机因自身飞行品质方面的局限,对日后改装造成的消极影响。
俄罗斯在各个装备领域都秉承了自身一贯的高可靠性风格,运输机也是如此。同样以伊尔-76运输机为例,任何人都能毫不费力地从外网上找到伊尔 -76运输机在冰原上成功迫降的照片。不过问题在于,装备的高度可靠性并不等同于对战场的有效适应能力,而后者才是衡量装备性能好坏的关键标准。俄罗斯在设计伊尔-76时,并未考虑与日后新型装备的配套问题,致使因为货仓存在问题,即使升级后的伊尔-476运输机运载能力已经上升至50吨,但仍无法运输战斗全重仅为40吨的T-72主战坦克,它所能运输的只有重量仅为10余吨的轻型空降战车。有鉴于此,中国的国产重型运输机在保证拥有类似俄制装备一贯的高度可靠性之外,还要充分考虑运输机可能运载装备的尺寸,在设计货仓时保证能在不经较大改进的情况下,方便的运输各型车辆与其他装备,从而具备类似美制C- 17运输机的高度通用性。这一性能不仅是先进运输机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日后中国军队期望获得大编制与全装备状态远程空中运输能力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运-20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重型军用运输机。设机的研发制造参照了伊尔-76的气动外形和机体结构,同时结合了美国C-17的部份特点。与我国目前使用的伊尔-76运输机相比,运-20的发动机和电子设备有了很大的改进,载重也有了一些提高。其中西飞负责包括总装在内的大部分制造任务,沈飞、成飞、哈飞、上飞也都参与了部件的制造。2009年11月6日,中航集团飞机公司胡晓峰总经理透露,中国空军军用200吨级大飞机实体年底将在西飞亮相,但迄今为止尚无任何关于该机的官方消息。不过可以确认的是,运-20是目前为止中国研制的最大的军用飞机。

  新中国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航空军事运输力量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20世纪年代,中国军方就已经意识到了航空军事运输的重要性,提出了“大搞直升机、大搞运输机”的决策。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先后研制了运-8和运-7H军用运输机,并批量装备部队。而后又从俄罗斯进口了20架伊尔-76大型运输机,形成了一定的航空军事运输能力。这些空运力量主要用于部队、装备的调动以及救灾物资的紧急输送。

    中国的国防政策与安全形势决定了中国不会进行远离本土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中国空军的航空运力必须满足积极支援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保卫祖国领土领空等等的军事后勤保障和快速反应要求。因此,中国空军的作战范围以及中国武装力量的作用范围至少应达到4000km,快速运输相应的人员和物资装备。
按这一要求,我国约需相当数量的大型军用运输机,而我国目前军事航空运输的主力机型是运-8中型中程运输机和少量伊尔-76大型运输机,空运力量严重不足,不仅满足不了现代战争的需要,就是应付突发事件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国将如何发展自己的航空军事运输力量,是当前国防现代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现代战争日益广阔,节奏日益加快。因此,世界各国都极力加强本国军队的快速反应和布置能力,以便能够迅速将兵力、兵器运送到急需地区,控制局势,为后续部队的增援和展开争夺时间;或者将部队突然投送到对方要害和防御薄弱地区,给其忽然、致命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空运就被委以重任,这是因为空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其最大的优点就是速度快。
现代喷气式运输机的巡航速度在800千米/时左右,涡桨运输机也达到500千米/时,以其他运输手段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另外,空运不受地形、水文条件的影响,空运可以跨越许多被其他运输手段视为天险的障碍,将人员、物资运输到急需要的地区。因此,各军事大国都十分重视空运能力,特别是运输机的发展,以便在未来战争中取得先机。

  传统上将运输机分为重型和轻型两类,前者如安-124、C-5,其载重量大、航程远,但对跑道等后勤支援设施要求较高,因此多执行枢纽到枢纽的空运任务,然后再由安-12、C-130这些运输机或者其他运输手段将部队送抵前线。这样一来不可避免的增加了时间的消耗,所以出现了大型运输机的概念,集前者的大运载量和后者的前线起降能力于一体,可以直接将重型武器装备送抵前线,典型型号如美国的C-17。
根据上述情况,目前以至在较长时间内,中国航空军事运输力量最需要的应是大型运输机。这种飞机可以装运陆军绝大多数的武器装备,并且有不小于4000km的航程,有很好的短距起降性能,能在未铺砌的跑道上起降。也就是说,我国必须拥有自主研制的类似C-17级别和性能的军用运输机,否则我国在未来战争中必将承受巨大的军事压力,遇到更大的困难。大型军用运输机作为我军战略性装备,对改善我军装备现状、实现国防现代化、保卫国家安全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已经进行的需求分析,大型军用运输机需求量总数将在数百架以上,早日开展大型军用运输机的研制,已经成为各界人士的共识。

  早在1993年,西飞开始了大型运输机的前期论证,先后投入了30亿元进行准备。1997年,西飞公司向军方提出研制大型军用运输机的方案。2001年,西飞公司提出建设新西飞的战略规划,即以形成200吨级大型飞机研制生产能力为目标,大幅提升航空制造技术和加工能力,实现从100吨级到200吨级飞机研制生产的重大跨越。
2000年以色列迫于美国压力终止与中国在预警机方面的合作后,中央下决心搞出预警机,这时一个迫切的问题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大型预警机需要大型飞机作为平台,所以中央命令西飞研制一款能作为大型预警机平台的大型运输机,当时要求要以伊尔-76为蓝本,在技术上比伊尔-76MD型先进,西飞的技术储备这时候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拿出了总体设计方案,也就是现在广为人知的运-20。由于中国空域广阔,即使预警机采取高低搭配,需要大型预警机在数十架之多(其中一部分担负战备值班,一部分作为储备机)。

  由于在后续设计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因此西飞将眼光投向了传统合作伙伴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在获得了乌克兰的技术支持后,西飞解决了大运在设计上的问题。可以说,是在预警机平台的迫切要求下,才有了现在的运-20大型运输机。

        在2004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着名航空动力专家、现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刘大响提交了《关于尽快开展大型飞机研制的建议》的提案提到:“对于中国要不要搞大飞机、能不能搞大飞机,我认为各方面专家们的意见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认为中国一定要搞自己的大飞机。第一,中国有这个需要,第二,中国有这个技术基础,有这种可能性。第三,这也是我们走向航空强国的必经之路。如果没有自己的大飞机产业,就只能算是航空大国,而不能说是航空强国,大飞机是个重要标志。”  
2004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中航一集团突然发布了一个从未面世的运输机模型。从外观上看,它不属于运-7、运-8家族,也和中国任何一种运输机都没有相似之处。这架飞机采用悬臂式上单翼、双涡扇发动机布局,总体而言与伊尔-76大型运输机有几分相似之处。官方称该机为WJ喷气式教练机,但从该机设计特点来看,该机属于不折不扣的大中型运输机。现在看来,该机的设计与运-20颇为类似,这证明最迟于2004年中航就已经开始了大型运输机的研制。

  2006年初,“发展大飞机”作为国家决策被写进《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规划发展纲要》。2007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至此,有50多年历史的中国航空工业,终于继运-10之后,再次将制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提上议事日程。
2007年3月,我国宣布启动大飞机工程,布点于西安和上海两座城市。其中“大客”50%以上的设计制造、“大运”全部的设计研发、制造,都在陕西完成。陕西省也制订了《陕西航空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8-2020年)》,全力支持大飞机项目。省政府将从四个方面来构建陕西航空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机制,把大飞机项目实施作为长期战略。运-20的发展就此具备了地域依托,扫清了地方与企业在协调上的障碍。

  2007年6月20日,大型运输机项目正式立项。这也标志着西飞长期以来在大型运输机开发方面所做的努力开始获得产出,国产大飞机开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同时,从3月份启动大飞机工程而6月份即正式立项来看,西飞在此前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运-20由计划走向设计投产已水到渠成。

  2007年7月7日,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在陕西省副省长洪峰,西安市副市长杨广信等陪同下考察了中航一飞院和西飞集团。参观后,张云川一行听取了吴光辉代表一飞院所作的"国家重要型号"指导思想、设计目标、研制保障条件建设需求的工作汇报。

  张云川指出,“必须圆满完成好国家重要型号”“在关键技术上,要运用先进而可靠的技术,要应对国际挑战,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尤其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研制中,要考虑军民飞机的通用性、技术的互动性,以及技术成果的共享”。从上述消息不难判断,西飞当时正在进行运-20的设计工作,且该机运用的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准,并可能与同期进行的大型客机研制互通技术。而张云川一行的目的很可能是考查运-20的原型机设计情况。
 2007年8月22日的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刊登文章,推测西安飞机工业集团确定了建造重型运输机的计划。《简氏》的文章称,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于2007年7月初参观位于陕西西安的工厂,视察了建造大型运输机生产线的进展情况。在参观期间,张云川说,应该在成熟技术及中国创新性技术的基础上建造重型运输机。《简式》推测,该机很可能在伊尔-76MD飞机的基础上建造而成,不过将拥有更好的运载能力和功率更大的发动机,其大小很可能接近于波音公司生产的C-17战略运输机。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正在进行高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开发工作。这种发动机将为大型飞机提供动力。

  另外,该中心还在研究碳纤维材料,期待它能实质性地减轻飞机的空重。该机将由三名机组人员操控,计划拥有最高为66吨的运载能力,机身长49米,翼展49米,机翼面积为310平方米,机高为15米,最大起飞重量为220吨。不难看出,《简氏》的推测已经与后来曝光的运-20方案相当类似。

  2007年12月29日至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陕西省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袁纯清和一航总经理林左鸣等陪同下前往西飞飞机城进行调研。温家宝在视察西飞车间时表示,“西飞在搞大运,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大飞机搞上去”;“一个飞机,还有三个大的关键技术,我虽然不是行家,但我听也学到了:第一是发动机,第二是材料,就是你们组装的这些材料。
第三是电子设备。现在你们已经能够参与组装世界一流飞机的机翼、机身了,这对于以后我们制造自己的大飞机在工艺上打好了基础”。由温家宝的发言不难看出西飞已具备制造大型运输机的技术条件,并已通过与国外的合作积累了部份建造大飞机的经验。而且根据国家领导人往往在项目发展关键阶段的惯例判断,运-20此时很可能正处在设计的冲刺阶段。

  2008年1月8日,从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传出消息,该基地多个重大项目将参与大飞机工程。据航空基地工作人员介绍,从现有力量分布看,西安有望承担50%以上的大型客机工作量、大约60%以上的大型运输机工作量。同月下旬,由清华大学研发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建成以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吨位的8万吨模锻液压机项目的一期工程4万吨重型航空模锻液压机项目将在阎良航空基地正式动工建设。此外,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阎良试验基地项目、张立同院士“陶瓷复合金耐高材料”项目建设都正在积极建设中。
航空基地还与中航一集团所属的西安地区航空企业、研究所进行沟通,加强合作,积极参与大飞机工程。以上项目对于运-20的研制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实质上可以看作运-20的配套项目。

  2008年5月8日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高层论坛上获悉,未来几年西飞集团公司将突破和掌握大型飞机总装集成、复合材料大型结构件制造、大部件装配等关键技术,在2012年实现大型运输机首飞目标。据一航西飞总裁高大成介绍,未来5年,西飞将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突破和掌握大型飞机总装集成、复合材料大型结构件制造、大部件装配等关键技术,确保在2012年实现大型运输机首飞目标。至此,运-20的研制计划时间已完全敲定,并逐渐对外界公开。

  2008年7月15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院士一行,在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周卫健等人的陪同下,调研了大型运输机项目的进度,并听取了来自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飞公司、中国一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一航试飞院的代表对大运项目的进展情况的汇报。

  邬贺铨院士在总结发言中提到,在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当中,大飞机是最先启动的,尤其是大运真抓实干,令人感到振奋。他认为目前的大环境仍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大客、大运虽然有不同的运行方式,但是为了资源共享,怎样相互配合值得思考。可以看出,运-20的研制也为大型客机项目积累了技术与经验,实现了军民用项目的良性互动。

  2008年11月20日,中航工业副总经理耿汝光在“2008中国商用飞机研讨会”期间透露,中航工业正在整合旗下的大型飞机研发生产力量,组建中航工业运输机公司。耿汝光称,运输机公司主要承担大型飞机的设计、研发、制造、销售和转包生产等工作,目前正在对各项资产进行梳理,比如沈飞的民机业务今后将专注于机尾及相关部件制造,成飞专注于机头,而西飞则专注于机翼。未来装入运输机公司的资产将以西飞和陕飞为主,同时辅以成飞、沈飞和哈飞的民机制造业务。运-20工程各主要承包商及其负责部份至此公布于众。
2009年2月18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总经理林左鸣在西安宣布中航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意味着大飞机计划中最核心的内容——大型运输机项目及大型客机零部件项目责任主体已正式明确。当日林左鸣还与陕西省省长袁纯清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中航飞机总经理胡晓峰称,预计5年后,以西飞为生产主体的大型运输机将正式投入商用。这是运-20制造方首次公布运-20的出厂时限。  西飞官方制作的运-20模型

  2009年11月5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对外宣布,中国国产军用大型运输机正在生产中,将于当年年底亮相。当日,在中航工业成立一周年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中航工业飞机公司总经理胡晓峰透露,“我国独立研发、生产的军用200吨级大型运输机将于年底在西安飞机制造公司亮相”。据介绍,这款中国最大的军用大型运输机从研发到生产制造全部由中航工业西飞公司独立完成。后该机虽未按胡晓峰所言于年底亮相,但胡晓峰的发言至少证实了运-20的研制已进入收尾阶段。
解放军大校告诉你:军用大运的真正强悍作用

  对话专家:张列刚,空军大校,空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博士、高级工程师。总装科技委兼职委员、总装机载系统专业组副组长,长期从事武器装备研究工作。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出版着作3部。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仅用23天,就将包括3个师在内的4万精锐部队从本土空运到万里之外的沙特

  ●大型运输机是实现远程快速战略投送的核心装备,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如果把普通战机比作“苍鹰”,军用运输机就是翱翔九天的“鲲鹏”,是战略投送能力的标志

  问:近期,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印度将拿出58亿美元,购买10架美国C-17军用运输机。一架飞机5.8亿美元,感觉贵得离谱,值吗?

  答:印度为了争夺地区主导权,不断扩充军力,大量采购新型武器装备,采购C-17这样的大型军用运输机也在情理之中。这不单单是钱的问题。众所周知,印度的很多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比较差,对大型军用运输机的需求非常迫切,而且C-17能在更短的跑道起飞,适应雪地、沙漠等环境,所以勒紧腰带也要买。

问:C-17的“肚子”到底有多大,运输能力有多强?

  答:它能够运送坦克、步兵战车等大型装备,有效任务半径4000公里。举例说,一次飞行2小时,超过1000公里的航程。如果1天完成4次任务,一架C-17就可以将200多吨物资运送到1000公里外。10架C-17在1天时间就可以将印军1个山地步兵师投送到1000公里外。

  问:我们通常在媒体上看到的都是战斗机的风采,对运输机的战略地位还不太了解,应该怎么看?

  答:如果把普通战机比作“苍鹰”,军用运输机就是翱翔九天的“鲲鹏”,是战略投送能力的标志。它作为空中投送装备,可以不受地形、海洋的阻隔,灵活使用空运、空降和空投等多种方式,快速高效地将武装人员、装备和物资投送到指定的战场区域。特别是在现代战争中,作战范围明显扩大,远距机动用兵是常事;作战节奏明显加快,战场态势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物资、作战装备、给养等消耗急剧增大,对后勤支援保障的要求显着提高。军用运输机的大规模使用,能够大幅度提高军事力量的快速机动反应能力和持续保障能力。

 另外,军用运输机还是重要平台。现代战争中,预警机、加油机等特种飞机作用越来越重要,需求量很大,多由运输机改装而来。不仅周期短,很快能投入使用,并且效费比高。如俄罗斯用伊尔-76飞机为平台改型为A-50预警机、伊尔-78加油机、伊尔-76PP电子对抗飞机等多种特种飞机;美国用C-130飞机为平台研制了KC-130加油机、EC-l30指挥通信机、RC-130空中探测/侦察机、AC-130攻击机等多型特种飞机。

  可以说,军用运输机作为实现快速反应、远程机动的关键手段,作为后勤保障和持续支援的主要工具,能够大幅度提升军事力量的整体作战能力,成为影响和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决定因素。尤其是大型军用运输机,是实现远程快速战略投送的支柱,是国家和军队空中战略投送力量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装备,成为体现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
-

  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只用了23天就从本土空运3个师4万人到万里之外的沙特

  问:能不能结合一些实际的例子,直观地说说运输机的作用?

  答:军用运输机的作用,早在二战时期就已经开始表现出来。1942年,为打破日军对我国的地面封锁,保证抗战所需的大批物资的供应,美中两国组织了一支庞大的空中运输队,在中国、印度、缅甸3国之间开辟了着名的“驼峰航线”,粉碎了日军对中国实施大规模军事经济的封锁,稳定了亚洲战场,显示了军事空运对战争进程和结局的重大影响。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现代高技术战争的一个典型代表,后勤保障中的高速度、高强度和高消耗是其重要特点之一。美军要在海湾完成兵力部署,人员和物资的运输是头等大事,从本土到海湾,海运需10多天,空运只用15个小时。当时,美国除使用全部现役空中战略运输力量外,还运用了空军后备队和国民警卫队的14个C-141、C-5中队。美国在宣布实施“沙漠盾牌”计划之后短短23天内,就将包括空降兵第82师、第24师和第101空中突击师在内的大约4万人的精锐部队空运到万里之外的沙特。整个战争期间,美军机动司令部投入500多架大型运输机,向海湾战场运送了44万多人的兵力和50余万吨作战物资,为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近些年,我国多次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我空军伊尔-76大型军用运输机频频紧急出动,在最短时间内将大量抢险救灾人员和物资运抵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前不久,巴基斯坦发生特大洪水,我国政府派出多架伊尔-76运输机,向巴基斯坦政府提供了紧急人道主义救灾物资。伊尔-76运输机在抢险救灾中的作用和价值,得到了高度肯定,也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大型军用运输机的研制难度极大,但有实力的国家始终未曾停止研发的脚步。

  问:军用运输机战略价值这么大,印度为什么花巨资购买而不是自己研制呢?

  答:研制大型军用运输机,是一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除研制大型客机所有的技术难度外,还受大量的更为苛刻的使用条件限制,如能在简易跑道上起降,在多种气象条件下使用等,涉及许多关键技术,不是仅仅有钱就行的,需要非常雄厚的工业基础。
问:研制大型军用运输机,除了发动机的问题外,还有什么技术难点呢?

  答:发动机自然具有很高的技术门槛,有很多国家研制飞机,发动机都靠进口。但解决发动机问题也仅仅是第一步,还有很多技术难点需要克服。比如说,为保证飞机能够在土跑道、沙石跑道等简易机场起降,多轮多支柱起落架设计是关键;大型军用运输机由于载重量大,机翼、机身尺寸大,在结构强度设计上更是要精心考虑,这里面还涉及材料、工艺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大型军用运输机的研制难度极大,但有实力的国家始终未曾停止研发的脚步。不仅美、俄等拥有强大空运力量的军事强国在积极发展新型军用运输机,世界上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如欧洲、日本、印度等也都在积极谋求壮大自己的军事空运力量。


  问: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各国的研制情况?

  答:二战以后,美苏形成了自主研制多种军用运输机的能力,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空运力量。美国研制了C-5、C-141、C-17等大型运输机和C-130等中型运输机;苏联研制了伊尔-76、安-22等大型运输机和安-12等中型运输机,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还研制了安-124和安-225超大型军用运输机。其他国家的大中型军用运输机,多数都是从他们那里采购的。到目前为止,还基本维持着这种格局。

  但这种格局,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被打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欧洲多国就联合研制“未来大型运输机”,这就是后来的A400M。乌克兰的安-70也经历了不少挫折,研制工作虽然有一些缓慢,但总体上还是向前推进的。日本的C-X也在今年初实现了首飞。此外,巴西在研制KC-390运输/加油机,印度和俄罗斯也开展了中型运输机MTA的联合研制。

  问:我国在这方面是不是也应有所作为?

  答:近两年的自然灾害,引发了更多人对我国空中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关注和思考。作为一个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我们应该拥有强大的空中战略投送力量,来维护我们的国家安全和日益拓展的国家利益,当国内和全球范围内发生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重大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实施人道主义救援与维和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大力提升战略投送能力,立足国内,大力突破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新一代军用运输机。


环球军事对运-20的评论
据香港《大公报》披露,中国运-20重型运输机研制项目正在抓紧落实,相关细节已经浮出水面。

  据称,目前中国已经组装了2架运-20重型运输机试验样品,其中首架飞机的组装工作早在2012年1月就已结束。两架样品机中一架计划用于飞行试验,一架用于静态试验。预计中国官方今年可能会正式确认运-20项目存在的事实,并且宣布运-20原型机即将进行试飞。

  消息人士指出,中国运-20运输机从开始飞行试验到为空军批量生产,至少需要3年时间。至于国产重型运输机的性能,据称将在所有参数上超越俄制伊尔-76,接近美国C-17的水平。在发动机方面,中国正在继续研制重型飞机使用的大功率涡扇发动机,并且在此方面已经取得了成绩和进展。

不过,与俄罗斯伊尔-76运输机不同,中国运-20将会广泛应用合成材料,货舱的宽度和高度也将增加。预计中国运-20的载重量也将超过伊尔-76和C-17。

 韩媒称中国或在研发运20战略运输机类似C17

  韩国军事网站《Viggen军事论坛》发表文章,对中国国产重型运输机的发展,以及俄罗斯运输机教训在这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尽管近日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称中国将采购40架俄制伊尔-476重型运输机,但受制于俄罗斯军用运输机方面的技术局限,以及中俄对运输机的不停需求,中国日后将以装备国产重型运输机为主。参照中国目前的现实需求与技术基础,中国的首款国产重型运输机将类似美制C-17。而作为重要的技术参考,俄罗斯运输机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教训,将为中国重型运输机的发展提供宝贵借鉴。
  首先,俄技术局限与中俄需求不同使中国将立足发展国产重型运输机。
  据俄罗斯《纽带》网的消息称,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称中国将采购40架俄罗斯最新的伊尔-476重型运输机,其中包括4架伊尔-478重型空中加油机。对于已经习惯了俄罗斯散步假军售信息的人们来说,这一消息本身的含金量并不高,可视作很久之前中俄签订的伊尔-76运输机军售合同的升级版。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近期服役的,以预警机为代表的高端军用飞机中,俄式运输机仍是无可替代的装备充当平台。受中国日后将大量装备类似预警机、大型电子战机、空中指挥机等需要大量高性能重型空中平台的战机影响,再加上中国陆军需要进行远程大规模机动的需求,中国必须装备大量的重型运输机。而从俄罗斯在重型运输机关键技术上的局限,以及中俄两国对运输机不同的需求来看,日后中国将逐渐摆脱对俄罗斯重型运输机的依赖,转而研发并大量装备国产的重型运输机。
  如果回顾苏联与俄罗斯的运输机发展之路就不难发现,除伊尔-76运输机之外,其他所有战术与战略运输机均出自安东诺夫设计局之手。但正是伊尔 -76运输机的出现与大量应用,预示了苏联与俄罗斯在战术与战略运输机上的技术局限。原因很简单,从冷战与后冷战时期爆发的各种武装冲突中不难看出,各种战场运输任务主要集中在远程的战略运输与近程的战术运输两类之中。美国的做法是在早期分别研发了用于战术空运的C-130运输机与用于战略空运的C-5运输机,而在运输机技术的明显提升之后,成功研发了C-17这款可有效兼顾战术与战略运输的全能飞机。但俄罗斯的做法却是在保留已无法有效进行战术运输的安 -12运输机的同时,研发一款作用类似C-17的战术、战略通用性运输机,这就是伊尔-76。但从伊尔-76运输机的实际应用来看,其性能上存在的较大局限,无法使其像C-17那样运输类似主战坦克这种重型装备进行远程运输,伊尔-76的作用实际上更像是一款加大的战术运输机。而苏联与俄罗斯对伊尔-76 运输机的倚重,实际上只是面对安-124战略运输机无法大量生产窘境时的无奈之举。因此,对于迫切需要高性能运输机的中国而言,伊尔-76这种从一开始就不很成功的设计即使在经过较大升级后,仍缺乏吸引力。
  中国首批运-20重型运输机可能还将使用俄罗斯D-30KP2发动机,而且不排除今后改用更加先进的俄罗斯PS-90发动机的可能性。

众所周知,时至今日,中国的三军部队,尤其是陆军仍受到俄式建军思想很深的影响。但在中国日后的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作为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中国陆军将不再局限于一支单纯保卫本国陆上领土安全的部队,其无疑将执行更多的国际作战任务,且中国陆军执行的国际作战任务的规模,也将随着中国国际利益的逐渐发展而扩大。因此,现阶段中国陆军迫切需要使自身具备去往较远地区的空中机动能力。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陆军以及中国对运输机的需求将更加接近于美军,即有能力仅依靠运输机将旅或师级作战编制机动至世界上的敏感地区,且在空运过程中,尽量保证作为空运载具的运输机的整齐划一,借以提升空运的能力与效率。因此,中国很可能借鉴美军现在的经验,一方面在运-8的基础上,研发类似美制C-130J的高性能战术运输机,另一方面研发类似美制C-17的通用性战略运输机,而在这两方面,俄罗斯无疑均难以给予中国较为直接的技术支持。而由此,中国国产运输机也将逐渐转向借鉴西方经验,进而形成自身独立技术风格的道路。

  其次,中国将研发类似C-17的运输机以实现大量装备人员远程机动。

  前文提到,中国日后需要一款类似美制C-130J的高性能战术运输机与一款类似美制C-17的通用性战略运输机,而在两者之中,后者无疑是中国运输机发展的核心重点。如果仔细回忆美国陆地装备与C-130运输机的“恩恩怨怨”将不难发现,美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C-130运输机的运输能力一直是限制战车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直接导致了技术获得本质提升的C-130J的出现。而对中国而言,在运-8运输机的基础上研发的运-9型运输机基本达到了C-130J的技术水平,但其仍难以运输中国陆军的各型主力步兵战车,甚至是坦克,其搭载人员的数量,也难以满足中国对大部队远程空中机动的需求。因此,中国在获得类似C-130J的运-9型运输机以有效完成战术运输任务的同时,无疑更加需要一款类似美制C-17运输机的重型战略运输机赋予中国地面部队真正的全建制、全装备状态的远程空中机动能力。
在美国的作战体系中,重型运输机所担任的职责不仅是空投空降部队,更是将陆军部队人员与全部重装备空运至战场前沿,甚至是敌人的后方阵地,而这也是中国迫切期望获得的作战能力。目前,中国的空降部队受俄罗斯发展思想的制约,只是一支在近期方装备轻型装甲车的轻装甲部队,而且其有限的空运能力也无法把装备大量重装备的陆军重装部队及时运往作战区域,因此不仅己方空降部队一开始就面临极为不利的作战形式,甚至对其能否在作战中发挥应有作用产生了致命影响。然而,如果中国装备了类似美制C-17的通用性战略运输机,那么仅一个10架左右的编队,就能向作战前沿甚至是被我方占领的敌后机场运输一个装备有步兵战车、重炮,甚至是主战坦克的营级作战单位。这样不仅能极大加强战争初期,我方派遣的空降与渗透兵力,而且能起到更好的牵制敌方大量作战力量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类似C-17的通用性战略运输机的加盟,中国陆军也将被有机的整合进战役初始阶段的高机动作战,同时在整个作战期间,赋予陆军部队前所未有的远程机动能力。
从目前已经公开或半公开的资料来看,中国或正在研发绰号“运-20”的远程战略运输机;从设想图上可以发现,该机无论是具体技术性能还是外部特征,均较为类似美制C-17运输机,它已在很大程度上剔除了俄制运输机发展思想的影响。尽管美国不会为中国军用重型运输机项目提供任何关键性的技术援助,但美国重型运输机发展与实际使用经验却能告诉中国,类似C-17的这种通用性战略运输机的各项技术性能,都是建立在现实的战场需求之上的。换言之,正是不断发展的战场需求,使美国发现了曾长期成功使用的C-130与C-5运输机的性能局限,进而为设想中的新时代战争量身定做了C-17运输机。而且,事实也证明了C-17确实是一款获得前所未有成功应用的高性能运输机。不过,对中国而言,自建国至今,执行的最大规模的远程空中运输是2011年的利比亚撤侨行动。除此之外,中国军队并未进行任何全装备状态的远程空中机动。因此,中国对运输机的性能定位远没有美国那么明确。C-17作为当今世界上性能最好的战略运输机无疑是中国重型运输机的最佳借鉴,但中国如果在未能设定准确的性能定位之前就贸然进行运输机的研发,或较为固定的以某一款现役运输机作为技术参考,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相当消极的。
第三,俄罗斯运输机发展的教训将为中国运输机发展提供宝贵借鉴。

  尽管以歼-10与歼-20战机为标志,中国已具备了独立研发高端战机的能力,但中国在重型运输机研发领域的技术积累还是相当有限的。有鉴于此,中国至少将在研发概念与宏观设计上,较多的参考他国现役运输机的经验教训。尽管前文提到俄罗斯运输机技术对中国期望研发的重型战略运输机并不能提供较多有价值的参考,但俄罗斯在发展运输机方面走的弯路,却能为中国重型战略运输机的研发与日后的使用提供很宝贵的借鉴。

  众所周知,中国目前服役的最高端预警机是“空警”-2000,其搭载平台正是俄制伊尔-76。而且,伊尔-76运输机还是俄罗斯A-50系列与以色列出口给印度的“费尔康”预警机的搭载平台。尽管从中国、俄罗斯与印度对本国预警机的使用中,并未对其搭载平台提出什么意见,但在俄罗斯最早以伊尔 -76为基础研发A-50预警机时,运输机平台的局限却在很长时期内极大影响了预警机的整体性能。与传统的俄制飞行器类似,伊尔-76是一款粗糙的飞机,其早期装备的D-30KP涡轮风扇发动机噪音极大,而飞机的载员部分竟未装备足够的隔音装置,致使飞机在全速飞行时,人员舱的内部噪音竟能高达80至 100分贝。在伊尔-76被改装成预警机之后,过大噪音不仅极大影响了成员的正常工作,甚至一度影响了一些仪器的性能。另外,尽管伊尔-76在具备空中加油能力之后,具有连续巡航10小时的能力,但该款飞机上却缺乏简易厕所与必要的烹调与休息设备,这极大限制了飞机的远距飞行能力。有鉴于此,中国自行研发的重型运输机作为一款日后必然大量被用于升级改装为其他装备的重要空中平台,其必须具备足够优异的飞行品质,从最大程度上避免俄制运输机因自身飞行品质方面的局限,对日后改装造成的消极影响。
俄罗斯在各个装备领域都秉承了自身一贯的高可靠性风格,运输机也是如此。同样以伊尔-76运输机为例,任何人都能毫不费力地从外网上找到伊尔 -76运输机在冰原上成功迫降的照片。不过问题在于,装备的高度可靠性并不等同于对战场的有效适应能力,而后者才是衡量装备性能好坏的关键标准。俄罗斯在设计伊尔-76时,并未考虑与日后新型装备的配套问题,致使因为货仓存在问题,即使升级后的伊尔-476运输机运载能力已经上升至50吨,但仍无法运输战斗全重仅为40吨的T-72主战坦克,它所能运输的只有重量仅为10余吨的轻型空降战车。有鉴于此,中国的国产重型运输机在保证拥有类似俄制装备一贯的高度可靠性之外,还要充分考虑运输机可能运载装备的尺寸,在设计货仓时保证能在不经较大改进的情况下,方便的运输各型车辆与其他装备,从而具备类似美制C- 17运输机的高度通用性。这一性能不仅是先进运输机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日后中国军队期望获得大编制与全装备状态远程空中运输能力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运-20是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重型军用运输机。设机的研发制造参照了伊尔-76的气动外形和机体结构,同时结合了美国C-17的部份特点。与我国目前使用的伊尔-76运输机相比,运-20的发动机和电子设备有了很大的改进,载重也有了一些提高。其中西飞负责包括总装在内的大部分制造任务,沈飞、成飞、哈飞、上飞也都参与了部件的制造。2009年11月6日,中航集团飞机公司胡晓峰总经理透露,中国空军军用200吨级大飞机实体年底将在西飞亮相,但迄今为止尚无任何关于该机的官方消息。不过可以确认的是,运-20是目前为止中国研制的最大的军用飞机。

  新中国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航空军事运输力量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早在20世纪年代,中国军方就已经意识到了航空军事运输的重要性,提出了“大搞直升机、大搞运输机”的决策。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先后研制了运-8和运-7H军用运输机,并批量装备部队。而后又从俄罗斯进口了20架伊尔-76大型运输机,形成了一定的航空军事运输能力。这些空运力量主要用于部队、装备的调动以及救灾物资的紧急输送。

    中国的国防政策与安全形势决定了中国不会进行远离本土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在相对和平的环境中,中国空军的航空运力必须满足积极支援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保卫祖国领土领空等等的军事后勤保障和快速反应要求。因此,中国空军的作战范围以及中国武装力量的作用范围至少应达到4000km,快速运输相应的人员和物资装备。
按这一要求,我国约需相当数量的大型军用运输机,而我国目前军事航空运输的主力机型是运-8中型中程运输机和少量伊尔-76大型运输机,空运力量严重不足,不仅满足不了现代战争的需要,就是应付突发事件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中国将如何发展自己的航空军事运输力量,是当前国防现代化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现代战争日益广阔,节奏日益加快。因此,世界各国都极力加强本国军队的快速反应和布置能力,以便能够迅速将兵力、兵器运送到急需地区,控制局势,为后续部队的增援和展开争夺时间;或者将部队突然投送到对方要害和防御薄弱地区,给其忽然、致命的打击。在这种情况下,空运就被委以重任,这是因为空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其最大的优点就是速度快。
现代喷气式运输机的巡航速度在800千米/时左右,涡桨运输机也达到500千米/时,以其他运输手段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另外,空运不受地形、水文条件的影响,空运可以跨越许多被其他运输手段视为天险的障碍,将人员、物资运输到急需要的地区。因此,各军事大国都十分重视空运能力,特别是运输机的发展,以便在未来战争中取得先机。

  传统上将运输机分为重型和轻型两类,前者如安-124、C-5,其载重量大、航程远,但对跑道等后勤支援设施要求较高,因此多执行枢纽到枢纽的空运任务,然后再由安-12、C-130这些运输机或者其他运输手段将部队送抵前线。这样一来不可避免的增加了时间的消耗,所以出现了大型运输机的概念,集前者的大运载量和后者的前线起降能力于一体,可以直接将重型武器装备送抵前线,典型型号如美国的C-17。
根据上述情况,目前以至在较长时间内,中国航空军事运输力量最需要的应是大型运输机。这种飞机可以装运陆军绝大多数的武器装备,并且有不小于4000km的航程,有很好的短距起降性能,能在未铺砌的跑道上起降。也就是说,我国必须拥有自主研制的类似C-17级别和性能的军用运输机,否则我国在未来战争中必将承受巨大的军事压力,遇到更大的困难。大型军用运输机作为我军战略性装备,对改善我军装备现状、实现国防现代化、保卫国家安全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据已经进行的需求分析,大型军用运输机需求量总数将在数百架以上,早日开展大型军用运输机的研制,已经成为各界人士的共识。

  早在1993年,西飞开始了大型运输机的前期论证,先后投入了30亿元进行准备。1997年,西飞公司向军方提出研制大型军用运输机的方案。2001年,西飞公司提出建设新西飞的战略规划,即以形成200吨级大型飞机研制生产能力为目标,大幅提升航空制造技术和加工能力,实现从100吨级到200吨级飞机研制生产的重大跨越。
2000年以色列迫于美国压力终止与中国在预警机方面的合作后,中央下决心搞出预警机,这时一个迫切的问题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大型预警机需要大型飞机作为平台,所以中央命令西飞研制一款能作为大型预警机平台的大型运输机,当时要求要以伊尔-76为蓝本,在技术上比伊尔-76MD型先进,西飞的技术储备这时候发挥了关键作用,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拿出了总体设计方案,也就是现在广为人知的运-20。由于中国空域广阔,即使预警机采取高低搭配,需要大型预警机在数十架之多(其中一部分担负战备值班,一部分作为储备机)。

  由于在后续设计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因此西飞将眼光投向了传统合作伙伴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在获得了乌克兰的技术支持后,西飞解决了大运在设计上的问题。可以说,是在预警机平台的迫切要求下,才有了现在的运-20大型运输机。

        在2004年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着名航空动力专家、现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刘大响提交了《关于尽快开展大型飞机研制的建议》的提案提到:“对于中国要不要搞大飞机、能不能搞大飞机,我认为各方面专家们的意见基本上是一致的,都认为中国一定要搞自己的大飞机。第一,中国有这个需要,第二,中国有这个技术基础,有这种可能性。第三,这也是我们走向航空强国的必经之路。如果没有自己的大飞机产业,就只能算是航空大国,而不能说是航空强国,大飞机是个重要标志。”  
2004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中航一集团突然发布了一个从未面世的运输机模型。从外观上看,它不属于运-7、运-8家族,也和中国任何一种运输机都没有相似之处。这架飞机采用悬臂式上单翼、双涡扇发动机布局,总体而言与伊尔-76大型运输机有几分相似之处。官方称该机为WJ喷气式教练机,但从该机设计特点来看,该机属于不折不扣的大中型运输机。现在看来,该机的设计与运-20颇为类似,这证明最迟于2004年中航就已经开始了大型运输机的研制。

  2006年初,“发展大飞机”作为国家决策被写进《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规划发展纲要》。2007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批准大型飞机研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至此,有50多年历史的中国航空工业,终于继运-10之后,再次将制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提上议事日程。
2007年3月,我国宣布启动大飞机工程,布点于西安和上海两座城市。其中“大客”50%以上的设计制造、“大运”全部的设计研发、制造,都在陕西完成。陕西省也制订了《陕西航空产业发展专项规划(2008-2020年)》,全力支持大飞机项目。省政府将从四个方面来构建陕西航空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机制,把大飞机项目实施作为长期战略。运-20的发展就此具备了地域依托,扫清了地方与企业在协调上的障碍。

  2007年6月20日,大型运输机项目正式立项。这也标志着西飞长期以来在大型运输机开发方面所做的努力开始获得产出,国产大飞机开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同时,从3月份启动大飞机工程而6月份即正式立项来看,西飞在此前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运-20由计划走向设计投产已水到渠成。

  2007年7月7日,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在陕西省副省长洪峰,西安市副市长杨广信等陪同下考察了中航一飞院和西飞集团。参观后,张云川一行听取了吴光辉代表一飞院所作的"国家重要型号"指导思想、设计目标、研制保障条件建设需求的工作汇报。

  张云川指出,“必须圆满完成好国家重要型号”“在关键技术上,要运用先进而可靠的技术,要应对国际挑战,大幅度提升自主创新,尤其是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在研制中,要考虑军民飞机的通用性、技术的互动性,以及技术成果的共享”。从上述消息不难判断,西飞当时正在进行运-20的设计工作,且该机运用的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准,并可能与同期进行的大型客机研制互通技术。而张云川一行的目的很可能是考查运-20的原型机设计情况。
 2007年8月22日的英国《简氏防务周刊》刊登文章,推测西安飞机工业集团确定了建造重型运输机的计划。《简氏》的文章称,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于2007年7月初参观位于陕西西安的工厂,视察了建造大型运输机生产线的进展情况。在参观期间,张云川说,应该在成熟技术及中国创新性技术的基础上建造重型运输机。《简式》推测,该机很可能在伊尔-76MD飞机的基础上建造而成,不过将拥有更好的运载能力和功率更大的发动机,其大小很可能接近于波音公司生产的C-17战略运输机。
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正在进行高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开发工作。这种发动机将为大型飞机提供动力。

  另外,该中心还在研究碳纤维材料,期待它能实质性地减轻飞机的空重。该机将由三名机组人员操控,计划拥有最高为66吨的运载能力,机身长49米,翼展49米,机翼面积为310平方米,机高为15米,最大起飞重量为220吨。不难看出,《简氏》的推测已经与后来曝光的运-20方案相当类似。

  2007年12月29日至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陕西省省委书记赵乐际、省长袁纯清和一航总经理林左鸣等陪同下前往西飞飞机城进行调研。温家宝在视察西飞车间时表示,“西飞在搞大运,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大飞机搞上去”;“一个飞机,还有三个大的关键技术,我虽然不是行家,但我听也学到了:第一是发动机,第二是材料,就是你们组装的这些材料。
第三是电子设备。现在你们已经能够参与组装世界一流飞机的机翼、机身了,这对于以后我们制造自己的大飞机在工艺上打好了基础”。由温家宝的发言不难看出西飞已具备制造大型运输机的技术条件,并已通过与国外的合作积累了部份建造大飞机的经验。而且根据国家领导人往往在项目发展关键阶段的惯例判断,运-20此时很可能正处在设计的冲刺阶段。

  2008年1月8日,从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传出消息,该基地多个重大项目将参与大飞机工程。据航空基地工作人员介绍,从现有力量分布看,西安有望承担50%以上的大型客机工作量、大约60%以上的大型运输机工作量。同月下旬,由清华大学研发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建成以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吨位的8万吨模锻液压机项目的一期工程4万吨重型航空模锻液压机项目将在阎良航空基地正式动工建设。此外,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阎良试验基地项目、张立同院士“陶瓷复合金耐高材料”项目建设都正在积极建设中。
航空基地还与中航一集团所属的西安地区航空企业、研究所进行沟通,加强合作,积极参与大飞机工程。以上项目对于运-20的研制生产具有重要作用,实质上可以看作运-20的配套项目。

  2008年5月8日在中国航空工业发展高层论坛上获悉,未来几年西飞集团公司将突破和掌握大型飞机总装集成、复合材料大型结构件制造、大部件装配等关键技术,在2012年实现大型运输机首飞目标。据一航西飞总裁高大成介绍,未来5年,西飞将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突破和掌握大型飞机总装集成、复合材料大型结构件制造、大部件装配等关键技术,确保在2012年实现大型运输机首飞目标。至此,运-20的研制计划时间已完全敲定,并逐渐对外界公开。

  2008年7月15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邬贺铨院士一行,在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周卫健等人的陪同下,调研了大型运输机项目的进度,并听取了来自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飞公司、中国一航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一航试飞院的代表对大运项目的进展情况的汇报。

  邬贺铨院士在总结发言中提到,在16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当中,大飞机是最先启动的,尤其是大运真抓实干,令人感到振奋。他认为目前的大环境仍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大客、大运虽然有不同的运行方式,但是为了资源共享,怎样相互配合值得思考。可以看出,运-20的研制也为大型客机项目积累了技术与经验,实现了军民用项目的良性互动。

  2008年11月20日,中航工业副总经理耿汝光在“2008中国商用飞机研讨会”期间透露,中航工业正在整合旗下的大型飞机研发生产力量,组建中航工业运输机公司。耿汝光称,运输机公司主要承担大型飞机的设计、研发、制造、销售和转包生产等工作,目前正在对各项资产进行梳理,比如沈飞的民机业务今后将专注于机尾及相关部件制造,成飞专注于机头,而西飞则专注于机翼。未来装入运输机公司的资产将以西飞和陕飞为主,同时辅以成飞、沈飞和哈飞的民机制造业务。运-20工程各主要承包商及其负责部份至此公布于众。
2009年2月18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总经理林左鸣在西安宣布中航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意味着大飞机计划中最核心的内容——大型运输机项目及大型客机零部件项目责任主体已正式明确。当日林左鸣还与陕西省省长袁纯清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中航飞机总经理胡晓峰称,预计5年后,以西飞为生产主体的大型运输机将正式投入商用。这是运-20制造方首次公布运-20的出厂时限。  西飞官方制作的运-20模型

  2009年11月5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对外宣布,中国国产军用大型运输机正在生产中,将于当年年底亮相。当日,在中航工业成立一周年举行的媒体见面会上,中航工业飞机公司总经理胡晓峰透露,“我国独立研发、生产的军用200吨级大型运输机将于年底在西安飞机制造公司亮相”。据介绍,这款中国最大的军用大型运输机从研发到生产制造全部由中航工业西飞公司独立完成。后该机虽未按胡晓峰所言于年底亮相,但胡晓峰的发言至少证实了运-20的研制已进入收尾阶段。
解放军大校告诉你:军用大运的真正强悍作用

  对话专家:张列刚,空军大校,空军装备研究院某研究所所长、博士、高级工程师。总装科技委兼职委员、总装机载系统专业组副组长,长期从事武器装备研究工作。曾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出版着作3部。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仅用23天,就将包括3个师在内的4万精锐部队从本土空运到万里之外的沙特

  ●大型运输机是实现远程快速战略投送的核心装备,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如果把普通战机比作“苍鹰”,军用运输机就是翱翔九天的“鲲鹏”,是战略投送能力的标志

  问:近期,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印度将拿出58亿美元,购买10架美国C-17军用运输机。一架飞机5.8亿美元,感觉贵得离谱,值吗?

  答:印度为了争夺地区主导权,不断扩充军力,大量采购新型武器装备,采购C-17这样的大型军用运输机也在情理之中。这不单单是钱的问题。众所周知,印度的很多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比较差,对大型军用运输机的需求非常迫切,而且C-17能在更短的跑道起飞,适应雪地、沙漠等环境,所以勒紧腰带也要买。

问:C-17的“肚子”到底有多大,运输能力有多强?

  答:它能够运送坦克、步兵战车等大型装备,有效任务半径4000公里。举例说,一次飞行2小时,超过1000公里的航程。如果1天完成4次任务,一架C-17就可以将200多吨物资运送到1000公里外。10架C-17在1天时间就可以将印军1个山地步兵师投送到1000公里外。

  问:我们通常在媒体上看到的都是战斗机的风采,对运输机的战略地位还不太了解,应该怎么看?

  答:如果把普通战机比作“苍鹰”,军用运输机就是翱翔九天的“鲲鹏”,是战略投送能力的标志。它作为空中投送装备,可以不受地形、海洋的阻隔,灵活使用空运、空降和空投等多种方式,快速高效地将武装人员、装备和物资投送到指定的战场区域。特别是在现代战争中,作战范围明显扩大,远距机动用兵是常事;作战节奏明显加快,战场态势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物资、作战装备、给养等消耗急剧增大,对后勤支援保障的要求显着提高。军用运输机的大规模使用,能够大幅度提高军事力量的快速机动反应能力和持续保障能力。

 另外,军用运输机还是重要平台。现代战争中,预警机、加油机等特种飞机作用越来越重要,需求量很大,多由运输机改装而来。不仅周期短,很快能投入使用,并且效费比高。如俄罗斯用伊尔-76飞机为平台改型为A-50预警机、伊尔-78加油机、伊尔-76PP电子对抗飞机等多种特种飞机;美国用C-130飞机为平台研制了KC-130加油机、EC-l30指挥通信机、RC-130空中探测/侦察机、AC-130攻击机等多型特种飞机。

  可以说,军用运输机作为实现快速反应、远程机动的关键手段,作为后勤保障和持续支援的主要工具,能够大幅度提升军事力量的整体作战能力,成为影响和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决定因素。尤其是大型军用运输机,是实现远程快速战略投送的支柱,是国家和军队空中战略投送力量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装备,成为体现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
-

  美军在海湾战争中只用了23天就从本土空运3个师4万人到万里之外的沙特

  问:能不能结合一些实际的例子,直观地说说运输机的作用?

  答:军用运输机的作用,早在二战时期就已经开始表现出来。1942年,为打破日军对我国的地面封锁,保证抗战所需的大批物资的供应,美中两国组织了一支庞大的空中运输队,在中国、印度、缅甸3国之间开辟了着名的“驼峰航线”,粉碎了日军对中国实施大规模军事经济的封锁,稳定了亚洲战场,显示了军事空运对战争进程和结局的重大影响。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现代高技术战争的一个典型代表,后勤保障中的高速度、高强度和高消耗是其重要特点之一。美军要在海湾完成兵力部署,人员和物资的运输是头等大事,从本土到海湾,海运需10多天,空运只用15个小时。当时,美国除使用全部现役空中战略运输力量外,还运用了空军后备队和国民警卫队的14个C-141、C-5中队。美国在宣布实施“沙漠盾牌”计划之后短短23天内,就将包括空降兵第82师、第24师和第101空中突击师在内的大约4万人的精锐部队空运到万里之外的沙特。整个战争期间,美军机动司令部投入500多架大型运输机,向海湾战场运送了44万多人的兵力和50余万吨作战物资,为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

  近些年,我国多次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我空军伊尔-76大型军用运输机频频紧急出动,在最短时间内将大量抢险救灾人员和物资运抵灾区,发挥了重要作用。前不久,巴基斯坦发生特大洪水,我国政府派出多架伊尔-76运输机,向巴基斯坦政府提供了紧急人道主义救灾物资。伊尔-76运输机在抢险救灾中的作用和价值,得到了高度肯定,也引起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

  大型军用运输机的研制难度极大,但有实力的国家始终未曾停止研发的脚步。

  问:军用运输机战略价值这么大,印度为什么花巨资购买而不是自己研制呢?

  答:研制大型军用运输机,是一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除研制大型客机所有的技术难度外,还受大量的更为苛刻的使用条件限制,如能在简易跑道上起降,在多种气象条件下使用等,涉及许多关键技术,不是仅仅有钱就行的,需要非常雄厚的工业基础。
问:研制大型军用运输机,除了发动机的问题外,还有什么技术难点呢?

  答:发动机自然具有很高的技术门槛,有很多国家研制飞机,发动机都靠进口。但解决发动机问题也仅仅是第一步,还有很多技术难点需要克服。比如说,为保证飞机能够在土跑道、沙石跑道等简易机场起降,多轮多支柱起落架设计是关键;大型军用运输机由于载重量大,机翼、机身尺寸大,在结构强度设计上更是要精心考虑,这里面还涉及材料、工艺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大型军用运输机的研制难度极大,但有实力的国家始终未曾停止研发的脚步。不仅美、俄等拥有强大空运力量的军事强国在积极发展新型军用运输机,世界上其他很多国家和地区,如欧洲、日本、印度等也都在积极谋求壮大自己的军事空运力量。


  问:能否简单介绍一下各国的研制情况?

  答:二战以后,美苏形成了自主研制多种军用运输机的能力,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空运力量。美国研制了C-5、C-141、C-17等大型运输机和C-130等中型运输机;苏联研制了伊尔-76、安-22等大型运输机和安-12等中型运输机,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还研制了安-124和安-225超大型军用运输机。其他国家的大中型军用运输机,多数都是从他们那里采购的。到目前为止,还基本维持着这种格局。

  但这种格局,很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被打破。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欧洲多国就联合研制“未来大型运输机”,这就是后来的A400M。乌克兰的安-70也经历了不少挫折,研制工作虽然有一些缓慢,但总体上还是向前推进的。日本的C-X也在今年初实现了首飞。此外,巴西在研制KC-390运输/加油机,印度和俄罗斯也开展了中型运输机MTA的联合研制。

  问:我国在这方面是不是也应有所作为?

  答:近两年的自然灾害,引发了更多人对我国空中战略投送能力建设的关注和思考。作为一个维护世界和平发展的负责任大国,我们应该拥有强大的空中战略投送力量,来维护我们的国家安全和日益拓展的国家利益,当国内和全球范围内发生包括自然灾害在内的重大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有效地实施人道主义救援与维和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大力提升战略投送能力,立足国内,大力突破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新一代军用运输机。


有点料 呵呵
是有点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