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对中国的IT、医药、新材料的了解(干货)(转自兔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28:16


【自我简述】

本兔诞辰1977年,属麻蛇的,明年本命年啦……1988年10岁的时候到科大少年班(超常教育实验班,我是第三届)开始加光环,1992年14岁的时候考到北京某高校。

那个时候逆反心理强的一塌糊涂,对父母给自己安排好的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等一系列光辉道路一概具有天生反抗的被动技能。于是,1996年大学毕业后,那年10月,一个秋天的童话开始了……我和朋友们,5个人10万块RMB创办了一家公司,做IT的。

之后么……不耽误大家的时间,就不赘述了。反正是各种吃苦各种艰辛,公司弄到2003年的时候我还和朋友们合住地下室,帮人送货蹬自行车的事情也是家常便饭。

开始公司赚了一些钱,后来一直在盈亏之间挣扎,高不成低不就,干不下去的时候换个行业弄也是经历了好几次,就这样一直艰苦奋斗到2005年,总算找了个不错的行业确定了后续的发展方向。后来……终于春天来了……就在2006年5月,一个非常意外的机会被我们(那时候公司的5个创始人已经有三个坚持不下去中途退出了)牢牢抓住,拿到了第一笔风险投资……

说实话,这笔投资不是很大,区区500万(和后来的发展轨迹相比)。但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之后的发展,如同无数成功学典范描述的那样,犹如神话一般的井喷式发展,2007年启动上市计划,2008年12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2011年,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已经遭遇了瓶颈:上市公司我担任副董事长、副总经理、下属几个子公司法人代表、董事会秘书、战略决策委员会成员……这一堆职务,名副其实的二当家,想上升已经没有空间,于是乎……自己炒自己的鱿鱼:我辞职了。

上市公司高管的辞职很麻烦,公司内部职务的随时可以,董事会的职务就要通过股东大会批准,然后作为重要高管还要执行行业禁止、股份锁定……最后到2011年年底上市公司公告披露之后才算是正式完成辞职,折腾了大半年。

之后,三条路给自己选择:
1、另找个上市公司任职:由于过去公司的上市基本都是**办的,也持有上市公司高管相关资质,这个最轻松。
2、弄一个投资咨询公司:帮人做上市、融资之类的事情,投融资什么的我比较熟悉,相关资源也比较多。
3、二次创业重新做一个新实体:最辛苦的一条路,和第一次创业几乎没区别,只是起点比以前高一些而已。

身边的亲属朋友无一例外地建议我从事1或者2……然后我的天生反抗的被动技能再次发动,于是就义无返顾地选择了3……

2012年快过完了,辛辛苦苦搞了差不多一年的建设,明年大概4月份公司第一个工厂可以投产。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很多工程在冬季无法施工的原因,稍微轻松了一点,所以才有时间写点东西和大家分享哈哈……

【IT产业篇之一】

大学里我专业主修是生物化学,辅修的第二专业是计算机。96年毕业的时候正是国内计算机产业方兴未艾的时候,所以当时和朋友们一起创立的公司的首选项目就是IT行业的东西。

从96年开始,一直做到了2004年,期间结识了一大堆堪称国内IT行业先驱者(很多后来成了……牺牲者)的朋友圈子,一直至今也没有断了联系……所以对行业发展的状况还是有一些了解。

后来结婚之后LP在中科院微电子所工作过,对微电子行业也耳熏目染了不少干货……现在LP已经离开那个单位了,所以部分资料可以解密啦,嘿嘿(不要查我水表哦,我现在不在北京,查无此人*^_^*)

96年成立公司之所以做IT,也是由一个偶然的契机。当时一个朋友在中关村通过政府关系接了一个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工程,现在做这个东西轻而易举,能做的人一大票,可在96年的时候……做过这个东西的人凤毛麟角。他接了工程后找不到人做,就让我找几个大学里对这个有研究的人,看看能不能攒起来把工程拿下来。

说实话,虽然我们那时候学了计算机,但是真正的网络工程……听说过、没见过、没摸过;接工程的时候拍胸脯说没问题,接下来之后回到办公室(其实就是租的几个破平房)就开始发愁、发呆、茫然……干脆不知道从何下手。后来,从图书馆找资料、买书自学……(全英文、一人多高的厚度),死啃。

好在工期比较宽裕,工程甲方也知道国内做这个的还不太成气候,找外国人做……预算又不够,所以也就对时间要求比较宽松,一年之内搞定就行。

具体的过程我就不详细说了,最后工程在10个半月完成了,项目组里的主要四个负责人,三个人借着这次突击工程的恶补、拿到了CISCO认证,一个人拿到了NOVELL认证……哈哈,算是意外的收获。

记得最后的并网调试阶段,测试了整整一个星期,我们四个人基本上没怎么睡觉,累了就趴桌子上眯个把小时,测试断点报警了就醒过来了。最后所有断点测试全PASS的时候,是第7天的凌晨5点钟,全部OK的显示结果一出来,平房里爆发出长达一分钟的欢呼~~~

一分钟后,大家横七竖八地全累趴下了。

创业艰苦啊~~~~

【IT产业篇之二】

后来,公司围绕着IT这个大产业,做过很多东西,包括硬件软件系统集成数码产品网络工程……99年的时候开始成为了国内最大的第三方软件集成商(俗称的OEM软件商),说白了就是市场上卖的电脑里,绝大部分预装软件是我们提供的。微软、金山等国内外软件开发商是我们的上游,PC品牌厂家是我们的下游……我们的身份就是代表国内一大票PC品牌,把授权量集中在一起和软件商谈LISENCE价格,然后赚差价。这个买卖还是不错滴……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一堆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基于LINUX开发的桌面系统)。

好景不长……也不短。这个不错的买卖,我们做到了2003年。然后……

风云突变。

2003年以前,国内的PC品牌(指拥有正式生产许可证的PC品牌)大概有200多家。2003年暑假的销售高峰期,联想电脑开始发力推出了一系列低价电脑,而且最要命的是……在暑假前严格封锁消息。

当时国内其他的中小品牌PC厂家一般都会在暑假高峰期前集中备货,配件价格随着供求关系水涨船高,可谁也没有料到联想的这个杀手锏……东西都买进来了放在库房里,就等着暑假开始一声令下换成白花花的银子……

暑假开始,联想出手,同配置机型平均价格低于市场价格达到1000元RMB。

事后,我和很多当时IT圈里的人回忆分析过这个事情,联想究竟是如何把价格压到这么低的?大家众说纷纭,有的说联想当时实际上是赔钱的、通过这种方法进行行业洗牌,有的说当时联想有得天独厚的政策环境可以低价进口配件(联想是中科院计算所控股的企业,有独立的进出口渠道)……

无论是什么方式,事实证明当时的这次出手还是很强悍的。一个暑假,其他PC品牌的电脑全面滞销,之前集中备货承受了极大的现金流压力甚至是债务压力。对于当时普遍实力并不雄厚的中小电脑厂家来说,这种影响足以致命。

2003年年底,还在正常经营的国产PC品牌数量,从年初的200多家,锐减到了20家以内。

市场就是这么的残酷。

【IT产业篇之三】

这次联想的洗牌,虽然不是直接攻击我们公司,但对我们公司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为过去我们是通过**众多品牌PC的授权量来作为和软件巨头们谈判的筹码,现在电脑品牌缩减到了10几个……PC厂家就有实力和足够多的筹码绕过我们去直接与软件商谈判。同样,软件商也可以通过直接与PC厂商谈判来提高利润水平。

渠道的扁平化致使我们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于是,2003年年底开始,我们就开始了企业的转型,尝试过很多项目,包括数码产品什么的,还经营着一家国家级的IT媒体《电脑时代周刊》(当时我做执行主编)。但都找不到当时做OEM的风光啦……

关于微软,还有个小插曲。

之前因为与微软的良好关系,中间和微软还合作了一个很有前瞻性的项目:维纳斯计划(VENUS),我们承担SP(解决方案提供商),是微软最有分量的合作伙伴之一。关于项目的内容,大家可以从度娘搜索“维纳斯计划”自行脑补,就是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其系统集成,说白了就是在各种家用电器、包括电视手机机顶盒等等上面实现信息交互等电脑功能。

为什么说有前瞻性?因为这个项目的启动时间是……1999年。

同理,后来这个项目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太有前瞻性了……当时国内的信息产业环境完全不配套。

应该说微软还是很有想法也很有野心的,它看到了迟早有一天互联网会普及到中国庞大的人群中,而且采用PC平台作为终端必将成为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大的蛋糕是通过有线电视、机顶盒、手机等其他平台。于是微软开始提前做准备……只是有点太提前了,而且高估了国内互联网基础建设的发展速度。

这是一个好项目,但是生不逢时。

2003年,微软坚持不下去了,项目终止,维纳斯项目组黯然解散,几十亿美元的投资付之东流。

也正是从2003年,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开始起飞……微软错过了一次控制国内嵌入式平台的绝好机会。

如果给比尔盖茨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我想他一定会说三个字:

我坚持。

【IT产业篇之四】

后来,我们的企业在IT行业难以突破了,就努力寻找各种新项目尝试……经历了很多次失败之后,落到了新材料产业上,所以后面我会就材料学单独写一篇。

但是这篇里还是要再写点东西,是因为LP是体制内人物,此前在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任职,兼带校级军衔。作为家属一样有保密义务不能乱说,不过现在她调到别的单位了,所以稍微透露一点干货。

国内搞微电子研究的主要是中科院和几个大学,所谓的军内项目也都是军方和这几个机构合作的。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干啥,你们猜猜?

嘿嘿,他们都在搞山寨,你没有看错,国内最顶尖的几个搞微电子的研究机构,主要的工作就是解密和仿制。仿制的目的是什么?哈,不是为了自己能生产,而是让国外开放出口禁令。

现在的客观情况就是:国外出了个什么东西——禁止出口中国——中国开始研究逆向工程——解密成功——国外开放出口限制。说白了,国内做的工作就是通过仿制来缩短与国外电子工业的代差。

而且,缩短的目的也不是自己生产,而是更多的让国外开放出口限制。现在国外的反应速度已经挺快了,毕竟谁和钱都没有深仇大恨,国内仿制成功之后,一般半年内出口禁令就解除了。

能买到就行,自己生产的太贵。

LP和我谈过种花家电子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从芯片设计本身来说,5年以内的差距。从加工水平来看,10年左右的差距。从量产成本来看,20年左右的差距。这个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不计成本想做出个东西,我们基本上可以做出来的。但是民用几乎不可能,成本太高。所以才会有人说,能搞定两弹一星,搞不定数码单反。因为那是不计成本的。

所以,我们既不能信心膨胀赶英超美,也没必要低声下气妄自菲薄。高端的东西我们能搞出来,民用的……差距很大、但也一直在追赶。

嘿嘿,微电子研究机构周边的宾馆饭店茶楼咖啡厅很多都是台湾人开的,透露一下,情报人员居多。要知道国内的此类机构80%以上都和军方挂钩,所以LP他们当时有纪律的,附近茶馆咖啡什么的一律不能进,更别说WIFI了……全区电磁屏蔽,禁止一切无线网络。

即便这样,某次涉密检查的时候她们几台电脑上还被挂木马了,好几个人被处分。

涉及到国防领域的明争暗斗,一直没有停止过。


继续更新~~~~

【材料学篇之一】

上回书说到,2003年底,我公司开始酝酿转型。期间做过数码产品、媒体、广告……乱七八糟的各种项目,直到2005年才真正定型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新材料。

话说……做了那么多项目之后,开始做新材料的时候只是想:这是诸多尝试项目之中的又一个而已。结果不做不知道,一进去才真正明白了这个行业水有多深。确切地说,直到做这个行业,我才真正清醒看到了与国外的差距,以及难以快速追赶的巨大技术壁垒。

简单来说吧,新材料行业有三座大山,从上游到下游分别是:新材料设计、加工工艺、加工设备。

举个例子:国外出现了一种新的材料,可以实现某某功能。我们想追赶……怎么追?

第一步:先搞到这个材料的样品。这个方法很多……很多是米节操的方法,本兔就不详细介绍了。

搞到材料样品后,开工做分析。首先,从材料组分上分析。你可以通过原子吸收光谱、分子量测定、红外色谱等等一系列理化手段分析出该材料的组分……那又如何?最多也就是知道这种材料里面各种元素的含量,比如有多少铁、多少铜、多少氮、多少氢……

OK,如果是单一组分的材料,你可以通过大量的排列组合式的计算,得出可能的分子式,然后一一合成测定,然后看哪个样品符合要求(友情提示,如果分子式过于复杂,计算量可能是天文数字,可能的分子式也是天文数字)。……但是!

凡是就怕但是……

即便你可以知道这个单一组分的材料的分子式(而且足够简单的分子式,计算成为可能),但是分子结构?颗粒形状?排列构型?要知道这些都是影响材料功能的重要因素。

嗯嗯,这也还是有办法滴……现代的先进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一些分子构型方面的轮廓,通过这个基本上可以再缩小一些范围,不至于盲人骑瞎马乱猜。

OK,这个问题算是可以解决,即便不太完美。可是!

凡是也怕可是……

当今的新材料设计,绝大多数都不是单一组分,而是复合成分。也就是说这种材料里面可能有碳酸钠、氯化钙、磷酸铁、硫酸铝……乱七八糟一堆东西。你怎么破?

我公司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二十三种组分的复合材料设计方案。

OK,这个也并非没有办法,每种材料组分都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大量的化学分析实验也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性(仅仅是可能性),因为这个实验的样本量也可能是一辈子都做不完的)。退一万步讲,本着一切皆有可能的乐观主义精神……就算这个问题也解决了吧。然而!

凡是还怕然而……

这个世界的物质中,有两种BUG神一般的存在。一个BUG叫做同素异形体,另一个BUG叫做同分异构体,分别在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中广泛存在……实话实说吧,面对这两个BUG,现在的蓝星科技还暂时停留在无解的程度……

好了,关于材料设计,大家已经了解了难易程度。就算是通过各种机缘巧合、天才附体、开外挂光环等手段,搞到了材料设计的方案……可是但是可但是但可是捏~~~

凡事……(估计兔子们要扔我板砖了,无敌免伤技能发动)

知道了方案又怎么样,你做得出来么?

材料设计,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后面涉及到的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这两座大山,才更是难于上青天。

【材料学篇之二】

前文书说到了材料设计的解决方式,下面为了不使文章过于枯燥,本兔结合一下我们企业关于材料项目的发展轨迹来实例说明。

我们开始的项目是看到霓虹家出现了一种材料,黑色粉末,成分不详。功能是气液分子活化……简单解释一下这个概念:大部分我们接触到的气体和液体都不是以单分子形态存在,而是以大分子团的形式抱团出现,这使得气体和液体在进行化学反应的时候难以反应充分。所谓分子活化,就是可以通过这种材料在特定条件(温度压力等)下令大分子团转化为小分子团乃至单分子……这样就可以极大程度上实现对该气体或者液体的活化处理。

简单来说:原来可能你烧1升油可以开10公里,现在活化了之后或许可以跑15公里。

这材料是不是很神?很不幸,霓虹家出的,我们种花家没有,而且暴口水……

然后,我们通过种种拐弯抹角的途径拿到了这个材料样品(具体方式保密)。

联系N多科研机构,其中包括中科院下面几个所、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863技术平台实验室等等NB单位……分析啊分析啊分析啊分析啊~~~~

结果:元素组分搞出来了,结构电镜照片都弄出来了,化学表达式(不是分子式哦)也有了,实际的组分大概是10多种,具体构成有理论结果(大概10的22次方种可能性),但是无法确定实际的组分及结构。

感觉什么都有了,其实什么都没有。

很不幸吧?其实,这几乎是现在材料学研究必然经历的问题。要是这两下就能弄出来的概率比连续买10次彩票次次都中头奖还要低(画外音:这么简单就弄出来,中国早就世界第一了……)

后来,我们的解决的方法是……

推倒重来。

所谓推倒重来,就是放弃通过分析样品结构来仿制的思路,也就是说这个样品已经完全没用了……我们针对功能来自己设计这种活化材料……

不幸中的万幸,也是如同神一般的光环笼罩之下,一年零四个月,我们还真设计出来了。二十三中组分的解决方案,虽然功能参数上比不上霓虹家的东西,但是基本上可以达到他们80%以上的效果。

不要小看这一年零四个月,我们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找到了做这个项目的某大学一个基础学科组,他们已经进行了将近20年的研究,只不过研究的方向很奇葩……他们设计这个东西当时的设计目标是:研究一种可以活化水分子的材料,改善饮料以及食品加工环节中的水质、从而提高食品及饮品的口感……

壮哉我大吃货帝国~~~~~~

根据我们的思路,他们及时调整了后续的研发方向,通过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将后续的研究工作转入了正确的方向(话说原来的方向也未必是错,哈哈),终成正果。

2006年,由于持续的投入没有产出,公司的财务状况已经山穷水尽、濒临倒闭。要是再搞不出来,我现在或许还在某个地方打工还债吧。

2006年,该材料设计完成,组分定型,通过了国家部级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2006年,公司拿到了第一笔风投。

【材料学篇之三】

迈出材料设计的第一步之后,后面就会面对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这两座山。

俺们兔子一族的天赋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但有的地方确实是没法修路,因为不知道山有多高。

所谓加工工艺,分为实验室阶段、中试阶段和规模化生产阶段,一般是生产规模的不断放大。很多东西你实验室能搞出来,真正规模化生产可能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了……这中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

工艺涉及很多因素,温度、压力、时间这些是比较常见的工艺参数,还有一些其他的,比如催化剂、电磁环境、辐射环境……等等……

然后是加工设备……比如我要做一种20纳米粒径的某某材料,如何保证加工精度?如何保证稳定性?如何保证产量?如何……任何一个条件的满足都很简单,同时满足所有条件,就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记得在大学实验室里做毕业课题的时候,我用过一种实验室高压无缝钢管,两截钢管连接是直接拧上去的(钢管口有螺线)。就这个螺口,200个大气压不漏气!没有法兰没有垫圈,你能想象么?

种花家的钢管才一个多大气压加了法兰垫圈还经常漏水,这尼玛的螺纹的精确程度超乎想象,表面的光洁度和镜面程度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

这钢管哪里来的?导师兔告诉我:汉斯家的。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弄坏了就麻烦了,再进口至少半年。不许在实验室里抽烟哦~~~烟尘颗粒如果落到螺纹表面,一拧~~~接触面就可能坏掉了~~~~

从那个时候起,我在震撼之余,一方面感受到了精密加工方面我们种花家的巨大差距,另一方面……也深深感受到了压力、责任……

各位兔子们,我们都有一个大国的梦想,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都希望种花家可以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然而,越是志存高远,越是要脚踏实地。必须看到我们的巨大差距,才能看到努力的方向。

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但也同样不能空喊口号目空一切。种花家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靠的不是几句口号,而是每一个兔子承载的责任。

老一辈兔子用鲜血与汗水洗刷了数百年来种花家屈辱的历史,我们站在他们肩头的时候,应该清楚每一个人自己身上的分量有多重……


打这几句话的时候,风沙好大…… (我大学毕业课题的时候,1996年。现在自然是进步了很多了,当年确实很震撼。(现在我们有钢管刚性密封35MPa,就是350个大气压,177CM直径,气密封,年产2000套(设备配件),一套才几百元,API的油管螺纹,没有问题))


【医药篇】

提起医药行业,前面有几个朋友提起过GMP的概念和化工的关系等等。我简单解释一下:

所谓GMP,其实就是制药行业的技术规范,可以对照美国的FDA。这套规范对制药行业从厂房设计开始、一直到设备要求、管理要求、文件要求、工艺要求等等环节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不过……平心而论,虽然严格,但远远达不到FDA的严格程度。

医药化工其实严格意义来说是化学工业中的一大类,但与传统的化工相比有很大的特殊性。因为医药化工主要面向人的,那么就决定了产品的安全性是具有至高无上的优先级。传统化工就不一样了,既要考虑质,更要考虑量,多数情况还是因为质为量妥协。

**从分类来说,分类的方式五花八门,有中药西药之分,有处方和非处方之分,有原料药和制剂之分……但是从GMP的角度来看,从整个生产工艺环节的控制来看,我个人倾向于分成三个级别:

1、无最终灭菌控制:最高级别。这个无最终控制灭菌,就是要求生产环境和工艺达到最高的控制级别,最终产品根本不需要灭菌就满足要求,不要说细菌、连细菌尸体都没有。这个级别的要求,一般适用于绝大多数直接接触体液或血液的**,比如所有的注射类药物。

2、有最终灭菌控制:通过最终灭菌达到无菌,可以确保**中没有细菌,但允许有细菌尸体存在(以及细菌分泌物)。口服药一般是这个级别。需要最终采用伽马射线辐照或者高温蒸汽灭菌等手段灭菌。

3、无需灭菌控制:同样对质量也有要求,但是工艺的洁净程度要求与前两种落差比较大。一般用于外用药和其他辅料等。

这里我需要特别说明一下这个细菌尸体的问题,包括细菌在灭菌前的分泌物(专业名称叫内毒素),在医药行业里统称为热源。这个东西在口服的时候关系不大,但如果注射到人体内……为什么叫热源?因为人会发烧,这个反应还是最轻的。严重的就直接挂了。所以注射类**里,这些东西都是要控制的。不是说出厂的时候无菌就行了,而是确保在生产的全部环节中都不允许有细菌。

如果大家对制药行业这个话题感兴趣,回头我可以开专贴与大家讨论交流,这里就不多赘述了。下面只是说说种花家的制药水平……

很不幸,这个也是俺们种花家的短板……国内目前广泛存在的都是仿制药。如果世界上没有美国这个国家的存在,我们的制药行业水平立刻倒退30年……

偷也好、仿也罢,总之现在国内的目标是让广大老百姓能有药吃有针打,至于提高制药行业的技术特别是原创**的开发方面还很遥远,至于星辰大海……兔子们需要努力的还有很多,需要几代人的拼搏才行。

我心目中种花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最大的两个个地方:新材料(包括三座大山)、制药(主要是原发研究)。我搞过的三个行业占了两个……本质上是运气不济,说的好听一点是……为实现种花家伟大复兴而甘做牺牲兔~~~~

材料再啰嗦一下,三座大山,材料设计方面,霓虹家世界第一无压力;工艺方面,鹰酱霓虹并驾齐驱;设备方面,汉斯家一枝独秀。我们的水平……全面落后10年以上,不过也算进步神速了,10年前差距至少30年。
h t t p://www。baidu。com/p/craft1977?from=tieba

【自我简述】

本兔诞辰1977年,属麻蛇的,明年本命年啦……1988年10岁的时候到科大少年班(超常教育实验班,我是第三届)开始加光环,1992年14岁的时候考到北京某高校。

那个时候逆反心理强的一塌糊涂,对父母给自己安排好的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等一系列光辉道路一概具有天生反抗的被动技能。于是,1996年大学毕业后,那年10月,一个秋天的童话开始了……我和朋友们,5个人10万块RMB创办了一家公司,做IT的。

之后么……不耽误大家的时间,就不赘述了。反正是各种吃苦各种艰辛,公司弄到2003年的时候我还和朋友们合住地下室,帮人送货蹬自行车的事情也是家常便饭。

开始公司赚了一些钱,后来一直在盈亏之间挣扎,高不成低不就,干不下去的时候换个行业弄也是经历了好几次,就这样一直艰苦奋斗到2005年,总算找了个不错的行业确定了后续的发展方向。后来……终于春天来了……就在2006年5月,一个非常意外的机会被我们(那时候公司的5个创始人已经有三个坚持不下去中途退出了)牢牢抓住,拿到了第一笔风险投资……

说实话,这笔投资不是很大,区区500万(和后来的发展轨迹相比)。但在当时,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

之后的发展,如同无数成功学典范描述的那样,犹如神话一般的井喷式发展,2007年启动上市计划,2008年12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2011年,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已经遭遇了瓶颈:上市公司我担任副董事长、副总经理、下属几个子公司法人代表、董事会秘书、战略决策委员会成员……这一堆职务,名副其实的二当家,想上升已经没有空间,于是乎……自己炒自己的鱿鱼:我辞职了。

上市公司高管的辞职很麻烦,公司内部职务的随时可以,董事会的职务就要通过股东大会批准,然后作为重要高管还要执行行业禁止、股份锁定……最后到2011年年底上市公司公告披露之后才算是正式完成辞职,折腾了大半年。

之后,三条路给自己选择:
1、另找个上市公司任职:由于过去公司的上市基本都是**办的,也持有上市公司高管相关资质,这个最轻松。
2、弄一个投资咨询公司:帮人做上市、融资之类的事情,投融资什么的我比较熟悉,相关资源也比较多。
3、二次创业重新做一个新实体:最辛苦的一条路,和第一次创业几乎没区别,只是起点比以前高一些而已。

身边的亲属朋友无一例外地建议我从事1或者2……然后我的天生反抗的被动技能再次发动,于是就义无返顾地选择了3……

2012年快过完了,辛辛苦苦搞了差不多一年的建设,明年大概4月份公司第一个工厂可以投产。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很多工程在冬季无法施工的原因,稍微轻松了一点,所以才有时间写点东西和大家分享哈哈……

【IT产业篇之一】

大学里我专业主修是生物化学,辅修的第二专业是计算机。96年毕业的时候正是国内计算机产业方兴未艾的时候,所以当时和朋友们一起创立的公司的首选项目就是IT行业的东西。

从96年开始,一直做到了2004年,期间结识了一大堆堪称国内IT行业先驱者(很多后来成了……牺牲者)的朋友圈子,一直至今也没有断了联系……所以对行业发展的状况还是有一些了解。

后来结婚之后LP在中科院微电子所工作过,对微电子行业也耳熏目染了不少干货……现在LP已经离开那个单位了,所以部分资料可以解密啦,嘿嘿(不要查我水表哦,我现在不在北京,查无此人*^_^*)

96年成立公司之所以做IT,也是由一个偶然的契机。当时一个朋友在中关村通过政府关系接了一个图书信息管理系统的网络工程,现在做这个东西轻而易举,能做的人一大票,可在96年的时候……做过这个东西的人凤毛麟角。他接了工程后找不到人做,就让我找几个大学里对这个有研究的人,看看能不能攒起来把工程拿下来。

说实话,虽然我们那时候学了计算机,但是真正的网络工程……听说过、没见过、没摸过;接工程的时候拍胸脯说没问题,接下来之后回到办公室(其实就是租的几个破平房)就开始发愁、发呆、茫然……干脆不知道从何下手。后来,从图书馆找资料、买书自学……(全英文、一人多高的厚度),死啃。

好在工期比较宽裕,工程甲方也知道国内做这个的还不太成气候,找外国人做……预算又不够,所以也就对时间要求比较宽松,一年之内搞定就行。

具体的过程我就不详细说了,最后工程在10个半月完成了,项目组里的主要四个负责人,三个人借着这次突击工程的恶补、拿到了CISCO认证,一个人拿到了NOVELL认证……哈哈,算是意外的收获。

记得最后的并网调试阶段,测试了整整一个星期,我们四个人基本上没怎么睡觉,累了就趴桌子上眯个把小时,测试断点报警了就醒过来了。最后所有断点测试全PASS的时候,是第7天的凌晨5点钟,全部OK的显示结果一出来,平房里爆发出长达一分钟的欢呼~~~

一分钟后,大家横七竖八地全累趴下了。

创业艰苦啊~~~~

【IT产业篇之二】

后来,公司围绕着IT这个大产业,做过很多东西,包括硬件软件系统集成数码产品网络工程……99年的时候开始成为了国内最大的第三方软件集成商(俗称的OEM软件商),说白了就是市场上卖的电脑里,绝大部分预装软件是我们提供的。微软、金山等国内外软件开发商是我们的上游,PC品牌厂家是我们的下游……我们的身份就是代表国内一大票PC品牌,把授权量集中在一起和软件商谈LISENCE价格,然后赚差价。这个买卖还是不错滴……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一堆软件,包括操作系统(基于LINUX开发的桌面系统)。

好景不长……也不短。这个不错的买卖,我们做到了2003年。然后……

风云突变。

2003年以前,国内的PC品牌(指拥有正式生产许可证的PC品牌)大概有200多家。2003年暑假的销售高峰期,联想电脑开始发力推出了一系列低价电脑,而且最要命的是……在暑假前严格封锁消息。

当时国内其他的中小品牌PC厂家一般都会在暑假高峰期前集中备货,配件价格随着供求关系水涨船高,可谁也没有料到联想的这个杀手锏……东西都买进来了放在库房里,就等着暑假开始一声令下换成白花花的银子……

暑假开始,联想出手,同配置机型平均价格低于市场价格达到1000元RMB。

事后,我和很多当时IT圈里的人回忆分析过这个事情,联想究竟是如何把价格压到这么低的?大家众说纷纭,有的说联想当时实际上是赔钱的、通过这种方法进行行业洗牌,有的说当时联想有得天独厚的政策环境可以低价进口配件(联想是中科院计算所控股的企业,有独立的进出口渠道)……

无论是什么方式,事实证明当时的这次出手还是很强悍的。一个暑假,其他PC品牌的电脑全面滞销,之前集中备货承受了极大的现金流压力甚至是债务压力。对于当时普遍实力并不雄厚的中小电脑厂家来说,这种影响足以致命。

2003年年底,还在正常经营的国产PC品牌数量,从年初的200多家,锐减到了20家以内。

市场就是这么的残酷。

【IT产业篇之三】

这次联想的洗牌,虽然不是直接攻击我们公司,但对我们公司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因为过去我们是通过**众多品牌PC的授权量来作为和软件巨头们谈判的筹码,现在电脑品牌缩减到了10几个……PC厂家就有实力和足够多的筹码绕过我们去直接与软件商谈判。同样,软件商也可以通过直接与PC厂商谈判来提高利润水平。

渠道的扁平化致使我们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于是,2003年年底开始,我们就开始了企业的转型,尝试过很多项目,包括数码产品什么的,还经营着一家国家级的IT媒体《电脑时代周刊》(当时我做执行主编)。但都找不到当时做OEM的风光啦……

关于微软,还有个小插曲。

之前因为与微软的良好关系,中间和微软还合作了一个很有前瞻性的项目:维纳斯计划(VENUS),我们承担SP(解决方案提供商),是微软最有分量的合作伙伴之一。关于项目的内容,大家可以从度娘搜索“维纳斯计划”自行脑补,就是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其系统集成,说白了就是在各种家用电器、包括电视手机机顶盒等等上面实现信息交互等电脑功能。

为什么说有前瞻性?因为这个项目的启动时间是……1999年。

同理,后来这个项目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太有前瞻性了……当时国内的信息产业环境完全不配套。

应该说微软还是很有想法也很有野心的,它看到了迟早有一天互联网会普及到中国庞大的人群中,而且采用PC平台作为终端必将成为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更大的蛋糕是通过有线电视、机顶盒、手机等其他平台。于是微软开始提前做准备……只是有点太提前了,而且高估了国内互联网基础建设的发展速度。

这是一个好项目,但是生不逢时。

2003年,微软坚持不下去了,项目终止,维纳斯项目组黯然解散,几十亿美元的投资付之东流。

也正是从2003年,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开始起飞……微软错过了一次控制国内嵌入式平台的绝好机会。

如果给比尔盖茨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我想他一定会说三个字:

我坚持。

【IT产业篇之四】

后来,我们的企业在IT行业难以突破了,就努力寻找各种新项目尝试……经历了很多次失败之后,落到了新材料产业上,所以后面我会就材料学单独写一篇。

但是这篇里还是要再写点东西,是因为LP是体制内人物,此前在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任职,兼带校级军衔。作为家属一样有保密义务不能乱说,不过现在她调到别的单位了,所以稍微透露一点干货。

国内搞微电子研究的主要是中科院和几个大学,所谓的军内项目也都是军方和这几个机构合作的。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干啥,你们猜猜?

嘿嘿,他们都在搞山寨,你没有看错,国内最顶尖的几个搞微电子的研究机构,主要的工作就是解密和仿制。仿制的目的是什么?哈,不是为了自己能生产,而是让国外开放出口禁令。

现在的客观情况就是:国外出了个什么东西——禁止出口中国——中国开始研究逆向工程——解密成功——国外开放出口限制。说白了,国内做的工作就是通过仿制来缩短与国外电子工业的代差。

而且,缩短的目的也不是自己生产,而是更多的让国外开放出口限制。现在国外的反应速度已经挺快了,毕竟谁和钱都没有深仇大恨,国内仿制成功之后,一般半年内出口禁令就解除了。

能买到就行,自己生产的太贵。

LP和我谈过种花家电子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从芯片设计本身来说,5年以内的差距。从加工水平来看,10年左右的差距。从量产成本来看,20年左右的差距。这个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不计成本想做出个东西,我们基本上可以做出来的。但是民用几乎不可能,成本太高。所以才会有人说,能搞定两弹一星,搞不定数码单反。因为那是不计成本的。

所以,我们既不能信心膨胀赶英超美,也没必要低声下气妄自菲薄。高端的东西我们能搞出来,民用的……差距很大、但也一直在追赶。

嘿嘿,微电子研究机构周边的宾馆饭店茶楼咖啡厅很多都是台湾人开的,透露一下,情报人员居多。要知道国内的此类机构80%以上都和军方挂钩,所以LP他们当时有纪律的,附近茶馆咖啡什么的一律不能进,更别说WIFI了……全区电磁屏蔽,禁止一切无线网络。

即便这样,某次涉密检查的时候她们几台电脑上还被挂木马了,好几个人被处分。

涉及到国防领域的明争暗斗,一直没有停止过。


继续更新~~~~

【材料学篇之一】

上回书说到,2003年底,我公司开始酝酿转型。期间做过数码产品、媒体、广告……乱七八糟的各种项目,直到2005年才真正定型了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新材料。

话说……做了那么多项目之后,开始做新材料的时候只是想:这是诸多尝试项目之中的又一个而已。结果不做不知道,一进去才真正明白了这个行业水有多深。确切地说,直到做这个行业,我才真正清醒看到了与国外的差距,以及难以快速追赶的巨大技术壁垒。

简单来说吧,新材料行业有三座大山,从上游到下游分别是:新材料设计、加工工艺、加工设备。

举个例子:国外出现了一种新的材料,可以实现某某功能。我们想追赶……怎么追?

第一步:先搞到这个材料的样品。这个方法很多……很多是米节操的方法,本兔就不详细介绍了。

搞到材料样品后,开工做分析。首先,从材料组分上分析。你可以通过原子吸收光谱、分子量测定、红外色谱等等一系列理化手段分析出该材料的组分……那又如何?最多也就是知道这种材料里面各种元素的含量,比如有多少铁、多少铜、多少氮、多少氢……

OK,如果是单一组分的材料,你可以通过大量的排列组合式的计算,得出可能的分子式,然后一一合成测定,然后看哪个样品符合要求(友情提示,如果分子式过于复杂,计算量可能是天文数字,可能的分子式也是天文数字)。……但是!

凡是就怕但是……

即便你可以知道这个单一组分的材料的分子式(而且足够简单的分子式,计算成为可能),但是分子结构?颗粒形状?排列构型?要知道这些都是影响材料功能的重要因素。

嗯嗯,这也还是有办法滴……现代的先进电子显微镜可以看到一些分子构型方面的轮廓,通过这个基本上可以再缩小一些范围,不至于盲人骑瞎马乱猜。

OK,这个问题算是可以解决,即便不太完美。可是!

凡是也怕可是……

当今的新材料设计,绝大多数都不是单一组分,而是复合成分。也就是说这种材料里面可能有碳酸钠、氯化钙、磷酸铁、硫酸铝……乱七八糟一堆东西。你怎么破?

我公司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二十三种组分的复合材料设计方案。

OK,这个也并非没有办法,每种材料组分都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大量的化学分析实验也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性(仅仅是可能性),因为这个实验的样本量也可能是一辈子都做不完的)。退一万步讲,本着一切皆有可能的乐观主义精神……就算这个问题也解决了吧。然而!

凡是还怕然而……

这个世界的物质中,有两种BUG神一般的存在。一个BUG叫做同素异形体,另一个BUG叫做同分异构体,分别在无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合物中广泛存在……实话实说吧,面对这两个BUG,现在的蓝星科技还暂时停留在无解的程度……

好了,关于材料设计,大家已经了解了难易程度。就算是通过各种机缘巧合、天才附体、开外挂光环等手段,搞到了材料设计的方案……可是但是可但是但可是捏~~~

凡事……(估计兔子们要扔我板砖了,无敌免伤技能发动)

知道了方案又怎么样,你做得出来么?

材料设计,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后面涉及到的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这两座大山,才更是难于上青天。

【材料学篇之二】

前文书说到了材料设计的解决方式,下面为了不使文章过于枯燥,本兔结合一下我们企业关于材料项目的发展轨迹来实例说明。

我们开始的项目是看到霓虹家出现了一种材料,黑色粉末,成分不详。功能是气液分子活化……简单解释一下这个概念:大部分我们接触到的气体和液体都不是以单分子形态存在,而是以大分子团的形式抱团出现,这使得气体和液体在进行化学反应的时候难以反应充分。所谓分子活化,就是可以通过这种材料在特定条件(温度压力等)下令大分子团转化为小分子团乃至单分子……这样就可以极大程度上实现对该气体或者液体的活化处理。

简单来说:原来可能你烧1升油可以开10公里,现在活化了之后或许可以跑15公里。

这材料是不是很神?很不幸,霓虹家出的,我们种花家没有,而且暴口水……

然后,我们通过种种拐弯抹角的途径拿到了这个材料样品(具体方式保密)。

联系N多科研机构,其中包括中科院下面几个所、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863技术平台实验室等等NB单位……分析啊分析啊分析啊分析啊~~~~

结果:元素组分搞出来了,结构电镜照片都弄出来了,化学表达式(不是分子式哦)也有了,实际的组分大概是10多种,具体构成有理论结果(大概10的22次方种可能性),但是无法确定实际的组分及结构。

感觉什么都有了,其实什么都没有。

很不幸吧?其实,这几乎是现在材料学研究必然经历的问题。要是这两下就能弄出来的概率比连续买10次彩票次次都中头奖还要低(画外音:这么简单就弄出来,中国早就世界第一了……)

后来,我们的解决的方法是……

推倒重来。

所谓推倒重来,就是放弃通过分析样品结构来仿制的思路,也就是说这个样品已经完全没用了……我们针对功能来自己设计这种活化材料……

不幸中的万幸,也是如同神一般的光环笼罩之下,一年零四个月,我们还真设计出来了。二十三中组分的解决方案,虽然功能参数上比不上霓虹家的东西,但是基本上可以达到他们80%以上的效果。

不要小看这一年零四个月,我们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找到了做这个项目的某大学一个基础学科组,他们已经进行了将近20年的研究,只不过研究的方向很奇葩……他们设计这个东西当时的设计目标是:研究一种可以活化水分子的材料,改善饮料以及食品加工环节中的水质、从而提高食品及饮品的口感……

壮哉我大吃货帝国~~~~~~

根据我们的思路,他们及时调整了后续的研发方向,通过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将后续的研究工作转入了正确的方向(话说原来的方向也未必是错,哈哈),终成正果。

2006年,由于持续的投入没有产出,公司的财务状况已经山穷水尽、濒临倒闭。要是再搞不出来,我现在或许还在某个地方打工还债吧。

2006年,该材料设计完成,组分定型,通过了国家部级科学技术成果鉴定。

2006年,公司拿到了第一笔风投。

【材料学篇之三】

迈出材料设计的第一步之后,后面就会面对加工工艺和加工设备这两座山。

俺们兔子一族的天赋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但有的地方确实是没法修路,因为不知道山有多高。

所谓加工工艺,分为实验室阶段、中试阶段和规模化生产阶段,一般是生产规模的不断放大。很多东西你实验室能搞出来,真正规模化生产可能是几十年以后的事情了……这中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的投入。

工艺涉及很多因素,温度、压力、时间这些是比较常见的工艺参数,还有一些其他的,比如催化剂、电磁环境、辐射环境……等等……

然后是加工设备……比如我要做一种20纳米粒径的某某材料,如何保证加工精度?如何保证稳定性?如何保证产量?如何……任何一个条件的满足都很简单,同时满足所有条件,就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记得在大学实验室里做毕业课题的时候,我用过一种实验室高压无缝钢管,两截钢管连接是直接拧上去的(钢管口有螺线)。就这个螺口,200个大气压不漏气!没有法兰没有垫圈,你能想象么?

种花家的钢管才一个多大气压加了法兰垫圈还经常漏水,这尼玛的螺纹的精确程度超乎想象,表面的光洁度和镜面程度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

这钢管哪里来的?导师兔告诉我:汉斯家的。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弄坏了就麻烦了,再进口至少半年。不许在实验室里抽烟哦~~~烟尘颗粒如果落到螺纹表面,一拧~~~接触面就可能坏掉了~~~~

从那个时候起,我在震撼之余,一方面感受到了精密加工方面我们种花家的巨大差距,另一方面……也深深感受到了压力、责任……

各位兔子们,我们都有一个大国的梦想,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们都希望种花家可以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然而,越是志存高远,越是要脚踏实地。必须看到我们的巨大差距,才能看到努力的方向。

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但也同样不能空喊口号目空一切。种花家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靠的不是几句口号,而是每一个兔子承载的责任。

老一辈兔子用鲜血与汗水洗刷了数百年来种花家屈辱的历史,我们站在他们肩头的时候,应该清楚每一个人自己身上的分量有多重……


打这几句话的时候,风沙好大…… (我大学毕业课题的时候,1996年。现在自然是进步了很多了,当年确实很震撼。(现在我们有钢管刚性密封35MPa,就是350个大气压,177CM直径,气密封,年产2000套(设备配件),一套才几百元,API的油管螺纹,没有问题))


【医药篇】

提起医药行业,前面有几个朋友提起过GMP的概念和化工的关系等等。我简单解释一下:

所谓GMP,其实就是制药行业的技术规范,可以对照美国的FDA。这套规范对制药行业从厂房设计开始、一直到设备要求、管理要求、文件要求、工艺要求等等环节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不过……平心而论,虽然严格,但远远达不到FDA的严格程度。

医药化工其实严格意义来说是化学工业中的一大类,但与传统的化工相比有很大的特殊性。因为医药化工主要面向人的,那么就决定了产品的安全性是具有至高无上的优先级。传统化工就不一样了,既要考虑质,更要考虑量,多数情况还是因为质为量妥协。

**从分类来说,分类的方式五花八门,有中药西药之分,有处方和非处方之分,有原料药和制剂之分……但是从GMP的角度来看,从整个生产工艺环节的控制来看,我个人倾向于分成三个级别:

1、无最终灭菌控制:最高级别。这个无最终控制灭菌,就是要求生产环境和工艺达到最高的控制级别,最终产品根本不需要灭菌就满足要求,不要说细菌、连细菌尸体都没有。这个级别的要求,一般适用于绝大多数直接接触体液或血液的**,比如所有的注射类药物。

2、有最终灭菌控制:通过最终灭菌达到无菌,可以确保**中没有细菌,但允许有细菌尸体存在(以及细菌分泌物)。口服药一般是这个级别。需要最终采用伽马射线辐照或者高温蒸汽灭菌等手段灭菌。

3、无需灭菌控制:同样对质量也有要求,但是工艺的洁净程度要求与前两种落差比较大。一般用于外用药和其他辅料等。

这里我需要特别说明一下这个细菌尸体的问题,包括细菌在灭菌前的分泌物(专业名称叫内毒素),在医药行业里统称为热源。这个东西在口服的时候关系不大,但如果注射到人体内……为什么叫热源?因为人会发烧,这个反应还是最轻的。严重的就直接挂了。所以注射类**里,这些东西都是要控制的。不是说出厂的时候无菌就行了,而是确保在生产的全部环节中都不允许有细菌。

如果大家对制药行业这个话题感兴趣,回头我可以开专贴与大家讨论交流,这里就不多赘述了。下面只是说说种花家的制药水平……

很不幸,这个也是俺们种花家的短板……国内目前广泛存在的都是仿制药。如果世界上没有美国这个国家的存在,我们的制药行业水平立刻倒退30年……

偷也好、仿也罢,总之现在国内的目标是让广大老百姓能有药吃有针打,至于提高制药行业的技术特别是原创**的开发方面还很遥远,至于星辰大海……兔子们需要努力的还有很多,需要几代人的拼搏才行。

我心目中种花家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最大的两个个地方:新材料(包括三座大山)、制药(主要是原发研究)。我搞过的三个行业占了两个……本质上是运气不济,说的好听一点是……为实现种花家伟大复兴而甘做牺牲兔~~~~

材料再啰嗦一下,三座大山,材料设计方面,霓虹家世界第一无压力;工艺方面,鹰酱霓虹并驾齐驱;设备方面,汉斯家一枝独秀。我们的水平……全面落后10年以上,不过也算进步神速了,10年前差距至少30年。
h t t p://www。baidu。com/p/craft1977?from=tieba
直接跳到了医药篇,说多了都是泪。
顶楼主这样为了兔子星辰大海的伟大目标不断尝试勤勤恳恳的牺牲兔们,也为种花家终有一天赶超鹰酱脚盆而努力,共勉!来自: Android客户端
中国的IT之所以规模巨大却没创造出什么东西,什么知名的编程语言,编译器,甚至连一个的行业标准都造不出来,就是因为都想挣快钱,没有人愿意凭兴趣去做IT研究的。
任重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来着犹可追。


楼主不要轻易佩服这些所谓的大牛,我简单的看了一下此人对医药行业的评论,可以说连一些基本概念都没有。

普及一下:

什么是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良好的作业规范。一般我们审计化工厂,按照ISO的要求,审计制药厂,按照GMP的要求。

为什么我们需要GMP?GMP的严格要求的目的在于保证可追溯性,简单的说,一旦出了质量事故,我们能够迅速的找到事故的源头。

GMP有哪些版本?国内有2003版GMP(老版)和2010版GMP(新版);欧美发达国家一般要求cGMP(current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即现行版GMP,与欧美的老版GMP相区分)。

什么是FDA?食品药品监督局。中国的FDA简称SFDA,目前他们按照2010版GMP审计制药厂。美国的FDA,即US-FDA,他们按照cGMP的要求审计制药厂。还有KFDA(韩国FDA)、EDQM(欧盟的FDA)等。

US-FDA要求很严格?cGMP的要求并不比2010版GMP严格。美国FDA之所以通过率低,从本质上讲,是因为国内的制药厂缺乏真正的GMP理念。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美国FDA审计工厂有时会查看工厂的卫生间里的马桶是否干净,为什么美国FDA要看这个?这就是理念的问题,一个不讲究卫生的企业能制造出让人放心的药品吗?另外,美国FDA对于美国本土药厂,拥有随时突击检查的权力。至于国内的GMP审计,过于流于表面,而且较为程式化,极其容易被药企针对性的应付,审计一结束,药厂还是该干嘛干嘛。

真正严格的审计?海外大公司的审计经常比美国FDA的审计更严格。爆个料,国内某知名药厂,美国FDA审计零缺陷通过,被某海外大公司审计,100多条缺陷。


楼主不要轻易佩服这些所谓的大牛,我简单的看了一下此人对医药行业的评论,可以说连一些基本概念都没有。

普及一下:

什么是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良好的作业规范。一般我们审计化工厂,按照ISO的要求,审计制药厂,按照GMP的要求。

为什么我们需要GMP?GMP的严格要求的目的在于保证可追溯性,简单的说,一旦出了质量事故,我们能够迅速的找到事故的源头。

GMP有哪些版本?国内有2003版GMP(老版)和2010版GMP(新版);欧美发达国家一般要求cGMP(current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即现行版GMP,与欧美的老版GMP相区分)。

什么是FDA?食品药品监督局。中国的FDA简称SFDA,目前他们按照2010版GMP审计制药厂。美国的FDA,即US-FDA,他们按照cGMP的要求审计制药厂。还有KFDA(韩国FDA)、EDQM(欧盟的FDA)等。

US-FDA要求很严格?cGMP的要求并不比2010版GMP严格。美国FDA之所以通过率低,从本质上讲,是因为国内的制药厂缺乏真正的GMP理念。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美国FDA审计工厂有时会查看工厂的卫生间里的马桶是否干净,为什么美国FDA要看这个?这就是理念的问题,一个不讲究卫生的企业能制造出让人放心的药品吗?另外,美国FDA对于美国本土药厂,拥有随时突击检查的权力。至于国内的GMP审计,过于流于表面,而且较为程式化,极其容易被药企针对性的应付,审计一结束,药厂还是该干嘛干嘛。

真正严格的审计?海外大公司的审计经常比美国FDA的审计更严格。爆个料,国内某知名药厂,美国FDA审计零缺陷通过,被某海外大公司审计,100多条缺陷。
大能啊,致敬并学习之。
算是科普吧
我有哥们做制药的,确实很悲催,几乎是和美帝差距最大的行业
感觉跟水变油差不多。来自: iPhone客户端
说医药的,简直是在乱说
美帝的医药也在滑落,俺们这破比三线城市小单位,今年来了2个美国海龟博士,都在世界数的上的大药厂做了十年以上的研发。同样是混吃混喝,华人就没本土人吃香了,就回国了。水平确实可以
什么活化饮用水机,专门骗老头老太钱的玩意是你们生产的吧。央视不都辟谣没有所谓大分子水,小分子水!
不得不说此大牛需要打一个问号,几个方面:1、对材料和化学方面的描述基本是外行,如果是生化专业毕业,化学知识起码应该是专业水平的,也缺乏起码的科学素养,比如,钢管在1个多大气压下就会漏水,纯属胡说八道,自来水管网正常压力0.3-0.4MPa,也就是3-4个大气压,螺纹口连接。密封方面的知识,概念上就是错的。国产的冷等静压机承内压200MPa以上是妥妥的,川西机器厂也是老三线的企业了。普通钢瓶,像氧气瓶这样的标称压力150个大气压,也是用了好几十年的标准了。
2、如果没有记错的话,科大少年班毕业就是本科毕业。为什么还有上一个本科呢?
“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863技术平台实验室等等NB单位”,这几个名称编出来也是挺不容易的。
芯片仿制再设计这块已经不算高难度了~差距在减少~再往上吃需要需求引导~生产设备确实差距还大~一般量产走国外~台湾美国日本~成本也不大~关键是卖不起价~不过也有当年乐凯的作用


编辑掉,么看到是转帖的

编辑掉,么看到是转帖的
抱着学习态度
医药是在瞎扯。估计连几本本科教材都没看过的。
又一个漏洞百出的转贴!
中国的IT之所以规模巨大却没创造出什么东西,什么知名的编程语言,编译器,甚至连一个的行业标准都造不出来 ...
最终原因是没有人愿意为软件付钱。从家到公司到ZF全是盗版。做IT没活路
感觉写主是通篇在故做神秘,东扯一句,西扯一句,其实毛的干货都没有!
johnqh 发表于 2013-8-31 09:00
最终原因是没有人愿意为软件付钱。从家到公司到ZF全是盗版。做IT没活路
你用人家发明的编程语言,下载免费的编译器和工具,谁收过你一分钱了?就是各种免费的资源,也是很多世界级的牛人每年在不断研发更新所得到的。中国人不愿意无私奉献,所以只能出商人,却出不了牛人,更出不了伟大的IT成果。
科技就像攀登高峰,过程十分艰难十分曲折,一旦登顶,俯看众山小,以后就是一马平川

Bearcat 发表于 2013-8-31 09:12
你用人家发明的编程语言,下载免费的编译器和工具,谁收过你一分钱了?就是各种免费的资源,也是很多世界 ...


用免费的编程工具和开源软件,学习是免费的,用于商业用途是收费的

但中国的法律,无法保证用于商业用途是收费的,但国外是可以保证商用收费的



Bearcat 发表于 2013-8-31 09:12
你用人家发明的编程语言,下载免费的编译器和工具,谁收过你一分钱了?就是各种免费的资源,也是很多世界 ...


用免费的编程工具和开源软件,学习是免费的,用于商业用途是收费的

但中国的法律,无法保证用于商业用途是收费的,但国外是可以保证商用收费的


导弹与捣蛋 发表于 2013-8-30 23:01
我有哥们做制药的,确实很悲催,几乎是和美帝差距最大的行业

添加剂和实验分析仪器实验试剂这块更差
说明我们的工业化还任重道远,有些行业其实才刚刚起步。
Bearcat 发表于 2013-8-30 22:33
中国的IT之所以规模巨大却没创造出什么东西,什么知名的编程语言,编译器,甚至连一个的行业标准都造不出来 ...
中国的氛围没法赚大钱

你做出什么软件或者编译器,很快就被破解山寨,什么钱都赚不了,也做不大

赚块钱最终符合经济模式
Bearcat 发表于 2013-8-31 09:12
你用人家发明的编程语言,下载免费的编译器和工具,谁收过你一分钱了?就是各种免费的资源,也是很多世界 ...
贝尔实验室能免费让你用C++那是他雄厚的技术实力和财力得来的

你如果啥都不会,本身就是非常弱小的软件公司,不给专利保护,很容易得到破解,丧失创新动力

中国不是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