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设想——双降落道,6弹射器三体航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16:04
原创设想——双降落道,6弹射器三体航母

一个设想,基于三体舰设计以提供更大的甲板宽度,甲板布局与现在常见的典型M系航母类似,当然更大,排水量15W吨左右,全长大致要380米,宽120米,舰载机120~160架。

    前部甲板:

与M系航母一样,是2个弹射器,但因为没必要为左舷的斜角甲板让出空间(现有M系航母一般首弹射器的起飞点往右舷偏转,这样在舰载机起降编队不大的时候,可以同时进行起飞、降落作业)。本设计因不再采用“斜角甲板”这一“喷气化”航母时代的革命性结构,故无此必要,首部的第一组1、2号弹射器平行于中轴线。

在其喷气偏流板之后各有一个飞机整备区块,进行一站式加油、挂弹等作业(MD经验,舰载机的此类有燃爆危险的作业必须在甲板上完成)。之后是一个一次可以升降2架机翼折叠状态的升降机,升降机两侧到降落跑道边缘安全线尚可再通过一架机翼折叠状态的宽度。如果做不到,这个1号升降机可以偏向一侧而非位于中轴线。

1号升降机之后是1号舰岛,主要担任航海用途,正面有一个覆盖前面120°扇区的“盾”。不用考虑烟囱,这么大的舰当然是核动力的。

    两侧甲板:

现在M系航母(其实稍大一些的诸如F系航母、我们的辽宁舰等较大的航母也都是这种设计)两侧伸出的甲板在“福特”级上也已经扩展到舰尾了。主要目的是增加停机区的周转面积。本设计同样如此,但原因不同,是为了降落道必须的长度要求。就是在两侧的外飘甲板布置2条平行于舰体中轴线的降落道,战斗机大编队时采用长僚机分别在左右舷降落的方式。未钩住拦阻索同样全推力复飞,这种布局和现有的“斜角甲板”相比的优势就是舰载机降落时不用修正航道方向。MD的CVN77就曾有类似的设计方案,缺点是复飞时候,飞机最好分别向舷外方位带点舵会更安全。不像斜角甲板是自然把飞机指向远离甲板的方向。

    中后部中间甲板:

布置第2(3、4号)、3(5、6号)组共四部弹射器,采用起飞位位于甲板中部,斜向舷外起飞的方式。其弹射轨道前部大半部分是和位于两舷降落道重叠的,但起飞区和整备区都和降落道不冲突。其中第2组弹射器和第1组弹射器之间会形成一个“三角区”。在此布置了1号“岛”和“岛”后的2号升降机(与1号升降机同规格),第2组的3、4号弹射器的整备区也在这个“三角区”。
位于第2组弹射器与之平行的是同样斜向伸出舷外的第3组5、6号弹射器,其整备区和配套的3号升降机位于弹射器起点之后。再往后是靠近尾部主要担任甲板调度作业的2号“岛”。其上有两面朝向后面左右两侧各覆盖120°扇区的“盾”。
2号“岛”基本靠近舰尾,其后面的区域也可用于舰载机的停靠和整备。

    可选配置:

两舷侧的降落跑道首端可以各安置一部升降机用于降落后的飞机迅速调度回机库。或者降落飞机可以直接使用1、2号升降机。
近防武器及导弹采用和现有航母相同在甲板边缘下方各处布置。防空导弹会采用类似“戴高乐”那种靠舷侧垂直悬挂的“巧克力”。甲板的俯视形状外边框其实和现在MD的“福特”级是类似的。近防炮或者“要你命”这种东西采用相同的布置方法就可以。LSO(着舰信号官)以及助降镜采用位于舷外,左右各一套的配置。
弹射器操作室以及配套人员为3组,各管理2个弹射器。采用左右舷交替作业(其实现在MD的航妈也是这么干的,所以每2个弹射器起点相互靠的很近)方式。
原创设想——双降落道,6弹射器三体航母

一个设想,基于三体舰设计以提供更大的甲板宽度,甲板布局与现在常见的典型M系航母类似,当然更大,排水量15W吨左右,全长大致要380米,宽120米,舰载机120~160架。

    前部甲板:

与M系航母一样,是2个弹射器,但因为没必要为左舷的斜角甲板让出空间(现有M系航母一般首弹射器的起飞点往右舷偏转,这样在舰载机起降编队不大的时候,可以同时进行起飞、降落作业)。本设计因不再采用“斜角甲板”这一“喷气化”航母时代的革命性结构,故无此必要,首部的第一组1、2号弹射器平行于中轴线。

在其喷气偏流板之后各有一个飞机整备区块,进行一站式加油、挂弹等作业(MD经验,舰载机的此类有燃爆危险的作业必须在甲板上完成)。之后是一个一次可以升降2架机翼折叠状态的升降机,升降机两侧到降落跑道边缘安全线尚可再通过一架机翼折叠状态的宽度。如果做不到,这个1号升降机可以偏向一侧而非位于中轴线。

1号升降机之后是1号舰岛,主要担任航海用途,正面有一个覆盖前面120°扇区的“盾”。不用考虑烟囱,这么大的舰当然是核动力的。

    两侧甲板:

现在M系航母(其实稍大一些的诸如F系航母、我们的辽宁舰等较大的航母也都是这种设计)两侧伸出的甲板在“福特”级上也已经扩展到舰尾了。主要目的是增加停机区的周转面积。本设计同样如此,但原因不同,是为了降落道必须的长度要求。就是在两侧的外飘甲板布置2条平行于舰体中轴线的降落道,战斗机大编队时采用长僚机分别在左右舷降落的方式。未钩住拦阻索同样全推力复飞,这种布局和现有的“斜角甲板”相比的优势就是舰载机降落时不用修正航道方向。MD的CVN77就曾有类似的设计方案,缺点是复飞时候,飞机最好分别向舷外方位带点舵会更安全。不像斜角甲板是自然把飞机指向远离甲板的方向。

    中后部中间甲板:

布置第2(3、4号)、3(5、6号)组共四部弹射器,采用起飞位位于甲板中部,斜向舷外起飞的方式。其弹射轨道前部大半部分是和位于两舷降落道重叠的,但起飞区和整备区都和降落道不冲突。其中第2组弹射器和第1组弹射器之间会形成一个“三角区”。在此布置了1号“岛”和“岛”后的2号升降机(与1号升降机同规格),第2组的3、4号弹射器的整备区也在这个“三角区”。
位于第2组弹射器与之平行的是同样斜向伸出舷外的第3组5、6号弹射器,其整备区和配套的3号升降机位于弹射器起点之后。再往后是靠近尾部主要担任甲板调度作业的2号“岛”。其上有两面朝向后面左右两侧各覆盖120°扇区的“盾”。
2号“岛”基本靠近舰尾,其后面的区域也可用于舰载机的停靠和整备。

    可选配置:

两舷侧的降落跑道首端可以各安置一部升降机用于降落后的飞机迅速调度回机库。或者降落飞机可以直接使用1、2号升降机。
近防武器及导弹采用和现有航母相同在甲板边缘下方各处布置。防空导弹会采用类似“戴高乐”那种靠舷侧垂直悬挂的“巧克力”。甲板的俯视形状外边框其实和现在MD的“福特”级是类似的。近防炮或者“要你命”这种东西采用相同的布置方法就可以。LSO(着舰信号官)以及助降镜采用位于舷外,左右各一套的配置。
弹射器操作室以及配套人员为3组,各管理2个弹射器。采用左右舷交替作业(其实现在MD的航妈也是这么干的,所以每2个弹射器起点相互靠的很近)方式。
三体舰舱体容积不大,肯定不适合
mygodson 发表于 2012-12-20 10:34
三体舰舱体容积不大,肯定不适合
机库所在位置离主甲板很近,左右侧处于主船体水线以上外飘区域。
机库设计宽度可以做成和主甲板同宽的。要不怎么两侧的降落道首部也可以设置回收用升降机。
舱容小的问题,主要是主船体留给动力系统的空间必然要缩水,但是三体舰的阻力降低特点部分可弥补。
况且就算主船体窄一些,这个船体也得至少和现在6W吨级的航妈相当。串列布置动力系统,这个吨位加上T更可能的技术,我觉得4个堆才行。研究福特级那种2个大堆不仅难度更大,而且体积可能也更大,三体船的话反而不好实现。
所以采用串列布置4个和尼米兹差不多技术水平的堆。这个主船体也能设置成4桨的,加上两侧船体较小的桨(采用电力推进技术的话,两侧船体只是安装推进电机和配套系统就可以了,两侧船体宽度不足的问题也得以解决)。
如果海浪大 船体 应力问题 难以解决
超级愤青 发表于 2012-12-20 10:47
如果海浪大 船体 应力问题 难以解决
所以说是构想,我可没有具体安排时间表说这个航妈什么时候造出来。
TG现在已经在搞四代机了,假以时日,跟在MD后面走已经不跟趟了。
迟早要有自己引导军事潮流的时候。
技术困难想办法多投入去解决就是了。比方未来可能有“海浪自适应半柔性船体”之类的技术或者更好的材料。
其实这个尺寸比之现在的VLCC也并不大,主要是结构不同,主船体的长宽比会比较大。放在160米左右的驱逐舰问题没这么严重,这个比较大,但假以时日还是能够突破这道技术门槛的。
超级愤青 发表于 2012-12-20 10:47
如果海浪大 船体 应力问题 难以解决
所以说是构想,我可没有具体安排时间表说这个航妈什么时候造出来。
TG现在已经在搞四代机了,假以时日,跟在MD后面走已经不跟趟了。
迟早要有自己引导军事潮流的时候。
技术困难想办法多投入去解决就是了。比方未来可能有“海浪自适应半柔性船体”之类的技术或者更好的材料。
其实这个尺寸比之现在的VLCC也并不大,主要是结构不同,主船体的长宽比会比较大。放在160米左右的驱逐舰问题没这么严重,这个比较大,但假以时日还是能够突破这道技术门槛的。
画个图吧,光说实在难以分辨
图捏?????
ansson 发表于 2012-12-20 11:00
图捏?????
可惜了,确实用CAD画过图,头几天电脑挂了。
换了块硬盘重装系统,很多东东都丢了。
zyssn571 发表于 2012-12-20 11:10
可惜了,确实用CAD画过图,头几天电脑挂了。
换了块硬盘重装系统,很多东东都丢了。
你画图保存在C盘里?[:a9:]
ansson 发表于 2012-12-20 11:17
你画图保存在C盘里?
我是整个硬盘挂了。放哪个盘都一样。
都15W吨了,随便你怎样都可以了。我只能说我更愿意建造两条八万吨左右的。而不要费那么大力气搞一条海上恐龙。

这么大吨位,还新船体,新调度方式………花的钱,时间,估计比超日王还要多几倍,要到何时才形成战斗力啊?
zyssn571 发表于 2012-12-20 11:23
我是整个硬盘挂了。放哪个盘都一样。
好吧。。。。。
有条件的话重新画张图吧,这样太难想像了
这种纯文字的东西,如果不是非常专业的话,每个人看到后想像出来的东西会很不一样的.
有图吗···读起来有点累
380*120 太大了吧,20万吨大概也有了
rcrmj 发表于 2012-12-20 12:21
有图吗···读起来有点累
380*120 太大了吧,20万吨大概也有了
要是单体排水型船,这个尺度是会达到20W吨的,但是三体舰下面有很大一块是空的。
历年来,像你这样有这种设想的人,没有几十都有十几了。无一例外的都没考虑过这么大吨位的多体航母,其船体连接部的强度究竟能不能达到要求。天马行空人人都会,但考虑这个之前为什么就不去了解一下为啥多体船都做不大呢?
一个字,大!
zyssn571 发表于 2012-12-20 11:23
我是整个硬盘挂了。放哪个盘都一样。
够倒霉啊,应该是硬盘的MBR完了
     航母你想造多宽?100多米?你有目有考虑它在进出港口的问题。。。。可行性为零。你的yy
2012-12-20 23:15 上传

Kapartida 发表于 2012-12-20 23:16
我弄了一个中型的双体,标3.5WT,满4.5WT。载机45架

交流一下。
我不会画 看你模建的很不错 但是设计思路反了吧 应该是起飞区可以窄一点  降落区才需要更宽大吧 看你的作品如果首尾甲板面积能对调一下才更完美! 甲板受用率才能更高 还有 很受不了用双剑桥的 单体剑桥足够了
太扯了 呵呵

我鳖最HIGH 发表于 2012-12-20 23:55
我不会画 看你模建的很不错 但是设计思路反了吧 应该是起飞区可以窄一点  降落区才需要更宽大吧 看你的作 ...


可以全长外飘,但是出于以下考虑:
1.双体结合部应力集中,所以减少船体宽度,刚能摆下斜9度的降落跑道即可,减少应力力臂和横摇力臂,同时最大可能减重。
2.降落区域的三角区甲板效率最低。
综合以上,不如砍了。
我鳖最HIGH 发表于 2012-12-20 23:55
我不会画 看你模建的很不错 但是设计思路反了吧 应该是起飞区可以窄一点  降落区才需要更宽大吧 看你的作 ...


可以全长外飘,但是出于以下考虑:
1.双体结合部应力集中,所以减少船体宽度,刚能摆下斜9度的降落跑道即可,减少应力力臂和横摇力臂,同时最大可能减重。
2.降落区域的三角区甲板效率最低。
综合以上,不如砍了。
可否来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