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日本的平清盛真的很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5:20:58


曹操就像日本的平清盛,第一个建立了武家政权,确妄图将武士变成新的公卿士族,最后和公卿们一起堕落导致灭亡;源赖朝吸取了教训,宁可以没有文化的武士传统作为政权基础,也不与公卿合流,才开创了日本800年幕府统治!

曹操就像日本的平清盛,第一个建立了武家政权,确妄图将武士变成新的公卿士族,最后和公卿们一起堕落导致灭亡;源赖朝吸取了教训,宁可以没有文化的武士传统作为政权基础,也不与公卿合流,才开创了日本800年幕府统治!
士族——是以家族为基础,以门第为标准,在社会上形成的地主阶级中的特权阶层(享有很高的政治、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世族又称门阀土族,是地主阶级中的一个特权阶层
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
特点(特殊地位)
(1)政治上:
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很重要官职;(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2)经济上:
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品官占田荫客制为士族制度提供经济保障;)
(3)社会生活:
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4)文化上:
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演变
(1)萌芽(东汉)
政治: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 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
经济:西汉中后期,土地兼并十分严重,逐步形成官僚、商人、地主三位一体的豪强地主势力。东汉政权是在豪强地主支持下建立起来的,因此,豪强地主在东汉王朝享有政治上经济上的特权。他们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权,经济上兼并土地,经营庄园,渐成割据,逐渐成为名门大族。士族地主(又称世族、门阀地主)在东汉开始形成,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制度的确立提供了阶级、经济基础。

(2)形成(曹魏、西晋)
士族制度的形成,是指统治阶级颁行各项法令,从制度上维护士族地主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权。曹魏政权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
(2)巩固(西晋)
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

(3)鼎盛(东晋)

东晋时士族制度得到充分发展,进入鼎盛阶段。原因是东晋王朝依靠南北士族的支持才得以存在。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那时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这一时期,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
这一时期土族政治上拥有特权,清官要职被士族垄断;经济上拥有田庄,占有大量土地人口,还经常与官府争夺劳动力人口;文化上家学传承,占据垄断地位,还大兴谱牒之学,崇尚清谈玄学,擅长长书法、绘画等艺术;社会上不与庶族通婚往来等。士族把持大权,却不愿涉身实务,在优容奢侈中腐朽衰落。
(4)渐衰(南朝)
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许多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加之士族是近亲联姻,身体素质极差,因此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以后,一些庶族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显示出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声望与权力迅速上升,南朝宋、齐、梁、陈开国诸帝均为庶族将领。南朝帝王虽无法改变高级士族垄断高官的局面,但却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却握有实权的职务,在实际执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权。这一时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受到打击、削弱。上述三种原因相互作用,极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阶级、经济基础。
到了南朝时期,由于门阀世族自身的腐朽。丧失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统治能力;社会阶级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功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时虽据高位,却已无实权,走向必然的灭亡。后经候景之乱、隋灭陈等变化,门阀等级制已奄奄一息,庶族地主跃居政治舞台的主要地位。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终于使产生于魏,盛行于晋的门阀士族制度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最终消亡。

(5)消亡(唐末)
隋唐时期士族制度走向消亡。其原因一是隋唐科举制的实施使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摧垮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九品中正制”;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使一部分无地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些土地,也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其禁止无限占田和随意买卖土地的规定,多少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和保护自耕农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士族制度的经济基础。二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三是农民战争进一步摧垮了腐朽的士族制度。从此,存续了六七百年的士族制度最终在历史舞台上消失。

形成原因
(1)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2)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3)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
5、衰落原因
(1)自身腐朽:腐朽奢华的生活、与身俱来的特权导致士族缺乏执掌政权的能力,甚至缺乏生存能力;
(2)东晋、南朝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庶族乘机逐渐典掌机要;
(3)侯景之乱的冲击。晋朝南渡士族“寝略殆尽”;
(4)隋唐科举制的实行动摇了士族的政治基础;
(5)唐末农民起义的打击。(彻底扫荡结束士族制度)
6、影响
士族制度贯穿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最突出的政治特点,也是西晋政治腐败黑暗的表现,决定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官僚门阀特色,对后世影响深远。
消极作用:
士族制度的政治、经济特点,决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往往特别尖锐,导致南北长期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士族田庄经济强化了封闭的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士族是地主阶级中的腐朽集团,越到后期愈发腐朽,是一群社会寄生虫。
客观上的积极作用:1.经济上,士族田庄经济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士族占有大量劳动力,强化了封建依附关系,在魏晋动荡的政治局势下,编户农民依附于世家大族,有较为保障的生产条件,这对封建经济的发展显然有利;而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相对安定,作为北方移民核心的士族地主来南方立国创业,客观形势使得他们成为开发南方经济的组织者,他们在南方建立的田庄、山墅,毕竟对江南荒丘山泽地区的开发起了推动作用。2.民族关系上,士族士大夫在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思想、科技文化上,士族生活优裕,有条件从事文化事业,部分士族蔑视礼法,倡导个性自由,思想上富有想象和浪漫色彩,因而东晋南朝时期在哲学、文学、书法、绘画、科学上有较多的成就,并且富有特色
http://star.news.sohu.com/20141226/n407301245.shtml
党媒评说门阀:进入士族核心圈就可飞升

2014-12-26 09:36:00来源:综合 作者:澎湃新闻网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功勋)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门阀制度是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系统。1
  门阀,是门第和阀阅(功勋)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门阀制度是两汉到隋唐最为显著的选拔官员系统。
  编者按
  12月25日,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魏晋南北朝史著名学者田余庆去世,在学术界内外,除了表达哀悼与缅怀之情,大家亦将目光投聚到他的代表作《东晋门阀政治》一书—这是一本被认为是历史系学生的必读书,研究东晋以降门阀世族的兴衰成因,广受学界追捧。而书中反映的阶级固化、家族式腐败等深层问题,更令人深思,在反腐斗争深入持续的当下,历史烙印对现实的映照则显得更加清晰。
  当天,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公号“侠客岛”撰文,题为《东晋“门阀”如何造就了家族腐败奇葩》,解读了田余庆的这本史学名作。文章说,现在有的人不惜“全家腐”,落了个要在监狱里照全家福的下场。究其原因,重要一点便是“门阀士族”的阴魂观念不散。解读文章全文如下:
  天道无常。
  眼见有人落马陷囹圄,有人驾鹤西游去。
  惊闻岛君在北大念书时凿壁偷光(偷偷跑到隔壁教室听田老讲课,中文系学生沾历史系的光)的师长田余庆先生近日归于道山。岛鞭一个电话打过来,你谈谈他的《东晋门阀政治》吧,当然要与时俱进,你懂得。
  这个这个,《东晋门阀政治》荦荦大作,通篇以丰富的史料和周密的考证分析,对中国中古政治中的门阀政治问题作了深入探索,出版二十多年间,在史学圈内的评价持续走高,像本岛的文章一样,不断修订重印转发,广受好评……
  等等,哦对,今天岛上主题不是西山读书会。
  那我们就抛玉引砖,就着书做引子粗浅谈谈魏晋和南朝的门阀士族问题吧。
  啥是门阀?
  士族,基于氏族,同为仕族,归于世族。这个生动的古代政治标本显示,利益集团的形成,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东汉后期的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些累世公卿的公务员世家。因为当时士人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出仕。被举、被辟的人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如果出于公心,你举荐来他做官,贤能上任,自然没有问题。
  可是,现在问题偏偏来了。有的门生、故吏不论才德,为了利禄不惜谄附、贿赂以求固结。部分大官僚也乐得与自己的门生、故吏结成利益集团,以增加自己在朝中的政治能量。两者是可取所需,这就形成一个巨大的既得利益群体。从魏晋到南朝,愈演愈烈,以至于后代无论何人修史,这些都成了绕不过去的奇葩现象。
  反面教材
  等等,各位看官到了这里,是不是想起来“侠客岛”芳邻“学习小组”最新的那篇文章?习近平的一段话成了最新热议的焦点—
  “党内决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决不能搞小山头、小圈子、小团伙那一套,决不能搞门客、门宦、门附那一套,搞这种东西总有一天会出事!有的案件一查处就是一串人,拔出萝卜带出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形成了事实上的人身依附关系。”
  瞄准的反面教材似乎就是门阀类的样本吧。
  那个年代不兴反四风,没有八项规定。当年权臣王恺和石崇斗富的故事,相信各位看官都耳熟能详。
  有钱就是任性嘛。只是大家想想,穷奢极欲搞攀比,他们糟蹋祸害的,还不都是民脂民膏?王恺曾经设宴会,让女伎吹笛。女伎吹得稍微不合声韵,就被王恺活活打死了。
  当年刘邦打下汉天下,收拾民心使用的就是古代司法公平的1.0版,即“杀人者死,伤人者及盗抵罪”。
  一个视生命尊严和法制约束为无物的社会,他的体制大概是渐渐病入膏肓了。
  当时的组织风气和社会风气很不正常。
  东晋有个尚书令叫刁协,颇有那个时代“三严三实”身体力行者和奋力捍卫者的味道。这样一个高级官员,因不肯与当时门阀世族相沉浮,不满他们凡事崇上抑下,而且对优游无事、贪污腐化、朋党比奸、趋炎附势的风气深恶痛绝,成了当时士族山头头目王敦的眼中钉肉中刺。最后王敦甚至假借“清君侧”的名义,在武昌动用国家公权和暴力机器举兵伐之。
  山头主义门阀为啥长不了
  这就不难理解了,为何搞“山头主义”封闭圈子那一套,必然会出事。因为门阀士族,就是通过仕宦途径和婚姻关系来维护门阀制度,形成封闭性集团。这种封闭性和排他性,必然给政治稳定带来种种动荡不安。
  这种等级森严的士族制度,只要进入他们的核心圈子,就可以坐上火箭飞升,“平流进取,坐至公卿”,比什么西山会快多了。至于文武才能,吏治考绩,那些都是浮云。一个祖上资荫,便可抵祖逖北伐之功。
  梁时流行一句谚语:“上车不落则著作(郎),体中何如则秘书(郎)”。意思是说,那些士族子弟生下后,只要到坐车掉不下来的年龄,便可做著作郎;只要会写两句信中问候的客套话,便可当秘书郎。所以纨绔子弟们,一个个“熏衣、剃面、傅粉、施朱”,打扮得妖里怪气,还要装得“从容出入,望若神仙”。
  这样的接班人,能靠得住吗?这样的政治,岂止是腐败两字所可以概括。
  套用千年以后美利坚的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里所说的,门阀士族的政治体制发生了所谓的固化,固化到一定程度就失去了弹性。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凡是固化的东西,不是被风干,就是要坏死。因为环境、社会和这个世界变了,可是政治体制没有办法去推动质变,来适应外部环境和社会内在的变化,那么这个政治体制就发生了政治衰败。衰败的最直接表现,就是魏晋南朝长期积贫积弱,面对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无能为力。
  有人说,任何政治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存在封闭的惯性和倾向。但如果要继续发展下去不至于车颠船覆,则必须改弦易辙秉持一定的开放性才行。比如后来隋唐遂行的科举制,就是对门阀士族制度最好的纠偏。选贤任能,保持社会流动通道畅通,这种思路,即使在今天看来,依旧是行之有效的。
  有的人却与此背道而驰。甚至发展为家族式腐败,为此不惜全家腐,落了个要在监狱里照全家福的下场。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节点就是“门阀士族”的阴魂观念不散,比如贪腐都是为了孩子,希望他们读名校、用名牌,开豪车、住豪宅,甚至将来居高位,子子孙孙无穷馈也。
  还是举一个洋人的例子吧。巴菲特腰缠万贯,但他并不准备将自己的财产都留给子女,而是逐渐将他拥有的财富捐给基金会做慈善事业。因为人家看得很清楚。巴菲特告诫孩子们说:“那种以为只要投对娘胎便可一世衣食无忧的想法,损害了我心中的公平观念。”
  跑题了,言归正传。正是因为阶层流动不起来,而士族本身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到了南北朝后期,终于发展成为阻碍社会政治进步的种姓毒瘤。王敦、王恺、桓温、庾亮等人,搞腐败的搞腐败,搞小圈圈的搞小圈圈,搞政变的搞政变,祸国殃民,下场自然也惨。
说先人象后人,基本逻辑不及格
从源赖朝看统治者的智慧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9/view-5770410.htm
  关键词:源赖朝;镰仓幕府;武士;智慧
  中图分类号:K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0-0027-02
  2000年,美国《时代》杂志发布特辑,记录这一千年来创造伟大业绩的人物。其中有皇帝拿破仑、发明王爱迪生、乐圣贝多芬。上榜的27人中有一位是日本人,他就是创建了日本武家政权的源赖朝。持续700年的武家政权造就了日本人的武士精神[1]。
  源赖朝生于1147年,卒于1199年。他灭掉平氏以后,以镰仓为根据地,首次在日本建立起武家政权,成立了镰仓幕府(1192-1333年),从此日本历史进入封建社会。他改变了长久以来的贵族政治,开创公武二元体制。在长期的贵族政治统治下,源赖朝能够团结东国武士,开创日本历史上的新时代,说明他有着非同一般的智慧。源赖朝将武家政权制度化,逐渐夺取朝廷的实权,命名其政权为幕府。作为武家政权的创始者,源赖朝的业绩受到高度评价,大多数日本人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学习到了源赖朝,可见他在日本历史中的重要性。
  专攻镰仓时代的作家永井路子在《源赖朝的世界》一书中将源赖朝作为东国武家势力的象征,甚至说所有业绩都归功于源赖朝本人。这种评价虽然有些夸大,但同时也揭示出源赖朝高超的政治能力和用人能力。他在日本史上是统治的天才,他的手腕比以他为榜样的德川家康还要巧妙。但是,也有人认为源赖朝为人冷酷残暴,连自己亲弟弟源义经都不手下留情。
  本文不重在源赖朝的人物评价,而以他的政治决策为中心,试图分析统治者应有的智慧。
  一、敏锐的把握能力
  首先要说的一点,是源赖朝对人心和政治局势的敏锐把握能力,使他能准确把握人心所向和事态发展方向。
  (一)把握武士利益焦点,收拢人心
  在平治之乱中被发配到伊豆的源赖朝,于治承4年响应以仁王的号召,在伊豆举起了战旗。举兵后两个月,队伍就扩大到了20万骑大军。源赖朝从一介流放浪人一跃变成一名统领20万军队的领帅,令人惊叹不已。
  距今一千年前的平安时代是日本公家社会的全盛时期。公家占有广大土地,向农民索要年贡。农民几乎要拿出收获的一半上贡。终于,一部分农民不堪压迫,开始武装起来与公家对抗。武士由此诞生。
  平安时代末期,平清盛管理平氏,武力解决公家社会的斗争,崭露头角。平清盛坐上朝廷最高官位――太政大臣。当时的武士面临的问题是,不加入平氏家族,就必须顺从公家。在此情况下,治承4年,源赖朝响应以仁王的平氏讨伐令,旨在获得东国武士的独立。源赖朝对武士们做了如下宣言,“东国的土地全都要由我们自己支配”。因此,希望从平氏和公家的支配下解放出来,获得土地的东国武士们不断聚集到源赖朝的周围。源赖朝于富士川之战获得压倒性胜利后,马上就将镰仓做为自己的据点发展起来。
  想要聚拢人心,必须要给人以利益保障。源赖朝清楚看到武士们对于土地的需求,宣言说只要跟随自己就能给大家土地,因此武士们才会聚集在他周围,他的势力才得以壮大。身为统治者,必须要时刻清楚认识到追随者的根本需求,才能实现长久的统治。
  (二)选择边远之地作为据点,从零开始
  近年来的发掘调查发现,在源赖朝开发之前,镰仓几乎是无人居住的偏僻地区。源赖朝初到镰仓时,镰仓是个没有城市形态、人口稀少、物品希缺的偏远之地[2]。
  源赖朝没有选择自古以来的中心――京都,而选择偏远的镰仓作为根据地,是他个人智慧的体现。他之所以选择在偏僻的镰仓从零做起,有以下3个原因。首先,镰仓被山和海包围,是个易守难攻的天然要塞。源赖朝为了强化镰仓的防守,在镰仓周围筑起高达10米的巨大防御墙“大切岸”,并把外侧山壁削成直角状,防止敌人进攻。其次,赖朝吸取了平氏失败的教训。他认为,平氏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平氏武士们丢弃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转向了贵族化。因此,赖朝选择了远离京都的镰仓作为根据地,拒绝和贵族接触,防止武士的贵族化[3]。最后,武家政权和公家政权相去甚远,如果新生的武家政权也据点于京都的话反而很麻烦。不仅要改变公家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还要花费很大力气说服当地的人们。与此相比,从零开始实在是上策。
  从选择根据地这点来看,不走寻常路的源赖朝确实充满了智慧。中国古代易姓革命后,新皇帝往往选择和前任相同的地方作为根据地,在改变政策等问题上就会大费一番周折。由于源赖朝的根据地选择,镰仓时代出现了二元政治,日本也从一个中心转变为两个中心。
  二、超凡的统治智慧
  源赖朝能动摇日本长久以来的公家统治地位,不仅因为他有敏锐的洞察把握能力,更因为他有超凡的统治策略。
  (一)严格要求追随者忠诚
  源赖朝在镰仓建立武家政权后,最在意的就是如何切断与朝廷的关系。因此,他要求武士们对他绝对服从。对于接受朝廷官职的武士,源赖朝对他们毫不心慈手软。他曾说过,“你们接受官职,就像杂种马到路边吃草一样”。
  平安时期,一个侍从以“兼参”的形式服侍多个主人,这种情况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在源赖朝看来,这样的人一到战时,能不能忠心为自己卖命是很值得怀疑的,所以他要彻底杜绝这种关系,让所有人都能在战时为自己尽忠。这是源赖朝的原则,因此连亲人也不会宽容。他的弟弟源义经,在和平氏的战斗中战功显赫,朝廷授予他检非违使(平安时期掌管京城治安和司法的官职,权力极大)的职位。在御家人制度下,没有得到源赖朝的应允是禁止接受官位的。因此,源义经此举激怒了源赖朝,他禁止源义经进入镰仓,并且将他流放。对于流放源义经的原因,历史上众说纷纭,义经威胁论也是其中之一[4]。但是,源赖朝的绝对服从主义也是其重要原因,这点不可否认。   源义经是日本最有名的悲剧英雄。日本人通常会同情义经,批判源赖朝太冷酷。从现在的评价标准来看,赖朝确实是有些冷酷,但是或许正是这种冷酷,才能成就他创建幕府的大业。织田信长等被称为残暴的战国大将,也正是由于他们的无情,才能得以在乱世中统治天下。并且,现代认为的“残暴”在当时其实是一种“理所当然”,评价人物必须从当时的时代背景出发。
  (二)放弃升官,选择自立
  源赖朝在镰仓建立新政权后,最重要的课题就是如何提高自身的自立性和正当性。建久元年,赖朝应朝廷的多次要求上京。当时朝廷为他准备了大纳言和右近卫大将军的高级官位。源赖朝考虑,断然拒绝的话会和朝廷产生对立,于是他选择暂时接受,但是3天后就返还了官位。对于当时的赖朝来说,自立性较弱的镰仓政权还需要借朝廷的威严,于是他努力获取征夷大将军的称号[5]。除此之外的官职对他而言,只能损害新生政权的自立性。建久3年,源赖朝被封为征夷大将军,但他在两年后就返还了这一官职。也就是说,到这个时期,源赖朝的实力足够强大,已经无需借助朝廷的荣光了。
  源赖朝之所以努力谋求自立,拒绝官职,是因为他看了太多失败的例子。平清盛出任太政大臣,被拉入贵族社会,结果正是这点让平氏一族致命。因此,源赖朝特意和朝廷保持距离,不谋求在贵族社会升官发达。
  从镰仓幕府的开创者源赖朝身上,我们能看到统治者应有的智慧。源赖朝的智慧在于他敏锐的把握能力和超凡的统治策略。具体来说就是:把握武士利益焦点,收拢人心;选择边远之地作为据点,从零开始;严格要求追随者忠诚;放弃升官,选择自立。
  其中的“选择边远之地作为据点,从零开始”对于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源赖朝告诉我们,选择根据地时不能只关注繁荣的地区。应该发现各地的优势,将其发挥出来。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的本乡和人教授说,源赖朝的这种思路可以用于解决“东京一极集中”(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以及社会资源和活动过度集中于东京及其周边县)的问题。他指出,现在日本只重视东京而忽视地方,就和古代社会只重视京都而忽视关东地区是一样的。因此,通过向中世学习,我们应该对东京一极集中的问题进行反省,发现各个地方的优势,将其发挥出来,增强地方的活力[6]。这点在我们中国也是同样值得借鉴的。比如说,如果中国只有北京、上海、广州地区发达,其他地方萧条的话,整个国家就会缺乏活力。如果能有更多的中心,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活力,就会呈现出更加繁荣的局面。
  分析源赖朝的政治智慧,不仅对我们理解镰仓时代很有帮助,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也是很好的启示。这种智慧是不局限于时代、不局限于年龄,始终通用的。
在源赖朝开发之前,镰仓几乎是无人居住的偏僻地区。源赖朝初到镰仓时,镰仓是个没有城市形态、人口稀少、物品希缺的偏远之地[2]。
  源赖朝没有选择自古以来的中心――京都,而选择偏远的镰仓作为根据地,是他个人智慧的体现。他之所以选择在偏僻的镰仓从零做起,有以下3个原因。首先,镰仓被山和海包围,是个易守难攻的天然要塞。源赖朝为了强化镰仓的防守,在镰仓周围筑起高达10米的巨大防御墙“大切岸”,并把外侧山壁削成直角状,防止敌人进攻。其次,赖朝吸取了平氏失败的教训。他认为,平氏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平氏武士们丢弃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转向了贵族化。因此,赖朝选择了远离京都的镰仓作为根据地,拒绝和贵族接触,防止武士的贵族化[3]。最后,武家政权和公家政权相去甚远,如果新生的武家政权也据点于京都的话反而很麻烦。不仅要改变公家的一系列制度和政策,还要花费很大力气说服当地的人们。与此相比,从零开始实在是上策。
皓月无双 发表于 2015-11-7 18:04
说先人象后人,基本逻辑不及格
或者说平清盛就是日本的曹操!但是平清盛失败最多平家政权覆灭;曹操代表的集团的失败,结果是八王之乱,五胡乱华
或者说平清盛就是日本的曹操!但是平清盛失败最多平家政权覆灭;曹操代表的集团的失败,结果是八王之乱, ...
中国是轴心文明,日本是次生文明,不是一个档次的,不好比
魏晋南北朝那些“伪娘”们



魏晋戴卷梁冠、穿袍服的贵族男子.
史书对帅哥的记载,说最多的就是相貌堂堂、伟岸魁梧。而在魏晋,对美男的描绘和赞美,却是另一番光景。魏晋的帅哥多是“容貌整丽”、“有美形”、“面如凝姿”、“妙有姿容”的“玉人”。这听起来像是在形容美女?您还真说对了,魏晋时期,男人就必须长得像美女少妇才会被人称赞,柔婉的女性美才是美男的标准。

当时的第一美男子潘安,不但容貌秀美,还会搔首弄姿,每次出门总是打扮的漂漂亮亮的。他驾着白羊拉的车子,在洛阳的街道上逛一圈,那些小姐、少妇一个个看得眼睛都直。那时还没献花的习惯,结果那些女人纷纷把最好吃的水果抛给他,出门一趟,就能拉回满满的一车水果,开个水果店都够。真是女人饱眼福,男人饱口福。

而同时代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左思,这位仁兄五短身材,皮肤又黑,头发又黄,十足的纯爷们。他听说潘安的事情之后,很不服气,心想我左思也是小有名气的人,要出去转上一圈,肯定也能拉回一车水果。学着潘安大摇大摆跑到洛阳大街上去,还真被人给围住了。可惜这次妇女们不是扔水果,而是向他吐口水,只得灰溜溜跑了。男人还是要长得娘们一点,才会吃香啊。

除了长相漂亮吃香之外,身材好也是很受追捧的。沈约的腰,在当时就是闻名天下的,时人称为“沈腰”。沈约身体很不好,据说每天只能吃一小碗饭,六月天还要戴棉帽,点火炉,不然就会生病。他曾对友人说,自己外表看起来,像个完整的人,其实,衣服一脱吓死人,全身就剩骨头了,走路都得有人搀扶着,一躺床上,身体就像散架一样。虽然这样,腰带还是经常要不断地移孔,才不会掉下来。就这样一个病恹恹的人,大家却对他的腰赞不绝口,因为够细,用今天的话就是小蛮腰。

正是为了适应观众的口味,魏晋的老少爷们拼命向“伪娘”线路上走。当时的贵族士子,几乎每个人都要打粉、涂口红、喷香水的。曹植每次会见朋友前,都是往脸上扑扑粉,使脸色看起来比较白净,然后再见客。玄学大师何晏,本来就天生丽质,结果还嫌不够,早晚还得打扮一番,走到哪里都要把粉盒带上,随时往脸上搽香粉。史书上还记载,男人很多是镜子不离身的,一天要看好几次镜子,补补妆,几乎到了不化妆就不见人的地步。

除了化妆就是穿衣了,当时竟然也流行男人穿女人的衣服。魏明帝就是“好妇人之饰”,喜欢在胸前戴着珊瑚做的珠串,戴着超萌的绣花帽子。谢玄的伯父谢尚,喜欢穿绣得花花绿绿的女人裤子,衣服要“喷香水”,当然,那个时候他们都是用熏的,就是点一些香料,然后把衣服放在上面熏,把它弄得香喷喷的。此外,男人身上都还会带上个香囊,里面装些香料,也能当香水用了。指挥过淝水之战的谢玄,年少的时候,整天身上就是挂着香囊的。

看来,先辈们把“伪娘”当得很专业。魏晋240年,是充满阴谋与杀伐的240年。生死无常,人命十分不值钱,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现实中已失去了价值。士人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所以他们在生活上纵情享受,不再受传统道德的约束。很多社会名流还是暴露狂,竹林七贤刘伶等人,经常一起脱光了衣服,关在屋子里喝酒,几天几夜不出门。贵族士大夫们,穿着宽大的衣服,脚上蹬着高高的木屐,出门要坐马车,下车要仆人搀扶,养得白白嫩嫩,到了侯景叛乱时,一个个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只能任人宰割。在这样的环境下,“伪娘”的出现也就不奇怪了。
说两句曹操,像踩了某些人的尾巴!
gaohuaide 发表于 2015-11-7 18:44
说两句曹操,像踩了某些人的尾巴!
不是因为说曹操,是因为把小日本跟曹操相提并论,而且顺序反了,说先人像后人!就好像说日本明治天皇跟我们现任村委书记一样傻逼!
这就好像说爷爷长的真像孙子一样搞笑
汉族第一次因腐朽差点灭族
吸取教训!
中国有没有可能发展出武家政权?
中国为什么没有武士,只有文士?
中国为什么没有武士,只有文士?
文士是宋才有的
之前的士多数是文武兼修的
天子之剑 发表于 2015-11-8 20:09
文士是宋才有的
之前的士多数是文武兼修的
南北朝时,北朝的柱国部、瞳主、队主、体制应该就是武家政权体系!
南北朝,北朝用府兵制、柱国部制等武士门阀体制,打败了南朝的文士门阀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