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联人回忆看其朝鲜空战参与程度及作用[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1:39:28
从苏联人回忆看其朝鲜空战参与程度及作用[转帖]



记者(KapranovA.)按:30年前,朝鲜战争爆发,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朝鲜与美国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部队打了一场结果出呼意料的战争。战争中,中国空军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世界一流空军”,至今仍然有西方学者指责苏联空军参战,那么,朝鲜空战到底是谁打的?当时我国空军到底参战了吗?今天我将采访退役空军少将,曾在1947-1952年出任第324歼击航空兵师第196歼击航空兵团团长的叶夫根尼•佩佩利亚耶夫(PepelyaevYevgeny)。

记者:您好,叶夫根尼•佩佩利亚耶夫同志!您知道,从1950年以来,一直有西方军事家指责我国空军参加了朝鲜战争,甚至有的说朝鲜战场上所有的空军都是我国空军。那么这样的说法是正确的吗?

佩佩利亚耶夫(下简称佩):西方媒体和军事家的说法并不准确。事实上,苏联空军的确参加了朝鲜战场的空中战斗,但是我们是和中国空军并肩战斗的,并不存在全是苏联空军打的这个情况,相反的,在战争开始的时候,只有中国空军在和美国人打,有一些朝鲜人,但是不多。

记者:那么我们苏联空军是什么时候参战的呢?或者说您是什么时候到朝鲜去的呢?

佩:我到朝鲜去和苏联空军参战并不是一回事,准确的说,是到中国。在1950年2月的时候我们324歼击机师就到中国了,那个时候我们在牡丹江。1951年2月,我们转场到中国的安东DaDonG(译注:大东港)机场,开始参加空战。所以说,我是去中国。

记者:您取得了多少战绩呢?

佩:我一共击落了28架敌机

记者:您到中国去的前后过程吗?

佩:1950年1月的时候,上级先是把我们师的新飞行员转走,从其他近卫歼击机师调来了一些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飞行员,分到我的团里有8名。不久我们就接到命令,到远东某个机场执行训练新飞行员的任务,并通知团长可以带家属。我和我的妻子玛亚一起上的火车,火车同时拉着崭新的乌米格-15教练机20架,还有我们团原来的4架米格-15,当然还有其他团的飞机。我们的火车开到中国的边境城市满洲里的时候,我们才接到正式命令:为中国培养飞行员。火车最后开到了牡丹江,一个在中国东北的城市,我在1945年对日本作战的时候在东北地区执行任务,对牡丹江非常熟悉,那是个美丽的城市。

记者:能请您具体谈谈培养中国飞行员的事情吗?

佩:当然。我们主要用乌米格-15教练机,让中国飞行员熟悉喷气机,还有教他们编队,简单的空战技巧等等,那些中国飞行员在此之前都在航空学校里受到了基础的飞行训练,比如和我们同在一个机场的中国空军第4航空学校。他们开始用美国野马和日本的飞机做教练机,后来用雅克18做初级教练机,雅克-11做中级教练机。他们的飞行教员和我们的飞行教员一起教他们飞行。

记者:那些中国飞行员飞的如何?

佩:开始水平一般,有的很差,但进步很快,他们很好学。你要知道,他们都是些只有很低文化程度的人,那个时候中国的教育不像现在这样,很差。我们在大概一年的时间里培养了2批飞行员,他们都达到了进行简单空战的能力,还有一批没有培训完,我们就参战了。其实最困难的还是语言不通,不过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克服。

记者:这些中国飞行员就是后来在朝鲜战场上的中国王牌吗?

佩:哦,你说那些中国王牌飞行员吗?我们培养的这些飞行员有一些成为王牌,不过很少。有一个叫ZhangQin的是我带的飞行员,他打下了6架飞机,是个很聪明的小个子,现在我们还有书信往来。还有一些,不过中文名字,你知道的,不是很好记,所以我现在也不太清楚了。

记者:中国空军的头号王牌BaoDongZhao(译注:赵宝桐)是你们培养的吗?

佩:不,他在我们去中国之前就是王牌飞行员了。你要知道,像我们这样为中国培养飞行员的部队不止我们一个,而且中国在我们去之前也有自己培养飞行员,据我所知,BaoDongZhao还有其他一些中国王牌是他们自己培养的,听说有日本人的功劳,甚至有美国人教他们飞行!所以要分清楚中国那些王牌飞行员里有那些是我们培养的,那些不是,是困难的,再说也没有必要。我们培养的一些飞行员他们开始是和中国教员学的,我们教他们空战,就这样。

记者:根据中国公布的资料,朝鲜空战开始于1950年10月26日,您刚才说您和您的部队是1951年2月才参战的,那么这段时间里是中国空军在打吗?他们打的怎么样?

佩:这段时间是中国空军在打,他们开始投入了4个师的歼击机和1个师的轰炸机,他们的飞行师和我们的编制不同,他们是一个中队16架飞机,4个中队为一个大队,2个大队为一个师,整个师满编有128架歼击机。他们的大队相当我们的师。他们打的很漂亮,几乎是压着美国空军打,平均下来每个飞行团的战绩都在40架以上,当然,这是中国宣称的数字,美国人只承认在这一阶段损失了167架战机,当然就算这个数字也是很惊人的,你要知道,当时中国空军很多飞行员都是我们刚培养出来的,飞行小时都在60小时多,根本没有实战经验,他们有飞行经验的飞行员也就是200多,不到两个师。而他们的对手美国空军大部分飞行员都像我们一样是参加过二战的老手。

记者:以前看中国方面的资料,的确是这样的,但是听您这么一说,我还是觉得很吃惊。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年轻的中国空军取得这么辉煌的战绩呢?

佩:这些战绩大多是中国空军有经验的老飞行员取得的。事实上,中国共产党的空军的起步比大家想象要早的多,早在1945年他们就开始在满洲筹办第一所航空学校。像我前面提到的中国空军的头号王牌BaoDongZhao(译注:赵宝桐)就是这所航校毕业的,这些飞行员从1948年起开始参加中国的内战,到1950年一直都在参加战斗,有的飞行小时达到了400多,当然,这也不算多。由于他们面对的是比较弱的国民党空军,所以,在朝鲜空战开始的时候BaoDongZhao(译注:赵宝桐)就已经有23架的击落数了,还有其他的一些飞行员。我们培养的飞行员成长也很快。 其次得益于他们在内战中的喷气机空战经验,中国空军的战术十分得当。还有就是他们的飞机比美国最好的F-86要好很多,对F-86形成压倒性优势,打美国的螺旋桨飞机更像杀鸭子。

记者:(笑)哈哈……像杀鸭子一样容易?

佩:(笑)是的,这是一个美国被俘虏的飞行员说的。

记者:中国空军打的那么好,为什么你们后来还要参战呢?

佩:中国军队在地面打的很顺利,他们的空军配合也不错,开始的时候把美国人打的晕头转向,无论在空中还是在地面。后来由于战线南移,中国空军进驻朝鲜前线机场,所以后方的鸭绿江和清川江之间的防空就变弱了,他们的飞机毕竟有限,驻扎在中国和朝鲜边境的中国空军不仅数量有限而且经验不足。美国海军航空母舰又在海上派飞机轰炸,为了保障朝鲜战场的后勤运输,我们进驻中国边境机场,主要负责鸭绿江和清川江还有中国东北腹地的防空任务。那是1951年2月,我们换装了火车运来的崭新的米格15,转场到了安东的DaDonG(译注:大东港)机场,机务分队和后勤乘火车,一切都是秘密的,要知道,斯大林当时并不想让美国人知道我们参战了。2月21日,我们担负起保卫鸭绿江铁桥的防空任务。

记者:哦,所以您开始才说实际上是苏联和中国空军并肩作战。

佩:是的,事实上我们负责后方运输线和交通要地的防空,他们负责前线。当然后方要地防空也有他们的飞机。

记者:请您谈谈您和您的部队参战的经过。开始的情形顺利吗?

佩:不,虽然中国方面尽其所能的为我们准备必须的东西,但是事情的一开始并不顺利。当时中国同志给我们用角钢搭建了宿舍和休息室等,还在抢修飞机掩体。我们只有一半的飞机有掩体,不过这不是不顺利的原因,事实上,我们开始不顺利的原因是我们太骄傲了!
记者:骄傲?能具体说说吗?

佩:有些话现在说还是不恰当的,但客观的说,当时上级的确是太骄傲了,认为既然中国空军能取得很好的战绩,那么我们自然不在话下了。所以当中国空军派了两个飞行员--其中一个叫HanLi(译注:李汉)当时是中国空军3师的大队长--来给我们介绍美国空军的作战特点的时候,我们的师长满不在乎,并没有认真对待。结果呢,我们在2月份和3月初短短15天的时间里损失了6架飞机,重伤2个飞行员,牺牲了2个飞行员!我们团的沃罗科夫是重伤人中的一个,他是拦截美国轰炸机的过程中与F-86遭遇,和F-86水平缠斗,被打了下来,幸亏中国空军及时把他救了回来,不然在那个冬天他一定被冻死。

这就是我们骄傲的后果,我们遭受损失了再来看中国空军给我们的建议才发现其实我们犯的是可以避免的错误,中国空军比我们先和美国人打了几个月,他们熟悉美国人的一切,他们给我们忠告,而我们却当耳旁风,结果就是牺牲同志。如果当时我们的师长,我现在不想提他的名字,能重视中国空军给我们的忠告,那么我们就不会白白损失。其实在其他的参战部队,也存在同样的事情,有的甚至嘲笑中国空军派去的人,结果和我们一样,甚至更惨。

记者:那么这样的情况是怎样得到扭转的?


佩:在沃罗科夫被击落后,我和176团(同属于324歼击机师)的维什尼亚科夫团长(S.F.Vishnyakov)一起找到师长,向他建议请更有经验的中国空军飞行员来和我们交流经验,我们这么说不是说上次来的HanLi(译注:李汉)没有经验,是给师长个台阶下。师长同意了,中国空军派出了4师1大队的大队长YudiLu(译注:刘玉堤),他当时已经击落了20架以上的飞机。YudiLu带了一个参谋来到我们机场,我带全团的飞行员去听他介绍经验,他详细的讲解了美国人现在采用的战术和现在使用的飞机性能,并比较我们的米格-15的性能,向我们提了几个空战战术,主要是对付F-86的。其中一个有名的就是被美国人称为“You-You”的战术。经过这次经验交流,我们也加强了总结,就逐渐扭转了不利局面。

还有就是我们是奉命不能暴露自己苏联军人的身份,我们穿的都是中国人的军服,证件也是汉字的,至今我还认不全。我们还被命令不准外出,甚至空战的时候要在无线电里讲中国话! (当然这是被后来的事实证明是无效的)

记者:什么?讲中国话?

佩:是的,我们每人有一个发的本子,上面有用俄文注音的中文空战口令,要求我们在空战中用,也有朝鲜语的。

记者:你们都学会了吗?

佩:那有那么容易,中文根本就不是拼音文字!我们在中国待了有快一年,还是只会很少的中文,空战的时候情况紧急,那顾的上?上级对次开始是批评,后来就不管了,只到我们和中国人统一了保密电台,就不怕美国人监听了。

记者:这么说你被击落过一次?能请您说具体点吗?

佩:那是一次激烈的空战,在1951年夏天,我在8000米的高度击落一架B-29以后,发现油箱被子弹打穿漏油了,这个时候该死的F-86来了,而且是四架,我在3000米高度跳伞,落在了离机场大概有快100公里熙川附近的稻田里。我的僚机报告了我的位置,大概过了有40分钟,我就看到从北面飞来的全绿色的救援机了,我发了信号弹,.......那是一次有惊无险的经历.

记者:我们继续谈空战,和改进战法以及和中国空军交流经验以后,你们的战绩有很大的提升吧?

佩:是的,情况逐渐变好,我们在1951年3月以后的几个月里打的不错,4月我们团就打下了32架敌机。不过后来美国的F-86逐渐多了起来,仗就不是很好打了,我们的米格-15和美国的F-86性能不相上下:米格-15爬升率比F-86大,火力比F-86强;F-86水平动能力比米格-15好,俯冲速度大,航程远……

记者:抱歉打断您,佩佩利亚耶夫同志,您刚才在谈到中国空军在朝鲜空战开始的战斗的时候不是说米格-15比美国最好的F-86要好很多,对F-86形成压倒性优势吗?现在怎么又说它们不相上下呢?

佩:我在前面说的是中国空军的飞机比美国最好的F-86要好很多,对F-86形成压倒性优势,并没有说是米格-15。

记者:难道中国空军的飞机不是米格-15吗?

佩:这又是一个像苏联空军是朝鲜空战中唯一的空军一样的一个传言,事实上并不准确。开始的时候中国空军的飞机是他们自己生产的J-1型歼击机,大概有4个师--他们的编制,后来空战越来越激烈,中国不能像苏联那样快速生产飞机,毕竟他们工业基础那个时候还不行,所以他们用了从我们这里进口的米格-15,但是他们主要用米格-15对付轰炸机和螺旋桨飞机,比如B-26和F-4U。

记者:您说的J-1就是对F-86形成压倒性优势的歼击机吗?我们和美国不是说中国在朝鲜战场使用的是苏联的米格-15吗?而且据我所知,中国人的J-1也是在1954年才在英国范保罗航展上露面的歼击机啊。

佩:年轻人,有的时候大家都说是怎样的事情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我可以肯定的说,J-1参加了朝鲜空战而且是最先参加的!事实上我们所有的参战飞行员在参战之前都看到过中国方面给我们的通报,详细的说明了美国和中国的参战飞机的外型和涂装标志以及识别办法,这是为了防止误击。这个时候我才第一次知道了J-1的外型,它很好分辨,主要特征是J-1大后掠翼和在那大后掠翼上的一对大翼刀,是的,非常大,而且它是双发的。从来没有发生过我们的飞行员认错J-1的情况,而把米格-15和F-86混淆的事情到常有发生。


记者:这么说J-1是的确参加朝鲜空战了?

佩:看来你还是怀疑,不过这也难怪,毕竟苏联、中国和美国谁都没有澄清这一点。我们团在回国前曾经接到过一份命令,专门说明了中国用的这种双发歼击机的问题,是我传达的,命令明确要求我们称这种飞机为米格15。至于为什么,我想是为了给美国一个错觉,那就是我们的米格机要比他们的战斗机厉害的多!至于美国的飞行员我想也是和我们同样,也许美国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飞机连中国的飞机都不如,或者不相信中国人能造出那么好的飞机。而中国为什么不澄清这一点我就不是很明白了,也许是给我们面子吧,呵呵呵……

我第一次见到J-1是在1951年3月,我带领全团截击美国对鸭绿江大桥的轰炸,我和僚机波利斯•S•阿巴库莫夫上尉和护航的F-86缠斗,4架J-1分两个长僚机以惊人的速度从下面冲来加入战团,一下自就咬住两架F-86同时快速开火,瞬间击落一架,击伤一架!我对J-1的第一印象是速度非常快,之后又有几次空中相遇,给我的印象是J-1加速性能非常好,能很轻松的甩开F-86的追尾。后来我了解到这些J-1是和我们同样驻扎在安东的中国第3歼击机师(译注:3师部分飞行员轮换参战)的,他们在Dagushan(译注:大孤山机场)机场。

记者:J-1有没有可能是我们提供给中国的?您知道J-1和我们的米格-19很象

佩:我要告诉你,应该说我们的米格-19和J-1象!最开始的时候我也和你一样认为那是我们提供给中国的新式飞机,但后来我亲自驾驶J-1后,发现事实并不是那样的。

记者:您驾驶过J-1?是体验飞行吗?

佩:不是体验飞行,而是一直驾驶,就是装备J-1,你我的意思吗?装备。

记者:请您具体说说。

佩:我在空中多次见到J-1后非常希望能装备J-1,就和师长说了这个想法,最后得到的说法是,中国人用的也是米格-15!这让我和我的飞行员们十分愤怒,上级为什么不让我们用最好的飞机和敌人战斗呢?大概是别的部队也抗议了吧,大概是在1951年5月,上级通知我们,每个团选出两名飞行员,准备接收新的飞机,我当然是其中一个了,并不是因为我是团长,而是选团里战绩最好的两个飞行员,要知道,我当时已经击落5架敌机了。

新飞机是和中国空军第3师第1大队的3、4中队一起到的,他们轮番进入朝鲜锻炼实战经验。我第一次在地面看到了J-1,我们团的飞行员都很喜欢J-1,很羡慕的看着我坐进分给我的那架J-1,我也象得到圣诞礼物的小孩子一样兴奋。但是我坐起座舱后,第一个反应是:我的上帝!仪表盘几乎全是中文!只有少数的几个仪表是和米格15类似的。我的头一下就大了,我还想当时就飞飞看呢。

好心的3中队长HaiWang(译注:王海)很快发现了我的烦恼,通过翻译告诉我,他们会尽快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并且给我介绍了我的机修员ErbaoMa(译注:马二宝)还有机务主任兼翻译Sun(译注:人名不详)。新飞机要中国人维护,这让我的机修员日丹诺夫有些不能接受,也让我们师的机务主任摸不着头脑,他向上级询问什么时候能派技术人员来教机修员如何修理新飞机的时候,得到的答复是:向中国同志学。

看到了仪表盘上的中文,听说了机务主任的差异,我开始怀疑新飞机是不是我们制造的了。

记者:哦,这么说您刚刚只是怀疑?那么什么时候您确信了呢?

佩:那是换电台之后,我前面提到过我们和中国空军统一电台的事情。开始只有我们师在DaDonG(译注:大东港)机场驻扎,并没有通讯问题,我们靠自己的电台,中国人用他们的,他们的电台是加密电台,所以我们在空战中相互听不到。开始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我们语言本来就不通。中国空军第3师的两个中队进驻后,我和菲奥多•谢班诺夫换了J-1,问题就来了,我在空中要指挥却不能和我的战友直接通话,如果我要下命令,必须和机场中国的指挥电台通话,然后转给机场苏联的电台,我们的电台再转给我的部下!

也许考虑到保密性比较好,我们的米格-15换装了中国产的电台,当时中国的电台用的是晶体管,比我们的电子管电台要好多了,不但通讯距离远,保密,还不用预热。在这里说句题外话,当时他们的雷达就十分先进,情报十分准确,往往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情报指示飞,就一定能在最恰当的时间和最恰当的位置截击敌机,要知道,这很重要!

那些电台上的中文,和中国人员维修电台的熟练程度让我确信,J-1是中国的。当然最后的确认是后来我在哈尔滨看到新的J-1试飞。

记者:您能谈谈您第一次飞J-1的情况吗?

佩:乐意之极!这是我在那段战争期间印象最深的事情。前面我也说到了,J-1的仪表盘是中文的,在我的机修员ErbaoMa(译注:马二宝)把仪表盘上的提示的中文用纸条盖上,机务主任兼翻译Sun对照每一个中文单词把它们翻译成俄文写在纸条上,这算解决了我看不懂仪表的问题,然后他们两个又帮助我熟悉飞机的操作,Sun还通宵帮我翻译J-1的飞行手册,他们很热心,那个时候我们是亲密无间的战友。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我的机修员日丹诺夫身上,他和ErbaoMa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他们互相学习,都是很出色的机修员。


我和中国同志努力了大概10天,之后开始体验飞行。那天真的是让人难忘,你知道吗?飞惯了米格-15,第一次飞J-1就好象一个开惯了嘎司车的人第一次开莫斯科人小汽车一样!米格-15的最大爬升率在50米/秒,而中国同志告诉我J-1爬升率最大可以到180米/秒,我认为中国同志没有骗我,因为J-1实在是爬升的太快了。

第一次飞J-1我化了2分多就爬到了10000米,感觉飞机还有余力!当时中国同志告诉我J-1限制在15000米,不能超过这个高度,速度不能超过1200公里/小时,这个性能可是比F-86要高多了,我在第一次飞J-1的时候飞到了1000公里/小时,感觉飞机的操作仍然很灵敏。总之,第一次飞行是十分愉快的。

记者:您在朝鲜取得了击落敌机28架的战果,那么这其中有多少是驾驶J-1取得的呢?

佩:20架

记者:这个战果好象不如中国空军的王牌,是您换J-1晚的原因吗?

佩:晚是一个原因,美国空军在朝鲜空战初期都是比较差的飞机,所以换装晚算一个原因。不过你要知道的是,中国空军很会打仗,很勇敢。我并不是说我们不勇敢,不会打仗,而是中国人太会打了。他们在和美国人打了3个月加上他们在内战中使用喷气机的经验,很快就总结出了一系列适合喷气机作战的战术和战法,比如他们很快就放弃了螺旋桨飞机空战用的大编队空战的套路,采用一层多域四四制编队,这也是他们的中队有16架飞机的原因。而我们呢,还是抱着原来卫国战争的经验,搞大编队,喷气机航程短,没等编完队,先起飞的飞机就快没有油了,尤其我们主要用米格-15,这个问题更突出。中国空军还创造了许多战术,可以说,喷气机空战战术,是中国人的原创,虽然他们的空军很年轻。中国人用这些战术狠狠的教训了美国人,美国人在血的教训中学会了这些,然后和我们打,还好我们当时有和中国同志交流经验,不然我们的损失会扩大。也许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中国同志那种不墨守成规的思想。

还有就是J-1虽然优秀,但是比米格-15操作要复杂的多,需要时间来熟悉。J-1有两台发动机,都是轴流发动机,比我们的米格-15的离心发动机要先进,J-1两台发动机最大推力状态在6000米以下使用的时候不能超过5分钟,在6000米以上的时候不能超过10分钟,诸如此类的限制,你要熟悉它。

我们苏联飞行员还被命令不能到海面上去追击敌机,不能太靠近前线,而中国飞行员就没有这样的限制。这样我们的成绩就少很多。

记者:为什么有不能到海面上去追击敌机,不能太靠近前线的限制呢?

佩:怕被击落后落到美国人手里。

记者:您被击落的那次是驾驶J-1吗? 佩:不是,我的J-1修理的时候我就驾驶米格-15,那次是米格-15。

记者:这么说您没有损失J-1

佩:是的,如果不是机械故障,损失J-1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J-1的性能比F-86好太多了,几乎是全面的,仅仅航程比F-86短一点,是的,一点。J-1十分耗油,带两个副油箱和F-86航程差不多,有意思的是最开始我在空战前是把副油箱抛掉的,后来我听说中国空军的4师和1师的王牌飞行员大多不抛副油箱,因为J-1就算带两个副油箱也比F-86飞的快,于是我试了一次,还真的是如此!于是我就几乎不抛副油箱了,当然,这是违反条例的。据说不抛副油箱这个做法让美国空军的飞行员感到屈辱,因为他们觉得被敌人藐视,我也听说美国空军通过空战前是否抛副油箱来判断敌人是不是精锐,如果是,那么就要尽量回避,因此我也听过中国同志说笑话,说有的新飞行员因为紧张而忘记抛副油箱而把敌机吓跑了。

当然,中国空军毕竟有经验的飞行员太少了,所以即使有J-1这样优秀的歼击机,还是牺牲了不少飞行员,要是我们全都用J-1的话,我们能取得更大的战果。

记者:那么您认为朝鲜空战苏联空军和中国空军的战绩各占百分之多少呢?

佩:这可不是能很细化的东西,我只能说在击落敌机方面,我们大概有40%吧,不过中国空军有轰炸机师参加战斗,直接支援地面部队,我们则没有。

记者: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翻译自苏联《红星报》1980年5月20日,作者:KapranovA从苏联人回忆看其朝鲜空战参与程度及作用[转帖]



记者(KapranovA.)按:30年前,朝鲜战争爆发,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朝鲜与美国帝国主义为首的“联合国”部队打了一场结果出呼意料的战争。战争中,中国空军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世界一流空军”,至今仍然有西方学者指责苏联空军参战,那么,朝鲜空战到底是谁打的?当时我国空军到底参战了吗?今天我将采访退役空军少将,曾在1947-1952年出任第324歼击航空兵师第196歼击航空兵团团长的叶夫根尼•佩佩利亚耶夫(PepelyaevYevgeny)。

记者:您好,叶夫根尼•佩佩利亚耶夫同志!您知道,从1950年以来,一直有西方军事家指责我国空军参加了朝鲜战争,甚至有的说朝鲜战场上所有的空军都是我国空军。那么这样的说法是正确的吗?

佩佩利亚耶夫(下简称佩):西方媒体和军事家的说法并不准确。事实上,苏联空军的确参加了朝鲜战场的空中战斗,但是我们是和中国空军并肩战斗的,并不存在全是苏联空军打的这个情况,相反的,在战争开始的时候,只有中国空军在和美国人打,有一些朝鲜人,但是不多。

记者:那么我们苏联空军是什么时候参战的呢?或者说您是什么时候到朝鲜去的呢?

佩:我到朝鲜去和苏联空军参战并不是一回事,准确的说,是到中国。在1950年2月的时候我们324歼击机师就到中国了,那个时候我们在牡丹江。1951年2月,我们转场到中国的安东DaDonG(译注:大东港)机场,开始参加空战。所以说,我是去中国。

记者:您取得了多少战绩呢?

佩:我一共击落了28架敌机

记者:您到中国去的前后过程吗?

佩:1950年1月的时候,上级先是把我们师的新飞行员转走,从其他近卫歼击机师调来了一些参加过卫国战争的老飞行员,分到我的团里有8名。不久我们就接到命令,到远东某个机场执行训练新飞行员的任务,并通知团长可以带家属。我和我的妻子玛亚一起上的火车,火车同时拉着崭新的乌米格-15教练机20架,还有我们团原来的4架米格-15,当然还有其他团的飞机。我们的火车开到中国的边境城市满洲里的时候,我们才接到正式命令:为中国培养飞行员。火车最后开到了牡丹江,一个在中国东北的城市,我在1945年对日本作战的时候在东北地区执行任务,对牡丹江非常熟悉,那是个美丽的城市。

记者:能请您具体谈谈培养中国飞行员的事情吗?

佩:当然。我们主要用乌米格-15教练机,让中国飞行员熟悉喷气机,还有教他们编队,简单的空战技巧等等,那些中国飞行员在此之前都在航空学校里受到了基础的飞行训练,比如和我们同在一个机场的中国空军第4航空学校。他们开始用美国野马和日本的飞机做教练机,后来用雅克18做初级教练机,雅克-11做中级教练机。他们的飞行教员和我们的飞行教员一起教他们飞行。

记者:那些中国飞行员飞的如何?

佩:开始水平一般,有的很差,但进步很快,他们很好学。你要知道,他们都是些只有很低文化程度的人,那个时候中国的教育不像现在这样,很差。我们在大概一年的时间里培养了2批飞行员,他们都达到了进行简单空战的能力,还有一批没有培训完,我们就参战了。其实最困难的还是语言不通,不过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克服。

记者:这些中国飞行员就是后来在朝鲜战场上的中国王牌吗?

佩:哦,你说那些中国王牌飞行员吗?我们培养的这些飞行员有一些成为王牌,不过很少。有一个叫ZhangQin的是我带的飞行员,他打下了6架飞机,是个很聪明的小个子,现在我们还有书信往来。还有一些,不过中文名字,你知道的,不是很好记,所以我现在也不太清楚了。

记者:中国空军的头号王牌BaoDongZhao(译注:赵宝桐)是你们培养的吗?

佩:不,他在我们去中国之前就是王牌飞行员了。你要知道,像我们这样为中国培养飞行员的部队不止我们一个,而且中国在我们去之前也有自己培养飞行员,据我所知,BaoDongZhao还有其他一些中国王牌是他们自己培养的,听说有日本人的功劳,甚至有美国人教他们飞行!所以要分清楚中国那些王牌飞行员里有那些是我们培养的,那些不是,是困难的,再说也没有必要。我们培养的一些飞行员他们开始是和中国教员学的,我们教他们空战,就这样。

记者:根据中国公布的资料,朝鲜空战开始于1950年10月26日,您刚才说您和您的部队是1951年2月才参战的,那么这段时间里是中国空军在打吗?他们打的怎么样?

佩:这段时间是中国空军在打,他们开始投入了4个师的歼击机和1个师的轰炸机,他们的飞行师和我们的编制不同,他们是一个中队16架飞机,4个中队为一个大队,2个大队为一个师,整个师满编有128架歼击机。他们的大队相当我们的师。他们打的很漂亮,几乎是压着美国空军打,平均下来每个飞行团的战绩都在40架以上,当然,这是中国宣称的数字,美国人只承认在这一阶段损失了167架战机,当然就算这个数字也是很惊人的,你要知道,当时中国空军很多飞行员都是我们刚培养出来的,飞行小时都在60小时多,根本没有实战经验,他们有飞行经验的飞行员也就是200多,不到两个师。而他们的对手美国空军大部分飞行员都像我们一样是参加过二战的老手。

记者:以前看中国方面的资料,的确是这样的,但是听您这么一说,我还是觉得很吃惊。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年轻的中国空军取得这么辉煌的战绩呢?

佩:这些战绩大多是中国空军有经验的老飞行员取得的。事实上,中国共产党的空军的起步比大家想象要早的多,早在1945年他们就开始在满洲筹办第一所航空学校。像我前面提到的中国空军的头号王牌BaoDongZhao(译注:赵宝桐)就是这所航校毕业的,这些飞行员从1948年起开始参加中国的内战,到1950年一直都在参加战斗,有的飞行小时达到了400多,当然,这也不算多。由于他们面对的是比较弱的国民党空军,所以,在朝鲜空战开始的时候BaoDongZhao(译注:赵宝桐)就已经有23架的击落数了,还有其他的一些飞行员。我们培养的飞行员成长也很快。 其次得益于他们在内战中的喷气机空战经验,中国空军的战术十分得当。还有就是他们的飞机比美国最好的F-86要好很多,对F-86形成压倒性优势,打美国的螺旋桨飞机更像杀鸭子。

记者:(笑)哈哈……像杀鸭子一样容易?

佩:(笑)是的,这是一个美国被俘虏的飞行员说的。

记者:中国空军打的那么好,为什么你们后来还要参战呢?

佩:中国军队在地面打的很顺利,他们的空军配合也不错,开始的时候把美国人打的晕头转向,无论在空中还是在地面。后来由于战线南移,中国空军进驻朝鲜前线机场,所以后方的鸭绿江和清川江之间的防空就变弱了,他们的飞机毕竟有限,驻扎在中国和朝鲜边境的中国空军不仅数量有限而且经验不足。美国海军航空母舰又在海上派飞机轰炸,为了保障朝鲜战场的后勤运输,我们进驻中国边境机场,主要负责鸭绿江和清川江还有中国东北腹地的防空任务。那是1951年2月,我们换装了火车运来的崭新的米格15,转场到了安东的DaDonG(译注:大东港)机场,机务分队和后勤乘火车,一切都是秘密的,要知道,斯大林当时并不想让美国人知道我们参战了。2月21日,我们担负起保卫鸭绿江铁桥的防空任务。

记者:哦,所以您开始才说实际上是苏联和中国空军并肩作战。

佩:是的,事实上我们负责后方运输线和交通要地的防空,他们负责前线。当然后方要地防空也有他们的飞机。

记者:请您谈谈您和您的部队参战的经过。开始的情形顺利吗?

佩:不,虽然中国方面尽其所能的为我们准备必须的东西,但是事情的一开始并不顺利。当时中国同志给我们用角钢搭建了宿舍和休息室等,还在抢修飞机掩体。我们只有一半的飞机有掩体,不过这不是不顺利的原因,事实上,我们开始不顺利的原因是我们太骄傲了!
记者:骄傲?能具体说说吗?

佩:有些话现在说还是不恰当的,但客观的说,当时上级的确是太骄傲了,认为既然中国空军能取得很好的战绩,那么我们自然不在话下了。所以当中国空军派了两个飞行员--其中一个叫HanLi(译注:李汉)当时是中国空军3师的大队长--来给我们介绍美国空军的作战特点的时候,我们的师长满不在乎,并没有认真对待。结果呢,我们在2月份和3月初短短15天的时间里损失了6架飞机,重伤2个飞行员,牺牲了2个飞行员!我们团的沃罗科夫是重伤人中的一个,他是拦截美国轰炸机的过程中与F-86遭遇,和F-86水平缠斗,被打了下来,幸亏中国空军及时把他救了回来,不然在那个冬天他一定被冻死。

这就是我们骄傲的后果,我们遭受损失了再来看中国空军给我们的建议才发现其实我们犯的是可以避免的错误,中国空军比我们先和美国人打了几个月,他们熟悉美国人的一切,他们给我们忠告,而我们却当耳旁风,结果就是牺牲同志。如果当时我们的师长,我现在不想提他的名字,能重视中国空军给我们的忠告,那么我们就不会白白损失。其实在其他的参战部队,也存在同样的事情,有的甚至嘲笑中国空军派去的人,结果和我们一样,甚至更惨。

记者:那么这样的情况是怎样得到扭转的?


佩:在沃罗科夫被击落后,我和176团(同属于324歼击机师)的维什尼亚科夫团长(S.F.Vishnyakov)一起找到师长,向他建议请更有经验的中国空军飞行员来和我们交流经验,我们这么说不是说上次来的HanLi(译注:李汉)没有经验,是给师长个台阶下。师长同意了,中国空军派出了4师1大队的大队长YudiLu(译注:刘玉堤),他当时已经击落了20架以上的飞机。YudiLu带了一个参谋来到我们机场,我带全团的飞行员去听他介绍经验,他详细的讲解了美国人现在采用的战术和现在使用的飞机性能,并比较我们的米格-15的性能,向我们提了几个空战战术,主要是对付F-86的。其中一个有名的就是被美国人称为“You-You”的战术。经过这次经验交流,我们也加强了总结,就逐渐扭转了不利局面。

还有就是我们是奉命不能暴露自己苏联军人的身份,我们穿的都是中国人的军服,证件也是汉字的,至今我还认不全。我们还被命令不准外出,甚至空战的时候要在无线电里讲中国话! (当然这是被后来的事实证明是无效的)

记者:什么?讲中国话?

佩:是的,我们每人有一个发的本子,上面有用俄文注音的中文空战口令,要求我们在空战中用,也有朝鲜语的。

记者:你们都学会了吗?

佩:那有那么容易,中文根本就不是拼音文字!我们在中国待了有快一年,还是只会很少的中文,空战的时候情况紧急,那顾的上?上级对次开始是批评,后来就不管了,只到我们和中国人统一了保密电台,就不怕美国人监听了。

记者:这么说你被击落过一次?能请您说具体点吗?

佩:那是一次激烈的空战,在1951年夏天,我在8000米的高度击落一架B-29以后,发现油箱被子弹打穿漏油了,这个时候该死的F-86来了,而且是四架,我在3000米高度跳伞,落在了离机场大概有快100公里熙川附近的稻田里。我的僚机报告了我的位置,大概过了有40分钟,我就看到从北面飞来的全绿色的救援机了,我发了信号弹,.......那是一次有惊无险的经历.

记者:我们继续谈空战,和改进战法以及和中国空军交流经验以后,你们的战绩有很大的提升吧?

佩:是的,情况逐渐变好,我们在1951年3月以后的几个月里打的不错,4月我们团就打下了32架敌机。不过后来美国的F-86逐渐多了起来,仗就不是很好打了,我们的米格-15和美国的F-86性能不相上下:米格-15爬升率比F-86大,火力比F-86强;F-86水平动能力比米格-15好,俯冲速度大,航程远……

记者:抱歉打断您,佩佩利亚耶夫同志,您刚才在谈到中国空军在朝鲜空战开始的战斗的时候不是说米格-15比美国最好的F-86要好很多,对F-86形成压倒性优势吗?现在怎么又说它们不相上下呢?

佩:我在前面说的是中国空军的飞机比美国最好的F-86要好很多,对F-86形成压倒性优势,并没有说是米格-15。

记者:难道中国空军的飞机不是米格-15吗?

佩:这又是一个像苏联空军是朝鲜空战中唯一的空军一样的一个传言,事实上并不准确。开始的时候中国空军的飞机是他们自己生产的J-1型歼击机,大概有4个师--他们的编制,后来空战越来越激烈,中国不能像苏联那样快速生产飞机,毕竟他们工业基础那个时候还不行,所以他们用了从我们这里进口的米格-15,但是他们主要用米格-15对付轰炸机和螺旋桨飞机,比如B-26和F-4U。

记者:您说的J-1就是对F-86形成压倒性优势的歼击机吗?我们和美国不是说中国在朝鲜战场使用的是苏联的米格-15吗?而且据我所知,中国人的J-1也是在1954年才在英国范保罗航展上露面的歼击机啊。

佩:年轻人,有的时候大家都说是怎样的事情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回事。我可以肯定的说,J-1参加了朝鲜空战而且是最先参加的!事实上我们所有的参战飞行员在参战之前都看到过中国方面给我们的通报,详细的说明了美国和中国的参战飞机的外型和涂装标志以及识别办法,这是为了防止误击。这个时候我才第一次知道了J-1的外型,它很好分辨,主要特征是J-1大后掠翼和在那大后掠翼上的一对大翼刀,是的,非常大,而且它是双发的。从来没有发生过我们的飞行员认错J-1的情况,而把米格-15和F-86混淆的事情到常有发生。


记者:这么说J-1是的确参加朝鲜空战了?

佩:看来你还是怀疑,不过这也难怪,毕竟苏联、中国和美国谁都没有澄清这一点。我们团在回国前曾经接到过一份命令,专门说明了中国用的这种双发歼击机的问题,是我传达的,命令明确要求我们称这种飞机为米格15。至于为什么,我想是为了给美国一个错觉,那就是我们的米格机要比他们的战斗机厉害的多!至于美国的飞行员我想也是和我们同样,也许美国人不愿意承认他们的飞机连中国的飞机都不如,或者不相信中国人能造出那么好的飞机。而中国为什么不澄清这一点我就不是很明白了,也许是给我们面子吧,呵呵呵……

我第一次见到J-1是在1951年3月,我带领全团截击美国对鸭绿江大桥的轰炸,我和僚机波利斯•S•阿巴库莫夫上尉和护航的F-86缠斗,4架J-1分两个长僚机以惊人的速度从下面冲来加入战团,一下自就咬住两架F-86同时快速开火,瞬间击落一架,击伤一架!我对J-1的第一印象是速度非常快,之后又有几次空中相遇,给我的印象是J-1加速性能非常好,能很轻松的甩开F-86的追尾。后来我了解到这些J-1是和我们同样驻扎在安东的中国第3歼击机师(译注:3师部分飞行员轮换参战)的,他们在Dagushan(译注:大孤山机场)机场。

记者:J-1有没有可能是我们提供给中国的?您知道J-1和我们的米格-19很象

佩:我要告诉你,应该说我们的米格-19和J-1象!最开始的时候我也和你一样认为那是我们提供给中国的新式飞机,但后来我亲自驾驶J-1后,发现事实并不是那样的。

记者:您驾驶过J-1?是体验飞行吗?

佩:不是体验飞行,而是一直驾驶,就是装备J-1,你我的意思吗?装备。

记者:请您具体说说。

佩:我在空中多次见到J-1后非常希望能装备J-1,就和师长说了这个想法,最后得到的说法是,中国人用的也是米格-15!这让我和我的飞行员们十分愤怒,上级为什么不让我们用最好的飞机和敌人战斗呢?大概是别的部队也抗议了吧,大概是在1951年5月,上级通知我们,每个团选出两名飞行员,准备接收新的飞机,我当然是其中一个了,并不是因为我是团长,而是选团里战绩最好的两个飞行员,要知道,我当时已经击落5架敌机了。

新飞机是和中国空军第3师第1大队的3、4中队一起到的,他们轮番进入朝鲜锻炼实战经验。我第一次在地面看到了J-1,我们团的飞行员都很喜欢J-1,很羡慕的看着我坐进分给我的那架J-1,我也象得到圣诞礼物的小孩子一样兴奋。但是我坐起座舱后,第一个反应是:我的上帝!仪表盘几乎全是中文!只有少数的几个仪表是和米格15类似的。我的头一下就大了,我还想当时就飞飞看呢。

好心的3中队长HaiWang(译注:王海)很快发现了我的烦恼,通过翻译告诉我,他们会尽快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并且给我介绍了我的机修员ErbaoMa(译注:马二宝)还有机务主任兼翻译Sun(译注:人名不详)。新飞机要中国人维护,这让我的机修员日丹诺夫有些不能接受,也让我们师的机务主任摸不着头脑,他向上级询问什么时候能派技术人员来教机修员如何修理新飞机的时候,得到的答复是:向中国同志学。

看到了仪表盘上的中文,听说了机务主任的差异,我开始怀疑新飞机是不是我们制造的了。

记者:哦,这么说您刚刚只是怀疑?那么什么时候您确信了呢?

佩:那是换电台之后,我前面提到过我们和中国空军统一电台的事情。开始只有我们师在DaDonG(译注:大东港)机场驻扎,并没有通讯问题,我们靠自己的电台,中国人用他们的,他们的电台是加密电台,所以我们在空战中相互听不到。开始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我们语言本来就不通。中国空军第3师的两个中队进驻后,我和菲奥多•谢班诺夫换了J-1,问题就来了,我在空中要指挥却不能和我的战友直接通话,如果我要下命令,必须和机场中国的指挥电台通话,然后转给机场苏联的电台,我们的电台再转给我的部下!

也许考虑到保密性比较好,我们的米格-15换装了中国产的电台,当时中国的电台用的是晶体管,比我们的电子管电台要好多了,不但通讯距离远,保密,还不用预热。在这里说句题外话,当时他们的雷达就十分先进,情报十分准确,往往我们只要按照他们的情报指示飞,就一定能在最恰当的时间和最恰当的位置截击敌机,要知道,这很重要!

那些电台上的中文,和中国人员维修电台的熟练程度让我确信,J-1是中国的。当然最后的确认是后来我在哈尔滨看到新的J-1试飞。

记者:您能谈谈您第一次飞J-1的情况吗?

佩:乐意之极!这是我在那段战争期间印象最深的事情。前面我也说到了,J-1的仪表盘是中文的,在我的机修员ErbaoMa(译注:马二宝)把仪表盘上的提示的中文用纸条盖上,机务主任兼翻译Sun对照每一个中文单词把它们翻译成俄文写在纸条上,这算解决了我看不懂仪表的问题,然后他们两个又帮助我熟悉飞机的操作,Sun还通宵帮我翻译J-1的飞行手册,他们很热心,那个时候我们是亲密无间的战友。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我的机修员日丹诺夫身上,他和ErbaoMa很快就成了好朋友,他们互相学习,都是很出色的机修员。


我和中国同志努力了大概10天,之后开始体验飞行。那天真的是让人难忘,你知道吗?飞惯了米格-15,第一次飞J-1就好象一个开惯了嘎司车的人第一次开莫斯科人小汽车一样!米格-15的最大爬升率在50米/秒,而中国同志告诉我J-1爬升率最大可以到180米/秒,我认为中国同志没有骗我,因为J-1实在是爬升的太快了。

第一次飞J-1我化了2分多就爬到了10000米,感觉飞机还有余力!当时中国同志告诉我J-1限制在15000米,不能超过这个高度,速度不能超过1200公里/小时,这个性能可是比F-86要高多了,我在第一次飞J-1的时候飞到了1000公里/小时,感觉飞机的操作仍然很灵敏。总之,第一次飞行是十分愉快的。

记者:您在朝鲜取得了击落敌机28架的战果,那么这其中有多少是驾驶J-1取得的呢?

佩:20架

记者:这个战果好象不如中国空军的王牌,是您换J-1晚的原因吗?

佩:晚是一个原因,美国空军在朝鲜空战初期都是比较差的飞机,所以换装晚算一个原因。不过你要知道的是,中国空军很会打仗,很勇敢。我并不是说我们不勇敢,不会打仗,而是中国人太会打了。他们在和美国人打了3个月加上他们在内战中使用喷气机的经验,很快就总结出了一系列适合喷气机作战的战术和战法,比如他们很快就放弃了螺旋桨飞机空战用的大编队空战的套路,采用一层多域四四制编队,这也是他们的中队有16架飞机的原因。而我们呢,还是抱着原来卫国战争的经验,搞大编队,喷气机航程短,没等编完队,先起飞的飞机就快没有油了,尤其我们主要用米格-15,这个问题更突出。中国空军还创造了许多战术,可以说,喷气机空战战术,是中国人的原创,虽然他们的空军很年轻。中国人用这些战术狠狠的教训了美国人,美国人在血的教训中学会了这些,然后和我们打,还好我们当时有和中国同志交流经验,不然我们的损失会扩大。也许我们更应该学习的是中国同志那种不墨守成规的思想。

还有就是J-1虽然优秀,但是比米格-15操作要复杂的多,需要时间来熟悉。J-1有两台发动机,都是轴流发动机,比我们的米格-15的离心发动机要先进,J-1两台发动机最大推力状态在6000米以下使用的时候不能超过5分钟,在6000米以上的时候不能超过10分钟,诸如此类的限制,你要熟悉它。

我们苏联飞行员还被命令不能到海面上去追击敌机,不能太靠近前线,而中国飞行员就没有这样的限制。这样我们的成绩就少很多。

记者:为什么有不能到海面上去追击敌机,不能太靠近前线的限制呢?

佩:怕被击落后落到美国人手里。

记者:您被击落的那次是驾驶J-1吗? 佩:不是,我的J-1修理的时候我就驾驶米格-15,那次是米格-15。

记者:这么说您没有损失J-1

佩:是的,如果不是机械故障,损失J-1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J-1的性能比F-86好太多了,几乎是全面的,仅仅航程比F-86短一点,是的,一点。J-1十分耗油,带两个副油箱和F-86航程差不多,有意思的是最开始我在空战前是把副油箱抛掉的,后来我听说中国空军的4师和1师的王牌飞行员大多不抛副油箱,因为J-1就算带两个副油箱也比F-86飞的快,于是我试了一次,还真的是如此!于是我就几乎不抛副油箱了,当然,这是违反条例的。据说不抛副油箱这个做法让美国空军的飞行员感到屈辱,因为他们觉得被敌人藐视,我也听说美国空军通过空战前是否抛副油箱来判断敌人是不是精锐,如果是,那么就要尽量回避,因此我也听过中国同志说笑话,说有的新飞行员因为紧张而忘记抛副油箱而把敌机吓跑了。

当然,中国空军毕竟有经验的飞行员太少了,所以即使有J-1这样优秀的歼击机,还是牺牲了不少飞行员,要是我们全都用J-1的话,我们能取得更大的战果。

记者:那么您认为朝鲜空战苏联空军和中国空军的战绩各占百分之多少呢?

佩:这可不是能很细化的东西,我只能说在击落敌机方面,我们大概有40%吧,不过中国空军有轰炸机师参加战斗,直接支援地面部队,我们则没有。

记者: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翻译自苏联《红星报》1980年5月20日,作者:KapranovA
<P>有点意思~</P>
非常怀疑!
<P>是假的~~~~~</P><P>是yy的</P><P>管理员封了帖子吧</P>
<P>关于中苏两国空军参战的情况是真实的,我相信,不过那个J-1一定是那个苏联人搞错了,我们的喷气式直到1956才出来,是仿制的MIG-15,1951年我们的工业基础不可能研制当时高精尖的喷气式战斗机,更不可能有比MIG-15更好的,当时中国有自制的晶体管和雷达吗?怀疑!</P>
老大,怎么把共和国之怒这本幻想小说中的转上来了,真搞笑
小说,哈哈!!!
晕死了 那时我们能造晶体管么
呵呵,超级搞笑!中国的J1?真是逗!80年?当时两国处于什么情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14 11:34:58编辑过]
<P>除非英国劳提供发电机```````````</P><P>或者有钱学森一类的航空天才留学回来`````把他在国外设计的“妖怪”飞机来中国制造</P><P>总觉得假牙````````````</P><P>呵呵</P>
<P>倒了,这是铁血上梦未醒老大写的共和国之怒幻想小说里面的,让你当史实了啊</P><P>还有这么多人跟贴,哎。。。</P><P>转载请注明出处。。。。。。。</P>
<P>作者保留该节的一切权益,对章节拥有修改,保留,删除的权利。 以38军一五一师四五二团7营为例子 编制序列 营部   步兵1连  步兵2连  步兵3连   炮连   火力连   侦察排   卫生队 -------------------------- 营部: 指挥部:营长、副营长、教导员、文书(2)、通讯员(3) 营长、副营长、教导员、文书装备手枪,型号不统一,多为解放战争中缴获的 通讯员每人装备一支毛瑟M1932自动手枪(就是二十响,也叫盒子炮,快慢机) 警卫班:7人 48式班用机枪一挺;48突击步枪6枝 炊事班:5人 中正式步枪2支 合计:编制人员20人(军官5人);毛瑟M1932手枪3支,其他手枪5支,48突击步枪6支,48班用机枪1挺,中正步枪2支 -------------------------- 营直属队: 侦察排:21人(军官1人) 分为3个侦察组,每组7人,包括:组长,狙击手(2),步枪手(2)机枪手,爆破手 共装备:48突击步枪9支,47半自动步枪6支,48班用机枪3挺,毛瑟M1932手枪12支 卫生队:20人,其中军医4人 手枪8支;48突击步枪4支 合计:编制人员41人(军官5人);毛瑟M1932手枪12支,其他手枪8支,48突击步枪13支,47半自动步枪6支,48班用机枪3挺 (注:侦察排的编制一般为21人,但是装备比较杂,有用47通用机枪代替48班用机枪的,也有装备48式火箭筒和50式火箭筒的,也有用M1A1汤姆逊冲锋枪和M1卡宾枪的,总之,装备不是很固定) -------------------------- 炮连: 连部:连长、副连长、指导员、司务长、通讯员(2)、技术军士(4) 连长、副连长、指导员、司务长、通讯员装备6支毛瑟M1932手枪 技术军士每人一支48突击步枪共4支 炊事班:5人 中正式步枪2支 炮1排:共22人(加排长及通讯军士),分两个班,每班10人,一个班一门炮 每个迫击炮排装备48式82mm迫击炮2门,备弹90发。48突击步枪4支 炮2排:同上 炮3排:同上 合计:共编制人员81人,其中军官6人;毛瑟M1932手枪6支,48突击步枪16支,中正式步枪2支,48式82mm迫击炮6门(炮弹270) (注:82mm迫击炮班一般8人就够了,但是有些部队装备在解放战争中缴获的107mm和105mm迫击炮,所以还是给了10人的编制。所以,根据部队的不同,炮连人数是有所不同的) -------------------------- 火力连: 连部:连长、副连长、指导员、司务长、通讯员(2)、技术军士(4) 连长、副连长、指导员、司务长、通讯员装备6支毛瑟M1932手枪 技术军士每人一支48突击步枪共4支 炊事班:5人 中正式步枪2支 高机排:共22人(加排长及通讯军士),分两个班 每班10人,分为两个战斗小组,为班长(副班长)、射手、副射手、军械士、步枪手 一个战斗小组装备50式12.7mm高平两用机枪一挺(备弹400发),48突击步枪2支 全排共有50式12.7mm高平两用机枪4挺,48突击步枪10支 火箭筒排:共22人(加排长及通讯军士),分两个班 每班10人,分为5个战斗小组,一个战斗小组50式40mm火箭筒一个(5发火箭弹) 全排共有50式40mm火箭筒10具,48突击步枪2支 狙击排:共22人(加排长及通讯军士),分两个班 每班10人,分三个狙击小组(射手、副射手、步枪手),外加班长(装备夜视仪) 共装备49式12.7mm反器材狙击枪6支,毛瑟M1932手枪6支,48突击步枪10支 合计:共编制人员81人,其中军官6人;毛瑟M1932手枪12支,48突击步枪26支,中正式步枪2支,49式12.7mm反器材狙击枪6支,50式12.7mm高平两用机枪4挺,50式40mm火箭筒10具 --------------------------- 步兵1连: 连部:连长、副连长、指导员、司务长、通讯员(2)、卫生员(2) 连长、副连长、指导员、司务长、通讯员装备6支毛瑟M1932手枪 炊事班:8人 中正式步枪2支 火力排:共38人(加排长及通讯军士),狙击班负责连部警戒 机枪班:全班12人,分为3个战斗小组,一个战斗小组装备47式通用机枪1挺 共装备47式通用机枪4挺 炮班:全班12人,装备60mm炮三门(60mm迫击炮型号比较杂) 狙击班:全班12人,分为6个狙击小组,装备47半自动步枪6支,48突击步枪6支 步兵1排:共32人(加排长及通讯军士)分为3个班,每班10人,分两个火力小组, 火力小组1:班长,步枪手(3),机枪手 火力小组2:副班长,步枪手(3),火箭筒手 全班共装备48式班用机枪1挺,48式40mm火箭筒1具,48突击步枪8支 全排共装备:48式班用机枪3挺,48式40mm火箭筒3具,48突击步枪26支 (注意:通常每个班装备一门50mm掷弹筒,多为缴获和国内仿制品,一般由老战士携带作为曲射火力用) 步兵2排:同步兵1排 步兵3排:同步兵1排 合计:共编制人员150人(军官8人);毛瑟M1932手枪6支,48突击步枪84支,中正式步枪2支,47半自动步枪6支,48式班用机枪9挺,47通用机枪4挺,48式40mm火箭筒9具,50mm掷弹筒9具,60mm迫击炮3门 ---------------------------- 步兵2连:同步兵1连 ---------------------------- 步兵3连:同步兵1连 ---------------------------- 全营满编673人 武器概述: 手枪: 主战装备:毛瑟M1932自动手枪使用7.63×25mm毛瑟手枪弹 就是被称"二十响驳壳枪"、"盒子炮"、"自来得二十响木壳"、"快慢机"等等。 由于该枪加工复杂,第18局并没有下达生产命令,是东北兵工厂自己仿制的,由于拥有高精度的机械加工设备,所以产出的仿制毛瑟M1932自动手枪质量不逊于德国原厂,被解放军指战员亲切的称为东北造(因为上面有东北兵工的标志),深受广大基层指挥员喜爱。 其他手枪:由于毛瑟M1932自动手枪体积比较大,所以不适合做营长、卫生员等的配枪,而国内当时的手枪并没有统一(扬文实在太忙,加上解放军有传统的毛瑟情节),不得以,营长,卫生员等的配枪比较杂,大多为缴获的,以7.65mm勃郎宁为主,也有部分日本的南部手枪(王八盒子),由于一个营大约才12支,而且不常用,所以就没有统一装备新枪。 需要指出的是: 1、编制上每个营装备51支毛瑟M1932自动手枪,但实际上并不全是毛瑟M1932自动手枪,也有毛瑟M1896自动手枪(固定弹仓的十响驳壳枪)和西班牙防制的驳壳枪,都是以前部队缴获的,这个现象在主力部队(38、39、40三个军)之外的部队由为突出 2、后方一般补充的手枪弹只有7.63×25mm毛瑟手枪弹,使用其他弹药的手枪得不到定时的补充,所以,在朝鲜打了几个胜仗后,都换成了美国的M1911A3等缴获的“联合国造”了。 ------------------------ 步枪: 主战装备:48式突击步枪使用48式7.62×39mm步枪弹 第十八局于1948年设计定型并投入小批量生产,1949年在东北兵工局的组织下投入大批量生产。48式突击步枪采用56-2式突击步枪设计基础,借鉴了AKM-47突击步枪的冲压工艺,便于大批量生产。48式突击步枪有48-1型和48-2型两种,48-1型是十八局太行兵工局生产的,采用了折叠枪托(同56-2和81),但是由于在东北绞匪战斗中发现金属折叠枪托在东北严冬中十分冰冷,战士瞄准的时候容易冻伤,所以东北兵工局在按太行兵工局的图纸产了一部分折叠枪托的48-1型后,报请十八局改生产木枪托的48-2型,扬文局长迅速批准并做了自我批评,命令把48-1型全部装备机械化部队,步兵部队装备48-2型。 48式突击步枪生产工艺精良,火力凶猛,性能可靠,尤其是带有折叠式的三棱刺刀,战士只要开锁再一甩枪,就能把刺刀打开,能充分发扬我军“刺刀见红”精神,深受广大解放军战士的喜爱 每营装备313支48式突击步枪 狙击装备:47式半自动步枪使用7.92×57mm毛瑟步枪弹 47式半自动步枪是十八局的“开山之作”,是十八局在1947年8月研制成功并投入小批量生产的半自动步枪。该枪采用德国G43半自动步枪的设计为蓝本,改进了枪管材料和部分加工工艺,适当的延长了枪管,提高了射击精度。 47式半自动步枪的生产有十分有趣的故事。其目的是为了检验十八局的生产协调能力,解决中央警备团的装备问题和为狙击手学校提供学习用枪。(我最近想为《共和国之怒》写个小外篇,就是关于47式半自动步枪的生产), 47式半自动步枪在十八局的生产之初由于条件所限,没有装备光学瞄准镜。到了48年东北地区形式好转,在原日本望远镜工厂的基础上建立的牡丹江光机厂研制了用于47式半自动步枪的瞄准镜,并于49年投产,于在49年在东北兵工局投产的47式半自动步枪配套,成为我军狙击手和特等射手的利器 全营共装备47式半自动步枪24支 49式反器材狙击枪使用50式12.7×108mm机枪弹 49式反器材狙击枪是十八局的力作,于1949年6月定型小批量生产。是解放军步兵营中少有的保密武器。其生产工艺、材料十分先进,配有牡丹江光机厂生产的昂贵的高精度瞄准镜,最大射程1800-2000m,杀伤力巨大。设计原形为美国巴雷特M82A1反器材狙击抢,为了减轻重量,采用了5发弹匣(巴雷特M82A1是10发)。尽管如此,重量还是偏大的,所以每个狙击小组3人。 49式反器材狙击枪的狙击手都是全军选拔上来的,经过太行狙击学校6个月训练的狙击好手。战士们戏称为“特特等射手”,后来因为狙击手比较孤僻等特点,又被叫做“特特”,进而变为“特务”了^O^ 全营共有49式反器材狙击枪6支 辅助步枪:中正式步枪使用7.92×57mm毛瑟步枪弹 中正式步枪是我军大量装备的步枪,是国民党汉阳兵工厂仿毛瑟M1924步枪,考虑炊事班不参加战斗和子弹与47半自动步枪等通用,所以全军为入朝作战,撤装38步枪,换中正式。 每个班中正步枪2支 全营共中正步枪12支 ------------------------ 机枪: 班用机枪:48式班用机枪使用48式7.62×39mm步枪弹 48式班用机枪是十八局于1948年设计定型的班用机枪,只试制了少量的机枪在华北军区实验装备。该机枪采用前苏联的RPK班用机枪的设计为蓝本,外型与48式突击步枪类似,加长枪管,加大了枪口初速,采用了类似捷格加廖夫RPD机枪的枪托,在枪口加装两脚架。 48式班用机枪在华北军区的实验装备并不顺利。首先是48式班用机枪开始配备40发的长弹匣和75发的弹鼓,但是部队反映长弹匣和弹鼓都不方便携带,尤其是长弹匣。十八局随后给48式班用机枪换了和48式突击步枪一样的30发弹匣,但是弹鼓杨文局长命令部队摸索使用经验。随后出现的问题是部队对48式班用机枪不能更换枪管,必须打300发就冷却很有意见,认为不如ZB-26方便,十八局的回复是:由于现在部队主要用手动步枪,对自动武器依赖大,等48突击步枪换装以后就不是问题了。 48式班用机枪在49年一同和48突击步枪在东北兵工局大量生产并装备部队,由于重量轻,和48突击步枪相似,所以换装顺利。也正是由于和48突击步枪相似,所以部队通常不把48式班用机枪看做机枪,呢称为“大48”。 全营共装备48式班用机枪31挺 连用机枪:47式通用机枪使用7.92×57mm毛瑟步枪弹 47式通用机枪和47式半自动步枪并为十八局的“开山之作”,是十八局在1947年8月研制成功并投入小批量生产的通用机枪。该枪采用德国G42通用机枪的设计为蓝本,改进了枪管材料和部分加工工艺,由于改进了枪管材料,每根枪管可持续射击350发子弹再更换。 47式通用机枪在当时主要的目的是解决中央警备团的装备问题,曾经有3个机枪组参加了榆林战役,受到部队好评。在1949年初东北兵工局要求仿制生产苏联DP连用机枪时,十八局杨文局长指示,按47式通用机枪图纸生产新型机枪,这样可以大量利用我军现在有的7.92×57mm毛瑟步枪弹。东北局在安排生产48突击步枪和班用机枪之后,又迅速的安排生产了47式通用机枪,并试装备部队并在川南战役中取得不俗表现。部队反映:47式通用机枪(部队叫重机枪)重量轻,火力猛,射击精度好,往往一挺能压制敌人一个连的进攻,比24机枪(仿马克沁)和日本92重机枪有明显优势,但是枪管更换麻烦。 47式通用机枪装备步兵连机枪班,全营共12挺 高射机枪:50式高射机枪使用50式12.7×108mm机枪弹 50式高射机枪是十八局在1950年初定型并生产的大口径高射机枪。其是以85式高射机枪为蓝本生产出来的。 50式高射机枪重量轻(全枪41公斤),每个机枪组5人可以轻松应付。为全营防空火力的支柱,也兼顾平射,配50式穿甲燃烧弹可以对付轻装甲目标。50式高射机枪和49式反器材狙击枪一样,是比较保密的枪械,机枪组被命令绝对不可以让机枪被缴获。 50式高射机枪装备营属机枪排,全营共4挺。 ------------------------ 火箭筒: 48式40mm火箭筒使用48式40mm火箭弹 48式40mm火箭筒是1948年十八局同48式自动步枪一起试制出的火箭筒,最开始命名为解放一型火箭筒,小量生产后在华北军区试装备并取得成功,涌现出董存瑞等战斗英雄。1948年7月,军委领导命名为“48式火箭筒”并指示“尽快批量生产,为转入战略进攻阶段的野战部队提供有利攻坚武器”。十八局根据军委指示迅速投入了48火箭筒的批量生产并在随后的解放军大规模攻坚战役中,发挥了极大作用,有效的减少了部队伤亡。 48式40mm火箭筒以56火箭筒为蓝本生产,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发射筒2.75公斤),火箭弹威力大,精度好,直射距离100m,能有效的摧毁敌人的碉堡和装甲目标。在解放战争中屡建战功,深受解放军战士喜爱,亲切的称呼48式40mm火箭筒为“40”,并有“手中有40,管叫坦克停;手中有40,管叫碉堡聋!”的流传广泛的顺口溜。 48式40mm火箭筒发射48式40mm火箭弹,该火箭弹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所以在50式40mm火箭筒生产后48式火箭筒并没有全面停产,而是持续批量生产,装备部队作为步兵班属火箭筒,直到朝鲜战争结束后,国家经济转好后,被50式火箭筒替代才停止生产。 全营装备48式40mm火箭筒27具 50式40mm火箭筒使用50式40mm火箭弹(必要时可使用48式40mm火箭弹) 50式火箭筒是十八局1949年底发图纸给东北兵工局命令批量生产的,主要针对48式40mm火箭筒射程短,破甲能力相对不足的缺点而装备的。50式火箭筒于1950年2月在东北兵工局正式生产并装备部队。50式火箭筒以69-1火箭筒为蓝本生产,有部分合成塑料件被换为木头件。营属火箭筒排的50式火箭筒装备了牡丹江光机厂的瞄准镜,提高了远距离射击精度。 50式火箭筒结构简单,携带方便,比48式火箭筒的射程大了一倍多,大大降低了火箭筒手的伤亡概率,因此得到曾经装备48式火箭筒的火箭筒手的欢迎,火箭筒手把原来的48式40mm火箭筒叫做“小40”,而把50式40mm火箭筒叫“大40”。而且由于加装了两脚架,也提高了命中精度,使解放军的反装甲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由于50式40mm火箭筒重量比较大(发射筒5.7公斤),所以必须有副射手携带弹药,而且配套的50式40mm火箭弹有简单火箭发动机,成本比较高,所以朝鲜战争中,50式40mm火箭筒只装备了营属火箭筒排,作为加强反坦克火力使用。 全营共装备50式火箭筒10具 ------------------------ 迫击炮: 60mm迫击炮: 装备类型比较杂,主要是原来部队的装备 82mm迫击炮: 48式82mm迫击炮。吴运铎在东北根据缴获的美制日制迫击炮,和十八局发的67式82毫米迫击炮图纸,于1948年小量试验生产的迫击炮,东北兵工局在1949年调整了工艺流程,并批量生产。最大的改进是加装了牡丹江光机厂的高性能光学瞄准具。 ------------------------ 全营弹药补给种类: 7.63×25mm毛瑟手枪弹 7.92×57mm毛瑟步枪弹 48式7.62×39mm步枪弹 50式12.7×108mm机枪弹 48式、50式40mm火箭弹 50mm掷弹筒弹药 60mm迫击炮炮弹 82mm迫击炮炮弹 附:步兵班具体装备 班长,48式突击步枪,配30发弹匣5个(抢上一个,胸前4个),另带散子弹150发。手榴弹4枚(木柄)。班长视作战任务配步话机,微光夜视仪。 步枪手:48式突击步枪,配30发弹匣5个(抢上一个,胸前4个),另带散子弹150发。手榴弹4枚(木柄)。注意:有一个步枪手为机枪手带一个弹鼓,作为机枪手的掩护;另一个步枪手不带手榴弹和散弹,为火箭筒手带3枚火箭弹。 机枪手:48式班用机枪,配30发弹匣4个,75发弹鼓2个(或者2个30发弹匣,其中一个弹鼓一般由一个步枪手携带,这个步枪手一般作为机枪手的掩护)。手榴弹视情况携带 火箭筒手:48式火箭筒,配弹4枚,另有3枚由另外一个步枪手携带,通常作为火箭筒手的掩护。 每个战士还要为炊事班带一定的粮食,每个人带有压缩干粮等补给;每人一个水壶,挎包,钢盔,防毒面具。每个班还有3把铁锹和1个镐头(用于挖工事</P>
47式半自动步枪诞生始末 作者:赵顺辉(名字随便起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我国兵器工业的老专家,参与生产制造我国第一种半自动步枪:47式 前言: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50周年,笔者应中国军事网站之约,把自己参与设计制造曾在朝鲜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47式半自动步枪的经历写出来,以次来纪念英勇的志愿军战士取得的伟大胜利。 我从事兵工事业有40多年,参与了很多武器的制造,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47式半自动步枪。 1947年,那时我刚好21岁,从太行工业学校毕业后,我在太行兵工厂炮弹厂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那个时候条件很艰苦,我们都是用很劣质的白口铁来做迫击炮弹,机床也不多。47年的9月底,我接到命令,到某地报道,有新的任务。和我一起调转的还有厂内的总工程师张云易(《共和国之怒》正文第7章)和几个文化程度比较高的同志,我当时猜是要调东北。 47年10月4日,半夜我们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发现是一个在山中的兵工厂,穿着绿色军服的部队在紧张的修筑道路,他们竟然有大型机械!这是当时我的第一个惊奇。当时我还仔细看了那些大型机械,后来,我才发现,这只不过是我惊奇的开始。 我分配的宿舍是4个人一个屋子,在洞库中。条件好的让我不敢想!4张用钢做成的上下铺,每个人都有桌椅用,而且屋子里的灯发出白色的光,很亮!当然,现在大家都知道是日光灯,可那个时候我惊奇的不得了。伙食也很好,能吃上馒头,菜也有好几个,一周还能吃上一次肉,这些都让当时的我感到无比惊奇。后来我才知道我们叫做18局兵工厂。 我们的一号首长是杨文,第一次见到他是因为同志们对基地的保密制度的存有疑问而铁别招开的座谈会,当时他给我的印象是,很年轻,比我大不了多少。 我参与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研制47式半自动步枪。当时我是做老领导张云易的助手,张云易是主任设计师。现在流传广泛的关于47式半自动步枪研制的目的是为了给当时成立的太行狙击学校提供狙击枪,这个说法实际上并不准确。我记得那是在我到18局后的第3天,我和老领导张云易正在熟悉新机床的使用,当时的局长杨文抱着一摞白色的图纸到厂房来了,对张老说:“张总,现在党中央毛主席在陕北转战,形势不容乐观啊,我想咱们能不能尽快生产这两种武器,给中央警备团换装一下,也能保障一下主席和中央的安全?” 我和张总看了一下,是一种半自动步枪和机枪的图纸,这是我第一见到神秘的大名鼎鼎的18图纸(编者注:18图纸是我国工业界的一个传奇,以其印刷的精美、技术的先进、对我国工业的巨大贡献和消失的神秘而著名。18图纸现在没有实物,而且就连18图纸这个名字,都是大家私下给起的,并没有官方确认),图纸的质地是非常好的白纸,其精美程度让我和张总目瞪口呆。过了很多年我用上了激光打印机以后,我隐约的怀疑那图纸是打印机打出来的,虽然这个想法很可笑,不过读者可以从我我怀疑的态度看出当时我是多么的震惊。可惜现在没有18图纸的实物了,无法确定18图纸到底是不是真的是打印的。 震惊之余,张老说:“这个机枪生产,我能理解,可我们不是要生产全自动步枪吗,还生产半自动步枪干什么?”杨局长说:“哦,张总,主要是考虑我们的自动步枪用的子弹是全新的7.62X39mm,而现在西北主力部队用的是79子弹(7.92X57mm),中央警备团无法从西北野战军那里补充,所以生产这种半自动步枪。” 我和张老当晚又仔细的看了图纸,图纸很详细,而且就现有的机床等设备,肯定能快速生产。于是我们连夜写报告,表示可以试制。仅用了的5天里我们就生产出了半自动步枪的样枪,经过实验,符合要求,47式半自动步枪就这样诞生了。这可真是一个让人不敢相信的速度!我们当时热情很高,还有就是机器设备十分齐全,用张总的话说,从来就没有这么全的家伙。那短暂的5天真的是让我很怀念,当时大家都是接触到新机床,新设备,听说要生产试生产枪支,熟练技术,保卫党中央,热情十分高涨,纷纷表示:党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机器设备,我们要是不能生产出好的武器,我们白吃人民的小米!我们都是满怀激情的工作的,一边试制,一边熟悉机器。并且把这种激情,一直的传承给了新中国的兵器工业。 样枪定型了以后,很快转入生产,生产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就是步枪枪身的木材一度紧张,后来在太行军分区支援了我们一批核桃木,解决大问题了!我们在两个星期内生产了150枝半自动步枪和6挺机枪,(编者按:是按德国的G43半自动步枪的图纸生产的),准确的说,它还不能叫47式。同时生产的6挺机枪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47通用机枪的前身,(编者按:这六挺机枪是按照德国MG42机枪的图纸生产的)并且配的是两脚架。 当时这批枪枝很快在10月底运到了位于陕北的中央所在地,装备了中央警备团的一个连。但是却被毛主席批评了,毛主席当时发了个电报批评局长杨文,并要求把这些枪枝给西北野战军。当时的西北野战军的司令彭德怀却坚持这批枪装备中央警备团,后来在杨文局长的建议下,47式步枪大概20多枝,3挺47式机枪装备西北野战军,以取得使用经验,这样,这件事情才算了结。主席的批评电报我没有见到,是听张总说的,现在在档案馆里是见不到这个电报的,具体主席怎么批评杨局长的,也成了个迷。 有人可能觉得杨局长还挺能拍马屁的,可是我却不这样觉得。要知道当时国民党军近20万进攻陕北,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率领昆仑纵队在陕北转战,和敌人转圈圈,十分危险,中央警备团才几个人,几条枪?由于西北地区条件比较差,加之战争持续,人民生活十分艰难,中央领导也和当地农村一起,只吃由米糠、砒谷和瓜果合在一起再加几把黑豆片片煮成的“钱钱饭”;中央领导,尤其是毛主席每天晚上要看电报指挥解放战争,可是却只能用油灯,甚至是土豆做成的灯。杨局长听说这个情况以后,很快的给中央送去了应急灯和手摇发电充电器,保证了中央领导的办公照明。同批送去的还有些副食品,粮食什么的,主席回电报表扬了18局解决中央办公照明问题,但是指示不要送食品了,食品要首先保证基地技术人员。这个电报我们技术人员都看到了,我们都很感动,毛主席在条件那么艰苦的环境下,还关心我们这些技术人员。 我一直认为杨局长当时那么做,是出于对中央安全考虑,是为了让中央能有效的指挥解放战争。 说到这里读者可能有疑问了,47式半自动步枪不是我军的狙击步枪吗?关于47式半自动步枪成为狙击枪,甚至太行狙击学校的建立,是始于我和张总的一个建议。 开始生产第一批47式步枪没有几天,我们开始用太行军分区支援我们的核桃木。这种木头比较硬,加工起来比较麻烦,枪身右侧的一个低槽加工就比较困难。我找到了张总,向他反映了这个问题,并说:“张总,这个槽看起来没有什么用处啊,能不能去掉,简化生产?” 张总看了全枪的图纸,也说这个槽有些多余,不过他同时找出了全枪图纸,指着低槽对应的抢身说:“这里对应有个卡榫,我看象是日本有些99步枪装瞄准镜的装置,我们现在生产不了瞄准镜,你和我找杨局长建议一下,看看是不是能简化一下。” 我们很快找到杨局长,反映了我们的建议。杨局长立刻说:“对,是装瞄准镜作为狙击手装备的,哦,…………”突然他就楞住了,突然说:“对啊,狙击手!” 从这句话开始,太行狙击学校很快成立,并装备了我们生产的第二批47式半自动步枪。这批半自动步枪才算是真正的47式:枪管加长了20公分并改进了枪管加工工艺和材料,极大的提高了设计精度;配了多功能刺刀,这是我国第一种多功能刺刀;预留了瞄准镜座。由于当时基地不具备大规模生产瞄准镜的条件,所只试制了10几个瞄准镜给狙击学校教学用,后来东北形式好转,才在牡丹江设立了光机厂,大批生产47式的瞄准镜。 自此,47式才算真正的成为了我军的狙击神枪
转《中国航空》1969年4月号) 辉煌的20年--纪念我国直升机工业诞生20周年 编者按:新中国直升机从1949年4月起步,至今已经20年了,本刊特约我国直升机研制的先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元伟撰写此文以纪念新中国直升机诞生20周年。 新中国最早研制的直升机是由18局在太行兵工基地研制代号为“火烈鸟”的直-1型(Seabear:仿UH-1)多用途直升机。直-1型于1949年10月29日首飞,后不断改进,于1949年12月30日正式定型并投入小批量生产。首批生产了7架,其中4架为海军型,3架为实验机。 1950年1月12日,石家庄飞机制造厂成立,专门从事直-1型直升机的生产。并在1950年9月前,共生产直-1型直升机31架,其中陆军型28架,装备88军陆军航空兵大队;海军型2架,用以补充海军坠毁的两架直-1;实验机一架,用来代替坠毁的实验3号机。 直-1型直升机持续生产到至今,有数十种改进型,出口到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现代直升机的先驱,拥有多个第一的头衔,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世界上第一种舰载反潜直升机”。 直-1型直升机最早的型号是为海军设计的直-1A型,装备简单的可收放声纳对潜艇进行探测,装备深水炸弹和仿美国MK-24声自导反潜鱼雷对潜艇进行攻击。乘员4人,分别为:正、副驾驶,声纳操作员和火控员。直-1A机长13.41米;机高3.84米;旋翼直径11.70米;航程240公里;空重2350公斤;最大起飞重3600公斤;实用升限3500米;巡航时速230公里/小时。装备一台涡轴-1A型发动机(Seabear:仿T53-L-11A型涡轴发动机),最大功率820千瓦(1115轴马力)。由于涡轴-1A型发动机结构复杂,生产难度高,首批涡轴-1A发动机在太行兵工生产,共生产45台,其中5台为实验机。 编者注:直-1A首批共生产6架,目前除了北京航空博物馆的生产编号为0318500100004和海军博物馆中生产编号为0304500500016的直-1甲还健在以外,其他的首批直-1A都已经坠毁了。从编号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北京博物馆的直-1A的编号开始的03表示是给海军生产的,第3、4位的“18”表明这架直-1A是18局兵工生产的,后面的5001表示是1950年1月生产,最后面的4是第四架,也就是直-1A的第一架(01、02、03是实验机);海军博物馆的直-1A的编号3、4位的“04”表示该机是由石家庄飞机制造厂生产的,后面的5005表示是在1950年5月生产,21表示是石家庄厂生产的第16架飞机,根据资料,这是石家庄厂生产的第一架直-1A。 海军于1950年1月下旬在天津接受了第一架直-1A(编者:就是现在在航空博物馆的那架),并于1950年2月14日首次在“延安号”战列舰上实现起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从此成立。此后,海军航空兵陆续接收了4架直-1A,由于使用经验不足,在1950年5月和9月,海军损失两架直-1A,后由石家庄飞机制造厂补充生产了两架。海军航空兵第一支舰载机部队于1950年10月形成战斗力。 直-1型直升机第二种型号为直-1B,最初是为88军所属陆军航空兵大队生产的,首批共生产28架,全部由石家庄飞机制造厂生产。直-1B型大致性能与直-1甲相似,空重比直-1A轻50公斤,两侧有较大的舱门,可在机身两侧加装两挺47型通用机枪,主要用于人员运输,搜救,医疗救护等。是十分优秀的多用途直升机,在朝鲜战争中表现出色。直-1B于1950年2月10日于石家庄首飞成功并投入生产。 编者注:美国研究了在朝鲜战场搜集到的直-1B直升机的残骸,于1956年仿制出H-1型直升机,并大量生产装备部队。据现在解密的贝尔公司的资料,当时美国的直升机专家认为,中国的直升机技术,尤其是涡轮轴发动机技术要领先美国8-10年,这让美国国防部感到震惊。最初美国人认为直-1是苏联人的技术,但是当确认苏联人还在用米-4和米-2和1954年观看了中国参加英国范保罗航展上亮相的直-1C远程救护直升机实物后,终于接受了中国领先的这个事实。 直-1C型是应空军为搜救飞行员和总后勤部为解决专用救护直升机而研制的搜救救护通用直升机。直-1C基本上与直-1B相似,不同的是加装吊蓝担架等救生设备,可搭载4具担架,作为搜救直升机的时候,装有2挺47通用机枪,两具担架,机组人员为:正、副驾驶,机械/武器员,机枪射手,军医,救护员;作为救护直升机时,机组人员为:正、副驾驶,机械师,军医。直-1C于1951年1月12日在石家庄首飞,并于该年2月投入生产。 直-1D型是应炮兵和侦察需要而在直-1B的基础上改进的侦察/炮兵校射型直升机。其特点是增加了机内油箱,延长了航程,增加专用的侦察设备,加装大功率无线电台。于1951年底首飞。 直-1E型是直-1系列的一个重大改型。其是在总结了朝鲜战场的经验:单发直升机战场生存能力比较差和海军对单发直升机不满的前提下,改进的双发直-1。直-1E采用了两台以涡桨-2(Seabear:仿PW的PT6)的核心机为基础研制的涡轴-3系列发动机,由于涡轴-3发动机的可靠性,可以保证直-1E在单发情况下迫降,极大的提高了飞机的可靠性,深受一线部队欢迎。直-1E还大胆的应用了先进的复合材料,配合改进的生产工艺,使直-1E的性能有了质的提高,是直-1系列最成功的一种型号,产量也创下了记录。其也成了直-1系列改进的一个重要起点,相继派生出多种直-1改进型,直-3也是从直-1E改进而来。直-1E于1953年开始研制,由于涡轴-3发动机的研制进度,于1956年首飞并在创记录的8个月内完成试飞,于1957年开始生产并装备部队。 直-3武装直升机是直-1型直升机的重大改进型,是世界上第一种专用武装直升机,其以直-1E为蓝本,重新设计了机身和武器系统。乘员2人,主要武器为一门12.7mm3管转管机枪,可携带8枚红箭-1反坦克导弹以及127mm、75mm、57mm火箭弹。直-3型武装直升机于1954年开始研制,1957年首飞,1958年开始小批量生产,1960年正式装备部队并一直作为解放军陆军航空兵和海军陆战队主力专用武装直升机一直使用到至今,预计直-3的改进型能服役到本世纪90年代。 直-2型直升机(Seabear:仿CH-47)是应陆军航空兵一次机降一个排或大口径火炮的要求而研制的大型运输直升机。其采用了两台利用涡桨-1(仿T56)的核心机为基础研制的涡轴-2大功率发动机,并借鉴运-1(仿C-130)的车厢机体设计,可运载4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由于直-2型直升机造价比较高,直到60年代中期我军建立空中突击部队以前,并没有大量装备部队,仅小批量生产并主要装备特种部队。 直-4型直升机(Seabear:仿直-8F)是应中国科学院南极科学考察要求和海军需要能在水面降落的远程搜救运输直升机的要求而设计的直升机。其采用3台涡轴-3C大功率发动机和船型底部设计,可以在水面降落,属于13吨的大型直升机。直-4于1957年开始研制,1960年首飞,1962年开始装备部队。虽然直-4产量不高,但是其出色的完成了历次南极科考任务和在南太平洋回收远程弹道导弹实验弹头任务而成为大家熟知的“明星飞机” 直-5型直升机(Seabear:仿UH-60(黑鹰))是我国为了替代直-1系列直升机而研制的第二代通用直升机。其在直-1的基础上,强调大航程、高可靠性、高出勤率、高通用性、高的航速、低运营成本、低维护时间的全新一代多用途通用直升机,其研制之初就确立了“保证20年不落后的目标”。本着这个目标,直-5从1958年开始预研,1965年首飞,于今年定型,预计明年,也就是1970年投入批生产开始装备部队,逐步替换直-1。作为新一代直升机,我可以负责的说,直-5绝对是世界领先的直升机。 我国直升机还有多种实验型号和在研制试飞中的型号,由于还不是正式公布的时候,我在这里只能说,新一代专用武装直升机直-6进展顺利,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大家就能一睹芳容了。 以上是新中国直升机型号发展的历程。新中国直升机工业从1949年起步,至尽已经20个年头了,回顾这过去的20年,让人感慨,也让亲身经历其中的我感到无比自豪。从1949到1969,这辉煌的20年,我国直升机始终保持世界领先水平,引领世界直升机发展的潮流,这在工业落后的旧中国,是无法想象的。直升机工业能取得20年的辉煌,主要归功于上级领导的正确决策,党的坚强领导,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爱国奉献精神和航空工业处于国家的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 在这里我想着重强调上级领导的正确决策。我们在1949年研制的直-1就采用了当时世界领先的涡轮轴发动机技术,从今天来看,使用涡轴-1发动机的直-1仍然是不落后的。而在直-1的设计之初,以我为首的一批设计人员认为涡轮轴发动机太过复杂,想用活塞发动机代替。当时的18局领导明确指示用涡轮轴发动机。这一决策保证了直-1在20年不落后,而且有很深的挖潜能力。随后我们紧贴部队实际需要,不断改进和挖潜直-1,有力的保证了50年代全军的现代化建设。不仅体现在技术上的决策,在朝鲜战场上单发直升机的生存性不高,当时我们想搞个全新的型号。上级指示我们,等待与涡桨-2通用的涡轴-3发动机,继续挖潜直-1,不要三心二意,好高务远。现在看来,当时我们的设计水平的确很薄,被直-1的成功冲昏了头脑,直接导致了直-2直升机研制的周期过长,定型缓慢,到大量装备部队,已经是首飞10年以后的事情了。 18局的领导在1953年指示我们“动力先行,桨轴通用”。本着这个原则,我们顺利的完成了用涡桨-2通用的涡轴-3发动机的直-1E、直-3和直-4的研制工作。3种直升机,一个发动机系列,不仅保证了直升机的研制进度,极大降低了新型号研制风险,还方便了部队的维护工作,深受一线部队欢迎。 在开始新一代直升机直-5的研制时,我们也是遵照国家工发委指示的“动力先行,保证先进”的方针,在1958年就开始着手研制先进的涡轴-4型(Seabear:仿T700GE)发动机,于1965年发动机装机实验,1968年正式定型,今年和直-5一起定型并开始生产,可谓“十年磨一剑”。涡轴-4无论从可维护性、功效比、翻修时间等都是世界一流发动机,可以保证直-5在今后20年内不落后。 回顾过去的发展历程,只要我们深刻理解上级指示,不折不扣的执行上级决策,我们的事业就一帆风顺,成绩喜人;反之,我们的事业就受到挫折。这更加表明,光有冲天的干劲,没有科学的决策,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不能完成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任务,就不能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世界强国的宏伟目标
解放前,1917年左右的北京大学文科教授260银圆的月薪,相当于今人民币10000多元(合1200美圆)。根据1929-1930年进行的社会调查报告《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所提供的数据,30年代初,一个典型的工人4口之家每年平均生活费为454银圆。30年代大学毕业生的起点月薪一般为50银圆;待遇高的可以拿到80银圆。一般从事脑力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阶层,如中学教员,工程师,记者,编辑,职员等等,月薪在100—200银圆之间。大学教授平均月薪为350银圆;一级教授最高月薪可达500—600银圆。这些人群组成社会的“中间阶层”或者叫做白领劳动的“中产阶级”,鲁迅在《二心集序言》里面就认为自己属于“中产的知识阶级分子”(参看《鲁迅全集》第4卷151页),他们正是劳动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析立足点]: 根据当时的支付能力,所以大学正教授工资在解放时定为904人民币(合430美圆)一个月,比美国的大学略低些,考虑到中国的消费水平低,而且这些人大多有写书的收入,就差不多了。 然后以教授为基准进行调整各行业的工资水平。 大学讲师一级约为675人民币(合321美圆)一个月。同级的有高级工程师和高级中学教员,公司里的高级职员等等。 大学助教一级约为420人民币(合200美圆)一个月。同级的有中级工程师和中级中学教员,小学高级教员,在读博士生,和刚毕业的博士生。 高级技术工人(技师)约为252人民币(合120美圆)一个月。同级的有工程师和中学一般教员,小学中级教师。在读研究生,和刚毕业的研究生等。 中级技术工人(技术等级在四级工以上者)约为152人民币(合72美圆)一个月。同级的有小学初级教师大学毕业生和高等转科学校毕业生等。 低级技术工人(熟练工人,评有一级以上的)约为90人民币(合42美圆左右)一个月,同级的为高中毕业生,和技校的毕业生,小学教师(获得正式教师认可)。 学徒工人(刚参加工作,需要培养的(其实和学生差不多))从40元每月起,一旦出师(通过技术工人等级考试的)立刻进入低级技术工人行列。同级的有助理教师(刚刚加入教师行业,没有经验者)和普通士兵(新兵)。 部队和政府的评级标准是不一样的,政府按岗位来,而军队按等级来,但是毛泽东的工资自己评为三级,不过也按照大学高级教授来评定,1500元(合714美圆)一个月。其他人则从此向下一级一级来划分。 大约为部长(元帅)级1170以上,省长(将军)级904以上,市长(校官)级(675)以上,县长(尉官)420以上。 工资看起来高,实际上经过个人所得税就没有那么高了。例如月收入在800到1200间的个人所得税高达20%。 而且(除军队外)没有了免费公房,要么租,要么买,各种福利中除了药费有补贴和失业救济金(没有机会失业了,到处要用人)等外,只有老人福利金,残疾军人保障金和烈士家属的荣誉金外就没有了。 这里要说明的是,工人评级不是由某个工厂来进行,而是有专门的机构,或这个机构授权的工厂,基本上像驾照一样。 工资中除了基本工资(包括级别工资和工龄工资(可累加))外,还有加工工资和补贴。 加工工资是指超过8个小时工作外的工人(包括临时工和其他所以类型工人)工资按1。5倍正常工资支付,而临时工工资不得低于同工种的正式工人工资,只是按小时来付。补贴是指在艰苦和特殊环境工作的特殊津贴,例如海军在执行远洋任务,军队越过国境,在工厂中的出差等等情况。补贴是按照上级规定来执行。 例如:工厂技术工程师的小翰姆:是参照美国工程师在1950年的平均每周收入(大约192美圆/6天/8小时=4美圆/小时)来计算的,不过考虑到战俘营的生活水平,远远高于美国,所以只能是一般。 沃可玛教授:由于同意教授中国的实习医生,所以按其在美国的工资水平来支付的。 扁凡:51年12月24日(工作一年以上,而且是院长,技术水平也很高)参照中等工程师收入,240美圆每月,外加超工时工资(1。5倍),算每天多加4个小时的班(一个月就多出的75%的工资),外加战俘营在昌城,虽然仅仅是过了鸭绿江,但是就已经有出国补贴了,所以560多美圆一个月是少算的。 张黄婉秋,从没有教学经验的人,初次进入教育行业,每月40元。 这是这本书对工资构成的大致考虑,这样至少不会出现脑体倒挂,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情况出现,至于合不合理,大家议论下。 根据新的资料,现拟对远章节的数据进行调整如下: 原62章,朝鲜战争的开支为5亿美圆,1949年国民生产总值为300亿人民币,合(142亿美圆)考虑东北企业和历史比,强了很多。 原战俘章:小翰母的工资调整为3.5美圆一小时。 最后一章中,数据调整为: 截止到1月1号,我们共计投入21亿人民币进行了这场战争,而朝鲜政府以铅,银,黄金等重金属和其他矿产补偿给我国的大约两亿美圆,合折4.2亿人民币,我们净支出为16.8亿。现在的中央财政仍然可以承受的起。” 一直负责中央经济工作的陈云确有点摸不到头脑了,他手里的数字可不是这样的,今年和去年相比,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很快,一方面,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出口和上一年度相比,几乎增加了两倍,贸易总额达到了13亿美圆,其中出口6.7亿,进口6.3亿,顺差是0.4亿,而全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也不过24亿美圆,顺差不到0.1亿,考虑到对苏联贸易是以物易物的形式,所以总额上实际是0.3亿美圆的赤字。随着国内工业的发展,国内总收入比去年增加了20%,今年的总收入的估计为360亿左右,合171亿多美圆,今年投资额也达到了近300亿人民币,如果考虑到政府各个部门的开支和教育,科研等投入,不算朝鲜战争的开支都是赤字,那里来的承受的起之说呢?他用眼睛示意周恩来,是不是他把数字给看错了
[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