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天说杀日本人的进来看看,他们已进入机器人时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16:33:32
不要整天在论坛上叫嚣,有本事你们造一个。不要整天在论坛上叫嚣,有本事你们造一个。
<P>丁页!这方面中国和它们差的远了~没办法</P>
日本本田汽车(Honda Motor Co.)算是目前世界上研发人型机器最认真投入的机构。2000年11月20日两足步行机器人ASIMO公开之后,从此无人能否认日本「机器人王国」的地位。日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科幻机器人产出国,早在机器人实用化的一天到来之前,原子小金刚、无敌铁金刚和机动战士钢弹,就已经是每代日本孩子共有的童年记忆。
「科技大国=科幻大国」?!这是巧合?还是其中隐藏着某种必然性?在华人世界一片「科技立国」的呼声当中,这里也许深埋着一把关键的钥匙……
近年来,华人社会意识到,若要让「廿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不沦为一句华丽口号,发展科技重点产业似乎成为不可避免的显学。然而,除了一片急起直追、迎头赶上的激情之外,在领导性与指针性的创新科技发展成果上,似乎一时无法取得显着的成果。举台湾一地为例,纵然身为华人社会高科技制造业的龙头,但仍无法摆脱被戏称为「阿信经济体角色」的代工位置[注1]。纵然,在全球资本主义再结构的现实情境下,如此的角色扮演有着特定的脉络限制。但当哪天时机成熟,华人社会想一跃成为「科技大国」时,我们是否早已做好准备?
&amp;#61548;
&amp;#61548; 在此,我拟先将「科技大国」做个分析性的定义,以利后续讨论进行。此处所言之「科技大国」,指的是「在特定的时间点上,针对人类社群整体产生结构性重大影响的科技项目,具备开创性与实验性的持续研发能力,且其研究与执行成果并具有指针性与领导性地位之国家(state)」。
&amp;#61548;
&amp;#61548; 如此定义,对应的是一种「探险」与「前导」的特质,强调在特定科技项目的发展上,做尝试性的研究与高风险的投资,因而取得领导性的地位。例如当前美国的太空科技和日本的机器人产业即属此类。自二战之后,世界各国相继投入太空科技发展至今,美国仍是目前唯一拥有可重复执行任务之最先进航天飞机技术的国家;而日本的机器人产业领导地位,无论从质(本田拥有目前世上最先进的两脚步行机器人技术)或量(据日本机器人工业会公布的数字,日本2000年机器人制造企业有153家,机器人产量约五十一亿四千八百万美元,出口逾五成,全球使用约七十万台机器人里,将近四十万在日本[注2])上来看,「机器人王国」之名都当之无愧。而台湾最引以为傲的晶圆代工产业,虽拥有世界第一的头衔[注3],但其研发焦点与风险均集中在制程的最佳化与经济化上,对应的是一种「耕耘」和「辅助」的特质,是以不纳入此地「科技大国」的讨论范围中。
&amp;#61548;
&amp;#61548; 若我们接受上述对于「科技大国」所下的定义,也同意美国与日本──分别以太空科技与机器人产业两个特定项目──切合「科技大国」的名衔。那幺,试图从两个案例特定的发展脉络与发展经验当中,寻找出其中关键性的作用力所在,或可作为华人社会发展的参考。
&amp;#61548;
&amp;#61548; 自然,「科技大国」之所以成其为「科技大国」,背后因素绝不单纯:从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等面向,皆有特定力量影响促成。要想解析出所有的作用力并分析其复杂深化的交织互动,无异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也是一件不必要的工作。在此,笔者拟将分析范围加以限定,从吾人发展经验的关切之处切入着手。
&amp;#61548;
&amp;#61548; 在近年来台湾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经验中,碰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创意科技产业」的发展瓶颈。无论政策关切与否,无论属于软件、硬件或其它相关领域,具有高实验性质与高投资风险的科技项目,总是以失败收场居多。所以透过对美日经验的考察,或许我们应该设定如下的提问:「科技发展的创意从何而来?特定科技创意的发展前景有无判定法则可寻?创意科技能否找到永续经营的动力?」
&amp;#61548;
&amp;#61548; 这样的提问,牵涉到的已不光是对科技产业面向的专业关注;更重要的,则是对久被忽视的科技人文面向之广泛思维。毕竟,无论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等力量在科技发展的场域中起着如何重要且复杂的角力作用,其中主事的最基本单位,仍是一个个具有自由意志的个人,而这些个体所拥有的沟通语言、文化习性、群体特质和集体意识,也会结构性地影响(并限制了)特定科技项目的发展潜力和想象空间。
从ATOM到ASIMO
&amp;#61548;
&amp;#61548; 2003年04月07日,对全体日本人而言,是近代日本民族英雄ATOM的生日,是一个月历上没有登录的节日。
&amp;#61548;
&amp;#61548; 为了纪念这个特别的日子,庆祝活动在日本全境如火如荼展开:各大报纸都以「ATOM诞生」为题,不惜版面报导ATOM的英雄事迹;NHK电视台连续多日播放《铁腕ATOM》的精彩回顾;富士电视台更在04月06日ATOM的诞生前夜,抢先播映全新一辑的《铁腕ATOM》动画片;高岛屋百货在东京日本桥举办「ATOM特展」;JR全线火车站整天播放着ATOM主题曲;街头到处都是ATOM化妆游行;而传说中ATOM的诞生地──东京新宿高田马场──则在当天举行委任ATOM为「新宿未来大使」的命名仪式,藉以推动环保和人权的活动;大阪大学于2001年成立的阪大尖端研究机构,也在大阪市中央礼堂举办「庆祝ATOM诞生纪念演讲会」……2003年04月07日,不管城市乡村,无论男女老幼,所有人都沉浸在一种节庆欢乐与狂喜气氛当中,整个日本为之沸腾。
&amp;#61548;
&amp;#61548; 而这场庆典的指针性重头戏,则是在横滨Pacifico会展中心所举行为期四天的「ROBODEX 2003」机器人博览会。来自世界各国的90多家机器人生产厂商,不远千里地以这场日本规模最大(也是世界规模最大)的机器人嘉年华会,各显神通祝贺ATOM生日快乐。
&amp;#61548;
&amp;#61548; ATOM究竟是谁?为什幺如此值得纪念?
&amp;#61548;
&amp;#61548; 其实,ATOM并不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他只是日本漫画名家手冢治虫在1951年所创造的一个虚构角色,也是近代日本最早、也最名闻遐迩的科学幻想机器人。在台湾,ATOM则以「原子小金刚」的名字为人熟知[注11]。
&amp;#61548;
&amp;#61548; 在《原子小金刚》原作漫画及动画[注12]中,手冢大胆预测:1978年,由于「电子脑」问世,机器人开发正式起步;1982年,仿真人的机器人将装备电子脑;而到了2003年,确立机器人社会地位的「机器人法」诞生。其时的科学省长官天马博士不幸于车祸中丧子,博士则倾其所有,开发代替爱子的机器人ATOM──而他在剧中的生日,正是2003年04月07日。
&amp;#61548;
&amp;#61548; 对手冢而言,「原子小金刚」寄托着他的幻想与理想,但当年的他没料到是,「原子小金刚」竟然成为时下日本科学幻想文化的标志。今日担当日本各大企业机器人开发重任的科技菁英,童年时代都曾是「原子小金刚」迷:如名古屋大学的福田敏男[注13]、大阪大学的浅田实[注14]、新力的大槻正[注15]、三菱的小平则夫[注16]、本田的竹中透[注17]、……等,与机器人的缘分都来自「我长大了也要做出『原子小金刚』」的雄心壮志。而这种情结,有个专有名词叫「原子小金刚效应」[注18]。
&amp;#61548;
&amp;#61548; 「原子小金刚效应」并非昙花一现,继ATOM之后的五十年间,日本每年都有数量庞大的科幻机器人作品问世。在2000年05月号的《TIME ASIA》杂志〈Gizmo Nation〉(精巧发明之国)中,就生动且深刻地描述了这种日本特有的机器人「科幻/科技」关系:「那些创造出日本机器的人或许是最感情用事的人。这些工程师有许多位都表示,他们深受动画角色感动,这些角色多年来一直是未来世界的象征。你甚至可以猜出日本任何一位机器人研究员的年纪,只要问他(大部分是男性)是受到什幺启发要去制造真正的机器人。『原子小金刚』吗?那他就是1950年代的孩子;『铁人28号』吗?那他是1960年代的人;『机器猫小叮当』[注19]?那他一定是1970年代的;『机动战士钢弹』?那他铁定是1980年代的[注20]。」
&amp;#61548;
&amp;#61548; 在2003年横滨举行的「ROBODEX 2003」机器人博览会中,「原子小金刚效应」开花结果了。会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本田公司经过十多年研发的成果──两脚步行机器人ASIMO──也是第一个被公认为「原子小金刚后代」的机器人。ASIMO是目前世上功能最先进的两脚步行机器人,身高120公分,体重52公斤[注21]。当2000年11月20日,ASIMO以稳健的步伐出现在镁光灯前的那一刻起,所有的日本人就已经了解到:五十多年来所做的机器人长梦,终将实现。
&amp;#61548;
&amp;#61548; 手冢治虫的「原子小金刚」,不仅在日本战败的沮丧气氛中,为儿童带来快乐与梦想,也开启了日本机器人科技文化的先河,令尖端科技与大众文化水乳交融。五十多年后,当年ATOM的小读者成为全球机器人科技的领军世代,即将以ASIMO为前锋,把日本打造成首屈一指的机器人王国。
&amp;#61548;
&amp;#61548; 一个普罗口味的「科幻童话」,再一次成了自我实现的「科技预言」。
&amp;#61548;
&amp;#61548;
&amp;#61548; 从上述两则故事当中,我们似乎可以观察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分别作为以太空科技与机器人产业为代表的「科技大国」美国和日本,似乎也在相应的科技项目之上拥有同样可观的「庶民文化产业」(Popular Cultural Industry)[注22],而且此特定的庶民文化产业皆具有「科幻」[注23]的特质,并与该相应的科技项目发展,产生某种因果性的逻辑关系与连结。
&amp;#61548; 本田公司自1948年创立以来,向以机动性车辆作为其主要营业项目。今天,本田是世界上最大的引擎制造商,每年提供一千四百万的摩托车、汽车以及动力产品服务[注40]。
&amp;#61548;
&amp;#61548; 但在1986年时,本田工程师群开始投入一项有关机动性的挑战,目标是「研发能合人类一起和谐生活与工作,并能双脚站立的类人形机器人」。历经十四年以及七代实验机型(E0-E6;1986-1993)[注41]和三代原型机型(P1-P3;1992-1997)[注42]的研发历程,两脚步行机器人ASIMO[注43]在2000年10月31日正式诞生。
&amp;#61548;
&amp;#61548; ASIMO代表着本田工程师在研发机器人这项挑战的革命性成就[注44]。ASIMO能平稳地行走和转弯、上下楼梯、在斜坡上前进、行走间改变速度、操作灯光开关和门把,甚至是跳舞。根据本田官方说法,ASIMO的体型大小经过考量,以便能让「他」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自由地被操作,并让其具备对人类的亲和力[注45]。120公分的ASIMO眼睛高度,和成人坐在椅子上时的眼高一样;同时他能接触到大多数的家用及办公室控制系统[注46]。
&amp;#61548;
&amp;#61548; 截至今日,本田企业在这项两脚步行机器人的研制计划上,至少投入了十七年的时间、无数的菁英工程师人力,和不难想见的异常可观资金[注47]。根据ASIMO计划的主导者之一,本田技术研究所和光基础技术中心第五研究室首席工程师竹中透的说法,由于机器人的开发目前尚属基础研究项目,不仅不能立即为公司带来丰厚的利润,还需投入大量研究经费。日前因跟随日相小泉纯一郎前往「机器人」(Robot)命名母国捷克[注48]访问而名噪一时的ASIMO,至今仍未能进入商业量产阶段,而仅以租赁方式[注49]提供公关服务,距离打平开发成本,乃至获取盈余,似乎还遥遥无期。
&amp;#61548;
&amp;#61548; 但在论及本田于机器人开发方面领先的原因时,竹中则表示:「不少公司途中遇到经营状况不佳便先将机器人项目下马,科学家多年的心血只好付诸东流。但本田开始机器人研制工作后,无论公司营利情况好坏,机器人的研究项目都没有受到影响。」而特别使竹中感到心情舒畅的是「本田公司内部有鼓励设想、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环境」[注50]。
&amp;#61548;
&amp;#61548; ASIMO的表现或许令人赞叹,但幕后的发展动机和脉络却更令人好奇。纵使竹中和其它关键技术人员在大量的访谈中,不断透露「原子小金刚」对自己投入机器人研制行列的影响,但在吾人关注本田工程师的开发创意和技术突破的同时,自然不会相信仅凭一堆浪漫科技菁英的逐梦理想,就能促成如本田企业一般高度资本挂帅的私人商业机构,在成本回收无法预期的状况之下,长期挹注这样一个高风险的尖端研制计划。想了解个中玄机,或许我们该问:「这项科技创意究竟从哪里产生?何种力量支持这项科技创意的延续?」
&amp;#61548;
&amp;#61548; ASIMO计划的另一个灵魂人物,本田技术研究所和光基础技术中心首席执行工程师广濑真人,在接受日本《Newton》杂志专访谈及本田开发机器人原委时的一番话,透露了令人震惊的讯息:「并不是我想开发机器人,而是高居本田公司最上位的资方决定开发机器人,他们甚至认为,如果要开发机器人就开发人形机器人[注51]。」
&amp;#61548;
&amp;#61548; 本田集团的董事会成员,自然不至于是浪漫冲动的机器人狂热者。这些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与年龄资历,所做的任何决策,将严重影响企业整体的未来发展并决定生死存亡。这些拥有资源分配决定权的决策者们,会选择将如此高额的资金、如此高度的风险,投入如此前途未卜的技术领域中,背后必然有着梦想之外的现实考量──如果不是他们具备能够「看到」未来「愿景」(vision)和获利潜能的惊人判断力,实在很难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
&amp;#61548;
&amp;#61548; 当大家都还在问:「什幺是人形机器人(Humanoid Robots)?人形机器人能做些什幺?人形机器人的价值在哪里?」的时候,这些年过半百、成竹在胸的企业家们,早已毫不手软地编列可观的长期预算在ASIMO计划之上。
&amp;#61548;
&amp;#61548; 无论机器人发展或太空探索,这类短期内看不见获利可能的计划,最常受到的挑战与阻力,通常并非来自实际执行的研发团队──因为那是计划成形之后的事情──而来自掌握资源(尤其是长期大量资源)的决策阶层:NASA的预算得年年通过国会(理论上代表舆论和民意)的层层关卡审核;而本田的例子则更为资本现实,得经过董事会严谨的商业评估与考量。这些握有权力的决策份子对某项科技创意的背景知识、理解程度,乃至于其对发展潜力、未来愿景所具备的决断能力,通常决定了这些投资大、风险高、回收期长,但掌握Know-how后或能得到不可摇撼竞争力的创意科技项目之命运。一旦正确决策能够下达,将让资源供给无虞匮乏;而专业人材的充员,则使研制执行成为可能;最后,在民主政体中舆论与民意的支持,和资本社会里消费与市场的接纳,成为创意科技项目得以延续的最后关键[注52]。
&amp;#61548;
&amp;#61548; 在「科技大国」的发展经验中,唯有当三种组成因子,针对特定的(创意)科技项目拥有一种共同的「视角」和「焦点」时,这项(创意)科技项目才得以存活并永续发展。任一部分受到阻碍,都将导致发展陷入危机──而越是实验性强、风险度高的领导性科技计划,要凝聚三者的共识就越是困难。
&amp;#61548;
&amp;#61548; 在一般性针对高科技发展所作的分析架构中,产、官、学、研通常是计划的主体与论述的中心。「产」通常指公、民营的科技产业机构,负责资金筹措与供给,评估商业管道与调度经营;「官」是国家机器中的相关发展部门,制订科技产业相应政策,协调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分配,并创造该特定科技项目发展的有利环境;「学」则指各大专院校及其附属的研究单位,负责提供各种广泛且持续性的基础科学研究成果,以论文与实验形式发表各类学说定理等,以作为科技发展的后盾;而「研」算是比较特殊的编制单位(许多案例中未必具备),泛指针对各类专门科技所设置的独立研究机构,可能隶属产、官、学架构之下,负责研发具有特定目标的具体科技项目。
&amp;#61548;
&amp;#61548; 如此的架构对应到上述由「科技大国」发展经验所推导出来的三种组成里头,其实只涵盖了「决策」和「执行」两面,而忽略了「第三力量」。这会造成什幺关键性影响?接着分析。
&amp;#61548;
&amp;#61548; 单就科技发展的「决策」与「执行」部门而论,一项具备高度创意的科技计划要想顺利推行,「科技大国」的决策者们(高层政务与事务官员,或私人机构董事会成员)和执行者们(技术官僚、科技学者或工程师)最少得在「创意发生」、「创意沟通」与「创意传播」三种能力项目上通过检证。
&amp;#61548;
&amp;#61548; 「(科技)创意发生」,指的是该团体或个人,产生并适当评估该特定科技创意的能力。牵涉到团体及个人对该专业知识及常识背景的熟悉程度,并能依此衍生出现实合理的科技想象。
&amp;#61548;
&amp;#61548; 「(科技)创意沟通」,指的是针对特定的科技项目,是否拥有足够的常识背景和沟通语汇,能正确地进行科技知识的接收与描述,与他人作有效的沟通,并作立即且适当的决策反应跟价值评估。是一种在特定议题上,能反复进行辩证与说服过程的互动能力。
&amp;#61548;
&amp;#61548; 「(科技)创意传播」,则专指针对特定科技项目所具备的信息再制能力。基本要求在于如何主动且有效地转化各种相关信息,并具体地加以传播;而进阶能力,则是面临出现频繁且不可避免的新概念时,能应用足够的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再加上沟通创意,使不易传达的抽象概念或前卫概念得以为他人接受与熟悉。
&amp;#61548;
&amp;#61548; 在创意科技项目的发生、沟通与传播过程之间,要检证一切是否运作顺畅,无论是产、官、学、研中的「决策者」或「执行者」,都可以如下的提问作为准则:
&amp;#61548;
&amp;#61548; 对「决策者」而言,要在这一阶层里使「创意发生」发生,需问:相关人员是否具备与该科技项目相关的洞见(insight)或愿景(vision)?并具备评估该愿景未来可能效益之能力?而欲达成有效的「创意沟通」,则有赖针对该特定科技项目,具备足够背景常识与沟通语汇,与相关参与者进行研讨,以过滤(大量的?!)科技创意企划案件,并能准确评估科技创意的发展前景。最后,为了能顺利取得资源,并减少阻力、创造助力,在「创意传播」项目上,这些高层人员则需注意,是否能正确传达该科技创意项目,并转化为寻求与协调资源的适当表现形式,影响政策、打通关节、整合专业,创造有利发展条件?
&amp;#61548;
&amp;#61548; 而对「执行者」来说,「创意发生」决定于这些人是否能由该专业科技项目的观点出发,外延其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在「创意沟通」上,则问其是否具备该专业术语之外的沟通能力,正确说服决策部门支持该科技创意项目之执行?最后,「创意传播」也是这些执行人员(尤其是专责研究机构中的公关行政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他们必得能清楚且自信地持续传递该科技创意之「愿景」:对内凝聚计划之研发焦点、对外巩固计划之永续进行。
&amp;#61548;
&amp;#61548; 事实上,面对一般性质的科技发展项目,相关人员能达到上述要求,就能使该特定科技项目累积稳定与有效的成果。但面对未知性高、挑战性高,新知识、新概念、新词汇、新进展不断发生的尖端创意科技(如太空探险、机器人研究)时,如果社会整体无法在该科技项目上,预先铺陈厚实的沟通基础和社会语言,则不但在产、官、学、研各种不同领域之间,容易大量产生因专业分工而缺乏共同的沟通接口所导致的裂隙;甚至在决策核心与执行人员的从属互动关系上,都会因价值判断缺乏共有的基础与标准而协商破裂──轻则造成进度阻滞,重则导致计划流产。
&amp;#61548;
&amp;#61548; 在此,从「科技大国」和「科幻大国」的案例中获得启发,笔者拟引进「协调者」的新角色概念。这个角色的功能,与近年来学术界所兴起的「系际整合」与「专业整合」运动有部分异曲同工之妙,但此处所论之「协调者」,则更具有「创造语言」的要务在身,且其身份不仅限于特定科技项目的专业人士之间;反之,这些「协调者」大部分应从属于「非专业」领域、属于「舆论、民意、消费、市场」层面的「庶民(科幻)文化产业」之中产生。
&amp;#61548;
&amp;#61548; 「协调者」从广泛地触类旁通、敏感地(且不分尊卑地)接收分属不同专业领域(科技、人文、社会、经济等)之尖端信息获取灵感,并以天马行空的创造力,将这些科技专业议题加以引伸外延,以提供大量的「专业想象」科技创意弹药库为任务目的。
&amp;#61548;
&amp;#61548; 「协调者」中与「决策者」和「执行者」间产生直接接口的部分,则以培养具有说服力的整合专业之沟通能力为「创意沟通」的基础,适时主动介入原本封闭的资源分派与科技专业场域。
&amp;#61548;
&amp;#61548; 而「协调者」角色中最有力的身份就是「语言创造者」。透过大量的商品流动,在「庶民文化工业」的效果上,藉由大量庶民文化商品(Popular Culture Products)的产制过程(如:电影、电视、动画、漫画、小说、杂志、交互式电子游戏……等,此处锁定在特定科技相关议题之上),促成一定程度的社群教育及集体沟通。因其内容是能被社会所接纳与决定所大量生产的[注53];而其效果,则是创造一种「普罗(层次的)科技语言」,让某些艰涩的科技专业概念,取得亲切熟悉的面貌(星舰『企业号』与航天飞机『企业号』;ATOM与ASIMO),并进而从草根的现实和想象中,发出具体的需求,等待时机成熟以科技为手段加以解决完成。
<B>以下是引用<I>suckass</I>在2005-2-3 16:18:54的发言:</B>

<P>晕。
<P>施瓦辛格他老爸,快出来看场地。
<P>
<P>美国的科幻片你是白看了,
<P>里面对未来科技对人类社会伦理的破坏的影射你明白么?
<P>不过对于你的偶像小日本,嘿嘿,到是什么都干得出来。
<P>第二,不要拿ps出来的鸟图骗人。</P>
<P>请楼主注意:1。你发错了地方  2。我鄙视鬼子</P>
<P>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P><P>建议楼主去看看心理医生先。</P>
建议下次贴高达~那个才叫牛B
<P>1。我没说这图是真的。</P>
<P>2。你肯定没好好看文章,只会断章取义,我想说明什么?我崇拜日本人?</P>
<P>3。你的句字很难读懂,语法有问题,肯定是个成绩差的家伙。</P>
可惜我不是学这个的。但在我从事的行当里,小日本绝对望尘莫及!
<P>日本人确实已经制造出几个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型机器人,但并不代表日本现在已经进入了机器人时代,就几个实验品而已,离XX时代还差得远了!不然小鬼子干嘛不派几个这样的东西去伊拉克执行任务呢??</P><P>楼主可以打电话去问问那个小犬蠢一狼现在日本是什么时代</P>
一帮国人,如此麻木,鲁迅今天如仍在世,将会有怎样的想法?
我对楼主接下来的情况深表同情!!!~~~~~[em06][em06][em06][em06]
<P>如果没记错的话,大侠您的头像好像是FF里面的女主角吧?</P><P>当然,俺不会因为这个产生什么看法的,个人爱好而已,但是上纲上线就不必了,对吗?</P><P>主要是您的帖子实在有点那个………高深莫测</P><P>实在领会不到您的深刻含义,还请见谅啊。</P>[em05]
<P>可爱</P><P>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P>
只知道贸易联盟军不如共和国军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suckass</I>在2005-2-3 16:57:18的发言:</B>
一帮国人,如此麻木,鲁迅今天如仍在世,将会有怎样的想法?</DIV>
<P>估计你连《拿来主义》这课都没学好</P>
<P>问你几个问题,看你怎么回答。</P><P>人,谁来评价?谁有资格评价?</P><P>杀一个人。怎么评价这个人该不该杀?谁来杀?</P><P>机器又没有决定人生死的权利?</P><P>最后</P><P>请告诉我你的日本机器人会先杀哪一个呢?</P><P>偶还会一个词"波大无脑"。嘿嘿。</P>
三大定律也8了解,还吹啥机器人上战场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铁将军</I>在2005-2-3 20:17:50的发言:</B>
只知道贸易联盟军不如共和国军</DIV>
<P>星战迷啊</P>
<P>当初制造者对欧比王说:“我们的科隆战士拥有优秀的逻辑思维和战术思想,您会发现他们比机器人强上百倍。”</P><P>机器人在思维上永远不如人类,如果超过人类,那人类也倒霉了,3大定律也注定了机器人只能充当奴隶的角色。</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2-4 21:57:47编辑过]
哪一年的东西了还拿出来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