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经济状况真的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了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50:49
最近唱衰论比较吃香。那么到底咱们现在的经济形势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了嘛?我这里转点忙总的文字,让大家看看一些据我们很近的,可能是更暗无天日的时代:

第一段
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直到1998年,中国经济就是一个太阳落山,大地黑暗的日子。

1993年宏观调控的背景是1992年1月286南巡讲话,东风吹来满眼春,随后全国经济大跃进。

1992至1993年上半年,国家出现了明显的经济过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名义增长率分别为444%和6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分别为153%和266%,实际投资增长分别为291%和352%。新开工项目超过12万个,同比增加11万个。计划总投资38万亿元,同比增长547%。货币过量投放,金融秩序混乱,乱集资,乱拆借,银行储蓄存款大幅减少(当时官方公布的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是12%,实际上很多银行为了弥补资金缺口,已经开出20%以上利率来揽储),中央财政困难状况加剧,出现揭不开锅情况,消费需求膨胀,出口乏力,外汇储备下降。官方宣布1994年CPI24.1%,实际通胀远超过这个数。电力、煤炭、运输紧张,出现“停三开四”现象,粮价上涨,物价飞涨,民怨沸腾,社会动荡。

为此,1993年06月24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俗称16条)来控制危机,要点是:
  
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稳定金融形势。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二、坚决纠正违章拆借资金。人民银行要停止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已经发放的贷款要限期收回,商业银行停止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拆出。为此被处理进监狱和掉乌纱帽的各级银行官员超过500人。

三、灵活运用利率杠杆,大力增加储蓄存款,大幅提高储蓄存款利率(其实大多数银行当时一年期存款利率都超过20%)。
  
四、坚决制止各种乱集资,枪毙了几个大的乱集资首犯,例如无锡邓斌,海南沈太福。

五、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未经批准不得突破,并按季监控,按月考核。拿掉了工商银行一批顶风作案的省级分行官员。

六、专业银行要保证对储蓄存款的支付。任何地方、部门不准干扰专业银行为保证支付而进行的资金调度。由于不能保证存款支付而出现问题,由当地的专业银行行长和该总行行长负责。实际上当年在郑州,武汉,海口都出现过挤兑现象,由央行直接支付才度过难关。
  
七、强化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对全国信贷、货币进行宏观调控和统一管理。贷款规模的调剂权集中到人民银行总行,取消人民银行省级分行百分之七的贷款规模调剂权。老朱并自己兼任央行行长。

八、建立政策性银行,组建国家长期开发信用银行、出口信贷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投融资和贷款任务。

九、限期完成国库券发行任务,发行国库券的利率,随着银行再次提高利率而相应提高。

十、进一步完善有价证券发行和规范市场管理。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股票、债券等证券发行计划,不得擅自突破(包括股票发行的试点企业个数)。

十一、改进外汇管理办法,稳定外汇市场价格。完善和改进出口收汇核销制度,建立进口付汇核销办法,加强结汇纪律,防止出口不结汇、推迟结汇和境外截留外汇,提高出口结汇率。完善外汇上缴办法,保证中央必要的外汇需要。并且人民币大幅贬值(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对美元的汇率从5.8:1一次性贬值到8.7:1,贬值幅度达50%),刺激出口,外汇储备从1992年的194亿美元上升至1399亿美元。

十二、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管理,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坚决制止炒房地产获取暴利的行为。所有房地产开发公司都要承担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微利居民住宅建设任务。土地批租后,必须抓紧开发利用,购地后一年内投入的开发资金不足购地费百分之二十五的,要收回土地。海南等地损失惨重,海口光银行在土地囤积贷款上的坏账就超过500亿。

十三、强化税收征管,堵住减免税漏洞。各地方超越权限自行制定的减免能交基金、预算调节基金和其他各项减免税政策,一律先停止执行,再由上级税务部门逐项审核,作出处理。

十四、对在建项目进行审核排队,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金来源不落实、建设条件不具备、市场前景不明的项目,特别是高档宾馆、写字楼、度假村等,要下决心停缓建,腾出资金保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保今年计划内项目(1993-1994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曾高达61%)。

十五、积极稳妥地推进物价改革,抑制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今年内,除按原计划再出台提高铁路货运价和整顿电价外,各地方都不要再出台新的调价项目(包括服务收费项目)。但是实际上没能立即控制住,1994年的cpi还是超过24%,直到1997年CPI才回落到2.8%。

十六、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过快增长。要加强集团购买力的控购管理工作。下半年要严格控制和精简各种会议,各地区、各部门会议经费要在年初预算基础上压缩百分之二十。

其实1992年开始的来势凶猛的房地产狂潮首先是从海南岛开始的。当时,这座总人口不足655.8万人的海岛上,到处都挂着房地产公司的牌子,最多的时候居然有5600多家(占全国25%左右),人口只占全国0.6%的海南,商品房却占到了全国总数的10%。1992年4月13日的《海南日报》报道:珠江建设地产公司的25层帝豪大厦,刚破土就被抢购一空。其实这在当年海口很正常,甚至只要有一个征地文件,就能卖钱。那时的海南不但阳光灿烂,而且滚烫得烧人。

例如海南土地的价格让人心惊肉跳,所谓金贸区有一块20亩土地,半年内涨了50倍,从6万一亩,涨到300多万元一亩(据官方数据,1991年海南房地产平均价格为1400元/平方米,1992年5000元/平方米,比1991年增长257%。1993年上半年海南房地产价格达到顶峰,为7500元/平方米),金贸区的一般房子也炒到4000元/平方米,而南洋商业大厦更是一度炒到过万元的天价。而当时北京最好的亚运村汇园公寓1平方米只卖2000元,4环内黄金地段每亩价只卖50万元。当时深圳房价也只有2千多元/平米,而当时全国很多地级市房子不过600多元/平方米而已。

再例如房地产业让很多老板曾经以为自己手里的钱一辈子也花不完了,著名的望海商城的前老板告诉我,每天早上带3万元现金,在晚上回家之前如果不花完,就不爽。算一次命,可以发80万,去歌舞厅,付小费都是用银行没开封的一塌塌钱。

16条整顿措施禁止房地产公司上市圈钱,不准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业,就像太阳出现日全食,海南满天灿烂的未来,立即进入暗无天日的深渊。

“16条措施”出台以后,狭义货币(M1)的增长率从6月份的34%很快压降到了10月份的15.6%;国有部门的投资增长率从74%压降到了58%;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率从52.95%下降到了31.35%。

北海、海口等地的房地产泡沫立即破灭。其中,海口积压的空置商品房264万平方米,“烂尾楼”400万平方米,沉淀资金264亿,这些积压的空置商品房直到2004年还没有完全消化掉。有些无人过问的烂尾楼,政府最后只有将其炸掉(后来海南省政府还在三亚等地召开炸毁烂尾楼的现场会)。

一觉醒来,很多大老板都一无所有了,95%的房地产公司破产倒闭,数千家开发商卷款逃离海南,而未能逃跑的,被人追债度日如年的有,东躲西藏的有自杀或被自杀的也有,当年很风光也很疯狂的几个房地产大亨因为债务纠纷,被追杀,到处躲命已经不是故事,当年亿万富翁为了10万债务被人扔进大海,当年建设海口DC商业城的海南省开发建设总公司某高管就是因为欠债不还,在理发店洗头被人用刀割断喉咙。

太阳下山了,黑暗来临的结果是占全国0.6%总人口的海南留下了占全国10%的积压商品房。全省的“烂尾楼”足足有600多栋1600多万平方米,购买后囤积的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达到800亿元,而外地银行的坏账就有400多亿元,一大批北京上海的银行欲哭无泪。那时在来往于北京的航班上,经常能够碰到四大银行的领导带队来回穿梭,想法解套。有的人因为解套有功,现在已经身居高位。

危机以海南为病灶,国家停止了按揭贷款业务,连锁反应,逐步感染北海、广州、惠州等城市蔓延扩散,最终酿成全国性的冬天。
第二篇:
下面列的是1994年西方一些主流唱衰文章,也是当时国内争论较多的文章,发现很有意思,整理出来给大家参考。全文自己去搜索。

1、《时代》1994年9月26日James Walsh《Too Hot For Comfort》:

认为一方面中国大批国营企业亏损严重,一方面政府靠印发钞票给予没完没了的补贴。而各省无视中央的控制,继续盲目扩大投资,结果通货膨胀时常涌现。结论:政府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制造问题。祸害的源泉是政府本身:垫付工资、盲目信贷、狂印钞票、纵容投机等等。

2、 《新闻周刊》 1994年3月21日George Webrfritz《A Make-or-break Year》:

中国的经济在以危险的高速发展,通货膨胀不能避免,外债和预算赤字分别接近国民总收入的8%。问题的根源在于无限制亏损的国营企业,可是“这些企业构成的中国社会中部分统​治阶级的安全网,就使得关闭这些企业在政治上是不可取的”。不仅不能关,还要继续补贴,这就是他的第一大难题,第二是由这些企业拖累的银行系统,也不能改革,只能亏损。第​三是税制改革,在中国这已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文章引述伦敦战略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西格尔的说法:北京没有能力在内陆强制建立投资和金融秩序,这种无能状态已达到危​险境地。结论是:中国的社会混乱看上去是一个失控的国家----并走向经济崩溃。

3、《新闻周刊》1994年12月19日Steven Strasser《Hoping andPraying 》:

中国官方十分担心:社会不公通过投机和通货膨胀把市场经济改革的成果一扫而光,并制造上百万愤怒的工人和贫困的农民。如何“保证工人平静”,“使农民高兴”是当局的首要任​务。

4、《外交季刊》1994年第3期Richard hornik《Bursting China's Bubble》:

中国大陆与亚洲四小龙的不同,四小龙的成功在于稳定的政治和宏观政策,与自由的私有经济相结合,而中国大陆则相反。“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短命的,是建立在游资基础​上的,因此,它是泡沫经济”。中国的资金外流恰恰发生在国内急需资金的时候,这使情况更严重,资金缺乏,其结果就是使就业机会减少,大量农村劳力外流,城市失业人口增加----这孕育着巨大的危机!

“只要中国的统治者坚持完全的政治控制,他们就永远把忠顺放在精明能干之上,只要不彻底改革,仅在现在的政治体制下,就很难说邻国的经济成功,会在中国重现。

5、 《外交政策》1995年夏季号,Jack A. Goldstone《 Thecoming Chinese Collapse 》:

大量缺乏基本教育的爆增的人口;落后的公有制农业原始社会;和低效率的国营企业生产能力衰退;贫困人口向大城市盲目流动、工人失业扩大等等一系列改革滞后造就的矛盾,不但​无法缓解,反而正在使经济和政治矛盾达到爆发的程度,结论:中国决定性的危机将在今后十到十五年内出现,而中国的前景将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那种军阀混战的历史重演。​

这就是他们对后来大加赞赏的前总经理的见面礼:你完了!


好吧,想看看什么是暗无天日吗?上面就是。离现在多少年?18年。最近唱衰论比较吃香。那么到底咱们现在的经济形势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了嘛?我这里转点忙总的文字,让大家看看一些据我们很近的,可能是更暗无天日的时代:

第一段
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直到1998年,中国经济就是一个太阳落山,大地黑暗的日子。

1993年宏观调控的背景是1992年1月286南巡讲话,东风吹来满眼春,随后全国经济大跃进。

1992至1993年上半年,国家出现了明显的经济过热: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名义增长率分别为444%和61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分别为153%和266%,实际投资增长分别为291%和352%。新开工项目超过12万个,同比增加11万个。计划总投资38万亿元,同比增长547%。货币过量投放,金融秩序混乱,乱集资,乱拆借,银行储蓄存款大幅减少(当时官方公布的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是12%,实际上很多银行为了弥补资金缺口,已经开出20%以上利率来揽储),中央财政困难状况加剧,出现揭不开锅情况,消费需求膨胀,出口乏力,外汇储备下降。官方宣布1994年CPI24.1%,实际通胀远超过这个数。电力、煤炭、运输紧张,出现“停三开四”现象,粮价上涨,物价飞涨,民怨沸腾,社会动荡。

为此,1993年06月24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俗称16条)来控制危机,要点是:
  
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稳定金融形势。作为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

二、坚决纠正违章拆借资金。人民银行要停止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已经发放的贷款要限期收回,商业银行停止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金拆出。为此被处理进监狱和掉乌纱帽的各级银行官员超过500人。

三、灵活运用利率杠杆,大力增加储蓄存款,大幅提高储蓄存款利率(其实大多数银行当时一年期存款利率都超过20%)。
  
四、坚决制止各种乱集资,枪毙了几个大的乱集资首犯,例如无锡邓斌,海南沈太福。

五、严格控制信贷总规模,未经批准不得突破,并按季监控,按月考核。拿掉了工商银行一批顶风作案的省级分行官员。

六、专业银行要保证对储蓄存款的支付。任何地方、部门不准干扰专业银行为保证支付而进行的资金调度。由于不能保证存款支付而出现问题,由当地的专业银行行长和该总行行长负责。实际上当年在郑州,武汉,海口都出现过挤兑现象,由央行直接支付才度过难关。
  
七、强化中央银行的金融宏观调控能力,对全国信贷、货币进行宏观调控和统一管理。贷款规模的调剂权集中到人民银行总行,取消人民银行省级分行百分之七的贷款规模调剂权。老朱并自己兼任央行行长。

八、建立政策性银行,组建国家长期开发信用银行、出口信贷银行等政策性银行,专门承担政策性投融资和贷款任务。

九、限期完成国库券发行任务,发行国库券的利率,随着银行再次提高利率而相应提高。

十、进一步完善有价证券发行和规范市场管理。各地区、各部门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下达的股票、债券等证券发行计划,不得擅自突破(包括股票发行的试点企业个数)。

十一、改进外汇管理办法,稳定外汇市场价格。完善和改进出口收汇核销制度,建立进口付汇核销办法,加强结汇纪律,防止出口不结汇、推迟结汇和境外截留外汇,提高出口结汇率。完善外汇上缴办法,保证中央必要的外汇需要。并且人民币大幅贬值(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对美元的汇率从5.8:1一次性贬值到8.7:1,贬值幅度达50%),刺激出口,外汇储备从1992年的194亿美元上升至1399亿美元。

十二、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管理,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坚决制止炒房地产获取暴利的行为。所有房地产开发公司都要承担百分之二十以上的微利居民住宅建设任务。土地批租后,必须抓紧开发利用,购地后一年内投入的开发资金不足购地费百分之二十五的,要收回土地。海南等地损失惨重,海口光银行在土地囤积贷款上的坏账就超过500亿。

十三、强化税收征管,堵住减免税漏洞。各地方超越权限自行制定的减免能交基金、预算调节基金和其他各项减免税政策,一律先停止执行,再由上级税务部门逐项审核,作出处理。

十四、对在建项目进行审核排队,严格控制新开工项目。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资金来源不落实、建设条件不具备、市场前景不明的项目,特别是高档宾馆、写字楼、度假村等,要下决心停缓建,腾出资金保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保今年计划内项目(1993-1994年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曾高达61%)。

十五、积极稳妥地推进物价改革,抑制物价总水平过快上涨。今年内,除按原计划再出台提高铁路货运价和整顿电价外,各地方都不要再出台新的调价项目(包括服务收费项目)。但是实际上没能立即控制住,1994年的cpi还是超过24%,直到1997年CPI才回落到2.8%。

十六、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过快增长。要加强集团购买力的控购管理工作。下半年要严格控制和精简各种会议,各地区、各部门会议经费要在年初预算基础上压缩百分之二十。

其实1992年开始的来势凶猛的房地产狂潮首先是从海南岛开始的。当时,这座总人口不足655.8万人的海岛上,到处都挂着房地产公司的牌子,最多的时候居然有5600多家(占全国25%左右),人口只占全国0.6%的海南,商品房却占到了全国总数的10%。1992年4月13日的《海南日报》报道:珠江建设地产公司的25层帝豪大厦,刚破土就被抢购一空。其实这在当年海口很正常,甚至只要有一个征地文件,就能卖钱。那时的海南不但阳光灿烂,而且滚烫得烧人。

例如海南土地的价格让人心惊肉跳,所谓金贸区有一块20亩土地,半年内涨了50倍,从6万一亩,涨到300多万元一亩(据官方数据,1991年海南房地产平均价格为1400元/平方米,1992年5000元/平方米,比1991年增长257%。1993年上半年海南房地产价格达到顶峰,为7500元/平方米),金贸区的一般房子也炒到4000元/平方米,而南洋商业大厦更是一度炒到过万元的天价。而当时北京最好的亚运村汇园公寓1平方米只卖2000元,4环内黄金地段每亩价只卖50万元。当时深圳房价也只有2千多元/平米,而当时全国很多地级市房子不过600多元/平方米而已。

再例如房地产业让很多老板曾经以为自己手里的钱一辈子也花不完了,著名的望海商城的前老板告诉我,每天早上带3万元现金,在晚上回家之前如果不花完,就不爽。算一次命,可以发80万,去歌舞厅,付小费都是用银行没开封的一塌塌钱。

16条整顿措施禁止房地产公司上市圈钱,不准银行资金进入房地产业,就像太阳出现日全食,海南满天灿烂的未来,立即进入暗无天日的深渊。

“16条措施”出台以后,狭义货币(M1)的增长率从6月份的34%很快压降到了10月份的15.6%;国有部门的投资增长率从74%压降到了58%;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率从52.95%下降到了31.35%。

北海、海口等地的房地产泡沫立即破灭。其中,海口积压的空置商品房264万平方米,“烂尾楼”400万平方米,沉淀资金264亿,这些积压的空置商品房直到2004年还没有完全消化掉。有些无人过问的烂尾楼,政府最后只有将其炸掉(后来海南省政府还在三亚等地召开炸毁烂尾楼的现场会)。

一觉醒来,很多大老板都一无所有了,95%的房地产公司破产倒闭,数千家开发商卷款逃离海南,而未能逃跑的,被人追债度日如年的有,东躲西藏的有自杀或被自杀的也有,当年很风光也很疯狂的几个房地产大亨因为债务纠纷,被追杀,到处躲命已经不是故事,当年亿万富翁为了10万债务被人扔进大海,当年建设海口DC商业城的海南省开发建设总公司某高管就是因为欠债不还,在理发店洗头被人用刀割断喉咙。

太阳下山了,黑暗来临的结果是占全国0.6%总人口的海南留下了占全国10%的积压商品房。全省的“烂尾楼”足足有600多栋1600多万平方米,购买后囤积的土地18834公顷,积压资金达到800亿元,而外地银行的坏账就有400多亿元,一大批北京上海的银行欲哭无泪。那时在来往于北京的航班上,经常能够碰到四大银行的领导带队来回穿梭,想法解套。有的人因为解套有功,现在已经身居高位。

危机以海南为病灶,国家停止了按揭贷款业务,连锁反应,逐步感染北海、广州、惠州等城市蔓延扩散,最终酿成全国性的冬天。
第二篇:
下面列的是1994年西方一些主流唱衰文章,也是当时国内争论较多的文章,发现很有意思,整理出来给大家参考。全文自己去搜索。

1、《时代》1994年9月26日James Walsh《Too Hot For Comfort》:

认为一方面中国大批国营企业亏损严重,一方面政府靠印发钞票给予没完没了的补贴。而各省无视中央的控制,继续盲目扩大投资,结果通货膨胀时常涌现。结论:政府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制造问题。祸害的源泉是政府本身:垫付工资、盲目信贷、狂印钞票、纵容投机等等。

2、 《新闻周刊》 1994年3月21日George Webrfritz《A Make-or-break Year》:

中国的经济在以危险的高速发展,通货膨胀不能避免,外债和预算赤字分别接近国民总收入的8%。问题的根源在于无限制亏损的国营企业,可是“这些企业构成的中国社会中部分统​治阶级的安全网,就使得关闭这些企业在政治上是不可取的”。不仅不能关,还要继续补贴,这就是他的第一大难题,第二是由这些企业拖累的银行系统,也不能改革,只能亏损。第​三是税制改革,在中国这已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文章引述伦敦战略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西格尔的说法:北京没有能力在内陆强制建立投资和金融秩序,这种无能状态已达到危​险境地。结论是:中国的社会混乱看上去是一个失控的国家----并走向经济崩溃。

3、《新闻周刊》1994年12月19日Steven Strasser《Hoping andPraying 》:

中国官方十分担心:社会不公通过投机和通货膨胀把市场经济改革的成果一扫而光,并制造上百万愤怒的工人和贫困的农民。如何“保证工人平静”,“使农民高兴”是当局的首要任​务。

4、《外交季刊》1994年第3期Richard hornik《Bursting China's Bubble》:

中国大陆与亚洲四小龙的不同,四小龙的成功在于稳定的政治和宏观政策,与自由的私有经济相结合,而中国大陆则相反。“中国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短命的,是建立在游资基础​上的,因此,它是泡沫经济”。中国的资金外流恰恰发生在国内急需资金的时候,这使情况更严重,资金缺乏,其结果就是使就业机会减少,大量农村劳力外流,城市失业人口增加----这孕育着巨大的危机!

“只要中国的统治者坚持完全的政治控制,他们就永远把忠顺放在精明能干之上,只要不彻底改革,仅在现在的政治体制下,就很难说邻国的经济成功,会在中国重现。

5、 《外交政策》1995年夏季号,Jack A. Goldstone《 Thecoming Chinese Collapse 》:

大量缺乏基本教育的爆增的人口;落后的公有制农业原始社会;和低效率的国营企业生产能力衰退;贫困人口向大城市盲目流动、工人失业扩大等等一系列改革滞后造就的矛盾,不但​无法缓解,反而正在使经济和政治矛盾达到爆发的程度,结论:中国决定性的危机将在今后十到十五年内出现,而中国的前景将是1911年辛亥革命后,那种军阀混战的历史重演。​

这就是他们对后来大加赞赏的前总经理的见面礼:你完了!


好吧,想看看什么是暗无天日吗?上面就是。离现在多少年?18年。
上世纪90年代,确实是让人看不到希望,国民经济千疮百孔,处于崩溃的边缘;物价飞涨,收入微薄,回首起来不胜唏嘘。
90年代是有点艰难,不过吃饱,穿暖也没有问题。经济是在发展,但国营企业国家是不再管了,真心困难啊,职工很失落,大学的教授日子过的也不好,意见很大。那时候国家也没钱,也没有经验,问题真是一大堆,换个政党早就完蛋了,TG楞是撑住了!

现在,只能算正常的经济波动。浙江和广东的中小企业倒了不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已。但是在中部和西部大量的新企业诞生,吸收了就业,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水平。

所以不要盲目相信所谓的很多经济学家和媒介,他们夸大其词经济崩溃论背后,未必是真心想帮助这个国家和人民。
18年前中国还是年轻的,现在中国已经未富先老。九十年代前朝留下的各种地雷,现在都开始一一引爆。
18年前中国还是年轻的,现在中国已经未富先老。九十年代前朝留下的各种地雷,现在都开始一一引爆。
现在更困难?还是当时更困难?
真心的说上半年确实不怎么好但是已经过去了~!!
TG的各种崩溃天天有,月月有,年年都有。这种话能信吗????????
lj113811989565 发表于 2012-9-27 23:00
TG的各种崩溃天天有,月月有,年年都有。这种话能信吗????????
第一段的数据,措施,人物都是真实的。能想到这是18年前的中国嘛?所以我们对于现在的情况有什么绝望的哪?
TG迈过的经济大槛多了,就目前的架构而言,这个槛也没什么特殊
我就是90年代下岗的
superdirex 发表于 2012-9-27 21:09
上世纪90年代,确实是让人看不到希望,国民经济千疮百孔,处于崩溃的边缘;物价飞涨,收入微薄,回首起来不 ...
那是应为  80年代开始全面改制
    简单说就是  资产货币化  当然这么说太赤裸裸 所以改个说法  叫 资产证券化
90年代,确实是让人看不到希望
90年代国企亏损,职工大面积下岗,银行大量坏账技术性破产,国家财力微薄,外汇储备百十来亿美元,每年新年劳动力是现在两倍,失业率高企,。。。。。。还不是过来了
未来的希望就在于能否像18年前那样继续大胆的更进一步进行政治改革
kuangzhiyun 发表于 2012-9-28 01:04
18年前固然有困难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经济的高速发展。1993年至199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1.0%, 比同 ...
一帮老头老太还造个屁反。
kuangzhiyun 发表于 2012-9-28 01:04
18年前固然有困难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经济的高速发展。1993年至199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1.0%, 比同 ...
好吧,我就问一句:您亲身经历过90年代的所谓软着陆吗?楼上的很多应该都比您有发言权。
当年印钞票比现在凶的多。
还有房价问题,不好意思,我在广州。如果不是因为第三套房受限,我认识的很多很多朋友,包括我自己都会买第三套。所以房价根本不可能降。最好的结果就是持平个5年以上吧。
您看看我的第二段引用,论调和现在有什么区别?
我觉得俺们老百姓呀,不懂大道理,只知道身边发生的事情。起码我知道,94年的时候,我上高三,父母双职工,我要穿打补丁的衣服上学。工资拖欠半年以上。考全校前十奖励新衣服一件。
人口红利?是的,所以才有血汗工厂嘛。反正最不值钱的就是人。
不知道您看过一部电视剧叫外来妹没有?我是看过的。里面的一个镜头就是玩具厂招工排长龙,外面的农民工因为进不去厂子痛哭。晚上加班只增加一顿夜宵,工人们就欢声鼓舞。而当年的外来妹的孩子们不会再去受这个苦了。这就是最大的进步。
千万级别的下岗,千亿级别的国有资产流失,把所有的魔鬼盒子全部打开。
起码我们面对现在的坎用不着用赌国本的方法了。杀敌一千,自伤一千。
superdirex 发表于 2012-9-27 21:09
上世纪90年代,确实是让人看不到希望,国民经济千疮百孔,处于崩溃的边缘;物价飞涨,收入微薄,回首起来不 ...
上世纪80年代,确实是让人看不到希望,国民经济没有亮点,处于崩溃的边缘,引进的外资企业是规模小、低端的血汗工厂;物价飞涨,收入微薄,回首起来不胜唏嘘。
上世纪70年代,确实是让人看不到希望,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处于崩溃的边缘;物资缺乏,收入微薄,回首起来不胜唏嘘。
上世纪60年代,确实是让人看不到希望,国民经济处于破烂状态,处于崩溃之中;吃不饱穿不暖,回首起来不胜唏嘘。
上世纪50年代,确实是让人看不到希望,国民经济处于农业社会状态,处于最低的水平;吃不饱穿不暖,回首起来不胜唏嘘。
以上说法和我的看法不一致。
情况大不相同,以前吃青壮年人口比重高,老少比重低,像乡镇企业,基本没有养老(退休)负担。
现在及以后变成了老国企,一个干活,两个退休在家。而东南亚,南亚有大批没退休负担的企业在竞争。
等死是唯一的路。
都是可以收拾的,不过需要蹲下身子收拾。
私企的退休负担很少,国企才大

张三石 发表于 2012-9-28 01:33
好吧,我就问一句:您亲身经历过90年代的所谓软着陆吗?楼上的很多应该都比您有发言权。
当年印钞票比现 ...


既然知道自己不懂大道理,就别强拉人来说大道理。

90年代经济和现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全然不同,有什么可比性?

人第二段论述说的一点都没错,至于为什么避免了恶果,无非出了朱相这么一位坚定的改革派和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如果当时当权的是保守派或者国际经济环境很差结果如何呢?)

别忘了朝鲜“苦难的行军”,很多事只是一念之差而已。

至于现在,裤衩最红的林毅夫都说必须要改革。
张三石 发表于 2012-9-28 01:33
好吧,我就问一句:您亲身经历过90年代的所谓软着陆吗?楼上的很多应该都比您有发言权。
当年印钞票比现 ...


既然知道自己不懂大道理,就别强拉人来说大道理。

90年代经济和现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全然不同,有什么可比性?

人第二段论述说的一点都没错,至于为什么避免了恶果,无非出了朱相这么一位坚定的改革派和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如果当时当权的是保守派或者国际经济环境很差结果如何呢?)

别忘了朝鲜“苦难的行军”,很多事只是一念之差而已。

至于现在,裤衩最红的林毅夫都说必须要改革。
红袖添香夜读书 发表于 2012-9-28 08:10
既然知道自己不懂大道理,就别强拉人来说大道理。

90年代经济和现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全然不同,有什么 ...
改革已经不起作用了,到了变革或革命的时候了。
养生保健 发表于 2012-9-28 08:23
改革已经不起作用了,到了变革或革命的时候了。

其实到了,用中国的剑去抢夺市场的时候了,MD也是在欧洲的尸体上发展的。德国发动1战根本原因也是经济发展瓶颈问题。
改革已经不起作用了,到了变革或革命的时候了。
您来当先行者?说说口号和目的吧?看看有多少人愿意跟着您革命?
张三石 发表于 2012-9-28 01:33
好吧,我就问一句:您亲身经历过90年代的所谓软着陆吗?楼上的很多应该都比您有发言权。
当年印钞票比现 ...
看得出你是这18年来的既得利益集团一分子,不知道你说你认识的“很多很多朋友”都是什么阶层靠什么赚取如此巨额的财产,一个普通工薪阶层的家庭有可能花几百万买几套房吗?
你说到了外来妹,现如今还有那么多年轻的女孩去排长龙吗?随着劳动人口的萎缩,现在不少工厂招工都是不断放宽年龄由原先的十几岁-二十几岁到现在三十几岁也可以。
当年就是因为外向型经济的高速成长才拉动了就业九十年代初期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大概能够带动120万就业岗位的增加,这就极大的缓和当时的因为抓大放小而导致的大规模下岗导致的失业。
现如今只有百分之八左右的增长率,当年可是百分之十一的增长率。
最后你说的外来妹的孩子不会再去受这种苦,难道户籍制度解决了吗?难道外来工子女可以在教育上可以跟本地人享受同等待遇吗?18年后的今天是北京关闭外来工子弟学校,设置门槛上公立学校。18年后的今天异地高考依然困难重重。
改革已经不起作用了,到了变革或革命的时候了。
要革命也得从这次全球衰退的发源地开始吧,让他们先革了咱们看看效果
张三石 发表于 2012-9-28 01:33
好吧,我就问一句:您亲身经历过90年代的所谓软着陆吗?楼上的很多应该都比您有发言权。
当年印钞票比现 ...
九十年代是真正的经济起飞,和现在明显不同。
目前真的很麻烦
上面数据虽然触目惊心,可是这些数据是真实的。目前的数据你能保证真实吗?如银行坏账率?
外需已经不行了,内需,不说老百姓有没有钱。
一 建设高潮已经过去
二 以前量增基本已经结束,比如以前一年买个几件衣服,现在买个几十件衣服,量已经不可能增了。
三 购买主力-青壮年-其人口在飞速的下降。
所以内需没增只减中。
企业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大批的企业只有一条-死。
最后补充一点几百万的广州外来工他们绝大部分都是无法在广州退休的,最多只能把单位交的那部分贡献给广州,而自己返回原籍地去退休而且手续麻烦。h ttp://news.qq.com/a/20090910/000954.htm
英国病人 发表于 2012-9-28 09:07
要革命也得从这次全球衰退的发源地开始吧,让他们先革了咱们看看效果
它们国家的政府三天两头,整体下台。减少了大量不满。
中国可行吗?
对嘴皮子一张就开片没兴趣,上世纪70、80、90年代是怎么一回事,咱是有亲身体会的。
90年代的社会经济情况,认识比大多数人应该说要深刻,因为咱就处在最前沿,各种道道弯弯见的多了。
它们国家的政府三天两头,整体下台。减少了大量不满。
中国可行吗?
要的是革命,革命。世界衰退之源不革命谁也没办法
kuangzhiyun 发表于 2012-9-28 08:58
看得出你是这18年来的既得利益集团一分子,不知道你说你认识的“很多很多朋友”都是什么阶层靠什么赚取如 ...
1、40岁左右的同志,房改分一套房,03--05年间买第二套房。现在准备人手第三套房的大有人在,这种人真的不老少,我认识的是沧海一粟。既得利益者?过去的10几年间大部分都是既得利益者,难道您或者您的家庭比18年前过的还惨?我承认这种人肯定有,但是比例应该不会很大吧。就拿我个人来讲,家庭收入20-30万。03一套小房子,07年底郊区一套大房子,现在准备再搞一套。好吧,我这种情况不算太特殊吧。顺便说句,我在私企打工,我们家的收入在我们公司也仅仅是中等偏上一点而已。至于我的家庭,豫东小县城,现在有个三层楼,还有个商品房。我回家参加高中初中同学聚会很自卑,因为好像个个都活的比我好,虽然收入没有我高,但是一样有车有楼有老婆有娃,还几个娃哪。我个人感觉我的高中初中同学大部分还不是权贵。
2、户籍制度不可能放开。因为城市的容纳力放在那里。另外,放弃农村户籍同样意味着放弃土地,这也是需要取舍的东西。以中国的人口基数和城市化率,您说的城乡不平等在30年内都会存在。谁当这个国家的带头人都解决不了。当然我们可以学印度。
3、所有国家的养老金制度都是庞氏骗局。这是这种体制决定了的。您可别说美国,日本,欧洲没有养老金问题。并且可以确定的是:因为中国几千年来的养老靠自己的传统,我们在这方面的抵御能力有可能反而是最强的。
4、中国的人口不可能无限制线性增加,因此这个劳动人口的萎缩是必然的。我们不是孤例。未富先老是个伪命题,因为中国100年来就没有像今天这么富过。如果达到西方的标准才算富的话,好吧,地球爷爷很痛苦,能不能承受是个问题。
5、我相信的一点就是:现在比10年前要好,无论在个人还是国家上面,社会乃至个体上面。并且我还会相信:再过10年大部分人会比现在更好。只要不出现所谓的革命,那是灾难,不信您看看咱们上次的革命的后果是什么?
6、改革?我们什么时候不在改革,应该说这60多年来无时无刻不在改革。
7、我一直这么认为,咱们的问题大得很,就像一个浑身都是伤口的人,可能腿粉碎性骨折,手臂撕裂性伤口,耳朵掉了一个,身上还被砍了十刀八刀。看起来吓死个人,但是这个人不会死。当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问题在哪里的时候,缺的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实施途径。而西方是一表人才,容貌堂堂。但是他得了癌症:入不敷出,寅食卯粮。谁都知道这个问题,但是谁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等死吧。


年收入二三十万,请问你觉得低于这个标准的人占中国人口的比例多还是高于这个标准的人口比例多? 是不是盖茨也会想我有几百亿,是不是其他人也有几百亿?          革有没有不知道,但是官民对立到一定程度,真可能会文,像当初一样,见官就打,是官就斗,这可能是温说文可能还会再来的原因之一

年收入二三十万,请问你觉得低于这个标准的人占中国人口的比例多还是高于这个标准的人口比例多? 是不是盖茨也会想我有几百亿,是不是其他人也有几百亿?          革有没有不知道,但是官民对立到一定程度,真可能会文,像当初一样,见官就打,是官就斗,这可能是温说文可能还会再来的原因之一

张三石 发表于 2012-9-28 10:21
1、40岁左右的同志,房改分一套房,03--05年间买第二套房。现在准备人手第三套房的大有人在,这种人真的不 ...


算算也不是小孩子了,怎么还爱在不懂的领域胡扯呢?

世界经济的增长本来就是建立在消费上的,没有发达国家的消费,能有发展中国家的高速增长?今年也就欧洲市场需求下降,天朝经济跌成啥样了?

没有发达国家消费,对不起您的收入准备减半吧。

经济本来就有周期的,要是光看美国大萧条的惨状,估计您现在还停留在农业社会种地呢吧。

现在的问题是,越是不懂的人还越有莫名其妙的自信。林毅夫去年说中国持续保持8%以上增速没问题,结果今年就被事实打脸。本轮经济调整的底在哪里?主流机构最早的预测可早在2010年四季度,结果呢?


张三石 发表于 2012-9-28 10:21
1、40岁左右的同志,房改分一套房,03--05年间买第二套房。现在准备人手第三套房的大有人在,这种人真的不 ...


算算也不是小孩子了,怎么还爱在不懂的领域胡扯呢?

世界经济的增长本来就是建立在消费上的,没有发达国家的消费,能有发展中国家的高速增长?今年也就欧洲市场需求下降,天朝经济跌成啥样了?

没有发达国家消费,对不起您的收入准备减半吧。

经济本来就有周期的,要是光看美国大萧条的惨状,估计您现在还停留在农业社会种地呢吧。

现在的问题是,越是不懂的人还越有莫名其妙的自信。林毅夫去年说中国持续保持8%以上增速没问题,结果今年就被事实打脸。本轮经济调整的底在哪里?主流机构最早的预测可早在2010年四季度,结果呢?

如果说上世纪90年代是风雨飘摇,现在只能说是和风细雨。
张三石 发表于 2012-9-27 23:06
第一段的数据,措施,人物都是真实的。能想到这是18年前的中国嘛?所以我们对于现在的情况有什么绝望的哪 ...
通胀算不算?现在的人民币的购买力真的不好说了(指普通的老百姓)。
和风细雨也要看具体情况,如果房价再暴涨一倍,还是和风细雨?    欧美危机还阳光灿烂列,现在呢?
张三石 发表于 2012-9-28 10:21
1、40岁左右的同志,房改分一套房,03--05年间买第二套房。现在准备人手第三套房的大有人在,这种人真的不 ...
7、我一直这么认为,咱们的问题大得很,就像一个浑身都是伤口的人,可能腿粉碎性骨折,手臂撕裂性伤口,耳朵掉了一个,身上还被砍了十刀八刀。看起来吓死个人,但是这个人不会死。当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问题在哪里的时候,缺的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实施途径。而西方是一表人才,容貌堂堂。但是他得了癌症:入不敷出,寅食卯粮。谁都知道这个问题,但是谁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等死吧。

这个第7条,说句不好听的,有点像,中国就算死一半人,还是大国,因为起码还有6亿人口啊,而且那时候,因为死了很多人,工作岗位会空出来,剩下的6亿人生活条件会大幅改善。也就是说坏事也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