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谁之过?--李鸿章的苦衷,翁同稣的小动作(转自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33:23
<P>  网上转载,不知道真假,如果是真的,这翁同稣真该灭九族</P>
<P>19世纪末,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战,李鸿章惨淡经营近20年的北洋水师,惨遭败绩。30艘战舰沉没的沉没,被缴的被缴,李鸿章不得不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还赔了近2亿两白银。翰林院上表弹劾,国人唾骂不止!李鸿章有口难辩,有苦难言,只好受窝囊气。(愚以为该段历史实为华夏5000年最可耻的,李鸿章纵有回天之术,然大厦将覆一木难撑。佛曰我不如地狱谁入地狱?从中日谈判过程中可见一斑。佩服李鸿章这种“甘做卖国贼”的精神) </P>
<P>  是北洋将士贪生怕死吗?不是!海军提督丁汝昌受伤不退、宁死不降;志远管带邓世昌、经远管带林永生都鼓轮撞击日舰,两船上570名士兵同时同时壮烈牺牲、真是气壮山河、可歌可泣。 </P>
<P>  可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这里有一个致命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船速慢、弹药奇缺。当时日本的船速是23海里,我们的只有18海里。另外,我方炮弹缺乏的程度令人吃惊许多炮舰上,巨炮的炮弹仅有1发。发完之后就无以为续。小跑炮弹也不充足,轰了几下就成摆设。致远、经远两舰,如果炮弹炮弹充足,何至于动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念罚慷椅颐堑牧浇⒒姑豢壳埃捅坏腥擞糜憷谆鞒亮耍∫郧啊肚骞厥贰芬皇橹锌贾ぃ曳沤⒍釉诘薪⑸形唇肷涑谭段诎装茁液淞艘黄朔蚜说馐浅写蟪忌媳碇刑岬降摹2还还茉趺唇馐汀⒖选⑼菩对鹑危≈站坑懈霾豢煞袢系氖率?----北洋水师弹药严重不足!可怜邓世昌死后还背上指挥不当的责任! </P>
<P>  那我们为什么不买舰买弹药呢?答曰没磺侥亩チ四兀看鹪唬淮认才灿眯拊鹤恿?-颐和园。言之凿凿,不容质疑。这件史实正史中虽无记载,但私家记言之屡屡,遂成铁案。人们常常都愿意把一切坏事退在坏人头上,对慈喜更不例外。 </P>
<P>  但近日无意翻看《剑桥中国晚清史》,发现重大疑点。书中记载,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预算支出给北洋水师的军费是,每年500万两,甲午开战前5年,慈喜每年挪用海军经费30完两,共挪用150万两。〈清宫秘史〉中记载当时的中央财政已无法支付这笔款项,则是每年从几个富裕省的地方财政中支取,可见数目着实不小。根据预算,除去慈喜修园子的钱共150万两,4年时间也应该给李鸿章1850W两,如果用这笔钱来购置军舰,,完全可以再增加两吱原来规模的北洋舰队,即使带今天一个航空大队也不在话下。白银对美圆的汇率大家可以查查。其实我一直有这个疑点,慈喜修的院子要动千万两?今天看来150W两随便她什么院子都修出来了。 </P>
<P>   那么,是谁有天大的胆子,敢扣压海军军费呢?据〈流放紫禁城〉一书中考证,是光绪的老师翁同稣。他当时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后被慈喜开缺,只怕不是有个帝师的名号难免革职问罪吧!) </P>
<P>  大家不禁问,他为什么不给拨款呢? </P>
<P>  这里涉及到李鸿章和翁同稣的一段私人恩怨。翁同稣的哥哥在安徽当巡抚,当时长毛(太平军,对不起我只能称他为长毛)围困,他竟然弃城逃跑,被李鸿章参了一本。皇帝判翁同稣的哥哥斩刑,翁同稣的父亲听说要处死他的儿子,当时气死。后来,翁同稣的哥哥改判流放新疆。父死兄徒,全因李鸿章那支如刀之笔,翁同稣岂能善罢甘休? </P>
<P>  甲午战前,朝中以翁同稣为首的主战派力主开战。他的一个学生劝阻说,我们实力不如人,哪里有胜的希望?翁同稣回答说,我正想让他战场上试一试,看他到底是骡子还是马?将来就有整顿他的余地了!这里这个他就是李鸿章。还没等开战就有人看他的笑话了。就连光绪在战前说李鸿章有句话我一直记忆很深:李伯爷(李鸿章当时是肃毅伯)面太软,到今时今事还不敢撕破脸皮和日本人说话!北洋水师外强中干,李鸿章岂有不知之理?可见光绪不明之程度! </P>
<P>  任何事件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细节,任何一段历史,都有让人摸不透的地方。着里面,有的让人啼笑皆非,有的让人不寒而粟。历史常常由于偶然的因素往往就决定了一些人的兴衰成败、生死荣辱。 </P>
<P>  大战将临,本该共御外敌、却不想翁同稣翁大人竟然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挟私报复,而想借敌人之手,以报私仇。秉持国政,竟然如此谋国,李鸿章安有不败之理?清朝安能不亡? </P>
<P>  后来,日本人打进来了,慈喜怒令翁同稣向李鸿章问策。翁同稣一见李鸿章就问,你的北洋军舰在哪儿?李鸿章气的半天说不出话。后来李鸿章转过头去说,翁师傅(对帝师的称号),你是总理度支,管钱的,平时请你拨款,你没有一回不给驳了的。现在出事了,你来问兵舰了,兵舰果然可以依靠吗?翁同稣说,哎,过去的事情嘛,我们做臣子的,以节约用钱为尽职尽责啊! </P>
<P>  不只就里的人听了这话,还以为他为了国家精打细算,哪知道这番冠面堂皇的说词背后,有那么卑鄙的一颗心!(题外话-看来,不只是XX党才会又当婊子又立牌坊的,确也传承了先人之风有过而无不及之)。看来,,假公济私是小人们的拿手好戏。而挟死报复则是小人们惯用的极量。 </P>
<P>  私人恩怨在所难免,问题是,国难当头之际,应该一致对外,着是做人的准则。私人恩怨,可以如石头一样沉入水底。而不可以如墨汁把整个水弄混。 </P>
<P>  曹操站宛城时,儿子被张秀(地方割据势力的首领)所杀,他活捉张秀后,听从谋士的建议,收复了张秀,并同他做了儿女亲家。武则天曾问狄仁杰,有人在背后说你坏话,你想知道是谁吗?狄公回答,陛下以为臣有过,指出来臣加以改正。如果您为人臣无过,那是我的荣幸,但我不 愿知道告我的人是谁。武则天听后赞许良久。 </P>
<P>  如果翁同稣有曹操和狄仁杰的胸怀,李鸿章大概就不会一败涂地了,可李鸿章没有那样的福分,就只好独对秋风饮泣了。 </P>
<P>  后记----甲午海战后,李鸿章在马关与伊滕博文谈判,对方所要之条件,苛刻无理,仅草案中第一条,要天津大沽炮台和山海关做抵押,允许日本在诒本┳ぞ?000。这简直是引狼入室。李鸿章回复清政府的电文中称:今日之局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实难挽回。后李鸿章谈判中遇刺,日方迫与各国之压力,才修改草案,签定了今日我们见到的〈马关条约〉。之后主持谈判〈辛丑条约〉细节不再叙述。没过多久吐血身亡。我在读高中时对晚清一段历史曾和历史老师发生过严重争执差点没停我的课,在大学时和历史教授对这段历史持共同点。去年央视拍了〈走向共和〉我看了,该篇可以说是为李鸿章平反,曾还对央视赞许良久,可惜没过多久被中宣部禁播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作为一个战败国的谈判代表他会是民族英雄吗? </P>

[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P>  网上转载,不知道真假,如果是真的,这翁同稣真该灭九族</P>
<P>19世纪末,著名的中日甲午海战,李鸿章惨淡经营近20年的北洋水师,惨遭败绩。30艘战舰沉没的沉没,被缴的被缴,李鸿章不得不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澎湖列岛,还赔了近2亿两白银。翰林院上表弹劾,国人唾骂不止!李鸿章有口难辩,有苦难言,只好受窝囊气。(愚以为该段历史实为华夏5000年最可耻的,李鸿章纵有回天之术,然大厦将覆一木难撑。佛曰我不如地狱谁入地狱?从中日谈判过程中可见一斑。佩服李鸿章这种“甘做卖国贼”的精神) </P>
<P>  是北洋将士贪生怕死吗?不是!海军提督丁汝昌受伤不退、宁死不降;志远管带邓世昌、经远管带林永生都鼓轮撞击日舰,两船上570名士兵同时同时壮烈牺牲、真是气壮山河、可歌可泣。 </P>
<P>  可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呢?这里有一个致命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船速慢、弹药奇缺。当时日本的船速是23海里,我们的只有18海里。另外,我方炮弹缺乏的程度令人吃惊许多炮舰上,巨炮的炮弹仅有1发。发完之后就无以为续。小跑炮弹也不充足,轰了几下就成摆设。致远、经远两舰,如果炮弹炮弹充足,何至于动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念罚慷椅颐堑牧浇⒒姑豢壳埃捅坏腥擞糜憷谆鞒亮耍∫郧啊肚骞厥贰芬皇橹锌贾ぃ曳沤⒍釉诘薪⑸形唇肷涑谭段诎装茁液淞艘黄朔蚜说馐浅写蟪忌媳碇刑岬降摹2还还茉趺唇馐汀⒖选⑼菩对鹑危≈站坑懈霾豢煞袢系氖率?----北洋水师弹药严重不足!可怜邓世昌死后还背上指挥不当的责任! </P>
<P>  那我们为什么不买舰买弹药呢?答曰没磺侥亩チ四兀看鹪唬淮认才灿眯拊鹤恿?-颐和园。言之凿凿,不容质疑。这件史实正史中虽无记载,但私家记言之屡屡,遂成铁案。人们常常都愿意把一切坏事退在坏人头上,对慈喜更不例外。 </P>
<P>  但近日无意翻看《剑桥中国晚清史》,发现重大疑点。书中记载,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预算支出给北洋水师的军费是,每年500万两,甲午开战前5年,慈喜每年挪用海军经费30完两,共挪用150万两。〈清宫秘史〉中记载当时的中央财政已无法支付这笔款项,则是每年从几个富裕省的地方财政中支取,可见数目着实不小。根据预算,除去慈喜修园子的钱共150万两,4年时间也应该给李鸿章1850W两,如果用这笔钱来购置军舰,,完全可以再增加两吱原来规模的北洋舰队,即使带今天一个航空大队也不在话下。白银对美圆的汇率大家可以查查。其实我一直有这个疑点,慈喜修的院子要动千万两?今天看来150W两随便她什么院子都修出来了。 </P>
<P>   那么,是谁有天大的胆子,敢扣压海军军费呢?据〈流放紫禁城〉一书中考证,是光绪的老师翁同稣。他当时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后被慈喜开缺,只怕不是有个帝师的名号难免革职问罪吧!) </P>
<P>  大家不禁问,他为什么不给拨款呢? </P>
<P>  这里涉及到李鸿章和翁同稣的一段私人恩怨。翁同稣的哥哥在安徽当巡抚,当时长毛(太平军,对不起我只能称他为长毛)围困,他竟然弃城逃跑,被李鸿章参了一本。皇帝判翁同稣的哥哥斩刑,翁同稣的父亲听说要处死他的儿子,当时气死。后来,翁同稣的哥哥改判流放新疆。父死兄徒,全因李鸿章那支如刀之笔,翁同稣岂能善罢甘休? </P>
<P>  甲午战前,朝中以翁同稣为首的主战派力主开战。他的一个学生劝阻说,我们实力不如人,哪里有胜的希望?翁同稣回答说,我正想让他战场上试一试,看他到底是骡子还是马?将来就有整顿他的余地了!这里这个他就是李鸿章。还没等开战就有人看他的笑话了。就连光绪在战前说李鸿章有句话我一直记忆很深:李伯爷(李鸿章当时是肃毅伯)面太软,到今时今事还不敢撕破脸皮和日本人说话!北洋水师外强中干,李鸿章岂有不知之理?可见光绪不明之程度! </P>
<P>  任何事件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细节,任何一段历史,都有让人摸不透的地方。着里面,有的让人啼笑皆非,有的让人不寒而粟。历史常常由于偶然的因素往往就决定了一些人的兴衰成败、生死荣辱。 </P>
<P>  大战将临,本该共御外敌、却不想翁同稣翁大人竟然置国家安危于不顾,挟私报复,而想借敌人之手,以报私仇。秉持国政,竟然如此谋国,李鸿章安有不败之理?清朝安能不亡? </P>
<P>  后来,日本人打进来了,慈喜怒令翁同稣向李鸿章问策。翁同稣一见李鸿章就问,你的北洋军舰在哪儿?李鸿章气的半天说不出话。后来李鸿章转过头去说,翁师傅(对帝师的称号),你是总理度支,管钱的,平时请你拨款,你没有一回不给驳了的。现在出事了,你来问兵舰了,兵舰果然可以依靠吗?翁同稣说,哎,过去的事情嘛,我们做臣子的,以节约用钱为尽职尽责啊! </P>
<P>  不只就里的人听了这话,还以为他为了国家精打细算,哪知道这番冠面堂皇的说词背后,有那么卑鄙的一颗心!(题外话-看来,不只是XX党才会又当婊子又立牌坊的,确也传承了先人之风有过而无不及之)。看来,,假公济私是小人们的拿手好戏。而挟死报复则是小人们惯用的极量。 </P>
<P>  私人恩怨在所难免,问题是,国难当头之际,应该一致对外,着是做人的准则。私人恩怨,可以如石头一样沉入水底。而不可以如墨汁把整个水弄混。 </P>
<P>  曹操站宛城时,儿子被张秀(地方割据势力的首领)所杀,他活捉张秀后,听从谋士的建议,收复了张秀,并同他做了儿女亲家。武则天曾问狄仁杰,有人在背后说你坏话,你想知道是谁吗?狄公回答,陛下以为臣有过,指出来臣加以改正。如果您为人臣无过,那是我的荣幸,但我不 愿知道告我的人是谁。武则天听后赞许良久。 </P>
<P>  如果翁同稣有曹操和狄仁杰的胸怀,李鸿章大概就不会一败涂地了,可李鸿章没有那样的福分,就只好独对秋风饮泣了。 </P>
<P>  后记----甲午海战后,李鸿章在马关与伊滕博文谈判,对方所要之条件,苛刻无理,仅草案中第一条,要天津大沽炮台和山海关做抵押,允许日本在诒本┳ぞ?000。这简直是引狼入室。李鸿章回复清政府的电文中称:今日之局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实难挽回。后李鸿章谈判中遇刺,日方迫与各国之压力,才修改草案,签定了今日我们见到的〈马关条约〉。之后主持谈判〈辛丑条约〉细节不再叙述。没过多久吐血身亡。我在读高中时对晚清一段历史曾和历史老师发生过严重争执差点没停我的课,在大学时和历史教授对这段历史持共同点。去年央视拍了〈走向共和〉我看了,该篇可以说是为李鸿章平反,曾还对央视赞许良久,可惜没过多久被中宣部禁播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作为一个战败国的谈判代表他会是民族英雄吗? </P>

[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em01]
以清朝政府的腐败愚昧无能,军队素质的低下,给他宙斯盾也打不胜甲午战争的!!
《当代海军》以前就刊登过这篇文章
<P>林永生都鼓轮撞击日舰????</P><P>谁告诉你的?</P>
楼上的就是以前军泥的长空吧
是的
<P>呵呵,很久不见军泥的老兄弟了</P><P>我以前在军泥一直潜水</P>
噢!我在超大也称得上是专业潜水
<P>多发点贴</P><P>以前在军泥我可是很经常看老兄的贴</P>
<B>以下是引用<I>长空一剑</I>在2005-1-7 22:52:12的发言:</B>

<P>林永生都鼓轮撞击日舰????</P>
<P>谁告诉你的?</P>


这个,空空啊,好象是有这么个说法,不过好象是林战死以后了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鸦片战争的时候,林则徐主张发展海军,魏源写了《海国图志》也主张发展海军,鸦片战争后20年没有人理睬,《南京条约》签订以后不被朝廷重视。19世纪60年代初,中国又打败仗,清朝政府特别一些上层官员开始认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很多人主张像左宗堂、李鸿章,甚至包括曾国藩都主张发展海军。19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有三千吨的铁甲舰,两千多吨的自卫舰,当时中国是没有的。日本敢进兵台湾就是因为有两千吨级,其中有三千吨级的铁甲舰。80年代开始,中国海军就上来了,特别是到1888年,中国有七千吨级的两艘,两千吨级的五艘,这个时候日本有三千吨级的三艘,两千吨级的三艘,显然从总的吨位来看,两个国家差不多是三万多吨。舰的数量中国是18艘,日本是24艘。<P>       日本比中国略强一点儿,但是从舰的质量水平来看,中国是超过日本的。特别中国两艘七千吨级定远舰、震远舰的吨位是当时亚洲第一的。但是90年代以后就不行了,北洋海军1888年以后就不发展了,到了90年代中国主要的舰只不变,中国的吨位是三万八千吨,日本达到六万四千多吨,中国还是七千吨级两艘,两千吨级的五艘,日本这时候四千吨级的四艘,三千吨级四艘,两千吨级四艘。清朝海军在1888年成立北洋海军,其中制定一个章程就是继续扩充,有这个计划。但是1888年以后没有扩充,海军经费一个是常年经费,一个是购买新舰的军费,常年经费都不足,更没有给与购买新舰的军费。说“中国远东第一”,这只是说在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的时候是第一,90年代的时候就不能这么讲了。</P><P>       日本后来几个主要的战舰都是比较新式的,中国的比较陈旧,都是80年代以前的。中国在船的质量方面存在若干的差距,首先北洋海军的舰速平均是每小时15海里,日本的平均是17海里,吉野是22.5海里。中国的优势在重炮,定远七千吨级本身有四门28公分口径的巨炮,加上震远一共有八门巨炮。加上其它的重炮,中国主要战舰是26门巨炮重炮,日本是17门。日本最主要四千吨级的三艘舰每一个舰只有一门的30.5公分的巨炮,中国的优势在重炮,可发射的时候不能配套,所以它的效果比较差。另外中国海战一个很大的问题,当时铁器处于更新换代的时期。日本用的炮弹都是带弹壳的,要往里面装。当时中国没有这样的炮弹,没有炮弹壳,很笨重,大的五六百镑,后面是用火药包添加的,,而日本用新式的无烟火药带弹壳的日本的炮弹发六发,中国才发一发,这是速射炮,作战能力不一样。另外中国用有烟火药,发射以后烟雾弥漫,根本没办法瞄准,日本不存在这个问题。再一个,中国炮弹比较笨重,五六百磅一个,几个水兵才能送到炮膛里面去,所以速度很慢。日本速射炮非常有利。1894年的3月,战前接近半年的时间,丁汝昌批出来,主要战舰上要安设速射炮,一共花61万两银子,丁汝昌的报告打到李鸿章那儿去,当时根据北洋海军章程的规定,给北洋水军的只是常年经费,有时候能到手有时候不能到手。要购买新的火炮得另外申请,当时李鸿章根本申请不下来,所以他做了两个变动,一个变动说不买这么多,只给两艘七千吨级的铁甲舰,各安六门速射炮,一共是12门,经费节约到35万两银子,这个行动做 的比较迟缓。战争爆发的时候,这个速射炮没有安上去。</P>
<P>从光绪元年到光绪20年(1875年到1894)国库应该给北洋水师4300万两,实际只给了2200万两,常年经费不是很足。同治十二年(1873年),慈禧就曾兴工重建圆明园,并计划在那里庆贺1874年的40岁大寿。只因时距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战乱未久,国危财尽,遭众多大臣强烈反对而中途作罢。至光绪十二年(1886年),慈禧借口即将结束垂帘听政,需建个颐和园以供“颐养天年”。为掩人耳目,免遭反对,慈禧伙同自己妹夫、总理海军衙门的醇亲王奕环,以在昆明湖开办水师学堂为名,大兴土木。身为光绪帝生父的奕环,出于促成光绪早日掌权的愿望,一拍即合,积极配合慈禧挪用海军经费,许多工程开销都是以海军采购和建设学堂的名义由海军衙门提供的。当时修颐和园,花了1100万两,另外还有三海工程挪用的海军经费是440万两。还有一项,用海军名义在全国搜集经费260万两,叫海军聚款,这个放在天津生息,息就用在颐和园上,这个钱名义是海军经费,但是海军不能用。这三项加起来是1560万两。还有以海防经费挪用、占用等等名义,挪用海军经费800多万两。当时修颐和园,一个是在颐和园的昆明湖演习水师,还成立颐和园昆明湖水师学堂,把八旗子弟养起来,借这个名目给慈禧修建颐和园。甲午战败后,李鸿章对战前要求区区60万两白银增购速射炮而不可得,痛陈“平日讲求武备,辄以铺张糜费为疑,至以购械,购船,悬为厉禁。”那个昏庸无能,贪污成性的总理海军事物大臣醇亲王奕环最后终于在临死前对1888年后未能再添一艘军舰而说了一句泣血之言:“聚九州之铁,不能铸此恨也!”</P><P>中国海军发展三个阶段。一个是1874年日本出兵台湾,刺激中国发展海军。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中国一些官员上书发展海军,这时候下了决心。特别1884年福建水师全军覆没,马尾之战,清朝政府下命令要大建水师,可是维持不久,没有长远的目标,苟活思想很严重。经常经费不足,另外海军经费三海工程、颐和园用了多少,除此之外清朝政府凑不出钱来,这完全是决心问题。赔款先不说,给日本两亿万两,战争打起之后钱又不够怎么办?户部马上去借款,向英国的汇丰银行借了两笔三千万两,日本国小资力、财源很有限,中国毕竟是大国海关收入不少,每年的财政收入比日本多。关键是决心问题。从最高的决策层来看,守旧派的大臣在军机处占了主流,像文祥支持左宗堂出兵这样力排众议的大臣凤毛麟角。守旧派要求维持现状,新生事物不能接受,中国刚造几艘船就上书要停,因为守旧不了解世界,海权意识淡漠。近代历史给中国两次机遇,一个是鸦片战争后20年,一个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30年。李鸿章在这个时候提出来“外需合拢,内需变法”,早期维新思想家也提出一些很好的见解,但是这些人多半都是不掌权的,不大起作用。作为朝廷里的满清权贵来看,他们仍然是浑浑噩噩,没有忧患意识。苟安思想缺乏海权意识,不知道中国往哪里去。很少有人思考到这个问题,特别是决策层。他们很被动,没有主动的远见。</P><P></P>
小李肥刀:定远、镇远两舰的主炮口径为305mm。作为日本舰队主力的三景舰:松岛、桥立、严岛三舰各装备了一门320mm主炮。大口径火炮都是分装弹药,即装填时要先装炮弹,再装填药包;直到二战,大口径舰炮都是采用分装弹药。当时日本舰队的速射炮使用的才是定装弹药,即炮弹后带弹壳的炮弹。
[em16][em16][em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