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的民主进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03:01
军政府起源

  要追寻缅甸军人政权的根源,就不能不提二战前夕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缅甸独立运动以及日本训练的“缅甸独立军”。这支武装是缅甸独立建国的骨干,并在随后的冲突和动荡中不断磨练壮大,成为国家的铁腕统治者。

  *风云激荡 雄才倍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缅甸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英国在缅甸推行了议会选举并由缅人任总理,但这并不能满足各界的独立要求。

  英国为培养当地精英而在1878年建立的仰光大学成为独立运动的温床。许多日后的缅甸领袖人物当年都在仰光大学活跃一时,比如有“缅甸建国之父”之称的昂山(Aung San)、缅甸独立后首任总理吴努(U Nu)和缅甸军政府鼻祖吴奈温(U Ne Win)。

  1940年8月,因领导独立活动而被英国当局通缉的昂山来到日本占领下的中国厦门,准备干一番大事业。那年他只有25岁。据说昂山想联络中国共产党,但他的行踪被日本人发现。日本看出昂山奇货可居,把他请到东京,同年把他悄悄送回仰光。

  *三十志士 联日反英*

  日本希望利用昂山反英,为日军征服缅甸铺路。而昂山也意识到日本有可用之处。昂山和吴奈温等30个年轻人乘船来到了日本占领下的中国海南岛。这就是缅甸独立史中著名的“三十志士”(Thirty Comrades)。三十志士在岛上同吃同住,接受着严格的日式军事训练。

  1941年,三十个年轻人转移到泰国曼谷,成立“缅甸独立军”。他们歃血为盟,立志建国。1942年,日本皇军大举攻缅,昂山和奈温等人也随日军奔赴前线,沿途缅甸民族主义者纷纷投入缅甸独立军。

  英军和援缅的中国盟军苦战后被迫退出缅甸。缅族人为主体的缅甸独立军和帮助盟军抗日的克伦族爆发冲突,如果不是日军控制住局势,缅甸有可能陷入全面内战和民族仇杀。这为后来的政治动荡和民族冲突埋下了伏笔。

  日本解散了缅甸独立军,另组“缅甸防卫军”,由日军提供正规训练,1943年更名为“缅甸国民军”。

  1943年8月1日,在日本主导下,缅甸宣布“独立”。战前曾在英国殖民政府任缅人总理的巴莫(Ba Maw)出任元首,昂山任国防部长兼国民军总司令。缅甸名义上摆脱了殖民统治,但实际上只是日本傀儡。

  *反戈一击 联英逐日 *

  1944年,日本败相已露,昂山等人开始和盟国暗通讯息。1944年8月,昂山领导的缅甸国民军、吴努领导的缅甸人民革命党和缅甸共产党人联合密谋,成立了“反法西斯组织”(后改称“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

  1945年3月27日,缅甸国民军反戈一击,在全国各地攻袭日军。这一天后来成为缅甸的“军队日”。

  1945年5月,英军收复仰光。穿着日式将军服的昂山和英军将领见面。他大胆地对英国人说:缅甸人要和盟军并肩战斗赶走日军,然后独立建国。

  战后的缅甸百废待举。按照英国的构想,缅甸将在英国领导下进行民主选举并向自治过渡。一些老派缅甸政治精英和英国合作,但昂山领导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号召早日摆脱殖民枷锁。 各派政治人物拥兵自重, 暴力一触即发。英国无力控制局势,最终接受了昂山是最有实力人物的现实。

  *昂山遇刺 缅甸独立*

  1947年1月27日,昂山在伦敦和英国首相艾德礼签署协议,保证缅甸一年内独立。2月12日,昂山在掸邦城镇彬龙与掸族、克钦族和钦族领袖签署《彬龙协议》,确立了联邦制和民族自治原则。这一天后来成为缅甸“联邦日”。

  克伦族领袖没有参加协议,他们想在英联邦内另立克伦邦。

  1947年4月,缅甸在动荡中举行了议会选举。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在选举中大获全胜。共产党人和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分道扬镳,并指责昂山投靠帝国主义搞假独立。而克伦族不愿意脱离英国保护。

  1947年7月19日,昂山和其他六名临时政府领导成员开会时,一群武装分子冲进来扫射,七名领导人全体遇害。这一天成为缅甸的“烈士日”。

  领导成员吴努因不在场而躲过一劫。危机之下,英国总督休伯特·兰斯少将急请吴努组建新政府。昂山的政治对头、战前曾任殖民政府缅人总理的吴素(U Saw)因策划刺杀而被处死。

  1948年1月4日清晨,在仰光举行的仪式上,英国国旗黯然落下,缅甸联邦旗帜冉冉升起。末代总督兰斯和最后一支英国部队乘船离开。缅甸开始了新的时代。1月4日成为缅甸的“独立日”。

  掸族首领苏瑞泰(Sao Shwe Thaik)担任首任联邦总统。实际政府领导人是总理吴努。

  *内乱外患 军队坐大*

  新共和国一诞生便陷入内战。最先造反的包括由前“三十志士”成员领导的共产党武装。由于战乱,军队的角色从缅甸独立第一天起就变得举足轻重。

  新缅军由背景不同的两大派系组成,一个是昂山领导的缅甸国民军,另一个是原英国殖民政权的本土部队。缅甸国民军由日本训练,他们以缅族人为主,民族独立和反英意识强烈,很多人受左翼思潮影响;而原殖民地本土武装由英国训练,参加过抗日,以克伦族、克钦族和钦族等山地少数民族为主,相比之下较为亲英。

  共产党反叛后,左翼的政府军部队和民兵组织纷纷加入反政府阵营。英国训练的克伦族部队最初是抗击共产党进攻的政府军主力,但随后克伦族和多数民族缅族之间又爆发了血腥冲突。

  1949年初,在民族仇杀越演越烈之际,昂山生前战友、缅族将军吴奈温出任缅甸武装部队参谋长,取代了克伦族的史密斯.顿将军。克伦族部队随即哗变,攻打首都。奈温指挥嫡系缅族部队守住了仰光。

  内乱未止,外患又来。中国内战中失败的一批国民党军队从云南退入缅甸,在李弥将军率领下在缅北建立了根据地。

  奈温领导的缅甸军队成为维持政权的支柱并在战火磨练下不断壮大。到了1950年代中期,政府军已把克伦族反政府武装逼往泰缅边境地区,把共产党武装赶进山区,缅军还有能力猛攻李弥的国民党军队,迫使多数国军撤往台湾。

  在这期间,军队演变为国家最强大的政治力量,奈温也奠定了自己的领导地位。他在军中安插嫡系,原英系军官逐渐淡出,原日系军人掌控高位。军队还开公司办报纸,自成系统,不受文官政府节制。

  *议会时代 民主尝试*

  在独立的大约头十年,缅甸人曾经尝试过民主政治。战火纷飞、满目疮痍的缅甸在首任总理吴努领导下实行多党议会选举,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连选连胜,保持着议会多数。数百家报刊杂志自由争鸣,大批年轻学子赴海外留学。

  1958年,缅甸政治局势一落千丈,议会民主成了吵架政治。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领袖彼此反目,争吵不休。6月,吴努险遭议会罢免,联盟彻底破裂。为维持执政地位,吴努开始和左翼政治力量合作。军队以维持稳定为名向吴努发出威胁。

  9月,吴努在军队逼迫下发表广播讲话,邀请参谋长吴奈温将军出面力挽狂澜,领导“看守政府”。

  奈温摆出无意恋栈的姿态,军队似乎只是暂时维持安全和法纪,为下次选举铺路。1960年12月,缅甸如期举行选举。军队自以为维稳有功,谁知军队支持的党派惨遭选民说“不”,吴努大获全胜,卷土重来。奈温回到军中静观待变。

  *军事政变 奈温专制*

  民族矛盾的激化为将军奈温再次夺权带来了理由。

  掸族和克钦族等少数民族领袖当年参加过缅甸独立建国进程,首任总统就是掸族首领苏瑞泰。然而,由于缅军1950年代在掸邦地区和入境的中国国民党军队交战并施行高压军管,而国民党军队则在当地招兵买马,支持掸邦人反叛,很多年轻一辈开始拿起武器为掸邦独立而战。同时,克钦人对缅族人主导的中央政府也日益不满,并在1961年成立了“克钦独立军”。

  1961年1月,掸邦领袖要求依宪法赋予的权利扩大自治。总理吴努愿意协商解决问题。1962年初,吴努在仰光召开民族协商会议。吴奈温以防止国家分裂的理由发动了军事政变。

  3月2日,坦克开上仰光街头,军队占领政府机关,逮捕了总理吴努和其他政府高官以及苏瑞泰等少数民族领袖。奈温在广播中宣布,鉴于国家形势严重恶化,武装部队接管政权。

  奈温解散议会,由亲信将领组成“革命委员会”并自任主席。他还成立了“社会主义纲领党”,在缅甸实行一党专制和军人统治。

  7月2日,军队冲进仰光大学校园,镇压要求恢复民主的抗议学生。百余名学生被射杀,昂山、吴努等独立活动人士当年曾发表演说的缅甸学联旧址被炸毁。

  1962年的军事政变标志着缅甸多党民主议会时代的终结。缅甸从此进入军人统治时期。与此同时,包括知识青年在内的缅甸人展开了反对军人统治的长期斗争。


  社会主义噩梦

  缅甸正迅速民主化并改善和西方国家的关系,这一切似乎发生得太快,让人难以置信。尽管各种怀疑的观点不断浮现,但缅甸新政府主导的改革的确令人鼓舞。缅甸究竟是如何走到今天?长期掌权的军人统治者怎么会自动启动改革?历史为人们提供了寻找答案的线索。

  *噩梦前的憧憬*

  上个世纪50年代是很多缅甸人留恋的日子。在1948年缅甸脱离英国获得独立后建立了多党制民主政体,曾经在国际舞台上着实风光了一阵子。在50年代,民选总理吴努(U Nu)和后来成为联合国秘书长的吴丹(U Thant)等缅甸高级官员积极穿梭于美国、苏联、中国、欧洲等大国之间,频繁访问印度、越南、泰国等发展中国家,推动睦邻友好关系。

  1955年,29个亚洲和非洲国家的领导人云集印尼万隆,召开了第一次世界不结盟运动会议。作为这次会议的积极推动者之一,吴努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印尼总统苏加诺、埃及总统纳赛尔、加纳总统恩格鲁马和中国总理周恩来并驾齐驱,成为世界不结盟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在国内,缅甸的民族矛盾虽然时起时伏,没有消停,但总体的政治经济环境却优于亚洲国许多国家,至今仍然受人称道。当时缅甸的人均生活水平远高于周边国家。政治上也非常开放,没有言论控制和新闻检查制度,数百家报刊杂志可谓是百家争鸣,十分活跃。记者的采访活动也少有限制,公众可以自由地讨论国家大事。这个时期被许多历史学家称为缅甸新闻事业的黄金时代。

  当时,缅甸的教育系统很开放,国际交流活动相当频繁。据缅甸历史学家、已故前联合国秘书长吴丹的孙子吴丹敏(Thant Myint-U)的记述,吴努任内往国外大学派出了数百名缅甸留学生。不少去了前殖民宗主国英国,但更多的是去了美国。

  *缅甸特色的社会主义*

  可好景不长。1962年发生了军人政变,奈温(Ne Win)将军成立了由军人组成的革命委员会,解散了国会,废除了联邦宪法,革命委员会接管了联邦和各邦的政府机构。奈温宣布要建设具有缅甸特色的社会主义。

  为了这个宏大目标,奈温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问题等各个方面全面推行了中央集权体制,对缅甸未来数十年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政治上,军政府取缔了所有独立的政治党派,由军队领导人组成的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成为唯一的合法政党。军政府还禁止独立报纸的发行,全国只剩下一家官方报纸,就是《劳动人民报》(Working People’s Daily)。

  在经济上,军政府全面推行国有化。1963年2月通过的企业国有化法规定政府可以不经法律程序按照自己认可的方式把任何企业收回国有, 从1962年开始, 银行、贸易、石油和森林工业基本全部实现国有化。英国的帝国化学公司、缅甸石油公司等都是在这个阶段完成国有化的。

  商业领域的国有化也进行得非常迅速。1963年9月成立了“人民商店公司”(People’s Store Corporation)负责进口商品和国产商品的零售销售。军方开办的运输、酒店、食品综合企业“国防服务协会”在同年10月变成国有企业。

  据统计, 在1963年到1972年之间,缅甸有大约1.5万家工厂、商店和银行被收回国有。政府在这个阶段在国有化方方面的投资高达10亿缅币。国有化一直持续到1970年,缅甸较大的厂矿都由军队接管。很多工厂、银行、商店都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一样冠上“人民”二字。

  在农业方面,政府没有像中国和东欧等共产党国家那样大搞集体化,而是全力推行奈温信奉的社会主义消灭“人剥削人”的信条。政府通过“缅甸农业市场联盟委员会”控制农民购买农田,控制大米出口。

  军政府还在1963年通过法律禁止土地和牲畜的兼并和土地的出租。为了控制大米和其它粮食价格, 奈温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了固定价格制和统购统销, 建立起由国家全面控制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上的高压手段和经济上的国有化对稳定60年代初的国内局势收到了明显的短期效果。克伦和克钦等少数民族的武装抵抗力量被镇压下去,反对派政党被消音, 无法对当权者构成威胁。但是,各种国内矛盾并没有解决, 社会不满情绪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日益增加。

  *恶果显现*

  经济国有化的恶果很快就显现出来。在缅甸式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束缚下, 国有企业毫无活力, 私营企业无法发展。从1965年以后, 缅甸经济停滞不前, 工农业生产全面下降。农民为了抵制统购统销, 把次等的大米卖给政府, 把优质的大米拿到黑市, 结果造成出口质量和数量的双双锐减。大米出口从60年代初的每年100多万吨减少到70年代的20-30万吨。

  由于商品奇缺, 黑市猖獗, 物价飞涨, 民众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社会动荡加剧。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 缅甸的人均收入只有190美元/年, 被联合国列为世界 “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缅甸军人专制政权从此走上了一切专制政权都走过的老路—用高压手段对付社会不满, 镇压又激起更强烈的反抗。缅甸社会陷入了自我推动的恶性循环。

  吴丹之死

  缅甸不算是世界大国, 在昂山素季成为受国际敬仰的人物之前,国际上有影响的人物屈指可数, 而吴丹就是这极少数中的一个。他是军人统治前缅甸文官政府重要成员,还担任过联合国秘书长。吴丹1974年去世后遗体回国安葬,引发了民众对军人统治的抗议。

  吴丹(U Thant)1909年出生于仰光附近的班达诺, 曾经就读于仰光大学。但由于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失去了家庭的资助, 他被迫辍学。回乡后, 吴丹到班达诺国立中学任教,  25岁时担任学校的校长。

  在这期间,他和学校的校监吴努成为好友。后来,吴努成为缅甸总理便邀请吴丹加入政府,先后担任过政府广播处处长、 总理秘书和政府发言人。1955年, 吴丹参与了万隆会议,并担任大会秘书长。

  *就任联合国秘书长*

  从1957年到1961年,吴丹奉命担任缅甸驻联合国代表,期间,他因在阿尔及利亚独立谈判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获得缅甸联邦司令勋章。

  1961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哈马绍坠机身亡。具有广泛外交历练和国际影响的吴丹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成员的一致推荐和联合国大会的通过,成为联合国秘书长。第二年,奈温就在国内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吴努领导的民选文官政府。

  吴丹连续担任两届秘书长。他在调解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1965年印巴争端和刚果内战、反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以及推动联合国机构改革等许多方面建树颇多,获得了多数国家的支持,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望。

  吴丹在1974年11月25日因肺癌在纽约去世。叶落归根,他的家人希望把他的遗体运回缅甸安葬。但谁也没有料到,安葬吴丹一事竟然引起了一场规模不小的民众抗议和流血镇压。

  *叶落归根掀起风波*

  11月29日运送吴丹灵柩的飞机离开纽约肯尼迪机场。当飞机抵达仰光机场的时候,吴丹的家人发现,在机场迎接的只有他们的一些亲属,缅甸军政府没有派一名官员或代表前往。吴丹的遗体只好被临时安排到一个废弃的赛马场供民众瞻仰。

  次日,奈温政府通过媒体表示,吴丹家人未经批准把吴丹遗体运回缅甸违反了法律,准备采取法律行动。不过,由于前往吊唁的民众人数很多,当局最后被迫同意安葬,但规格很低,墓地被选在一个很小的私人墓场。

  吴丹的家人虽然对政府的这一安排非常不满,但为了不使事态扩大,还是同意了。可在运送灵柩的车队前往墓场的途中,数千名学生和数千名群众突然拦住车队的去路。学生们通过车上的高音喇叭说,“我们要悼念我们热爱的吴丹,我们要陪伴这位和平工程师走完最后的一程。”

  学生们把灵柩拉到仰光大学的一个礼堂。僧侣们唱诗祈祷,学生们日夜守护,聚集的民众也越来越多。人们自动发表演说,抨击政府,要求变革。悼念活动变成了一个政治集会。愤怒的学生还向政府递交了请愿书,要求为吴丹举行国葬。

  学生们表示,如果政府不同意,他们将自行为这位缅甸英雄举行一个规格相当的葬礼。他们选择的地点是仰光大学学生联合会所在地。那里曾经是吴努、昂山这些开国元老们在仰光大学发表公开演讲的地方。

  12月7日,当局做出让步,同意把安葬地点改到仰光佛教圣地大金寺傍边的一个墓地,但不举行国葬。经过协调,吴丹家人和学生接受了政府的方案。

  次日,从仰光大学到大金塔的道路两边已经站满了群众,等待灵柩车队的通过。但意外再次发生。一些激进的学生拦住车队,坚持要在学生会所在地举行葬礼。

  双方僵持了三天。到12月11日凌晨两点,大约15个排的防爆警察在数千名军人的配合下冲进了大学校园。学生和僧侣曾经试图说服士兵抵制奈温的命令,加入他们的行动,但没有收效。军队用了一个小时就控制了整个校园。

  当时传说有几十名学生被打死,数百人受伤,还有很多人被捕,被判了重刑。由于军方的封锁,至今也没人知道在那场流血冲突中究竟有多少人被打死。后来这起事件被称为“吴丹起义”。

  吴丹的孙子、历史学者吴丹敏后来回忆说,流血冲突发生之后,吴丹的灵柩最后是在全副武装的军人和装甲车的看护下运到大金寺路墓地的。

  12月12日,仰光市爆发了大规模的民众反抗活动。有数千人捣毁了一个警察局、一个政府机构和几家影院。军队再次向民众开枪,更多的人被打死、打伤,医院挤满了伤员。奈温当局在仰光实施戒严,主要街道上布满了荷枪实弹的军人。

  *吴丹与奈温的过节*

  吴丹作为联合国秘书长名满天下,给缅甸人争了脸,为何在死后受到奈温如此的刁难?吴丹敏在其《大河迷失的脚步》(The River of Lost Footsteps)一书中提出的看法是,主要原因并不是50年代吴丹和当时的总理吴努关系极为密切,而是在1960年代发生的一个误会。

  1969年,被奈温推翻的前总理吴努来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当时,吴丹正在非洲,无法和吴努见面,就安排他的儿子代为接待。不料,吴努已经通过渠道安排在联合国大楼的记者俱乐部发表讲话,严厉抨击奈温政权,呼吁缅甸民众起来推翻奈温。

  在联合国总部大楼里面发表推翻一个联合国成员国的演讲是史无先例的。吴丹立即向吴努提出批评,吴努也做了道歉。但奈温一直认为,吴丹是幕后操盘手。于是,吴丹被列为缅甸军政府的敌人。

  *民众积怨已久*

  奈温和吴丹两人之间的恩怨并不足以引起一场社会动乱。在1974年岁末发生的这次流血事件中,奈温当局对吴丹葬礼的态度显然是一个诱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许多关注缅甸这一段历史的人都认为,根本原因是,学生和民众对军政府的独裁统治积怨已深。吴丹之死只是给了人们发泄这种积怨提供了一个机会。

  这个事件的爆发让军政府感到恐慌,不知道这个社会里埋藏了多少炸药,不知道炸药何时会爆炸,因而变得愈加谨慎,力求把一切不安定因素控制在萌芽之中。


  8888起义

  1974年抗议风波后的十几年,奈温统治下缅甸的状况相对平静,除了1977年的学运以外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

  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电视机和录像机进入缅甸市场,少量的西方电影也随着这些新玩意流入到缅甸百姓的家中,给人们贫穷和单调的生活带来一些乐趣。

  但是,在专制之下,政府和民众之间的紧张关系却没有实质性的缓解,任何一点火星都可能引起一场大火。

  *9字罪孽*

  奈温是一个个性复杂的人物。他一方面沉迷于缅甸式社会主义的美景,另一方面还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据说他还执迷于数术,和中国古代皇室一样对“9 ”这个数字情有独钟,认为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数字。在1985年11月,他突发奇想,觉得要是国家的钞票面值都跟9有关,可以被9整除,一定会给国家经济带来好运。

  身为九五之尊,奈温说干就干。他选择1987年9月5日(选这个日子是否因为它代表九五之尊的意思尚待考察)颁布决定,把面值不能为9整除的钞票全部收回,如100元、75元、35元和25元,只留下45元和90元面值的钞票流通。奈温哪里知道,这个小小的举措竟然引发了缅甸现代史上最为惨烈的“8888民众起义”,强大的军人政府几乎被冲垮,连这位唯我独尊的独裁者也在这场运动中被迫黯然下台。

  就在这个时候还发生了几件事加快了局势的发展。一个是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委员会在1987年12月确定缅甸进入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行列。第二是政府颁布政策,要求农民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此举在农村引起广泛的暴力抗争。第三是一批将军因不满奈温的统治而在1987年7月发表公开信,批评当局不进行经济改革,国家经济已经成为国内外的一个“笑柄”。

  *学生发难*

  这次民众起义开始照样还是学生发起的。在奈温宣布“货币改革”之后,仰光理工学院 (现在叫仰光理工大学)的学生首先发难。他们在校园举行抗议活动,一些人砸毁窗子、路灯,并展开罢课。政府派部队前往镇压,并关闭了首都的大学。

  1988年3月13日,愤怒的学生在学校附近的一个茶社因发生争吵而打斗。有一些学生被警察抓走。在被抓的学生中,有一个因为父亲是执政的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的官员,所以很快就被释放。学生们到当地警察局抗议,与警察发生冲突。三名学生遭到枪击,一名死亡。次日,学生举行大规模机会,警察射杀学生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各大专院校。

  三天后,成千上万的学生走上街头,要求当局停止迫害学生。但当局反而采取了更加严厉的镇压。缅甸协助政治犯协会说,防爆警察抓到逃跑的学生就进行殴打,还把一些学生强行按入茵雅湖里把他们淹死。据称,不少女生遭到军人的强奸,另外有41人被警察塞进卡车窒息而亡。

  *全国响应*

  政府军的暴行激起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广大民众的愤怒。从3月到6月,首都仰光和缅甸许多城市每天都能够看到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据报道,勃固(Pegu)、曼德勒(Mandalay)、塔沃(Tavoy)、东固(Toungoo)、密支那(Myitkyina)、敏布(Minbu)、墨吉(Mergui)、帕克库(Pakokku)、石兑 (Sittwe)等地游行示威者在这个阶段已经把主要诉求从支持学生转向要求实行多党民主制。

  面对日益强大的政治压力,奈温总统于7月23日辞职。不过,缅甸人都认为,奈温的辞职是一种策略,他仍然在幕后控制着权力。他在辞职演说中一方面承诺要走向多党制,但另一方面却发出警告说,如果发生动乱,军队一旦开枪,就是要死人的。

  接替奈温的是素有“仰光屠夫”之称的盛仑将军(Sein Lwin)。盛伦采取了强硬姿态,实行军事管制。这些做法引起全国民众的不满。各地的游行示威活动的势头在进入8月后明显加强。全国学联决定在8月8日这个吉祥的日子举行全国大游行。仰光大学地理系学生,著名的学生领袖台基伟(Htay Kywe)在7月28日接受英国广播电台(BBC)采访的时候宣布了全国学联的这个决定。

  消息传开,各地的学生、农民、工人和地下活动人士都行动起来,公开活动。一时间,仰光和其它许多城市到处都可以看到各种传单,小册子和标语,对盛伦军政府进行严厉的谴责。

  随着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进来。除了学生、农民和工人之外,政府职员、僧侣、教师、医护人员、甚至部分空军和海军的军人也都参加了游行队伍。城市的医院和体育场和广场都搭起了讲台,成为游行集会的主要场合。

  军政府在1988年8月3日宣布从晚上8点到早上4点之间实施戒严,禁止5人以上的群体聚集在一起。

  8月8日,大批民众冲破戒严禁令涌向街头,在全国各地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抗议示威行动。在首都仰光,佛教徒、穆斯林、学生、工人、青年人和老年人从四面八方走向市中心。亲历这次民主运动的昂丁(Aung Din)后来回忆说,“当时简直不可思议,大队大队的人马从各个方向涌来,大家在市中心汇合,估计有50万人。与此同,其它很多城镇,人们为了共同的追求都举行了同样的游行,为了民主,为了人权。”

  示威活动在大体和平中持续了大约4、5天。不过,退居幕后的奈温发出威胁说,军队已经做好准备应付紧急状态。仰光市民对此感到愤怒。他们中有些人向军队投掷燃烧瓶、刀子、石块、毒镖和自行车的车条。有些人甚至防火烧了一个警察站,打死了四名警察。

  对规模如此浩大的群众抗议活动,军政府感到异常紧张。盛伦抓紧往主要地点调集军队。8月10日,军队在仰光总医院对护理和救助受伤的示威者的医护人员开枪。官方控制的仰光电台报道说,有“1451名暴徒和捣乱分子”被捕。

  形势的失控迫使盛伦将军于8月12日,也就是他执政17天的时候辞职。为缓和局势,纲领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推举唯一的文官貌貌出任总统,并宣布同意在缅甸实行多党制选举制公民投票,同时解除军事管制,并下令部队撤离市中心。

  这些应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局势。开枪的事件有所减少,抗议的势头也有所减弱。但是,反政府示威者此时已经不满足于貌貌的这些让步,他们要求立即结束纲领党的独裁统治,成立临时政府。

  从8月22日开始,全国各地的示威浪潮再次高涨。曼德勒有10万人上街游行;石兑(Sittwe)有5万人。从东枝(Taunggyi)到毛淡棉(Moulmein)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广大地区都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民主之夏*

  当时正在仰光医院照顾母亲的昂山素季就在这个时候决定加入这场民主运动。她在8月26日在仰光大金塔向50万民众发表演讲,表示支持人民争取民主和人权的斗争。昂山素季是缅甸独立的缔造者昂山将军的女儿。她的加入为运动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昂山素季本人很快就成为这场运动的象征。

  昂山素季是一位非暴力主义者。她劝说民众不要采取暴力,不要采取刺激军队的行为,要通过非暴力的方式来寻求和平。

  在昂山素季参政的前后,一些老资格的政界人士也纷纷现身,其中包括前总理吴努和退役将军昂基(Aung Gyi)等。他们的出现给波澜壮阔的民主运动增添了活力,把8888民众起义推向了高潮。后来,人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民主之夏”。

  进入9月以后,这场民主运动与军政府进入僵持状态。在议会中,90%的议员同意成立一个多党政府。纲领党也表示将着手选举准备,但坚持由执政党来主导。但是,反对党派要求解散军政府,成立临时政府。吴努等人主张在一个月内举行选举。

  当时反对派中不少人都觉得,形势在朝着有利于民主运动一边发展。军政府的支持者或者军队内部有可能会发生分化。美国等大国也有可能加大对军政府的压力。国内的抗议示威规模也可能继续扩大。人们认为,这些可能性中只要有一个发生就可能打破僵局,给军政府造成最后的一击。

  *戒严开枪*

  但出人意外的是,1988年9月18日,缅甸国家电台宣布,以国防军参谋长苏貌将军为主席的“恢复法律和秩序全国委员会”已经接管全部国家政权,“以结束全国各个方面日益恶化的局面。”这个由19名高级将领组成的委员会决定实行军事管制,对抗议者采取强硬手段,进行镇压。国防军开进全国各主要城市,对示威者不加区别开火射击。

  一个星期之内,约有1000名学生、僧侣和孩子被打死。另外还有约500名抗议者在美国使馆外面被打死。大批的少数民族和很多学生在军队的追击下逃亡森林,逃亡泰国和中国。

  到9月21日,军政府重新控制了全国局势。这场被称为1948年缅甸独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民主运动在军队的血腥镇压之下结束了。

  许多人在这场运动中丧生。民间多数的估计在三千到一万人。此外,还有许多人失踪和被捕。官方公布的伤亡数字是:95人死亡,240人受伤。

  这场持续半年之久的民众起义被镇压下去了。军政府恢复了对国家的控制。这个事件让军政府加深了对军队重要性的看法。此后,军政府加快了军队的发展。军队数量在过去的20年间翻了一番,从18万猛增到38万。


  *起义影响*

  民运方面看上去是一败涂地。反对派政党一个个地被宣布为非法组织,昂山素季被软禁,其他领导人和大批骨干被投入监狱或流亡海外。缅甸政坛可以说是百花凋谢,一花独放。这“一花”就是军政府支持的缅甸联邦巩固与发展党。

  不过,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就缅甸的民主进程来讲,8888起义产生了三个非常重要的影响。

  首先是昂山素季成为民主运动的一面旗帜。昂山素季的个人魅力和领导才干使民主运动在国内外的影响上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对军政府执政的合法性构成了一个巨大挑战。

  第二,昂山素季亲手创建了全国民主联盟。这个组织很快发展成为缅甸最大的反对党。虽然全民联在8888起义失败后也失去了合法的地位,其领袖和党内骨干也遭到长期关押,但它还是在1990年的全国大选中获得了压倒性胜利。这让大权在握的社会主义纲领党和军政府领导层不能不感到恐惧。他们应该能够从中了解到民心的向背。

  第三,这场起义让民主和自由的概念得到了空前传播。起义前,民众虽然对军政府的独裁统治深感不满,但并没有明确的“民主”和“自由”的意识。在这次运动中,昂山素季就政治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道理向民众作出了通俗易懂的阐述,使之深入人心。学生们为了动员民众深入市民城镇和乡村,让民众明白了经济落后,腐败横行等各种社会问题盖源于集权专制本身。这种独立的公民意识是对独裁政权最大的挑战。

  番红花(袈裟)革命

  缅甸军政府虽然用强硬手段把8888民众起义镇压下去了,但起义展示出反抗力量之强烈深深触动了仰光的军头。从后来得到的多种信息得知,军政府的核心领导层当时已经意识到,坚持军人专制是没有出路的。

  *历史背景*

  1992年上台的丹瑞大将在加强对国家控制的同时也开始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缓和国内紧张局势做出了一些重要的努力。

  首先是解除了在8888起义期间颁布的戒严令,开始同包括反对派在内的各政党和社会各界人士对话。与此同时,军政府通过它所支持的 “联邦巩固发展协会”(后改为“联邦巩固发展党”)来扩大与基层民众的联系,争取民众对军政府的支持。从1997年起,“巩发会”频频召开群众大会,从公务员和中学生等群众中大量吸收成员。到1998年3月,该协会成员已经达到1100万,成为缅甸最大的政党。

  2003年8月,军政府宣布了旨在实现民族和解、推动民主进程的七点民主路线图计划。这个计划的要点是恢复举行国民大会、启动制宪程序和举行民主选举,把国家权力转交给民选政府。

  不少批评人士当时认为,这个计划是军政府为延长自己的统治而耍的一个花招。但从2010年以来发生的政治改革看,该计划包含的许多内容在逐步得到落实。

  经济上,军政府也尝试过多种办法吸引外国投资,以解决缅甸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和设备亟待更新之需要,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但这些措施的效果非常有限。其主要原因,一是独裁体制下腐败横行,投资环境缺乏吸引力,二是国际社会的全面制裁,投资风险过大。

  统计数字显示了状况糟糕的程度:2007年透明国际的报告说,在世界180个国家的清廉指数(也叫腐败指数)排行榜上,缅甸和索马里并列最后一名。《经济学人》杂志在同年公布的民主指数中,缅甸在167个国家中排名第163。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到2007年,缅甸全国1/3的人口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年收入还不到300美元,处于全球最贫困国家之列。缅甸儿童中有1/3处于长期营养不良的状态,政府在医疗和教育方面的开支和缅甸的人均收入一样双双居于世界之末。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q ... 012053060783_4.html军政府起源

  要追寻缅甸军人政权的根源,就不能不提二战前夕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缅甸独立运动以及日本训练的“缅甸独立军”。这支武装是缅甸独立建国的骨干,并在随后的冲突和动荡中不断磨练壮大,成为国家的铁腕统治者。

  *风云激荡 雄才倍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缅甸独立运动风起云涌。英国在缅甸推行了议会选举并由缅人任总理,但这并不能满足各界的独立要求。

  英国为培养当地精英而在1878年建立的仰光大学成为独立运动的温床。许多日后的缅甸领袖人物当年都在仰光大学活跃一时,比如有“缅甸建国之父”之称的昂山(Aung San)、缅甸独立后首任总理吴努(U Nu)和缅甸军政府鼻祖吴奈温(U Ne Win)。

  1940年8月,因领导独立活动而被英国当局通缉的昂山来到日本占领下的中国厦门,准备干一番大事业。那年他只有25岁。据说昂山想联络中国共产党,但他的行踪被日本人发现。日本看出昂山奇货可居,把他请到东京,同年把他悄悄送回仰光。

  *三十志士 联日反英*

  日本希望利用昂山反英,为日军征服缅甸铺路。而昂山也意识到日本有可用之处。昂山和吴奈温等30个年轻人乘船来到了日本占领下的中国海南岛。这就是缅甸独立史中著名的“三十志士”(Thirty Comrades)。三十志士在岛上同吃同住,接受着严格的日式军事训练。

  1941年,三十个年轻人转移到泰国曼谷,成立“缅甸独立军”。他们歃血为盟,立志建国。1942年,日本皇军大举攻缅,昂山和奈温等人也随日军奔赴前线,沿途缅甸民族主义者纷纷投入缅甸独立军。

  英军和援缅的中国盟军苦战后被迫退出缅甸。缅族人为主体的缅甸独立军和帮助盟军抗日的克伦族爆发冲突,如果不是日军控制住局势,缅甸有可能陷入全面内战和民族仇杀。这为后来的政治动荡和民族冲突埋下了伏笔。

  日本解散了缅甸独立军,另组“缅甸防卫军”,由日军提供正规训练,1943年更名为“缅甸国民军”。

  1943年8月1日,在日本主导下,缅甸宣布“独立”。战前曾在英国殖民政府任缅人总理的巴莫(Ba Maw)出任元首,昂山任国防部长兼国民军总司令。缅甸名义上摆脱了殖民统治,但实际上只是日本傀儡。

  *反戈一击 联英逐日 *

  1944年,日本败相已露,昂山等人开始和盟国暗通讯息。1944年8月,昂山领导的缅甸国民军、吴努领导的缅甸人民革命党和缅甸共产党人联合密谋,成立了“反法西斯组织”(后改称“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

  1945年3月27日,缅甸国民军反戈一击,在全国各地攻袭日军。这一天后来成为缅甸的“军队日”。

  1945年5月,英军收复仰光。穿着日式将军服的昂山和英军将领见面。他大胆地对英国人说:缅甸人要和盟军并肩战斗赶走日军,然后独立建国。

  战后的缅甸百废待举。按照英国的构想,缅甸将在英国领导下进行民主选举并向自治过渡。一些老派缅甸政治精英和英国合作,但昂山领导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号召早日摆脱殖民枷锁。 各派政治人物拥兵自重, 暴力一触即发。英国无力控制局势,最终接受了昂山是最有实力人物的现实。

  *昂山遇刺 缅甸独立*

  1947年1月27日,昂山在伦敦和英国首相艾德礼签署协议,保证缅甸一年内独立。2月12日,昂山在掸邦城镇彬龙与掸族、克钦族和钦族领袖签署《彬龙协议》,确立了联邦制和民族自治原则。这一天后来成为缅甸“联邦日”。

  克伦族领袖没有参加协议,他们想在英联邦内另立克伦邦。

  1947年4月,缅甸在动荡中举行了议会选举。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在选举中大获全胜。共产党人和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分道扬镳,并指责昂山投靠帝国主义搞假独立。而克伦族不愿意脱离英国保护。

  1947年7月19日,昂山和其他六名临时政府领导成员开会时,一群武装分子冲进来扫射,七名领导人全体遇害。这一天成为缅甸的“烈士日”。

  领导成员吴努因不在场而躲过一劫。危机之下,英国总督休伯特·兰斯少将急请吴努组建新政府。昂山的政治对头、战前曾任殖民政府缅人总理的吴素(U Saw)因策划刺杀而被处死。

  1948年1月4日清晨,在仰光举行的仪式上,英国国旗黯然落下,缅甸联邦旗帜冉冉升起。末代总督兰斯和最后一支英国部队乘船离开。缅甸开始了新的时代。1月4日成为缅甸的“独立日”。

  掸族首领苏瑞泰(Sao Shwe Thaik)担任首任联邦总统。实际政府领导人是总理吴努。

  *内乱外患 军队坐大*

  新共和国一诞生便陷入内战。最先造反的包括由前“三十志士”成员领导的共产党武装。由于战乱,军队的角色从缅甸独立第一天起就变得举足轻重。

  新缅军由背景不同的两大派系组成,一个是昂山领导的缅甸国民军,另一个是原英国殖民政权的本土部队。缅甸国民军由日本训练,他们以缅族人为主,民族独立和反英意识强烈,很多人受左翼思潮影响;而原殖民地本土武装由英国训练,参加过抗日,以克伦族、克钦族和钦族等山地少数民族为主,相比之下较为亲英。

  共产党反叛后,左翼的政府军部队和民兵组织纷纷加入反政府阵营。英国训练的克伦族部队最初是抗击共产党进攻的政府军主力,但随后克伦族和多数民族缅族之间又爆发了血腥冲突。

  1949年初,在民族仇杀越演越烈之际,昂山生前战友、缅族将军吴奈温出任缅甸武装部队参谋长,取代了克伦族的史密斯.顿将军。克伦族部队随即哗变,攻打首都。奈温指挥嫡系缅族部队守住了仰光。

  内乱未止,外患又来。中国内战中失败的一批国民党军队从云南退入缅甸,在李弥将军率领下在缅北建立了根据地。

  奈温领导的缅甸军队成为维持政权的支柱并在战火磨练下不断壮大。到了1950年代中期,政府军已把克伦族反政府武装逼往泰缅边境地区,把共产党武装赶进山区,缅军还有能力猛攻李弥的国民党军队,迫使多数国军撤往台湾。

  在这期间,军队演变为国家最强大的政治力量,奈温也奠定了自己的领导地位。他在军中安插嫡系,原英系军官逐渐淡出,原日系军人掌控高位。军队还开公司办报纸,自成系统,不受文官政府节制。

  *议会时代 民主尝试*

  在独立的大约头十年,缅甸人曾经尝试过民主政治。战火纷飞、满目疮痍的缅甸在首任总理吴努领导下实行多党议会选举,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连选连胜,保持着议会多数。数百家报刊杂志自由争鸣,大批年轻学子赴海外留学。

  1958年,缅甸政治局势一落千丈,议会民主成了吵架政治。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领袖彼此反目,争吵不休。6月,吴努险遭议会罢免,联盟彻底破裂。为维持执政地位,吴努开始和左翼政治力量合作。军队以维持稳定为名向吴努发出威胁。

  9月,吴努在军队逼迫下发表广播讲话,邀请参谋长吴奈温将军出面力挽狂澜,领导“看守政府”。

  奈温摆出无意恋栈的姿态,军队似乎只是暂时维持安全和法纪,为下次选举铺路。1960年12月,缅甸如期举行选举。军队自以为维稳有功,谁知军队支持的党派惨遭选民说“不”,吴努大获全胜,卷土重来。奈温回到军中静观待变。

  *军事政变 奈温专制*

  民族矛盾的激化为将军奈温再次夺权带来了理由。

  掸族和克钦族等少数民族领袖当年参加过缅甸独立建国进程,首任总统就是掸族首领苏瑞泰。然而,由于缅军1950年代在掸邦地区和入境的中国国民党军队交战并施行高压军管,而国民党军队则在当地招兵买马,支持掸邦人反叛,很多年轻一辈开始拿起武器为掸邦独立而战。同时,克钦人对缅族人主导的中央政府也日益不满,并在1961年成立了“克钦独立军”。

  1961年1月,掸邦领袖要求依宪法赋予的权利扩大自治。总理吴努愿意协商解决问题。1962年初,吴努在仰光召开民族协商会议。吴奈温以防止国家分裂的理由发动了军事政变。

  3月2日,坦克开上仰光街头,军队占领政府机关,逮捕了总理吴努和其他政府高官以及苏瑞泰等少数民族领袖。奈温在广播中宣布,鉴于国家形势严重恶化,武装部队接管政权。

  奈温解散议会,由亲信将领组成“革命委员会”并自任主席。他还成立了“社会主义纲领党”,在缅甸实行一党专制和军人统治。

  7月2日,军队冲进仰光大学校园,镇压要求恢复民主的抗议学生。百余名学生被射杀,昂山、吴努等独立活动人士当年曾发表演说的缅甸学联旧址被炸毁。

  1962年的军事政变标志着缅甸多党民主议会时代的终结。缅甸从此进入军人统治时期。与此同时,包括知识青年在内的缅甸人展开了反对军人统治的长期斗争。


  社会主义噩梦

  缅甸正迅速民主化并改善和西方国家的关系,这一切似乎发生得太快,让人难以置信。尽管各种怀疑的观点不断浮现,但缅甸新政府主导的改革的确令人鼓舞。缅甸究竟是如何走到今天?长期掌权的军人统治者怎么会自动启动改革?历史为人们提供了寻找答案的线索。

  *噩梦前的憧憬*

  上个世纪50年代是很多缅甸人留恋的日子。在1948年缅甸脱离英国获得独立后建立了多党制民主政体,曾经在国际舞台上着实风光了一阵子。在50年代,民选总理吴努(U Nu)和后来成为联合国秘书长的吴丹(U Thant)等缅甸高级官员积极穿梭于美国、苏联、中国、欧洲等大国之间,频繁访问印度、越南、泰国等发展中国家,推动睦邻友好关系。

  1955年,29个亚洲和非洲国家的领导人云集印尼万隆,召开了第一次世界不结盟运动会议。作为这次会议的积极推动者之一,吴努和印度总理尼赫鲁、印尼总统苏加诺、埃及总统纳赛尔、加纳总统恩格鲁马和中国总理周恩来并驾齐驱,成为世界不结盟运动的主要领导人。

  在国内,缅甸的民族矛盾虽然时起时伏,没有消停,但总体的政治经济环境却优于亚洲国许多国家,至今仍然受人称道。当时缅甸的人均生活水平远高于周边国家。政治上也非常开放,没有言论控制和新闻检查制度,数百家报刊杂志可谓是百家争鸣,十分活跃。记者的采访活动也少有限制,公众可以自由地讨论国家大事。这个时期被许多历史学家称为缅甸新闻事业的黄金时代。

  当时,缅甸的教育系统很开放,国际交流活动相当频繁。据缅甸历史学家、已故前联合国秘书长吴丹的孙子吴丹敏(Thant Myint-U)的记述,吴努任内往国外大学派出了数百名缅甸留学生。不少去了前殖民宗主国英国,但更多的是去了美国。

  *缅甸特色的社会主义*

  可好景不长。1962年发生了军人政变,奈温(Ne Win)将军成立了由军人组成的革命委员会,解散了国会,废除了联邦宪法,革命委员会接管了联邦和各邦的政府机构。奈温宣布要建设具有缅甸特色的社会主义。

  为了这个宏大目标,奈温政府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民族问题等各个方面全面推行了中央集权体制,对缅甸未来数十年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政治上,军政府取缔了所有独立的政治党派,由军队领导人组成的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成为唯一的合法政党。军政府还禁止独立报纸的发行,全国只剩下一家官方报纸,就是《劳动人民报》(Working People’s Daily)。

  在经济上,军政府全面推行国有化。1963年2月通过的企业国有化法规定政府可以不经法律程序按照自己认可的方式把任何企业收回国有, 从1962年开始, 银行、贸易、石油和森林工业基本全部实现国有化。英国的帝国化学公司、缅甸石油公司等都是在这个阶段完成国有化的。

  商业领域的国有化也进行得非常迅速。1963年9月成立了“人民商店公司”(People’s Store Corporation)负责进口商品和国产商品的零售销售。军方开办的运输、酒店、食品综合企业“国防服务协会”在同年10月变成国有企业。

  据统计, 在1963年到1972年之间,缅甸有大约1.5万家工厂、商店和银行被收回国有。政府在这个阶段在国有化方方面的投资高达10亿缅币。国有化一直持续到1970年,缅甸较大的厂矿都由军队接管。很多工厂、银行、商店都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一样冠上“人民”二字。

  在农业方面,政府没有像中国和东欧等共产党国家那样大搞集体化,而是全力推行奈温信奉的社会主义消灭“人剥削人”的信条。政府通过“缅甸农业市场联盟委员会”控制农民购买农田,控制大米出口。

  军政府还在1963年通过法律禁止土地和牲畜的兼并和土地的出租。为了控制大米和其它粮食价格, 奈温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了固定价格制和统购统销, 建立起由国家全面控制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

政治上的高压手段和经济上的国有化对稳定60年代初的国内局势收到了明显的短期效果。克伦和克钦等少数民族的武装抵抗力量被镇压下去,反对派政党被消音, 无法对当权者构成威胁。但是,各种国内矛盾并没有解决, 社会不满情绪不仅没有消除,反而日益增加。

  *恶果显现*

  经济国有化的恶果很快就显现出来。在缅甸式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束缚下, 国有企业毫无活力, 私营企业无法发展。从1965年以后, 缅甸经济停滞不前, 工农业生产全面下降。农民为了抵制统购统销, 把次等的大米卖给政府, 把优质的大米拿到黑市, 结果造成出口质量和数量的双双锐减。大米出口从60年代初的每年100多万吨减少到70年代的20-30万吨。

  由于商品奇缺, 黑市猖獗, 物价飞涨, 民众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社会动荡加剧。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 缅甸的人均收入只有190美元/年, 被联合国列为世界 “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缅甸军人专制政权从此走上了一切专制政权都走过的老路—用高压手段对付社会不满, 镇压又激起更强烈的反抗。缅甸社会陷入了自我推动的恶性循环。

  吴丹之死

  缅甸不算是世界大国, 在昂山素季成为受国际敬仰的人物之前,国际上有影响的人物屈指可数, 而吴丹就是这极少数中的一个。他是军人统治前缅甸文官政府重要成员,还担任过联合国秘书长。吴丹1974年去世后遗体回国安葬,引发了民众对军人统治的抗议。

  吴丹(U Thant)1909年出生于仰光附近的班达诺, 曾经就读于仰光大学。但由于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失去了家庭的资助, 他被迫辍学。回乡后, 吴丹到班达诺国立中学任教,  25岁时担任学校的校长。

  在这期间,他和学校的校监吴努成为好友。后来,吴努成为缅甸总理便邀请吴丹加入政府,先后担任过政府广播处处长、 总理秘书和政府发言人。1955年, 吴丹参与了万隆会议,并担任大会秘书长。

  *就任联合国秘书长*

  从1957年到1961年,吴丹奉命担任缅甸驻联合国代表,期间,他因在阿尔及利亚独立谈判中做出的重要贡献而获得缅甸联邦司令勋章。

  1961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哈马绍坠机身亡。具有广泛外交历练和国际影响的吴丹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成员的一致推荐和联合国大会的通过,成为联合国秘书长。第二年,奈温就在国内发动了军事政变,推翻了吴努领导的民选文官政府。

  吴丹连续担任两届秘书长。他在调解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1965年印巴争端和刚果内战、反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以及推动联合国机构改革等许多方面建树颇多,获得了多数国家的支持,赢得了很高的国际声望。

  吴丹在1974年11月25日因肺癌在纽约去世。叶落归根,他的家人希望把他的遗体运回缅甸安葬。但谁也没有料到,安葬吴丹一事竟然引起了一场规模不小的民众抗议和流血镇压。

  *叶落归根掀起风波*

  11月29日运送吴丹灵柩的飞机离开纽约肯尼迪机场。当飞机抵达仰光机场的时候,吴丹的家人发现,在机场迎接的只有他们的一些亲属,缅甸军政府没有派一名官员或代表前往。吴丹的遗体只好被临时安排到一个废弃的赛马场供民众瞻仰。

  次日,奈温政府通过媒体表示,吴丹家人未经批准把吴丹遗体运回缅甸违反了法律,准备采取法律行动。不过,由于前往吊唁的民众人数很多,当局最后被迫同意安葬,但规格很低,墓地被选在一个很小的私人墓场。

  吴丹的家人虽然对政府的这一安排非常不满,但为了不使事态扩大,还是同意了。可在运送灵柩的车队前往墓场的途中,数千名学生和数千名群众突然拦住车队的去路。学生们通过车上的高音喇叭说,“我们要悼念我们热爱的吴丹,我们要陪伴这位和平工程师走完最后的一程。”

  学生们把灵柩拉到仰光大学的一个礼堂。僧侣们唱诗祈祷,学生们日夜守护,聚集的民众也越来越多。人们自动发表演说,抨击政府,要求变革。悼念活动变成了一个政治集会。愤怒的学生还向政府递交了请愿书,要求为吴丹举行国葬。

  学生们表示,如果政府不同意,他们将自行为这位缅甸英雄举行一个规格相当的葬礼。他们选择的地点是仰光大学学生联合会所在地。那里曾经是吴努、昂山这些开国元老们在仰光大学发表公开演讲的地方。

  12月7日,当局做出让步,同意把安葬地点改到仰光佛教圣地大金寺傍边的一个墓地,但不举行国葬。经过协调,吴丹家人和学生接受了政府的方案。

  次日,从仰光大学到大金塔的道路两边已经站满了群众,等待灵柩车队的通过。但意外再次发生。一些激进的学生拦住车队,坚持要在学生会所在地举行葬礼。

  双方僵持了三天。到12月11日凌晨两点,大约15个排的防爆警察在数千名军人的配合下冲进了大学校园。学生和僧侣曾经试图说服士兵抵制奈温的命令,加入他们的行动,但没有收效。军队用了一个小时就控制了整个校园。

  当时传说有几十名学生被打死,数百人受伤,还有很多人被捕,被判了重刑。由于军方的封锁,至今也没人知道在那场流血冲突中究竟有多少人被打死。后来这起事件被称为“吴丹起义”。

  吴丹的孙子、历史学者吴丹敏后来回忆说,流血冲突发生之后,吴丹的灵柩最后是在全副武装的军人和装甲车的看护下运到大金寺路墓地的。

  12月12日,仰光市爆发了大规模的民众反抗活动。有数千人捣毁了一个警察局、一个政府机构和几家影院。军队再次向民众开枪,更多的人被打死、打伤,医院挤满了伤员。奈温当局在仰光实施戒严,主要街道上布满了荷枪实弹的军人。

  *吴丹与奈温的过节*

  吴丹作为联合国秘书长名满天下,给缅甸人争了脸,为何在死后受到奈温如此的刁难?吴丹敏在其《大河迷失的脚步》(The River of Lost Footsteps)一书中提出的看法是,主要原因并不是50年代吴丹和当时的总理吴努关系极为密切,而是在1960年代发生的一个误会。

  1969年,被奈温推翻的前总理吴努来到纽约联合国总部。当时,吴丹正在非洲,无法和吴努见面,就安排他的儿子代为接待。不料,吴努已经通过渠道安排在联合国大楼的记者俱乐部发表讲话,严厉抨击奈温政权,呼吁缅甸民众起来推翻奈温。

  在联合国总部大楼里面发表推翻一个联合国成员国的演讲是史无先例的。吴丹立即向吴努提出批评,吴努也做了道歉。但奈温一直认为,吴丹是幕后操盘手。于是,吴丹被列为缅甸军政府的敌人。

  *民众积怨已久*

  奈温和吴丹两人之间的恩怨并不足以引起一场社会动乱。在1974年岁末发生的这次流血事件中,奈温当局对吴丹葬礼的态度显然是一个诱因,但不是根本原因。许多关注缅甸这一段历史的人都认为,根本原因是,学生和民众对军政府的独裁统治积怨已深。吴丹之死只是给了人们发泄这种积怨提供了一个机会。

  这个事件的爆发让军政府感到恐慌,不知道这个社会里埋藏了多少炸药,不知道炸药何时会爆炸,因而变得愈加谨慎,力求把一切不安定因素控制在萌芽之中。


  8888起义

  1974年抗议风波后的十几年,奈温统治下缅甸的状况相对平静,除了1977年的学运以外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社会动乱。

  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电视机和录像机进入缅甸市场,少量的西方电影也随着这些新玩意流入到缅甸百姓的家中,给人们贫穷和单调的生活带来一些乐趣。

  但是,在专制之下,政府和民众之间的紧张关系却没有实质性的缓解,任何一点火星都可能引起一场大火。

  *9字罪孽*

  奈温是一个个性复杂的人物。他一方面沉迷于缅甸式社会主义的美景,另一方面还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据说他还执迷于数术,和中国古代皇室一样对“9 ”这个数字情有独钟,认为是一个非常吉祥的数字。在1985年11月,他突发奇想,觉得要是国家的钞票面值都跟9有关,可以被9整除,一定会给国家经济带来好运。

  身为九五之尊,奈温说干就干。他选择1987年9月5日(选这个日子是否因为它代表九五之尊的意思尚待考察)颁布决定,把面值不能为9整除的钞票全部收回,如100元、75元、35元和25元,只留下45元和90元面值的钞票流通。奈温哪里知道,这个小小的举措竟然引发了缅甸现代史上最为惨烈的“8888民众起义”,强大的军人政府几乎被冲垮,连这位唯我独尊的独裁者也在这场运动中被迫黯然下台。

  就在这个时候还发生了几件事加快了局势的发展。一个是联合国经济与社会委员会在1987年12月确定缅甸进入世界最不发达国家的行列。第二是政府颁布政策,要求农民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自己生产的农产品。此举在农村引起广泛的暴力抗争。第三是一批将军因不满奈温的统治而在1987年7月发表公开信,批评当局不进行经济改革,国家经济已经成为国内外的一个“笑柄”。

  *学生发难*

  这次民众起义开始照样还是学生发起的。在奈温宣布“货币改革”之后,仰光理工学院 (现在叫仰光理工大学)的学生首先发难。他们在校园举行抗议活动,一些人砸毁窗子、路灯,并展开罢课。政府派部队前往镇压,并关闭了首都的大学。

  1988年3月13日,愤怒的学生在学校附近的一个茶社因发生争吵而打斗。有一些学生被警察抓走。在被抓的学生中,有一个因为父亲是执政的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的官员,所以很快就被释放。学生们到当地警察局抗议,与警察发生冲突。三名学生遭到枪击,一名死亡。次日,学生举行大规模机会,警察射杀学生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各大专院校。

  三天后,成千上万的学生走上街头,要求当局停止迫害学生。但当局反而采取了更加严厉的镇压。缅甸协助政治犯协会说,防爆警察抓到逃跑的学生就进行殴打,还把一些学生强行按入茵雅湖里把他们淹死。据称,不少女生遭到军人的强奸,另外有41人被警察塞进卡车窒息而亡。

  *全国响应*

  政府军的暴行激起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广大民众的愤怒。从3月到6月,首都仰光和缅甸许多城市每天都能够看到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据报道,勃固(Pegu)、曼德勒(Mandalay)、塔沃(Tavoy)、东固(Toungoo)、密支那(Myitkyina)、敏布(Minbu)、墨吉(Mergui)、帕克库(Pakokku)、石兑 (Sittwe)等地游行示威者在这个阶段已经把主要诉求从支持学生转向要求实行多党民主制。

  面对日益强大的政治压力,奈温总统于7月23日辞职。不过,缅甸人都认为,奈温的辞职是一种策略,他仍然在幕后控制着权力。他在辞职演说中一方面承诺要走向多党制,但另一方面却发出警告说,如果发生动乱,军队一旦开枪,就是要死人的。

  接替奈温的是素有“仰光屠夫”之称的盛仑将军(Sein Lwin)。盛伦采取了强硬姿态,实行军事管制。这些做法引起全国民众的不满。各地的游行示威活动的势头在进入8月后明显加强。全国学联决定在8月8日这个吉祥的日子举行全国大游行。仰光大学地理系学生,著名的学生领袖台基伟(Htay Kywe)在7月28日接受英国广播电台(BBC)采访的时候宣布了全国学联的这个决定。

  消息传开,各地的学生、农民、工人和地下活动人士都行动起来,公开活动。一时间,仰光和其它许多城市到处都可以看到各种传单,小册子和标语,对盛伦军政府进行严厉的谴责。

  随着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进来。除了学生、农民和工人之外,政府职员、僧侣、教师、医护人员、甚至部分空军和海军的军人也都参加了游行队伍。城市的医院和体育场和广场都搭起了讲台,成为游行集会的主要场合。

  军政府在1988年8月3日宣布从晚上8点到早上4点之间实施戒严,禁止5人以上的群体聚集在一起。

  8月8日,大批民众冲破戒严禁令涌向街头,在全国各地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抗议示威行动。在首都仰光,佛教徒、穆斯林、学生、工人、青年人和老年人从四面八方走向市中心。亲历这次民主运动的昂丁(Aung Din)后来回忆说,“当时简直不可思议,大队大队的人马从各个方向涌来,大家在市中心汇合,估计有50万人。与此同,其它很多城镇,人们为了共同的追求都举行了同样的游行,为了民主,为了人权。”

  示威活动在大体和平中持续了大约4、5天。不过,退居幕后的奈温发出威胁说,军队已经做好准备应付紧急状态。仰光市民对此感到愤怒。他们中有些人向军队投掷燃烧瓶、刀子、石块、毒镖和自行车的车条。有些人甚至防火烧了一个警察站,打死了四名警察。

  对规模如此浩大的群众抗议活动,军政府感到异常紧张。盛伦抓紧往主要地点调集军队。8月10日,军队在仰光总医院对护理和救助受伤的示威者的医护人员开枪。官方控制的仰光电台报道说,有“1451名暴徒和捣乱分子”被捕。

  形势的失控迫使盛伦将军于8月12日,也就是他执政17天的时候辞职。为缓和局势,纲领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推举唯一的文官貌貌出任总统,并宣布同意在缅甸实行多党制选举制公民投票,同时解除军事管制,并下令部队撤离市中心。

  这些应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局势。开枪的事件有所减少,抗议的势头也有所减弱。但是,反政府示威者此时已经不满足于貌貌的这些让步,他们要求立即结束纲领党的独裁统治,成立临时政府。

  从8月22日开始,全国各地的示威浪潮再次高涨。曼德勒有10万人上街游行;石兑(Sittwe)有5万人。从东枝(Taunggyi)到毛淡棉(Moulmein)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广大地区都爆发了大规模的抗议活动。

*民主之夏*

  当时正在仰光医院照顾母亲的昂山素季就在这个时候决定加入这场民主运动。她在8月26日在仰光大金塔向50万民众发表演讲,表示支持人民争取民主和人权的斗争。昂山素季是缅甸独立的缔造者昂山将军的女儿。她的加入为运动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昂山素季本人很快就成为这场运动的象征。

  昂山素季是一位非暴力主义者。她劝说民众不要采取暴力,不要采取刺激军队的行为,要通过非暴力的方式来寻求和平。

  在昂山素季参政的前后,一些老资格的政界人士也纷纷现身,其中包括前总理吴努和退役将军昂基(Aung Gyi)等。他们的出现给波澜壮阔的民主运动增添了活力,把8888民众起义推向了高潮。后来,人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民主之夏”。

  进入9月以后,这场民主运动与军政府进入僵持状态。在议会中,90%的议员同意成立一个多党政府。纲领党也表示将着手选举准备,但坚持由执政党来主导。但是,反对党派要求解散军政府,成立临时政府。吴努等人主张在一个月内举行选举。

  当时反对派中不少人都觉得,形势在朝着有利于民主运动一边发展。军政府的支持者或者军队内部有可能会发生分化。美国等大国也有可能加大对军政府的压力。国内的抗议示威规模也可能继续扩大。人们认为,这些可能性中只要有一个发生就可能打破僵局,给军政府造成最后的一击。

  *戒严开枪*

  但出人意外的是,1988年9月18日,缅甸国家电台宣布,以国防军参谋长苏貌将军为主席的“恢复法律和秩序全国委员会”已经接管全部国家政权,“以结束全国各个方面日益恶化的局面。”这个由19名高级将领组成的委员会决定实行军事管制,对抗议者采取强硬手段,进行镇压。国防军开进全国各主要城市,对示威者不加区别开火射击。

  一个星期之内,约有1000名学生、僧侣和孩子被打死。另外还有约500名抗议者在美国使馆外面被打死。大批的少数民族和很多学生在军队的追击下逃亡森林,逃亡泰国和中国。

  到9月21日,军政府重新控制了全国局势。这场被称为1948年缅甸独立以来规模最大的民主运动在军队的血腥镇压之下结束了。

  许多人在这场运动中丧生。民间多数的估计在三千到一万人。此外,还有许多人失踪和被捕。官方公布的伤亡数字是:95人死亡,240人受伤。

  这场持续半年之久的民众起义被镇压下去了。军政府恢复了对国家的控制。这个事件让军政府加深了对军队重要性的看法。此后,军政府加快了军队的发展。军队数量在过去的20年间翻了一番,从18万猛增到38万。


  *起义影响*

  民运方面看上去是一败涂地。反对派政党一个个地被宣布为非法组织,昂山素季被软禁,其他领导人和大批骨干被投入监狱或流亡海外。缅甸政坛可以说是百花凋谢,一花独放。这“一花”就是军政府支持的缅甸联邦巩固与发展党。

  不过,许多分析人士认为,就缅甸的民主进程来讲,8888起义产生了三个非常重要的影响。

  首先是昂山素季成为民主运动的一面旗帜。昂山素季的个人魅力和领导才干使民主运动在国内外的影响上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对军政府执政的合法性构成了一个巨大挑战。

  第二,昂山素季亲手创建了全国民主联盟。这个组织很快发展成为缅甸最大的反对党。虽然全民联在8888起义失败后也失去了合法的地位,其领袖和党内骨干也遭到长期关押,但它还是在1990年的全国大选中获得了压倒性胜利。这让大权在握的社会主义纲领党和军政府领导层不能不感到恐惧。他们应该能够从中了解到民心的向背。

  第三,这场起义让民主和自由的概念得到了空前传播。起义前,民众虽然对军政府的独裁统治深感不满,但并没有明确的“民主”和“自由”的意识。在这次运动中,昂山素季就政治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道理向民众作出了通俗易懂的阐述,使之深入人心。学生们为了动员民众深入市民城镇和乡村,让民众明白了经济落后,腐败横行等各种社会问题盖源于集权专制本身。这种独立的公民意识是对独裁政权最大的挑战。

  番红花(袈裟)革命

  缅甸军政府虽然用强硬手段把8888民众起义镇压下去了,但起义展示出反抗力量之强烈深深触动了仰光的军头。从后来得到的多种信息得知,军政府的核心领导层当时已经意识到,坚持军人专制是没有出路的。

  *历史背景*

  1992年上台的丹瑞大将在加强对国家控制的同时也开始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缓和国内紧张局势做出了一些重要的努力。

  首先是解除了在8888起义期间颁布的戒严令,开始同包括反对派在内的各政党和社会各界人士对话。与此同时,军政府通过它所支持的 “联邦巩固发展协会”(后改为“联邦巩固发展党”)来扩大与基层民众的联系,争取民众对军政府的支持。从1997年起,“巩发会”频频召开群众大会,从公务员和中学生等群众中大量吸收成员。到1998年3月,该协会成员已经达到1100万,成为缅甸最大的政党。

  2003年8月,军政府宣布了旨在实现民族和解、推动民主进程的七点民主路线图计划。这个计划的要点是恢复举行国民大会、启动制宪程序和举行民主选举,把国家权力转交给民选政府。

  不少批评人士当时认为,这个计划是军政府为延长自己的统治而耍的一个花招。但从2010年以来发生的政治改革看,该计划包含的许多内容在逐步得到落实。

  经济上,军政府也尝试过多种办法吸引外国投资,以解决缅甸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和设备亟待更新之需要,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但这些措施的效果非常有限。其主要原因,一是独裁体制下腐败横行,投资环境缺乏吸引力,二是国际社会的全面制裁,投资风险过大。

  统计数字显示了状况糟糕的程度:2007年透明国际的报告说,在世界180个国家的清廉指数(也叫腐败指数)排行榜上,缅甸和索马里并列最后一名。《经济学人》杂志在同年公布的民主指数中,缅甸在167个国家中排名第163。

  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到2007年,缅甸全国1/3的人口都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人均年收入还不到300美元,处于全球最贫困国家之列。缅甸儿童中有1/3处于长期营养不良的状态,政府在医疗和教育方面的开支和缅甸的人均收入一样双双居于世界之末。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q ... 012053060783_4.html
 *革命引信*

  这个时候的缅甸,正像香港《开放杂志》主编蔡咏梅所形容的,像是一个高压锅,压力大到一定程度,一旦遇到一个出气孔,就会发生爆炸。这个出气口就是物价的上涨。

  2006年下半年,缅甸基本商品,如大米、鸡蛋、和食用油等,开始大幅度涨价,涨幅达30%到40%。2007年2月仰光街头开始出现民众抗议。面对自“8888民众起义”首次发生的抗议活动,军政府感到非常紧张。尽管抗议民众人数很少,而且抗议者有意把诉求限制在物价而不是军人统治上,但军政府在处理问题上并不手软,立刻抓捕了9名示威者。到4月间,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又有8人被捕。

  局势突然恶化是在2007年8月15日,政府在没有事前宣布的情况下突然取消燃料补贴,把汽油价格提高一倍,从每加仑1.4美元提高到2.8美元,天然气价格则提高了500%。随着燃料价格的大幅加价,其它很多商品,特别是食品价格都跟着上涨,中下层民众生活负担加重,引起社会的恐慌。

  从8月19日开始缅甸各地民众涌上街游行。当局的反应还是老一套—抓捕。19日当天,有13人被抓。


  *僧人之怒*


  9月5日,僧侣阶层开始参与。在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附近城市帕克库(Pakkoku)举行和平示威的僧侣遭到政府军强行驱赶,三名僧人受伤。次日,当地一些年轻僧人抓了三名政府官员以作报复。僧侣要求军政府在9月17日之前对军人打伤僧侣的事件作出公开道歉。

  应该说,这场被称为“番红花革命”的运动就是从9月5日开始的。番红花是一种橘色加暗红的高级香料。传统上,东南亚地区的僧袍都用这种颜色。后来,参加游行的民众为了表示对僧侣们的支持也把深红色的带子别在衣服上。所以,深红色就成为这次民众示威的标志性颜色。

  9月17日的最后期限过了之后,当局仍然没有作出任何道歉。

  当局的傲慢和强硬激怒了全国各地的僧侣。9月18日,这些佛教僧侣在仰光和其它好几个城市同时走上街头,举行抗议示威。僧侣们宣布,他们将拒绝接受军政府的领导机构“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成员及其家人的布施,并撤出在政府军服务的僧侣。

  缅甸是一个佛教国家。无论在民间还是在军队,僧侣都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僧侣们这次公开和当局决裂在全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后,抗议浪潮蔓延到很多地方,一浪高过一浪。

  9月22日,仰光数千名僧众上街游行。曼德勒有一万僧侣游行。其它还有五个城市都发生了僧侣的示威活动。仰光的僧侣突破封锁行进到民运领导人昂山素季被软禁的住所,向她致意。昂山素季也不顾禁令到大门外向僧侣们表示支持和感激。曼德勒有200个寺院的僧侣参加了游行。

  在9月23日,仰光的一些尼姑和上万名僧侣与民众一起继续抗议活动。


  *抗议升级*

  9月24日,示威规模急剧扩大。仰光两万多僧侣和众多的支持者从大金寺出发,沿途大声诵经,高呼和平与慈悲的祈祷词。僧侣队伍外面还有上万名自发的民众手拉手维持秩序,防止军队伤害僧侣。

  一路上,目击者说,很多人送水和食品,还有很多民众加入示威队伍,将市区各主要道路挤得水泄不通。缅甸一些知名的演艺界名人也在一大早就到大金寺为游行者分发食品。据估计,游行人数超过十万人,队伍绵延达20公里,是8888民众起义之后20年来规模最大的。

  这个时候,全国25个城市都举行了游行示威。

  媒体报道,游行者的诉求从最初的“要求控制物价”转变为要跟军政府举行对话,要求释放昂山素季等政治犯。

  军政府从25日开始加紧调动部队,并通过安装有高音喇叭的汽车到各处向人们发出警告,如果继续违反禁令,军方将采取军事行动。9月26日,当局宣布在仰光和曼德勒实施戒严,禁止五人以上聚集在一起。

  当天,700名抗议者在大金寺附近受到攻击。士兵们用棍棒驱打示威者,并用催泪瓦斯驱散人群。安全部队封锁了大金寺地区。夜间,当局逮捕了白天为游行者提供服务的演艺界人士和政界人士。

  *武装镇压*

  据报道,26日这一天,至少有三名僧侣和一名妇女被军警开枪打死,还有100人受伤。另外还有300多人被当局拘留。

  军政府的镇压行动在27日继续进行。面对不顾危险坚持游行的五万民众,军警开枪射击,至少有9人死亡,其中一名是法新社的日本摄影记者长井健司(Kenji Nagai)。

  媒体的报道说,长井健司在中弹后仍然不放下手中的摄影机。直到他咽气的最后时刻,这位日本记者的镜头一直在对着被怀疑是朝他开枪的士兵。当局后来解释说,长井健司是被流弹打死的。但从人们在现场拍到的视频和一些照片看,长井健司是在“近距离”被人故意打死的。

  由于当局的血腥镇压和示威领袖和骨干人物被捕入狱,这场大规模的反抗军政府运动的势头此后明显减弱。不过,小规模的抗议活动在全国持续了大约两个月。

  这场番红花革命虽然也像1988年的民众起义一样被当局镇压下去了,但它对军政府的权力基础造成了更为强烈的震撼。如果说1988年那次运动的主体是学生和民众,那么这次运动的主力则是在缅甸最具影响力的僧侣。

  曾经担任8888起义学生领袖的昂丁对媒体说,在佛教国家中,杀害僧侣是不可饶恕的,军政府犯下了这样的罪行,也就彻底失去了民意的基础。他相信,军头们也从这次运动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感。

  *国际压力*

  这种危机不只是来自国内,在很大程度上还来自国际上。

  从这次运动开始到结束,国际反应之迅速和强烈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革命。在2007年8月22日军政府刚刚开始抓捕示威者的时候,美国国务院就发表声明予以谴责,并要求军政府立即释放活动人士和反对派展开对话。

  到9月28日当局实施镇压之后,菲律宾总统阿罗约对仰光发出警告,如果继续对民众进行暴力镇压,菲律宾将停止给缅甸的金融支持。美国特使呼吁中国向军政府施加影响。日本首相要求缅甸对日本记者遇害作出解释。东南亚国家联盟也呼吁联合国采取行动。当天,联合国安理会呼吁军政府自我克制。

  联合国安理会10月还首次发表正式声明,敦促军政府释放政治犯,停止对平民使用暴力,并启动真正的对话。在运动后期,联合国人权特使前往缅甸,在军政府领导层和反对派领导人之间进行斡旋。

  欧洲联盟在10月宣布扩大对对缅甸的制裁,除了已有的武器禁运、资产冻结和签证停办之外又增加了木材、金属、宝石等一系列商品的禁运令。

  美国国务院和财政部也增加了一些新的制裁措施,比如冻结包括丹瑞在内的14名缅甸高级官员在美国金融机构的资产,禁止任何美国公民跟这14人之间有生意往来。澳大利亚也针对军政府人员采取了一些金融制裁措施。


 除此之外,世界各主要媒体都对这次僧侣革命做了全程密集报道,把缅甸发生的一切及时而生动地展现在世界面前。

  强大的国际压力迫使缅甸当局不敢像1988年那次肆无忌惮地对民众实施屠杀。这次官方公布的死亡人数是9人,多数媒体报道的是200人左右。这跟“8888起义”中数千人死亡的数据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网络作用*

  虽然番红花僧侣革命的死亡数字比“8888起义”要小得多,但是国际反应却要迅速和强烈得多。其原因在于网络和新媒体的普及。人们能够通过网络把画面和声音迅速传递到全世界。

  军人政府在这次运动期间想了很多办法来干扰或者限制民众使用网络,对所有网站有关缅甸的信息实行过滤,并禁止人们使用网络电子邮件服务。在9月28日,当局以网络维护为由切断了缅甸所有的网络。但是,缅甸的博客们通过翻墙成功地绕开了封锁,在第一时间把照片和录像传送出去。比如,昂山素季在住所大门口向僧侣和民众致意等国外媒体很难捕捉的情景就是网民们抓拍并送上网络的。这些真实动人的照片和视频被世界主流媒体竞相采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政治改革曙光


  2010年11月7日在许多缅甸人看来也没有什么不一样,只是全国大选就要投票了。名义上说,这是这个国家20年来首次举行多党制选举,但在国内外,很少有人把它当回事,因为人们都知道这选举不过是军政府保住手中权力而玩的一个花样而已。1990年也举行过一次,最大的反对党全国民主联盟以压倒性优势获胜。但军政府拒绝承认,谁又耐之如何?

  没有人会怀疑军政府的地位会通过一次选举而发生动摇。选举结果也证实了这个预测。军政府领导人吴登盛将军毫无悬念地当选总统。卸去军装的登盛在就职演说中表示,要战胜贫穷,阻止腐败,结束军事冲突,以及实现政治和解。关心时政的人都觉得这是官样文章,旧调重弹。

  但半年后局势的发展让人颇感意外。

  *坚冰开始融化*

  登盛领导的新政府很快推出了新的银行和外国投资规则,修改了外汇政策,鼓励外国投资。政府大大提高了发放给穷人的养老金,并且使小型贷款合法化。

  如果说这些措施是小打小闹, 那么下面的这些举动则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料, 包括缅甸政治观察家们。

  美国之音、BBC、德国之声、视频网站youtube, 社交网站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等被缅甸当局长期封锁的媒体陆续解禁。实行了几十年的新闻审查制度开始大幅度放松。

  “人权”这个为专制政权严禁的词汇获准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曾经被禁止入境的联合国驻缅甸特别观察员托马斯在2011年重返缅甸。当局还接受了他提出的几乎所有要求,同意成立人权组织“人权委员会”。

  该组织竟然通过官方报纸《新光报》呼吁总统大赦政治犯。从去年以来陆续有上万名囚犯获释,其中包括近数百名政治犯。1988年的主要学运领导人敏哥奈等重要人物也在其中。

  更出人意外的是,民主运动领袖昂山素季的名字被禁20多年之后又频繁出现在报刊上。2010年11月13日,昂山素季获得了自由。2011年12月13日,缅甸联邦选举委员会批准了昂山素季领导所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的重新注册申请,其合法地位得以恢复。昂山素季本人也取得参加选举的资格。

  与此同时,缅甸政府同各少数民族的紧张关系也开始缓和。不断传出有关于政府跟少数民族达成停火协议的消息。

  国际社会对缅甸的变化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东盟选举缅甸担任轮值主席国的决定受到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方支持。美国、欧洲等国家的高级官员纷纷访问缅甸。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受奥巴马总统的委托于去年对缅甸进行了高调访问。

  对缅甸的国际制裁虽然还没有取消,但缅甸正在推进的这场政治改革已经使缅甸冰冻数十年的国际关系开始溶化。缅甸政府,这个经常被国际机构称为“世界上最压制、最暴虐的政权”,如今得到了联合国秘书长的赞扬。潘基文在今年1月表示,对缅甸迄今为止进行的民主改革感到“非常满意”,并准备再度访问缅甸。

  缅甸的政治局势如此瞬息万变。自从1962年发生军事政变以后,多变就成了缅甸政坛的一个突出的特征。奈温之后,军政府的头目像走马灯一样更换,今日在台上威风八面,明日就被投入大牢或受到监禁;政坛上,今天风和日丽,明日可能就血流成河,军政府推翻选举结果也不是没有先例。

  *对变化缺乏准备?*

  经过了番红花革命,许多普通民众和反对派人士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挫败的痛苦。无论是在8888民众起义期间,还是在番红花革命之中,人们曾经觉得胜利离他们是那么近,以至于唾手可得。但最终,反抗的力量还是抵挡不住枪弹的威力,没有能够冲垮军政府的独裁统治。

  很多人感到悲观,认为这种令人憎恶的政治制度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即便是在2007年9月3日制宪国民大会确定了制宪的基本原则,10月成立宪法起草委员会,12月起草工作正式启动,2008年5月举行新宪法草案全民公决,人们普遍的看法是,当局在玩骗人的把戏。甚至当2010年11月7日全国举行多党选举的时候,不少反对党还都嗤之以鼻。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自由联盟就以选举不具合法性为由而拒绝参加。

  所以,当2010年大选之后由缅甸当局主导的政治改革突然加速的时候,整个世界都感到甚为错愕。面对当局解除报禁、恢复工会合法地位、释放政治犯、准许昂山素季及其政党全国民主联盟恢复合法地位等重大举措纷纷出台,人们不禁要问:军政府的动机是什么?这次的政改是真的还是假的?是否会再次逆转?改革要往哪个方向发展?

  一时间,缅甸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有关这些问题的争论、分析和报道充斥了新、旧媒体。可一阵兴奋、喧嚣和争吵之后,人们突然发现,批评者过去认为军政府不可能做的很多事情现在都变成了现实,再继续分析和怀疑当局的改革动机还不如讨论和关注改革将走向何方来得有用。

  *内比都正在赢得信任*

  至少到目前为止,缅甸政局的变化已经增加了世界对缅甸政治改革的信心。缅甸当局不仅表达了推进改革的意愿,而且用行动支持了他们的言论。

  去年年底陪同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对缅甸进行历史性访问的助理国务卿迈克.波斯纳(Michael Posner)在谈到他那次访问的时候谈到,缅甸官员对改革的诚意令人印象深刻。

  波斯纳说,他们代表团一行在抵达缅甸首都内比都的时候受到了极为热烈的欢迎。前来迎接他们的缅甸副外长吴貌敏握住一位美国官员的手说“感谢你们来到我们的国家”。说话时,吴貌敏的眼中闪出了泪花。

  波斯纳说,他能够感受到缅甸人不仅是要求重返国际银行体系,而且是要重返国际社会。

  波斯纳是国务院负责民主、人权和劳工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他认为国际社会应该对缅甸的整改持乐观的态度。他说:“我们应该重新考虑我们长期持有的(对缅甸的)看法,要看到缅甸正在发生的动态性变化,抓住机会支持那里的人民,特别是政治上活跃的公民社会,推动缅甸国内的真正的和持久的改革。”

  美国看来正在落实克林顿国务卿提出的“以行动回应行动”的对缅政策。在她访缅归来以后,美国国际发展署(USAID)就在缅甸推出了一些发展项目,包括给民间企业提供小额贷款的计划。该机构还与国务院联手准备今年在缅甸投资3500万美元。另外,美国还表示准备和缅甸建立外交关系,而且不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中使用对缅甸项目的否决票。

  缅甸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也在升温。欧盟人道机构决定今年给缅甸提供2500万美元,而且这个数目可能会随着缅甸改革步伐的迈进而增加。欧盟还在考虑在仰光设立一个办事处管理援助资金,发挥“政治作用”。

  英国方面,继外交大臣黑格1月访缅之后,英国国际开发局宣布了把对缅投资金额提高一倍的决定,在2015年之前实现四年投资3亿美元。

  此外,印度也加大了对缅甸的投资力度,计划在2015年之前,把印缅贸易额提高到30亿美元。

  长期以来,缅甸的主要贸易伙伴一直是泰国和中国。中国还是缅甸最大外国投资来源国,也是缅甸最大武器供应国。这种局面使缅甸过度依赖中国。减少这种依赖也是缅甸当局推动政改的一个重要动机。

  虽然西方全面解除对缅甸的制裁还尚需时日,但在目前,国际上对内比都在政改方面的表现做出了积极的回应。这对孤立于国际社会之外达半个多世纪的缅甸政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成就。缅甸观察人士认为,它将对缅甸当局产生良性互动,使改革向前推进。

  *政变可能尚在?*

  但是,观察家的视野中还不是“晴空万里”。这场由军人政府主导的改革是否有一天会触动军界强人的红线目前还没有人能够给出令人放心的答案。

  众多分析家的看法是,这场改革是要给军人统治找到一条可以长期维持的途径。在2008年5月通过的缅甸联邦新宪法中,军方的利益已经得到确认。宪法规定,联邦和省级议会中有1/4的席位留给军方。军方拥有相当的自主权和政治力量。在2010年的大选中,支持军方的联邦巩固与发展党拥有80%的议会席位。

  目前,昂山素季和她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正在为4月1日的多党议会补选积极竞选,所到之处都引来大批激动的人群。不过,补选席位并不足以打破执政党的支配地位。

  分析家表示,如果政改发展到议会格局被打破,军方在议会的特权被取消的时候,军头们有可能因为害怕遭到民众的“清算”而铤而走险再次发动政变,扭转政改方向。

  美国国际共和研究所所长洛恩.克雷纳(Lorne Craner)3月初警告说,缅甸政改存在走回头路的危险。他在华盛顿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举办的一个专题研讨会上说:“缅甸存在后退的危险。这些改革是错综复杂的。缅甸仍然是权力高度集中在几个人手里,他们与前军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事实就是其中的一个复杂因素。”

  克雷纳说,一旦这几个大权在握的人认为改革超出了他们容忍的限度,他们完全有可能突然终止改革,或者使改革倒转。

  总部设在泰国的政治和市场情报研究机构CLC亚洲在今年1月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也表示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

  不过,CLC亚洲的报告还做出了比较乐观的预测。报告说,如果发生政变,很可能是短命的,因为时代已经变化,军内温和派势力上升,他们为缅甸的贫穷、落后和国际孤立感到难堪。这些军人更希望能够争取国际上解除对缅甸的制裁,尽快摆脱对中国的过度依赖,因此会站出来和强硬势力对抗。

  意大利记者和缅甸问题分析家罗伯特.多法尼(Robert Tofani)也在2月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醒说:“大家不要忘记,缅甸政治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取消军方在议会中拥有的特殊席位。”军方能否接受这个可能会成为现实的目标将是这场改革成败的关键。

  多法尼说,报禁已经解除,昂山素季也获得了政治自由,总统登盛已经表示,西方要求缅甸政府所做的事情基本上都已经做到了,下一步就要看选举如何进行。他说,一个在国际观察员监督下的自由和公平的选举将是外界判断军方是否有诚意实行彻底改革的最好的标志。
   唉  表示对这样的国家不怎么关心啊
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走在越南、缅甸、柬埔寨这些国家前面,现如今反过来了,我们还在农村选举中打转。
kuangzhiyun 发表于 2012-5-31 01:33
30年前中国改革开放走在越南、缅甸、柬埔寨这些国家前面,现如今反过来了,我们还在农村选举中打转。
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