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洪鑫院士《航天器控制现状与未来》——讲座个人记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39:38


   作为CDer也一年了,大多数时候潜水,偶尔回回帖,但一直没发过帖子,今天就算“破处”了。
   先介绍一下小弟吧,在校大学生,长期以来对军事有着极大的爱好,专业知识方面估计能到CD平均水平,J20出现前一个月(11月初),因为某学长给力的情报,得到了J20组装完成的消息,从那时起也开始关注CD,后来就注册了账号。后来一次学校内讲座,某等离子方面专家最后给我们讲了讲J20隐身,后来想发贴,但大家一直以来对那技术都很不屑,所以也就忍住了,不想被调侃。这次总算发帖了。(啰嗦说了这么得多,只是希望大家支持了),下面言归正传,首先申明,本文不涉及爆料,泄密,一些技术方面的东西也不讨论,所用一些技术名称可能不准确,多谅解。(文章比较长)
   现年73岁,吴老作为中国现在航天控制届泰斗之一,一直是很低调的人,默默无闻,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而他不仅在中国航天控制和控制理论研究上有巨大的贡献,更是培养出了大堆人才。而吴老所工作的502所则承担了中国航天80%以上的控制任务。
   首先,他向大家介绍了一下目前世界上对航天器太空中姿态控制的精度等级,分为一般精度、高精度、超高精度、甚高精度(具体参数不多说,基本就是每一级相差一个数量级),MD于1990年发射的哈勃望远镜达到了[]甚高精度,日本也以掌握了超高精度],而我国目前水准只是高精度](研究超高精度,探索甚高精度),也就是参数指标,MD是我们的几百分之一,日本也是我们的几十分之一,所以还是要高举BKC很多年啊。而我们的算法和MD差距不大,主要是传感器等设备,精度有几百倍的差距,所以很无奈,而这里面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材料问题(想起那次师昌绪元老的讲座,材料真的卡主了我们太对领域,发动机、飞行制造、船舶工业,可是直到今天,国内对材料研究方面的投入依旧不足,很多人才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发挥才能)。毛子和欧洲没提,估计精度和我们一样。
   同时他向大家介绍了一些航天控制中的种种难点和控制所用的不同算法,在此他提到了所谓的交流问题,举了一次参观MD燃料液体晃动实验装置(这是高空卫星重大的难点,失重环境下,现在没有任何一个模型完全适用,而这种装置我国至今没有,是MD25年的心血下才有的),他用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外交就是大家互相骗“,交流中陪伴人员就有中情局的,你想看的什么都看不到,我们不该说的也不能说,有些同志却不懂这个道理,犯了错误,被开除了。后来他特别提到大家以后要是想出国,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看看人家怎么弄,然后回来报效祖国。”中国人的东西要靠中国人自己来做“。
  而后他向我们介绍了北斗工程、载人航天、嫦娥工程、深空探测。
  北斗工程略讲。
   载人航天详细讲,看的出来他对此非常自豪,在讲返回控制,他特别讲到了胡军研究员],97年(是他的手下,那是是博士)提出了[]全系数自适应控制算法技术用于返回控制,而自适应算法控制用于着落MD和毛子都没搞成,结果这技术使得我们从神一到神八,我们的着陆误差[][]全在10公里以内][/],(毛子最大偏差能到410公里,MD是航天飞机,返回方式不同),可见我们的水平之高。现在那个胡军已经是载人航天控制体系副总师,他为人非常低调。讲到对接]时,特别提到了一位巾帼英雄——女研究员(名字我忘了),也是默默奉献,而我们的对接技术也绝对是世界一流。最后他提到这次对接和上次不同,采用人工控制(我个人认为是保证安全吧)。
    不得不说官僚体系还是问题多多啊,他向我们讲了一些故事,胡军的那个方案当时领导坚决不让上(因为MD和毛子说不行),他们搞控制的都觉得可以,最后不得已,换了换名字,包装了一下,才糊弄过去的。[]当时领导想法是没上过天的东西坚决不能上],现在这逻辑总算改变了,没那么令人无语了。还有就是这次对接,第一次对接非常成功,结果上面有领导(还是航天集团的大领导)]就脑子发热,好大喜功,要求第二次对接在阳光直射下进行(拍摄效果更好),而我们的传感器在直面太阳时精度很成问题,对接控制风险极大(这个问题及其严重),最后吴老费力才劝说成功(所以第二次对接,当时报道的时间做了改变)。可见官僚弊端啊。
   后来他讲到了嫦娥工程,三期也以进入了工程阶段,他特别讲到了返回地球时的控制,月球返回地球速度极快,目前采用两种方式:直接返回(速度高,材料要求高,精度差),跳跃式返回[b(有点像打水漂,多次往返大气层,减速,再返回,精度高,但控制方面要求极高),两种方式MD都已采用,他个人倾向于第二种。同时他提到了MD的HTV(超高速飞行器)[]两次实验均失败,他认为是材料和控制的问题,而这东西先阶段无法拦截(同时暗示导弹之类我们可以拦截),国防科工委对此非常头疼(上层危机意识还是很强的)。此时吴老爱国的一面就展现了,给我们讲了讲MD对中国军事的种种威胁,号召我们报效祖国。
   后来略讲了一下深空探测。
   最后他展望了一下航天器控制未来发展,特别提到了”智能自动控制技术“,我们的杨研究院早于MD七年提出,吴老对此的评价是迫在眉睫,特别介绍了其军事重要性],当我们的地面基站都被摧毁,卫星也能长时间平稳运行,自主变轨,其自控标准是 按照大国与大国全面战争下,自主控制半年。
   讲座后来就是互动提问环节,大家问了一些专业性问题,就不多讲了。
   最后,吴老告诉我们不要迷信专家,要报效祖国,还给我们讲了讲502所招研究生和招博士的事。
   总之,这个领域,我们差距依然巨大,但前途光明,需要人才!

  ]写此文章,表达对吴老和所有航天人的敬意。我以后从事的方向估计是智能方面,所以勉励一下航天口,特别是航天控制方面的童鞋了~


   作为CDer也一年了,大多数时候潜水,偶尔回回帖,但一直没发过帖子,今天就算“破处”了。
   先介绍一下小弟吧,在校大学生,长期以来对军事有着极大的爱好,专业知识方面估计能到CD平均水平,J20出现前一个月(11月初),因为某学长给力的情报,得到了J20组装完成的消息,从那时起也开始关注CD,后来就注册了账号。后来一次学校内讲座,某等离子方面专家最后给我们讲了讲J20隐身,后来想发贴,但大家一直以来对那技术都很不屑,所以也就忍住了,不想被调侃。这次总算发帖了。(啰嗦说了这么得多,只是希望大家支持了),下面言归正传,首先申明,本文不涉及爆料,泄密,一些技术方面的东西也不讨论,所用一些技术名称可能不准确,多谅解。(文章比较长)
   现年73岁,吴老作为中国现在航天控制届泰斗之一,一直是很低调的人,默默无闻,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而他不仅在中国航天控制和控制理论研究上有巨大的贡献,更是培养出了大堆人才。而吴老所工作的502所则承担了中国航天80%以上的控制任务。
   首先,他向大家介绍了一下目前世界上对航天器太空中姿态控制的精度等级,分为一般精度、高精度、超高精度、甚高精度(具体参数不多说,基本就是每一级相差一个数量级),MD于1990年发射的哈勃望远镜达到了[]甚高精度,日本也以掌握了超高精度]
,而我国目前水准只是高精度]
(研究超高精度,探索甚高精度),也就是参数指标,MD是我们的几百分之一,日本也是我们的几十分之一,所以还是要高举BKC很多年啊。而我们的算法和MD差距不大,主要是传感器等设备,精度有几百倍的差距,所以很无奈,而这里面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材料问题(想起那次师昌绪元老的讲座,材料真的卡主了我们太对领域,发动机、飞行制造、船舶工业,可是直到今天,国内对材料研究方面的投入依旧不足,很多人才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发挥才能)。毛子和欧洲没提,估计精度和我们一样。
   同时他向大家介绍了一些航天控制中的种种难点和控制所用的不同算法,在此他提到了所谓的交流问题,举了一次参观MD燃料液体晃动实验装置(这是高空卫星重大的难点,失重环境下,现在没有任何一个模型完全适用,而这种装置我国至今没有,是MD25年的心血下才有的),他用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外交就是大家互相骗“,交流中陪伴人员就有中情局的,你想看的什么都看不到,我们不该说的也不能说,有些同志却不懂这个道理,犯了错误,被开除了。后来他特别提到大家以后要是想出国,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看看人家怎么弄,然后回来报效祖国。”中国人的东西要靠中国人自己来做“。
  而后他向我们介绍了北斗工程、载人航天、嫦娥工程、深空探测。
  北斗工程略讲。
   载人航天详细讲,看的出来他对此非常自豪,在讲返回控制,他特别讲到了胡军研究员],97年(是他的手下,那是是博士)提出了[]全系数自适应控制算法技术用于返回控制,而自适应算法控制用于着落MD和毛子都没搞成,结果这技术使得我们从神一到神八,我们的着陆误差[][]全在10公里以内][/],(毛子最大偏差能到410公里,MD是航天飞机,返回方式不同),可见我们的水平之高。现在那个胡军已经是载人航天控制体系副总师,他为人非常低调。讲到对接]时,特别提到了一位巾帼英雄——女研究员(名字我忘了),也是默默奉献,而我们的对接技术也绝对是世界一流。最后他提到这次对接和上次不同,采用人工控制(我个人认为是保证安全吧)。
    不得不说官僚体系还是问题多多啊,他向我们讲了一些故事,胡军的那个方案当时领导坚决不让上(因为MD和毛子说不行),他们搞控制的都觉得可以,最后不得已,换了换名字,包装了一下,才糊弄过去的。[]当时领导想法是没上过天的东西坚决不能上],现在这逻辑总算改变了,没那么令人无语了。还有就是这次对接,第一次对接非常成功,结果上面有领导(还是航天集团的大领导)]就脑子发热,好大喜功,要求第二次对接在阳光直射下进行(拍摄效果更好),而我们的传感器在直面太阳时精度很成问题,对接控制风险极大(这个问题及其严重),最后吴老费力才劝说成功(所以第二次对接,当时报道的时间做了改变)。可见官僚弊端啊。
   后来他讲到了嫦娥工程,三期也以进入了工程阶段,他特别讲到了返回地球时的控制,月球返回地球速度极快,目前采用两种方式:直接返回(速度高,材料要求高,精度差),跳跃式返回[b(有点像打水漂,多次往返大气层,减速,再返回,精度高,但控制方面要求极高),两种方式MD都已采用,他个人倾向于第二种。同时他提到了MD的HTV(超高速飞行器)[]两次实验均失败,他认为是材料和控制的问题,而这东西先阶段无法拦截(同时暗示导弹之类我们可以拦截),国防科工委对此非常头疼(上层危机意识还是很强的)。此时吴老爱国的一面就展现了,给我们讲了讲MD对中国军事的种种威胁,号召我们报效祖国。
   后来略讲了一下深空探测。
   最后他展望了一下航天器控制未来发展,特别提到了”智能自动控制技术“,我们的杨研究院早于MD七年提出,吴老对此的评价是迫在眉睫,特别介绍了其军事重要性],当我们的地面基站都被摧毁,卫星也能长时间平稳运行,自主变轨,其自控标准是 按照大国与大国全面战争下,自主控制半年。
   讲座后来就是互动提问环节,大家问了一些专业性问题,就不多讲了。
   最后,吴老告诉我们不要迷信专家,要报效祖国,还给我们讲了讲502所招研究生和招博士的事。
   总之,这个领域,我们差距依然巨大,但前途光明,需要人才!

  ]写此文章,表达对吴老和所有航天人的敬意。我以后从事的方向估计是智能方面,所以勉励一下航天口,特别是航天控制方面的童鞋了~
TG对于应用型的科研比较重视,对于基础的研究投入不足呀。
材料确实是BKC呀,是个难题
航天人辛苦了
就像一楼说的,我们在材料,数学等许多基础学科的领域研究实在是不足,差的太多了,需要继续加油呀。造成这样的局面的原因还是主要因为目前的科研奖励机制存在不公平,不公正,不适当,不合理的原因造成的,需要彻底改革我们的科研奖励体制,这才可以,不然基础研究真的很难鼓励人们去搞,去研究。
楼主好记性,好耐心!
不过话说我工程材料的老师说现在搞材料比较好出paper ,不知道到底肿么回事。。。
感觉老爷子那辈人还是很正统的,各种细节都很重视,还是真心要感谢他们那辈打下的好几处
正视差距,奋起直追!
向科研兔致敬!!!
现在一流的人都跑出国了,我学理工的这个趋势看得很明显,一流在国外,二流在官场或者金融,三流才在科研第一线
谢谢楼主分享,向老一辈科学家致敬!
科大的?
中国到现在都不重视材料学科等基础研究,而这些东西却严重制约着工业科技的发展。悲哀啊。。。
allensun 发表于 2012-5-17 02:40
科大的?
嗯嗯,你也是?
cappuccinohe 发表于 2012-5-17 10:09
嗯嗯,你也是?
是啊,可惜没去成讲座
最关心空天飞机的进展。制天权是制空权之后的热点
虽然前途光明,但要有忧患意识啊!时不我待,基础科研一步都不能松啊!
貌似内容很丰富啊!
-nothing- 发表于 2012-5-17 00:33
楼主好记性,好耐心!
不过话说我工程材料的老师说现在搞材料比较好出paper ,不知道到底肿么回事。。。
因为外国人现在也不太研究材料了,太费劲,应用上各种问题,所以不吃香。研究的人少,发文章就容易了。
感谢楼主分享,也希望楼主一定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我学习是不行了,但是一定在别的方面爱国。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panglau 发表于 2012-5-17 10:01
中国到现在都不重视材料学科等基础研究,而这些东西却严重制约着工业科技的发展。悲哀啊。。。
看不出怎么严重制约工业科技的发展了,只是制约中国摘取工业科技皇冠上的明珠而已,跟日常老百姓的生活一毛钱都没有。最简单的例子,你能说出“高精度”“超高精度”“甚高精度”的区别吗?
就TG目前的技术能力来看,在地球上自保无虞,只要天顶星人不出现,美国人有“甚高精度”又如何?只要给我们时间和精力来发展,我们将来弄出个“甚甚高精度”也是很可能的。
另外日本人能达到“超高精度”的确出乎我意料,但问题在于日本的“基础材料科学”就比中国好?至少这点我看不出来。个人认为其传感器精度好的基础上是建立在欧美可以用自己的长处将日本的短板接上,而且后果就是日本的航天工业只好走最高精尖的部分,其高昂的成本另其航天工业在军事应用以及商业发射上都没有优势可言。
rikeet 发表于 2012-6-13 02:48
看不出怎么严重制约工业科技的发展了,只是制约中国摘取工业科技皇冠上的明珠而已,跟日常老百姓的生活一 ...
稍微有点不同意见,请参考:

日本的这个领先根子在美国,是美国当年给日本输出大量的专利(60年代美国欧洲给的),于是日本如获至宝建立了自己的特长专业,同时也有一个弊端,就是牢牢捆绑在美国的科技树上面随着美国指挥起舞了

同理韩国也是这样,这样国家需要不断补血,他们自己长不出来比较齐全的科技树分布来

我们的问题在于基础研究落后太多,根本不是现在这短短30年就能跟上的,现在样子也就是铺开摊子慢慢跟随,有些地方能重点突破,但是多数还是落后还是跟随,这需要时间
鼓励一下楼主,希望你也能为中国航天做出大贡献。本菜鸟向你鞠一躬。
天府居士 发表于 2012-5-16 19:00
TG对于应用型的科研比较重视,对于基础的研究投入不足呀。
后发追赶型国家一般都这样,再过20年追赶的差不多了,至少表面上看差不多的时候才会更重视基础研究。因为那时候已经没多少东西可以让你拿来山寨的了,要想更进一步没办法只有自己做基础
基础的理论研究懈怠不得啊~
wangoppo 发表于 2012-5-17 00:10
就像一楼说的,我们在材料,数学等许多基础学科的领域研究实在是不足,差的太多了,需要继续加油呀。造成这 ...
所以一直有人说,我们什么都不缺,就缺时间,材料这一块你投入再高,也是要花相应时间去试验的,那是彻底的试验至上的特色。
材料我们还是要下大力气搞啊
嗯嗯,你也是?
哪个科大。看口气似乎nud
紫铭 发表于 2012-6-13 01:37
因为外国人现在也不太研究材料了,太费劲,应用上各种问题,所以不吃香。研究的人少,发文章就容易了。
基础材料这种东东,就是花钱去砸吧……几乎纯粹的试验性质的……
甚高精度星敏感器等新产品,累计支持产品创新研发项目40余项,为“十二五”型号任务提供了充足的技术与产品储备。
研制了一套星间角距精度优于0.2〃的甚高精度星模拟器系统对深空光学导航敏感器进行地面标定和精度测试。采用高精度大口径静态可变目标标准源作为甚高精度星模拟器的核心显示器件模拟星图,同时研制了一种单点可控星图模拟矩阵式LED照明系统为其提供光源,并设计了长焦距大视场投影光学系统使模拟星图成平行光出射,在光学系统出瞳处产生星图,从而完成小天体全视场甚高精度星图的模拟。最后,提出甚高精度星光出射精度的检验方法,理论分析其测量精度为0.14〃。结果表明该模拟器可用于对光学导航敏感器的地面标定和精度测试。
19楼的是八股文里的吗?
怎么跟楼主吴院士的讲座内容有较大出入?
本小白的理解是19楼资料显示的甚高精度是TG理论科研上的突破,而吴院士讲的是工程实现上的?152:}
我们在材料,数学等许多基础学科的领域研究实在是不足,差的太多了,需要继续加油呀。
上海技物所也已经搞出了甚高精度太阳敏感器
在此他提到了所谓的交流问题,举了一次参观MD燃料液体晃动实验装置(这是高空卫星重大的难点,失重环境下,现在没有任何一个模型完全适用,而这种装置我国至今没有,是MD25年的心血下才有的),他用了一句很经典的话”外交就是大家互相骗“,交流中陪伴人员就有中情局的,你想看的什么都看不到,我们不该说的也不能说,有些同志却不懂这个道理,犯了错误,被开除了。  
谢谢楼主了
-nothing- 发表于 2012-5-17 00:33
楼主好记性,好耐心!
不过话说我工程材料的老师说现在搞材料比较好出paper ,不知道到底肿么回事。。。
就跟搞化工的一样 sci满天飞
感谢LZ精彩内容的分享,学习了。
有个别错别字,试着改了一下,不知道是否符合原意:“材料真的卡主(住)了我们太对(多)领域”;“我们的杨研究院(员)早于MD七年提出”。
外交就是大家互相骗!!
sinc2000 发表于 2012-6-13 08:00
哪个科大。看口气似乎nud
ustc。。。。
EKW 发表于 2012-6-13 15:08
研制了一套星间角距精度优于0.2〃的甚高精度星模拟器系统对深空光学导航敏感器进行地面标定和精度测试。采用 ...
应该是理论和工程的问题,我们的仪器其实还是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