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没好奇心科普该怎么办——科普的现状和未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05:29
受众没好奇心科普该怎么办——科普的现状和未来



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2016年07月03日


[导读] 如果受众没好奇心,科普该怎么办?科普的受众到底是谁?如果小孩觉得这个挺好玩的,他就是科普的受众。

如果受众没好奇心,科普该怎么办?

■周末特别策划

6月30日,兰道尔·门罗来到北京宣传他的新书《万物解释者》,出版品牌“未读”借此邀请了国内知名的科学作家和科学媒体人开了一次圆桌会议,探讨科普的现状和未来。

科普的受众到底是谁?

很多科普作家都感到身处一个小众圈子。果壳网主笔Ent说:“果壳网也经常讨论,科学传播的受众到底是谁?其实我们一直有一个理想:科学传播的受众应该是所有人。但很多人对科学并没有多少兴趣,这时该怎么办?我们一直尝试把科学强行塞到大家关注的日常话题里。比如有一个叫‘强行科普’的栏目,看似讨论一个偶像,一个事件,其实是关于科学。不能强求大家有兴趣,但至少让科学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有联系。”

“我反对‘强行科普’,” 数学博客写手顾森说,“比如说做一个地沟油专题:地沟油是什么?能不能吃?吃了怎么样?连蒙带骗把读者骗来,好像‘你不读就要挂了’,我觉得这不是科普的目的。科普是满足那些想要去学东西、有好奇心的人。比如我告诉一个小孩,13×13等于169,31×31正好等于961。如果小孩觉得这个挺好玩的,他就是科普的受众。有些人知道了并没有快感,那他就不是我们的受众。”

天文学家苟利军说:“每一个人做的是某一方面的科普,不能满足所有的人。只能回答某些人,我觉得足够了。因为如果有足够多的人去科普的话,肯定能够满足非常多人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和好奇心。”

“那些满脑子迷信,甚至觉得星座可以预测明天股市涨跌的人,是我非常喜欢的读者。”天文学讲师高爽说,“我会告诉他苏东坡是摩羯座。我喜欢这部分对象,是因为他感兴趣就去阅读、筛选、考虑和分析。相信星座能预测股市的人,他们可能没有能力读懂著作,我可以就此做一点事情。”

而当被问到谁是他的读者时,兰道尔·门罗说:“我也不清楚读者是哪些人,这个群体从小孩子到科学家是范围分布非常广的,他们有可能对某一个领域非常了解,只是想看一下我是怎么解释的,也有可能对这个领域一无所知。”

门罗说:“我清楚自己当初了解这些科学知识的时候是什么状态,所以我就想如何能够以最清晰的方式讲清这个问题,也像是之前的自己和现在自己的一个对话。”

情感第一,传播知识并非最重要

“普通大众关心有用的事,但也会看很多没用的,”Ent说,“他会上网看小说、看各种各样的明星八卦,这些明星八卦对他有什么用?我们也完全可以写一个没有用的,但足够令人惊奇的故事,从而得到关注。”

Ent举例说,好奇号刚登陆火星传来第一张照片,很多人等着下载,不是能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而是把一个机器人运到那么远的地方,它还能拍了照片传回来,这里面有一种情感。“我们现在试图做的,就是把故事和情感的东西写出来。可能最后没有传递科学事实,但能让人们觉得‘科学好厉害’,也是做到了。”

“科学分成三个层次,”高爽说,“第一是知识,就是我们常说的‘干货’;第二叫科学方法;第三个叫做情感,或者叫科学精神。在我看来,知识最不重要,方法也是次要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优先传播情感。”

“首先你自己要感兴趣,读者就会被感染。”兰道尔·门罗说,“当NASA派遣好奇号去火星,我也是熬夜等第一张照片的发回。NASA做了一个很聪明的举动,他们发布视频称:‘我们发射好奇号,也不知道它登陆之后会发生什么,我们也很害怕。’科学家很少承认恐惧心理,当公众看到NASA在恐惧这件事,就会非常好奇?也许民众不了解科学,但民众会了解科学家的心理。我们以真诚相待,可以更好地传播科学。”

一图胜千言

“最重要的是视觉上的冲击。我很喜欢《万物解释者》这本书,你会很容易地找到一些你感兴趣的点,再深入看一些东西。图画比文字更具有传播力。”苟利军说。

“关于科学传播,我认为特别管用的一个方法是画画,”门罗说,“漫画和解说相结合。我经常画一些地图,或者是图表、漫画。我有一个新的观点想要记录下来,我会画图。图画轮廓出来之后,可以在里面添加很多的信息。当你呈现的文本或者是图画里有读者感兴趣的方面,他自己就能发现。”

高爽举了个例子:“意大利一个高等研究院,把60米长的楼道铺了像尺子一样的图画,一头是红色,另一头是蓝色。窗户上也贴了纸,透过这边窗户看到的都是红色,那边看到的窗外是蓝色。最红的一端是宇宙诞生的时刻,蓝色的是现在的世界;从宇宙大爆炸那一刻开始,地面上标着刻度,什么时间形成了什么,什么时候人类诞生了。你只要按照从红色的走到蓝色的走一圈,该有的故事都有了。”

高爽说:“这件事不需要花很多的钱,大家可以触摸,可以看,还有故事。让个人跟科学之间有某种联系,这样才能记得住,感兴趣。”

(科技日报北京7月2日电)  






http://www.wokeji.com/kbjh/zxbd_ ... 60703_2668279.shtml受众没好奇心科普该怎么办——科普的现状和未来



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2016年07月03日


[导读] 如果受众没好奇心,科普该怎么办?科普的受众到底是谁?如果小孩觉得这个挺好玩的,他就是科普的受众。

如果受众没好奇心,科普该怎么办?

■周末特别策划

6月30日,兰道尔·门罗来到北京宣传他的新书《万物解释者》,出版品牌“未读”借此邀请了国内知名的科学作家和科学媒体人开了一次圆桌会议,探讨科普的现状和未来。

科普的受众到底是谁?

很多科普作家都感到身处一个小众圈子。果壳网主笔Ent说:“果壳网也经常讨论,科学传播的受众到底是谁?其实我们一直有一个理想:科学传播的受众应该是所有人。但很多人对科学并没有多少兴趣,这时该怎么办?我们一直尝试把科学强行塞到大家关注的日常话题里。比如有一个叫‘强行科普’的栏目,看似讨论一个偶像,一个事件,其实是关于科学。不能强求大家有兴趣,但至少让科学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有联系。”

“我反对‘强行科普’,” 数学博客写手顾森说,“比如说做一个地沟油专题:地沟油是什么?能不能吃?吃了怎么样?连蒙带骗把读者骗来,好像‘你不读就要挂了’,我觉得这不是科普的目的。科普是满足那些想要去学东西、有好奇心的人。比如我告诉一个小孩,13×13等于169,31×31正好等于961。如果小孩觉得这个挺好玩的,他就是科普的受众。有些人知道了并没有快感,那他就不是我们的受众。”

天文学家苟利军说:“每一个人做的是某一方面的科普,不能满足所有的人。只能回答某些人,我觉得足够了。因为如果有足够多的人去科普的话,肯定能够满足非常多人的不同类型的问题和好奇心。”

“那些满脑子迷信,甚至觉得星座可以预测明天股市涨跌的人,是我非常喜欢的读者。”天文学讲师高爽说,“我会告诉他苏东坡是摩羯座。我喜欢这部分对象,是因为他感兴趣就去阅读、筛选、考虑和分析。相信星座能预测股市的人,他们可能没有能力读懂著作,我可以就此做一点事情。”

而当被问到谁是他的读者时,兰道尔·门罗说:“我也不清楚读者是哪些人,这个群体从小孩子到科学家是范围分布非常广的,他们有可能对某一个领域非常了解,只是想看一下我是怎么解释的,也有可能对这个领域一无所知。”

门罗说:“我清楚自己当初了解这些科学知识的时候是什么状态,所以我就想如何能够以最清晰的方式讲清这个问题,也像是之前的自己和现在自己的一个对话。”

情感第一,传播知识并非最重要

“普通大众关心有用的事,但也会看很多没用的,”Ent说,“他会上网看小说、看各种各样的明星八卦,这些明星八卦对他有什么用?我们也完全可以写一个没有用的,但足够令人惊奇的故事,从而得到关注。”

Ent举例说,好奇号刚登陆火星传来第一张照片,很多人等着下载,不是能得到任何有用的信息,而是把一个机器人运到那么远的地方,它还能拍了照片传回来,这里面有一种情感。“我们现在试图做的,就是把故事和情感的东西写出来。可能最后没有传递科学事实,但能让人们觉得‘科学好厉害’,也是做到了。”

“科学分成三个层次,”高爽说,“第一是知识,就是我们常说的‘干货’;第二叫科学方法;第三个叫做情感,或者叫科学精神。在我看来,知识最不重要,方法也是次要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我们应该优先传播情感。”

“首先你自己要感兴趣,读者就会被感染。”兰道尔·门罗说,“当NASA派遣好奇号去火星,我也是熬夜等第一张照片的发回。NASA做了一个很聪明的举动,他们发布视频称:‘我们发射好奇号,也不知道它登陆之后会发生什么,我们也很害怕。’科学家很少承认恐惧心理,当公众看到NASA在恐惧这件事,就会非常好奇?也许民众不了解科学,但民众会了解科学家的心理。我们以真诚相待,可以更好地传播科学。”

一图胜千言

“最重要的是视觉上的冲击。我很喜欢《万物解释者》这本书,你会很容易地找到一些你感兴趣的点,再深入看一些东西。图画比文字更具有传播力。”苟利军说。

“关于科学传播,我认为特别管用的一个方法是画画,”门罗说,“漫画和解说相结合。我经常画一些地图,或者是图表、漫画。我有一个新的观点想要记录下来,我会画图。图画轮廓出来之后,可以在里面添加很多的信息。当你呈现的文本或者是图画里有读者感兴趣的方面,他自己就能发现。”

高爽举了个例子:“意大利一个高等研究院,把60米长的楼道铺了像尺子一样的图画,一头是红色,另一头是蓝色。窗户上也贴了纸,透过这边窗户看到的都是红色,那边看到的窗外是蓝色。最红的一端是宇宙诞生的时刻,蓝色的是现在的世界;从宇宙大爆炸那一刻开始,地面上标着刻度,什么时间形成了什么,什么时候人类诞生了。你只要按照从红色的走到蓝色的走一圈,该有的故事都有了。”

高爽说:“这件事不需要花很多的钱,大家可以触摸,可以看,还有故事。让个人跟科学之间有某种联系,这样才能记得住,感兴趣。”

(科技日报北京7月2日电)  






http://www.wokeji.com/kbjh/zxbd_ ... 60703_2668279.shtml
不在受教育时  就树立人的科学精神  探索精神   ,那可真是难为我们的科普作者了
这样的科普做起来很容易出效果,能接受这种兴趣科普的人,其中也有很小一部分开始转入系统的科学学习。

但是,要强调的是,对成人进行科普,是这个国家科学教育中最不重要的一环。因为科学技术还要转化为生产力,对青少年在学校阶段就培养科学原则,技能,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这样的科普做起来很容易出效果,能接受这种兴趣科普的人,其中也有很小一部分开始转入系统的科学学习。

...

对科学缺乏好奇心的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同样是极端负面的。
最大的问题是教育系统活生生的把孩子的好奇心磨掉了,科普搞得再好也没有用~
猎杀m1a2 发表于 2016-7-3 21:02
这样的科普做起来很容易出效果,能接受这种兴趣科普的人,其中也有很小一部分开始转入系统的科学学习。

...
而且 一定要采取 青少年 青年人 能接受的方式

比如视频  比如动手游戏  比如一起制作体验

只发文章是不行的

bjnr 发表于 2016-7-5 02:08
而且 一定要采取 青少年 青年人 能接受的方式

比如视频  比如动手游戏  比如一起制作体验


其实我认为制度的支持是最重要的,严格的制度才能确保科学教育的落实,毕竟科学教育最重要的执行机构是学校。而现在的教育实际,基本可以说没人拿制度当回事,所有中小学都在成为了合理教育制度的破坏者
bjnr 发表于 2016-7-5 02:08
而且 一定要采取 青少年 青年人 能接受的方式

比如视频  比如动手游戏  比如一起制作体验


其实我认为制度的支持是最重要的,严格的制度才能确保科学教育的落实,毕竟科学教育最重要的执行机构是学校。而现在的教育实际,基本可以说没人拿制度当回事,所有中小学都在成为了合理教育制度的破坏者
我还是觉得科幻作品比较好,不仅可以科普,而且开发想象力。。。
猎杀m1a2 发表于 2016-7-5 09:14
其实我认为制度的支持是最重要的,严格的制度才能确保科学教育的落实,毕竟科学教育最重要的执行机构是 ...
是啊  看看央视科学频道 那个鸟样
未来航空兵 发表于 2016-7-5 09:38
我还是觉得科幻作品比较好,不仅可以科普,而且开发想象力。。。
很多人不看幻想文学

bjnr 发表于 2016-7-5 14:38
是啊  看看央视科学频道 那个鸟样


走进科学,最大的问题是太政治化。比如说,中央有反迷信和邪教号召时,他们就搞了一堆根本没科学精神仓促做的“揭穿迷信”节目,反而留下明显的弱点。

我国有科普政治化,以及也有讨好反智化。

讨好反智,借科普之名打广告的,是大众科普的重大破坏因素,还没法治,如对岸这位说了一辈子单口相声的“科学家”,还有日本那位卖水的http://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54011&page=1&mobile=1#pid69031882

说实话,我对大众科普的最终效果是不报幻想的。通俗科普要建立在较近关系的人之间,科学家做了再多通俗科普,做得再好,只要来一个广为流传的谬论,就能破坏掉
bjnr 发表于 2016-7-5 14:38
是啊  看看央视科学频道 那个鸟样


走进科学,最大的问题是太政治化。比如说,中央有反迷信和邪教号召时,他们就搞了一堆根本没科学精神仓促做的“揭穿迷信”节目,反而留下明显的弱点。

我国有科普政治化,以及也有讨好反智化。

讨好反智,借科普之名打广告的,是大众科普的重大破坏因素,还没法治,如对岸这位说了一辈子单口相声的“科学家”,还有日本那位卖水的http://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54011&page=1&mobile=1#pid69031882

说实话,我对大众科普的最终效果是不报幻想的。通俗科普要建立在较近关系的人之间,科学家做了再多通俗科普,做得再好,只要来一个广为流传的谬论,就能破坏掉
猎杀m1a2 发表于 2016-7-5 20:35
走进科学,最大的问题是太政治化。比如说,中央有反迷信和邪教号召时,他们就搞了一堆根本没科学精神仓 ...
一些不爱科学的做的节目 除了功利化 利益化 还能有什么


我倒是看好地方台可以做一下,或者网络电视,网络视频


中央台付有政治任务  我可以理解,但是不能这么低能  宣传了半天 都是负面效应
为了科普而科普,有可能会滥竽充数。小学看过的一些科普书,把雷达的发明和蝙蝠的超声波联系起来,
为了科普而科普,有可能会滥竽充数。小学看过的一些科普书,把雷达的发明和蝙蝠的超声波联系起来,
唉,这种说法流毒很深啊。。。小时候我也这么认为的,可能就是看了这样的科普,直到有一次上军事课我自己做了一次军事科普,收集资料给同学讲雷达才明白是错的。。。
未来航空兵 发表于 2016-7-5 09:38
我还是觉得科幻作品比较好,不仅可以科普,而且开发想象力。。。
科幻与科普背道而驰。现在国际上主流的科幻作品普遍是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持悲观态度。说白了,啥东西一沾上文学的边儿,那就变味了。
科幻与科普背道而驰。现在国际上主流的科幻作品普遍是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持悲观态度。说白了,啥东西一沾 ...
软科幻太软了,硬科幻还是好的,和悲观不悲观没关系,科幻一是能吸引人去看,二是能方便人们理解,三是能引起人们的思考,这是一般的科普作品做不到的,好的科普也就是能做到把知识灌输过去,做不到第三点。。。
未来航空兵 发表于 2016-7-7 13:29
软科幻太软了,硬科幻还是好的,和悲观不悲观没关系,科幻一是能吸引人去看,二是能方便人们理解,三是能 ...
恰恰错了。科幻与科普完全不是一码事儿。科普最重要的是传播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可是科幻就不是这个路数。科幻只不过是拿某些科学来作为展开剧情的因素。目的还是讲个故事,或者是表达某种想法。他们对科学知识的取用,差不多是沾边儿就OK。科学上靠谱儿不靠谱儿不重要,拿来用就是了。所以,才会误导很多人就以为科学是靠想象力推动的。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即便是硬科幻,其实也硬不到哪里去。
恰恰错了。科幻与科普完全不是一码事儿。科普最重要的是传播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来不得半点虚假。 ...
嗯。。。可能是我喜欢看科幻小说的时候边看边查资料吧,自动把其中不合理的修正了,所以觉得既好看又科学。。。
科普传播的是知识,但是公众需要的是结论。然而99%科普的人不具备下结论的资格
未来航空兵 发表于 2016-7-7 13:11
唉,这种说法流毒很深啊。。。小时候我也这么认为的,可能就是看了这样的科普,直到有一次上军事课我自己 ...
那个年代很多假科普
wujingping 发表于 2016-7-7 13:27
科幻与科普背道而驰。现在国际上主流的科幻作品普遍是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持悲观态度。说白了,啥东西一沾 ...
科幻不一定和科普背道而驰 不过基本不能当科普来写
wujingping 发表于 2016-7-7 13:48
恰恰错了。科幻与科普完全不是一码事儿。科普最重要的是传播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来不得半点虚假。 ...
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