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甲系列火箭第五十次发射全纪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3:04:42
不知道怎么发央视的视频。
上:
http://jingji.cntv.cn/20120422/122514.shtml[/url]


http://v.cctv.com/flash/mp4video21/TMS/2012/04/22/37019106dee74afa99a62fc86eff1345_h264418000nero_aac32-1.mp4
http://v.cctv.com/flash/mp4video21/TMS/2012/04/22/37019106dee74afa99a62fc86eff1345_h264418000nero_aac32-2.mp4
http://v.cctv.com/flash/mp4video21/TMS/2012/04/22/37019106dee74afa99a62fc86eff1345_h264418000nero_aac32-3.mp4
http://v.cctv.com/flash/mp4video21/TMS/2012/04/22/37019106dee74afa99a62fc86eff1345_h264418000nero_aac32-4.mp4
[url]http://v.cctv.com/flash/mp4video21/TMS/2012/04/22/37019106dee74afa99a62fc86eff1345_h264418000nero_aac32-5.mp4
不知道怎么发央视的视频。
上:
http://jingji.cntv.cn/20120422/122514.shtml[/url]


http://v.cctv.com/flash/mp4video21/TMS/2012/04/22/37019106dee74afa99a62fc86eff1345_h264418000nero_aac32-1.mp4
http://v.cctv.com/flash/mp4video21/TMS/2012/04/22/37019106dee74afa99a62fc86eff1345_h264418000nero_aac32-2.mp4
http://v.cctv.com/flash/mp4video21/TMS/2012/04/22/37019106dee74afa99a62fc86eff1345_h264418000nero_aac32-3.mp4
http://v.cctv.com/flash/mp4video21/TMS/2012/04/22/37019106dee74afa99a62fc86eff1345_h264418000nero_aac32-4.mp4
[url]http://v.cctv.com/flash/mp4video21/TMS/2012/04/22/37019106dee74afa99a62fc86eff1345_h264418000nero_aac32-5.mp4
谢谢。看看。
下呢?怎么只有上?
大力研发火箭发动机 高科技卫星啊,没钱了多抓点贪官
ion 发表于 2012-4-23 23:19
下呢?怎么只有上?
下:
http://jingji.cntv.cn/20120423/120577.shtml
有96年事故的视频,有2人牺牲。
航天人的奋斗史
CNTV的视频不能直接贴出来,遗憾
50次发射,前14年发射22次,最近4年发射了另外28次,看样子很快就要100次发射了
http://jingji.cntv.cn/20120422/122514.shtml

 2012年3月31日,长三乙遥22火箭在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将法国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制造的亚太7号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中国发射的第159枚运载火箭,是中国航天的第40次商业发射,它也是号称“金牌火箭”的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的第50次发射。火箭发射前50小时,记者获准进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零距离记录下这次具有标志意义的发射最后50个小时。
  3月29日,距离火箭发射还有两天,就在这间会议室里,下午两点半,火箭顺利通过了评审团的质量评审。晚上8点,指挥部会议宣布了一个重要决定,明天按原计划对火箭进行常规燃料加注。
  姜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
  就在指挥部会议结束之后,总设计师姜杰等人匆匆地赶往下一个会场。
  记者:现在是去开什么会?
  姜杰:一会儿要开加注前的动员会。
  记者:我们现在就准备加注了是吗?
  姜杰:对,指挥部之后,就按照后续的计划进行加注发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副总设计师金志强:欢迎各位领导到现场来指导工作。到现在为止长三B1-20号这发火箭,加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
  加注,就是将燃料、推进剂等注入火箭内部,这是火箭发射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容不得半点马虎。除了姜杰,火箭研究院的领导、老前辈都参加了这次动员会,质量和安全是他们反复强调的重点。
  长三甲火箭总设计师贺祖明:我就觉得,特别是像明天这种常规推进剂加注,我就担心怕大家麻痹,觉得好像现在都很顺利,没什么事,实际上这两种自然原料,而且毒性很大,万一发生什么泄漏,自己处理不好,造成的事故是非常严重的,弄不好就是箭毁人亡的事情。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梁小虹:有时候我上太行山,开车上去,别人开车,我是一句话不敢说,也不敢看,这边就是峭壁、悬崖,一个车只要稍微一改就掉下去了,那个心一直揪到上面去。如果我们每次发射,每一项工作都能够如临深渊,我说我们就会把工作做细做透,能够保证我们的产品质量。
  即将发射的这枚长三乙遥22火箭对于中国航天来说还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梁小虹告诉记者:从五十次来看,它标志我们系列的火箭,标志着我们研制的火箭,标志中国的火箭,乃至标志中国的航天事业一个发展历程。
  1970年4月2日,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的这间会议室里,周恩来总理听取了卫星发射准备情况的汇报,22天后,中国第一枚火箭承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基地发射升空了。1970年的中国,自行车还需要凭票购买,第一枚火箭的顺利发射,让亿万中国人兴奋不已,在第二天的一场外交晚宴上,周恩来总理掩饰不住内心激动的心情。
  历史资料:周恩来:为了庆祝你们这次会议的成功,我献来一个礼物,这个礼物就是这天晚上我们成功的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今天,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也迎来了第50次发射,这也是中国火箭发射历史上的第159枚,从第1枚到第159枚,中国航天整整走过了42年。再过42小时,火箭就将发射,再过10个小时,最后的加注工作也将拉开大幕,这场加注前的动员会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直到深夜。
  梁小虹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记者:您怎么形容明天的加注工作?
  梁小虹:我们给火箭送了血液,人有血液系统,我们现在把血液加进去,我们都有动力,让火箭在最后完成我们所有工作的时候,我们一点火的时候,它带着我们的希望,带着我们对它的要求,飞向近地回到200公里,远地回到5万多公里的这么一个大轨道上,最后完成中国航天国际商业发射的这个合作,把我们亚太七号卫星送到预定轨道,我们有这个信心。
  广场大喇叭声:260准备!
  记者:在播什么?
  指挥:这是口令。
  记者:这已经在播放口令了?
  指挥:播放口令,你仔细听,刚才说的,就是让人员就位,准备加注。
  记者:刚才说的29?
  指挥:叫的260。
  记者:这个是(什么意思)?
  指挥:不能说,不能说。
  记者:这个是保密的啊?
  就是说260岗位已经准备就绪了?
  指挥:嗯,嗯,260本身是一个属于箭上动力系统的指挥,这应该还可以,他就负责整个加注过程中箭上的状态。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群山环绕,火箭竖立在97米高的塔架内。早晨八点半,山谷里准时响起了口令声,加注工作正式开始。
  指挥:刚才下的一个口令,是我们准备加注了,你状态准备好了没有,进行最后状态确认,确认完了以后就报回去了,报回去了以后再下这个口令,准备加注,就是一切状态都已经确认了,已经开始动作了,阀门这些东西该打开的就打开。
  记者:里面就已经开始相当于工作了?
  指挥:对,正式开始了。
  由于火箭燃料危险性极高,因此我们未能获准进入塔架内采访。在这里值班的副总指挥章杰平告诉我们,目前塔架内只有50名操作手,他们的工作是检查状况、排除隐患,保证易燃、易爆、易腐、剧毒的常规燃料顺利、安全地注入到火箭内,因此所有操作手都必须身着全封闭的防化服进行工作。
  此时,距离塔架不远处的加注控制室内,指挥口令持续不断地发出,我们在广场上听到的所有口令都来自于这里。
  由于相关参数的保密性,记者未能在这里停留太久。在控制室的旁边就是加注燃料车间,所有的燃料都存放于此,因此剧毒的标识随处可见。记者看见,救护车和消防车停靠在不远处。
  记者:就想问一下,你们是不是应急保障这一块的?医疗这一块?24小时都值班?
  司机:我们在任务期间,根据任务调整需要,接受上级安排.
  记者:因为今天加注?
  司机:就在这儿和这儿两个地方。我们是根据上级通知,有任务,有需要,就随时过来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栋办公楼被简称为“561”,火箭发射的所有命令都是从这里二楼的指挥大厅发出的。此时大厅里的人并不算多,但大家都密切关注着大屏幕上数字的变化。
  西昌发射测试站站长李本琪:开始了二级,听得到口令,现在二级准备开始了二级,听得到口令,现在二级准备加注燃料,开始加注,就会看到液体在沿着这个管路,这上面这种就是阀门号,主要的阀门都在这上面。你现在看到的是最少的阀门,最要紧的、最要命的阀门就在这,还有一些阀门在路上面,看不到,整个这套系统上,光阀门就有几百个。
  记者:很具体的数字,大概多少个阀门吗?
  李本琪:这个数不能随便说。
  这间指挥大厅被喻为火箭发射的“中枢神经”,但是在这里,记者并没有看见总设计师姜杰的身影。距离火箭发射只剩33个小时,她会去哪儿呢?
  姜杰:乘以四,分开算,把氧化剂的算起来,把总量再算一算。温度差不多。你们算的时候也要考虑这些偏差?
  工作人员:整个飞行过程中,推力是一样的。
  姜杰:这么大的偏差,…
  工作人员:考虑温度。
  姜杰:将来是不是要按照这个范围,我们再看看。
  在指挥大厅旁边的这间屋子里,记者找到了姜杰。
  工作人员:确实以前温度没有这么高。
  姜杰:控制它有一个比较好的温度。
  记者:现在你们做什么工作呢?
  姜杰:根据这两天的预报,把这两天天气的情况,以每小时的间隔这样都有一个预报值,根据这个值我们要计算一下温度,最后加注量是多少,因为马上就要加注,加注量是多少,库房对这个推进剂的温度要调多少。
  记者:天气预报可能跟实际之间有一定的出入,这些也会随时监测吗?
  姜杰:天气预报,刚才又拿来了一组数,8点钟又拿来一组数,他们弹道计算的,他们就是做了这个工作。
  记者:你们现在对弹道计算是哪方面工作?
  工作人员:到现在目前根据天气预报,可能会跟实际温度有一定出入,可能对最后额定值会有一定影响,现在一直在监测外界气温。
  记者:目前这个气温的出入大概是一个什么情况?
  工作人员:今天早晨报了一轮,比当时我们调温的时候稍微高了几度,一两度的样子,根据这几天的经验,看天气,出大太阳的时候,艳阳高照,中午一般是20几度,一看见今天早上太阳很大,觉得中午可能会到20几度,他报的才13度,这一块我们一直有点担心,特别担心这一块。
  由于地处纬度低、海拔高的山谷里,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天气可谓瞬息万变,可是加注工作又和环境温度息息相关,所以突然的艳阳高照给姜杰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姜杰:最关注的是天气。
  去年也有一发火箭,当时在这之前,预报得没有这么严重,雷电、大雨,当时在发射的这个时段,这个时候就比较紧张了,后来我们一直在看这个天气,能不能打,因为火箭在雷电、大雨的情况下是不能发射的,后来一直在关注这个天气,气象预报部门也随时在监测天气变化的情况。当时我记得 火箭的测试程序一直在往下走,到了最后负五分钟,离点火只有负五分钟的时候,这个时候才决定发射点火。确实整个这个过程还是比较紧张的。
  上一次紧张的一幕会否再次重演呢?姜杰安排好了计算的工作,赶忙向在指挥大厅的领导汇报。
  姜杰:早晨起来看了一下天气,最高温度差3度
  领导:差3度
  姜杰:要高3度,2到3度,取个最好的中间值,因为天气会有变化嘛
  领导:最好发射的时候是在15度。
  姜杰:15度左右比较好,反正总之做个分析吧
  领导:好 好
  火箭的加注工作要持续两天,今天加注的是一二级火箭所需的燃烧剂、氧化剂,明天将加注三级火箭所需的液氧、液氢。中午11点半,燃烧剂的加注工作顺利完成。
  这天下午,在姜杰等中国火箭人密切关注着天气变化和加注情况的时候,这群法国人正在基地的卫星车间忙碌着。他是法国泰雷兹公司的项目负责人理查德,距离发射还有一天半,由他们公司制造的亚太七号卫星已经被放置在了火箭的整流罩内。理查德和他的同事们需要密切监测卫星数据的变化。
  法国泰雷兹公司亚太七号卫星项目负责人理查德:有可能会发生突发情况,我们并不确定,所以有一个GO & NO GO准则(发射或不发射),想象一下一旦出现故障,我们需要叫停。
  此次发射是长征火箭第6次为亚太卫星提供发射服务,也是中国第40次进行国际商业发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宇航部部长李同玉:1985年我们国家宣布长征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的时候,特别是美国挑战者号出现飞行事故之后,整个国际市场呈现了一个很多卫星等待发射的一个状况。
  中国的首次国际商业发射是在1990年4月,长征三号火箭将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升空。4年后,长征三号甲型火箭首飞成功,中国火箭的运载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这是1995年6月的第四十一届巴黎航展,来自中国的火箭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特意来到中国展台,仔细地观看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就在这届航展上,中国硕果累累,其中美国劳拉公司的三枚卫星都要求用尚未投产的长征三号乙型火箭发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宇航部部长李玉同:当时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比大概在百分之八九十左右。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提供的权威报告,1996年,全球航天技术产业创造利润为750亿美元左右,到2000年,利润就攀升到1250亿美元。2010年,全球商业航天活动收入已高达到5000~6000亿美元。但是就在1996年,中国火箭却遭受了巨大的挫折。当年2月,“长征三号乙”火箭首次发射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卫星,在起飞不久便星箭俱毁。8月,“长征三号”火箭未能将“中星七号”送入预定轨道,这两次失利使中国商业卫星发射跌入低谷,大批订单合同终止。然而噩运并没就此结束,更坏的消息从大洋彼岸的美国传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宇航部部长李玉同:他不让他的卫星到中国来发射,这是一。第二,美国人对于欧洲来讲,是上面只要适用于美国出口限制的元器件在卫星上应用的话,他也不容许到(中国)发射。
  1998年7月18日,长征三号乙型火箭在成功发射鑫诺一号之后,沉寂了长达7年之久,中国火箭也随之完全退出国际商业发射市场。直到2005年4月12日,长征三号乙型火箭携带亚太六号卫星飞入太空,中国才再次回到国际商业发射的视野中来。但今天,中国的商业发射份额与快速发展的国际商业发射相比,已经差距悬殊。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副院长郝照平:市场份额上还不大,也就是3%、4%左右,相比其它国家确实还是一个零头。
  此次发射是长征三号乙型火箭的第19次发射,也是它第14次承担国际商业发射。它能否顺利完成任务呢?一直为天气情况担心的姜杰得到了一个好消息。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姜杰:天气的变化刚才已经做了分析,这种变化量我们也没有问题,也能够适应,火箭对推进剂的温度要求有一定的范围内,这个天气变化的影响也是在我们考虑要求的范围内。
  天公作美,下午的天气就变得阴云密布,气温有所下降,再加上火箭设计对气温变化的容忍度,姜杰悬着的心暂时放下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姜杰:(打电话)模拟现在火箭上的这个状态,不解锁的情况下,把插头,头座分开,看看这个力有多大,不解锁,如果是一旦出现不解锁,解不了锁,因为判断不好判断,是不是解锁了,就靠昨天咱们看到的摆杆摆开,脱差脱落,拉开。脱不下来有可能解锁,有可能不解锁,做个试验,不解锁的情况下,看看拉开,头座分开要多大的力,再分析分析摆杆摆开,把这个数据给我们,再分析一下,做一个预案,我们去考虑考虑。
  记者:这个实验也跟这次火箭发射有关吗?
  姜杰:刚才安排他们做一个试验,因为也是发射的一个,火箭要点火有几个必要的条件,就是刚才安排的做一个脱差脱落的试验。
  记者:现在为什么做?
  姜杰:因为这一次这个脱差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没有脱下来,没有脱下来,我们已经采取了措施了,发现了它的问题,采取了措施,而且也做了试验,都是没有问题,但现在要做预案,要做万无一失,把所有的事情都要想到,再看看还有什么措施。
  无论是在会议室还是指挥中心,姜杰永远都是温柔娴静的,举手投足之间十分亲和。可是在技术问题前,她却总是本着谦虚谨慎、科学缜密的态度,斩钉截铁、不容分说。下午17点30分,火箭氧化剂加注顺利结束。晚上的工作是对电气系统进行发射前最后的测试,21点30分,整个工作也顺利完成。
  姜杰:现在看来整个所有测试都做完了,工作的状态都是好的,所有的测试数据也非常好。
  晚上10点,姜杰离开了指挥大厅,这是发射之前的最后一夜。
  姜杰:到了发射成功了,星箭分离了,我们的轨道参数完全满足卫星的要求,这个时候其实才放心,应该真正放心在那个时候。
  这是一次难得的近距离采访机会,这是火箭发射前的最后一个晚上,还有不到24个小时,长三乙遥22火箭就要点火升空了。它能否顺利完成任务?姜杰和同事们的努力能否再一次收获?这将是一个漫长的夜晚。



http://jingji.cntv.cn/20120423/120577.shtml

  昨天,长三乙遥22火箭氧化剂加注顺利完成,工作人员对电气系统也进行了发射前最后的测试,截至昨晚21点30分,发射前整个工作顺利完成。今天火箭发射的最后一天,记者很早就来到了指挥部。
  早八点二十六分,离火箭发射倒计时十小时,记者在指挥部的业务楼里的一个房间里又见到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姜杰。
  记者:昨晚睡得好吗?
  姜杰:还行,五六个小时吧。
  这间普通的宿舍就是姜杰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家”,作为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每年她有将近100天的日子是在这里度过的。
  记者:这是什么啊?
  姜杰:这次是我们做了一个纪念册,五十次发射的一个纪念册,因为五十次发射对长三甲系列火箭来说也是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所以我们做了一个纪念册。
  记者:这50次中间,您大概参与过多少次呢?
  姜杰:这50次,实际上我都参加了,因为从长三甲1-1我就参加了这个发射,研制和发射应该是都参加了。
  记者:从哪一次开始您就作为总设计师?
  姜杰:总设计师我是从应该是第28次,我是作为总设计师,总共发射了是22次,从29次开始作为总设计师,到今天是22次。
  记者:对您来说是不是已经轻车熟路了?
  姜杰:没有,我时间非常短,实际上我做总师这个岗位才不到四年,因为现在我们的发射任务多了,这四年发射了22次,前14年才发射了28次。所以主要是现在发射任务上来了,我们处于一种高密度发射任务。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枚火箭托举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在戈壁深处发射升空,42年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走过了从无到有,从串联到捆绑、从一箭单星到一箭多星、从常规推进剂到低温推进剂、从发射卫星到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的技术跨越;也从原来的几个月甚至一年发射1次,到现在的一年10多次发射,中国运载火箭进入到了真正的高密度发射阶段。此时,距离这一次发射还有最后10个小时,加注工作紧密锣鼓地推进中,而姜杰要先去参加一个非常特别的会议。记者跟随姜杰,来到了座谈会会场。
  由于今天是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的第五十次发射,因此历任总指挥、总设计师几乎都被邀请来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梁小虹说:现在这里是三代人了,老,中,青,三代人
  此时的会议室里有姜杰的老师、前辈、领导、同事、学生,这的确是一场老中青三代人的聚会。因为今天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极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他们聚一起述说着历史,也展望着未来。但是一个老人的讲话让大家回想起了一段沉痛的过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前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指挥 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说:16年以后,我早几天来,晚上散步在2号一进门,右面的山头上,你们要仔细看,那个地方的植被还不是太好,那就是当年400来吨的助推剂都洒在那个地方,损失很厉害。
  1996年2月15日,首枚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发射国际通信卫星组织的卫星,点火腾飞后大约2秒钟,火箭飞行姿态出现异常,火箭低头并偏离发射方向向右倾斜。飞行约22秒,火箭头部坠地,撞到离发射架不到2公里的山坡上,随即发生剧烈爆炸,星箭俱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梁小虹说:也利用这个时间悼念一下我们1996年2月15号因公殉职的钱志英同志和杨临振同志,这两个同志用鲜血告诉我们了质量是生命,大年三十处理完的后事,今天对我,对总体部,对我们这个系列,对我们这个院,甚至对我们中国航天都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教训。
  6个月后,“长征三号”火箭未能将“中星七号”送入预定轨道,这两次失利使中国商业卫星发射跌入低谷,部分合同被迫终止。航天的高风险已经成为世界的共识,避免事故的发生唯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就在座谈会召开的时候,火箭发射前的精瞄工作即将开始。
  上午9:34分,活动塔开始移动,由于小雨,火箭被披上了蓝色的雨衣。9:55分, 精瞄正式开始。由于下雨,原定8点的精瞄被退后了近两个小时。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精瞄工作就顺利完成。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主任设计师罗强说:精瞄就是给火箭初始的方位,发射的一个方向,就是大家经常说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就是精瞄的过程。
  精瞄工作的结束,意味着离点火发射又近了一步。此时上午的会议也结束了,姜杰离开了会场。刚才开会的时候,姜杰的心里其实一直都牵挂着精瞄的事。
  姜杰:刚才告诉我说瞄准已经完了,这项工作已经做完了,而且也很顺利。接下去火箭的工作就是低温的加注,先把液氧加注,再就是液氢的加注,这是我们发射前最关键的一项工作。
  四室:我是四室的,有一个新增的单机,做完以后有两项超标的,找一部会签了一下,您看一下?
  姜杰:要我们批准,先放我这,我看看。
  记者:有关吗?
  姜杰:后续工作,后续火箭的工作。
  记者:发射完了以后?
  姜杰:对,因为我们不仅是完成这发火箭的任务,后续火箭的工作也要照常进行,在这的发射队员既要完成这发任务,还要兼顾后续火箭的一些设计工作,要做这方面的一些事情。
  记者:新的工作已经开始了?
  姜杰:后续工作已经开始了,后续好多火箭在不同的状态,有的可能是在处于单机的生产阶段,有的是处于系统试验阶段,有些是处于火箭全件的总装阶段,还有在全件的出厂测试。
  记者:兼顾的事还挺多?
  姜杰:多型号并举,多发火箭齐头并进。因为一个火箭的研制时间大概要从投产开始要五年的时间
  00:07:05
  记者:您现在是准备去?
  姜杰:我想到561去
  上午,液氧液氢的加注进行得很顺利,下午加注工作继续进行,在姜杰看来,这项工作是发射前最为关键的一环,因为在整个火箭升空的过程中,三级发动机就像接力赛的最后一棒,完成的是冲刺的活。而液氧液氢的加注会一直持续到发射前5分钟,燃料一旦完成加注,发射就箭在弦上。我们注意到,指挥大厅里,一直守候在此的不仅有姜杰和他的同事们,还有早已离开指挥岗位的龙乐豪。
  梁小虹:龙院长是中流砥柱啊
  龙乐豪:不不不,中流砥柱是她
  姜杰:那肯定那肯定
  龙乐豪:中流砥柱是她,尽管她比较小,但是她能量大
  记者:您不是第一任的吗?所以您现在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梁小虹:你赶快采访采访我们龙院长
  记者:每一次的发射都会来到第一线吗?
  龙乐豪:基本上每一次来,但来,我只是把我的事情干完了以后,一般在起飞之前我就走了,但这一次有点例外,这一次等到起飞以后我再走。
  记者:为什么?
  龙乐豪:这个系列的火箭首次飞行,到现在已经是18年多了,正好,18年以后我们再来看看,回顾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我觉得挺好。
  今天的龙乐豪笑容满面,但是16年前,就是在这个地方,他经历了那次让他刻骨铭心的失败。
  龙乐豪:那就是1996年2月15号,也就在这个地方,就是明天要发射的这个火箭,首次飞行试验,首次发射就由于控制系统里面有一个很小的电子元器件,由于制造工艺质量问题,迟不坏早不坏,就在起飞之前三秒钟就已经开始有点迹象了,起飞以后22秒这个火箭星箭巨毁,失败了,那次失败影响挺大的。我当时不但是总指挥,还是总设计师,两份重担都压在我身上,所以他们开玩笑,说我一夜当中急白了头,当然这可能有点夸张,但实际上确实压力是相当大的。
   16年前,由于没有预案,即便看到了失败的迹象,也未能及时挽回。此时,我们也明白了,16年后的姜杰,为什么会在故障已经解决的情况下,依然要做出应急预案的安排。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姜杰:模拟现在火箭上的这个状态,不解锁的情况下,把插头,头座分开,看看这个力有多大,对,我们去考虑考虑。
  记者:像您这个实验也跟这次发射火箭有关吗?
  姜杰:我刚才安排他们做一个实验,为什么现在要做这个实验呢?为什么要做呢?因为这次我们地面脱差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没有脱下来,没有脱下来,我们已经采取了措施了,发现了它的问题,采取了措施,而且也做了试验,都是没有问题,但现在要做预案,要做万无一失,把所有的事情都要想到,再看看还有什么措施。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前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18年以后的今天,我相信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包括整个我们国家的长征火箭都不会再犯像长三乙第一次飞行的时候出现的那个所谓215这样一种比较惨重的失败。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的控制系统今天都已经采取了冗余措施,意思是说像在舞台上演戏一样,客观的原因,A角不行了,还有B角,两个有个互补。
  指挥大厅里,有龙乐豪这样的开拓者,有姜杰这样的中流砥柱,还有很多年轻的面孔。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今天来之不易的成就,正是凝聚了这几代人从青丝变白发的艰辛。
  下午15:32:28距离火箭发射3小时 记者来到气象会商室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气象室主任汪正林:现在是发射的负3小时,场区是以多云为主,未来的负3小时到发射窗口是以多云、无降水、无雷暴,符合发射的条件的一个好天气。
  最后一次气象会商的结果,非常乐观,去年电闪雷鸣的一幕今天肯定不会再上演,姜杰一直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她告诉我们要回房间休息一下,迎接最紧张的时刻到来。
  16:02:42 倒计时2.5小时记者来到2号塔架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梁小虹:我们要跟火箭告别去了,在6点27分,如果顺利的话,它将准时地执行发射计划,发射亚太七号,所以我们今天要走到火箭的塔架上,要和它告个别。
  指挥:你们可能听不到火箭的声音,但是作为我们的火箭人都能听到火箭的声音,我们和火箭心心相连,所以我们最后要送一下,拜托它好好飞,飞得完美,完成长三甲系列第五十次发射。
  下午四点多,火箭安静地竖立在二号发射塔上,身上还被裹着蓝色的“雨衣”。梁小虹带领火箭研究院的同事们来和火箭做最后的告别,这是一项没有写在倒计时时间表上的工作,但却又是每次发射前约定俗成的一个环节。此时,站在安全线的外围,我们远远地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姜杰走了出来。
  记者:是什么心情啊,您跟它告别完了?
  姜杰:非常好。
  记者:您过去主要看哪几个部分?
  姜杰:我看了一眼起飞的压板,火箭起飞的信号,火箭一起来这个起飞压板也是飞机重要的,火箭这个零秒就是从这开始。
  记者:这会是一个什么心情呢,就像跟一个伙伴告别一样?
  姜杰:是这样,因为还是非常有感情的,从研制到今天,所有的工作都完成了,它最后的一关就是飞行了,完成它最终的任务。
  记者:其实你再也见不到它了
  姜杰:它把卫星送到天上以后,那么它自己也是在天上在转,也是离开了我们。
  记者:祝您今天晚上成功。
  姜杰:我相信一定能做到,我相信。

  与凝聚了所有心血的火箭做了最后的告别,姜杰赶回指挥大厅。
  16:51:46倒计时2小时 561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姜杰:院长,跟您报告一下,现在一切都正常,嗯,对,都做好准备了。现在天气也很好。有一点太阳,但是不太大。
  离发射还有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姜杰给远在北京的院长报了一声平安,液氢液氧的加注工作仍在继续,其它各项准备工作已一一就绪。
  为了近距离纪录火箭发射的那一幕,我们另一路记者赶往山上的制高点。
  距离这个发射还有整整一个小时的时间,记者也达到了这个距离火箭非常近的一个拍摄点,之间的距离大概是在一千米左右,记者能够看见目前这个火箭包裹它的雨罩已经脱掉了,塔架还没有打开,由于距离这个发射的时间已经非常接近了,在这个塔架上的第一批操作测试人员已经开始撤离了。
  姜杰:真是这样的,漏电的问题,以前有一发火箭漏电,按照龙总说的。
  负30分钟口令的时候,记者看到,从塔架最顶层的一个平台徐徐打开,然后一层一层往下,现在时间已经过了六点钟,就是距离发射还有不到30分钟的时间,所有的塔架平台已经全部打开了,火箭在这个青翠的群山中显得尤为的雄伟壮观。塔架上最后几名操作手开始撤离时,时间已指向18时12分。负10分钟口令的时候,记者才听到了10分钟准备这样的一个口令,目前应该是距离火箭发射还有不到十分钟,所以现在火箭周围所有的工作人员,已经改已经全部撤离了。
  姜杰:最后主要就是连接器的脱落,一会儿你能看见,负4分钟以后这个连接器就要脱落。还有,还有,还没脱完,还有,脱下来了。
  倒计时仅剩2分钟
  姜杰:脱落了,还有,还没脱完,还有连接器,一会儿还要再脱。
  记者:是右面的连接器,要看哪个屏幕?
  姜杰:一会儿会给个最醒目的。
  记者:脱离掉了吗?
  姜杰:一会儿,马上,脱下来了,成功了。所有的摆板就摆开了,我们这个脱落都做了一些可靠性的设计,要确保脱落。
  倒计时30秒,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各测量站到青岛、喀什测控站,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到太平洋上的远望二号、三号测量船,所有参试单位都已准备就绪。
  记者:还有20秒!
  口号: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大拇指摁下按钮
  口号:发射
  2012年3月31日,18点26分,连接器成功脱落,火箭点火升空,姜杰悬着的心放下一半。但这次任务能否顺利完成,25分钟后才能得出答案。
  这次发射是第一次使用视频系统监控火箭升空
  姜杰:我们专门那个摄像头,我们可以看到火箭的飞行情况,你看那个火焰,
  我们是算过的,这个图像还是好,看着舒服,这是看到我们的火箭,以前只看到的是数据,看到的是曲线
  旁边:倒吸一口气,配着口令,
  旁边:没事了,过了,以前没图像,没这么紧张
  火箭升空3分钟后,大屏幕突然黑场了一下,让指挥大厅全场愕然。
  口令:助推器分离
  现场:哎呦,啊,倒吸冷气,然后大笑
  这个关键时刻,一下子没了
  姜杰:一二级分离,一二级分离都看到了
  此刻的指挥大厅,所有的人都盯着大屏幕上的这两条曲线,黄色的这条是火箭实际飞行的速度,绿色的则是理论设计值,如果两条曲线重合,就意味着火箭飞行状况良好。
  口令声:飞行正常,长江五号,长江六号正常,信号正常,飞行正常
  姜杰:这条曲线,曲线
  曲线稍稍发生了一点点偏离,这让身为总设计师的姜杰紧张了起来。
  口令声:星箭分离口令
  18:53分,现场响起了星箭分离的口令,很多人认为,此次发射已经取得成功。
  姜杰:是自己算得还是公布的
  同事:自己算的
  姜杰:我再等等,再等等
  3分钟后,工作人员宣布卫星入轨,发射成功
  2012年3月31日,18点56分,长三乙遥22火箭将亚太七号卫星成功送入轨道,长三甲系列火箭第50次发射,中国航天第159次发射,中国国际商业第40次发射圆满成功。
  姜杰 :成功了,成功了,发射圆满成功,我们长三乙1-22发射亚太七号圆满成功,而且发射的入轨参数的精度也非常高,这也是我们长三甲系列第五十次发射圆满成功,我想这个记录,成功的记录会记在中国航天发射史上。
  记者:你现在很激动?
  姜杰:是,很激动,确实是,非常高兴。
  记者:刚才是不是有点揪心?
  姜杰:刚才其实整个发射过程,我们是非常顺利,很好的,比较轻松,但是飞行的时候,因为火箭是完全自主的控制,心里还是有些紧张,但整个飞行过程非常好,整个飞行过程非常完美,飞行的,整个这个曲线飞行得非常好,精度也非常高。
  记者:您现在最想做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姜杰:就是非常高兴,跟大家照一个相,留下一个记录,成功的记录。谢谢你们!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前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指挥、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说:长三甲系列火箭26年发展的历程,既有挫折与艰辛,更有成功与喜悦。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火箭研究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梁小虹说:我们站在巨人肩膀上,把工作做得更好,我相信世界是你们的,世界一定是你们的,你们一定会把这个接力棒传下去,薪火相传,让我们这个长三甲系列走得越走越好!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记者记录下了火箭发射前最后50个小时的点点滴滴。面对着如此高精尖的领域,在如此高密度的发射频率下,记者看到的是中国航天人的缜密和细致,感受到的是平静与淡定、自信与从容。相信中国航天的未来,一定可以飞得更美!

TG的火箭技术稳定性还是日趋见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