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庆长征第100次发射系列(1)长征火箭100次发射座谈会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1:15:01
长征火箭100次发射座谈会:跨越时空的聚会
    2007年06月20日 
【大字体】 【小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中国航天报 记者 黄希 宋丽芳
  那激动人心的一幕至今难忘。6月1日凌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鑫诺三号卫星,在一团浓烈的橘黄色的火焰中喷薄而出,顺利将其送入太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顺利实现第100次发射,使中国成为继美、俄、欧之后世界上第四个主力品牌火箭发射次数到百的国家。
  6月15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高朋满座,嘉宾云集。
  金碧辉煌的庆功厅内,当年岁已高的航天老领导、老专家刘纪原、李伯勇、屠守锷、梁守槃、孙家栋、庄逢甘等通过电视片看到这一场景时,感慨万千。他们遥想当年,1970年4月24日,在长征一号火箭顺利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时,“100次”还是一个遥远的梦。
  而如今,希望变成了现实。100次,印证的不仅是数字上的跨越,更是航天人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决心:我们有信心和能力完成每一次挑战。
  这是中国航天美好的清晨,高质量的产品在太阳升起后陆续从朝霞中诞生。在我们为成功庆贺的今天,回望更令人感慨不已。 
  梁思礼院士介绍了火箭研制的源头,追溯了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火箭的历史。成功之时,历史更加弥足珍贵。老部长刘纪原则向来宾介绍了我国开始向国际商业发射市场进军的背景,当讲到澳星发射失败时,一个小朋友曾写信问“你们是不是没有足够的钱,我把自己买糖的钱寄给你们,希望我们的火箭能够永远成功”,这个故事令现场鸦雀无声,在场的嘉宾无不为之动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总工程师王永志院士则回顾了几代航天人努力拼搏,梦圆飞天的来之不易。
  承担第100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由于14次发射全部成功的记录,被授予了“金牌火箭”的称号。一支队伍、一种火箭的辉煌在这一刻得到了永恒。
  崭新的一页即将翻开: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总指挥岑拯从张庆伟总经理手中郑重地接过了“长征火箭第101次发射任务”的红旗。鲜艳的红旗如一团烈火熊熊燃烧,象征着中国航天旺盛的发展势头。新长征赛跑的枪声在这一刻打响,又宛如告知春天的惊雷,中国航天踏上了新的征程。
  随后,岑拯作为发射试验队代表,在老一代航天人面前,在所有与会代表面前,发出了掷地有声的承诺:“历史使命幸运地降在我们的肩上,我们有信心交出满意的答卷,请大家等候胜利的消息,共享成功的喜悦。”
  霎那间,掌声响起,经久不息。
  大厅内墙壁高悬的12幅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成员的照片和航天“三大精神”的大字格外醒目,会场内留下了一个个难忘的情景。张庆伟总经理和来宾一一握手,互道祝贺;老专家屠守锷正仔细端详着手中的纪念册,不时有人上前拿着请柬请他签名留念;老领导李明实更是为此次活动即兴赋诗一首“西望乌云依笼罩,东观朝霞挂半天。十三亿人同欢笑,祝愿次次奏凯旋。”岑拯则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抓紧时间向老专家请教……
  中国航天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励着每一位航天人前进。面对新长征,航天人正迈开锐意进取的步伐,向前,向前。长征火箭100次发射座谈会:跨越时空的聚会
    2007年06月20日 
【大字体】 【小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中国航天报 记者 黄希 宋丽芳
  那激动人心的一幕至今难忘。6月1日凌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鑫诺三号卫星,在一团浓烈的橘黄色的火焰中喷薄而出,顺利将其送入太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顺利实现第100次发射,使中国成为继美、俄、欧之后世界上第四个主力品牌火箭发射次数到百的国家。
  6月15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高朋满座,嘉宾云集。
  金碧辉煌的庆功厅内,当年岁已高的航天老领导、老专家刘纪原、李伯勇、屠守锷、梁守槃、孙家栋、庄逢甘等通过电视片看到这一场景时,感慨万千。他们遥想当年,1970年4月24日,在长征一号火箭顺利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时,“100次”还是一个遥远的梦。
  而如今,希望变成了现实。100次,印证的不仅是数字上的跨越,更是航天人坚不可摧的意志和决心:我们有信心和能力完成每一次挑战。
  这是中国航天美好的清晨,高质量的产品在太阳升起后陆续从朝霞中诞生。在我们为成功庆贺的今天,回望更令人感慨不已。 
  梁思礼院士介绍了火箭研制的源头,追溯了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研制火箭的历史。成功之时,历史更加弥足珍贵。老部长刘纪原则向来宾介绍了我国开始向国际商业发射市场进军的背景,当讲到澳星发射失败时,一个小朋友曾写信问“你们是不是没有足够的钱,我把自己买糖的钱寄给你们,希望我们的火箭能够永远成功”,这个故事令现场鸦雀无声,在场的嘉宾无不为之动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总工程师王永志院士则回顾了几代航天人努力拼搏,梦圆飞天的来之不易。
  承担第100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由于14次发射全部成功的记录,被授予了“金牌火箭”的称号。一支队伍、一种火箭的辉煌在这一刻得到了永恒。
  崭新的一页即将翻开: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总指挥岑拯从张庆伟总经理手中郑重地接过了“长征火箭第101次发射任务”的红旗。鲜艳的红旗如一团烈火熊熊燃烧,象征着中国航天旺盛的发展势头。新长征赛跑的枪声在这一刻打响,又宛如告知春天的惊雷,中国航天踏上了新的征程。
  随后,岑拯作为发射试验队代表,在老一代航天人面前,在所有与会代表面前,发出了掷地有声的承诺:“历史使命幸运地降在我们的肩上,我们有信心交出满意的答卷,请大家等候胜利的消息,共享成功的喜悦。”
  霎那间,掌声响起,经久不息。
  大厅内墙壁高悬的12幅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成员的照片和航天“三大精神”的大字格外醒目,会场内留下了一个个难忘的情景。张庆伟总经理和来宾一一握手,互道祝贺;老专家屠守锷正仔细端详着手中的纪念册,不时有人上前拿着请柬请他签名留念;老领导李明实更是为此次活动即兴赋诗一首“西望乌云依笼罩,东观朝霞挂半天。十三亿人同欢笑,祝愿次次奏凯旋。”岑拯则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抓紧时间向老专家请教……
  中国航天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励着每一位航天人前进。面对新长征,航天人正迈开锐意进取的步伐,向前,向前。
航天报评论员:奏响新长征的最强音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2007年06月20日 
【大字体】 【小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一刻:2007年6月1日零时08分,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鑫诺三号通信卫星昂首奔向太空。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0次飞行,是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航天事业新的历史起点。在欢庆胜利之际,温家宝总理做出重要批示,高度评价长征火箭百次发射的重大意义,为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这是对全体航天工作者的巨大鼓舞和鞭策。
  从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走过了37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张庆伟总经理指出,长征火箭已实现了时间、空间、技术和人才队伍的四大跨越,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为了这历史性的跨越,自强不息的航天人始终不畏艰险,直面挑战。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用智慧和汗水为祖国筑起钢铁长城,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巩固大国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体制机制的深刻变化,我们牢牢把握发展机遇,进行了艰辛探索,明确提出了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宏伟目标。面对型号失利,我们迎难而上,发扬科学求实的精神,从失败中奋起,努力夺取成功。面对新形势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了新老交替,形成了一支思想过硬、技术精湛、善于攻关、作风顽强的人才队伍。
  当前,我国的航天事业已进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战略发展机遇期,我们正肩负新的神圣使命,开始新的长征。能否抓住机遇,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各项奋斗目标,顺利推进以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为代表的多项任务,是对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广大干部职工提出的严峻考验。
  在新长征的路上,我们务必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党对航天事业的正确领导、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是航天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不渝地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毫不动摇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航天事业发展的全局,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发展航天科技工业的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进航天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在新长征的路上,我们务必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确保质量、确保成功是航天人的重要责任。我们要继续发扬“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大力弘扬航天“三大精神”,牢固树立“以国为重、以人为本、以质取信、以新图强”的共同价值理念,把确保成功作为最高原则,把质量建设作为生命工程,以一流的技术、一流的质量、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业绩,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兑现“用成功报效祖国”的庄严承诺。
  在新长征的路上,我们务必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尽管取得了辉煌业绩,然而与航天强国相比、与航天事业未来发展的需要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差距和不足。立志迎头赶上,就要坚持自主创新,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成绩面前永不满足、永不懈怠,在困难面前百折不挠、愈挫愈勇。要始终瞄准世界航天先进水平,努力攀登科技高峰,牢牢掌握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为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在新长征的路上,我们务必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坚持走产业化、国际化发展道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特别要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协调发展”的方针,加快发展航天民用产业,大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民品,形成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不断做大做强经济规模,实现航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晨曦中,身经百战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站在新的起点上,吹响了新长征的号角。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新长征路上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100次发射座谈会张庆伟讲话:新的起点 新的长征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2007年06月20日 
【大字体】 【小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今天,我们在这里欢聚一堂,隆重举行座谈会,庆祝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100次发射。刚才,我们传达了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批示和宋健、李继耐等领导同志的贺词,几位老领导、老专家、老同志和一院、八院以及国家气象局的同志,共同回顾了长征火箭发展的难忘历程,把我们的思绪带回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使我们深受启发。100次发射我参加了45次,那是一段令人终生难忘的经历,让人备感自豪。特别是温总理在重要批示中,高度评价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100次发射的里程碑意义,指出了航天事业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是温总理继去年在庆祝中国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后,对我们工作提出的进一步要求,是对航天科技战线上全体干部职工巨大的激励、鼓舞和鞭策。
  我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和各行各业的大力支持下,几代航天人用艰辛、拼搏、智慧、奉献乃至生命孕育发展起来的。1958年5月,毛泽东主席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地球卫星”的伟大号召,吹响了新中国进军太空的号角。1965年,中央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列入国家计划,批准实施“651”工程,并将运载火箭命名为长征一号,我们的运载火箭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长征。从那一刻起,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带着中华民族征服宇宙苍穹的雄心壮志,踏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
  在艰苦的创业时期,面对国家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工业水平落后和国外技术封锁的巨大困难,研制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没有技术可以利用,不仅缺人才、缺技术、缺设备、缺住所,甚至缺粮食,一切都要从头做起,一切都要在摸索中前进。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一大批相关领域的优秀人才汇集到长征火箭的研制队伍中来,各行各业和全国人民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无私的帮助,凭着中央专委开具的长征一号火箭关键的短线项目特别公函,不管到全国哪里求援都畅通无阻,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
  在艰苦创业的岁月里,老一辈航天人凭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和对航天事业的无比热爱,没有设备,自己制造;没有计算机,就用计算尺;没有试验场就在露天风雪中进行,因陋就简,土法上马,吃苦耐劳,不计名利,勇攀高峰,倾注了全部汗水与心血、聪明与才智。经过12年的艰苦奋斗,在中远程火箭成功的基础上,利用其第一、二级加以改进,再加上新研制的第三级固体燃料火箭,长征一号火箭在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之后,于1970年4月24日,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太空,浩瀚的太空奏响了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实现了我国运载火箭从无到有的历史突破,叩开了中国人民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的大门。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相继研制成功了长征二号、长征二号丙、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等运载火箭。1975年11月26日,长征二号火箭发射成功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1984年4月8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1988年9月7日,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工程实践中不断成长起来,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历史纪录。 
  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老一辈航天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航天系统工程管理的思想和理论方法,初步构建了完整配套的科研生产体系,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和祖国需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和“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体现时代特征的航天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强大精神力量,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克服重重困难率先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1985年10月26日,我国正式对外宣布,将长征二号火箭和长征三号火箭投入国际市场,承揽国外用户卫星发射业务,长征运载火箭开始了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艰难而非凡的历程。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之初,巧逢美国发射频繁失利,国际市场出现发射危机,我们及时抓住机遇,一边摸索学习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规则,一边与外方开展艰苦的商务谈判与技术协调,很快就打开了局面。1990年4月7日,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第一次商业卫星发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准确地将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挺进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的第一炮成功打响。此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先后将28颗外国卫星送入太空,在世界航天领域树立了中国航天崭新的形象。
  特别要提到的是,签订长征二号捆绑火箭发射澳大利亚卫星公司的澳星项目合同时,“长二捆”还处在图纸阶段,到1990年7月16日成功实施发射,仅仅用了18个月。完成这一令国外同行都难以想象的伟大创举,航天人依靠的是无比坚定的信念、敢攀高峰的巨大勇气、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忘我奉献的牺牲精神。“长二捆”创造的历史奇迹,树立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民族品牌形象,使中国航天成功跻身于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并占有了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走向国际市场的过程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痛苦。1996年的“2.15”、“8.18”惨痛教训,至今仍令人刻骨铭心。但是,航天人永远不会被困难和挫折吓倒,而是越挫越勇、越战越强。从失利中,航天人总结的“72条”和“28条”,以及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质量问题归零“双五条”标准等,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航天系统工程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再一次深化了加强可靠性、安全性和坚持质量第一的宗旨。在一系列强有力的制度措施保障下,我们逐渐走出困境,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1996年至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取得了连续58次发射成功。可以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展历程就是我国航天事业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生动写照。
  1992年9月,党中央高瞻远瞩,做出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决策。载人航天工程是继“两弹一星”之后,规模最庞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大、质量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工程。长征二号F火箭是我国第一种载人运载火箭,安全性、可靠性是其核心要求,必须把确保航天员安全放在第一位,做到万无一失。为此,在研制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在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上下功夫,采用了55项新技术,突破了10余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关键技术,并用系统管理的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和研制经费,把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打造成了我国目前可靠性和安全性最高的火箭,安全性指标达到了0.997,可靠性指标由不载人火箭的0.91提高到0.97。正是在这样的高可靠、高安全的保证下,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的发射就取得了圆满成功。此后,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又连续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4艘无人飞船,表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2003年10月15日,这是一个让所有航天人永生难忘的时刻,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将航天英雄杨利伟成功地送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自主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当航天英雄杨利伟安全返回、自主走出舱门的那一刻,多年的艰苦攻关、顽强拼搏,终于换来了成功的喜悦,我们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这种激动、欢笑完全是发自内心的自豪与骄傲。2005年10月12日,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再次腾飞,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圆满完成了“两人五天”的载人飞行任务,实现了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从一人一天到两人多天的重大跨越。
  在载人航天工程实施过程中,新一代航天人充分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航天人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航天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埋头苦干,开拓创新,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用圆梦飞天的辉煌业绩,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种精神与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航天事业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航天事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随着国内卫星发射需求的剧增和国外发射服务市场的成功开拓,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迎来了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契机。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我们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过程中,逐步优化了设计流程、制造流程、试验流程和发射流程等,并且围绕产业化发展“高质量、低成本、短周期”的目标,开展了型号地面产品通用化、标准化、组合化工作,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阶段性重要成果,逐步实现了运载火箭的分系统、零部件“三化”。同时,我们大力推进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增长工程,使产品的可靠性有了实质性提高。今天,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生产已经实现了由单件、小批量生产向批量生产,由研制向研制与生产并重的重大转变,按照统筹安排、合理组批、提前投产、适度存储的原则,符合产业化发展要求的组批生产模式正在形成,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产业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已经具备了一年内进行10次左右发射的能力,并且创造了一个月内圆满完成4次发射任务的纪录。
  回顾长征系列运载火箭40多年发展的风雨历程,从艰苦创业到走向世界,从圆梦飞天到产业发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用一个又一个坚实的脚印,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发射,托举着我国的航天事业不断攀登上一座又一座科技高峰。可以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是我国航天事业践行自主创新的硕果、进军国际市场的先锋、孕育航天精神的摇篮。在充分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深刻地认识到:辉煌成就的取得,归功于党中央高瞻远瞩的英明决策、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归功于社会主义制度巨大的政治优势、全国各行各业的大力协作和社会各界的热情帮助;归功于老领导、老专家、老同志开创的坚实的技术基础、科学的系统工程管理方法;归功于奋战在科研生产一线的全体干部职工为之付出的艰辛努力。我们将永远缅怀为此奋斗而牺牲的航天英烈。
  在此,我代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感谢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和亲切关怀,感谢上级领导和部门对我们的关心和指导,感谢长期支持火箭事业发展的用户单位,感谢为长征火箭事业做出贡献的研制和协作配套单位,特别是要感谢为了航天事业创建做出突出贡献的老领导、老专家、老同志,特别要感谢战斗在戈壁荒漠、大山深处、晋北高原以及大洋之上的解放军指战员,感谢所有关心、帮助和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贡献的各界人士!
  在新的历史时期,航天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开启了创新发展的重要阶段。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培育更多新的增长点”,要“在信息、生命、空间、海洋、纳米及新材料等战略领域超前部署,集中优势力量,加大投入力度,增强科技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后劲”。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要求我们,要在信息、生物、材料、航天等四个领域率先达到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机遇来之不易,我们要备加珍视;前途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备加努力。
  根据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在新的征程中,我们要完成好国防现代化建设任务,完成好探月工程、载人航天二期、北斗二代导航卫星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任务,刚刚走过100次发射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承担起了新的神圣使命。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进行了100次发射,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但是与世界航天强国的现役运载火箭相比,在运载能力、适应性、产业化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不能完全满足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的紧迫需求。要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要继续保持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连续成功,圆满完成好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前进的道路上仍然有许多困难、风险和挑战。为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有决心按照“继承、创新、发展”的方针,努力做到:
  一要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安全至上”的方针,进一步提高现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圆满完成好后续的发射任务。“十一五”期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进入了高密度发射期,平均每年都有十余次的发射任务。发射数量的增加,绝不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和累积,而是给我们的管理水平、研制模式、发射组织模式等带来了新的变化,是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质量、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巨大考验和挑战。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一切要从零开始,坚持成功是硬道理,始终要如履薄冰,在认真总结100次发射的经验、规律的基础上,发扬“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现役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质量和可靠性,确保后续发射任务的万无一失。
  二要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加快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步伐,推动我国航天科技率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未来,我国航天科技发展对进入空间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必须研制运载能力更大、适应性更强、三化程度更高、成本费用更低、无毒无污染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来提升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实现运载火箭技术的新跨越和产业化发展。为此,我们将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在充分继承已有的研制经验和技术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大胆创新,加快发展我国的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特别是要抓紧开展已立项的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抓好研制方案的总体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和条件保障能力建设,确保工程研制目标的顺利实现,努力把我国的空间运输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作为国家确定的重大科技工程,对于进一步巩固我国航天大国的地位,促进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提高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航天科技率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必须抓紧抓好。
  三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产业化发展。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神舟六号飞船圆满成功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在庆祝航天事业创建50周年的贺信中,都要求我们要按照“四个坚持”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航天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作为我国率先走向国际市场的航天产品,一定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立足国内市场,满足各类航天器的发射需要,同时积极开拓国际发射服务市场,努力占据一席之地,通过产业化、国际化发展,实现航天事业发展的新跨越。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顾历史,我们备感骄傲,展望未来,我们更加豪情满怀。面对党和国家对航天事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面对着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的历史重任,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新的起点上,开始了新的长征。我们决心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饱满的热情,昂扬的斗志,创新的魄力,务实的作风,攻坚克难的勇气和顽强拼搏的毅力,大力弘扬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努力创造出无愧于前人、无愧于时代的新业绩,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努力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铸造成为国际一流宇航公司,为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代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全体干部职工,再一次向始终关心、支持和帮助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展的上级领导、兄弟单位和广大用户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研制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老领导、老专家、老同志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新一代的运载火箭已经批准立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航天“十一五”任务更加繁重,研制生产任务数量之多,难度之大,要求之高,前所未有。我们现在的科研生产能力,与繁重任务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有一些薄弱环节,还有一些技术没有吃透。我们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与很强的危机意识,借助100次发射的新起点,以更高的要求,谦虚谨慎,继承和发扬航天“三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航天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站在百次发射的起点上开始新长征
http://www.china-spacenews.com     2007年06月20日 
【大字体】 【小字体】 【打印】 【关闭窗口】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就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100次发射接受中国航天报专访
  中国航天报记者 冯春萍 黄希
  6月1日凌晨,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0次发射使中国航天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近日,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张庆伟就长征系列运载火箭100次发射历程中的相关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经实现了100次发射,您认为100次发射对中国航天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张庆伟:概括地讲,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百次发射意味着中国航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四个跨越”。
  一是时间上的跨越。长征火箭的前50次发射,我们用了28年的时间;而在不到9年的时间内我们实现了后50次发射。长征火箭实现了由单件、小批量生产向批量生产,由研制向研制生产并重,由试验型向产业化发展的重大转变。中国航天发展的轨迹、发展速度的前后变化由此可见一斑。
  二是空间上的跨越。在这100次发射中,我们先后将28颗外星送入太空,中国航天实现了向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进军的目标,尤其是一个月前长征三号乙火箭成功发射尼日利亚通信卫星一号,不仅标志着我国实现了整星出口零的突破,也是我国以火箭、卫星及在轨交付的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商业卫星服务的首次实践。这是长征火箭从中国走向世界的生动写照。
  三是技术上的跨越。经过30多年的技术发展,长征火箭家族的成员中既有串联又有并联,所用燃料既有液体推进剂又有固体推进剂,既有常温推进又有低温推进,既有一次启动又有两次启动,既可一箭单星发射又可一箭多星发射,成功率达到了93%,特别是自1996年10月以来取得了连续58次的发射成功,其中还包括了两次神舟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事实证明,目前长征火箭的运载能力、入轨精度和适应能力均已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具备发射各类卫星的能力。
  四是人才队伍建设上的跨越。伴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通过工程实践培养了一批技术精、作风硬、善攻关的骨干团队,在圆满完成国家各项任务的同时,还完成了人才队伍的新老交替,一批年轻有为的技术骨干得以迅速成长,成为了不同岗位上的领军人物,为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记者:您如何评价坚持自主创新与中国航天事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张庆伟:我是1988年进入航天的,然后一直从事火箭研制工作。我第一次进发射队是在1990年,那是长征火箭的第25次发射,后来又多次进发射场执行任务,这100次发射中我共参加了45次。我认为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与亲切关怀,全国各行各业对航天事业的大力支持,是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可靠保证。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攻克和掌握了一项又一项航天领域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不断推动和牵引着我国航天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推动航天科技的发展,自主创新是核心,是航天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功的不竭动力。长征火箭100次发射的实践表明: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我们真正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石。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航天事业只有坚持自主创新,在一些重要领域和科技前沿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铸造国际一流宇航公司的宏伟目标。在实现自身事业发展的同时,也必须主动地融入国民经济,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促进航天技术成果的转化以及应用领域的自主创新,实现寓军于民,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记者:您怎样看待质量文化在确保成功的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张庆伟:这些年来,我们在实践中对质量文化的认识逐渐走向深化,从20世纪90年代发展完善的科研生产、质量管理“72条”、“28条”和技术归零、管理归零的“双五条”标准,直到现在的零缺陷系统工程管理,逐步摸索并有效实施了具有中国航天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了以“严慎细实”为核心的质量文化。
  质量就是政治,质量就是生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要始终不渝地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讲大局,确保用高质量的产品来续写成功。我们要大力培育、弘扬航天科技工业追求零缺陷的理念,进一步形成追求零缺陷的文化氛围和激励机制。培育集团公司零缺陷的质量文化,落实质量理念和质量方针。通过全面、系统地开展具有中国航天特色的质量文化建设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开展型号研制、生产和服务全过程的零缺陷质量管理,以高质量(高性能、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等)的航天产品和主导民品满足国家的需要,获得用户的满意和信任,赢得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生存、发展空间和竞争优势,实现集团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说,集团公司的质量战略是以国际一流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谋效益、谋发展、谋强大。58次连续发射成功,足以证明这些年不断摸索的措施行之有效。
  与此同时,集团公司多年来形成的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我们拥有了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这航天“三大精神”。这些独具特色的宝贵经验和企业文化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发扬光大。
  记者:长征火箭已经发射了100次,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面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科技发展的迫切需求,您觉得航天人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去迎接新的挑战?
  张庆伟:我把每一次发射都看成是第一次发射,都用“第一的标准,第一的要求以及一流的管理”去要求我们的队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100次发射,从数字上看,发射次数从两位数上升到了三位数,这确实值得航天人为之骄傲和自豪。发射成功后,我自己也感到很激动,但是激动过后,更要对今后发射任务进行理性的思考。
  我们要看到,航天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不允许我们有丝毫的懈怠和自满自足,即便是连续成功,也要不断地警醒自己,要看到肩负的责任和重担以及国家对中国航天的期望。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世界高科技领域的日新月异,中国航天将面对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挑战。航天人要有一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要有如履薄冰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面对新的形势和新挑战,我们要统一员工行为,凝聚团队力量,打造核心竞争力,促进集团公司快速、和谐、可持续发展。
  我一直认为,老一代航天人吃苦耐劳、淡薄名利的品格,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及“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需要在新时期不断地发扬光大。唯有细致和谨慎以及一丝不苟,我们的工作才会更加扎实,才能在中国航天的发展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我们要用一流的产品、一流的管理以及一流的文化,不断把中国航天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记者:作为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总经理,请您展望一下中国航天的未来。
  张庆伟:前面已经说过,在9年的时间内,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了50次,这充分说明了我们这个日益繁荣昌盛的国家对航天技术的需求正由科研型向应用型转变。“十一五”期间,随着各行各业需求的日益增长,中国航天发展的节奏将大大加快,预计下一个100次发射的速度将比头一个100次快许多。根据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在新的征程中,我们要完成好国防现代化建设任务,完成好探月工程、载人航天二期、北斗导航卫星工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任务。刚刚走过100次发射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承担起了新的神圣使命。
  可以说,中国航天迎来了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也迎来了未来发展重要的机遇期、关键期,风险和挑战面前,更当勇往直前。探索太空是中国航天承载的重大使命,在满足国家需求的基础上,中国航天将努力实现航天技术的创新发展,实现航天产业化发展的新跨越。我们要用中国航天50年的积累,突破重大的科技工程项目,为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铸造成为国际一流宇航公司,为早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小日本的都可以探测金星了,他们的探测器可以在小行星上采样后再回来,我们的呢?我们还在庆祝我们的第一百次,好象有点骄傲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