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甲系列火箭创中国航天宇航发射新纪录(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8:50:24
长三甲系列火箭创中国航天宇航发射新纪录(图)

2012-04-10

  初春的四川大凉山腹地,溪水在山涧潺潺流淌,鸟儿不时的鸣叫使得这里更显幽静。3月31日傍晚18点许,一阵震耳的轰鸣打破了深山的寂静,紧随其后的是来自中法两国的火箭、卫星试验队员们的欢呼声。这是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成功将法国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生产的亚太七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对提高我国长征火箭的国际信誉、进一步开拓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射是我国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第50次执行发射任务,这创下了中国航天史上单一型号火箭发射次数的新纪录。

  
  精心准备 实现完美托举
  
  3月25日,记者走进火箭发射试验队的发射场区驻地,发现墙上悬挂着“齐心协力、确保第50次发射任务圆满完成”的红色条幅,玻璃门上贴着“亚太七号”的宣传海报,宿舍门上还粘贴了专门为这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发射任务设计的贴画:火箭发射时喷发出的红黄色火焰组成的数字“50”,跳跃在蓝色的地球之上,欢喜之情跃然画上。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姜杰向记者介绍,火箭研制团队高度重视此次发射任务,为满足亚太七号卫星的要求、提高火箭的可靠性,长三乙火箭进行了较有把握的技术状态变化并进行了充分的试验验证。“针对火箭二级发动机在以前飞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和设计、工艺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采取了相应措施,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姜杰说,火箭发射试验队在发射场又进行了21项质量复查工作,并最终确认火箭的各项指标良好,能够满足发射要求。
  
  据了解,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根据运载能力的大小,目前有“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3个型号,用姜杰的话说,“他们就像是三兄弟”。而在“三兄弟”当中,“长征三号乙”运载能力最大,可实现高轨道5.5吨以下全部覆盖。
  
  采访中,姜杰高度评价了这支敢打敢拼、甘于奉献的长三甲系列火箭研制团队,她说:“从1986年长三甲系列火箭项目立项至今,研制团队继承和发扬航天精神,形成了自主创新、追求卓越、求真务实、能打硬仗的优良作风。”

  
  18年历程 “长三甲”日臻成熟
  
  长三甲系列火箭其实是在长征三号火箭的基础上发展改进的。
  
  “早在长征三号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前,也就是1983年之前,有关技术专家就开始研讨火箭的改进和发展问题,并提出了粗略的方案设想。”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告诉记者,该系列火箭诞生之初,就受到国内、国外两个需求的牵引。而龙乐豪本人也曾任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的首任总设计师和总指挥。
  
  1986年2月,我国启动第二期卫星通信工程,长三甲系列火箭就是与之配套的运载火箭。而就在此前一年,我国宣布长征火箭正式投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长三甲火箭的后续衍生型号就是为进军国际市场而“量身打造”的。
  
  1994年2月8日,长三甲系列火箭首发成功,成功将实践四号卫星和一颗模拟星发射升空。在当晚的庆祝晚宴上,龙乐豪曾即兴作诗助兴:“一箭双星首飞传捷报,八年鏖战今朝定乾坤。”而今,龙乐豪向记者坦言:“在18年后的今天来审视这两句话,‘定乾坤’多少带有点诗性,过言了。”
  
    确实,从该系列型号首飞至今,长三甲系列火箭一直都在不断进行技术、质量和管理方面的改进。姜杰表示,研制团队一直坚持着模块化、通用化、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在火箭性能、可靠性水平、发射适应能力上下了不少工夫。
  
  1994年“长三甲”首发之时,姜杰还在负责第三级火箭的姿态控制系统设计工作,后来她从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一直做到总设计师的岗位。记者发现,在她手里拿着的长三甲系列火箭50次发射时间表上,每遇火箭有重大技术改进,她都用红笔仔细做了标记。记者粗略数了一下,这样的标记有10多处。
  
  岑拯是2004年5月担任该系列火箭总指挥的,他告诉记者,由于任务量的不断增加,如何转变思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成为团队思考的重点。
  
  2006年,长三甲系列火箭研制发射团队更新了发射场全部地面设备,使得因地面设备老化引发产品质量问题的情况大幅减少。同时,他们对电子元器件增加常温老炼70小时试验,多次进行综合试验,使得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隐患提前暴露并得以解决。“等待发射的火箭就像备战的运动员,只有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更多地暴露其缺点。而我们就像教练员,需要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运动员最优指导,使其以最佳状态上场参加比赛。”岑拯打比方说。
  
  通过实行精细化和表格化管理、优化评审流程、严格技术状态管理控制和人员的动态管理,长三甲系列火箭的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而这一成果,从该系列火箭的发射时间表中可以得到证明。从1994年长三甲火箭首发到2009年,15年间共计完成了30次发射,平均每年两发。而2010年以来,每年该系列火箭的发射次数都在八九次左右。这种“翻好几番”式的增长,一方面源于我国国家实力增强、国民经济发展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火箭成熟度在不断提升。

  
  未来5年~6年 实现100次发射新纪录
  
  姜杰告诉记者,我国的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北斗导航工程、月球探测工程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航天工程任务,都是由长三甲系列火箭担当发射重任;巴基斯坦通信卫星1R、尼日利亚通信卫星1R以及国外制造的许多其他卫星,也都是由该系列型号火箭送入预定轨道。
  
  长三甲系列火箭作为中国目前唯一能发射高轨道有效载荷的运载火箭,它的许多技术指标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发射成功率达到97%以上,现已跻身世界著名运载火箭行列,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政治、经济效益,也为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作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5年~6年,长三甲系列火箭还将再执行50次发射任务。”姜杰说,届时,该系列火箭发射将达到100次,再创我国单一型号火箭发射次数新纪录。
  
  同时,姜杰也坦言:“火箭成熟度在日益提升,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她说,未来,在提高火箭可靠性、加强生产过程中的量化质量控制、提升火箭制造能力等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采访中,龙乐豪回忆说,从“长三甲”立项之初,研制团队就瞄准前沿,希望它在满足国内发射任务的同时,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一展风采。“现在看来,当初的目的达到了。‘长三乙’能够担当大任,不愧是中国对外发射服务火箭中的‘大哥大’!”以前火箭发射时,龙乐豪大多都在指挥室里工作,这次能亲眼目睹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的长三乙火箭第15次将外国制造的卫星托举升空的壮举,他感慨良多。
  
  此次发射成功,无疑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长征火箭的信誉,对进一步开拓国际商业发射市场意义重大。岑拯说,除去政治等其他因素,单单从运载能力上来说,长三甲系列火箭能够满足目前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80%左右的任务需求。同时,长三甲系列火箭以其高成功率、合理的价格,也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刘淮宇)来源:航天科技集团网站






长三甲系列火箭创中国航天宇航发射新纪录(图)

2012-04-10

  初春的四川大凉山腹地,溪水在山涧潺潺流淌,鸟儿不时的鸣叫使得这里更显幽静。3月31日傍晚18点许,一阵震耳的轰鸣打破了深山的寂静,紧随其后的是来自中法两国的火箭、卫星试验队员们的欢呼声。这是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增强型运载火箭成功将法国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生产的亚太七号通信卫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对提高我国长征火箭的国际信誉、进一步开拓国际商业发射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射是我国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第50次执行发射任务,这创下了中国航天史上单一型号火箭发射次数的新纪录。

  
  精心准备 实现完美托举
  
  3月25日,记者走进火箭发射试验队的发射场区驻地,发现墙上悬挂着“齐心协力、确保第50次发射任务圆满完成”的红色条幅,玻璃门上贴着“亚太七号”的宣传海报,宿舍门上还粘贴了专门为这次具有特殊意义的发射任务设计的贴画:火箭发射时喷发出的红黄色火焰组成的数字“50”,跳跃在蓝色的地球之上,欢喜之情跃然画上。
  
  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总设计师姜杰向记者介绍,火箭研制团队高度重视此次发射任务,为满足亚太七号卫星的要求、提高火箭的可靠性,长三乙火箭进行了较有把握的技术状态变化并进行了充分的试验验证。“针对火箭二级发动机在以前飞行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和设计、工艺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我们采取了相应措施,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姜杰说,火箭发射试验队在发射场又进行了21项质量复查工作,并最终确认火箭的各项指标良好,能够满足发射要求。
  
  据了解,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根据运载能力的大小,目前有“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3个型号,用姜杰的话说,“他们就像是三兄弟”。而在“三兄弟”当中,“长征三号乙”运载能力最大,可实现高轨道5.5吨以下全部覆盖。
  
  采访中,姜杰高度评价了这支敢打敢拼、甘于奉献的长三甲系列火箭研制团队,她说:“从1986年长三甲系列火箭项目立项至今,研制团队继承和发扬航天精神,形成了自主创新、追求卓越、求真务实、能打硬仗的优良作风。”

  
  18年历程 “长三甲”日臻成熟
  
  长三甲系列火箭其实是在长征三号火箭的基础上发展改进的。
  
  “早在长征三号火箭首次飞行试验前,也就是1983年之前,有关技术专家就开始研讨火箭的改进和发展问题,并提出了粗略的方案设想。”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告诉记者,该系列火箭诞生之初,就受到国内、国外两个需求的牵引。而龙乐豪本人也曾任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的首任总设计师和总指挥。
  
  1986年2月,我国启动第二期卫星通信工程,长三甲系列火箭就是与之配套的运载火箭。而就在此前一年,我国宣布长征火箭正式投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长三甲火箭的后续衍生型号就是为进军国际市场而“量身打造”的。
  
  1994年2月8日,长三甲系列火箭首发成功,成功将实践四号卫星和一颗模拟星发射升空。在当晚的庆祝晚宴上,龙乐豪曾即兴作诗助兴:“一箭双星首飞传捷报,八年鏖战今朝定乾坤。”而今,龙乐豪向记者坦言:“在18年后的今天来审视这两句话,‘定乾坤’多少带有点诗性,过言了。”
  
    确实,从该系列型号首飞至今,长三甲系列火箭一直都在不断进行技术、质量和管理方面的改进。姜杰表示,研制团队一直坚持着模块化、通用化、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在火箭性能、可靠性水平、发射适应能力上下了不少工夫。
  
  1994年“长三甲”首发之时,姜杰还在负责第三级火箭的姿态控制系统设计工作,后来她从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副总设计师,一直做到总设计师的岗位。记者发现,在她手里拿着的长三甲系列火箭50次发射时间表上,每遇火箭有重大技术改进,她都用红笔仔细做了标记。记者粗略数了一下,这样的标记有10多处。
  
  岑拯是2004年5月担任该系列火箭总指挥的,他告诉记者,由于任务量的不断增加,如何转变思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成为团队思考的重点。
  
  2006年,长三甲系列火箭研制发射团队更新了发射场全部地面设备,使得因地面设备老化引发产品质量问题的情况大幅减少。同时,他们对电子元器件增加常温老炼70小时试验,多次进行综合试验,使得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隐患提前暴露并得以解决。“等待发射的火箭就像备战的运动员,只有持之以恒的训练才能更多地暴露其缺点。而我们就像教练员,需要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运动员最优指导,使其以最佳状态上场参加比赛。”岑拯打比方说。
  
  通过实行精细化和表格化管理、优化评审流程、严格技术状态管理控制和人员的动态管理,长三甲系列火箭的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而这一成果,从该系列火箭的发射时间表中可以得到证明。从1994年长三甲火箭首发到2009年,15年间共计完成了30次发射,平均每年两发。而2010年以来,每年该系列火箭的发射次数都在八九次左右。这种“翻好几番”式的增长,一方面源于我国国家实力增强、国民经济发展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火箭成熟度在不断提升。

  
  未来5年~6年 实现100次发射新纪录
  
  姜杰告诉记者,我国的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北斗导航工程、月球探测工程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航天工程任务,都是由长三甲系列火箭担当发射重任;巴基斯坦通信卫星1R、尼日利亚通信卫星1R以及国外制造的许多其他卫星,也都是由该系列型号火箭送入预定轨道。
  
  长三甲系列火箭作为中国目前唯一能发射高轨道有效载荷的运载火箭,它的许多技术指标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发射成功率达到97%以上,现已跻身世界著名运载火箭行列,为我国创造了巨大的政治、经济效益,也为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作出了重要贡献。
  
  “未来5年~6年,长三甲系列火箭还将再执行50次发射任务。”姜杰说,届时,该系列火箭发射将达到100次,再创我国单一型号火箭发射次数新纪录。
  
  同时,姜杰也坦言:“火箭成熟度在日益提升,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她说,未来,在提高火箭可靠性、加强生产过程中的量化质量控制、提升火箭制造能力等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采访中,龙乐豪回忆说,从“长三甲”立项之初,研制团队就瞄准前沿,希望它在满足国内发射任务的同时,能够在国际舞台上一展风采。“现在看来,当初的目的达到了。‘长三乙’能够担当大任,不愧是中国对外发射服务火箭中的‘大哥大’!”以前火箭发射时,龙乐豪大多都在指挥室里工作,这次能亲眼目睹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的长三乙火箭第15次将外国制造的卫星托举升空的壮举,他感慨良多。
  
  此次发射成功,无疑将进一步提升我国长征火箭的信誉,对进一步开拓国际商业发射市场意义重大。岑拯说,除去政治等其他因素,单单从运载能力上来说,长三甲系列火箭能够满足目前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80%左右的任务需求。同时,长三甲系列火箭以其高成功率、合理的价格,也在国际商业发射市场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刘淮宇)来源:航天科技集团网站





http://www.dsti.net/Information/Viewpoint/58142
不错不错,期待着100次!
百分之百的精准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