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仿真技术研究所:苦闷3年研出敌机飞行模拟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4:30:54
新华网哈尔滨3月26日电(张玉清、黄书波、王军)正在驾机巡航的航空兵某团飞行员与侵入空域的“敌”机相遇,并被“敌”机锁定。

危急时刻,这名飞行员在7000米高空迅速向下俯冲并拉起回旋,采用大半径横滚机动占领攻击位置,按下发射按钮,导弹拖着白烟将“敌”机在空中炸开了花。

掌声如潮——让来自空军机关和部分航空兵师的100多位同行起敬的,不仅仅是两位飞行员的精彩对抗,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精彩对抗完美虚拟出来的飞行模拟器系统,以及研制这一系统空军某飞行学院飞行仿真技术研究所。

(一)

光环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

飞行仿真,就是将飞机在天空中飞行的各种环境移植到地面模拟舱内,即把飞机运行的物理系统规律用数学模型建模后,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解算,并把结果模拟成逼真的飞行环境。

当仿真技术发展在世界上方兴未艾时,我军果断地摒弃了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传统,号令全军开展模拟训练。

1972年,学院修理厂总工程师朱龙标带着4名机械师和两名理论教员,在几间破屋子里成立了模拟机研制小组,从此闯进了国外只有顶尖科学家才能从事的研究领域——

1974年,某型轰炸机仪表飞行模拟器研制成功;1978年,某型轰炸机点光源起落仪表练习器研制成功;1995年,JXQM-1球形飞行模拟器研制成功……

飞行仿真技术研究所成立40年来,完成重大科研生产项目54项,先后有58项技术填补了军内外空白,研制生产的飞行模拟器遍布陆、海、空三军部队。

1999年9月,研究所开始研究中国第一台三代机飞行模拟器。20多人的科研团队,依靠仅有的某型三代战机的飞行手册和飞机性能手册,在经历数千次失败和试飞后,成功研制出填补国际空白的大视场角立体成像飞行模拟器。运用这个所研制的三代机飞行模拟器,某航空兵师驾驶一代战机的飞行员,一次性完成三代战机改装,创造了人民空军历史上首次一代机直接改装三代机的纪录。

(二)

光环的背后,是中国军人矢志打赢的情怀。

2002年,谢东来出任研究所第六任所长。与祝贺电话同时来的,还有一些航空兵部队的强烈建议:开展训练不能老是“自己”打“自己”。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曾经也是一名飞行员的谢东来,清楚对抗训练对军人的意义。

然而,真正要研究未来对手战机的飞行模拟器,困难是许多人不敢想象的:没有一点技术资料,没有研制经费,失败的风险谁来承担……

战斗力的需要压倒一切。几年的煎熬和准备,已是两鬓斑白的谢东来忐忑地向学院领导汇报了这一想法,没想到得到了坚定支持:“放手干吧!出了问题院党委负责!”

2005年,某型飞机战术对抗训练模拟器研制研究展开。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科研团队,在近乎“与世隔绝”的封闭厂房里吃住3年,研制出了我军飞行员企盼的飞行模拟器。

2010年11月25日,两院院士和部队飞行员参加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这型模拟器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国内同领域先进水平。

成绩,是成功者的阶梯。

就在这型模拟器研制成功的同时,研究所又抓住空军转型建设的契机,研发了可容纳数十台模拟器联网的战术对抗模拟系统,为驻守天南海北的飞行员提供了捉对厮杀的信息化训练平台。

2011年,研究所再次自主攻关,研发了造价仅为大型模拟飞行系统5%的“团、大队联网对抗模拟训练系统”,不仅能与前者联网训练,而且兼具战术评估功能。先后试飞的近百名三代机飞行员称赞:“飞行模拟器系统将未来战争从实验室打响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三)

光环的背后,是中国人勇攀高峰的志气。

飞行仿真项目的立项,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先有实装飞机,再根据定型的飞机研制飞行模拟器。

对于正迈向空天时代的中国空军,谢东来知道节约每一分钱的意义。全所科研会议上,谢东来对眼睛同样熬得通红的数十位同事说:“打破常规立项模式,向正在研制的飞机项目进军!”

机遇,从来只给有准备的人。

2009年,某型飞机研制进入攻坚阶段,研究所应邀参与工程仿真,即在飞机设计阶段对每一项方案变动进行仿真验证,当设计定型完成时,研究所的飞行模拟器也应运而生。

2010年,试飞员在某型飞机试飞过程中遇到难题。研究所用了半年时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同步实装机定型的飞行模拟器,为这一飞机首飞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研究所积极加强与地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军工集团的科研合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走出了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站在新的起点上,研究所将目光投向了我军新一代飞机。

“我们的梦想就是建成与世界接轨的,中国一流的飞行仿真研究所。”谢东来说,国家给了这个研究平台,如果不能实现飞行仿真技术的赶超,我们这一代人将有愧于后人。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2_03/27/13471519_1.shtml新华网哈尔滨3月26日电(张玉清、黄书波、王军)正在驾机巡航的航空兵某团飞行员与侵入空域的“敌”机相遇,并被“敌”机锁定。

危急时刻,这名飞行员在7000米高空迅速向下俯冲并拉起回旋,采用大半径横滚机动占领攻击位置,按下发射按钮,导弹拖着白烟将“敌”机在空中炸开了花。

掌声如潮——让来自空军机关和部分航空兵师的100多位同行起敬的,不仅仅是两位飞行员的精彩对抗,更重要的是将这一精彩对抗完美虚拟出来的飞行模拟器系统,以及研制这一系统空军某飞行学院飞行仿真技术研究所。

(一)

光环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

飞行仿真,就是将飞机在天空中飞行的各种环境移植到地面模拟舱内,即把飞机运行的物理系统规律用数学模型建模后,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解算,并把结果模拟成逼真的飞行环境。

当仿真技术发展在世界上方兴未艾时,我军果断地摒弃了从战争中学习战争的传统,号令全军开展模拟训练。

1972年,学院修理厂总工程师朱龙标带着4名机械师和两名理论教员,在几间破屋子里成立了模拟机研制小组,从此闯进了国外只有顶尖科学家才能从事的研究领域——

1974年,某型轰炸机仪表飞行模拟器研制成功;1978年,某型轰炸机点光源起落仪表练习器研制成功;1995年,JXQM-1球形飞行模拟器研制成功……

飞行仿真技术研究所成立40年来,完成重大科研生产项目54项,先后有58项技术填补了军内外空白,研制生产的飞行模拟器遍布陆、海、空三军部队。

1999年9月,研究所开始研究中国第一台三代机飞行模拟器。20多人的科研团队,依靠仅有的某型三代战机的飞行手册和飞机性能手册,在经历数千次失败和试飞后,成功研制出填补国际空白的大视场角立体成像飞行模拟器。运用这个所研制的三代机飞行模拟器,某航空兵师驾驶一代战机的飞行员,一次性完成三代战机改装,创造了人民空军历史上首次一代机直接改装三代机的纪录。

(二)

光环的背后,是中国军人矢志打赢的情怀。

2002年,谢东来出任研究所第六任所长。与祝贺电话同时来的,还有一些航空兵部队的强烈建议:开展训练不能老是“自己”打“自己”。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曾经也是一名飞行员的谢东来,清楚对抗训练对军人的意义。

然而,真正要研究未来对手战机的飞行模拟器,困难是许多人不敢想象的:没有一点技术资料,没有研制经费,失败的风险谁来承担……

战斗力的需要压倒一切。几年的煎熬和准备,已是两鬓斑白的谢东来忐忑地向学院领导汇报了这一想法,没想到得到了坚定支持:“放手干吧!出了问题院党委负责!”

2005年,某型飞机战术对抗训练模拟器研制研究展开。一个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科研团队,在近乎“与世隔绝”的封闭厂房里吃住3年,研制出了我军飞行员企盼的飞行模拟器。

2010年11月25日,两院院士和部队飞行员参加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这型模拟器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国内同领域先进水平。

成绩,是成功者的阶梯。

就在这型模拟器研制成功的同时,研究所又抓住空军转型建设的契机,研发了可容纳数十台模拟器联网的战术对抗模拟系统,为驻守天南海北的飞行员提供了捉对厮杀的信息化训练平台。

2011年,研究所再次自主攻关,研发了造价仅为大型模拟飞行系统5%的“团、大队联网对抗模拟训练系统”,不仅能与前者联网训练,而且兼具战术评估功能。先后试飞的近百名三代机飞行员称赞:“飞行模拟器系统将未来战争从实验室打响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三)

光环的背后,是中国人勇攀高峰的志气。

飞行仿真项目的立项,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先有实装飞机,再根据定型的飞机研制飞行模拟器。

对于正迈向空天时代的中国空军,谢东来知道节约每一分钱的意义。全所科研会议上,谢东来对眼睛同样熬得通红的数十位同事说:“打破常规立项模式,向正在研制的飞机项目进军!”

机遇,从来只给有准备的人。

2009年,某型飞机研制进入攻坚阶段,研究所应邀参与工程仿真,即在飞机设计阶段对每一项方案变动进行仿真验证,当设计定型完成时,研究所的飞行模拟器也应运而生。

2010年,试飞员在某型飞机试飞过程中遇到难题。研究所用了半年时间,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同步实装机定型的飞行模拟器,为这一飞机首飞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研究所积极加强与地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军工集团的科研合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走出了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之路。

站在新的起点上,研究所将目光投向了我军新一代飞机。

“我们的梦想就是建成与世界接轨的,中国一流的飞行仿真研究所。”谢东来说,国家给了这个研究平台,如果不能实现飞行仿真技术的赶超,我们这一代人将有愧于后人。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2_03/27/13471519_1.shtml
八股好长啊。。。看得我眼睛酸了
买一个回家当游戏机玩玩
超大型电玩
没有实物试飞数据,自己推断飞行器实际飞行性能精确性不会很高吧?
在近乎“与世隔绝”的封闭厂房里吃住3年,研制出了我军飞行员企盼的飞行模拟器。

是记者白痴还是研究人员白痴,这种东西还能封闭研制?是山寨LockOn吗?
研究人员不得病不熬夜不攻关不与世隔绝不死个把老婆就研究不出东西来了?这tm什么年代了还搞这种无聊的19世纪文风
好吧,其实微软真的错了。
好像挺牛逼的
不知道是不是石榴姐。。。
八股中又见“熬夜。。。封闭。。。得病。。。”
隐形机靶子?
看起来很牛的样子....
楼上喷的人不了解俺们it界的做法,俺们喜欢讲封闭开发
iyiy001 发表于 2012-3-27 14:00
楼上喷的人不了解俺们it界的做法,俺们喜欢讲封闭开发
需求调研阶段没法封闭。
典型八股笔法
他是怎样获得敌机的技术参数的?莫非。。。。。。
好吧,这样的人才是中国最需要的人才之一。建议国家重重奖励,顺便致以个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