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代表委员称应继续韬光养晦策略 多人赞同调整不干涉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02:33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3-14/1140684908.html
环球时报

13位“两会”代表委员也向本网记者阐述了他们对中国与其它大国关系的看法,解释未来复杂的国际环境,表达对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四成网友认为需改变“韬光养晦”外交策略 多数代表委员称应继续坚持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时曾谈到中国发展问题时指出:“我们再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从此,“韬光养晦”便成为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那么,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今天,“韬光养晦”的外交指导方针是否还应该坚持下去?

  四成多(46.2%)网友认为“韬光养晦”的外交指导方针应该予以改变,另有四成多(42.2%)认为一味坚持和激进改变都是不对的,另有不到一成(8.9%)的网友认为还是应该坚持这样的外交指导方针。

  在回答此项问题的8位委员中,有7位委员认可中国还需继续坚持“韬光养晦”的指导方针。如全国人大代表、延边州人大常委会主任金硕仁、全国人大代表、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于沛、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代表、全加拿大洪门达权总社社长陈德光等代表委员认为中国应该继续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指导方针。他们认为,“韬光养晦”原则可使我们集中力量搞发展,是一个较为稳妥的战略原则。全国政协委员李崇富等则认为,一味坚持与激进改变“韬光养晦”的原则都是不对的,他认为在外交当中,应体现出“必要的斗争和谈判”。

  代表委员如是说——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驻德国大使马灿荣:中国还需走很长的路才能强大起来

  我觉得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仍然要长期坚持“韬光养晦”的政策。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实力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后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取得的成就与中国十三亿人口的需求、与其它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中国真正要强大起来、实行小康社会和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要继续集中力量“韬光养晦”,与此同时我们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国际义务,并承担可能的国际责任。我们只有在发展起来之后,才可能拥有更大的力量去完成这些使命。

  全国政协委员、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安民:中国还处于“韬光养晦”策略适应阶段

  我认为经济增长和执行“韬光养晦”原则并不矛盾。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提高生产力,努力实现经济增长。而“韬光养晦”则是作为战略家的邓小平同志为保证我们能抓住机遇,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提出来的稳妥策略。虽然20年来我们的经济实力大为增长,但总体上仍处于实行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一策略的适应阶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崇富:中国应做必要的谈判和斗争

  对于“韬光养晦”的外交指导方针,一味地坚持和激进改变都是不对的。树欲静而风不止。这时候我们怎么办?有时我们也需要必要的谈判和斗争。外交应该做到“有理、有力、有节”。

  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代表、全加拿大洪门达权总社社长陈德光认为未来国际战略环境将趋于总体稳定,而人大代表、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于沛则认为未来国际环境将越来越严峻。

  代表委员如是说——

  全国政协代表、原中国驻德国大使马灿荣:我们要将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

  当今的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其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很难说是会变得宽松还是严峻,应该说两个方面都是存在的,无法判断哪边比另外一边更多一点。而我们的任务就是积极备战那些对我们不利的方面,充分利用好对我们有利的方面,同时努力将那些不利的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当然,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总的来说,国际形势对我们而言还是非常严峻的,这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地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前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和平力量大于战争力量

  这很难一概而论,因为形势一直在发展变化,中国在某些地区面临的局势会更严峻,在另一些地区则会变宽松,总体而言,还是和平力量大于战争力量,维护世界和平的意愿是普遍的。

  全国政协列席代表、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发展同时带来机遇与挑战

  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国际上,特别是亚太地区在近些年发生了很多变化,中国成功的发展带来了格局的变化和利益的调整,也带来了新的合作机遇。很多事情,你从负面来看都是问题,但从积极一面来看,正是由于中国的发展和亚洲的发展,才会面临一些新课题。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多地从积极方面来看。第二,确实有些国家觉得,中国发展这么快,以后会怎么处理跟邻国的关系,能不能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呢?它们有这样的疑问也是正常,中国应该理解它们有这些想法,然后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来消除这些疑虑,关键是要把合作做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崇富:中国所面临的大国关系更加复杂

  比较复杂,有机遇,也有严峻的挑战,主要是大国关系比较复杂,美国的战略重心转移到亚洲,可以看出是针对中国。还有中国跟周边国家的一些关系,南海争端、钓鱼岛问题,日本右翼势力对历史问题反反复复,导致中日间磕磕碰碰也较多。总的来说,在国际问题上,以合作为大局,但是有时候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斗争。

  7位代表委员对“中国姿态”问题作了表态,其中6位代表委员认为中国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外交策略,如人大代表、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于沛、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代表、著名中日关系问题专家庚欣等表示中国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问题的讨论,争取赢得更多影响力。不过,加拿大洪门达权总社社长、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代表陈德光则表示中国还是需要静观其变。

  代表委员如是说——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驻德国大使马灿荣 :保持低调态度

  我们现在的外交政策是比较积极的,我们会尽最大可能与世界各国都保持良好的关系。但我们的态度总体来说是比较低调的,今后也会保持这样一种姿态。

  全国政协委员、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安民:中国要敢于表达立场

  我觉得我们应该按既定的外交方针行事,但做起来时可以有自己的立场,要敢于否定,该讲话时敢于讲,不表态是不行的。在对外宣传上,要把中国的立场、中国人的精神态度表现出来。我觉得现在的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和精神自信不足,中国应该找回自己的核心信仰和自信。

  有7位代表委员回答了这项问题,其中5位代表委员认为在当今复杂形势下,中国可以适时调整“不干涉内政”原则。而也有的代表委员认为中国应该坚定不移地遵守不干涉内政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代表委员如是说——

  人大代表、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于沛:“不干涉内政”原则应该做出改变

  中国政协委员、原中国驻德国大使马灿荣:要坚定不移地遵守“不干涉内政”原则

  不干涉内政是我们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基本政策,我们会坚定不移地遵守它。

  全国政协委员、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安民:不能学美国

  我觉得这些原则都是很正确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干涉别人内政,别人也有理由干预中国内政。联合国的宪章也都规定要互不干涉内政,我们不能跟着美国转。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3-14/1140684908.html
环球时报

13位“两会”代表委员也向本网记者阐述了他们对中国与其它大国关系的看法,解释未来复杂的国际环境,表达对中国外交政策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四成网友认为需改变“韬光养晦”外交策略 多数代表委员称应继续坚持

  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时曾谈到中国发展问题时指出:“我们再韬光养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个较大的政治力量,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从此,“韬光养晦”便成为中国外交的指导原则。那么,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尤其是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今天,“韬光养晦”的外交指导方针是否还应该坚持下去?

  四成多(46.2%)网友认为“韬光养晦”的外交指导方针应该予以改变,另有四成多(42.2%)认为一味坚持和激进改变都是不对的,另有不到一成(8.9%)的网友认为还是应该坚持这样的外交指导方针。

  在回答此项问题的8位委员中,有7位委员认可中国还需继续坚持“韬光养晦”的指导方针。如全国人大代表、延边州人大常委会主任金硕仁、全国人大代表、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于沛、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代表、全加拿大洪门达权总社社长陈德光等代表委员认为中国应该继续坚持“韬光养晦”的外交指导方针。他们认为,“韬光养晦”原则可使我们集中力量搞发展,是一个较为稳妥的战略原则。全国政协委员李崇富等则认为,一味坚持与激进改变“韬光养晦”的原则都是不对的,他认为在外交当中,应体现出“必要的斗争和谈判”。

  代表委员如是说——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驻德国大使马灿荣:中国还需走很长的路才能强大起来

  我觉得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仍然要长期坚持“韬光养晦”的政策。中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实力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后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取得的成就与中国十三亿人口的需求、与其它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中国真正要强大起来、实行小康社会和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们要继续集中力量“韬光养晦”,与此同时我们也不会忘记自己的国际义务,并承担可能的国际责任。我们只有在发展起来之后,才可能拥有更大的力量去完成这些使命。

  全国政协委员、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安民:中国还处于“韬光养晦”策略适应阶段

  我认为经济增长和执行“韬光养晦”原则并不矛盾。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就是要提高生产力,努力实现经济增长。而“韬光养晦”则是作为战略家的邓小平同志为保证我们能抓住机遇,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提出来的稳妥策略。虽然20年来我们的经济实力大为增长,但总体上仍处于实行小平同志提出的这一策略的适应阶段。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崇富:中国应做必要的谈判和斗争

  对于“韬光养晦”的外交指导方针,一味地坚持和激进改变都是不对的。树欲静而风不止。这时候我们怎么办?有时我们也需要必要的谈判和斗争。外交应该做到“有理、有力、有节”。

  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代表、全加拿大洪门达权总社社长陈德光认为未来国际战略环境将趋于总体稳定,而人大代表、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于沛则认为未来国际环境将越来越严峻。

  代表委员如是说——

  全国政协代表、原中国驻德国大使马灿荣:我们要将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

  当今的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其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很难说是会变得宽松还是严峻,应该说两个方面都是存在的,无法判断哪边比另外一边更多一点。而我们的任务就是积极备战那些对我们不利的方面,充分利用好对我们有利的方面,同时努力将那些不利的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当然,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总的来说,国际形势对我们而言还是非常严峻的,这需要我们更加努力地工作。

  全国政协委员、前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和平力量大于战争力量

  这很难一概而论,因为形势一直在发展变化,中国在某些地区面临的局势会更严峻,在另一些地区则会变宽松,总体而言,还是和平力量大于战争力量,维护世界和平的意愿是普遍的。

  全国政协列席代表、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崔天凯:发展同时带来机遇与挑战

  这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国际上,特别是亚太地区在近些年发生了很多变化,中国成功的发展带来了格局的变化和利益的调整,也带来了新的合作机遇。很多事情,你从负面来看都是问题,但从积极一面来看,正是由于中国的发展和亚洲的发展,才会面临一些新课题。我觉得我们应该更多地从积极方面来看。第二,确实有些国家觉得,中国发展这么快,以后会怎么处理跟邻国的关系,能不能坚持与邻为善与邻为伴呢?它们有这样的疑问也是正常,中国应该理解它们有这些想法,然后通过我们的实际行动来消除这些疑虑,关键是要把合作做好。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崇富:中国所面临的大国关系更加复杂

  比较复杂,有机遇,也有严峻的挑战,主要是大国关系比较复杂,美国的战略重心转移到亚洲,可以看出是针对中国。还有中国跟周边国家的一些关系,南海争端、钓鱼岛问题,日本右翼势力对历史问题反反复复,导致中日间磕磕碰碰也较多。总的来说,在国际问题上,以合作为大局,但是有时候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斗争。

  7位代表委员对“中国姿态”问题作了表态,其中6位代表委员认为中国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外交策略,如人大代表、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于沛、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代表、著名中日关系问题专家庚欣等表示中国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问题的讨论,争取赢得更多影响力。不过,加拿大洪门达权总社社长、全国政协海外列席代表陈德光则表示中国还是需要静观其变。

  代表委员如是说——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驻德国大使马灿荣 :保持低调态度

  我们现在的外交政策是比较积极的,我们会尽最大可能与世界各国都保持良好的关系。但我们的态度总体来说是比较低调的,今后也会保持这样一种姿态。

  全国政协委员、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安民:中国要敢于表达立场

  我觉得我们应该按既定的外交方针行事,但做起来时可以有自己的立场,要敢于否定,该讲话时敢于讲,不表态是不行的。在对外宣传上,要把中国的立场、中国人的精神态度表现出来。我觉得现在的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和精神自信不足,中国应该找回自己的核心信仰和自信。

  有7位代表委员回答了这项问题,其中5位代表委员认为在当今复杂形势下,中国可以适时调整“不干涉内政”原则。而也有的代表委员认为中国应该坚定不移地遵守不干涉内政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代表委员如是说——

  人大代表、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于沛:“不干涉内政”原则应该做出改变

  中国政协委员、原中国驻德国大使马灿荣:要坚定不移地遵守“不干涉内政”原则

  不干涉内政是我们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基本政策,我们会坚定不移地遵守它。

  全国政协委员、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安民:不能学美国

  我觉得这些原则都是很正确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干涉别人内政,别人也有理由干预中国内政。联合国的宪章也都规定要互不干涉内政,我们不能跟着美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