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歼11BS俯仰失控的分析猜测--行内人技术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23:52:22
首先从视频本身内容看,事故历经了三个过程:

一.首先是飞行控制系统突然向平尾给出了强烈的下偏信号,并同步反馈到驾驶杆上;飞行员猝不及防,在被动承受正高G的同时,驾驶杆脱手。

二.此后飞控自检系统提示故障,包括迎角、过载、速度超限。飞机开始在正负迎角和过载之间剧烈变化;驾驶杆剧烈摆动。这段时间长达26秒。

三.飞行员抓紧驾驶杆,飞机逐渐稳定。降落。


作为分析的话,首先确立大前提:这次事故中,没有飞行员的责任,理由不赘述。

而从步骤2来看,可以排除以下几种可能:

可能A:PIO,人机耦合振荡。

人机耦合振荡本质上是飞行员操纵周期和飞机自身运动周期耦合的表现,是一种形式上很类似于“共振”的表现;这个过程中,飞行员的操纵因素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俯仰方向来说,人机耦合振荡的典型表现形式是,飞行员发现机头上仰,立刻推杆进行修正;这个修正指令执行的周期恰巧与飞控反馈修正飞行姿态下达的下俯指令周期叠加,形成一个剧烈的下俯操纵。而在下俯过度以后,飞行员又立刻拉杆进行上仰,飞机也同理出现过度反应,进入振荡发散的状态。而在该机失控的26秒以内,战斗机的俯仰振荡是在驾驶杆未被控制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和人机耦合因素毫不相干。

可能B:迎角和过载限制系统失灵

1.苏27sk/ubk的迎角过载限制系统(ОПР系统),失效以后的故障表现为驾驶杆失去杆力,随迎角过载增加而加大杆力、接近极限时产生抖动等提示全部消失。而J11BS的驾驶杆在失控过程中杆力并未消失,飞行员的手脸被剧烈摆动的驾驶杆击打、出血。考虑到ОПР系统在杆力回馈方面的设计并没有明显缺陷,而且对飞行员操纵习惯有重大影响,因此歼11BS飞控在驾驶杆回馈部分的结构系统应该基本与ОПР系统保持一致,只是更新其电子部件。

2.在飞控自检的故障提示中,明确提示迎角、过载、允许速度都处于超限范围,说明数据传感是正常的。而飞机在正过载超限(9.36g)以后,又迅速进入负过载状态,并反复在正负迎角过载之间剧烈变化,说明飞控一直在自动针对迎角过载超限的情况进行强烈的反馈修正。

可能C:飞行过程中控制律模态转换
歼11BS的飞行控制律模态有三种,起落、飞行、备份直连。其中起落、飞行模态由起落架收放与否为触发条件进行转换。无人控制下,飞机自发的在正负极限迎角和过载间进行变化,证明飞控的工作状态是主动修正飞行姿态,而不是直接将驾驶杆的指令与舵面偏转相对应。此时飞控的舵面控制权限仍然高于飞行员,因此可以排除飞控或因故障,或因飞行员手动转换控制律模态,而转入备份的直接链模式的可能。

可能D:多余度电传硬件出错
多余度飞控自身具备检测、隔离故障的问题。在电传飞行系统中,一般认为可以接受的单通道故障概率在λ(次/飞行小时)=0.001;三余度电传的硬件故障概率,其数量级为λ=1X10的负9次方。那么四余度的该是多少,并不难算。除了西方某客机被雷劈,我印象中尚未有数字电传飞机因为多余度电传硬件故障而坠毁的,就算有也是极少数个例。如此小的几率,在短短几年内连续出现2次相同的致命问题,这纯粹是个巧合?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不信的。

从步骤3来看,飞行员抓住驾驶杆以后,首先稳住驾驶杆,然后开始根据飞机的俯仰趋势进行修正,最终飞机恢复到受控状态。这个过程说明随着杆行程变化的大幅度减小,飞机的俯仰姿态变化也逐渐减小,飞行控制已经恢复正常。在排除了人机耦合振荡、迎角过载限制失效的可能,而且证明飞机始终处于控制律主飞行模态以后,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

歼11BS的控制律飞行模态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实际上由于起降模态基于飞行模态,起降模态也同样不安全。

电传控制律作为飞机气动和飞行力学性能数学模型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直接反应了研制单位对该机气动力学性能的掌握水平。由于苏联当时控制技术水平所限,苏27无论是边条涡系还是机翼设计都倾向于简单易控,布局以中立稳定为主,在失速迎角以内,随迎角变化,气动中心的变化都很和缓,俯仰和操纵力矩的线性也较好。

仅以控制难度来说,不说歼10,就是边条产生涡流强度和俯仰力矩更强、平尾容量更小(即稳定度非常低)的FC1战斗机,控制律设计难度都远超苏27。实际上除了F15这样完全保留二代战斗机水平气动和稳定性布局的早期三代机,再也没有比苏27更好控制的三代机了。

最后:在该次事件中,获得一等功(今晚刚刚和某飞飞聊过,原话“一等功都是拿命换来的”)的两个飞行员,不得不说他们的身体素质好到了极点。在无防备的情况下,在剧烈的正高G和负高G间(头盔把座舱盖撞出很深的划痕)变化间,居然还能保持意识清醒、并完成稳定操纵杆的基本动作,这两个飞行员非常命大。

在这次事故简单的总结,就是11BS飞控由于控制律设计有问题,突然自己抽风了,摁住一会就正常过来了。 整个一战斗机中的癫痫机 。

坐等有人把飞控系统的责任推给飞行员。

http://3个w.fyj s.c n/viewarticle.php?id=682229首先从视频本身内容看,事故历经了三个过程:

一.首先是飞行控制系统突然向平尾给出了强烈的下偏信号,并同步反馈到驾驶杆上;飞行员猝不及防,在被动承受正高G的同时,驾驶杆脱手。

二.此后飞控自检系统提示故障,包括迎角、过载、速度超限。飞机开始在正负迎角和过载之间剧烈变化;驾驶杆剧烈摆动。这段时间长达26秒。

三.飞行员抓紧驾驶杆,飞机逐渐稳定。降落。


作为分析的话,首先确立大前提:这次事故中,没有飞行员的责任,理由不赘述。

而从步骤2来看,可以排除以下几种可能:

可能A:PIO,人机耦合振荡。

人机耦合振荡本质上是飞行员操纵周期和飞机自身运动周期耦合的表现,是一种形式上很类似于“共振”的表现;这个过程中,飞行员的操纵因素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以俯仰方向来说,人机耦合振荡的典型表现形式是,飞行员发现机头上仰,立刻推杆进行修正;这个修正指令执行的周期恰巧与飞控反馈修正飞行姿态下达的下俯指令周期叠加,形成一个剧烈的下俯操纵。而在下俯过度以后,飞行员又立刻拉杆进行上仰,飞机也同理出现过度反应,进入振荡发散的状态。而在该机失控的26秒以内,战斗机的俯仰振荡是在驾驶杆未被控制的情况下形成的,因此和人机耦合因素毫不相干。

可能B:迎角和过载限制系统失灵

1.苏27sk/ubk的迎角过载限制系统(ОПР系统),失效以后的故障表现为驾驶杆失去杆力,随迎角过载增加而加大杆力、接近极限时产生抖动等提示全部消失。而J11BS的驾驶杆在失控过程中杆力并未消失,飞行员的手脸被剧烈摆动的驾驶杆击打、出血。考虑到ОПР系统在杆力回馈方面的设计并没有明显缺陷,而且对飞行员操纵习惯有重大影响,因此歼11BS飞控在驾驶杆回馈部分的结构系统应该基本与ОПР系统保持一致,只是更新其电子部件。

2.在飞控自检的故障提示中,明确提示迎角、过载、允许速度都处于超限范围,说明数据传感是正常的。而飞机在正过载超限(9.36g)以后,又迅速进入负过载状态,并反复在正负迎角过载之间剧烈变化,说明飞控一直在自动针对迎角过载超限的情况进行强烈的反馈修正。

可能C:飞行过程中控制律模态转换
歼11BS的飞行控制律模态有三种,起落、飞行、备份直连。其中起落、飞行模态由起落架收放与否为触发条件进行转换。无人控制下,飞机自发的在正负极限迎角和过载间进行变化,证明飞控的工作状态是主动修正飞行姿态,而不是直接将驾驶杆的指令与舵面偏转相对应。此时飞控的舵面控制权限仍然高于飞行员,因此可以排除飞控或因故障,或因飞行员手动转换控制律模态,而转入备份的直接链模式的可能。

可能D:多余度电传硬件出错
多余度飞控自身具备检测、隔离故障的问题。在电传飞行系统中,一般认为可以接受的单通道故障概率在λ(次/飞行小时)=0.001;三余度电传的硬件故障概率,其数量级为λ=1X10的负9次方。那么四余度的该是多少,并不难算。除了西方某客机被雷劈,我印象中尚未有数字电传飞机因为多余度电传硬件故障而坠毁的,就算有也是极少数个例。如此小的几率,在短短几年内连续出现2次相同的致命问题,这纯粹是个巧合?不管你信不信,我是不信的。

从步骤3来看,飞行员抓住驾驶杆以后,首先稳住驾驶杆,然后开始根据飞机的俯仰趋势进行修正,最终飞机恢复到受控状态。这个过程说明随着杆行程变化的大幅度减小,飞机的俯仰姿态变化也逐渐减小,飞行控制已经恢复正常。在排除了人机耦合振荡、迎角过载限制失效的可能,而且证明飞机始终处于控制律主飞行模态以后,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

歼11BS的控制律飞行模态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实际上由于起降模态基于飞行模态,起降模态也同样不安全。

电传控制律作为飞机气动和飞行力学性能数学模型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直接反应了研制单位对该机气动力学性能的掌握水平。由于苏联当时控制技术水平所限,苏27无论是边条涡系还是机翼设计都倾向于简单易控,布局以中立稳定为主,在失速迎角以内,随迎角变化,气动中心的变化都很和缓,俯仰和操纵力矩的线性也较好。

仅以控制难度来说,不说歼10,就是边条产生涡流强度和俯仰力矩更强、平尾容量更小(即稳定度非常低)的FC1战斗机,控制律设计难度都远超苏27。实际上除了F15这样完全保留二代战斗机水平气动和稳定性布局的早期三代机,再也没有比苏27更好控制的三代机了。

最后:在该次事件中,获得一等功(今晚刚刚和某飞飞聊过,原话“一等功都是拿命换来的”)的两个飞行员,不得不说他们的身体素质好到了极点。在无防备的情况下,在剧烈的正高G和负高G间(头盔把座舱盖撞出很深的划痕)变化间,居然还能保持意识清醒、并完成稳定操纵杆的基本动作,这两个飞行员非常命大。

在这次事故简单的总结,就是11BS飞控由于控制律设计有问题,突然自己抽风了,摁住一会就正常过来了。 整个一战斗机中的癫痫机 。

坐等有人把飞控系统的责任推给飞行员。

http://3个w.fyj s.c n/viewarticle.php?id=682229
前面好像也掉了一架,这两个飞行员可以把问题完整、快速描述出来。
获一等功还有人喷,那肯定是脑子有问题了
找到问题就付出了血的代价,就看后面怎么解决了。
太恐怖了。为什么不跳伞呢?还我肯定先挑再说。
的确是拿命换来的,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啊_,崇拜你哦
意思是:飞机某部件或设计有问题?
视频的地址能贴出来吗  我找不到啊
人有生老病死,机有故障报废,此事古难全,但愿人没事,家家能团圆。
俩人都记了  一等功呢
只剩300多米了,真是拿命换的一等功啊。不过,2个飞飞当时想到的绝对不是立功,这是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英雄
沈飞确实比不上成飞,不管哪个方面。
怎么,还有人喷他们的一等功啊
tunnel3000 发表于 2012-3-14 12:27
太恐怖了。为什么不跳伞呢?还我肯定先挑再说。
看视频里面有自动跳伞的提示音,飞行员估计是觉得还有挽救的希望
看来是飞控系统的原始设计有问题啊!!
命大,佩服!
用命换来的宝贵的找问题症结、解决问题的机会。向飞飞致敬!
F22刚出来那阵同样因控制系统出错拍在跑道上呢,人家老美是什么水平也同样出事,搞航空不出事除非不飞,问题就是你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11BS服役应该有一两年了吧,正是逐渐暴露那些试飞时难以发现问题的时候,F22服役都多少年了,现在还不时冒出些大病小病来呢,没人喷洛马吧。
就是飞机的事!
楼猪其实你错了,是听说FGW要上调油价了{:soso_e145:}
1,可能武器发射产生了干扰.
2,可能武器发射后软件没有及时调整,
3,可能操作不当,手脱了竿.
摔了两架啦?
那种高度发生这种事,能摆平真不容易。
五羽石 发表于 2012-3-14 15:24
1,可能武器发射产生了干扰.
2,可能武器发射后软件没有及时调整,
3,可能操作不当,手脱了竿.
1、事故是发射完武器返航途中发生的。
2、飞行员抓住操纵杆后,很快就重新控制了飞机。

除非该机是自动飞行,否则飞控系统根本不可能自己控制飞机,它的作用是让飞行员的动作变得柔和,并且控制其做出超出常规限制的动作。
不知道这种双座的,谁能决定跳伞?

应该是后座吧,但是前座如何想跳而后座不同意是不是就不能跳?那岂不是命在后座掌控。
某工程师的话说,最怕的不是有事,而是不出事

tunnel3000 发表于 2012-3-14 12:27
太恐怖了。为什么不跳伞呢?还我肯定先挑再说。


《SGA》有一集,就是Mckay摧毁3/4某太阳系那集,John Sheppard对不愿立即撤离的Mckay说的那番话(记不请原话了,大概意思):很多驾驶员都自信自己能解决掉故障,结果直到撞到地面前还在忙于处理故障。
幸亏Makay身边有John当头棒喝,可单座战机,谁来棒喝?
tunnel3000 发表于 2012-3-14 12:27
太恐怖了。为什么不跳伞呢?还我肯定先挑再说。


《SGA》有一集,就是Mckay摧毁3/4某太阳系那集,John Sheppard对不愿立即撤离的Mckay说的那番话(记不请原话了,大概意思):很多驾驶员都自信自己能解决掉故障,结果直到撞到地面前还在忙于处理故障。
幸亏Makay身边有John当头棒喝,可单座战机,谁来棒喝?
对601一声叹息{:soso_e197:}
解释的比较清楚了。
这个问题的解决现在关键在能否重现当时的数据和环境
su27j进入中国已经20年了吧,601,呵呵
杨少凡 发表于 2012-3-14 17:56
1、事故是发射完武器返航途中发生的。
2、飞行员抓住操纵杆后,很快就重新控制了飞机。
飞控执行的状态不同,响应动作发生剧烈变化。会是个潜伏的隐患,总不能控制飞行员在作战中百分之百
不出现控制动作错误啊

这样的容错率跟超常规机动没有关系
   被楼主这么一分析。。你们再这么一起哄。。期待新一期汉和杂志《中国空军J15BS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一文,平秃子可肯定要抄袭
   被楼主这么一分析。。你们再这么一起哄。。期待新一期汉和杂志《中国空军J15BS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一文,平秃子可肯定要抄袭
视频啊,视频啊,地址在哪啊?有没有人贴个视频出来的?
够专业,楼主内部人吧
够专业,楼主内部人吧
jccheng 发表于 2012-3-14 12:51
意思是:飞机某部件或设计有问题?
上文讲的可不是这个, 说的貌似是系统状态的协调和控制问题, 而且说的很严重。   
这贴是出口转内销,原帖发在CD动漫版,貌似是两个体制内人士讨论某飞时语言过激被空版封了才发在那里的。
相当专业啊
座等水中动物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