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强渡大渡河的战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4:44:41

197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一部彩色故事片《大渡河》,在文革后第一次在银幕上展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一批领袖形象。其中女主角红军战士沈小莹的饰演者是八十年代初曾红极一时的青年演员赵娜,也就是当时的著名电视连续剧《武松》的饰演者祝延平的妻子。而另一主演红军先遣团团长赵剑峰的饰演者就是如今大红大紫的陈宝国,当时他还不到20岁。政委岳天海(原型即杨成武)的饰演者赵晓明后来也一直活跃在影坛,现在已是大校军衔。片中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爬行铁索桥的镜头,令观众无不动容。笔者看这部电影时只有6岁,当年的情景从此就深深地印在了记忆中。

让我们再重温一下这幕英雄业绩吧。

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后,大踏步向川南急进。蒋介石判断红军会走当年石达开的老路,便紧急调动10余万中央军及7万川军,围追堵截,企图将红军歼灭于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砻江以东地区。

大渡河发源于四川、青海交界的果洛山,会聚高原山地的雪水溪流滚滚向南,劈开横断山脉,转而向东奔涌。紧靠大渡河拐弯处的南岸有一个著名的渡口,便是安顺场。

1863年5月,太平天国著名将领石达开率军4万来到大渡河边的安顺场,准备渡河北上直取成都。然而他过于轻敌,耽误了渡河时间,以致清军沿河布下了防线。石达开挥军数次抢渡,损失惨重。又加彝族土司催军袭击,终于一败涂地。为保全自己的余部,石达开主动投入敌营。然而清军毁约,杀害了被俘的全部太平军,又将石达开杀害于成都,造成一段千古教训。

为了不做石达开第二,毛泽东及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衔枚疾进,力争夺取先机,抢渡大渡河。1935年5月16日,中央红军首先打下了西昌至会理大道边的德昌县,其后继续北进,直取西昌。西昌是川南重镇,是大渡河的外围防线要塞,有川军2个多旅守卫。得知红军攻来后,西昌守军急忙收缩兵力准备固守。然而红军兵锋一转,绕西昌而过,轻易闯过了大渡河的外围防线。

5月20日,红军先遣队的先锋红1团抵达泸沽县。其后,在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政委聂荣臻的指挥下,红军兵分两路,直取大渡河。当时从泸沽到大渡河边有两条路:一条是经越西到汉源的大树堡,这是当时通往雅安、成都的大道;另一条是经冕宁,过彝区到安顺场,这是一条难走的小道,而且要通过彝汉民族隔阂极深的彝族聚居区。蒋介石判断红军过不去彝区,必定要走大道,便调集重兵于此。而刘伯承就偏行险道,命左权和刘亚楼率红2团走大路佯攻大树堡;而刘伯承和聂荣臻亲率红1团走小路迅速冲向安顺场。

佯攻大树堡的红2团一路连续击溃小股敌军的阻挡,于23日下午攻占大树堡。其后左权、刘亚楼亲临大渡河边,指挥战士们集木造船,砍树扎筏,将声势造得很大,从而使对岸的国民党军深信红军要在此渡河,急忙调动各路部队前来阻截。

在红2团佯攻大树堡的同时,刘伯承等率红1团翻山越岭,日夜兼程奔向大渡河。在通过彝区时,一度遭到了阻截。然而红军严守纪律,坚决执行了民族政策,以实际行动感动了彝民。刘伯承还和彝族头领小叶丹歃血结为兄弟,这就是著名的“彝海结盟”。通过彝区后,红军不怕疲劳,冒雨急赶,一昼夜行军150里,终于在5月24日夜赶到安顺场。

红军迅速击溃了守卫安顺场的两个连敌军,抢得木船一只,控制了南岸渡口。然而大渡河宽300多米,水深约10余米,流速约每秒4米,水中礁石林立。尤其5月正值河开期,上游河水暴涨,浪涛汹涌。而对岸则高山连绵,易守难攻。红军面临了一道险关。

5月25日上午,在刘伯承的亲自指挥下,红1团团长杨得志组织了以连长熊尚林为首的17名勇士,在几名船工的配合下,乘一只木船开始渡河。对岸的国民党军发现后,猛烈开火阻击。渡河勇士们一边开火还击,一边奋力划船。渡船离北岸越来越近,终于靠岸了。这时一股国民党军冲出来准备封锁渡口。对岸的杨得志急了,命红军仅有的一门迫击炮开火阻击。神炮手赵章成只有3发炮弹,但却两发两中,一下就把冲来的敌军打懵了。17勇士乘机跳上北岸,一阵手榴弹冲锋枪,把剩下的敌军打垮了,占领了渡口的工事。国民党军拼命反击想夺回渡口,17勇士顽强阻击,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敌人。而木船此时已返回南岸,又运了两个机枪班过来。过河的部队发起猛攻,终于把国民党军赶入了山里。其后,一船一船的红军源源渡过河来。红军又在下游缴了二只木船,加入了渡河的队伍。

然而,3只船毕竟太少,往返一次还要一个多小时。直至26日上午,红1团才全部过河。可中央红军有3万人,照此过河要一个月才能全部渡完。而前堵后追的国民党军已渐渐逼进,军情如火。红军千方百计想在安顺场架桥,却都因水流太急而失败了。

5月26日中午,毛泽东、朱德及军委成员赶到安顺场。在听取了汇报后,毛泽东果断地决定红军必须夺取泸定桥。经研究,决定刘伯承、聂荣臻率红1师及军委干部团组成右纵队,沿大渡河北岸北上;林彪率红2师、1军团军团部和5军团组成左纵队,沿南岸北上。两军挟江而上,直取泸定桥。军委纵队和其余部队随左纵队经泸定桥过河。毛泽东还做了最坏的打算:万一和右纵队会合不了,那就由刘、聂率军去川西开创新的局面。

从安顺场至泸定桥全程320里,不少路段是盘旋在悬崖峭壁之上的羊肠小道,山腰上则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寒气逼人。走在上面低头向下看,便是深达数丈、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稍不小心就有掉下去的危险。而且路上还有国民党军的阻击。为了红军的生存,军委要求夺桥部队不惜一切向前,目标只有一个:泸定桥!

5月27日,左右两路纵队开始向泸定桥进发。右纵队出发不久就与川军刘文辉的一个团遭遇,经顽强战斗冲破重围。28日,右纵队行军100余里,翻越了一座上下60里路的高山,于当晚抢占德妥。29日,右纵队在离泸定城50余里的铁丝沟与川军一个旅展开激战。相持不下之际,刘伯承命肖华正面攻击,邓华则率军绕至敌侧翼发起进攻,突破了敌军的阵地。其后红军奋勇追击,又夺下了制高点龙八铺和飞越岭,从而扫清了前进的障碍。

在右纵队连连与敌激战的同时,左纵队也夹河而上。林彪命黄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4团为开路先锋,向泸定桥急进。红4团出发不久就被对岸的敌军发现,不断开火阻击。因大渡河此处仅宽百米,枪弹可至,因而造成了一定伤亡。红4团只得绕路前行,颇费了一番周折。27日下午,红4团勇闯海拔2000余米的天险菩萨岗,击溃川军一个营,力战而过。28日晨,红4团接到了军委的十万火急的命令:务必要在29日夺取泸定桥。此时红4团距泸定桥还有240里,这意味着一天一夜必须走完240里。在前有敌人重重阻击,道路又崎岖难行的情况下,仅靠两条腿一天奔袭240里,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黄开湘、杨成武及全军将士决心以生命来完成这一任务。

红4团指战员此后扔掉一切负担,轻装跑步前进。战士们狂奔急赶,不顾一切地向着泸定桥冲刺。在猛虎岗有一营川军防守,红4团乘大雾逼近,以猛烈地白刃战打垮了守敌。然后架桥渡过了摩西村东河,猛跑50里,于28日晚赶到一个小山村,这里距泸定桥还有110里。此时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又突然下起了大雨。然而红4团已经没有时间了,战士们嚼生米、喝凉水,边走边吃。又每人找了一根树棍做拐杖,走不动了就扶着拐杖走,顽强地冒雨兼程。走到深夜,突然发现对岸出现了一支增援泸定桥的国民党军。双方隔河而行,而国军打着火把,红军却摸黑走夜路。杨成武灵机一动,便命全军也点起火把,又在白天击溃的敌军俘虏口中得知了国军的联络信号,还选出了四川籍的战士准备来回答敌人的问题。当对岸的敌军吹号询问时,便冒充白天击溃敌军的番号回号,四川籍的战士还用四川话大呼小叫,终于蒙过了敌人。后半夜,雨越下越大,对岸的敌军终于停下不走了。红4团官兵大喜,尽管已疲累到极点,仍然拼命地向前赶路。天暗路滑,羊肠小道极为泥泞。战士们便解下绑腿,一条一条连起来,前后推着走。就这样,经过彻夜行军,29日早6点多钟,红4团终于赶到了泸定桥。这一天除了行军打仗和架桥外,整整赶了240里路,创造了一个军事史上的奇迹!

红4团指战员来不及休息,立即开始了夺桥准备。泸定桥一带古称泸水,三国时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便是指的这里。此处的两岸都是高达千米的峭壁,下边是惊涛拍岸的大渡河,除了泸定桥外,方圆数百里无险可渡。泸定桥建于1701年,也就是清朝康熙年间。它没有桥墩,由13根铁索组成,从河东岸拉到河西岸。两边各2根,作为桥栏。底下并排9根,上铺木板,作为桥面。铁索则用碗口粗的铁环扣成。全桥长101.67米,宽2.67米。从铁索向河面上看,有10多米高,流水湍急,铁索晃荡,令人生畏。泸定桥是联结川南和川北的交通要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如今桥上的木板都被国民党军抽掉了,只剩下13根光溜溜的铁索。而桥的东岸就是泸定城,这座城一半在东山上,一半贴着大渡河岸。西城门正对着泸定桥头,过了桥,必须通过城门,否则别无它路。川军在这里驻有两个团兵力,在山坡上构筑了工事,不停地向西岸开枪开炮。

凭着这样的天险,川军十分猖狂。他们高喊着:“你们飞过来吧,我们缴枪啦!”红4团的战士们气得眼睛都红了。

观察完地形后,黄开湘、杨成武当即组织了一个营的火力,封锁河东岸敌人增援泸定桥的道路。又选出了22名突击队员,由连长廖大珠率领,准备抢渡泸定桥。

29日下午4点,红4团集中全团火力进行掩护,22名勇士发起了冲锋。他们冒着密集的弹雨,攀着桥栏,踏着铁索顽强地向对岸爬去。跟着他们前进的是一个连的红军战士,除了用火力掩护外,每人扛了一块木板,边铺桥,边冲锋。

对岸的川军没想到红军竟敢爬过来,全炸了,拼命开枪射击。指挥官又命令士兵将煤油泼在稻草上,放火焚烧桥头。22名勇士历经艰难,顽强地爬过了铁索桥,一举冲过了桥头。在城门边,双方展开了激战。后续的红军部队边铺边冲,也冲过了桥头。经过激烈的肉搏,终于夺下了城门,又向城内纵深发展。2个多小时的激战后,红4团击溃了泸定城内的敌军,占领全城,牢牢控制了泸定桥。战士们冲上城楼,向天鸣枪,高呼着“我们终于胜利了!”经清点,奋勇抢桥的22名勇士,只伤亡了3个人。
当晚10时,红4团又与敌军接了火。原准备一场大战,不想这股敌军却是散兵,很快就逃了。原来是河东岸的右纵队赶到了,附近的国民党军全都逃了。刘伯承乘夜走上泸定桥,重重地跺着桥板,激动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终于冲过来了!”

5月30日,林彪率左纵队也赶到了泸定桥。接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及中央机关,还有其余的红军部队也赶到了泸定桥。毛泽东对红4团官兵给予了热情的赞扬,并代表中央军委授予一面奖旗。对22名突击队员则奖励每人一套印有“中央军委奖”字样的列宁服、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一只搪瓷碗、一双筷子。这在当时那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就是最高的奖赏了。

红军飞夺泸定桥,终于在生死一线中抢得了生机。蒋介石消灭红军于大渡河的如意算盘破产了。

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在日后的革命征程中一个一个地献出了生命。连长廖大珠,抗战中血染黄土高原。最后一个勇士刘梓华,牺牲在了天津城下。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看到新中国的建立,然而历史上却深深地刻下了他们的名字。红4团从此成为了中央红军的开路先锋,爬雪山、过草地、飞夺天险腊子口,功勋赫赫。遗憾的是,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红4团团长黄开湘不幸身染疟疾,在昏迷中饮弹自尽,将星痛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名字都被记为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则接过烈士们的大旗,英勇奋战,终于成为开国上将之一。

当年强渡大渡河的红1团和红4团,如今还在解放军的序列中。红1团如今是42集团军163师487团,红4团如今成为54集团军127师379团(叶挺独立团)。

1979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一部彩色故事片《大渡河》,在文革后第一次在银幕上展现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一批领袖形象。其中女主角红军战士沈小莹的饰演者是八十年代初曾红极一时的青年演员赵娜,也就是当时的著名电视连续剧《武松》的饰演者祝延平的妻子。而另一主演红军先遣团团长赵剑峰的饰演者就是如今大红大紫的陈宝国,当时他还不到20岁。政委岳天海(原型即杨成武)的饰演者赵晓明后来也一直活跃在影坛,现在已是大校军衔。片中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爬行铁索桥的镜头,令观众无不动容。笔者看这部电影时只有6岁,当年的情景从此就深深地印在了记忆中。

让我们再重温一下这幕英雄业绩吧。

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后,大踏步向川南急进。蒋介石判断红军会走当年石达开的老路,便紧急调动10余万中央军及7万川军,围追堵截,企图将红军歼灭于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雅砻江以东地区。

大渡河发源于四川、青海交界的果洛山,会聚高原山地的雪水溪流滚滚向南,劈开横断山脉,转而向东奔涌。紧靠大渡河拐弯处的南岸有一个著名的渡口,便是安顺场。

1863年5月,太平天国著名将领石达开率军4万来到大渡河边的安顺场,准备渡河北上直取成都。然而他过于轻敌,耽误了渡河时间,以致清军沿河布下了防线。石达开挥军数次抢渡,损失惨重。又加彝族土司催军袭击,终于一败涂地。为保全自己的余部,石达开主动投入敌营。然而清军毁约,杀害了被俘的全部太平军,又将石达开杀害于成都,造成一段千古教训。

为了不做石达开第二,毛泽东及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衔枚疾进,力争夺取先机,抢渡大渡河。1935年5月16日,中央红军首先打下了西昌至会理大道边的德昌县,其后继续北进,直取西昌。西昌是川南重镇,是大渡河的外围防线要塞,有川军2个多旅守卫。得知红军攻来后,西昌守军急忙收缩兵力准备固守。然而红军兵锋一转,绕西昌而过,轻易闯过了大渡河的外围防线。

5月20日,红军先遣队的先锋红1团抵达泸沽县。其后,在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政委聂荣臻的指挥下,红军兵分两路,直取大渡河。当时从泸沽到大渡河边有两条路:一条是经越西到汉源的大树堡,这是当时通往雅安、成都的大道;另一条是经冕宁,过彝区到安顺场,这是一条难走的小道,而且要通过彝汉民族隔阂极深的彝族聚居区。蒋介石判断红军过不去彝区,必定要走大道,便调集重兵于此。而刘伯承就偏行险道,命左权和刘亚楼率红2团走大路佯攻大树堡;而刘伯承和聂荣臻亲率红1团走小路迅速冲向安顺场。

佯攻大树堡的红2团一路连续击溃小股敌军的阻挡,于23日下午攻占大树堡。其后左权、刘亚楼亲临大渡河边,指挥战士们集木造船,砍树扎筏,将声势造得很大,从而使对岸的国民党军深信红军要在此渡河,急忙调动各路部队前来阻截。

在红2团佯攻大树堡的同时,刘伯承等率红1团翻山越岭,日夜兼程奔向大渡河。在通过彝区时,一度遭到了阻截。然而红军严守纪律,坚决执行了民族政策,以实际行动感动了彝民。刘伯承还和彝族头领小叶丹歃血结为兄弟,这就是著名的“彝海结盟”。通过彝区后,红军不怕疲劳,冒雨急赶,一昼夜行军150里,终于在5月24日夜赶到安顺场。

红军迅速击溃了守卫安顺场的两个连敌军,抢得木船一只,控制了南岸渡口。然而大渡河宽300多米,水深约10余米,流速约每秒4米,水中礁石林立。尤其5月正值河开期,上游河水暴涨,浪涛汹涌。而对岸则高山连绵,易守难攻。红军面临了一道险关。

5月25日上午,在刘伯承的亲自指挥下,红1团团长杨得志组织了以连长熊尚林为首的17名勇士,在几名船工的配合下,乘一只木船开始渡河。对岸的国民党军发现后,猛烈开火阻击。渡河勇士们一边开火还击,一边奋力划船。渡船离北岸越来越近,终于靠岸了。这时一股国民党军冲出来准备封锁渡口。对岸的杨得志急了,命红军仅有的一门迫击炮开火阻击。神炮手赵章成只有3发炮弹,但却两发两中,一下就把冲来的敌军打懵了。17勇士乘机跳上北岸,一阵手榴弹冲锋枪,把剩下的敌军打垮了,占领了渡口的工事。国民党军拼命反击想夺回渡口,17勇士顽强阻击,用血肉之躯挡住了敌人。而木船此时已返回南岸,又运了两个机枪班过来。过河的部队发起猛攻,终于把国民党军赶入了山里。其后,一船一船的红军源源渡过河来。红军又在下游缴了二只木船,加入了渡河的队伍。

然而,3只船毕竟太少,往返一次还要一个多小时。直至26日上午,红1团才全部过河。可中央红军有3万人,照此过河要一个月才能全部渡完。而前堵后追的国民党军已渐渐逼进,军情如火。红军千方百计想在安顺场架桥,却都因水流太急而失败了。

5月26日中午,毛泽东、朱德及军委成员赶到安顺场。在听取了汇报后,毛泽东果断地决定红军必须夺取泸定桥。经研究,决定刘伯承、聂荣臻率红1师及军委干部团组成右纵队,沿大渡河北岸北上;林彪率红2师、1军团军团部和5军团组成左纵队,沿南岸北上。两军挟江而上,直取泸定桥。军委纵队和其余部队随左纵队经泸定桥过河。毛泽东还做了最坏的打算:万一和右纵队会合不了,那就由刘、聂率军去川西开创新的局面。

从安顺场至泸定桥全程320里,不少路段是盘旋在悬崖峭壁之上的羊肠小道,山腰上则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寒气逼人。走在上面低头向下看,便是深达数丈、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稍不小心就有掉下去的危险。而且路上还有国民党军的阻击。为了红军的生存,军委要求夺桥部队不惜一切向前,目标只有一个:泸定桥!

5月27日,左右两路纵队开始向泸定桥进发。右纵队出发不久就与川军刘文辉的一个团遭遇,经顽强战斗冲破重围。28日,右纵队行军100余里,翻越了一座上下60里路的高山,于当晚抢占德妥。29日,右纵队在离泸定城50余里的铁丝沟与川军一个旅展开激战。相持不下之际,刘伯承命肖华正面攻击,邓华则率军绕至敌侧翼发起进攻,突破了敌军的阵地。其后红军奋勇追击,又夺下了制高点龙八铺和飞越岭,从而扫清了前进的障碍。

在右纵队连连与敌激战的同时,左纵队也夹河而上。林彪命黄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4团为开路先锋,向泸定桥急进。红4团出发不久就被对岸的敌军发现,不断开火阻击。因大渡河此处仅宽百米,枪弹可至,因而造成了一定伤亡。红4团只得绕路前行,颇费了一番周折。27日下午,红4团勇闯海拔2000余米的天险菩萨岗,击溃川军一个营,力战而过。28日晨,红4团接到了军委的十万火急的命令:务必要在29日夺取泸定桥。此时红4团距泸定桥还有240里,这意味着一天一夜必须走完240里。在前有敌人重重阻击,道路又崎岖难行的情况下,仅靠两条腿一天奔袭240里,这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黄开湘、杨成武及全军将士决心以生命来完成这一任务。

红4团指战员此后扔掉一切负担,轻装跑步前进。战士们狂奔急赶,不顾一切地向着泸定桥冲刺。在猛虎岗有一营川军防守,红4团乘大雾逼近,以猛烈地白刃战打垮了守敌。然后架桥渡过了摩西村东河,猛跑50里,于28日晚赶到一个小山村,这里距泸定桥还有110里。此时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又突然下起了大雨。然而红4团已经没有时间了,战士们嚼生米、喝凉水,边走边吃。又每人找了一根树棍做拐杖,走不动了就扶着拐杖走,顽强地冒雨兼程。走到深夜,突然发现对岸出现了一支增援泸定桥的国民党军。双方隔河而行,而国军打着火把,红军却摸黑走夜路。杨成武灵机一动,便命全军也点起火把,又在白天击溃的敌军俘虏口中得知了国军的联络信号,还选出了四川籍的战士准备来回答敌人的问题。当对岸的敌军吹号询问时,便冒充白天击溃敌军的番号回号,四川籍的战士还用四川话大呼小叫,终于蒙过了敌人。后半夜,雨越下越大,对岸的敌军终于停下不走了。红4团官兵大喜,尽管已疲累到极点,仍然拼命地向前赶路。天暗路滑,羊肠小道极为泥泞。战士们便解下绑腿,一条一条连起来,前后推着走。就这样,经过彻夜行军,29日早6点多钟,红4团终于赶到了泸定桥。这一天除了行军打仗和架桥外,整整赶了240里路,创造了一个军事史上的奇迹!

红4团指战员来不及休息,立即开始了夺桥准备。泸定桥一带古称泸水,三国时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便是指的这里。此处的两岸都是高达千米的峭壁,下边是惊涛拍岸的大渡河,除了泸定桥外,方圆数百里无险可渡。泸定桥建于1701年,也就是清朝康熙年间。它没有桥墩,由13根铁索组成,从河东岸拉到河西岸。两边各2根,作为桥栏。底下并排9根,上铺木板,作为桥面。铁索则用碗口粗的铁环扣成。全桥长101.67米,宽2.67米。从铁索向河面上看,有10多米高,流水湍急,铁索晃荡,令人生畏。泸定桥是联结川南和川北的交通要隘,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如今桥上的木板都被国民党军抽掉了,只剩下13根光溜溜的铁索。而桥的东岸就是泸定城,这座城一半在东山上,一半贴着大渡河岸。西城门正对着泸定桥头,过了桥,必须通过城门,否则别无它路。川军在这里驻有两个团兵力,在山坡上构筑了工事,不停地向西岸开枪开炮。

凭着这样的天险,川军十分猖狂。他们高喊着:“你们飞过来吧,我们缴枪啦!”红4团的战士们气得眼睛都红了。

观察完地形后,黄开湘、杨成武当即组织了一个营的火力,封锁河东岸敌人增援泸定桥的道路。又选出了22名突击队员,由连长廖大珠率领,准备抢渡泸定桥。

29日下午4点,红4团集中全团火力进行掩护,22名勇士发起了冲锋。他们冒着密集的弹雨,攀着桥栏,踏着铁索顽强地向对岸爬去。跟着他们前进的是一个连的红军战士,除了用火力掩护外,每人扛了一块木板,边铺桥,边冲锋。

对岸的川军没想到红军竟敢爬过来,全炸了,拼命开枪射击。指挥官又命令士兵将煤油泼在稻草上,放火焚烧桥头。22名勇士历经艰难,顽强地爬过了铁索桥,一举冲过了桥头。在城门边,双方展开了激战。后续的红军部队边铺边冲,也冲过了桥头。经过激烈的肉搏,终于夺下了城门,又向城内纵深发展。2个多小时的激战后,红4团击溃了泸定城内的敌军,占领全城,牢牢控制了泸定桥。战士们冲上城楼,向天鸣枪,高呼着“我们终于胜利了!”经清点,奋勇抢桥的22名勇士,只伤亡了3个人。
当晚10时,红4团又与敌军接了火。原准备一场大战,不想这股敌军却是散兵,很快就逃了。原来是河东岸的右纵队赶到了,附近的国民党军全都逃了。刘伯承乘夜走上泸定桥,重重地跺着桥板,激动地说:“泸定桥,泸定桥,我们为你花了多少精力,费了多少心血!现在我们胜利了,我们终于冲过来了!”

5月30日,林彪率左纵队也赶到了泸定桥。接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及中央机关,还有其余的红军部队也赶到了泸定桥。毛泽东对红4团官兵给予了热情的赞扬,并代表中央军委授予一面奖旗。对22名突击队员则奖励每人一套印有“中央军委奖”字样的列宁服、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一只搪瓷碗、一双筷子。这在当时那种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就是最高的奖赏了。

红军飞夺泸定桥,终于在生死一线中抢得了生机。蒋介石消灭红军于大渡河的如意算盘破产了。

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在日后的革命征程中一个一个地献出了生命。连长廖大珠,抗战中血染黄土高原。最后一个勇士刘梓华,牺牲在了天津城下。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看到新中国的建立,然而历史上却深深地刻下了他们的名字。红4团从此成为了中央红军的开路先锋,爬雪山、过草地、飞夺天险腊子口,功勋赫赫。遗憾的是,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红4团团长黄开湘不幸身染疟疾,在昏迷中饮弹自尽,将星痛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名字都被记为王开湘。政委杨成武则接过烈士们的大旗,英勇奋战,终于成为开国上将之一。

当年强渡大渡河的红1团和红4团,如今还在解放军的序列中。红1团如今是42集团军163师487团,红4团如今成为54集团军127师379团(叶挺独立团)。
这几年看过很多质疑22勇士飞夺泸定桥的事迹,到底真实情况什么样呢?
向无比英勇的前辈们致敬!
首先是由于我军的顽强和机智,其次敌地方军阀部队的抵抗意志松散,甚至心里有放水的小九九,他们不愿为KMT当局卖命而过于得罪威名赫赫的工农红军。
质疑主要是来自张戎的《毛: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还有引用小平的一段谈话。其余声音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当年的事,有很多不解,这个可以理解。我们周围都会发生很多类似的质疑,只是我们没有去认真留意罢了。

飞夺泸定桥的具体战斗细节主要来自于杨成武回忆,他是主要当事人,所述是最直接的重要史料。其主要战斗背景是80年代的党史收集中逐步建立起来的。
刘梓华网上的资料大多认为是1951年病逝。
沈晨曦 发表于 2012-3-5 23:37
质疑主要是来自张戎的《毛: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还有引用小平的一段谈话。其余声音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 ...
还有近年的一本史料汇编中某川军的回忆被很多人当做一手铁证,就像屎壳郎见了粪球
二十二勇士都没有看到新中国成立,都倒在了为共和国诞生而浴血的战斗中!致敬!!!!!
fri5257 发表于 2012-3-5 23:23
这几年看过很多质疑22勇士飞夺泸定桥的事迹,到底真实情况什么样呢?
拿美分的有良心的青年历史发明家
信的人自会相信,不信的人你说什么也没用。真正对历史感兴趣的人,自会去自己寻觅史料;只把历史当做酒后谈资的,其实真相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够刺激眼球。至于那些妄图用口水来搞颠覆的人,由他们去吧。越疯癫越好。他们的种种质疑除了不停暴露出他们自身的无知、无能和怯懦以外,毫无用处。

另,我最近发现肘子体运用到辩论中完全是牢不可破的。。。。
对手方面,驻守安顺场的国军刘文辉部武器装备比不上红军,在战斗中曾有过一名机枪手企图从山上俯射过河红军,结果被对岸红军一枪击毙。刘文辉部在与刘湘争夺四川统治权失败后,地盘有限经费匮乏,武器装备难以获得补充。而且部队战斗意志也成问题,同样是在安顺场,刘文辉部增援部队与红军过河部队为争夺对岸高地发生肉搏战,结果在带队营长被刺死后,全队溃散。

在泸定桥,国军先于红军抵达桥头,并且守军当时就开始拆除桥板,结果拆除工作刚开始没多久,守军鸦片烟瘾发作,进度大为缓慢。等对岸红军赶到,用机枪火力压制桥头守军时,桥板只拆除了一半。
先烈英勇
向先烈致敬!
飞夺泸定桥的确是个传奇。我实地到过泸定桥,站在桥头我想:如此险要的地势,川军居然还是让红军过来了,那么造成这个结果大概有三点原因:
1、川军根本就没守桥。
2、川军守桥但象征性地战斗了一会儿。
3、川军被红军的英勇行为吓呆了,忘记了战斗。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第二点,感觉双方达成了某种协议,因为这种险要的地形,川军存心要守不可能守不住。
军阀混战,刘文辉被刘湘压制,二刘对国民党中央军又心存不满,惧怕驱虎吞狼,因此有意保存实力,放红军过境。
纵观长征,真正卖命的只有中央军,地方军阀都是各怀异心,从陈炯明、王家烈、龙云,到川军二刘,莫不如此。
红军飞夺泸定桥,宣传的需要,红军在下游以攻下渡口过河,向泸定桥飞奔来。两面夹攻,川军挡不住
国民党的中国从来都没真正统一过,否则TG那几万人是无论如何也走不到延安的。
不过能从那么多势力中取得最后胜利打下江山TG还是了不起的
看看 《苦难辉煌》就明白了 里边说的很详细
“飞夺泸定桥的22名勇士,在日后的革命征程中一个一个地献出了生命”,将军百战死,真正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这些勇士!
上下同心,将士同命!蒋介石又没有f15,m1,
有谁能挡的住?
2000年以前项羽同样如此!
到底是黄开湘还是王开湘,有的糊涂了?杨成武有回忆录吗?
质疑主要是来自张戎的《毛: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还有引用小平的一段谈话。其余声音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 ...
老沈,核对一下姓名,我记得杨成武的政委好像叫王开湘。
大块豆腐 发表于 2012-3-6 12:48
老沈,核对一下姓名,我记得杨成武的政委好像叫王开湘。
当年一军团电报中就是黄开湘。80年代已查到烈士亲属,确为黄开湘。杨成武福建口音重,黄王不分,后来军史人员误记为王开湘。
沈晨曦 发表于 2012-3-6 13:00
当年一军团电报中就是黄开湘。80年代已查到烈士亲属,确为黄开湘。杨成武福建口音重,黄王不分,后来军史 ...
搞明白了,是同一个人,死得太冤。
沈晨曦 发表于 2012-3-5 23:37
质疑主要是来自张戎的《毛: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还有引用小平的一段谈话。其余声音是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 ...
前几年沿公路走过磨西到泸定桥一线,“英雄业绩”中夸张的成分比较多,特别是有关地形、水文等信息。
22英雄都没有能看到新中国的建立!十分可惜!
有个问题:我怎么记得80年代的小学课本写的是《十七勇士飞夺泸定桥》呢?
bjskyhorse 发表于 2012-3-6 19:15
有个问题:我怎么记得80年代的小学课本写的是《十七勇士飞夺泸定桥》呢?

那是你记错了。17勇士的是抢渡安顺场。这两件事很多人容易弄混。
fri5257 发表于 2012-3-5 23:23
这几年看过很多质疑22勇士飞夺泸定桥的事迹,到底真实情况什么样呢?
这个是敏感问题,你就不要问了,LZ不过是替官方重复了一遍而已,我对事不对人,故意隐瞒一些,夸大一些的宣传伎俩从来就是对先辈烈士最大的亵渎。

jumin 发表于 2012-3-6 09:20
还有近年的一本史料汇编中某川军的回忆被很多人当做一手铁证,就像屎壳郎见了粪球


守桥的川军饶连长80年代写的回忆文章《我的军人生涯》

还是很有意思的,李团长当天到达泸定后,就开始拆桥板,但是很多人鸦片瘾犯了干活很慢,就没拆多少……发现红军安顺场方向迂回部队,李团长留下三营周桂部掩护,自己先跑了;而周营长命令饶连留下掩护,自己先跑了;按饶连长自己的回忆,他撤退的时候是留下一个排掩护……反正最后桥头应该是大概还剩一个班……还有饶连长说自己当时是这么计划的,他手头没有炸药,于是用了几百个手榴弹放在桥头,然后放火想把手榴弹烧爆来炸桥……

牛皮肯定有,但是很有参考价值,尤其川军先期开始分级撤退这个应该大体可信

杨成武的大战版修饰之处过多,泸定桥之战精彩之处在于飞夺,一天一夜240里强行军,而不是爬桥大战
jumin 发表于 2012-3-6 09:20
还有近年的一本史料汇编中某川军的回忆被很多人当做一手铁证,就像屎壳郎见了粪球


守桥的川军饶连长80年代写的回忆文章《我的军人生涯》

还是很有意思的,李团长当天到达泸定后,就开始拆桥板,但是很多人鸦片瘾犯了干活很慢,就没拆多少……发现红军安顺场方向迂回部队,李团长留下三营周桂部掩护,自己先跑了;而周营长命令饶连留下掩护,自己先跑了;按饶连长自己的回忆,他撤退的时候是留下一个排掩护……反正最后桥头应该是大概还剩一个班……还有饶连长说自己当时是这么计划的,他手头没有炸药,于是用了几百个手榴弹放在桥头,然后放火想把手榴弹烧爆来炸桥……

牛皮肯定有,但是很有参考价值,尤其川军先期开始分级撤退这个应该大体可信

杨成武的大战版修饰之处过多,泸定桥之战精彩之处在于飞夺,一天一夜240里强行军,而不是爬桥大战
greyhond 发表于 2012-3-6 19:21
这个是敏感问题,你就不要问了,LZ不过是替官方重复了一遍而已,我对事不对人,故意隐瞒一些,夸大一些的 ...
对事不对人很对。不存在什么官方私方。谁占有的材料多谁就更接近真实。玩神秘主义啥用没有。
应该让那些历史发明家顺着原路在一昼夜之内跑完240里山路,并从桥上爬过去,即使没有下雨、没有敌人、没有饿肚子,看他们能不能做到!!
闲汉牛二 发表于 2012-3-6 10:03
拿美分的有良心的青年历史发明家
    去看看金一南的苦难辉煌吧。勇敢很重要,但有些时候勇敢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江南鸣镝 发表于 2012-3-6 20:57
守桥的川军饶连长80年代写的回忆文章《我的军人生涯》

还是很有意思的,李团长当天到达泸定后,就开 ...
所谓孤证不证,大渡河的情况很多,当时在红军一边有不少在岸边亲身参加支援作战的人幸存到了胜利,他们的回忆基本和杨成武一致,至少在星火燎原等回忆录开始到处可见,和杨的回忆录大体一致,我就不明白按那个饶的说法川军都跑了,那他还回忆什么,我只能说一个根本得不到其他资料验证的所谓回忆,为什么就被许多人选择性的当做不二的宝贵资料呢?
mytforu 发表于 2012-3-6 21:47
去看看金一南的苦难辉煌吧。勇敢很重要,但有些时候勇敢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扯,一支军队一个民族连勇敢无畏都不谈还会有什么胜利
山人256-a 发表于 2012-3-6 17:21
前几年沿公路走过磨西到泸定桥一线,“英雄业绩”中夸张的成分比较多,特别是有关地形、水文等信息。
你是不是存心啊,你走的是公路,70年前那里有公路吗,你是旅游啊,红军是在吃不饱穿不暖还负重连续冒雨240里啊然后立刻投入作战。我觉得能这样说话的人,简直就没有人心
故地重游的就洗洗睡吧。
通往胜利的捷径,往往是最漫长的。林总当年在东北也是最喜欢走路不要命的部队。通过机动来调动敌人,拉开空挡为自己创造机会!战场上什么都不做那就等死吧!清风店也是,松骨峰也是,去大别山也是!
重搬教科书而已。
地形、水文等信息。”
jumin 发表于 2012-3-6 22:00
所谓孤证不证,大渡河的情况很多,当时在红军一边有不少在岸边亲身参加支援作战的人幸存到了胜利,他们的 ...
饶的回忆价值在于回答了当面之敌的基本情况,他们并没有死守泸定的决心,加上顾虑被合围,主力先期撤离很正常。泸定东岸地形并不利于防守,一周后川军也来夺桥,九军团七团也就守了一天就撤离了

杨成武这个回忆大体是按彭加仑的宣传稿,而不是他早年回忆的版本,包括22勇士亡三人的情况,也有最早宣传稿中的没有的内容,比如城内激战两小时等等

按4点攻桥,然后城内再激战两小时多,这就快七点了

按林总的电报,“于17时攻占泸定桥,敌向天全退去”,从发起攻击,爬桥到全部战斗结束就一个小时,五点就完了,干净利落,没有艰苦鏖战。

然后就轮到三军团彭雪枫红十三团12勇士爬铁索攻打天全铁索桥战斗了,战斗过程都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