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回忆1999年印巴锡亚琴冰川战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18:42:40
   1999年印军在春季恢复对实控线的巡逻时发现大约400多人的武装“渗透者”占领了印境内靠近实控线的格尔吉尔—德拉斯一带的高地。这些高地对印度的安全至关重要,一旦易手,从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到锡亚琴冰川的公路就会被“渗透者”所掌握,从而切断锡亚琴冰川的供给线,改变以前划定的实控线。印度认为巴基斯坦政府、特别是军方参与和导演了此次行动,因为以格尔吉尔等高地的位置和地形而论,没有巴基斯坦的参与和后勤补给,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是不可想像的,而且“渗透者”中“混有”巴正规军。巴对此断然否认,声明此举完全是克什米尔极端组织成员“自由战士”所为。5月初,印度发动了旨在清除“渗透者”的军事行动。但由于在海拔3500—6000米的高山作战极为困难,“渗透者”武装又占有战略制高点,印方伤亡惨重。据报道,整个军事行动中印方的死亡人数达500多人,损失了米格—29、幻影—2000战斗机、直升机等现代化装备。军事行动持续了两个月,印军才声明夺回了被占领的所有高地。

   一名曾在海拔5400米的雪山上度过77个日夜的巴基斯坦士兵说出了当年与印军作战的经历。

  这名接受《时代》周刊采访的巴基斯坦小伙子就是这场战役的幸存者,至于他在参加战斗时的身份是巴基斯坦政府军士兵还是“自由战士”,人们就不得而知了。 

  以下就是他的回忆:

  1999年2月,我接到命令,开赴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的高山。我们用了3天时间才爬到山顶,在建起牢固的碉堡前,我们只能住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

  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登上山顶后的头5天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准备了大量的枪支防护油、防冻剂、润滑剂,还有瞄准镜的防冻保养用品等。此外,像护唇膏、防冻的乳霜乳液以及手套、毛袜,还有墨镜等个人装备,我们也都一样没拉地带上了。这些东西在我们随身携带的巨型背囊里只不过占了一小半位置,其余的位置全部用来装燃料。雪山之巅的平均温度在零下50℃到零下30℃之间,多年来,这里死于对方子弹的士兵人数远远少于死于肺气肿、体温过低及冻伤等高原疾病的人数。冰天雪地的最大危险是冻死,而生火取暖是避免死亡的最佳方法。因此,我们拼命搜罗任何能够燃烧的物质,把背囊塞得满满的。

  我们只带了很少的口粮。按原定计划,当我们抵达山顶后不久,一架载满食品的M—17军用直升机就会飞到那里与我们会合。我们按时抵达目的地,一天也没耽搁,而直升机却姗姗来迟,直到5天后才露面。在这5天里,我们只好用压缩饼干配雪吃,到了第5天,压缩饼干也所剩无几,我们只好用方糖充饥。当直升机终于抵达时,雪山顶上人人喜形于色,却不敢大声欢呼,惟恐引起雪崩。

   巴基斯坦人用鲜血换来了一个教训,在雪山上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使用爆炸性武器,因为巨大的爆炸声可能引起雪崩。

  在雪山上的驻军中流行着一句话:“在这里,我们需要老朋友”,意思是我们不大喜欢使用先进武器,宁可用自己熟悉的武器作战。我们的“老朋友”是重11.5公斤的MG3通用机枪和德国生产的“铁拳”3型火箭筒。MG3通用机枪是我们的常用支援武器,采用直径7.62毫米、长51毫米规格的大威力子弹,初速达755米/秒,有效射程1000米,射速达1200发/分。“铁拳”3型火箭筒则是我们对付碉堡或集群目标的“最后手段”。它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武器:一个钢制火药管提供火箭的出膛动力,火箭的弹簧尾翼随之展开,稳定其飞向目标爆炸,其凹形爆破部内含高爆炸药,能贯穿200毫米厚的坦克装甲,推进火药的气流从火药管后部冲出,使它完全没有后坐力,重5公斤,长1.05米,直径44毫米,能在360米距离上贯穿700毫米的装甲,它的发射管能连续发射10枚反坦克火箭弹。刚到雪山上的时候,我并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也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使用如此“老土”的武器。老战士不无后怕地告诉我,10多年前,印巴军队在锡亚琴冰川展开争夺战,当时巴方军队一直习惯在平原乃至干旱地区作战,毫无高寒雪山的作战经验。士兵们都携带着先进的MG42机枪,当枪声响起时,他们才发现自己踏在地狱的门坎上。MG42机枪那种“撕裂油布”一样的声音就像死亡的序曲。巴基斯坦战士从此牢牢记住一条规矩:在雪山上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使用爆炸性武器,因为巨大的爆炸声可能引起雪崩。


  虽然我们在上山前都接受过高山作战训练,但是训练毕竟是训练,上了雪山后,许多事情还得靠自己慢慢摸索。

  在雪山作战中恪守的战斗队形是纵队,不论是直行纵队、斜行纵队或是水平纵队,最忌讳的是以密集队形作点状移动,一般最好是以每人间隔5米以上作线式移动,彼此之间以能互相呼应支援为标准。除了防范可能出现的敌人外,浮动雪层与冰川裂缝是最主要的潜在敌人。此外,官兵间要系上固定绳以防范战友失足,另外随身携带的雪靴、冰爪、十字防坠钩和滑雪板都可帮助平衡身体。冰川地形使得我们的机动性非常有限,主要是地表的坚硬光滑所致,若使用冰爪,则每一步都得花上好大力气去踩破冰层(容易让敌人发现行踪),若不用冰爪,一步踏上去,不是滑走就是摔倒。

  除此之外,雪山作战时还要考虑许多问题,例如射击时的音爆是否会引起雪崩?使用高爆性能弹药时,建筑物与掩体的强度能否承受冰块与大量雪块的冲击?穿甲弹、高爆弹、烧夷弹等特种弹药能否在低温环境下发挥作用?雷管、引信、起爆器、无线电遥控装置是否会因低温而失效?平原或山雪山上到处都是尸体,许多士兵因为吃了混有火药的雪而得了肠胃炎。所有在雪山上作战的士兵都知道自己进了一个吃人洞,别想活着出来。 

  丘地形作战时的许多常识到了雪山上都不再适用,比方说,修建在丛林中的掩体使用的材料不外乎泥土和树枝草叶,使用普通的MK—2或MK—26手榴弹就算无法完全破坏掩体,爆炸产生的火苗也极可能引燃掩体材料而逼出敌人;但在雪地里,就算使用火焰喷射器,也不可能把冰块与雪块所堆积的掩体烧起来,高热溶化的水再冻结成冰反而强化了掩体,即使穿甲弹也无法保证能绝对有效地穿透,更不用说一般的步枪或冲锋枪子弹了,这就是雪地作战的“场地规则”。

   百里挑一的神枪手到了雪山上也会变成第三流的枪手。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试验,巴基斯坦士兵终于掌握了雪山作战的规则。

  雪地作战的另一个“场地规则”更令人恼火,所谓“规则”其实是无绝对的规则可循,这就是距离。由于低温与风的因素,在雪地的距离判断经常会产生误差,情况就像海市蜃楼。

   即使是百里挑一的神枪手,到了雪山上也会变成第三流的枪手。明明瞄准了目标,子弹落下的地方与目标却相差好几米。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还以为这是因为茫茫白雪让我们看花了眼,把光学仪器和激光测距仪全搬出来,结果还是不管用。教官告诉我们,子弹飞出枪膛的时候温度极高,而雪山上的空气却极冷。极大的温差导致子弹旋转不均匀,弹道不稳定,子弹落下的地方与预定目标自然相差甚远。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我们采取了种种方法,既试过精确度较高的抵腰射击姿式,也试过调整测距仪,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试验,我们终于逐渐找到了感觉,击中目标的比率比刚上山时提高了许多。

         
  当我们终于与敌军生死相拼时,我们对雪山的环境已经十分熟悉,此外,我们还占据了战略制高点,形势对我方有利。

  雪山上到处都是尸体,许多士兵因为吃了混有火药的雪而得了肠胃炎。所有在雪山上作战的士兵都知道自己进了一个吃人洞,别想活着出来。

  战斗是在5月份爆发的。我们凭借地形的优势,居高临下地干掉了许多印度兵,但他们就像蚂蚁一样多。你刚刚杀死了4个印度兵,在他们身后又冒出了10人、50人、100人、400人。我们的手指因不断扣动扳机而酸痛不已。有时他们的人数多得让我们担心会在战斗中耗光所有的子弹,那样的话,由于运输直升机好几天才来一次,只要再来一批印度兵,我们就只有坐以待毙的份儿了。幸好老天庇佑,这种情况没有发生。从山顶往下看,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尸体,它们一直无人掩埋,慢慢地腐烂,最后成为土壤的一部分。我方的伤亡也相当多,我在雪山上的77天里便有17名战友阵亡。人们说,你在雪山上可能冻死、饿死或病死,但绝不会渴死,因为只要随手敲下一块冰或抓起一团雪,就是纯净可口的水。在1999年5月双方交战最激烈的时候,连这句话也变得不对了。山上的雪全都蒙上了一层火药,就连山脚的小溪也被污染了。许多士兵因为吃不干净的雪而得了肠胃炎。

  当时我们的碉堡还没有盖好,为了躲避印军的炮火,我们在积雪下挖了一条5米深的战壕。印军常常在夜间炮轰我们的阵地,我们蜷曲着脚就在战壕里睡着了,后来,抱着膝盖打瞌睡成了我们的习惯性动作。

  我们的长官很严厉。来自旁遮普邦的一个士兵就在我的眼前病死了,他来自平原,上山后没多久就病倒了。他拿出20万卢布(约合4000美元),哀求长官让他下山,被长官严辞拒绝了。4天后他就死了,我们连他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如果你在山上死去,没有人会将你的尸体送回家乡。我们一般都把尸体抬到崖边,让它滚下山去。所有在雪山上作战的士兵都知道自己进了一个吃人洞,别想活着出来。像我这样由于命运之神的眷顾而得以离开雪山的人少之又少。

  (注:据巴军最近一份报告,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高寒雪山的驻军已有270人死于严寒或当地极为恶劣的气候,另有2000多人负伤,而在与印军交战中伤亡的官兵人数还不到这个数字的1/3。印度自1984年突然发兵夺取克什米尔地区最高点、平均海拔超过6000米的锡亚琴冰川以来,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至今已有1万多名印度士兵因为冻伤或遭遇雪崩而残废,2000多名人士兵死亡。)(编辑:冯民)    1999年印军在春季恢复对实控线的巡逻时发现大约400多人的武装“渗透者”占领了印境内靠近实控线的格尔吉尔—德拉斯一带的高地。这些高地对印度的安全至关重要,一旦易手,从克什米尔首府斯利那加到锡亚琴冰川的公路就会被“渗透者”所掌握,从而切断锡亚琴冰川的供给线,改变以前划定的实控线。印度认为巴基斯坦政府、特别是军方参与和导演了此次行动,因为以格尔吉尔等高地的位置和地形而论,没有巴基斯坦的参与和后勤补给,如此规模的军事行动是不可想像的,而且“渗透者”中“混有”巴正规军。巴对此断然否认,声明此举完全是克什米尔极端组织成员“自由战士”所为。5月初,印度发动了旨在清除“渗透者”的军事行动。但由于在海拔3500—6000米的高山作战极为困难,“渗透者”武装又占有战略制高点,印方伤亡惨重。据报道,整个军事行动中印方的死亡人数达500多人,损失了米格—29、幻影—2000战斗机、直升机等现代化装备。军事行动持续了两个月,印军才声明夺回了被占领的所有高地。

   一名曾在海拔5400米的雪山上度过77个日夜的巴基斯坦士兵说出了当年与印军作战的经历。

  这名接受《时代》周刊采访的巴基斯坦小伙子就是这场战役的幸存者,至于他在参加战斗时的身份是巴基斯坦政府军士兵还是“自由战士”,人们就不得而知了。 

  以下就是他的回忆:

  1999年2月,我接到命令,开赴克什米尔实际控制线附近的高山。我们用了3天时间才爬到山顶,在建起牢固的碉堡前,我们只能住在临时搭起的帐篷里。

  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熬过登上山顶后的头5天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准备了大量的枪支防护油、防冻剂、润滑剂,还有瞄准镜的防冻保养用品等。此外,像护唇膏、防冻的乳霜乳液以及手套、毛袜,还有墨镜等个人装备,我们也都一样没拉地带上了。这些东西在我们随身携带的巨型背囊里只不过占了一小半位置,其余的位置全部用来装燃料。雪山之巅的平均温度在零下50℃到零下30℃之间,多年来,这里死于对方子弹的士兵人数远远少于死于肺气肿、体温过低及冻伤等高原疾病的人数。冰天雪地的最大危险是冻死,而生火取暖是避免死亡的最佳方法。因此,我们拼命搜罗任何能够燃烧的物质,把背囊塞得满满的。

  我们只带了很少的口粮。按原定计划,当我们抵达山顶后不久,一架载满食品的M—17军用直升机就会飞到那里与我们会合。我们按时抵达目的地,一天也没耽搁,而直升机却姗姗来迟,直到5天后才露面。在这5天里,我们只好用压缩饼干配雪吃,到了第5天,压缩饼干也所剩无几,我们只好用方糖充饥。当直升机终于抵达时,雪山顶上人人喜形于色,却不敢大声欢呼,惟恐引起雪崩。

   巴基斯坦人用鲜血换来了一个教训,在雪山上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使用爆炸性武器,因为巨大的爆炸声可能引起雪崩。

  在雪山上的驻军中流行着一句话:“在这里,我们需要老朋友”,意思是我们不大喜欢使用先进武器,宁可用自己熟悉的武器作战。我们的“老朋友”是重11.5公斤的MG3通用机枪和德国生产的“铁拳”3型火箭筒。MG3通用机枪是我们的常用支援武器,采用直径7.62毫米、长51毫米规格的大威力子弹,初速达755米/秒,有效射程1000米,射速达1200发/分。“铁拳”3型火箭筒则是我们对付碉堡或集群目标的“最后手段”。它是一种非常简单的武器:一个钢制火药管提供火箭的出膛动力,火箭的弹簧尾翼随之展开,稳定其飞向目标爆炸,其凹形爆破部内含高爆炸药,能贯穿200毫米厚的坦克装甲,推进火药的气流从火药管后部冲出,使它完全没有后坐力,重5公斤,长1.05米,直径44毫米,能在360米距离上贯穿700毫米的装甲,它的发射管能连续发射10枚反坦克火箭弹。刚到雪山上的时候,我并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也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使用如此“老土”的武器。老战士不无后怕地告诉我,10多年前,印巴军队在锡亚琴冰川展开争夺战,当时巴方军队一直习惯在平原乃至干旱地区作战,毫无高寒雪山的作战经验。士兵们都携带着先进的MG42机枪,当枪声响起时,他们才发现自己踏在地狱的门坎上。MG42机枪那种“撕裂油布”一样的声音就像死亡的序曲。巴基斯坦战士从此牢牢记住一条规矩:在雪山上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使用爆炸性武器,因为巨大的爆炸声可能引起雪崩。


  虽然我们在上山前都接受过高山作战训练,但是训练毕竟是训练,上了雪山后,许多事情还得靠自己慢慢摸索。

  在雪山作战中恪守的战斗队形是纵队,不论是直行纵队、斜行纵队或是水平纵队,最忌讳的是以密集队形作点状移动,一般最好是以每人间隔5米以上作线式移动,彼此之间以能互相呼应支援为标准。除了防范可能出现的敌人外,浮动雪层与冰川裂缝是最主要的潜在敌人。此外,官兵间要系上固定绳以防范战友失足,另外随身携带的雪靴、冰爪、十字防坠钩和滑雪板都可帮助平衡身体。冰川地形使得我们的机动性非常有限,主要是地表的坚硬光滑所致,若使用冰爪,则每一步都得花上好大力气去踩破冰层(容易让敌人发现行踪),若不用冰爪,一步踏上去,不是滑走就是摔倒。

  除此之外,雪山作战时还要考虑许多问题,例如射击时的音爆是否会引起雪崩?使用高爆性能弹药时,建筑物与掩体的强度能否承受冰块与大量雪块的冲击?穿甲弹、高爆弹、烧夷弹等特种弹药能否在低温环境下发挥作用?雷管、引信、起爆器、无线电遥控装置是否会因低温而失效?平原或山雪山上到处都是尸体,许多士兵因为吃了混有火药的雪而得了肠胃炎。所有在雪山上作战的士兵都知道自己进了一个吃人洞,别想活着出来。 

  丘地形作战时的许多常识到了雪山上都不再适用,比方说,修建在丛林中的掩体使用的材料不外乎泥土和树枝草叶,使用普通的MK—2或MK—26手榴弹就算无法完全破坏掩体,爆炸产生的火苗也极可能引燃掩体材料而逼出敌人;但在雪地里,就算使用火焰喷射器,也不可能把冰块与雪块所堆积的掩体烧起来,高热溶化的水再冻结成冰反而强化了掩体,即使穿甲弹也无法保证能绝对有效地穿透,更不用说一般的步枪或冲锋枪子弹了,这就是雪地作战的“场地规则”。

   百里挑一的神枪手到了雪山上也会变成第三流的枪手。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试验,巴基斯坦士兵终于掌握了雪山作战的规则。

  雪地作战的另一个“场地规则”更令人恼火,所谓“规则”其实是无绝对的规则可循,这就是距离。由于低温与风的因素,在雪地的距离判断经常会产生误差,情况就像海市蜃楼。

   即使是百里挑一的神枪手,到了雪山上也会变成第三流的枪手。明明瞄准了目标,子弹落下的地方与目标却相差好几米。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还以为这是因为茫茫白雪让我们看花了眼,把光学仪器和激光测距仪全搬出来,结果还是不管用。教官告诉我们,子弹飞出枪膛的时候温度极高,而雪山上的空气却极冷。极大的温差导致子弹旋转不均匀,弹道不稳定,子弹落下的地方与预定目标自然相差甚远。为了克服这一困难,我们采取了种种方法,既试过精确度较高的抵腰射击姿式,也试过调整测距仪,经过几个月的艰苦试验,我们终于逐渐找到了感觉,击中目标的比率比刚上山时提高了许多。

         
  当我们终于与敌军生死相拼时,我们对雪山的环境已经十分熟悉,此外,我们还占据了战略制高点,形势对我方有利。

  雪山上到处都是尸体,许多士兵因为吃了混有火药的雪而得了肠胃炎。所有在雪山上作战的士兵都知道自己进了一个吃人洞,别想活着出来。

  战斗是在5月份爆发的。我们凭借地形的优势,居高临下地干掉了许多印度兵,但他们就像蚂蚁一样多。你刚刚杀死了4个印度兵,在他们身后又冒出了10人、50人、100人、400人。我们的手指因不断扣动扳机而酸痛不已。有时他们的人数多得让我们担心会在战斗中耗光所有的子弹,那样的话,由于运输直升机好几天才来一次,只要再来一批印度兵,我们就只有坐以待毙的份儿了。幸好老天庇佑,这种情况没有发生。从山顶往下看,可以看到漫山遍野的尸体,它们一直无人掩埋,慢慢地腐烂,最后成为土壤的一部分。我方的伤亡也相当多,我在雪山上的77天里便有17名战友阵亡。人们说,你在雪山上可能冻死、饿死或病死,但绝不会渴死,因为只要随手敲下一块冰或抓起一团雪,就是纯净可口的水。在1999年5月双方交战最激烈的时候,连这句话也变得不对了。山上的雪全都蒙上了一层火药,就连山脚的小溪也被污染了。许多士兵因为吃不干净的雪而得了肠胃炎。

  当时我们的碉堡还没有盖好,为了躲避印军的炮火,我们在积雪下挖了一条5米深的战壕。印军常常在夜间炮轰我们的阵地,我们蜷曲着脚就在战壕里睡着了,后来,抱着膝盖打瞌睡成了我们的习惯性动作。

  我们的长官很严厉。来自旁遮普邦的一个士兵就在我的眼前病死了,他来自平原,上山后没多久就病倒了。他拿出20万卢布(约合4000美元),哀求长官让他下山,被长官严辞拒绝了。4天后他就死了,我们连他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如果你在山上死去,没有人会将你的尸体送回家乡。我们一般都把尸体抬到崖边,让它滚下山去。所有在雪山上作战的士兵都知道自己进了一个吃人洞,别想活着出来。像我这样由于命运之神的眷顾而得以离开雪山的人少之又少。

  (注:据巴军最近一份报告,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高寒雪山的驻军已有270人死于严寒或当地极为恶劣的气候,另有2000多人负伤,而在与印军交战中伤亡的官兵人数还不到这个数字的1/3。印度自1984年突然发兵夺取克什米尔地区最高点、平均海拔超过6000米的锡亚琴冰川以来,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至今已有1万多名印度士兵因为冻伤或遭遇雪崩而残废,2000多名人士兵死亡。)(编辑:冯民)
所以咱兔不在那块放太多人,大自然就可以守住那里了。
MG42是先进武器???
kkyyhg 发表于 2012-2-6 16:05
MG42是先进武器???
相对于MG3来说算是吧。呵呵
拼凑的吧,大部内容至少05年前就看过除了什么mg42,铁拳3,对此文章真实性深表怀疑
那个地方的高海拔,确实就是个鬼门关
john_leo 发表于 2012-2-6 16:32
相对于MG3来说算是吧。呵呵
MG3比MG42现代吧。。。。
阿三在土鳖边境部署了十几个山地师
土鳖只有一个山地旅
kkyyhg 发表于 2012-2-6 17:46
MG3比MG42现代吧。。。。
确实。把MG3当成MG34了。不好意思啊
john_leo 发表于 2012-2-6 19:09
确实。把MG3当成MG34了。不好意思啊
MG34和MG42其实差不多,只是MG34结构复杂性能稍微好点,MG42生产简单,造价低,性能比MG34稍微差点。
lxcTOP 发表于 2012-2-6 16:46
拼凑的吧,大部内容至少05年前就看过除了什么mg42,铁拳3,对此文章真实性深表怀疑
抄袭 某期  兵器 的文章
阳光效应 发表于 2012-2-6 18:03
阿三在土鳖边境部署了十几个山地师
土鳖只有一个山地旅
这就是我兔的英明了。
风雨依旧 发表于 2012-2-7 20:49
这就是我兔的英明了。
山地部队应该属于特种战斗部队了
各方面的费用绝对比普通的部队高的多
锡亚臣冰川上对峙,阿三和小巴也真是够疯狂的

解放军的神仙湾哨所,海拔5380米就已经是艰苦卓绝了,这对活宝居然在海拔6500米以上对峙
这种战斗环境绝对特殊,据说火焰喷射器都有冷喷现象。
阳光效应 发表于 2012-2-6 18:03
阿三在土鳖边境部署了十几个山地师
土鳖只有一个山地旅
十几个师,补给压力山大
“当直升机终于抵达时,雪山顶上人人喜形于色,却不敢大声欢呼,惟恐引起雪崩。”,弱弱的问一句:直升机引不起雪崩吗?   
ws2400 发表于 2012-2-8 09:26
“当直升机终于抵达时,雪山顶上人人喜形于色,却不敢大声欢呼,惟恐引起雪崩。”,弱弱的问一句:直升机引 ...
直升机卸完物资就走了,停留时间不长
这名接受《时代》周刊采访的巴基斯坦小伙子就是这场战役的幸存者,至于他在参加战斗时的身份是巴基斯坦政府军士兵还是“自由战士”,人们就不得而知了。 

看过穆沙拉夫的自传,在火线上。里面有对当时的回忆,上去的是所谓 自由战士,后来全部入了现役,忘了叫什么部队了
阳光效应 发表于 2012-2-6 18:03
阿三在土鳖边境部署了十几个山地师
土鳖只有一个山地旅
如果这样的话,只能说明阿三很不自信,摆出来一副防守的架势。
再说,在一线囤积大量兵力很容易让对方重点突破后包饺子,同时还不利于一线阵地被敌人突破后及时构筑第二线阵地
sundowners 发表于 2012-2-8 00:18
锡亚臣冰川上对峙,阿三和小巴也真是够疯狂的

解放军的神仙湾哨所,海拔5380米就已经是艰苦卓绝了,这对 ...
锡亚琴冰川(Siachen Glacier)位于喀喇昆仑山脉南端约35°30′N 77°00′E / 35.5°N 77.0°E / 35.5; 77.0的巴控克什米尔、印控克什米尔和中国新疆之间,高度从印控一侧的海拔5375米延伸至中国境内的3620米,这一地区也是印度次大陆北部与中国的分水岭
金神大赌场 发表于 2012-2-8 01:30
十几个师,补给压力山大
每天都有多少银子扔进去了;P
永远爱海军 发表于 2012-2-8 11:21
如果这样的话,只能说明阿三很不自信,摆出来一副防守的架势。
再说,在一线囤积大量兵力很容易让对方重 ...
趁他集中的时候卫士2 一个火力覆盖
;P
这样的环境下打仗,确实不人道,现在明白为何当年我们胜了还撤了,当年兔子人和后勤都承受不住
阳光效应 发表于 2012-2-6 18:03
阿三在土鳖边境部署了十几个山地师
土鳖只有一个山地旅
      从藏南地形看,阿三在山下,我们在山上。他们没有十几个山地师,我们是两个山地旅外加近十个边防团。背后还有54机步旅做预备队。
夜色阑珊 发表于 2012-2-9 22:07
从藏南地形看,阿三在山下,我们在山上。他们没有十几个山地师,我们是两个山地旅外加近十个边防团 ...
看来我们也不少
阳光效应 发表于 2012-2-9 22:38
看来我们也不少
当然,如果真的对比失衡的话,岂不是鼓励阿三冒险吗?
吹点风 发表于 2012-2-8 16:56
这样的环境下打仗,确实不人道,现在明白为何当年我们胜了还撤了,当年兔子人和后勤都承受不住
      62年,我们刚从大跃进失败中挣扎出来,国力空虚,人民连饭都吃不饱,无力再战。最主要的是海峡对岸叫嚣要反攻大陆,我们没有能力在两条战线作战,只能忍痛放弃到手的胜利。两党内斗,我们丢失了蒙古、放弃了对日索赔、为了赢得苏联的支持认可了对我国广大领土的占领、、、哎、、、
夜色阑珊 发表于 2012-2-9 22:40
当然,如果真的对比失衡的话,岂不是鼓励阿三冒险吗?
现在诱惑神油冒个险 然后做掉它一些部队 让他赔款也好
阳光效应 发表于 2012-2-9 22:56
现在诱惑神油冒个险 然后做掉它一些部队 让他赔款也好
:L   如果太祖在,兴许有这可能。。。
夜色阑珊 发表于 2012-2-9 23:05
如果太祖在,兴许有这可能。。。
小邓也可以
该地区冬季平均降雪量为10.5米...看清楚了..10.5米...
这事件过后的4年中的某一年。。。成都军区把一个旅在冬季拉上了克什米尔冰雪高原。搭建了保暖帐篷,收集各类在此零下27度以下的作战环境下的后勤,武器,装备,人员训练作战消耗等数据,基本轻武器过关,为保暖帐篷供暖的柴油炉不行,后来还紧急通过总后勤部某研究单位进行改进,用直升机运至营地,终于在缺盐环境下能始终保持保暖帐篷在零上20度的最高温度
夜色阑珊 发表于 2012-2-9 22:45
62年,我们刚从大跃进失败中挣扎出来,国力空虚,人民连饭都吃不饱,无力再战。最主要的是海峡对岸 ...
说到放弃对日索赔,其实改革开放,日本每年的无息货款还是对中国的帮助很大,这点要承认
进攻难于防守啊
ws2400 发表于 2012-2-8 09:26
“当直升机终于抵达时,雪山顶上人人喜形于色,却不敢大声欢呼,惟恐引起雪崩。”,弱弱的问一句:直升机引 ...
国家地理有个雪崩的片子,里面有用直升机在山脊上投炸药引发雪崩
所谓“天险”就是这个意思吧。
高寒作战的确很难
海深蓝 发表于 2012-2-10 01:02
这事件过后的4年中的某一年。。。成都军区把一个旅在冬季拉上了克什米尔冰雪高原。搭建了保暖帐篷,收集各类 ...
成都军区管不到那里吧 既或是 也应该使兰州军区才对
永远爱海军 发表于 2012-2-8 11:21
如果这样的话,只能说明阿三很不自信,摆出来一副防守的架势。
再说,在一线囤积大量兵力很容易让对方重 ...
阿三也是没办法,因为兔子一旦突破了一线防御,他就没有任何战略纵深了。